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恐怖片  »  理发师陶德

理发师陶德  魔街理发师(港),疯狂理发师:伦敦首席恶魔剃刀手(台),恶魔理发师,理发师陶德 Sweeney Todd: 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

771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约翰尼·德普海伦娜·伯翰·卡特艾伦·瑞克曼蒂莫西·斯波萨莎·拜伦·科恩杰米·坎贝尔·鲍尔劳拉·米歇尔·凯利简妮·怀森纳爱德·山德斯JodyHalseLeeWhitlock大卫·麦凯尔菲利普·菲尔玛史蒂芬阿施菲尔德杰瑞·贾奇诺曼·坎贝尔·里斯丽莎萨多维盖伊·布朗TimGlanfield安东尼·海德LesLoveday尼克·托马斯-韦伯斯特GracieMayWeldonAvaMayGabriellaFreemanAronParamor

类型:剧情恐怖歌舞导演:蒂姆·波顿 状态:HD 年份:2007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7.8分热度:2 ℃ 时间:2024-06-11 17:51:26

简介:详情  受法官塔萍(阿伦`瑞克曼)陷害,被迫流放他乡15年的陶德(约翰尼`德普)回到伦敦后,满心的怒火,只想复仇。他的妻子露西(劳拉`凯利)已经不知所踪,而女儿乔安娜(珍妮`怀森纳)则被塔萍作为养女囚禁在深宅大院里  陶德遇...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受法官塔萍(阿伦`瑞克曼)陷害,被迫流放他乡15年的陶德(约翰尼`德普)回到伦敦后,满心的怒火,只想复仇。他的妻子露西(劳拉`凯利)已经不知所踪,而女儿乔安娜(珍妮`怀森纳)则被塔萍作为养女囚禁在深宅大院里  陶德遇到了馅饼店老板娘洛薇特夫人(海伦娜`卡特),也是一直爱恋他的女人。在馅饼店楼上,陶德重新开张了他的理发店。渐渐的馅饼的生意好了起来,只是烟筒里不断冒出恶臭的黑烟。理发店的客人也很多,却很少见到有人走出来。那里,陶德一直在等着法官塔萍的到来。
  • 头像
    伊谢尔伦的风
    于是金小姑娘的运动员前男友没有死,所以爱德华也不必有负疚感,与金结婚过起了幸福快乐的生活,还生了个女儿(……别问我机器人能不能生孩子)。然后法官斯内普(也许是被甩之后奋发图强的前男友,也许不是)带着跟班虫尾巴驱逐了爱德华这个剪刀手机器人,还抢走了他的妻女。十五年后爱德华重返故里,在贝拉克里特斯表姐(……很穿越吧,我看见艾伦大叔唱“吧吧吧吧吧吧吧”也觉得很穿越啊!仿佛看见了斯内普校长继承前任的爱好哼小曲呀!顺便问一句如此哥特的波顿夫妻俩生出来的孩子到底得有多哥特呀!求照片!)的帮助下开始了复仇之路,而最后……他终于与妻子永远在一起了。

    凡人陶德尚如是,何况怪物爱德华。感谢前男友的奋勇牺牲,让爱德华可以一辈子待在高高的城堡里往小镇上洒忧伤的雪花。
  • 头像
    ANNA
    如果你期待着一种极致的残忍,残忍到能够让你忘记生活中的一切,而只记得屏住呼吸、睁大眼睛,忍耐着狂躁的心跳注视那被黑色、灰色和血红色染遍了的银幕;如果你需要一种极致成美丽的残忍,那么这部交响诗篇一般的哥特电影绝对是你的首选。

    影片乍一开头,伯顿同志就很明智的选用了一段cg来表现魔鬼理发师杀人放血绞肉做派的全过程。不得不提一下史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所作的曲子,配着满屏鲜艳的血色实在是让人在电影院里如坐针毡。倒不是说画面本身有多可怕,而是桑德海姆先生擅长的、魔鬼般的不和谐音在人们心理激起的本能的厌恶,混合了音乐本身黑暗、怪异而又凝重的意境,简直犹如恶灵一般挥之不去。你会极力想避开那些令人心神不宁的音符,却在不知不觉间已被它们占据了心灵。于是那如影随形的音乐的阴霭自始至终回荡在观众脑海中,从德普躁郁的“No Place Like London"到卡特充满虚情假意的怜悯的“Poor Thing",从复仇的交响乐“Pretty Women"直到那个血腥而凄艳的"Final Scene",就算中间有少许"Johanna"一般热情鲜妍的华彩亮点,也被失去爱人的水手安东尼在黑暗的陋巷中唱成了一曲悲歌。从没有一部音乐剧被如此华丽地再现在银幕上。从没有一部电影的配乐,不只是在旋律带来的直接感受上,而且是在更加深层的乐曲意境上,激起观众对乐曲、情节和画面的双重共鸣。那种诡异的不和谐,带着点残忍的幽默,完美地混合了爱与冷漠、凶杀与忠诚、绝望与希望,与影片本身荒诞而残忍的世界观结合在一起,让每个镜头都能成为一段独立的交响诗。而影片结尾给人的感觉就像一曲终了,桑德海姆一气呵成的音乐整体性也令人叹服。

    一直在用“残忍”这个词,而不是“残酷”。因为德普饰演的这个华丽的复仇者并不是完全地冷酷无情。他在面对带着妻女一起来理发的男人时也会手下留情,甚至会有点自嘲地背过身不看那个幸福的小家庭。而另一方面,他也无时无刻不在“忍”:忍耐自己复仇的欲望,也忍耐着内心残存的一丝温情,硬生生把自己变成割喉的野兽。每次杀人他都念叨着那个魔咒般的名字,女儿的名字“乔安娜”,那种疯狂的温柔令人不由得不寒而栗。最可怕的其实并不是被爱情驱使而沦为失去理智的野兽,而是像斯韦内这样一个清醒隐忍的杀人狂。于是我们看着斯韦内,这个背负着深重罪孽向往美好的复仇者,时而歇斯底里,时而阴郁漠然,在劝诱蒂莫西·斯鲍尔(没错,就是哈利波特里演老鼠那个)饰演的法庭官吏时甚至还透出一点杰克船长的花哨浮夸表情来。但这一切只是为了复仇,不仅是向坏法官(斯内普教授= =)复仇,甚至把狂妄的目标放到“所有街上的男人们“。这点应该是伯顿同学为自己浓墨重彩描绘杀人狂传奇故事找到的一个折衷点,而且必须承认它不可避免地落了俗套。但是,如果没有了对这种隐忍的愤怒的一次次深化与重章复唱,我们就欣赏不到在与仇人共同轻声吟唱的"pretty woman"乐曲声中,一点点变得狂暴,一点点被疯狂的正义所主宰的斯韦内,他无比优雅的举刀动作中同时蕴含了极度欣喜与极度悲凉。当他终于挥刀下手,鲜血喷溅出来的那一刻,相信所有人都长出了一口气:看啊,这个男人为了这一刻已经付出了那么多,现在他终于可以安宁了。最后一幕斯韦内抱着误杀的爱人死去,他的鲜血流淌在她紧闭的双眼上,沿着她带有伤痕的嘴唇一直流到地上,我几乎要相信她马上就要睁开眼睛,天使般地微笑着对他说:亲爱的,谢谢你为我做的一切。然后说,我宽恕你。——我承认自己实在是太希望、太希望给这个冰冷的男人一个救赎了。

    至于苍白的拉维特太太,一个总是显得市侩、猥琐、狡猾、冷血的女刽子手,却总是被狂热的爱恋和不经意的温情暴露了她的女人本性。尽管在“A LittLe Priest"伴奏下,海伦娜·邦翰·卡特这个女版德普和男德普一起,犹如两个空虚的吸血鬼一般透过玻璃窗望着芸芸大众,一面满不在乎地讨论拿谁做肉馅儿的严肃问题,但他们很快就唱着歌,手执菜刀和擀面杖共舞,险些让人确信这对冷血男女就要成为情侣了。然而不管她怎样努力,在他面前都只能是一个剃刀反光里模糊了的可怜剪影,或是映在破碎镜子里的扭曲身形。她不是出现在他回忆中的那个永远鲜活的金发形象。她穿黑色和灰色的连衣裙,她用极暗淡的红色作饰物,连她的头发也是一种脏兮兮的暗红色。这个可怜的女人用轻微到颤抖的声音说道:“我也是您的朋友,陶德先生。”,用嘴唇卑微而贪婪地轻触他的头发,用略微苍老的丰满手臂挽着他在草地上做一个天马行空的美梦,却逃不过被他推入烤炉化作灰烬的命运。她在堆满尸体的地下作坊乞求着,高声唱着“我没有说谎”,声音是那么纤细无力,徒劳地想盖过他充满愤怒的指责。她疲劳的眼睛在对他倾诉:我只是太爱你了。而他并不想留意。在他面前她始终是一个苍白到有点可耻的形象,总显得自卑,却又是如此地让人无法憎恨。片子结束后再听她最初的歌曲“The Worst Pie in London",开头一句俏皮的"Ah,A CUSTOMER!!",倒觉得宁愿她一辈子都是那个做着难吃的派的肮脏女人,在蟑螂横行的店铺里默默终老。

    另外一首歌,是由拉维特夫人收养的小男孩托比因为担心斯韦内加害夫人唱出的"Nothing will harm you, not while I'm around.",由于其天真的温情而感人肺腑。然而这首歌在后来拉维特与斯韦内四处搜寻发现了他们秘密逃走了的托比时,再次被拉维特甜甜的声音唱出来,立刻形如鬼魅。阴暗的下水道里,一个故作甜美的女声回响在石头墙壁之间,听上去不可思议的冷酷。也许托比就是在那时决定了要狠下心来,拿起斯韦内掉落在地的剃刀,完全没有犹豫的、坚定地向他的脖子划下去。

    至于那个结局,其实也早有端倪透出。不只是疯癫女乞丐对斯韦内一句如逢甘霖般的“先生,我认识您吗?”,早在女乞丐在法官家门口徘徊时,就有点预料到她是一个会变成线索的人物。只是没有想到竟是这样一个结局。沉重的音符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在还没有意识到那是结尾时,在还天真地期待着僵尸新娘似的更加光明的结局时,黑压压的字幕已经迫不及待地涌了上来。一刹那,善的和恶的都已经消逝,只剩下年轻的、经历过种种不幸的、痛苦而充满梦想的孩子们。他们正等待着生活。正应了斯韦内开篇的一句话“You are young, you will learn"!




    闲话:
    话说今天是第一天在爱丁堡放映,以一部歌舞片的身份居然能够座无虚席,也算是证明了某金牌搭档的号召力。
    每次看到斯内普教授和老鼠先生就很想笑。
    很期待完全版dvd,里面那段斯韦内·陶德刀下亡魂大合唱“被斯韦内·陶德杀害的人们”~
  • 头像
    何满子
      观看《Sweeney Todd》的电影版,大概是我观影经历中最专心和最不专心的一次了。
      说专心是因为作为对其词曲作者Sondheim的拥蹙,对电影版期待已久,在知道剧情的前提下,每一个细节的表演和画面都仔细琢磨。说不专心是因为对百老汇音乐剧版本(主要是指1982年巡演版本)烂熟于心,所以每到一处,都在和它作比较。

      不比较则已,一比较则有诸多地方不满意。作为音乐剧版的忠实拥蹙,首先自然是对曲目删减的不满。我看到下面有许多评论者抱怨音乐不好听。但你们是否知道,Sweeney Todd中最棒的一个唱段,开场曲“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被删减去了【同样,这首曲子结尾的再现也被删去了】。现在的开场“No Place Like London”,实际上是几个宣叙调的结合【我并没乱用歌剧术语,Sweeney Todd虽说是音乐剧,但Sondheim基本是按照歌剧的格式写作的】,再加上这几个宣叙调的旋律走向过于不和谐和阴森,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旋律不好听。但是,如果第一印象是原本那首“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的话,至少在感觉上会有不同。更要命的是,“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事实上是全剧最重要的一个主导动机,本来是要在全剧再现五次的,现在自然这些再现也一并删去,只在“My Friend”唱罢后,在背景音乐处演奏了一小段。
      
      若不考虑的Judge Turpin的Johanna【过于猥琐所以连舞台上都几乎没演过】,另一个被删去的唱段是四重唱Kiss me【不过据说是拍了这个段落的?但我看的版本中没有出现】,又恰恰是一段较为抒情悦耳的旋律被删去了,随之被删去的是执事的那段“Ladies in Their Sensitivities”,可惜了一段优美花哨的男高音。另外,Anthony初遇Johanna那场,在唱“Johanna”之前一段铺垫“Ah Miss”也删去了。
        
      由于原本的音乐听得太熟悉,所以对曲目方面更大的不满是曲目内部的删减。最觉得惋惜的是Toby吆喝生发水的那段“Pirelli's Miracle Elixir”以及人肉派生意兴隆的“God That’s Good”,原本都是有顾客的合声部分的,现在统统被删去,显得单薄了很多。“Pirelli's Miracle Elixir”的变奏段落也随之被删去了。Todd杀人同时Anthony寻找Johanna的那段“Johanna”,本来是个三重唱,也有Johanna本人的部分,现在也被删去了。

      我列举出被删去了的段落,并不是炫耀自己对原先版本的熟谙程度,况且哪怕是百老汇的版本也因为总谱太长而有删节。
      关键在于:Sondheim音乐剧最有魅力的地方本就在于词、曲、剧情、理念的完美结合。也因此他的旋律往往不会刻意往优美的方向行进,而是符合此情此景,几乎不可能把sondheim音乐剧的某一首曲子单独拿出来看,你会发现所有的曲子都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曲子部分又通过歌词和剧情和理念联系到一起。所以说,在我看来,删节对于别人可能无伤大雅,对于Sondheim音乐剧是不能忍受的,想要理解这一点,最好要对着Sondheim那些witty又富有深意的英文歌词来看。
      Sweeney Todd的故事是个被讲烂了的老故事,现在大家都知道这点。Sondheim的奥妙之处是它如何阐释这个故事,这就得落实到唱段安排上。如同已经提到过的,主题旋律“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的删去,一个直接效果是,前半个小时在音乐上面有些闷【“The Worst Pie In London”是个例外,但这个连演员动作也考虑,不断切割变化乐句长度的sondheim招牌式唱段,听惯韦伯式音乐剧和欧式歌剧的听众又不是一下子能接受的】,但有心人都会注意到,这些旋律几乎都不是单独拿来作咏叹调唱的,每一个唱段几乎都有其隐含的意思在里面,而这些意思需通过后面的再现才能真正得以展开【电影版事实上删减了其中一些再现】。可以说,开场半个小时的唱段虽然在旋律上充满了不和谐音,但就整个剧的结合来说,它的和谐感比后半段较为优美的by the sea,Johanna, not while I’m around都要高,开头几个唱段需要细细品尝,你会发现那些看似不动听的音符放置地恰到好处。

      光这样说其实还是太抽象。我就来简单说一说电影版的几处改动:
      1.最重要的自然是“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的删去,但这个改动可以说是电影版的无奈之举,不然Tim Burton不会拍了段落又弃之不用。音乐剧版本的“Sweeney Todd”事实上自始自终都是在讲故事,而“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的五次再现事实上是故事外的讲故事者的口吻,但演员还是故事中这些演员,这五次“The Ballad of Sweeney Todd”事实上是一个“歌队”的作用。这一点,是电影叙事手法很难处理好的。Tim Burton最终放弃了这一点,也确实是明智之举。然而,毕竟这造成了整个剧的基调在这里有一个微妙的变化,电影版的视角和音乐剧版的视角事实上有着细微但重要的不同。不过既然Tim Burton放弃了1979到1982年音乐剧的黑色幽默处理方法,而是减少幽默感,增加阴森和恐怖感,那么这一删减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毕竟,Burton是在延续了他本人一贯的视觉风格。这个故事已那种方式处理更好当然见仁见智,只是在Sondheim的优雅讽刺和Burton的故作正经的坎普之间,我两者都爱,却更偏向前者。

       2.Anthony和Johanna的互动。这一段的是剧情上损失最多和改动最大的。电影版的一个处理是Johanna在唱自己的心思的时候已注意到Anthony,一边唱一边向他抛媚眼。可在音乐剧版本里,Johanna一直都没有特别注意Anthony这个人,多年的禁闭生活让她有些小疯癫,这一点在不幸被电影版删减的“Kiss Me”里表露无遗:都要私奔了,连对方的名字都没有搞清楚,完全是惧怕法官外加小女子疯劲,纯粹为私奔而私奔,根本不管对方是谁【虽然82年巡演版演的有些太过火】。很明显的是,为了节省时间,整个Anthony和Johanna的唱段几乎被删节光,只剩一人一段咏叹调,可是这样一来,这段情愫的浪漫主义部分被推得太过头了。Anthony 可是姓Hope的,可是Hope的部分几乎没了,就是一个一见钟情一股闯劲的傻小子。Johanna更是完全成为个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的好女子,原来的疯劲一点都没保留。确实,这段情愫是Sweeney Todd中比较光明的部分,也有其意义。但电影版的这种改动我看来味道大失。

      这两个是最大的问题,其他小细节就不一一详述。

      最后来说说演员的唱功了,这也是一个伤心处。Depp的演技不错,可是声音方面实在还是勉强,不服气的人对照巡演版来听就知道了。Sweeney Todd这个角色是一个男中音,但Depp的声线太浮,阴森有余,沉稳不足,在合唱的时候完全压不住,直接影响了几首合唱“My Friend”,“Pretty Woman”,“Johanna”的效果。Depp完全是靠声音的表演来掩盖唱腔上的薄弱,但由于他的声音表演太出色,所以我们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Anthony和Johanna这一个男高音一个女高音被删减戏份就算了,剩下的两首个人曲目,唱得都单薄地过分,“Green Finch and Linnet Bird”多棒的女高音曲目,被唱得味道全无,也难怪两人没有太多唱段。
      对于Toby我也十分不满意,本来这个角色depp让一个12、3岁的小孩子来演就不按好心:渲染最后一刻小孩子杀人的戏剧效果嘛【而且还是蓄意杀人,音乐剧版本中Toby的形象是个有些弱智的17,8岁少年,最后杀todd时已半疯了,而且todd自己把脖子架上去的,几乎是半自杀。】,估计喜爱黑暗效果的人会很满意这种安排。不管怎么样,not while I’m around原版可是唱得我眼睛都湿了,电影版这个小孩一板一眼,感觉在背歌词。
        其实整个剧组的声音都是没有层次,执事和Pirelli的两段男高,一段被删了,一段改成男中【虽说“Borat”的声音挺适合演绎这角色的。】,法官大人的男低音不够低,“Pretty Woman”的层次感没有表达出来。我唯一满意的是Mrs Lovette,虽然角色性格有些变味,打上了Burton的烙印,但还是唱出了自己的味道,“The Worst Pie In London”不紧不慢,别有风味。

        耐心看到这里的Tim Burton迷不知道会不会对我破口大骂,并教训我说:电影版本来就没必要和音乐剧版一模一样,电影版要有自己的味道,云云。确实,电影的处理方法本就和剧场不一样,所以我没有提音乐剧版本优秀的舞台调度,因为这和电影没有关系。而我也确实十分喜欢Tim Burton在将音乐剧转换成电影时的那些独具匠心之处。“By The Sea”那一段真是发挥了Burton的特长。Todd和Mrs Lovette的几段对手戏,分镜头切换地恰到好处。比如“My Friend”和最后一幕的华尔兹。
      但这只能说Tim Burton拍了一部好电影,并不能说明它是一次好的改变。对同一个经典故事的处理本就有高下,既然Tim Burton不是直接改Sweeney Todd的民间故事,而是改Sondheim的音乐,就有理由拿Sondheim的标准要求来要求Tim Burton,而很遗憾,我始终认为Tim Burton的改编没有充分保留原作的魅力。如果有人愿意写一篇“为什么Tim Burton的改编效果比音乐剧版本要好”,我非常欢迎。

      我读了下面有人发的《外滩画报》专栏上的文章,里面提到Sondheim“建议他请来的40多位朋友们不要费心去考证电影版少了点什么”,而且他说:“想想吧,这是一部电影,可别拿音乐剧的标准去衡量。”
      Sondheim是只老狐狸,我没他那么沉得住气。他的弦外之音十分清楚。也许对《Sweeney Todd》来说,Tim Burton和Sondheim之间并不存在着什么竞争,存在的是电影和戏剧的竞争。


  • 头像
    Echor


    专门写给那些看到我给这部片子五颗星而说“切”的文艺小青年们。还有。这片子我就一问题。我们能不能不吃出手指头,吃出人眼睛行不行?

    <Sweeney Todd>是第二部把我看疯了的电影。而这个“看疯了”,和Burton/Depp黄金组合无关,和这部电影金球奖获奖无关。
    两进电影院看这部片子,都是一个人看的。第一次看完感觉有好多的话要说。心情是无比激动的。而今天在心情平复些的时候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我又有了很多新的感受,也把第一次看没有明白或者有所疑问的地方认真仔细的看了一遍。
    往往我过分期待的片子都无法让我给出高分的评价。<Sweeney Todd>是我期待了很久的片子。从看预告片就喜欢上,再到坐在影院中央感受与预告片不同的惊喜和震撼。让我看了两次之后,仍旧相当肯定的给予五颗星的评价。

    1.t外国友人们除了”cool”还能评价出点别的么?

    <理发师陶德>是第一部让我进电影院前被查ID的片子。R16的原因是因为含有offence language. 大部分人看到R16都会情不自禁的把色情,暴力联系到一起。起初我也认为这部片子可能会很血腥很恐怖。还发短信给朋友说我没带防身武器就去看R16的ST了。看完之后才觉得整部电影都没让我有多么胆战心惊的感觉。心情从头到尾都相当的平静。
    对于观影人群我个人是有点抱怨的。看了两次。80%看这部电影的人都40岁以上。而且我发现大部分的人都和我一样是自己一个人去看的。可能对于音乐剧来说,年纪大的人会有一些偏好。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英文可以拿来形容”好”的词语太少。走出影院周围就是一片”cool”的赞叹声。除了cool,大概在外国人的眼里,一时半会儿想不出点别的形容词了。估计再下去也只能是”amazing” ”awesome”了。还好我们用中文的表达更容易也更丰盛。但至少从国外影院出来的感觉是外国人给予这部片子的评价普遍较高。

    2. Trailer的制作很巧。看到实片后感觉无比惊艳。

    最初我是因为这部片子的trailer而喜欢上这部片子的。Trailer的制作真的很巧。在剧情上是以顺序进行的(与影片插叙的方法不同)。从过去到现在。但是trailer把不同情节的画面放置在一起,却产生了表达影片更明确的效果。比如trailer上播映的那段法官turpin判案的片段。在trailer上是放置在Benjamin Barker被俘以后。并且trailer上的说明让只看了trailer的人认为那段判案是针对Benjamin Barker的。但事实上影片中这个判案与他无关。但这样放在trailer中却能将影片中省略的对Barker的流放补全。再者就是法官Turpin偷看Johanna的那个镜头。Trailer却将这个偷看Joanna的镜头连接了Todd手拿剃刀的镜头。让人误以为Turpin是在偷看Todd的。虽然与电影不同并产生歧义。但要比电影之中的复仇套路更为刺激。因为Trailer的安排很巧。让在看电影之前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在看完电影之后完全改变了。我在看陶德之中就对偶尔出现的trailer镜头被巧妙的再编排而发出感叹。
    我觉得如果你看了trailer再看这部电影的话。真的会给你很多惊喜。

    3. 剧情毫无悬念,但不能阻止小青年的YY和对原声音乐的喜爱!

    这部片子的剧情几乎毫无悬念!你可以说剧情是这部片子最失败的地方。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剧情本来不是这部影片的亮点和卖点。
    从片头那段血腥的开始我就意识到这部片子一定是以插叙而不是Trailer的顺序形式开始的。对于Todd的妻子,她沦为乞丐后第一次出现我就看出来她就是Lucy了。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她在疯后第一个边走路边要饭的那个姿势是和她被拽去参加那个化妆舞会的走路姿势很相像的。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的音乐真的很不错。尤其是在电影院内的效果。只有一个赞字!我回家后下来原声音乐,会发现depp唱歌时的一些小毛病。比如词与词之间的连接等等。但是在影院的音响效果下,这些都被遮盖了。Depp毕竟不是专业唱歌的,但我觉得他在这部电影里唱的很好。我们也不是什么专业也不是多么高雅到透顶的人士。感情到位了。那就Perfect match了。Depp唱歌的感情融合很好。听了他唱感觉很舒服。
    这部片子的音乐因为来自百老汇。肯定在质量上有了保证。不同的唱段间虽然调子不同,但是却又让你感觉不突兀,就算把两段不同的唱段一起播放,你也不会发现他们有多么的不搭调。

    4. Mrs Lovett是最清醒又最不清醒的女人。

    Mrs Lovett这个角色被Helena塑造的太可人了。看到报纸上说这个角色Helena已经梦想了30年。30年前的Helena就已经想要出演这样一个角色了。Mrs Lovett爱Todd爱的盲目。但是我觉得她说得很多话都是金玉良言。比如Todd第一次杀人之后同样打算杀Toby灭口时,Mrs Lovett阻止了他。并以她的馅饼店需要帮手为由救了Toby的性命。毕竟Mrs Lovett没必要带有任何复仇的心情去看待这个世界。她可以站在Todd的角度为他着想并打点一切。但是就如她之后的那段美好生活的想象一样。总想着复仇的生活并不是她想要的,同样她也不希望Mr Todd一样过着带有仇恨的生活。
    之后Mrs Lovett问Todd他是否还记得Lucy的样子的时候,那段话我觉得也说得很对。她说也许Lucy早已经不是他记忆之中的样子。也许并没有那么得好。一句话就点明了Todd复仇之路的软肋。
    在最后的时刻,Mrs Lovett还是选择保护自己的爱人。把洞悉一切的Toby反锁住。Mrs Lovett也同样爱Toby这个聪明的孩子。否则她也不会在反锁Toby后流泪。但在做选择的时刻她还是选择了这可恨又可怜的小Todd。以至于在被推入火炉之前的最后一刻她还在做着美好的梦。
    Mrs Lovett作为一个杀人狂的帮凶。其实也并不那么可恶。说到底,她不过是一个爱过了头的可怜女人。Helena演绎得这个女人。并不漂亮,但是很独特很有味道。

    5. Burton’s黑色幽默?
    整部电影有若干个让观众笑场的地方。
    第一个就是哈里波特里面2人斯内普Alan和小矮星出场的镜头。当时电影院我后座的一排学生就开始哈哈大笑。当时我还不明白他们在笑什么。后来一听见Alan说话的声音,一下子就意识到是斯内普(原谅我没看过Alan其他的片子)!他们哈里波特2人出现在这么一部片子里。确实难以不让人联想……
    当然上面那条不能算是黑色幽默,只是大家YY出来的幽默罢了。整部片子我最喜欢的部片应该就是Todd主显节那部分(就是他杀了意大利理发师后自己YY的那部分)。无论是Depp的表演还是唱歌都很喜欢。看他说那句I want you bleeders的时候,觉得超帅。之后他自己幻想这部分过去,他在他的小阁楼上双手拿剃刀完全不理会Mrs Lovett的问话那部分,觉得Todd实在是太可爱了。当时大部分人也都笑了。
    剩下的还有Mrs Lovett幻想未来美好生活那部分,几乎每个场景都活泼明亮。也让大家心情都轻松了。条纹衫,婚礼场面上的Todd先生不太像个杀人狂,倒是有点像个耍酷的小孩。

    6. 杀人如同杀鸡。不过分夸张仇恨和血腥让这部片子更有价值。
    很多朋友都问我这部片子是否很血腥。我觉得虽然有血腥镜头。但是真正的血腥味并不浓。所有被杀者都呆若木鸡,一幅视死如归的姿态。没有挣扎,没有恐惧。一切都从一而就。在我第一遍看ST时,觉得Todd没有什么感情。杀人,复仇似乎都像是在执行一道命令。那时觉得他是否真的爱他的妻子,是否心中真的含有如此之多的仇恨?看第二遍时,觉得Todd其实是个好男人。听到有关他妻子女儿的事情时,都会有些淡淡的哀伤。这种爱隐藏在心里虽然波澜不惊,但着实感人。而他在杀人时表情虽然有些狰狞,但是也并不是习惯性的杀人镜头那样。把恨,把杀人的快感宣泄的到处都是。所以说Todd有感情,但他的感情并不夸张。我想这也是Burton想要的效果。整个剧情就在浅淡的感情线上慢慢开展,把最强烈的波澜隐藏在表面的宁静之下。只有当你仔细回想画面的时候,才会被深深撼动。

    7. 关于众人对结局的看法以及其他揣测的个人意见。

    我看到有人说Todd最后要杀了他女儿才完美。说放过他的女儿不符合常理。确实,不过我们可以用Todd杀完Turpin所唱的那首歌歌词来解释。他唱my friend, rest forever.对于他来说,整个复仇已经结束,他的剃刀确实可以永远的休息了。在影片之后他杀Mrs Lovett的时候也没有再用剃刀。所以他没有用剃刀杀他的女儿,在这点上来看。也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误杀他的妻子。有人说Todd是杀人杀红了眼,已经丧失了他最初复仇的目的。有的人说是他罪有应得。从当时的剧情来看。Todd本身是想要听疯了的Lucy把话说完的,但Turpin在这个时候已经上楼。Todd急于复仇,他肯定不能再穿插把Lucy送出门或者赶走这类的事情了。Todd已经错过一次机会,无论如何这一次不能有任何闪失。他也不能让Lucy成为一个目击证人,尽管她已经是个疯子。所以在情急之下杀了她也是无可奈何之举。况且Todd已经坚信Lucy已死。眼前的又肯定不是他的女儿。他还有什么可以犹豫的呢?
    Toby最后杀Todd这部分确实很诡异。作为片中这么聪明的Toby,在英国当时的环境下,他就算是当自卫当为民除害也很难保持自己的清白吧?他倒是可以全身而退。但作为如此聪明的Toby, 在自己可以先逃离的基础下,去找警察律师才是他该干的事。影片里的Toby太聪明了。所以让这个结局有些不明不白的。一个12,13岁的小男孩,杀人也能如此老练?
    关于对Anthony和Johanna之后情节的无交待。我觉得倒让这部片子与众不同了。按照好莱坞电影的惯例,最后肯定是要演他们的后续的。但<Sweeney Todd>几乎是在影片高潮之后就戛然而止。让人的思绪还是无法从Todd与其妻子血流满地的状态回过神来。不过这种没有尾声的电影其实更好。给了每一个观影者更大的空间想象和讨论。

    其实作为女性。还是希望这部片子能有Happy Ending的。Todd在最后复仇计划成型之后是怎么想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相信他是希望在杀死Turpin之后,与女儿相认的。让女儿就这样与Anthony远走高飞我想Todd先生肯定不会答应。反正仇人以死,他们三人一起生活然后happy forever就好了。(如果Todd发现他老婆没死再相认更好。)
    当然。以上一段只是个人花痴。我想,如果有了这样的结局。我也就不会在脑海中反复出现电影本身最后一幕画面的时候了。也许,我也就没那个瘾去电影院再看一遍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有能力。请去电影院看完这部片子。
    如果你未满16岁(虽然网络可以随意下载。但是作为建议的R16分级。我个人还是不鼓励16岁以下的青少年去看的)。请至少听听这部片子的原声音乐。{Joanna, My friend还有there is no place like London都是不错的音乐作品。}
    如果你很喜欢。请购买这部片子的正版DVD. (原来这个评论的最终目的就是公益广告?)

    而。如果你从一而终看完了我写的这篇评论。请让我谢谢你。你在我心里是前面没有”装X”作形容词的文艺青年了。
  • 头像
    不吭声


        已经有两次看到强尼•德普在奥斯卡颁奖晚会上落寞的神情了,柯达剧院里,风光的是别人。西恩•潘、丹尼尔•戴•刘易斯举起了奖杯,他们的表演是学院派的,其表演的精彩片段都是主角大暴走、神经质的嘶吼,这种不疯魔不成活的角色确实很考验演技,但总是年年岁岁花相似,花落谁家无悬念,不免让人兴味索然。据说奥斯卡晚会的收视率下滑了,活该。我有时抑制不住恶毒的想,如果奥斯卡的评价参数永远不变,那么请出我们台湾的咆哮大神景涛•马参与评奖,那他岂不是可以蝉联影帝到老?

        德普的表演是非学院派的,从来没有在哪部电影里看到他饰演的角色会有扭曲纠结的表情、崩溃抓狂的状态。表演的强度、力度,都不是他擅长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那一套并不是他的圣经。对一个天才型的演员来说,学院派的教条只有一个归宿:垃圾桶。德普的表演是漫画式的、夸张的、亦庄亦谐的。《加勒比海盗》系列里杰克船长风情万种的兰花指、逃跑时妖娇的身段,剪刀手爱德华的纯良木讷、人畜无害,《断头谷》里科学侦探的胆小怕事、乌龙龟毛,《查利与巧克力工厂》里工厂主的一片童心、鸡婆三八,这些令人激赏的另类表演,都可以让观众或捧腹或落泪,但是从来没有打动过不动如山的奥斯卡评委们。

        德普最近的片子是《理发师陶德》,隐约和以前的经典《剪刀手爱德华》构成了对应关系。《剪》是关于爱的,《理》是关于恨的。故事发生的环境大异其趣,《剪》是阳光明媚色彩绚丽的幸福小区,《理》的故事发生在中世纪肮脏混乱的伦敦,天空永是灰黑厚重的云层,雷声隐隐,电光闪闪,一副世界末日的图景。两位主角,剪刀手爱德华和理发师陶德都是顶尖的理发师,技艺高超,不过两人刀子下的成果却是截然相反的,爱德华修剪出精致的发型、精巧的园林、精美的冰雕,而陶德的兴趣比较单一,专注于一条可以喷薄出猩红鲜血的颈大动脉。剪刀是用来赢得好感、示爱的,剃刀是用来报仇泄恨的。两部电影的影像风格也是泾渭分明的,一个童话,一个哥特,不过,童话里也有黑色时刻,哥特中也有幻想的天堂。

        在与《剪刀手爱德华》势成冰炭的《理发师陶德》里,德普奉献了迥然不同的表演,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从纯良木讷一变而为邪恶暴烈。如果剪刀手热爱的的金遭到迫害凌辱,橙红色的日子不再,童话终结,善良的剪刀手也会变得狠毒,一个学会了爱的人也会被恨俘虏,剪刀手会顺理成章的成为剃刀手。《剪》中一个机器人由于爱的催化而成为了挚情的“人”,《理》中一个温良的绅士由于家人和自身的惨痛遭遇,在恨的腐蚀下,由一个人变成了“机器人”,成为了复仇的机器,成为了一具只有滔天恨意的行尸走肉。天堂地狱一线间,童话哥特若比邻。《理》采用了歌舞剧的形式,夸张的肢体,急促的唱词,理发师那张活死人般惨白的脸上,戾气缭绕。德普的表演着落在行动的坚决、情绪的焦躁、语言的尖刻,仍然没有学院派想要的扭曲纠结。《剪》与《理》,爱与恨,德普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虽然不够力度,但拥有几乎完美的纯度。两种极致叙事,饮冰浴火,这对一个演员来说无疑是炼狱般的考验,很多演员在这种考验面前想要涅槃,却一不小心成了尸变,而德普却游刃有余、轻松过关,提剃刀四顾,踌躇满志、舍我其谁矣。

        剪刀手与剃刀手,天使与魔鬼,纯良与邪恶,童话与哥特,德普的表演总是影迷们的盛宴。在奥斯卡晚会上神情落寞的“好莱坞最性感男人”,是我们的无冕之王,是我们隐秘的狂欢。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