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formed them free, and free they must remain, Till they enthrall themselves ... ——John Milton 《愛·尋·迷》这部电影由有“香江第一才子”之称的陶杰编剧导演,以他在《爽报》上写的一系列黄色短篇小说为蓝本改编而成的,影片当然甚具他的个人风格。不过他自己形容这部电影就是:「這部戲有什麼賣點?靚仔、靚女、對白、脫衣服,加點音樂,就係咁多。我開咪十年,寫的東西,市民在網絡點擊全是免費的,你們畀番七十蚊,當乞丐,回饋我,得唔得?」 影片围绕贤、乐、星三个小学的好朋友的故事展开。故事开始三位小学好友在Facebook找到对方后重聚。见面后发现性格各异的三人经历亦各异。李国贤是一个满嘴跑英文性格直率一心想Change the world的金融才俊,他不能自制地爱上寂寞之政界候选人之妻;阿乐则是一个沉浸文化凋零中的穷讲师,自出生未曾见过自己之亲父,常年酗酒之病母过世,始积极追寻父亲下落,其间与一大陆女留学生爱上,女生替他找寻父亲;阿星一个赚钱大过天的典型醒目香港仔,从小家贫,凭一门剪发技艺,结识了一名离婚富太,他常想出人头地,但受出身所限。见面后,三人各有特别之经历,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全片有几个片段让我深刻,分别是: 一、李国贤在偷看老师之后回家被父母训斥,他一气之下爆出他老爸和菲佣的私情,当然他老爸恼羞成怒,但是让我感到很意外的是他老妈听到这事情后,虽然生气但是却很很执着孩子骂爸爸的那个Hypocrite拼错了。而孩子最后说我最讨厌伪君子了仿佛也为他接下来的命运做铺垫。 二、李家乐在大学教中文,当他上课向学生讲述中国的才女时,台下几乎没人在听,不是在上网就是在睡觉,甚至有人吃杯面。为什么我对这个镜头这么有共鸣,可能是因为我热爱文学,并且我也是读中文出身的,记得这样的场景在我大学的课堂里也有出现。那种悲凉的感觉我现在还能感受到。李家乐在影片中说的一句话显示在中文沦落的悲惨:你读中文出去,边个会请你?在这个现实社会中,大家都以名利为重,诗情画意的文化艺术早已边缘化,剩下垂死的挣扎。 三、在瀑布那里,富婆想推阿星落去,阿星在手机反光面看到,顺势让富婆跌入瀑布。这场所谓的情爱,最后不过是人类对物欲的贪婪。 四、最让我觉得伤悲的是李国贤虽然是一个ABC,但他深爱着鬼妹。可惜这个鬼妹却并不像他一样简单。她一路哄着他,他受不了爆了她老公的事情,以为可以与她改变局面。哪知道她恨他让她的名利受损,找人撞死了他。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爱一个人就等于给他一把可以随时捅进你心脏的刀。 五、当然最悲剧的一场是家乐开枪自杀那段。戏中的家乐总是郁郁寡欢,然后命运对他极不仁慈,他觉得生存没有任何意义。因此选择了最艺术也最悲壮的开枪自杀。 我很喜欢一个影评人对这部片子结局的分析:「安排片中陈家乐自尽也大有深意,他对社会的沦落有切肤之痛,却又无从表达,他的死像乔峰,是不能直面自己的历史和父辈的历史,也像陈寅恪,为整个中国文化殉道。半唐蕃金融才俊的死则暗示着直率天真(甚至有点幼稚)充满正义感的那套西方价值观在中国这个酱缸里,是无法生存的,会死的突然,戛然而止。唯有赚钱大过天的醒目香港仔,才能放下一切包袱(他对两个儿时好友死没有丝毫的悲伤,大喇喇端了他们的酒杯)拥抱美好生活。」 我认为整部影片虽然以情欲为噱头,但是不少地方有着政治隐喻,更有人性反思。在电影内涵上完全与陶杰平时的杂文风格一致,无奈是小成本制作,难免在很多方面有限制。期待陶杰先生更有代表性的作品诞生。
貫穿全片的三個男主角,分別是陶傑另外三個分身:一個滿嘴跑英文性格直率一心想Change the world的金融才俊,一個眷戀古典文化,沉浸文化凋零中,苦苦追尋自己身世(我覺得此處的父親,應當是暗喻文化上的父親多過血統),思想略微迂腐的中文系教授,一個轉錢大過天,發財無原則的典型醒目香港仔。從結局來看,前面兩個分身,在香港死掉了,死於陰謀,死於自己的精神掙扎。唯有賺錢第一的分身活下來,並預示了此後更好的生活。陶傑如此安排,並非完全無心。
and free they must remain,
Till they enthrall themselves ...
——John Milton
《愛·尋·迷》这部电影由有“香江第一才子”之称的陶杰编剧导演,以他在《爽报》上写的一系列黄色短篇小说为蓝本改编而成的,影片当然甚具他的个人风格。不过他自己形容这部电影就是:「這部戲有什麼賣點?靚仔、靚女、對白、脫衣服,加點音樂,就係咁多。我開咪十年,寫的東西,市民在網絡點擊全是免費的,你們畀番七十蚊,當乞丐,回饋我,得唔得?」
影片围绕贤、乐、星三个小学的好朋友的故事展开。故事开始三位小学好友在Facebook找到对方后重聚。见面后发现性格各异的三人经历亦各异。李国贤是一个满嘴跑英文性格直率一心想Change the world的金融才俊,他不能自制地爱上寂寞之政界候选人之妻;阿乐则是一个沉浸文化凋零中的穷讲师,自出生未曾见过自己之亲父,常年酗酒之病母过世,始积极追寻父亲下落,其间与一大陆女留学生爱上,女生替他找寻父亲;阿星一个赚钱大过天的典型醒目香港仔,从小家贫,凭一门剪发技艺,结识了一名离婚富太,他常想出人头地,但受出身所限。见面后,三人各有特别之经历,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全片有几个片段让我深刻,分别是:
一、李国贤在偷看老师之后回家被父母训斥,他一气之下爆出他老爸和菲佣的私情,当然他老爸恼羞成怒,但是让我感到很意外的是他老妈听到这事情后,虽然生气但是却很很执着孩子骂爸爸的那个Hypocrite拼错了。而孩子最后说我最讨厌伪君子了仿佛也为他接下来的命运做铺垫。
二、李家乐在大学教中文,当他上课向学生讲述中国的才女时,台下几乎没人在听,不是在上网就是在睡觉,甚至有人吃杯面。为什么我对这个镜头这么有共鸣,可能是因为我热爱文学,并且我也是读中文出身的,记得这样的场景在我大学的课堂里也有出现。那种悲凉的感觉我现在还能感受到。李家乐在影片中说的一句话显示在中文沦落的悲惨:你读中文出去,边个会请你?在这个现实社会中,大家都以名利为重,诗情画意的文化艺术早已边缘化,剩下垂死的挣扎。
三、在瀑布那里,富婆想推阿星落去,阿星在手机反光面看到,顺势让富婆跌入瀑布。这场所谓的情爱,最后不过是人类对物欲的贪婪。
四、最让我觉得伤悲的是李国贤虽然是一个ABC,但他深爱着鬼妹。可惜这个鬼妹却并不像他一样简单。她一路哄着他,他受不了爆了她老公的事情,以为可以与她改变局面。哪知道她恨他让她的名利受损,找人撞死了他。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爱一个人就等于给他一把可以随时捅进你心脏的刀。
五、当然最悲剧的一场是家乐开枪自杀那段。戏中的家乐总是郁郁寡欢,然后命运对他极不仁慈,他觉得生存没有任何意义。因此选择了最艺术也最悲壮的开枪自杀。
我很喜欢一个影评人对这部片子结局的分析:「安排片中陈家乐自尽也大有深意,他对社会的沦落有切肤之痛,却又无从表达,他的死像乔峰,是不能直面自己的历史和父辈的历史,也像陈寅恪,为整个中国文化殉道。半唐蕃金融才俊的死则暗示着直率天真(甚至有点幼稚)充满正义感的那套西方价值观在中国这个酱缸里,是无法生存的,会死的突然,戛然而止。唯有赚钱大过天的醒目香港仔,才能放下一切包袱(他对两个儿时好友死没有丝毫的悲伤,大喇喇端了他们的酒杯)拥抱美好生活。」
我认为整部影片虽然以情欲为噱头,但是不少地方有着政治隐喻,更有人性反思。在电影内涵上完全与陶杰平时的杂文风格一致,无奈是小成本制作,难免在很多方面有限制。期待陶杰先生更有代表性的作品诞生。
这是一部与你的三观战斗的电影,不伦恋,同性恋,同时游离不伦恋与同性恋,即两头插,你或者见过母女双飞,你见过母子双飞吗?
恋童癖政客,政客纷争,这部电影把可以调侃的东西都调侃了一遍,或者整部电影剧情有些乱,但当中对这个时代的披判颇有香港电影的精神,或者你会扯专业拍电影角度,我觉得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拍戏方法,有人喜欢把一个故事从头讲到尾,也有人喜欢同时讲几个故事,或者破坏了整体的美感,如果这部电影就其中一个故事发展下去,可能就会俗气好多了。这种点到为止的氛围挺不错的。
罗霖的美真是摄人心魄,每一个镜头都向你展示了成熟女性的魅力,关楚耀交足了功课,关楚耀的角色应该最难演了!
导演好似是写黄文起家的,对性的捉摸挺令人欣赏,几幕床戏剪接式镜头真是挑动苛尔蒙。徐天佑的故事实在万中无一,纯当观赏吧!
很多这种撩人式的情话,不愧是作家,暂时抛弃你的三观,欣赏一下。
这应是近年最大勇气的电影了。
當局者迷 占飛
當局者迷
陶傑執導的《愛.尋.迷》,開跑一周,票房好像不太理想。早前,他接受一位傳媒老闆訪問,說:「這部戲有什麼賣點?靚仔、靚女、對白、脫衣服,加點音樂,就係咁多。我開咪十年,寫的東西,市民在網絡點擊全是免費的,你們畀番七十蚊,當乞丐,回饋我,得唔得?」
得,就憑這句,占飛買票進場,結果是失望。
任何導演,要拍一套好電影,都要有一條絕對清晰的主線。不是成本的問題,例如《狂舞派》刀仔鋸大樹,他們的主線是,「為了跳舞,你可以去到幾盡?」《殭屍》口碑極佳,因大家都看到電影向懷舊殭屍片致敬。
驚慄大師希治閣便曾說:「If it's a good movie, the sound could go off and the audience would still have a perfectly clear idea of what was going on.」
《愛.尋.迷》跟《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一樣有個毛病,就是導演對這個時代有太多觀察,有太多話要說,結果反而弄得零碎。然而《紅VAN》至少是一個精采的故事,高潮迭起,演員的演技精湛,搞笑位處理自然;但前者卻連這幾點都做不到,都怪陶傑當局者迷。
電影其實不是沒有主線,只是不夠乾淨利落。他想說的是回歸後的香港,港人身份頓變成「邊緣人」。六個主角,有面臨離婚的闊太、搭上闊太的髮型師、沒有市場的文學教師、當援交的內地女生、捨不得離開comfort zone的年輕闊太,以及迷戀這位闊太的banker。六個「邊緣人」,對照香港,近年被指邊緣化,的確令人感觸。
斧鑿痕迹
如何將複雜的故事和情緒,化為簡約的電影主線,有高低手之別。電影大師馬田史高西斯便說過「Simple is hard」,只是,簡約,並不容易。
電影有很多斧鑿痕迹,時而太深,時而太淺。在「深」的方面,每個主角或配角,都是「才子」。他們不是賣弄中英文金句,就是人生格言。不管是低學歷的髮型師,或乳臭未乾的小學生,也是如此。
感覺突兀,是這部電影的最大致命傷。躺在病床的虛弱婦人,跟前來探病的兒子女友,才第一次碰面,竟說出這樣動人的心路歷程:「我像困在琥珀的昆蟲,飛不出來。」 又或者,流落街頭、自我封閉的變性人,從常理看,應多少表現出瘋癲及娘娘腔,但他卻精神健康,對答如流,當中又夾雜了「陶式金句」。
在「淺」的方面,就是too literal,像專欄文字交代背景,速戰速決。例如電影開首,三個男主角碰面,每人輪流交代身世,真是,所謂拍電影,也不能太過似TVB拍劇呀。
其實後來已有故事交代三人現況,何須「畫公仔畫出腸」?
最令人失笑的是,關楚耀跟男孩親吻,因鋪排不順,看起來非常滑稽。占飛看的這場電影,觀眾的反應是:大笑。
趕稿才子
陶傑的確是才子,傳聞說他可以一邊開咪,一邊寫稿。
很久以前,有目擊證人向占飛說,電台直播室內,陶傑將原稿紙鋪在桌上,當拍檔說話,他就低下頭寫稿;當拍檔停下,他才抬起頭搭嘴。當然,這情況不常發生。而待節目完畢,他還會直接走上二樓辦公室,將原稿紙傳真出去。
另一個才子風采,見於他為電台錄製的聲音專欄。原來,大部分主持都是先寫好稿,再照稿讀,還有不少NG。 陶傑則不同,他出口成文,在錄音室來回踱步,側頭一想,閉上眼睛,就流暢地完成整個聲音專欄《陶言無忌》。 如此才子,卻不一定是好導演,這次算是個經驗吧。
以戲論戲,他已自行總括,正是「靚仔、靚女、對白、脫衣服,加點音樂,就係咁多。」
jimfly@hkej.com
撰文︰占飛
從龍套和劇組成員名單,可以看到陶傑的人緣:黎小田,儲簡寧(Michael CHugani), 黃永,還有時常在《光明頂》開腔的前特首曾蔭權的大廚于燕平。陶傑就是這種左右通吃的人,說的好聽點兒是上善若水,無孔不入。但在香港有人也會說他圓滑,『抽水』專家,文妓--我以前寫過幾篇文章講這些,作為一個民間陶傑研究專家,我覺得陶傑並不是文妓,回頭看看,他沒有在任何事件上前後矛盾,立場飄忽。不會因為任何文章,被人抓住話柄,文人如此,你只能說高明。
另一面,陶傑是非常懂得賺錢的。地鐵站有他大幅廣告,既有補品燕窩,也有留學諮詢。尤其是留學諮詢,他既為英國文化協會做廣告,也為留學中介機構代言,真可謂甲方乙方通吃。他甚至還做過一種預防男人前列腺疾病藥物的廣告。
陶傑的書在各大書店都被擺在流行讀物櫃位,他毫不介意封面設計誇張、搞笑甚至低俗。陶傑曾經說過,我最討厭文人風骨,你今天拍我膊頭(肩膀)說,你是知識分子,大才子,給我們學校演講就不要收錢了吧。Ok,我不收錢,我坐飛機時,可不可以拍著空姐肩膀說,我是知識分子,大才子,唔該可不可以給我升頭等艙?
就是這種坦蕩、精明、沒有文人包袱,讓普通虛偽的文化人,知識分子覺得陶傑無風骨。
說了這麼多,和電影有關嗎?
有!陶傑一直強調,真正的藝術家作家,必須懂得精神分裂,不能只會做自己,不能只有一套原則,而他自己津津樂道的,身體力行的,正是如此。如果看得懂,能從這部電影中看出陶傑的幾個分身。
甚至影片一開始的大龍套儲簡寧,就是陶傑的分身之一--一個熱愛並強烈擁護捍衛新聞柿油的老牌新聞人。後來,這個角色面對一個驚天大新聞時的反應,亦是陶傑的內心戲:既想爆出這個大新聞,一舉揚名立萬,又擔心會惹禍,我還要在這裡混下去啊。(權衡之後,還是爆了)
貫穿全片的三個男主角,分別是陶傑另外三個分身:一個滿嘴跑英文性格直率一心想Change the world的金融才俊,一個眷戀古典文化,沉浸文化凋零中,苦苦追尋自己身世(我覺得此處的父親,應當是暗喻文化上的父親多過血統),思想略微迂腐的中文系教授,一個轉錢大過天,發財無原則的典型醒目香港仔。從結局來看,前面兩個分身,在香港死掉了,死於陰謀,死於自己的精神掙扎。唯有賺錢第一的分身活下來,並預示了此後更好的生活。陶傑如此安排,並非完全無心。
陶傑把平時的積累(真實和意淫),盡情傾注在這三個分身上:金融才俊完美的flirting,成功泡到人妻鬼妹,中文教授雖迂腐卻有清純女學生的仰慕與愛(這個純粹是意淫)。賺錢大過天的醒目仔懂得欣賞莫扎特,懂得寂寞女人心。這些都是平時陶傑在節目裡,在文章中不斷重複的概念和故事。甚至那些不經意的細節鏡頭,例如,港孩罵菲傭,內地遊客不排隊搶的士,小學生偷看女老師出浴,也是陶傑平時寫過許多次,說過許多次的觀察所得。但這種『私貨』夾帶的太多,多少有點令整部電影主次不分,算是小小的瑕疵。這也是文人忽然寫小說,文人忽然導電影的普遍問題。如果諸位有心去看看李敖寫的小說,會被小說中比情節更多的長篇大論嚇死。與之相比,陶傑已經盡量收斂了很多。
想像這部電影製作過程,陶傑作為一個『青頭仔』導演,肯定有許多不明白,不專業之處,但從電影效果看得出,陶傑又是多麼的會用人,虛心聽取專業人士意見--如果不是如此,電影不會這麼好看。尤其是片中那段V園豬光會實景,樓上春光,一對兒偷情男女跳探戈,樓下燭光,幾十萬人悲情悼柳絲。那段曲目,出自黎小田--陶傑多年的老友,亦是電影配樂專家。陶傑幾次忍不住在《光明頂》自誇這段鏡頭和配樂,的確是全片最華彩最經典的鏡頭。樓上調情的人,維圓靜坐的人,都是陶傑的分身,人為何不能在柳絲這天和人妻偷食,但內心卻仍在悼念死難者?
同樣,他安排片中陳家樂自盡也大有深意,他對社會的淪落有切膚之痛,卻又無從表達,他的死像喬峰,是不能直面自己的歷史和父輩的歷史,也像陳寅恪,為整個中國文化殉道。半唐蕃金融才俊的死則暗示著直率天真(甚至有點幼稚)充滿正義感的那套西方價值觀在中國這個醬缸裡,是無法生存的,會死的突然,戛然而止。唯有賺錢大過天的醒目香港仔,才能放下一切包袱(他對兩個兒時好友死去沒有絲毫的悲傷,大喇喇端了他們的酒杯)擁抱美好生活。
另外,陶傑經常說,他從小喜歡看電影,初中時就已經懵懵懂懂看了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並建立了品味,同時又對李翰祥導演的風月電影讚賞有加(兄弟也全套看齊,確實是好東西)。從這部電影可以看出,陶傑是深明好的三級片之道的,全片不少床戲,但絕無露點(兩點都不露)。一切都欲言又止,做足了前戲,卻不給看實戰。是高明三級電影的精髓。
陶傑想用這部文藝小品,提升港片的品味,這部電影令我想起他執筆編劇的一集《獅子山下》(以中學生課堂學《紅樓夢》為背景的故事,悼念中國文化凋零,批判溫格),本片其實是這部《獅子山下》的一個延伸,和專業電影導演比,有不足之處,但仍是部值得一看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