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艺  »  声生不息

声生不息  声生不息 港乐季 / 超S级港乐歌唱竞演节目

153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何炅王祖蓝林子祥叶倩文李克勤林晓峰杨千嬅李健李玟周笔畅刘惜君马赛克乐队曾比特毛不易安崎魔动闪霸单依纯炎明熹

类型:音乐真人秀大陆综艺导演:未知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22 地区:大陆 语言:粤语 豆瓣:0.0分热度:1 ℃ 时间:2023-03-19 06:59:55

简介:详情  芒果TV、湖南卫视、TVB香港回归25周年特别献礼《声生不息》,节目召集来自两地热爱港乐的16位歌手,分为男女两队,通过6场主题公演的对抗,与观众共创一张『声生不息』港乐时代唱片,共著一部『唱出来的港乐史』...
      芒果TV、湖南卫视、TVB香港回归25周年特别献礼《声生不息》,节目召集来自两地热爱港乐的16位歌手,分为男女两队,通过6场主题公演的对抗,与观众共创一张『声生不息』港乐时代唱片,共著一部『唱出来的港乐史』
  • 头像
    邹小樱

    《声生不息》于上周正式开播。

    这档以港乐为主题的节目,集齐了林子祥、叶蒨文、李玟、李克勤、杨千嬅等香港乐坛最能打之人,再加上李健、毛不易、周笔畅、刘惜君等内地一线歌手,一起共襄盛举,再现Canto-Pop风华。

    最早的时候,节目音乐制作人、牛班的汤佩弦老师找到我,说正在筹办这个节目,导演组也有看过我写的港乐的书,觉得我在这块钻研得挺深,于是邀请我跟导演团队聊了聊(后来节目顾问团也有我的名字,见笑了)。

    遂得知本次节目的音乐总监为谷粟老师——谷老师是我非常喜欢的音乐制作人,吉他手出身,能弹一手出神入化的布鲁斯却很低调,除了Band之外做电的东西也非常带劲。两年前,我任汪苏泷《大娱乐家》的A&R时,邀得谷老师做专辑中主打歌的编曲制作,他所呈现的仪式感、使命感,全都是我的靶向狙击。得知他是这一次《声生不息》的音乐总监后,我觉得这节目,肯定没问题。

    于是,在首期节目播出后,我给谷老师做了一个独家采访。我们聊了《声生不息》中的许多歌曲的编曲制作逻辑,到底我们要不要改编,我们为何改编,To be or not to be,节目组如何在致敬与创新中的反复拉扯。我们还聊了Sally姐、聊了毛毛、聊了千Fa、聊了Mike,甚至我们还聊到港风作为“流量密码”这回事。

    好嘞,马上去片。


    小樱:谷老师之前有做过很多的音乐综艺。像爱豆类的,有《创造营》;也有像《我是歌手》、《天赐的声音》这种。这一次做《声生不息》,你觉得跟之前做的音综,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谷粟:其实《声生不息》是我第一个担任音乐总监的节目。做《创》的时候,我是主力编曲之一,面对的选手基本都是素人(练习生),节目组的音乐意图会更容易执行。像老胡(胡彦斌)去参加《歌手》或者《天赐的声音》的时候,我会做他的编曲,主要是服务艺人。还有像刘欢老师在《歌手》的编曲,我们之前会有充分的讨论和沟通。但像《声生不息》这样,身份的变化,需要从全盘来考虑的,面对16组艺人,需要做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决定和判断,对于我来说还是有相当压力的,所以我也在学习当中。

    小樱:所以,这一次《声生不息》上面的歌,是谷老师和牛班团队做的编曲,还是歌手本人做的?

    谷粟:一半一半。有的是歌手自己团队编的,有的是我们节目组做的。像第一期的歌曲,李克勤《倾城》、李健《沉默是金》、毛不易《遥远的她》、叶蒨文《祝福》、马赛克《大地》、李玟《真的想见你》,这些都是艺人自己做的编曲;我们编的有,杨千嬅《无条件》、魔动闪霸《卡拉永远OK》,这些是我自己编的;刘惜君的《执迷不悔》,这是阿迪(陈迪)编的;单依纯的《爱与痛的边缘》(编曲:彭程)、曾比特《初恋》(编曲:Nick Pyo),这些都是我们编的。

    小樱:要不我们就从叶蒨文的《祝福》开始聊吧。这首歌我觉得有点代表了《声生不息》这个节目音乐制作上的定调。一开始,是我们很熟悉的,很接近当年的原 版。但后面,叶蒨文越唱越飞,整首歌被带到另一个地方去了。我觉得这是一种“先礼后兵”的感觉。

    谷粟:《祝福》其实是第一期节目中,我们Battle时间最长的一首。Sally姐最开始给过来的编曲版本,非常Gospel(福音)。这跟我们节目组有一些分歧。我们觉得《祝福》这首歌,像你说的,它代表了《声生不息》的初亮相展示,是有特别的意义的。

    在90年代,当时我们听到《祝福》的时候,正好是改革开放、内地开始腾飞,再后来一直到香港回归的纪念,这首歌承载了这些特别的记忆。导演组和我们希望编曲能够更加接近原曲的味道,我还提出想找到当时原版老合成器的音色,然后Sally姐一头银发地在台上,再现《祝福》最初的样子,我们觉得会有种“穿越的回忆杀”的感觉。但对于Sally姐来说,她唱这首歌的次数确实太多了,她希望能用当下的状态去展示。最后,大家听到的《祝福》就是这样,从最开始的共情、回忆,到后面Sally姐更Gospel的结合。

    小樱:我觉得这是很合理的。从熟悉到陌生,这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嘛。包括像刘惜君的《执迷不悔》。我刚听前面的时候,觉得,诶,跟王菲很像嘛。但从第二段主歌开始,我听到很多和声色彩的变化,合成器还有吉他的一些新的玩法。

    谷粟:你听得没错。这首歌最开头我们就用了一个Pad,连一些钢琴、节奏支撑的乐器都没有,就是刘惜君的人声对这首歌的诠释。到了第二编主歌的时候,开始有明显的变化。像惜君这几年自己也有做一些相对独立的音乐风格,她也表达了这个意愿,希望能做一些不一样的结合,也代表了她自己对这首歌的理解,她想要去表现女性的勇敢的感觉。

    小樱:说到王菲,这期节目还有一首,单依纯的《爱与痛的边缘》。我念高中、大学的时候,但凡有校园歌手大赛,总会有很多个模仿王菲唱歌的女生跑出来。王菲是绕不过的坎。像这首歌,谷老师怎么处理呢?

    谷粟:单依纯虽然年纪小,但是她个人唱歌的系统已经比较成熟了,非常有自己的一套。最开始的编曲,其实更忠于王菲原版,很90年代的感觉。但在结合单依纯本身的唱法的时候,我们发现很难按照这样唱进去。最后我们做了一些修改,把单依纯本人的特点做了一些结合,也是一个很有她个人特色的版本,听起来并没有太王菲。

    其实,在做《声生不息》的时候,“要不要把原曲破了”这个想法,对于我们也是不停地纠结,到现在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自我反问、求证的过程。

    小樱:因为这个节目不是《我是歌手》,它不是要来“破”的,打破大家对于歌手原有的印象,对于这首歌原有的印象。

    谷粟:对的,它不是《歌手》。《声生不息》是充满情怀感的,对港乐怀有致敬、尊敬的,节目组团队本身也不想做那种太大的改编。包括后期混音的方式,《歌手》的混音是更接近live的,会保留很多现场的瑕疵;但《声生不息》我们做的混音非常的精细,更接近唱片里的混音。

    小樱: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因为《歌手》是更大动态、更舞台的东西。但其实如果我们要当做唱片去听,要不断循环的话,这样的混音其实听起来会很疲惫。唱片混音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谷粟:是的。我们从去年十月份开始筹备节目,把很多的粤语歌翻出来听,做一些归类的工作。我最开始接触港乐比较小,小学初中的样子。那会儿也不懂粤语,就是觉得旋律好听,配器好听。后来玩乐队,我人生的第一个solo就是《真的爱你》。

    小樱:我也是啊,谁不是(笑)。

    谷粟:小时候看不懂歌里的深意,但到了现在这个年纪,翻回去再听港乐的时候,会觉得,这些歌真的好好。尤其是歌词,真的好好。所以当我们考虑要不要“破掉”这些歌,做更大幅度的改编的时候,就会有两难的感觉。实际上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编曲还要综合更多的因素,包括艺人自己的意愿。你不可能去强加一个东西。需要不断的思考。

    小樱:这一期节目里还是有一些打破既定印象的歌的。比如魔动闪霸的《卡拉永远ok》。他们的方言、auto tune,尤其是最后那段,各种效果都拉满了。

    谷粟:魔动闪霸之前的那张专辑,是我给他们做的。这一次他们这首《卡拉永远OK》,他们找我做的时候,我其实还没有完全进入到《声生不息》里面来,就是当一个综艺的歌给他们做,所以也是很巧。

    魔动闪霸有非常明显的个人特质,大家通过《说唱听我的》知道他们,但他们并不是完全的说唱,他们音乐非常兼容并蓄。他们个人非常喜欢复古的音乐,也有很“中二”的气质。所以在这首《卡拉永远OK》里,如果把原曲原封不动唱一遍,那这个意义是什么呢?他们也不是秀唱功来的。所以必须要有一段自己的创作,并且编曲中融入他们这最年轻的一代对于老歌的理解和审美。

    小樱:第一期的歌曲中,我之前也在微博写了,我个人最喜欢的歌曲,是毛不易《遥远的她》。这首歌有我们很熟悉的张学友版本、陈奕迅版本在前面,基本上把这条路堵死了,但毛不易还是能发展出属于他自己的版本。

    谷粟:毛不易这首歌我们battle比较少。编曲是老朋友荒井,他的编曲设计已经是非常符合毛不易,不会让他去飙高音,把他不那么擅长的东西比如大起伏这些放在编曲的乐器里,把他优势项目像语感、声音特质咬字的细节给放大。毛不易也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那这首歌就是做细腻,做情怀,往走心、感人的方向去了。虽然这首歌和原版很不一样,但大家好像评价都还不错?

    小樱:我自己还特别喜欢一首,杨千嬅的《无条件》。这首歌虽然是陈奕迅后期的作品,但听起来很有一种经典的港乐情怀,无论是Eric Kwok的曲子,还是潘源良那个很潇洒的词。这首歌的改编其实动作也挺大的。

    谷粟:《无条件》原版里面,Eason的呈现绝对是顶级的,他无论是情感、技巧,还包括细节的表现。现在换成杨千嬅来唱,如果编曲跟原来差不多,或是接近原曲的表达方式,我会觉得这有点变成了两个歌手的比拼。这不是我们想要的。

    中文很有意思,一模一样的字,你用不一样的感觉去唱,会有不同的意思。所以这首歌我们希望基于歌词的重新解读,找到一个对整首歌的新的表达方式。《无条件》的原曲编得很好(编曲人张子坚),但如果用原来的方式,我就这样弹一个钢琴,很难帮助杨千嬅唱出另外一个感觉。所以整首歌我采用弦乐四重奏,乐器织体的气质不一样,给到另一种解读。

    小樱:这个节目里除了有很厉害的前辈歌手,我反而更想听听谷老师聊聊新人。先聊聊曾比特吧。我有一位朋友,也是我们以前华语音乐传媒大奖的召集人,乐评人邮差老师,他也是港乐的很资深的研究者。他听说我要跟谷老师做采访,他特地托我跟你说,“曾比特(Mike)是《声生不息》里我最大的追看理由,如果谷栗老师能挖掘出他复古、Funk和Soul那一面,估计连Eric Kwok都会出来替Mike多谢他,多谢牛班,多谢节目组”(注:曾比特参加香港选秀节目《全民造星II》,被Eric Kwok赏识,后签约环球唱片出道)。先聊聊Mike吧?

    谷粟:我很喜欢Mike,作为一个新人,他特别活泼,特别年轻,像你说的,Funk的感觉特别好。他出道后发的一些歌,走苦情歌路线,去年节目筹备期间看了他很多的演唱视频,有一首《碌卡》让我们觉得觉得应该突出表现出他的那种年轻潇洒不羁的感觉,他那个爆炸头的整个的感觉很适合做80年代复古,有点Disco的那种。这一期他唱的《初恋》,一开始的编曲是有点拉丁风,后来改成了现在大家听到的版本,这个版本更加能凸显的他的气质。

    小樱:另外还有一位新人,炎明熹。她在香港也是通过选秀节目《声梦传奇》出道的超级新人,在香港很富话题性。谷老师怎么看她的?

    谷粟:炎明熹年纪也很小,她非常的努力。而且她有一个很突出的能力,她的学习能力很强。像第一期这首歌,她第一次唱的Demo,跟她最后在舞台上的表演,给我们展现的进步是非常大的。这让我们有点惊讶。这首歌她练了大概有一周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你会发现她进步,从唱腔到歌词的结合,什么时候放和收,理性思考和感性的天赋非常好。

    小樱:炎明熹这次唱的是陈僖仪的《蜚蜚》。这首歌对于内地的听众来说,应该算是很冷门,只有我们大湾区的朋友才会听过。

    谷粟:《声生不息》里面,导演组希望不仅只有那个经典的歌曲,也希望通过这个节目去推荐一些港乐的遗珠。《蜚蜚》带着这个意思。

    小樱:其实看了《声生不息》第一期,我发现啊,也是这几年,像芒果TV的节目风格,它不那么强调音乐的竞技性了。更多的就是,大家单纯地唱歌。像芒果TV之前另一档的《时光音乐会》,也是这种感觉,“慢综艺”下面的“慢音综”。这一次的《声生不息》,我也没有感受到歌手之间的竞技性。跟《歌手》那种,把大家都逼得如坐针毡、如芒在背的那种竞争激烈感,是完全不一样的。

    谷粟:我跟你有同感。大家欣赏音乐的方式、角度,已经不一样了。音乐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已经不太一样。现在大家不太喜欢那些比较有侵略性的音乐。大家更喜欢听起来舒服的那种。这可能跟时代的变革有关系的。我觉得现在音乐的属性更多是一种陪伴。音乐的意义的传达、还有表演性,正在慢慢在变弱。

    所以关于歌曲改编这个话题,我觉得需要很慎重。不同的歌要有不同的做法。有的歌是很欢乐、游戏人生的,你做改编是ok的。有的歌可能就得忠于原曲的感受,包括歌词的表达,比如有一些深沉的主题,得非常的小心,不然很容易就会让观众觉得出戏。

    小樱:最后再问谷老师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待现在港乐成为“流量密码”?像去年《披荆斩棘的哥哥》里面,“大湾区哥哥”很出圈。再早一点,老舅的《野狼Disco》、还有那首《大风吹》,塑料粤语也很受欢迎。以及现在B站,很多的人在上面重新刷我们小时候看的TVB剧。这次是直接给办了一个《声生不息》。

    谷粟:我觉得最关键是那个年代的香港流行文化留下来很多的好东西。比如港乐,就是词曲写得好。我一直觉得港乐最特别的一点,就是它的兼容并蓄的。像早期日本的歌,欧美的歌,都成为港乐的养分。像陈百强的很多,还受到粤剧的影响(小樱注:陈百强的重要词作者郑国江老师,本身其“专业”的粤剧研究)。而且,粤语歌词真的很难填的,在复杂的音调下面,填词有这么多限制里面,你要做一些很歌唱性的发音——

    小樱:我只听过说钢琴演奏有歌唱性,什么时候粤语也有歌唱性了?我一个母语是粤语的大湾仔,今天才第一次听。

    谷粟:港乐里面很多的东西,其实放到今天也是非常好,非常时髦的东西。比如马赛克风格的基底,就是80年代。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他们之前没有听过,他们就觉得这是很独特的,新的东西。我觉得,好的东西永远都是好的。

  • 头像
    开放社会

    李克勤问毛不易:“你相信老友最后会变成知己吗?毛不易先是沉默。后来,毛不易说的:“小的时候,我们觉得维持友情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好像我们主观上想要维持就可以维持下去,友谊地久天长。……我的朋友都很自然地,淡出了彼此的生活。……如果真的有一个朋友是,就我们说的那种,能在你的葬礼上完整复述你的一生的人,这个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大家都很希望有这样一个人,但好像……”李克勤在旁边不停的说的:难的、难的、难的

    这样的朋友其实每个人都曾经拥有一些,但是后来都走远了、走散了、走丢了

    杨千嬅和黄伟文在早些年是很好的朋友,黄伟文写了很多歌给杨千嬅,例如《野孩子》、《勇》、《可惜我是水瓶座》。只要是杨千嬅的事情,黄伟文都愿意不计辛劳的付出,黄伟文曾说,如果是杨千嬅的电影,不要钱他都会去演, 于是有了《玉女添丁》、《新扎师妹》中的黄伟文。2005年前后,杨千嬅出新专辑,但是,她却选择了粤语歌坛两大伟文的另一个伟文,梁伟文(就是著名词人林夕)。而黄伟文为杨千嬅量身打造的《野孩子》最终被杨千嬅抛弃。第二年,杨千嬅的新专辑《Unlimited》,所有词作都由林夕完成,如杨千嬅所说、如杨千嬅所愿,下一张专辑给林夕包碟。

    黄伟文从心底爱着杨千嬅,他为她每首歌曲做的词都是量身打造,字字泣血,篇篇肺腑。比如《可惜我是水瓶座》(2003)——这是他为杨千嬅写的情歌。杨千嬅与郑中基分手后,她很不开心,总是约朋友喝酒。黄伟文说,当时杨千嬅收工后走进黄伟文喝酒的夜店,连续点了8杯长岛冰茶,而黄伟文也没问那个令她落泪的人是谁,就静静地陪杨千嬅喝。该曲当中的一句「要是回去,没有止痛药水,拿来长岛冰茶换我半晚安睡」就是杨千嬅的亲身经历。黄伟文在他的词作《十年选》中《可惜我是水瓶座》的批注上写道:其实我一直都怀疑杨小姐从来都不喜欢我为她写的歌词,那些道谢,直觉上都是客套话,但一直不太喜欢却一直采用,也许才是种更伟大的包容。而我,真的,都尽力了。

    黄伟文对于杨千嬅选择梁伟文(林夕)而放弃他作词的歌曲耿耿于怀,像吃醋一样,像负气一样,仿佛挚爱被夺走,仿佛孩子被抢走。于是黄伟文决定写一首新歌词,找来和杨千嬅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EricKwok(郭伟亮)作曲。然后,黄伟文又找来跟杨千嬅关系最好的陈奕迅来唱。这首歌就是《最佳损友》【广东话里损友的意思是和东北话中损友不同的: 彼此之间是很好的朋友,但是由于某些原因而伤害了对方的那个被叫做“损友” 】 。最后,黄伟文要杨千嬅的挚友陈奕迅问杨千嬅:“为什么旧知己在最后变不到老友?” 据说,杨千嬅正在开车的时候,忽然听到收音机里播这首歌,她立刻停车、放声大哭。Eric Kwok(郭伟亮)在《声生不息》中也讲到,当年陈奕迅在录这首《最佳损友》的时候,眼眶都是红润的,要哭又没哭出来,这种感觉让郭伟亮为之感动。

    黄伟文和杨千嬅曾经有过约定:如果一方有结婚或演唱会,另一个一定要去。2010年,黄伟文出席了杨千嬅与丁子高的婚礼,他特意戴了紫色的领带——那是千嬅最喜欢的颜色。2012年,黄伟文举办个人音乐展,身怀六甲的杨千嬅挺着大肚子,在《可惜我是水瓶座》的前奏中,缓缓地出现在舞台上。杨千嬅连唱了《可惜我是水瓶座》、《勇》、《野孩子》这三首黄伟文写给她的歌曲。三曲唱罢,黄伟文推着紫色的婴儿车,手捧紫色的花束,一言不发,两人紧紧相拥从升降台上落下,此时陈奕迅歌声响起:朋友 我当你一秒朋友;朋友 我当你一世朋友……当年景、当年情,怎不泪目?

    那紫色的花束、紫色的婴儿车,不仅仅是因为千嬅喜欢紫色,更是因为,在黄伟文心底,杨千嬅永远是他的“野孩子”、是他的“勇”、是他的“水瓶座”。

    黄伟文说:“见你现在过得幸福,我就安心了,杨小姐。”

    三年后的2015年,黄伟文十年后,重新为杨千嬅写了一首歌,叫《最好的债》。在演唱会上唱这首歌之前,杨千嬅说:“水瓶座是很任性的野孩子。野孩子和自己的最佳损友,因为一些时差或者说一些……或者大家思维上有一些事情上的执着……或者是态度上的问题,那忽然间这笔债就冻结了。”她说:“到了今天,突然之间有机会,在一个公众场合的地方,大家重新看到这笔债。从今后开始,我要好好唱(包括这位最佳损友在内的)所有作词作曲者的每一首歌、每一个字,来报答他们,把这么好的作品给了我。”当她唱完这支歌,黄伟文再次登台,捧着紫色花束,与她拥抱。

    有很多人都记得在梁伟文(林夕)名言:我当千嬅是我身上的一块肉。但是,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杨千嬅曾是黄伟文的最佳损友?她也是黄伟文的心头肉啊。

    在《声生不息》第四期李克勤和毛不易在翻唱这首《最佳损友》的那一段时间里,节目组始终没有给杨千嬅镜头,我很想知道杨千嬅在听到这首歌响起的时候,她心里在想什么、想谁、想怎么样

    曾经,我们因为自己的贪念,让红颜知己成为了自己的陌路;

    曾经,我们因为自己的贪念,让自己成为了兄弟姐妹的远方;

    更可悲的就还有那些、不知道因为什么,就永远、消失在了彼此的人生中的那些旧朋故友。

    每个人都有一段年轻的时候,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其他人年轻时的回忆。这是陈慧娴写给《声生不息》节目组的信中所说的。当你听到《最佳损友》这首歌时,你又会想起你年轻记忆中的谁呢?

    如果你、恰好青春年少,偶然间看到这篇随笔,希望你要珍惜和感恩你此时身边的朋友:不要太近,也不要走远,就是朋友,一直走下去,直到有一方在另一方的葬礼上、给大家讲述你或者他(她)那些年的故事……不好吗?

  • 头像
    深焦DeepFocus

    到底是哪些人在看《声生不息》?

    作者:星纳金

    一个听了粤语歌三十多年最终还是去看《声生不息》的普通歌迷


    到底是哪些人在看湖南卫视的“港乐”音乐综艺节目《声生不息》?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要先反过来问:谁不看《声生不息》?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那些真正能被称得上“资深”的粤语歌歌迷,基本都没在看这个节目。我在线上线下有大量粤语歌歌迷朋友,这是我听粤语歌三十年累积下来的朋友圈,这些朋友几乎个个都是广东歌专家,不单对从仙杜拉许冠杰开始一直到邓小巧Supper Moment等等五十年香港歌手乐队了如指掌,还对从周聪到林若宁等等超过半世纪的粤语歌创作者的作品倒背如流,但他们却在2022年表现出了一个惊人的一致:对《声生不息》节目不屑一顾。

    仙杜拉

    这些资深歌迷也会看《声生不息》,但他们看节目的目的不是为了欣赏,而是为了挑错——在这些资深歌迷看来,《声生不息》节目大小错误层出不穷,从预告片开始就爆雷不断。从原则性错误来说,比如作为节目基础定位的“港乐”一词就用得不对,在资深歌迷的认知里,“港乐”从来就是香港管弦乐团的简称,而节目所要定义的那种音乐形式范畴,一般被称作“广东歌”或者“粤语歌”,又或者Billboard杂志定名的“Cantopop”,《声生不息》叫的“港乐”,根本就是一种误用。再比如“声生不息”这个节目名字,在广东话里根本就不是“生生不息”的谐音,用来为一个粤语歌节目命名玩谐音梗,从一开始就有欠考虑。

    以上两点都是节目最底层的“基调”,这种“基调”已经出现偏差,并不奇怪节目在普及音乐知识和表演作品的选择方面跟着出现的大量“跑偏”,比如《我要你的爱》《抱一抱》《潇洒走一回》(后者曾用于节目前期宣传)等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港乐”的歌曲入选,更是让资深粤语歌歌迷对这个节目嗤之以鼻。至于把“叱咤乐坛排行榜”写成“叱咤风云排行榜”、把“夏韶声”写成“夏诏声”等等细小错误更是集集可见,一抓一大把,捉都捉不完。

    叶蒨文、李玟、周笔畅合唱《我要你的爱》

    以上这些不屑一顾,其实源自于资深歌迷因为长年积累带来的优势,而这一优势,光从年龄这个角度来讲就是大多数节目制作团队成员无法具备的,更遑论日积月累的专业度。粤语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于内地非粤语区大行其道是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原因主要是当时香港地区发达的经济而带来的文化影响,跨越了方言差异以及文化差异的阻隔,培养出了资深粤语歌歌迷群体(这种情况其实在香港电影、TVB电视剧等多种粤语流行文化载体在内地非粤语区的传播中都有相同的体现),而内地经济极速发展以后成长起来并在今天成为娱乐行业职场中坚力量的那批人,在普通话强势社会里再也不可能经历粤语文化兴盛时期的一切,没有经历便无法输出,做出来的节目肯定会缺少真正“香港文化”的灵魂,各种关于“港乐”的错误和不严谨更是在所难免,完全不可能满足资深粤语歌歌迷,而这是《声生不息》节目的基因缺陷。

    那如果粤语歌资深歌迷不看《声生不息》,又是谁在看这个节目呢?我们不妨来仔细研究一下这个节目。

    请各位注意,在节目名称“声生不息”这四个字之前,在节目的冠名赞助商之前,有一长串的定语和背书:“香港回归25周年特别献礼”、“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港澳台办公室、香港中联办宣传文体部为指导单位”,还有特首破天荒地在一个内地娱乐节目里热情洋溢地致辞,一切的一切都在表明,《声生不息》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地方卫视音乐综艺节目,它身上,背负着重大的“任务”。只消举一个例子:那位因为某些原因没法在内地媒体上拥有名字但又是“港乐”几乎无法绕过的著名作词人,以往各音综节目的“统一”操作都是化名“佚名”或者以不具名处理,而《声生不息》截止目前六期节目数十首选曲,竟然可以“完美绕过”这位词人,没有选用其填词的任何一首作品,如此“用心良苦”,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节目的特殊身份。

    演唱《傻女》的李克勤

    而把这样的节目落地到湖南卫视,考量之一就是需要强大的音乐综艺制作的外衣来减淡上述“任务”意味,然后我们就发现了,《声生不息》从制作上和审美上变成了《(我是)歌手》的“港乐版”,“大”演唱、“大”编曲、“强”修音、永远不缺席的“风格混搭”和“歌曲混搭”、突然起身流泪鼓掌的现场听审、自以为好笑的“串讲”、言必称“老师”、各种植入品牌的“游戏”、尬聊的真人秀…… 《我是歌手》有的,《声生不息》一样不缺。问题在于,以上这些,没有一样是香港的粤语歌保有的特质,也和以商业化和市民化为基底的香港流行文化的传统远离十万八千里。

    事实上,近些年音乐产业内有一种划分“音乐综艺类节目代际”的理论,简而言之,就是把20年前以“超女”为代表的选秀型音乐综艺定义为音乐综艺1.0,把10年前开始风行的以“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为代表的竞演类音乐综艺定义为音乐综艺2.0,把近几年由“中国有嘻哈”“即刻电音”“我是唱作人”等为代表的风格门类垂直化的音乐综艺定义为音乐综艺3.0。从纯粹音乐的角度而言,如果把《声生不息》放到这个理论里考察,它其实应该能以“港乐”这一“垂直”门类归入音乐综艺3.0,但音乐综艺3.0对于节目的制作和审美乃至播出平台都提出了和之前两代截然不同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声生不息》其实还是停留在了湖南卫视最熟悉、最拿手的音乐综艺2.0框架里,但问题是,音乐综艺2.0已经越来越被时代所抛离了。

    《声生不息》舞台上林子祥牵手叶倩文

    讲到这里,到底谁在看《声生不息》节目的答案也昭然若揭,无非还是当年爱看“我是歌手”的那批受众。当然不同点还是有的,当年,这批观众需要被“歌王歌后”们所谓的“唱功”折服,而今天,还是这批观众,他们需要的是被“港乐”的所谓情怀所感动,而这种情怀,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亲身体验过,《声生不息》节目,是他们很好的一种代偿。

    -FIN-n

  • 头像
    谢飞导演

    看了两期,由于港乐不是我们老年人当时接触的范围,没几首歌是我听着熟或听得懂的,但是节目策划组织得还蛮吸引人。几位内地歌手至少是70年代后出生,少年时期遇到了80-90港台流行音乐的浪潮。湖南卫视搞综艺节目有一套,这回又是纪念香港回归,在内地与香港同时播出,影像会不错。

    听下来更觉得流行歌曲对青少年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真是至关重要!无论是过去的守着收音机、电视,还是今天网络上的收听,从8、9岁到11、2的少年少女们,是最容易从听歌、学歌到追星、模仿,从而成为一代人最美好的少年记忆,和我们40、50后的“苏联歌曲情结”一样,它的影响会延续人的一生!

    80年代拍《湘女萧萧》时,通读沈从文的著述,记得他写过:“山村里十几岁的女孩子们没上过学,是四处飘扬的山歌、乡曲教会了她们大自然、农业种植、以及男婚女嫁的各种知识和道理。” 今天的少年女孩子们迷歌星,男孩子们迷“手(机)游(戏)”,并非妄言啊!这是人之天性所致,只有引导,无法制止。

    由于专业缘故我把看电影、系列剧当作本行,而每天晚上看看篮球、网球等体育比赛和好的综艺节目就是娱乐、休息。近来常看过的《最强大脑》已经结束,就剩这个《声生不息》虽然听不大懂,但还可看。

  • 头像
    谢飞导演

    看了两期,由于港乐不是我们老年人当时接触的范围,没几首歌是我听着熟或听得懂的,但是节目策划组织得还蛮吸引人。几位内地歌手至少是70年代后出生,少年时期遇到了80-90港台流行音乐的浪潮。湖南卫视搞综艺节目有一套,这回又是纪念香港回归,在内地与香港同时播出,影响会不错。

    听下来更觉得流行歌曲对青少年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真是至关重要!无论是过去的守着收音机、电视,还是今天网络上的收听,从8、9岁到11、2的少男少女们,是最容易从听歌、学歌到追星、模仿,从而成为一代人最美好的少年记忆,和我们40、50后的“苏联歌曲情结”一样,它的影响会延续人的一生!

    80年代拍《湘女萧萧》时,通读沈从文的著述,记得他写过:“山村里十几岁的女孩子们没上过学,是四处飘扬的山歌、乡曲教会了她们大自然、农业种植、以及男婚女嫁的各种知识和道理。” 今天的少年女孩子们迷歌星,男孩子们迷“手(机)游(戏)”,并非妄言啊!这是人之天性所致,只有引导,无法制止。

    由于专业缘故我把看电影、系列剧当作本行,而每天晚上看看篮球、网球等体育比赛和好的综艺节目就是娱乐、休息。近来常看过的《最强大脑》已经结束,就剩这个《声生不息》虽然听不大懂,但还可看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