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贝导的这部新片根据米切尔·朱可夫(Mitchell Zuckoff)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2012年9月11日,在利比亚班加西的美国领事馆前发生一起反美示威事件,入夜后数十名武装分子冲进领事馆,示威演变为暴力冲突,最终导致包括美国大使约翰·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Christopher J. Stevens)在内的四人死亡,这也是33年以来第一个被恐怖分子杀害的美国大使,影片《危机13小时》就是由这一真实事件取材
n近年来,美国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战争电影,无一例外的要反思美国的立场,美国大兵们经历的牺牲,还有当地无辜平民的遭遇。而每一个故事,都要找到独特的主题,而不是单纯一味的讲述英雄主义。这部《13小时:班加西的秘密士兵》,用直白的CIA敏感立场作为背景,片中的CIA长官甚至没有名字,仅仅是The Chief,这里并不是要抨击某位作出错误抉择的领导,或者是让谁去负上责任。而是更加凸显了,六位海豹突击队员的道德立场,不管美国人来到利比亚在做什么,拯救自己的同胞,也是天经地义。而那位美国33年来,第一个因公去世的大使,也为他们自己留下了血的教训。nn而关于利比亚人民,除了武装袭击分子们,还特意表现了很多孩子,他们看着亲人拿着枪,看着美国人来了又走,他们在路边玩着爆竹,在废弃的汽车顶上舞蹈。而当他们长大了,会变成两派,一部分坚持武力夺取政权,一部分人说是为了国家在战斗,站在美国人一边,寄予军事力量和政策扶植。影片中,最后欢呼雀跃,开走几辆公车的年轻人们,令美国大兵们,看着也是眉头不展,他们只是清楚,自己当下应该做什么,回到美国,回到家里,就是最对的选择。这一切看似闲笔,却似乎又都有着深意。利比亚的人民很清楚自己的国家在经历动乱,也知道与美国人的敌对,未必会全身而退,但是这是他们唯一的途径。而当地的平民,一方面不参与战斗,只能默默提醒美国人。一部分又贪图美国的先进武器,才让美国人有借口援助,介入局势,导致了局面的混乱不堪。就像大兵们感觉的,似乎全世界都知道今晚的袭击行动, 只有自己全然不知,CIA作为情报部门,更是什么都没有掌握到。nn这部影片除了三方立场之外,还有一个更宏大的主题,是Boom在书中看到,告诉队长Rone,Rone又对Jack讲述了两次。“All the gods, heavens, hells are within you.”。这句:“上帝、天堂、地狱都藏于汝心。”,即适用于美国人,也适用于当地的武装分子。他们在一夜的战斗后,利比亚人们跪地祷告,之后再一次拿起了武器,奋勇的进攻美国情报基地。而海豹突击队员们,一面是营救同胞的英雄,一面也是杀戮的士兵。这里没有对错,没有高尚的道德,立场没有善恶之分,即便身为英雄,行为也是恶魔一般,而战场就是地狱。这也是战争片的意义所在,立足于这样的真实事件重现,令人们反思这个世界另一端,还有着同样的事情,正在发生。士兵们也只能为自己祈祷,像Tanto自我安慰的那句:“当我在做对的事情,上帝将会保佑我。”,深陷困境的无力感,只有自己知道。nn然后,再来谈谈导演迈克尔.贝的拍摄,人物的塑造与战争场面的刻画。nn弱化的英雄人物nn在以往的超级大片,那些《绝地战警》《变形金刚》中,英雄人物的视角,免不了慢速旋转的摄影镜头,360度甚至720度来呈现人物的高大。而这一次,不但六位士兵,没有被单独拿出来给予这样的镜头,而是将这样的转角镜头,给了武装分子的领头人之一,一个带着头巾的利比亚男人。似乎在交代着,在武装分子看来,这是崇高的自杀式袭击,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和生活,与介入的大国进行火拼。直到13小时过后,清晨里尸横遍野,出现了无数黑衣母亲,如灵魂一般,飘荡在战场上,寻找儿子的尸体,掩面而泣,年幼的孩子伫立在父亲的身边,这位领军人物,才在慢镜头下,露出了茫然的悲伤。nn影评首周后的风评,倒向了两个半小时的片长,过于拖沓,似乎没有明星、没有高潮的对战场面,令观众们有些目不清头脑,之后就进入了煽情的结尾。不过这些依然不影响迈克尔.贝,对这个真实故事的激情,毕竟复杂环境下,个体生命的重视,个人道德的坚守,是更加真实的英雄主义。比虚幻的超级英雄更加感人,更有搬上大荧幕的意义。虽然六位队员的戏份有些分散,每个人的情感没有机会完全的得到表达,更多的是通过主人公Jack的情感宣泄从而得到释放。但是,这也是导演想要的结果,一个团队,几个真实的人物白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塑造。一如Rone开场与武装分子的交涉中直接说出了:“为了自己的国家,你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我此时此地就可以送上这条命,你准备好了么?”。nn战斗场面的重现nn而影片三分之二的部分,在交代近13个小时的武装冲突和战争场面。其中第一部分是街头的巷战,六名队员远距离进行步兵突击,一点一点的接近大使馆,并分两路,从前门与后门进入。其中在街道内的突击,比较混乱与艰苦,因为班加西当地的17军,混杂在人群之中,常常搞不清楚来人是敌是友。而武装分子虽然手里拿的是老套的AK-47,但是火力也不可小觑,尤其是重型火力的部分,杀伤力极强。nn黑夜里的巷战,显示出了六名队员的紧密配合,掩体的应用,榴弹枪集中攻击武装车和人群密集点,突击步枪M4作为主力武器,镜头经常会切换第一视角,给我们看一枪一枪的射击,每一枪都稳准狠。再加上轻机枪的连续火力掩护,这里非常全面的展示了海豹突击队的单兵作战能力,以及小队配合的突击战斗力。在激烈的巷战过后,影片给了一个剪影,两侧的高墙之间,路灯下蓝黑色的天幕里,远方跑来了四位大兵,这是片中,对他们最为英雄式的刻画,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集体的赞颂。就像队长Rone在出发前对每个人说的:“你们没有一个人,是必须去的,但是,我们是他们的唯一希望。”。nn<图片29>nn在突击营救行动之后,是后半段的基地攻防战,一共以三波袭击,分为了三个小节。迈克尔.贝的影片,总是被称为永远停不下来的镜头,一方面是镜头的移动,一方面是镜头内,画面里的爆炸、追车,人物的移动,甚至是远景与前景的同时移动,造就了“爆炸贝”影片给人冲击力更强的感官效果。这部《危机13小时》也是同样。爆炸场面的180度旋转拍摄,当镜头固定时,其中的人物是集体移动的,一起从四面跑进镜头,或是在镜头间,四散开去。nn在前两个小节中,剩余的队员,分散在四座建筑物屋顶,进行攻防战。这里可以看到迈克尔.贝最擅长的大场面交代,镜头先跟随某一个人物的移动,进行追身的近景拍摄,之后退到中景,交代一处的人物关系和环境,再径直地拉开角度,瞬间变成大远景,看到整个场面的状况,之后在平移到另一处中景聚焦。令人们在一个镜头里,既看到了具体的人物,又感受到人物所处的小平台和大环境,进行连贯的大场面交代。nn而在第二小节中,更多的进行了紧张情绪的铺垫,野外藤架下的塑料布,遮挡了视线,羊群的乱入,令人们摸不清状况。导演在第二波袭击来临前,在空荡的第一人称视角,用了快速的大推进,传递士兵们望眼欲穿的心里状态,而当地方来袭,又用了同样的推进,交代了局势的紧迫性。眼看着对方40名甚至更多的武装分子潜入,却无法先行攻击,只能等待对方的开火,被动的心里压力极大。而最精彩的部分,同样聚集在第二波攻击里,几次的狙击爆头,让刚刚装填好火箭筒的对方只能自爆,同样的效果,出现在对方装甲车里的武器引爆,以及硕大的公交车里,导弹的被迫引爆。几枚重型炸弹,都无一幸免的胎死腹中,其中的快感不言而喻。nn到了第三小节的武力升级里,再次出现了经典的迈克尔.贝式旋转坠落。导弹的升空,到俯视的追随弹头自由落体,再到慢镜头的落地爆炸,这一枚炸弹的重量级,足以震慑人心,将情节的惨烈程度,引向高潮。在这之后,敌人也是弹尽粮绝,而仅剩的小队开始清理战场,队长Rone的牺牲,刚刚赶来支援的长官也没有躲过炸弹的袭击,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令所有人绝望。Oz托着险些炸断的手臂,走出镜头,左右的两边,还有新的人员补上。这里的悲情,是无以复加的。Jack在事后与妻子电话中,只是泣不成声地说,我只是幸运而已,只是因为走运。nn最然队员们在最后等待返回的飞机时说,如果是其他六位队员,未必可以做到同样的事情,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深知自己可以活着回家的幸运。影片结尾,两颗黑色星星示意将影片献给两位牺牲的战士:Rone和Glen。影片中,也直言不讳的反应了,CIA人员是如何力求空中的支援,进行武力威胁,或者仅仅是凌空飞过,给予震慑,然而却都没有得到响应,一切也都源自于尴尬的军事立场。影片在呈现事实的同时,更加凸显的是当时的情况下,人员们如何积极的自救,保持镇定,严重受伤的Oz在简单包扎后,依然让身边的女探员,将自己的枪上膛,每个人都做好了战斗到最后的准备。nn当所有人,眼看着火力更为生猛的武装卡车驶向基地大门时,几乎是绝望的,如果你还在等待着决一死战,那么接下来忐忑的确认了来人是友军的结局,似乎让这部影片,沦为了没有高潮的剧情线。一切结束的太突然,上一秒还生死未卜,这一秒就看到了希望,令人久久难以相信这一事实,惊喜到无以言表。然而这就是真实的战场,当时的士兵们,就是经历了这样一场战斗。nn影片中也不乏汽车的追逐,作战中大量的航拍,天空之眼的配合,人说迈克尔.贝如果拍三千个镜头,几乎每一个都是在移动中的。而配乐的部分,在两次装填武器的时候,采用了气势极强的战鼓节奏。在战斗行进中,切换不同人称视角,用剪辑加快节凑和紧张感。这是一部典型的用“爆炸贝”手法拍摄的,非典型的迈克尔.贝影片。也许并不单纯的纪录片风格,也没有商业大片的高潮迭起,英雄人物树立等问题,导致了影片略显中庸的调性,但是我相信,人们依然需要这样的故事被讲述,就像迈克尔.贝在采访中讲到的:“这一个噩梦般的夜晚,当这样的噩梦来临时,你需要六位这样的英雄。”。在这个有些片荒的一月份,这部爆炸贝的电影绝对算是大餐了。n
1.事件发生前:致命的安全漏洞 2011年4月,利比亚内战期间,克里斯作为美国特别代表,驻派利比亚,与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反对派临时政府,TNC: Transitional National Council)联络。期间,他见证了卡扎菲政权的彻底倒台,与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的重新开张。克里斯此次任职超过6个月; 2011年11月,克里斯离开利比亚,回到美国,等待驻利比亚大使的正式任职; 2012年5月,克里斯被正式任命为驻利比亚大使,回到利比亚的黎波里,于美国大使馆就职; 2012年8月,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首席长官任职即将到期,他将于8月底离开,而下一任长官到职日期为9月15日。因此,班加西领事馆将面临为期两周左右的空缺。克里斯指派了一名驻的黎波里外交官员补第一周空缺,行代理长官之职,他自己补第二周空缺;
补充说明:根据国会特别委员会(the Select Committee on Benghazi)最终版调查报告(Report of the Select Committee on the Events Surrounding the 2012 Terrorist Attack in Benghazi),a.克里斯此番出行班加西还有一个重要目的:考查班加西建立永久领事馆的可能性并推进此项工作;b.时任国务卿希拉里曾经计划2012年10月份出访利比亚,因此克里斯的任务中,也包含为她的顺利出行做前期工作。
补充说明:在班加西,美国中情局秘密基地雇佣了6名前SEAL队员作为合约特勤人员,提供快速反应行动与额外保护;与2月17日烈士旅合作,作为当地的友好组织提供辅助安保;除此之外,美国还与一队当地非武装保安力量(LGF: local guard force)合作,该队安保人员仅负责领馆最外环侦查及初级安保检测(如出入领馆人员检查),作为第一道防线。但在9月份,大使到访前几天,2月17日烈士旅表示,除了领馆附近的安保,他们不承担领馆之外的安保职责,因此,克里斯大使在出外、交通、其他场所时,仅由美方自己的特勤人员负责安保。 同时,尽管根据情报,国防部警示,临近911纪念日,该地区(包含开罗、的黎波里、突尼斯、喀土穆、萨纳等在内的地区)正处于高度危险状态,需要高度警戒。但国防部在这些高危地区的安全维护力量并未进行实质上的调整与加强,战斗机、坦克等装备也并未调整至高度戒备状态,以应对可能的危机;
g.中情局情报评估报告中的错误,被政府不断援引。 公开声明之后,政府延续了一周多时间的相似叙事,不断将袭击与视频相联系,并且援引中情局于9月13日发布的情报评估报告作为支撑(这是他们可以援引的唯一证据)。事实上,这份报告中包含一些关键错误。 班加西事件发生后,中情局与另一情报机构OTA(Office of Terrorism Analysis)协作进行情报评估,这也是中情局首次进行回顾性情报评估。副局长Morell 根据这份报告,为众议院常设情报委员会撰写谈话要点,并同时作为对总统汇报的简报内容,广泛分发于政府内部各部门。 报告的内容主要包含两大方面:评估利比亚政府回应袭击的能力和极端势力参与了袭击的事实,并未关注于抗议相关,仅仅简单提到一句“抗议的早期阶段”,后来被证明是一条错误采用的信息——实际上来源于对一周前(9月4日)发生在开罗的抗议的报道。更严重的错误出现在报告的第二页,大标题赫然为“极端势力利用了班加西的抗议行动”,但下面的内容并不能作为证据支持它。不仅如此,事后证明,这个标题也是一个错误——原本是要写为“极端势力利用了开罗的抗议行动”。 然而,这个错误在接下来的一周多并没被发现,并继续作为支撑证据,被延用在政府部门的对外声明中,表示在班加西袭击发生前有抗议发生。
h.一个嫌疑犯的抓获。 2014年,美军在班加西抓捕了一名利比亚人Ahmed Abu Khattala,据称是应对班加西恐袭事件负责的武装组织力量中的成员,针对他的审判将在2017年9月举行。
3.失败的外交、过度的政治考量,不可避免的“自杀任务” 奥巴马任内,“不出动地面部队”(no boots on the ground)成为外事行动主要风格。尽管在“阿拉伯之春”席卷中东与北非大陆之后,美国介入了利比亚革命,支持反对派推翻卡扎菲政权,试图避免利比亚成为失败国家,进而成为基地组织及其他极端势力肆意扩张的温床。但致命的是,美国未能更积极地进行建设性干预——国务院高级官员为利比亚制定的政策,与他们的专家指出的利比亚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未能一致,建立司法系统、帮助经济重建、保障利比亚有能力维持基础设施与服务等目标被放在了不重要的地位。 2016年4月10日,谈及任内这场最大的失败,奥巴马总统也承认,在干预利比亚革命的过程中,他的政府“未能针对(推翻卡扎菲)之后做有效计划”。 不出动地面部队、幕后领导的外交政策,“推翻卡扎菲政权后即离场”的指导方针,导致美国在利比亚仅仅象征性在场,局面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控。对利比亚人来说,他们不得不在经历卡扎菲独裁后,又面对ISIS、基地组织和其他极端势力。而对美国来说,尽管意识到2011年到2012年间,利比亚已经成为极度危险的区域,美国公民却仍然被留在这些危险中。 国务卿希拉里本人尤其看重利比亚地区的战略部署,是她说服总统,在推翻卡扎菲政权后,仍旧保有外交设置,并派出克里斯出任大使。但是接着,她却忽视了自己保护这些外交人员安全的职责,在2012年8月,放走了最后一个可以保护美国公民的机会(大幅削减安保力量),尽管有警告表明美国人在当地危险指数急剧上升。大使克里斯与外交人员在此地的相关活动,不可避免地成为“自杀性任务”。 国务院任职25年的已退休人员Gregory N. Hicks,时任美国驻利比亚使团副使,他也是克里斯离开的黎波里、赴班加西前,最后一个与之对话的人。他表示, “如果克里斯要求增派13名特勤的申请没有被希拉里任命的高层管理驳回,事情可能会有不同。”
事实与数据主要来源: Report of the Select Committee on the Events Surrounding the 2012 Terrorist Attack in Benghazi, June 28, 2016 参考文章: Benghazi report rakes over old ground, but some answers are still hard to find, theguardian.com, June 29, 2016 What the Benghazi attack taught me about Hillary Clinton, by Gregory N. Hicks, foxnews.com, September 11, 2016 House Republican report reveals new details about the 2012 Benghazi terror attacks, theatlantic.com, June 28, 2016 Clinton claims house Benghazi report ‘found nothing,’ says time to ‘move on’, foxnews.com, June 29, 2016 Watching the Benghazi film, 13 hours, with a republican crowd, theatlantic.com, January 17, 2016
“上帝,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心中”。罗恩的往事更加不堪回首。杰克和罗恩在战场短暂平静的聊天中,侧面透露出罗恩离过一次婚,那时他“投身于伟大的事业”(参军serve the country),他的孩子被另一个男人抚养,现在他大概再婚了,然后又一个孩子出世,这是他的“second chance”,美国人很看重second chance,类似我们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如今罗恩的伟大事业已经离他而去,他现在为钱卖命,然后他死在这里。
首先,说说这部迈克尔.贝新片的三大特点吧:没有大明星、减少了英雄式的人物塑造,以及不可避免的涉及了国家的政治因素。爆炸贝在访谈时说,当他和制片人开始讨论本片的拍摄时,就决定这部电影不会请电影明星来做大主角,因为本片的故事,是围绕六个真实的英雄人物,不需要任何的人物光环,而是要写实的还原人物形象。这也导致了片中的几位演员都是一脸的大胡子,脸盲的同学要好久才能分清。下指令的小队长是詹姆斯·贝吉·戴尔饰演的Rone,机枪手Tanto总是和不爱说话的Boom在一起,最后受伤的是Oz,戴眼镜的是Tig,而全片展开的视角,以约翰·卡拉辛斯基饰演的Jack,最后一个抵达班加西,六名小队成员,全员到齐开始。n
n电影的主宣海报乍一看,有些混乱没有重点,一名几乎辨认不出的士兵的埋头奔跑,身后尽是爆炸溅起的残余,而传达信息,就剩下了那几行大字:“在困难的时刻,六名勇敢的士兵,做了正确的事。”。影片又名《13小时:班加西的秘密士兵》,讲述了六位普通的海豹突击队员,却在一夜之间,站在了国家立场与自我道德的交叉点,经历了13小时的奋战,既守卫了任务阵地,又坚守了道德底线,尽力营救了美国使馆人员的真实故事。导演说,这部电影叙事的方式,是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去讲述的。影片中,有着间隔紧密的时间提示,令这13个小时漫长如年。nn立场的尴尬与道德自省nn这六位退役下来雇佣兵,看似没什么特别,强壮的身体,每天坚持体能训练。被班加西CIA基地的长官视为野蛮的动物,而他只需要这六位“保镖”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听命于自己,保护基地的安全。守护他们这个,本不该存在于利比亚的特殊情报部门。作为国家利益的代表人物,他深知CIA在这里的一切,都是见不得光的。影片中通过对白,他清晰的告诉了队长Rone,美国人在班加西的敏感立场。而影片引起争议最大的,也是武装冲突来临时,刚刚建立的大使馆被袭击后,这位长官还在坚持对队长Rone说:“Stand Down.”。影片在公映后,随之而来的很多节目访谈中,根据几位退役的突击队员回忆,这个词语确实是被某长官在当时使用过的。nn由于大使馆仅有几名保安人员,并且守备松懈,领馆瞬间就被攻占。而CIA基地中仅存的六位海报突击队员,第一职责并不是保护领馆安全,这也是令营救行动拖延了20分钟的缘由,直到他们实在无法忍受,听着同胞的求救而不予理会,队长擅自下令出发,而男主角Jack说出了令长官颤抖的那句:“如果你让他们占领了大使馆,你觉得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会是哪里?”。在这之后,CIA人员才集体觉醒,开始联络求救与出逃方式,配合作战。nn迈克尔.贝说,影片并不是以政治批判为目的,而是意图表现,在当时的情形下,六位海豹突击队员,是如何做出抉择,并英勇的完成了任务的。所以影片前半部分,花了大量的时间,展现这六位队员的日常生活。他们如何与家人沟通,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牵挂,也有着归来执行任务的原因。这里没有对个人立场、对国家政治的批判,只有作为个人,对自己深陷困境的反思。一句“我不希望孩子,将来得知,父亲死在了一个,他本不该出现的地方。”,足以令观众动容。还有那句战争过半后,Jack说,一整夜过去,他竟然没有一刻想起过家人,但是现在这一刻,却无比思念。这才是更真实的战场上士兵的状态,当不长眼的子弹满天飞时,你唯一专注的只有作战。而当人松懈下来,才会发觉幸存的可贵,才会感伤。n
n近年来,美国的真实故事改编的战争电影,无一例外的要反思美国的立场,美国大兵们经历的牺牲,还有当地无辜平民的遭遇。而每一个故事,都要找到独特的主题,而不是单纯一味的讲述英雄主义。这部《13小时:班加西的秘密士兵》,用直白的CIA敏感立场作为背景,片中的CIA长官甚至没有名字,仅仅是The Chief,这里并不是要抨击某位作出错误抉择的领导,或者是让谁去负上责任。而是更加凸显了,六位海豹突击队员的道德立场,不管美国人来到利比亚在做什么,拯救自己的同胞,也是天经地义。而那位美国33年来,第一个因公去世的大使,也为他们自己留下了血的教训。nn而关于利比亚人民,除了武装袭击分子们,还特意表现了很多孩子,他们看着亲人拿着枪,看着美国人来了又走,他们在路边玩着爆竹,在废弃的汽车顶上舞蹈。而当他们长大了,会变成两派,一部分坚持武力夺取政权,一部分人说是为了国家在战斗,站在美国人一边,寄予军事力量和政策扶植。影片中,最后欢呼雀跃,开走几辆公车的年轻人们,令美国大兵们,看着也是眉头不展,他们只是清楚,自己当下应该做什么,回到美国,回到家里,就是最对的选择。这一切看似闲笔,却似乎又都有着深意。利比亚的人民很清楚自己的国家在经历动乱,也知道与美国人的敌对,未必会全身而退,但是这是他们唯一的途径。而当地的平民,一方面不参与战斗,只能默默提醒美国人。一部分又贪图美国的先进武器,才让美国人有借口援助,介入局势,导致了局面的混乱不堪。就像大兵们感觉的,似乎全世界都知道今晚的袭击行动, 只有自己全然不知,CIA作为情报部门,更是什么都没有掌握到。nn这部影片除了三方立场之外,还有一个更宏大的主题,是Boom在书中看到,告诉队长Rone,Rone又对Jack讲述了两次。“All the gods, heavens, hells are within you.”。这句:“上帝、天堂、地狱都藏于汝心。”,即适用于美国人,也适用于当地的武装分子。他们在一夜的战斗后,利比亚人们跪地祷告,之后再一次拿起了武器,奋勇的进攻美国情报基地。而海豹突击队员们,一面是营救同胞的英雄,一面也是杀戮的士兵。这里没有对错,没有高尚的道德,立场没有善恶之分,即便身为英雄,行为也是恶魔一般,而战场就是地狱。这也是战争片的意义所在,立足于这样的真实事件重现,令人们反思这个世界另一端,还有着同样的事情,正在发生。士兵们也只能为自己祈祷,像Tanto自我安慰的那句:“当我在做对的事情,上帝将会保佑我。”,深陷困境的无力感,只有自己知道。nn然后,再来谈谈导演迈克尔.贝的拍摄,人物的塑造与战争场面的刻画。nn弱化的英雄人物nn在以往的超级大片,那些《绝地战警》《变形金刚》中,英雄人物的视角,免不了慢速旋转的摄影镜头,360度甚至720度来呈现人物的高大。而这一次,不但六位士兵,没有被单独拿出来给予这样的镜头,而是将这样的转角镜头,给了武装分子的领头人之一,一个带着头巾的利比亚男人。似乎在交代着,在武装分子看来,这是崇高的自杀式袭击,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和生活,与介入的大国进行火拼。直到13小时过后,清晨里尸横遍野,出现了无数黑衣母亲,如灵魂一般,飘荡在战场上,寻找儿子的尸体,掩面而泣,年幼的孩子伫立在父亲的身边,这位领军人物,才在慢镜头下,露出了茫然的悲伤。nn影评首周后的风评,倒向了两个半小时的片长,过于拖沓,似乎没有明星、没有高潮的对战场面,令观众们有些目不清头脑,之后就进入了煽情的结尾。不过这些依然不影响迈克尔.贝,对这个真实故事的激情,毕竟复杂环境下,个体生命的重视,个人道德的坚守,是更加真实的英雄主义。比虚幻的超级英雄更加感人,更有搬上大荧幕的意义。虽然六位队员的戏份有些分散,每个人的情感没有机会完全的得到表达,更多的是通过主人公Jack的情感宣泄从而得到释放。但是,这也是导演想要的结果,一个团队,几个真实的人物白描,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塑造。一如Rone开场与武装分子的交涉中直接说出了:“为了自己的国家,你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我此时此地就可以送上这条命,你准备好了么?”。nn战斗场面的重现nn而影片三分之二的部分,在交代近13个小时的武装冲突和战争场面。其中第一部分是街头的巷战,六名队员远距离进行步兵突击,一点一点的接近大使馆,并分两路,从前门与后门进入。其中在街道内的突击,比较混乱与艰苦,因为班加西当地的17军,混杂在人群之中,常常搞不清楚来人是敌是友。而武装分子虽然手里拿的是老套的AK-47,但是火力也不可小觑,尤其是重型火力的部分,杀伤力极强。nn黑夜里的巷战,显示出了六名队员的紧密配合,掩体的应用,榴弹枪集中攻击武装车和人群密集点,突击步枪M4作为主力武器,镜头经常会切换第一视角,给我们看一枪一枪的射击,每一枪都稳准狠。再加上轻机枪的连续火力掩护,这里非常全面的展示了海豹突击队的单兵作战能力,以及小队配合的突击战斗力。在激烈的巷战过后,影片给了一个剪影,两侧的高墙之间,路灯下蓝黑色的天幕里,远方跑来了四位大兵,这是片中,对他们最为英雄式的刻画,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集体的赞颂。就像队长Rone在出发前对每个人说的:“你们没有一个人,是必须去的,但是,我们是他们的唯一希望。”。nn<图片29>nn在突击营救行动之后,是后半段的基地攻防战,一共以三波袭击,分为了三个小节。迈克尔.贝的影片,总是被称为永远停不下来的镜头,一方面是镜头的移动,一方面是镜头内,画面里的爆炸、追车,人物的移动,甚至是远景与前景的同时移动,造就了“爆炸贝”影片给人冲击力更强的感官效果。这部《危机13小时》也是同样。爆炸场面的180度旋转拍摄,当镜头固定时,其中的人物是集体移动的,一起从四面跑进镜头,或是在镜头间,四散开去。nn在前两个小节中,剩余的队员,分散在四座建筑物屋顶,进行攻防战。这里可以看到迈克尔.贝最擅长的大场面交代,镜头先跟随某一个人物的移动,进行追身的近景拍摄,之后退到中景,交代一处的人物关系和环境,再径直地拉开角度,瞬间变成大远景,看到整个场面的状况,之后在平移到另一处中景聚焦。令人们在一个镜头里,既看到了具体的人物,又感受到人物所处的小平台和大环境,进行连贯的大场面交代。nn而在第二小节中,更多的进行了紧张情绪的铺垫,野外藤架下的塑料布,遮挡了视线,羊群的乱入,令人们摸不清状况。导演在第二波袭击来临前,在空荡的第一人称视角,用了快速的大推进,传递士兵们望眼欲穿的心里状态,而当地方来袭,又用了同样的推进,交代了局势的紧迫性。眼看着对方40名甚至更多的武装分子潜入,却无法先行攻击,只能等待对方的开火,被动的心里压力极大。而最精彩的部分,同样聚集在第二波攻击里,几次的狙击爆头,让刚刚装填好火箭筒的对方只能自爆,同样的效果,出现在对方装甲车里的武器引爆,以及硕大的公交车里,导弹的被迫引爆。几枚重型炸弹,都无一幸免的胎死腹中,其中的快感不言而喻。nn到了第三小节的武力升级里,再次出现了经典的迈克尔.贝式旋转坠落。导弹的升空,到俯视的追随弹头自由落体,再到慢镜头的落地爆炸,这一枚炸弹的重量级,足以震慑人心,将情节的惨烈程度,引向高潮。在这之后,敌人也是弹尽粮绝,而仅剩的小队开始清理战场,队长Rone的牺牲,刚刚赶来支援的长官也没有躲过炸弹的袭击,一切都来得太突然,令所有人绝望。Oz托着险些炸断的手臂,走出镜头,左右的两边,还有新的人员补上。这里的悲情,是无以复加的。Jack在事后与妻子电话中,只是泣不成声地说,我只是幸运而已,只是因为走运。nn最然队员们在最后等待返回的飞机时说,如果是其他六位队员,未必可以做到同样的事情,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深知自己可以活着回家的幸运。影片结尾,两颗黑色星星示意将影片献给两位牺牲的战士:Rone和Glen。影片中,也直言不讳的反应了,CIA人员是如何力求空中的支援,进行武力威胁,或者仅仅是凌空飞过,给予震慑,然而却都没有得到响应,一切也都源自于尴尬的军事立场。影片在呈现事实的同时,更加凸显的是当时的情况下,人员们如何积极的自救,保持镇定,严重受伤的Oz在简单包扎后,依然让身边的女探员,将自己的枪上膛,每个人都做好了战斗到最后的准备。nn当所有人,眼看着火力更为生猛的武装卡车驶向基地大门时,几乎是绝望的,如果你还在等待着决一死战,那么接下来忐忑的确认了来人是友军的结局,似乎让这部影片,沦为了没有高潮的剧情线。一切结束的太突然,上一秒还生死未卜,这一秒就看到了希望,令人久久难以相信这一事实,惊喜到无以言表。然而这就是真实的战场,当时的士兵们,就是经历了这样一场战斗。nn影片中也不乏汽车的追逐,作战中大量的航拍,天空之眼的配合,人说迈克尔.贝如果拍三千个镜头,几乎每一个都是在移动中的。而配乐的部分,在两次装填武器的时候,采用了气势极强的战鼓节奏。在战斗行进中,切换不同人称视角,用剪辑加快节凑和紧张感。这是一部典型的用“爆炸贝”手法拍摄的,非典型的迈克尔.贝影片。也许并不单纯的纪录片风格,也没有商业大片的高潮迭起,英雄人物树立等问题,导致了影片略显中庸的调性,但是我相信,人们依然需要这样的故事被讲述,就像迈克尔.贝在采访中讲到的:“这一个噩梦般的夜晚,当这样的噩梦来临时,你需要六位这样的英雄。”。在这个有些片荒的一月份,这部爆炸贝的电影绝对算是大餐了。n
n2016年1月24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n--------------------n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尽管这部电影仅仅是并非完全真实的文艺创作,但它可以形象地基本呈现当时的情景,给人们带来身临其境感——对政府未能行动的无望与愤怒。无论希拉里是否当选,下一任政府都将面对这个“不可磨灭的失败印记”,并必须尝试修补它。针对班加西事件的国会调查虽然始终无法提出致命证据,证明希拉里的错误决策,FBI近日重启的邮件调查则将有可能发现与班加西事件相关的证据。
1.事件发生前:致命的安全漏洞
2011年4月,利比亚内战期间,克里斯作为美国特别代表,驻派利比亚,与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反对派临时政府,TNC: Transitional National Council)联络。期间,他见证了卡扎菲政权的彻底倒台,与美国驻利比亚大使馆的重新开张。克里斯此次任职超过6个月;
2011年11月,克里斯离开利比亚,回到美国,等待驻利比亚大使的正式任职;
2012年5月,克里斯被正式任命为驻利比亚大使,回到利比亚的黎波里,于美国大使馆就职;
2012年8月,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首席长官任职即将到期,他将于8月底离开,而下一任长官到职日期为9月15日。因此,班加西领事馆将面临为期两周左右的空缺。克里斯指派了一名驻的黎波里外交官员补第一周空缺,行代理长官之职,他自己补第二周空缺;
补充说明:根据国会特别委员会(the Select Committee on Benghazi)最终版调查报告(Report of the Select Committee on the Events Surrounding the 2012 Terrorist Attack in Benghazi),a.克里斯此番出行班加西还有一个重要目的:考查班加西建立永久领事馆的可能性并推进此项工作;b.时任国务卿希拉里曾经计划2012年10月份出访利比亚,因此克里斯的任务中,也包含为她的顺利出行做前期工作。
同是2012年8月,尽管利比亚安全形势急剧严峻,驻的黎波里大使馆处的国务院指派特勤人员,从34名(每1名外交人员可以受到约1.5名特勤人员保护)被削减为6名(每1名特勤人员负责保护约4.5名外交人员的安全)。班加西临时领事馆则有3名特勤人员,实战经验都比较少,尤其缺乏高危实战经验。换言之,两处使领馆所拥有的官方正式特勤人员共计9人。
补充说明:克里斯7月份曾申请增加13名安保人员,被驳回。报告指出,克里斯前后共3次提出申请,均被否决。在这种情势下,没有更多额外的特勤人员可以离开的黎波里,与克里斯随行(后来仅2名特勤随行)。且袭击发生后,的黎波里大使馆也无法在保障自己最低限度安保的同时,为班加西提供援助。报告指出,安防漏洞正是此次悲剧的致命之因。
2012年9月10日,克里斯到达班加西,从的黎波里来的2名特勤随行保护。的黎波里留下4名正式特勤人员,协同4名国防部特勤人员(这4人为前SST——Site Security Team成员)负责大使馆安全(SST此前曾为班加西临时领馆提供安保增援,但国务院8月份终结了SST保护使馆的任务,SST成员无法与克里斯同行班加西,提供额外保护);
补充说明:在班加西,美国中情局秘密基地雇佣了6名前SEAL队员作为合约特勤人员,提供快速反应行动与额外保护;与2月17日烈士旅合作,作为当地的友好组织提供辅助安保;除此之外,美国还与一队当地非武装保安力量(LGF: local guard force)合作,该队安保人员仅负责领馆最外环侦查及初级安保检测(如出入领馆人员检查),作为第一道防线。但在9月份,大使到访前几天,2月17日烈士旅表示,除了领馆附近的安保,他们不承担领馆之外的安保职责,因此,克里斯大使在出外、交通、其他场所时,仅由美方自己的特勤人员负责安保。
同时,尽管根据情报,国防部警示,临近911纪念日,该地区(包含开罗、的黎波里、突尼斯、喀土穆、萨纳等在内的地区)正处于高度危险状态,需要高度警戒。但国防部在这些高危地区的安全维护力量并未进行实质上的调整与加强,战斗机、坦克等装备也并未调整至高度戒备状态,以应对可能的危机;
2012年9月11日,600英里以东的埃及开罗,将近2000名示威者集聚在美国大使馆门外进行示威。抗议者的抗议原因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在当地组织Jamaa Islamiya号召下,支持者抗议美国关押该组织领导人,二是油管上的一则反穆斯林影片在当地引发不满。
补充说明:重要的是,埃及的抗议行动并未在利比亚形成任何影响。的黎波里外交人员、大使馆副使、5位班加西领馆当事特勤人员等的国会证言也都表示,尽管知晓埃及的抗议行动并担忧可能引发的连锁抗议,他们并未发现当地出现针对美国的抗议行动。
2.13小时内外:不容忽视的重要事实
a.秘密基地之所以没有得到任何支援,是因为根本就没有支援部队行动。
尽管奥巴马总统与国防部长帕内塔明确下达了军事支援的命令,在秘密基地长达13个小时的独自防卫战中,没有任何军事援助力量与装备开往班加西。最早到达的美军军事力量远在13小时之后。
b.支援部队到底应不应该穿美军制服。
在等待行动而最终未能行动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美军驻西班牙罗塔岛(距离班加西3小时飞行距离)的一个FAST小组(Fleet Antiterrorism Security Team)成员在飞机上等待了3个小时,4次被命令穿上制服又脱下,甚至出现了这样的争论:成员们是不是应该带上自己的私人武器。
在最需要快速行动的时刻,决策者在讨论支援行动需要获得利比亚政府认可,美军部队出现在利比亚境内会有什么外交影响。政治而非救援美国人成为首要考虑因素。
c.最终帮助基地所有人员撤离的是亲卡扎菲武装力量。
在利比亚内战期间,美国致力于帮助反对派推翻卡扎菲政权。但在这场13小时战争的尾声,正是一支亲卡扎菲政权的武装力量最终帮助基地的所有人员撤离,而非任何一个美国此前18月内建立了友好关系的组织。
d.白宫会议讨论的重点是油管视频。
正如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特勤人员在发现技术人员Sean Smith的尸体后,未能找到大使克里斯,克里斯正式报告为失踪状态。在同一时间,美国本土华盛顿,白宫举行了大约2小时的会议(美东时间晚7:30开始),与会人员有国务卿与国务院、国防部、白宫的高层。但会议的主要讨论内容是那个油管视频,之后,会议形成的10项行动事项中,有5项是与此视频相关的处理意见。
然而事实上,袭击发生后,国务院高级官员、外交安全指挥中心与班加西地面抵御人员有实时联系,得到了这是恐袭的判断与情报。另外,还有与的黎波里的即时连线,在他们的对话中,的黎波里的外交人员也从没有提过该视频及外交人员之间有过与视频相关的讨论——证明该视频与班加西恐袭并无直接与确切的关系。
e.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副主席未能参加会议,因为要回家举办晚宴。
按照规定,参谋首长联席会议副主席当晚应该参加白宫举行的此次会议,但他没有,而是回家去举办为外国名流举办的晚宴。
f.政府内部一套叙事,公开声明另一套叙事。
袭击发生当晚:
当晚(美东时间晚将近6:00),时国务卿希拉里与利比亚总统电话连线,她在电话中没有提到任何视频与抗议,而是提出需要对方支援,并表示:1)她了解美方基地受到重火力袭击,2)大使克里斯仍然失踪,3)她了解袭击与Ansar al Sharia组织有关。另外,她当晚发给自己女儿的邮件中,也明确表明,她完全了解这是一场恐怖袭击。
与之相对应的是,白宫会议之后,晚10:08,希拉里代表美国政府向公众发表声明,声明要点:1)谴责袭击行为,2)公布一名美国外交人员(Sean Smith)的牺牲,3)美国与那则油管视频无关。
该声明完全没有告知美国人民她已知的事实(上述希拉里与利比亚总统对话中的三点内容),第三点则尤其此地无银式地误导公众,暗示袭击与视频的联系,尽管其目的是表明美国与视频无关,并表示任何试图合理化这场袭击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有人试图将这种残忍的行为合理化,认为它是对网上流传的一则反穆斯林视频的回应。美国谴责一切对其他宗教的贬损行为……但要清楚说明的是,对这种暴力行为的合理化是不可接受的。”
袭击发生后第二天:
第二天(美东时间9月12日)清晨,国家安全委员会副发言人给包括白宫、国防部、国务院、情报机构在内的20多位相关人员发送了这样的邮件:“总统与国务卿都将于今晨发表声明……为确保我们今天对外声明保持一致,Ben Rhodes(时任白宫安全副顾问)美东时间晨9:15举行会议……”
而奥巴马总统在玫瑰花园发表讲话几分钟之前,Jake Sullivan(时任希拉里外事顾问)给Ben Rhodes及其他人发邮件,说“埃及(的抗议行动)其实没有太多暴力发生。我们将不对外宣称利比亚的暴力是由挑衅视频引发的。”
另外,9月12日下午,希拉里与埃及首相进行了电话通话,不仅明确提到“我们知道袭击与视频毫无关系。这是一场有计划的袭击,而非抗议……”而且表示,根据情报,“我们相信这个组织与基地组织密切相关。”
但他们又是怎样对外宣称的呢?
在这一天中,奥巴马总统先后发表的两次声明、国务卿希拉里发表的声明,仍然将“美国谴责一切对其他宗教的贬损行为”与“反对这种暴力行为”放在同一句话中,继续暗示袭击与视频的联系,误导公众。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政府公开声明中暗示袭击与视频、抗议的联系,但当代表政府参加五场周日谈话节目的苏珊赖斯,以确定的语气宣称这是“自发的抗议升级”时,连白宫也觉得不可接受。
直到10天后,希拉里才告诉她首先应该为之负责的美国人民这个真相,“班加西事件是恐怖袭击”。
g.中情局情报评估报告中的错误,被政府不断援引。
公开声明之后,政府延续了一周多时间的相似叙事,不断将袭击与视频相联系,并且援引中情局于9月13日发布的情报评估报告作为支撑(这是他们可以援引的唯一证据)。事实上,这份报告中包含一些关键错误。
班加西事件发生后,中情局与另一情报机构OTA(Office of Terrorism Analysis)协作进行情报评估,这也是中情局首次进行回顾性情报评估。副局长Morell 根据这份报告,为众议院常设情报委员会撰写谈话要点,并同时作为对总统汇报的简报内容,广泛分发于政府内部各部门。
报告的内容主要包含两大方面:评估利比亚政府回应袭击的能力和极端势力参与了袭击的事实,并未关注于抗议相关,仅仅简单提到一句“抗议的早期阶段”,后来被证明是一条错误采用的信息——实际上来源于对一周前(9月4日)发生在开罗的抗议的报道。更严重的错误出现在报告的第二页,大标题赫然为“极端势力利用了班加西的抗议行动”,但下面的内容并不能作为证据支持它。不仅如此,事后证明,这个标题也是一个错误——原本是要写为“极端势力利用了开罗的抗议行动”。
然而,这个错误在接下来的一周多并没被发现,并继续作为支撑证据,被延用在政府部门的对外声明中,表示在班加西袭击发生前有抗议发生。
h.一个嫌疑犯的抓获。
2014年,美军在班加西抓捕了一名利比亚人Ahmed Abu Khattala,据称是应对班加西恐袭事件负责的武装组织力量中的成员,针对他的审判将在2017年9月举行。
3.失败的外交、过度的政治考量,不可避免的“自杀任务”
奥巴马任内,“不出动地面部队”(no boots on the ground)成为外事行动主要风格。尽管在“阿拉伯之春”席卷中东与北非大陆之后,美国介入了利比亚革命,支持反对派推翻卡扎菲政权,试图避免利比亚成为失败国家,进而成为基地组织及其他极端势力肆意扩张的温床。但致命的是,美国未能更积极地进行建设性干预——国务院高级官员为利比亚制定的政策,与他们的专家指出的利比亚需要什么样的帮助未能一致,建立司法系统、帮助经济重建、保障利比亚有能力维持基础设施与服务等目标被放在了不重要的地位。
2016年4月10日,谈及任内这场最大的失败,奥巴马总统也承认,在干预利比亚革命的过程中,他的政府“未能针对(推翻卡扎菲)之后做有效计划”。
不出动地面部队、幕后领导的外交政策,“推翻卡扎菲政权后即离场”的指导方针,导致美国在利比亚仅仅象征性在场,局面不可避免地走向失控。对利比亚人来说,他们不得不在经历卡扎菲独裁后,又面对ISIS、基地组织和其他极端势力。而对美国来说,尽管意识到2011年到2012年间,利比亚已经成为极度危险的区域,美国公民却仍然被留在这些危险中。
国务卿希拉里本人尤其看重利比亚地区的战略部署,是她说服总统,在推翻卡扎菲政权后,仍旧保有外交设置,并派出克里斯出任大使。但是接着,她却忽视了自己保护这些外交人员安全的职责,在2012年8月,放走了最后一个可以保护美国公民的机会(大幅削减安保力量),尽管有警告表明美国人在当地危险指数急剧上升。大使克里斯与外交人员在此地的相关活动,不可避免地成为“自杀性任务”。
国务院任职25年的已退休人员Gregory N. Hicks,时任美国驻利比亚使团副使,他也是克里斯离开的黎波里、赴班加西前,最后一个与之对话的人。他表示, “如果克里斯要求增派13名特勤的申请没有被希拉里任命的高层管理驳回,事情可能会有不同。”
补充说明:法律规定国务卿应该负责保护美国人在海外的安全;法律同样要求国务卿负责保证美国外派人员应该处在同一基地,如果没有的话,有且仅有国务卿本人有责任与安全部门负责人达成协议,签发声明。在1998年比尔克林顿任总统时期内,美国驻非洲大使馆遭遇两次爆炸后,法律已经特别要求,该声明的责任不得被国务卿下放至其他人员。但希拉里在接受质询过程中,反复表示她并未亲自收过任何安全报告或要求增派安保的申请,表示她已将具体的安全事务下放给专业人员处理,认为这不是她的责任。希拉里的团队在应对媒体与国会调查报告的过程中,也反复强调希拉里本人没有“亲自”驳回申请——如果只有亲自用一根手指敲下回车键才能叫“亲自”的话。
事实与数据主要来源:
Report of the Select Committee on the Events Surrounding the 2012 Terrorist Attack in Benghazi, June 28, 2016
参考文章:
Benghazi report rakes over old ground, but some answers are still hard to find, theguardian.com, June 29, 2016
What the Benghazi attack taught me about Hillary Clinton, by Gregory N. Hicks, foxnews.com, September 11, 2016
House Republican report reveals new details about the 2012 Benghazi terror attacks, theatlantic.com, June 28, 2016
Clinton claims house Benghazi report ‘found nothing,’ says time to ‘move on’, foxnews.com, June 29, 2016
Watching the Benghazi film, 13 hours, with a republican crowd, theatlantic.com, January 17, 2016
从此以后利比亚人民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如果你把街上随时游荡着无数举着AK的武装暴徒,枪战和爆炸就在你身旁发生称为幸福的话,利比亚人民真是幸福到爆。
卡扎菲政府的军火流落民间,新政府无法控制住边远地区的局势,利比亚陷入战乱,利比亚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的情势尤其复杂凶险。而造成这一切混乱的始作俑者-美国,它家的中情局在班加西设有一个秘密基地。这个基地里的美国人们,就是这部影片的主角。
要说当地人对美国人是什么态度,首先是这帮高富帅值得打劫一下。新人杰克抵达班加西,回基地半路就被一帮荷枪实弹的民兵当街拦住,他和队长罗恩如果怂了,不仅车子,估计连底裤都会被扒走。
其次就是仇恨。且不说境外渗透进来的恐怖组织,当地人中很多曾经依附卡扎菲政权的既得利益者肯定把美国恨得牙痒痒,而一无所有的平民,或许也不乏怀念卡扎菲的统治,因为在他们心中,即使是施行暴政却强力统一的政权,也好过目前的战火纷飞。何况路人皆知的是,美国策动联合国军空袭推翻卡扎菲政权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利比亚人民的福祉,而是石油储量丰富的利比亚掌握在一个不合作者手里,他们需要扶持一个听话的统治者上台而已。
所以换一个角度看,当地民兵冲击中情局基地就有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悲壮意味。
很可惜迈克尔贝并没有在这些民兵身上倾注任何关怀,这些面目模糊的大胡子从来都是出现在镜头远端,说着叽里咕噜没人懂的阿拉伯语,指指点点,紧张又愤怒地窥视,在黑夜中冲锋,中弹倒下变作尸体,穿黑袍的穆斯林妇女趴在他们身上哭泣。
你无法知道他们的动机,他们的心理状态,不了解他们,自然也不会同情他们。或许是迈克尔贝的美国人身份导致他采用这样的立场,但作为一个想拍出伟大电影的导演,这样做只会使电影失色。
中情局基地的核心安保力量为一只罗恩带领的6人小队。这支小队隶属于一家私人安保公司G.R.S,队员皆是前海豹突击队和特种部队成员。说不好听就是一支雇佣军。他们和基地纯粹是雇员和雇主的关系。所以基地主管鲍勃并不把他们当自己人,动辄恶语相向。杰克和鲍勃在路上被困住请求支援时,鲍勃拒绝派出剩下的队员;队员Tanto疲劳的在大使讲话的现场打瞌睡,换来鲍勃的一顿猛烈训斥,他的原话是“你再不专业点,会有10个人来顶替你的位置,你可以回老家做你的安保顾问”。潜台词是我知道你来这里工作只不过为了高额薪水,可不像我是为了国家服务。
公务员发现一个干体力活的竟然收入比他还高,能忍?
每个安保队员来这个离家千里危机四伏的地方的最大诱因当然是钱,杰克的生意如果不失败,他也不会出现在这,影片里都有提及。所以他们立功无法享受授勋,战死也不会被国葬,他们只需要尽合同上规定的义务,其他时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最后能安然无恙回家和亲人团聚就算达成目标。
然后基地旁边的美国临时使馆被袭击的时候安保小队提出营救,基地主管鲍勃就懵逼了。这帮自私自利的纯粹来淘金的无脑肌肉男竟然这么见义勇为?他的回答是没授权,不许。即使他明知这支力量是最快同时也可能是唯一一支能施以援手的队伍。他的应对是召唤当地合作伙伴-2月17旅。
2月17旅简直比神龙还难召唤,在片尾才出现,一出现还声势特别浩大,老长的车队。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一定要凑齐了人才能出队,人多才能给自己壮胆,不然门都不敢出。非洲部队战斗就像老式港片里的黑社会群殴,比的是人数,但黑社会流氓至少还有血性,这帮人胆小如鼠,不知忠诚为何物,可能连国家观念都没有,挥舞着ak耀武扬威,像一帮野狗,看见兔子就上去劫掠,看见老虎就望风而逃。
可班加西就是这帮野狗的地盘,安保6人小组个个都是老虎,但他们孤立无援。每一辆汽车都可能装着炸弹,每一个平民都可能揣着武器,加上言语不通,出了基地就非常恐慌,有随时被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淹没的危机感。
6人小组冒着被解雇的风险,抗命开始营救行动。不得不佩服美国士兵的战术素养,总共就6个人,他们还分两个小队分别从前后门突进,这也是对单兵战斗力绝对自信的表现,以及互相之间的信任。
错过营救的黄金时间,大使不知所踪。返回基地,所有人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基地很可能是下一个袭击目标。
接下来就是影片的重头戏,也是迈克尔贝最擅长的,贝氏烟火大会,也就是中情局基地攻防战。
如果无视人员死伤的残酷,迈克尔贝拍摄的战争场面非常赏心悦目。场面是美国人单方面的屠杀。6个前美国精英战士居高临下,戴着夜视仪将战场一览无余,手中的德国科赫步枪织成死亡弹幕收割着一拨又一拨民兵的生命。他们或各自为战,或按照指示对某些重要目标,比如装载炸弹的客车和对面高楼的火力点,进行集中火力打击。一闪一闪的战场火光,映红了一张惊恐的民兵的脸;一颗子弹穿过一辆废弃汽车的车窗,准确击中RPG炮口还对着地面的民兵的脑袋,民兵死前按下扳机,火箭弹射向脚下,炸翻了一群战友。
发起死亡冲锋的利比亚民兵完全对基地形不成威胁,直到他们抬来了重武器——迫击炮。迈克尔贝玩了一手他在《珍珠港》里玩过的特效。镜头以固定在一颗迫击炮弹尾部的视角,追踪着它从炮膛里飞出,冲上凉爽的夜空,到达最高点一个猛子扎下来,呼啸着栽向罗恩所在的楼顶。
“上帝,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心中”。罗恩的往事更加不堪回首。杰克和罗恩在战场短暂平静的聊天中,侧面透露出罗恩离过一次婚,那时他“投身于伟大的事业”(参军serve the country),他的孩子被另一个男人抚养,现在他大概再婚了,然后又一个孩子出世,这是他的“second chance”,美国人很看重second chance,类似我们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如今罗恩的伟大事业已经离他而去,他现在为钱卖命,然后他死在这里。
杰克还反思“我为什么要在这里”?这我就看不懂了。你又不是部队士兵,服从命令被部署到这里的,是你自愿来的好吗??也许他问的不是自己为什么要在这里。他问的是中情局所代表的美国为什么要在这里,利比亚,非洲。为什么美国要介入万里之外的一场异国战争,为什么他们这些人,为钱也好,为国家服务也好,要把命丢在这里。这才是他搞不懂的。
战斗结束,所有人安全撤离至机场。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迈克尔贝又使出煽情绝招。他给了我好几个美国大兵背光孤独矗立的剪影。
虽然劫后余生,却也心若死灰。
战争,从来没有胜利者。
在悲壮的配乐中,杰克的画外音响起,他说罗恩告诉我,“上帝,天堂和地狱都在你的心中”。
《危机13小时》这部影片其实主要讲述了6名私人军事承包商(Military contractors,以后简称MC)在事件中的行动。MC在国外的任务主要是保护重要目标。在班加西事件中,6名MC的任务便是保护CIA在当地的一个秘密哨所,距离班加西驻所约1英里。其实从整个宏观层面看,这6名MC已经间接或直接参与了军事行动,而且在6名MC从班加西驻所接回伤患返回CIA秘密哨所后的行动(也就是抵抗暴徒入侵的过程)也很类似在伊拉克战争中的纳查夫事件。其实一句话来说这6名MC的行动似乎超出了军事承包商的职责,但是这些主要是政客们和军事观察者的观点,接下来我们主要聊聊这部电影。
对于军迷来说,观看任何军事题材的电影都是一种享受,从《黑鹰坠落》到《勇者行动》,之所以不说《孤独的幸存者》和《美国狙击手》,是因为后两部电影已经被改动的比较多了,和原著出入比较大。当然了解摩加迪沙之战的朋友也会发现《黑鹰坠落》也不全面写实,但总体上是真实的。
《危机13小时》的影片叙事风格让我很容易联想到《黑鹰坠落》,但是基于迈克尔 贝的风格,让她的光影效果又很像《变形金刚》,两者的结合似乎减弱了战争片的那种枯燥,让任何观众(主要指非军事爱好者)也能享受影片,看得热血沸腾,所以抛开一切舆论,这是一部值得观赏的战争动作影片。
从影片的严谨角度讲还是做得很到位,但有几个细节还是有待斟酌,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我就主要从军事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吧。首先,杰夫在飞机上摘掉戒指这个动作很符合老兵的身份,因为身上佩戴的任何饰物都可能暴露出个人信息和弱点;随后泰罗恩跟随站长进屋时把手机交出来也是一个不错的细节特写;然后是在和当地雇佣兵兵进行武器交易时的一段狙击手眼镜上的汗水,这个细节表现的很好,但是却有一个明显的错误,那就是狙击手的枪管居然伸出了窗外,正常的军狙击手是绝对不会主动暴露自己的方位,把枪伸出窗外在任何时候都是禁忌,这一点导演没注意到很遗憾;再然后就是在班加西驻所交战的场景,DS的几名探员战术撤退时的走位明显错误,穿红格子衬衫的探员居然从MC们的火线前直接跑过去,正确做法是从队友身后撤退一段距离后停下掩护其余队友,呈阶梯式;其次是OZ的夜视仪中弹后,导演没有忘记保持这一夜视仪损坏这一细节;加装了夜视仪的狙击步枪在射击时需要移开头盔上的夜视仪,这一点导演也注意到了;最后是影片的灯光,虽然在电影中坦途和站长都提起过关灯,但是关来关去,院子里还是灯火通明,这一点处置欠妥。以上是本人在观影时注意到的一些细节,提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1,Jack Silva使用的是SIG-Sauer P226R而不是P226 Navy
2,Rone用的不是G17 而是Salient Arms International Glock 19 Tier 1
3,另外电影里还出现了Glen Doherty使用的MK 18 Mod 0 CQB
<图片5>
<图片6>
4,Rone的Salient Arms International Tier One AR-15
<图片7>
<图片8>
5,Heckler & Koch HK416
<图片9>
5,Heckler & Koch HK417
这张照片是电影中使用的实物照片
<图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