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奥智哉青木崇高滨田麻里池田铁洋前川泰之河井青叶草刈民代角田晃广仲村亨望月步长滨祢留今井悠贵铃木康介小林大斗米仓岭亚瑠己也菊池和澄
类型:悬疑惊悚犯罪日剧导演:内片辉 状态:第05集 年份:2024 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豆瓣:7.4分热度:441 ℃ 时间:2024-11-14 12:28:02
注意:包含剧透!包含剧透!包含剧透!
以下内容均源自作者的观察以及作者在网络中搜集的资料。
文笔不佳,敬请谅解。
1. 制作之始:真的“影像化不可能”吗?
很多原著党在播出之前都对这部剧既期待又不看好,播出后又觉得还原诡计的手法“很土”,以为会有什么大招,结果只是通过造型和镜头来凹。不过笔者认为,不拐弯抹角搞小动作,直接按原样还原,是制作组的努力,以及他们对原著尊重的体现。(有人曾在播出之前猜测,剧组会用“性别认知障碍”这种设定来还原诡计,会比现在的方式要更好吗?)
内片导演在访谈中表示,影视剧和书的呈现方式,或者与观者/读者的交流方式是不同的。十角馆原著对读者是“0和1”的呈现,要么让你完全看不出来守须=范,要么直接一句话揭露。而影视剧则是“0%到100%”的呈现,虽然难以做到完全掩盖守须=范这一事实,但他们能利用影像特有的性质,令观者注意到的可能性无限降低。
看过的各位也都知道:剧中守须和范的形象差距很大;拍摄守须和范的方法完全不同,一个都在怼脸,用小景别拍,另一个不怎么拍正脸,用大景别拍;十角馆内光线昏暗,别说范了,其他人的脸都不怎么清晰……
笔者身边就有不止一个人被骗过去了。
2. 制作巧思之一:选角有讲究
这里的选角当然是指十角馆内大学生的选角了。笔者也承认,这群大学生的演技虽然及格,但并不完全令人满意——不过这也是难免,因为如果找一群兼具外形佳、演技好的人(而这类人往往都比较有名气了吧)来演大学生,那么范在其中很难不暴露吧。
制作组的选角是真的很有讲究。
(1)大学生是一群名气没那么大的演员,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咖位都相同。最初的两位受害者:奥希兹和卡尔,他们的演员都没什么名气。去掉范,剩下戏份比较多的几位:埃勒里、坡、阿加莎、勒鲁,他们的演员都或多或少有认知度,有粉丝。尤其是埃勒里和阿加莎。
饰演阿加莎的长滨祢留曾经是欅坂46的成员。(过世绿,懂的都懂。)前偶像现演员,外貌出众,角色本身又是那种外强中干的性格,很容易获得关注。
饰演埃勒里的望月步,从中学开始演戏,不说日本观众,很多我们这边爱看日剧的观众应该对他不陌生。以下是他出演过的在这边比较有名的日剧:
有了以上两位演员的衬托,一些熟悉他们的观众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把镜头分配给埃勒里等人,很少拍范,只是因为名气的差别,小透明演员来演不怎么重要、没什么戏份的角色很正常。(这也是影视剧特有的一种误导方法吧。)
(2)说到饰演范的演员,制作组对于守须/范的选角自然也是下了功夫的。这个演员不能有名气,因为那样就太容易暴露了;不能演技太差,因为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整部剧最大的看点。
剧组通过试镜最终挑选出来的这位,名叫“小林大斗”的演员,各位还满意吗?
这个演员是什么来头呢?维基百科上没有他(现在有了吗?),豆瓣上找不到演员主页,不仔细去外网搜,就会有种“这演员是刚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吧”的感觉。
当然,小林不是刚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作为00后的他,几年前毕业于桐朋短大,目前活跃于话剧舞台上。桐朋短大是日本著名的表演学院,不是行内人所以做不了过多评价,不过据说那里培养演员非常严格。过去几年,这个学校都曾带着话剧作品来我国交流。
一位科班出身,演技有保障,活跃于舞台而非荧幕,观众不熟悉的演员,饰演守须/范不是很合适吗?
3. 制作巧思之二:宣传有讲究
这一点其实用一句话就能总结:
守须,在宣发中,不存在。
一些从开播之前就在关注这部剧的书粉或演员粉可能早就注意到了,宣发一开始公布除了江南之外,包括千织在内的,推理研究会大学生的演员时,没有写明角色,只写了演员——也就是观众只知道有谁出演,不知道谁饰演谁。这是必然,毕竟一出现演员表就会暴露守须=范的事实,甚至剧中的演职员表都是到第四集末尾(也就是诡计揭露之后)才完整出现的。
与此同时,这部剧的海报一开始也模糊了每位大学生的脸,直到播出一段时间之后才放出清晰版海报。
除此之外,据笔者观察,官方发布的预告片、剧照、幕后花絮、花絮照中,都没有出现过“守须”——是的,“范”还会会隐隐约约出现在各个角落,甚至剧照和花絮还会拍他(被头发挡住的)正脸,唯独“守须”这个人,或者说这个形象,从来没有在剧集之外的地方出现过。
举个例子,这部剧有专门以推研大学生为中心拍摄过一集幕后花絮,里面自然会出现,也应该出现“范”。(虽然还是有把他刻意“边缘化”了)
而“守须”,你谁?(bushi)
当然,演员们的努力也不能忽视。开播以来,他们在各个社交媒体上发现场的幕后照就跟挤牙膏似的,三月二十几号开播,最近才开始上传些幕后合照。
总而言之,从各个地方都能看出剧组的用心,我认为也是因为这样,所以这部剧能够以一种“正面对决”(而非钻空子,甚至把叙诡改掉)的形式将诡计基本呈现。
当然剧组的巧思肯定不止如此。你还能看到哪些?欢迎评论交流哦!
涉及到电视剧的表现形式,即使看过原著也推荐看完剧后再阅读。
听译可能会存在漏听或误解导致的错译,还请谅解。
灯光基本按照原著描写,采光靠天窗,晚上靠油灯。有特别留意不给范打太多光。
相比原著公布凶手的短短一句话,电视剧花了较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对凶手的公布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只是隐藏凶手很简单,不拍范就行了,但为了公平,范的镜头一直是有的。随着岛上人逐渐减少,范的存在感也逐渐增强。
此时导演选择隐藏真相的方式是减少守须的登场。整个第四话守须直到最后才登场,而那时登场的目的已经是公布真相,即使观众注意到他们是一个人也不会有问题。
导演实际往返过岛和本土之后,设计了守须的造型(疲劳、浸湿、海风影响下的变化)
最后江南推理时用守须的表情去表现出了小说所没有描绘的他当时的心境。
推研的看板去京大推研采访过,看板是还原了实际的看板。
内部也很还原。
以前有个京大推协成员是荷兰人,现在人在荷兰,有翻译过十角馆。
之前在东京遇到,对方看了剧,说活动室太大了,当年没那么大
江南的书架全是架空的书。
电视剧没有授权不能用实际的书。
另外导演解读上守须吃在吃岛田的醋。江南本来是他的华生。
绫辻对选角没有任何要求,但对原著的设定要求很严。
比如坚持时间要放在86年,但试映看到所有人在抽烟反而担心起来能不能上线。
又坚持故事必须发生在春假期间,而拍摄是夏末秋初,天还很热,演员却还得穿长袖。
最后解答的呈现方式也是绫辻的要求,不希望传统侦探的推理而是现在这样岛田暗示+漂流瓶
虽然背景设计在86年,但完全按照86年的时尚风格会看上去像cosplay,所以人物在尊重八十年代风格的同时也保留了部分现代风格。
绫辻没参与选角,也没有要求,全部交给导演,
前坂粉的绫辻看到阿加莎是長濱ねる表示很赞。
埃勒里和绫辻心中不一样,但听到大家的好评,表示很意外,作品解读果然不受作者意志影响。
漫画版将埃勒里设计成了真正的名侦探,而电视剧则更倾向于原著的埃勒里。
埃勒里的说话方式很难,但演员很棒演下来了,当时选角也是看中了这一点。
绫辻看了会动的埃勒里表示这些台词居然是自己年轻时写的,太羞耻了。
保留K大学等简称是为了整体的虚构感。
中村青司选择仲村彻也是让不知道原作的观众期待他的戏份。
试映开场绫辻表示等会儿你们看我跟不跟导演拥抱,抱了就是好,没抱就不好。
播完所有人等了半天结果没抱。
绫辻表示当天下大雪从京都赶到东京,又不让抽烟,看到一半已经忘了自己说过啥。
邀请导演下次去京都抱。
绫辻看完试映后考了份光盘回去给小野不由美,两口子一起看时第一个兴奋点是守须长得很像年轻时的我孙子武丸。
避免提前猜到真相所做的其他努力:
选择无名演员避免被人记住。
选择在HULU上线也是因为如果地上波一定会需要大牌演员作为噱头的情况。
前几集特意没有放片尾,为了避免演员表暴露范的身份。
此原因也加深了在HULU上全部放出的必要性。
绫辻:看过原作的人带着没有看过的原著的家人朋友一起看可以站在主创方的角度观察反应,也是一种特有的享受。
主持若林踏下线,有栖川有栖突然上场
三个人此前有合作过ABC的观众参与型深夜剧安乐椅侦探
二位:开始一两集写的挺开心,到第七集左右是真的憋不出来了
在两位作家当年的调教下导演掌握了看一次看不懂看十次才明白的细节创作,也学会了怎么去控制观众的视线,希望观众注重什么,不希望观众留意到什么,这在拍非推理的剧也能派上用场。
导演还在剧里藏了有栖川有栖的要素:
阿加莎的口红牌子是arisugawa
江南的小说封面是笛子
有栖川:能看到实际的十角馆很开心,包括之后的第十一个房间(爱丽丝才看到第一集),但十角馆的位置比想象中偏僻。
绫辻:我也觉得,不应该又那么多树。
十一边形的杯子一直都在,导演坚称在阿加莎端来所有杯子的时候没人会发现,除非事先知道暂停了挨着数。
导演:人其实很难记住别人的长相。平常拍其他剧,除了大家都认识的演员很容易换身衣服就不认识了。观众记角色靠的是性格服装等,一般不会记住脸
这次相当于反过来利用了这层经验
绫辻:原作本来也不是本格。很变化球的。
爱丽丝:话是如此其实原作手法是能看穿的。守须和江南明明有绰号却不叫,其实是很奇怪的,比如岛田问守须绰号叫什么才是正常反应。
如果抓住这点违和感去思考是能够意识到其中原因的。
绫辻:初稿已经是四十年前了,年轻的我很努力了。
有栖川:比起当年现在更辛苦吧?
绫辻:先别说我,日本扇怎么样了?
有栖川:日本扇已经完稿了
绫辻:你们聊。我跑了(下线(其实是去厕所
爱丽丝:导演你什么都能拍吗?
导演:十角馆压力挺大了,读者都很关心
有栖川:导演好好休息。
绫辻:有栖休息不了啊
有栖川:这还没公开,我正在为某出版社写新书。
绫辻:同龄人这差距
坚持原创的980篇 成功影视化改编的好例子。
最后面有我总结的犯罪悬疑推理合集~~
在这么剧荒的时期,推上来一部正儿八经的本格推理小说改编的日剧,口碑评价居然都不错。
我作为一个悬疑推理犯罪题材的深度爱好者,真的是开心,充实。
关键是,短小精悍,干脆利落,没有废话,不费时间,但就是要费脑。
昨晚1.5倍速追完剧,短小精悍5集,每集时长近1小时。
今早社畜通勤路上,50分钟就看完了小说原著。
心满意足,推荐大家。
《十角馆杀人事件》
改编自日本现代本格推理第一人绫辻行人的代表作《十角馆事件》。
这也是他的作品集“馆系列”的第1部作品。
就是这一部,使得1987年变成日本推理文学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年份。
“馆系列”登上舞台,改变了日本推理文学发展方向,而这一改变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他打破了松本清张为创始和代表的“社会派”垄断魔咒,主张推理小说回归本色,重拾“福尔摩斯式”的浪漫主义。
八十年代末,在岛田庄司的指引和支持下,京都大学的推理社团高举“复兴本格”的大旗,涌现出一大批推理小说创作者,成为新式推理小说的发源地。
这些创作者创作的小说被评论家称为“新本格派”。
而其中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绫辻行人和他的“馆系列”。
悬疑推理故事,最忌讳剧透式的推荐了,我真的不想代替你们体验。
尤其是这个故事并不算长,电视剧也只是两部电影的长度。
作品自带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包括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侦破犯罪手法的科技手段,犯罪心理,在那时应该不复存在。
所以不少设定,悬念,作案手法,都是基于这个基础,40年前的条件。
正儿八经的本格推理,才是破案的关键。
接受了这个前提,看起来就很流畅了。
我个人会给4星,7分左右。
故事发生在一个缺乏水上工具,缺乏外界联系,就近乎与世隔绝的密室孤岛上,一个被诅咒了一般的“十角馆”。
这是天才建筑师中村青司的得意之作,特意将他喜欢的十角形元素作为设计的外观。
他性格里的偏执和强迫,完全可以从设计风格中感受到。
非常完美和规整的对称和统一。
本该是室外桃源,但半年前就在这里发生骇人听闻的命案,建筑师夫妇,佣人夫妇都离奇身亡,面目全非。
因为岛上最后一人,园丁一直失踪,所以被认定为最大嫌疑人。
一群大学推理社的大学生,机缘巧合之下,带着好奇和好胜心,想要来这神秘的十角馆案发现场,一探究竟。
哪想到,一场说走就走的团建,拉开了孤岛离奇暗杀。
轮到你了。
一个也别想跑。
凶手是谁?下一个受害者是谁?
这些推理高手们,能否在厄运降临在自己身上之前,找到凶手,逃过一劫?
和半年前的主人建筑师的命案有关联吗?
推理社前社员,同时也受到凶手的提示信件,也开始调查这些案件,只是岛外的人并不知道,岛上正在进行的残忍案件。
以上就是故事梗概。
01 优点
如同被日本的推理作家们,各类业内从业者,制作人,包括很多推理迷,书迷认可的点。
最突出的优点——很成功的影视化。
我24小时之内,先看剧,再读书。以前也没接触过这个作者的作品。所以没有什么预设和滤镜,也不存在对原著的偏爱。
确实很还原,正儿八经的推理为重。
书籍本就是靠大量的对话式的推理,提供信息量,电视剧成功地用一种类似话剧的舞台感,让人沉浸其中,也不会觉得枯燥违和,也没有掉书袋的感觉,更不是有声书真人配音的既视感。
可能这也是他的作品为什么被认为不可能影视化的原因。
能拍,但并不一定拍得好。
作品很巧妙地保留了书籍推理的快乐,又能利用影视化的优势,将书里需要读者去脑补的氛围悬念,具象化展示在场景里。
跨越时间和地点的不同案件,岛上和岛外人的推理同步进行,完整的信息量一点一点拼起来,真相大白的时候,再出其不意一个大反转。
一本短短的小说,一部只有5集的剧,讲了一个完整的精彩故事,确实不错。
第二个优点:
演员的表现和人设都非常有特色,很丰富,很容易就能将每个人记清楚,不会看着他们稀里糊涂领便当,还在思索,这是谁?
这就是影视化的好处,画面对视觉的冲击记忆点,总是要超过文字。
演员也都不算特别眼熟,随处可见,所以新鲜感也增强了。
小说值得夸的点也在这里:
我很喜欢作者的设定,推理社的人都需要一个外号,取自著名的推理作家,耳熟能详的名字:
爱伦坡,阿加莎,柯南道尔,华生,福尔摩斯,总比长长的日本人名更容易分辨清楚吧。
所以小说才能读的更加顺畅。
岛外推理的主线人物,案件的主要人物都用的原名,
总算不会因为外国人名字这件事,我还得做个笔记,如何快速分辨出十个中文字名字的不同,再画个人物关系图出来。
是的,我说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02 缺点
其实就是故事本身,逻辑bug不少,凶手框架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有待考量。
客观来看,电视剧的改编,对原作本身,是加分的。
整个案件成立的框架,很多细节经不住推敲,可以说,凶手的好运气需要多次加持,才能如此巧合地推动下去。
可以说,很多部分,很牵强,是硬展开,凶手才能如此顺利。
虽然不存在完美犯罪,但是凶手脱罪的整个过程,也远谈不上完美。
一部分是因为这是1987年的作品,不管是考虑客观因素,30多年后的眼光再去审判,肯定有无法与时俱进的部分,以及当时推理和犯罪破案条件的局限。
一部分也是因为作者的第一部馆系列,肯定没有后期写作手法娴熟老练。
毕竟这年头,刑侦手法都已经next level到很多现代影视剧作品,还没提及,这一部分我很推荐小说《恶魔逆位》,打开新世界,法医和痕检的黑科技。
1987年 DNA技术可能都没广泛应用,《十角馆事件》才能成立。
我之前写《周处除三害》的时候,总结过,我认为的这种惊悚犯罪题材里的“不可能三角”。
也就是无法同时全部达成的三个优点。
尺度方面:刺激、爽,冲击,变态
逻辑方面:逻辑是否自洽,bug槽点多不多
观感方面:电影的艺术性,是否观众友好,观感舒适
这部剧在尺度和观感方面都算是温和的,也就是没特别强烈的冲击感。
所以,强项主打的就是推理逻辑。
我们观众也积累了这么多阅片阅读量,再去回看这些bug,每个人的评价体系就会不同。
觉得失望也正常。
就像电视剧里说的,一个人的举动未必会对外界的命运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凶手本人的意志有运气的加持,可能也更像他笃信的,用非人之物来审判这些人的罪,而他只是个助手。
这一点能够接受,这个故事的槽点也没那么不能忍受,也不算降智。
所以我比较喜欢电视剧团队,把这一部分拎出来强调,可见是下了功夫研究原著,如何让它更符合现代观众的情理之中。
阅读小说后,电视剧版我可以给4星7分,小说确实是3星6-7分之间。
不过我会继续读这个作家的书,作为入门本格推理的书籍,短小顺畅很不错。
9部 绫辻行人“馆系列”作品年表
1987《十角馆事件》
1988《水车馆事件》
1988《迷宫馆事件》
1989《人偶馆事件》
1991《钟表馆事件》这一部推荐的人最多
1992《黑猫馆事件》
2004《暗黑馆事件》
2006《惊吓馆事件》
2012《奇面馆事件》
第10部《双子馆事件》还在连载中。
以下这些背景资料,源自原著《十角馆事件》题记,给大家做个冷知识补充。
在“馆系列”之前,日本推理文学被 “社会派”的小说统治。
这种类型的推理小说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淡化了谜团和侦探在故事里的作用,注重揭露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阴暗,和之前人们熟悉的“福尔摩斯式”推理小说大相径庭。
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创始者是日本文学宗师松本清张,他在一九五七年出版的小说《点与线》是这类作品的发轫之作。小说诞生于日本经济飞速崛起之后,刻画了繁华背后日本社会隐藏的种种弊端和危机,因此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一举取代了传统的“本格派”推理小说,统治日本文坛长达三十年。
在这段时间里,日本的每一部推理小说均或多或少地带有社会派痕迹;每一位创作者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松本清张的影响。当时评论界有“清张魔咒”这样的说法,其统治力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随着时间的推进,新一代读者迅速成长。这些读者对于日本战后的情况缺乏起码的“感同身受”,导致社会派推理小说的读者群日渐萎缩;加之由于内容过于“写实”,导致作品出现“风俗化”趋势,进一步失去了读者的爱戴。
在八十年代初期,先后有几位创作者进行了尝试,主张推理小说回归本色,重拾“福尔摩斯式”的浪漫主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有“推理之神”之称的岛田庄司和他的代表作《占星术杀人魔法》。
八十年代末,在岛田庄司的指引和支持下,京都大学的推理社团高举“复兴本格”的大旗,涌现出一大批推理小说创作者,成为新式推理小说的发源地。这些创作者创作的小说被评论家称为“新本格派”,而其中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绫辻行人和他的“馆系列”。
“馆系列”的灵感来源于绫辻行人的老师岛田庄司的作品《斜屋犯罪》,是当时非常典型的新本格式的“建筑推理”。所谓“建筑推理”,是指故事围绕一座建筑物展开,而这座建筑通常是宏大的、奢华的、病态的、附有某种机关或功能的、现实中绝对不可能存在的。
相关犯罪惊悚悬疑的合集:
恶魔逆位:谁说国产没有好悬疑?探案不能靠女主?
周处除三害:惊悚犯罪片的不可能三角
《周处除三害》不过瘾?替天行道的爽片合集1
《周处除三害》不过瘾?尺度柔和版的复仇爽剧合集2
《周处除三害》不过瘾?劈头盖脸的爽剧合集3
25部零度共情影视剧:先天人格障碍VS后天平庸的恶
10年追剧总结1:26部OCN大尺度犯罪悬疑剧盘点
盘点20位可爱又迷人的经典反派角色,存在感爆棚
写文的882篇:146部行业剧+10个主题盘点
什么都不想做:刷这8部治愈/深刻动漫,养养心
作者:年读12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50w+,用爱发电。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百家号/头条/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公众号/豆瓣@芸淡风倾,微博@芸淡风倾_紫薰。
是为了和朋友聊十角馆改编,一面翻书一面拉片做的一些细节的笔记,或许有人会感兴趣()
1. 十角馆开头没有出场人物表,其他馆系列都有
2. 小说中十角馆里社员去角岛是为了写推理小说集结成刊(其实也就是说这些人社团活动的本质是写小说),剧里就直说了是为了破未解谜案的
3. 小说中范达因登场后其实几乎没怎么说话,电视剧从第一集就有明显有导向的台词(被镜头略过了)
4. 电视剧在江南登场的第一场戏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您干脆去做侦探吧”“侦探可不是什么正经人”
5. 小说里的岛田是听说江南是推理小说研究社才变得很兴奋(aka人物的特点是这样介绍的),电视剧里则是因为江南说“今天才发现中村千织是中村青司的女儿”发出疑问体现出他的洞察力
6. 奥勒兹在第一晚晚上的餐桌上就对大家说不能喝酒,喝酒是对死者的冒犯(出于前提可以理解,但是小说里其实只隐约表现了她唯一的朋友是中村千织而思念她,并没有直接延伸到蓝屋案或者中村千织死亡的案件本身)
7. 明显的增加了岛田本人的塑造,包括出身背景和一些性格塑造(小说里他的背景出身是在段落结束的时候说的,电视剧里则是另开了一段来专门表述)
8. 小说里其实蓝屋案是一开始江南他们关注的焦点,中村千织的案子是岛田提出然后才想到去找守须的(这个假设是江南提出的,也就是一开始其实就误导了方向)剧里其实一直都关注着更多的是中村千织的案子
9. (有个小细节:小说里对范达因发烧的描写是非常具体的,嘴唇发白发干,额头冒汗等等;电视剧里只是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不太清楚)
10. 小说里其实第一桩案件后大家并没有互相怀疑,而埃勒里在那时候提出的推论是中村青司凶手说;电视剧这里则是一开始就推出有和中村青司案相关人员在岛上,所以致敬杀人(这里小说里是为了呼应江南线的误导,而电视剧里我觉得是埃勒里在逐渐得到结论“凶手不在同学之中”的结论
11. 加了一点江南怀疑红次朗的来源(在他屋子里发现了照片)这段心理建设因为是原创的,感觉节奏一下子缓了下来
12. 剧里埃勒里是在大家在岛上找出去的方法的时候开始提出“中村青司是凶手”的结论
13. 剧里卡尔死了以后,通过勒鲁的视角提到了中村千织死亡的时候相似的地方,然后接到江南开始回忆千织。但是书里其实一直到第九章(这章是最后一章以学生组为主角的视角写的)才通过范达因的口向学生们第一次提到“可能是中村千织的案子也有关系”,也就是其实在岛上的人们除了一开始死的奥勒兹,很长时间是根本没有人想到中村千织案的(在江南线它登场的时候也远比剧要晚,是在卡尔死了之后的第八章才开始提到的)
14. 推协的杂志叫《死人岛》
15. 去推协调查开始的部分基本都是原创的,能补完整凶手动机的部分(因为原作里完全没有刻画推协的样子,剧拍摄的部分参照的是京大推协原本的样子,而他们的社刊叫苍鸦城我们知道的)
16. 那个蓝屋里的异色的砖块小说里没有这样的设计,单纯是探险得来的结果。(话说回来,同色中出现一块材质不同的蓝色砖块真的会不容易辨别吗?)
17. 去医院调查中村千织的部分,后来回去和守须再次聊的部分也是原创。在这里后面其实已经推出了第二种假设即中村青司的信可能是别人假扮写的的。然后守须很明显的动摇,在剧里其实感觉有种红鲱鱼的效果(因为不知道守须=范达因)。
18. 阿加莎和勒鲁是没有被呈现明显先后顺序的死的。
19. 范达因发现阿加莎尸体的时候捂着嘴。
20. 只剩3人的时候复盘有个重要的点在于,埃勒里把那根丝线当成了一次杀人行为未遂(。)
21. 小说的顺序是先江南那边揭露中村千织的身世,然后到三人推理,剧里是反过来的,节奏来说似乎更紧凑一些。
22. 三人推理部分埃勒里提出了一个伪解答,即藏了皮艇的凶手是通过穿往来猫岛和角岛的,不是他们三人中的任何一个。(和真解答相似又不同)
23. 十一角杯是开启隐藏房间的钥匙。(馆系列这个特点,隐藏房间,探险空间的感觉)
24. 小说中守须的有几章都是以守须为主角写的。
25. 最后揭露的部分基本和原作完全一致。
26. 最后一场海边的戏,小说里就让凶手自己和自己对话完成了自我审判,这里给江南多了点戏给守须补了一刀。然后岛田出来和小说是一样的。
27. 电视剧里其实埋了一个没有直接说出来的细节,就是守须画的佛像的光影,现实里是不存在的,在剧情里岛田就是查看了这个后确定了守须有作案时间(我觉得这个布置但没有说出的地方是故意为之的,很有意思)。
(ps:珠海版《十角馆杀人预告》的书封底最下面有一只杯子,仔细数一下是十一个角,这个彩蛋或许早就有人发现了)
被誉为最不可能拍出来的推理小说出真人版,而且各推理作家都给予极高的评价。作为把馆系列全部看完的绫辻路人粉肯定是不得不看的。
但是《十角馆事件》大概是十年前看的小说,那个时候也并不关心它是什么标志着日式推理进入“新本格时代”的作品,只是作为有名的系列作一本本读下去。所以其实也不太记得讲了什么。
因此抱着第一次看的心情来看这部剧,真的很有趣。
当初知道要拍真人版的消息,对选角不免有些疑问。为什么推理研究会的选角有好几人都不是我熟悉的,从未看过他们的作品?
在看的过程中也在意着为什么馆内光线那么暗,甚至直到有的人都领便当了我都没记住他们的脸?
当诡计呼之欲出的那一刻,这一切都得到了解答。
女社员急死之谜和火烧蓝馆之谜推动着发生在十角馆内的事件,连续在馆内死亡的推理研究会学生,外部作案还是内部作案无法参透。
十角馆本身独特的结构让诡计有了更多可能性,借助建筑本身的结构创造谜题,也是馆系列的特点。
但最牛的自然还是叙诡的部份。为了完成这个在影像化中难以实现的诡计,官网的cast表甚至只写了推研会的演员名而没有角色名。这个故事最妙的地方就是并非凶手本人藏得有多好,而是由创作者通过文字的独特魅力去实现它。影像化也已经足够努力了,至少没看过原作的人,我想一定会觉得震撼。
更多的内容自然就不能剧透了,请尽情享受被骗的乐趣。
愤怒小队第零章
愤怒小队 第零章
面露一人饭2
紧急审讯室第二季
我的日记
紧急审讯室第三季
氷室マコト(岡田将生)は、とある権力者へ詐欺をか...
播放指数:988℃
注意:包含剧透!包含剧透!包含剧透!
以下内容均源自作者的观察以及作者在网络中搜集的资料。
文笔不佳,敬请谅解。
1. 制作之始:真的“影像化不可能”吗?
很多原著党在播出之前都对这部剧既期待又不看好,播出后又觉得还原诡计的手法“很土”,以为会有什么大招,结果只是通过造型和镜头来凹。不过笔者认为,不拐弯抹角搞小动作,直接按原样还原,是制作组的努力,以及他们对原著尊重的体现。(有人曾在播出之前猜测,剧组会用“性别认知障碍”这种设定来还原诡计,会比现在的方式要更好吗?)
内片导演在访谈中表示,影视剧和书的呈现方式,或者与观者/读者的交流方式是不同的。十角馆原著对读者是“0和1”的呈现,要么让你完全看不出来守须=范,要么直接一句话揭露。而影视剧则是“0%到100%”的呈现,虽然难以做到完全掩盖守须=范这一事实,但他们能利用影像特有的性质,令观者注意到的可能性无限降低。
看过的各位也都知道:剧中守须和范的形象差距很大;拍摄守须和范的方法完全不同,一个都在怼脸,用小景别拍,另一个不怎么拍正脸,用大景别拍;十角馆内光线昏暗,别说范了,其他人的脸都不怎么清晰……
笔者身边就有不止一个人被骗过去了。
2. 制作巧思之一:选角有讲究
这里的选角当然是指十角馆内大学生的选角了。笔者也承认,这群大学生的演技虽然及格,但并不完全令人满意——不过这也是难免,因为如果找一群兼具外形佳、演技好的人(而这类人往往都比较有名气了吧)来演大学生,那么范在其中很难不暴露吧。
制作组的选角是真的很有讲究。
(1)大学生是一群名气没那么大的演员,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咖位都相同。最初的两位受害者:奥希兹和卡尔,他们的演员都没什么名气。去掉范,剩下戏份比较多的几位:埃勒里、坡、阿加莎、勒鲁,他们的演员都或多或少有认知度,有粉丝。尤其是埃勒里和阿加莎。
饰演阿加莎的长滨祢留曾经是欅坂46的成员。(过世绿,懂的都懂。)前偶像现演员,外貌出众,角色本身又是那种外强中干的性格,很容易获得关注。
饰演埃勒里的望月步,从中学开始演戏,不说日本观众,很多我们这边爱看日剧的观众应该对他不陌生。以下是他出演过的在这边比较有名的日剧:
有了以上两位演员的衬托,一些熟悉他们的观众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把镜头分配给埃勒里等人,很少拍范,只是因为名气的差别,小透明演员来演不怎么重要、没什么戏份的角色很正常。(这也是影视剧特有的一种误导方法吧。)
(2)说到饰演范的演员,制作组对于守须/范的选角自然也是下了功夫的。这个演员不能有名气,因为那样就太容易暴露了;不能演技太差,因为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整部剧最大的看点。
剧组通过试镜最终挑选出来的这位,名叫“小林大斗”的演员,各位还满意吗?
这个演员是什么来头呢?维基百科上没有他(现在有了吗?),豆瓣上找不到演员主页,不仔细去外网搜,就会有种“这演员是刚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吧”的感觉。
当然,小林不是刚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作为00后的他,几年前毕业于桐朋短大,目前活跃于话剧舞台上。桐朋短大是日本著名的表演学院,不是行内人所以做不了过多评价,不过据说那里培养演员非常严格。过去几年,这个学校都曾带着话剧作品来我国交流。
一位科班出身,演技有保障,活跃于舞台而非荧幕,观众不熟悉的演员,饰演守须/范不是很合适吗?
3. 制作巧思之二:宣传有讲究
这一点其实用一句话就能总结:
守须,在宣发中,不存在。
一些从开播之前就在关注这部剧的书粉或演员粉可能早就注意到了,宣发一开始公布除了江南之外,包括千织在内的,推理研究会大学生的演员时,没有写明角色,只写了演员——也就是观众只知道有谁出演,不知道谁饰演谁。这是必然,毕竟一出现演员表就会暴露守须=范的事实,甚至剧中的演职员表都是到第四集末尾(也就是诡计揭露之后)才完整出现的。
与此同时,这部剧的海报一开始也模糊了每位大学生的脸,直到播出一段时间之后才放出清晰版海报。
除此之外,据笔者观察,官方发布的预告片、剧照、幕后花絮、花絮照中,都没有出现过“守须”——是的,“范”还会会隐隐约约出现在各个角落,甚至剧照和花絮还会拍他(被头发挡住的)正脸,唯独“守须”这个人,或者说这个形象,从来没有在剧集之外的地方出现过。
举个例子,这部剧有专门以推研大学生为中心拍摄过一集幕后花絮,里面自然会出现,也应该出现“范”。(虽然还是有把他刻意“边缘化”了)
而“守须”,你谁?(bushi)
当然,演员们的努力也不能忽视。开播以来,他们在各个社交媒体上发现场的幕后照就跟挤牙膏似的,三月二十几号开播,最近才开始上传些幕后合照。
总而言之,从各个地方都能看出剧组的用心,我认为也是因为这样,所以这部剧能够以一种“正面对决”(而非钻空子,甚至把叙诡改掉)的形式将诡计基本呈现。
当然剧组的巧思肯定不止如此。你还能看到哪些?欢迎评论交流哦!
涉及到电视剧的表现形式,即使看过原著也推荐看完剧后再阅读。
听译可能会存在漏听或误解导致的错译,还请谅解。
灯光基本按照原著描写,采光靠天窗,晚上靠油灯。有特别留意不给范打太多光。
相比原著公布凶手的短短一句话,电视剧花了较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对凶手的公布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只是隐藏凶手很简单,不拍范就行了,但为了公平,范的镜头一直是有的。随着岛上人逐渐减少,范的存在感也逐渐增强。
此时导演选择隐藏真相的方式是减少守须的登场。整个第四话守须直到最后才登场,而那时登场的目的已经是公布真相,即使观众注意到他们是一个人也不会有问题。
导演实际往返过岛和本土之后,设计了守须的造型(疲劳、浸湿、海风影响下的变化)
最后江南推理时用守须的表情去表现出了小说所没有描绘的他当时的心境。
推研的看板去京大推研采访过,看板是还原了实际的看板。
内部也很还原。
以前有个京大推协成员是荷兰人,现在人在荷兰,有翻译过十角馆。
之前在东京遇到,对方看了剧,说活动室太大了,当年没那么大
江南的书架全是架空的书。
电视剧没有授权不能用实际的书。
另外导演解读上守须吃在吃岛田的醋。江南本来是他的华生。
绫辻对选角没有任何要求,但对原著的设定要求很严。
比如坚持时间要放在86年,但试映看到所有人在抽烟反而担心起来能不能上线。
又坚持故事必须发生在春假期间,而拍摄是夏末秋初,天还很热,演员却还得穿长袖。
最后解答的呈现方式也是绫辻的要求,不希望传统侦探的推理而是现在这样岛田暗示+漂流瓶
虽然背景设计在86年,但完全按照86年的时尚风格会看上去像cosplay,所以人物在尊重八十年代风格的同时也保留了部分现代风格。
绫辻没参与选角,也没有要求,全部交给导演,
前坂粉的绫辻看到阿加莎是長濱ねる表示很赞。
埃勒里和绫辻心中不一样,但听到大家的好评,表示很意外,作品解读果然不受作者意志影响。
漫画版将埃勒里设计成了真正的名侦探,而电视剧则更倾向于原著的埃勒里。
埃勒里的说话方式很难,但演员很棒演下来了,当时选角也是看中了这一点。
绫辻看了会动的埃勒里表示这些台词居然是自己年轻时写的,太羞耻了。
保留K大学等简称是为了整体的虚构感。
中村青司选择仲村彻也是让不知道原作的观众期待他的戏份。
试映开场绫辻表示等会儿你们看我跟不跟导演拥抱,抱了就是好,没抱就不好。
播完所有人等了半天结果没抱。
绫辻表示当天下大雪从京都赶到东京,又不让抽烟,看到一半已经忘了自己说过啥。
邀请导演下次去京都抱。
绫辻看完试映后考了份光盘回去给小野不由美,两口子一起看时第一个兴奋点是守须长得很像年轻时的我孙子武丸。
避免提前猜到真相所做的其他努力:
选择无名演员避免被人记住。
选择在HULU上线也是因为如果地上波一定会需要大牌演员作为噱头的情况。
前几集特意没有放片尾,为了避免演员表暴露范的身份。
此原因也加深了在HULU上全部放出的必要性。
绫辻:看过原作的人带着没有看过的原著的家人朋友一起看可以站在主创方的角度观察反应,也是一种特有的享受。
主持若林踏下线,有栖川有栖突然上场
三个人此前有合作过ABC的观众参与型深夜剧安乐椅侦探
二位:开始一两集写的挺开心,到第七集左右是真的憋不出来了
在两位作家当年的调教下导演掌握了看一次看不懂看十次才明白的细节创作,也学会了怎么去控制观众的视线,希望观众注重什么,不希望观众留意到什么,这在拍非推理的剧也能派上用场。
导演还在剧里藏了有栖川有栖的要素:
阿加莎的口红牌子是arisugawa
江南的小说封面是笛子
有栖川:能看到实际的十角馆很开心,包括之后的第十一个房间(爱丽丝才看到第一集),但十角馆的位置比想象中偏僻。
绫辻:我也觉得,不应该又那么多树。
十一边形的杯子一直都在,导演坚称在阿加莎端来所有杯子的时候没人会发现,除非事先知道暂停了挨着数。
导演:人其实很难记住别人的长相。平常拍其他剧,除了大家都认识的演员很容易换身衣服就不认识了。观众记角色靠的是性格服装等,一般不会记住脸
这次相当于反过来利用了这层经验
绫辻:原作本来也不是本格。很变化球的。
爱丽丝:话是如此其实原作手法是能看穿的。守须和江南明明有绰号却不叫,其实是很奇怪的,比如岛田问守须绰号叫什么才是正常反应。
如果抓住这点违和感去思考是能够意识到其中原因的。
绫辻:初稿已经是四十年前了,年轻的我很努力了。
有栖川:比起当年现在更辛苦吧?
绫辻:先别说我,日本扇怎么样了?
有栖川:日本扇已经完稿了
绫辻:你们聊。我跑了(下线(其实是去厕所
爱丽丝:导演你什么都能拍吗?
导演:十角馆压力挺大了,读者都很关心
有栖川:导演好好休息。
绫辻:有栖休息不了啊
有栖川:这还没公开,我正在为某出版社写新书。
绫辻:同龄人这差距
坚持原创的980篇 成功影视化改编的好例子。
最后面有我总结的犯罪悬疑推理合集~~
在这么剧荒的时期,推上来一部正儿八经的本格推理小说改编的日剧,口碑评价居然都不错。
我作为一个悬疑推理犯罪题材的深度爱好者,真的是开心,充实。
关键是,短小精悍,干脆利落,没有废话,不费时间,但就是要费脑。
昨晚1.5倍速追完剧,短小精悍5集,每集时长近1小时。
今早社畜通勤路上,50分钟就看完了小说原著。
心满意足,推荐大家。
《十角馆杀人事件》
改编自日本现代本格推理第一人绫辻行人的代表作《十角馆事件》。
这也是他的作品集“馆系列”的第1部作品。
就是这一部,使得1987年变成日本推理文学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年份。
“馆系列”登上舞台,改变了日本推理文学发展方向,而这一改变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他打破了松本清张为创始和代表的“社会派”垄断魔咒,主张推理小说回归本色,重拾“福尔摩斯式”的浪漫主义。
八十年代末,在岛田庄司的指引和支持下,京都大学的推理社团高举“复兴本格”的大旗,涌现出一大批推理小说创作者,成为新式推理小说的发源地。
这些创作者创作的小说被评论家称为“新本格派”。
而其中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绫辻行人和他的“馆系列”。
悬疑推理故事,最忌讳剧透式的推荐了,我真的不想代替你们体验。
尤其是这个故事并不算长,电视剧也只是两部电影的长度。
作品自带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包括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侦破犯罪手法的科技手段,犯罪心理,在那时应该不复存在。
所以不少设定,悬念,作案手法,都是基于这个基础,40年前的条件。
正儿八经的本格推理,才是破案的关键。
接受了这个前提,看起来就很流畅了。
我个人会给4星,7分左右。
故事发生在一个缺乏水上工具,缺乏外界联系,就近乎与世隔绝的密室孤岛上,一个被诅咒了一般的“十角馆”。
这是天才建筑师中村青司的得意之作,特意将他喜欢的十角形元素作为设计的外观。
他性格里的偏执和强迫,完全可以从设计风格中感受到。
非常完美和规整的对称和统一。
本该是室外桃源,但半年前就在这里发生骇人听闻的命案,建筑师夫妇,佣人夫妇都离奇身亡,面目全非。
因为岛上最后一人,园丁一直失踪,所以被认定为最大嫌疑人。
一群大学推理社的大学生,机缘巧合之下,带着好奇和好胜心,想要来这神秘的十角馆案发现场,一探究竟。
哪想到,一场说走就走的团建,拉开了孤岛离奇暗杀。
轮到你了。
一个也别想跑。
凶手是谁?下一个受害者是谁?
这些推理高手们,能否在厄运降临在自己身上之前,找到凶手,逃过一劫?
和半年前的主人建筑师的命案有关联吗?
推理社前社员,同时也受到凶手的提示信件,也开始调查这些案件,只是岛外的人并不知道,岛上正在进行的残忍案件。
以上就是故事梗概。
01 优点
如同被日本的推理作家们,各类业内从业者,制作人,包括很多推理迷,书迷认可的点。
最突出的优点——很成功的影视化。
我24小时之内,先看剧,再读书。以前也没接触过这个作者的作品。所以没有什么预设和滤镜,也不存在对原著的偏爱。
确实很还原,正儿八经的推理为重。
书籍本就是靠大量的对话式的推理,提供信息量,电视剧成功地用一种类似话剧的舞台感,让人沉浸其中,也不会觉得枯燥违和,也没有掉书袋的感觉,更不是有声书真人配音的既视感。
可能这也是他的作品为什么被认为不可能影视化的原因。
能拍,但并不一定拍得好。
作品很巧妙地保留了书籍推理的快乐,又能利用影视化的优势,将书里需要读者去脑补的氛围悬念,具象化展示在场景里。
跨越时间和地点的不同案件,岛上和岛外人的推理同步进行,完整的信息量一点一点拼起来,真相大白的时候,再出其不意一个大反转。
一本短短的小说,一部只有5集的剧,讲了一个完整的精彩故事,确实不错。
第二个优点:
演员的表现和人设都非常有特色,很丰富,很容易就能将每个人记清楚,不会看着他们稀里糊涂领便当,还在思索,这是谁?
这就是影视化的好处,画面对视觉的冲击记忆点,总是要超过文字。
演员也都不算特别眼熟,随处可见,所以新鲜感也增强了。
小说值得夸的点也在这里:
我很喜欢作者的设定,推理社的人都需要一个外号,取自著名的推理作家,耳熟能详的名字:
爱伦坡,阿加莎,柯南道尔,华生,福尔摩斯,总比长长的日本人名更容易分辨清楚吧。
所以小说才能读的更加顺畅。
岛外推理的主线人物,案件的主要人物都用的原名,
总算不会因为外国人名字这件事,我还得做个笔记,如何快速分辨出十个中文字名字的不同,再画个人物关系图出来。
是的,我说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02 缺点
其实就是故事本身,逻辑bug不少,凶手框架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有待考量。
客观来看,电视剧的改编,对原作本身,是加分的。
整个案件成立的框架,很多细节经不住推敲,可以说,凶手的好运气需要多次加持,才能如此巧合地推动下去。
可以说,很多部分,很牵强,是硬展开,凶手才能如此顺利。
虽然不存在完美犯罪,但是凶手脱罪的整个过程,也远谈不上完美。
一部分是因为这是1987年的作品,不管是考虑客观因素,30多年后的眼光再去审判,肯定有无法与时俱进的部分,以及当时推理和犯罪破案条件的局限。
一部分也是因为作者的第一部馆系列,肯定没有后期写作手法娴熟老练。
毕竟这年头,刑侦手法都已经next level到很多现代影视剧作品,还没提及,这一部分我很推荐小说《恶魔逆位》,打开新世界,法医和痕检的黑科技。
1987年 DNA技术可能都没广泛应用,《十角馆事件》才能成立。
我之前写《周处除三害》的时候,总结过,我认为的这种惊悚犯罪题材里的“不可能三角”。
也就是无法同时全部达成的三个优点。
尺度方面:刺激、爽,冲击,变态
逻辑方面:逻辑是否自洽,bug槽点多不多
观感方面:电影的艺术性,是否观众友好,观感舒适
这部剧在尺度和观感方面都算是温和的,也就是没特别强烈的冲击感。
所以,强项主打的就是推理逻辑。
我们观众也积累了这么多阅片阅读量,再去回看这些bug,每个人的评价体系就会不同。
觉得失望也正常。
就像电视剧里说的,一个人的举动未必会对外界的命运产生关键性的影响。
凶手本人的意志有运气的加持,可能也更像他笃信的,用非人之物来审判这些人的罪,而他只是个助手。
这一点能够接受,这个故事的槽点也没那么不能忍受,也不算降智。
所以我比较喜欢电视剧团队,把这一部分拎出来强调,可见是下了功夫研究原著,如何让它更符合现代观众的情理之中。
阅读小说后,电视剧版我可以给4星7分,小说确实是3星6-7分之间。
不过我会继续读这个作家的书,作为入门本格推理的书籍,短小顺畅很不错。
9部 绫辻行人“馆系列”作品年表
1987《十角馆事件》
1988《水车馆事件》
1988《迷宫馆事件》
1989《人偶馆事件》
1991《钟表馆事件》这一部推荐的人最多
1992《黑猫馆事件》
2004《暗黑馆事件》
2006《惊吓馆事件》
2012《奇面馆事件》
第10部《双子馆事件》还在连载中。
以下这些背景资料,源自原著《十角馆事件》题记,给大家做个冷知识补充。
在“馆系列”之前,日本推理文学被 “社会派”的小说统治。
这种类型的推理小说属于现实主义作品,淡化了谜团和侦探在故事里的作用,注重揭露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阴暗,和之前人们熟悉的“福尔摩斯式”推理小说大相径庭。
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创始者是日本文学宗师松本清张,他在一九五七年出版的小说《点与线》是这类作品的发轫之作。小说诞生于日本经济飞速崛起之后,刻画了繁华背后日本社会隐藏的种种弊端和危机,因此引发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一举取代了传统的“本格派”推理小说,统治日本文坛长达三十年。
在这段时间里,日本的每一部推理小说均或多或少地带有社会派痕迹;每一位创作者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松本清张的影响。当时评论界有“清张魔咒”这样的说法,其统治力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随着时间的推进,新一代读者迅速成长。这些读者对于日本战后的情况缺乏起码的“感同身受”,导致社会派推理小说的读者群日渐萎缩;加之由于内容过于“写实”,导致作品出现“风俗化”趋势,进一步失去了读者的爱戴。
在八十年代初期,先后有几位创作者进行了尝试,主张推理小说回归本色,重拾“福尔摩斯式”的浪漫主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有“推理之神”之称的岛田庄司和他的代表作《占星术杀人魔法》。
八十年代末,在岛田庄司的指引和支持下,京都大学的推理社团高举“复兴本格”的大旗,涌现出一大批推理小说创作者,成为新式推理小说的发源地。这些创作者创作的小说被评论家称为“新本格派”,而其中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绫辻行人和他的“馆系列”。
“馆系列”的灵感来源于绫辻行人的老师岛田庄司的作品《斜屋犯罪》,是当时非常典型的新本格式的“建筑推理”。所谓“建筑推理”,是指故事围绕一座建筑物展开,而这座建筑通常是宏大的、奢华的、病态的、附有某种机关或功能的、现实中绝对不可能存在的。
相关犯罪惊悚悬疑的合集:
恶魔逆位:谁说国产没有好悬疑?探案不能靠女主?
周处除三害:惊悚犯罪片的不可能三角
《周处除三害》不过瘾?替天行道的爽片合集1
《周处除三害》不过瘾?尺度柔和版的复仇爽剧合集2
《周处除三害》不过瘾?劈头盖脸的爽剧合集3
25部零度共情影视剧:先天人格障碍VS后天平庸的恶
10年追剧总结1:26部OCN大尺度犯罪悬疑剧盘点
盘点20位可爱又迷人的经典反派角色,存在感爆棚
写文的882篇:146部行业剧+10个主题盘点
什么都不想做:刷这8部治愈/深刻动漫,养养心
作者:年读120+本书,两大视频网站入驻作者。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50w+,用爱发电。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书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百家号/头条/读书账号@芸淡风倾爱读书,影视剧评账号@芸淡风倾。
公众号/豆瓣@芸淡风倾,微博@芸淡风倾_紫薰。
是为了和朋友聊十角馆改编,一面翻书一面拉片做的一些细节的笔记,或许有人会感兴趣()
1. 十角馆开头没有出场人物表,其他馆系列都有
2. 小说中十角馆里社员去角岛是为了写推理小说集结成刊(其实也就是说这些人社团活动的本质是写小说),剧里就直说了是为了破未解谜案的
3. 小说中范达因登场后其实几乎没怎么说话,电视剧从第一集就有明显有导向的台词(被镜头略过了)
4. 电视剧在江南登场的第一场戏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您干脆去做侦探吧”“侦探可不是什么正经人”
5. 小说里的岛田是听说江南是推理小说研究社才变得很兴奋(aka人物的特点是这样介绍的),电视剧里则是因为江南说“今天才发现中村千织是中村青司的女儿”发出疑问体现出他的洞察力
6. 奥勒兹在第一晚晚上的餐桌上就对大家说不能喝酒,喝酒是对死者的冒犯(出于前提可以理解,但是小说里其实只隐约表现了她唯一的朋友是中村千织而思念她,并没有直接延伸到蓝屋案或者中村千织死亡的案件本身)
7. 明显的增加了岛田本人的塑造,包括出身背景和一些性格塑造(小说里他的背景出身是在段落结束的时候说的,电视剧里则是另开了一段来专门表述)
8. 小说里其实蓝屋案是一开始江南他们关注的焦点,中村千织的案子是岛田提出然后才想到去找守须的(这个假设是江南提出的,也就是一开始其实就误导了方向)剧里其实一直都关注着更多的是中村千织的案子
9. (有个小细节:小说里对范达因发烧的描写是非常具体的,嘴唇发白发干,额头冒汗等等;电视剧里只是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不太清楚)
10. 小说里其实第一桩案件后大家并没有互相怀疑,而埃勒里在那时候提出的推论是中村青司凶手说;电视剧这里则是一开始就推出有和中村青司案相关人员在岛上,所以致敬杀人(这里小说里是为了呼应江南线的误导,而电视剧里我觉得是埃勒里在逐渐得到结论“凶手不在同学之中”的结论
11. 加了一点江南怀疑红次朗的来源(在他屋子里发现了照片)这段心理建设因为是原创的,感觉节奏一下子缓了下来
12. 剧里埃勒里是在大家在岛上找出去的方法的时候开始提出“中村青司是凶手”的结论
13. 剧里卡尔死了以后,通过勒鲁的视角提到了中村千织死亡的时候相似的地方,然后接到江南开始回忆千织。但是书里其实一直到第九章(这章是最后一章以学生组为主角的视角写的)才通过范达因的口向学生们第一次提到“可能是中村千织的案子也有关系”,也就是其实在岛上的人们除了一开始死的奥勒兹,很长时间是根本没有人想到中村千织案的(在江南线它登场的时候也远比剧要晚,是在卡尔死了之后的第八章才开始提到的)
14. 推协的杂志叫《死人岛》
15. 去推协调查开始的部分基本都是原创的,能补完整凶手动机的部分(因为原作里完全没有刻画推协的样子,剧拍摄的部分参照的是京大推协原本的样子,而他们的社刊叫苍鸦城我们知道的)
16. 那个蓝屋里的异色的砖块小说里没有这样的设计,单纯是探险得来的结果。(话说回来,同色中出现一块材质不同的蓝色砖块真的会不容易辨别吗?)
17. 去医院调查中村千织的部分,后来回去和守须再次聊的部分也是原创。在这里后面其实已经推出了第二种假设即中村青司的信可能是别人假扮写的的。然后守须很明显的动摇,在剧里其实感觉有种红鲱鱼的效果(因为不知道守须=范达因)。
18. 阿加莎和勒鲁是没有被呈现明显先后顺序的死的。
19. 范达因发现阿加莎尸体的时候捂着嘴。
20. 只剩3人的时候复盘有个重要的点在于,埃勒里把那根丝线当成了一次杀人行为未遂(。)
21. 小说的顺序是先江南那边揭露中村千织的身世,然后到三人推理,剧里是反过来的,节奏来说似乎更紧凑一些。
22. 三人推理部分埃勒里提出了一个伪解答,即藏了皮艇的凶手是通过穿往来猫岛和角岛的,不是他们三人中的任何一个。(和真解答相似又不同)
23. 十一角杯是开启隐藏房间的钥匙。(馆系列这个特点,隐藏房间,探险空间的感觉)
24. 小说中守须的有几章都是以守须为主角写的。
25. 最后揭露的部分基本和原作完全一致。
26. 最后一场海边的戏,小说里就让凶手自己和自己对话完成了自我审判,这里给江南多了点戏给守须补了一刀。然后岛田出来和小说是一样的。
27. 电视剧里其实埋了一个没有直接说出来的细节,就是守须画的佛像的光影,现实里是不存在的,在剧情里岛田就是查看了这个后确定了守须有作案时间(我觉得这个布置但没有说出的地方是故意为之的,很有意思)。
(ps:珠海版《十角馆杀人预告》的书封底最下面有一只杯子,仔细数一下是十一个角,这个彩蛋或许早就有人发现了)
被誉为最不可能拍出来的推理小说出真人版,而且各推理作家都给予极高的评价。作为把馆系列全部看完的绫辻路人粉肯定是不得不看的。
但是《十角馆事件》大概是十年前看的小说,那个时候也并不关心它是什么标志着日式推理进入“新本格时代”的作品,只是作为有名的系列作一本本读下去。所以其实也不太记得讲了什么。
因此抱着第一次看的心情来看这部剧,真的很有趣。
当初知道要拍真人版的消息,对选角不免有些疑问。为什么推理研究会的选角有好几人都不是我熟悉的,从未看过他们的作品?
在看的过程中也在意着为什么馆内光线那么暗,甚至直到有的人都领便当了我都没记住他们的脸?
当诡计呼之欲出的那一刻,这一切都得到了解答。
女社员急死之谜和火烧蓝馆之谜推动着发生在十角馆内的事件,连续在馆内死亡的推理研究会学生,外部作案还是内部作案无法参透。
十角馆本身独特的结构让诡计有了更多可能性,借助建筑本身的结构创造谜题,也是馆系列的特点。
但最牛的自然还是叙诡的部份。为了完成这个在影像化中难以实现的诡计,官网的cast表甚至只写了推研会的演员名而没有角色名。这个故事最妙的地方就是并非凶手本人藏得有多好,而是由创作者通过文字的独特魅力去实现它。影像化也已经足够努力了,至少没看过原作的人,我想一定会觉得震撼。
更多的内容自然就不能剧透了,请尽情享受被骗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