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娜奥米·斯科特凯尔·加尔纳德鲁·巴里摩尔罗丝玛丽·德薇特卢卡斯·盖奇迪兰·格鲁拉彼得·雅各布森雷·尼科尔森劳尔·卡斯提洛达芙妮·泽利迈尔斯·古铁雷斯-赖利ZebedeeRowDelphiHarringtonMicaelaLamasDavidPeterWhite
类型:悬疑惊悚恐怖导演:帕克·芬恩 状态:正片 年份:2024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豆瓣:7.3分热度:861 ℃ 时间:2024-11-13 22:54:17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So far看過最好看的三級片就是它啦!最可怕的點在於,恐怖的事不僅能發生在晚上、只有一個人的房間,還能發生在有兩個人的房間,在媽媽或者閨蜜的陪伴下也能發生,甚至在熙熙攘攘的戶外空間也能發生⋯⋯微笑的表情居然可以這麼嚇人。而且她和妈妈那段是进退两难,不出去要面对妈妈被杀害的现实和随时被当成杀人犯的可能,出去了有更多可以加害她的对象。
這個片子節奏很爽,幾乎沒有喘息時間。看到最后女主和穿著她演出服的微笑怪物被關一起的時候,我都想哭了(嚇到的那種)。不過她回家收拾行李和一群微笑人的時候又笑出聲。沒猜到閨蜜會是怪物扮的,也沒猜到怪物最後會讓她在演唱會上獻祭,感染在場所有人。所以怪物很聰明,一開始選擇她就是為了這樣
再随便记点东西:颠倒的世界,酷的。有人说是吸毒的具象化。想帮助她的男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我覺得第一次酒吧見面是真的,第二次是假的。
有時候看電影我會猜什麼時候結束,這部看得很沈浸,沒去想時間的事情。
不過後遺症就是昨晚不敢直視任何人,對地鐵的吱呀聲很敏感,回家第一件事把鏡子放倒、做一晚上噩夢,把手放聖經上⋯晶晶看電影的時候嗷嗷亂叫,西吧魯瑪shit啥的,我被嚇之餘會回味她的亂叫,太有喜感了(雖然丟臉)。Chilli是用指縫為電影開全新畫幅,牛的
——2024.10.18 21:45於TKO star cinema與chi,jing,Isaac
看得想喝水(不是
太抽象了我服了 从头冷笑到尾是不是我也被微笑恶魔入侵 真的看不来这种像把一堆jumpscare短片合集拼一起的大电影 把烂番茄搞到85%那群人我不会原谅你
女主完全就是焦虑症啊 当然被妈push成那样不焦虑才怪 没什么虚实好讲究的 从头到尾都可以说是精神病院的一场梦 本质和第一部内核差不多 一些原生妈问题 不过名场面不如第一部多 比起灵异还是更像精神污染 本来就不好的精神状态雪上加霜 故事说明精神脆弱就容易被附身 一定要健康啊()
女主演得看着都累 辛苦了、、全世界笑得最诡异的人又都被拉来当群演了 不过有的时候其实笑得挺好笑的。。。总的来说就是太荒谬了 剧本其实真的很一般 节奏也不咋样很多无意义剧情
DP还是这么爱用倒置镜头 但有点抽风 几次印度运镜什么意思 舞台拍得挺好的 live摄影退休来的是吧
配乐音效和特效做得不错 真的很喜欢滑音那几段 又好听又鬼畜 血浆真的很溅 表现身体恐怖的话其实做的还行 但你非要加个不可名状恐怖内核就让人觉得有点。。nah
恐怖还是全靠跳脸 讲实话挺烦的 甚至能预判哪里要吓做得太明显了但还是会被生理性吓一跳!
每次看到恶魔本体都荒唐得大笑出声 建议设计多去看点克系(。
《危笑》这个系列有个很有趣的设计:女主角的身份和假笑魔设定相得益彰。第一部里,女主是精神科医生,想帮助患者,却无法相信患者看到的东西;等她自己被恶灵缠身,才切身体会这种痛苦。而本片把女主skye设定成万众瞩目的明星,无处不在的假笑就有了双关意:是恶灵的幻化,也是她的真实处境。虽然被掌声环绕,却没有人在乎光环背后的自己。简言之,就是孤独,即使身在人群中,也会成为落单的猎物。
讽喻,在第一部里只是调料,在本片中变得很重要。导演似乎有意强调这一点,想让本作变得深刻。最精妙的部分无疑是巡演前夕,豪宅中笑脸的群魔乱舞;恐怖气氛到达巅峰,也完全点破了女主的困境。她的团队和粉丝,也就像这些笑脸幻影,闻风而来,满脸带笑,却只能火上浇油。之前skye和Morris会面,也是粉丝们把她从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身边推离。
“笑脸舞蹈”之后,skye就一路向下,在幻象中奔赴注定的结局。导演故技重施,唯一信任的朋友Gemma原来从未出现过,能帮助自己的Morris也不是真的。一睁眼,自己穿着不喜欢的衣服,依然站在巡演舞台上,在万众瞩目之时上演最华丽的自杀,而看客们也全成了猎物,讽喻意义喷薄而出。这部分情节非常像《某种物质》,尤其是最后破体而出的怪物。
无论从人物、情节(后半段)还是主题来看,本作都像是《某种物质》的姐妹篇。不同的是,《某种物质》是侧重于讽喻的艺术片,用恐怖元素来强化表达;而《夺命微笑2》是比较纯粹的恐怖片,顺带着升华主题。本作的设计更简单、讽喻更直接,虽然前后稍有些割裂,却也意外地有力量。两部作品孰优孰劣,也就见仁见智了。
有一个小bug:上一部的受害者中有一个在课堂上自杀的教授,其学生也只有一人受到感染。按此推论,不管多少人看到skye的死,假笑魔也只能侵染一人。这样一想,假笑魔好像白忙活一场。不过结尾太震撼,还是应该适当忽略设定上的不圆满之处。
近些年无论是高概念电影,还是恐怖惊悚片在创意和表达上的油尽灯枯都是显而易见的,更别说二者结合的产物了,基本都是一些自恋创作者仅仅为了博眼球的平庸之作。
《危笑》第一部当时之所以成为巨大爆款,也正是因为其颇具吸引力的基础概念。令人产生不适感,甚至恐怖谷效应的笑,其实是人类潜意识里共同惧怕的元素,但是如何利用电影的视听语言和设计将这一概念最触及观众心理防线的方式展示出来,其实是很考验创作者的。
第一部将“危笑”这个设定写为童年梦魇和畸形原生家庭阴影的象征以及具象化表现,“危笑”者在女主角生活中的出现,代表着被搁置多年的心魔重新回潮,女主角不得不直面破碎的过往(难以直视的危笑),和恶魔抢夺身体的主导权。
但坦白讲,这种将恐怖设定和主角B故事扣合对照的方式屡见不鲜,电影在恐怖类型元素的运用上也差强人意,尤其是被严重诟病的无逻辑跳吓堆砌,手法的笨拙让《危笑》第一部的成片质量很难称得上高水准。
而第二部无论是在主题表达、社会指涉、类型技法上都有了非常显著且成功的提升,影片也从B级cult片升咖为成熟的准A级电影。
首先在“危笑”的象征意义上,电影不再局限于前作的小格局叙事,而是捕捉娱乐圈中已然约定俗成的假笑共识,将受到诅咒后的不得不笑,和为了名利扮演人设时的不得不笑相对应,让被假笑所束缚的歌星女主角直面危笑背后的恐惧。
其实或揭露,或批判,或讥讽娱乐行业内所有人披戴虚伪面纱的现象,但其实话说尽了无非也是对于贪婪、伪善、造神运动的泛泛之谈,实际没有什么太大意思。本片主创显然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因此虽然全片所有的惊悚桥段设计都围绕女主角因为娱乐明星所获得的梦魇展开,但是电影却不曾屑于说教、指点江山地谈论对于当下娱乐行业的真知灼见。
而是专心于对恐怖和暴力本身的刻画,用突破观众承受的类型奇观,无形中完成文本以外的表达补充。(在此必须拉踩沙马兰的《陷阱》)
而惊悚场面的设计,本片相较于前作也进步了许多,最显学的方面当然是不再完全依赖跳吓的画面与配乐,靠一惊一乍让观众打起精神。导演不再会因为同一场戏内一个恐怖元素的重复凝视而不自信,也不再使用机械化、功能性的配乐辅助视觉传达(当然也是经费充足之后请得起高水准配乐师了)。
影片中大量利用画面中的镜子、镜面、反射面制造主视点之外的不安感,在所有女主角独自念白的场景中,几乎都有这些丰富画面细节的元素出现,以似有意似无意的方式入画,挑逗式地提醒观众,是否在下一个场景里,其中就会映射出惊悚的画面。
影片中大量无声的、静默的、去环境音的设计也很精彩,虽然在电影中忽然出现的无声场面主要也起到邀请观众一起屏息凝气,提高观影临场感的互动作用,但是一般常见于体育片燃点爆发前的慢动作蒙太奇中,往往预示着正面的高亢情绪即将喷涌而出,希望观众可以摩拳擦掌,为下一刻的欢呼雀跃积攒能量。
而本片多次让观众将这种“屏息凝气”的代入感回退到“倒吸一口凉气”的感受中,危笑者幻觉的出现可以是无声的,这反而更贴近女主角被反复折磨、几近疯魔之后的心理状态,无法摆脱、无能为力、反复被侵扰、如溺水般难以逃离的窒息感瞬间扑面而来。
而“危笑”的出现时机,以及出现方式,相较于前作而言,也和电影的主题,以及人物心境的转变更加扣合,“危笑”这个总概念在全片中的符号分野,执行得更加严肃和认真了。女主角被危笑毒贩的自杀传染梦魇这个设计乍看平常,其实很有趣。女主角现实中噩梦的开始正是因为一年前的毒驾,事件导致她同为明星的情人死亡,自己的身体也多处烙下伤痕,难以恢复到全盛时期,轻松完成唱跳业务。
但实际上,车祸之后女主角已经成功戒毒,重新联系毒贩只是为了购买超剂量的止痛药,来扼制身体的伤痛。
她再次将自己出卖给娱乐圈,出卖给他者,重新用牺牲自己健康的方式服务公众,满足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这才是真正的“毒瘾”。而这种“毒瘾”的回潮,才是女主角梦魇的真正起点,被娱乐至死的绑架才是“危笑”背后真正的恶魔。
在毒贩自杀后,恶魔先通过几次制造僵尸毒贩的幻觉的方式提醒女主角,如果继续如今的生活方式,和娱乐圈这个真正的魔鬼做交易,才是真正苦难和危机的开始,但是女主角拒绝相信,拒绝承认,拒绝直面自己的本心,拒绝拷问畸形的生活为何如此。
因此,梦魇接下来相继“上身”了她签售会上的支持者们、她交通事故后绝交的闺蜜、她死去的明星情人、为她勤恳付出的助理、操纵并逼迫她的经纪人母亲,以及最终以一年前车祸现场的自己本人的方式压轴出场。这一切危笑的载体,都是构成、搭建、围困、压迫女主角成为如今她自己都无法喜欢,无法认可的自己的人。
梦魇让她们虚伪的面貌极致展现为“危笑”的模样,也是对女主角的暴力唤醒,如果不敢以最坏的预期揣测他们参与自己的人生,给予自己认可的真正缘由,如果不敢承认他们也是大娱乐时代中唯利是图的贪婪者,那么此局永远牢不可破,女主角也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救赎与自由。
但女主角被长期PUA导致的软弱,以及其实已经明显出现的抑郁、躁狂带来的潜在自毁心理,都让她只向内摧毁,而不向外发泄和拷问。
恐怖片中常见的逻辑bug是,主角明明已经遭遇了非常严重的鬼怪侵袭,但是却格外能忍,以至于最终事件无限升级成难以解决的模样。而本片通过大量细节解释了女主角为何在已经遭遇了如此严重的幻觉侵扰的情况下仍然不向外界求救。
不仅是因为明星的完美人设不容有瑕,以及吸毒前史的存在会让别人先入为主地认为她是旧疾复发,导致复出计划搁浅。影片给出的内在原因是,已经被娱乐圈规则驯化的女主角完全丧失了向她人表露真实感受的能力,并且产生了程度极深的内耗情绪。
拔头发当然很具象,而且也符合本片的身体恐怖片定位。但砸浴室,吞玻璃,以及最后(幻觉中)脚底扎入玻璃渣后依然驾车。都是女主角习惯性向内毁灭的佐证。看到本片中浴室的场景搭建,以第三幕“共生体”的设计,以及片尾最后大底的执行,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今年另一部爆款恐怖片《某种物质》。
《某种物质》将浴室选定为全片最重要的场景,不仅是因为在此空间内完成幻体、展示裸露更合理,自己家中的浴室也是每个人最最私密,可以完全独处的空间,在这里你可以和自己对话,因此在自我凝视所产生的焦虑发生时,在此地诞生出一个“世另我”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同时,浴室也是梳洗、化妆的空间,是自我凝视程度最高的空间,甚至到了不得不凝视的地步。《某种物质》中女主角赴约老同学前越描越黑的化妆戏也是发生在浴室,而《危笑2》中女主角在浴室的躁狂也是因为繁琐的化妆品难以整理导致的(被“服美役”困住),其中女主角的浴室甚至连地板都是镜面的,更是女主角不得不时刻被动审视自己,自我消耗的程度大大加深。
两部电影最终的落点也都是,女主角最大的恐惧本身都是自己的另一面,都是自己的人生可能派生出的另一种可能。而相较于《某种物质》中对于年轻女主角纯反派的单薄塑造,其实《危笑2》中天花板上坠落的“战损”女主表意更丰富一些。
因为其实在回忆的闪回片段中便可知,车祸发生之后的瞬间,其实就是女主角的“梦醒时刻”,她曾在巨大的痛苦面前不得不被拉回现实,直面血淋淋(物理)的现实,直面被娱乐行业扭曲(物理)的自己。但结局我们是知道的,在一年的“调理”之后,因为一切对女主角的盘剥和操控再次渗透进她的生活,她再一次选择重回娱乐圈这片坟场,继续“染上毒瘾”。
因此,在现实的痛苦无法击碎女主角的逃避和逆来顺受之后,“危笑”这个概念神出现了,用更加严酷和惊悚的手段将女主角笼罩和吞噬。
除了女主角家中“危笑”大军群魔乱舞的街舞式动作设计之外,在女主角工作时的戏份里,还有很多精彩的符号使用。
例如影片反复拍摄她巡演的出场方式,是从一个茧状的机械装置中登场。这一造型自然是“信息茧房”的具象化表达,茧房是追随者、同行者和上位者共同为女主角搭建的(双重),整个行业生态是如何让女主角在被动中被形塑成他们所期待的角色这一过程也被完美展示了。因此,本片结尾的设计在我看来着实比《某种物质》高级很多。
女主角以为母亲被危笑控制自杀,结果却发觉是自己产生幻觉杀死了母亲,其实本来(如果不是梦中梦的话)是一个女主角终于听到了危笑的感召,被动反抗且成功的时刻。她终于杀死了该死之人,击碎了茧房的一面墙壁。但接下来她的所作所为却正是印证了,为何她会被困于幻境,无法真正夺回身体的主导权。
在一次反抗之后,她却依然选择了自毁的方式结束梦魇,她找到神秘民科,希望使用非常危险的自杀式方法终结痛苦。说明她显然并没有真的觉醒,在外耗和内耗之间仍然不假思索地选择后者(闺蜜也是在她说出目的地之后现形的)。
女主角完成彻底的自我否定与毁灭的动作也和《某种物质》撞梗,都是用粗粗的针管扎进身体(此前反抗母亲的开端是拔针)。
不同于《某种物质》的养成系自毁,《危笑2》中女主角打下一针后很快就被带回了现实,逃避可耻且没有用,梦魇给出的机会已经耗尽,所有的路都已经走到头(舞台),除了在现实中自尽已别无他法。
于是,在女主角的视角中,一年前差点有机会脱离既定的生活方式,获得自由的自己再次出现,她撕开女主角自己不愿直视,不愿揭开的,被娱乐行业烙上的伤疤,其中生出了巨大的怪物,将自己吞没。
而后,现实中的女主角完全被危笑控制,她对观众们露出机械且恐怖的“职业假笑”,机器人一班举起话筒,作出要演唱的姿态,这是所有凝视她的人最喜欢的她的样子,但如今却变得如此惊悚。紧接着,她在众目睽睽之下,将麦克风砸进了自己头颅,将危笑传递给了在场凝视的所有人,这是堪比《咒》结局力度的一幕。
女主角在被梦魇夺舍之后,这具身体终于拥有了正确归因问题的能力——我快要死了,但最该死的另有其无数人。导演在全片中都抓住所有危笑时刻,竭力展示身体恐怖的残忍度、血腥度,疯狂放大自残的痛感,但却在电影最重磅的一场戏放弃了展示,转而将镜头对准台下的观众,这显然是非常强烈的作者表达。
即便台上所发生的事情再惊悚,观众们再恐惧再尖叫,却还是忍不住凝视着这一切目不转睛,这一幕的惊悚性要远超对于血腥暴力场面的刻奇性展示。
正是这一幕在揭示,本片此前的每一分钟都是为何发生的。
最后,如果要展望这个系列的未来,除了娱乐行业,假笑最盛行且被默许的场域就是政坛和服务业了,只不过如今川普当选,他的嬉笑怒骂倒大概都是真的,那便应当把镜头对准第三产业的螺丝钉们了。
外卖员每天甚至会被企业APP定时定点地提示,上线进行假笑服从性测试,以及假笑礼仪的完成度。他们每天面带危笑地敲开每一扇门,门背后的人又何尝不是形塑危笑,自得其乐的更加“该死之人”呢?
而且这其中的伦理问题更加复杂,相较于可能可以分出是非对错的娱乐行业问题,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矛盾往往并非是由于哪一方的强烈主观意愿导致所产生的,服务享受者也是相对无辜的存在。
尤其是如今服务行业暴徒也屡见不鲜,通过从事服务行业报复社会的现象亦有,对于被服务者而言,那些微笑其实是不是真的也是一种危笑,也很有探讨价值。
但总归,在这个大家越来越难以发自内心地笑出来的时代,《危笑》这个系列用非常锋利和直观的方式将笑的多重维度剖开,形成的现实反思,其具有的价值或许比看起来大很多。
临时起意想去billie eliesh演唱会 刷了一会儿没刷到票打算去MSG的box office碰碰运气 路过就被路边搭帐篷的粉丝吓到 到了问了问没票就转头去隔壁amc看smile 2了 没想到错过的演唱会在电影院补上了大半 极其直白又颇具艺术感的血浆镜头 夹杂着pop star唱唱跳跳 轻轻松松把我吓得半死
故事很少见的围绕一个年轻巨星展开 她光鲜亮丽的出现优雅地给粉丝签名 为了马上开始的巡演负伤努力排练 晚上回到家纽约华丽的夜景和空荡荡的高层房间衬出她的空虚和孤独 深夜作痛的伤口让她去找老朋友开止痛药 却不幸成为了smile这个诅咒的一环
电影中每一次城市颠倒的镜头 都预示着一次混乱的开始 女主的灵魂其实已经被带入恶魔的世界 很多糟糕的事情其实都不再是真实的 而是恶魔为了击垮女主得到她的肉体躯壳而制造的梦魇 女主和去世的男友毒驾自己死里逃生男友却在面前惨死的不堪回忆 身为巨星时刻担心自己被人发现毫无隐私的窒息生活 亲生母亲所谓为自己星途付出一辈子的道德绑架 都成了击垮她梦魇的养料
初中一整晚熬夜看完电锯惊魂全集 自认为对恐怖片血浆片的承受能力都算强 遗传厄运 咒 都可以比较淡定看完的程度 这部却能在几个瞬间让我害怕到几乎掉眼泪 后来意识到 我只是完完全全代入了女主全部的不安和焦躁 她被恶魔抓住弱点肆意玩弄 一次次当众出丑 周围人时不时出现的诡异微笑 被捉摸不透似真实似幻觉的虚虚实实淹没 误以为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的混乱和崩溃 随着女主终于被一点点击溃心理防线 我此时显得过于强大的共情力也让我陷入一种极度脆弱的状态 此时的任何一个jump scare 都比平时来的更加有力 当女主唯一可以依赖信任的朋友Gemma一个电话打来表示自己才收到她的留言 女主小心翼翼看向身边那个正在一边开车一边关切看着她的”Gemma” 毛骨悚然这个词从未如此贴切过
结尾恶魔得到了女主的肉身作为寄生 而台下的每一位粉丝都因此进入了smile的诅咒 结束后我窝在座位上很久都无法平静 心里又闷又憋 想哭哭不出 女人的尖叫夹杂各种让人不适的诡异声音组成的片尾曲在播放 我盯着根本没吃几口就毫无胃口的爆米花 不敢看旁边戴着帽衫的其他人 生怕他们转过来的脸是夸张的微笑…
恐怖片爱好者大多对jump scare过多的作品不屑一顾 但我认为这部的跳吓有很妙
女主是唱跳歌手 排练歌舞的镜头出现并不奇怪 但很多次这些镜头显得有些过长 当你开始有些出戏开始思考有必要要唱跳这么久吗我是不是在看演唱会啊的时候一个jump scare突然出现 威力意料之外的大我说真的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女主收到陌生号码的视频点开play播放 镜头转为第一人称将放大的手机屏幕作为主角 视频里的人对着黑暗的角落呢喃 there, can you see? 你情不自禁睁大眼睛想要看清楚的时候 再给你一下 这手段卑鄙到让人想起那种看起来是个普通短片突然蹦出来个鬼的恶搞视频 恨的人想对屏幕竖中指 又不得不服
不像是第一部 观众被带着随主角去一起揭开关于smile这个玩法的设定 smile 2在开始的时候大部分观众已经了解游戏规则 此时如何依然能让剧情扑朔迷离 扣人心弦 其实是相当难的一件事 剧情 音效 导演的镜头语言 巧妙的虚实结合 包括女主情绪张力十分丰满的演技 缺一不可
(一个小彩蛋 skye riley在spotify可以搜到 仿佛一个真实存在的歌手 很喜欢new brain这首)
街头废物
寂静时刻
东瀛鬼咒
秋灯夜雨
行动倒数
灵幻至尊粤语
故事发生在波士顿,乔尔·金纳曼饰演一名警探,...
播放指数:868℃
So far看過最好看的三級片就是它啦!最可怕的點在於,恐怖的事不僅能發生在晚上、只有一個人的房間,還能發生在有兩個人的房間,在媽媽或者閨蜜的陪伴下也能發生,甚至在熙熙攘攘的戶外空間也能發生⋯⋯微笑的表情居然可以這麼嚇人。而且她和妈妈那段是进退两难,不出去要面对妈妈被杀害的现实和随时被当成杀人犯的可能,出去了有更多可以加害她的对象。
這個片子節奏很爽,幾乎沒有喘息時間。看到最后女主和穿著她演出服的微笑怪物被關一起的時候,我都想哭了(嚇到的那種)。不過她回家收拾行李和一群微笑人的時候又笑出聲。沒猜到閨蜜會是怪物扮的,也沒猜到怪物最後會讓她在演唱會上獻祭,感染在場所有人。所以怪物很聰明,一開始選擇她就是為了這樣
再随便记点东西:颠倒的世界,酷的。有人说是吸毒的具象化。想帮助她的男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我覺得第一次酒吧見面是真的,第二次是假的。
有時候看電影我會猜什麼時候結束,這部看得很沈浸,沒去想時間的事情。
不過後遺症就是昨晚不敢直視任何人,對地鐵的吱呀聲很敏感,回家第一件事把鏡子放倒、做一晚上噩夢,把手放聖經上⋯晶晶看電影的時候嗷嗷亂叫,西吧魯瑪shit啥的,我被嚇之餘會回味她的亂叫,太有喜感了(雖然丟臉)。Chilli是用指縫為電影開全新畫幅,牛的
——2024.10.18 21:45於TKO star cinema與chi,jing,Isaac
看得想喝水(不是
太抽象了我服了 从头冷笑到尾是不是我也被微笑恶魔入侵 真的看不来这种像把一堆jumpscare短片合集拼一起的大电影 把烂番茄搞到85%那群人我不会原谅你
女主完全就是焦虑症啊 当然被妈push成那样不焦虑才怪 没什么虚实好讲究的 从头到尾都可以说是精神病院的一场梦 本质和第一部内核差不多 一些原生妈问题 不过名场面不如第一部多 比起灵异还是更像精神污染 本来就不好的精神状态雪上加霜 故事说明精神脆弱就容易被附身 一定要健康啊()
女主演得看着都累 辛苦了、、全世界笑得最诡异的人又都被拉来当群演了 不过有的时候其实笑得挺好笑的。。。总的来说就是太荒谬了 剧本其实真的很一般 节奏也不咋样很多无意义剧情
DP还是这么爱用倒置镜头 但有点抽风 几次印度运镜什么意思 舞台拍得挺好的 live摄影退休来的是吧
配乐音效和特效做得不错 真的很喜欢滑音那几段 又好听又鬼畜 血浆真的很溅 表现身体恐怖的话其实做的还行 但你非要加个不可名状恐怖内核就让人觉得有点。。nah
恐怖还是全靠跳脸 讲实话挺烦的 甚至能预判哪里要吓做得太明显了但还是会被生理性吓一跳!
每次看到恶魔本体都荒唐得大笑出声 建议设计多去看点克系(。
《危笑》这个系列有个很有趣的设计:女主角的身份和假笑魔设定相得益彰。第一部里,女主是精神科医生,想帮助患者,却无法相信患者看到的东西;等她自己被恶灵缠身,才切身体会这种痛苦。而本片把女主skye设定成万众瞩目的明星,无处不在的假笑就有了双关意:是恶灵的幻化,也是她的真实处境。虽然被掌声环绕,却没有人在乎光环背后的自己。简言之,就是孤独,即使身在人群中,也会成为落单的猎物。
讽喻,在第一部里只是调料,在本片中变得很重要。导演似乎有意强调这一点,想让本作变得深刻。最精妙的部分无疑是巡演前夕,豪宅中笑脸的群魔乱舞;恐怖气氛到达巅峰,也完全点破了女主的困境。她的团队和粉丝,也就像这些笑脸幻影,闻风而来,满脸带笑,却只能火上浇油。之前skye和Morris会面,也是粉丝们把她从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身边推离。
“笑脸舞蹈”之后,skye就一路向下,在幻象中奔赴注定的结局。导演故技重施,唯一信任的朋友Gemma原来从未出现过,能帮助自己的Morris也不是真的。一睁眼,自己穿着不喜欢的衣服,依然站在巡演舞台上,在万众瞩目之时上演最华丽的自杀,而看客们也全成了猎物,讽喻意义喷薄而出。这部分情节非常像《某种物质》,尤其是最后破体而出的怪物。
无论从人物、情节(后半段)还是主题来看,本作都像是《某种物质》的姐妹篇。不同的是,《某种物质》是侧重于讽喻的艺术片,用恐怖元素来强化表达;而《夺命微笑2》是比较纯粹的恐怖片,顺带着升华主题。本作的设计更简单、讽喻更直接,虽然前后稍有些割裂,却也意外地有力量。两部作品孰优孰劣,也就见仁见智了。
有一个小bug:上一部的受害者中有一个在课堂上自杀的教授,其学生也只有一人受到感染。按此推论,不管多少人看到skye的死,假笑魔也只能侵染一人。这样一想,假笑魔好像白忙活一场。不过结尾太震撼,还是应该适当忽略设定上的不圆满之处。
近些年无论是高概念电影,还是恐怖惊悚片在创意和表达上的油尽灯枯都是显而易见的,更别说二者结合的产物了,基本都是一些自恋创作者仅仅为了博眼球的平庸之作。
《危笑》第一部当时之所以成为巨大爆款,也正是因为其颇具吸引力的基础概念。令人产生不适感,甚至恐怖谷效应的笑,其实是人类潜意识里共同惧怕的元素,但是如何利用电影的视听语言和设计将这一概念最触及观众心理防线的方式展示出来,其实是很考验创作者的。
第一部将“危笑”这个设定写为童年梦魇和畸形原生家庭阴影的象征以及具象化表现,“危笑”者在女主角生活中的出现,代表着被搁置多年的心魔重新回潮,女主角不得不直面破碎的过往(难以直视的危笑),和恶魔抢夺身体的主导权。
但坦白讲,这种将恐怖设定和主角B故事扣合对照的方式屡见不鲜,电影在恐怖类型元素的运用上也差强人意,尤其是被严重诟病的无逻辑跳吓堆砌,手法的笨拙让《危笑》第一部的成片质量很难称得上高水准。
而第二部无论是在主题表达、社会指涉、类型技法上都有了非常显著且成功的提升,影片也从B级cult片升咖为成熟的准A级电影。
首先在“危笑”的象征意义上,电影不再局限于前作的小格局叙事,而是捕捉娱乐圈中已然约定俗成的假笑共识,将受到诅咒后的不得不笑,和为了名利扮演人设时的不得不笑相对应,让被假笑所束缚的歌星女主角直面危笑背后的恐惧。
其实或揭露,或批判,或讥讽娱乐行业内所有人披戴虚伪面纱的现象,但其实话说尽了无非也是对于贪婪、伪善、造神运动的泛泛之谈,实际没有什么太大意思。本片主创显然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因此虽然全片所有的惊悚桥段设计都围绕女主角因为娱乐明星所获得的梦魇展开,但是电影却不曾屑于说教、指点江山地谈论对于当下娱乐行业的真知灼见。
而是专心于对恐怖和暴力本身的刻画,用突破观众承受的类型奇观,无形中完成文本以外的表达补充。(在此必须拉踩沙马兰的《陷阱》)
而惊悚场面的设计,本片相较于前作也进步了许多,最显学的方面当然是不再完全依赖跳吓的画面与配乐,靠一惊一乍让观众打起精神。导演不再会因为同一场戏内一个恐怖元素的重复凝视而不自信,也不再使用机械化、功能性的配乐辅助视觉传达(当然也是经费充足之后请得起高水准配乐师了)。
影片中大量利用画面中的镜子、镜面、反射面制造主视点之外的不安感,在所有女主角独自念白的场景中,几乎都有这些丰富画面细节的元素出现,以似有意似无意的方式入画,挑逗式地提醒观众,是否在下一个场景里,其中就会映射出惊悚的画面。
影片中大量无声的、静默的、去环境音的设计也很精彩,虽然在电影中忽然出现的无声场面主要也起到邀请观众一起屏息凝气,提高观影临场感的互动作用,但是一般常见于体育片燃点爆发前的慢动作蒙太奇中,往往预示着正面的高亢情绪即将喷涌而出,希望观众可以摩拳擦掌,为下一刻的欢呼雀跃积攒能量。
而本片多次让观众将这种“屏息凝气”的代入感回退到“倒吸一口凉气”的感受中,危笑者幻觉的出现可以是无声的,这反而更贴近女主角被反复折磨、几近疯魔之后的心理状态,无法摆脱、无能为力、反复被侵扰、如溺水般难以逃离的窒息感瞬间扑面而来。
而“危笑”的出现时机,以及出现方式,相较于前作而言,也和电影的主题,以及人物心境的转变更加扣合,“危笑”这个总概念在全片中的符号分野,执行得更加严肃和认真了。女主角被危笑毒贩的自杀传染梦魇这个设计乍看平常,其实很有趣。女主角现实中噩梦的开始正是因为一年前的毒驾,事件导致她同为明星的情人死亡,自己的身体也多处烙下伤痕,难以恢复到全盛时期,轻松完成唱跳业务。
但实际上,车祸之后女主角已经成功戒毒,重新联系毒贩只是为了购买超剂量的止痛药,来扼制身体的伤痛。
她再次将自己出卖给娱乐圈,出卖给他者,重新用牺牲自己健康的方式服务公众,满足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这才是真正的“毒瘾”。而这种“毒瘾”的回潮,才是女主角梦魇的真正起点,被娱乐至死的绑架才是“危笑”背后真正的恶魔。
在毒贩自杀后,恶魔先通过几次制造僵尸毒贩的幻觉的方式提醒女主角,如果继续如今的生活方式,和娱乐圈这个真正的魔鬼做交易,才是真正苦难和危机的开始,但是女主角拒绝相信,拒绝承认,拒绝直面自己的本心,拒绝拷问畸形的生活为何如此。
因此,梦魇接下来相继“上身”了她签售会上的支持者们、她交通事故后绝交的闺蜜、她死去的明星情人、为她勤恳付出的助理、操纵并逼迫她的经纪人母亲,以及最终以一年前车祸现场的自己本人的方式压轴出场。这一切危笑的载体,都是构成、搭建、围困、压迫女主角成为如今她自己都无法喜欢,无法认可的自己的人。
梦魇让她们虚伪的面貌极致展现为“危笑”的模样,也是对女主角的暴力唤醒,如果不敢以最坏的预期揣测他们参与自己的人生,给予自己认可的真正缘由,如果不敢承认他们也是大娱乐时代中唯利是图的贪婪者,那么此局永远牢不可破,女主角也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救赎与自由。
但女主角被长期PUA导致的软弱,以及其实已经明显出现的抑郁、躁狂带来的潜在自毁心理,都让她只向内摧毁,而不向外发泄和拷问。
恐怖片中常见的逻辑bug是,主角明明已经遭遇了非常严重的鬼怪侵袭,但是却格外能忍,以至于最终事件无限升级成难以解决的模样。而本片通过大量细节解释了女主角为何在已经遭遇了如此严重的幻觉侵扰的情况下仍然不向外界求救。
不仅是因为明星的完美人设不容有瑕,以及吸毒前史的存在会让别人先入为主地认为她是旧疾复发,导致复出计划搁浅。影片给出的内在原因是,已经被娱乐圈规则驯化的女主角完全丧失了向她人表露真实感受的能力,并且产生了程度极深的内耗情绪。
拔头发当然很具象,而且也符合本片的身体恐怖片定位。但砸浴室,吞玻璃,以及最后(幻觉中)脚底扎入玻璃渣后依然驾车。都是女主角习惯性向内毁灭的佐证。看到本片中浴室的场景搭建,以第三幕“共生体”的设计,以及片尾最后大底的执行,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今年另一部爆款恐怖片《某种物质》。
《某种物质》将浴室选定为全片最重要的场景,不仅是因为在此空间内完成幻体、展示裸露更合理,自己家中的浴室也是每个人最最私密,可以完全独处的空间,在这里你可以和自己对话,因此在自我凝视所产生的焦虑发生时,在此地诞生出一个“世另我”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同时,浴室也是梳洗、化妆的空间,是自我凝视程度最高的空间,甚至到了不得不凝视的地步。《某种物质》中女主角赴约老同学前越描越黑的化妆戏也是发生在浴室,而《危笑2》中女主角在浴室的躁狂也是因为繁琐的化妆品难以整理导致的(被“服美役”困住),其中女主角的浴室甚至连地板都是镜面的,更是女主角不得不时刻被动审视自己,自我消耗的程度大大加深。
两部电影最终的落点也都是,女主角最大的恐惧本身都是自己的另一面,都是自己的人生可能派生出的另一种可能。而相较于《某种物质》中对于年轻女主角纯反派的单薄塑造,其实《危笑2》中天花板上坠落的“战损”女主表意更丰富一些。
因为其实在回忆的闪回片段中便可知,车祸发生之后的瞬间,其实就是女主角的“梦醒时刻”,她曾在巨大的痛苦面前不得不被拉回现实,直面血淋淋(物理)的现实,直面被娱乐行业扭曲(物理)的自己。但结局我们是知道的,在一年的“调理”之后,因为一切对女主角的盘剥和操控再次渗透进她的生活,她再一次选择重回娱乐圈这片坟场,继续“染上毒瘾”。
因此,在现实的痛苦无法击碎女主角的逃避和逆来顺受之后,“危笑”这个概念神出现了,用更加严酷和惊悚的手段将女主角笼罩和吞噬。
除了女主角家中“危笑”大军群魔乱舞的街舞式动作设计之外,在女主角工作时的戏份里,还有很多精彩的符号使用。
例如影片反复拍摄她巡演的出场方式,是从一个茧状的机械装置中登场。这一造型自然是“信息茧房”的具象化表达,茧房是追随者、同行者和上位者共同为女主角搭建的(双重),整个行业生态是如何让女主角在被动中被形塑成他们所期待的角色这一过程也被完美展示了。因此,本片结尾的设计在我看来着实比《某种物质》高级很多。
女主角以为母亲被危笑控制自杀,结果却发觉是自己产生幻觉杀死了母亲,其实本来(如果不是梦中梦的话)是一个女主角终于听到了危笑的感召,被动反抗且成功的时刻。她终于杀死了该死之人,击碎了茧房的一面墙壁。但接下来她的所作所为却正是印证了,为何她会被困于幻境,无法真正夺回身体的主导权。
在一次反抗之后,她却依然选择了自毁的方式结束梦魇,她找到神秘民科,希望使用非常危险的自杀式方法终结痛苦。说明她显然并没有真的觉醒,在外耗和内耗之间仍然不假思索地选择后者(闺蜜也是在她说出目的地之后现形的)。
女主角完成彻底的自我否定与毁灭的动作也和《某种物质》撞梗,都是用粗粗的针管扎进身体(此前反抗母亲的开端是拔针)。
不同于《某种物质》的养成系自毁,《危笑2》中女主角打下一针后很快就被带回了现实,逃避可耻且没有用,梦魇给出的机会已经耗尽,所有的路都已经走到头(舞台),除了在现实中自尽已别无他法。
于是,在女主角的视角中,一年前差点有机会脱离既定的生活方式,获得自由的自己再次出现,她撕开女主角自己不愿直视,不愿揭开的,被娱乐行业烙上的伤疤,其中生出了巨大的怪物,将自己吞没。
而后,现实中的女主角完全被危笑控制,她对观众们露出机械且恐怖的“职业假笑”,机器人一班举起话筒,作出要演唱的姿态,这是所有凝视她的人最喜欢的她的样子,但如今却变得如此惊悚。紧接着,她在众目睽睽之下,将麦克风砸进了自己头颅,将危笑传递给了在场凝视的所有人,这是堪比《咒》结局力度的一幕。
女主角在被梦魇夺舍之后,这具身体终于拥有了正确归因问题的能力——我快要死了,但最该死的另有其无数人。导演在全片中都抓住所有危笑时刻,竭力展示身体恐怖的残忍度、血腥度,疯狂放大自残的痛感,但却在电影最重磅的一场戏放弃了展示,转而将镜头对准台下的观众,这显然是非常强烈的作者表达。
即便台上所发生的事情再惊悚,观众们再恐惧再尖叫,却还是忍不住凝视着这一切目不转睛,这一幕的惊悚性要远超对于血腥暴力场面的刻奇性展示。
正是这一幕在揭示,本片此前的每一分钟都是为何发生的。
最后,如果要展望这个系列的未来,除了娱乐行业,假笑最盛行且被默许的场域就是政坛和服务业了,只不过如今川普当选,他的嬉笑怒骂倒大概都是真的,那便应当把镜头对准第三产业的螺丝钉们了。
外卖员每天甚至会被企业APP定时定点地提示,上线进行假笑服从性测试,以及假笑礼仪的完成度。他们每天面带危笑地敲开每一扇门,门背后的人又何尝不是形塑危笑,自得其乐的更加“该死之人”呢?
而且这其中的伦理问题更加复杂,相较于可能可以分出是非对错的娱乐行业问题,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矛盾往往并非是由于哪一方的强烈主观意愿导致所产生的,服务享受者也是相对无辜的存在。
尤其是如今服务行业暴徒也屡见不鲜,通过从事服务行业报复社会的现象亦有,对于被服务者而言,那些微笑其实是不是真的也是一种危笑,也很有探讨价值。
但总归,在这个大家越来越难以发自内心地笑出来的时代,《危笑》这个系列用非常锋利和直观的方式将笑的多重维度剖开,形成的现实反思,其具有的价值或许比看起来大很多。
临时起意想去billie eliesh演唱会 刷了一会儿没刷到票打算去MSG的box office碰碰运气 路过就被路边搭帐篷的粉丝吓到 到了问了问没票就转头去隔壁amc看smile 2了 没想到错过的演唱会在电影院补上了大半 极其直白又颇具艺术感的血浆镜头 夹杂着pop star唱唱跳跳 轻轻松松把我吓得半死
故事很少见的围绕一个年轻巨星展开 她光鲜亮丽的出现优雅地给粉丝签名 为了马上开始的巡演负伤努力排练 晚上回到家纽约华丽的夜景和空荡荡的高层房间衬出她的空虚和孤独 深夜作痛的伤口让她去找老朋友开止痛药 却不幸成为了smile这个诅咒的一环
电影中每一次城市颠倒的镜头 都预示着一次混乱的开始 女主的灵魂其实已经被带入恶魔的世界 很多糟糕的事情其实都不再是真实的 而是恶魔为了击垮女主得到她的肉体躯壳而制造的梦魇 女主和去世的男友毒驾自己死里逃生男友却在面前惨死的不堪回忆 身为巨星时刻担心自己被人发现毫无隐私的窒息生活 亲生母亲所谓为自己星途付出一辈子的道德绑架 都成了击垮她梦魇的养料
初中一整晚熬夜看完电锯惊魂全集 自认为对恐怖片血浆片的承受能力都算强 遗传厄运 咒 都可以比较淡定看完的程度 这部却能在几个瞬间让我害怕到几乎掉眼泪 后来意识到 我只是完完全全代入了女主全部的不安和焦躁 她被恶魔抓住弱点肆意玩弄 一次次当众出丑 周围人时不时出现的诡异微笑 被捉摸不透似真实似幻觉的虚虚实实淹没 误以为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的混乱和崩溃 随着女主终于被一点点击溃心理防线 我此时显得过于强大的共情力也让我陷入一种极度脆弱的状态 此时的任何一个jump scare 都比平时来的更加有力 当女主唯一可以依赖信任的朋友Gemma一个电话打来表示自己才收到她的留言 女主小心翼翼看向身边那个正在一边开车一边关切看着她的”Gemma” 毛骨悚然这个词从未如此贴切过
结尾恶魔得到了女主的肉身作为寄生 而台下的每一位粉丝都因此进入了smile的诅咒 结束后我窝在座位上很久都无法平静 心里又闷又憋 想哭哭不出 女人的尖叫夹杂各种让人不适的诡异声音组成的片尾曲在播放 我盯着根本没吃几口就毫无胃口的爆米花 不敢看旁边戴着帽衫的其他人 生怕他们转过来的脸是夸张的微笑…
恐怖片爱好者大多对jump scare过多的作品不屑一顾 但我认为这部的跳吓有很妙
女主是唱跳歌手 排练歌舞的镜头出现并不奇怪 但很多次这些镜头显得有些过长 当你开始有些出戏开始思考有必要要唱跳这么久吗我是不是在看演唱会啊的时候一个jump scare突然出现 威力意料之外的大我说真的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是女主收到陌生号码的视频点开play播放 镜头转为第一人称将放大的手机屏幕作为主角 视频里的人对着黑暗的角落呢喃 there, can you see? 你情不自禁睁大眼睛想要看清楚的时候 再给你一下 这手段卑鄙到让人想起那种看起来是个普通短片突然蹦出来个鬼的恶搞视频 恨的人想对屏幕竖中指 又不得不服
不像是第一部 观众被带着随主角去一起揭开关于smile这个玩法的设定 smile 2在开始的时候大部分观众已经了解游戏规则 此时如何依然能让剧情扑朔迷离 扣人心弦 其实是相当难的一件事 剧情 音效 导演的镜头语言 巧妙的虚实结合 包括女主情绪张力十分丰满的演技 缺一不可
(一个小彩蛋 skye riley在spotify可以搜到 仿佛一个真实存在的歌手 很喜欢new brain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