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山田裕贵茅岛水树池田优斗渡邉蒼池田朱那川野快晴浦上晟周吉柳咲良板垣李光人犬飼直紀杉田雷麟中田青渚
类型:日本导演:渡辺哲也小野見知大野陽平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21 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豆瓣:7.7分热度:4 ℃ 时间:2022-10-09 12:41:21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本剧主要围绕高中伦理选修课全体十二名师生的故事来讲述八个哲学家的八个伦理思想,所以共八节课、八集电视剧。在课堂的开始,作为伦理课的教师高柳就开宗明义:“伦理是一门就算不学也不太会影响未来的课,它不像地理和历史那样,经常会在生活中接触到,也没有数学和英语那样的实用性,在这门课上学到的知识,几乎不会在工作中派上用场,这些知识能派上用场的时候,就是在死亡靠近的时候。伦理知识主要在孤身一人时用得上,信仰消失时,死亡就在眼前,人就会寻求宗教的救赎,不断地烦恼、痛苦、忧愁,参不透活着的意义,古代的哲学家们一生都在寻找答案。伦理学是一门选修课,却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简言之,伦理学或哲学作为被理工鄙视的文科的鄙视链底端,它不具有数字、图表、公式等可量化的评价标准,也不像金融、医学、律师、思政等专业赚钱或实用,但这绝不等于它没有价值,相反,个人觉得伦理学或哲学是所有人(儿童、乞丐、普通人、掌权者、老人等等)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会用上的东西,只是它指向个人的内在思维/价值观并向内触碰到人的本心(因而从未被人们重视),从而指导人们如何做价值选择、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所以哲学有一种“无用之用”(当然这么说窄化了哲学,哲学的理论层面非常难,一个概念都能绕晕人)。
第一节课主要讲述“滥交”且不爱学习的相泽与内向且被欺负的恭一这两位同学的故事,伦理课老师高柳无意中断并救下了并非出自真心亦不自愿与男友在教室做爱的相泽,并以花魁拥有丰富且高深技艺的事例以及舍勒“爱是丰富知识的桥梁”的思想来劝其好好学习。而全程目睹此事件的恭一便以高柳作为自己的榜样,梦想自己以后也成为一个扶弱、拯救学生于水火的教师,但是高柳告诉他“善恶的边界是模糊的,帮助善人而不帮助恶人,如此往复,你或许会欺凌那个欺凌别人的人,成为能相信欺凌别人和受欺凌的学生。”其中,帮助恶人的思想有待存疑,因为这可能有悖于正义和相关道德(例如律师帮助性侵者脱罪,这种帮助肯定是负面意义多于正面意义),当然人们若是真能做到《圣经》里的宽恕敌人或中国传统文化的“以德报怨”,这必然是一种德善。不过这句话最重要的是其否定性意义,即受害者在报复对方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施害者但不自知,而且很多旁观者也是本着自以为的正义而正大光明地施暴,但“往往是那些善良的愿望将人们带入了人间地狱”,不过这个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以暴制暴无用论”,人们要避免用暴力解决问题。总之,经历了这件事,相泽与恭一成了高柳老师的忠实粉丝。
第二节课主要拯救的是上课总是睡觉的风间同学,这是因为他晚上一人在家(母亲上班),所以总是出去通宵唱K玩耍。可以说,风间同学的问题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当代患了空心症的所有大学生的问题,也是我此阶段的真实写照:每天无所事事混日子。高柳老师将相泽一直要不到的手机号给了他,并告知其在无聊时可以打给他,于是高柳趁机建议他晚上在家看电影而非出去玩,并直戳其心,指出他现在处于焦虑的状态,不过虽然他是自由的,既可以选择翘课、也可以出去玩,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制约他,但太过于自由导致他反而无从下手以至于什么都不做,从而产生焦虑的感觉。而看电影虽然会束缚人的时间,但却不会使人焦虑,只是让人单纯的享受时间。幸运地是《雨中曲》是妈妈最喜欢的电影,于是看电影的过程也沟通了一直疏于联系的女子之间的情感,缓和了彼此之间的疏离感。自由在哲学中一直是个大问题,一方面以马克思及其后人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理论批判资本主义限制人身自由而渴求自由;另一方面以萨特、弗洛姆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理论又揭露人们无法承担自由的重任而选择逃避自由,焦虑便是此体现之一。
第三节课主要讲述的是企图与男教师恋爱以此掌控他的深川同学的故事,而这必然涉及校园教师性骚扰的问题,不过这次是学生以此来玩弄教师,正如之前在豆瓣上看到的类似帖子,换言之女性等弱势群体是可以将自己的弱点视为一种“武器”。深川由于美貌比不过妹妹,因而在家得不到父母认可,在学校被视为妹妹的“附属品”(这种自卑的阴暗感受很正常),因而以此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和关注。但高柳告诉深川美善同体的思想,“要不断照镜子,如果美,那就要成为和这美相匹配的人;如果丑陋,就要通过教养弥补它,而如果不能照顾好自己的灵魂就无法过好这一生。”不过高柳如此简化深川的意图不太好,毕竟青春期儿童的思想有些复杂,而原生家庭的问题也绝不是单靠儿童完善自身灵魂而能解决掉的。另外反观被玩弄的男教师,他因与同学处不好关系而轻易成为深川的整蛊目标,而当他询问高柳有关师生恋问题的的时候,后者直接指出师生恋的问题:1.和18岁以下的人谈恋爱违反了了儿童福祉法;2.同学处于青年期,因而对自我认知还不完整;而教师作为成年人已经思想成熟,因而二者的关系很难平等,确切地说,是仗着教师所拥有的权力才成立的,因而是一种性骚扰的体现。3.不过若是二者的关系平等,真心相爱而非有权者向弱者宣泄自己内心性需求的话,那这种打破规则的师生恋是可以的。但是这种情况少之又少,更多时候是原生家庭有问题的学生把教师视为父亲等长辈一般的角色,但这绝不是爱情。总之性侵扰是校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需要师生二者共同完善自身的灵魂与德性,并共同意识到权力之恶。
第四节课主要讲述了母亲去世、父亲不回家并被混混哥哥坑去运毒而不上学的近藤陆的事情,但幸运的是他被高柳所认识的混混头子川村救下。于是从不相信正义的川村与高柳进行了一次有关“哲学能否改善世界”的严肃对话,在前者看来,陆同学明明感觉到事情奇怪却头脑放空,任事情顺其自然地发展,正如极权主义形式之下的仅仅听命于上级命令(而这一般被视为忠诚、负责等工作美德)的艾希曼,而顺势行恶就是人类的本能,也就是荀子、康德和阿伦特所提出的“性恶论”(因为并不是绝对的性恶论,所以打了引号),尤其是平庸之恶。而高柳则认为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哲学家的思想,三个哲学家虽然都说过人性本恶,但却从未说过因此就可以纵容恶,相反人们要积极行动来去克服恶。但前者又反对他,指出许多哲学家曾经思考过人类应该如何克服恶,也有人曾经得出了答案,但人们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世界还是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战争,而哲学家又告诉人们防止此事再次发生的思想或行为,但人类依旧互相竞争、残杀,世界依旧可能会发生同样的惨剧,正如米尔格拉姆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等。所以他深信“人类无法克服恶,每个人都可以是艾希曼、也可以是犹大,世界的真理就是人性本恶”,并相信高柳也认同这一点,因此他讨厌高柳良善、伪善的嘴脸。这也貌似印证了哲学的无用论,但个人认为世界的这种坏的结果并不应该只由哲学来背锅,对其有些不公平。其实陆同学是很多人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当亲人作恶时,自身很难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所以通常会选择放弃思考或逃避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而任事情自由发展,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其根本不知道也没有能力来处理这个事情,而按照康德的观点,这都是因为人们怯懦或懒惰所致的结果: “启蒙,是指人类从自我导致的不成熟状态中觉醒。这种不成熟状态是指在缺乏指导下无力运用自我理性的状态。造原因并非人们缺乏理性,而是在无人指导之下缺乏决心和勇气来运用理性。因此,启蒙的口号是“勇于智慧”,即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性!即使大自然早已把人类从远距离指导的桎梏中解放,懒惰和怯儒使很多人依然快乐地保持着不成熟状态;同样的原因,一些人很容易自命为另一些人的守护者。保持不成熟状态是如此方便:如果有一本书代替我理解,一个精神导师指导我的良知,一个医生评判我的饮食等等,我就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只要金钱能够解决的,我就不需要思想;其他人很快就能替我做这些累人的工作。那些好心接过指导工作的守护者不久就发现,太多的人,不分性别,认为迈向成熟不仅困难重重而且相当危险。”不过最终川村放过了陆同学,高柳也大声劝其明辨善恶是非,回去上学。
第五节课主要讲述自残的高崎以及胆小有才却无法与人正常相处的都几川,不过二者都有一个不太普通的母亲,前者母亲信仰宗教因而主张人及其身体都是神明的附属品,而后者母亲精神有些问题,有时还会暴力待人,因而都几川非常柔弱、喜欢游戏、画画并喜欢与喜欢的人进行肢体接触。不过高柳反对这种过于亲密的肢体接触,将之视为性骚扰的一个体现,最重要的是这种行为看似是打开了都几川的心扉,实则根本不是救赎都几川的根本方法,而只是救赎方居于表面的自我满足。但保健室藤川教师主张肢体接触也可以治愈心灵的创伤,并指出高柳坚持自己心中的正义高于学生眼前想要救赎和依靠的心理,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满足,换言之个人所坚持的正义或理念并不是绝对的,“维护秩序的力量很多时候也是秩序的破坏者”,例如为性侵者辩护的律师、为纳粹辩护的哲学家。不巧的是这个对话对都几川听到,尽管高柳告知其想要救赎对方的想法,但终究还是拒绝了抱抱他的请求,因为当时他不知道该如何对其施以善意。但高柳的老师(应该是他心中的正义原则)劝慰他要平等地对待所有同学,若他拥抱了一些同学而未拥抱其它同学,就被桎梏住而无法救赎他人。而高崎同学则主要是因为母亲信仰宗教而迷失了自我,于是她通过自残这种痛苦的方式来证明自己/自我的存在,并在高柳讲“身心二元论”的课上做出这个行为,而这恰好被都几川看到并拦下,当然也致使后者受到惊吓,清醒后都几川拥抱了高崎并鼓励其珍爱自己的身体。看到此现象的高柳突然怀疑了自己,认为他花费半年时间来阐述伦理知识却不及一瞬间打动人心的情绪,所以学生根本不需要他的存在,而他也不具有救赎别人的能力。教师的这种自我怀疑应该是工作的必经过程,而原则与情感的冲突与对撞也是哲学经常讨论的问题,比如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vs.以莱布尼兹为代表的情感主义vs.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调和二者的和解论。应该说这本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教师的一种实践智慧,生活也是如此,如何平衡自身冰冷僵硬的原则与冲动激情的情感需要人们自身慢慢地摸索和实践,从而实现所谓的和解及实践智慧,所以和解很多时候只是作为一种结果而不是方法而存在。
第六节课主要是讲述不说话的异类学霸曾我同学以及努力学习、顺应大流的田村同学的故事。其他教师想尽办法让曾我说话,但高柳因为学生不需要教师的爱意因此这是多余的做法而拒绝了其他老师的建议,但有老师反对他的看法,认为教师就是要多管闲事、强行介入无法表现自我的学生的中心以找出他们存在的问题。于是高柳再次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并试图通过曾我的米饭夹饭来理解他,而在他于图书馆学习便当知识的时候又遇见了不学与备考无关的知识的田村,并告诉后者并非只有备考才算学习,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并付诸实践都是学习,并误认为他听任其严厉母亲的话而丧失了自我,所以劝告他上了大学要为自己而读书。同时在试图理解曾我不说话的原因时,高柳领悟到“理解”的相关知识,即人们太过于相信语言的力量,但不管再怎么努力表达,彼此也无法了解对方全部的想法(所谓的他人之心不可知),于是人们在互相理解的同时也因为某些误解而加深着彼此的隔阂,所以高柳认为曾我不说话是因为他敬畏语言的力量且真诚地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很有可能是恐惧语言的力量,比如那些深受恶语伤害的人们,不过亲身经历证明长时间不使用语言真的会退化这个功能,即使是母语)并提及课上所讲的叔本华的常人概念,即人们为了和他人统一而原则放弃四分之三的自我,但曾我却从未想过同化自己、顺应他人(对比田村),确切地说是放弃了四分之二,而这却成功让曾我开口约了分。
第四节课主要讲述了南同学融入不了和睦的班集体但又强迫自己融入的事情。在这节伦理课上,高柳主要介绍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大思想潮流,前者是资本家自主生产经营,雇佣劳动者并获得利润的体制,但同时也导致了贫富差距、阶级固化等社会问题,而后者是指整个社会拥有该国的所有资产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使所有人都不必苦于金钱且体面的生活。于是在此时代背景下出现了雅思贝尔斯和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边沁和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以此调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以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苏维埃实现了此思想,但由于人们没有竞争而放弃了奋斗,导致经济最终崩溃)。不过有关政治或经济的主义和主张还有很多,但所有的主义或主张都不完美因而人们不断思考怎样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矛盾以实现真正的幸福生活。南同学开始以为自己是一个人主义,但通过高柳对其和相泽、恭一三人的课下辅导,知道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知识,前者尊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而后者把集体行动放在第一位,但联系紧密的集体不仅会有抹消个人存在的结果,还会出现排斥异己份子的恐怖行为(其残酷性远超个人的邪恶力量),例如各种邪教的非人性行为,总之若个人的意志、权利、尊严在集体中得不到尊重就会演变成极权主义这一怪物(终于讲到这个知识点了,呼应第四集)。但很多事情确是只有集体才能办到,所以高柳建议同学若这种凝聚力健全,还是要在自身容忍的范围内稍微融入其中,正如高柳自己也加入了禁烟潮流。于是相泽为了自身的幸福而选择了退出班级群聊,果不其然她被班里的同学孤立了,在此之下,受到班级关爱的恭一极力劝相泽回到班级群,而南同学却认为这损害了后者的个人主义。其实这种感受对社恐人员来说非常熟悉,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也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中常做的选择题,比如舍小我爱大我、牺牲一人成全大多人等等,问题就在于多数人该不该、有无权排斥少数并对其实施暴政。
第八节课主要是同学们自由讨论已经退出群聊的相泽是否重新再加回到班级群的事情。其中恭一回群的大力支持者并坚持认为班级和谐有爱,田村建议回群并开启免打扰;而深川认为出现了孤立事件就证明其和谐只是个幻觉,曾我指出回群是以牺牲相泽一人的代价来维持集体并劝慰她“容身之处不止一处”(蛮喜欢这句话的),陆同学也认为这是一种妥协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过高崎和都几川则更共情地体会到相泽的痛苦,认为轻视受害者的痛苦是不正义的行为(参考《不正义的多重面孔》)中所说当然也有风间建议转去他们班的天真回答等等。而当同学们询问高柳最终的结论时,他则没有定论,并指出在此狭小且封闭空间里所讨论的问题在本质上也是世界社会中的问题,因此同学们的思考使二者产生了联系,而人们的尊严也就来自于自身的思考,所以高柳劝诫同学们“继续思考,继续动脑筋,思考自己的事情,眼前人的心情想法,素未谋面远在异国他乡之人的事情,前人古人的事情,未来将要诞生的人们的事情”,并凭借思考走向世界的尽头。最终同学们都顺利毕业,而相泽告白高柳以后者不婚而失败收场,以及上了大学的同学们都好漂亮!
虽然伦理课结束了,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高柳这样的老师也是人生幸事之一了。
冲着山田裕贵看,这个发型带上头巾就可以当老大了。
剧里的他比较丧,很多时候都是嘴炮,就通过伦理知识去给学生接受现象,普通老师一个,尊重学生,也想帮助学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整部戏比较平淡,但是剧情还是挺好看的。
第一集的女生会看周围人脸色,特别怕男生黑脸,用身体让人开心,如果不是遇到老师,喜欢老师,为了跟他匹配去努力学习考大学,估计以后很有可能成为风俗女或者不断遇上渣男蒙混一生。虽然她不聪明,但是她坚持,不轻易放弃,认真,最后通过自己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看到广阔世界,人生截然不同,而且就算知道会被拒绝,还是勇敢告白,结束了自己的暗恋。
李光人和自残女生就是相互救赎,老师在这里作用不大,也另他挫折。
最后2集是最贴切生活也最有思考意义,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是否应以牺牲小部分人的幸福达成。
当在班级中出现与众不同,自己意见就容易出现排挤,冷暴力。很多人应该都尝试过。
幸运的是剧里女生很快就毕业,而且有伦理课的同学陪伴,有自己要考大学的目标努力学习支撑,而且时间也不长,不用忍受太久。
但是现实中很多时候是要忍受很长时间。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就被人排挤,就算知道了也只能坚持自己,毕竟就算改变自己迎合他人,排挤,校园暴力也已经发生,不会改变,对方和冷眼旁观的人也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好的剧是会引发人思考,这方面这部剧算合格。
我好喜欢两人初见…由梨突然地聊游戏就把都几川带出了一个人的世界。都几川靠近她讲解,转头笑着加油,离开时主动挥手。
nn都几川因为被家暴与正常人不一样,害怕与人交流,害怕暴力、害怕别人吵架甚至是大声说话,这些都让他喘不上来气到晕倒。nn可是就是这样的他也救了深陷黑暗的由梨,nn两个人都喜欢温柔的老师,可是老师不能救。n老师与学生哪怕是同性也要保持该有的距离。n两人向老师求救,由梨甚至大喊。n可是老师都没能救,都几川失望离开,由梨割腕。
nnn可是当都几川看到由梨在课堂割腕,他不像以往不舒服就逃走,哪怕身体颤抖都在奋力冲向由梨,把刀扔掉,救由梨,反复质问由梨。这次都几川第一次直面他人,都几川这时候已经是被由梨拯救了。nn我很喜欢由梨愣愣地看着都几川救自己到喘不上来气,那是由梨第一次获救。
nn都几川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搜身问由梨有带刀吗?n然后拥抱,反复说太好了。n“请爱惜自己,高崎同学的身体是很珍贵的”n“我的身体吗?”n“そうでしょ”
这对能让我嗑到生命终结。n都几川也好、由梨也好,他们两人与我自己有共同之处。而且我想很多人都是“都几川幸人”与“高崎由梨”,可能现实没有个神经病妈妈却会被父母打,可能没有个信神到疯的妈妈但却会被现实种种压力逼到想死。nn身处黑暗的两人遇到彼此,世界才有了光。n这是我所理解的都几川幸人与高崎由梨。
虽然很多人说这剧本身就是纯说教+卖鸡汤,但其实真是一部冷门不错的深夜剧。
个人截了一些觉得很有警示意义的话,不一定是一些大道理,投射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正如老师说的:伦理是为了让人生活的更好的一门课。
本来以为7+分的日剧肯定不怎样,没想到意外的很好看,当然我是yuki的饭,还是有点滤镜的。
由于日本社会阶级化严重,也普遍压抑,所以日剧其实都挺虚伪的,有种粉饰太平的存在感感觉。
但不管如何,这都是一部好剧,值得一看,正好是上课,学生也还是未成年,所以这样的说教和卖鸡汤也不显得突兀了。
最后两集个人非常非常喜欢,第7话从讨论“主义”到投射到个人,说辞算很中立了。
第8话(最终话)女学生那一大段独白和最后的告白看了确实有点动容。
每位学生都因为伦理老师变得比之前更好了,但伦理老师依旧又丧又理性。
最后的最后也没怎么展开老师的过往,真的很好奇。
小冷剧感觉也不会再有SP和续集了。
但不管怎样真心推荐这部日剧!
1.
30分钟一集的紧迫时代,不料日本校园剧还没有走进死胡同。那笔者也单刀直入吧。
第一话就非常抓人。近几年网络上吵得热火朝天的议题:性解放及其界限,隐形的权力不对等,女性自觉及生活选择……可以说一个不落。主旨和主角在争论的喧哗中亮相——应当的、允许的、不行的、为什么,伦理课试图把这些辩明;既非观看者,亦非被看者,必须超越一切有限视域所代表的“常识”。
找人救人的场景虽说十分俗套,却巧妙勾连出了人物间三角关系,形成后续故事中相对稳固的机位和若有似无的轴线。观众喜欢说某某剧高开低走,但既然并非热血悬疑漫,高开其实难免低走。所以即便能猜到既定模式,不妨看看旧瓶里装了什么新酒。
温情脉脉、无往不利的单元情节发展到第五话终于迎来突破,或者叫逆转。因为这里又一次出现了两个声音。隐与显,亲密与疏离,孤独的平行毫不吵闹,却乍然相交,一拍即合。(自认)全知全能的哲人面对失控和失败陷入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其关键词“身体”已稍稍涉及本文想指出的东西。
“对象一旦改变就无法适用的拯救是不正确的。”笔者笑出声,耶稣都未必敢这么讲。有没有可能你不是唯一的神,男老师不能抱女孩子,就让女老师来啊。光照进黑暗,黑暗不接受光,因为黑暗本就是有孕育能力的。
只会搞古典哲学灵肉两分的启蒙者又怎么会懂,他后悔没能察觉的事情早被别人注意到了——“那个女生不热吗?”
身体是经验的永恒前提,经验依赖于知觉,事物的意义正寓于经由知觉呈现的关系性中。所以对一个拥抱的期待也许可以指向身体与世界间原初的敞开。在后现代的回归中,心与物、内与外重新统一起来,“身体属于谁”不言自明。我们于是感受到寒暑,也感受到他人及其身体作为知觉主体存在的处境。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同时共存,他人并非背景板,更不单纯是“被拯救的对象”,孤独与交流乃一体两面,这正是本话结尾所引用的梅洛-庞蒂具身性思想的重要观点。
在“我们”的温度里,精神实体“我”那点超越性的微光自然显得不起眼,只能接受崩坏,然后去下一话里寻找独善其身的治愈。
2.
就算对高中生而言现象学超纲了,作为策略的知识普及也其实根本不能温暖真正读过书的人。本作打动笔者的与其说是噱头大于有效性的教育方式,不如说是灵性的主动成长。
不断切换的、经典而直接的内聚焦与先进的拍摄手法结合,在冷静氛围里逐渐形成热闹复调。出场是为了被引导,但每个人都开始思考,都拥有自己无可替代的视角,去消解叙述之权威,甚至拍扁观众的期待。“我没用不是因为我是男的,而是因为我是我!”真是全剧最可爱的台词。
结尾两话给狂欢趋势一个完整收束与升华,围坐的人们不再沉默,大声说出自己源于生活体验的意见。摒弃无脑讨好或为虚假和睦的迎合,却也不至彼此仇视。多么像曾经热衷阅读、激烈讨论的我们啊。
从私下的个性、信念、迷茫到足以扭转历史走向的社会理论,幸福的加减法当然是不够用的。摆在面前的并非作为枯燥总结的“主义”,而是一个个鲜活问题。人与世界,人与他人,集体与个人,所有人都必须花费多年去解读。因为我们绝非孤立存在,却又陷于先天的绝对孤独,就像身体和身体之间始终隔着皮肤,精神和精神也难以相融。为此,你走在熙攘人群中,需要拿出碰撞的勇气。
最后抽离角色的、上帝视角的无聚焦俯瞰,使得校园剧得以超越校园,向整个宇宙发出叩问。但其它种种都是开放式答案。回到最初的出发点,伦理课试图探讨人如何过好这一生:主体的自我生成是至关重要第一步。
只需加入一点催化剂,本作取消老师的中心地位,摆脱嘴炮灌输和积极帮助的传统,描绘的正是这苦涩而有趣的过程。因为必须迎向的是只属于自己的时代。用现在的网络语言描述,就是小孩“开始长脑子了”。
虽然笔者偶尔怀疑,在生活的浊流里,我们当年的积极思考,到底只结成了一道道痛苦的痂。
3.
比起背景设定被模糊处理的非常规老师,学生いち子反倒有相对完善的人物塑造。她以一个滥交少女的形象出场,性格却像可以任意涂抹的白纸。按照剧中引用老子“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说法,无知的受教育者无一例外地等同于赤子(“圣人皆孩之”);而老子及道家思想其实非常推崇无知无欲、无善无恶的本真人性(“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私以为这正是开启角色内涵的钥匙。
别人还在反复犹豫,她已经点击了“退群”;别人遭遇挫折苦大仇深,她被家暴被侵犯被排挤,依然凭借超人的钝感淡然处之;她决心要变成什么样的人,就按照心意去做,用足身体或灵魂,去乱搞去学习去交友去爱,不喜欢就推辞,绝不再受困于他人态度。
把知识与个性拆分,擦掉东亚教育的压抑底色,原初的青春正该如此。活在当下已是对未来的极佳回答。
いち子在剧中翻译为“市子”,而“いち”本就是“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那个一。天然的空无里暗藏万物的可能性,但若没有真实踏出的第一步,什么也不会改变。告白注定落败,搅扰的感情却不必否认。当她选择坚定地站在对方面前,我们看到的不是启蒙的全面胜利,而是强悍灵性的弯道超车。
人的确是会思考的芦苇。但伦理课再深刻,也不及生活中勇敢的实践者。
所以原本崇拜老师的男生,原本来看美少年的笔者,才会被这样的少女深深吸引。
世界真的很需要笨蛋呢。芦苇聚集在池塘里,遗忘了自身的脆弱。再回头看第一话那个土气的找人救人的情节,那种事不关己却无法放下的别扭,不也是在说这个嘛。
4.
“爱是匮乏知识与丰富知识间的桥梁。”笔者必须指出,此话并非舍勒的个人观点,而是他在总结柏拉图哲学中关于爱的理解。爱只是过渡,而非追求,舍勒认为这是古希腊理智主义对爱之地位的贬抑。
原作者或编剧也许并未理解书本原文(毕竟台词里甚至天真地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于人们不愿努力),但这不妨碍该引用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暗示出某种恰到好处的误读——我顾念的是知识,而你只注意到了作为附庸的爱;我否定花魁的卖身,用柏拉图式的博爱引你接受真理,你却将我当成基督徒舍勒的神。
……等一下,真的是这样吗?前文是怎么说的呢?神分明是打算拯救所有人的你自封的呀。
舍勒又是怎么说的呢?
——爱不是迷恋,后者是有限范围内的价值取舍。爱的本质是一种价值提升运动。世界,以及更高的潜在价值在爱这一意向性过程中不断自我敞开。作为创造性的欲求,爱先于并高于思,是指引感知和行动的方向。换句话说,爱才是生出万物的“一”。
“善不善”的老子主张的是“圣人不仁”,可男主奉行的其实仍是等级森严的儒家师生观。所以女主才持续逼迫,要他说出“你想结婚而我不想”。去你的发乎情止乎礼,现在彼此都是主体,让我们进行返璞归真的思想对决。
芦苇因脆弱获得神性。无欲无知的少女并非通过智慧,而是通过爱确立了自我。
爱的现象学又将我们带回了对身心二元论的质疑。记得另一段学生勾引老师的恶作剧吗?爱和性欲未必能清晰分开。能在课堂上教授的伦理学是有局限的。无论拥抱还是结婚生子,都是个体的爱的秩序所揭露的世界图景,是对真切生活的奔赴。从古希腊捋到二十世纪,在诸般青出于蓝的碰撞中,老师本人也得到成长,他走下神坛,开始正视和吐露自身作为人的复杂过往。而在道路前方不远,等候着我们的无疑是关于“存在”的崭新探求。
尽管也许并非有意,编剧或原作者最终完成了一种对超越的超越,故事的余韵轻轻推翻了故事本身。
所以笔者认为,本作虽有一些用力不足之处,其结构是轻巧而圆满的。八集里没有一集在浪费时间,破题、蓄力、颠覆、重建、升华,一气呵成。若能理解和入戏,丰富内容也或可成为愉悦的精神洗涤。
毕竟现实中是很难有优秀教师或美少年来治愈你的。
必殺仕事人
面露一人饭2
我的日记
紧急审讯室第三季
紧急审讯室第四季
紧急审讯室第一季
21世纪,地球回复昔日的和平,但此时宇宙坠下一颗...
播放指数:880℃
本剧主要围绕高中伦理选修课全体十二名师生的故事来讲述八个哲学家的八个伦理思想,所以共八节课、八集电视剧。在课堂的开始,作为伦理课的教师高柳就开宗明义:“伦理是一门就算不学也不太会影响未来的课,它不像地理和历史那样,经常会在生活中接触到,也没有数学和英语那样的实用性,在这门课上学到的知识,几乎不会在工作中派上用场,这些知识能派上用场的时候,就是在死亡靠近的时候。伦理知识主要在孤身一人时用得上,信仰消失时,死亡就在眼前,人就会寻求宗教的救赎,不断地烦恼、痛苦、忧愁,参不透活着的意义,古代的哲学家们一生都在寻找答案。伦理学是一门选修课,却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简言之,伦理学或哲学作为被理工鄙视的文科的鄙视链底端,它不具有数字、图表、公式等可量化的评价标准,也不像金融、医学、律师、思政等专业赚钱或实用,但这绝不等于它没有价值,相反,个人觉得伦理学或哲学是所有人(儿童、乞丐、普通人、掌权者、老人等等)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会用上的东西,只是它指向个人的内在思维/价值观并向内触碰到人的本心(因而从未被人们重视),从而指导人们如何做价值选择、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所以哲学有一种“无用之用”(当然这么说窄化了哲学,哲学的理论层面非常难,一个概念都能绕晕人)。
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老子
第一节课主要讲述“滥交”且不爱学习的相泽与内向且被欺负的恭一这两位同学的故事,伦理课老师高柳无意中断并救下了并非出自真心亦不自愿与男友在教室做爱的相泽,并以花魁拥有丰富且高深技艺的事例以及舍勒“爱是丰富知识的桥梁”的思想来劝其好好学习。而全程目睹此事件的恭一便以高柳作为自己的榜样,梦想自己以后也成为一个扶弱、拯救学生于水火的教师,但是高柳告诉他“善恶的边界是模糊的,帮助善人而不帮助恶人,如此往复,你或许会欺凌那个欺凌别人的人,成为能相信欺凌别人和受欺凌的学生。”其中,帮助恶人的思想有待存疑,因为这可能有悖于正义和相关道德(例如律师帮助性侵者脱罪,这种帮助肯定是负面意义多于正面意义),当然人们若是真能做到《圣经》里的宽恕敌人或中国传统文化的“以德报怨”,这必然是一种德善。不过这句话最重要的是其否定性意义,即受害者在报复对方的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施害者但不自知,而且很多旁观者也是本着自以为的正义而正大光明地施暴,但“往往是那些善良的愿望将人们带入了人间地狱”,不过这个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以暴制暴无用论”,人们要避免用暴力解决问题。总之,经历了这件事,相泽与恭一成了高柳老师的忠实粉丝。
二、“焦虑是自由的眩晕。”——克尔凯郭尔
第二节课主要拯救的是上课总是睡觉的风间同学,这是因为他晚上一人在家(母亲上班),所以总是出去通宵唱K玩耍。可以说,风间同学的问题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当代患了空心症的所有大学生的问题,也是我此阶段的真实写照:每天无所事事混日子。高柳老师将相泽一直要不到的手机号给了他,并告知其在无聊时可以打给他,于是高柳趁机建议他晚上在家看电影而非出去玩,并直戳其心,指出他现在处于焦虑的状态,不过虽然他是自由的,既可以选择翘课、也可以出去玩,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制约他,但太过于自由导致他反而无从下手以至于什么都不做,从而产生焦虑的感觉。而看电影虽然会束缚人的时间,但却不会使人焦虑,只是让人单纯的享受时间。幸运地是《雨中曲》是妈妈最喜欢的电影,于是看电影的过程也沟通了一直疏于联系的女子之间的情感,缓和了彼此之间的疏离感。自由在哲学中一直是个大问题,一方面以马克思及其后人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理论批判资本主义限制人身自由而渴求自由;另一方面以萨特、弗洛姆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理论又揭露人们无法承担自由的重任而选择逃避自由,焦虑便是此体现之一。
三、“灵魂才是真正地自己。”——苏格拉底
第三节课主要讲述的是企图与男教师恋爱以此掌控他的深川同学的故事,而这必然涉及校园教师性骚扰的问题,不过这次是学生以此来玩弄教师,正如之前在豆瓣上看到的类似帖子,换言之女性等弱势群体是可以将自己的弱点视为一种“武器”。深川由于美貌比不过妹妹,因而在家得不到父母认可,在学校被视为妹妹的“附属品”(这种自卑的阴暗感受很正常),因而以此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和关注。但高柳告诉深川美善同体的思想,“要不断照镜子,如果美,那就要成为和这美相匹配的人;如果丑陋,就要通过教养弥补它,而如果不能照顾好自己的灵魂就无法过好这一生。”不过高柳如此简化深川的意图不太好,毕竟青春期儿童的思想有些复杂,而原生家庭的问题也绝不是单靠儿童完善自身灵魂而能解决掉的。另外反观被玩弄的男教师,他因与同学处不好关系而轻易成为深川的整蛊目标,而当他询问高柳有关师生恋问题的的时候,后者直接指出师生恋的问题:1.和18岁以下的人谈恋爱违反了了儿童福祉法;2.同学处于青年期,因而对自我认知还不完整;而教师作为成年人已经思想成熟,因而二者的关系很难平等,确切地说,是仗着教师所拥有的权力才成立的,因而是一种性骚扰的体现。3.不过若是二者的关系平等,真心相爱而非有权者向弱者宣泄自己内心性需求的话,那这种打破规则的师生恋是可以的。但是这种情况少之又少,更多时候是原生家庭有问题的学生把教师视为父亲等长辈一般的角色,但这绝不是爱情。总之性侵扰是校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需要师生二者共同完善自身的灵魂与德性,并共同意识到权力之恶。
四、“人类恣意度日就会相争并行恶。”——康德
第四节课主要讲述了母亲去世、父亲不回家并被混混哥哥坑去运毒而不上学的近藤陆的事情,但幸运的是他被高柳所认识的混混头子川村救下。于是从不相信正义的川村与高柳进行了一次有关“哲学能否改善世界”的严肃对话,在前者看来,陆同学明明感觉到事情奇怪却头脑放空,任事情顺其自然地发展,正如极权主义形式之下的仅仅听命于上级命令(而这一般被视为忠诚、负责等工作美德)的艾希曼,而顺势行恶就是人类的本能,也就是荀子、康德和阿伦特所提出的“性恶论”(因为并不是绝对的性恶论,所以打了引号),尤其是平庸之恶。而高柳则认为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哲学家的思想,三个哲学家虽然都说过人性本恶,但却从未说过因此就可以纵容恶,相反人们要积极行动来去克服恶。但前者又反对他,指出许多哲学家曾经思考过人类应该如何克服恶,也有人曾经得出了答案,但人们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世界还是发生了惨绝人寰的战争,而哲学家又告诉人们防止此事再次发生的思想或行为,但人类依旧互相竞争、残杀,世界依旧可能会发生同样的惨剧,正如米尔格拉姆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等。所以他深信“人类无法克服恶,每个人都可以是艾希曼、也可以是犹大,世界的真理就是人性本恶”,并相信高柳也认同这一点,因此他讨厌高柳良善、伪善的嘴脸。这也貌似印证了哲学的无用论,但个人认为世界的这种坏的结果并不应该只由哲学来背锅,对其有些不公平。其实陆同学是很多人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当亲人作恶时,自身很难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事实,所以通常会选择放弃思考或逃避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而任事情自由发展,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其根本不知道也没有能力来处理这个事情,而按照康德的观点,这都是因为人们怯懦或懒惰所致的结果: “启蒙,是指人类从自我导致的不成熟状态中觉醒。这种不成熟状态是指在缺乏指导下无力运用自我理性的状态。造原因并非人们缺乏理性,而是在无人指导之下缺乏决心和勇气来运用理性。因此,启蒙的口号是“勇于智慧”,即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性!即使大自然早已把人类从远距离指导的桎梏中解放,懒惰和怯儒使很多人依然快乐地保持着不成熟状态;同样的原因,一些人很容易自命为另一些人的守护者。保持不成熟状态是如此方便:如果有一本书代替我理解,一个精神导师指导我的良知,一个医生评判我的饮食等等,我就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只要金钱能够解决的,我就不需要思想;其他人很快就能替我做这些累人的工作。那些好心接过指导工作的守护者不久就发现,太多的人,不分性别,认为迈向成熟不仅困难重重而且相当危险。”不过最终川村放过了陆同学,高柳也大声劝其明辨善恶是非,回去上学。
五、“具身意识的身体。”——梅洛·庞蒂
第五节课主要讲述自残的高崎以及胆小有才却无法与人正常相处的都几川,不过二者都有一个不太普通的母亲,前者母亲信仰宗教因而主张人及其身体都是神明的附属品,而后者母亲精神有些问题,有时还会暴力待人,因而都几川非常柔弱、喜欢游戏、画画并喜欢与喜欢的人进行肢体接触。不过高柳反对这种过于亲密的肢体接触,将之视为性骚扰的一个体现,最重要的是这种行为看似是打开了都几川的心扉,实则根本不是救赎都几川的根本方法,而只是救赎方居于表面的自我满足。但保健室藤川教师主张肢体接触也可以治愈心灵的创伤,并指出高柳坚持自己心中的正义高于学生眼前想要救赎和依靠的心理,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满足,换言之个人所坚持的正义或理念并不是绝对的,“维护秩序的力量很多时候也是秩序的破坏者”,例如为性侵者辩护的律师、为纳粹辩护的哲学家。不巧的是这个对话对都几川听到,尽管高柳告知其想要救赎对方的想法,但终究还是拒绝了抱抱他的请求,因为当时他不知道该如何对其施以善意。但高柳的老师(应该是他心中的正义原则)劝慰他要平等地对待所有同学,若他拥抱了一些同学而未拥抱其它同学,就被桎梏住而无法救赎他人。而高崎同学则主要是因为母亲信仰宗教而迷失了自我,于是她通过自残这种痛苦的方式来证明自己/自我的存在,并在高柳讲“身心二元论”的课上做出这个行为,而这恰好被都几川看到并拦下,当然也致使后者受到惊吓,清醒后都几川拥抱了高崎并鼓励其珍爱自己的身体。看到此现象的高柳突然怀疑了自己,认为他花费半年时间来阐述伦理知识却不及一瞬间打动人心的情绪,所以学生根本不需要他的存在,而他也不具有救赎别人的能力。教师的这种自我怀疑应该是工作的必经过程,而原则与情感的冲突与对撞也是哲学经常讨论的问题,比如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vs.以莱布尼兹为代表的情感主义vs.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调和二者的和解论。应该说这本没有对错之分,只是教师的一种实践智慧,生活也是如此,如何平衡自身冰冷僵硬的原则与冲动激情的情感需要人们自身慢慢地摸索和实践,从而实现所谓的和解及实践智慧,所以和解很多时候只是作为一种结果而不是方法而存在。
六、“迷信他人是逃避自己的手段。”——埃里克·霍弗
第六节课主要是讲述不说话的异类学霸曾我同学以及努力学习、顺应大流的田村同学的故事。其他教师想尽办法让曾我说话,但高柳因为学生不需要教师的爱意因此这是多余的做法而拒绝了其他老师的建议,但有老师反对他的看法,认为教师就是要多管闲事、强行介入无法表现自我的学生的中心以找出他们存在的问题。于是高柳再次打开了自己的心扉并试图通过曾我的米饭夹饭来理解他,而在他于图书馆学习便当知识的时候又遇见了不学与备考无关的知识的田村,并告诉后者并非只有备考才算学习,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并付诸实践都是学习,并误认为他听任其严厉母亲的话而丧失了自我,所以劝告他上了大学要为自己而读书。同时在试图理解曾我不说话的原因时,高柳领悟到“理解”的相关知识,即人们太过于相信语言的力量,但不管再怎么努力表达,彼此也无法了解对方全部的想法(所谓的他人之心不可知),于是人们在互相理解的同时也因为某些误解而加深着彼此的隔阂,所以高柳认为曾我不说话是因为他敬畏语言的力量且真诚地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很有可能是恐惧语言的力量,比如那些深受恶语伤害的人们,不过亲身经历证明长时间不使用语言真的会退化这个功能,即使是母语)并提及课上所讲的叔本华的常人概念,即人们为了和他人统一而原则放弃四分之三的自我,但曾我却从未想过同化自己、顺应他人(对比田村),确切地说是放弃了四分之二,而这却成功让曾我开口约了分。
七、“常识已成某种信仰。”——三木清
第四节课主要讲述了南同学融入不了和睦的班集体但又强迫自己融入的事情。在这节伦理课上,高柳主要介绍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这两大思想潮流,前者是资本家自主生产经营,雇佣劳动者并获得利润的体制,但同时也导致了贫富差距、阶级固化等社会问题,而后者是指整个社会拥有该国的所有资产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使所有人都不必苦于金钱且体面的生活。于是在此时代背景下出现了雅思贝尔斯和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边沁和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以此调和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以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苏维埃实现了此思想,但由于人们没有竞争而放弃了奋斗,导致经济最终崩溃)。不过有关政治或经济的主义和主张还有很多,但所有的主义或主张都不完美因而人们不断思考怎样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矛盾以实现真正的幸福生活。南同学开始以为自己是一个人主义,但通过高柳对其和相泽、恭一三人的课下辅导,知道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知识,前者尊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而后者把集体行动放在第一位,但联系紧密的集体不仅会有抹消个人存在的结果,还会出现排斥异己份子的恐怖行为(其残酷性远超个人的邪恶力量),例如各种邪教的非人性行为,总之若个人的意志、权利、尊严在集体中得不到尊重就会演变成极权主义这一怪物(终于讲到这个知识点了,呼应第四集)。但很多事情确是只有集体才能办到,所以高柳建议同学若这种凝聚力健全,还是要在自身容忍的范围内稍微融入其中,正如高柳自己也加入了禁烟潮流。于是相泽为了自身的幸福而选择了退出班级群聊,果不其然她被班里的同学孤立了,在此之下,受到班级关爱的恭一极力劝相泽回到班级群,而南同学却认为这损害了后者的个人主义。其实这种感受对社恐人员来说非常熟悉,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也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中常做的选择题,比如舍小我爱大我、牺牲一人成全大多人等等,问题就在于多数人该不该、有无权排斥少数并对其实施暴政。
八、“人是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
第八节课主要是同学们自由讨论已经退出群聊的相泽是否重新再加回到班级群的事情。其中恭一回群的大力支持者并坚持认为班级和谐有爱,田村建议回群并开启免打扰;而深川认为出现了孤立事件就证明其和谐只是个幻觉,曾我指出回群是以牺牲相泽一人的代价来维持集体并劝慰她“容身之处不止一处”(蛮喜欢这句话的),陆同学也认为这是一种妥协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过高崎和都几川则更共情地体会到相泽的痛苦,认为轻视受害者的痛苦是不正义的行为(参考《不正义的多重面孔》)中所说当然也有风间建议转去他们班的天真回答等等。而当同学们询问高柳最终的结论时,他则没有定论,并指出在此狭小且封闭空间里所讨论的问题在本质上也是世界社会中的问题,因此同学们的思考使二者产生了联系,而人们的尊严也就来自于自身的思考,所以高柳劝诫同学们“继续思考,继续动脑筋,思考自己的事情,眼前人的心情想法,素未谋面远在异国他乡之人的事情,前人古人的事情,未来将要诞生的人们的事情”,并凭借思考走向世界的尽头。最终同学们都顺利毕业,而相泽告白高柳以后者不婚而失败收场,以及上了大学的同学们都好漂亮!
虽然伦理课结束了,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高柳这样的老师也是人生幸事之一了。
冲着山田裕贵看,这个发型带上头巾就可以当老大了。
剧里的他比较丧,很多时候都是嘴炮,就通过伦理知识去给学生接受现象,普通老师一个,尊重学生,也想帮助学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整部戏比较平淡,但是剧情还是挺好看的。
第一集的女生会看周围人脸色,特别怕男生黑脸,用身体让人开心,如果不是遇到老师,喜欢老师,为了跟他匹配去努力学习考大学,估计以后很有可能成为风俗女或者不断遇上渣男蒙混一生。虽然她不聪明,但是她坚持,不轻易放弃,认真,最后通过自己努力学习考上大学,看到广阔世界,人生截然不同,而且就算知道会被拒绝,还是勇敢告白,结束了自己的暗恋。
李光人和自残女生就是相互救赎,老师在这里作用不大,也另他挫折。
最后2集是最贴切生活也最有思考意义,最大多数人的幸福是否应以牺牲小部分人的幸福达成。
当在班级中出现与众不同,自己意见就容易出现排挤,冷暴力。很多人应该都尝试过。
幸运的是剧里女生很快就毕业,而且有伦理课的同学陪伴,有自己要考大学的目标努力学习支撑,而且时间也不长,不用忍受太久。
但是现实中很多时候是要忍受很长时间。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就被人排挤,就算知道了也只能坚持自己,毕竟就算改变自己迎合他人,排挤,校园暴力也已经发生,不会改变,对方和冷眼旁观的人也不会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
好的剧是会引发人思考,这方面这部剧算合格。
我好喜欢两人初见…由梨突然地聊游戏就把都几川带出了一个人的世界。都几川靠近她讲解,转头笑着加油,离开时主动挥手。
nn都几川因为被家暴与正常人不一样,害怕与人交流,害怕暴力、害怕别人吵架甚至是大声说话,这些都让他喘不上来气到晕倒。nn可是就是这样的他也救了深陷黑暗的由梨,nn两个人都喜欢温柔的老师,可是老师不能救。n老师与学生哪怕是同性也要保持该有的距离。n两人向老师求救,由梨甚至大喊。n可是老师都没能救,都几川失望离开,由梨割腕。
nnn可是当都几川看到由梨在课堂割腕,他不像以往不舒服就逃走,哪怕身体颤抖都在奋力冲向由梨,把刀扔掉,救由梨,反复质问由梨。这次都几川第一次直面他人,都几川这时候已经是被由梨拯救了。nn我很喜欢由梨愣愣地看着都几川救自己到喘不上来气,那是由梨第一次获救。
nn都几川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搜身问由梨有带刀吗?n然后拥抱,反复说太好了。n“请爱惜自己,高崎同学的身体是很珍贵的”n“我的身体吗?”n“そうでしょ”
这对能让我嗑到生命终结。n都几川也好、由梨也好,他们两人与我自己有共同之处。而且我想很多人都是“都几川幸人”与“高崎由梨”,可能现实没有个神经病妈妈却会被父母打,可能没有个信神到疯的妈妈但却会被现实种种压力逼到想死。nn身处黑暗的两人遇到彼此,世界才有了光。n这是我所理解的都几川幸人与高崎由梨。
虽然很多人说这剧本身就是纯说教+卖鸡汤,但其实真是一部冷门不错的深夜剧。
个人截了一些觉得很有警示意义的话,不一定是一些大道理,投射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正如老师说的:伦理是为了让人生活的更好的一门课。
本来以为7+分的日剧肯定不怎样,没想到意外的很好看,当然我是yuki的饭,还是有点滤镜的。
由于日本社会阶级化严重,也普遍压抑,所以日剧其实都挺虚伪的,有种粉饰太平的存在感感觉。
但不管如何,这都是一部好剧,值得一看,正好是上课,学生也还是未成年,所以这样的说教和卖鸡汤也不显得突兀了。
最后两集个人非常非常喜欢,第7话从讨论“主义”到投射到个人,说辞算很中立了。
第8话(最终话)女学生那一大段独白和最后的告白看了确实有点动容。
每位学生都因为伦理老师变得比之前更好了,但伦理老师依旧又丧又理性。
最后的最后也没怎么展开老师的过往,真的很好奇。
小冷剧感觉也不会再有SP和续集了。
但不管怎样真心推荐这部日剧!
1.
30分钟一集的紧迫时代,不料日本校园剧还没有走进死胡同。那笔者也单刀直入吧。
第一话就非常抓人。近几年网络上吵得热火朝天的议题:性解放及其界限,隐形的权力不对等,女性自觉及生活选择……可以说一个不落。主旨和主角在争论的喧哗中亮相——应当的、允许的、不行的、为什么,伦理课试图把这些辩明;既非观看者,亦非被看者,必须超越一切有限视域所代表的“常识”。
找人救人的场景虽说十分俗套,却巧妙勾连出了人物间三角关系,形成后续故事中相对稳固的机位和若有似无的轴线。观众喜欢说某某剧高开低走,但既然并非热血悬疑漫,高开其实难免低走。所以即便能猜到既定模式,不妨看看旧瓶里装了什么新酒。
温情脉脉、无往不利的单元情节发展到第五话终于迎来突破,或者叫逆转。因为这里又一次出现了两个声音。隐与显,亲密与疏离,孤独的平行毫不吵闹,却乍然相交,一拍即合。(自认)全知全能的哲人面对失控和失败陷入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其关键词“身体”已稍稍涉及本文想指出的东西。
“对象一旦改变就无法适用的拯救是不正确的。”笔者笑出声,耶稣都未必敢这么讲。有没有可能你不是唯一的神,男老师不能抱女孩子,就让女老师来啊。光照进黑暗,黑暗不接受光,因为黑暗本就是有孕育能力的。
只会搞古典哲学灵肉两分的启蒙者又怎么会懂,他后悔没能察觉的事情早被别人注意到了——“那个女生不热吗?”
身体是经验的永恒前提,经验依赖于知觉,事物的意义正寓于经由知觉呈现的关系性中。所以对一个拥抱的期待也许可以指向身体与世界间原初的敞开。在后现代的回归中,心与物、内与外重新统一起来,“身体属于谁”不言自明。我们于是感受到寒暑,也感受到他人及其身体作为知觉主体存在的处境。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同时共存,他人并非背景板,更不单纯是“被拯救的对象”,孤独与交流乃一体两面,这正是本话结尾所引用的梅洛-庞蒂具身性思想的重要观点。
在“我们”的温度里,精神实体“我”那点超越性的微光自然显得不起眼,只能接受崩坏,然后去下一话里寻找独善其身的治愈。
2.
就算对高中生而言现象学超纲了,作为策略的知识普及也其实根本不能温暖真正读过书的人。本作打动笔者的与其说是噱头大于有效性的教育方式,不如说是灵性的主动成长。
不断切换的、经典而直接的内聚焦与先进的拍摄手法结合,在冷静氛围里逐渐形成热闹复调。出场是为了被引导,但每个人都开始思考,都拥有自己无可替代的视角,去消解叙述之权威,甚至拍扁观众的期待。“我没用不是因为我是男的,而是因为我是我!”真是全剧最可爱的台词。
结尾两话给狂欢趋势一个完整收束与升华,围坐的人们不再沉默,大声说出自己源于生活体验的意见。摒弃无脑讨好或为虚假和睦的迎合,却也不至彼此仇视。多么像曾经热衷阅读、激烈讨论的我们啊。
从私下的个性、信念、迷茫到足以扭转历史走向的社会理论,幸福的加减法当然是不够用的。摆在面前的并非作为枯燥总结的“主义”,而是一个个鲜活问题。人与世界,人与他人,集体与个人,所有人都必须花费多年去解读。因为我们绝非孤立存在,却又陷于先天的绝对孤独,就像身体和身体之间始终隔着皮肤,精神和精神也难以相融。为此,你走在熙攘人群中,需要拿出碰撞的勇气。
最后抽离角色的、上帝视角的无聚焦俯瞰,使得校园剧得以超越校园,向整个宇宙发出叩问。但其它种种都是开放式答案。回到最初的出发点,伦理课试图探讨人如何过好这一生:主体的自我生成是至关重要第一步。
只需加入一点催化剂,本作取消老师的中心地位,摆脱嘴炮灌输和积极帮助的传统,描绘的正是这苦涩而有趣的过程。因为必须迎向的是只属于自己的时代。用现在的网络语言描述,就是小孩“开始长脑子了”。
虽然笔者偶尔怀疑,在生活的浊流里,我们当年的积极思考,到底只结成了一道道痛苦的痂。
3.
比起背景设定被模糊处理的非常规老师,学生いち子反倒有相对完善的人物塑造。她以一个滥交少女的形象出场,性格却像可以任意涂抹的白纸。按照剧中引用老子“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的说法,无知的受教育者无一例外地等同于赤子(“圣人皆孩之”);而老子及道家思想其实非常推崇无知无欲、无善无恶的本真人性(“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私以为这正是开启角色内涵的钥匙。
别人还在反复犹豫,她已经点击了“退群”;别人遭遇挫折苦大仇深,她被家暴被侵犯被排挤,依然凭借超人的钝感淡然处之;她决心要变成什么样的人,就按照心意去做,用足身体或灵魂,去乱搞去学习去交友去爱,不喜欢就推辞,绝不再受困于他人态度。
把知识与个性拆分,擦掉东亚教育的压抑底色,原初的青春正该如此。活在当下已是对未来的极佳回答。
いち子在剧中翻译为“市子”,而“いち”本就是“一”,一生二二生三的那个一。天然的空无里暗藏万物的可能性,但若没有真实踏出的第一步,什么也不会改变。告白注定落败,搅扰的感情却不必否认。当她选择坚定地站在对方面前,我们看到的不是启蒙的全面胜利,而是强悍灵性的弯道超车。
人的确是会思考的芦苇。但伦理课再深刻,也不及生活中勇敢的实践者。
所以原本崇拜老师的男生,原本来看美少年的笔者,才会被这样的少女深深吸引。
世界真的很需要笨蛋呢。芦苇聚集在池塘里,遗忘了自身的脆弱。再回头看第一话那个土气的找人救人的情节,那种事不关己却无法放下的别扭,不也是在说这个嘛。
4.
“爱是匮乏知识与丰富知识间的桥梁。”笔者必须指出,此话并非舍勒的个人观点,而是他在总结柏拉图哲学中关于爱的理解。爱只是过渡,而非追求,舍勒认为这是古希腊理智主义对爱之地位的贬抑。
原作者或编剧也许并未理解书本原文(毕竟台词里甚至天真地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于人们不愿努力),但这不妨碍该引用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暗示出某种恰到好处的误读——我顾念的是知识,而你只注意到了作为附庸的爱;我否定花魁的卖身,用柏拉图式的博爱引你接受真理,你却将我当成基督徒舍勒的神。
……等一下,真的是这样吗?前文是怎么说的呢?神分明是打算拯救所有人的你自封的呀。
舍勒又是怎么说的呢?
——爱不是迷恋,后者是有限范围内的价值取舍。爱的本质是一种价值提升运动。世界,以及更高的潜在价值在爱这一意向性过程中不断自我敞开。作为创造性的欲求,爱先于并高于思,是指引感知和行动的方向。换句话说,爱才是生出万物的“一”。
“善不善”的老子主张的是“圣人不仁”,可男主奉行的其实仍是等级森严的儒家师生观。所以女主才持续逼迫,要他说出“你想结婚而我不想”。去你的发乎情止乎礼,现在彼此都是主体,让我们进行返璞归真的思想对决。
芦苇因脆弱获得神性。无欲无知的少女并非通过智慧,而是通过爱确立了自我。
爱的现象学又将我们带回了对身心二元论的质疑。记得另一段学生勾引老师的恶作剧吗?爱和性欲未必能清晰分开。能在课堂上教授的伦理学是有局限的。无论拥抱还是结婚生子,都是个体的爱的秩序所揭露的世界图景,是对真切生活的奔赴。从古希腊捋到二十世纪,在诸般青出于蓝的碰撞中,老师本人也得到成长,他走下神坛,开始正视和吐露自身作为人的复杂过往。而在道路前方不远,等候着我们的无疑是关于“存在”的崭新探求。
尽管也许并非有意,编剧或原作者最终完成了一种对超越的超越,故事的余韵轻轻推翻了故事本身。
所以笔者认为,本作虽有一些用力不足之处,其结构是轻巧而圆满的。八集里没有一集在浪费时间,破题、蓄力、颠覆、重建、升华,一气呵成。若能理解和入戏,丰富内容也或可成为愉悦的精神洗涤。
毕竟现实中是很难有优秀教师或美少年来治愈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