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马特·勒布朗史蒂芬·曼甘塔姆辛·格雷格约翰·潘科夫凯瑟琳·罗斯·帕金斯莫洽·梦若约瑟夫·梅黛西·海格达吉娜薇·欧瑞丽安德丽·萨维奇安德莉亚·罗森罗杰·巴特山姆·帕莱迪奥迪米特里·格里特萨斯劳里·卡尔弗特克里斯·迪亚曼托普洛斯哈利·麦克伊泰乔纳森·霍华德奥利弗·克莱恩-琼斯迈克尔·布兰登雅各布·安德森布鲁斯·麦克金伦特雷弗·怀特苏菲·兰朵布鲁斯·约翰逊约翰·罗斯·鲍伊罗茜·桑塞姆卡勒姆·亚当斯SarahArmstrong杰西卡·查芬詹姆斯·鲍弗
类型:喜剧欧美导演:未知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11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7.9分热度:2 ℃ 时间:2022-08-07 13:24:09
BTW, 说起女主角,我以前看过“布莱克书店”里有她,有点没脑子天天找艳遇的傻姐。跟这部剧的Bev判若两人~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看看。
最后一集,最后一段:“如果你真的,真的了解这种感受,你就不会这样随便毁掉对我来讲唯一重要的东西。”
英式喜剧碰上Hollywood,自然笑料矛盾百出,不但幽默,而且值得细细品味
女主超强大,演得到位,越看下去越觉得她吸引人,越看越漂亮(还是气质提高分数,一开始看觉得马脸),很直率,性格~~~
Matt超级man(嘿嘿,坏笑...),感觉这样的Matt比Joey还要吸引人,更符合他现在的年纪,现在再装嫩装傻的话就...对吧
回头想想Matt身上稍微还是有一点点Joey的小影子,一点点本色嘛,不过那头发...赞一个
配角都很到位,各有特色,反正你都会记得住,想起来还觉得好笑...不喜欢看主角一人挑大梁配角都是傻子的那种
苦等第二季ing
--------------------------------------------------
一對在BBC拍攝了熱門劇集、并以此獲得了學院獎的英國編劇夫妻檔被無良美劇製作人引誘到美國,在將他們的英劇改拍成美劇的過程中,摧枯拉朽地以“美國人特有的方式”毀掉原劇本的方方面面,一點不剩。這個故事主線首先就能引起英美劇迷,尤其是英劇迷們會心一笑。英劇被成功移植到美國的案例倒不是沒有,但一將功成萬骨枯,絕大多數英劇在改編中被毀得面目全非、播出幾集後迅速被砍。即使在美國獲得收視的成功也難免遭到原版觀眾的口誅筆伐。這對可憐的編劇夫妻其實有著一個現實原型——《Coupling》的編劇Steven Moffat和其妻Sue Vertue [1]。 《Coupling》就不必多說了,2000年BBC大熱的情景喜劇,在受到NBC的製作人Jeff Zucker引誘,到美國以翻拍成美劇的方式被毁得渣也不剩。英劇翻拍美劇失敗這個話題可以無限延伸下去,每個英劇迷對此大概都有點自己的感想,但在這篇影評中爲了不跑題,就不得不繞開了。
喜劇之關鍵在於編劇逗樂觀眾。每一部成功的喜劇都有它自身的方式來逗樂觀眾。比如《TBBT》產生梗的方式,是強調和誇張geeks和正常人之間的落差;《2.5 Men》,查理和艾倫兩兄弟之間的落差。但實際上,這些劇集,還有經典喜劇《老友記》,以及“類老友記”的《HIMYM》有最大的一個共同點:躲在角色背後賣花。劇是依靠角色的吸引力來支撐的,角色淩駕於劇集之上。這些角色或聰明、或英俊、或萌,看完劇,觀眾記住的是角色、關心的是角色,對劇情本身倒沒什麽感情。Episodes不同。固然每個角色個性鮮明,還有“Joey”Matt LeBlanc撐場,但沒有一個角色是淩駕於劇情之上的。每個角色都有他的可愛之處,同時他們也可悲和可憐,並不具備成為偶像的素質。觀眾看完這部劇集,更吸引他們的是劇情的耐人尋味。一般的喜劇靠機靈的臺詞和滑稽的表演來取悅觀眾,一流的喜劇,則需要靠情節上的幽默來引發觀眾的笑。這就是“搞笑”和“幽默”的區別。
Episodes吸引觀眾的點不是編劇刻意“賣”出來的,倒像是業界的一次自嘲。劇中展現的電視界,製作人無恥、下流、睡女PV;編劇幽默、善良,但既經不起誘惑又沒骨氣;女主演是整容成癖駐顏有術的老妖精,一身的塑膠比道林格雷的畫像還神奇;男主演,也就是我們親愛的Joey,是個徹頭徹尾的種馬和人渣……劇中沒有一個人是美麗的,沒有一段婚姻是忠誠的,最有趣的是,每一次的好運背後都蘊藏著更大的黴運。簡單地總結到這裏時,我都忍不住要“wow”——多麼精良、縝密的編劇,多麼完整、強大的世界觀。倒有點類似當年的Coupling,情節設置圈圈套套、相互呼應,就是讓觀眾抓不到bug。因為主題更大,涉及到了一個行業、兩個國家,Episodes比荷爾蒙勃發的Coupling又更有深度。Episodes的梗主要來自于Sean和Beverly這對編劇夫妻的尷尬地位。本應是“劇集靈魂”的編劇,在BBC呼風喚雨、獨當一面;到了美國卻被商業化的運作模式擠到了一旁,成了被隨便揉捏成型的寫手,夾在製作人和明星演員們之間兩頭受氣。這對英國夫婦年輕、機智、有修養,卻被一群沒念過多少書的美國人——包括“Joey”——玩弄於股掌之上。
再談喜劇產生刺激的方式。前文提到的幾部情景喜劇,它們刺激觀眾的方式靠的是一個接一個地拋出不同的梗,也就是間斷性地刺激:一個梗出來很好笑,笑完之後觀眾就可以歇下來,進入半腦死狀態等待編劇拋出下一個梗,之後根據梗的密度和強度判斷這一集好不好笑。這一點,連IMDB上高居9分的金牌喜劇《費城永遠陽光燦爛》都不能免俗。作為一部一等一的喜劇,Episodes自然不同。Episodes是一個梗套著下一個梗,像一個永遠抖不完的魔術包袱(請原諒我的詞窮,好在我不是編劇),一直領著觀眾的情緒,不斷地給觀眾驚奇和意外。比如“Joey”Matt LeBlanc這個角色,一個多面、複雜的角色如何一步步展現在Sean和Beverly,也是觀眾的面前。
說到“Joey”Matt LeBlanc,這個強大的角色,也是該劇一個大梗,必須單獨給他留一章。Matt LeBlanc通過扮演這個扭曲版本的自己,勇奪69屆金球獎喜劇類最佳男主角,可說是實至名歸。這個角色是以butt of the joke,大概可以翻譯成“醜角”(或醜梗?)的身份出場的,頭腦簡單、自大、無禮、典型的好萊塢男星、Joey。編劇很耐心地把這個大咖留到了第二集才登場,他粗魯地在午餐會中不停地發短信和接電話,毀了Sean和Beverly對他的第一印象。然後編劇開始在這個角色上發功,把他的存在越來越放大,尤其是在Sean和Beverly這對靈魂伴侶中間大大地插了一腳。每一次LeBlanc的出場,觀眾都能看到他展現角色的新一面:他聰明、有魅力、體貼、但沒有基本的良知;他慷慨、愛玩、夠朋友;他是個有愛的父親,但顯然控制不了力比多;他老謀深算,精於世故,非常地manipulative;他還有一根巨大的…… 總之,隨著和Sean、Beverly的關係逐步加深,Leblanc像一枚被固定在鐘擺上的定時炸彈,在編劇夫婦之間搖搖擺擺(再一次,幸好我不是文字工作者)。他一會兒從Sean那裏搶走Beverly,一會兒從Beverly那裏搶走Sean。俗話說,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親,實話說,我就沒見過像LeBlanc屬性這麼強大的home wrecker……
常言道“喜劇不旅行”,要欣賞這部精品級別的喜劇還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比如“Joey”這個梗,對沒看過《老友記》的觀眾顯然就是一個笑點的流失。而且這部劇的梗太多了以至於有些梗編劇甚至懶得去揭開,留著讓觀眾自己懂。比如劇中虛構的Sean和Beverly的BBC王牌劇集《Lyman’s Boys》,故事與《History Boys》極其相似,而Sean反復強調它們一點不像,而且*他們的劇*取名比《History Boys》早!但是在第一集他們請原劇的主演到美國試鏡時,登場的赫然是《History Boys》的主演Richard Griffiths!囧裏個囧的笑點這就不言自明了。
我對慈祥可愛的老人家有個soft spot,所以看到Richard Griffiths千里迢迢到美國試鏡、並且幾經挫折之後失意地離去時,我心裏是很難過的。折磨老人家這個梗有點踩過了我的底線,除此之外都是邊看邊笑。這部劇的中心是“wrong”,意即,荒誕的、尴尬的、大錯特錯的、激進的元素,也許可以象形地翻譯成“囧”。它不斷挑戰正常是非觀的底線。也就是說,觀眾觀影時有很多後是抱著頭大囧:”Oh this is wrong, this is so fucking wrong”這樣的表情。比方說”for rape”的慈善晚會也能拿來說事、背著盲人妻子偷情之類的情節。這種刺激模式在《費城永遠陽光燦爛》中被發揮到了極致,恐同、種族歧視,應有盡有。這裏,我的意思是,欣賞這部劇需要有:相對強大的神經,經得起編劇反復調戲。同時要有正常人的是非觀,或者至少“知道”正常人的是非觀,才能發覺到該劇的荒誕與正常世界的落差。像Sheldon(出自TBBT)和Barney(出自HIMYM)這樣不正常的傢伙們看這部劇是不會笑的,Barney認為社會就該是這樣,Sheldon則不知道社會到底该是什麽樣。
7集的迷你劇很快就看完了。第二季也不知道何時才上映。在第一季的結尾,編劇毀了Sean和Beverly的婚姻、也毀了Sean和Matt LeBlanc的友情。第二季這三個人還要再爲了他們拍的爛劇《Pucks!》在一起工作。這個懸念,真比什麽暗室槍聲都更另人糾結。
參考資料
[1] Levine, Ken. nd. “TV review: EPISODES”. Retrieved January 24, 2012 (http://kenlevine.blogspot.com/2011/01/tv-review-episod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