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周迅黄渤秦海璐冯远征奚美娟吴君如蒋雯丽段奕宏赵立新王千源王庆祥易烊千玺陈旻瑶淼梁植
类型:脱口秀大陆综艺导演:未知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17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8.7分热度:1 ℃ 时间:2023-01-15 03:56:42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章子怡和秦海璐是同班同学,章子怡基本上接受了错误的启蒙,然而,秦海璐明显完全地系统地学习了并且应用自如了中戏所教授的方法派表演的理论体系。
听说她在跨界编剧后又转攻导演了,很好啊,演员本来就非常被动,年纪大了就只能一步步出演妈妈和婆婆了,还不如自己写自己拍呢,她这样理性的脑袋也一定能够驾驭得了。
不过,目前的两位嘉宾跟周迅完全不是一个路数哎。黄渤也靠拢于技术流,然而,周迅却还只坚持出发于生活和内心,她始终自我代入角色进行感受和理解。
想起来《如果爱》拍摄结束一年多了,她有一天发短信给陈可辛导演,北京的河结冰了。《风声》的行刑戏,导演喊卡了,她却还蜷缩在地上,她哭着说,很痛,顾晓梦很痛。
作为“耗神”的体验派,她还是非科班的出身,这么多年却交出了这么多的优秀的表演,这实在可以看得出来,她的天赋多么高。我越来越期待,她所说的《如懿传》的暖洋洋的结局。
尽管好多公众号已经安利过这档节目了,我们还是要来好好安利一下!
《表演者言》
黄渤、秦海璐、冯远征、奚美娟、蒋雯丽、吴君如、段奕宏、赵立新、王千源、王庆祥,外加一位担任半个主持人的周迅,这几位或许在知名度上比章子怡稍逊一筹,但若要谈及演技他们全都有十成十的发言权。
同样是做演员,聊演技,相比《演员的诞生》每期两个小时的节目时长+多位嘉宾,这档访谈节目一期只请一位演员,和周迅、主持人一起畅聊他们心中的一个表演关键词,每期不多不少,只有十五分钟。但就是这短短的十五分钟,却让这几位嘉宾给聊成了【演员版的百家讲坛】,有故事、有内容,每每结束都让人意犹未尽。
第一期嘉宾是周迅的老朋友黄渤老师,在综艺节目里日常秀智商的他,这次一改往日的嬉皮笑脸,给大家上了第一课:【求实】,追求真实。n
仔细想想,这不就是观众们对于演员演技的最基本评价吗?如果演员演得好,我们就说:他演的跟真的一样;反之,如果演得不好,我们会说:他演的太假了。
但这看似最基础的评价,却也是最难达到的。n
电影《斗牛》一直被称为黄渤的顶级个人秀,在这部电影里,黄渤不仅需要和人搭戏,还要和牛搭戏。我们形容别人听不懂我们的话时,用的成语就是“对牛弹琴”,以此类推,想想也知道要和一头牛演戏到底有多难了。n
为了达到“人牛合一”的境界,黄渤不得不每天都和牛赖在一起,最后演戏活生生变成了真养牛:n
培养感情还是不够的,拍的时候更难。不光要注重戏中的人物的感情,还要钟会不光要让自己在戏中,也要脱离戏中考虑牛的位置,简直拍到精神分裂:n
还有电影《亲爱的》, 黄渤在其中饰演了一位孩子走失的父亲,他说为了饰演好这个角色,他看了包括故事原型在内的不少同类型纪录片,用来揣摩分析当事人的真实感受。BUT尽管如此,他仍旧觉得自己所表现出来的,不及真实情感千万分之一。因为他觉得表演者只能通过对于原型人物的揣摩和推测来解读,并外化其所感受到的东西,这样的过程一定会存在不准确和偏差:
但实际上他表演的到位不到位……我们还是眼见为实吧:
之后来的蒋雯丽老师讲述的主题词则是【充实】。
记得之前看《一年级》毕业季,表演老师给大学生们讲戏:无论角色多小,你一定要赋予角色一个完整且符合逻辑的定位,这样才能够是角色变得立体和真实。
而如何给这个角色一个完整且符合逻辑的定位呢?大概就是蒋雯丽所讲的这个“充实”。这些预设或者是剧本里给予人物的设定,并非通过空想就能够构思和表演出来,而是需要调动你平时生活中的所看、所听、所学、所体验,融会贯通,放到角色当中,才能让其鲜活起来。
在考北影的时候,蒋雯丽接到的考题是《地震之后》,这题目听起来,大概需要和《演员的诞生》于月仙&陈小纭&王俊凯联袂献上的《唐山大地震》片段一样,哭的天崩地裂才对,可蒋雯丽并没有那么做。当时,她脑子里想到了两个画面,一个是欧仁·德拉克罗瓦的画作《墓地上的孤女》,画中的女孩儿张着嘴,眼中含泪:
另一个则是葛丽泰·嘉宝主演的《瑞典女王》结尾一幕,作为一个国破家亡的女王,她虽然面无表情,却通过这样的表演给予了观众很多东西。于是蒋雯丽便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学着她们的样子,噙着眼泪演完了这一出“本应该”大悲大喜的艺考难题。
上述是有过相关的经历或者做过积累的情况,那如果没有怎么办呢?尤其是现在的年轻演员们,由于影视拍摄周期、制作周期都相对变短,(再加上他们自己个儿不用功,竟在观众身上找毛病),没有时间来准备角色怎么办呢?
蒋雯丽又分享了自己的一个经历,她在拍电影《深呼吸》的时候,需要饰演一位卖鱼的女人。没有相关的经验的她,抽时间去了一趟海边,寻寻觅觅找到了自己的一个目标——一个真正卖鱼的女人,然后跟随了这个女人一天的时间,观察她的一些细节。比如,耳边会夹一支笔、记账的时候直接写在手臂上,还和周围的男人们打情骂俏。之后,蒋雯丽便把这些细枝末节全都用在了表演上,瞬间让这个角色变得充实、真实起来:
她说:当你要去饰演一个离生活特别远的角色,就算你没有太多时间,你也可以去到那样的环境中去观察、体验、寻找,里面一定有你所需要的许多素材。n
n
哦,绝不能忘了作为半个主人,跟全程的周迅。我们总把周迅誉为天赋型选手生来就会演戏,但除去天赋之外,我们却忽略了她的积累和努力。因为父亲曾经是电影院的员工,周迅的童年是泡在电影院里的,庞大的观影量,让她多了所谓“天生”的影感,第一部戏就知道什么时候要哭,什么时候要笑。可这些不就来源于早先的学习与积累么:
在成为一名成功的演员之后,周迅也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继续细心观察与认真学习并行。在饰演《画皮》小唯时,她就对这个角色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作为一个初入人间的兽妖,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她应该是个不懂世事的小女孩;对陈坤的角色占有多余情爱;妖的姿态应该不同于人;神态应该还是有兽的模样:n
尽管周迅如今仍然在用着学院派口中稍显笨拙的体验派表演法,但却也因此保留了自己那份可贵的灵性与纯粹。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位之外,还有不少好演员【到此一游】,冯远征讲筋骨、奚美娟讲温度、秦海璐讲汲取等等等等……尽管tali迅哥表达能力确实不太适合做主持,但这些高水准演员之间,大概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只要一个眼神就明白对方想要说什么,想要说哪里,这种无缝翻译让节目的精彩完全保留了下来。
尽管这个节目这么好看,不少公众号都跑来安利,但它仍然是没什么人气,豆瓣标记过的人不过两千,在线视频的观看量不足千万。我想了半天原因,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大概是太戳人老底,业内没几个人想肆无忌惮的推荐。n
它分享了不少演技咖们年轻时候做过的“傻事”,现在的影帝黄渤,开始演戏经常演到画外,被摄影师用脚拦:
小精灵周迅对光究竟是怎么打,该怎么看都学了好久好久:
蒋雯丽第一次演戏,整个人都是懵着演的:
还有赵立新,因为年轻的时候对电影和表演的误解,竟然因为师姐巩俐去拍了电影,还偷偷笑话人家不好好念书:
种种种种几乎狠狠地驳斥了“天赋论”,这些如今的大演员们都曾经有过迷茫,甚至是无知的最初时刻,而让他们达到现在这个高度的,并非是单纯的天赋和冥冥之中的指引,而是在演员生涯中的积累、学习和历练。n
它还提到了现在流量演员们经常被诟病的“轧戏(短时间内演多部戏)”和轧戏进一步导致的“模式化演戏”。冯远征曾经有过八个月演三部戏的情况,演到最后他就觉得自己的状态已经不对,变成了模式化的调动情绪,完全失去了做演员的方向:
周迅也提到,拍戏多了虽然会丰富自身的经验,但也容易给自己画地为牢,变成一种模式化的限制:
由此可见,“模式化表演”其实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几乎每个演员都会遇到。而之所以有人变成了只会皱眉嘟嘴咆哮的辣鸡演员,有人则变成了当之无愧的演技派,是因为他们的处理方式不同。冯远征、周迅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找回并突破自我,而另外的某些演员,则为图省力决定原地踏步,不肯向前。
还有我们之前提到过不少次的影视圈“黄金年龄”的乱象,总是将二十到三十岁的年华视为演员的黄金期。不少年轻的演员们也因此过度追求那些毫无皱纹的年轻岁月,从而导致一些无法弥补的错误。>没错,我说的是整容。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完全不对的,因为只有年龄增长,演员对于角色的理解和诠释才会更加到位和深入,丰富你的内心,从来都是比年轻的外表更加重要的事:
这档节目是由央六的今日影评栏目和周迅共同发起的,如今豆瓣评分是9.1分。说实话,我也不想给它打满分,缺点显而易见——因为它太短了,短到每次听的正在兴头上就被一口掐断。
不知道刚刚和陈坤一起成立表演学校的周迅是不是有些私心的,因为这档节目简直就是现成的教材,15分钟的访谈愣是做成了名师讲坛,所有嘉宾前来倾囊相授,画下独属于自己演员生涯的考试重点。不过,无论如何,还是要感谢两方发起人,是他们让演员更会演戏,也让观者更加了解和尊重演员这个职业。
之前在翻一些对于《表演者言》评价的时候,发现大家难免会埋汰上两句同期的《演员的诞生》,说他们不配讲演技,只晓得作秀。不过,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无论是《表演者言》也好,《演员的诞生》也罢,他们都让我们仔仔细细的去端详了【演员】这个职业。在此之前,从未有任何一个节目,让他们这样的闪闪发光。
《演员的诞生》虽然为了追求关注的和收益,做的更像是是一档取悦大众的综艺笑谈,但如同章子怡说的,这个舞台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演员青涩、稚嫩表演的同时,也让我们关注到了很多我们不熟悉的演员的伟大:n
而《表演者言》则选择了另一种极致。它只谈表演专业,谈角色;不谈八卦,不博眼球。每个嘉宾都牟足了劲儿,吴君如在上台前一直在化妆间和周迅沟通过往合作的感受,寻找可分享的闪光点;奚美娟、冯远征则在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上自己的表演心得。它是纯粹的,也是如周迅所说“即使收视率不高,我们也要把这个节目做下去”的:
不如抽出时间都来看一看吧,相信总会有一款是你所喜欢的。n
这个节目确实做的不错,干货很多!但是很多时候有话题重复的嫌疑,不过当下的中国电视圈,能有这样的节目实在太难得了!节目里出现的演员绝大多数都属于实力派,而且各有特点,让这些人在一起聊演戏,真的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当然,主持人还是需要再斟酌一下,这几个真的资历和能力够不上这些人,他们之间的火花还不够。
聊完节目本身,再聊聊我的一些感受,比如赵立新那一期,我其实能感觉到赵老师对于周迅的欣赏,而且很想给予她一些建议,确实周迅现在的演技有种停滞不前的感觉了,好像她所有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是一个质感,绝大多数平淡无奇,偶尔会有一些超水平发挥的时候,当然即便是平均下来,也是当下一线里的标杆了。只是,我觉得对于她这样的天才,这种程度真的是不及格的。周迅演戏很需要爆发点,这其实也是她的优势,不过没有爆发点的时候,她表现起来就非常的平淡,这种平淡就是真的淡,淡到像她自己的生活中的状态,但是此刻她是演员,即便是淡,也必须是角色本身生活中的淡。她的偶像于佩尔其实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于佩尔在“将来的事”里面,其实也有很多平淡的剧情,比如拿着书走到山上看,很多人说少女感十足,但我觉得这不一定是少女感,而是她赋予角色应该有的活力,这对应了电影里女主的真实状态,即拥有强大内心世界的独立中年女性,这种由内而外的强大,让她浑身散发着超越年龄的魅力。我觉得对于类似平淡剧情的处理,周迅还要学习和领悟。其实她在这个节目里也说到想演话剧,我觉得试试话剧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她的偶像于佩尔可是相当牛逼的话剧演员,但是演电影的时候也没有话剧的影子。B站有个纪录片就是讲于佩尔演话剧的状态,出奇的好看。可能有人会说周迅是体验派,不是方法派,我是觉得这两者并不冲突,且不说于佩尔也是这两种的结合,在你遇到瓶颈的时候,无论是找不同类型的角色尝试,还是学习方法派的东西,又或者坚持自己的体验路线,这些都可以,问题是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如懿传里我倒不是嫌装扮和色调,而是她一如既往地用噘嘴来表现少女的小任性和小傲娇,这个在大明宫词可以用,但是20年了还用这招,别说年龄的问题,演技的问题我怕更需要注意了。
其实说到底,周迅的演技属于忽高忽低的状态,有时候会超常发挥,突破满分,但有时候在一起很普通的地方会不及格,我希望周迅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如果想好好做个演员,那就想办法突破自己,也别浪费了自己那么好的一块料子!
目前看到第六期,每期都有新惊喜。
黄渤的谦逊与认真,印证了他的传说中的高情商,他有点不“真诚”。冯远征的忘我的严谨与敬业,他把这里当成了讲坛,一定程度上他也可以。吴君如作为港人,开头仍带有拘谨和取经的意味,却慢慢放开,忘记来此是为了宣传新片。段奕宏的态度让人敬佩,他觉得这些年得到的太多,仿佛需要重回学习的阶段,因此偶尔陷入阐述论点而无法自拔的状态。王千源就是社会我王哥,名利地位身份,他有,却不把持它们,而是追求做好自己的事干好自己的活。赵立新的经历算是比较传奇、学院了,他可以做这个节目的总导演,数他云淡风轻。
那么周迅,她的工作室,她做了一件别人不愿意也不屑去做的事。这里的别人当然可以是指桑骂槐地指许多,演员或者已经忘记自己身份的“演员”。周迅作为一个联合发起人,起码在成片中的表现,要让人心生敬佩与感激之情。
表演者和观看者都需要这样的平台。
客观来讲,这部综艺在制作过程中不足很明显,比如剪辑、配乐、主持等等,甚至包括一些主题比较勉强,然而可贵的是周迅与嘉宾之间摩擦出的火花,绚烂的,而不是单调的;美丽的,而不是刺眼的。
另外一个类似的综艺节目,攫取艺人安身立命的最后一点剩余价值,用在改编成小品的剧本上以娱乐至死。当然,《表演者言》几乎不可能在热度和影响力等方面与之匹敌。就像那个综艺第一期,某主评委对z姓女演员的表演发出的感慨——的潜台词:我知道你演成一个大写的尴尬,但我还是要微笑着为你鼓掌,用绳命肯定你作为一个流量的表演艺术。
国内,终于出了一档演员对谈表演的访谈类节目,而不是请一堆所谓“演员”去参加“跑吧”的竞技类综艺,或是“合家欢”一般、谈七零八碎的“春晚”一般的访谈类节目。
主持人和周迅与11位表演者,对谈对于表演的感悟和准备,没有绯闻,没有辩解,只有他们对于表演的热爱、执着和尊重。
真心希望这样的演员对谈类节目,能够在国内越来越多。但这个节目也不是没有缺点的,就是时长太短了,很多问题也因为时长和剪辑,并没有深入地去探讨。还有就是大家拍戏都很多,闲暇时间也不多吧,所以周迅与表演者之间,对彼此的作品,也不是太了解,不够深入。
也希望,国内在做类似节目的时候,能够给表演者们更多的时间,让他们的案头工作做得更好,碰撞出更激烈的火花。
第一期:求实篇,黄渤。
1.黄渤管周迅叫“小周姐”!
2.黄渤早年间学配音的。当年他们经常的学习要求是,要用一个月甚至是两个月的时间,去单独练习笑或是哭。
3.拍《斗牛》时,与牛培养表情。
4.表演的时候,要注意机位。
第二期:汲取篇,秦海璐。
1.拍《红高粱》的时候,周迅被秦海璐现场背台词惊吓到了。
2.秦海璐敢现场背台词,是因为她在拍戏之前,无论主角与配角,她都把整本台词梳理一遍了,然后还会用环境和事件,将台词内容,串联在一起。
3.秦海璐贴钱《钢的琴》。
4.所有表演最后都要回归理性的。
第三期:筋骨篇,冯远征。
1.冯远征评价周迅是表演者中的一个“精灵”,灵动,用心去表演。
2.冯远征建议周迅,如果有时间,去进行话剧表演方面的训练,对于声音的运用,会有提高,会能更好地进行细节处理。
3.拍《美丽上海》的时候,主动要求学上海普通话,居然骗过评委,评委们大呼“上海有这样的演员,我们怎么不知道”,但被告知是“北京人”时,评委们表示不可能,不相信。(冯远征大大居然和王祖贤都合作过)
4.拍《非诚勿扰1》的时候,设计钻石耳钉,临时现场“加戏”,吓到葛优大爷后来回忆,当时都起鸡皮疙瘩了。
第四期:温度篇,奚美娟。
1.奚美娟与周迅在1997年就合作了《红处方》。
2.有一场戏,周迅突然蹿上来,奚美娟还担心挡了镜头,让之前的戏白拍了,没想到周迅凭借着本能和感觉,居然没挡住镜头。
3.准备《山楂树之恋》时,去江西参观老式信封制作方法。后来拍戏的时候,真得裁纸的时候,让纸飞舞了起来。
4.题外话——奚美娟是一位给人感觉很知性,同时很理性,甚至有距离感的人,但是她的表演啊!却非常打动人,有穿透力,其实挺奇妙的。
第五期:充实篇,蒋雯丽。
1.为了《暖春》里的王丽娟,坚持增重30斤!那可是30斤啊!太令人佩服了。
2.考艺校时,用了德洛克洛瓦的《墓地上的孤女》和葛丽泰嘉宝的《瑞典女王》乘船离开,两个素材,做好的艺考表演。
第六期:融合篇,吴君如。
1.吴君如谈了和大鹏他们合作的感受,很有节奏感,很迅速,很适应这种快节奏、有速度的拍片进度。
2.陈可辛和吴君如说,本来想让周迅在《如果爱》里,演个坏女人的。
3.演员自身的气质还是会影响到角色最终的效果的。
第七期:根脉篇,段奕宏。
1.考了3次中戏。长途跋涉,先坐20多小时去乌鲁木齐,然后四天三夜硬座去北京,一点都不觉得苦和累。
2.第一次考中戏后,在天安门广场坐了一晚,等升旗的时候,突然觉得不能再蹉跎了,回到伊犁后,学习更有劲头了。
3.周迅演《橘子红了》,为了体验角色,拍戏的时候,真得穿了“三寸金莲”,很小的鞋子。
4.题外话:段奕宏真“为戏为奴”!他拍《食人狂魔》时,他去博物馆看细伟干尸的时候,居然默默向细伟许愿,求你赐予我力量,让世人了解不一样、真实的你。简直是与恶魔订立契约。后来段奕宏回忆道,那段拍戏的时光,晚上都是噩梦连连的。
第八期:弥新篇,赵立新。
1.他居然去过俄罗斯、瑞典学习、工作过。去瑞典是被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吸引到的。
2.题外话:既然去过饿了俄罗斯、瑞典,他的语言技能也就满点了!精通中文、英语、俄语和瑞典语。佩服啊!难怪他有点不太像中国人,可能在国外待得就一些吧。
3.曾经歧视电影演员。直到他们的师姐,演了《红高粱》一炮而红之后。他们才开始正视电影演员。
第九期:磨砺篇,王千源。
1.王千源被骗演《钢的琴》。当时没钱到,每天导演只能拍一场戏。
2.《解救吾先生》,如何准备准备最后一场戏的。
第十期:传承篇,王庆祥、易烊千玺。
1.回忆宫先生和叶问在金楼的那场戏,氛围、音乐,都很难得。
2.愿意和年轻演员合作,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3.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子,年轻人不要着急,慢慢来。
总的感觉:像周迅这种感性演戏的,太耗费心力了!没有点意志力和咖位的,根本没法应付。
科班出身的还是将表演看得更理性、客观。有自己的一套章法可循。
吞噬星空
万千星辉贺台庆2024
六重奏
文明之旅
现在就出发
意料之踪
因经历过核冬天,在这里人类不再是世界的主宰,...
播放指数:5732℃
章子怡和秦海璐是同班同学,章子怡基本上接受了错误的启蒙,然而,秦海璐明显完全地系统地学习了并且应用自如了中戏所教授的方法派表演的理论体系。
听说她在跨界编剧后又转攻导演了,很好啊,演员本来就非常被动,年纪大了就只能一步步出演妈妈和婆婆了,还不如自己写自己拍呢,她这样理性的脑袋也一定能够驾驭得了。
不过,目前的两位嘉宾跟周迅完全不是一个路数哎。黄渤也靠拢于技术流,然而,周迅却还只坚持出发于生活和内心,她始终自我代入角色进行感受和理解。
想起来《如果爱》拍摄结束一年多了,她有一天发短信给陈可辛导演,北京的河结冰了。《风声》的行刑戏,导演喊卡了,她却还蜷缩在地上,她哭着说,很痛,顾晓梦很痛。
作为“耗神”的体验派,她还是非科班的出身,这么多年却交出了这么多的优秀的表演,这实在可以看得出来,她的天赋多么高。我越来越期待,她所说的《如懿传》的暖洋洋的结局。
尽管好多公众号已经安利过这档节目了,我们还是要来好好安利一下!
《表演者言》
黄渤、秦海璐、冯远征、奚美娟、蒋雯丽、吴君如、段奕宏、赵立新、王千源、王庆祥,外加一位担任半个主持人的周迅,这几位或许在知名度上比章子怡稍逊一筹,但若要谈及演技他们全都有十成十的发言权。
同样是做演员,聊演技,相比《演员的诞生》每期两个小时的节目时长+多位嘉宾,这档访谈节目一期只请一位演员,和周迅、主持人一起畅聊他们心中的一个表演关键词,每期不多不少,只有十五分钟。但就是这短短的十五分钟,却让这几位嘉宾给聊成了【演员版的百家讲坛】,有故事、有内容,每每结束都让人意犹未尽。
第一期嘉宾是周迅的老朋友黄渤老师,在综艺节目里日常秀智商的他,这次一改往日的嬉皮笑脸,给大家上了第一课:【求实】,追求真实。n
仔细想想,这不就是观众们对于演员演技的最基本评价吗?如果演员演得好,我们就说:他演的跟真的一样;反之,如果演得不好,我们会说:他演的太假了。
但这看似最基础的评价,却也是最难达到的。n
电影《斗牛》一直被称为黄渤的顶级个人秀,在这部电影里,黄渤不仅需要和人搭戏,还要和牛搭戏。我们形容别人听不懂我们的话时,用的成语就是“对牛弹琴”,以此类推,想想也知道要和一头牛演戏到底有多难了。n
为了达到“人牛合一”的境界,黄渤不得不每天都和牛赖在一起,最后演戏活生生变成了真养牛:n
培养感情还是不够的,拍的时候更难。不光要注重戏中的人物的感情,还要钟会不光要让自己在戏中,也要脱离戏中考虑牛的位置,简直拍到精神分裂:n
还有电影《亲爱的》, 黄渤在其中饰演了一位孩子走失的父亲,他说为了饰演好这个角色,他看了包括故事原型在内的不少同类型纪录片,用来揣摩分析当事人的真实感受。BUT尽管如此,他仍旧觉得自己所表现出来的,不及真实情感千万分之一。因为他觉得表演者只能通过对于原型人物的揣摩和推测来解读,并外化其所感受到的东西,这样的过程一定会存在不准确和偏差:
但实际上他表演的到位不到位……我们还是眼见为实吧:
之后来的蒋雯丽老师讲述的主题词则是【充实】。
记得之前看《一年级》毕业季,表演老师给大学生们讲戏:无论角色多小,你一定要赋予角色一个完整且符合逻辑的定位,这样才能够是角色变得立体和真实。
而如何给这个角色一个完整且符合逻辑的定位呢?大概就是蒋雯丽所讲的这个“充实”。这些预设或者是剧本里给予人物的设定,并非通过空想就能够构思和表演出来,而是需要调动你平时生活中的所看、所听、所学、所体验,融会贯通,放到角色当中,才能让其鲜活起来。
在考北影的时候,蒋雯丽接到的考题是《地震之后》,这题目听起来,大概需要和《演员的诞生》于月仙&陈小纭&王俊凯联袂献上的《唐山大地震》片段一样,哭的天崩地裂才对,可蒋雯丽并没有那么做。当时,她脑子里想到了两个画面,一个是欧仁·德拉克罗瓦的画作《墓地上的孤女》,画中的女孩儿张着嘴,眼中含泪:
另一个则是葛丽泰·嘉宝主演的《瑞典女王》结尾一幕,作为一个国破家亡的女王,她虽然面无表情,却通过这样的表演给予了观众很多东西。于是蒋雯丽便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学着她们的样子,噙着眼泪演完了这一出“本应该”大悲大喜的艺考难题。
上述是有过相关的经历或者做过积累的情况,那如果没有怎么办呢?尤其是现在的年轻演员们,由于影视拍摄周期、制作周期都相对变短,(再加上他们自己个儿不用功,竟在观众身上找毛病),没有时间来准备角色怎么办呢?
蒋雯丽又分享了自己的一个经历,她在拍电影《深呼吸》的时候,需要饰演一位卖鱼的女人。没有相关的经验的她,抽时间去了一趟海边,寻寻觅觅找到了自己的一个目标——一个真正卖鱼的女人,然后跟随了这个女人一天的时间,观察她的一些细节。比如,耳边会夹一支笔、记账的时候直接写在手臂上,还和周围的男人们打情骂俏。之后,蒋雯丽便把这些细枝末节全都用在了表演上,瞬间让这个角色变得充实、真实起来:
她说:当你要去饰演一个离生活特别远的角色,就算你没有太多时间,你也可以去到那样的环境中去观察、体验、寻找,里面一定有你所需要的许多素材。n
n
哦,绝不能忘了作为半个主人,跟全程的周迅。我们总把周迅誉为天赋型选手生来就会演戏,但除去天赋之外,我们却忽略了她的积累和努力。因为父亲曾经是电影院的员工,周迅的童年是泡在电影院里的,庞大的观影量,让她多了所谓“天生”的影感,第一部戏就知道什么时候要哭,什么时候要笑。可这些不就来源于早先的学习与积累么:
在成为一名成功的演员之后,周迅也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继续细心观察与认真学习并行。在饰演《画皮》小唯时,她就对这个角色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作为一个初入人间的兽妖,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她应该是个不懂世事的小女孩;对陈坤的角色占有多余情爱;妖的姿态应该不同于人;神态应该还是有兽的模样:n
尽管周迅如今仍然在用着学院派口中稍显笨拙的体验派表演法,但却也因此保留了自己那份可贵的灵性与纯粹。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位之外,还有不少好演员【到此一游】,冯远征讲筋骨、奚美娟讲温度、秦海璐讲汲取等等等等……尽管tali迅哥表达能力确实不太适合做主持,但这些高水准演员之间,大概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只要一个眼神就明白对方想要说什么,想要说哪里,这种无缝翻译让节目的精彩完全保留了下来。
尽管这个节目这么好看,不少公众号都跑来安利,但它仍然是没什么人气,豆瓣标记过的人不过两千,在线视频的观看量不足千万。我想了半天原因,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大概是太戳人老底,业内没几个人想肆无忌惮的推荐。n
它分享了不少演技咖们年轻时候做过的“傻事”,现在的影帝黄渤,开始演戏经常演到画外,被摄影师用脚拦:
小精灵周迅对光究竟是怎么打,该怎么看都学了好久好久:
蒋雯丽第一次演戏,整个人都是懵着演的:
还有赵立新,因为年轻的时候对电影和表演的误解,竟然因为师姐巩俐去拍了电影,还偷偷笑话人家不好好念书:
种种种种几乎狠狠地驳斥了“天赋论”,这些如今的大演员们都曾经有过迷茫,甚至是无知的最初时刻,而让他们达到现在这个高度的,并非是单纯的天赋和冥冥之中的指引,而是在演员生涯中的积累、学习和历练。n
它还提到了现在流量演员们经常被诟病的“轧戏(短时间内演多部戏)”和轧戏进一步导致的“模式化演戏”。冯远征曾经有过八个月演三部戏的情况,演到最后他就觉得自己的状态已经不对,变成了模式化的调动情绪,完全失去了做演员的方向:
周迅也提到,拍戏多了虽然会丰富自身的经验,但也容易给自己画地为牢,变成一种模式化的限制:
由此可见,“模式化表演”其实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几乎每个演员都会遇到。而之所以有人变成了只会皱眉嘟嘴咆哮的辣鸡演员,有人则变成了当之无愧的演技派,是因为他们的处理方式不同。冯远征、周迅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找回并突破自我,而另外的某些演员,则为图省力决定原地踏步,不肯向前。
还有我们之前提到过不少次的影视圈“黄金年龄”的乱象,总是将二十到三十岁的年华视为演员的黄金期。不少年轻的演员们也因此过度追求那些毫无皱纹的年轻岁月,从而导致一些无法弥补的错误。>没错,我说的是整容。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完全不对的,因为只有年龄增长,演员对于角色的理解和诠释才会更加到位和深入,丰富你的内心,从来都是比年轻的外表更加重要的事:
这档节目是由央六的今日影评栏目和周迅共同发起的,如今豆瓣评分是9.1分。说实话,我也不想给它打满分,缺点显而易见——因为它太短了,短到每次听的正在兴头上就被一口掐断。
不知道刚刚和陈坤一起成立表演学校的周迅是不是有些私心的,因为这档节目简直就是现成的教材,15分钟的访谈愣是做成了名师讲坛,所有嘉宾前来倾囊相授,画下独属于自己演员生涯的考试重点。不过,无论如何,还是要感谢两方发起人,是他们让演员更会演戏,也让观者更加了解和尊重演员这个职业。
之前在翻一些对于《表演者言》评价的时候,发现大家难免会埋汰上两句同期的《演员的诞生》,说他们不配讲演技,只晓得作秀。不过,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无论是《表演者言》也好,《演员的诞生》也罢,他们都让我们仔仔细细的去端详了【演员】这个职业。在此之前,从未有任何一个节目,让他们这样的闪闪发光。
《演员的诞生》虽然为了追求关注的和收益,做的更像是是一档取悦大众的综艺笑谈,但如同章子怡说的,这个舞台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演员青涩、稚嫩表演的同时,也让我们关注到了很多我们不熟悉的演员的伟大:n
而《表演者言》则选择了另一种极致。它只谈表演专业,谈角色;不谈八卦,不博眼球。每个嘉宾都牟足了劲儿,吴君如在上台前一直在化妆间和周迅沟通过往合作的感受,寻找可分享的闪光点;奚美娟、冯远征则在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上自己的表演心得。它是纯粹的,也是如周迅所说“即使收视率不高,我们也要把这个节目做下去”的:
不如抽出时间都来看一看吧,相信总会有一款是你所喜欢的。n
这个节目确实做的不错,干货很多!但是很多时候有话题重复的嫌疑,不过当下的中国电视圈,能有这样的节目实在太难得了!节目里出现的演员绝大多数都属于实力派,而且各有特点,让这些人在一起聊演戏,真的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当然,主持人还是需要再斟酌一下,这几个真的资历和能力够不上这些人,他们之间的火花还不够。
聊完节目本身,再聊聊我的一些感受,比如赵立新那一期,我其实能感觉到赵老师对于周迅的欣赏,而且很想给予她一些建议,确实周迅现在的演技有种停滞不前的感觉了,好像她所有的电影和电视剧,都是一个质感,绝大多数平淡无奇,偶尔会有一些超水平发挥的时候,当然即便是平均下来,也是当下一线里的标杆了。只是,我觉得对于她这样的天才,这种程度真的是不及格的。周迅演戏很需要爆发点,这其实也是她的优势,不过没有爆发点的时候,她表现起来就非常的平淡,这种平淡就是真的淡,淡到像她自己的生活中的状态,但是此刻她是演员,即便是淡,也必须是角色本身生活中的淡。她的偶像于佩尔其实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于佩尔在“将来的事”里面,其实也有很多平淡的剧情,比如拿着书走到山上看,很多人说少女感十足,但我觉得这不一定是少女感,而是她赋予角色应该有的活力,这对应了电影里女主的真实状态,即拥有强大内心世界的独立中年女性,这种由内而外的强大,让她浑身散发着超越年龄的魅力。我觉得对于类似平淡剧情的处理,周迅还要学习和领悟。其实她在这个节目里也说到想演话剧,我觉得试试话剧也不失为一种办法,她的偶像于佩尔可是相当牛逼的话剧演员,但是演电影的时候也没有话剧的影子。B站有个纪录片就是讲于佩尔演话剧的状态,出奇的好看。可能有人会说周迅是体验派,不是方法派,我是觉得这两者并不冲突,且不说于佩尔也是这两种的结合,在你遇到瓶颈的时候,无论是找不同类型的角色尝试,还是学习方法派的东西,又或者坚持自己的体验路线,这些都可以,问题是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如懿传里我倒不是嫌装扮和色调,而是她一如既往地用噘嘴来表现少女的小任性和小傲娇,这个在大明宫词可以用,但是20年了还用这招,别说年龄的问题,演技的问题我怕更需要注意了。
其实说到底,周迅的演技属于忽高忽低的状态,有时候会超常发挥,突破满分,但有时候在一起很普通的地方会不及格,我希望周迅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如果想好好做个演员,那就想办法突破自己,也别浪费了自己那么好的一块料子!
目前看到第六期,每期都有新惊喜。
黄渤的谦逊与认真,印证了他的传说中的高情商,他有点不“真诚”。冯远征的忘我的严谨与敬业,他把这里当成了讲坛,一定程度上他也可以。吴君如作为港人,开头仍带有拘谨和取经的意味,却慢慢放开,忘记来此是为了宣传新片。段奕宏的态度让人敬佩,他觉得这些年得到的太多,仿佛需要重回学习的阶段,因此偶尔陷入阐述论点而无法自拔的状态。王千源就是社会我王哥,名利地位身份,他有,却不把持它们,而是追求做好自己的事干好自己的活。赵立新的经历算是比较传奇、学院了,他可以做这个节目的总导演,数他云淡风轻。
那么周迅,她的工作室,她做了一件别人不愿意也不屑去做的事。这里的别人当然可以是指桑骂槐地指许多,演员或者已经忘记自己身份的“演员”。周迅作为一个联合发起人,起码在成片中的表现,要让人心生敬佩与感激之情。
表演者和观看者都需要这样的平台。
客观来讲,这部综艺在制作过程中不足很明显,比如剪辑、配乐、主持等等,甚至包括一些主题比较勉强,然而可贵的是周迅与嘉宾之间摩擦出的火花,绚烂的,而不是单调的;美丽的,而不是刺眼的。
另外一个类似的综艺节目,攫取艺人安身立命的最后一点剩余价值,用在改编成小品的剧本上以娱乐至死。当然,《表演者言》几乎不可能在热度和影响力等方面与之匹敌。就像那个综艺第一期,某主评委对z姓女演员的表演发出的感慨——的潜台词:我知道你演成一个大写的尴尬,但我还是要微笑着为你鼓掌,用绳命肯定你作为一个流量的表演艺术。
国内,终于出了一档演员对谈表演的访谈类节目,而不是请一堆所谓“演员”去参加“跑吧”的竞技类综艺,或是“合家欢”一般、谈七零八碎的“春晚”一般的访谈类节目。
主持人和周迅与11位表演者,对谈对于表演的感悟和准备,没有绯闻,没有辩解,只有他们对于表演的热爱、执着和尊重。
真心希望这样的演员对谈类节目,能够在国内越来越多。但这个节目也不是没有缺点的,就是时长太短了,很多问题也因为时长和剪辑,并没有深入地去探讨。还有就是大家拍戏都很多,闲暇时间也不多吧,所以周迅与表演者之间,对彼此的作品,也不是太了解,不够深入。
也希望,国内在做类似节目的时候,能够给表演者们更多的时间,让他们的案头工作做得更好,碰撞出更激烈的火花。
第一期:求实篇,黄渤。
1.黄渤管周迅叫“小周姐”!
2.黄渤早年间学配音的。当年他们经常的学习要求是,要用一个月甚至是两个月的时间,去单独练习笑或是哭。
3.拍《斗牛》时,与牛培养表情。
4.表演的时候,要注意机位。
第二期:汲取篇,秦海璐。
1.拍《红高粱》的时候,周迅被秦海璐现场背台词惊吓到了。
2.秦海璐敢现场背台词,是因为她在拍戏之前,无论主角与配角,她都把整本台词梳理一遍了,然后还会用环境和事件,将台词内容,串联在一起。
3.秦海璐贴钱《钢的琴》。
4.所有表演最后都要回归理性的。
第三期:筋骨篇,冯远征。
1.冯远征评价周迅是表演者中的一个“精灵”,灵动,用心去表演。
2.冯远征建议周迅,如果有时间,去进行话剧表演方面的训练,对于声音的运用,会有提高,会能更好地进行细节处理。
3.拍《美丽上海》的时候,主动要求学上海普通话,居然骗过评委,评委们大呼“上海有这样的演员,我们怎么不知道”,但被告知是“北京人”时,评委们表示不可能,不相信。(冯远征大大居然和王祖贤都合作过)
4.拍《非诚勿扰1》的时候,设计钻石耳钉,临时现场“加戏”,吓到葛优大爷后来回忆,当时都起鸡皮疙瘩了。
第四期:温度篇,奚美娟。
1.奚美娟与周迅在1997年就合作了《红处方》。
2.有一场戏,周迅突然蹿上来,奚美娟还担心挡了镜头,让之前的戏白拍了,没想到周迅凭借着本能和感觉,居然没挡住镜头。
3.准备《山楂树之恋》时,去江西参观老式信封制作方法。后来拍戏的时候,真得裁纸的时候,让纸飞舞了起来。
4.题外话——奚美娟是一位给人感觉很知性,同时很理性,甚至有距离感的人,但是她的表演啊!却非常打动人,有穿透力,其实挺奇妙的。
第五期:充实篇,蒋雯丽。
1.为了《暖春》里的王丽娟,坚持增重30斤!那可是30斤啊!太令人佩服了。
2.考艺校时,用了德洛克洛瓦的《墓地上的孤女》和葛丽泰嘉宝的《瑞典女王》乘船离开,两个素材,做好的艺考表演。
第六期:融合篇,吴君如。
1.吴君如谈了和大鹏他们合作的感受,很有节奏感,很迅速,很适应这种快节奏、有速度的拍片进度。
2.陈可辛和吴君如说,本来想让周迅在《如果爱》里,演个坏女人的。
3.演员自身的气质还是会影响到角色最终的效果的。
第七期:根脉篇,段奕宏。
1.考了3次中戏。长途跋涉,先坐20多小时去乌鲁木齐,然后四天三夜硬座去北京,一点都不觉得苦和累。
2.第一次考中戏后,在天安门广场坐了一晚,等升旗的时候,突然觉得不能再蹉跎了,回到伊犁后,学习更有劲头了。
3.周迅演《橘子红了》,为了体验角色,拍戏的时候,真得穿了“三寸金莲”,很小的鞋子。
4.题外话:段奕宏真“为戏为奴”!他拍《食人狂魔》时,他去博物馆看细伟干尸的时候,居然默默向细伟许愿,求你赐予我力量,让世人了解不一样、真实的你。简直是与恶魔订立契约。后来段奕宏回忆道,那段拍戏的时光,晚上都是噩梦连连的。
第八期:弥新篇,赵立新。
1.他居然去过俄罗斯、瑞典学习、工作过。去瑞典是被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吸引到的。
2.题外话:既然去过饿了俄罗斯、瑞典,他的语言技能也就满点了!精通中文、英语、俄语和瑞典语。佩服啊!难怪他有点不太像中国人,可能在国外待得就一些吧。
3.曾经歧视电影演员。直到他们的师姐,演了《红高粱》一炮而红之后。他们才开始正视电影演员。
第九期:磨砺篇,王千源。
1.王千源被骗演《钢的琴》。当时没钱到,每天导演只能拍一场戏。
2.《解救吾先生》,如何准备准备最后一场戏的。
第十期:传承篇,王庆祥、易烊千玺。
1.回忆宫先生和叶问在金楼的那场戏,氛围、音乐,都很难得。
2.愿意和年轻演员合作,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3.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子,年轻人不要着急,慢慢来。
总的感觉:像周迅这种感性演戏的,太耗费心力了!没有点意志力和咖位的,根本没法应付。
科班出身的还是将表演看得更理性、客观。有自己的一套章法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