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张震张钧甯孙安可李铭顺张柏嘉林晖闵古斌吕雪凤林鹤轩吴志庆张哲豪
类型:科幻悬疑惊悚犯罪导演:程伟豪 状态:正片 年份:2021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6.8分热度:3 ℃ 时间:2024-06-11 17:18:58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如果宣称爱人完美,只意味着我们没能了解他们。只有当一个人充分令我们失望过,我们才可以说,自己开始了解他们了。”
当我坐在电影院里看《缉魂》时,脑子里一直闪过阿兰·德波顿的这段话。
作为一部近未来背景、披着软科幻外壳的推理悬疑片,《缉魂》的精神内核,说到底,还是在探讨人类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爱与死亡。
开局故事并不复杂,身患癌症的富豪王世聪被杀,娇妻李燕、儿子王天佑和合伙人万宇凡轮番登场,在检察官梁文超的调查下,围绕着诸多嫌疑人的疑点越来越离奇。
然而,与常见的警方破案片不同,负责此案的检察官梁文超,作为一个带病上岗的癌症晚期病人,并非对凶案置身事外,而是关系着他的切身利益:死者公司的RNA人脑复制技术,有可能延续他的生命。
这种尚在试验阶段的先进技术,一方面,能够用健康的脑神经元覆盖癌变的部分,从而战胜转移到脑部的癌细胞;另一方面来说,也能够用他人的脑神经元覆盖自体的神经元,从而完成理论上的“灵魂转移”。
同样经办此案的刑警阿爆,深爱着丈夫梁文超,为了延续他的寿命,她不惜利用职务之便篡改证据,与嫌疑人私下交易,换取梁文超率先接受RNA治疗的机会。
正如整部电影阴郁晦暗的色调,原本黑白分明、正邪对立的警匪大战,在爱的名义下残酷地拷问人性,增加了悬疑感和宿命感。
更有意思的是,梁文超和阿爆、万宇凡和王世聪,这两条看似截然不同的感情线,随着剧情的推进彼此映照、互相穿插。
而且,从剧作的角度来说,万宇凡是梁文超的陪衬情节角色。
所谓“陪衬情节角色”,作用是与主角形成对比,显示他们在面临相同难题时,所作出的不同选择。通过比较,陪衬情节角色凸显了主角的特质和困境。
我们可以看到,当万宇凡意识到RNA手术后的“李燕”,与自己想象中的有区别,在越发沉重的压力下,竟然痛下杀手,试图要在躯体上毁灭他,也要在精神上抹杀他。
然而梁文超则恰恰相反,当他得知阿爆篡改证据,意识到她并非他想象中秉公执法的女警,他感到愤怒和痛苦,但他还是谅解她的苦心。正是有了万宇凡作为对比,梁文超最后不惜牺牲自己来保护她,才这样令人动容。
我一直觉得,人类之所以千辛万苦追寻亲密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情感需求,就是“被看见”、“被理解”和“被肯定”。
就像王天佑,父亲王世聪与母亲唐素贞常年失和,母亲一腔怨愤无处发泄,对着他又打又骂。母亲死后,王天佑靠着对父亲的强烈憎恨而活,当他拿到母亲留下的“遗书”,按照母亲的“遗愿”试图杀死父亲时,他所渴望的,无非就是母亲的关爱和肯定。等到案发,王天佑在警局遇到母亲“附身”的李燕,当她流着泪感谢他杀死王世聪时,王天佑再一次屈服于对母亲赞赏的渴望,承认了自己根本没有犯下的罪行。
梁文超目睹了这一切,心有戚戚,所以当晚跟妻子聊起考取检察官的情形,那时候他孤身一人,得知上榜却失落大于喜悦,也曾像王天佑一样,极度渴望有人对他说一句“你做得很好”。阿爆闻言,慢慢抱住了他,让他像一个孩子一样靠在她的肩上。
这种被理解、被肯定的疗愈感,或许就是亲密关系的重要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亲密关系也是一面镜子,能够投射出真实的自我。
唐素贞对儿子又打又骂,是因为从他的样貌中看到了与丈夫相似的部分,投射的是强烈的憎恨;等到她自杀前,却透露出难得一见的温情,仿佛在他的样貌中看到了自己,她大好的青春年华被王世聪消耗践踏,她不愿意自己的儿子也重蹈覆辙,因此让他好好活下去、不要为自己复仇,这时投射的当然是深切的母爱。
而对于梁文超与阿爆来说,他们夫妻之间更像是站在镜子两面的彼此投射。
当阿爆不惜篡改证据来换取梁文超救治的机会时,万宇凡问她:“你为了他这么做,值得吗?”阿爆只回答了一句话:“如果他是我,一样会为了我而这么做。”
一语成谶。
当梁文超得知真相,强烈的正义感使他无法容忍真凶逍遥法外,然而,一旦刺破真相,阿爆必然会东窗事发、革职入狱。在这种两难抉择中,他既不肯违背自己的良心,又不肯违背自己的感情,为了成全他所执着的情与法,唯有牺牲自己,正如阿爆也曾为了他放弃原则、孤注一掷。
在亲密关系这面镜子前面,他们都通过对对方无怨无悔地付出,看到了彼此奉献爱又收获爱的样子。
事实上,但凡一段感情开始的时候,在费洛蒙滤镜的加持下,或多或少都有些美化对方,不能完全看清对方本来的样子。等到稍微冷静下来以后,有些人看清了,试图将对方改造成自己理想的样子,失败了,也失望了,所以离开了,然后到处宣称“爱情的保质期只有一周/一个月/一年”。
而另一些人在看清以后,有能力、有勇气接纳对方本来的样子,正如他们也有能力、有勇气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所以并不苛求伴侣完美无缺,他们理解伴侣作为普通人的局限性,并且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看到伴侣真实的闪光点。
梁文超和阿爆就是这样,他见识过阿爆以权谋私、纵容真凶的作恶,阿爆也见识过他肢体障碍、像个废人一样无法自理的窘态,他们争吵、和解,他们流泪、拥抱,在一次次残酷的考验面前,始终坚定地爱着对方、选择与对方在一起。
恰恰因为他们拥有接纳对方的能力和勇气,也并不惧怕了解对方的阴暗面,才在这种互相呼应的深刻感情中,获得远远凌驾于躯壳之上的灵魂共鸣。
失掉的魂
说下这片,电影《缉魂》,其实不算差,但因预期太高,满屏的好评轰炸,快赶上10年难得一遇的好片了,结果首映那天顶着寒流去看了,观影后其实有着不小的落差。
简单来说,我们看到公映版《缉魂》“有形无神”,如下具体分析。(有剧透)
电影故事和设定非常好,格式上可称《记忆大师》+《幻体:续命游戏》的结合体,但推进太墨迹,中段差点睡着,因为这个故事是非常的简单。电影悬疑部分浅尝辄止,基本上到了1/3的的时候,观众基本就可以察觉RNA复制人脑的梗了,而且不是猜出来的。电影剧情主动描述了,但我们是猜错了方向。
因为前半段进行了两次反转,一开始用巫术欲盖弥彰,把这个故事朝着“鬼上身”的方向引导,随后当抛出RNA的时候,开始将李燕朝着唐淑贞的身份上引导,至此,电影做的非常好,这是剧情对观众的引导和真相的掩盖,可称引入入胜。
但后面却全无下文,诅咒呢?巫术呢?前妻唐素贞这条线戛然而止,都没有收尾,一般来说,这种功能性的事件,会做一个结案后再反转,但本片前半段的“结案”很多梗没有交代。后面似乎把这个角色和巫术梗忘了(只是交代了前妻的死因),而且前后差异极大,以张震饰演的梁文超病情加重为分界点,前后几乎能割裂成了两部电影。
另外收尾也比较唐突,代表了该片最大的bug:所有转折和动机基本都是靠外人推动的,比如李燕给王天佑的信,立马就完成案件布局(这孩子也够缺心眼的)。 结尾又是万宇凡“我来告诉你真相”推动的,而且这货的转变也非常生硬。
这说明什么问题,就是主要转折点和线索外人推动的,而不是调查出来的,不但让推理逻辑显得弱不禁风,而且让张震饰演的检察官参与度极低,夸张点儿说把这个角色删了剧情照样能进行下去,何必呢?
所以我会说这部电影的故事非常简单,要知道,一部推理悬疑电影,要形神兼备,“形”是噱头和包装,但最终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神”,因为移魂、换身份、复制人脑这些虽然属于电影卖点,但都是形式,而故事永远是最重要的,恰恰本片的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就像一个外表和内饰都华丽的房子,却把地基打在了泥潭上,显得摇摇欲坠。
《缉魂》的故事模式,让我想起了丹泽尔华盛顿和安吉丽娜朱莉的《人骨拼图》,同样也是不能动的专家搭配干练女警的二人组,但本片的故事、角色动机乃至推理设置显然差了一截,要知道那可是20年前的电影。
但三颗星可以给的,因为张震暴瘦后的表演,以及张钧甯、李铭顺等所有演员都很棒,让这部电影质感很强。而且人设是亮点,都是讲述情感和人性,最终正反双方都因“执念”而动,让主题深刻。可见该片的核心要素其实是情感和人性,电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缉魂》,也让我想起了去年那部大热的《饥饿站台》,同样是概念优秀,但故事一般的作品,但《饥饿站台》的概念和所要呈现的主题实则是太优秀太丰富了,所以不至于让人说“噱头大于内容”。《缉魂》也不是一部“噱头大于内容”的作品,因为该片内容一般,且噱头也一般。
复制人脑的概念,比传统“记忆移植”要多一环噱头,就是短时间可以拥有两个一模一样意识的不同个体,算是本片多出来的一个噱头,比较新颖。但这个概念却没有继续进一步的挖掘和深化,就那么一笔带过了,这是令人不满意的。
就拿陈正道的《记忆大师》,该片当年也受到一些争议,但概念却是非常之优秀,电影对“记忆移植”这个概念的呈现,也代表了该类作品一贯的特征:
由“非己”或“他人”的异化现象构成的二元行为统一体,要矛盾激发点在于“异化主体”对自己的身份判断,说白了,当A的意识在进入到B脑海中时,那么B会不会变成A?”
而《缉魂》并没有沿着这个方向,被替换者的意识就这么消失了(所以全片最惨的当属李燕),也完全没有撑起来“异化主题”的概念,人脑被复制之后,新主体杀掉了旧主体,这个噱头同样可以大做文章,但是该片也是没有哦,所以本片的概念是非常浅显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LGBT群体的表现,王世聪和万宇凡本来很好的一对儿,但王世聪“性转”之后,他们还能在一起吗?爱一个人究竟是爱灵魂还是爱肉体?
其实这个噱头完全可以利用起来,你王世聪变成女的之后,我万宇凡就很纠结,我貌似就不爱你了,这才引发杀身之祸,导致博士转变,这就很合理啊,但电影中并没有强调这一点。
真的,这个设定完全可以利用起来进行深化,但《缉魂》同样欠缺,就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这个“一笔带过”是该片从概念呈现,再到主题表达,乃至推理环节都具备的。每到关键时刻,都是如此“划水”过去了,所以全片搞成这样就很玩笑的。
对了,公映版删了6分钟,或许上述电影都有表达,但为了公映不得不剪掉一些东西,假如真是这样,上面的话,就当我没说,去不去电影院就看各位选择了。
单纯的就现在公映版而言,我给2.5星,我一般都四舍五入的,所以算三星,手够松了吧
也许是个人阅读经验的作用,看完《缉魂》,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古代的爱情小说,为爱生,为爱死,乃至于为爱魂魄离身、死而复生。这种联想并非无中生有。电影中的核心概念:RNA治疗技术,说到底,便是将人的精神经验(灵魂这个词太幽深的话,至少是记忆、本性、习惯这类现实经验)进行物理的抽离,再注入原体进行治疗——或者,安附于一个新的机体上。
看《情史》、《聊斋》这类古代小说集,不乏降灵附身、借尸还魂、转生投胎、死而复生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与《缉魂》形成奇妙的共振。比如《聊斋》中有一篇《小谢》,主人公陶生在一处荒宅,遇到两个可爱俏丽的女鬼秋容与小谢,相处和谐,可惜人鬼殊途,诸多不便。后来陶生遇到一个道士,获得一种神奇的符箓,可以让女鬼成为活人。秋容便依照此术,附身于刚死去的同乡郝氏的女儿尸体上,郝氏女苏醒过来,说话、性格已经变成了秋容。陶生仔细观察她,“面庞虽异,而光艳不减秋容,喜惬过望,殷叙平生。”——这与《缉魂》的科幻设定,何其相似。
更神奇的是,这篇故事结尾,在道士的帮助下,落单的小谢最后也与秋容(郝氏女)合二为一,而之后陶生的同学蔡生,认出小谢乃是他几年前死去的妹妹——小谢正是借着他妹妹的尸体复活的。这种“转移性情与记忆”的神奇故事,在古代志怪小说中并不罕见——我们不敢说《缉魂》的编剧、原小说作者在创作时借鉴了这类故事,但在最根本的主题上,确实是一脉相承的,这个主题,便是一个“情”字。
《缉魂》是一部多种元素成功糅合的佳作,将科幻、悬疑、惊悚、犯罪这些常见的主流叙事如齿轮般完美捏合在一起的粘合剂,便是“情”。我们评价这部电影,可以说科幻、犯罪、悬疑这些都是元素,但不能说“爱情”也是一种元素,爱情,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是根本主题。可以这样说,这部电影是悬疑作为外料、犯罪作为针线、软科幻作为衬里,而共同包裹的爱情片——这并非是对影片的贬低,相反,这反而证明了这部电影令人惊喜的、独树一帜的奇妙风格。
全片所有的叙事中心、所有的角色关系,都是在情字诀的支配下不断演进的。王世聪的妻子唐素珍自杀与诅咒,是情之挫败;王世聪儿子对他的憎恨,是情之激愤;阿爆(张钧甯饰)为了挽救身患绝症的丈夫梁文超(张震饰)而隐藏关键证据,是情之深切;万博士选择帮助王世聪“借人还魂”,是情之痴狂;梁文超最后选择占据李燕身体而与妻子重逢,是情之哀婉。情,稍稍走火入魔后,便是欲,王世聪利用李燕的身体妄想永久控制王氏集团,是欲之变态;李燕与王世聪在自己体内的“天人交战”,是欲之混乱;万博士最后对王世聪的放弃与惩罚,是欲之绝望。
爱情作为剧情核心驱动力的犯罪悬疑片数不胜数,不算稀罕,但情之变相如此复杂丰富、情之驱动力如此精密充沛、情之感染力如此真切动人的类型片,凤毛麟角。
至于唐素珍母子所信奉的阴阳方术,是本片的一大障眼法,属于功能性的风格装饰,让故事变得更加暗黑、邪魅、深不可测,让观众如堕云雾之中——熟悉导演程伟豪之前作品的观众,或许以为导演又要施展超自然把戏,殊不知,这些全是烟雾弹,都是为了给更加不可思议的核心科幻设定——“RNA技术”——作衬托,再邪门奇特的传统方术,也比不过移形换影的科学来得更有冲击力——因为观众会觉得真实。
哪怕电影中的时空设定在2032年,但这个未来不算遥远,片中的科学技术、道具、街景氛围,与当下并未形成遥不可及的狂想距离,还是遵循比较写实的规则。对观众来说,华人文化圈熟悉的方术,比起十年后的神奇的科技,显得更加遥远与不可信。“你有科学,我有神功”这一则华语电影中的著名咒语,在程伟豪的处理下,神功科学化了,同时,科学也神功化了,哪个是实,哪个是虚,不好判断,界限变得暧昧而模糊。阴阳方术看似是烘托RNA的烟雾弹,其实何尝不能理解为RNA被阴阳方术RNA化了呢?方术成为全新的RNA,RNA成为“近未来时空”的方术——秋容、小谢的故事与梁文超、王世聪的故事,正是在这个维度上,才神灵相通。陶生遇到的那个道士,似乎可以姓万?他给陶生的符箓,似乎也是RNA?
程伟豪以一种非常迷离诡异(可能他自己都未意识到)的手段,将自己擅长的惊悚灵怪叙事(聊斋基因)植入科幻的逻辑系统,而本片最为重要的科幻设定,并没有因为被植入了故弄玄虚的气质而显得绵软、摇摇欲坠,究其根底,还是靠着情字诀普照天下的无边法力,散发出澎湃的感染力。每一个植入,每一种转移,都不是空无冰冷的,都带有“情”的温度,当梁文超与阿爆在病床前流着泪指责、辩解、为爱而痴狂时,我相信每一个观众都无法不动其容。
方术(神功)与科学,传统叙事与未来设定,在情字诀的普照下,似乎变得圆融一体了。
元好问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冯梦龙立情教,宣扬“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汤显祖感叹,“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也许听起来可笑,但我确实从《缉魂》这部看似全然当代(甚至未来)的电影中,感受到了这些意思。
2017年,我曾在上海采访过程伟豪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624862/,当时问他“对电影和现实批判的关系”如何理解。程伟豪如此回答:“我想介入更多,因为我一直在做类型片,我认为类型片要有说服力的话一定要介入当下社会现实,时间空间不要去架空,不然会没有说服力,会流于好莱坞状态,不能让东方脸孔去表达好莱坞式的故事,我拒绝架空。”——显然,《缉魂》并未像他的前作《目击者》那样涉及太多的社会现实议题(王氏集团这一条故事线更多的是内部权力争斗),而且,多少也架空了时空。程伟豪似乎“食言”了,但我觉得,《缉魂》正因为撇开了看似“深刻、复杂、广阔”的表达追求,而变得更加精粹与专注,获得了另一种维度上的深刻。
影片末尾,当梁文超以李燕的皮相与妻子最终重逢时,我们仿佛听到了中国传统叙事中最温柔、最隽永的缥缈回响。唐传奇集《甘泽谣》中有“圆观”一则,便是著名的“三生石”的故事:圆观是唐朝大历末年洛阳的一位高僧,与李源是至交好友,两人结伴入蜀游玩,返回时,圆观托生为一个孕妇的儿子,他圆寂前与李源约定:十二年后的中秋月夜,与李源在杭州天竺寺外重逢,以证因缘。十二年后的中秋节夜,李源到杭州天竺寺赴约,见到一个牧牛小童走来,唱了数首词,其中一首道: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此身虽异性长存,这七个字,作为这部电影的注脚,再合适也不过。
程伟豪创作访谈,首发于公众号 深焦
2021第一部值得重要讨论的华语院线片,无疑是台湾导演程伟豪的新片《缉魂》。
影片从知名富豪的遇害案讲起,负责此案的检察官梁文超(张震饰)与妻子刑警阿爆(张钧甯饰)在调查中发现,这起看似争夺遗产的谋杀案背后,还隐藏着更为惊人的生死迷情。
自首映之后,对《缉魂》各个层面的讨论层出不穷,尤其是影片情节的梳理和人物情感光谱的理解。在我看来,《缉魂》当然是一部需要被复盘、捋清每个反转与动机细节的电影,但更重要的在于——理解片中的情感变化,比理解高概念或事件逻辑的门槛要更高。直至最后一秒,影片都灌满了复杂得酣畅淋漓而又保持克制的情感。看完之后,我思考了将近3个小时,才理解清晰其中某个犯罪动机背后草蛇灰线的情感转变。
程伟豪导演曾一手打造恐怖片《红衣小女孩》系列,他的前作《目击者》更是近年来口碑最佳的华语悬疑犯罪片之一。而在《缉魂》中,程伟豪做了一次全新的“混类型”尝试,把所谓的“情节反转”渗透入镜像式的人性抉择和双重性的情感体验系统,让悬疑扎根于人物本身。
每个观众都能靠自己的脑力与人生体悟,去构建自己对《缉魂》独特的解读方式,所以我们并不想要提供标准答案。
深焦此次对话程伟豪导演,我们直接跨越了“剧情复盘”,而是深入到影片的创作与创作背后的观念,探讨《缉魂》在科幻与悬疑、东方文化与人伦情感、“近未来”与现实等多重维度上试图重构的关系。
是什么契机,让你选择江波的《移魂有术》这篇科幻小说进行改编?在剧本的创作阶段,又对小说进行了哪些方向的取舍?
程伟豪:当时投资方朋友拿了《移魂有术》给我看,看完后,我发现这篇小说里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用大脑RNA制造记忆粉末”这种具有真实感的科学论调,并且通过它来讲述一个灵魂转移的类型故事。
准备改编之前,我思考到“将人类的灵魂用RNA的形式留下来”这种论调是偏西方视角的。那么我们东方人进行这种题材的创作,是不是可以杂揉进东方的观点?我们东方文化对于灵魂的看法是什么?人死后产生的灵魂,有时候会被称之为“鬼魂”,那么是不是也是可以透过特定的东方术法,让灵魂有办法保存下来?
不过,真正让我对原著进行“大规模改写”的原因,其实是这几年面对家人的离世,让我对于生老病死和灵魂的议题都产生了新的感触。在编剧的最后阶段,我的爸爸因为肺癌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最后的那半年给了我很大的情感冲击,让我真正开始思考:我们在面对死亡当前的时候,身体的反应和心理的状态会是怎么样?
病患本人与病患家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一样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这也都出现在《缉魂》的主角们身上。他们的心路历程基本上算是我的家人的一种翻版。这些人世间的生死,伴随而来的牵挂、执念,开始让我展开对肉体和灵魂之间更深关系的思考。我想把这些思考都被“纪录”进电影里,这是我创作《缉魂》最重要的原因。
我的每部电影,内核都是想要表达情感,最后也都会有情感的落点,这次更是锁定在“伴侣之间的爱”。就像电影里面提到的——“为了爱的人,你可以做到什么程度?”这句台词的背后,是我在剧本创作的时候,更加深刻地观照到妈妈这个不离不弃40几年的伴侣,对父亲的照顾。我的父母是《缉魂》取材的最为内核的人物。
原来片尾的“献给父母”对位的是梁检与阿爆之间的家庭情感戏。这是对原著最大的改编吗?
程伟豪:更严格地讲,改编主要留下来的是“人脑RNA制造粉末”的设定,其他的基本都是大改了。
《缉魂》的故事层层展开,有观众说它是无法被定义类型的电影,因为杂糅了好多种类型,又要做到自圆其说。那么,《缉魂》和《目击者》最大的不同你觉得在哪?
程伟豪:《目击者》当时是我刚开始试水犯罪悬疑题材,希望可以尝试多种反转模式,然后把反转都聚焦到人物的“真实与谎言”里面的“罗生门事件”。《目击者》本质上在做的是“我们都是碎片,但拼凑起来它不一定是完整的整体”,因为大家各有各的人性上的私欲。
到了《缉魂》,最大的两个不同是我在最初就确定要做“跨类型/混类型”,以及影片的情感面向是朝向温暖的。我希望《缉魂》的创作要完全有别于《目击者》,于是在这两个大的面向下开始创作——
“混类型”总结起来就是“东方神秘玄学科幻的悬疑犯罪片”。《缉魂》有轻科幻的“近未来”的设定,是距离当下10年内的人类世界,那首先就要有别于硬科幻的创作。我在类型上会先做好确切的定义再开始写剧本,《缉魂》不是硬科幻,不是赛博朋克,它比较像是《黑镜》,回到那种“科技之于人性”的探讨:如果科技过度使用的时候,人类身上或彼此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怎么样的质变?
而东方文化的来源,则考究取材了一些人类起源的学说,包括《山海经》上的内容,还有一些与灵魂有关的术法,这些都是我们东方人自己的文化系统。我希望在“近未来”的背景下,还是可以带着这种东方奇幻的神秘色彩在里面。通常大家讲“灵魂转移”这个概念,国外的好莱坞电影非常多且很普遍。《缉魂》更想体现的是“灵魂是有好几种面向的”——除了“垂死老人想要永生”这种常见的面向外,也有“男性躯壳但心理性别是女性”、“死后的灵魂用特殊方式留在人间”等等。
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类型片创作目前三个阶段的改变与跳跃的?
程伟豪:《缉魂》与此前的《红衣小女孩》和《目击者》的跨越与不同就是,希望给观众在跨类型的状态下,却又有一种温暖的人性情感在里面。
我觉得在杂糅那么多类型之后,要自圆其说的关键,就是情感。因为透过人物,以及人物间最真实的情感,就可以把所有的类型全都收拢起来。这是我在《缉魂》创作时的整体思路。
刚刚谈到这种“人脑复制”为创意架设的影片,在好莱坞很多见,已经形成系统了。而《缉魂》在国产片中却非常罕见,和好莱坞的科幻片有不小的差异。你是如何看待好莱坞的类型创作与自己本次创作的异同呢?
程伟豪:我在看待好莱坞这种“人脑复制”题材的影片的时候,经常会处在一个比较客观、理性的角度。他们讲的很多“换脑”相关的故事,都是透过一些具体的科学基础所做的创作。
作为观众,在看好莱坞这些电影的时候,我其实侧重的都不是科幻设定本身,而是人物背后的人性故事。但是即便在这种观影状态之下,还是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是“难以解释、难以言说”的。而把东方玄学的语境加入其中,就可以产生很不一样的化学效应。
《缉魂》在色调上就很冷峻,构建了一个特别冰冷灰暗的未来世界,空气中的迷雾无法散去,视觉上让一切都显得晦暗不清。
有人说影片的风格是特异的“东方赛博朋克”,和我们传统理解的并不相同。那么你是如何搭建这种东方气息的“近未来”世界观的呢?
程伟豪:身为导演,一开始要做“近未来”的科幻电影的时候,首先是要对“科幻程度”有个界定。虽然原著是在“近未来”,但我在刻画世界观的时候是尝试建立在当代的基础上,所以做的很多工作是影像方面的色调协调。
我们东方的轻科幻,有什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色调?开拍之前,我们做了一整套的“色彩计划”。
由于故事的主角主要来自于检警单位,他们办公场所的环境,大多都是使用木头的材质。大多数科幻电影会采用比较特殊的色调去处理视觉氛围,这是比较普遍的;那么我可不可以大量加入这种“木质色调”来做出改变?这种木头的材质感,能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杂”的质感。
在服装造型上我们也有专门的设定,希望不要出现鲜艳的颜色,让整个电影都维持在一种中低明度、彩度偏低,甚至是带有一种“灰着质感”。孔雀绿、藏青、姜黄、砖红,都作为了此次服装的主要用色。此次的美术指导黄老师,他为整个电影定义的美术观是“灰阶的视觉”,空气永远都是被雾霾笼罩的,偶尔会透一点点晕染的红光。
至于“东方赛博朋克”,其实谈不上。我刻意地希望影片的“赛博气息”是不强烈的。所以没有多数光点的氛围,都是刻意减少的。这就是我心目中“近未来”的科幻氛围。
“近未来”是科幻小说中界定世代的概念,但其实在《缉魂》中我感受到了它的写实性,它成了一种可以被改造的现实。所以还很想听一下你对“近未来”与当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程伟豪:在《缉魂》里,你会看到很多新旧交杂的产物,主要来自于电子产品、医疗科技(RNA技术)。但其他的东西,你看起来会发现,好像与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没什么太大的不同。
其实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研究。人类在这10年内真正会进步的,是语音智能、AR/VR技术、电子产品和医疗科技等,其他东西并不会改变太多。所以我们在影片中反而花了很多心思,去做这些具体的小细节。
从我们人类身上取出来的RNA粉末,再回头去反馈我们的癌症治疗,这是故事发生的科技背景。它其实是用一种具体化而非视觉化的方式,去形塑“近未来”的世代感,同时体现那个世界与当下世界间不同的关键。在体现的面向上,就可以产生出很多种可能性。为此我还找了原著作者江波老师,反复探讨后才着手做这个概念,就是为了让“近未来”的定义可以再更现实一些。
原本还有另外一个点想放入电影中,就是关于“大数据”。但如果引入的话,完全可以写成另一个全新的故事走向,只能选择放弃。
RNA技术是《缉魂》的核心设定。片中,这种“科技重生”与东方的阴阳观念融为一体,你是如何思考的?
程伟豪:当我想要置入东方元素的时候,想到的就是我们文化里的神话传说,以及人与神灵之间的关系——比如《山海经》、阴阳玄学。我们的祖辈从这些神话中逐渐衍生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而它们始终在人类的世界运行着。
所以我做科幻,希望是把阴阳、男女,到最后是人与性之间最根本的状态呈现出来。虽然在一些因素下,情节扣合的部分没有原版的那么强烈。事实上《缉魂》里想要寻问的,是“科学与神学”之间的关系。观众无论是从东方观念还是西方观念,去对这部电影进行切入的时候,都可以得到一种反思与辩证。
《缉魂》引发最多讨论的是第三幕带出了复杂的情感线,里面有着极致的爱情与仇恨,又演绎出了对“生理/心理/社会性别”的三重探讨、对情感于意识和躯壳间关系的探讨。这条线索是如何进行构思的呢?
程伟豪:我有看到大家很多不同的讨论,其实都包裹在我们原先设定的面向里。就像刚刚说的,我真正想讲的是“相处于生死之外”,灵魂和灵魂伴侣有很多种面向可以讨论:对于另一半,我们真正在意的是他的躯壳,还是躯壳之中的灵魂?这件事的辩证,是我最想放进电影里的,可以让整部影片拥有多重不同的思考层次。
科幻作家韩松在评论《缉魂》时说,电影包含了“生老病死、贪嗔痴慢、悲欢离合”,是因为有情(人物间的复杂情感),而不是有术(技术或术法)才造成了悲剧——“六个角色,实际上都死了,经受了肉体、精神和社会的死亡”。
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不断颠覆,而每层情感在翻转之后,又会带出新一层想要探讨的议题。能否请你展开谈谈,两组人物之间呈镜像关系的情感线索,是怎么设计的呢?
程伟豪:这个说法已经讲得很完整了,甚至有看到影片在经历“人生八苦”概念调整后的情节。
《缉魂》的整个故事通篇讲的是:我们来到人间就开始受苦,通过两个家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面向不同的苦,宛如传道一般传递。
这些苦包括了佛学里的“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这“八苦”涵盖了片中所有情感上或者犯罪时的动机,让人物们处在轮回里。而这些动机背后,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思考过你的伴侣?也许你会因为他而不苦,因为有爱而不苦。
最重要的是,你有一个真正在乎的人,那个人成为了你的伴侣。在这样的伴侣关系中,我们会为伴侣而生,会为伴侣而死。伴侣在灵魂层面带给你的是什么?带给你的是爱,带给你的是一种非常需要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存在。《缉魂》中的每个面向,想要讲的都是多样的爱之间的“共通性”,希望这种“共通”可以刺激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开始思考自己的日常生活。
实际上,在我爸爸过世的那一天,传统里要“助念”,就是请一些和尚大师们帮忙念经咒,从而帮助亡灵往生的最后一程。他们需要念很长一阵子,因为这是个将近12个小时的过程。其中就会有一些聊天的空闲时间,一位大师就同我提了“人间八苦”,提醒我们要“离苦得乐”。“离苦得乐”的苦是什么?为什么“离苦”反而有机会往乐的地方去?这件事激发了我的创作。
两组人物所直面的社会问题也不尽相同,有来自身份认同障碍与隐瞒,也有来自阶层。这些元素和不少人物行为细节的设计,都让我感到一种写实性。
你认为类型片在直面当下社会语境的创作过程中,能给创作本身带来什么好处?
程伟豪:我一直觉得类型片可以透过比较戏剧性或娱乐性的方式,包裹很多作者表达。“真正想要讲述的内核是什么?”这是我每次创作都会一直提醒自己的。《缉魂》的叙事做得很复杂,这种复杂不仅来自于犯罪、悬疑、推理这些类型,还在于里面包括了一个更大的表达上的辩证——哲学、玄学、科学、佛学,这个时候,我要怎么做?
对我来说,类型只是手段,透过这种手段,如果观众有机会从电影里的角色去反思自己真实的人生,那是我在创作上期待达到的最高境界。我希望自己每次的创作,都不单单只是类型化的强情节,里面更多是关于人性的反思。
我想接着开一个脑洞。在任何古老的神话传说中,人与神之间的区别在于:人是会腐朽的,而神是不朽的。《缉魂》也打开了“后人类主义”的讨论:人在未来也许会永生,而人们普遍的精神状态与当下也不尽相同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程伟豪:我个人的主观感受是,这件事情千万不要发生。人一旦有机会永生,人性的贪婪就会越来越大。贪婪被养大的过程其实是很可怕的,因为人会发觉自己跟神愈发接近,甚至可以一代传一代把自己留下来,背后的心理动机来自基因优越主义。
此时你再回望梁检一家,他们的需求就很单纯——“我不要永生,我只是希望可以继续活着,与家人好好地相处”。两组人使用科技的状态与出发点并不一样,最终回过头来,梁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另一半,而不是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永远留在这个世界的神。
话说《缉魂》里你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场戏?
程伟豪:每一场戏我都还蛮喜欢的。我尽可能地希望每场戏都有一个强大的戏剧性和人物动机,没有任何的水分存在。比较突出的是梁检在医院发现伪证的那一场,以及第三幕的整段情感关系。
聊聊和男女主角张震、张钧甯合作的细节吧。张震这次的表演牺牲很大,又有超大的施展空间,让很多影迷感叹他的实力;张钧甯也与她之前有很大的区分度。
程伟豪:《缉魂》的主要演员们对角色都有非常高的敏感度,他们的准备功课做得比我还要更充足。最后临近开拍的时候,他们都比我还要了解角色。
在这样的前提下,这次张震尤其是要在外观体态上有非常大的挑战。刚开始碰面的时候,因为是癌症的设定,我希望他可以减重,就直接定下了比较辛苦的“20斤”的标准。他靠着自己的毅力和演员的专业度挑战成功。
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所有的演绎,我们就会发现张震的那种病态感,极度接近于真实的癌症状态,真是事半功倍。拍摄的时候在镜框里头,就已经能形成特别真实、特别强烈的感受。这是我对张震印象最深的。
整体的演员也都非常专业。他们在每一次很复杂的情绪戏的时候,对角色的理解度都非常高,甚至高到他们可以准备好多种不同的演绎的版本给我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就能拍出很多种同一时态下不同的情绪展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回到剪辑台上的时候,我的选择就很多。也正因此,他们各自的角色弧光都可以成立,而且每一个人物都很精彩。
和你合作的演员,似乎都会跟传统展现给大众的形象截然不同,银幕气质会让观众一下子就产生改观。包括像庄凯勋、杨丞琳和许玮甯,都会被挖掘出他们的“多重性”。
程伟豪:我在面对一个要合作的明星时,第一件事就是要面对他们的“明星气质”。如果希望观众能更有代入感,就需要他们的演绎产生写实性,从而让表演达到商业性与写实性的平衡。
但写实性大多时候往往来自于观众需要看到不熟悉的外观面相。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首先要从外观下手。譬如像张震的减重,像钧甯的剪短发,过往像杨丞琳也是全素颜的状态还要采用老化的特效。
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确认这些演员,他们每个人都对于表演有一定的敏感度和很高的追求。他们也在等待着创作者给予他们一些挑战,关键还是看他们愿不愿意接招。
我蛮幸运的是,这些合作过的演员们都是乐于尝试突破的。这真的不是客套话,是他们自己成就了自己的那些角色。我身为导演,只是处在一个督促与提供选项的位置上而已。
最后一个问题,想听你聊一下平时喜欢看的影片,以及有哪些影片影响到了《缉魂》的创作?
程伟豪:我比较喜欢的电影作者有韩国的奉俊昊、香港的杜琪峰,他们的所有作品我都要看的。好莱坞的话,就是大卫·芬奇、诺兰,他们都给我产生了启发性的作用。我常常在创作时会回头审视,如果要做类似的情节和气氛,会怎么去处理。
如果硬要拿《缉魂》对标一些作品,我觉得它会比较像《黑镜》,也是在讲科技、人性,视觉氛围的呈现都是有点熟悉却又有点陌生。而在电影的类别里,最接近的应该是亚历克斯·加兰的《机械姬》。
这次和程伟豪导演聊了一小时,尽管最后呈现上有遗憾,但也算是产出了一篇有品质的创作访谈。因为喜欢这部电影,知道创作过程的个中艰辛,更认定程伟豪绝不是一般性的类型片导演,我也尽力想让这篇内容不浮于表面。衷心希望看过《缉魂》的朋友在读这篇访谈时,能有自己的所得。
【1】 王世聪的性取向
王世聪是个双。
在唐素贞调查他出轨的时候,提到发现了王世聪身上的长头发和口红印,而这基本上不可能是万博士的。
王天佑也是他婚后和唐素贞正常生下来的,管家台词有说“生下天佑后,十几年没碰过她”。
【2】 悬空的袋子
李燕搞的。
就是故意等阿爆来了做给她看。第一,配合上刻在房间地板上的符咒,让事情朝着灵异的方向发展。第二,故意让阿爆发现袋子里的书。
这里还要结合阿爆信佛的细节,手上戴着的佛珠,以及办案前双手合十的动作,都可以看出来。也正是如此,才更好让她相信所谓诅咒的事情。
【3】 撒落的照片
王世聪和万博士的亲密照。
因为万博士台词里有,“唐素贞本想抓王世聪出轨的证据,却发现了让她更为崩溃的消息”。比出轨让她崩溃的只能是这个了。以及王世聪回家一幕,她大骂“恶心”。
而万博士见到唐素贞死了的痛哭,更多的是出于愧疚。他说“我害死了你”,正是因为自己和王世聪的事情让她走上绝路。
【4】李燕为什么急着杀王世聪,并要陷害王天佑
经过人脑复制后,存在了两个王世聪的意识。在李燕体内的带有部分女孩的潜意识,且有着更大的野心。
杀王世聪,是因为他得了癌症以后意识糊涂,做了很多错误的商业判断,公司亏损已经很多,再霍霍下去她忍不了了。
她有一句台词也有交代,“我老了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可以理解成自己的一个意识杀死另一个。
而设局王天佑,他被捕李燕自然是第一继承人。毕竟继承人不传儿子还是会惹来非议,可能会影响到他以李燕身份在公司的位置。
【5】 李燕为什么割破手指
为了演戏更逼真。
她要假装唐素贞附身,和王天佑对质的时候演完戏真晕,可以更让人信服,也能让王天佑自愿顶罪。
而根据她和万博士的对话,原本李燕的晕血症依然留了下来并且会影响她。
【6】 博士为什么突然良心发现
有人说博士是突然良心发现的,这一点都不突然。
首先,他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对唐素贞愧疚,一直对她很好,她死后周全筹办丧事。利用李燕的时候也不断自我安慰。只不过对王世聪的爱超过了他的良心。
其次一点就是,李燕把王世聪杀了,死了的王世聪才是他原本的最爱。
而李燕设的这个符咒局,也让他感到事情不可控了,所以决定挽回一切,两个人一起受罚。
真正让他崩溃的,是李燕最后说的一句话。“那都是上辈子的事了,我宁愿没认识过他”。这句话足以让一个爱你的人失望值窜到max。
【7】最后的李燕是谁
梁文超。
因为既可以让梁活下来,又可以自首拯救王天佑,而如果不驱除掉王世聪的意识他就不会罢休。
最后李燕又假装母亲的口吻对王天佑说要他好好活下去,也只能是梁文超才会这么做。
【8】 李燕监狱里写字的手
起初打算左手是潜意识,随即改成了右手就是梁文超。
首先,梁文超和万博士合作驱除掉了王世聪的意识,植入梁的意识,梁是右手写字。
其次,根据王世聪之前和万博士的吐槽,RNA技术还是会保留一部分的潜意识,王家人都是左撇子,所以那个打算左手写字的是王世聪的潜意识。
这里的用意只是通过左右手变化表示现在这个李燕已经是梁文超了。
【9】 万博士的结局
死了.
床上的也不是RNA,因为人脑复制需要有另一个人一起实验,而且躺下之前落寞的背影,以及眼神里的绝望,都暗示了一切。
【10】电影主题
我认为是---执念。
电影最点题的部分是梁文超和阿爆车内的一段对手戏。
执念可以让活着的人相信灵魂存在,也可以让人为爱付出一切。
阿爆为了丈夫剪掉录音交换RNA技术,即便知道只是能延缓几年生命她也愿意抛下自己的一切去交换。万博士为了爱人可以为他做一切事情,也会在彻底失望之后选择一起接受惩罚。王天佑同样可以为了母亲做一切,也是来自爱的执念。所以每一对人物关系,每一个故事情节都是由此推进的。
所谓缉魂,多少带有为了留下爱人灵魂而出卖自己灵魂的意味吧。
新12生肖
透明人
正月十五之一生一世粤语
毒液:最后一舞
沙丘
超能查派
毒液和埃迪(汤姆·哈迪 Tom Hardy ...
播放指数:161℃
“如果宣称爱人完美,只意味着我们没能了解他们。只有当一个人充分令我们失望过,我们才可以说,自己开始了解他们了。”
当我坐在电影院里看《缉魂》时,脑子里一直闪过阿兰·德波顿的这段话。
作为一部近未来背景、披着软科幻外壳的推理悬疑片,《缉魂》的精神内核,说到底,还是在探讨人类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爱与死亡。
开局故事并不复杂,身患癌症的富豪王世聪被杀,娇妻李燕、儿子王天佑和合伙人万宇凡轮番登场,在检察官梁文超的调查下,围绕着诸多嫌疑人的疑点越来越离奇。
然而,与常见的警方破案片不同,负责此案的检察官梁文超,作为一个带病上岗的癌症晚期病人,并非对凶案置身事外,而是关系着他的切身利益:死者公司的RNA人脑复制技术,有可能延续他的生命。
这种尚在试验阶段的先进技术,一方面,能够用健康的脑神经元覆盖癌变的部分,从而战胜转移到脑部的癌细胞;另一方面来说,也能够用他人的脑神经元覆盖自体的神经元,从而完成理论上的“灵魂转移”。
同样经办此案的刑警阿爆,深爱着丈夫梁文超,为了延续他的寿命,她不惜利用职务之便篡改证据,与嫌疑人私下交易,换取梁文超率先接受RNA治疗的机会。
正如整部电影阴郁晦暗的色调,原本黑白分明、正邪对立的警匪大战,在爱的名义下残酷地拷问人性,增加了悬疑感和宿命感。
更有意思的是,梁文超和阿爆、万宇凡和王世聪,这两条看似截然不同的感情线,随着剧情的推进彼此映照、互相穿插。
而且,从剧作的角度来说,万宇凡是梁文超的陪衬情节角色。
所谓“陪衬情节角色”,作用是与主角形成对比,显示他们在面临相同难题时,所作出的不同选择。通过比较,陪衬情节角色凸显了主角的特质和困境。
我们可以看到,当万宇凡意识到RNA手术后的“李燕”,与自己想象中的有区别,在越发沉重的压力下,竟然痛下杀手,试图要在躯体上毁灭他,也要在精神上抹杀他。
然而梁文超则恰恰相反,当他得知阿爆篡改证据,意识到她并非他想象中秉公执法的女警,他感到愤怒和痛苦,但他还是谅解她的苦心。正是有了万宇凡作为对比,梁文超最后不惜牺牲自己来保护她,才这样令人动容。
我一直觉得,人类之所以千辛万苦追寻亲密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情感需求,就是“被看见”、“被理解”和“被肯定”。
就像王天佑,父亲王世聪与母亲唐素贞常年失和,母亲一腔怨愤无处发泄,对着他又打又骂。母亲死后,王天佑靠着对父亲的强烈憎恨而活,当他拿到母亲留下的“遗书”,按照母亲的“遗愿”试图杀死父亲时,他所渴望的,无非就是母亲的关爱和肯定。等到案发,王天佑在警局遇到母亲“附身”的李燕,当她流着泪感谢他杀死王世聪时,王天佑再一次屈服于对母亲赞赏的渴望,承认了自己根本没有犯下的罪行。
梁文超目睹了这一切,心有戚戚,所以当晚跟妻子聊起考取检察官的情形,那时候他孤身一人,得知上榜却失落大于喜悦,也曾像王天佑一样,极度渴望有人对他说一句“你做得很好”。阿爆闻言,慢慢抱住了他,让他像一个孩子一样靠在她的肩上。
这种被理解、被肯定的疗愈感,或许就是亲密关系的重要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亲密关系也是一面镜子,能够投射出真实的自我。
唐素贞对儿子又打又骂,是因为从他的样貌中看到了与丈夫相似的部分,投射的是强烈的憎恨;等到她自杀前,却透露出难得一见的温情,仿佛在他的样貌中看到了自己,她大好的青春年华被王世聪消耗践踏,她不愿意自己的儿子也重蹈覆辙,因此让他好好活下去、不要为自己复仇,这时投射的当然是深切的母爱。
而对于梁文超与阿爆来说,他们夫妻之间更像是站在镜子两面的彼此投射。
当阿爆不惜篡改证据来换取梁文超救治的机会时,万宇凡问她:“你为了他这么做,值得吗?”阿爆只回答了一句话:“如果他是我,一样会为了我而这么做。”
一语成谶。
当梁文超得知真相,强烈的正义感使他无法容忍真凶逍遥法外,然而,一旦刺破真相,阿爆必然会东窗事发、革职入狱。在这种两难抉择中,他既不肯违背自己的良心,又不肯违背自己的感情,为了成全他所执着的情与法,唯有牺牲自己,正如阿爆也曾为了他放弃原则、孤注一掷。
在亲密关系这面镜子前面,他们都通过对对方无怨无悔地付出,看到了彼此奉献爱又收获爱的样子。
事实上,但凡一段感情开始的时候,在费洛蒙滤镜的加持下,或多或少都有些美化对方,不能完全看清对方本来的样子。等到稍微冷静下来以后,有些人看清了,试图将对方改造成自己理想的样子,失败了,也失望了,所以离开了,然后到处宣称“爱情的保质期只有一周/一个月/一年”。
而另一些人在看清以后,有能力、有勇气接纳对方本来的样子,正如他们也有能力、有勇气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所以并不苛求伴侣完美无缺,他们理解伴侣作为普通人的局限性,并且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看到伴侣真实的闪光点。
梁文超和阿爆就是这样,他见识过阿爆以权谋私、纵容真凶的作恶,阿爆也见识过他肢体障碍、像个废人一样无法自理的窘态,他们争吵、和解,他们流泪、拥抱,在一次次残酷的考验面前,始终坚定地爱着对方、选择与对方在一起。
恰恰因为他们拥有接纳对方的能力和勇气,也并不惧怕了解对方的阴暗面,才在这种互相呼应的深刻感情中,获得远远凌驾于躯壳之上的灵魂共鸣。
失掉的魂
说下这片,电影《缉魂》,其实不算差,但因预期太高,满屏的好评轰炸,快赶上10年难得一遇的好片了,结果首映那天顶着寒流去看了,观影后其实有着不小的落差。
简单来说,我们看到公映版《缉魂》“有形无神”,如下具体分析。(有剧透)
电影故事和设定非常好,格式上可称《记忆大师》+《幻体:续命游戏》的结合体,但推进太墨迹,中段差点睡着,因为这个故事是非常的简单。电影悬疑部分浅尝辄止,基本上到了1/3的的时候,观众基本就可以察觉RNA复制人脑的梗了,而且不是猜出来的。电影剧情主动描述了,但我们是猜错了方向。
因为前半段进行了两次反转,一开始用巫术欲盖弥彰,把这个故事朝着“鬼上身”的方向引导,随后当抛出RNA的时候,开始将李燕朝着唐淑贞的身份上引导,至此,电影做的非常好,这是剧情对观众的引导和真相的掩盖,可称引入入胜。
但后面却全无下文,诅咒呢?巫术呢?前妻唐素贞这条线戛然而止,都没有收尾,一般来说,这种功能性的事件,会做一个结案后再反转,但本片前半段的“结案”很多梗没有交代。后面似乎把这个角色和巫术梗忘了(只是交代了前妻的死因),而且前后差异极大,以张震饰演的梁文超病情加重为分界点,前后几乎能割裂成了两部电影。
另外收尾也比较唐突,代表了该片最大的bug:所有转折和动机基本都是靠外人推动的,比如李燕给王天佑的信,立马就完成案件布局(这孩子也够缺心眼的)。 结尾又是万宇凡“我来告诉你真相”推动的,而且这货的转变也非常生硬。
这说明什么问题,就是主要转折点和线索外人推动的,而不是调查出来的,不但让推理逻辑显得弱不禁风,而且让张震饰演的检察官参与度极低,夸张点儿说把这个角色删了剧情照样能进行下去,何必呢?
所以我会说这部电影的故事非常简单,要知道,一部推理悬疑电影,要形神兼备,“形”是噱头和包装,但最终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神”,因为移魂、换身份、复制人脑这些虽然属于电影卖点,但都是形式,而故事永远是最重要的,恰恰本片的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就像一个外表和内饰都华丽的房子,却把地基打在了泥潭上,显得摇摇欲坠。
《缉魂》的故事模式,让我想起了丹泽尔华盛顿和安吉丽娜朱莉的《人骨拼图》,同样也是不能动的专家搭配干练女警的二人组,但本片的故事、角色动机乃至推理设置显然差了一截,要知道那可是20年前的电影。
但三颗星可以给的,因为张震暴瘦后的表演,以及张钧甯、李铭顺等所有演员都很棒,让这部电影质感很强。而且人设是亮点,都是讲述情感和人性,最终正反双方都因“执念”而动,让主题深刻。可见该片的核心要素其实是情感和人性,电影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缉魂》,也让我想起了去年那部大热的《饥饿站台》,同样是概念优秀,但故事一般的作品,但《饥饿站台》的概念和所要呈现的主题实则是太优秀太丰富了,所以不至于让人说“噱头大于内容”。《缉魂》也不是一部“噱头大于内容”的作品,因为该片内容一般,且噱头也一般。
复制人脑的概念,比传统“记忆移植”要多一环噱头,就是短时间可以拥有两个一模一样意识的不同个体,算是本片多出来的一个噱头,比较新颖。但这个概念却没有继续进一步的挖掘和深化,就那么一笔带过了,这是令人不满意的。
就拿陈正道的《记忆大师》,该片当年也受到一些争议,但概念却是非常之优秀,电影对“记忆移植”这个概念的呈现,也代表了该类作品一贯的特征:
由“非己”或“他人”的异化现象构成的二元行为统一体,要矛盾激发点在于“异化主体”对自己的身份判断,说白了,当A的意识在进入到B脑海中时,那么B会不会变成A?”
而《缉魂》并没有沿着这个方向,被替换者的意识就这么消失了(所以全片最惨的当属李燕),也完全没有撑起来“异化主题”的概念,人脑被复制之后,新主体杀掉了旧主体,这个噱头同样可以大做文章,但是该片也是没有哦,所以本片的概念是非常浅显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对LGBT群体的表现,王世聪和万宇凡本来很好的一对儿,但王世聪“性转”之后,他们还能在一起吗?爱一个人究竟是爱灵魂还是爱肉体?
其实这个噱头完全可以利用起来,你王世聪变成女的之后,我万宇凡就很纠结,我貌似就不爱你了,这才引发杀身之祸,导致博士转变,这就很合理啊,但电影中并没有强调这一点。
真的,这个设定完全可以利用起来进行深化,但《缉魂》同样欠缺,就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这个“一笔带过”是该片从概念呈现,再到主题表达,乃至推理环节都具备的。每到关键时刻,都是如此“划水”过去了,所以全片搞成这样就很玩笑的。
对了,公映版删了6分钟,或许上述电影都有表达,但为了公映不得不剪掉一些东西,假如真是这样,上面的话,就当我没说,去不去电影院就看各位选择了。
单纯的就现在公映版而言,我给2.5星,我一般都四舍五入的,所以算三星,手够松了吧
也许是个人阅读经验的作用,看完《缉魂》,我总是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古代的爱情小说,为爱生,为爱死,乃至于为爱魂魄离身、死而复生。这种联想并非无中生有。电影中的核心概念:RNA治疗技术,说到底,便是将人的精神经验(灵魂这个词太幽深的话,至少是记忆、本性、习惯这类现实经验)进行物理的抽离,再注入原体进行治疗——或者,安附于一个新的机体上。
看《情史》、《聊斋》这类古代小说集,不乏降灵附身、借尸还魂、转生投胎、死而复生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与《缉魂》形成奇妙的共振。比如《聊斋》中有一篇《小谢》,主人公陶生在一处荒宅,遇到两个可爱俏丽的女鬼秋容与小谢,相处和谐,可惜人鬼殊途,诸多不便。后来陶生遇到一个道士,获得一种神奇的符箓,可以让女鬼成为活人。秋容便依照此术,附身于刚死去的同乡郝氏的女儿尸体上,郝氏女苏醒过来,说话、性格已经变成了秋容。陶生仔细观察她,“面庞虽异,而光艳不减秋容,喜惬过望,殷叙平生。”——这与《缉魂》的科幻设定,何其相似。
更神奇的是,这篇故事结尾,在道士的帮助下,落单的小谢最后也与秋容(郝氏女)合二为一,而之后陶生的同学蔡生,认出小谢乃是他几年前死去的妹妹——小谢正是借着他妹妹的尸体复活的。这种“转移性情与记忆”的神奇故事,在古代志怪小说中并不罕见——我们不敢说《缉魂》的编剧、原小说作者在创作时借鉴了这类故事,但在最根本的主题上,确实是一脉相承的,这个主题,便是一个“情”字。
《缉魂》是一部多种元素成功糅合的佳作,将科幻、悬疑、惊悚、犯罪这些常见的主流叙事如齿轮般完美捏合在一起的粘合剂,便是“情”。我们评价这部电影,可以说科幻、犯罪、悬疑这些都是元素,但不能说“爱情”也是一种元素,爱情,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是根本主题。可以这样说,这部电影是悬疑作为外料、犯罪作为针线、软科幻作为衬里,而共同包裹的爱情片——这并非是对影片的贬低,相反,这反而证明了这部电影令人惊喜的、独树一帜的奇妙风格。
全片所有的叙事中心、所有的角色关系,都是在情字诀的支配下不断演进的。王世聪的妻子唐素珍自杀与诅咒,是情之挫败;王世聪儿子对他的憎恨,是情之激愤;阿爆(张钧甯饰)为了挽救身患绝症的丈夫梁文超(张震饰)而隐藏关键证据,是情之深切;万博士选择帮助王世聪“借人还魂”,是情之痴狂;梁文超最后选择占据李燕身体而与妻子重逢,是情之哀婉。情,稍稍走火入魔后,便是欲,王世聪利用李燕的身体妄想永久控制王氏集团,是欲之变态;李燕与王世聪在自己体内的“天人交战”,是欲之混乱;万博士最后对王世聪的放弃与惩罚,是欲之绝望。
爱情作为剧情核心驱动力的犯罪悬疑片数不胜数,不算稀罕,但情之变相如此复杂丰富、情之驱动力如此精密充沛、情之感染力如此真切动人的类型片,凤毛麟角。
至于唐素珍母子所信奉的阴阳方术,是本片的一大障眼法,属于功能性的风格装饰,让故事变得更加暗黑、邪魅、深不可测,让观众如堕云雾之中——熟悉导演程伟豪之前作品的观众,或许以为导演又要施展超自然把戏,殊不知,这些全是烟雾弹,都是为了给更加不可思议的核心科幻设定——“RNA技术”——作衬托,再邪门奇特的传统方术,也比不过移形换影的科学来得更有冲击力——因为观众会觉得真实。
哪怕电影中的时空设定在2032年,但这个未来不算遥远,片中的科学技术、道具、街景氛围,与当下并未形成遥不可及的狂想距离,还是遵循比较写实的规则。对观众来说,华人文化圈熟悉的方术,比起十年后的神奇的科技,显得更加遥远与不可信。“你有科学,我有神功”这一则华语电影中的著名咒语,在程伟豪的处理下,神功科学化了,同时,科学也神功化了,哪个是实,哪个是虚,不好判断,界限变得暧昧而模糊。阴阳方术看似是烘托RNA的烟雾弹,其实何尝不能理解为RNA被阴阳方术RNA化了呢?方术成为全新的RNA,RNA成为“近未来时空”的方术——秋容、小谢的故事与梁文超、王世聪的故事,正是在这个维度上,才神灵相通。陶生遇到的那个道士,似乎可以姓万?他给陶生的符箓,似乎也是RNA?
程伟豪以一种非常迷离诡异(可能他自己都未意识到)的手段,将自己擅长的惊悚灵怪叙事(聊斋基因)植入科幻的逻辑系统,而本片最为重要的科幻设定,并没有因为被植入了故弄玄虚的气质而显得绵软、摇摇欲坠,究其根底,还是靠着情字诀普照天下的无边法力,散发出澎湃的感染力。每一个植入,每一种转移,都不是空无冰冷的,都带有“情”的温度,当梁文超与阿爆在病床前流着泪指责、辩解、为爱而痴狂时,我相信每一个观众都无法不动其容。
方术(神功)与科学,传统叙事与未来设定,在情字诀的普照下,似乎变得圆融一体了。
元好问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冯梦龙立情教,宣扬“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汤显祖感叹,“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也许听起来可笑,但我确实从《缉魂》这部看似全然当代(甚至未来)的电影中,感受到了这些意思。
2017年,我曾在上海采访过程伟豪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624862/,当时问他“对电影和现实批判的关系”如何理解。程伟豪如此回答:“我想介入更多,因为我一直在做类型片,我认为类型片要有说服力的话一定要介入当下社会现实,时间空间不要去架空,不然会没有说服力,会流于好莱坞状态,不能让东方脸孔去表达好莱坞式的故事,我拒绝架空。”——显然,《缉魂》并未像他的前作《目击者》那样涉及太多的社会现实议题(王氏集团这一条故事线更多的是内部权力争斗),而且,多少也架空了时空。程伟豪似乎“食言”了,但我觉得,《缉魂》正因为撇开了看似“深刻、复杂、广阔”的表达追求,而变得更加精粹与专注,获得了另一种维度上的深刻。
影片末尾,当梁文超以李燕的皮相与妻子最终重逢时,我们仿佛听到了中国传统叙事中最温柔、最隽永的缥缈回响。唐传奇集《甘泽谣》中有“圆观”一则,便是著名的“三生石”的故事:圆观是唐朝大历末年洛阳的一位高僧,与李源是至交好友,两人结伴入蜀游玩,返回时,圆观托生为一个孕妇的儿子,他圆寂前与李源约定:十二年后的中秋月夜,与李源在杭州天竺寺外重逢,以证因缘。十二年后的中秋节夜,李源到杭州天竺寺赴约,见到一个牧牛小童走来,唱了数首词,其中一首道:
此身虽异性长存,这七个字,作为这部电影的注脚,再合适也不过。
程伟豪创作访谈,首发于公众号 深焦
2021第一部值得重要讨论的华语院线片,无疑是台湾导演程伟豪的新片《缉魂》。
影片从知名富豪的遇害案讲起,负责此案的检察官梁文超(张震饰)与妻子刑警阿爆(张钧甯饰)在调查中发现,这起看似争夺遗产的谋杀案背后,还隐藏着更为惊人的生死迷情。
自首映之后,对《缉魂》各个层面的讨论层出不穷,尤其是影片情节的梳理和人物情感光谱的理解。在我看来,《缉魂》当然是一部需要被复盘、捋清每个反转与动机细节的电影,但更重要的在于——理解片中的情感变化,比理解高概念或事件逻辑的门槛要更高。直至最后一秒,影片都灌满了复杂得酣畅淋漓而又保持克制的情感。看完之后,我思考了将近3个小时,才理解清晰其中某个犯罪动机背后草蛇灰线的情感转变。
程伟豪导演曾一手打造恐怖片《红衣小女孩》系列,他的前作《目击者》更是近年来口碑最佳的华语悬疑犯罪片之一。而在《缉魂》中,程伟豪做了一次全新的“混类型”尝试,把所谓的“情节反转”渗透入镜像式的人性抉择和双重性的情感体验系统,让悬疑扎根于人物本身。
每个观众都能靠自己的脑力与人生体悟,去构建自己对《缉魂》独特的解读方式,所以我们并不想要提供标准答案。
深焦此次对话程伟豪导演,我们直接跨越了“剧情复盘”,而是深入到影片的创作与创作背后的观念,探讨《缉魂》在科幻与悬疑、东方文化与人伦情感、“近未来”与现实等多重维度上试图重构的关系。
是什么契机,让你选择江波的《移魂有术》这篇科幻小说进行改编?在剧本的创作阶段,又对小说进行了哪些方向的取舍?
程伟豪:当时投资方朋友拿了《移魂有术》给我看,看完后,我发现这篇小说里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用大脑RNA制造记忆粉末”这种具有真实感的科学论调,并且通过它来讲述一个灵魂转移的类型故事。
准备改编之前,我思考到“将人类的灵魂用RNA的形式留下来”这种论调是偏西方视角的。那么我们东方人进行这种题材的创作,是不是可以杂揉进东方的观点?我们东方文化对于灵魂的看法是什么?人死后产生的灵魂,有时候会被称之为“鬼魂”,那么是不是也是可以透过特定的东方术法,让灵魂有办法保存下来?
不过,真正让我对原著进行“大规模改写”的原因,其实是这几年面对家人的离世,让我对于生老病死和灵魂的议题都产生了新的感触。在编剧的最后阶段,我的爸爸因为肺癌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最后的那半年给了我很大的情感冲击,让我真正开始思考:我们在面对死亡当前的时候,身体的反应和心理的状态会是怎么样?
病患本人与病患家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一样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这也都出现在《缉魂》的主角们身上。他们的心路历程基本上算是我的家人的一种翻版。这些人世间的生死,伴随而来的牵挂、执念,开始让我展开对肉体和灵魂之间更深关系的思考。我想把这些思考都被“纪录”进电影里,这是我创作《缉魂》最重要的原因。
我的每部电影,内核都是想要表达情感,最后也都会有情感的落点,这次更是锁定在“伴侣之间的爱”。就像电影里面提到的——“为了爱的人,你可以做到什么程度?”这句台词的背后,是我在剧本创作的时候,更加深刻地观照到妈妈这个不离不弃40几年的伴侣,对父亲的照顾。我的父母是《缉魂》取材的最为内核的人物。
原来片尾的“献给父母”对位的是梁检与阿爆之间的家庭情感戏。这是对原著最大的改编吗?
程伟豪:更严格地讲,改编主要留下来的是“人脑RNA制造粉末”的设定,其他的基本都是大改了。
《缉魂》的故事层层展开,有观众说它是无法被定义类型的电影,因为杂糅了好多种类型,又要做到自圆其说。那么,《缉魂》和《目击者》最大的不同你觉得在哪?
程伟豪:《目击者》当时是我刚开始试水犯罪悬疑题材,希望可以尝试多种反转模式,然后把反转都聚焦到人物的“真实与谎言”里面的“罗生门事件”。《目击者》本质上在做的是“我们都是碎片,但拼凑起来它不一定是完整的整体”,因为大家各有各的人性上的私欲。
到了《缉魂》,最大的两个不同是我在最初就确定要做“跨类型/混类型”,以及影片的情感面向是朝向温暖的。我希望《缉魂》的创作要完全有别于《目击者》,于是在这两个大的面向下开始创作——
“混类型”总结起来就是“东方神秘玄学科幻的悬疑犯罪片”。《缉魂》有轻科幻的“近未来”的设定,是距离当下10年内的人类世界,那首先就要有别于硬科幻的创作。我在类型上会先做好确切的定义再开始写剧本,《缉魂》不是硬科幻,不是赛博朋克,它比较像是《黑镜》,回到那种“科技之于人性”的探讨:如果科技过度使用的时候,人类身上或彼此之间的关系会发生怎么样的质变?
而东方文化的来源,则考究取材了一些人类起源的学说,包括《山海经》上的内容,还有一些与灵魂有关的术法,这些都是我们东方人自己的文化系统。我希望在“近未来”的背景下,还是可以带着这种东方奇幻的神秘色彩在里面。通常大家讲“灵魂转移”这个概念,国外的好莱坞电影非常多且很普遍。《缉魂》更想体现的是“灵魂是有好几种面向的”——除了“垂死老人想要永生”这种常见的面向外,也有“男性躯壳但心理性别是女性”、“死后的灵魂用特殊方式留在人间”等等。
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类型片创作目前三个阶段的改变与跳跃的?
程伟豪:《缉魂》与此前的《红衣小女孩》和《目击者》的跨越与不同就是,希望给观众在跨类型的状态下,却又有一种温暖的人性情感在里面。
我觉得在杂糅那么多类型之后,要自圆其说的关键,就是情感。因为透过人物,以及人物间最真实的情感,就可以把所有的类型全都收拢起来。这是我在《缉魂》创作时的整体思路。
刚刚谈到这种“人脑复制”为创意架设的影片,在好莱坞很多见,已经形成系统了。而《缉魂》在国产片中却非常罕见,和好莱坞的科幻片有不小的差异。你是如何看待好莱坞的类型创作与自己本次创作的异同呢?
程伟豪:我在看待好莱坞这种“人脑复制”题材的影片的时候,经常会处在一个比较客观、理性的角度。他们讲的很多“换脑”相关的故事,都是透过一些具体的科学基础所做的创作。
作为观众,在看好莱坞这些电影的时候,我其实侧重的都不是科幻设定本身,而是人物背后的人性故事。但是即便在这种观影状态之下,还是会发现其中有很多是“难以解释、难以言说”的。而把东方玄学的语境加入其中,就可以产生很不一样的化学效应。
《缉魂》在色调上就很冷峻,构建了一个特别冰冷灰暗的未来世界,空气中的迷雾无法散去,视觉上让一切都显得晦暗不清。
有人说影片的风格是特异的“东方赛博朋克”,和我们传统理解的并不相同。那么你是如何搭建这种东方气息的“近未来”世界观的呢?
程伟豪:身为导演,一开始要做“近未来”的科幻电影的时候,首先是要对“科幻程度”有个界定。虽然原著是在“近未来”,但我在刻画世界观的时候是尝试建立在当代的基础上,所以做的很多工作是影像方面的色调协调。
我们东方的轻科幻,有什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色调?开拍之前,我们做了一整套的“色彩计划”。
由于故事的主角主要来自于检警单位,他们办公场所的环境,大多都是使用木头的材质。大多数科幻电影会采用比较特殊的色调去处理视觉氛围,这是比较普遍的;那么我可不可以大量加入这种“木质色调”来做出改变?这种木头的材质感,能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杂”的质感。
在服装造型上我们也有专门的设定,希望不要出现鲜艳的颜色,让整个电影都维持在一种中低明度、彩度偏低,甚至是带有一种“灰着质感”。孔雀绿、藏青、姜黄、砖红,都作为了此次服装的主要用色。此次的美术指导黄老师,他为整个电影定义的美术观是“灰阶的视觉”,空气永远都是被雾霾笼罩的,偶尔会透一点点晕染的红光。
至于“东方赛博朋克”,其实谈不上。我刻意地希望影片的“赛博气息”是不强烈的。所以没有多数光点的氛围,都是刻意减少的。这就是我心目中“近未来”的科幻氛围。
“近未来”是科幻小说中界定世代的概念,但其实在《缉魂》中我感受到了它的写实性,它成了一种可以被改造的现实。所以还很想听一下你对“近未来”与当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程伟豪:在《缉魂》里,你会看到很多新旧交杂的产物,主要来自于电子产品、医疗科技(RNA技术)。但其他的东西,你看起来会发现,好像与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没什么太大的不同。
其实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做了一些研究。人类在这10年内真正会进步的,是语音智能、AR/VR技术、电子产品和医疗科技等,其他东西并不会改变太多。所以我们在影片中反而花了很多心思,去做这些具体的小细节。
从我们人类身上取出来的RNA粉末,再回头去反馈我们的癌症治疗,这是故事发生的科技背景。它其实是用一种具体化而非视觉化的方式,去形塑“近未来”的世代感,同时体现那个世界与当下世界间不同的关键。在体现的面向上,就可以产生出很多种可能性。为此我还找了原著作者江波老师,反复探讨后才着手做这个概念,就是为了让“近未来”的定义可以再更现实一些。
原本还有另外一个点想放入电影中,就是关于“大数据”。但如果引入的话,完全可以写成另一个全新的故事走向,只能选择放弃。
RNA技术是《缉魂》的核心设定。片中,这种“科技重生”与东方的阴阳观念融为一体,你是如何思考的?
程伟豪:当我想要置入东方元素的时候,想到的就是我们文化里的神话传说,以及人与神灵之间的关系——比如《山海经》、阴阳玄学。我们的祖辈从这些神话中逐渐衍生出了一些具体的做法,而它们始终在人类的世界运行着。
所以我做科幻,希望是把阴阳、男女,到最后是人与性之间最根本的状态呈现出来。虽然在一些因素下,情节扣合的部分没有原版的那么强烈。事实上《缉魂》里想要寻问的,是“科学与神学”之间的关系。观众无论是从东方观念还是西方观念,去对这部电影进行切入的时候,都可以得到一种反思与辩证。
《缉魂》引发最多讨论的是第三幕带出了复杂的情感线,里面有着极致的爱情与仇恨,又演绎出了对“生理/心理/社会性别”的三重探讨、对情感于意识和躯壳间关系的探讨。这条线索是如何进行构思的呢?
程伟豪:我有看到大家很多不同的讨论,其实都包裹在我们原先设定的面向里。就像刚刚说的,我真正想讲的是“相处于生死之外”,灵魂和灵魂伴侣有很多种面向可以讨论:对于另一半,我们真正在意的是他的躯壳,还是躯壳之中的灵魂?这件事的辩证,是我最想放进电影里的,可以让整部影片拥有多重不同的思考层次。
科幻作家韩松在评论《缉魂》时说,电影包含了“生老病死、贪嗔痴慢、悲欢离合”,是因为有情(人物间的复杂情感),而不是有术(技术或术法)才造成了悲剧——“六个角色,实际上都死了,经受了肉体、精神和社会的死亡”。
片中人物之间的情感不断颠覆,而每层情感在翻转之后,又会带出新一层想要探讨的议题。能否请你展开谈谈,两组人物之间呈镜像关系的情感线索,是怎么设计的呢?
程伟豪:这个说法已经讲得很完整了,甚至有看到影片在经历“人生八苦”概念调整后的情节。
《缉魂》的整个故事通篇讲的是:我们来到人间就开始受苦,通过两个家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面向不同的苦,宛如传道一般传递。
这些苦包括了佛学里的“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这“八苦”涵盖了片中所有情感上或者犯罪时的动机,让人物们处在轮回里。而这些动机背后,更重要的是——你有没有思考过你的伴侣?也许你会因为他而不苦,因为有爱而不苦。
最重要的是,你有一个真正在乎的人,那个人成为了你的伴侣。在这样的伴侣关系中,我们会为伴侣而生,会为伴侣而死。伴侣在灵魂层面带给你的是什么?带给你的是爱,带给你的是一种非常需要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存在。《缉魂》中的每个面向,想要讲的都是多样的爱之间的“共通性”,希望这种“共通”可以刺激观众在看完电影后开始思考自己的日常生活。
实际上,在我爸爸过世的那一天,传统里要“助念”,就是请一些和尚大师们帮忙念经咒,从而帮助亡灵往生的最后一程。他们需要念很长一阵子,因为这是个将近12个小时的过程。其中就会有一些聊天的空闲时间,一位大师就同我提了“人间八苦”,提醒我们要“离苦得乐”。“离苦得乐”的苦是什么?为什么“离苦”反而有机会往乐的地方去?这件事激发了我的创作。
两组人物所直面的社会问题也不尽相同,有来自身份认同障碍与隐瞒,也有来自阶层。这些元素和不少人物行为细节的设计,都让我感到一种写实性。
你认为类型片在直面当下社会语境的创作过程中,能给创作本身带来什么好处?
程伟豪:我一直觉得类型片可以透过比较戏剧性或娱乐性的方式,包裹很多作者表达。“真正想要讲述的内核是什么?”这是我每次创作都会一直提醒自己的。《缉魂》的叙事做得很复杂,这种复杂不仅来自于犯罪、悬疑、推理这些类型,还在于里面包括了一个更大的表达上的辩证——哲学、玄学、科学、佛学,这个时候,我要怎么做?
对我来说,类型只是手段,透过这种手段,如果观众有机会从电影里的角色去反思自己真实的人生,那是我在创作上期待达到的最高境界。我希望自己每次的创作,都不单单只是类型化的强情节,里面更多是关于人性的反思。
我想接着开一个脑洞。在任何古老的神话传说中,人与神之间的区别在于:人是会腐朽的,而神是不朽的。《缉魂》也打开了“后人类主义”的讨论:人在未来也许会永生,而人们普遍的精神状态与当下也不尽相同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程伟豪:我个人的主观感受是,这件事情千万不要发生。人一旦有机会永生,人性的贪婪就会越来越大。贪婪被养大的过程其实是很可怕的,因为人会发觉自己跟神愈发接近,甚至可以一代传一代把自己留下来,背后的心理动机来自基因优越主义。
此时你再回望梁检一家,他们的需求就很单纯——“我不要永生,我只是希望可以继续活着,与家人好好地相处”。两组人使用科技的状态与出发点并不一样,最终回过头来,梁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另一半,而不是自己想要成为一个永远留在这个世界的神。
话说《缉魂》里你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场戏?
程伟豪:每一场戏我都还蛮喜欢的。我尽可能地希望每场戏都有一个强大的戏剧性和人物动机,没有任何的水分存在。比较突出的是梁检在医院发现伪证的那一场,以及第三幕的整段情感关系。
聊聊和男女主角张震、张钧甯合作的细节吧。张震这次的表演牺牲很大,又有超大的施展空间,让很多影迷感叹他的实力;张钧甯也与她之前有很大的区分度。
程伟豪:《缉魂》的主要演员们对角色都有非常高的敏感度,他们的准备功课做得比我还要更充足。最后临近开拍的时候,他们都比我还要了解角色。
在这样的前提下,这次张震尤其是要在外观体态上有非常大的挑战。刚开始碰面的时候,因为是癌症的设定,我希望他可以减重,就直接定下了比较辛苦的“20斤”的标准。他靠着自己的毅力和演员的专业度挑战成功。
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做所有的演绎,我们就会发现张震的那种病态感,极度接近于真实的癌症状态,真是事半功倍。拍摄的时候在镜框里头,就已经能形成特别真实、特别强烈的感受。这是我对张震印象最深的。
整体的演员也都非常专业。他们在每一次很复杂的情绪戏的时候,对角色的理解度都非常高,甚至高到他们可以准备好多种不同的演绎的版本给我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就能拍出很多种同一时态下不同的情绪展现。
在这样的情况下,回到剪辑台上的时候,我的选择就很多。也正因此,他们各自的角色弧光都可以成立,而且每一个人物都很精彩。
和你合作的演员,似乎都会跟传统展现给大众的形象截然不同,银幕气质会让观众一下子就产生改观。包括像庄凯勋、杨丞琳和许玮甯,都会被挖掘出他们的“多重性”。
程伟豪:我在面对一个要合作的明星时,第一件事就是要面对他们的“明星气质”。如果希望观众能更有代入感,就需要他们的演绎产生写实性,从而让表演达到商业性与写实性的平衡。
但写实性大多时候往往来自于观众需要看到不熟悉的外观面相。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首先要从外观下手。譬如像张震的减重,像钧甯的剪短发,过往像杨丞琳也是全素颜的状态还要采用老化的特效。
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确认这些演员,他们每个人都对于表演有一定的敏感度和很高的追求。他们也在等待着创作者给予他们一些挑战,关键还是看他们愿不愿意接招。
我蛮幸运的是,这些合作过的演员们都是乐于尝试突破的。这真的不是客套话,是他们自己成就了自己的那些角色。我身为导演,只是处在一个督促与提供选项的位置上而已。
最后一个问题,想听你聊一下平时喜欢看的影片,以及有哪些影片影响到了《缉魂》的创作?
程伟豪:我比较喜欢的电影作者有韩国的奉俊昊、香港的杜琪峰,他们的所有作品我都要看的。好莱坞的话,就是大卫·芬奇、诺兰,他们都给我产生了启发性的作用。我常常在创作时会回头审视,如果要做类似的情节和气氛,会怎么去处理。
如果硬要拿《缉魂》对标一些作品,我觉得它会比较像《黑镜》,也是在讲科技、人性,视觉氛围的呈现都是有点熟悉却又有点陌生。而在电影的类别里,最接近的应该是亚历克斯·加兰的《机械姬》。
这次和程伟豪导演聊了一小时,尽管最后呈现上有遗憾,但也算是产出了一篇有品质的创作访谈。因为喜欢这部电影,知道创作过程的个中艰辛,更认定程伟豪绝不是一般性的类型片导演,我也尽力想让这篇内容不浮于表面。衷心希望看过《缉魂》的朋友在读这篇访谈时,能有自己的所得。
【1】 王世聪的性取向
王世聪是个双。
在唐素贞调查他出轨的时候,提到发现了王世聪身上的长头发和口红印,而这基本上不可能是万博士的。
王天佑也是他婚后和唐素贞正常生下来的,管家台词有说“生下天佑后,十几年没碰过她”。
【2】 悬空的袋子
李燕搞的。
就是故意等阿爆来了做给她看。第一,配合上刻在房间地板上的符咒,让事情朝着灵异的方向发展。第二,故意让阿爆发现袋子里的书。
这里还要结合阿爆信佛的细节,手上戴着的佛珠,以及办案前双手合十的动作,都可以看出来。也正是如此,才更好让她相信所谓诅咒的事情。
【3】 撒落的照片
王世聪和万博士的亲密照。
因为万博士台词里有,“唐素贞本想抓王世聪出轨的证据,却发现了让她更为崩溃的消息”。比出轨让她崩溃的只能是这个了。以及王世聪回家一幕,她大骂“恶心”。
而万博士见到唐素贞死了的痛哭,更多的是出于愧疚。他说“我害死了你”,正是因为自己和王世聪的事情让她走上绝路。
【4】李燕为什么急着杀王世聪,并要陷害王天佑
经过人脑复制后,存在了两个王世聪的意识。在李燕体内的带有部分女孩的潜意识,且有着更大的野心。
杀王世聪,是因为他得了癌症以后意识糊涂,做了很多错误的商业判断,公司亏损已经很多,再霍霍下去她忍不了了。
她有一句台词也有交代,“我老了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可以理解成自己的一个意识杀死另一个。
而设局王天佑,他被捕李燕自然是第一继承人。毕竟继承人不传儿子还是会惹来非议,可能会影响到他以李燕身份在公司的位置。
【5】 李燕为什么割破手指
为了演戏更逼真。
她要假装唐素贞附身,和王天佑对质的时候演完戏真晕,可以更让人信服,也能让王天佑自愿顶罪。
而根据她和万博士的对话,原本李燕的晕血症依然留了下来并且会影响她。
【6】 博士为什么突然良心发现
有人说博士是突然良心发现的,这一点都不突然。
首先,他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对唐素贞愧疚,一直对她很好,她死后周全筹办丧事。利用李燕的时候也不断自我安慰。只不过对王世聪的爱超过了他的良心。
其次一点就是,李燕把王世聪杀了,死了的王世聪才是他原本的最爱。
而李燕设的这个符咒局,也让他感到事情不可控了,所以决定挽回一切,两个人一起受罚。
真正让他崩溃的,是李燕最后说的一句话。“那都是上辈子的事了,我宁愿没认识过他”。这句话足以让一个爱你的人失望值窜到max。
【7】最后的李燕是谁
梁文超。
因为既可以让梁活下来,又可以自首拯救王天佑,而如果不驱除掉王世聪的意识他就不会罢休。
最后李燕又假装母亲的口吻对王天佑说要他好好活下去,也只能是梁文超才会这么做。
【8】 李燕监狱里写字的手
起初打算左手是潜意识,随即改成了右手就是梁文超。
首先,梁文超和万博士合作驱除掉了王世聪的意识,植入梁的意识,梁是右手写字。
其次,根据王世聪之前和万博士的吐槽,RNA技术还是会保留一部分的潜意识,王家人都是左撇子,所以那个打算左手写字的是王世聪的潜意识。
这里的用意只是通过左右手变化表示现在这个李燕已经是梁文超了。
【9】 万博士的结局
死了.
床上的也不是RNA,因为人脑复制需要有另一个人一起实验,而且躺下之前落寞的背影,以及眼神里的绝望,都暗示了一切。
【10】电影主题
我认为是---执念。
电影最点题的部分是梁文超和阿爆车内的一段对手戏。
执念可以让活着的人相信灵魂存在,也可以让人为爱付出一切。
阿爆为了丈夫剪掉录音交换RNA技术,即便知道只是能延缓几年生命她也愿意抛下自己的一切去交换。万博士为了爱人可以为他做一切事情,也会在彻底失望之后选择一起接受惩罚。王天佑同样可以为了母亲做一切,也是来自爱的执念。所以每一对人物关系,每一个故事情节都是由此推进的。
所谓缉魂,多少带有为了留下爱人灵魂而出卖自己灵魂的意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