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张曼玉梁家辉文希莲廖峻
类型:剧情导演:罗卓瑶 状态:HD 年份:1990 地区:香港 语言:粤语 豆瓣:7.9分热度:13 ℃ 时间:2023-04-30 15:44:45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梁家辉去到美国之后大受打击,一是了解到妻子在美国的遭遇后的自责,二是因为自己出于空虚和醉酒下竟然差点搞上了未成年的Jade
我觉得梁家辉就是在和Jade的这个晚上疯的,梁家辉离开Jade之后独自走在街上阴差阳错进了一个类似于嬉皮士的派对,整个派对气氛相当诡异,之后在派对上晕倒,醒来Jade找到了他,并突然醒悟般说要回老家继续读书,Jade的突然转变也太奇怪了
然后镜头一转梁家辉已经找到工作在送外卖,阴差阳错的遇到张曼玉,这里有一个细节,张曼玉问他来了多久,他说一个月,通常刚出来工作第一个月是最苦的,加上梁家辉初到美国又要租房子买家具,张曼玉去了一段时间都还是贫困潦倒床垫都舍不得买,但梁家辉此时一身新衣服精神抖擞,戏里他的人设可是拿了画家朋友一笔钱但还是一个面包吃七天的啊!绝不会第一个月发工资就去买一套不错的衣服吧
我觉得在梁家辉的潜意识里,他希望Jade会改过自身,他也希望妻子是疯了,也不愿接受妻子变了,最后死在妻子刀下也算是一种自我赎罪吧,因为当他深受打击致电家人表示想要回家,家人的反应跟他之前劝说妻子坚持的时候简直一模一样,这时他才意识到妻子在当时有多绝望无助,所以他想用那一刀还给妻子,当然这都是我自己瞎想的,只想讨论讨论
90年代的老片,因为梁家辉,今天特意找来看,有豆瓣的评分在前,结果却比想象中好太多。很多人诟病的过于黑暗、结尾过于惨烈,在我看来非常正常。早期非法移民的艰辛,现在也许难以想象。张曼玉的精神分裂,前面通过其他人的转述,已经有很多交代。巨大的生活压力,恶劣的生存环境,异国他乡的危险遭遇,让她整个人渐渐如惊弓之鸟,求生的本能,令她最终为了活下来而以诓骗为生。整个剧情层层递进,不拖沓,不冒进,台语民歌成为唯一渲染情绪、标识节奏的背景音乐,跟影片的黑色基调非常契合。最后的结局虽然过于惨烈,但并不唐突。精神高度紧张时而失常的张曼玉,面对不愿意接受的过去(也可理解为长期生活在巨大压力之下自保的行为,刚开始的自欺欺人,到真的遗忘过去),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完全可以理解。
梁家辉是香港的演技之神,不管什么电影,单看他的表演,就能沉迷其中。这部电影中,他再次贡献了卓越的演技,把一个老实、忠诚、一心希望夫妻团聚的大陆贫困乡下人演得惟妙惟肖。那时候的他,颜值也是巅峰,什么样的角色,都难掩他的光芒,当然,这种魅力除了外表,更多来自他神级的演技。
90年代香港不乏佳片,从影片立意到表现手法,都远超当今大陆的制作水准。这部影片的摄影非常棒,画面精致,色调晦暗,放到今天也不落伍。总之,这是一部被远远低估的优秀影片,五星。
别碰脏钱
闪电战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梁家辉去到美国之后大受打击,一是了解到妻子在美国的遭遇后的自责,二是因为自己出于空虚和醉酒下竟然差点搞上了未成年的Jade
我觉得梁家辉就是在和Jade的这个晚上疯的,梁家辉离开Jade之后独自走在街上阴差阳错进了一个类似于嬉皮士的派对,整个派对气氛相当诡异,之后在派对上晕倒,醒来Jade找到了他,并突然醒悟般说要回老家继续读书,Jade的突然转变也太奇怪了
然后镜头一转梁家辉已经找到工作在送外卖,阴差阳错的遇到张曼玉,这里有一个细节,张曼玉问他来了多久,他说一个月,通常刚出来工作第一个月是最苦的,加上梁家辉初到美国又要租房子买家具,张曼玉去了一段时间都还是贫困潦倒床垫都舍不得买,但梁家辉此时一身新衣服精神抖擞,戏里他的人设可是拿了画家朋友一笔钱但还是一个面包吃七天的啊!绝不会第一个月发工资就去买一套不错的衣服吧
我觉得在梁家辉的潜意识里,他希望Jade会改过自身,他也希望妻子是疯了,也不愿接受妻子变了,最后死在妻子刀下也算是一种自我赎罪吧,因为当他深受打击致电家人表示想要回家,家人的反应跟他之前劝说妻子坚持的时候简直一模一样,这时他才意识到妻子在当时有多绝望无助,所以他想用那一刀还给妻子,当然这都是我自己瞎想的,只想讨论讨论
90年代的老片,因为梁家辉,今天特意找来看,有豆瓣的评分在前,结果却比想象中好太多。很多人诟病的过于黑暗、结尾过于惨烈,在我看来非常正常。早期非法移民的艰辛,现在也许难以想象。张曼玉的精神分裂,前面通过其他人的转述,已经有很多交代。巨大的生活压力,恶劣的生存环境,异国他乡的危险遭遇,让她整个人渐渐如惊弓之鸟,求生的本能,令她最终为了活下来而以诓骗为生。整个剧情层层递进,不拖沓,不冒进,台语民歌成为唯一渲染情绪、标识节奏的背景音乐,跟影片的黑色基调非常契合。最后的结局虽然过于惨烈,但并不唐突。精神高度紧张时而失常的张曼玉,面对不愿意接受的过去(也可理解为长期生活在巨大压力之下自保的行为,刚开始的自欺欺人,到真的遗忘过去),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完全可以理解。
梁家辉是香港的演技之神,不管什么电影,单看他的表演,就能沉迷其中。这部电影中,他再次贡献了卓越的演技,把一个老实、忠诚、一心希望夫妻团聚的大陆贫困乡下人演得惟妙惟肖。那时候的他,颜值也是巅峰,什么样的角色,都难掩他的光芒,当然,这种魅力除了外表,更多来自他神级的演技。
90年代香港不乏佳片,从影片立意到表现手法,都远超当今大陆的制作水准。这部影片的摄影非常棒,画面精致,色调晦暗,放到今天也不落伍。总之,这是一部被远远低估的优秀影片,五星。
穿着类似蓝色工作服的服装的夫妻俩,妻子李红,丈夫南生,生活条件略微简陋,体现的是80年代我国普通家庭的一个状况,其实在《省港旗兵》里边所描述的广东普通家庭基本差不多,相比于同时期香港电影里的公寓简直是天壤地别,交代的背景其实也是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也是主人公命运悲剧注定的一些线索(省港旗兵是大圈仔入港打劫最后和皇家警察激战,与本片同样写实但是关注的人群不同)。关于在80年代要去美国的困难程度,其实在《中国合伙人》里边就有侧面表现,除了英语要好,有经济保证之外大使馆还会关注你到美国的目的,显然80年代的中美差异之大,很多人借一些借口得到签证就会在那边“黑”下来并等待时机得到“大赦”(本片中一个香港偷渡来的纽约的女子是李红的同学,也可能是老师说自己也是没有身份只能等待“大赦”结合她所在的学校环境应该属实),因而开头所描述的夫妻二人大老远跑来上海办签证很困难,又提到了之前在广州办签证多次失败,讲明李红最后去到纽约实在是历尽千辛万苦,然而苦难才刚刚开始。
刚开始一个月有七封信,后来渐渐失去了联络,而南生收到的最后一封信竟然是妻子要求和他离婚!这个年代,离婚对于他根本就是晴空霹雳!他出差去巴拿马的时候便以去墨西哥旅游为名从美国南部边境偷渡进入美国,这种执着和坚持看似不可思议其实都是那辈人普遍具有的品质,也可以说是一种执念,他相信这是不可能的,他必须要找到答案,然而这一路同样是苦难无数。
影片用丈夫的行动为主线,沿途根据线索逐渐去寻找失踪的妻子,同时影片利用配角们的回忆描述出妻子在美国的各种艰辛或者是改变,达到一种触景生情的效果。首先是南生的画家老同学热切接待了南生,听说了南生从墨西哥走入美国本土“十五个人,四个被抓,一个去了别的城市,自己到了纽约,剩下九个死了”的遭遇,画家十分沉重,当即答应南生可以吃住全归他直到找到李红。入夜之时他看着入睡的南生狠狠的抽烟,最后大抵是对自己的冲动而后悔,居然大半夜把南生推出了公寓,说:“自己也要吃饭撒尿,对不起”,结果南生只能睡大街,还被流浪汉偷了鞋。
邂逅了一个ABC(American born Chinese)女孩,看打扮就知道是当年纽约的不良少年,关于纽约8090年代的华人帮会可以看去年刘伟强新作《青龙复仇》,讲的就是当年华人帮派和一些关于非法移民的命运的故事。这个女孩10岁吃避孕药,14岁堕胎,还对南生强调了abortion(堕胎),u know?一口标准美式英语和发音根本不准的广东话听得实在压力(我下的是无字幕版),以及她根本不识汉字,和南生相遇时可以说是鸡同鸭讲,虽然都是广东话但是由于思想不同根本无法沟通,她不理解什么叫文革,却听得懂revolution,似懂非懂,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竟然还用肉体得到的收入给南生提供开销,那时的南生已经经历了钱财耗尽,而一路寻找妻子无果的困境,开始穿上牛仔裤皮夹克融入那种放荡的社会角落,最终在一群光怪陆离奇装异服的社会废物狂欢中晕倒........
最后,那个15岁的ABC女孩Jane决定回乡下继续读书,还调侃南生说虽然很无聊但是我还是想回去读书,做个part time job应该没问题,你都能一块面包吃七天,我也行的(刚开始南生初到美国可谓省到了极致,背后是深深地无奈)。而南生也决定好好在这个城市先生活下来,剧情开始进入大转折和高潮。
南生送货居然重遇了自己的妻子李红!夫妻二人似乎能够重回国内那种亲密无间的状态,尽管双方历尽千辛万苦,流着热泪抱在一起时,背景音乐唱着:一条大河波浪宽,简直是无比的悲怆和压抑,李红遗憾自己遗失的大箱子里有送给南生的西装还有给孩子的衣服,其实南生早就拿到了那个箱子,还被里边发霉而爬满虫子的披萨而恶心到吐以至于晕倒后看见Jane送来的东西都不敢吃。李红的反应只是害怕,只是还在一直紧张之中,我以为一切都会变好,然而一切朝着失控的方向而去。
在最开始时候画家老同学回忆自己在画展上见过李红,影片中表现的是一个衣着光鲜的时尚女性,而且根本不说广东话一个劲的说英语,此时的李红我认为早已经是变了样子,换句话说是最后的阶段;而在中餐馆夫妇回忆的李红则是差点被黑人街仔强奸而且生活在地下室及其困顿的阶段的李红;洗衣店老板回忆的李红则是从中餐馆辞工后(也可能还在台湾人开的中餐馆里工作)的李红,希望能够通过和那个上了年纪的洗衣店华人老板结婚而拿到绿卡,结果是她的护照上写着已婚,最后希望落空(和开头南生收到妻子要求离婚的信对应)。期间台湾夫妇和南生一些对话也是很反应的当时的环境,比如黑人区的治安夜晚得拿着枪上街,还有什么现在的台湾人过来都不洗碗了,都来搞金融云云,突出一代代华人的差异。还有就是保荐李红来美的一个上海的远方亲戚用上海话说:”这是人家的国家!“让南生不知所措。整部电影可以说从不同的华人嘴里说出不同的话,把一整个华人眼里的美国描述地无比真实。上海人,台湾人,广东人,香港人还有ABC,不同的来历不同的阶层(那个上海人49以前就来美,生活条件相当好,住在长岛富人区(《秋天的童话》里Jennifer去长岛的一个华人家里当家教,也是有钱人);香港女是偷渡过来的;台湾夫妇则是有了一些积蓄开中餐馆,等待着攒够钱搬到治安好的地方;李红则是申请过来学习的,一开始在语言学校学习后来则变成到华人区做老人生意的类似经纪的职业)。
南生醒来时发现自己的妻子坐在梳妆台前化妆,对他的早安态度非常恶劣,他简直是大惊失色,妻子满口英语的咒骂他并急着出门,他提着裤子追出门去却被绊倒,还把柜子上的东西搞掉了,那些写着”中国 广东省 番禹“的信其实都是李红没有寄出去的信!然而她却声称自己寄了那么多信南生都没收到!还怀疑是不是有人偷偷藏起来了!(这个桥段在去年彭浩翔的《人间小团圆》里杨千嬅说自己烧给死去妈妈的包裹居然都被拒收了,结果是自己抑郁过度自己给自己的包裹盖的章,所以我认为此处李红已经精神分裂,白天就是一副美国上流社会人的样子,夜晚却无比害怕无比脆弱)。南生一路追到华人区公园拉着李红说自己是她的丈夫并要重头来过,结果先是被刺伤,接着强吻自己的妻子被刺穿心脏最后死在了彰显自由主义的雕像之下,菊花被雨水打残,疯癫的李红拿着死去南生身边的相片开始发呆.......令人揪心而又无比唏嘘的结局用两人的还在广东的年幼的孩子在巷子里兀自玩耍的情景结束。
有人说结局有些不解,我觉得还好,李红精神分裂误杀了南生其实并不出奇,片中她险些被黑人拉到草丛里强奸,受到惊吓的她还不敢报警因为自己没有身份(估计是签证早已过期),去差馆肯定被遣送回国。李红来到美国后想回国却被身处国内的南生劝阻,只身寻妻未果的南生打电话归家希望回去却被自己的父母劝阻,多么的可笑和讽刺,回家其实哪要那么多理由?但是家中的人认为大洋彼岸满是黄金,还回来做什么!?南生此时终于体会到了妻子的心酸,然而一切已经太迟。台湾妇女数落南生:”你还有脸找你老婆?把她一个女人送来美国,就一条命,什么都没有!“南生无言以对。
家辉哥凭借该片拿到了1991年台湾金马奖影帝,实至名归。家辉穿着80年代那些白衬衫简直是高度还原了那时候的教师(我看过父辈那个年代的许多照片),再加上他初到纽约那种迷茫,苦寻无果的无奈和彷徨,最后再一次被自己心爱的人所伤致死,这一切的悲剧被他演绎得非常出彩。从1984的《垂帘听政》成为金像奖最年轻影帝后被台湾文化局封杀了好多年,无论在台还是在港都受到打压或是雪藏,甚至只能跟人做点小生意,七年后的金马影帝可谓是突破阻碍为自己正名,好的演员总会发光。
最后推荐一本描述当代纽约华人实录的书作为参考——《飘在纽约》。
http://movie.mtime.com/10125/reviews/5387965.html
不一定是要美国,才是他乡。
影片的三个人物,都是identity边缘化的形象。亚红是经过强烈的痛苦挣扎失去identity,获得新的identity失败而错乱的形象。南生是找寻identity、串起亚红和Jane两个极端形象,起到见证、愤慨和悲悯的抒情功能。Jane是缺失identity,自己沉沦于此,自暴自弃的形象。
亚红挣扎着守卫着自我。她生活得龌龊而艰辛,但是仍然死死守着自我。当课上的同学有一点点轻佻的意思时,她就发疯地把他推倒在地尖声咆哮。她每个月写七封信回家,念念不忘自己的根。然而在美国受到各种侵犯,忍受各种苦难,不融入不行。所以虽然她后来心如死灰地为了绿卡而同别人结婚又骗走人家的钱,并且精神错乱记不起自己和丈夫孩子的事。然而到了晚上还是会不断写信回家,给丈夫孩子打毛衣,收集布娃娃。只是到了白天,又自我抑制对过往自我的回归,而把信统统扣下。
Jane则相反。她讨厌自己是中国人,讨厌说中国话。行事做人完全是美国的作风,跟中国味浓厚的南生(也就相当于同亚红)形成鲜明对比。与亚红的泪水与辛酸相反,她小小年纪离家,出卖肉体换来钱养活自己,抽着烟大快朵颐哈哈大笑,一副潇洒自在。但是这一切也最终不过是空壳。哪里都没有自己的归宿。因此最终她还是决定“回乡下”念书,做兼职过活。因为这一切都“不好玩”。
南生就被夹在中间。他一开始是支持(甚至是逼迫)亚红留在美国的人。如今他自己来到美国亲眼见到这里的辛苦,自己也经历了一个identity被生生剥离的过程,痛苦无比。一反教师的面貌,开始吸烟喝酒,甚至做起了拉皮条的。后来也陷入同当年亚红一样的境地,被自己的“根”弃绝,被告知“不要回来”,无处可去,无人可依。他一路找寻亚红的轨迹,一路缅怀她的本我,为她的新我而悲慨。 最后作了这三人悲剧的一抹悲艳的葬花。
不一定要是去美国,人们才失去自我。在这个人人都不再有所谓的根,大家都漂来漂去的社会和年代,每一天都有一部分的自己死去。人们已经渐渐习惯,而支离破碎的灵魂也慢慢消寂,不再悲鸣。这部电影代替千千万万人们消失的灵魂碎片发出刺耳的呐喊,刺痛我们的眼睛。
现在挺喜欢看90年左右的老电影。周日的晚上翻出来一个《爱在他乡的季节》,主演居然是梁家辉和张曼玉。结果,这么一个文艺浪漫的名字下是一个相当阴冷的故事。
电影大概
故事的背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对普通的广东夫妇也在出国潮的大背景下追赶自己的美国梦。两个人周而复始的递交材料申请签证、被拒签再申请。从美国驻广州领事馆到上海领事馆,几乎每隔三个月都要递签一次。最后一次,在生完小孩之后,终于拿到了美国留学签证。张曼玉在签证官前所说的“我们这代人被耽误的太多了。”透露着那一代人的苦难。
张曼玉一个人去了美国,留下梁家辉在国内带孩子。妻子时常写信回来,梁家辉告诉她,千万不要回来。再后来,梁家辉收到了离婚申请信。日后,当梁家辉为了寻找妻子偷渡到美国时,家里父母也是在远洋电话里说千万不要回来。
初到纽约的梁家辉一句英文也不懂,他流浪在城市,被昔日的同学收留。当听到梁家辉没有绿卡是偷渡来的,为了不影响自己已经提交的申请,把梁家辉赶了出去。流浪途中,梁家辉遇到了一个只有15岁的华裔女孩。在华裔女孩的帮助下,梁家辉逐渐找到了过去和妻子接触过的人,也逐渐明白了妻子过去的生活。
一个漂亮的女人流落在异国他乡。正如《北京人在纽约》里所展示的,住在条件糟糕的地下室、打零工、没有绿卡被人欺负了也不能报警。后来,张曼玉所扮演的李红通过结婚拿到了美国身份。李红这个角色浓缩了无数早期大陆移民的影子,假结婚几乎是那时获得美国绿卡的便捷方法,包括邓文迪也是通过结婚渠道来获得绿卡的。如果张曼玉和老华人的婚姻过下去,可能未必也会是非常幸福或者非常不幸,至少还是有一个衣食无忧的平淡生活。而张曼玉偷了度蜜月的钱之后走了。
费解的结尾
后来梁家辉放弃了需找妻子开始自食其力的生活。电影如果在这里截至,应该也算是无言的结局,出乎意料的是,电影偏偏有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结尾。
终于有一天,在诺大的纽约市,他们重逢了。张曼玉拿出给孩子和丈夫织的毛衣,一切还是那样的温情脉脉。可是第二天,张曼玉像是变了另外一个人,用英文大声呵斥着丈夫,穿着怪异的到外面欺骗各种老人。
影片最后,梁家辉要求妻子和自己一同回去重新生活时,张曼玉用改锥刺中了梁家辉。梁家辉倒在血泊中,一张全家福也沾染着血迹。不知导演是出于什么目的,还安排梁家辉倒在XX女神像下,就是某一年很著名的一个雕塑。是想说明人们所追求的自由就是在美国的死亡吗?《北京人在纽约》里面也有一个配角,同样没有绿卡最后意外死亡,可以永远留在美国。感觉剧本写到这里基本已经精神分裂了,女主角大概也是精神分裂了。
女主角、剧本都分裂了
看别人有句评论说,导演从美国的角度妖魔化大陆又从大陆客的角度妖魔化美国。确实,比如说,夫妻重逢后,张曼玉拿出捡来的收音机播放《我的祖国》。这点实在有点太过牵强附会。《我的祖国》是上甘岭里的插曲,这几乎是80年代的歌曲,怎么会传唱到80年代末。我老娘年轻的时候(在80年代初期)就已经流传《外婆澎湖湾》这类的台湾校园歌曲了,邓丽君几乎都已经是过去式了,又何来郭兰英的《我的祖国》?还有那本为人民服务的小册子,感觉不是在讲述80年代末的故事,而是穿越到五六十年代一样。
两个人重逢之后说收不到信,张曼玉紧张地说是不是被人审查了,进而觉得是不是有人在监视他们?导演是想展现经历文革后没有安全感的中国人吗?就像是曾经在克格勃监视的压力下觉得别人会给自己肚子里安放窃听器的苏联人。开始以为导演是跟《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作者一样经历过文革、受到过伤害的人,内心强大的阴影才会不遗余力地展现那场运动的丑恶,结果导演根本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她到底想表现什么?
女主角到底经历了什么,留给观众想象。可是一般从各种事例来看,女人在外面拼命基本都是想接来孩子和丈夫。也不会像张曼玉扮演的角色一样对家里不闻不问。不过这样到说明了,女主角精神崩溃了。
以前看李安的《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的父亲从大陆到台湾,家里人捎话过来,不要回来,土改后家里已经几乎没有人了。不明白电影里男女主角包括家里都是要求不要回来,他们经历过什么使他们一定要离开这块土地吗?可惜电影也没有交代清楚。
男主角演技很赞
难以想象,梁家辉演过皇帝、王爷、阔少、小混混等角色,还会出演一个穿着类似中山装那种旧式西服,背着自己的孩子的知识青年形象,脸上带着属于那个时代的茫然与无知。梁家辉的演技确实炉火纯青,从他扮演过的各种角色来看,可以把握各种不同命运人物的特点,实属出色的演员。他在使领馆外面抱着孩子拿着搪瓷缸喂孩子吃东西的镜头,让人心酸又无奈,那个年代常见的镜头。
梁家辉在纽约的挣扎和无奈,从一个知识分子到给15岁的女孩拉皮条,他的演技把角色内心的纠结和痛苦表现的很好。
相比之下,1990年的张曼玉还显得比较稚嫩。就从获得美国签证喜极而泣的一幕来看,有点用力过猛。跟96年的《甜蜜蜜》里到停尸间去认领豹哥尸体时哭泣中看到米老鼠纹身又笑起来的表情来看,她那时的演技还是很青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