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喜剧片  »  青青校树

青青校树  The Elementary School

331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兹旦内克·斯维拉克利布谢·沙弗兰科娃鲁道夫·霍辛斯基翁德雷·维特希丹妮拉·科拉洛娃伊娃·赫鲁波娃鲁道夫·霍辛斯基波莱克·波利夫卡扬·特日斯卡伊雷娜·帕夫拉斯科娃MiroslavaSkudrnováAliceDvorákováPetrCepek彼得·采佩克

类型:剧情喜剧战争导演:扬·斯维拉克 状态:正片 年份:1991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豆瓣:8.3分热度:4 ℃ 时间:2024-06-11 16:44:06

简介:详情  1949年布拉格,解放不到一年的捷克人民正享受着来之不易的自由和快乐。10岁男孩艾达和好友汤达住在布拉格郊外的小镇上,这个年龄的孩子活泼、顽皮,他们所在的班级更是全校闻名的问题班。女教师马绍娃在这群坏小子的折磨下(D...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1949年布拉格,解放不到一年的捷克人民正享受着来之不易的自由和快乐。10岁男孩艾达和好友汤达住在布拉格郊外的小镇上,这个年龄的孩子活泼、顽皮,他们所在的班级更是全校闻名的问题班。女教师马绍娃在这群坏小子的折磨下(Daniela Kolárová 饰)精神崩溃,头疼不已的校长(Rudolf Hrusínský 饰)只好请来曾参加过反法西斯抵抗组织伊戈尔•尼兹洛(Jan Triska 饰)担任他们的班主任。一身戎装且佩枪的伊戈尔严厉非常,但他的传奇经历却让坏小子们大为折服。当然,伊戈尔又并非不是人间烟火的完美英雄,见到美丽女子他的风流本性依然展露无疑…  本片荣获1994年葡萄牙奇幻国际电影节导演周荣誉奖、1991年捷克皮尔森电影节金翠鸟奖。
  • 头像
    枯藤和老虎
    最好的儿童题材电影!看了资料才知道,编剧、导演是父子俩。
    按自己的分类是属于情感充沛的电影。每个细节中都流露着一个孩子童年成长中的记忆。
    他们懵懂的认知周围的世界,从身边的人寻找偶像来崇拜、来模仿。最初的父亲、老师,到再一次发现了父亲。
    整篇故事没有巨大的矛盾冲突,但了解一点点背景都会知道,那段时光之后酝酿着巨大的社会改变。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更觉得幸福时光的美丽,不仅仅是那个孩子的童年。
    剧作手段超级强,看似可以制造冲突和外部动作的情节全都在最后一刻归于平淡。欧洲电影不屑于制造强力的戏剧性,生活的本来面目也就是那样的平淡。
    最后父亲被误传死讯的那一段精彩极了。很早很早埋下了棍子的伏笔,刚刚因为火箭炮在儿子心目中有了伟大金色的身影。这一场之前又安排了暴雨雷电~~父亲深夜被电话叫走。儿子在父母的床上对妈妈说:我喜欢现在的爸爸……还有那个早早安排好专门报告死讯的邻居老太太……所有这一切预示着父亲的不幸遭遇……但是,编剧玩了一个愉快的小花招,先听到死讯,再去推翻它!!!简直太精彩!!
    而导演在片子中所作的就是,运用全部手段把剧作和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用斯拉夫人特有的幽默。
    儿童题材故事中的极品!
  • 头像
    dami
    扬•斯维拉克作品《青青校树》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5年6月6日(星期六)上午10:46—11:20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扬•斯维拉克作品《青青校树》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马以乐、金爱武、王犀灵、何吉、杨越辉、杜素梅、梁颖枝、朱颖敏、胡侃文、蔡玲、孙凤凤、黄方悦、赵玲玲、余璐敏(观影者:方永根、陈纫秋、黄钢、姬伯庆、范大茵、周洪泽、朱明、姜希珍、翁锡良、王月芳、万邦炎、朱松法、朱剑云、江元培、周玲梅、徐涌、王文仁、任同玉、王海燕、俞昌德、章毓苏、朱法清、李松林、何天华、朱爱兰、任同安、赵一宁、黎小冰、张培红、池云飞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黄方悦

    本月影片明朗、诙谐,带喜剧风格,很有浪漫色彩,是这个季度最精彩最好看的影片
    范达明: 4月份起的“东欧电影季”,我们先后做了米洛斯•福尔曼与波兰斯基两位导演的电影月,本季第三个月今天开始,介绍东欧的捷克影片,包括两部斯维拉克父子电影和两部捷克文学名著电影。“父子电影”类似“兄弟电影”。我们影吧2011年12月曾经做过一个“科恩兄弟电影月”——今年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就是科恩兄弟,他俩同时以主席身份出场露面,不知大家在电影频道看了电影节的授奖仪式没有?斯维拉克父子及本月的电影,总体来说明朗、诙谐,带喜剧风格,很有浪漫色彩,所以我们会看得很开心——不像米洛斯•福尔曼作品是那种豪华、强烈的风格,也不像波兰斯基作品总体显得压抑、沉重;科恩兄弟的影片,我们也知道大多是悬疑的沉重的甚至是比较血腥气的。所以我认为本月的影片是这个季度最精彩最好看的影片。关于捷克,我还未能亲自去实践旅游过,据说是世界上最值得去、最美丽的地方,其首都布拉格就有“黄金的布拉格”的美誉,它是一个城市整体都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不像杭州,列入名录的仅是其中一个西湖。不过目前杭州的旅行社,安排去西欧的多,去东欧的很少。

    小孩子的本性,如果你没有激发他做有乐趣又有益的事,他就恶作剧
    马以乐:二战结束不久,国家拨乱反正,刚恢复秩序,男老师伊戈尔可能参加过战争,最后成为孩子王。他没有按照正规的一套来教育孩子,那一套孩子们不接受。回忆自己小时候,正处于“文革”时期,社会一片混乱,那时物质匮乏,人的精神空虚,要做快乐的事,也只有穷开心。小孩子的本性,如果你没有激发他做有乐趣又有益的事,他就恶作剧。影片里孩子们的情况,和我小时候的情况非常接近,看了很有共鸣。

    规范是死的,那种冲破了规范的教育恰恰是可行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踏实地成长
    金爱武:在那个环境下,班里小孩很不听话,而男老师的教育好像很乱,却有创新思想,成果真实有效。其实,规范是死的,那种冲破了规范的教育有时恰恰是可行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踏踏实实地成长。影片里,来学校寻找孩子艾达的妈妈与男老师产生的行为,刚好让回学校的艾达看见了,让他留下很深印象,说明他们都属于懂事的孩子。男老师让俩孩子去送那封给他女友的信,鼓励她约会不要有顾忌,理由是“保持处女之身意味着无法成熟”。我觉得这句话有象征意义,因为实际上女孩只有过了这个关才能真正成长起来,这对我们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影片在此显得诚实。再譬如伊戈尔善于勾引女人,这其实也很正常;而那些女的也都喜欢他,这是平等的,是互相喜欢。男女关系在这里不应该提出是好还是坏的褒贬问题来。

    男老师伊格尔是影片的主角,在他身上体现了教育的正能量,缺点是比较花心
    王犀灵:男老师伊戈尔是影片的主角,在他身上体现了教育的正能量,他唯一的缺点是比较花心,其他方面都很好。他的很多做法,其实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然也有变通。还有,他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讲捷克民族历史人物扬•胡斯为真理而舍身就义的故事,让孩子们流下了热泪。他一身兼任了那么多本领与身份,有些可能是虚构的,他自己背后也说了,目的是为了在孩子们中间树立榜样与威信。他教育孩子们手段很多,他自己也多才多艺。影片还多处出现了音乐,是捷克著名音乐家德沃夏克等的曲子,当然也有苏联的歌曲,体现当时特有的时代特征,出现音乐的段落也让影片的进展变得轻松。影片表现了孩子们的种种做法,有好的也有不好的,都不隐瞒、不回避,表现得很自然,当然最终也把正确的东西引导出来。

    影片还有一个明显特色是不回避对于10岁左右孩子萌生的性意识的描绘
    范达明:影片还有一个明显特色是不回避对于10岁左右孩子萌生的性意识的描绘。譬如女教师马绍娃在课堂上植物课,讲述雌雄同体的植物,那个叫罗森海姆的高个男生的注意力是在猜想女教师长裙里应该是未穿内裤,艾达否认,而汤达则干脆偷偷扑倒地上爬到前面讲台下面去看个究竟,此时全班喧闹的学生顿时鸦雀无声,不知情的马老师因课堂出现秩序井然而讲课更为认真。同学汤达是艾达家邻居,俩人最亲近,他相对比艾达在各方面都成熟许多。他俩在父亲藏书柜里取出男女人体解剖的图片细细翻阅,汤达还把法比亚家的双胞胎女孩逢周五晚要上舞蹈课的情况搞得一清二楚,并主动引导艾达爬上对楼的屋顶去偷窥她俩在室内解衣换装的情景。有些涉及孩子性意识因素的东西,恰恰是来自大人们的行为的影响与传闻。譬如邻居一对夫妻整天不和,而孩子们已听说其原因是那个闹心脏病的丈夫无法满足妻子需要“更爽”的欲望。他们还在足球比赛时为手触球是否罚点球来请教伊戈尔老师,而此番伊戈尔正被电车司机的老婆召进屋里喝咖啡调情。值得提及一说的是,其中有两处桥段,影片通过精心利用当事人的说白跟人物行为活动的对照,构成寓意上“双关”的修辞效果,给影片带来很强的喜剧效果:一是在女教师讲课讲到大黄蜂喜欢苜蓿时——而此时的汤达正如同一只大黄蜂在爬向讲台下面去偷窥其裙底;而当汤达爬回自己课桌,宣布其内裤为“粉红色”时,听到此三字的马老师还以为孩子们听课认真,高兴地接过过话题,再次强调说“粉红色”的苜蓿是大黄蜂的美食——“双关”修辞在此就形成了;而在足球赛一例中,伊戈尔回答孩子的提问时,则说可以不罚点球,只要手不是有意触到足球的时候——而此时恰恰是伊戈尔把自己的手触及了电车司机老婆胸襟里的“波霸”之时,“双关”修辞又一次形成。我们可想而知,罗森海姆与艾达俩孩子突然闯进屋内,面对老师与她的调情行为,其性的意识会没有丝毫的触动吗?

    对于伊格尔遭遇到的误会的解除,片子没有对话,就是靠几个画面,处理非常简练
    何吉:同样的题材,我看中国的电影人就不会也没有能力这样去拍摄。本片这对捷克父子电影家非常不错。关于男老师伊戈尔与两个双胞胎女孩的流言蜚语,一度造成男老师被校方开除;而对于误会的解除,片子没有对话,就是靠几个画面,譬如,她俩进医院进行了身体检查等等,处理非常简练。

    电车司机老婆写诬告信,就有点“最毒妇人心”的味道,是片中最坏的女人
    范达明:流言蜚语的源头,是那个红杏出墙的电车司机老婆出于嫉妒而写的诬告信。伊戈尔或许之前跟电车司机老婆已有一腿,但后者据此而猜测伊戈尔与两个天真无邪的双胞胎女孩也是这种情况,就未免把伊戈尔想象得太坏了。我们可以站在电车司机老婆立场上说,如果你是真心爱伊戈尔,就不应做出伤及你所爱男人的事情来。这个女人有点“最毒妇人心”的味道,当属片中最坏的女人。

    影片是反映现实,不把人物塑造成高大全,同时也暴露人的缺点,很真实
    杨越辉:这里是男女分班的教学体制。班上的男生,崇尚英雄,在他们的成长期里需要的是男教师的粗犷、豪放的作风,男教师为他们树立了一种大哥哥的英雄形象与榜样。当然他人并不完美,有缺点,此前他在女校教音乐,或许吃女生豆腐也出过什么问题。只要是见到美丽的女人,他都爱,都喜欢,这也很真实,尽管多数的男人在这种情况下会约束自己。片中那个电车司机老婆,也喜欢勾引男人。男孩的隔壁邻居,那对经常吵架的小夫妻的描绘也很真实,他们是天定的一对,不吵架就不完美。而男孩艾达一家,因为前一个儿子死了,母亲对他特别疼爱,而父亲对于他又特别严厉,但不阻碍儿子的发展。一对严父慈母的形象很生动地表现出来。影片是反映现实,不把人物塑造成高大全,同时也暴露人的缺点,很真实。

    这部影片的风格是刻画人物细腻,有对于儿童心理的探微烛照
    范达明:这部影片的风格是刻画人物细腻,有对于儿童心理的探微烛照。除了男老师伊戈尔之外,男孩艾达与他父母这一家,是影片最主要的叙事观照面。而艾达与父亲之间也时有冲突,譬如一开始父亲在饭桌上专注于修理无线电(那个年代的电子管收音机),艾达却笨手笨脚没有给在焊接电阻的父亲当好帮手,也耽误了母亲的按时开饭。当然最大的冲突,是他的同学汤达把艾达父亲不太使用的自行车拆除挡泥板等东西,改成了轻便的半赛车,结果在父亲一次用此车上下班时被溅得浑身上下、满脸满头是泥浆,引起父亲极大的愤怒。但是艾达对于父亲的爱是始终的,譬如他给加夜班的父亲送晚饭,在电厂见到父亲尽职的工作,看到父亲是给全镇带来照明的光明使者,对于父亲更生敬意;雷雨之夜父亲被叫去电厂,他嘱咐父亲用好防止触电的木杆,注意安全;他目睹老师伊戈尔拥抱过母亲后,希望母亲不要因为老师长得帅而与父亲离婚;当邻居莫太太前来说父亲出事时,他哭着冒着大雨狂奔向电厂——后来知道父亲安然无恙(是变压器出故障而非诨名叫“变压器”的父亲出事),与父亲紧紧拥抱一起,这些都表达出他们父子之间尤其是儿子对父亲的真挚之爱。影片最感人的一段是艾达10岁生日,父亲母亲虽然知道儿子还有缺点,但还是送给了他生日礼物:母亲做了大蛋糕,父亲送了他长条包裹的东西,艾达以为是他心爱的气枪,父亲此时没有否定,还说是一件真正的武器,兴奋无比的艾达打开一看,却是一个可收放的乐谱架。这是父亲亲手为他制作的,确实也体现了父亲要艾达学好音乐的良苦用心。然而艾达此时内心非常失望,当父亲对他解释了捷克音乐的意义——捷克人以音乐征服世界,并要他使用谱架拉提琴,问他喜欢不喜欢这礼物时,艾达一边拉琴,一边口中说着“喜欢”,而眼睛里却滴下了大颗的眼泪——导演在此给了艾达流泪的面部一个大特写,用意很明显,是在剖析艾达真正内心的细微的心灵震颤的东西——由于父亲一开始没有对于礼物是什么说实话,造成儿子的误解,实际上更为要紧是伤害了已经懂事的孩子的自尊心!好心父亲的言行,无意中却深深刺伤儿子的心,看到此处,我真觉得非常感动,也感佩这部影片编导在表达儿童心理深层内涵上所达到的精湛艺术功力。

    本片容量大,人物性格饱满,也难以简单定性,展现的是生活的真实
    杜素梅:同类题材作品,《放牛班的春天》比较简单,相比之下,本片容量大,人物性格饱满,也难以简单定性,展现的是生活的真实。影片主题鲜明,展示了捷克国家在战后进入自由发展与建设的新气象。

    老师伊戈尔的形象,是在一种特定体制下自由主义的代表,有现实意义
    梁颖枝:老师伊戈尔的形象,是在一种特定体制下自由主义的代表,有现实意义。可以说它类似中国的道家思想,自我逍遥。不过即使是这些,我觉得都不会影响到他的为人。

    影片不仅让人开心,也让人沉思。整个故事诙谐有趣
    朱颖敏:影片始终让人看了很开心,看完心里舒服,联想到自己的童年。像其他影片中老师形象,往往有煽情。影片不仅让人开心,也让人沉思。整个故事诙谐有趣。

    本片让人联想到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还有一部叫《浪潮》的影片
    胡侃文:本片让人联想到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还有一部叫《浪潮》的影片。小孩往往有好奇心,年轻人都对世界好奇,但他们又需要有标杆。《浪潮》讲社会心理,讲潜意识的影响。本片真实,强调人性。而我们一些正统的东西,往往不去想为什么。小孩子其实已经有独立思考,当然也需要有正确的教育引导。

    男教师伊戈尔充满人格的魅力。他显然采用了心理学的方法,让孩子们都崇拜他
    蔡玲:现在的教育存在着怎么去管理的问题。学校教育,对于学生不仅是学知识,更要学做人。先后来的两位女教师,因为没有手段,孩子们就不接受她俩。男教师伊戈尔来了,充满人格的魅力。他显然采用了心理学的方法,让孩子们都崇拜他。当然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对待的事情,你可褒可贬,是好是坏你可以有自己看法。当儿子看到妈妈与老师拥抱一起,自己也会想答案,这是小孩成长的体现。我想,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熏陶。所谓真听话的孩子,可能就没有思想。而这批孩子会自己辨析问题,他们送信送不到收信人那里,会考虑打电话,会把信拆开了念给对方。而成年人在社会规范约束下就不会这样做。美国所以会有苹果产品,是因为他们有叛逆。而中国人因为没有叛逆,往往就是借用别人的模版,自然也就不会有创造与创新。
    孙凤凤:老师教学认真,要教育好孩子,须懂得并注重儿童心理。联想我们自己,究竟应该怎样教育,是值得深刻反思的。影片让我们知道,学生究竟是喜欢怎样的老师。

    坦克车被拖走是战场的痕迹最后被清除的象征,意味着和平建设时期的正式开始
    梁颖枝:片尾可以看到把一些坦克车拖走等镜头,是有什么含义吗?
    范达明:本片具体描绘的是1945年9月捷克反纳粹抗战胜利以后一年内的事。影片开始时展现孩子们在废弃的坦克里玩打仗游戏,包括自己制造炸弹引爆等活动,都说明这是战争刚刚结束不久,有一些日常的生活秩序尚未恢复与治理。这是捷克人民战后开始重建家园的最初的日子。艾达这个班级的情况经过像班主任伊戈尔老师这样的“独裁”式+人性化治理,也可以说是拨乱反正了,而“独裁”式教育的终结正是以伊戈尔老师自己折断那根体罚学生的教鞭为标志。坦克车被拖走,正是战场的痕迹最后被清除的象征,也意味着和平建设时期的正式开始。《青青校树》的片名,表明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成长电影。如果艾达这个班级原先是一棵病树,那么经过伊戈尔老师这样一年的努力,它现在成为校园里茁壮的青青校树,应该是无可怀疑的了。

    2015年6月7-8日整理,6月9日补充

    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的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98篇纪要。
  • 头像
    法罗岛电影节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9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青青校树》,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各色学生们轻松欢乐的评价了!

    果树:

    有点失望,究其原因应该是过于零碎的结构阻隔了共鸣。

    Pincent:

    战后时代背景与各种情怀融入到校园中,那暖黄色的童年,有莫里康内那些为人所知的意大利音乐电影的味道。

    Sparrow:

    视角的战后叙事,一反严肃的气氛,本片则是诸多节段组合成的小曲,张扬轻松和快乐的,寻找寄予希望的民族性格。

    飞檐:

    以喜衬悲的经典,战争过后,孩子们是快乐的吗?胜利者的姿态得到控制了吗?暖黄色调无法治愈展望世界的疑惑,青春的萌动无法掩盖永远存在的压制。

    费了木:

    轻松、轻盈。色鬼老师拉着幽默曲调戏双胞胎,赌鬼爸爸出老千赢了一台手风琴,变压器爸爸给儿子送的生日礼物是自制的谱架。这是一个有音乐的国度。用幽默化解战争的阴郁,用童真的眼光消解战争阴霾,是一曲阳光灿烂的布拉格春之前奏曲。

    Bob_Chow:

    前半部分有些拖沓,总体从女教师疯癫的一刹那开始渐入佳境。春天不仅是季节上的,成长上的这类老生常谈,也是国家层面的,有关于性的。主题面面俱到,也都铺以细节,但是最后还是差了一点,有种意犹未尽,最后关于战争的短剧若是能延续音乐的线索可能会更加抓人,所以更为突出的其实是体制的研讨,音乐不过是旁支的生活闲趣。伊戈尔所施加的专政被反复探讨,一种战争时代的偶像,是否依然奏效。整体运镜和节奏松散了一些,但是依然有一种旷野的生机而不令人厌恶的奏歌。把学校放大到捷克,从宏观层面上也可能依然奏效。

    子夜无人:

    萌动的性意识和天赋异禀的反叛是大部分男性童年里的两条核心主线,躲在一种被社会、家庭默许的保护色里行使他们的顽劣和捣蛋,对于课堂的知识永远提不起兴趣、唯一能让他们卯足了劲去探究的唯有女教师的底裤。而所有的混不吝最终都会自动臣服于比他们更加强大的武力和威权形象,通过制服、手枪或者根本不需要辨认的本能。听了他上过战场的故事、目睹他可以堂而皇之把手伸进女人的衣服,就已经足够满足他们对于成人世界甚至自身未来的想象。看起来像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和《放牛班的春天》的混搭,但直到最后的走向都是光明磊落的,把战争后遗症下的残酷情绪通通消解。“为了下一代拥有更好的未来”,这句话是政客煽动的口号、是国家倾轧的托词,但对于教育者来说,却必须要为所有孩子建立一个虚幻的榜样、一个用谎言堆砌但金刚不坏的神。

    #FIFF11#DAY9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 头像
    Ze21
    人们常不愿相信,如此智慧的剧本只能是依托信仰的指引,而人性的爱即是最美好的指引!第一位女教师不像是精神崩溃了,因为她只是略带僵硬的微笑,而且走向的是宽广的田野。艾达和汤达骑自行车拖着婴儿飞奔,因为他曾被爸爸告诉他颠波孩子能让他快乐且保持安静,孩子的天真导致了一场意外,但善良的编剧没有让悲剧发生。后来老师建立了威信和号招力而因此回到学生中时,他将教鞭折断-不需要独裁者。得知爸爸死了飞奔而去见到的却是变电设施的残片。再有些,如女接线员偷听了孩子念完信后的歇斯风韵,双胞胎女孩检查身体出门后和男医生的眉来眼去,男孩点燃胶片放入酒吧,之后夫亲为他赢出手风琴时的兴奋,父亲让儿子看到城市来电的顺间时的幸福。一直不厌其烦地开着些提心吊胆的玩笑以及发生着诸多有意思的细节,以一个善良、单纯的小男孩为主线,不动声色地用他敏感的个性,带给人一堆天真无害的故事。小故事里没有坏人,人们得到了渴望已久的和平,格外的珍惜所有的与之产生关系的事物。随然魔术师没有奖励他们礼物而放出了恶狗,但它并没有给孩子们制造威险,而成为两个孩子的一种对未来的告诫和经验。恶作剧似的噩耗触碰着人们并未完全康复的敏感的内心。常被孩子的电影打动,这里我看到了消逝的腐朽,我看到了延续的幸福,我也看到了在此穿插着的美好人性!多美的生活。
  • 头像
    danyboy
           说实话,斯维拉克这爷俩在电影《青青校树》里,把父子情拍的那叫一个绝,用中国传统美学的语言描述就是“不着痕迹,尽得风流”。再没有比爷俩合作演绎父子情更天经地义的事情了,此所谓知子莫如父,知父莫如子。再加上捷克小城的田园风光,配上德沃夏克有名的《新大陆交响曲》,《青青校树》一片所展现的,正是戏外人的回忆、乐观以及深情。
        捷克虽小,文化俱全。有个首都叫布拉格,在我看来这是远比巴黎更浪漫更有味道的城市。要说文化人,前有作曲家斯美塔那、德沃夏克和诗人里尔克,后有作家米兰•昆德拉,连他们的总统哈维尔都是著名思想家。一方文化养一方人,本片作者斯维拉克父子亦是如此,老斯维拉克是名满捷克几十年的编剧和演员,小斯维拉克是近些年崛起的导演。拍摄于1991年的《青青校树》是这爷俩的初次合作,后来的事情证明,他们的确开了个好头。
        表面上看,《青青校树》是以小学生爱德(Eda)的视角来看二战之后到“布拉格之春”之前,捷克一个小学校里发生的林林总总。像所有的童年一样,爱德生活在由老师、父母和玩伴编织成的简单环境里,所以电影尽管有着不小的政治意味,常常借角色之口把捷克定位成处在冷战东西方阵营之间的桥梁,但其实导演对政治隐喻处理的举重若轻。观众更多看到的是小孩子们的喜怒哀乐。从时间的意义上说,童年就是一个人的故乡;从空间的意义上说,称一个地方为故乡正是因为那里有自己的童年。《青青校树》里精心结撰的师生情、父子情和友情,无不充盈着斯维拉克父子对过去温馨的怀念。
        但是,一旦你知道父亲老斯维拉克是本片的编剧且当仁不让的出演片中的“父亲”一角,儿子小斯维拉克是本片的导演且这是他的处女作,那么谁都能一眼看出,贯穿《青青校树》首尾且波折有致的线索,其实是爱德对父亲的“寻找与发现”。所以,由戏外的爷俩演绎戏里的爷俩,其内涵耐人寻味。
        在戏里,小学生爱德崇尚英雄,按理说父亲常常是儿子眼中的第一个英雄。但爱德总觉得老爸又粗笨又啰嗦,整天摆弄一些无聊的电工。爱德过生日,本以为老爸送给他的是一把惦记已久的玩具枪,结果是老爸自己做的小提琴架,惹得爱德眼泪汪汪。显然,此时爱德的父亲犹如缺失,他需要寻找真正的父亲来崇拜。不久来了一位男教师,英俊倜傥,军装威武,自称在二战中:游击队里扛过枪,敌后战场被空降,装甲部队当队长,集中营里翻过墙。比起老爸在战争年代里什么丰功伟绩也没有,爱德已然将老师摆在了父亲的位置上。正如老师自己也承认,“孩子们需要一个榜样”。当然,这位老师其实只是一个文艺青年,根本没上过战场,把火箭炮都错认成反坦克炸弹,但他毕竟满足了爱德对父亲英雄般的渴慕。
        直到有一天,爱德亲眼看见在夕阳美丽的余晖下,父亲熟稔且潇洒的将火箭炮轰然发射,才知道父亲一向深藏不露。那一刻,父亲顿时成了儿子心目中的英雄,爱德“寻找”到了父亲。
        《青青校树》着墨最多的就是爱德对父亲由不满,到寻找代替者,再到重新发现父亲的情感历程。看似一波三折,实则温情脉脉。这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恰恰源自戏外斯维拉克父子之间的幽微情感。老斯维拉克在捷克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一般情况下,刚出道的儿子总会觉得生活在父亲功成名就的阴影下,唯恐会被迫贴上父亲的标签。小斯维拉克也有这种感觉,在一次访谈中,他坦承“我从来不想和他一起工作,因为你是名人的孩子,所以每一个人都会认为你在他的影子里生活,沾他的光”。所以,很多名人的后代都会故意选择与父亲不同的路,经历心灵上的“弑父”情结。但小斯维拉克绝不走向极端,他尊重父亲的成就,也并不真的认为会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而是坦然合作。老斯维拉克在儿子童年之时就鼓励和培养他对电影的兴趣。从《青青校树》里父亲教儿子拉小提琴希望儿子能当音乐家的情节可以看出,小斯维拉克对父亲给他的培养是充满感激的。后来,小斯维拉克到大学念电影专业后,仍然不拒绝父亲对他成长的搀扶。正如《青青校树》里最美的一个桥段,是火车载着顽皮的两孩童从原野隆隆驶过,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乐声悠扬感人,让我一时分不清戏里戏外:这是老斯维拉克在怀想当年儿子的顽劣,还是小斯维拉克在对父亲致以温馨的敬意?
        说起来,电影界里的夫妻档和兄弟档并不鲜见,但有些其实是各拍各的,只有亲缘关系并无合作,如著名的伊朗导演马克马巴夫家庭;有些是共同执导不分彼此,在电影界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出现,如科恩兄弟。偏偏斯维拉克父子与众不同,他们既紧密合作,同时又各自分工,这种拍摄模式在电影界堪称罕有。
        简单来看,爷俩只是老子专门写剧本,儿子只管拍电影。但深究其中意味,可以发现这种合作是各尽所长,用小斯维拉克的话说就是“我不想写剧本,而他也不想执导影片,我们各得其所”。当然,他们在拍摄中也有分歧,据说在拍另一部反映父子感情的戏《给我一个爸》中,这爷俩谈不拢的时候就到酒吧喝伏特加拼酒!父亲把情感倾注在剧本中,儿子则用自己的方式把这种情感演绎出来,这样的合作,怎能不行云流水?中国最爱说“心有灵犀”,还有什么比多年父子成兄弟般的合作能够“心有灵犀”的?孔老夫子又说,“三年不改于父之道,是谓孝矣”,斯维拉克父子的作品倒真符合这句话。不仅《青青校树》如此,连同后来拍摄的《光纤电人》、《给我一个爸》、《铁翼蓝天》以及07年很是流行的《布拉格练习曲》等片,都是老子编剧本,儿子当导演,谁也没觉得对方妨碍了自己。爷俩合作了十几年,终于为捷克撑起了一片天空,而“斯维拉克父子”的称呼也名满天下。
        在中国这个最讲“孝”的国家,戏里戏外的父子情格外令人感动。《青青校树》最后,在那个电闪雷鸣的夜晚,父亲一定要去电厂,儿子心中涌起了揪心的害怕,生怕父亲一去不返。其实看到这里我鼻子酸了,凡是当儿子的,谁没有小时候父亲上夜班时,因为等父亲而难以入眠的经历?我想,小斯维拉克在童年的时候,也一定这样等过他的老头子吧。

    刊于《看电影》某期“天地街66号”,此为原稿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