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谭维维
类型:音乐真人秀大陆综艺导演:陈韬陈晓冬黄思旸赵玥吕进郭亮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17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5.0分热度:4 ℃ 时间:2024-05-17 13:01:57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看了好几期《中国乐队》真的挺失望……两个字“鸡肋”…挺无趣的没有特别拔萃的经典……除了民歌就是民歌、这个族换那个族、结合现代乐队结合摇滚雷鬼甚至结合电子……那个彝族电子真的是视听污染啊~全都是谭维维的个人审美、因为她就是唱民族的……一两个山歌民歌还能接受……通篇都是我是真的觉得太土了………中国特色不一定是民歌吧…就古筝、笛子箫这些也是不错啊
感觉挺好,有新的认识,一味说它不好的人真的觉得太片面了,有民族也有其他风格的歌曲,在那些杠精嘴里就变成了中国民歌。首先,民歌也不差,再者,想看综艺节目那就别在这bb,没脑子的人就喜欢跟风。摇滚传到中国就不能有中国的特色吗?中国音乐是需要一些融合创作才能有进步的,看不起民歌的人心里是有多自卑?节目的确有不足,但是至少给了一些乐队展示的机会。光靠谭维维一个人是不够的,风格与想法都是单一的,评四星吧,的确有些缺点,剪辑不够好,有点尬,但音乐的发展是需要谭维维这样的勇气的。
没播之前特别期待 因为关注的几位音乐人都参与了(比如龙神道、肆囍) 之后一直迟迟不播 因为盛传的剪了崔健?n作为综艺 倒不反感讲一些故事 事实上乐队吸引人的故事只会更多 创作排练巡演每个乐队都太多故事了 可是这个节目讲得很假很烂n只放几首歌也能忍受 可是省下的时间用来干嘛了 谁要看谭维维去哪儿啊 还不如放个乐队的酒吧巡演纪录片好了n旁白,没被剪的导师,没认真介绍乐队成员不能忍n乐队的呈现应该是一个整体,而这也是乐队比很多作为工业产品一环节的个人演唱更有魅力所在n此外,这选乐队口味实在太谭维维了 对民族乐没有意见 但是本就小众的乐队这一主题,你还选一更小众的 然后还妄想人民群众喜欢 就凭你那五毛钱煽情水平?n做一个中国乐队节目的想法是好的,可是让这帮人糟蹋了 估计这也是崔健退出原因吧。
对于中国音乐行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但归根结底,这是个严拧的时代,严重拧巴。
在大众传媒的制高点——电视荧幕上,音乐类综艺节目开一个火一个,每个人都在变着法儿地从观众有限的时间总量中撕扯一块下来——有讲着悲惨遭遇哭着唱的,有戴着面具蒙脸唱的,有五音不全跨界玩儿票唱的,网络上还有乍着膀子要打架说着唱的。
然后歌儿还是那些老歌儿,人还是老脸纵横,华语流行音乐这盘菜还是躺在昨天的铁锅里来回翻个儿。
事实上真正关注音乐行业的人都知道,时下的华语乐坛,并不缺乏旺盛的创造力——它们更多地体现在荧幕之外,音乐节上、livehouse里那些独立、小众、地下乐队鲜活的身影上。他们用最笨拙的方式——现场音乐,传颂着自己的歌谣。大众媒介上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甚至连所谓华语乐坛,都向他们摊开双手——没地儿。
在中国干点儿跟乐队有关系的事儿,不易。签公司让你拆伙,上节目嫌你人多,好不容易有了一档以乐队为核心的节目吧,乐迷全都拿最苛刻的标准往上抡——主流媒介和独立音乐之间,就从来没有过相互就和。
在我看来,《中国乐队》挺够意思了,没有那些山炮的竞演、PK、土鳖的啪啪拍灯和抓马的撕逼和抱头痛哭,简单而克制的乐队介绍之后就是现场表演,从舞台效果到音响水准,都堪称专业。在今天群魔乱舞的综艺荧屏,《中国乐队》说是清流毫不为过,我甚至觉得简直可以用“性冷淡”来形容了。
我的印象里,没有一档电视音乐节目有过这样的审美和责任心——在已经播出的两期《中国乐队》中,每期的乐队搭配都大概会有成名已久的老炮儿乐队、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成熟乐队,和极具感染力的年轻乐队,满足观众的接受程度之外,还能将有潜力的新声推到大众面前。
制作团队一定是内行的,否则不会将心思用在像第二期节目中出现的A公馆这种远离大众视野、却具有很高流行潜质的乐队身上,也不会选到古未来这样纯正而醇厚的爵士乐队。至于衣湿,天呐,他们简直是真正的小众乐迷们用以彼此相认的暗号了。
事实上从这一次衣湿在《中国乐队》上所获得的表现机会,和他们此前登陆其他节目的表现就可以对比出来,在这个舞台上,衣湿获得的是真正向观众传递自己音乐思想的机会,而不是成为猎奇的标的。《芹菜牛肉丝》这首歌里,有衣湿的乡愁。生活化的歌词和舞台化的表演形成的错位,在造成一种衣湿独有的幽默感之外,却让人在关于时光流逝的伤感里,骤然深沉。
王梵瑞则是第二期节目中的“老炮儿”代表。如果没有《中国乐队》,王梵瑞大概已经埋葬在了许多人的音乐记忆之中了。沉寂十年,他在鼓楼大街开了个火锅店,还在生活,还在写歌。曾经在音乐世界里绽放过光芒,又如此生活的人何止王梵瑞一个,曾经在鼓楼大街的夜色里仰着脸唱歌,又被生活驱赶到自顾不暇的角落里的,或许是电视机前的你我。
王梵瑞唱了首《鼓楼先生》,唱给了鼓楼大街来来往往的人群,唱给了每个在生命里曾和音乐相遇的人。他还是那么擅长歌颂一座城市,像十年前太合麦田那个著名的“新红白蓝”系列时一样。
今天新的已经变旧,曾经的年少轻狂已成过往,独立音乐与大众传媒需要一场和解。《中国乐队》毫无疑问是真正专业的音乐人终于有机会借助大众传媒,向独立音乐友善伸出的手。从第二期节目来看,挑剔的观众颇有微词的广告太多、节奏缓慢、腔调太怪等问题都在被一一改善——而咱们,就别老拿抬杠当有态度了,多大人了还跟个孩子似的。
许多许多年前特别普通的一天,我还是个少年,躺在宿舍的床上听着收音机,里面传出张有待的声音——“欢迎收听《龙声文化衫》”。在他的节目里,我认识了张楚、超载、指南针……开始了与音乐相伴的日子,直到今天。
在《中国乐队》的舞台上,我看到了超载的鼓手王澜、指南针的键盘郭亮、探班王梵瑞的张楚,看到了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的交相辉映,看到了一张中国新音乐的版图徐徐铺开。谭维维在电台直播间里念白“这里是中国乐队音乐调频”,我想,这是个礼物,送给每个从那个收音机里播放着一个旋律的晚上,爱上音乐的人。
吞噬星空
万千星辉贺台庆2024
六重奏
文明之旅
现在就出发
意料之踪
因经历过核冬天,在这里人类不再是世界的主宰,...
播放指数:5732℃
看了好几期《中国乐队》真的挺失望……两个字“鸡肋”…挺无趣的没有特别拔萃的经典……除了民歌就是民歌、这个族换那个族、结合现代乐队结合摇滚雷鬼甚至结合电子……那个彝族电子真的是视听污染啊~全都是谭维维的个人审美、因为她就是唱民族的……一两个山歌民歌还能接受……通篇都是我是真的觉得太土了………中国特色不一定是民歌吧…就古筝、笛子箫这些也是不错啊
感觉挺好,有新的认识,一味说它不好的人真的觉得太片面了,有民族也有其他风格的歌曲,在那些杠精嘴里就变成了中国民歌。首先,民歌也不差,再者,想看综艺节目那就别在这bb,没脑子的人就喜欢跟风。摇滚传到中国就不能有中国的特色吗?中国音乐是需要一些融合创作才能有进步的,看不起民歌的人心里是有多自卑?节目的确有不足,但是至少给了一些乐队展示的机会。光靠谭维维一个人是不够的,风格与想法都是单一的,评四星吧,的确有些缺点,剪辑不够好,有点尬,但音乐的发展是需要谭维维这样的勇气的。
没播之前特别期待 因为关注的几位音乐人都参与了(比如龙神道、肆囍) 之后一直迟迟不播 因为盛传的剪了崔健?n作为综艺 倒不反感讲一些故事 事实上乐队吸引人的故事只会更多 创作排练巡演每个乐队都太多故事了 可是这个节目讲得很假很烂n只放几首歌也能忍受 可是省下的时间用来干嘛了 谁要看谭维维去哪儿啊 还不如放个乐队的酒吧巡演纪录片好了n旁白,没被剪的导师,没认真介绍乐队成员不能忍n乐队的呈现应该是一个整体,而这也是乐队比很多作为工业产品一环节的个人演唱更有魅力所在n此外,这选乐队口味实在太谭维维了 对民族乐没有意见 但是本就小众的乐队这一主题,你还选一更小众的 然后还妄想人民群众喜欢 就凭你那五毛钱煽情水平?n做一个中国乐队节目的想法是好的,可是让这帮人糟蹋了 估计这也是崔健退出原因吧。
中国人最向往的国家不是“富裕”的美国,也不是“堕落”的日本,而是动不动就要给公民每月发2500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1.6万元)的瑞士。据说瑞士是希望公民在免除了生存的后顾之忧后,能够在生活中变得更有创造力。囤儿真心觉得这种想法对于那些有才华的人是十分必要的。毕竟,囤儿见过身边太多太多有天赋的人为了挣扎生存而放弃了他们的创造力。就在此时,一个综艺节目让囤儿看到了惊喜,那就是《中国乐队》。你会发现,节目中的乐队和音乐人,都仿佛活在瑞士一般。他们对音乐的坚守和创造,不正是瑞士全民发钱的初衷吗?
虽然话有些伤人,但囤儿就是觉得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远胜于上万个普通劳动力。尤其是在现代化和无人操作技术越来越成熟的当下,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已经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事,而是每个人的事。坚持的个人+提供机会的平台,即便是没有全民发钱的中国,也终于通过《中国乐队》这个节目找到了让追求艺术的人更有创造力的模式。
中国的综艺一直不太尊重艺术,单纯地用末位淘汰、对位PK、人气投票等手段粗暴地逼迫参与者“交货”。其后果便是太多的半成品——演得尬、评得尬、看得尬。《中国乐队》走了另一条路,更注重挖掘全国各地优秀乐队的个性魅力,更尊重他们的个性创作,更能令乐队艺术的创造力最大化呈现。也许其中有些乐队的风格某些观众不喜欢,但这种丰富和包容才是推动乐队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
来到第二期,我们看到了节目在坚持尊重乐队艺术之外更用心的编排。本期节目加上谭维维和北京客乐队的表演,共有5支乐队登场。其中不少乐队的个性化创作再次刷新了观众对音乐艺术的认知。比如衣湿乐队的方言音乐竟然做到了全方位接地气。他们的主题是一道生活中常见的菜品——芹菜牛肉丝,再加上洞箫、琵琶等中国传统乐器,用乐队的形式完成了一场饭后小憩,听得囤儿十分舒服。而同期的古未来乐队就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西方爵士风格。虽然爵士音乐用探索灵魂来令人迷醉的方式囤儿接触得很少,但看到中国人能把这么西方的音乐形式玩得如此转,也是感到很欣慰呀。
另外两个乐队也展现出了自己的个性,A公馆注重气氛营造,强烈的临场表现力很有可能让他们成为大众偶像;王梵瑞和鼓楼先生乐队则注重情感抒发,其充满灵性的歌词也很有可能被大规模转发到朋友圈里。说实话,如果没有《中国乐队》这个节目,90%的观众可能一辈子都看不到这些乐队的个性化演出;如果没有这群在生存之上坚持追求艺术的乐队,《中国乐队》这样的“无撕逼”节目也办不起来。虽然节目中的乐队并没有生活在瑞士,但囤儿觉得至少有《中国乐队》这样的平台能让他们“假装”活在瑞士,也是蛮好哒。
对于中国音乐行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但归根结底,这是个严拧的时代,严重拧巴。
在大众传媒的制高点——电视荧幕上,音乐类综艺节目开一个火一个,每个人都在变着法儿地从观众有限的时间总量中撕扯一块下来——有讲着悲惨遭遇哭着唱的,有戴着面具蒙脸唱的,有五音不全跨界玩儿票唱的,网络上还有乍着膀子要打架说着唱的。
然后歌儿还是那些老歌儿,人还是老脸纵横,华语流行音乐这盘菜还是躺在昨天的铁锅里来回翻个儿。
事实上真正关注音乐行业的人都知道,时下的华语乐坛,并不缺乏旺盛的创造力——它们更多地体现在荧幕之外,音乐节上、livehouse里那些独立、小众、地下乐队鲜活的身影上。他们用最笨拙的方式——现场音乐,传颂着自己的歌谣。大众媒介上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甚至连所谓华语乐坛,都向他们摊开双手——没地儿。
在中国干点儿跟乐队有关系的事儿,不易。签公司让你拆伙,上节目嫌你人多,好不容易有了一档以乐队为核心的节目吧,乐迷全都拿最苛刻的标准往上抡——主流媒介和独立音乐之间,就从来没有过相互就和。
在我看来,《中国乐队》挺够意思了,没有那些山炮的竞演、PK、土鳖的啪啪拍灯和抓马的撕逼和抱头痛哭,简单而克制的乐队介绍之后就是现场表演,从舞台效果到音响水准,都堪称专业。在今天群魔乱舞的综艺荧屏,《中国乐队》说是清流毫不为过,我甚至觉得简直可以用“性冷淡”来形容了。
我的印象里,没有一档电视音乐节目有过这样的审美和责任心——在已经播出的两期《中国乐队》中,每期的乐队搭配都大概会有成名已久的老炮儿乐队、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成熟乐队,和极具感染力的年轻乐队,满足观众的接受程度之外,还能将有潜力的新声推到大众面前。
制作团队一定是内行的,否则不会将心思用在像第二期节目中出现的A公馆这种远离大众视野、却具有很高流行潜质的乐队身上,也不会选到古未来这样纯正而醇厚的爵士乐队。至于衣湿,天呐,他们简直是真正的小众乐迷们用以彼此相认的暗号了。
事实上从这一次衣湿在《中国乐队》上所获得的表现机会,和他们此前登陆其他节目的表现就可以对比出来,在这个舞台上,衣湿获得的是真正向观众传递自己音乐思想的机会,而不是成为猎奇的标的。《芹菜牛肉丝》这首歌里,有衣湿的乡愁。生活化的歌词和舞台化的表演形成的错位,在造成一种衣湿独有的幽默感之外,却让人在关于时光流逝的伤感里,骤然深沉。
王梵瑞则是第二期节目中的“老炮儿”代表。如果没有《中国乐队》,王梵瑞大概已经埋葬在了许多人的音乐记忆之中了。沉寂十年,他在鼓楼大街开了个火锅店,还在生活,还在写歌。曾经在音乐世界里绽放过光芒,又如此生活的人何止王梵瑞一个,曾经在鼓楼大街的夜色里仰着脸唱歌,又被生活驱赶到自顾不暇的角落里的,或许是电视机前的你我。
王梵瑞唱了首《鼓楼先生》,唱给了鼓楼大街来来往往的人群,唱给了每个在生命里曾和音乐相遇的人。他还是那么擅长歌颂一座城市,像十年前太合麦田那个著名的“新红白蓝”系列时一样。
今天新的已经变旧,曾经的年少轻狂已成过往,独立音乐与大众传媒需要一场和解。《中国乐队》毫无疑问是真正专业的音乐人终于有机会借助大众传媒,向独立音乐友善伸出的手。从第二期节目来看,挑剔的观众颇有微词的广告太多、节奏缓慢、腔调太怪等问题都在被一一改善——而咱们,就别老拿抬杠当有态度了,多大人了还跟个孩子似的。
许多许多年前特别普通的一天,我还是个少年,躺在宿舍的床上听着收音机,里面传出张有待的声音——“欢迎收听《龙声文化衫》”。在他的节目里,我认识了张楚、超载、指南针……开始了与音乐相伴的日子,直到今天。
在《中国乐队》的舞台上,我看到了超载的鼓手王澜、指南针的键盘郭亮、探班王梵瑞的张楚,看到了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的交相辉映,看到了一张中国新音乐的版图徐徐铺开。谭维维在电台直播间里念白“这里是中国乐队音乐调频”,我想,这是个礼物,送给每个从那个收音机里播放着一个旋律的晚上,爱上音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