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科幻片  »  寂静之地:入侵日

寂静之地:入侵日  噤界:入侵日(台),无声绝境外传:首袭日(港),无声绝境III(港),寂静之地前传

684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露皮塔·尼永奥约瑟夫·奎恩亚历克斯·沃尔夫杰曼·翰苏小肉排尼可蒂希·巴特勒阿尔菲·托德以利亚·昂格瓦里扎伊·多莫塔拉·希洪埃利亚纳·乌姆夏尔亚历山大·约翰塔坤达·库马洛万彩玲罗尼·勒·德鲁本杰明·王艾薇·贝里嘉文·弗雷明迈克尔·罗伯茨凯恩·艾登尼克·戴维森

类型:剧情科幻惊悚恐怖导演:迈克尔·萨诺斯基 状态:HD 年份:2024 地区:美国 语言:其它 豆瓣:5.8分热度:23 ℃ 时间:2024-09-25 15:03:03

简介:详情  影片聚焦“无声末世”第一天,人类尚未掌握“出声即死”的法则,在怪物面前不堪一击。数以千计的怪物从天而降,怪物数量达到系列之最,视角也从前作的乡村小镇升级到美国第一大都市——纽约,全球沦陷,人类生活的街道、地铁、超市等...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影片聚焦“无声末世”第一天,人类尚未掌握“出声即死”的法则,在怪物面前不堪一击。数以千计的怪物从天而降,怪物数量达到系列之最,视角也从前作的乡村小镇升级到美国第一大都市——纽约,全球沦陷,人类生活的街道、地铁、超市等地都变得危机四伏,一旦出声便会被潜藏的怪物“贴脸开大”,喧嚣的纽约沦陷为一座沉默的孤城,苟活的人类在此上演一场极限大逃亡
  • 头像
    神秘列车

    伊芙琳母女暂且按下不表,在展示了噤声的世界如何迅速凋落为一片废墟之后,“寂静之地”系列又回到了第一天,开始讲述灾难如何发生。新作《寂静之地:入侵日》(以下简称《入侵日》)是这一系列的番外,导演替换为迈克尔·萨诺斯基,履历表中仅有一部《救猪行动》。

    一、“乐观”

    “寂静之地”系列的设定几乎野蛮,不存在外交、绥靖和拉锯,唯一规则“出声即死”等同于某种致命病毒,一旦感染(被察觉)立即死亡。相较前两部——首作开始于萧瑟已至的第89天,次作来到第474天,《入侵日》则完全集中在“Day One”:人类尚未熟悉敌人,惊恐、慌乱和侥幸成为主要情绪。在这个意义上它靠近乌维·维特施托克的《文学之冬》,这本书去年被译为中文。作者维特施托克在书中做了一个回望历史的工作。1933年,如今我们熟知的希特勒上台,当时的人们尚不能想象这位政客能做什么,更不会意识到自己或许已经命悬一线。“他们中的许多人要么不愿承认危险,要么低估了危险,要么反应得太慢,总之,他们错了”。他们无法预料到,独裁者仅需四周就能摧毁民主。

    作为政治隐喻,以现实考量这部《入侵日》会发现它显得格外清醒。电影中,埃里克(Eric)以登上撤退的船只作为主线任务,他和萨米拉(Samira)没有犹疑和思考,完全遵从政府的号召,绕过“留与走”的历史困境。这在1930年的苏联、1933年的德国和1949年的中国都是一个难题。《入侵日》回避了“转折期”带来的问题,它描绘了某种乐观和天真。在萨米拉和埃里克这对诗歌和音乐的组合中,他们甚至还带上了一只奶牛猫。此类人性的美好能够持续的时间大概可以预料,尤其是在一艘塞满难民的船上。我的阅读经验中,近处有杨显惠的定西,远处则是刘邦:“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如是者三。”与“寂静之地”系列类似,《文学之冬》以同样的时间尺度记录了艺术家在那一时期及此后的生涯。针对1933年的“Day One”,维特施托克在前言中写道:“当日常生活变成求生之战,当历史性的时刻要求个人做出存在意义上的决断时,把握现实有多么艰难。”或许,这才是《入侵日》更为准确的解法。

    文学之冬
    8.6
    [德]乌维·维特施托克 / 2024 / 广东人民出版社

    在《入侵日》中,导演迈克尔·萨诺斯基的一副菩萨心肠使得他没有将角色和观众置于道德与生存的两难之地。全片没有一个观众熟悉的角色直接死去(萨米拉和同事都是“被带走”,他们没有死在观众面前)。车底求救于萨米拉的陌生人被怪物拽开,看不见萨米拉的抉择。猫咪弗奥多(Frodo)被所有人轻而易举地接纳。观众始终被导演保护起来,站在安全的位置,看游戏者如何陆续出局。作为政治寓言的“寂静之地”在萨诺斯基的手中变得温和起来,失去了它原本作为严肃议题讨论的可能性,沦为爆米花灾难片。

    二、“嘴快”

    话分两头,噤声的故事尚未结束,约翰·卡拉辛斯基正在筹备他的第三部《寂静之地》,萨诺斯基不过是插曲。虽然《入侵日》冠以“前传”之名,但它不能算作对该系列时间线的补充,早在第二部中,片名出现前的十二分钟里影片就已经回顾了灾难发生之际的情况。实际上,《入侵日》是对第二部结尾以黑人亨利(Henri)为首的登岛者见闻的展示。第二部中,亨利为埃米特(Emmett)讲述了他们登船时的境况,这也是《入侵日》中埃里克带着猫咪上船后的后续情节:国民警卫队的十二艘船只有两艘出发,剩下的毁于民众争夺生机时的慌乱之声。作为“寂静之地”的观众,我之所以对此系列保有期待是因为它蕴含着展示历史与当下的可能。我并不期待通过它的想象能够帮助我们规避某种可能的灾难,而是揭示已经发生并且不断重演的历史。十年之前,英国历史学教授奥兰多·费吉斯的《耳语者》中文版面世,书中记录了一段漫长而广阔的噤声期:1928年到1991年的苏联。

    耳语者
    8.7
    [英] 奥兰多·费吉斯 / 2014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当言谈意味着危险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缄口沉默,“寂静之地”里最重要的规则是“出声即死”,这同样是《耳语者》描绘的世界——“占地球六分之一陆地”的苏联。“在一个被认为口太松就会被捕的社会中,家庭抱成一团以图生存。……他们设法避开危险的邻居耳目,有时甚至是自己的孩子,于是就学会了耳语”。身处“寂静之地”的人类无法同怪物交谈和协商,怪物对人类制造的声音有着洁癖般的厌恶。至于怪物的形象——讨厌异己、盲视、拥有与形体不协调的长手,这是所有独裁者的特点。

    大清洗通常不像疾驰而过的台风,无论是它自身还是其带来的影响往往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即使是台风过境,也会带来老鼠和蚊蝇的大量滋生,面临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所以“寂静之地”中怪物的登台造成的不只是死亡本身,更为糟糕的是人们还将在死亡威慑的世界生活下去,繁育后代,最终与怪物共存。借用《耳语者》,“我们从小就学会闭嘴”。影片中的怪物更像是一种可以改造人类生理特性的病毒,使其地存在的人最终全部失声。“许多家庭的主调是静默”,《耳语者》充满了这样大量的案例。

    奥兰多·费吉斯将感染的人类、由恐怖主导的社会的成员,称之为“耳语者”——窃窃私语的人(shepchushchii)。经历了入侵日的慌乱和逃亡之后,新时代拉开序幕,后面的问题是如何与怪物共存。甚至它提出来另一个问题,在我们无法打败它的时候,会以怎样的方式活下来?极权导致社会大面积沉默,但不止如此。“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在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社会,我们更多地面临的危险不是来自怪物,而是那些遵循了“出声即死”的同类。出声者作为他们的邻人,意味着“会带来麻烦”和“资源的竞争”。假如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不遵从“舌头会给你带来麻烦”的默契,便会率先出局。因为每个人都没有办法保证对方不会先一步出卖自己,所以出卖、告密和诬陷便会前仆后继地发生。最后只剩一个充满虚伪的社会。

    三、“日记”

    无法出声、无法言说会导致真相无法保存起来。如果沉默代替了事实,沉默就会制造谎言,集体沉默又将造成集体失忆。通常人们依靠口头语言而非书面文字保持记忆的强健。学者徐贲指出,记忆必须由集体来保存,记忆是每一个记忆者自我剖析、反省和忏悔的机会。出于死亡的恫吓,顺从的噤声将带来一个全新的世界。“寂静之地”诞生的年轻一代不再明白发声的意义,会心安理得地自我说服,将“不出声”从缺憾当作一项社会技能,等同于打猎、种地、规避毒兽。必须强调的是,那些试图发出自己声音的人,不能归类为“异见者”。他们只是在要求日常生活的必需条件。但我还是要说,《入侵日》的浪漫并非一无是处。情感与艺术是对抗极权的基础,因为它们有着天然无法调和的矛盾,前者正是多数人生存的意义所在。这也是乔治·奥威尔、雷·布拉德伯里、约瑟夫·布罗茨基、阿赫玛托娃、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安妮·弗兰克、多纳斯马尔克等人的共识。《入侵日》中诗人萨米拉昭示了一种对抗沉默和遗忘的可能——写作。《1984》中温斯顿保存个人记忆的办法是偷偷记日记,把日记藏在墙洞里。《耳语者》通过对当时大量档案的整理,展现人们面对“出声即死”的威胁的应对之策:“人们只好在真实的私人世界中寻求避难所,还有些人在大恐怖时期开始写日记。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风险,写日记能开拓出一个不受解剖的私人领域,也能在祸从口出的时期倾诉自己的疑虑和恐惧。”

    但即便是写日记,也充满着危险。奥兰多·费吉斯写道,作家普里谢维恩“写日记用细小的草体,即便用放大镜也难以辨认,为的就是预防被捕后自己思想的暴露。”在“纸是危险的”情况下,有人选择启用另一种对策:背诵。这是小说《华氏451°》的情节,也是前苏联作家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的方式。作为诗人奥斯普·曼德尔施塔姆的遗孀和诗人阿赫玛托娃的朋友,在漫长的生命中娜杰日达日日夜夜背诵二人的文字。布罗茨基就此写道:“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爱,那就是记忆。因此,背诵即是恢复亲密性。”

    曼德施塔姆夫人回忆录
    9.2
    (俄罗斯)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 娜杰日达·雅科夫列夫娜·曼德尔施塔姆 / 2013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今天,我们允许同行者把我们的猫从船上扔下去,这种纵容会让我们自己明天也被扔下船。这是权利的割让;今天,我们看着有人把别人的猫扔下船,我们沉默,认作一次平常的闭嘴(这一词语也可以换作在情感上更容易被接受的“中立”)。这是将先辈们好不容争取的世界让渡给黑暗,哪怕是难以察觉的一点;今天,我们学会对身边的人说“管住你的嘴”,自己窃窃私语,觉得表达意见的人都是醉鬼,我们自发地举报他们。这又是什么样的世界。下一部《寂静之地》的故事不知道从何处开始,或许其中已经没有人经历过劫难之前的世界了,他们转而将噤声的环境当作美丽新世界,将人声视为难以忍受的噪音,认为“一切本该如此”。我不知道,很多事情我都不知道。

    即使昌明短暂,噤声或可漫长,但它的历史迟早终结。即便到时斯人已逝,但历史的伤口还在,记忆和写作保留了真相,将再一次提醒我们何处是危险的边界。

    参考:

    1. 乌维·维特施托克,《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陈早 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24年1月。
    2. 奥兰多·费吉斯,《耳语者:斯大林时代苏联的私人生活》,毛俊杰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
    3. 约瑟夫·布罗茨基,《小于一》,黄灿然 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9月。
  • 头像
    Meou.

    电影开场第一条字幕是关于纽约的分贝,表明这是一部关于城市的电影,几乎不间断的喧嚣是这座城市的底色。

    末日电影中,城市往往作为人们撤离的背景存在,人们从大型都市撤离至郊区、小镇、乡间、森林、荒野乃至保护区,似乎这才是后末日时代的生存之道,《寂静之地》1、2便是如此。即便人们返还都市,很快又面临着再次的逃离(《惊变28天/周》),彷佛都市注定只是现代人暂时的寄居之地。而本片却提出了一个问题:并非乡间的泥土才意味着故乡,城市就是很多现代人的故乡,灾难发生后是否可以返还都市故乡?本片始终围绕“重返城市(故乡)”展开。

    开场部分,对一切都充耳不闻的绝症女主却对离开郊区疗养院回到城里看演出表现出了兴致,在坐公车穿过大桥进入城市的时候,她似乎格外享受那一刻的阳光。当发现他们的演出竟然是一场木偶戏时,她感到失望,毕竟木偶戏太无趣、太安静、太古典了,可能她想看的也是一场怪物惊悚片?她的灵魂注定属于现代都市。

    与末日电影中主角及其团体通常具有的求生意志相反,本片女主角从未想过求生,开场与男护士的对话中,她说到“如果半小时后我死了呢”,随着电影的进展,我们发现这并非一句玩笑:实际上她已活过了医生预期的寿命,每一秒钟都似乎成了一种恩赐,同时也意味着她在接下来的每一秒钟都可能死亡。如果说末日意味着死亡的威胁降临到每个人头上,那么女主自始就处于她个人的末日中,在双重末日的笼罩下无法逃离。

    与同类型题材中主角通常具有的求生手段相比,她太虚弱了,在中后段行走都变的困难,这更加剥夺了她求生的可能。于是一切只关于死亡,她从开始就在通往死亡的途中,如何处置自己的死亡变成了仅存生命的唯一问题。实际上这也是末日电影往往回避却真正值得处理的问题(如同集中营电影):在随时面临死亡的环境中,求生几乎变得不可能,死亡却是可以选择的,如何死、在哪里死成为生命必须做出决断的难题。所以,电影中段的教堂是必要的,这显然是一种安放生命与死亡的方式,当然主角并未停留于此。

    最终的目的地是过去常吃的那家披萨店,然而问题也完全无关乎吃披萨(她完全拒绝点外卖),她必须自己坐到那家店里,她必须回到那里,死在那里。

    披萨店的隔壁是父亲过去演奏爵士乐的小酒吧,这所城市与这个家庭就这样被简单的勾连在一起。“回家”的主题延续了《寂静之地》一贯的保守价值观(本片中还有一对黑人父子),而“回家”却不仅是“回家”,她同时还是这座城市的真正的孩子。异星生命入侵城市,成为新的统治者的同时宣布了一道关于声音的禁令,“禁声”变成了临时的立法,往日最为喧嚣的城市瞬间变得死寂,一切有死的凡人只能在这强大的入侵者面前俯首,并逃离这座城市。

    在人们纷纷浪迹远方之时,作为这座城真正的孩子,她必须留下来代表这座城完成最后的抗争,她同时是奥德赛与安提戈涅。她呼唤往日的声音:喧嚣是城市的底色,这里不能没有声音,这声音可以是噪音也可以是爵士乐。因此在最后时刻,她先后制造出了这两种声音,它们都是属于现代城市的声音。噪声是为了他人、为了拯救他人,音乐则只属于自己与父亲,显然这是属于他们的品味(联想电影开头女主在打油诗里怒喷病友的品味)。在家庭与城市里,她真正意义上重建了自己的生活。

    电影可以说是属于女主角个人的归家之旅,也因此电影对男主角和都市人群的描绘只能流于潦草。最后,这部电影也迫使我们去追问:末日题材电影鉴于其属性,是否难以承担更多的思考,毕竟本片也不得不设置一个死期将至的主角。

  • 头像
    抛开书本

    6年前一部低成本恐怖片凭借“不能发出声音”的超绝概念走进大众视野,绝佳的电影氛围感营造和高概念的怪物设计让其与电影院完美适配。

    该片在技术层面提名了同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效剪辑,票房方面更是四两拨千斤,以1700万美元的成本全球狂揽3.4亿美元的票房,恐怖的比例不禁让人想起同类型回报比也超高的《女巫布莱尔》《电锯惊魂》

    第二部紧接第一部故事进行,票房依旧稳健全球砍下3亿美元的票房。

    正当观众都期待这个世界观能够在第三部《寂静之地:入侵日》得到完善、关于怪物的身世可以更加清晰时,它拉了,第三部没能延续这种紧张刺激的氛围而是变成了一部说教意味严重的公路电影。

    至于它的狗血程度且听我娓娓道来。

    《寂静之地:入侵日》

    文:发条辰

    排版:妖妖

    责编:刘小黛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影片的故事没有继续第二部的结尾,而是转变思路聚焦“无声末世”的第一天,前两部的导演和第一部主演约翰·卡拉辛斯基(饰演父亲)从导演转向制片,主演艾米莉·布朗特(前两部里饰演母亲)则不出现在这个地点。故事发生于纽约平静(平均90分贝)的一天,突然陨石从天而降,数以千计的怪物从陨石中跳出开始屠杀人类。n

    怪物的第一次出场是伴随着迷雾,与弗兰克·德拉邦特于2007年执导的《迷雾》中最后出现怪物不同,《寂静之地:入侵日》几乎在一开始就让怪物完整的出现,甚至特写到他们酷似“西瓜皮”的脑壳,一点也没有所谓洛夫克拉夫特“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感便是恐惧最古老而强烈的恐惧,则源自未知”的设计。

    怪物降落在街道开启第一波屠杀的场面也让我想起中国观众的老朋友迈克尔·贝,后来看到结尾发现他果然是制片人,不得不感叹拍的混乱的跟变形金刚似的…

    在这场大屠杀中女主角由露皮塔·尼永奥(曾凭借《为奴十二年》拿下奥斯卡最佳女配角)饰演的Samira幸存了下来,她是一个得了绝症的病人本来住在临终关怀所,但是因为外出活动才一起出来。

    她早知自己时日无多,于是便想着去到哈林区吃最后一顿披萨。是的,这就是整部影片最大的主线剧情,即[主线任务]去哈林区吃披萨,末日之下去吃披萨这个精神状态很稳定。

    与一般执着刻画灾难面前群像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几乎把视角全部放在Samira身上,摄像机时刻跟着她移动,演员时刻保持着红血丝和热泪盈眶的状态。给人一种好不容易请到一位奥斯卡演员,要赶紧多用用的农场主感觉。

    在第二主角还没有出现以前,救下Samira的由杰曼·翰苏(《血钻石》中的非洲人)饰演的Henri亚历克斯·沃尔夫《勇敢者游戏》主演)饰演的Reuben相继成为了没有任何推动剧情作用的工具人。前者再救完Samira后直到结尾再也没有出现过,而后者直接因为令人无语的情节而被怪物杀死,此处也是影片致敬前两部死法的一个体现,即站在别人面前突然被怪物掳走。

    即使是这样 Samira依然要完成自己的主线任务,但是在此之前她要先完成[支线任务]回家拿药,就在回家途中遇到了心脏有问题且怕死的男主角由约瑟夫·奎恩饰演的艾瑞克[隐藏任务]让艾瑞克重燃活下去的希望。

    Samira再怎么劝阻他去找大部队撤离,他就是不,咱也不知道为什么。于是两人搀扶前行,在这期间他们各种特意弄出声响就怕怪物不知道他们在哪,可谓是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的心态。当然也有在地铁站找准了怪物不会游泳的特点而单杀了一只的高光时刻,就这样两人跌跌撞撞取了药,然后去到了哈林区吃披萨。

    可是没想到却也是意料之中哈林区的披萨店毁了,Samira想吃的世界上最后一块披萨的计划也泡汤了。

    此时工具人艾瑞克终于派上了用场,可以说整部电影他都是一个拖油瓶的状态,在此刻他担任起了开导Samira的重任。在一段温馨的不出声音的表演后,两人完成了相互救赎,Samira也选择牺牲自己的生命让艾瑞克到码头去和大家一起离开。

    最后就是一段一点都不燃的艾瑞克跳进大海游上船的设计。影片在Samira最后走在大街上拔掉耳机让收音机外放的动作结束…

    “ LOW到不行的恐怖情节和氛围”

    说这部电影像《变形金刚》不无道理,因为片中的怪物丝毫没有展现出该有的压迫感。一、二部中为了渲染对怪物的恐惧和压迫选择的是少让其出现,并且通过家里的布局设计(比如地上铺沙子、给婴儿吸氧)等细节来展现对怪物的恐惧。

    但是在这一部中,角色之间一到下雨和略微嘈杂的环境就开始悄悄话,影片中对于机器声音和所谓的人声也没有很强的区分概念。在Reuben修理机器之前的声音为什么不会吸引来怪物?这样细微的、不给观众解释的漏洞比比皆是。

    另外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是永无止境的一惊一乍吓人(jump scared),据不完全统计这部电影最少使用了7次这个方式只为突然吓到观众。

    而在一、二部中通过平行剪辑、让浴室生孩子、谷仓下陷、怪物追击出现在同一时刻的场面在这部里再也没有出现,可以说这部中没有任何能够让人一直揪着心的过程。

    并且片子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两人是如何相互拯救的,以至于后半段怪物都不出来当电灯泡了只为把这个片子变成爱情公路电影。但其实艾瑞克对Samira的帮助屈指可数,全片可以体现的段落或许只有最后那几分钟的陪伴。

    Samira也没有帮助艾瑞克不再害怕,反倒是通过献祭自己让艾瑞克活下去,所以在看到最后Samira的那句“你让我再活了一次”,会觉得很莫名其妙。

    “对于一部续集来说更是不合格”

    作为一部商业片的续集,最基本应该做到的是完善这个电影宇宙的世界观和角色,即使是前传。漫威姑且不提,像香港电影《无间道2》也是填补了很多角色的空白…

    但是《寂静之地:入侵日》几乎没有为这个电影世界带来任何的其它设定。

    可以想到的就是1.怪物不能游泳 2.陨石内部有大量的产卵的巢穴,并且怪物会吃掉发生(进化)。在影片中除了这两个设定和陨石带来的怪物外再也没有任何多余的信息出现。

    几个短语概括这部电影就是:人物没有建树、设定没有意义、氛围塑造空虚、故事逻辑扯淡。

  • 头像
    ebullient

    先把话说在前面,你觉得不好看你去打低星你去写差评,我觉得好看我想写自己的观影体验也不行是吗😅什么影评JC啊我请问呢,有人觉得不好看也有人觉得好看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还有电影分类我也不是专业的只能按我自己理解分了呀😅咋的我自己写下自己观影感受还要面面俱到严谨到不能出任何纰漏是吗?我是上自己的豆瓣马克自己的观影感受还是要上法庭啊???

    没看过前两部,也先不说外星怪物的设定有多扯,但是这部,我喜欢。

    一位将死的纽约诗人,在世界毁灭的那天,决定再自由地像过去那样活一次。

    一位胆小的英国法学生,在社会秩序崩塌之时,冒着失去撤离机会的风险,决定勇敢地帮助一位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体面地走向她人生的句点。

    即便过去喧嚣的荣光都不复存在,城市只剩下窒息的寂静和一地的尸体,还有无处不在听声杀戮的外星怪物,但是人性的光辉和诗意,总会在某个满目疮痍的街道,像爵士乐那般欢快地响起。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都这种时候了,女主还坚持去get pizza确实很荒谬,护士大哥也不理解女主的执着,但是男主却一下就悟到了。我想大概就是这个点,能让我完全理解为什么男主会想和女主结成末日搭子。这俩人结为末日搭子,一路互相照应互相陪伴,不是因为亲情爱情抑或是同情,也不仅仅因为可爱的猫猫,或许只是因为在相逢的那个时候,她的存在让他又重新意识到,自己不是被怪物狩猎孤立无援盲目逃亡的猎物,而是作为一个人而堂堂正正地活着。

    在雨夜雷声中读诗,在无人的俱乐部舞台上表演魔术,这些对生存毫无用处的事情,却最能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活着。

    只有纯粹的人类勇敢精神,才能因为荒谬而控制一切有限。

    不论这份勇敢是勇敢地克服恐惧想要活下去,还是勇敢地选择体面的方式走向死亡,在末日之际,最为宝贵。

    最后还是要说下猫猫,猫好,人也好!猫猫真的超级可爱超级治愈超级乖,有几次真的有点被吓到但是都被猫猫调理好了哈哈哈哈!果然有猫猫在,人就一定是安全的!谢谢猫猫!

    最后的最后,第一次在电影院里有那么好的观影体验,笑死,根本没人发出声音,体验感也算是完全拉满了。

  • 头像
    农农

    很出乎意料。竟然是一部小清新恐怖片。

    这个系列的特色就是,主创已经不再把焦点放在怪兽身上。外星人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目的是什么,都无关紧要,这些问题在老派的恐怖片里已经说得够多了。

    寂静之地的设定是专门为影院而生,逼着你离开家里的电脑电视,来影院体验一把顶级音效,屏幕内外的寂静达到了联通的效果。

    为了把视听体验提升到极致,故事就是最大限度的做减法。每一部的主角就那么一两个,在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大背景下讲述一小段非常具体的逃生。

    主角的人生就在逃生过程中慢慢揭开,每一部都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

    没想到这部是个文艺女青年。

    住在纽约的黑人女诗人——这位黑人女演员在美国观众的语境里绝对是个个性美人——穿搭是橘色毛线帽配明黄色针织衫,挎着白色帆布小包,上面印有“I❤️NY”字样,牵着一只小猫走在被毁坏的静谧城市里。

    这简直是美国ins网红穿越进末日废土的桥段嘛!

    哪怕世界坍塌了,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要跨越整个城市去吃她心心念念的披萨。

    电影里反复出现的一句台词是:我要吃到世界上最后一块披萨。

    我们可以嗤之以鼻,可以不买账,但不管怎么说,导演的想法已经传达到了:

    一整个灾难,一整个外星怪兽入侵,不过成为了女诗人清新生活的小小注脚。

    电影的目标受众很清楚,就是针对这一批想要发疯的都市文艺青年。

    女主贴止痛贴都贴得那么小资,身患绝症也不忘记尊严,让我们记住了芬太尼这个品牌,就算是植入广告也毫不突兀,因为各种商标和品牌就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经评论区提醒芬太尼是一种药,不是个品牌,还是个麻醉效果的药物,好吧我没用过,但我觉得重点不在这里,重点是在末日背景下电影给这个细节那么多描写,就是很小资,或者说,过于生活化。很多药不离身的美国人看着应该会更有代入感吧)

    还有那只猫,那只永远不叫的猫,从她一出场我就知道,哪怕女主角死了她都不会死,因为猫咪最大!

    所以这部电影是因为极其精准地拍出了特定受众的需求才值得一看,否则其他地方都是乏善可陈。

    我想到了那部讲抑郁症的《talk to me》,把恐怖、末日、怪兽的元素混搭进网红ins风人性小品中,貌似是美国小成本惊悚片的新潮流。

    所以想看的观众一定要辨认一下自己是否是目标受众!要是怀着升级打怪的传统需求去看这部电影就一定会大失所望。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