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恩里克·洛维索IvanoMarescotti
类型:剧情传记导演:EmanueleImbucci 状态:HD 年份:2018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豆瓣:7.6分热度:0 ℃ 时间:2022-07-27 16:46:45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关于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的传记影片,连续两天连看两部,前一天看的2004年英国纪录片,后一天是2018年意大利剧情片。之所以连着看,是因为刚读完《罗丹艺术论》,书中罗丹对米开朗基罗作品反复提及赏析。为增加对米开朗基罗了解,就趁热打铁看看影片,在B站一搜,出来两部,索性都看看吧。n容我别说一些。知识在大脑里一旦形成网状链接,便不易遗忘,就像读完一个长长的故事,很容易记住且长久不忘,若是背几条物理学公式,我想,对多数人是极困难的。故事是人物、事件、情节、思想等各要素的混合体,好者能调动读者想象,能扰动读者情感,便很容易在读者脑神经中织就一张大网,牢牢固化。特别像我,本来记性不好,又加上年过四十,记忆衰退,更要多动些点子,否则过目就忘。人的身体机能,三十岁开始慢慢衰退,三十五岁开始明显衰退,容颜、四肢显而易见,而大脑是不能被直观的,衰退容易被忽视,仔细想想又是实在存在的,比如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固执,老年痴呆,都是大脑生理性衰退的表现,只不过因人不异,程度有轻重,时间有早晚。n连起来看两部影片,难免心生一些比较。英国纪录片,部分情节用情景再现方式拍摄,效果很好,直观,说服力强。比如大卫,从石料选材到复制,再到运输方式,最大可能模拟当时情形。比如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重现当时米开朗基罗设计的鹰架,以及作画时的生理感受。可见付足代价。影片叙事在人物轶事上有些侧重,节奏相对明快,但又显得有些急躁,或许是为贴合传说中米开朗基罗性格,急躁孤僻。但是,一不留神把米开朗基罗表现的有些轻浮,算是过犹不及吧。n意大利剧情片,主要通过作品折射米氏思想与情感,台词富有哲理和诗意,意蕴绵绵,荡人心绪。影片对米开朗基罗主要作品给了大量特写镜头,但节奏略显急促,失去一些韵味。整部影片显得有些沉闷,或许是为把观众引入米开朗基罗的内心世界。n对于人物传记,很难有一部影视或文学著作能把一个人完全呈现出来,更何况与作品人物相去五百年。无论影视还是文学,本身也是艺术作品。艺术是主观的,是情感的。所以,没必要穷究导演或作者表现的人物片面与否,作品表现什么,就欣赏什么好啦。n如果选择,我喜欢意大利剧情片。
类型标签是剧情 / 传记,但一看还不如说是纪录片。找了两位主演,分别演米开朗基罗和乔尔乔·瓦萨里。但他们一个像演先锋话剧,一个像主持央视文史节目。对话打破第四堵墙,和观众直接交流,也没什么“虚构的”剧情。每解析作品,影片就会切到标准艺术纪录片模式:普通人拍不到的特写,从容稳定的推拉摇移,戏剧性的光影变幻......俗套是俗套,但用优秀的摄影呈现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只会得到视觉盛宴。当我的视线随着摄影机在西斯廷教堂中穿行、游荡,仿佛身在天堂。再加上恢弘的配乐,让人几近落泪。在展示《摩西像》时,有一段配乐竟然是电子乐,顿时让我想起朋克内核的《年轻的教宗》
翻了下评论,文本浅白是被批评较多的点。确实,解说留于导览式的介绍,但我觉得信息量对于外行是够的。之前看过《米开朗基罗— "雕塑•绘画•建筑"作品全集》,大部分文字也忘了,再看一遍无妨。此外,还学到了一些新知识(八卦)。比如之前我以为拉斐尔在壁画《雅典学院》中借用米开朗基罗的形象是纯粹的尊敬,但这部片子揭露了更现实的纠葛——感觉米开总在被害人的位置,莫名心疼。
电影里还提到一个连我也知道的出圈瓜:学徒时的耿直米开,指出同学托里贾诺水平不行后,被他打伤了鼻子。
但这部片子没说托里贾诺之后的经历。这位暴力青年动手打人后,在佛罗伦萨难保自身,便鞋底抹油逃往意大利其它城市。1511年,他做了个无比正确的决定—去英国。当时英国和意大利比,就是文化沙漠,像凯尔特人和古罗马人之间的惨烈对比一样。但和以往不同的是,英国此时已不是蛮荒之地,而是上升的新星,所以急切地需要大陆文明的滋养。托里贾诺充当了山村支教老师的角色,成为了文艺复兴在英国的首位倡导者。他的代表作是西敏寺中的亨利七世陵墓,艺术水平给米开朗基罗提鞋都不够,但还是喜提BBC纪录片—《英国式文艺复兴》。
米开朗基罗因为这一拳鼻子变形,这对他并不出众的容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小学时看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对米开朗基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如何嫉妒达·芬奇的风度翩翩。当时我也不了解米开是何方神圣,只觉得这种男人间的嫉妒很新鲜。现在知道他们都是Gay之后,又觉得这种较劲有些好笑。
容貌的不自信,只是米开朗基罗生命悲剧底色的一部分。这里用“悲剧”不是指他真的很惨,而是意指伟大的悲剧,神话般的悲剧。就像他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带有痛苦的姿态,但是又充满力量。痛苦的力量,也是米开朗基罗的一生。
影片结尾米开对天呼喊实在是刻意,全片就是这样,有时灵动有时笨拙,观感上比较分裂。
跟电影《佛洛伦萨与乌菲兹美术馆》中由伟大的洛伦佐叙述历史类似。本片通过米开朗基罗自述及瓦萨里的介绍向观众讲述了米爷一生的绝大部分重要作品。米爷的一生是有他的作品串联起来的。“当一个艺术家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的时候,他已经超出了人类幸福所定义的境界”。去年去意大利朝圣之前,我读完了传记小说《痛苦与自由》内容与本片吻合。读小说时,我曾几度落泪。观影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小说。本片也可作为旅行前的强化。
作品包括:
浅浮雕《阶梯上的圣母子》
《半人马之战》
《圣殇》
《大卫》
多尼圆幅《圣家族》灵感来自Saint Paul 写给Ephesians(以弗所基督徒)的信。无法跨越的矮墙作为原罪。隔开婴儿基督与小圣约翰和其他宽衣解带的年轻男子裸体。一如基督教义所示:脱掉原罪便可不再受苦,并获新生。
皮蒂圆幅《圣母子》
《卡希那之战》时间冻结在了战争爆发的前一刻。
《奴隶》系列
《摩西》,刻画的族长即是尤利乌斯二世,坐座落圣彼得锁链堂。摩西转头望向教堂的小窗户,迎面的阳光更显得摩西高大。
《西斯廷礼拜堂拱顶湿壁画》
《夜》陷入沉思,毫无意识与记忆。《昼》转身的姿态展现强壮体魄。《暮》(黄昏)仿佛投入永眠。《晨》(黎明)刚从卧榻上苏醒。隐喻人生光阴的流逝,也意旨永恒与救赎的那一刻。全部哀悼美第奇一家的逝世。
《圣洛伦佐教堂地下密室素描》1975年被发现。
托马索和维多利亚科隆那夫人带给他的爱情。素描《被鹰啄心的提厄斯》、《法厄同驾马车落入波河》、素描《圣十字》、《圣殇》。
《最后的审判》底色为乔托钟爱的青金石蓝。眼神似火的Charon,驱赶罪人渡冥河。冥界判官米诺斯,身受巨蛇缠绕。它的脸依照宗教礼仪官切塞纳丑化所画,借此报复他曾提出受难者不应裸体的意见。升天者可以听到7个喇叭吹出的乐音,受刑人塞住耳朵以免失聪。圣彼得交还钥匙。圣巴托罗缪展示被剥下的皮囊,脸部是米氏的脸。他希望以此去上帝面前赎罪。
《圣彼得大教堂圆顶》
《达隆尼尼圣殇》最后的雕塑。
工作日,辛苦了...
缓解一下,推荐一部“艺术”题材的作品---米开朗基罗。
意大利影片《米开朗基罗》n
作品类型:传记
主要演员:Enrico Lo Verso、Ivano Marescotti
故事概述:米开朗基罗的创作人生(艰辛、执着、困苦)
上映时间:2018年12月27日在意大利上映
作品获奖、提名一览:n
相当“简单”的作品,耐看、吸引人,可惜,笔者才疏学浅,很难将有形的画面转化为精致的辞藻表述出来,只能言简意赅,点到即止,望海涵。
1,人物“简单”n
整部作品就两演员,分别饰演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与其学生(兼好友)乔尔乔,两人之间没有多余的嘻嘻哈哈(本来就不在同一时间轴),只有严肃的艺术追求(艺术传记,不谈艺术,何其无聊)。话说,这种“操作”比那些“文绉绉”、“假惺惺”的艺术片高明不知多少、真实不知多少。n
2,故事“简单”n
几部传世经典雕塑作品---圣母与圣子、圣殇、大卫、摩西...
几幅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教堂壁画---创世纪、最后的审判...
雕塑、壁画,看似“简单”的艺术形式,却被作品中隐藏的深邃寓意(《圣经》对于全人类的启示)所包裹,宗教、艺术、人生,在此一刻融汇在一起,让观众肃然起敬。n
3,条理“简单”n
a,利用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将故事串联起来
b,利用老师的自述、学生的叙述,将每部旷世神作的创作始末有条有理呈现在观众面前
c,利用宗教文化(上帝的救恩、审判、慈爱)连接米开朗基罗创作生涯中的“神性”,结合作品中的生死思考(活着为什么?死后往何处?),三者合为一体,显出了文艺复兴巨匠创作史诗之作前前后后的思路转变与思想升华
4,寓意“简单”
a,上帝救恩的思索
b,孤独的艺术人生
c,追求完美的执念
节后上班第一天,比较累,睡了...
编剧★★★★☆(艺术的对白,宛如一场“哲学的思辨”)n
导演★★★★☆(不玩花里胡哨,聚焦艺术巨匠;不闲扯,关注作品内在价值)
演员★★★★★(两个人,每人半场独角戏,演技卓越)
剧情★★★★☆(简简单单才是“真”)
视效★★★★★(光影效果结合史诗巨作,视觉效果满分)
音效★★★★★(配乐与画面相得益彰)
推荐度★★★★★(喜好艺术的观众不容错过)
别碰脏钱
必殺仕事人2023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关于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的传记影片,连续两天连看两部,前一天看的2004年英国纪录片,后一天是2018年意大利剧情片。之所以连着看,是因为刚读完《罗丹艺术论》,书中罗丹对米开朗基罗作品反复提及赏析。为增加对米开朗基罗了解,就趁热打铁看看影片,在B站一搜,出来两部,索性都看看吧。n容我别说一些。知识在大脑里一旦形成网状链接,便不易遗忘,就像读完一个长长的故事,很容易记住且长久不忘,若是背几条物理学公式,我想,对多数人是极困难的。故事是人物、事件、情节、思想等各要素的混合体,好者能调动读者想象,能扰动读者情感,便很容易在读者脑神经中织就一张大网,牢牢固化。特别像我,本来记性不好,又加上年过四十,记忆衰退,更要多动些点子,否则过目就忘。人的身体机能,三十岁开始慢慢衰退,三十五岁开始明显衰退,容颜、四肢显而易见,而大脑是不能被直观的,衰退容易被忽视,仔细想想又是实在存在的,比如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固执,老年痴呆,都是大脑生理性衰退的表现,只不过因人不异,程度有轻重,时间有早晚。n连起来看两部影片,难免心生一些比较。英国纪录片,部分情节用情景再现方式拍摄,效果很好,直观,说服力强。比如大卫,从石料选材到复制,再到运输方式,最大可能模拟当时情形。比如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重现当时米开朗基罗设计的鹰架,以及作画时的生理感受。可见付足代价。影片叙事在人物轶事上有些侧重,节奏相对明快,但又显得有些急躁,或许是为贴合传说中米开朗基罗性格,急躁孤僻。但是,一不留神把米开朗基罗表现的有些轻浮,算是过犹不及吧。n意大利剧情片,主要通过作品折射米氏思想与情感,台词富有哲理和诗意,意蕴绵绵,荡人心绪。影片对米开朗基罗主要作品给了大量特写镜头,但节奏略显急促,失去一些韵味。整部影片显得有些沉闷,或许是为把观众引入米开朗基罗的内心世界。n对于人物传记,很难有一部影视或文学著作能把一个人完全呈现出来,更何况与作品人物相去五百年。无论影视还是文学,本身也是艺术作品。艺术是主观的,是情感的。所以,没必要穷究导演或作者表现的人物片面与否,作品表现什么,就欣赏什么好啦。n如果选择,我喜欢意大利剧情片。
类型标签是剧情 / 传记,但一看还不如说是纪录片。找了两位主演,分别演米开朗基罗和乔尔乔·瓦萨里。但他们一个像演先锋话剧,一个像主持央视文史节目。对话打破第四堵墙,和观众直接交流,也没什么“虚构的”剧情。每解析作品,影片就会切到标准艺术纪录片模式:普通人拍不到的特写,从容稳定的推拉摇移,戏剧性的光影变幻......俗套是俗套,但用优秀的摄影呈现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只会得到视觉盛宴。当我的视线随着摄影机在西斯廷教堂中穿行、游荡,仿佛身在天堂。再加上恢弘的配乐,让人几近落泪。在展示《摩西像》时,有一段配乐竟然是电子乐,顿时让我想起朋克内核的《年轻的教宗》
翻了下评论,文本浅白是被批评较多的点。确实,解说留于导览式的介绍,但我觉得信息量对于外行是够的。之前看过《米开朗基罗— "雕塑•绘画•建筑"作品全集》,大部分文字也忘了,再看一遍无妨。此外,还学到了一些新知识(八卦)。比如之前我以为拉斐尔在壁画《雅典学院》中借用米开朗基罗的形象是纯粹的尊敬,但这部片子揭露了更现实的纠葛——感觉米开总在被害人的位置,莫名心疼。
电影里还提到一个连我也知道的出圈瓜:学徒时的耿直米开,指出同学托里贾诺水平不行后,被他打伤了鼻子。
但这部片子没说托里贾诺之后的经历。这位暴力青年动手打人后,在佛罗伦萨难保自身,便鞋底抹油逃往意大利其它城市。1511年,他做了个无比正确的决定—去英国。当时英国和意大利比,就是文化沙漠,像凯尔特人和古罗马人之间的惨烈对比一样。但和以往不同的是,英国此时已不是蛮荒之地,而是上升的新星,所以急切地需要大陆文明的滋养。托里贾诺充当了山村支教老师的角色,成为了文艺复兴在英国的首位倡导者。他的代表作是西敏寺中的亨利七世陵墓,艺术水平给米开朗基罗提鞋都不够,但还是喜提BBC纪录片—《英国式文艺复兴》。
米开朗基罗因为这一拳鼻子变形,这对他并不出众的容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小学时看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对米开朗基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如何嫉妒达·芬奇的风度翩翩。当时我也不了解米开是何方神圣,只觉得这种男人间的嫉妒很新鲜。现在知道他们都是Gay之后,又觉得这种较劲有些好笑。
容貌的不自信,只是米开朗基罗生命悲剧底色的一部分。这里用“悲剧”不是指他真的很惨,而是意指伟大的悲剧,神话般的悲剧。就像他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带有痛苦的姿态,但是又充满力量。痛苦的力量,也是米开朗基罗的一生。
影片结尾米开对天呼喊实在是刻意,全片就是这样,有时灵动有时笨拙,观感上比较分裂。
Michelangelo.Endless.2018.ITALIAN.720p.BluRay.H264.AAC-VXT
magnet:?xt=urn:btih:f063e9d7357091ea5d92517121f83301d35a9353&dn=Michelangelo.Endless.2018.ITALIAN.1080p.BluRay.H264.AAC-VXT&tr=http%3A%2F%2Ftracker.trackerfix.com%3A80%2Fannounce&tr=udp%3A%2F%2F9.rarbg.me%3A2730%2Fannounce&tr=udp%3A%2F%2F9.rarbg.to%3A2760%2Fannounce
跟电影《佛洛伦萨与乌菲兹美术馆》中由伟大的洛伦佐叙述历史类似。本片通过米开朗基罗自述及瓦萨里的介绍向观众讲述了米爷一生的绝大部分重要作品。米爷的一生是有他的作品串联起来的。“当一个艺术家全力以赴投入工作的时候,他已经超出了人类幸福所定义的境界”。去年去意大利朝圣之前,我读完了传记小说《痛苦与自由》内容与本片吻合。读小说时,我曾几度落泪。观影后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小说。本片也可作为旅行前的强化。
作品包括:
浅浮雕《阶梯上的圣母子》
《半人马之战》
《圣殇》
《大卫》
多尼圆幅《圣家族》灵感来自Saint Paul 写给Ephesians(以弗所基督徒)的信。无法跨越的矮墙作为原罪。隔开婴儿基督与小圣约翰和其他宽衣解带的年轻男子裸体。一如基督教义所示:脱掉原罪便可不再受苦,并获新生。
皮蒂圆幅《圣母子》
《卡希那之战》时间冻结在了战争爆发的前一刻。
《奴隶》系列
《摩西》,刻画的族长即是尤利乌斯二世,坐座落圣彼得锁链堂。摩西转头望向教堂的小窗户,迎面的阳光更显得摩西高大。
《西斯廷礼拜堂拱顶湿壁画》
《夜》陷入沉思,毫无意识与记忆。《昼》转身的姿态展现强壮体魄。《暮》(黄昏)仿佛投入永眠。《晨》(黎明)刚从卧榻上苏醒。隐喻人生光阴的流逝,也意旨永恒与救赎的那一刻。全部哀悼美第奇一家的逝世。
《圣洛伦佐教堂地下密室素描》1975年被发现。
托马索和维多利亚科隆那夫人带给他的爱情。素描《被鹰啄心的提厄斯》、《法厄同驾马车落入波河》、素描《圣十字》、《圣殇》。
《最后的审判》底色为乔托钟爱的青金石蓝。眼神似火的Charon,驱赶罪人渡冥河。冥界判官米诺斯,身受巨蛇缠绕。它的脸依照宗教礼仪官切塞纳丑化所画,借此报复他曾提出受难者不应裸体的意见。升天者可以听到7个喇叭吹出的乐音,受刑人塞住耳朵以免失聪。圣彼得交还钥匙。圣巴托罗缪展示被剥下的皮囊,脸部是米氏的脸。他希望以此去上帝面前赎罪。
《圣彼得大教堂圆顶》
《达隆尼尼圣殇》最后的雕塑。
工作日,辛苦了...
缓解一下,推荐一部“艺术”题材的作品---米开朗基罗。
意大利影片《米开朗基罗》n
作品类型:传记
主要演员:Enrico Lo Verso、Ivano Marescotti
故事概述:米开朗基罗的创作人生(艰辛、执着、困苦)
上映时间:2018年12月27日在意大利上映
作品获奖、提名一览:n
相当“简单”的作品,耐看、吸引人,可惜,笔者才疏学浅,很难将有形的画面转化为精致的辞藻表述出来,只能言简意赅,点到即止,望海涵。
1,人物“简单”n
整部作品就两演员,分别饰演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与其学生(兼好友)乔尔乔,两人之间没有多余的嘻嘻哈哈(本来就不在同一时间轴),只有严肃的艺术追求(艺术传记,不谈艺术,何其无聊)。话说,这种“操作”比那些“文绉绉”、“假惺惺”的艺术片高明不知多少、真实不知多少。n
2,故事“简单”n
几部传世经典雕塑作品---圣母与圣子、圣殇、大卫、摩西...
几幅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教堂壁画---创世纪、最后的审判...
雕塑、壁画,看似“简单”的艺术形式,却被作品中隐藏的深邃寓意(《圣经》对于全人类的启示)所包裹,宗教、艺术、人生,在此一刻融汇在一起,让观众肃然起敬。n
3,条理“简单”n
a,利用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将故事串联起来
b,利用老师的自述、学生的叙述,将每部旷世神作的创作始末有条有理呈现在观众面前
c,利用宗教文化(上帝的救恩、审判、慈爱)连接米开朗基罗创作生涯中的“神性”,结合作品中的生死思考(活着为什么?死后往何处?),三者合为一体,显出了文艺复兴巨匠创作史诗之作前前后后的思路转变与思想升华
4,寓意“简单”
a,上帝救恩的思索
b,孤独的艺术人生
c,追求完美的执念
节后上班第一天,比较累,睡了...
编剧★★★★☆(艺术的对白,宛如一场“哲学的思辨”)n
导演★★★★☆(不玩花里胡哨,聚焦艺术巨匠;不闲扯,关注作品内在价值)
演员★★★★★(两个人,每人半场独角戏,演技卓越)
剧情★★★★☆(简简单单才是“真”)
视效★★★★★(光影效果结合史诗巨作,视觉效果满分)
音效★★★★★(配乐与画面相得益彰)
推荐度★★★★★(喜好艺术的观众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