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张颂文林家川曾舜晞马嘉祺周一围姚童王乐夫姜珮瑶哈妮克孜隆妮冯兵程金铭令卓刘惜君
类型:真人秀大陆综艺导演:未知 状态:更新至20240719期 年份:2024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0.0分热度:41 ℃ 时间:2024-07-20 13:03:09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张颂文跟花农讲价,被网友抨击格局太小。雷军测试小米汽车,路上碰到野蛮塞车,被网友说驾驶不小心不规范。n即使张颂文,雷军这样的高情商和高国民度,都被不同角度的阴阳怪气攻击。即使刘亦菲也被各种谣传。nn所以不要对高情商有什么执念,也不要对人人喜欢,有什么执念。那是自恋幻想。nn就像张颂文讲价这个事儿,喜欢你的人觉得你很接地气,不喜欢你的人觉得你很不接地气。做好自己就好了。nn即使乔丹、迈克尔杰克逊、周杰伦、马克思、孔子、庄子、耶稣等等,任何一个可以说出来的名人,都有人强烈的不喜欢。连马恩列都是无名之辈,连刘备关羽诸葛亮都有争议,别说其他人了。
不被人喜欢,是人类的宿命,所以阿德勒心理学讲,被讨厌的勇气。
看了《灿烂的花园》,张颂文版亲友慢综,发现他真的是一个妥帖细致,又好奇心极其强大的人。
这两点在中年男人身上太可贵了,而且这个综艺让你相信他不是演,他就是这样的人。
他妥帖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在住了15年的京郊村子里,路上遇到的各种大爷大妈都会记得人家名字熟络打招呼,跟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照顾对方感受。
比如去参加一场村里年轻人的婚礼,小夫妻说有点遗憾没来得及合影,张颂文就主动说“我想和新人合个影”。不是“他们想合影”,是“我想合影”,滴水不漏就让人如沐春风。
去大叔家铲羊粪,他会弄完后主动帮填平。进门前仔细把鞋底弄干净,不把泥踩进别人家里。装修房子时叮嘱女生厕所要装百叶窗,不然在里面没有安全感。和明星朋友烧烤,专门烤了一大盆食物给工作人员送过去,递的时候很细致让人小心烫……每一个细节都是自然而然,却让人温暖。
养羊的大叔、卖花的大妈、邻居家的小女孩……他跟所有人都能聊起来,只要他愿意。
每个陌生人他都会问自己好奇的事,谦逊去学陌生的领域。羊粪怎么捂肥,植物怎么养护,无线电怎么发信号……想起那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镜头随便一拍,农用车,木工,电工,钳工,园艺工,针线活……他什么都会。说他以前喜欢养乌龟做文玩,最后变成文玩版主结识各路大神我完全相信。
第二集带着那英说走就走去找烟花,是笑点也是恣意风流,几乎有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旷达名士意味了。
他的内核就像一名博物学家,自己的精神花园繁茂,对世界又有着强烈的好奇,几乎有格物致知的味道了。我愿称之为优秀的精神状态,属于身边有这样的人很愿意去结交了。
不过这个综艺也有缺点,就是制片人太爱张颂文了。这种爱是粉丝视角的爱,就像站姐看自家爱豆那种“我家宝宝怎么那么好”的心态一样。所以他们把这个综艺后期做成了一个,粉丝only的饭制视频。
片中随时随地出现的张颂文微博语录,甚至连十几年前的微博都翻出来了,不可谓不用心,但过多的“名人名言”也让人觉得有点爹,明明颂文叔本人并不是爹味的一个人。
后期也随时都在动物塑张颂文,比如“熊言熊语”之类的,一期能出现几十次熊塑。我当然知道张颂文外号小熊,但私底下叫昵称,和电视上对着中年老叔动物塑的羞耻感还是不一样的。
所以整个综艺就,看得出张颂文是个有趣的人,但呈现的方式太过肉麻了。(是制作团队的问题,不是颂文叔的问题)如果节目的定位不是粉圈专供的话,那太多xp放出似的后期是不合适的。
饶是如此,我也难以理解豆瓣踩组对张颂文的恶意,综艺里本人没什么问题的日常行为,也被各种放大镜解读嘲讽。
在《狂飙》国民级大爆以后,张颂文就谨言慎行从来没提过高启强。明明播之前他曾经难掩兴奋地谈过一次“演了个很丰富复杂的人物”,但播完大爆了他反而是剧组里最低调的一个。
作为观众我很遗憾但也理解他的考虑,他真是聪明敏锐又能沉住气的人。黑料挖无可挖了都要空口开嘲,除了粉圈对家思维我真想不通,如此人言可畏。
张颂文说的“创造阅历”,为什么重要
张颂文首档常驻真人秀节目《灿烂的花园》,有着奇妙的缘起。
张颂文之前在北京顺义租住了15年的小院,房东打算对房屋进行翻建,与张颂文的租约要告一段落。张颂文正发愁自己院子里的花花草草不知道往哪里摆放。恰好遇到《灿烂的花园》节目组,于是节目组就在同一个村的另外一个地方,打造另一个花园,让张颂文心爱的花花草草们有了一个着落。张颂文也在全新开张的“小熊花园”开园迎客,记录演员和生活的关系,分享表演心得。
张颂文在微博上进一步阐释了他参加这档《灿烂的花园》的个人初衷——“生活可能是充满泥泞和平淡的,所以我想创造一些阅历,多些快乐。”
换句话说,参加《灿烂的花园》是张颂文“创造阅历”的过程。
在第二期节目,他再次强调“创造阅历”对于演员的重要性。他说,一个演员的阅历,决定着他演戏的厚度。广泛的阅历让演员更加深刻地理解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角色。演员的生活经验和人生观察,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角色的心理状态,让表演更加准确细腻,提升演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不必讳言,如今很多年轻演员的表演之所以被观众诟病生涩、肤浅、单一,就源于年轻演员阅历的单薄。
阅历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如此重要,但是,却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在限制着演员的阅历。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亲历所有时代、所有地点发生的事情。
该怎么办?
解决之道,其实就是张颂文说的,“创造阅历”。没有阅历,我就去“创造阅历”。
如何创造?
“创造阅历”,首先离不开“真”,“真听、真看、真感受”。
这种“真”,让《灿烂的花园》成为一档“无剧本即兴真人秀”。
张颂文一上来就直言不讳:“你们谁要是给我写第一集做什么、第二集做什么,我就不做这个节目了。我的人生不是按剧本来的。”
无剧本的《灿烂的花园》完全地贴近张颂文的日常生活,展现张颂文及其他嘉宾在普通场景下的真实表现,避免了传统真人秀中可能存在的按剧本表演的虚假感。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张颂文买花行程走到一半,发现路边羊群和“羊粪宝地”后,立即下车“寻宝”,和放羊的黄大爷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探讨羊粪作为肥料的“营养价值”。
由于没有刻意的剧本指导,观众乃至节目中的嘉宾,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未知性增加了节目的紧张感和悬念,让一档慢综艺自然地生长出强烈的戏剧性。
比如第二期节目中,张颂文和朋友们突然看出远处有烟花,一行人决定在黑夜中去找寻放烟花的地点。一辆三轮的摩托车载着那英一路颠簸,颠得那英不禁感慨“录了一个从来没见过的节目,真的是太可怕了”,令观众忍俊不禁。
由此,无剧本的《灿烂的花园》反而有着奇妙而独特的综艺感:真实自然,惊喜不断,充满挑战,天马行空,为观众带来全新的综艺体验。
“创造阅历”,离不开好奇心。
好奇心是阅历的驱动力。对周围世界保持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们走出舒适区,去探索未知领域,无论是接触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还是认识不同的人、与不同的人打交道。
《灿烂的花园》里,随时可见张颂文强大的好奇心。节目援引了张颂文写于2019年12月7日的微博,“我们尚年轻,阅历有限,所以要培养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
张颂文就是这么身体力行的。他对养花感兴趣,已经成为半个植物学家,对花的了解甚至比卖花阿姨还专业;对无线电感兴趣,就考了一个证,还接近满分;在村里走走停停,看到有人了,就上去攀谈几句,或者上村里人的家里看看……
“创造阅历”,需要我们善于观察。
观察是获取信息和经验的有效方式。通过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平时容易忽视的细节,发现生活的规律,提高我们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世界。
就比如第二期节目中,张颂文一行人去拜访村里的一座老宅。回来吃晚饭时大家闲聊,张颂文就跟马嘉祺、姜珮瑶一起回想主人儿子打扮,推测他可能是一名司机。司机的一身装扮,就能让演员日后出演类似角色时有一个参考。
“创造阅历”,还离不开主动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要敢于发问,善于发问。
与人打交道是了解不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交往,我们可以快速获得他们的人生经验和视角,从而丰富自己的阅历。节目中,张颂文特意交代姜珮瑶,第二天马嘉祺跟他们去马婶那里时,“你说那个要学会多问问题……就是要他知道,有一种方法可以快速跟大家走在一起,快速地听到别人的故事”。
在张颂文身上,观众丝毫看不到任何所谓的明星架子,他实在太接地气,太“社牛”,太擅长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无论是跟村里的老大爷老奶奶,跟村书记,跟卖花的大娘、放羊的大爷,还是突然来访的苏见信,张颂文三两句话就能够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耐心而专注地倾听他们的诉说,以此来拓展自己的阅历边界。
可以说,《灿烂的花园》是张颂文“创造阅历”的过程,也是张颂文创造“创造阅历”的实践与方法论。
然而,“创造阅历”不仅对于演员重要,对于普通观众亦然。
虽然才播出两期,《灿烂的花园》之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档“生活哲学综艺”。在如何通过“创造阅历”来成为更好的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方面,它给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借用节目中的一句文本来说,“草木一生,最重要的是根,人,亦如此”,如果人像草木,那么一个人的阅历,就像是它的根须。
正如草木的根须深深扎入土壤中,为其提供必需的水分和养分,支撑着整株植物的生长,人的阅历也是个人成长的根基和支撑,一个人只有经由阅历不断学习、体验和反思,吸取生活中的智慧和教训,滋养个人的心灵和智慧,才能促进心智的成熟与人格的完善。
就比如流行语中说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年轻人出门看世界,正是“创造阅历”的一种方式。无论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历史悠久的城市街道,都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遇到的人、经历的事,都成为生命中不可复制的故事,拓宽我们的眼界,教会我们包容与适应。
又如根须的延伸有助于植物扩大领地,吸收更多资源,促进枝繁叶茂;人的阅历通过不断扩展生活圈子、接触新知、理解多元文化,为个人的发展打开更广阔的天地,促进创造力的提升。
我们去认识各种各样的新朋友,也是在“创造阅历”。新朋友如同生命中不期而遇的风景,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背景、拥有各异的兴趣和专长,为我们带来不同的视角、知识和经验的交流,这些都是个人发展不可或缺的养分。
强健的根系使植物能够抵御风雨、稳固根基,同样地,丰富的阅历让人在面对生活挑战和困境时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经历过多样生活考验的人,往往能以更平和的心态和更有效的策略应对困难。
张颂文自身的经历就是生动的例子。在演艺生涯初期,张颂文面临无数的挑战与困难。他曾在多部影视作品中担任小角色,有时只是龙套,他从未放弃。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演技,也增强了他面对困境的韧性。如今张颂文是当之无愧的演技派,他在诠释各种角色时均游刃有余,这与他过去那些丰富多样的阅历是分不开的。就像他说的:“我感谢那个不被大家看见的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里,我每一天都在吸收着一个演员该吸收的养分。”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互联网的无垠疆域如同一座流动的知识宝库,各类资讯、信息、观点触手可及,似乎每个人的视野都得以无限延伸,“知识”的广度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虽然如此,在这片看似无限宽广的认知天地之下,却潜藏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狭隘与封闭:我们掌握很多“二手”信息,却无“一手”的亲身阅历。
数字生活的日益盛行,让我们选择遁入虚拟的怀抱,比如通过屏幕洞察世界的万千变化,却逐渐失去了亲历风雨、踏遍山河的真实触感;比如在网络社交中拥有成百上千的朋友,却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显得疏远而孤立。
我们需要警觉于这种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断层,主动寻求线上与线下的和谐共生;我们不能仅仅作为信息的被动接收者,更要成为积极参与现实世界、勇于探索未知、深化人际联结的行动者。
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创造阅历”,那么,《灿烂的花园》有着直观、鲜活、亲切的示范。
根须向下的深入是为了支持植物向上生长,绽放美丽花朵或结出累累硕果。人亦如此。一个人只有在生活的土壤中深深扎根,不断积累阅历,从每一次阅历中汲取力量,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之树枝繁叶茂、让人生的花园灿烂璀璨。
从这个层面看,《灿烂的花园》真是一档浸透人生智慧的人生综艺。
直到上热搜那次,我才知道张颂文拍了档综艺。
当时《灿烂的花园》还叫《小熊花园》,因为头发自来卷,所以张颂文自称“卷毛小熊”。他曾说过,“我想有个自己的花园,花园名字就叫‘小熊花园’。”
顾名思义,《灿烂的花园》就是张颂文与花园的故事。
张颂文本来是不打算拍综艺的,但芒果TV的制片人三番五次地拜访,用真诚感动了他。
《灿烂的花园》播出以后,夸的人很多。
有网友喜欢这种没有剧本的综艺,认为这种几个好友养花种草、逗狗追烟花的日子,就是理想的生活;也有人说,这档综艺很像纪录片,学到很多植物知识;也有人欣赏张颂文的待人接物。
看完前两期节目,我觉得网友说得都对。《灿烂的花园》为什么好看?
因为它让观众看见了“附近”。张颂文并不是在拍综艺,他只是在镜头中生活。
“附近”是由人类学家项飙提出的概念。
在他看来,当代人的生活完全被时间逻辑统治,空间逻辑消失了。过去人类对时间的认知是通过行动,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功夫,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靠空间来衡量的。
但工业化之后,时间就变得抽象了。当抽象时间统治了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品。
于是,一切都要快起来。赚钱要快,吃饭要快,睡觉也要快,一旦慢下来,似乎就要被社会淘汰。外卖小哥迟到两分钟,我们就会非常不耐烦。我们不再考虑他从何处取餐,走哪条路,是不是会碰到事故,只管能不能及时拿到。
久而久之,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周边的感知。
邻居是做什么的,楼下保洁从哪里来,水果店的老板从哪里进货,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没有人关心,也没有人在乎。“附近”消失了。
“附近”是一个空间,它有很强的社会性,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有着细密复杂的、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对“附近”视而不见,人会变得越来越两极化——要么过度关注自我,升学、工作、赚钱;要么过度关注远方,痴迷于宏大叙事——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无力感时时刻刻充盈在脑海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要爱具体的人。没有了“附近”,哪来具体的人?
为什么大家总在焦虑?有太多不确定性——生活是失控的。重建“附近”,可以帮助我们可以勇敢地、智慧地为看似失控的生活重新找到一个“锚”。
《灿烂的花园》提供了一种重建“附近”的可能。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在娱乐圈这个分秒必争的名利场,居然有演员愿意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去收拾几袋羊粪,愿意去参加一场陌生人的婚宴,愿意和村口的老头老太太拉家常。
张颂文在顺义的小院住了15年。顺义在哪儿?
走到北京的大街,随便拉住个路人问,他估计要想好一会儿。顶多告诉你,顺义有机场,在北边。
顺义不如朝阳热闹。
北京是全国影视行业的中心,而朝阳是北京影视行业的中心。很多明星住在朝阳,有钱的买房子,没钱的租公寓,常营、黄渠更是无数不知名编剧、导演的“应许之地”。但张颂文没有。
成名前,他住在顺义;爆火后,他还是住在顺义。那里有他的植物、邻居,还有用不完的羊粪。
节目里有个镜头我印象很深,张颂文在磨一根拐杖。
他告诉马嘉祺,有人会觉得我突然消失了两三个小时,干什么去了?可能什么都没干,就在磨葫芦。你说意义是什么?可能没有意义。但过程我很喜欢。
在如今这个越来越多人恐慌不确定性的时代,张颂文身上有一种对不确定性的坦然。
张颂文的“附近”没有消失。
或许这就是出色演员的自我修养,他们总在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人与事,观察普通人轻易不会察觉的细枝末节。第一期,他和花店老板砍价,五毛钱五毛钱地砍。砍到砍不动了,他还是原价买下了。有网友不理解,你是明星,为什么这么抠?这就把“人”的概念抽象化了。
砍价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延伸,很多人享受砍价的过程,可能省不了几块钱,但嘻嘻哈哈之中,关系也拉近了。将“人”粗暴地界隔为明星与花农,本质上才是对人的不尊重。让史铁生守门的余华等人,才是史铁生最好的朋友。
追完第二期综艺,有朋友给我发消息:怎么张颂文总想去别人家里?
如今想来,因为他好奇。好奇是演员最基本的能力,对生活好奇,才能更好地观察生活。
于是之老爷子演《雷雨》的时候,跟着曹禺先生去了东安市场的一家小茶馆。那个茶馆的老掌柜,时常过来续水。于是之就想,他为何如此沉默不语,是见过太多的世态变革、人来人往,自己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劳动吗?后来,他把这个人物的神情举止融入到《茶馆》的王利发一角之中。
张颂文能演好那么多角色,大概也离不开好奇。
早年他跑龙套,见过各式各样的面孔;当导游,顾得了乘客的坏脾气。但他仍然有很多没见过的人和事,比如羊粪怎么沤肥,比如老房子里住着什么人,比如无线电的各种术语。
节目中,张颂文嘱咐姜珮瑶,第二天马嘉祺跟他们去马婶那里时,记得要多问问题。有一种方法可以快速跟大家走在一起,快速地听到别人的故事。
其实,串门本就是一种“附近”的日常。
“我能去你家看看吗?”这句如今在城市里好似很尴尬、很冒犯的话,放在传统乡土中国的环境里,再正常不过。B站有人拍过一系列观察,只要你提上箱奶,随便找个北方的农村,说自己是远方的亲戚,他们就会给你烧火做饭。哪怕记不得你是谁,也会说你眼熟。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错认了人。
很多人说,“附近”让人不舒服,我也不想和人打交道。
然而,现实一定是不舒服的,一味追求舒服,就没有现实感了。舒服不一定有趣,更容易是无聊,舒服的东西只让人一味放松,让人沉湎,最终剩下的只有空虚和乏味。
这也是《灿烂的花园》难能可贵的地方,它拍出了现实的这种“不舒服”。当人与人的情感脉络被混凝土和钢筋分隔开,当舒适的愉悦取代了现实的思考,能有一档综艺愿意聚焦这个话题,不容易。
看完综艺,出门走走,看看身边的绿色,和卖菜的老板聊聊,在不舒服的“附近”找到一点光,也挺好的。
一、对节目组的肯定与批评
节目组应该是基于张颂文当下的热度和商业价值,以及留意到他本人是个特别喜欢在网上分享日常生活并且有相当体量的网友喜欢观察他的生活,才因此策划了这档综艺。
我想肯定节目组的尝试——无剧本、无目标,让主嘉宾张颂文一人随心发挥。尽管我在早些年也看过个别号称无剧本的生活综艺,但还是能感觉到一些强行冲突、强行矛盾、莫名其妙争吵又和解的尴尬设计。但目前放出的两期来看,我确实没感觉到什么剧本设计的痕迹,我也不觉得节目组会想出一段——嘉宾们大晚上突发奇想去看看哪里放烟花、探究为什么放烟花,因而几个人坐着三轮、骑着单车在坎坷泥路上摸黑,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打道回府的情节。这种情节在大多数综艺里是毫无意义的,也恰恰证明了无剧本、无目的特质,该档综艺因此不一定适合经常看内地综艺的朋友们。当然你也可以说是这个节目组的智慧,因为我只是在第一层,而节目组在大气层。节目组就是通过设计这一段来证实TA们的无设计,“可太智慧了”。
那我接下来就要稍微批评下这个“智慧”的节目组,何必要搞一些尴尬的路人采访和无聊的生活记录短视频呢?尴尬的路人采访无非就是想表明张颂文给路人的印象很好、没有明星架子、能跟任何人打交道。但这点本应是让观众通过节目来感知出来的,不需要让搞一些尴尬的路人采访来提供“人证”。其次,无聊的生活记录短视频无非是想表明嘉宾们在这节目里跟着张颂文学习了解了不少、生活阅历丰富了不少,同理,这也是观众能看出来的,不需要让嘉宾整些精致的“参后感”文案读出来。nn二、张颂文对这个村子熟不熟、跟村民熟不熟?
如果是看过张颂文早年的一些微博以及记录短片,应该不会有这种怀疑。当然,除非你觉得网友们在第一层,张颂文在大气层,从他开通微博伊始就在编撰众多生活细节及人物故事,他在记录短片里请来的都是资深素人演员配合他表演。
有以上怀疑的朋友们,可能忽略了两点。一个是张颂文2009年就开始租住在原来的平房,一个是张颂文在当地市场买绿植、肥料(除非你觉得所有的绿植在他此前相关的微博或短片里从未出现,只是拍综艺前临时上网订的)。
但综艺为何给你的感觉这种“不熟”的感觉呢?因为新花园和旧平房这两个地方就不是邻近的地方。从综艺里也能看出这个村子也不是个小村。我在我出生成长的小镇中心区可能还没这个村子大,你让我往一个不常去的方向走远一两公里,那里的人事物我也一样不熟。并不是说一个有生活阅历的人就必须得徒步整个村子、认清全部人,他可以在他家附近、在他经常去的市场和小店里体验生活。
三、走到哪,讲到哪,教到哪,爹到哪?
1.我们先正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在压抑焦虑的环境里,你觉得TA有多大概率完全不受半点影响?
张颂文在这个社会里,在他这个年龄段里,或多或少也有一丝所谓的“爹味”。只是每个人程度不同,有的人是1-5%,有的人是90-100%。
当然,自己看不惯别人有“爹味”,并不能说明自己就没有“爹味”。就好比看不惯别人装叉的人,有可能自己就爱装叉(这段话仅用于警醒我自己)。
2.这个综艺是想拍他的生活日常、生活理念、如何创造生活阅历。
张颂文在该档节目里,是综艺剧本设置的角色吗?还是表演指导老师、绿植爱好者?
表演指导老师,教一教年轻演员如何表演,若是这叫做爹味的话,那么你可能得考虑要不要把所有教过你的老师都喊爹?
绿植爱好者,跟外行讲解怎么辨认绿植、怎么养绿植,若是这叫做爹味的话,那么您作为音乐爱好者、电影爱好者、文学爱好者、历史爱好者,跟别人讲解的时候需不需要别人喊你爹?
你说别的嘉宾可能不想“被教”,那你为何来参加这档明明是围绕表演指导和绿植爱好者张颂文展开的综艺呢?
3.我曾说过我个人对“爹味”的理解,我觉得“爹味”是个中性词,包括但不限于:自以为什么都懂、爱打断别人发言的「说教」,因为对方是晚辈或女性而产生的「蔑视」,一直把你当做小孩子的「纵容」,担忧你吃不饱穿不暖的「过度操心和经济支持」等等。
以上这种理解必定是片面的、主观的、个人的,因为我只是根据自己贫瘠的现实生活经验作出的。我对国人同胞的认识倾向于基于我的现实生活,而非网络,因为网络的另一端也不一定是人。
当然我也尊重不同的理解与定义。我还记得前几年有位豆友理直气壮地跟我说“你知不知道,我说的国男是指你国强奸犯男性”,完了就把我拉黑了。那次交流帮我打开了新思路,我在想我能不能把「国人」理解为「你国犯罪嫌疑人」?这个笑话有点冷,抱歉。
以下是5.10的补充
四、打破我刻板印象的idol
目前三期看下来,小马打破我对偶像明星的刻板印象。从做饭、家务、抓鸡都能看得出他的生活经验,真实不离地。也看得出他对演戏有自己初步的思考了,希望他能继续深入学习,如果以后不被带偏的话,应该不会像现在大部分古偶剧演得那么尬。
五、青年演员的表演
对于回家后看见亲人遗照的这一段即兴表演,姜佩瑶挑战的角色是名老太太马婶,马嘉祺挑战的角色是马婶的中年儿子,这两名角色对她/他们来说都比较有挑战性。
姜佩瑶虽然前期在演绎老年人的动作上差点意思,但台词和情绪控制上都很到位。我此前未看过这位演员的作品,但其在综艺镜头前非常耐看,具备一种东方式温婉气质,类似气质的我想到高圆圆。
小马喝水的段落我感觉是他在思考怎么演,擦泪的动作也缺乏中年人的感觉,中间的情绪可以往回收一点点,亮点是最后的台词,这是基于他的生命经验带来的积累。
吞噬星空
万千星辉贺台庆2024
六重奏
文明之旅
现在就出发
意料之踪
因经历过核冬天,在这里人类不再是世界的主宰,...
播放指数:5731℃
张颂文跟花农讲价,被网友抨击格局太小。雷军测试小米汽车,路上碰到野蛮塞车,被网友说驾驶不小心不规范。n即使张颂文,雷军这样的高情商和高国民度,都被不同角度的阴阳怪气攻击。即使刘亦菲也被各种谣传。nn所以不要对高情商有什么执念,也不要对人人喜欢,有什么执念。那是自恋幻想。nn就像张颂文讲价这个事儿,喜欢你的人觉得你很接地气,不喜欢你的人觉得你很不接地气。做好自己就好了。nn即使乔丹、迈克尔杰克逊、周杰伦、马克思、孔子、庄子、耶稣等等,任何一个可以说出来的名人,都有人强烈的不喜欢。连马恩列都是无名之辈,连刘备关羽诸葛亮都有争议,别说其他人了。
不被人喜欢,是人类的宿命,所以阿德勒心理学讲,被讨厌的勇气。
看了《灿烂的花园》,张颂文版亲友慢综,发现他真的是一个妥帖细致,又好奇心极其强大的人。
这两点在中年男人身上太可贵了,而且这个综艺让你相信他不是演,他就是这样的人。
他妥帖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在住了15年的京郊村子里,路上遇到的各种大爷大妈都会记得人家名字熟络打招呼,跟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照顾对方感受。
比如去参加一场村里年轻人的婚礼,小夫妻说有点遗憾没来得及合影,张颂文就主动说“我想和新人合个影”。不是“他们想合影”,是“我想合影”,滴水不漏就让人如沐春风。
去大叔家铲羊粪,他会弄完后主动帮填平。进门前仔细把鞋底弄干净,不把泥踩进别人家里。装修房子时叮嘱女生厕所要装百叶窗,不然在里面没有安全感。和明星朋友烧烤,专门烤了一大盆食物给工作人员送过去,递的时候很细致让人小心烫……每一个细节都是自然而然,却让人温暖。
养羊的大叔、卖花的大妈、邻居家的小女孩……他跟所有人都能聊起来,只要他愿意。
每个陌生人他都会问自己好奇的事,谦逊去学陌生的领域。羊粪怎么捂肥,植物怎么养护,无线电怎么发信号……想起那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镜头随便一拍,农用车,木工,电工,钳工,园艺工,针线活……他什么都会。说他以前喜欢养乌龟做文玩,最后变成文玩版主结识各路大神我完全相信。
第二集带着那英说走就走去找烟花,是笑点也是恣意风流,几乎有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旷达名士意味了。
他的内核就像一名博物学家,自己的精神花园繁茂,对世界又有着强烈的好奇,几乎有格物致知的味道了。我愿称之为优秀的精神状态,属于身边有这样的人很愿意去结交了。
不过这个综艺也有缺点,就是制片人太爱张颂文了。这种爱是粉丝视角的爱,就像站姐看自家爱豆那种“我家宝宝怎么那么好”的心态一样。所以他们把这个综艺后期做成了一个,粉丝only的饭制视频。
片中随时随地出现的张颂文微博语录,甚至连十几年前的微博都翻出来了,不可谓不用心,但过多的“名人名言”也让人觉得有点爹,明明颂文叔本人并不是爹味的一个人。
后期也随时都在动物塑张颂文,比如“熊言熊语”之类的,一期能出现几十次熊塑。我当然知道张颂文外号小熊,但私底下叫昵称,和电视上对着中年老叔动物塑的羞耻感还是不一样的。
所以整个综艺就,看得出张颂文是个有趣的人,但呈现的方式太过肉麻了。(是制作团队的问题,不是颂文叔的问题)如果节目的定位不是粉圈专供的话,那太多xp放出似的后期是不合适的。
饶是如此,我也难以理解豆瓣踩组对张颂文的恶意,综艺里本人没什么问题的日常行为,也被各种放大镜解读嘲讽。
在《狂飙》国民级大爆以后,张颂文就谨言慎行从来没提过高启强。明明播之前他曾经难掩兴奋地谈过一次“演了个很丰富复杂的人物”,但播完大爆了他反而是剧组里最低调的一个。
作为观众我很遗憾但也理解他的考虑,他真是聪明敏锐又能沉住气的人。黑料挖无可挖了都要空口开嘲,除了粉圈对家思维我真想不通,如此人言可畏。
张颂文首档常驻真人秀节目《灿烂的花园》,有着奇妙的缘起。
张颂文之前在北京顺义租住了15年的小院,房东打算对房屋进行翻建,与张颂文的租约要告一段落。张颂文正发愁自己院子里的花花草草不知道往哪里摆放。恰好遇到《灿烂的花园》节目组,于是节目组就在同一个村的另外一个地方,打造另一个花园,让张颂文心爱的花花草草们有了一个着落。张颂文也在全新开张的“小熊花园”开园迎客,记录演员和生活的关系,分享表演心得。
张颂文在微博上进一步阐释了他参加这档《灿烂的花园》的个人初衷——“生活可能是充满泥泞和平淡的,所以我想创造一些阅历,多些快乐。”
换句话说,参加《灿烂的花园》是张颂文“创造阅历”的过程。
在第二期节目,他再次强调“创造阅历”对于演员的重要性。他说,一个演员的阅历,决定着他演戏的厚度。广泛的阅历让演员更加深刻地理解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角色。演员的生活经验和人生观察,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角色的心理状态,让表演更加准确细腻,提升演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不必讳言,如今很多年轻演员的表演之所以被观众诟病生涩、肤浅、单一,就源于年轻演员阅历的单薄。
阅历对于一个演员来说如此重要,但是,却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在限制着演员的阅历。毕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亲历所有时代、所有地点发生的事情。
该怎么办?
解决之道,其实就是张颂文说的,“创造阅历”。没有阅历,我就去“创造阅历”。
如何创造?
“创造阅历”,首先离不开“真”,“真听、真看、真感受”。
这种“真”,让《灿烂的花园》成为一档“无剧本即兴真人秀”。
张颂文一上来就直言不讳:“你们谁要是给我写第一集做什么、第二集做什么,我就不做这个节目了。我的人生不是按剧本来的。”
无剧本的《灿烂的花园》完全地贴近张颂文的日常生活,展现张颂文及其他嘉宾在普通场景下的真实表现,避免了传统真人秀中可能存在的按剧本表演的虚假感。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张颂文买花行程走到一半,发现路边羊群和“羊粪宝地”后,立即下车“寻宝”,和放羊的黄大爷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探讨羊粪作为肥料的“营养价值”。
由于没有刻意的剧本指导,观众乃至节目中的嘉宾,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未知性增加了节目的紧张感和悬念,让一档慢综艺自然地生长出强烈的戏剧性。
比如第二期节目中,张颂文和朋友们突然看出远处有烟花,一行人决定在黑夜中去找寻放烟花的地点。一辆三轮的摩托车载着那英一路颠簸,颠得那英不禁感慨“录了一个从来没见过的节目,真的是太可怕了”,令观众忍俊不禁。
由此,无剧本的《灿烂的花园》反而有着奇妙而独特的综艺感:真实自然,惊喜不断,充满挑战,天马行空,为观众带来全新的综艺体验。
“创造阅历”,离不开好奇心。
好奇心是阅历的驱动力。对周围世界保持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们走出舒适区,去探索未知领域,无论是接触新事物、新知识、新技术,还是认识不同的人、与不同的人打交道。
《灿烂的花园》里,随时可见张颂文强大的好奇心。节目援引了张颂文写于2019年12月7日的微博,“我们尚年轻,阅历有限,所以要培养自己对世界的好奇心”。
张颂文就是这么身体力行的。他对养花感兴趣,已经成为半个植物学家,对花的了解甚至比卖花阿姨还专业;对无线电感兴趣,就考了一个证,还接近满分;在村里走走停停,看到有人了,就上去攀谈几句,或者上村里人的家里看看……
“创造阅历”,需要我们善于观察。
观察是获取信息和经验的有效方式。通过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平时容易忽视的细节,发现生活的规律,提高我们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世界。
就比如第二期节目中,张颂文一行人去拜访村里的一座老宅。回来吃晚饭时大家闲聊,张颂文就跟马嘉祺、姜珮瑶一起回想主人儿子打扮,推测他可能是一名司机。司机的一身装扮,就能让演员日后出演类似角色时有一个参考。
“创造阅历”,还离不开主动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要敢于发问,善于发问。
与人打交道是了解不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有效途径。通过与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交往,我们可以快速获得他们的人生经验和视角,从而丰富自己的阅历。节目中,张颂文特意交代姜珮瑶,第二天马嘉祺跟他们去马婶那里时,“你说那个要学会多问问题……就是要他知道,有一种方法可以快速跟大家走在一起,快速地听到别人的故事”。
在张颂文身上,观众丝毫看不到任何所谓的明星架子,他实在太接地气,太“社牛”,太擅长跟不同的人打交道,无论是跟村里的老大爷老奶奶,跟村书记,跟卖花的大娘、放羊的大爷,还是突然来访的苏见信,张颂文三两句话就能够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耐心而专注地倾听他们的诉说,以此来拓展自己的阅历边界。
可以说,《灿烂的花园》是张颂文“创造阅历”的过程,也是张颂文创造“创造阅历”的实践与方法论。
然而,“创造阅历”不仅对于演员重要,对于普通观众亦然。
虽然才播出两期,《灿烂的花园》之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档“生活哲学综艺”。在如何通过“创造阅历”来成为更好的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方面,它给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借用节目中的一句文本来说,“草木一生,最重要的是根,人,亦如此”,如果人像草木,那么一个人的阅历,就像是它的根须。
正如草木的根须深深扎入土壤中,为其提供必需的水分和养分,支撑着整株植物的生长,人的阅历也是个人成长的根基和支撑,一个人只有经由阅历不断学习、体验和反思,吸取生活中的智慧和教训,滋养个人的心灵和智慧,才能促进心智的成熟与人格的完善。
就比如流行语中说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年轻人出门看世界,正是“创造阅历”的一种方式。无论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是历史悠久的城市街道,都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遇到的人、经历的事,都成为生命中不可复制的故事,拓宽我们的眼界,教会我们包容与适应。
又如根须的延伸有助于植物扩大领地,吸收更多资源,促进枝繁叶茂;人的阅历通过不断扩展生活圈子、接触新知、理解多元文化,为个人的发展打开更广阔的天地,促进创造力的提升。
我们去认识各种各样的新朋友,也是在“创造阅历”。新朋友如同生命中不期而遇的风景,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背景、拥有各异的兴趣和专长,为我们带来不同的视角、知识和经验的交流,这些都是个人发展不可或缺的养分。
强健的根系使植物能够抵御风雨、稳固根基,同样地,丰富的阅历让人在面对生活挑战和困境时展现出更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经历过多样生活考验的人,往往能以更平和的心态和更有效的策略应对困难。
张颂文自身的经历就是生动的例子。在演艺生涯初期,张颂文面临无数的挑战与困难。他曾在多部影视作品中担任小角色,有时只是龙套,他从未放弃。这些经历锻炼了他的演技,也增强了他面对困境的韧性。如今张颂文是当之无愧的演技派,他在诠释各种角色时均游刃有余,这与他过去那些丰富多样的阅历是分不开的。就像他说的:“我感谢那个不被大家看见的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里,我每一天都在吸收着一个演员该吸收的养分。”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互联网的无垠疆域如同一座流动的知识宝库,各类资讯、信息、观点触手可及,似乎每个人的视野都得以无限延伸,“知识”的广度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虽然如此,在这片看似无限宽广的认知天地之下,却潜藏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狭隘与封闭:我们掌握很多“二手”信息,却无“一手”的亲身阅历。
数字生活的日益盛行,让我们选择遁入虚拟的怀抱,比如通过屏幕洞察世界的万千变化,却逐渐失去了亲历风雨、踏遍山河的真实触感;比如在网络社交中拥有成百上千的朋友,却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显得疏远而孤立。
我们需要警觉于这种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断层,主动寻求线上与线下的和谐共生;我们不能仅仅作为信息的被动接收者,更要成为积极参与现实世界、勇于探索未知、深化人际联结的行动者。
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创造阅历”,那么,《灿烂的花园》有着直观、鲜活、亲切的示范。
根须向下的深入是为了支持植物向上生长,绽放美丽花朵或结出累累硕果。人亦如此。一个人只有在生活的土壤中深深扎根,不断积累阅历,从每一次阅历中汲取力量,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之树枝繁叶茂、让人生的花园灿烂璀璨。
从这个层面看,《灿烂的花园》真是一档浸透人生智慧的人生综艺。
直到上热搜那次,我才知道张颂文拍了档综艺。
当时《灿烂的花园》还叫《小熊花园》,因为头发自来卷,所以张颂文自称“卷毛小熊”。他曾说过,“我想有个自己的花园,花园名字就叫‘小熊花园’。”
顾名思义,《灿烂的花园》就是张颂文与花园的故事。
张颂文本来是不打算拍综艺的,但芒果TV的制片人三番五次地拜访,用真诚感动了他。
《灿烂的花园》播出以后,夸的人很多。
有网友喜欢这种没有剧本的综艺,认为这种几个好友养花种草、逗狗追烟花的日子,就是理想的生活;也有人说,这档综艺很像纪录片,学到很多植物知识;也有人欣赏张颂文的待人接物。
看完前两期节目,我觉得网友说得都对。《灿烂的花园》为什么好看?
因为它让观众看见了“附近”。张颂文并不是在拍综艺,他只是在镜头中生活。
“附近”是由人类学家项飙提出的概念。
在他看来,当代人的生活完全被时间逻辑统治,空间逻辑消失了。过去人类对时间的认知是通过行动,我和你的距离是一袋烟的功夫,时间很大程度上是靠空间来衡量的。
但工业化之后,时间就变得抽象了。当抽象时间统治了生活,空间就完全变成了附属品。
于是,一切都要快起来。赚钱要快,吃饭要快,睡觉也要快,一旦慢下来,似乎就要被社会淘汰。外卖小哥迟到两分钟,我们就会非常不耐烦。我们不再考虑他从何处取餐,走哪条路,是不是会碰到事故,只管能不能及时拿到。
久而久之,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通过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不是周边的感知。
邻居是做什么的,楼下保洁从哪里来,水果店的老板从哪里进货,他们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没有人关心,也没有人在乎。“附近”消失了。
“附近”是一个空间,它有很强的社会性,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有着细密复杂的、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对“附近”视而不见,人会变得越来越两极化——要么过度关注自我,升学、工作、赚钱;要么过度关注远方,痴迷于宏大叙事——我们变得越来越焦虑,无力感时时刻刻充盈在脑海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要爱具体的人。没有了“附近”,哪来具体的人?
为什么大家总在焦虑?有太多不确定性——生活是失控的。重建“附近”,可以帮助我们可以勇敢地、智慧地为看似失控的生活重新找到一个“锚”。
《灿烂的花园》提供了一种重建“附近”的可能。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在娱乐圈这个分秒必争的名利场,居然有演员愿意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去收拾几袋羊粪,愿意去参加一场陌生人的婚宴,愿意和村口的老头老太太拉家常。
张颂文在顺义的小院住了15年。顺义在哪儿?
走到北京的大街,随便拉住个路人问,他估计要想好一会儿。顶多告诉你,顺义有机场,在北边。
顺义不如朝阳热闹。
北京是全国影视行业的中心,而朝阳是北京影视行业的中心。很多明星住在朝阳,有钱的买房子,没钱的租公寓,常营、黄渠更是无数不知名编剧、导演的“应许之地”。但张颂文没有。
成名前,他住在顺义;爆火后,他还是住在顺义。那里有他的植物、邻居,还有用不完的羊粪。
节目里有个镜头我印象很深,张颂文在磨一根拐杖。
他告诉马嘉祺,有人会觉得我突然消失了两三个小时,干什么去了?可能什么都没干,就在磨葫芦。你说意义是什么?可能没有意义。但过程我很喜欢。
在如今这个越来越多人恐慌不确定性的时代,张颂文身上有一种对不确定性的坦然。
张颂文的“附近”没有消失。
或许这就是出色演员的自我修养,他们总在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人与事,观察普通人轻易不会察觉的细枝末节。第一期,他和花店老板砍价,五毛钱五毛钱地砍。砍到砍不动了,他还是原价买下了。有网友不理解,你是明星,为什么这么抠?这就把“人”的概念抽象化了。
砍价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延伸,很多人享受砍价的过程,可能省不了几块钱,但嘻嘻哈哈之中,关系也拉近了。将“人”粗暴地界隔为明星与花农,本质上才是对人的不尊重。让史铁生守门的余华等人,才是史铁生最好的朋友。
追完第二期综艺,有朋友给我发消息:怎么张颂文总想去别人家里?
如今想来,因为他好奇。好奇是演员最基本的能力,对生活好奇,才能更好地观察生活。
于是之老爷子演《雷雨》的时候,跟着曹禺先生去了东安市场的一家小茶馆。那个茶馆的老掌柜,时常过来续水。于是之就想,他为何如此沉默不语,是见过太多的世态变革、人来人往,自己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劳动吗?后来,他把这个人物的神情举止融入到《茶馆》的王利发一角之中。
张颂文能演好那么多角色,大概也离不开好奇。
早年他跑龙套,见过各式各样的面孔;当导游,顾得了乘客的坏脾气。但他仍然有很多没见过的人和事,比如羊粪怎么沤肥,比如老房子里住着什么人,比如无线电的各种术语。
节目中,张颂文嘱咐姜珮瑶,第二天马嘉祺跟他们去马婶那里时,记得要多问问题。有一种方法可以快速跟大家走在一起,快速地听到别人的故事。
其实,串门本就是一种“附近”的日常。
“我能去你家看看吗?”这句如今在城市里好似很尴尬、很冒犯的话,放在传统乡土中国的环境里,再正常不过。B站有人拍过一系列观察,只要你提上箱奶,随便找个北方的农村,说自己是远方的亲戚,他们就会给你烧火做饭。哪怕记不得你是谁,也会说你眼熟。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写道,在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错认了人。
很多人说,“附近”让人不舒服,我也不想和人打交道。
然而,现实一定是不舒服的,一味追求舒服,就没有现实感了。舒服不一定有趣,更容易是无聊,舒服的东西只让人一味放松,让人沉湎,最终剩下的只有空虚和乏味。
这也是《灿烂的花园》难能可贵的地方,它拍出了现实的这种“不舒服”。当人与人的情感脉络被混凝土和钢筋分隔开,当舒适的愉悦取代了现实的思考,能有一档综艺愿意聚焦这个话题,不容易。
看完综艺,出门走走,看看身边的绿色,和卖菜的老板聊聊,在不舒服的“附近”找到一点光,也挺好的。
一、对节目组的肯定与批评
节目组应该是基于张颂文当下的热度和商业价值,以及留意到他本人是个特别喜欢在网上分享日常生活并且有相当体量的网友喜欢观察他的生活,才因此策划了这档综艺。
我想肯定节目组的尝试——无剧本、无目标,让主嘉宾张颂文一人随心发挥。尽管我在早些年也看过个别号称无剧本的生活综艺,但还是能感觉到一些强行冲突、强行矛盾、莫名其妙争吵又和解的尴尬设计。但目前放出的两期来看,我确实没感觉到什么剧本设计的痕迹,我也不觉得节目组会想出一段——嘉宾们大晚上突发奇想去看看哪里放烟花、探究为什么放烟花,因而几个人坐着三轮、骑着单车在坎坷泥路上摸黑,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打道回府的情节。这种情节在大多数综艺里是毫无意义的,也恰恰证明了无剧本、无目的特质,该档综艺因此不一定适合经常看内地综艺的朋友们。当然你也可以说是这个节目组的智慧,因为我只是在第一层,而节目组在大气层。节目组就是通过设计这一段来证实TA们的无设计,“可太智慧了”。
那我接下来就要稍微批评下这个“智慧”的节目组,何必要搞一些尴尬的路人采访和无聊的生活记录短视频呢?尴尬的路人采访无非就是想表明张颂文给路人的印象很好、没有明星架子、能跟任何人打交道。但这点本应是让观众通过节目来感知出来的,不需要让搞一些尴尬的路人采访来提供“人证”。其次,无聊的生活记录短视频无非是想表明嘉宾们在这节目里跟着张颂文学习了解了不少、生活阅历丰富了不少,同理,这也是观众能看出来的,不需要让嘉宾整些精致的“参后感”文案读出来。nn二、张颂文对这个村子熟不熟、跟村民熟不熟?
如果是看过张颂文早年的一些微博以及记录短片,应该不会有这种怀疑。当然,除非你觉得网友们在第一层,张颂文在大气层,从他开通微博伊始就在编撰众多生活细节及人物故事,他在记录短片里请来的都是资深素人演员配合他表演。
有以上怀疑的朋友们,可能忽略了两点。一个是张颂文2009年就开始租住在原来的平房,一个是张颂文在当地市场买绿植、肥料(除非你觉得所有的绿植在他此前相关的微博或短片里从未出现,只是拍综艺前临时上网订的)。
但综艺为何给你的感觉这种“不熟”的感觉呢?因为新花园和旧平房这两个地方就不是邻近的地方。从综艺里也能看出这个村子也不是个小村。我在我出生成长的小镇中心区可能还没这个村子大,你让我往一个不常去的方向走远一两公里,那里的人事物我也一样不熟。并不是说一个有生活阅历的人就必须得徒步整个村子、认清全部人,他可以在他家附近、在他经常去的市场和小店里体验生活。
三、走到哪,讲到哪,教到哪,爹到哪?
1.我们先正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在压抑焦虑的环境里,你觉得TA有多大概率完全不受半点影响?
张颂文在这个社会里,在他这个年龄段里,或多或少也有一丝所谓的“爹味”。只是每个人程度不同,有的人是1-5%,有的人是90-100%。
当然,自己看不惯别人有“爹味”,并不能说明自己就没有“爹味”。就好比看不惯别人装叉的人,有可能自己就爱装叉(这段话仅用于警醒我自己)。
2.这个综艺是想拍他的生活日常、生活理念、如何创造生活阅历。
张颂文在该档节目里,是综艺剧本设置的角色吗?还是表演指导老师、绿植爱好者?
表演指导老师,教一教年轻演员如何表演,若是这叫做爹味的话,那么你可能得考虑要不要把所有教过你的老师都喊爹?
绿植爱好者,跟外行讲解怎么辨认绿植、怎么养绿植,若是这叫做爹味的话,那么您作为音乐爱好者、电影爱好者、文学爱好者、历史爱好者,跟别人讲解的时候需不需要别人喊你爹?
你说别的嘉宾可能不想“被教”,那你为何来参加这档明明是围绕表演指导和绿植爱好者张颂文展开的综艺呢?
3.我曾说过我个人对“爹味”的理解,我觉得“爹味”是个中性词,包括但不限于:自以为什么都懂、爱打断别人发言的「说教」,因为对方是晚辈或女性而产生的「蔑视」,一直把你当做小孩子的「纵容」,担忧你吃不饱穿不暖的「过度操心和经济支持」等等。
以上这种理解必定是片面的、主观的、个人的,因为我只是根据自己贫瘠的现实生活经验作出的。我对国人同胞的认识倾向于基于我的现实生活,而非网络,因为网络的另一端也不一定是人。
当然我也尊重不同的理解与定义。我还记得前几年有位豆友理直气壮地跟我说“你知不知道,我说的国男是指你国强奸犯男性”,完了就把我拉黑了。那次交流帮我打开了新思路,我在想我能不能把「国人」理解为「你国犯罪嫌疑人」?这个笑话有点冷,抱歉。
以下是5.10的补充
四、打破我刻板印象的idol
目前三期看下来,小马打破我对偶像明星的刻板印象。从做饭、家务、抓鸡都能看得出他的生活经验,真实不离地。也看得出他对演戏有自己初步的思考了,希望他能继续深入学习,如果以后不被带偏的话,应该不会像现在大部分古偶剧演得那么尬。
五、青年演员的表演
对于回家后看见亲人遗照的这一段即兴表演,姜佩瑶挑战的角色是名老太太马婶,马嘉祺挑战的角色是马婶的中年儿子,这两名角色对她/他们来说都比较有挑战性。
姜佩瑶虽然前期在演绎老年人的动作上差点意思,但台词和情绪控制上都很到位。我此前未看过这位演员的作品,但其在综艺镜头前非常耐看,具备一种东方式温婉气质,类似气质的我想到高圆圆。
小马喝水的段落我感觉是他在思考怎么演,擦泪的动作也缺乏中年人的感觉,中间的情绪可以往回收一点点,亮点是最后的台词,这是基于他的生命经验带来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