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科幻片  »  黑洞表面

黑洞表面  撕裂地平线,异煞,地平线事件,黑洞吸入线号飞船,黑洞表面 Event Horizon

416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劳伦斯·菲什伯恩山姆·尼尔凯瑟琳·奎南乔莉·理查德森理查德·琼斯杰克·诺斯沃迪詹森·艾萨克西恩·帕特维诺亚·亨特雷埃米莉·布思

类型:科幻悬疑恐怖导演:保罗·安德森 状态:正片 年份:1997 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豆瓣:6.9分热度:2 ℃ 时间:2024-06-11 17:40:56

简介:详情  未来几十年内,人类探索利用太空的程度不断加深。2040年,利用空间扭曲技术深入宇宙的“新领域号”消失于海王星附近  2047年,新领域号突然在海王星发回讯号,内容似乎为求救,于是当年设计新领域号的威尔博士(Sam N...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未来几十年内,人类探索利用太空的程度不断加深。2040年,利用空间扭曲技术深入宇宙的“新领域号”消失于海王星附近  2047年,新领域号突然在海王星发回讯号,内容似乎为求救,于是当年设计新领域号的威尔博士(Sam Neill 饰)受命乘坐营救船“路易与克拉克”号前去施救。船长米勒(Laurence Fishburnes 饰)不甚友好,所幸路易与克拉克号很快按计划与新领域号对接。虽然生命扫描显示新领域号充满生命迹象,但搜寻之后营救队发现所有船员均死亡或消失,新领域号内制造黑洞的核心动力部分产生的震荡破坏了路易与克拉克号的外壳,营救队被迫暂时停留。  新领域号残留的影像记录将当时血腥的一幕呈现给所有人,同时营救队员们被幻象所困——他们分别看到了自己心中无法释怀的伤痛。队员们陷入了崩溃的边缘。然而更令人惊异的是,新领域号似乎具有了生命。威尔博士相信新领域号的变化是由于它进入过地狱,米勒船长为了拯救队员们和威尔展开了生死对决……
  • 头像
    爱逃课的大猫
           这部片子的不幸之处在于,对观众想象能力和科幻素养的要求过高,导致很多人无法理解,结果被分入伪科幻的鬼片之流。
           人类科技进步至今,现代的发明对于任何一个公元1800年前生活的人来说,都好像魔法一样神奇,甚至可能会被奉为上帝的造物,归入宗教的范畴。试想,那时的一场话剧,展示如今手机的功能,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会不会被定性为无理的魔法?
           同理,宇宙如此之大,人类未能了解和认识到的事物还有很多,可能生命的存在,根本不需要基于碳,甚至不依赖于实体。局限于碳基实体生命世界的我们,所想象的外星人,大多换汤不换药。
           编剧在本片中表现了他新奇的科学幻想,一种以无线电波形式存在的可以通过脑电波影响人类思维的生命,因为与人类的认识相差过远,也自然地被用鬼怪、宗教这些概念来解释。
          用披着科幻外衣的鬼片这种话来批评这部电影,就好像中世纪的人用魔法来定性手机的功能一样,是局限于所在时代的见闻,想象力贫乏的表现。而真正能够引领人类进步的,正是那些不囿于常理,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 头像
    乌鸦火堂

    今天来说说《黑洞表面》。

    这部电影关注的朋友不算多,因为比较小众,没什么大明星也没什么大怪物,而且当年没啥反响,票房砸锅,也口碑也不算好。

    但该片出现时,恰好赶上了国内影碟市场风起云涌之际,电影也顺势进入国内盗版碟市场,还是掀起了一定的波澜。(当时的影碟译名叫《异煞》/《撕裂地平线》)

    这是一部很邪祟的科幻电影,内容非常丰富的——科幻、恐怖、丧尸、宗教、神学、哥特等元素,用当年评论界的话来形容,“高概念的开篇和神棍级的发展”。

    在那个我们都“没吃过没见过”的年代,该片的出现,还是给那时少年的心灵造成极大震撼,或许我们之前看过太空歌剧《星球大战》,或许看过战争类的《星河战队》、也看过恐怖类的《异形》,但从未见过这种——

    太空里的鬼片,一个太空船,竟然“活”了?!

    包括当年《科幻世界》等杂志都对该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所以这部另类小众科幻电影,还是收获了不少粉丝。正因为元素丰富,其粉丝也遍布科学、宗教和魔幻界领域,比如《战锤40K》的粉丝很多都是该片的簇拥(这个咱们后面展开说)。

    但估计很少朋友了解,我们如今看到的,其实是一部“未完成”的电影,还有不少内容电影拍完了但没来得及剪,曾经试映的时候,还把一个观众吓晕了。且由于某些不可抗力,电影的胶片,已经被销毁了。

    也就是说,在这个流行“完整版、导演剪辑版”的时代,该片是不可能出现其他版本了,甚是可惜。

    当年这部电影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儿?该片诡异的风格和邪祟之处究竟源自哪里?我们下面就来夹叙夹议的研究一下。


    “黑暗森林”里的鬼屋

    说之前,提一嘴刘慈欣在《三体》“黑暗森林法则”:

    ★宇宙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他们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
    ★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在这片森林中,别人就是地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

    大刘这套理论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费米悖论,而《黑洞表面》的故事,是否参考了改理论,大刘是否看过这部电影,暂且不提,但二者也是有着一定的关联性的,即“他人即地狱”的观点。

    但本片无疑更宽泛一些,因为电影中“新领域号”离开了我们的宇宙,去到了一个超出我们认知的领域,接触到的也不是某个文明,而是单纯的邪恶、混乱、无序的空间。

    2047年,一艘探索太空却失踪7年的太空船“新领域号”出现在海王星附近,一个救援队前往救援,随行的还有“新领域号”的设计师。虽然生命扫描显示新领域号充满生命迹象,但搜寻之后救援队发现所有船员均死亡或消失。而船员们也开始被幻象所困——他们分别看到了自己心中无法释怀的伤痛和昔日罪恶。
    原来“新领域号”的引力核心打开了虫洞,去了另一个可怕的空间。回来之后,这艘船就“有了生命”……

    这部电影堪称“太空版的《闪灵》”,把一个闹鬼的故事搬上了太空,偌大的太空船“新领域号”就是阴森的鬼屋。

    这个点子来自于本片的编剧菲利普·艾斯纳(Philip Eisner),而这个剧本也是他的编剧处女作。

    90年代中后期,CGI技术发展迅猛,太空科幻电影火爆了一阵,如同期的《星河战队》《异形4》《迷失太空》等片都是潮流之作,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上天打怪”。

    所以在一众科幻片里,这个“太空闹鬼'的故事还是别具一格,派拉蒙影业对这个剧本非常感兴趣,随即推荐给了新锐导演保罗·安德森。

    当时的安德森同学刚刚出道,好莱坞首部作品——电影版《真人快打》(1995),仅用2000万的成本就换回了北美7000万,全球1.2亿的成绩,可谓意气奋发。摆在他面前的剧本,从《真人快打2》到漫威的《X战警》琳琅满目。但是这位年轻导演大手一挥——不想怕PG-13电影,老子要拍R级恐怖片!

    那时候的保罗·安德森,没有堕落为“电玩导演”和“媳妇迷”,踌躇满志想要干一番大事业。

    他非常喜欢《黑洞表面》的概念,但对故事情节不太满意。因为原剧本是一部纯正的超自然鬼片,只是把鬼屋换成了飞船,把异形等外星生物变成了鬼魂而已,导演不想“换汤不换药”——

    “邪恶对大众来说是模糊且未知的,不如让飞船本身具有意识,而不是某个外星生命”。

    可见,《黑洞表面》的故事,太空鬼屋的概念来源于编剧,而“飞船有了生命”的主意,则来自于导演保罗·安德森。


    科幻《闪灵》想法太多

    导演在改写故事的时候,参考了1963年的罗伯特·怀斯《邪屋》(就是老版《猛鬼屋》),以及库布里克的《闪灵》。所以《黑洞表面》是融合了两部电影的特色,而且非常具有辨识度——

    ★片中船员看到各式各样的幻觉、飞船场景还会变换的镜头,就是来源于《闪灵》,而山姆·内尔饰演的威尔博士,活脱就是尼克尔森杰克的翻版。

    当然二者“发疯”的动机是不同的。

    杰克是巨大的压力和焦虑,以及与家人关系的崩坏,超自然幻象只是诱因;而尼尔博士虽然因为超自然诱发负罪感,但对妻子亡故的愧疚显然动机不足,所以他作为飞船的设计者,就是单纯的被自己的作品“鬼上身”了。

    ★电影的视觉风格,明显参考了《邪屋》。后者借用闹鬼房子的摄影和构图,突出了精神不稳定的状态,更像心理惊悚片。

    而《黑洞表面》的视觉风格尤为突出,而鬼魅音效、倾斜画面、翻转镜头、大量广角、对比强烈的光影等元素,营造出别致的空间扭曲感和视觉压迫感。

    ★而阴森的飞船设计,具有浓重的哥特风格,也是来源于《邪屋》。

    比如引力推进器上铭刻的花纹、内部如教堂穹顶般的飞船走廊、外部如塔吊般的金属骨架结构。片中米勒船长在驰越“新领域号”外部船身,去营救掉出船外的贾斯汀的场面中,飞船的哥特风细节一览无余。

    毕竟电影剧组光是建造场景,就花了900万美元。

    通篇冷冰冰的工业质感,则是保罗·安德森的特色,他随后的作品,包括《兵人》《生化危机》《死亡飞车》等片,都带有浓厚的“脏科幻”属性。

    ★“新领域号具有意识”这个抽象概念,也在电影中进行了形象化的演绎

    观众可以把飞船当成活生生的怪物,救援队进入飞船好比“羊入虎口”——如绞肉机一般的通道好似消化道,三个磁环不停转动的引力推进器,就是跳动的心脏;其免疫系统便是唤起“入侵者”内在罪孽的幻觉,然后加以一一残杀。

    飞船的生命维持系统,就好比血管。片中有一段致敬《闪灵》“血水喷涌”的场面——生命维持系统里无故充满了血液,最终破裂喷涌而出,这段前后不搭的情节,就是完全的致敬而已。

    电影中救援队的生命探测器,一直在表达这艘死寂的飞船上有生命迹象。且经历了三次读数飙升。

    ※第一次是救援队刚上船之后,贾斯汀触发引力推进器,一通冲击波火星四射,好似沉睡的怪物被惊醒后地起床气。

    ※第二次是中段,期间船员听到了怒吼声,察觉金属门的变形,并集体看到幻象,贾斯汀苏醒自己“走出”飞船……代表了飞船对“入侵者”的进一步侵蚀。

    ※最后一次,当米勒船长说,要炸掉新领域号之后,飞船的生命探测器读数飙升,随后威尔博士就暴走了。这代表着飞船附身在了博士身上,用实际行动阻止米勒炸船。

    如果把“新领域号”比作人类的,这三次行为也代表了一个人的苏醒、愤怒、动手的三种情绪。

    ★最后还要提一嘴宗教氛围。

    电影神学和宗教氛围是肉眼可见,比如“新领域号”的外形就被设计成为十字架,连飞船的窗户都是十字架形状。

    还有飞船发来的拉丁语求救信号,来自于《圣经》中的名言,在删减片段里,博士用“拉撒路”(复活)来形容飞船,以及飞船打开了虫洞,虫洞的另一头,去到的那个空间,就是地狱。

    其实电影也想要表达,“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种观点——科学再怎样发展,宗教也有存在的理由,终极信仰与理性世界之间,从一开始就分不出胜负。

    而本片更是非常极端,人类的科技打开了地狱之门,好似但丁游览地狱,也代表了“科学对宗教的臣服”。

    综上所述,鬼屋题材,用飞船隐喻人体免疫系统,“闪灵”式的环境诱发,还有哥特氛围、宗教元素……各位发现问题没有?没错,作为一部科幻片,电影想要表达的元素,太多了。

    这是新导演的通病,踌躇满志的理想,什么都想要,但最终发现,上述这些能有一个表达清晰就不错了。

    比如电影的科幻理念,又是虫洞解释、又是编年史,开场20分钟非常具有硬核科幻的氛围,但随后这些内容基本用不上了,这也是该片当年饱受诟病的一个原因,然而更具“现实骨感”的,还在后面。


    吓晕观众的未完成作品

    由于想表达得过多,《黑洞表面》拍摄过程可谓相对繁琐,素材众多,但电影临近杀青的时候,剧组人员却发现,留给这部电影的时间不多了。

    该片原定1997年10月公映,但期间出现了变故,因为派拉蒙和20世纪福斯合作的巨制《泰坦尼克号》,空降到当年9月末公映,为了不干涉自家新片,《黑洞表面》只能提档到8月。

    提档,彻底打乱了电影的拍摄节奏,片子还有一部分没有拍摄完,只能提前杀青,剩余部分不拍了。但最难的还是后期。

    美国导演协会规定,剪辑一部电影的标准工作时间是10周,而当时距离8月仅剩6周的时间,所以全剧组期只能加班加点做后期。最终交出一个130分钟的粗剪版,特效、混音等都没做完。

    但就这个130分钟版本,惹事儿了。

    在电影调研试映过程中,有观众被吓晕了,不是夸张,是真真正正的休克过去了,而且调查报告里用的是“some members of ”,说明还不止一位晕倒了,然后这件事就被捅到了派拉蒙高层。

    高层看完这段内容之后也被震惊了,责令电影删减。

    究竟是哪段内容,看过电影的朋友应该可以猜到了,就是被称为“血腥狂欢(bloody orgy)”的“新领域号”船员集体陨毙的场面。

    如今我们看到的该场景,仅仅出现在救援队查看监视器回放中,一闪而过。

    但原版里该场面不止于此,时间很长,且比起单纯的血腥,更多是残酷的让人难以忍受——zhi解、强X、开糖、抠出自己的双眼,手从嘴里伸入肚中把内zang掏出来……

    这段场面并不是保罗·安德森拍的,当时他正在忙后期剪辑和收尾工作,负责该场面拍摄的是第二导演瓦迪姆·让(Vadim Jean)。

    这位重口味老师为了追求真实效果,找了很多“专业”演员,比如用真实截肢人士扮演其中的zhi解角色,用se情片演员来展示其中暴力强X内容。

    正是这样的“真实”,换来的是派拉蒙对该片的强制删减。据制片人回忆,光是类似场面,就删除了10分钟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威尔博士妻子自杀,原版更残忍,所以才会让威尔有了心魔;

    ★彼得丝幻觉中看到儿子腐烂的身躯,公映版一晃而过;

    ★威尔中邪后,给DJ在手术台上的“剥皮”,原版展示了完整的过程;

    ★船员的“血腥狂欢”,被删得只剩几秒钟;

    ★结尾威尔博士给米勒船长展示地狱场景,电影中被压缩成为“快闪”。这段本来是导演的“得意之作”,为此还参考了希罗尼穆斯·博斯和彼得·勃鲁盖尔等艺术家的画作。

    如今有条件的朋友,在该场面镜头快速闪过之时,可以暂停跳帧观摩——

    地狱场景中,有着大量造型别致的刑具,受刑的都是救援队里的主角们,效果有点类似克里夫·巴克的“扭曲的灵魂”系列或《养鬼吃人》,即极致的肉体折磨,倒是有些特色和艺术感的。

    除了10分钟的极端场面必须删除外,电影还面临了一个重要问题,130分钟版本里,还有一部分特效没有完成,背景还都是绿幕,但由于临近公映期,实在完不成了。没办法,只能硬删,继续重剪。

    最终,130分钟的初版,零零散散的一通剪辑,成为了如今我们看到的95分钟公映版本,有35分钟被剪了。

    且结合电影拍摄情况,严格意义上,该片算是那种“未完成的作品”,最终强行公映。

    比较讽刺的是,原本该片是为了给《泰坦尼克号》让路才提档的,结果后者也因为制作没有完成而没赶上9月档期,最终去到了同年12月,并开启了连续15周登顶票房榜的表演。

    假如早知道这个情况,《黑洞表面》按照原定10月档期公映,有充足的时间拍摄和制作,电影效果估计会更好一些。

    但现实没有“如果”,而该片波折的命运并未结束。


    惨淡收场无以为继

    《黑洞表面》原本是派拉蒙比较重视的科幻恐怖片,从电影6000万美元的预算就可以看出。这个成本对于R级电影来说,在1997年属于中上等了,与《异形4》持平,仅次于同年《空中监狱》《空军一号》(这俩都是7000万多)这些动作片。

    可惜电影8月15日公映,在同期竞争对手仅为史泰龙的《警察帝国》的情况下,依然毫无波澜,首周票房1300万,仅列当周第四位,让片方大失所望。

    媒体和影评人评价不再多提,多家媒体都认为该片虽然“太空《闪灵》”的角度清奇,但虎头蛇尾,未兑现“应有的内核”。

    考虑到电影未拍完就匆匆上映的事实,这样的评价还算客观。

    但最惨的是观众口碑,《黑洞表面》是少见的观众口碑比影评人口碑还要低的商业片。

    该片选择了“饥饿营销”的方式,因为片方认为电影正片中“飞船具有意识”是最大的噱头,一定不能剧透,所以电影从预告片到宣传手段,都藏住了这个梗,并暗指该片是一部“异形类”外星怪物类恐怖片。

    结果这样的营销手段,却电影票房惨败的推手之一。

    普通观众搞不懂你这部电影在讲什么内容,有点故弄玄虚,没啥兴趣;而冲着外星怪物的观众最后发现自己被忽悠了,也不会满意。所以该片公映之后,观众口碑仅为“D+”。

    PS,后来该片在科幻迷的助攻下,这部标新立异的作品,口碑还是上去了一些,如今在烂番茄上,观众评价来到了61分(C-)。

    最终该片的北美票房仅为2600万,全球累计票房为4200万,连成本线都不到。

    对于这个成绩,导演保罗·安德森自然一肚子委屈,因为这是一部“未完成就公映的作品”,事后还被删了那么多内容,显然无法代表这部作品以及创作者的真实意图。(您要不来内地电影行业试试?)

    所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导演剪辑版。

    《黑洞表面》票房砸锅,不过电影在科幻和恐怖片粉丝里还是掀起了一定的波澜。所以该片在后来的DVD市场上,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有了影碟市场的鼓励,导演找到派拉蒙,与高层商讨,希望把之前没来得及剪辑和制作完成的素材重新搞一下,发行导演剪辑版的DVD,但却得到了一个令人失望的消息——电影的素材和胶片,已经被完全销毁了。

    究竟是由于商业失败,被片方泄愤式的销毁,还是疏于管理,被当做垃圾丢掉了,派拉蒙并没有透露原因。但无论如何,《黑洞表面》传说中的“完整版”,已经不存在了。

    但是,还记得试映时吓晕观众的那个130分钟版本嘛?电影素材虽然被毁,但当时放映的这盘拷贝还在哦!该拷贝被压缩成VHS录像带格式,至今保存在电影的制片人手中。

    可惜这盘录像带是无法面世的,不是那些残酷的镜头的原因。

    前文也说了,130版本身就是粗剪,特效、混音都没做完,由于原始素材已经没了,这些未完的部分也不可能完成了,就是成了一个“孤版录像带”。

    导演和制片人商议之后,决定让这个版本也别往外流了,就在自己手里当个“纪念品”吧。


    后来的他们

    由于种种原因,野心勃勃的《黑洞表面》火爆未遂,让导演保罗·安德森好不郁闷。

    平心而论,这位依靠改编电子游戏而打入好莱坞导演,有个“大片梦”,但娘胎里自带的B级片习性,让他随后的作品,总是“大不起来”,无论拍什么题材,成本多少,都有浓浓的非主流感觉。

    《黑洞表面》失败后,这位不甘心,再度挑战大制作科幻片,98年的《兵人》,耗资8000万,并搭建了华纳有史以来最大的外景地,最终票房是辣眼睛的1400万,当时媒体评价该片为“第二个《未来水世界》”……

    连砸两部大片之后,保罗·安德森心灰意冷,只能回归自己最擅长的“电玩”领域。2002年的《生化危机》在游戏迷和影迷之间毁誉参半,好在成绩还不错。

    他本该沿着自己最擅长的路线一路走下去,“可惜”他在拍摄《生化危机》的时候,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妻子米拉·乔沃维奇。

    然后这位的心思就不在拍电影上了,以后的大部分作品,包括《生化危机》全系列,都以捧老婆为主,使得他也从电玩导演,一路晋升为好莱坞著名的“媳妇迷”。

    对了,这位还有个外号叫“大片杀手”,因为保罗·安德森依然有着念念不忘的大片梦,在2010年前后,他还导演了两部投资近亿的大制作电影,分别是《庞贝末日》和《三个火枪手》,这俩片的票房分别是2300万和2000万……

    这意味着他导演的电影成本只要超过8000万,其票房基本会稳定在2000左右,也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新世纪之后,保罗·安德森最成功的作品除了《生化危机》,就属于《异形大战铁血战士》了,该片耗资7500万,全球拿下了1.7亿票房(其中北美8000万),成绩不算突出,但创造的IP价值和周边利润丰富。

    其实个人认为,在2008年他导演了杰森斯坦森主演的《死亡飞车》,是最能体现他风格的作品——脏科幻风格、充斥废金属、电子乐的B级片,可惜这部耗资6500万的电影,北美最终票房仅为3600万(全球7200万)

    也就是说,保罗·安德森自从1995年出道以来,他导演的电影,只要不是改编自电子游戏的,就全部血亏,电玩导演“当之无愧”。

    PS,但保罗·安德森所擅长的B级科幻风,也很“中”科幻迷的口味,比如2009年,他编剧并监制了一部电影叫做《深空失忆》,成为很多科幻迷的至爱。虽然他不是导演,但该片的邪祟指数也不亚于《黑洞表面》,尤其二者的视觉风格也很像(比如十字架窗户)。

    而《黑洞表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标新立异“太空恐惧”也被越来越多的提及。

    ★比如洛夫克拉夫特所构建的《克苏鲁神话》,不少粉丝认为,《黑洞表面》是最能体现爱手艺所贯彻的“宇宙恐惧”的作品之一,二者的共同点——看完之后san值狂掉。

    ★此外还有著名恐怖游戏《死亡空间》,其制作者曾明确表示,《黑洞表面》是该游戏的灵感来源之一。

    ★当然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黑洞表面》与《战锤40K》的互相成全了,其中“宇宙之外的混沌无序空间”成为二者交集的对象。

    《战锤40K》,一款首发于1987年的太空歌剧类战棋游戏,当时就提出了一个所谓亚空间恶魔的概念。

    “在宇宙诞生之初,亚空间还很平静,但随着物质宇宙中生命的繁盛以及灵能的使用,亚空间也渐渐变得危险而莫测。其中的最强者是四位邪神:战争之神恐虐、篡改之神奸奇、瘟疫之神纳垢、腐化之神色孽。这四位恶魔代表了绝对的混乱与邪恶。他们能轻易地影响进入亚空间中的生命的心智,令其陷入自相残杀的疯狂之中。”

    《黑洞表面》的编剧艾斯纳曾经明确表示,剧本的灵感就是受到了《战锤40K》的启发。而随着电影的问世,不单单是亚空间的概念,片中的哥特风格,宗教氛围,也与《战锤40K》的格调一致。

    所以,《战锤40K》的粉丝,也把《黑洞表面》认定是非官方前传——是“新领域号”发现并打开了亚空间。


    彩蛋1:错误的译名

    电影的片名很多,早期VCD时代,该片最为常见的是译名是港译《异煞》,大概率是想突出该片是《异形》和《天煞》(《独立日》)的结合体。

    而我小时候接触的碟片,该片的名字叫做《撕裂地平线》,这是台译,由于先入为主的原因,俺更喜欢这个片名。

    如今《黑洞表面》是DVD时代的译名,但这个译名是错的,因为把译者把片中的虫洞当成了黑洞,且该片的英文片名“Event Horizon”也是天文学术语“事件视界”——黑洞周围的便是事件视界。

    这个概念大致是,在非常巨大的引力影响下,黑洞附近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使得任何光线皆不可能从事件视界内部逃脱。

    英文片名也是双关语,代表了“新领域号(horizon)事件”,引申为“所有人也无法从这艘船上逃脱”,所以《黑洞表面》这个译名算是美丽的误会吧。

    又因为horizon是“地平线”的意思,所以《撕裂地平线》这个片名的含义,直接剧透了结尾——“新领域号”被炸成了两段。


    彩蛋2:被删除的场面

    说下电影正片较完整版究竟少了哪些内容吧。

    这些内容来自于DVD里附带的删减片段、电影的剧本(该片剧本早已公示,英文好的朋友搜着去看一下)、导演在漫展上亲自阐述剧本之外的拍摄内容,这里进行归纳。

    ★威尔博士登上侠侣号

    这是DVD附赠的删减片段,海军上将召见威尔博士,让他确认救援信号的波段是不是新领域号发出来的。

    确认之后,威尔表达了自己要一块去的意愿,一方面由于自己是飞船的设计师,另一方面是为了挽回自己的声誉,大概飞船失踪也让他遭受不少非议

    这段解释了威尔博士为什么会跟着救援队一同前往的原因。

    ★第一次幻觉

    救援队登上新领域号探索的大段内容被删除。其中包括彼得丝在医疗室里看到了满屋子血液结晶,米勒船长看到面前一颗漂浮的牙齿。

    然后正片接入,贾斯汀第一次接触核心,然后被吸入黑洞。核心发出了引力波,引起一连串爆炸,之后就是电影中没有的情节:

    登上新领域号上的船员都出现了幻觉,彼得丝看到了自己死去的儿子,还去拥抱了对方,结果发现“儿子”是那具漂浮的尸体;米勒船长在无线电里听到了死去队员的呼唤“不要离开我”,并在爆炸中看到了一个浑身着火的人在指责他。

    此时在侠侣号上的舒泰克发现了新领域号的生命读数激增,引力波之后,读数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这段情节代表了新领域号的苏醒——被吵醒之后的起床气,发出了一声咆哮,然后开始“干活”。正片里把这段幻觉内容删除了。

    ★科学+神学

    救援队在检查新领域号航行日志时,发现船上的所有时间都停在了2034年,也就是7年前,飞船失踪的那一刻。

    这时候威尔博士给大伙解释原理,包括引力效应、时间流逝等,说了一大堆科学术语,但看到大家都一头雾水,不得不换了一种方式,类似于开场不久后他给船员们用杂志穿孔解释虫洞。

    不过这次他用了宗教的术语,他把飞船比作了“拉撒路”,死而复生。当他复活之后,死去的那段时间不计入他的年龄中。

    这段对话,也代表了科学到神学的过度。

    ★血海中的人脸

    那段致敬《闪灵》血海的片段,原剧本里显示,当血液充满生命维持系统之后,玻璃窗里浮现出一张血肉模糊的脸,是器皿里的那个“人”从内部打碎了玻璃窗。大概是这段很难展示,所以干脆就没拍。

    再就是一些的删减内容,主要是角色前史——包括米勒船长和舒泰克之间的暧昧关系;贾斯汀的身世,解释了他为何被核心“召唤”从而被吸入其中;威尔博士妻子自杀的动机……

    PS。从剧本上来看,舒泰克的戏份应该是第一女主角,可惜正片里被删成路人甲。

    当然,还有大段残酷场景被删除了,要知道公映版比完整版少了足足35分钟。

    ★备选结尾

    该片的结尾是备选的第二结局,原剧本里,结局是幸存者被再次赶来的救援队救下之后,舒泰克听到了新领域号深处,包括米勒船长、威尔博士等人死去的船员一直在呼喊她的名字,把她吓得够呛。

    公映版结局则强调了视觉冲击了,以及缓缓关上的舱门,个人感觉比原版好。

  • 头像
    豆友1959306

    一、豆瓣史上最灵异电影n粗粗看了一下各条影评,震惊了,竟然有无数人惊讶于电影里不存在黑洞。n不知道是字幕组的误杀还是自己大脑黑洞了,因为:n首先,horizon号执行的任务是穿越一个黑洞。或者说虫洞,黑洞的一种。他们本应该穿过一对彼此相连的黑洞,到时空的另一端,或者很远的地方。(虫洞的概念文末有注释补充)n其次,飞船的引擎,叫重力推进器,是个制造黑洞的推进器,也就是说飞船的动力也是由引擎的黑洞提供的,这里又有一条黑洞,而且根据小帅哥被吸进去的情况看,也是个虫洞型的。n于是乎,无数的豆瓣er竟然围绕着为什么没有黑洞、黑洞暗示的是什么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后一个心理黑洞说胜出,当选为最受欢迎的影评......你们看什么呢?n(已经没了)n二、驻波n初次看的时候,正被电磁场与电磁波这门课折磨。所以看到空间中弥漫着生命的桥段时,毫不迟疑的想到这另一个宇宙的生命,就是一团电波。n这团电波星人跟着horizon号来到了我们的宇宙,封闭在horizon号金属外壳下,作为驻波。用中文说,就是他在封闭空间里来回反射,而不至于会弥散开去死掉。n这团电波显然有高度的智慧,可以理解很多人类的思维而且,可以读取和干扰人脑电波。n他很聪明,他可以利用电磁辐射干扰人的感官,也懂得利用人脑的漏洞(可能患上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可以熟练的制造幻觉。n鉴于电波本身没有形体,又不便操作飞船本身杀死船员,因此他通过恐怖幻觉摧毁船员的意志和信任,再控制一个有私心的科学家,才成就了他的事。n三、电波星人的目的,n明显不是被带回地球或者逃回黑洞,而且杀死船员也不能实现这个目的。如果他目的是吸引救援队把它带走,他就不会杀死所有队员并炸掉救援船;如果他仅仅是为了回到故乡,也不会等到救援来过之后再行动,因为队员登船时内核就已经偷偷启动了。(这里有个疑问有待推敲,就是当两个船员登陆后看到黑洞引擎启动,这是幻觉还是事实其实不一定。)n队员逃走时,它除了阻止他们逃走,还刻意的杀死他们。最后努力带他们去黑洞里面。n所以我推测,他的目标是制造恐怖,吸收恐惧制造的脑波。或者即使看起来死了,他也要带去地狱里拿着玩。n具体来说,最后时刻用幻觉把船长赶入内核一端,把医生摔死在内核旁边,都是支持证据。但是,justin失去神志的时候,想自杀逃离飞船,清醒后却又放弃自杀的念头,似乎是反对证据,不过可以猜测,即使在昏迷中,自杀仍然是自己的意志,之后的反悔无非是清醒起来却忘掉了之前的状态。n日志里的视频,甚至不一定是真的,也许是他刻意制造的假象用来摧毁人类的意志。因为视频是在飞船上解读的。博士吓唬船长的内容也许也是为了让他痛苦而已,因为之前猜测他们电波星人的食物是人类的恐惧。然后飞船就攒够了足够的燃料,可以带着食物飞回去和家人团聚~nn最后,祝我们穿入到另一个宇宙中的Miller船长好运。听说他后来进入新宇宙之后继续当起了船长并且改名叫Morpheus。nn--经过n年的口水洗礼,我发现不少人莫名其妙的指责虫洞是黑洞的问题。n我来补充一些科普内容,一个字不说,只放几张画大家看个热闹:n引力: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2/Spacetime_curvature.png/220px-Spacetime_curvature.pngn黑洞:http://holofractal.net/wp-content/uploads/2013/05/black-hole-singularity.jpegn虫洞:http://www.upscale.utoronto.ca/PVB/Harrison/BlackHoles/transp8.4.gif


    近来发现竟然受到推荐算法的厚爱,赶紧补上一条广告

    自以为科幻迷?你有懂你看懂没看懂吗?

    这篇文章被拍砖最多,希望下一篇不要落后

  • 头像
    一凡

    看完这部影片我先大概看了一下大家写的影评,我觉得我就不探讨黑洞还有一些不在我理解范围内的科学研究性解释说明了,因为我的关注点确实不在这里。这部影片给我最深的印象在1996年拍摄的一部硬核科幻,在影片中展现的细节真的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而在这部影片后的24年中好莱坞出现的诸多宇宙科幻类影片更多的是把经历放在如何更好的讲故事比如《星际穿越》等。而就在去年2019年中国票房前三名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纪念性的科幻硬核作品。当时我看过卡梅隆曾评价:概念不新鲜,改编很牛。其实听到这个消息本身不奇怪,确实那么多外国宇宙科幻电影真的数不胜数,但今天我看了1996年的这部硬核宇宙科幻电影,我真的是看到中国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总之剧情里面到底是人性的黑洞还是真的黑洞,咱们不去讨论,咱们就好好看看细节一起来感受感受吧。

    先来一个宇宙飞船,为什么是这个造型跟剧情有密切关系

    咱们就看看这里不同结构、不同材质、不同灯效所配合一起的伟大效果

    每一个胶囊里都注入了类似水或类似母体的液体,这种特质的弧形,就像之前提过感官游戏一样是非常难做到的细节

    椅子面的磨损,墙壁上的生活细节

    满足多人对话的空间设计,这是1996年的电影

    看看机长的椅子不简单

    显示器上的小贴纸和周边磨损的按键

    那时候的UI无论从颜色和板式都是非常考究的

    来看看手里的工具箱和这一身宇航服吧

    真的细节都摆在眼前了,下个镜头地面就降下来了。。

    无死角的细节处理

    看看这双磁力鞋,绿色就是开启磁力,红色就是关闭,包括方向上都有区别,多么仔细

    非常好看的宇航帽背面还有能量条闪烁

    开启时空黑洞的正确方式

    最后我想再说两句,看到这么多的细节让我想起了《感官游戏》,我相信这部《黑洞表面》的投资远远要超过《感官游戏》,但无论是投资多少,影片中出现的细节的制作和呈现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科幻类电影,因为本来就是虚构的故事,如何让观众感同身受,必须在细节下功夫,而道具细节我觉得分为俩类,一个是制作的细节完成度,还有就是生活痕迹的细节度,如果《黑洞表面》那些特写镜头里少了那些生活痕迹的细节我感觉会对观众的感官打打折扣。

  • 头像
    老甜菜
    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科幻开始没那么小众了,是不是个人都能聊一下《三体》,聊一聊刘慈欣和他的黑暗森林理论,为了表示自己是科幻老鸟,往往在讨论是不会说刘慈欣而是大刘。

    在豆瓣网友中这种倾向也许更加突出,一旦是科幻片,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这片是否能够带来思考或者愉悦,而是拿着显微镜分类,是硬科幻还是软科幻?一旦软,首先打个差评,然后送其他好评的人一个呵呵。

    其实在国外,魔幻、玄幻、科幻区分从来都不明显。当然,为了便于讨论,咱可以分分,但并不意味着硬科幻就比软科幻强,只有个人爱好的区别。

    另外,我一直很疑惑,难道理解这片很难吗?全片就是随时随地会产生各种幻觉,所谓比地狱更甚之地这种表述无非就是无限让人恐惧之地而已,为什么有人真拿地狱去套?最后同归于尽的博士,眼睛都回来了,明显就是暗示幻觉,这不要太明显。《彗星来的那一夜》连一帧画面中某个角色有几颗纽扣都有人观察,这也太厚此薄彼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片一点都不玄幻啊,纯科幻啊。

    至于穿越虫洞、飞船装上异生物、飞船拥有生命、飞船可以影响人类知觉这类设定,已经在20年后的今天变成一个比较常规的设定了,还经常有作品致敬。比如P社游戏《群星》,玩过的都知道。

    同样是经典,虽然程度不同,豆瓣们一开始就怀着崇敬之心看《太空漫游2001》,哪怕这片的宗教意味更重,而这部《黑洞表面》没能赶上豆瓣们的出生,又没搭上互联网吹泡泡的春风,所以在这里居然沦落为鬼片。

    可惜,可惜。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