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闫妮李光洁郭晓东蒋欣范丞丞关晓彤王安宇卢昱晓石云鹏周洁琼李倩张瑞涵李庆誉孙思程叶泉希迟蓬刘伟刘琪锜雷丰瑞刘子鹤
类型:剧情国产导演:张开宙 状态:第40集完结 年份:2024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0.0分热度:13874 ℃ 时间:2024-11-18 08:28:06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我纯是奔着闫妮、蒋欣两位姐去看电视剧《小巷人家》。
一是为二位略被低估的演技,二是为她们选剧本的眼光。
两位姐都还算是比较爱惜羽毛的人,大银幕这块闫妮可能差点意思,但论及小荧屏,印象中两人都少有质量翻车的作品。
几集看下来,两位姐着实没有让人失望。
演得真好。光是她们戏份的片段cut就足以撑着人把剧追下去。
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剧本里人物本身塑造得就足够丰满。但再好的角色和剧本,也得靠演员演出彩儿来不是?
《小巷人家》是年代剧,正午阳光出品,张开宙导演(代表作《知否》、《乔家的儿女》),下限应该是有所保障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的确和预期的一样,总体还是一部蛮优秀的作品。
故事的背景是七十年代末,始于恢复高考。
叙事风格是近些年国产年代剧惯用的手法,不用大篇幅去特意刻画时代,而是将镜头对准历史事件下普通老百姓所被影响的生活。这样会显得接地气,让观众能有所共鸣。
《小巷人家》主要以庄家、林家两个家庭的岁月故事为主线。
小说原著其实是三家,还有个吴家,在剧中也有出现,不过戏份被削弱了不少,主要看点还是集中在庄、林两家,两位姐分别演的是庄家媳妇黄玲、林家媳妇宋莹
先聊聊剧集让我感觉好的地方。
一是还原度。对时代风貌足够还原。
硬件上,服化道置景这方面,不止是有年代感,更是有生活感。
年代感的营造靠的是老物件,这没什么可说的。
重点是生活感。只举一个例子。
第三集刚开头,给了一段巷子里小孩玩耍的镜头,看点不在人物,在环境。裂开的水泥地,斑驳的红砖墙,有碎石、有落叶。这就是生活感。
反观现在一些古装剧,街道上干净得比创卫大检查还过分。还让观众谈什么沉浸感。
硬件上的还原倒是其次,更关键的在于由人物塑造的细节所勾起的,对那个纯真年代的回忆。
最让我触动的是高考恢复第一年,阅卷到最后阶段,从四方聚集在一起的老师们临分别之际,提议一起合个影。
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个光荣的事情。
“我们能光荣一辈子呀”。
光荣。这个词,现在好像已经很少会有人再提及了。
如今还有多少人只为了“光荣”两个字,就愿意去做一些事呢?
但在当时的年代,光荣,是个比钱乃至可能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
再就是郭晓冬扮演的庄超英,他是一名教师,在去批阅试卷的路上,因为旅途奔波,上衣扣子掉了,他羞得赶快拿手捂住,怕让人发现。后来和爱人提起这茬,他说“我这为人师表,总不能衣冠不整吧?”
这两天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一女教师被丈夫举报,出轨学生。
小时候写作文喜欢用“世风日下”瞎调侃,其实当时并不太懂个中意味。如今再回头看这四个字,心中滋味难言。
结合记忆和生活经验,总得来说《小巷人家》所呈现出的年代风貌,从里到外,由物及人,都算是足够还原。作为年代剧,这得夸。
其次,作为年代剧对一些特定时期事件的融入,相当完整,不遮掩、不逃避。
房子靠分、粮食定量、买东西凭票、知青归城,包括父亲当年学校教的是俄语,如今访日访美,改学英语这种事,都一一呈现。
对事件背后所对应折射的时代问题不做过多解读,只是让观众看到这些事,有兴趣的再自己去了解,怎么不算聪明呢。
往常别的作品选择避开的东西,《小巷人家》没有选择抛弃。
好的坏的,那都是我们来时走过的路。这也是我较为欣赏它的一点。
除了这两个不太会引人注意的大方面制作优秀之外,文章一开始就提到的人物塑造,想来该是更打动观众的地方。
如黄玲,人物行事有着一个清晰坚定的认知逻辑。
别的事黄玲都可以忍,比如忙活半天却被婆婆赶去厨房吃饭,比如好不容易买了肉,公婆就带着小叔子一大家子来她家吃饭,以及婆婆平日对她的苛责等,黄玲都可以选择退一步。
她总是一副逆来顺受的柔弱模样。可事情一旦涉及到孩子,黄玲便不会再选择忍让。
不让孩子好过,她就带着孩子回娘家。
邻居身为后母偏心,她看不惯,就给红包里少塞钱。
突然领回来的外甥,会让自己孩子吃不饱饭,她就直接去婆婆家里,当着面要钱。
前期的两位女主角,黄玲要比宋莹难演。
闫妮演得好,角色的刚硬与柔软,真切与掩饰,切换自然,演得到位,叫人动容。
至于宋莹,蒋欣诠释得也足够贴切,活灵灵的一个虎妞般的形象。
相比黄玲,宋莹一角的魅力更甚,她是有点侠义精神在身上的。
熟人家的孩子,不分白天黑夜要来庄家找超英补习功课,已然到了影响别人家孩子学习的地步,被黄玲婉拒,还要大言不惭地说“黄阿姨,我觉得您没有分清轻重缓急,高考比小学生学习重要多了”。
庄家两口子听到这话显然一愣,不知怎么答,还没等回话,旁边传来宋莹杠铃般的嘲笑声,指着说他们“可笑”。
之后又是大清早来敲门,宋莹一马当先,开门就数落。庄家两口子碍于颜面不好开口,她宋莹可不管,就是要帮他们出口气。
之后庄家大儿子离学校远,宋莹也是主动找上黄玲,愿意把自己攒着买电视机的钱拿出来,给孩子买辆自行车,方便上学。类似这样的情节,剧中还有不少。总之,赫然一个女侠形象。
如果一直以这两位为主线拍下去,《小巷人家》的水准会保持得很稳。可显然,总共四十集的体量,这才是刚刚开始。
从演员表来看,之后几个孩子长大,范丞丞、关晓彤、王安宇、周洁琼等年轻一代演员会陆续登场,演绎几个孩子长大后的故事。
戏剧主角我想难免会发生偏移,与如今的观感相比,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
我担心爱情戏份太多,害怕小辈的演技和老一辈差得太大,这都是我对作品持保留意见的地方。还好的是,对年轻演员的挑选还算是有谱。除了周洁琼我不太了解之外,范、关、王,都是不错的演员。
关晓彤是打小泡在片场的“中戏骨”了,演技不至于太过担心,尤其对这种属于她舒适圈里的角色,更不在话下。参考此前她在《曾少年》中的表现,这次还是能让人放心的。
这里面口碑争议最大的该是范丞丞,确切点说是他身上的标签,“流量”。
旁的流量演员我不太好发表意见,但范丞丞的演技,我看过不少他的作品,《了不起的夜晚》、《人生路不熟》、《要久久爱》等,一众流量演员里,他的演技绝对算是拔尖的存在。
不是说他演得感情多么到位,微表情有多精妙,至少在“自然”这一块,范丞丞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人,表演不会让人觉得尴尬、出戏。不像有的年轻演员,镜头面前五官乱飞,或是木讷、或是浮夸,一眼别扭,太拧巴了。
演了那么多戏、早已退圈的小郑爽就是典型例子。所以现在还难以对《小巷人家》的口碑盖棺定论,之后还有改革开放、下岗潮等重要的历史节点,要还能保持现在的水准,那得算是部7.5分左右的国产剧佳作。
若换了演员后乱来一气,怕也就是个6分及格线上下徘徊的作品了。
同时满足腐竹和甄学家的剧可不多了!黄玲日常迷糊、剁排骨哼歌,自带闫妮微醺感,对家人对邻居的贴心让人幻视温柔善良佟掌柜。宋莹和科长争论有理有据,走到没人的地方才露出委屈,像极了华妃(可爱的那种~),擦眼泪都是向上的。这俩人凑一起,主打的就是一个剧粉情绪价值的双重满足!
黄玲宋莹日常的化学反应甜度拉满,宋莹直言快语,黄玲就在旁边帮她打圆场,那个温柔又充满欣赏的眼神,幻视柔柔的佟掌柜欣赏着华妃飒爽率真的一面,她在闹她在笑这谁还能不磕!!宋莹替黄玲出头的善意被接收到,黄玲对宋莹的包容也被感受到,老实人x刺头,温柔坚定x热情直爽,性格互补又彼此欣赏!
开始的黄玲是传统意义里的贤妻良母,为了一家人的表面和谐忍气吞声,面对公婆的恶意也尽量忍让。而搬家以后,宋莹的“泼辣”让她震惊之余有丝丝羡慕。在庄超英不在家的时期,正是宋莹敢于出头、不憋屈自己,才解决了邻居关系户排污水欺负他们的事。邻居吴家重组家庭,对两个女儿厚此薄彼,正如庄家公婆偏心小儿子、用长子身份道德绑架庄超英,亏大的补小的。黄玲变了,从一开始的轻声细语,变得有点像宋莹。她替吴珊珊不公,也厌恶偏心的家长,她开始大声反驳、宣泄自己的不满,学到了几分华妃娘娘的气势!
宋莹超脱时代的精神状态让人爱得不行,在买米用粮票、工厂集体生产、把“不张扬”刻在骨子里的年代,她就有超绝明确的自我意识。吴家二婚,她要打扮漂亮、美美地出门。厂里分房,她懂为自己和家人争取。她超脱时代的爽朗直率,被别人称作惹不起的刺头。和黄玲成为邻居后,她多了一个理解、欣赏自己的人。为了给书记上压力分房,宋莹忍痛把儿子丢在了书记家,流言蜚语传得都是宋莹有多暴躁,只有黄玲敏锐地察觉到了她对孩子的心疼。一句“你当时把栋哲放在书记家,也是回去偷偷哭了吧?”这个被称作老实人的邻居玲姐,击中了宋莹内心的柔软。
宋莹会主动说让武峰帮玲姐带新鲜的菜,图南帮栋梁热饭她会把盒饭塞得满满当当的补贴不够吃的图南,还会在带筱婷出门时说有我一口饭就不会饿到她,甚至在黄玲穿上新衣服时她也能第一时间发现并送上夸奖,还嘱咐玲姐要对自己好一点。黄玲回馈以贴心,宋莹不耐烦一直给孩子补衣服,她挺身而出“我给你补”;搜罗来蛇瓜种子也有宋莹一份,宋莹开口说想送吴珊珊一条胸衣她果断帮忙,甚至她调笑宋莹两口子恩爱的样子,都能让人幻视闺蜜组。
看小巷人家被和谐温暖的女性关系精准击中。
除了宋黄之间,剧里她们对女孩子也是明晃晃的偏爱——关心隔壁吴姗姗在重组家庭里受到的不公待遇,宋莹会给她编辫子、送擦脸油,捏着女孩子的脸满眼都是抑制不住的喜欢;尤其是宋莹看着筱婷和栋哲玩,大热天直接把风扇毫不犹豫转向筱婷,嘴里还说小栋哲不用吹,真的好笑又温暖;黄玲不像宋莹一样外放,却也默默在旁边守护着,宋莹拿布她来做,用行动表达对吴珊珊的心疼。
黄玲宋莹的关系是相互影响、步伐一致的。她们打破了年代剧里【传统女性】的单薄形象,贤妻良母可以觉醒,刺头内心的柔软会被另一位女性捕捉到。女性关系的刻画可以细品,就像包容度超高的佟掌柜,遇上了张扬热情的华妃娘娘,她们看得到对方内心的模样,中女+邻里姐妹花,年代剧赛道里无代餐!
全世界只有宋莹用实际行动告诉黄玲,你的价值排序里也应该有你自己
暧暧暖光、昏昏小窗,岁月久久相伴的两位妈妈两位女性,一件衣服一席话让人特别泪目。
黄玲心疼孩子上学路上奔波,将自己珍贵的嫁妆缝纫机,和人交换自行车。送出缝纫机之前,她给宋莹和孩子们都做了衣服,却好似天然就应该没有她自己那份。
宋莹字字句句声声恳切又心疼,问起“你没给自己做一件衣服吗”“你让孩子们穿得漂漂亮亮,也一定喜欢自己穿得漂漂亮亮”,她支支吾吾遮遮掩掩“我上班有工作服,回家做家务也不穿,我不需要”,宋莹罗列种种你可以穿的场合,表面是新衣功用,本质上是一种“比从自己肺腑掏出来还恳切”的亲切关怀。
从不曾言说但感同身受的痛苦中来,到温情凝噎、涕泪交加的美好中去。
这么多年,婆婆习惯把黄玲和筱婷放在价值排序的末端。习惯支使她们、薄待她们,在一种古老漫长的尊卑序列中,下意识将她们置于“第二等”的后置位。
黄玲丈夫感念往日苦时光、惦念亲情血缘浓,被古早愚孝观念裹挟而不自知,往往通过牺牲妻子孩子(尤其是妻子),来成就自己“好儿子好兄长”的道德楷模愿望和亲情报恩需求。
希望她打落牙齿和血吞,希望她做一个吃饭不能上桌都无有怨言的“优秀长媳牌坊”。
黄玲自己也习惯处处以孩子和丈夫为先,在物质条件和意识观念的双重压力下,渐渐活成了“我不需要”的模样。
生活拮据、条件艰苦,她是风雨中骑着小三轮带着孩子搬家也不觉苦的六边形战士,雨横风狂都依旧心有艳阳、依旧血泪有沁香。
贫寒但不绝望、艰辛但不虺隤,苦日子也自有兰花香,自有一套踏实、节俭、不求美而自芬芳的“玲式生活美学”。
她是多少代古老优秀女性的缩影,但她在日复一日的操劳中也渐渐被迫遗忘自己,所以宋莹一句“你没给自己做一件衣服”,会有那般无声无息又波涛汹涌的效果。
黄玲又笑又哭特别特别戳我,恍若无数妈妈们的眼泪,盈盈而落、嫣嫣而笑。
我特别喜欢剧作这里这一笔“你没给自己做一件衣服吗”,不是以讴歌母亲的惯性笔调、天经地义将她们装入“无我”的牢笼中,更不是以既得利益者的“便宜”、将“缺憾”加冕为“伟大”。
而是唏嘘又温情,尊重那眼泪和笑容。
辛劳母亲当然伟大,但当这成为唯一的声音,或许也遮蔽了很多。她不是生下来就如此,不是生下来就忙忙碌碌洗衣做饭种蛇瓜,不是生下来就为孩子为老公为婆婆而活的,只有宋莹戳中这一点。
宋莹唤醒了她心里几乎要被淹没的“我之光彩”“我之梦幻”。
你看,只有宋莹告诉她:你的价值排序中也应该、当然要有你自己。
如果说宋莹的“我之为我”,内因是自我充沛、外因是丈夫支持,那么黄玲的“我之忘我”,受制于物质条件,更受制于丈夫“习惯性牺牲妻子来成全我之美德”。
尽管黄玲依旧将缝纫机换成儿子的自行车,但那一番知心话,依旧是汹涌时光里贴心的一剂汤药、是岁月大潮里宝贵的一朵娇花。
她依旧要素面作羹汤、忙忙碌碌不停歇,但“没给自己做一件衣服”就像是一道有光的符,悄悄在某个角落奏响不一样的复调~
黄玲和宋莹,不是高山流水的知音,而是在厨下炉灶里的知己,是人间烟火里的两心相印、良善相依。
是过日子帮衬、苦日子搭把手,一起乐呵的“生活战友”,更是精神契合的双生花。
一个刺中包裹着温暖,一个平和下暗藏着风雷,共同写就美丽的时代女性光谱。
悲欢冷暖、几许苦辛,种瓜洗衣做饭都如岁月之歌,平实动人,于无声处、处处见高光。
看完《山花烂漫时》一度陷入剧荒,正好《小巷人家》给续上了。首先,制作班底是值得信任的,这部剧由《琅琊榜》、《大江大河》的制作团队正午阳光出品,导演是曾执导过口碑佳作《知否》和《乔家的儿女》的张开宙,演员阵容也很强大,由闫妮、蒋欣、李光洁、郭晓冬主演,而新生代演员范丞丞、关晓彤、王安宇饰演他们的子女。
作为一部时代剧,《小巷人家》挺令人耳目一新的。近些年的爆款时代剧中,《大江大河》聚焦的是个人奋斗和时代发展,《乔家的儿女》聚焦的是家庭生活和个人成长,而《小巷人家》则选取了一个全新视角——邻里关系。将镜头对准了同住一个院的黄玲庄超英和林武峰宋莹两家,以一个微小切口,拉开了时代生活的画卷,以小见大,用鲜活的人物和日常生活映照时代的变迁。如果说大多数时代剧是带我们回望一个时代的历史,那么《小巷人家》则更侧重于历史里具体的人的生活,而后才是重构那段很多人已然遗忘,而另一些人并不熟知的历史时光。
轻喜剧叙事,颠覆了年代剧的刻板印象
一提到时代剧,我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缺衣少穿、忍饥挨饿的苦哈哈画面,很多时候扑面而来一股沉重感,但是《小巷人家》颠覆了这种刻板印象。
在风格上,它将写实的生活流与轻喜剧结合得非常好,同样是物质匮乏的年代,这部剧却营造了一种轻松好笑的氛围。而蒋欣饰演的宋莹一家,就是搞笑担当。
剧一开场,就把宋莹搁置在了巨大的矛盾冲突中,她在棉纺厂上班,因为没分到房,不得不把孩子放在职工宿舍,儿子林栋哲还尿床,搞得同事们怨声载道。为争取应得的分房资格,她二话不说,抱着儿子去了厂领导家,要求厂领导给自己家分房,如果不分,就把孩子一直放领导家里。而与此同时,儿子林栋哲也跟着控诉起来“我爸爸给厂里搞免费的电视机,厂里还不给分房。”
孩子的哭诉,明显是跟自己妈妈打配合,闹得领导家鸡飞狗跳。而领导夫人一开始还误会了,误以为领导外面有人生了孩子找上门,非常好笑。最后,领导实在扛不住,只好妥协,想办法给宋莹一家分了套房。
房管科科长评价宋莹一家,“宋莹有勇,他老公有谋,他儿子还会打配合。”其实非常客观,不过对宋莹的评价还是低了,她不光有勇,还有谋。逼宫厂领导,看似鲁莽,但却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一个分房桥段,就非常逗趣地塑造了宋莹“刺头儿”、泼辣的性格,但这种性格也是很讨喜的,经历过世事,尤其能理解宋莹,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人有时不得不刺儿头,只有刺儿头,才不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吃亏。
宋莹的儿子林栋哲也是剧中的一大看点,他既调皮,也很机灵、可爱,去邻居家看电视,邻居嘴了他几句,他立马不干了,站起身就走,还气鼓鼓地立下了flag“我回家让我妈也买电视”。回到家,在自己妈面前一顿卖惨,把宋莹吵得又心疼又上头,便果断决定攒钱买电视。
黄玲提议在院子里种上蛇瓜,省菜钱,结果林栋哲拿着蛇瓜去学校吓唬女同学,被庄筱婷戳破后,母亲罚他只能吃蛇瓜,他吃了一阵子实在受不了了,干脆跑到庄家,抓起筱婷碗里的鸡蛋就往嘴里塞。这么一闹,宋莹也只好作罢,回家后立即默许他吃鸡蛋。可以说,他完美地继承了父母的聪明机智和皮劲儿。
写实又好笑的剧情设计,消解了年代剧惯有的沉重感,让人觉得剧里的故事离自己并不遥远,哪怕是展现匮乏的物质生活的桥段,也拍得妙趣横生,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特色鲜明的家庭组合,彰显女性互助底色
《小巷人家》的人物塑造可谓鲜明,林武峰和宋莹是一对互补型的夫妻,宋莹泼辣直爽,是远近闻名的刺儿头,而林武峰则因为生活环境的缘故,擅长用头脑解决问题。遇到事情,宋莹在前面冲锋陷阵,林武峰也绝不含糊,夫妻俩劲儿往一处使,一致对外,一点也不吃亏。
宋莹一家刚搬入新房,一个邻居在围墙底下开了个洞,把污水往宋莹家排,宋莹骂了,争取了,完全没用。于是她老公林武峰决定智取,运用自己的工程学知识,在下雨天用泥土堵了自己得家门,也堵住了排水口,让水倒灌进邻居家,最后逼得邻居主动认怂堵住了自己开的那个洞。就像黄玲说的,林武峰宋莹一个有勇一个有谋,简直绝配!
而黄玲、庄超英夫妻俩则又是另一种组合,他们一个现实主义,一个理想主义,一个关注柴米油盐孩子票子,一个则囿于人情和体面。黄玲隐忍又务实,而庄超英则是个老好人,他总是在很多问题上选择妥协,给家里带来困难和麻烦,让黄玲明里暗里跟着吃了不少亏。
庄超英是一名老师,高考恢复后,不少邻居和熟人的孩子上门补课,邻居中有个叫李一鸣的孩子要来补课,黄玲反对,因为怕影响自己儿子图南学习。李一鸣居然半教训地说“当然高考更重要啊”。可问题是,你高考是你的事儿,就算很重要,庄家也没义务为你的高考负责。
更夸张的是,李一鸣居然还带了个陌生人来庄家补课,一大早就敲门,搞得两家人都睡不好觉。庄超英面子软,也不肯说,最后还是宋莹出头,把李一鸣给教训了一通,还提出了一个合理的解决方式,让庄超英去这些要高考的孩子家去给他们补习。
庄超英太好面子了,为了面子,他可以不顾里子,不顾自己和家人的权益。他和黄玲最大的分歧,还在于对父母、兄弟姐妹的妥协,他的父母更偏袒弟弟,所以总是想把弟弟的孩子塞到庄超英家,庄超英全然不知道反对。明明配给是有限的,自己一家人都吃不够,哪儿还有多余的给别人吃?可是在这点上,庄超英也无法和自己的妻子统一战线,和妻子争执,也不肯和父母讲理。
庄超英极要面子,也主动扛起“家里老大”的责任,但是却缺乏对于自己的小家的担当。可以说,因为庄超英,黄玲被迫和他一起吃了很多本不该吃的苦。他是好儿子,好老师,好邻居,但可能算不上是一个好丈夫。
有一次,他们赶了很远的路去父母家,黄玲忙活了一下午,做了一桌子饭菜,最后,庄超英的父母、弟弟、弟媳、妹妹甚至弟弟的儿子都在桌子上,却不让黄玲上桌吃饭,让她去厨房吃。面对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庄超英却选择了沉默不语。
当然,那是没和宋莹成为邻居前的事儿。和宋莹成为邻居后,他们彼此理解,互相帮助,黄玲擅长缝衣服、种瓜果,而宋莹也常常为黄玲出头…… 除了在庄老师教学生的事儿上为黄玲出头,恐怕接下来,当庄超英把骨折的母亲接到家里住后,在他母亲作妖时,宋莹也会出头。她的性格强,恰恰能弥补黄玲性子软的缺点,让她少吃点亏。而女性互助,恰恰也是《小巷人家》的一个亮点,生活在同一个院子的黄玲宋莹不只照应彼此,对邻居家失去母亲的小女孩,她们也格外照顾,看她开始发育,于是一起给她做了胸罩,偷偷送给她……这种同为女性的看见、理解、力所能及的帮衬,是黄玲宋莹的善良底色,也是苦难下人性的一抹暖。
烟火气的故事,唤起引人共鸣的时代记忆
《小巷人家》的置景、服化道都非常的精良,剧中有不少唤起一代人记忆的时代元素,比如二八大杠的自行车,搪瓷的盆子、茶缸,跑几十米上厕所,公用接水池子……
剧中,林栋哲去邻居家看电视被嫌弃,回家就让父母买电视机也很令人共鸣,我小时候几乎有着林栋哲类似的经历,村里有一户人家买了电视,邻居们就都挤在一起看,时间久了也有人会遭到话里话外的嫌弃。
剧中对人物命运走向也进行了一些草蛇灰线的铺垫,比如林栋哲从小就知道卖废品,对钱很敏感,很有生意头脑,未来可能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而去做生意。庄筱婷喜欢看画册,可能会从事艺术创作方面的工作。这些伏笔,也勾起了我对她们接下来的故事的期待。
总之,《小巷人家》是以生活为底色,轻喜剧的风格,带我们回忆一个时代,以及一代人的生活。 虽然家长里短,却非常写实,好看,节奏也很紧凑。
这部剧着眼的是大时代下普通人的生活,挖掘的是物质匮乏的时代,底层人最真善美的部分,黄玲和宋莹之间的互相照应,以及她们之间的邻居之情、女性友谊,都非常温暖治愈。而孩子间的纯真互动,也分分钟唤起人的童年回忆。两家人住在一起,两代人的命运开始交织,演绎着一辈子的羁绊,这样的故事本身,就极富浪漫色彩。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楼逐渐代替小巷,这样的邻里情也愈加珍稀,渐渐变成了一代人的记忆,而《小巷人家》,则可以让我们重温人与人为邻、互助、相互羁绊的美好。
《小巷人家》第一集,黄玲为婆婆的生日宴洗手作羹汤。
饭菜备好后,黄玲却不能上桌。
庄超英默认母亲的安排,看着黄玲带着女儿筱婷去厨房吃饭。
生日宴还有个细节,年龄最小的筱婷全程跟着黄玲打下手。
做个像妈妈一样甘于奉献的女人,是筱婷的学前班教育。
它的寓意是,如果黄玲认为她不能上桌是理所当然。那么,黄玲的今天,也会是筱婷的明天。
生日宴上,婆婆做得不体面,黄玲心中不悦按住不发,而庄超英知道不妥,但也只在饭后安抚妻子。
一、黄玲也想上桌
鸿门宴上,司马迁提到宾客座次。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在庄家人的生日宴上,依旧延续这种传统的潜规则,中国人的饭桌,座次代表身份。
比如说,辈分地位最高的人,坐距离门口最远的位子。
有趣的是,婆婆生日宴,公公更像是C位。
生日宴暴露庄家老人的行为逻辑,既会重男轻女,也会厚此薄彼。
生日宴和萝卜宴,是个有趣的对比。
第三集,黄玲好不容易买上肉,准备烧排骨炖肉给孩子改善伙食,可婆婆公公突然要带着一大家人上门吃肉,对此感到不满的黄玲果断更新菜单,大摆萝卜宴。
她用头发丝细的肉丝,搭配大量萝卜丝,南瓜丝。
这就是在默默为自己出气了。
原因是南瓜和萝卜属于高纤维食材。通常来讲,老年人肠胃不好,过量摄入萝卜和南瓜,极可能导致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此外,萝卜和南瓜热量较低,饱腹感不强。
在缺吃少喝的年代,萝卜肯定不是好菜。
婆婆也能看出黄玲的心思。
所以,当黄玲说“吃肉”时,婆婆忙说“吃萝卜丝萝卜丝。”n
婆媳间的小矛盾,看似风轻云淡,实则暗潮涌动。n
庄家家宴和庄林两家一起吃肉的情节,也是个对比。
第三集,黄玲端来肉汤,两家人一起喝。第四集,图南考上一中,宋莹送来红烧肉。
在1978年,肉是稀缺品。原著提到,每人每月只有一斤或半斤的肉票,然而,有肉票也未必能买到肉。
副食店的工作是肥差,没有关系进不去。至于副食店什么时候有肉,是重要情报。
店员的常规做法是,先告知亲友,再正常售卖。栋哲想要成为售货员,就是想让亲人吃到肉。
饭局戏交代人物关系,也是《小巷人家》对中国人人际关系的一次重新审视:血缘关系未必是爱的必然,不公正的父母甚至会成为家庭幸福的负资产,而气味相投的朋友,在亲密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被高。
比如说,宋莹和黄玲的惺惺相惜,格外动人。
二、姐妹间的惺惺相惜
宋莹,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异类。
第一集,宋莹看透分房的潜规则,工作再努力,个人再先进,是很难得到房子的。于是,她让孩子去书记家闹。
书记不爽,让陆科长解决,科长对阵普通员工,上级对下级,宋莹却会居高临下据理力争。n
张扬,高调,擅长吵架——具体打法就是只说你不说我,只进攻不防守,宋莹的异类可见一斑。n
黄玲经过时边走边看还回眸,她被黄玲吸引了。
后来,黄玲和宋莹住一个院子,这是理想人格的交融,也是偶然事件。
如果宋莹没有带娃大闹张书记,她不可能拿到分房名额。
没有宋莹,就黄玲和庄超英这种惯于息事宁人的性格,大约可能被马屁精小勇欺负。
在排污门中,小勇吐槽宋黄住在巷尾,公共水龙头和公共厕所都在巷口,房子离巷口越远,生活越不方便。
事实上,黄玲和宋莹都是工作兢兢业业,知恩图报的好人。她们没有人脉关系,也不主动攀附权贵,反而成为被排挤遭欺负的对象。
排污门就是小勇在看碟下菜。n
小勇没想到,宋莹除了嘴巴毒,还有个幕后军师林武峰。n
林武峰和宋莹搞了几麻袋土。在大雨夜,两人用麻袋堆出高门槛。这里让人感动的细节是,黄玲房门口堆放的麻袋比宋莹家更多更高。
这动人的情谊。
宋莹对黄玲好,黄玲对宋莹也是真心。
红包门,张阿妹主动提议给孩子发红包,这样自己家孩子可以多占便宜,并且亏待继女吴珊珊,黄玲打抱不平,才想了用国库券当现金的办法。
结果,误伤了宋莹。
这段戏中,黄玲和张阿妹在林家做客的表现也耐人寻味。
黄玲送了宋莹一份老家的点心,张阿妹两手空空。
当宋莹打开零食后,张阿妹拿起一块给亲生女儿小敏,完全不在乎珊珊什么感受,老吴,宋莹,黄玲,林武峰的脸都惊了。
宋莹是主人,赶紧给孩子分点心。n
这是宋莹的聪明和善良,她知道张阿妹起身给小敏送点心时,小敏身旁的珊珊,会很失落。n
镜头一闪而过,抚慰备受冷落的珊珊,才是宋莹的目的。
或许多年以后,珊珊可以吃她想吃的各种点心。但她在吃点心时,或许会想起1978年的春节,宋莹阿姨给她的点心依旧是最甜美的。n
在很多人眼中,宋莹嘴巴不饶人的刺头。但黄玲明白,宋莹聪明善良,内心柔软。
她们是异姓好姐妹,懂得为对方考虑。
相互依赖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像购物那样在人际商厦的消费者。所有人都会习惯性寻求以最小代价获取能提供最大奖赏价值的人际交往。我们只会与那些能提供足够利益的伴侣维持亲密关系。”
这里的奖赏价值既可以是经济利益,也能是情绪价值。
每个人都更容易喜欢对自己好的人,这是人性。
交往越多,黄玲受宋莹的影响越大。她越来越懂得争取自己的利益,哪怕和丈夫争吵,也要捍卫子女的利益。
她在春节前带孩子回娘家,就事这一行为逻辑的必然。
黄玲从娘家回来后,服装风格越来越潮,是她思想转变的开始。
这是回娘家前的黄玲。
这是从娘家回来后的黄玲。
除了服装,黄玲的思想也向宋莹看齐,她敢于对婆婆说不了。
第四集,婆婆扭伤了脚,希望黄玲、筱婷过来照顾她,黄玲说:工作忙,没时间,我分身乏术。
这是前四集中,第一次擦口红的黄玲。面对不公,她不再忍气吞声,敢为自己据理力争。
或许在庄超英眼中,这一刻的黄玲变得像宋莹一样,是个“刺头”。
他不明白,他信奉的传统价值观,不是绝对正确的代名词。
看到敢说敢做的宋莹,黄玲逐渐觉醒,开始改变。她要捍卫自己的权益,也要上桌吃饭。
我喜欢看黄玲和宋莹的对手戏,喜欢看她们彼此影响,共同成长的生活日常。
《小巷人家》幽默的地方是,看似嘴巴毒、不好惹的宋莹,却比大多数人仗义善良,更让人感到温暖。
宋莹像玫瑰,身上的刺不是为了伤害别人,而是保护自己,甚至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人。
黄玲就是她会保护的人。
期待后面的剧情,宋莹为了黄玲打抱不平,黄玲因为宋莹变得更好。
外科风云
永夜星河
火线三兄弟
陈情令
卿本佳人2024
你也有今天
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
播放指数:13853℃
我纯是奔着闫妮、蒋欣两位姐去看电视剧《小巷人家》。
一是为二位略被低估的演技,二是为她们选剧本的眼光。
两位姐都还算是比较爱惜羽毛的人,大银幕这块闫妮可能差点意思,但论及小荧屏,印象中两人都少有质量翻车的作品。
几集看下来,两位姐着实没有让人失望。
演得真好。光是她们戏份的片段cut就足以撑着人把剧追下去。
当然,你也可以说是剧本里人物本身塑造得就足够丰满。但再好的角色和剧本,也得靠演员演出彩儿来不是?
《小巷人家》是年代剧,正午阳光出品,张开宙导演(代表作《知否》、《乔家的儿女》),下限应该是有所保障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的确和预期的一样,总体还是一部蛮优秀的作品。
故事的背景是七十年代末,始于恢复高考。
叙事风格是近些年国产年代剧惯用的手法,不用大篇幅去特意刻画时代,而是将镜头对准历史事件下普通老百姓所被影响的生活。这样会显得接地气,让观众能有所共鸣。
《小巷人家》主要以庄家、林家两个家庭的岁月故事为主线。
小说原著其实是三家,还有个吴家,在剧中也有出现,不过戏份被削弱了不少,主要看点还是集中在庄、林两家,两位姐分别演的是庄家媳妇黄玲、林家媳妇宋莹
先聊聊剧集让我感觉好的地方。
一是还原度。对时代风貌足够还原。
硬件上,服化道置景这方面,不止是有年代感,更是有生活感。
年代感的营造靠的是老物件,这没什么可说的。
重点是生活感。只举一个例子。
第三集刚开头,给了一段巷子里小孩玩耍的镜头,看点不在人物,在环境。裂开的水泥地,斑驳的红砖墙,有碎石、有落叶。这就是生活感。
反观现在一些古装剧,街道上干净得比创卫大检查还过分。还让观众谈什么沉浸感。
硬件上的还原倒是其次,更关键的在于由人物塑造的细节所勾起的,对那个纯真年代的回忆。
最让我触动的是高考恢复第一年,阅卷到最后阶段,从四方聚集在一起的老师们临分别之际,提议一起合个影。
因为他们觉得这是个光荣的事情。
“我们能光荣一辈子呀”。
光荣。这个词,现在好像已经很少会有人再提及了。
如今还有多少人只为了“光荣”两个字,就愿意去做一些事呢?
但在当时的年代,光荣,是个比钱乃至可能比生命还重要的东西。
再就是郭晓冬扮演的庄超英,他是一名教师,在去批阅试卷的路上,因为旅途奔波,上衣扣子掉了,他羞得赶快拿手捂住,怕让人发现。后来和爱人提起这茬,他说“我这为人师表,总不能衣冠不整吧?”
这两天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一女教师被丈夫举报,出轨学生。
小时候写作文喜欢用“世风日下”瞎调侃,其实当时并不太懂个中意味。如今再回头看这四个字,心中滋味难言。
结合记忆和生活经验,总得来说《小巷人家》所呈现出的年代风貌,从里到外,由物及人,都算是足够还原。作为年代剧,这得夸。
其次,作为年代剧对一些特定时期事件的融入,相当完整,不遮掩、不逃避。
房子靠分、粮食定量、买东西凭票、知青归城,包括父亲当年学校教的是俄语,如今访日访美,改学英语这种事,都一一呈现。
对事件背后所对应折射的时代问题不做过多解读,只是让观众看到这些事,有兴趣的再自己去了解,怎么不算聪明呢。
往常别的作品选择避开的东西,《小巷人家》没有选择抛弃。
好的坏的,那都是我们来时走过的路。这也是我较为欣赏它的一点。
除了这两个不太会引人注意的大方面制作优秀之外,文章一开始就提到的人物塑造,想来该是更打动观众的地方。
如黄玲,人物行事有着一个清晰坚定的认知逻辑。
别的事黄玲都可以忍,比如忙活半天却被婆婆赶去厨房吃饭,比如好不容易买了肉,公婆就带着小叔子一大家子来她家吃饭,以及婆婆平日对她的苛责等,黄玲都可以选择退一步。
她总是一副逆来顺受的柔弱模样。可事情一旦涉及到孩子,黄玲便不会再选择忍让。
不让孩子好过,她就带着孩子回娘家。
邻居身为后母偏心,她看不惯,就给红包里少塞钱。
突然领回来的外甥,会让自己孩子吃不饱饭,她就直接去婆婆家里,当着面要钱。
前期的两位女主角,黄玲要比宋莹难演。
闫妮演得好,角色的刚硬与柔软,真切与掩饰,切换自然,演得到位,叫人动容。
至于宋莹,蒋欣诠释得也足够贴切,活灵灵的一个虎妞般的形象。
相比黄玲,宋莹一角的魅力更甚,她是有点侠义精神在身上的。
熟人家的孩子,不分白天黑夜要来庄家找超英补习功课,已然到了影响别人家孩子学习的地步,被黄玲婉拒,还要大言不惭地说“黄阿姨,我觉得您没有分清轻重缓急,高考比小学生学习重要多了”。
庄家两口子听到这话显然一愣,不知怎么答,还没等回话,旁边传来宋莹杠铃般的嘲笑声,指着说他们“可笑”。
之后又是大清早来敲门,宋莹一马当先,开门就数落。庄家两口子碍于颜面不好开口,她宋莹可不管,就是要帮他们出口气。
之后庄家大儿子离学校远,宋莹也是主动找上黄玲,愿意把自己攒着买电视机的钱拿出来,给孩子买辆自行车,方便上学。类似这样的情节,剧中还有不少。总之,赫然一个女侠形象。
如果一直以这两位为主线拍下去,《小巷人家》的水准会保持得很稳。可显然,总共四十集的体量,这才是刚刚开始。
从演员表来看,之后几个孩子长大,范丞丞、关晓彤、王安宇、周洁琼等年轻一代演员会陆续登场,演绎几个孩子长大后的故事。
戏剧主角我想难免会发生偏移,与如今的观感相比,可能会是另一番模样。
我担心爱情戏份太多,害怕小辈的演技和老一辈差得太大,这都是我对作品持保留意见的地方。还好的是,对年轻演员的挑选还算是有谱。除了周洁琼我不太了解之外,范、关、王,都是不错的演员。
关晓彤是打小泡在片场的“中戏骨”了,演技不至于太过担心,尤其对这种属于她舒适圈里的角色,更不在话下。参考此前她在《曾少年》中的表现,这次还是能让人放心的。
这里面口碑争议最大的该是范丞丞,确切点说是他身上的标签,“流量”。
旁的流量演员我不太好发表意见,但范丞丞的演技,我看过不少他的作品,《了不起的夜晚》、《人生路不熟》、《要久久爱》等,一众流量演员里,他的演技绝对算是拔尖的存在。
不是说他演得感情多么到位,微表情有多精妙,至少在“自然”这一块,范丞丞天生就是吃这碗饭的人,表演不会让人觉得尴尬、出戏。不像有的年轻演员,镜头面前五官乱飞,或是木讷、或是浮夸,一眼别扭,太拧巴了。
演了那么多戏、早已退圈的小郑爽就是典型例子。所以现在还难以对《小巷人家》的口碑盖棺定论,之后还有改革开放、下岗潮等重要的历史节点,要还能保持现在的水准,那得算是部7.5分左右的国产剧佳作。
若换了演员后乱来一气,怕也就是个6分及格线上下徘徊的作品了。
同时满足腐竹和甄学家的剧可不多了!黄玲日常迷糊、剁排骨哼歌,自带闫妮微醺感,对家人对邻居的贴心让人幻视温柔善良佟掌柜。宋莹和科长争论有理有据,走到没人的地方才露出委屈,像极了华妃(可爱的那种~),擦眼泪都是向上的。这俩人凑一起,主打的就是一个剧粉情绪价值的双重满足!
黄玲宋莹日常的化学反应甜度拉满,宋莹直言快语,黄玲就在旁边帮她打圆场,那个温柔又充满欣赏的眼神,幻视柔柔的佟掌柜欣赏着华妃飒爽率真的一面,她在闹她在笑这谁还能不磕!!宋莹替黄玲出头的善意被接收到,黄玲对宋莹的包容也被感受到,老实人x刺头,温柔坚定x热情直爽,性格互补又彼此欣赏!
开始的黄玲是传统意义里的贤妻良母,为了一家人的表面和谐忍气吞声,面对公婆的恶意也尽量忍让。而搬家以后,宋莹的“泼辣”让她震惊之余有丝丝羡慕。在庄超英不在家的时期,正是宋莹敢于出头、不憋屈自己,才解决了邻居关系户排污水欺负他们的事。邻居吴家重组家庭,对两个女儿厚此薄彼,正如庄家公婆偏心小儿子、用长子身份道德绑架庄超英,亏大的补小的。黄玲变了,从一开始的轻声细语,变得有点像宋莹。她替吴珊珊不公,也厌恶偏心的家长,她开始大声反驳、宣泄自己的不满,学到了几分华妃娘娘的气势!
宋莹超脱时代的精神状态让人爱得不行,在买米用粮票、工厂集体生产、把“不张扬”刻在骨子里的年代,她就有超绝明确的自我意识。吴家二婚,她要打扮漂亮、美美地出门。厂里分房,她懂为自己和家人争取。她超脱时代的爽朗直率,被别人称作惹不起的刺头。和黄玲成为邻居后,她多了一个理解、欣赏自己的人。为了给书记上压力分房,宋莹忍痛把儿子丢在了书记家,流言蜚语传得都是宋莹有多暴躁,只有黄玲敏锐地察觉到了她对孩子的心疼。一句“你当时把栋哲放在书记家,也是回去偷偷哭了吧?”这个被称作老实人的邻居玲姐,击中了宋莹内心的柔软。
宋莹会主动说让武峰帮玲姐带新鲜的菜,图南帮栋梁热饭她会把盒饭塞得满满当当的补贴不够吃的图南,还会在带筱婷出门时说有我一口饭就不会饿到她,甚至在黄玲穿上新衣服时她也能第一时间发现并送上夸奖,还嘱咐玲姐要对自己好一点。黄玲回馈以贴心,宋莹不耐烦一直给孩子补衣服,她挺身而出“我给你补”;搜罗来蛇瓜种子也有宋莹一份,宋莹开口说想送吴珊珊一条胸衣她果断帮忙,甚至她调笑宋莹两口子恩爱的样子,都能让人幻视闺蜜组。
看小巷人家被和谐温暖的女性关系精准击中。
除了宋黄之间,剧里她们对女孩子也是明晃晃的偏爱——关心隔壁吴姗姗在重组家庭里受到的不公待遇,宋莹会给她编辫子、送擦脸油,捏着女孩子的脸满眼都是抑制不住的喜欢;尤其是宋莹看着筱婷和栋哲玩,大热天直接把风扇毫不犹豫转向筱婷,嘴里还说小栋哲不用吹,真的好笑又温暖;黄玲不像宋莹一样外放,却也默默在旁边守护着,宋莹拿布她来做,用行动表达对吴珊珊的心疼。
黄玲宋莹的关系是相互影响、步伐一致的。她们打破了年代剧里【传统女性】的单薄形象,贤妻良母可以觉醒,刺头内心的柔软会被另一位女性捕捉到。女性关系的刻画可以细品,就像包容度超高的佟掌柜,遇上了张扬热情的华妃娘娘,她们看得到对方内心的模样,中女+邻里姐妹花,年代剧赛道里无代餐!
全世界只有宋莹用实际行动告诉黄玲,你的价值排序里也应该有你自己
暧暧暖光、昏昏小窗,岁月久久相伴的两位妈妈两位女性,一件衣服一席话让人特别泪目。
黄玲心疼孩子上学路上奔波,将自己珍贵的嫁妆缝纫机,和人交换自行车。送出缝纫机之前,她给宋莹和孩子们都做了衣服,却好似天然就应该没有她自己那份。
宋莹字字句句声声恳切又心疼,问起“你没给自己做一件衣服吗”“你让孩子们穿得漂漂亮亮,也一定喜欢自己穿得漂漂亮亮”,她支支吾吾遮遮掩掩“我上班有工作服,回家做家务也不穿,我不需要”,宋莹罗列种种你可以穿的场合,表面是新衣功用,本质上是一种“比从自己肺腑掏出来还恳切”的亲切关怀。
从不曾言说但感同身受的痛苦中来,到温情凝噎、涕泪交加的美好中去。
这么多年,婆婆习惯把黄玲和筱婷放在价值排序的末端。习惯支使她们、薄待她们,在一种古老漫长的尊卑序列中,下意识将她们置于“第二等”的后置位。
黄玲丈夫感念往日苦时光、惦念亲情血缘浓,被古早愚孝观念裹挟而不自知,往往通过牺牲妻子孩子(尤其是妻子),来成就自己“好儿子好兄长”的道德楷模愿望和亲情报恩需求。
希望她打落牙齿和血吞,希望她做一个吃饭不能上桌都无有怨言的“优秀长媳牌坊”。
黄玲自己也习惯处处以孩子和丈夫为先,在物质条件和意识观念的双重压力下,渐渐活成了“我不需要”的模样。
生活拮据、条件艰苦,她是风雨中骑着小三轮带着孩子搬家也不觉苦的六边形战士,雨横风狂都依旧心有艳阳、依旧血泪有沁香。
贫寒但不绝望、艰辛但不虺隤,苦日子也自有兰花香,自有一套踏实、节俭、不求美而自芬芳的“玲式生活美学”。
她是多少代古老优秀女性的缩影,但她在日复一日的操劳中也渐渐被迫遗忘自己,所以宋莹一句“你没给自己做一件衣服”,会有那般无声无息又波涛汹涌的效果。
黄玲又笑又哭特别特别戳我,恍若无数妈妈们的眼泪,盈盈而落、嫣嫣而笑。
我特别喜欢剧作这里这一笔“你没给自己做一件衣服吗”,不是以讴歌母亲的惯性笔调、天经地义将她们装入“无我”的牢笼中,更不是以既得利益者的“便宜”、将“缺憾”加冕为“伟大”。
而是唏嘘又温情,尊重那眼泪和笑容。
辛劳母亲当然伟大,但当这成为唯一的声音,或许也遮蔽了很多。她不是生下来就如此,不是生下来就忙忙碌碌洗衣做饭种蛇瓜,不是生下来就为孩子为老公为婆婆而活的,只有宋莹戳中这一点。
宋莹唤醒了她心里几乎要被淹没的“我之光彩”“我之梦幻”。
你看,只有宋莹告诉她:你的价值排序中也应该、当然要有你自己。
如果说宋莹的“我之为我”,内因是自我充沛、外因是丈夫支持,那么黄玲的“我之忘我”,受制于物质条件,更受制于丈夫“习惯性牺牲妻子来成全我之美德”。
尽管黄玲依旧将缝纫机换成儿子的自行车,但那一番知心话,依旧是汹涌时光里贴心的一剂汤药、是岁月大潮里宝贵的一朵娇花。
她依旧要素面作羹汤、忙忙碌碌不停歇,但“没给自己做一件衣服”就像是一道有光的符,悄悄在某个角落奏响不一样的复调~
黄玲和宋莹,不是高山流水的知音,而是在厨下炉灶里的知己,是人间烟火里的两心相印、良善相依。
是过日子帮衬、苦日子搭把手,一起乐呵的“生活战友”,更是精神契合的双生花。
一个刺中包裹着温暖,一个平和下暗藏着风雷,共同写就美丽的时代女性光谱。
悲欢冷暖、几许苦辛,种瓜洗衣做饭都如岁月之歌,平实动人,于无声处、处处见高光。
看完《山花烂漫时》一度陷入剧荒,正好《小巷人家》给续上了。首先,制作班底是值得信任的,这部剧由《琅琊榜》、《大江大河》的制作团队正午阳光出品,导演是曾执导过口碑佳作《知否》和《乔家的儿女》的张开宙,演员阵容也很强大,由闫妮、蒋欣、李光洁、郭晓冬主演,而新生代演员范丞丞、关晓彤、王安宇饰演他们的子女。
作为一部时代剧,《小巷人家》挺令人耳目一新的。近些年的爆款时代剧中,《大江大河》聚焦的是个人奋斗和时代发展,《乔家的儿女》聚焦的是家庭生活和个人成长,而《小巷人家》则选取了一个全新视角——邻里关系。将镜头对准了同住一个院的黄玲庄超英和林武峰宋莹两家,以一个微小切口,拉开了时代生活的画卷,以小见大,用鲜活的人物和日常生活映照时代的变迁。如果说大多数时代剧是带我们回望一个时代的历史,那么《小巷人家》则更侧重于历史里具体的人的生活,而后才是重构那段很多人已然遗忘,而另一些人并不熟知的历史时光。
轻喜剧叙事,颠覆了年代剧的刻板印象
一提到时代剧,我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缺衣少穿、忍饥挨饿的苦哈哈画面,很多时候扑面而来一股沉重感,但是《小巷人家》颠覆了这种刻板印象。
在风格上,它将写实的生活流与轻喜剧结合得非常好,同样是物质匮乏的年代,这部剧却营造了一种轻松好笑的氛围。而蒋欣饰演的宋莹一家,就是搞笑担当。
剧一开场,就把宋莹搁置在了巨大的矛盾冲突中,她在棉纺厂上班,因为没分到房,不得不把孩子放在职工宿舍,儿子林栋哲还尿床,搞得同事们怨声载道。为争取应得的分房资格,她二话不说,抱着儿子去了厂领导家,要求厂领导给自己家分房,如果不分,就把孩子一直放领导家里。而与此同时,儿子林栋哲也跟着控诉起来“我爸爸给厂里搞免费的电视机,厂里还不给分房。”
孩子的哭诉,明显是跟自己妈妈打配合,闹得领导家鸡飞狗跳。而领导夫人一开始还误会了,误以为领导外面有人生了孩子找上门,非常好笑。最后,领导实在扛不住,只好妥协,想办法给宋莹一家分了套房。
房管科科长评价宋莹一家,“宋莹有勇,他老公有谋,他儿子还会打配合。”其实非常客观,不过对宋莹的评价还是低了,她不光有勇,还有谋。逼宫厂领导,看似鲁莽,但却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一个分房桥段,就非常逗趣地塑造了宋莹“刺头儿”、泼辣的性格,但这种性格也是很讨喜的,经历过世事,尤其能理解宋莹,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人有时不得不刺儿头,只有刺儿头,才不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吃亏。
宋莹的儿子林栋哲也是剧中的一大看点,他既调皮,也很机灵、可爱,去邻居家看电视,邻居嘴了他几句,他立马不干了,站起身就走,还气鼓鼓地立下了flag“我回家让我妈也买电视”。回到家,在自己妈面前一顿卖惨,把宋莹吵得又心疼又上头,便果断决定攒钱买电视。
黄玲提议在院子里种上蛇瓜,省菜钱,结果林栋哲拿着蛇瓜去学校吓唬女同学,被庄筱婷戳破后,母亲罚他只能吃蛇瓜,他吃了一阵子实在受不了了,干脆跑到庄家,抓起筱婷碗里的鸡蛋就往嘴里塞。这么一闹,宋莹也只好作罢,回家后立即默许他吃鸡蛋。可以说,他完美地继承了父母的聪明机智和皮劲儿。
写实又好笑的剧情设计,消解了年代剧惯有的沉重感,让人觉得剧里的故事离自己并不遥远,哪怕是展现匮乏的物质生活的桥段,也拍得妙趣横生,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特色鲜明的家庭组合,彰显女性互助底色
《小巷人家》的人物塑造可谓鲜明,林武峰和宋莹是一对互补型的夫妻,宋莹泼辣直爽,是远近闻名的刺儿头,而林武峰则因为生活环境的缘故,擅长用头脑解决问题。遇到事情,宋莹在前面冲锋陷阵,林武峰也绝不含糊,夫妻俩劲儿往一处使,一致对外,一点也不吃亏。
宋莹一家刚搬入新房,一个邻居在围墙底下开了个洞,把污水往宋莹家排,宋莹骂了,争取了,完全没用。于是她老公林武峰决定智取,运用自己的工程学知识,在下雨天用泥土堵了自己得家门,也堵住了排水口,让水倒灌进邻居家,最后逼得邻居主动认怂堵住了自己开的那个洞。就像黄玲说的,林武峰宋莹一个有勇一个有谋,简直绝配!
而黄玲、庄超英夫妻俩则又是另一种组合,他们一个现实主义,一个理想主义,一个关注柴米油盐孩子票子,一个则囿于人情和体面。黄玲隐忍又务实,而庄超英则是个老好人,他总是在很多问题上选择妥协,给家里带来困难和麻烦,让黄玲明里暗里跟着吃了不少亏。
庄超英是一名老师,高考恢复后,不少邻居和熟人的孩子上门补课,邻居中有个叫李一鸣的孩子要来补课,黄玲反对,因为怕影响自己儿子图南学习。李一鸣居然半教训地说“当然高考更重要啊”。可问题是,你高考是你的事儿,就算很重要,庄家也没义务为你的高考负责。
更夸张的是,李一鸣居然还带了个陌生人来庄家补课,一大早就敲门,搞得两家人都睡不好觉。庄超英面子软,也不肯说,最后还是宋莹出头,把李一鸣给教训了一通,还提出了一个合理的解决方式,让庄超英去这些要高考的孩子家去给他们补习。
庄超英太好面子了,为了面子,他可以不顾里子,不顾自己和家人的权益。他和黄玲最大的分歧,还在于对父母、兄弟姐妹的妥协,他的父母更偏袒弟弟,所以总是想把弟弟的孩子塞到庄超英家,庄超英全然不知道反对。明明配给是有限的,自己一家人都吃不够,哪儿还有多余的给别人吃?可是在这点上,庄超英也无法和自己的妻子统一战线,和妻子争执,也不肯和父母讲理。
庄超英极要面子,也主动扛起“家里老大”的责任,但是却缺乏对于自己的小家的担当。可以说,因为庄超英,黄玲被迫和他一起吃了很多本不该吃的苦。他是好儿子,好老师,好邻居,但可能算不上是一个好丈夫。
有一次,他们赶了很远的路去父母家,黄玲忙活了一下午,做了一桌子饭菜,最后,庄超英的父母、弟弟、弟媳、妹妹甚至弟弟的儿子都在桌子上,却不让黄玲上桌吃饭,让她去厨房吃。面对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庄超英却选择了沉默不语。
当然,那是没和宋莹成为邻居前的事儿。和宋莹成为邻居后,他们彼此理解,互相帮助,黄玲擅长缝衣服、种瓜果,而宋莹也常常为黄玲出头…… 除了在庄老师教学生的事儿上为黄玲出头,恐怕接下来,当庄超英把骨折的母亲接到家里住后,在他母亲作妖时,宋莹也会出头。她的性格强,恰恰能弥补黄玲性子软的缺点,让她少吃点亏。而女性互助,恰恰也是《小巷人家》的一个亮点,生活在同一个院子的黄玲宋莹不只照应彼此,对邻居家失去母亲的小女孩,她们也格外照顾,看她开始发育,于是一起给她做了胸罩,偷偷送给她……这种同为女性的看见、理解、力所能及的帮衬,是黄玲宋莹的善良底色,也是苦难下人性的一抹暖。
烟火气的故事,唤起引人共鸣的时代记忆
《小巷人家》的置景、服化道都非常的精良,剧中有不少唤起一代人记忆的时代元素,比如二八大杠的自行车,搪瓷的盆子、茶缸,跑几十米上厕所,公用接水池子……
剧中,林栋哲去邻居家看电视被嫌弃,回家就让父母买电视机也很令人共鸣,我小时候几乎有着林栋哲类似的经历,村里有一户人家买了电视,邻居们就都挤在一起看,时间久了也有人会遭到话里话外的嫌弃。
剧中对人物命运走向也进行了一些草蛇灰线的铺垫,比如林栋哲从小就知道卖废品,对钱很敏感,很有生意头脑,未来可能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而去做生意。庄筱婷喜欢看画册,可能会从事艺术创作方面的工作。这些伏笔,也勾起了我对她们接下来的故事的期待。
总之,《小巷人家》是以生活为底色,轻喜剧的风格,带我们回忆一个时代,以及一代人的生活。 虽然家长里短,却非常写实,好看,节奏也很紧凑。
这部剧着眼的是大时代下普通人的生活,挖掘的是物质匮乏的时代,底层人最真善美的部分,黄玲和宋莹之间的互相照应,以及她们之间的邻居之情、女性友谊,都非常温暖治愈。而孩子间的纯真互动,也分分钟唤起人的童年回忆。两家人住在一起,两代人的命运开始交织,演绎着一辈子的羁绊,这样的故事本身,就极富浪漫色彩。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高楼逐渐代替小巷,这样的邻里情也愈加珍稀,渐渐变成了一代人的记忆,而《小巷人家》,则可以让我们重温人与人为邻、互助、相互羁绊的美好。
《小巷人家》第一集,黄玲为婆婆的生日宴洗手作羹汤。
饭菜备好后,黄玲却不能上桌。
庄超英默认母亲的安排,看着黄玲带着女儿筱婷去厨房吃饭。
生日宴还有个细节,年龄最小的筱婷全程跟着黄玲打下手。
做个像妈妈一样甘于奉献的女人,是筱婷的学前班教育。
它的寓意是,如果黄玲认为她不能上桌是理所当然。那么,黄玲的今天,也会是筱婷的明天。
生日宴上,婆婆做得不体面,黄玲心中不悦按住不发,而庄超英知道不妥,但也只在饭后安抚妻子。
一、黄玲也想上桌
鸿门宴上,司马迁提到宾客座次。
在庄家人的生日宴上,依旧延续这种传统的潜规则,中国人的饭桌,座次代表身份。
比如说,辈分地位最高的人,坐距离门口最远的位子。
有趣的是,婆婆生日宴,公公更像是C位。
生日宴暴露庄家老人的行为逻辑,既会重男轻女,也会厚此薄彼。
生日宴和萝卜宴,是个有趣的对比。
第三集,黄玲好不容易买上肉,准备烧排骨炖肉给孩子改善伙食,可婆婆公公突然要带着一大家人上门吃肉,对此感到不满的黄玲果断更新菜单,大摆萝卜宴。
她用头发丝细的肉丝,搭配大量萝卜丝,南瓜丝。
这就是在默默为自己出气了。
原因是南瓜和萝卜属于高纤维食材。通常来讲,老年人肠胃不好,过量摄入萝卜和南瓜,极可能导致腹胀、腹痛、便秘等症状。此外,萝卜和南瓜热量较低,饱腹感不强。
在缺吃少喝的年代,萝卜肯定不是好菜。
婆婆也能看出黄玲的心思。
所以,当黄玲说“吃肉”时,婆婆忙说“吃萝卜丝萝卜丝。”n
婆媳间的小矛盾,看似风轻云淡,实则暗潮涌动。n
庄家家宴和庄林两家一起吃肉的情节,也是个对比。
第三集,黄玲端来肉汤,两家人一起喝。第四集,图南考上一中,宋莹送来红烧肉。
在1978年,肉是稀缺品。原著提到,每人每月只有一斤或半斤的肉票,然而,有肉票也未必能买到肉。
副食店的工作是肥差,没有关系进不去。至于副食店什么时候有肉,是重要情报。
店员的常规做法是,先告知亲友,再正常售卖。栋哲想要成为售货员,就是想让亲人吃到肉。
饭局戏交代人物关系,也是《小巷人家》对中国人人际关系的一次重新审视:血缘关系未必是爱的必然,不公正的父母甚至会成为家庭幸福的负资产,而气味相投的朋友,在亲密关系中的地位越来越被高。
比如说,宋莹和黄玲的惺惺相惜,格外动人。
二、姐妹间的惺惺相惜
宋莹,是个不按套路出牌的异类。
第一集,宋莹看透分房的潜规则,工作再努力,个人再先进,是很难得到房子的。于是,她让孩子去书记家闹。
书记不爽,让陆科长解决,科长对阵普通员工,上级对下级,宋莹却会居高临下据理力争。n
张扬,高调,擅长吵架——具体打法就是只说你不说我,只进攻不防守,宋莹的异类可见一斑。n
黄玲经过时边走边看还回眸,她被黄玲吸引了。
后来,黄玲和宋莹住一个院子,这是理想人格的交融,也是偶然事件。
如果宋莹没有带娃大闹张书记,她不可能拿到分房名额。
没有宋莹,就黄玲和庄超英这种惯于息事宁人的性格,大约可能被马屁精小勇欺负。
在排污门中,小勇吐槽宋黄住在巷尾,公共水龙头和公共厕所都在巷口,房子离巷口越远,生活越不方便。
事实上,黄玲和宋莹都是工作兢兢业业,知恩图报的好人。她们没有人脉关系,也不主动攀附权贵,反而成为被排挤遭欺负的对象。
排污门就是小勇在看碟下菜。n
小勇没想到,宋莹除了嘴巴毒,还有个幕后军师林武峰。n
林武峰和宋莹搞了几麻袋土。在大雨夜,两人用麻袋堆出高门槛。这里让人感动的细节是,黄玲房门口堆放的麻袋比宋莹家更多更高。
这动人的情谊。
宋莹对黄玲好,黄玲对宋莹也是真心。
红包门,张阿妹主动提议给孩子发红包,这样自己家孩子可以多占便宜,并且亏待继女吴珊珊,黄玲打抱不平,才想了用国库券当现金的办法。
结果,误伤了宋莹。
这段戏中,黄玲和张阿妹在林家做客的表现也耐人寻味。
黄玲送了宋莹一份老家的点心,张阿妹两手空空。
当宋莹打开零食后,张阿妹拿起一块给亲生女儿小敏,完全不在乎珊珊什么感受,老吴,宋莹,黄玲,林武峰的脸都惊了。
宋莹是主人,赶紧给孩子分点心。n
这是宋莹的聪明和善良,她知道张阿妹起身给小敏送点心时,小敏身旁的珊珊,会很失落。n
镜头一闪而过,抚慰备受冷落的珊珊,才是宋莹的目的。
或许多年以后,珊珊可以吃她想吃的各种点心。但她在吃点心时,或许会想起1978年的春节,宋莹阿姨给她的点心依旧是最甜美的。n
在很多人眼中,宋莹嘴巴不饶人的刺头。但黄玲明白,宋莹聪明善良,内心柔软。
她们是异姓好姐妹,懂得为对方考虑。
相互依赖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像购物那样在人际商厦的消费者。所有人都会习惯性寻求以最小代价获取能提供最大奖赏价值的人际交往。我们只会与那些能提供足够利益的伴侣维持亲密关系。”
这里的奖赏价值既可以是经济利益,也能是情绪价值。
每个人都更容易喜欢对自己好的人,这是人性。
交往越多,黄玲受宋莹的影响越大。她越来越懂得争取自己的利益,哪怕和丈夫争吵,也要捍卫子女的利益。
她在春节前带孩子回娘家,就事这一行为逻辑的必然。
黄玲从娘家回来后,服装风格越来越潮,是她思想转变的开始。
这是回娘家前的黄玲。
这是从娘家回来后的黄玲。
除了服装,黄玲的思想也向宋莹看齐,她敢于对婆婆说不了。
第四集,婆婆扭伤了脚,希望黄玲、筱婷过来照顾她,黄玲说:工作忙,没时间,我分身乏术。
这是前四集中,第一次擦口红的黄玲。面对不公,她不再忍气吞声,敢为自己据理力争。
或许在庄超英眼中,这一刻的黄玲变得像宋莹一样,是个“刺头”。
他不明白,他信奉的传统价值观,不是绝对正确的代名词。
看到敢说敢做的宋莹,黄玲逐渐觉醒,开始改变。她要捍卫自己的权益,也要上桌吃饭。
我喜欢看黄玲和宋莹的对手戏,喜欢看她们彼此影响,共同成长的生活日常。
《小巷人家》幽默的地方是,看似嘴巴毒、不好惹的宋莹,却比大多数人仗义善良,更让人感到温暖。
宋莹像玫瑰,身上的刺不是为了伤害别人,而是保护自己,甚至保护自己想保护的人。
黄玲就是她会保护的人。
期待后面的剧情,宋莹为了黄玲打抱不平,黄玲因为宋莹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