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王千源吴彦祖春夏卫诗雅大力于笑胡子程李晓川洪浚嘉纪焕博庞雨浓答有为鲍起静尤勇智王超北胡晨曦
类型:剧情动作犯罪导演:刘浩良 状态:HD 年份:2020 地区:香港 语言:粤语 豆瓣:6.1分热度:6 ℃ 时间:2024-06-11 19:34:36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除暴》这部电影在宣发之初就备受期待
王千源与吴彦祖的正邪交锋成为最大看点
但是豆瓣6.4的评分
怎么都只能算是在及格线上
是吴彦祖不够帅了
还是王千源演技不在线了?
我把《除暴》看了三遍之后发现
四大硬伤才是影响口碑的主要原因
一:办公室恋情
为了给后面剧情中年轻警察被炸掉手做铺垫
前面专门设置了跟办公室女同事互相爱慕的情节
但是如果把这一段去掉,你会发现完全没有影响
电影跟电视剧不一样
可说可不说的事情就没必要说
说了就会显得很冗余
即使想丰满一个人物
把细节融入到剧情中效果反而更好
刻意的去营造这种情绪的话
观众是能感觉出这种刻意的
二:算命先生
整部电影剧情中
张隼的个人生活算是警匪对决中不多的缓冲时间
让整个节奏不至于一直处于高速状态
但是很多镜头就比较难以理解
为了体现张隼的凶狠
算命先生在讨要报酬时被张隼看了一眼
算命先生就害怕的缩了回去
这就太过刻意了
换位思考一下
如果我们是这位算命先生
追逐过程中我们也许会因为追不上而放弃
最后可能还会骂一句
只是因为旁边人看了一眼
就吓得躲回去了
这完全说不通啊
因为对当事人来说其他人都是看热闹的
他们的想法和眼光没有报酬重要
你去跟老板讨薪
会因为陌生人看了你一眼就放弃了?
三:押款员与银行女职员的爱情
劫匪换到武江抢劫之后
导演用很多个镜头去体现押款员与银行女职员的恋情
还有警察要带同事去吃面
这些都是在立Flag
很明显是有人要牺牲啊
果不其然,两人都牺牲了
如果说这种手法前几年比较好用的话
现在大家都看腻了
再这么拍看起来就会特别别扭
毕竟观众的智商和眼界都是持续提高的
一:抢出租车
在发展银行中山南路事件时
警察一方即将抓住匪徒
此时刚好来了一辆出租车
车上的人还很默契的一起下来了
是的,你没看错
正前方一群人在火拼
这几个人就真的不怕死的下车了(送车?)
二:穿防弹衣了吗?
劫匪逃跑之后
队长钟诚出于关心质问女警
“你带抢了吗?”“穿防弹衣了吗”
“你得先活着才能救人”
然后在整部剧中
压根就没人穿过防弹衣
那这段戏是想表达什么?
喊喊口号?
还是队长带头喊的
三:宾馆大战
在宾馆发现两名劫匪之后
一群警察都堵在了宾馆里
时不时还有人从上面掉下了
显得战况异常惨烈
虽然每个人手里都有枪
不知什么原因都仅仅是举着
然后出了宾馆
击毙了?毙了?了?
那么前面忙活那么久图什么?
就是为了给女演员提供一个展示枪法的机会吗?
前面受伤牺牲的人员又有什么意义?
四:抓捕张隼
在戏院抓捕张隼时
为了体现细节的把控
专门让钟诚在外面等着
假张隼还非常有耐心
等警察全部到位之后
才做殊死一博
为了防止别人识破身份
假张隼自己割破了耳朵
既然已经做到这地步了
为什么不做的更彻底点呢?——咬掉
明知道会被识破
却还这么做
目的在哪里?
救真张隼?刀伤会被识破,真身还是会被追捕
不救张隼?那割破耳朵干嘛,自己跑不就完了
就算为了体现歹徒的愚蠢
你也不能让人家智商强行下线啊
五:开枪之后才会逃跑
张隼与钟诚在浴池中大战
精不精彩先不说
周围人的反应就很奇怪
两人真刀真枪的搏斗半天
其他人什么反应都没有
直到枪声响起
所有人才像是收到信号一般赶紧往外跑
这跟我们的常识是严重不符的
在澡堂开阔的环境中
一旦出现这么恶劣的事情
第一反应就已经是往外跑了
而不是等枪响作为信号
也就是说搞错了应激反应的时间
几个重要事件的连接全都是靠旁人口述
一:卖挂历
友谊商店被抢后,警队还没有太多线索
然后直接跳到卖挂历的人身上
怎么找到的,为什么找?提都没提
中间为了找到这条线索所做的努力呢?
给几个镜头几句话铺垫一下也好啊
节省时间也没必要这么节省吧
二:发展银行中山南路抢劫事件
前面还是办公室日常、吃午饭
就有人报告说有抢劫事件
即使想表现说这种事情就是在不经意间发生
那你前面做点其他事情好好过渡一下也成啊
比如跟其他人说要多注意最近报警什么的
然后吃饭时有人汇报也算勉强过得去
你这什么都没有
在观众感觉上就断层了
三:宾馆抓劫匪
再一次让劫匪逃跑之后
钟诚还在跟大家开会
然后就有人报告在宾馆发现了两名疑犯
你说优秀不
自始至终找到劫匪的过程全都没有
中间过度只需要工具人的一句话
一:杀人不眨眼的劫匪特地留下了主角的命
劫匪杀人完全没有合理性
甚至看一眼就会开枪(银行柜员)
而电影开始时
王千源扮演的钟诚被匪徒抓了
明知钟诚是警察
也明知道钟诚知道了很多信息
劫匪还是把钟诚给放了
为什么一定要留下这个隐患?
恐怕只能用主角光环来解释了
二:破解密码
张隼几人互通消息都是用的数字式密码
钟诚看到之后直接说了这么几句话: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每一组数字,第一个是第几页;第二个,是第几行;第三个,应该是第几个字。
看看这个逻辑
看看这个准确度
简直毫无破绽
问,就是主角光环
为什么张隼还专门留下了一本书作为提示?
问,就是编剧让这么干的。
当然这一步还没有做到位
如果钟诚能直接猜到是哪本书
“神算子”的名号才算是当之无愧
三:张隼真身在哪里
钟诚在张隼家里看到助听器之后
就猜到张隼回了老家
如果说
钟诚知道张隼的母亲耳朵有问题
这个是合理的
问题是电影没交代也没说啊
那么助听器为什么不能是给其他人的呢?
比如岳父岳母二大爷?总得有点可靠的依据吧
别问,问就是上帝视角
《除暴》这部剧
除了这一点点点的槽点之外
其实还是有很多好的地方
比如最后替身的设计其实很有意思
可惜只作为了辅助情节
早在《除暴》宣发之初,我就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因为我能再一次看到吴彦祖在一部电影中饰演反派角色。在2004年的《新警察故事》中,吴彦祖饰演的反派角色关祖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他在塑造反派形象方面比正派角色更具优势,从那之后只要是有他出演反派人物的电影我就格外关注。
n
11月15日,我偶然得知《除暴》已经开启了点映,查了一下正好附近电影院有场次,于是赶紧买票观看。看完之后,我的评价是:这是一部十分难得,却又非常平庸的电影。
《除暴》这部电影是一部很典型的警匪片。提到警匪片,恐怕大多数人会跟我一样,首先想到的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全国的香港警匪片,周润发、刘德华、李修贤等人塑造的经典角色甚至成为几代人心中的港片代表,也使得警匪之间激烈交火、斗智斗勇等场面成为那个时代警匪片必备的经典元素。
而随着时间进入2000年,香港电影逐渐衰落,曾经火爆警匪片题材也逐渐稀少,并且开始改变讲故事的方式和套路,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已经很少能够在大银幕上看到那种复古的警匪片了。而《除暴》的出现,则又一次让观众找回了当年的那种感觉,就这一点来说,是十分难得的。
这部电影的原型案件,取材于曾经震动全国的张君、李泽军特大系列抢劫杀人案。1991年6月至2000年9月,张君及其同伙在重庆、湖南、湖北、云南、广西等地持械抢劫、故意杀人、抢劫枪支弹药22次,手段极其凶残、狡诈,气焰极为嚣张,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安定带来极大危害。在本片中,以吴彦祖饰演的“张隼”为核心的犯罪团伙“老鹰帮”真实地还原了当年张君等人的那种凶残、狡诈与嚣张。
比如在片中,我们能够看到犯罪分子们对于银行保安、押运员等人基本上是看到就杀,而且在闹市区敢跟警方正面对峙,甚至还把杀伤力极大的手雷塞到了无知孩童的手中、枪杀警察等等,考虑到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地是在我国内陆省份,因此显得尺度格外的大,可以说,这是我们在近些年中能在电影院里看到的尺度最大的警匪片了。
而还有一点比较难得的就是最后枪毙吴彦祖的戏份,这一戏份甚至被片方剪进了11月16日的终极版电影预告中。这一段给我的感觉十分震撼,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上一次在公共影视作品中出现枪决场景的影视作品还是2001年的电视剧《黑冰》。这部电影中最后的一幕跟《黑冰》中王志文的角色被枪毙时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我甚至非常有理由相信,这一幕本身就是在向《黑冰》致敬。虽然看过好几次相似的场景,但当最后吴彦祖饰演的张隼被押上刑场的时候,那种压抑感再一次的让我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
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一幕,以前不多见,以后估计也见不到。
在这里需要夸一下本片的两位男主,王千源和吴彦祖,两人一正一邪的双雄表演相当出彩。
吴彦祖饰演的张隼在鲻鱼头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阴狠,在这个人物的眼神中,我再一次看到了十多年前《新警察故事》里关祖的样子,其实这两个角色的性格是重叠的,张隼就像是中年之后的关祖,那种阴险狡诈又十分残忍的性格在这一次得到了数倍的放大。本年度华语电影最佳反派我觉得非吴彦祖莫属。
而王千源饰演的刑警队长钟诚,则是自带一种“狠人”的气场。在观众的脑海中,王千源这张脸可以说已经深深的跟东北大地联系了起来,当他笑的时候,能让你想到东北诙谐的二人转;但当他抽上烟或者拿起枪的时候,那种来自东北地区的寒冷肃杀之气就随之而来。片中钟诚的那股“咬死不放”的劲儿让他来演绎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也再一次告诉我们,一个演员表演的好坏,单单从他的眼神中就能让人分辨出来。
影片临近结尾时,两人在浴室的那场打斗戏简直可以用“视觉盛宴”来形容,除了两人身上那如同紧箍咒一般怎么折腾都不松劲的浴巾,其他的就一点毛病都没有了,打的可以说是拳拳到肉十分过瘾,同时也将张隼的“狠”和钟诚的“咬”这两个人物性格发挥到了极致。
在这里我想恭喜一下被王千源暴揍的吴彦祖,毕竟前两次被王千源揍过的香港男影星分别是郭富城和刘德华,说不定这一顿打,能给吴彦祖换来一个影帝呢。
说完了优点,就该说说这部电影的缺点了。
虽然这部电影有着大尺度的场面和王千源吴彦祖的精彩表演,但在这部电影的剧情上,始终给人一种十分拧巴的感觉。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能十分明确地感受到这部电影是在照着《盗火线》的路子走,影片中多次通过时空置换的方式来表现张隼与钟诚二人的针锋相对与旗鼓相当,你练枪我也练枪,你监视我我也监视你,你下套我解套,这世界上唯一了解你张隼的人就是我钟诚。
但问题是,《盗火线》中罗伯特德尼罗是在一次又一次交锋中逐渐露出破绽从而被阿尔帕西诺击毙的;而在本片中,张隼和钟诚两个人几乎没有什么文戏上的交锋,就是在互相火拼了几轮之后直接通过机械降神的办法把“老鹰帮”一一消灭,剧情推进得相当突然而且逻辑上有问题。
我说这部电影拧巴,是因为我觉得它是把《盗火线》、香港九十年代警匪片和大案纪实片三者混在一起的杂糅。经历过九十年代的人都知道在那十几年中,全国发生过相当多的恶性案件,甚至连我所在的烟台市都曾发生过悍匪枪杀四名民警的恶性案件,而我们之所以能从当年的那种“天一黑就不敢出门了”、“火车站方圆2公里都很危险,有人在那里搜身抢钱,不给就打”的混乱情况变成今天半夜十二点能够在大街上自由自在的走动,靠的就是广大的公安干警的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用他们的热血筑成一面面金色盾牌,保卫我们的生命财产。
在《除暴》中,钟诚与张隼的交锋时走的是《盗火线》的路子;公安民警侦破案件时走的是大案纪实的路子;而到了抓捕罪犯的时候走的又是香港警匪片的路子。特别是宾馆抓捕的那场戏,甚至有点武侠片的味道,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影片试图建立起来的对广大公安民警的歌颂与赞扬,因为但凡看过九十年代抓捕现场录像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事发突然,在那种罪犯已经被包围的情况下,都会有缜密部署和专业攻坚,而不是像片中那样一窝蜂地冲上去拿命填。
可以理解在这一段里导演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现公安干警的英勇无畏和罪犯的凶残,但这种拍摄手法其实是犯了和近几年大多数国内导演拍战争片一样的错误,为了惨烈而惨烈,这种手法很不高明。
而且,本片中很多事情都没有交待清楚,警方怎么知道作案的是老鹰帮?老鹰帮团伙作案的各地市之间什么关系?影片中好多问题都含糊不清,看得观众一头雾水,稀里糊涂的被推着往前走,你说是因为电影时长不够的原因吧,但在这部电影中又硬加了一段毫无必要的感情戏。其实关于张隼情人的戏份只保留最后一段即可,前面的都毫无必要。
套用本山大师的一句台词,对于这段感情戏“我不想知道它是怎么来滴,我就想知道它是怎么没滴!”
总得来说,这部电影制作很精良,但也存在十分致命的问题,从而使得一个本该展现出更高水平的优秀题材成为了一部平庸之作。
我是一名基层检察干警,今天是11月20日,距离公检法三家的年度业务工作考核结束,还剩最后10天。本地公检法这几周已经取消休假,夜班和周末上班成为常态。
同时,今天也是电影《除暴》上映的日子。当然了,这是今天下班路上,我打开豆瓣APP,想找个电影放松下时才知道的。
打开豆瓣,《除暴》评分不算高。我粗略看了一下底下的留言,评价也不算太好。
犹豫了一阵,秉着对王千源、吴彦祖选片眼光的信任,我还是买票进场了。
还好,这次没有来错。
时长95分钟的电影,完美展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街道的质感,每个形象的塑造都很匹配人物的性格特征,加之多个暴力抢劫枪杀场景,给整个电影增添了惊险、紧张、刺激的气氛。
公安机关破获犯罪的各种宏观和细节,都给观众留下无数回想和惊叹:这是真的吗?真的能这样抓到罪犯吗?
作为一名日常与公安打交道的检察干警,我想说:真的能这样抓到。能抓到的原因,也真的就是主角王千源从片头说到片尾的那句话:
咬死不放。
前几年我认识的一个同龄民警就是这样。他的师傅告诉他,想真正成为一个公安干警,一定要去刑侦队历练几年,因此他主动申请去了刑侦队。他说那两年,他的最大爱好就是值夜班的时候,来回反复不断地看还未侦破案件的监控视频,为此还形成了一些强迫症,不破案誓不罢休。
所以王千源在电影里对他的下属说,“对警察而言,技术、灵感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坚持”。
抓捕罪犯,靠的就是坚持不懈的韧劲,这还真不是电影瞎编的。我再举个今年的例子:
今年初疫情期间,全国居民老老实实待在家里接受隔离,这给公安机关带来的意外收获之一就是:很多潜逃多年的通缉犯被抓回来了。
我区也因为这个原因,抓回来好几个逃犯。其中一个逃犯是九十年代初残忍杀害一名同村未成年人后潜逃的杀人犯。
时隔三十多年,当年被害人的家属都已遗忘了此事(因为该杀人犯当年曾投河自尽,未找到尸体,有人认为他已经畏罪自杀),可是本地公安干警换了一茬又一茬,这宗杀人悬案却一直挂在那里没有销号。
杀人嫌犯被抓回本地后,对着侦查员痛哭流涕,供述自己这几十年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一闭眼睛脑海里就会出现那个小孩的身影。由于该案尚未办结,我就不再多说细节了。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基层公安的“咬死不放”精神是普遍存在的,像这样的悬案,有时候连家属都渐渐遗忘了,公安却再久也要找到他,还亡魂一个交代。
虽然检察院平时主要是给公安挑刺的,有时还送上一份“纠违通知书”,但是我一直很佩服公安办案人员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侦查审讯精神。
今年我有幸受邀,跟着我院资深检察官去参与了一次凶杀案的提前介入引导侦查。
我接到电话时是晚上九点多了,公安在楼下接了我就走,到了公安办案区,一二十名公安,云雾缭绕。主管刑侦的副局长一到,各小组开始汇报案情,有汇报嫌疑人家中勘验情况的,汇报被害人家中勘验情况的,汇报嫌疑人审讯的,汇报证人证言的,汇报被害人尸表情况的,多条线的侦查结果一核对,凑成了完整的证据链。
当时我很佩服公安们挂着黑眼圈办案。最后我院检察官又提出了两点意见,提前对嫌疑人做好酒精含量血检、精神病史排除的证据固定。
凌晨时分,我和同事回家,公安继续回现场办案。
那天深夜参与公安的碰头会,从中我深刻感受到,公检法是实践出真知的地方。这是一门师傅带徒弟的行业,没有经验口述,很多刑事案件就不会办,办不成,更办不好。
《除暴》中的公安为何神勇,靠的是师傅带徒弟的经验积累。电影开头,徒弟看王千源撕贴在公安宣传栏上的牛皮癣,电影结尾,徒弟主动撕贴在公安宣传栏上的牛皮癣,还提醒王千源搭把手,我想,这隐喻的就是一种经验、一种精神的传承。
当然了,现实办案中,公安连1995年的桑塔纳2000都给传承了下来。2012年我在乡镇参加工作时,就经常坐着派出所那台老掉牙的桑塔纳去村上做调解,不知和那台桑塔纳比,究竟是我年纪大,还是它年纪大。
上面提到我参与提前介入的凶杀案,发生在今年疫情期间。
今年疫情初期,社会治安有一个短暂的优良期,盗窃、醉驾之类的刑事犯罪案发数骤减。
然后,疫情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措手不及的负面后果:
一是网购、网络游戏红火,造成网络诈骗骤增;二是居民收入不稳定、失业率有所上升,造成地下六合彩、网络赌博骤增;三是居民长期不能出门,家庭矛盾、邻里矛盾骤增。
作为常年的平安县(区),本区很多年没有发生过凶杀案了,今年疫情期间除了抓回来一个九十年代的杀人犯,本地还接连突发两起凶杀案,均为家庭、邻里冲突。
虽然无从考证这两起凶杀案是否与长时间蜗居在家有关、是否与疫情影响生活有关,提起三起凶杀案是想说明一个事实:每次社会的波动,都会产生比我们预想得更多的连锁反应。
疫情如此,更不用说近五十年历史中,中国经历的文革、改革开放、企业改制、开放二胎、等等等等了,人们以为早已过去的历史,还在深刻地影响着这个社会。只要经历过这些的人还在活着,那么历史事件造成的影响,不论好的,还是坏的,就永远没过去。
《除暴》也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就是1996年全国禁枪和公安第二次严打。
先说说严打。
中国有三次严打,分别是在1983年、1996年和2001年。三次严打都有着十分具体的原因。
1983年这次,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农村摈弃工分制、知识青年开始返城,大批青年劳动力不再束缚在土地上。据统计,80年代初,我国待业青年的数量超过了2000万。于是部分无业青年开始走上歧途,从事各种犯罪活动,例如抢劫、强奸、杀人等等。1983年8月,我国出台了「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开始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社会秩序和群众生活。在为期三年的严打期间,我国公安机关总计打掉各种犯罪团伙19万多个,抓获团伙成员86万多人。据我们单位的老干警回忆,那年检察院忙翻了天,大家天天忙着批捕、起诉、结案。
1996年这次,就是这部电影中反映的社会背景,随着国内环境进一步宽松,经济迅速发展,但是港台、欧美的黄赌毒、暴力犯罪题材的书籍、影视剧开始进入大陆,如我们都熟知的古惑仔、赌神等,对当时的年轻人造成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八九十年代企业改制,出现了大批职工下岗潮,失业人员中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加入犯罪团伙或者自己从事犯罪活动。
2001年这次,和我国2018年开始的“扫黑除恶”类似,重点是打击黑恶势力犯罪。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很多地区滋生出黑恶势力团伙,暴力垄断各种行业,从而谋取暴利。2001年严打中,很多曾经十分猖狂的黑恶势力团伙被陆续打掉。
再说说禁枪。
中国禁枪其实是近二十几年的事。90年代以前,我国邮政、水利等部门,甚至大型国有企业都拥有枪支。
1996年严打的同时,为了保障长治久安,保护公安人身安全,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我国开始推「枪支管理法」。
一方面收回各单位部门枪支。一方面开始收缴民间土枪、猎枪等。
然而时至今日,虽然公安长年累月地宣传“主动上缴土枪可以给予宽大处理”。然而每年仍有不少农民因制造、私藏鸟铳等土枪,被依法定罪判刑。
很多农村人不理解,自己的鸟铳用来打兔子打野猪,保卫自家农田山林,为什么会被判刑这么重,我建议他们看一看这部电影,就明白当男人手中有一把火药动力击发的枪支时,事情将会多么不可控,将会给社会带来多大隐患。
本文最后,说回电影本身,我要给它打五星。
在这部充满美感和节奏感的商业电影中,公安形象完全正面,占领了宣传高地。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正如电影中吴彦祖扮演的凶犯,通过看香港黑帮电影学习对付警察,那就是盗匪占了上风。
宣传阵地是十分重要的。人类也许是天然爱好血腥与刺激,我也喜欢。如何合理释放这种内心深处的欲望,并且合理引导,避免效仿。
我认为《除暴》这部电影成功地融合了观众的刺激感受与官方的警示教育,从中找到了微妙的平衡。
希望以后能在荧幕中看到更多类似题材的佳作。
注:本文原载于我的微信公众号“十字渌口街”
链接地址:作为基层检察干警,我为电影《除暴》点赞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闵思嘉”(minsijia001),欢迎关注。文章传送门:https://mp.weixin.qq.com/s/pxVat4p9o5kL187T8SNiAw
如果中国不禁枪,会是什么样?大概就是电影《除暴》里那样。不过我今天我不是想要说电影本身,而是想讲讲电影背后的那些真实大案。
片中拍了九十年代内地,劫匪和警察当街枪战、互甩手雷的场景。这景象在港片里或许很常见,但在内地,只有在相当特殊的一段时期才出现过。在如今,更是基本是不可能见到了。
这样的场景有一个背景,那就是1996年10月1日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换句话说,就是在那之前,中国是不禁枪的。
所以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持枪抢劫、强奸的大案发生。我九零年出生,在我老家那种四川三四线城市,光是陪着我妈下夜班回来,在我十岁之前,就亲身经历过四五回抢劫,歹徒直接飞车抢包、拽金耳环金项链,差点把我妈耳朵扯破,当时真的吓个半死。
而《除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拍出来的,吴彦祖饰演的张隼,也有人物原型,叫做张君,当年主要在重庆、湖南、湖北一代流窜作案,还上过CCTV,审判的时候,是非常轰动的案子。
因为多多少少关注过这些案子,整个影片看下来,会发现它跟现实有特别多的对应之处。我个人觉得,除了以张君作为原型之外,很多情节,都和那个年代的其他大案,有着或对应或改编的关系。
所以,今天的文章,就想借着《除暴》,来给大家讲讲张君这个团队的一些内幕,以及片中有对应的九十年代那些轰动全国的大案。
你或许也可以把它看做一个,已经逝去的,“不禁枪的中国年代”的犯罪生态。
1、做生意,上千情妇、剁脚趾
片中的“老鹰帮”,有六个人。现实中,张君的团队主犯一共四个人,另外三个分别叫陈世清、李泽军、赵正洪。
不过,这几个人里,只有李泽军一个人,因为是张君的外甥,才知道他真名。其他人,平时都叫张君“陈总、王总、蒋总”,然后互称陈经理、赵经理、李经理。
这么叫,是显得自己像生意人,也为平时的计划打掩护。他们管杀人叫“做生意”,管抢劫叫“搞路”,管补枪叫“补火”,仿佛说起这些事情,就是在说日常的生意经。
某次张君总结复盘,就骂李泽军不顶事:亏你还当过兵,会说不会做,今年6月19日在重庆做生意,你响一枪就卡壳,还要陈经理上去给你补火。
张君的感情线,在影片中提得不多,只写了春夏饰演的文娟一个人,实际上张君从1993年开始,就有过两百多名情妇,这已经很多了吧?
在自供里,张君说自己“搞”过上千个女人。不去计较这个数据有没有放水,张君倒是真的想过,靠情妇建立起自己的势力网和关系网。
他说他想建立一个“张君神话”,在全国铺开,只要他一声令下就有人响应,而女人,既是他的情妇,也是他的帮手。
通过怀孕的文娟这个角色找到张隼,也是真实的。现实中这个女人化名“娟子”,真名叫杨明燕,是护理院的职工,不过影片应该还是在张君的多段情史之间做了一些融合,比如张君被抓捕前后关系最紧密的女性叫陈乐,但最后出卖了他。有两个孩子叫张枭、张雄也是真的,在被抓之后,张君还执意要给大儿子张枭打电话。
片中还写到,张隼和文娟是假结婚照、假名字,这事儿也有原型。
张君是个特别谨慎的人,跟自己的情妇从来不拍照,就是为了不留下面部特征资料,也有很多个假名字,平时叫“陈强”比较多。
他对自己团伙里的人控制极强,都是由他单线联系所有人,并威胁谁要违法规定就杀他们全家。陈世清在一次行动中不小心在交警大队附近刮了车,张君觉得太危险了,勃然大怒要把陈世清赶出团队,最后以剁下陈世清左脚外侧的脚趾作为惩罚。
“也想过剁手指,但剁手指后作案太不方便了,还容易成为明显特征,还是剁脚趾吧。”
2、9.1武装银行运钞车抢劫案
片中那场最激烈的,和警方当街对峙的抢银行巷战,很大可能是取材自原型人物张君2000年在湖南常德犯下的9.1武装银行运钞车抢劫案。
跟片中一样,当时在银行值班的也是两个女银行出纳员,原本只需要等到6点,运钞车取走8万现金,就可以下班了。抢劫案发生时,她们躲在柜台下,报了警。
但负责押钞票的三名经警、一名出纳、一名司机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全被张君的团伙现场打死。
张君团队的人作案的确戴面罩,但是一般只留眼洞,在这之外他们还会做更精心的伪装,比如带个二分头的假发、带个太阳帽之类,在完成抢劫之后,也会脱发、换装,一整套的间谍流程管够。
看资料说,张君在每次行动前,会专门挑选逃跑路线,自己试驾好多次,都选那种七弯八拐的小路,避开下班高峰期的堵车和摄像头。
他也还会在野外,跟自己的团队真枪实弹地排练抢劫演习,要的就是一步到位。
张君之所以能作案这么多次不被抓到,很大的一条经验就是“不恋战”。 在受审时候他交代过一个“三秒三分”规定。简单地说,就是 “要三秒钟内搞定所有事情,三分钟内撤,不然就别想拿到钱。”
常德9.1这次运钞车劫案,他要求手下在运钞车停稳的两秒内接近目标、同时开枪,三分钟一到,不管达没达到预期的目的,“都要跟老子撤!”
片中张隼在路上对着路人也开枪,看见自己的同伙快被警察抓了直接上去“补火”,也让我想到张君反复给自己队员强调的作案原则,“现场决不能留活口,十米以内照过面的人都要杀死。”
所以吴彦祖饰演的张隼在片中递给小男孩一颗手雷的细节,可以说很真实了。
3、8.15银行行长夫妇被杀案
很多现实在片中都是闲笔一写,比如在讲张隼案底的时候,提到过一起银行行长抢劫杀人案。
这也是真事儿,发生在9.1武装抢劫运钞车之前。被杀的人叫胡梦廉,还有他的老婆,史称8.15胡梦廉夫妇被杀案。
但是很少失手的张君,这回失败了:杀了人,却没抢到什么钱。也正是因为这次失败,张君才又策划了9.1劫案。
不过,刚好也是因为胡梦廉的案子,警方才找到了关键证据,弹壳,把张君做的多起大案联系在了一起。这个影片中也有化用,案件的突破口,在“子弹壳”。
回到案子上,当时是2000年8月前后,张君计划抢劫常德市安乡县农业银行的行长胡梦廉,“先稳住,把钱弄到手,再干掉,绝对不能留活口”。
他们先是托关系,假装自己是县政府X行X科长的朋友,去胡梦廉家求办事,进了胡梦廉的家,还随手带了一个纸袋子,假装是送礼的。
结果进了门,就掏出枪,管胡梦廉“借钱”:别人都说你有一千多万,还有人送了你一栋房子,反正你的钱也不是你的钱,借我一点,就不要你的命。
但胡家真的没什么现钱,张君一伙人翻遍了家里,也只找到6691.4元现金,一张信用卡,一条金项链,一个金戒指,三块表,还有两个名字叫张怡书和刘华的存折,每张里有20万。
这也有点怪,胡梦廉的老婆叫张元珍,跟这存折名字也没啥关系。不过这个是题外话了。
张君团伙的枪支 后来张君就问胡梦廉要这两张存折的密码,胡梦廉说了两串数字,但是记不清哪个密码是哪个存折的了,估计也是缓兵之计。最后张君在杀掉胡梦廉以后去银行取钱,才发现密码根本不对,整场抢劫,也就抢到这6691.4元而已。
时钟拨回现场,只找到这些东西的张君嫌钱不够,用他的话来说,“6000多,还不够我一顿早茶钱”,便威胁要杀掉胡梦廉的三个孩子,绑着夫妇俩往常德方向开车,吩咐胡梦廉再让副行长送160万现金来。
但在半路上,张君从胡梦廉的话中听出这160万没太可能拿到,就直接在棉花地里,把夫妇俩打死了。
开枪之前,张君问胡梦廉:老胡,信用卡的密码你还没告诉我呢?
“那张信用卡上没有钱了。”
这是胡梦廉死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4、鹤岗1.28矿厂抢劫案
影片中提到过这样一个案件,庆州矿工工资失窃案。可能有人会说,矿工工资能有多少钱? 但在那个年代,没有移动支付,干什么都是给现金。矿山这种地方,就跟工程包工一样,工资都是一次性发放,动辄上百万(相当于现在的1000多万)的工资款,每次发钱都要有经警和保安押送,在这种状况下,抢工资款,就成了很多罪犯的“致富之路”。
而抢煤矿工资款这事,在1995年的鹤岗,曾经发生过一起大案,作案团伙不仅抢走了一百多万的工资,还放炸药把矿厂的小楼给炸了。多多少少,也成为了片中案件的原型之一。
片中以吴彦祖为首的作案团伙,一共是六个人,有着明确的分工。吴彦祖演的张隼是老大,城府最深,绳子开保险柜的办法,就是他想的。 后来去干走私的眼镜男,在张隼消失以后,成了众人跟着混饭吃的小头目,很显然是智囊型、军事型的人物。剩下的,除了脾气火爆的能打型,还有主要负责开锁望风开车等边缘性事务的三兄弟。
现实中1.28鹤岗大案,是四个人组成的犯罪团伙,四个主犯,也是这种头目+智囊+兄弟档的搭配。主犯孙海波,是团伙CEO,城府深,负责敲定大的方向,就像是《除暴》里的张隼。军师闫文宇,喜欢看书,文人型,善于研究作战计划。也就像是《除暴》里的眼镜男。剩下的两个,分别叫田雨田原,属于团队干活的枪手。
有时候我想,可能这样的组合,也是犯罪团伙的标配,就跟编剧要做固定的人物原型铁三角一样,一定要有心狠手辣的头目,比较文气的书生智囊,和耳提面命的枪手,而兄弟的血缘关系,还能让整个团队的凝聚力更强。
在鹤岗1.28大案,这四个人制定了一个方案,也跟张君作案是带面罩戴假发的方案有点像。
那就是让成员分别伪装成长发女、短发女、警察和呢大衣男。“女人能降低警惕”,抢了一辆出租车,杀了司机,开去南山矿抢钱。
等到了南山矿,这四个人分两组,冲进经警队长室和保卫科,枪杀了值班的警察和保安,当时保卫科长和值班警察,跟这四个人在楼里恶战了接近半小时。最后撤离的时候,这四个人还用早就准备好的炸药,把楼给炸了。
看这段资料的时候,我印象很深的是里面讲到,中途有一对来单位洗澡的警察父子,正好撞上呢大衣男,也都被打死了。
小孩才11岁。就死在自己爸爸旁边。
那天晚上,他本来只是要去洗个热水澡而已。
5、11.27友谊商城抢劫案
片中,张隼的团伙抢过很多次商店的黄金铺,在九十年代,有大量硬通货的金店经常被抢劫犯盯上。原型张君,也的确抢过重庆、长沙、上海的多家金店。一个地标性的建筑是影片里也出现过的友谊商城,片子里还有1990年亚运会熊猫盼盼的雕塑,那会儿还发行过纪念币,也是在金店能买到的稀罕玩意,都能对应上现实。
1995年的1.25重庆沙坪坝友谊商店黄金柜台被劫案,1997年的11.27长沙友谊商店黄金柜台被劫案,都是张君团伙的著名案件。
为了成功抢金店,张君会安排自己的属下进行“五练”。
一是练体能,张君首先不准自己团队的人戴耳环留长发,因为那样流里流气的,容易被警察盯上。其次就是要让他们健身,因为“搞打劫就要搞好身体。”所以他们每天都要举哑铃、俯卧撑、练长跑、障碍跑,差不多等于铁人三项了。
二是练车技,因为打劫的时候基本都是抢车自己开车,还都是穿街串巷,当然要车技好。摩托和汽车都要练,先在河堤边儿连,然后上路练。
三是练偷金。这个比较厉害。为了能实战演戏抢金店,张君居然会请人按长沙友谊商城黄金柜台的样式和规格,定做柜子。
“做了四个,花了八千多,连暗锁都一样。”
然后让李泽军等人,先练习手撑柜台翻进翻出,每天翻120多次,练半个多月才练到如履平地。然后用塑料样品代替黄金首饰,让他们练习快速取物。据说到最后“毕业”的时候,他们拿完一盘首饰,只需要十秒的时间。至于影片中直接上锤子砸柜台,那是比较视觉冲击力的表现手法了。
四练就是练枪法,先模拟,后实弹,每次在山林里实单练完以后,张君都会把弹壳捡走,然后放一盘鞭炮掩盖,就算有人听到枪声找过来,也只会以为是放鞭炮的。
至于第五练,就是上面说过的,每次真正抢劫前,他都会全盘模拟演戏一次。 他的真是把抢劫当成生意去做。 训练很有效,在长沙友谊商城的这次抢里,从进店到抢光柜台,只用了两分多钟,队员分头逃跑。
张君最后离开,坐的是一辆红色的士。有印象的人应该还记得片中总是有红色出租车,那种鬼片一般刺眼的红色当然是美术组的功劳。在现实里,张君团伙的确经常坐红色的夏利出租车,也算是那个年代的时代记忆了。
张君被抓后,说自己童年时被冷漠对待,从小就被人看不起,很自卑。“家里穷,跟城里人待一起不自在。”
“亲戚煮一锅饭,他们一家人都吃不完,我一个人可以全部吃光。看着他们那轻视的眼神,我只吃了两小碗就不好意思再吃了。”
片中讲张隼喜欢看警匪片,现实里的张君喜欢看书,还把自己犯罪的原因,归结为“书看多了害人”。
他平时最喜欢的看的,是《三国演义》,所以“宁可我负天下,不叫天下人负我。”
八九十年代,经济起飞,一切都野蛮生长。当一切都在飞驰的时候,被甩下的一帮人,便用野兽本能,弯道超车,张君/张隼是这类人的代表。
枪和现钞,都是非常直接的“现货”。用“枪”去抢“钱”,在这个移动支付的年代,其实已经不太可能了,所以它注定成为一种年代景观。nn但有时候,钱也可以变成枪。
+++
欢迎关注我呀
作者: 连城易脆
不久前,全球知名咨询公司盖洛普发布了最新的全球法律与秩序指数排名,俗称“走夜路指标”。在这个排行榜上,中国排名第三,成绩可以说相当不错。
要知道排名第一的新加坡本身经济发达,而且国土面积仅仅相当于一个城市,而排名第二的土库曼斯坦之所以得分那么高是因为这个中亚国家长期实行宵禁政策,晚上11点之后就不许上街了,当然不怕走夜路,简直犯规。
美国排名第36,中国以这样多的人口,这样大的领土能获得这样高的评分实属不易。
其实如今这样安全的环境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近日公映的警匪大片《除暴》预告片里有一组骇人听闻的数据:1991年至1996年,涉枪罪案超过10000起,平均每天4.5起。
而在那个混乱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个彻底癫狂的杀人恶魔——张君!也就是电影《除暴》中吴彦祖饰演的悍匪张隼的人物原型。
张君缘何被称为中国第一悍匪?
因为他足够凶狠手辣!
他在十年间于全国各地疯狂流窜作案,非法购买手枪15支,有多达28人成了他的枪下亡魂,抢劫财物价值高达536万人民币!
电影《除暴》主要就是讲述以张君为首的犯罪团伙制造的特大系列抢劫杀人案的犯罪往事。片中一些镜头出现了诸如“友谊商店抢劫案”、“普城银行抢劫案”、“电信分局抢劫案”等一系列大案要案作为故事背景,这些耸人听闻的案件其实都有原型事件作为支撑。
下方为我根据具体卷宗整理出来的张君团伙历年杀人抢劫的具体情况一览表。
好家伙!令人瞠目结舌的犯罪记录!
十恶不赦、穷凶极恶、罪大恶极、罄竹难书、恶贯满盈、神怒天诛、罪恶滔天,哪怕是把这些成语统统都用在张君身上都毫不为过。
即便这些案件已经过去二十年有余,可当我重新阅读犯案过程时,依然会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比如上图编号为6的那起案件,张君仅仅是为了测试一下手枪的实际穿透效果,就可以胁迫两个无辜的路人脱光衣服叠在一起,然后直接近距离射击杀害!
再比如上图编号为12、17和19的三起案件,张君为了让同伙可以更加死心塌地地追随他,就要求他们必须以“杀人沾血”的方式纳投名状!于是又有3条无辜的生命成了他们脚下的亡灵。
张君就是这样使用各种卑鄙无耻的手段让李泽军、陈世清、赵正洪等人也和他一样成了亡命之徒,构建成了一支四处为非做歹的恶魔匪帮。
电影基于商业化的考量,对张君身边的主犯、从犯都进行了一些人设更加明确的改编设计。
例如代号为“三号”的陈骁熟悉枪械与机械,是吴彦祖饰演的张隼的得力干将;“二号”赵啸则擅长格斗,腿法精湛,身手不凡且脾气异常火爆;“四号”李大狗主要负责开锁和爆破;“五号”李二狗和“六号”李三狗都是李大狗的兄弟,一个负责望风,另一个则作为司机专门在作案后帮助同伙撤离。
电影中的分工极为明确,那现实中的张君团伙又是怎样组成的呢?
我根据各方资料整理出了悍匪张君犯罪团伙主要关系网,人数之多同样让人咋舌。
从中可见张君极为好色、重欲,为满足生理需要,“吃快餐”找的卖yin女不下200人。为找刺激,他还让同伙在宾馆与妓女搞卖yin表演,自己在旁观看,甚至令情妇一同观看。
根据警方最终的统计,张君在各地流窜作案时,在常德和重庆先后为自己找到了8个情妇,不仅满足其自身的兽欲,更关键的是利用其情妇的住所作为踩点、计划的窝点,又作为案发后藏匿、销毁作案工具的处所。
电影《除暴》中春夏饰演的文娟即代表了现实中那些包庇张君的情妇们。片中文娟对张隼死心塌地,甚至练习吞枪自尽,愿意随张隼而死。
吴彦祖扮演的悍匪提议以枭雄作为孩子名字的灵感来源,而在上面的关系网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君的确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张萧”和“张雄”。
而在现实中,曾经为张君生下过一个女儿的杨明燕是其情妇中最年轻、最漂亮的一个,甚至还和张君结了婚,只是彼时的张君是用一张名为“龙海力”的身份证办的手续。到了电影里,这一段变成了团伙故意帮张君顶包的桥段。
春夏饰演的角色叫“文娟”,而杨明燕平时的昵称就是“娟子”,电影中文娟的原型显然就是杨明燕了。
杨明燕最终成为了警方成功抓获张君的关键一环。只是在电影中的涉及两者相知相爱的片段有些生硬,文娟动辄就想自杀,对于张隼的情感递进未免也有些太快,一转眼就到了生娃的地步。
当然最后这些情妇无一例外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现实中杨明燕被判死缓,片中则因为身怀六甲而可以暂缓执行。
悍匪张君能够屡屡作案得手除了有大量的同伙提供协助外,还有两点关键因素,即拥有大量的枪支弹药和专业的反侦察手段。
先说作案工具,主要就是靠下面这把54式手枪。
根据百科资料,中国54式7.62毫米手枪是我国仿制前苏联TT1930/1933式手枪的产品,于1954年定型,至今仍装备部队。是我国生产和装备量最大的手枪。有效射程为50m,100m内也能进行射击,弹匣容量8发。
那么张君又是从哪里获得这些手枪的呢?
根据报道,起初张君作案时使用的是自制手枪,威力有限,也很难精准射击。大概在1994年7月左右,张君窜至云南省中越边境购买枪支弹药。
他先是以150元人民币从纳波处购得54式手枪子弹20发,步枪子弹10发以及手榴弹1枚。没错!还有手榴弹!电影中也有一段相关情节展现。
之后张君又透过纳波从朱加武手中用5000元购得一支五四式手枪,该手枪被用于抢劫杀人作案4起,直接导致4人死亡!
后续像王俊、陈世星以及莫金英都先后为张君提供过枪支弹药,先后12次非法出售给张君五四式手枪13支、五四式手枪子弹2400余发、手枪弹匣13个,获赃款共计人民币60000余元。这些枪支弹药也主要从中越边境流入。
最终他们也都面临死刑的惩罚。
当然电影中的表现肯定是带有较大的夸张成分,倘若现实中的张君也能像吴彦祖扮演的张隼那样获得那么多轻型自动化武器,那死亡人数估计得直接翻好几十倍
现实的犯罪记录中,张君主要作案工具依然是手枪。
尽管基于真实事件,但《除暴》毕竟是一部动作警匪片,进行一定的戏剧化夸张是类型片中比较常见的表现手法。片中还有大量的爆炸场景,在张君现实的作案过程中其实是几乎没怎么出现过的。
其实影片过于沉迷于这样的动作场面反而削弱了现实性带来的震撼,因为真实的张君非常心狠手辣,即便没有那些大场面,直接复刻其作案细节也会让人看得毛骨悚然。当电影一边倒地倾向于商业性以后,服化道再精致,也会让观众产生一种抽离感,就会不那么相信片中的情景。
再说反侦察手段。
张君曾认真研究了公安机关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套路,反复阅读了《刑事侦察教程》,对刑事侦查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也了如指掌,擅长从侦查工作中寻找漏洞。电影利用张隼看警匪片的桥段来表达其对警察抓人方式的观察及双雄对决的蒙太奇切换。
由于每次作案后他都确保单独行动,且不带任何可疑之物,所以能够多次顺利逃过警察甚至的关卡和检查,全身而退。
另外,作为匪首的张君为了确保达到抢劫的目的,还经常拉着同伙一起进行专业的射击练习,熟悉枪支使用的技巧,不可谓不专业,不可谓不充分。这样的匪徒,警方自然不好对付。
《除暴》中对此也做了不少展现,例如进行靶场射击,例如通过秒表计时来精确化操作抢劫过程,做好周密严谨的布置。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张君可以那样嚣张跋扈,也主要是因为彼时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没有成体系的监控系统及人脸识别系统。
倘若张君穿越至2020年的今天,天眼系统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他自然也就无处遁形,基本上作案一次就会被迅速抓捕。
因此,特定的年代背景也成了这部《除暴》别具特色的卖点,尤其是片中多次出现的第四套人民币,应该会勾起不少人的记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服装、发型,电影也做出了很不错的呈现,包括街道置景和警察的制服等,都还算比较准确地还原了二十多年前的风貌。
至于吴彦祖,作为颜值天花板的他,即便完全没有偶像包袱被化妆师各种折腾,依然挡不住这喷出银幕的帅气,当然年华易逝,曾经富二代“小坏蛋”已被岁月雕琢成了杀人如麻的“大恶人”。
来,舔屏时间到,让我们一起重温这张让人艳羡的脸庞。
《除暴》作为双男主电影,另外一大看点自然落在了东京影帝王千源身上。
他曾经在同样改编自真实案件的《解救吾先生》中扮演过穷凶极恶的绑匪,如今却俨然成了警察专业户,无论是在电影《大人物》还是在网剧《在劫难逃》中,都塑造了一个极为干练且能打的警察形象。
这次在《除暴》中,他的角色延续了这样的警察设定,与吴彦祖扮演的张隼上演“强人锁男”,结尾在浴室的那场肉搏戏则真的是“拳拳到肉”,毕竟没穿衣服嘛。
这段动作戏的设计摒弃了过于强调打斗的动作美感,而是更加贴近于现实中的真实搏斗,也就是真正的打架,看着都会觉得疼!
只是当警察发现了犯罪嫌疑人以后,不等同伴的支援,而是直接单枪匹马闯进去,也是这类电影的老毛病了。同时,为了能够引出双方肉搏的戏份,也不得不强行让双方没有机会开枪。
另外特别有意思的是,两位男主的浴巾怎么打都不会掉下来。
所谓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阿祖千源浴巾,是你隐私坚强的保障,海枯石烂、天崩地裂,天上的鸟全掉下来,阿祖千源浴巾也不会掉!这扎浴巾的方式真是牛X。
回归正题,张君这样的悍匪折射了世界的阴暗面,终将被正义绳之以法,在9·1大案之后,他和他的同伙终于被抓捕归案!
死刑,是张君这样的杀人恶魔唯一的归宿。
2001年5月20日,张君、李泽军等14名罪犯分别在重庆市、常德市被执行死刑,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电影中对死刑环节的呈现也非常震撼,吴彦祖甚至为此剃光了眉毛。执行死刑任务的是武警,而不是公安或其他,在细节上也算比较扎实。
时间快进到2014年,根据中央政法委的数据,2014年我国每10万人杀人案件数为0.7起,与世界上最安全国家之一的瑞士相当,比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要好。与此同时,放火、爆炸、劫持、杀人、伤害、强奸、绑架、抢劫等8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持续下降。
一个有着13亿人口、地域辽阔、发展不均衡的国家,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确实非常不容易。
这既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依靠广大公安干警持续不断的奋斗和牺牲。截至2020年4月底,全国共打掉涉黑组织3120个,涉恶犯罪集团9888个,刑拘犯罪嫌疑人388442人,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67190人。
经历了这般真正的“除暴”,才有了文章开头中国可以高居全球法律与秩序指数第三位,才会有人如此调侃:在中国,走夜路最“不安全”之处在于可能又得多吃一顿夜宵了。
老手2
浪客剑心
投名状
地牢围攻
救世主
恶魔突袭队
扫黑禁毒行动收网在即,主犯却被神秘杀手残忍爆...
播放指数:1012℃
《除暴》这部电影在宣发之初就备受期待
王千源与吴彦祖的正邪交锋成为最大看点
但是豆瓣6.4的评分
怎么都只能算是在及格线上
是吴彦祖不够帅了
还是王千源演技不在线了?
我把《除暴》看了三遍之后发现
四大硬伤才是影响口碑的主要原因
1、剧情太过刻意
一:办公室恋情
为了给后面剧情中年轻警察被炸掉手做铺垫
前面专门设置了跟办公室女同事互相爱慕的情节
但是如果把这一段去掉,你会发现完全没有影响
电影跟电视剧不一样
可说可不说的事情就没必要说
说了就会显得很冗余
即使想丰满一个人物
把细节融入到剧情中效果反而更好
刻意的去营造这种情绪的话
观众是能感觉出这种刻意的
二:算命先生
整部电影剧情中
张隼的个人生活算是警匪对决中不多的缓冲时间
让整个节奏不至于一直处于高速状态
但是很多镜头就比较难以理解
为了体现张隼的凶狠
算命先生在讨要报酬时被张隼看了一眼
算命先生就害怕的缩了回去
这就太过刻意了
换位思考一下
如果我们是这位算命先生
追逐过程中我们也许会因为追不上而放弃
最后可能还会骂一句
只是因为旁边人看了一眼
就吓得躲回去了
这完全说不通啊
因为对当事人来说其他人都是看热闹的
他们的想法和眼光没有报酬重要
你去跟老板讨薪
会因为陌生人看了你一眼就放弃了?
三:押款员与银行女职员的爱情
劫匪换到武江抢劫之后
导演用很多个镜头去体现押款员与银行女职员的恋情
还有警察要带同事去吃面
这些都是在立Flag
很明显是有人要牺牲啊
果不其然,两人都牺牲了
如果说这种手法前几年比较好用的话
现在大家都看腻了
再这么拍看起来就会特别别扭
毕竟观众的智商和眼界都是持续提高的
2、剧情逻辑经不起推敲
一:抢出租车
在发展银行中山南路事件时
警察一方即将抓住匪徒
此时刚好来了一辆出租车
车上的人还很默契的一起下来了
是的,你没看错
正前方一群人在火拼
这几个人就真的不怕死的下车了(送车?)
二:穿防弹衣了吗?
劫匪逃跑之后
队长钟诚出于关心质问女警
“你带抢了吗?”“穿防弹衣了吗”
“你得先活着才能救人”
然后在整部剧中
压根就没人穿过防弹衣
那这段戏是想表达什么?
喊喊口号?
还是队长带头喊的
三:宾馆大战
在宾馆发现两名劫匪之后
一群警察都堵在了宾馆里
时不时还有人从上面掉下了
显得战况异常惨烈
虽然每个人手里都有枪
不知什么原因都仅仅是举着
然后出了宾馆
击毙了?毙了?了?
那么前面忙活那么久图什么?
就是为了给女演员提供一个展示枪法的机会吗?
前面受伤牺牲的人员又有什么意义?
四:抓捕张隼
在戏院抓捕张隼时
为了体现细节的把控
专门让钟诚在外面等着
假张隼还非常有耐心
等警察全部到位之后
才做殊死一博
为了防止别人识破身份
假张隼自己割破了耳朵
既然已经做到这地步了
为什么不做的更彻底点呢?——咬掉
明知道会被识破
却还这么做
目的在哪里?
救真张隼?刀伤会被识破,真身还是会被追捕
不救张隼?那割破耳朵干嘛,自己跑不就完了
就算为了体现歹徒的愚蠢
你也不能让人家智商强行下线啊
五:开枪之后才会逃跑
张隼与钟诚在浴池中大战
精不精彩先不说
周围人的反应就很奇怪
两人真刀真枪的搏斗半天
其他人什么反应都没有
直到枪声响起
所有人才像是收到信号一般赶紧往外跑
这跟我们的常识是严重不符的
在澡堂开阔的环境中
一旦出现这么恶劣的事情
第一反应就已经是往外跑了
而不是等枪响作为信号
也就是说搞错了应激反应的时间
3、故事线断层
几个重要事件的连接全都是靠旁人口述
一:卖挂历
友谊商店被抢后,警队还没有太多线索
然后直接跳到卖挂历的人身上
怎么找到的,为什么找?提都没提
中间为了找到这条线索所做的努力呢?
给几个镜头几句话铺垫一下也好啊
节省时间也没必要这么节省吧
二:发展银行中山南路抢劫事件
前面还是办公室日常、吃午饭
就有人报告说有抢劫事件
即使想表现说这种事情就是在不经意间发生
那你前面做点其他事情好好过渡一下也成啊
比如跟其他人说要多注意最近报警什么的
然后吃饭时有人汇报也算勉强过得去
你这什么都没有
在观众感觉上就断层了
三:宾馆抓劫匪
再一次让劫匪逃跑之后
钟诚还在跟大家开会
然后就有人报告在宾馆发现了两名疑犯
你说优秀不
自始至终找到劫匪的过程全都没有
中间过度只需要工具人的一句话
4、主角光环
一:杀人不眨眼的劫匪特地留下了主角的命
劫匪杀人完全没有合理性
甚至看一眼就会开枪(银行柜员)
而电影开始时
王千源扮演的钟诚被匪徒抓了
明知钟诚是警察
也明知道钟诚知道了很多信息
劫匪还是把钟诚给放了
为什么一定要留下这个隐患?
恐怕只能用主角光环来解释了
二:破解密码
张隼几人互通消息都是用的数字式密码
钟诚看到之后直接说了这么几句话: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每一组数字,第一个是第几页;第二个,是第几行;第三个,应该是第几个字。
看看这个逻辑
看看这个准确度
简直毫无破绽
问,就是主角光环
为什么张隼还专门留下了一本书作为提示?
问,就是编剧让这么干的。
当然这一步还没有做到位
如果钟诚能直接猜到是哪本书
“神算子”的名号才算是当之无愧
三:张隼真身在哪里
钟诚在张隼家里看到助听器之后
就猜到张隼回了老家
如果说
钟诚知道张隼的母亲耳朵有问题
这个是合理的
问题是电影没交代也没说啊
那么助听器为什么不能是给其他人的呢?
比如岳父岳母二大爷?总得有点可靠的依据吧
别问,问就是上帝视角
《除暴》这部剧
除了这一点点点的槽点之外
其实还是有很多好的地方
比如最后替身的设计其实很有意思
可惜只作为了辅助情节
早在《除暴》宣发之初,我就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因为我能再一次看到吴彦祖在一部电影中饰演反派角色。在2004年的《新警察故事》中,吴彦祖饰演的反派角色关祖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他在塑造反派形象方面比正派角色更具优势,从那之后只要是有他出演反派人物的电影我就格外关注。
n
11月15日,我偶然得知《除暴》已经开启了点映,查了一下正好附近电影院有场次,于是赶紧买票观看。看完之后,我的评价是:这是一部十分难得,却又非常平庸的电影。
n
《除暴》这部电影是一部很典型的警匪片。提到警匪片,恐怕大多数人会跟我一样,首先想到的就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全国的香港警匪片,周润发、刘德华、李修贤等人塑造的经典角色甚至成为几代人心中的港片代表,也使得警匪之间激烈交火、斗智斗勇等场面成为那个时代警匪片必备的经典元素。
而随着时间进入2000年,香港电影逐渐衰落,曾经火爆警匪片题材也逐渐稀少,并且开始改变讲故事的方式和套路,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已经很少能够在大银幕上看到那种复古的警匪片了。而《除暴》的出现,则又一次让观众找回了当年的那种感觉,就这一点来说,是十分难得的。
这部电影的原型案件,取材于曾经震动全国的张君、李泽军特大系列抢劫杀人案。1991年6月至2000年9月,张君及其同伙在重庆、湖南、湖北、云南、广西等地持械抢劫、故意杀人、抢劫枪支弹药22次,手段极其凶残、狡诈,气焰极为嚣张,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安定带来极大危害。在本片中,以吴彦祖饰演的“张隼”为核心的犯罪团伙“老鹰帮”真实地还原了当年张君等人的那种凶残、狡诈与嚣张。
n
比如在片中,我们能够看到犯罪分子们对于银行保安、押运员等人基本上是看到就杀,而且在闹市区敢跟警方正面对峙,甚至还把杀伤力极大的手雷塞到了无知孩童的手中、枪杀警察等等,考虑到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地是在我国内陆省份,因此显得尺度格外的大,可以说,这是我们在近些年中能在电影院里看到的尺度最大的警匪片了。
而还有一点比较难得的就是最后枪毙吴彦祖的戏份,这一戏份甚至被片方剪进了11月16日的终极版电影预告中。这一段给我的感觉十分震撼,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上一次在公共影视作品中出现枪决场景的影视作品还是2001年的电视剧《黑冰》。这部电影中最后的一幕跟《黑冰》中王志文的角色被枪毙时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我甚至非常有理由相信,这一幕本身就是在向《黑冰》致敬。虽然看过好几次相似的场景,但当最后吴彦祖饰演的张隼被押上刑场的时候,那种压抑感再一次的让我不由自主的紧张起来。
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一幕,以前不多见,以后估计也见不到。
n
在这里需要夸一下本片的两位男主,王千源和吴彦祖,两人一正一邪的双雄表演相当出彩。
吴彦祖饰演的张隼在鲻鱼头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阴狠,在这个人物的眼神中,我再一次看到了十多年前《新警察故事》里关祖的样子,其实这两个角色的性格是重叠的,张隼就像是中年之后的关祖,那种阴险狡诈又十分残忍的性格在这一次得到了数倍的放大。本年度华语电影最佳反派我觉得非吴彦祖莫属。
而王千源饰演的刑警队长钟诚,则是自带一种“狠人”的气场。在观众的脑海中,王千源这张脸可以说已经深深的跟东北大地联系了起来,当他笑的时候,能让你想到东北诙谐的二人转;但当他抽上烟或者拿起枪的时候,那种来自东北地区的寒冷肃杀之气就随之而来。片中钟诚的那股“咬死不放”的劲儿让他来演绎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也再一次告诉我们,一个演员表演的好坏,单单从他的眼神中就能让人分辨出来。
影片临近结尾时,两人在浴室的那场打斗戏简直可以用“视觉盛宴”来形容,除了两人身上那如同紧箍咒一般怎么折腾都不松劲的浴巾,其他的就一点毛病都没有了,打的可以说是拳拳到肉十分过瘾,同时也将张隼的“狠”和钟诚的“咬”这两个人物性格发挥到了极致。
在这里我想恭喜一下被王千源暴揍的吴彦祖,毕竟前两次被王千源揍过的香港男影星分别是郭富城和刘德华,说不定这一顿打,能给吴彦祖换来一个影帝呢。
n
说完了优点,就该说说这部电影的缺点了。
虽然这部电影有着大尺度的场面和王千源吴彦祖的精彩表演,但在这部电影的剧情上,始终给人一种十分拧巴的感觉。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能十分明确地感受到这部电影是在照着《盗火线》的路子走,影片中多次通过时空置换的方式来表现张隼与钟诚二人的针锋相对与旗鼓相当,你练枪我也练枪,你监视我我也监视你,你下套我解套,这世界上唯一了解你张隼的人就是我钟诚。
但问题是,《盗火线》中罗伯特德尼罗是在一次又一次交锋中逐渐露出破绽从而被阿尔帕西诺击毙的;而在本片中,张隼和钟诚两个人几乎没有什么文戏上的交锋,就是在互相火拼了几轮之后直接通过机械降神的办法把“老鹰帮”一一消灭,剧情推进得相当突然而且逻辑上有问题。
我说这部电影拧巴,是因为我觉得它是把《盗火线》、香港九十年代警匪片和大案纪实片三者混在一起的杂糅。经历过九十年代的人都知道在那十几年中,全国发生过相当多的恶性案件,甚至连我所在的烟台市都曾发生过悍匪枪杀四名民警的恶性案件,而我们之所以能从当年的那种“天一黑就不敢出门了”、“火车站方圆2公里都很危险,有人在那里搜身抢钱,不给就打”的混乱情况变成今天半夜十二点能够在大街上自由自在的走动,靠的就是广大的公安干警的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用他们的热血筑成一面面金色盾牌,保卫我们的生命财产。
在《除暴》中,钟诚与张隼的交锋时走的是《盗火线》的路子;公安民警侦破案件时走的是大案纪实的路子;而到了抓捕罪犯的时候走的又是香港警匪片的路子。特别是宾馆抓捕的那场戏,甚至有点武侠片的味道,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影片试图建立起来的对广大公安民警的歌颂与赞扬,因为但凡看过九十年代抓捕现场录像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事发突然,在那种罪犯已经被包围的情况下,都会有缜密部署和专业攻坚,而不是像片中那样一窝蜂地冲上去拿命填。
n
可以理解在这一段里导演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现公安干警的英勇无畏和罪犯的凶残,但这种拍摄手法其实是犯了和近几年大多数国内导演拍战争片一样的错误,为了惨烈而惨烈,这种手法很不高明。
而且,本片中很多事情都没有交待清楚,警方怎么知道作案的是老鹰帮?老鹰帮团伙作案的各地市之间什么关系?影片中好多问题都含糊不清,看得观众一头雾水,稀里糊涂的被推着往前走,你说是因为电影时长不够的原因吧,但在这部电影中又硬加了一段毫无必要的感情戏。其实关于张隼情人的戏份只保留最后一段即可,前面的都毫无必要。
套用本山大师的一句台词,对于这段感情戏“我不想知道它是怎么来滴,我就想知道它是怎么没滴!”
总得来说,这部电影制作很精良,但也存在十分致命的问题,从而使得一个本该展现出更高水平的优秀题材成为了一部平庸之作。
n
我是一名基层检察干警,今天是11月20日,距离公检法三家的年度业务工作考核结束,还剩最后10天。本地公检法这几周已经取消休假,夜班和周末上班成为常态。
同时,今天也是电影《除暴》上映的日子。当然了,这是今天下班路上,我打开豆瓣APP,想找个电影放松下时才知道的。
打开豆瓣,《除暴》评分不算高。我粗略看了一下底下的留言,评价也不算太好。
犹豫了一阵,秉着对王千源、吴彦祖选片眼光的信任,我还是买票进场了。
还好,这次没有来错。
时长95分钟的电影,完美展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街道的质感,每个形象的塑造都很匹配人物的性格特征,加之多个暴力抢劫枪杀场景,给整个电影增添了惊险、紧张、刺激的气氛。
公安机关破获犯罪的各种宏观和细节,都给观众留下无数回想和惊叹:这是真的吗?真的能这样抓到罪犯吗?
作为一名日常与公安打交道的检察干警,我想说:真的能这样抓到。能抓到的原因,也真的就是主角王千源从片头说到片尾的那句话:
咬死不放。
前几年我认识的一个同龄民警就是这样。他的师傅告诉他,想真正成为一个公安干警,一定要去刑侦队历练几年,因此他主动申请去了刑侦队。他说那两年,他的最大爱好就是值夜班的时候,来回反复不断地看还未侦破案件的监控视频,为此还形成了一些强迫症,不破案誓不罢休。
所以王千源在电影里对他的下属说,“对警察而言,技术、灵感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坚持”。
抓捕罪犯,靠的就是坚持不懈的韧劲,这还真不是电影瞎编的。我再举个今年的例子:
今年初疫情期间,全国居民老老实实待在家里接受隔离,这给公安机关带来的意外收获之一就是:很多潜逃多年的通缉犯被抓回来了。
我区也因为这个原因,抓回来好几个逃犯。其中一个逃犯是九十年代初残忍杀害一名同村未成年人后潜逃的杀人犯。
时隔三十多年,当年被害人的家属都已遗忘了此事(因为该杀人犯当年曾投河自尽,未找到尸体,有人认为他已经畏罪自杀),可是本地公安干警换了一茬又一茬,这宗杀人悬案却一直挂在那里没有销号。
杀人嫌犯被抓回本地后,对着侦查员痛哭流涕,供述自己这几十年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一闭眼睛脑海里就会出现那个小孩的身影。由于该案尚未办结,我就不再多说细节了。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基层公安的“咬死不放”精神是普遍存在的,像这样的悬案,有时候连家属都渐渐遗忘了,公安却再久也要找到他,还亡魂一个交代。
虽然检察院平时主要是给公安挑刺的,有时还送上一份“纠违通知书”,但是我一直很佩服公安办案人员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侦查审讯精神。
今年我有幸受邀,跟着我院资深检察官去参与了一次凶杀案的提前介入引导侦查。
我接到电话时是晚上九点多了,公安在楼下接了我就走,到了公安办案区,一二十名公安,云雾缭绕。主管刑侦的副局长一到,各小组开始汇报案情,有汇报嫌疑人家中勘验情况的,汇报被害人家中勘验情况的,汇报嫌疑人审讯的,汇报证人证言的,汇报被害人尸表情况的,多条线的侦查结果一核对,凑成了完整的证据链。
当时我很佩服公安们挂着黑眼圈办案。最后我院检察官又提出了两点意见,提前对嫌疑人做好酒精含量血检、精神病史排除的证据固定。
凌晨时分,我和同事回家,公安继续回现场办案。
那天深夜参与公安的碰头会,从中我深刻感受到,公检法是实践出真知的地方。这是一门师傅带徒弟的行业,没有经验口述,很多刑事案件就不会办,办不成,更办不好。
《除暴》中的公安为何神勇,靠的是师傅带徒弟的经验积累。电影开头,徒弟看王千源撕贴在公安宣传栏上的牛皮癣,电影结尾,徒弟主动撕贴在公安宣传栏上的牛皮癣,还提醒王千源搭把手,我想,这隐喻的就是一种经验、一种精神的传承。
当然了,现实办案中,公安连1995年的桑塔纳2000都给传承了下来。2012年我在乡镇参加工作时,就经常坐着派出所那台老掉牙的桑塔纳去村上做调解,不知和那台桑塔纳比,究竟是我年纪大,还是它年纪大。
上面提到我参与提前介入的凶杀案,发生在今年疫情期间。
今年疫情初期,社会治安有一个短暂的优良期,盗窃、醉驾之类的刑事犯罪案发数骤减。
然后,疫情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措手不及的负面后果:
一是网购、网络游戏红火,造成网络诈骗骤增;二是居民收入不稳定、失业率有所上升,造成地下六合彩、网络赌博骤增;三是居民长期不能出门,家庭矛盾、邻里矛盾骤增。
作为常年的平安县(区),本区很多年没有发生过凶杀案了,今年疫情期间除了抓回来一个九十年代的杀人犯,本地还接连突发两起凶杀案,均为家庭、邻里冲突。
虽然无从考证这两起凶杀案是否与长时间蜗居在家有关、是否与疫情影响生活有关,提起三起凶杀案是想说明一个事实:每次社会的波动,都会产生比我们预想得更多的连锁反应。
疫情如此,更不用说近五十年历史中,中国经历的文革、改革开放、企业改制、开放二胎、等等等等了,人们以为早已过去的历史,还在深刻地影响着这个社会。只要经历过这些的人还在活着,那么历史事件造成的影响,不论好的,还是坏的,就永远没过去。
《除暴》也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就是1996年全国禁枪和公安第二次严打。
先说说严打。
中国有三次严打,分别是在1983年、1996年和2001年。三次严打都有着十分具体的原因。
1983年这次,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农村摈弃工分制、知识青年开始返城,大批青年劳动力不再束缚在土地上。据统计,80年代初,我国待业青年的数量超过了2000万。于是部分无业青年开始走上歧途,从事各种犯罪活动,例如抢劫、强奸、杀人等等。1983年8月,我国出台了「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开始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社会秩序和群众生活。在为期三年的严打期间,我国公安机关总计打掉各种犯罪团伙19万多个,抓获团伙成员86万多人。据我们单位的老干警回忆,那年检察院忙翻了天,大家天天忙着批捕、起诉、结案。
1996年这次,就是这部电影中反映的社会背景,随着国内环境进一步宽松,经济迅速发展,但是港台、欧美的黄赌毒、暴力犯罪题材的书籍、影视剧开始进入大陆,如我们都熟知的古惑仔、赌神等,对当时的年轻人造成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八九十年代企业改制,出现了大批职工下岗潮,失业人员中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加入犯罪团伙或者自己从事犯罪活动。
2001年这次,和我国2018年开始的“扫黑除恶”类似,重点是打击黑恶势力犯罪。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很多地区滋生出黑恶势力团伙,暴力垄断各种行业,从而谋取暴利。2001年严打中,很多曾经十分猖狂的黑恶势力团伙被陆续打掉。
再说说禁枪。
中国禁枪其实是近二十几年的事。90年代以前,我国邮政、水利等部门,甚至大型国有企业都拥有枪支。
1996年严打的同时,为了保障长治久安,保护公安人身安全,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我国开始推「枪支管理法」。
一方面收回各单位部门枪支。一方面开始收缴民间土枪、猎枪等。
然而时至今日,虽然公安长年累月地宣传“主动上缴土枪可以给予宽大处理”。然而每年仍有不少农民因制造、私藏鸟铳等土枪,被依法定罪判刑。
很多农村人不理解,自己的鸟铳用来打兔子打野猪,保卫自家农田山林,为什么会被判刑这么重,我建议他们看一看这部电影,就明白当男人手中有一把火药动力击发的枪支时,事情将会多么不可控,将会给社会带来多大隐患。
本文最后,说回电影本身,我要给它打五星。
在这部充满美感和节奏感的商业电影中,公安形象完全正面,占领了宣传高地。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正如电影中吴彦祖扮演的凶犯,通过看香港黑帮电影学习对付警察,那就是盗匪占了上风。
宣传阵地是十分重要的。人类也许是天然爱好血腥与刺激,我也喜欢。如何合理释放这种内心深处的欲望,并且合理引导,避免效仿。
我认为《除暴》这部电影成功地融合了观众的刺激感受与官方的警示教育,从中找到了微妙的平衡。
希望以后能在荧幕中看到更多类似题材的佳作。
注:本文原载于我的微信公众号“十字渌口街”
链接地址:作为基层检察干警,我为电影《除暴》点赞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闵思嘉”(minsijia001),欢迎关注。文章传送门:https://mp.weixin.qq.com/s/pxVat4p9o5kL187T8SNiAw
如果中国不禁枪,会是什么样?大概就是电影《除暴》里那样。不过我今天我不是想要说电影本身,而是想讲讲电影背后的那些真实大案。
片中拍了九十年代内地,劫匪和警察当街枪战、互甩手雷的场景。这景象在港片里或许很常见,但在内地,只有在相当特殊的一段时期才出现过。在如今,更是基本是不可能见到了。
这样的场景有一个背景,那就是1996年10月1日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换句话说,就是在那之前,中国是不禁枪的。
所以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持枪抢劫、强奸的大案发生。我九零年出生,在我老家那种四川三四线城市,光是陪着我妈下夜班回来,在我十岁之前,就亲身经历过四五回抢劫,歹徒直接飞车抢包、拽金耳环金项链,差点把我妈耳朵扯破,当时真的吓个半死。
而《除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拍出来的,吴彦祖饰演的张隼,也有人物原型,叫做张君,当年主要在重庆、湖南、湖北一代流窜作案,还上过CCTV,审判的时候,是非常轰动的案子。
因为多多少少关注过这些案子,整个影片看下来,会发现它跟现实有特别多的对应之处。我个人觉得,除了以张君作为原型之外,很多情节,都和那个年代的其他大案,有着或对应或改编的关系。
所以,今天的文章,就想借着《除暴》,来给大家讲讲张君这个团队的一些内幕,以及片中有对应的九十年代那些轰动全国的大案。
你或许也可以把它看做一个,已经逝去的,“不禁枪的中国年代”的犯罪生态。
1、做生意,上千情妇、剁脚趾
片中的“老鹰帮”,有六个人。现实中,张君的团队主犯一共四个人,另外三个分别叫陈世清、李泽军、赵正洪。
不过,这几个人里,只有李泽军一个人,因为是张君的外甥,才知道他真名。其他人,平时都叫张君“陈总、王总、蒋总”,然后互称陈经理、赵经理、李经理。
这么叫,是显得自己像生意人,也为平时的计划打掩护。他们管杀人叫“做生意”,管抢劫叫“搞路”,管补枪叫“补火”,仿佛说起这些事情,就是在说日常的生意经。
某次张君总结复盘,就骂李泽军不顶事:亏你还当过兵,会说不会做,今年6月19日在重庆做生意,你响一枪就卡壳,还要陈经理上去给你补火。
张君的感情线,在影片中提得不多,只写了春夏饰演的文娟一个人,实际上张君从1993年开始,就有过两百多名情妇,这已经很多了吧?
在自供里,张君说自己“搞”过上千个女人。不去计较这个数据有没有放水,张君倒是真的想过,靠情妇建立起自己的势力网和关系网。
他说他想建立一个“张君神话”,在全国铺开,只要他一声令下就有人响应,而女人,既是他的情妇,也是他的帮手。
通过怀孕的文娟这个角色找到张隼,也是真实的。现实中这个女人化名“娟子”,真名叫杨明燕,是护理院的职工,不过影片应该还是在张君的多段情史之间做了一些融合,比如张君被抓捕前后关系最紧密的女性叫陈乐,但最后出卖了他。有两个孩子叫张枭、张雄也是真的,在被抓之后,张君还执意要给大儿子张枭打电话。
片中还写到,张隼和文娟是假结婚照、假名字,这事儿也有原型。
张君是个特别谨慎的人,跟自己的情妇从来不拍照,就是为了不留下面部特征资料,也有很多个假名字,平时叫“陈强”比较多。
他对自己团伙里的人控制极强,都是由他单线联系所有人,并威胁谁要违法规定就杀他们全家。陈世清在一次行动中不小心在交警大队附近刮了车,张君觉得太危险了,勃然大怒要把陈世清赶出团队,最后以剁下陈世清左脚外侧的脚趾作为惩罚。
“也想过剁手指,但剁手指后作案太不方便了,还容易成为明显特征,还是剁脚趾吧。”
2、9.1武装银行运钞车抢劫案
片中那场最激烈的,和警方当街对峙的抢银行巷战,很大可能是取材自原型人物张君2000年在湖南常德犯下的9.1武装银行运钞车抢劫案。
跟片中一样,当时在银行值班的也是两个女银行出纳员,原本只需要等到6点,运钞车取走8万现金,就可以下班了。抢劫案发生时,她们躲在柜台下,报了警。
但负责押钞票的三名经警、一名出纳、一名司机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全被张君的团伙现场打死。
张君团队的人作案的确戴面罩,但是一般只留眼洞,在这之外他们还会做更精心的伪装,比如带个二分头的假发、带个太阳帽之类,在完成抢劫之后,也会脱发、换装,一整套的间谍流程管够。
看资料说,张君在每次行动前,会专门挑选逃跑路线,自己试驾好多次,都选那种七弯八拐的小路,避开下班高峰期的堵车和摄像头。
他也还会在野外,跟自己的团队真枪实弹地排练抢劫演习,要的就是一步到位。
张君之所以能作案这么多次不被抓到,很大的一条经验就是“不恋战”。 在受审时候他交代过一个“三秒三分”规定。简单地说,就是 “要三秒钟内搞定所有事情,三分钟内撤,不然就别想拿到钱。”
常德9.1这次运钞车劫案,他要求手下在运钞车停稳的两秒内接近目标、同时开枪,三分钟一到,不管达没达到预期的目的,“都要跟老子撤!”
片中张隼在路上对着路人也开枪,看见自己的同伙快被警察抓了直接上去“补火”,也让我想到张君反复给自己队员强调的作案原则,“现场决不能留活口,十米以内照过面的人都要杀死。”
所以吴彦祖饰演的张隼在片中递给小男孩一颗手雷的细节,可以说很真实了。
3、8.15银行行长夫妇被杀案
很多现实在片中都是闲笔一写,比如在讲张隼案底的时候,提到过一起银行行长抢劫杀人案。
这也是真事儿,发生在9.1武装抢劫运钞车之前。被杀的人叫胡梦廉,还有他的老婆,史称8.15胡梦廉夫妇被杀案。
但是很少失手的张君,这回失败了:杀了人,却没抢到什么钱。也正是因为这次失败,张君才又策划了9.1劫案。
不过,刚好也是因为胡梦廉的案子,警方才找到了关键证据,弹壳,把张君做的多起大案联系在了一起。这个影片中也有化用,案件的突破口,在“子弹壳”。
回到案子上,当时是2000年8月前后,张君计划抢劫常德市安乡县农业银行的行长胡梦廉,“先稳住,把钱弄到手,再干掉,绝对不能留活口”。
他们先是托关系,假装自己是县政府X行X科长的朋友,去胡梦廉家求办事,进了胡梦廉的家,还随手带了一个纸袋子,假装是送礼的。
结果进了门,就掏出枪,管胡梦廉“借钱”:别人都说你有一千多万,还有人送了你一栋房子,反正你的钱也不是你的钱,借我一点,就不要你的命。
但胡家真的没什么现钱,张君一伙人翻遍了家里,也只找到6691.4元现金,一张信用卡,一条金项链,一个金戒指,三块表,还有两个名字叫张怡书和刘华的存折,每张里有20万。
这也有点怪,胡梦廉的老婆叫张元珍,跟这存折名字也没啥关系。不过这个是题外话了。
张君团伙的枪支 后来张君就问胡梦廉要这两张存折的密码,胡梦廉说了两串数字,但是记不清哪个密码是哪个存折的了,估计也是缓兵之计。最后张君在杀掉胡梦廉以后去银行取钱,才发现密码根本不对,整场抢劫,也就抢到这6691.4元而已。
时钟拨回现场,只找到这些东西的张君嫌钱不够,用他的话来说,“6000多,还不够我一顿早茶钱”,便威胁要杀掉胡梦廉的三个孩子,绑着夫妇俩往常德方向开车,吩咐胡梦廉再让副行长送160万现金来。
但在半路上,张君从胡梦廉的话中听出这160万没太可能拿到,就直接在棉花地里,把夫妇俩打死了。
开枪之前,张君问胡梦廉:老胡,信用卡的密码你还没告诉我呢?
“那张信用卡上没有钱了。”
这是胡梦廉死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
4、鹤岗1.28矿厂抢劫案
影片中提到过这样一个案件,庆州矿工工资失窃案。可能有人会说,矿工工资能有多少钱? 但在那个年代,没有移动支付,干什么都是给现金。矿山这种地方,就跟工程包工一样,工资都是一次性发放,动辄上百万(相当于现在的1000多万)的工资款,每次发钱都要有经警和保安押送,在这种状况下,抢工资款,就成了很多罪犯的“致富之路”。
而抢煤矿工资款这事,在1995年的鹤岗,曾经发生过一起大案,作案团伙不仅抢走了一百多万的工资,还放炸药把矿厂的小楼给炸了。多多少少,也成为了片中案件的原型之一。
片中以吴彦祖为首的作案团伙,一共是六个人,有着明确的分工。吴彦祖演的张隼是老大,城府最深,绳子开保险柜的办法,就是他想的。 后来去干走私的眼镜男,在张隼消失以后,成了众人跟着混饭吃的小头目,很显然是智囊型、军事型的人物。剩下的,除了脾气火爆的能打型,还有主要负责开锁望风开车等边缘性事务的三兄弟。
现实中1.28鹤岗大案,是四个人组成的犯罪团伙,四个主犯,也是这种头目+智囊+兄弟档的搭配。主犯孙海波,是团伙CEO,城府深,负责敲定大的方向,就像是《除暴》里的张隼。军师闫文宇,喜欢看书,文人型,善于研究作战计划。也就像是《除暴》里的眼镜男。剩下的两个,分别叫田雨田原,属于团队干活的枪手。
有时候我想,可能这样的组合,也是犯罪团伙的标配,就跟编剧要做固定的人物原型铁三角一样,一定要有心狠手辣的头目,比较文气的书生智囊,和耳提面命的枪手,而兄弟的血缘关系,还能让整个团队的凝聚力更强。
在鹤岗1.28大案,这四个人制定了一个方案,也跟张君作案是带面罩戴假发的方案有点像。
那就是让成员分别伪装成长发女、短发女、警察和呢大衣男。“女人能降低警惕”,抢了一辆出租车,杀了司机,开去南山矿抢钱。
等到了南山矿,这四个人分两组,冲进经警队长室和保卫科,枪杀了值班的警察和保安,当时保卫科长和值班警察,跟这四个人在楼里恶战了接近半小时。最后撤离的时候,这四个人还用早就准备好的炸药,把楼给炸了。
看这段资料的时候,我印象很深的是里面讲到,中途有一对来单位洗澡的警察父子,正好撞上呢大衣男,也都被打死了。
小孩才11岁。就死在自己爸爸旁边。
那天晚上,他本来只是要去洗个热水澡而已。
5、11.27友谊商城抢劫案
片中,张隼的团伙抢过很多次商店的黄金铺,在九十年代,有大量硬通货的金店经常被抢劫犯盯上。原型张君,也的确抢过重庆、长沙、上海的多家金店。一个地标性的建筑是影片里也出现过的友谊商城,片子里还有1990年亚运会熊猫盼盼的雕塑,那会儿还发行过纪念币,也是在金店能买到的稀罕玩意,都能对应上现实。
1995年的1.25重庆沙坪坝友谊商店黄金柜台被劫案,1997年的11.27长沙友谊商店黄金柜台被劫案,都是张君团伙的著名案件。
为了成功抢金店,张君会安排自己的属下进行“五练”。
一是练体能,张君首先不准自己团队的人戴耳环留长发,因为那样流里流气的,容易被警察盯上。其次就是要让他们健身,因为“搞打劫就要搞好身体。”所以他们每天都要举哑铃、俯卧撑、练长跑、障碍跑,差不多等于铁人三项了。
二是练车技,因为打劫的时候基本都是抢车自己开车,还都是穿街串巷,当然要车技好。摩托和汽车都要练,先在河堤边儿连,然后上路练。
三是练偷金。这个比较厉害。为了能实战演戏抢金店,张君居然会请人按长沙友谊商城黄金柜台的样式和规格,定做柜子。
“做了四个,花了八千多,连暗锁都一样。”
然后让李泽军等人,先练习手撑柜台翻进翻出,每天翻120多次,练半个多月才练到如履平地。然后用塑料样品代替黄金首饰,让他们练习快速取物。据说到最后“毕业”的时候,他们拿完一盘首饰,只需要十秒的时间。至于影片中直接上锤子砸柜台,那是比较视觉冲击力的表现手法了。
四练就是练枪法,先模拟,后实弹,每次在山林里实单练完以后,张君都会把弹壳捡走,然后放一盘鞭炮掩盖,就算有人听到枪声找过来,也只会以为是放鞭炮的。
至于第五练,就是上面说过的,每次真正抢劫前,他都会全盘模拟演戏一次。 他的真是把抢劫当成生意去做。 训练很有效,在长沙友谊商城的这次抢里,从进店到抢光柜台,只用了两分多钟,队员分头逃跑。
张君最后离开,坐的是一辆红色的士。有印象的人应该还记得片中总是有红色出租车,那种鬼片一般刺眼的红色当然是美术组的功劳。在现实里,张君团伙的确经常坐红色的夏利出租车,也算是那个年代的时代记忆了。
张君被抓后,说自己童年时被冷漠对待,从小就被人看不起,很自卑。“家里穷,跟城里人待一起不自在。”
“亲戚煮一锅饭,他们一家人都吃不完,我一个人可以全部吃光。看着他们那轻视的眼神,我只吃了两小碗就不好意思再吃了。”
片中讲张隼喜欢看警匪片,现实里的张君喜欢看书,还把自己犯罪的原因,归结为“书看多了害人”。
他平时最喜欢的看的,是《三国演义》,所以“宁可我负天下,不叫天下人负我。”
八九十年代,经济起飞,一切都野蛮生长。当一切都在飞驰的时候,被甩下的一帮人,便用野兽本能,弯道超车,张君/张隼是这类人的代表。
枪和现钞,都是非常直接的“现货”。用“枪”去抢“钱”,在这个移动支付的年代,其实已经不太可能了,所以它注定成为一种年代景观。nn但有时候,钱也可以变成枪。
+++
欢迎关注我呀
不久前,全球知名咨询公司盖洛普发布了最新的全球法律与秩序指数排名,俗称“走夜路指标”。在这个排行榜上,中国排名第三,成绩可以说相当不错。
要知道排名第一的新加坡本身经济发达,而且国土面积仅仅相当于一个城市,而排名第二的土库曼斯坦之所以得分那么高是因为这个中亚国家长期实行宵禁政策,晚上11点之后就不许上街了,当然不怕走夜路,简直犯规。
美国排名第36,中国以这样多的人口,这样大的领土能获得这样高的评分实属不易。
其实如今这样安全的环境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近日公映的警匪大片《除暴》预告片里有一组骇人听闻的数据:1991年至1996年,涉枪罪案超过10000起,平均每天4.5起。
而在那个混乱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个彻底癫狂的杀人恶魔——张君!也就是电影《除暴》中吴彦祖饰演的悍匪张隼的人物原型。
张君缘何被称为中国第一悍匪?
因为他足够凶狠手辣!
他在十年间于全国各地疯狂流窜作案,非法购买手枪15支,有多达28人成了他的枪下亡魂,抢劫财物价值高达536万人民币!
电影《除暴》主要就是讲述以张君为首的犯罪团伙制造的特大系列抢劫杀人案的犯罪往事。片中一些镜头出现了诸如“友谊商店抢劫案”、“普城银行抢劫案”、“电信分局抢劫案”等一系列大案要案作为故事背景,这些耸人听闻的案件其实都有原型事件作为支撑。
下方为我根据具体卷宗整理出来的张君团伙历年杀人抢劫的具体情况一览表。
好家伙!令人瞠目结舌的犯罪记录!
十恶不赦、穷凶极恶、罪大恶极、罄竹难书、恶贯满盈、神怒天诛、罪恶滔天,哪怕是把这些成语统统都用在张君身上都毫不为过。
即便这些案件已经过去二十年有余,可当我重新阅读犯案过程时,依然会毛骨悚然、不寒而栗。
比如上图编号为6的那起案件,张君仅仅是为了测试一下手枪的实际穿透效果,就可以胁迫两个无辜的路人脱光衣服叠在一起,然后直接近距离射击杀害!
再比如上图编号为12、17和19的三起案件,张君为了让同伙可以更加死心塌地地追随他,就要求他们必须以“杀人沾血”的方式纳投名状!于是又有3条无辜的生命成了他们脚下的亡灵。
张君就是这样使用各种卑鄙无耻的手段让李泽军、陈世清、赵正洪等人也和他一样成了亡命之徒,构建成了一支四处为非做歹的恶魔匪帮。
电影基于商业化的考量,对张君身边的主犯、从犯都进行了一些人设更加明确的改编设计。
例如代号为“三号”的陈骁熟悉枪械与机械,是吴彦祖饰演的张隼的得力干将;“二号”赵啸则擅长格斗,腿法精湛,身手不凡且脾气异常火爆;“四号”李大狗主要负责开锁和爆破;“五号”李二狗和“六号”李三狗都是李大狗的兄弟,一个负责望风,另一个则作为司机专门在作案后帮助同伙撤离。
电影中的分工极为明确,那现实中的张君团伙又是怎样组成的呢?
我根据各方资料整理出了悍匪张君犯罪团伙主要关系网,人数之多同样让人咋舌。
从中可见张君极为好色、重欲,为满足生理需要,“吃快餐”找的卖yin女不下200人。为找刺激,他还让同伙在宾馆与妓女搞卖yin表演,自己在旁观看,甚至令情妇一同观看。
根据警方最终的统计,张君在各地流窜作案时,在常德和重庆先后为自己找到了8个情妇,不仅满足其自身的兽欲,更关键的是利用其情妇的住所作为踩点、计划的窝点,又作为案发后藏匿、销毁作案工具的处所。
电影《除暴》中春夏饰演的文娟即代表了现实中那些包庇张君的情妇们。片中文娟对张隼死心塌地,甚至练习吞枪自尽,愿意随张隼而死。
吴彦祖扮演的悍匪提议以枭雄作为孩子名字的灵感来源,而在上面的关系网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君的确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张萧”和“张雄”。
而在现实中,曾经为张君生下过一个女儿的杨明燕是其情妇中最年轻、最漂亮的一个,甚至还和张君结了婚,只是彼时的张君是用一张名为“龙海力”的身份证办的手续。到了电影里,这一段变成了团伙故意帮张君顶包的桥段。
春夏饰演的角色叫“文娟”,而杨明燕平时的昵称就是“娟子”,电影中文娟的原型显然就是杨明燕了。
杨明燕最终成为了警方成功抓获张君的关键一环。只是在电影中的涉及两者相知相爱的片段有些生硬,文娟动辄就想自杀,对于张隼的情感递进未免也有些太快,一转眼就到了生娃的地步。
当然最后这些情妇无一例外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现实中杨明燕被判死缓,片中则因为身怀六甲而可以暂缓执行。
悍匪张君能够屡屡作案得手除了有大量的同伙提供协助外,还有两点关键因素,即拥有大量的枪支弹药和专业的反侦察手段。
先说作案工具,主要就是靠下面这把54式手枪。
根据百科资料,中国54式7.62毫米手枪是我国仿制前苏联TT1930/1933式手枪的产品,于1954年定型,至今仍装备部队。是我国生产和装备量最大的手枪。有效射程为50m,100m内也能进行射击,弹匣容量8发。
那么张君又是从哪里获得这些手枪的呢?
根据报道,起初张君作案时使用的是自制手枪,威力有限,也很难精准射击。大概在1994年7月左右,张君窜至云南省中越边境购买枪支弹药。
他先是以150元人民币从纳波处购得54式手枪子弹20发,步枪子弹10发以及手榴弹1枚。没错!还有手榴弹!电影中也有一段相关情节展现。
之后张君又透过纳波从朱加武手中用5000元购得一支五四式手枪,该手枪被用于抢劫杀人作案4起,直接导致4人死亡!
后续像王俊、陈世星以及莫金英都先后为张君提供过枪支弹药,先后12次非法出售给张君五四式手枪13支、五四式手枪子弹2400余发、手枪弹匣13个,获赃款共计人民币60000余元。这些枪支弹药也主要从中越边境流入。
最终他们也都面临死刑的惩罚。
当然电影中的表现肯定是带有较大的夸张成分,倘若现实中的张君也能像吴彦祖扮演的张隼那样获得那么多轻型自动化武器,那死亡人数估计得直接翻好几十倍
现实的犯罪记录中,张君主要作案工具依然是手枪。
尽管基于真实事件,但《除暴》毕竟是一部动作警匪片,进行一定的戏剧化夸张是类型片中比较常见的表现手法。片中还有大量的爆炸场景,在张君现实的作案过程中其实是几乎没怎么出现过的。
其实影片过于沉迷于这样的动作场面反而削弱了现实性带来的震撼,因为真实的张君非常心狠手辣,即便没有那些大场面,直接复刻其作案细节也会让人看得毛骨悚然。当电影一边倒地倾向于商业性以后,服化道再精致,也会让观众产生一种抽离感,就会不那么相信片中的情景。
再说反侦察手段。
张君曾认真研究了公安机关处置突发事件的工作套路,反复阅读了《刑事侦察教程》,对刑事侦查工作的程序和方法也了如指掌,擅长从侦查工作中寻找漏洞。电影利用张隼看警匪片的桥段来表达其对警察抓人方式的观察及双雄对决的蒙太奇切换。
由于每次作案后他都确保单独行动,且不带任何可疑之物,所以能够多次顺利逃过警察甚至的关卡和检查,全身而退。
另外,作为匪首的张君为了确保达到抢劫的目的,还经常拉着同伙一起进行专业的射击练习,熟悉枪支使用的技巧,不可谓不专业,不可谓不充分。这样的匪徒,警方自然不好对付。
《除暴》中对此也做了不少展现,例如进行靶场射击,例如通过秒表计时来精确化操作抢劫过程,做好周密严谨的布置。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张君可以那样嚣张跋扈,也主要是因为彼时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没有成体系的监控系统及人脸识别系统。
倘若张君穿越至2020年的今天,天眼系统早已布下天罗地网,他自然也就无处遁形,基本上作案一次就会被迅速抓捕。
因此,特定的年代背景也成了这部《除暴》别具特色的卖点,尤其是片中多次出现的第四套人民币,应该会勾起不少人的记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服装、发型,电影也做出了很不错的呈现,包括街道置景和警察的制服等,都还算比较准确地还原了二十多年前的风貌。
至于吴彦祖,作为颜值天花板的他,即便完全没有偶像包袱被化妆师各种折腾,依然挡不住这喷出银幕的帅气,当然年华易逝,曾经富二代“小坏蛋”已被岁月雕琢成了杀人如麻的“大恶人”。
来,舔屏时间到,让我们一起重温这张让人艳羡的脸庞。
《除暴》作为双男主电影,另外一大看点自然落在了东京影帝王千源身上。
他曾经在同样改编自真实案件的《解救吾先生》中扮演过穷凶极恶的绑匪,如今却俨然成了警察专业户,无论是在电影《大人物》还是在网剧《在劫难逃》中,都塑造了一个极为干练且能打的警察形象。
这次在《除暴》中,他的角色延续了这样的警察设定,与吴彦祖扮演的张隼上演“强人锁男”,结尾在浴室的那场肉搏戏则真的是“拳拳到肉”,毕竟没穿衣服嘛。
这段动作戏的设计摒弃了过于强调打斗的动作美感,而是更加贴近于现实中的真实搏斗,也就是真正的打架,看着都会觉得疼!
只是当警察发现了犯罪嫌疑人以后,不等同伴的支援,而是直接单枪匹马闯进去,也是这类电影的老毛病了。同时,为了能够引出双方肉搏的戏份,也不得不强行让双方没有机会开枪。
另外特别有意思的是,两位男主的浴巾怎么打都不会掉下来。
所谓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阿祖千源浴巾,是你隐私坚强的保障,海枯石烂、天崩地裂,天上的鸟全掉下来,阿祖千源浴巾也不会掉!这扎浴巾的方式真是牛X。
回归正题,张君这样的悍匪折射了世界的阴暗面,终将被正义绳之以法,在9·1大案之后,他和他的同伙终于被抓捕归案!
死刑,是张君这样的杀人恶魔唯一的归宿。
2001年5月20日,张君、李泽军等14名罪犯分别在重庆市、常德市被执行死刑,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电影中对死刑环节的呈现也非常震撼,吴彦祖甚至为此剃光了眉毛。执行死刑任务的是武警,而不是公安或其他,在细节上也算比较扎实。
时间快进到2014年,根据中央政法委的数据,2014年我国每10万人杀人案件数为0.7起,与世界上最安全国家之一的瑞士相当,比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要好。与此同时,放火、爆炸、劫持、杀人、伤害、强奸、绑架、抢劫等8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持续下降。
一个有着13亿人口、地域辽阔、发展不均衡的国家,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确实非常不容易。
这既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依靠广大公安干警持续不断的奋斗和牺牲。截至2020年4月底,全国共打掉涉黑组织3120个,涉恶犯罪集团9888个,刑拘犯罪嫌疑人388442人,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67190人。
经历了这般真正的“除暴”,才有了文章开头中国可以高居全球法律与秩序指数第三位,才会有人如此调侃:在中国,走夜路最“不安全”之处在于可能又得多吃一顿夜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