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are the mysterious beings in Bird Box?— the Cthulhu hypothesis
坊間眾多假說之中,最可靠的看來就是克蘇魯神話的神祗/怪物/惡靈/(其他...)
The film Netflix film Bird Box (2018) has kept the deadly, mysterious beings, which lead to the apocalyptic condition of the world, invisible and cryptic. Are they aliens, ghosts or gods? One plausible hypothesis refers to the Cthulhu Mythos, the fictitious shared words of indescribable of cosmic deities and monstrous beings.
Although they are invisible to the audience, they can cast shadows on windows and appear to be seen by the characters, and move the trees when they pass by.
These beings create the hallucination of “someone is calling my name” which tempts the people to open their eyes or commit suicide.
Most who saw these beings would kill themselves. Some people seem to be immune to the suicidal force, and they would force other people to see those beings, claiming they cannot be the only ones to “see the truth”.
No one describes how they look like. But in one scene their appearances are hinted in some gothic drawings:
可能是"怪物"的模樣
What isCthulhu?
由小說家 H. P. Lovecraft創作的「克蘇魯神話」體系 (由後人整理Lovecraft的眾多作品後而設定)中的"神祗"或"超存在"角色眾多 (「克蘇魯」本來只是其中一個),特色各異,但也有些常見的特徵:多觸手、很多觸手;不規則的外形、詭異的眼睛;人類目睹它們的話會死亡、或瘋狂、或成為崇拜者。
Cthulhu is originally one of those mysterious characters created by H. P. Lovecraft in his novels. Later August Derleth, novelist and disciple of Lovecraft, coined the term “Cthulhu Mythos’ and created a more systematic worldview.
There are numerous deities and monsters created by Lovecraft and Derleth. The most common feature of those horrible beings is an assemblage of tentacles, many tentacles. Some also remind me of the brain nerve cells with many dendrites.
Some characters have limbs and trunks, some with wings, many are in irregular shapes, with dreadful eyes. I suggest people who suffer from trypophobia should also avoid the images of Cthulhu characters. But if you love cuttlefish ink spaghetti with octopus, Cthulhu is your cup of tea.
Some of the deities in Cthulhu Mythos:
以下列舉一些克蘇魯神話中的角色特徵:
Cthugha: a great fireball 一個巨大的火球
Nyogtha: amorphous dark matter with tentacles 不定型的黑暗物質,帶著多條觸手
Azathoth/Xada-Hgla: enormous amoeba with many polypous appendages and eyes 巨大的變形虫,帶有多隻眼睛及附肢
Nyarlathotep: a tall, dark faceless man sometimes with a tentacle on his face n看來像又黑又高的男人,臉上沒有五官,只有一條巨大的觸手
(請再比較一下電影擷圖中的"怪物"畫像)
Lovercraft 的克魯蘇設計草圖
What is in common between Bird Box and CthulhuMythos?
Both keep the mysterious beings beyond the reach of human understanding. The "truth" of the cosmos is horror itself. Most people who see these beings are driven to death or madness, thus cannot report what these beings actually are.
These beings are the source of destructive temptation to human. People in Cthulhu Mythos often worship those beings and form cults. The closer to the “truth” about these beings, the closer to death or madness of those people.
The appearances of those beings in Bird Box resemble those in Cthulhu Mythos, such as tentacles/dendrites, dreadful eyes, and irregular shapes:
This is just a hypothesis. The filmmaker of Bird Box intentionally leave it open, keeps the secret of the mysterious beings obscure, and invite the viewers to interpret.
Sandra军训式养娃,把他们成功养成五岁的娃那些蒙太奇我也很喜欢。她的军训育娃法,的确是让小朋友们不太能感受到温暖和爱。他们可能心里是不够健全的,但是至少身体是健全地活了下来。毕竟,母亲的永恒第一原则是孩子先能存活下来。Sandra看起来很严酷,但是要把想要抱着小朋友就那样傻呵呵地躺着玩这个心情压制下去,实际上对母亲来说是更严酷的。要是我,也一定会给小朋友们取boy & girl这样的名字。和breakfast at Tiffany's的女主人公管自己的猫叫cat同理,不给自己的“所属物“取名字,就是做好了自己流离失所,随时会丧失他/她/它的这个心理准备,不这样不能活下每一个不知道未来的每一天。本来Sandra的人物设定就是她不想要孩子,也不是那么喜欢宝宝(和胖胖女那种天生就是想要做温柔的母亲的设定的反面),所以她后来的严酷就剧本严谨度来说还是很合理的.
在到达激流之前的“毯下会议”那一景我最喜欢。那个时候我们已经知道boy是sandra的亲生儿子,女孩是胖妈妈的女儿。虽然作为观众的我们,不能明确girl和boy知道不知道这一点(sandra应该不是那种会sugarcoat的人,不会跟他们说他俩都是她生的这种谎话我觉得)。五岁的小孩,可能还太小,不太能让sandra狠下心来解释谁是谁的孩子?Anyway, 快到达激流了,Sandra说需要一个人看激流,很危险,但是不能不看。Boy马上说,我来!Sandra瞬间爆发,吼 I DECIDE! Girl马上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小小声说,那我来看吧。Sandra这回没有言声,我立刻心里大大叫好剧本的微妙之处 -- 它没有虚假地美化/否定人性(尤其是母性)的自私处 -- 危险时一定要牺牲两个小朋友中的一个的话,应该是想要保护自己亲生的,牺牲领养的那个吧。但是Sandra的沉默和被诱惑也仅仅十秒左右,她的最终决定是NO ONE LOOKS -- 也是让我一下子就感动哭了。虽然小女孩是领养的,但是一生下来起就是和Sandra在一起,激发母性的oxytocin荷尔蒙也是在同样刚生下孩子的Sandra体内爆棚的,所以基本上Sandra是把她当作自己的baby没跑。这种情况就好像问一个母亲地震了自己的两个孩子救谁这种蠢问题一样了,答案永远是 -- 两!个!都!救!(我还是别要二胎了,这样世界大末日的时候逃亡的难度降低一些。扛着一个小朋友还能跑,两个的话就要像Sandra这样左边右边一个夹在腋下那样跑,那应该就只能是电影了)
从故事进行和价值内核角度来说,这不是一个十分克苏鲁故事,却绝对包含了不少克苏鲁元素,不过在细数之前,先说一个和剧情无关,却依然十分体现该电影很克苏鲁的地方:
这部电影改编自2014年5月出版的一本小说,小说也叫BIRD BOX,原作首要分类是Horror,不是thriller,YA,general,SF或Fantasy(虽然也可以算Fantasy/SF中的Post-Apocalyptic,但是从下面要说的作者本身的写作方向来考虑,它毫无疑问是一本horror)。作者Josh Malerman 之后创作过了五部长篇小说,也都是绝绝对对的Horror,所以这个作者可以盖章是个恐怖小说作家了,绝对不是科奇幻小说作家或悬疑作家。
那么,三段论推理来了,Josh Malerman 是现代美国恐怖小说作家;现代美国恐怖小说作家写克苏鲁故事;Josh Malerman写的是一个克苏鲁故事。
当然,上面这句其实是一个玩笑,不过,了解美国当代恐怖小说的读者都知道,美国的恐怖小说界就算没在克总发糖的绝对统治之下,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它改变了,从当之无愧的金字塔顶端斯蒂芬·金(Stephen King),到以文学性著称的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Joyce Carol Oates),再到最强邪典作家托马斯·里戈蒂(Thomas Ligotti),克总世界观已经永远地改变了北美恐怖文学界。所以这部电影从改编自小说伊始,就已经多多少少沾染了克苏鲁的色彩。
下面开始进入正题:
从我自己的观感总结的我认为很有克苏鲁特色的地方,有些可能牵强,也可能有所遗漏,希望大家能一起讨论。
1. 怪物本体
在这个电影里,怪物从头到尾都没有直接露面,这一事实本身就很克苏鲁。因为其他类型的恐怖电影中,怪物终归是要露面的(无论是恶魔、鬼、外星人、怪物、僵尸,亦或是精神病人),不露脸本身就很说明问题了。可以有多种理解方式:克总世界观下,人类的恐惧是“未知”,那不表现怪物本体,就把未知这个最大的恐惧表现出来了;怪物常常是“无可名状”的,无法表现;邪神是其他维度的存在,没有“灵视”的情况下,可能就是看不见。
2.怪物形象
上面说了一下如果怪物本体是洛式邪神,那么为何电影中没有直接展示,那么本条说的就是在间接展示中,这个怪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其中最明确的间接描写毫无疑问是闯进避难所的Gary,他画出了他所看见的怪物的形象,特征包括触手怪、菊花状的(头?)、章鱼头(这都已经不是暗示了好吗)、星空状的物体(生命?)、这些基本就是洛氏恐怖形象,没啥存疑的地方。
除此之外,电影中暗示了怪物体积庞大,例如可以从车上走过,走过房子时会留下巨大的影子等。
能体现出上述体积庞大这一点的还有走过时会把树压倒,而为什么压倒的是树,也不是汽车或者别的什么,除了场景本身是树林里之外,我还脑洞了另一个解释,就是致敬《敦威治恐怖事件》。在这部小说中,邪神之子最终离开房子之后,有这样一段描写:“它闻起来有雷电的气味,路边的灌木丛和小树都齐刷刷地倒向一边,就好像一座房子沿着那里被拖拉而过。”
最后,看见“它”的人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些线索:一方面,那些人的眼睛会变化,为我们去猜测他们可能会看到的场面提供了暗示,这一部分我在后面的“灵视”这一条里详细说。另一方面,看见“它”就会疯,别的不说,这一条真的非常非常克苏鲁,了解克苏鲁神话的人都知道,这一部分在后面的“疯狂”一条里详细说明。
3.信徒
在电影里,这一元素表达的比较间接,只表现了疯子,未直接表现信徒,但是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信徒。
电影里,看见了“怪物”的人会发疯,会自杀,但是有些本来就疯的人依然很疯,不会自杀,有些本来没疯的人,发疯了,但也不会自杀,他们反而会说“它会净化这个世界”,“我已看见了真理”,人们在谈论谁的时候会这么说?他们在谈论神和信仰的时候会这么说。所以这些“疯子”可以被理解成“信徒”,而这一概念也是洛氏风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邪神”并不把人类当做一回事,但这并不妨碍人类去狂热地崇拜它们。在克苏鲁神话小说中,邪神崇拜的教团可谓五花八门,有加罗林群岛信奉“深潜者”的卡纳卡人,接纳达贡秘教的印斯茅斯居民,有被旧日支配者透过睡眠传送的信息逼疯、并且在服侍最高存在的行为中找到喜悦的疯狂信徒,还有信仰阿撒托斯的女巫团体,以及信仰莎布·尼古拉斯的德鲁伊僧侣。这些邪神崇拜者常常有突出的暴力倾向,令神智健全的人感到十分疯狂:“ 当时,仅有两名囚犯的清醒程度达到了可以判死刑的标准,剩余的囚犯们则被遣送到不同的疯人院。”
所以,我们可以把电影中的“疯子”理解为“邪神”,也就是电影中的“怪物”的信徒,这也就解释了他们为何要强迫其他人去看“它们”。他们看见了“真理”,看见了“美”,全心投入地崇拜起来。
4.灵视
这个概念本身不是洛氏小说中既有的,而是受小说启发而提出的,在洛夫克拉福特的小说《自外而来》中,克劳福德·帝林哈斯特制造了一台机器可以看到其他维度的邪神,他说“它的确是看不到的——但你现在却能看见它了,现在你还能看见其他许多原本都看不到的东西。”而在电影中,人们似乎无需通过机器,我自己的理解是,在目光扫到“怪物”的时候,就被对方的“力量”影响到了,从而导致“SAN值”下降,灵视开启,于是看见的人就能看见“怪物”,没看见的,就看不见。
《自外而来》有这样一段看见之后的描述:“此刻我正置身于一个声音和动作组成的漩涡中,眼前全是混乱的图像……淹没在一片虚无缥缈的光芒之海里,而那片光芒之海则沿着我之前看到的那个烟云圆柱投下了一道炫目的光束。随后,场景千变万化,在各种景色、声音和无法定义的感官印象混杂而成的混乱之中,我感觉自己快被瓦解,或者说快以某种方式失去自己的实体了……我似乎看到了一片奇怪的夜空,那上面点缀着闪闪发亮、不断旋转的各种球体,而但这幅景象逐渐淡化的时候,我又看到了一个由若干耀眼的恒星组成的星群或星河。”这些描写也与“开拓智域”、“启蒙”、看见“真理”异曲同工,即——“开辟出一番关于现实世界的恐怖景象……到那时,我们要么是被逼得发了疯,要么是逃跑,逃离光明,逃亡一个新的黑暗时代去寻求和平于安全。”(摘自《克苏鲁的呼唤》)而观众从他看见了“它们”的人的眼睛中,似乎也可以感受到那种“千变万化”、“混杂”和“不断旋转”。
这里想稍作强调,要以克苏鲁的世界观去理解,而不能以现实逻辑,在这个世界观下,人类被启蒙之后必会发疯——或者自杀、或者本向无知(可以理解为本电影里的黑暗/盲目吧,大概……)这个地方还想再补充说明一下上面“信徒”这一部分,就是为何发疯就会崇拜。大家注意到了吧,不是所有发疯的人都信了邪教,而是大部分人自杀了,一部分人信了。《克苏鲁的呼唤》的那句摘录其实就是很好的解答,不能接受这样残酷现实的人就自杀了,接受了至高存在的,只能崇拜至高存在了(因为人类在其面前渺小得比蚂蚁还不如),再者就是不去知道真相,逃走。
5.疯狂,“SAN值”
在克苏鲁神话中,看到不可名状的物体或听到怪异的声音都会使SAN值下降,而SAN值归零时,人就会发狂,失去理智,原有世界观崩塌,再也救不回来,极大几率可能出现自杀的情况(例如《神殿》),只要直面邪神,人都会SAN值归零(这就是设定,别和我说看见大章鱼能有多吓人),于是乎,这个描述和电影里的人发狂自杀像不像!使人疯狂,激发崇拜的奉献精神,这就是典型的克式发疯,也正是这部电影里发生的事情。
6.逃跑
这个也是洛氏恐怖基本套路,面对不可战胜的对手,唯一的出路就是逃跑,逃跑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动作场景,最典型的案例是《印斯茅斯的阴影》。
以上就是我觉得这个电影中体现的克苏鲁元素啦,欢迎补充及讨论!
What are the mysterious beings in Bird Box?— the Cthulhu hypothesis
坊間眾多假說之中,最可靠的看來就是克蘇魯神話的神祗/怪物/惡靈/(其他...)
The film Netflix film Bird Box (2018) has kept the deadly, mysterious beings, which lead to the apocalyptic condition of the world, invisible and cryptic. Are they aliens, ghosts or gods? One plausible hypothesis refers to the Cthulhu Mythos, the fictitious shared words of indescribable of cosmic deities and monstrous beings.
電影到最後也沒有清楚地呈現或解釋那些造成人類浩劫的神秘生物是甚麼,留給觀眾想像:外星人?鬼怪?神祗?
What are the features of the mysterious beings in BirdBox?
電影中的"怪物"設定是怎樣的呢?它們會產生影子、能搖動樹冠、能看見它們的人會死亡(自殺)或陷入瘋狂;倖存者聲稱看到"真理"並進入著魔的狀態……特別留意,有一場戲暗示了"怪物"的外觀:
What isCthulhu?
由小說家 H. P. Lovecraft創作的「克蘇魯神話」體系 (由後人整理Lovecraft的眾多作品後而設定)中的"神祗"或"超存在"角色眾多 (「克蘇魯」本來只是其中一個),特色各異,但也有些常見的特徵:多觸手、很多觸手;不規則的外形、詭異的眼睛;人類目睹它們的話會死亡、或瘋狂、或成為崇拜者。
Cthulhu is originally one of those mysterious characters created by H. P. Lovecraft in his novels. Later August Derleth, novelist and disciple of Lovecraft, coined the term “Cthulhu Mythos’ and created a more systematic worldview.
There are numerous deities and monsters created by Lovecraft and Derleth. The most common feature of those horrible beings is an assemblage of tentacles, many tentacles. Some also remind me of the brain nerve cells with many dendrites.
當中有些角色會令人想起腦神經細胞的形狀,有密集恐懼症的人最好避免觀看有關克蘇魯神話的圖片了;反過來說,若你喜歡吃墨汁八爪魚意大利麵,你或許會很喜歡克蘇魯神話。
Some characters have limbs and trunks, some with wings, many are in irregular shapes, with dreadful eyes. I suggest people who suffer from trypophobia should also avoid the images of Cthulhu characters. But if you love cuttlefish ink spaghetti with octopus, Cthulhu is your cup of tea.
Some of the deities in Cthulhu Mythos:
以下列舉一些克蘇魯神話中的角色特徵:
Cthugha: a great fireball 一個巨大的火球
Nyogtha: amorphous dark matter with tentacles 不定型的黑暗物質,帶著多條觸手
Azathoth/Xada-Hgla: enormous amoeba with many polypous appendages and eyes 巨大的變形虫,帶有多隻眼睛及附肢
Nyarlathotep: a tall, dark faceless man sometimes with a tentacle on his face n看來像又黑又高的男人,臉上沒有五官,只有一條巨大的觸手
(請再比較一下電影擷圖中的"怪物"畫像)
What is in common between Bird Box and CthulhuMythos?
電影中的神秘生物及克蘇魯中的神祗/怪物角色有何類同點?
電影和Lovecraft的小說都不會完全清晰地呈現"它們"是怎樣的,因為它們都超越了人類認知的能力;正是如此,它們既有摧毁性又有吸引力;兩者的外觀特徵也相當吻合 (請參看擷圖中的畫像)
This is just a hypothesis. The filmmaker of Bird Box intentionally leave it open, keeps the secret of the mysterious beings obscure, and invite the viewers to interpret.
What is your hypothesis?
當然也有不同於克蘇魯神話的地方——到底這只是其中一個假說。
你的看法又如何?
在影片的末尾,Sandra被无形怪物追赶着在丛林里奔跑的那一段,竟然把我看哭了。怪物在那一刻很强大,为了丧心病狂地想要感染她,很有心机地通过声音来诱惑她摘下眼罩(目前为止怪物很少是能如此大段地说话的,也没有物理形态。不过剧本漏洞不是我想要谈的,)。那个声音和怪物的力量之巨大,似乎让Sandra很难抵御,一直非常坚强的她也差点想要扒开眼罩了。但是她通过道歉和承认我爱你而召回了吓跑的小女孩,找回来的同时还是她想要保护孩子们的决心。于是她也跑得更快,把俩孩子一边一个夹在腋下跑,手指紧紧嵌入孩子的衣服里。那一刻就是让我看哭了:作为母亲,不管在多么艰难的时刻,都会迸发出可以扛着不管多重的孩子奔跑的勇气和力量的。
整体而言,剧本没有什么巨大的让人想要吐槽的地方,单凭可以让我泪奔就是非常喜欢了。另外喜欢的地方,还有坏人Gary的巧妙登场。电影开始不久就让我们看到了五年后的,也就是现如今的画面,于是我们一下子就知道,之前看到的五年前聚在一起的那拨人应该是都死了。我第一个想法就是,五年前大家聚在一起求生,各有各的长处,很有组织性也很聪明,还有理论基础夹持(关于怪物的来源)。看起来是很能活命的一拨人,怎么就都死了?抱着这个悬念我就非常想看下去(立刻把自己手里的娃交给阿姨了,准备毫无打扰地看)。Gary被放进门的时候让人隐约觉得不详,但是他看起来很正常,大家的生活也很快回到正轨,所以丝毫没有让我觉得这个人就是原因!直到两个妈妈快要生了,突然Gary打开画薄,把一张张非常恐怖的怪物素描(真的是非常邪恶非常恐怖,赞一下设计者)摊在桌上的那一刻,你才觉得,啊原来他是不受怪物影响的变态!那一刻看得我手指尖发冰,心都凉了(尤其是在最最关键最脆弱的时刻)。两个女人刚刚生产完在楼上抱着自己的婴儿,Gary就冻了鸟上楼了。惭愧惭愧,也是最近刚生完孩子的我,那一段是跳过了,实在不能看。不过得知黑人幸存下来了真的好开心。
Sandra军训式养娃,把他们成功养成五岁的娃那些蒙太奇我也很喜欢。她的军训育娃法,的确是让小朋友们不太能感受到温暖和爱。他们可能心里是不够健全的,但是至少身体是健全地活了下来。毕竟,母亲的永恒第一原则是孩子先能存活下来。Sandra看起来很严酷,但是要把想要抱着小朋友就那样傻呵呵地躺着玩这个心情压制下去,实际上对母亲来说是更严酷的。要是我,也一定会给小朋友们取boy & girl这样的名字。和breakfast at Tiffany's的女主人公管自己的猫叫cat同理,不给自己的“所属物“取名字,就是做好了自己流离失所,随时会丧失他/她/它的这个心理准备,不这样不能活下每一个不知道未来的每一天。本来Sandra的人物设定就是她不想要孩子,也不是那么喜欢宝宝(和胖胖女那种天生就是想要做温柔的母亲的设定的反面),所以她后来的严酷就剧本严谨度来说还是很合理的.
在到达激流之前的“毯下会议”那一景我最喜欢。那个时候我们已经知道boy是sandra的亲生儿子,女孩是胖妈妈的女儿。虽然作为观众的我们,不能明确girl和boy知道不知道这一点(sandra应该不是那种会sugarcoat的人,不会跟他们说他俩都是她生的这种谎话我觉得)。五岁的小孩,可能还太小,不太能让sandra狠下心来解释谁是谁的孩子?Anyway, 快到达激流了,Sandra说需要一个人看激流,很危险,但是不能不看。Boy马上说,我来!Sandra瞬间爆发,吼 I DECIDE! Girl马上好像明白了什么似的,小小声说,那我来看吧。Sandra这回没有言声,我立刻心里大大叫好剧本的微妙之处 -- 它没有虚假地美化/否定人性(尤其是母性)的自私处 -- 危险时一定要牺牲两个小朋友中的一个的话,应该是想要保护自己亲生的,牺牲领养的那个吧。但是Sandra的沉默和被诱惑也仅仅十秒左右,她的最终决定是NO ONE LOOKS -- 也是让我一下子就感动哭了。虽然小女孩是领养的,但是一生下来起就是和Sandra在一起,激发母性的oxytocin荷尔蒙也是在同样刚生下孩子的Sandra体内爆棚的,所以基本上Sandra是把她当作自己的baby没跑。这种情况就好像问一个母亲地震了自己的两个孩子救谁这种蠢问题一样了,答案永远是 -- 两!个!都!救!(我还是别要二胎了,这样世界大末日的时候逃亡的难度降低一些。扛着一个小朋友还能跑,两个的话就要像Sandra这样左边右边一个夹在腋下那样跑,那应该就只能是电影了)
女导演说自己拍这部片最重要的是一个积极的充满希望的结局,超赞!消除所有剧本漏洞!原书非常黑暗,盲人学校里的人其实都是自刺双目的,原剧本里Sandra也差点把小朋友们的眼睛弄瞎。但是电影结局很美好(暂时忽略藤脉藤交错的天花板有很多空隙让大片的阳光照进来 -- 这样难道怪物不会进来吗?anyway,可以忽略,毕竟镜头如同伊甸园一样美好漂亮),让紧绷了一口气的我一下子放松下来,不至于看完了还觉得很压抑(这个效果是导演非常在乎的)。看完了赶紧去抱抱我的girl,软软绵绵暖暖的一只,基本上是没有逃亡可能性的。扛着她在世界末日逃亡,让她受一丁点苦,这样的事情想都不能想,一想眼泪就能出来。所以超级感谢有这部电影,让我能以一个安全距离来感受一个真实刻画的在世界末日里保护孩子的母亲。
19/1/20 修改:替换掉了所有的英文词,使用了高级词汇和成语,请表扬我!
1. 原著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底特律,而电影里是北加利福尼亚,主要是为了取景更好看。
2. 原著的时间线长很多,电影里从电视上报导俄罗斯发生自杀事件到传播到美国只是很短的时间,而小说里,大规模自杀的传播花了更长的时间,而且不是以电视报导的形式,而是人们的传闻,直到后面人们才发现真的不太对劲,这样的改编是为了让电影有更多的篇幅讲后面的故事。
3. 香蕉姐扮演的Jessica, Malorie的姐姐在小说里叫Shannon,在灾难发生之后,两个人回到家里躲了三个月直到Jessica意外看到灵体在浴室里自杀。电影里因为上面提到的原因改编成直接在回家的路上死了。
4. 原著里没有那么多疯子,他们只是猜测可能那些精神病人看了灵体也不会自杀,结果Gary来了证实了这个猜测。相反电影里有一大帮疯子在说什么净化世界。
5. 书中一些配角的名字和结局稍微有一些不同,如Douglas,那个爱喝醉和Malorie吵架的大叔,小说里没有这个人物。小说家Charlie在原著里叫Don,活了更久,作用也更大。 相反地,黑人Tom在原著里作用没有那么大,他在Malorie生育的时候就被Gary弄死了。Malorie是一个人养大孩子们的,这也就是她为什么叫他们Boy和Girl,因为她觉得除了活下来,其他一切都是奢侈无用的。
6. 原著里两个孩子从出生就被蒙上双眼,他们从未取下来过,是为了训练他们在无视觉下的行动能力。
7. 在原著里,Malorie和孩子们训练了四年才敢泛舟去避难所。(所以不要吐槽逻辑了,两个小时的篇幅你还想要多少细节,这种可以自己脑补的啦)
8. 在原著里,小鸟们的作用性被凸显得更大,它们被当成一种装置来检测有没有灵体的存在,鸟盒里的鸟最终在旅途中间疯了。原著还有一个场景:当他们快到终点的时候,有上百只小鸟发疯死掉,下起了死鸟雨。而在电影里,小鸟们的象征意义更大。原著里还有狗,有些被发现和死掉的主人一起,没有疯掉,但也发现疯掉了的,因此可以推断出狗虽然不能免疫但是可能比人类更有抵抗力一点。
9. 原著的结局更加黑暗和让人毛骨悚然。她们到避难所以后,Malorie逐渐发现很多盲人其实他们的眼睛都是被故意刺瞎或者挖掉来预防灵体的入侵。她怀疑自己和两个孩子可能要被人强制弄瞎。
最后我自己想说一句就是我觉得这个译名没有原名好,Bird box,鸟盒,其实有一点一语双关,既指女主手里的那一盒子鸟,其实是不是也有一点象征着人类被关在室内不得而出的命运呢?想到这一点是因为最后在避难所那一幕看天花板感觉好像鸟笼。
Source:https://www.thisisinsider.com/bird-box-book-movie-differences-2018-12
我小的时候,看过一部童话,讲是两个孩子为了寻找邻居太太女儿治病的青鸟而踏上漫漫冒险之路,最终找到青鸟的故事。后来我才知道那是诺贝尔奖的获奖作品《青鸟》改编的。所谓青鸟,就是人类的幸福。而一路上的危险,就是人类在寻找幸福的道路上的重重阻碍,有记忆,有黑暗,有愚昧,有死亡等等,我记得最后邻居太太的女儿见到青鸟病就立刻好了,但青鸟还是飞走了,象征着幸福是如此短暂易逝。
看完这部片子,我知道这是另一部《青鸟》,而不是你们反复提的《寂静之地》。这部片子所隐含的隐喻,远远比《寂》多,而剧情的疏漏却很少,这当然得益于原作的精彩。并且和《青鸟》一样,这部深得象征主义的精髓,是在恐怖电影的外表下试图讲述一个人类追求幸福的故事。
那团黑暗的物质到底是什么?超市哥解释为诸多文化中的人类克星。从电影中可以看出,看到了它的人,会悼念故去亲人的名字就像看见了他们一般,或者像看见了终极的恐惧,或者极致的快乐,而立刻用自杀的方式走向死亡。但是精神病人却不受任何影响,反而成了“它”的信徒,四处用暴力逼迫正常的人去看。而“它”,无处不在。
我理解“它”是人性中的最脆弱的部分:对至亲的极度思念(随他们到另一个世界),对极致快乐的渴望(过量毒品致死),对极致黑暗的恐惧(恐惧导致精神压力过大自杀),看似荒谬,但实际现实中都发生过无数次。你无法与之抗衡,因为人类的本性是如此脆弱,不能抗拒比性快感多十倍的毒品,甚至也不能治愈“抑郁症”,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眼镜蒙住”,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而你无法与深渊抗衡,那么就看也不要看。就与其说是一种你们所谓撞车的“设定”,倒不如说是创作者精心设计的象征。
那三只鸟则分别象征着马弗里和两个孩子,鸟的颜色恐怕不是一种巧合,同时也取了青鸟的寓意——人类的幸福和希望乃至善良。所以孩子的名字一直都叫做boy和girl,这个象征简直做的有些直白地近乎笨拙了。电影和原作的名字也叫做《bird box》,鸟一直都被装在盒子中,即使最危险的时候,马弗里和男孩女孩也没有放弃这个盒子,悉心保护。当“它”到来时,鸟会不安鸣叫。“它”的信徒试图攻击屋子里的人时,第一件事也是把鸟笼放在冰柜。而最后,三只鸟终于在盲人学校的绿藤花园中被放出盒子,这对应着《青鸟》中终于寻获幸福的情节。
其他象征的地方也举不胜举。大叔象征着人性最保守的部分,怀疑和警惕一切陌生人事,拒绝改变。从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看这是可以保证暂时的安全,但却故步自封无法进步,人类的进步仰赖于惊世骇俗和离经叛道,大航海的意义远远大于任何一个所谓的盛世。如果大叔活着,他们是无法踏出小屋一步的,也就无法到达最后的乐园。胖孕妇——也就是代表着人性最善良(也就是圣母)的部分,则让黑暗进了屋,连累了大家的性命。黑人后爹则象征着人性中的最美好品质——勇敢,坚强,善良,希望(给孩子们讲述未来和小朋友一起玩得场景),以及自我牺牲(最后摘下眼罩拯救了孩子和马弗里)。马弗里,其实就是代表着人类的软弱,逃避(不想面对有孩子这个事实,甚至怀孕仍要酗酒)和怀疑的本性,在责任感(有了两个孩子)和希望(黑人的影响和河下游那个世外桃源)的驱使下,经过重重考验(激流等等)逐步变得勇敢,坚信(最后的树林里,不被“它”的声音迷惑),终于获得了幸福。
而最终那个门,不就是《圣经》中所说的“窄门”么?
综上所述,我希望大家能把这部片子看成是一部充满了隐喻并且成功把隐喻巧妙地设置成合理情节的精彩电影,而不是一部撞车之作,这部片子最终会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我有这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