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邓恩熙许淇杰曲博周征波董娉尚如梦
类型:剧情导演:王念一 状态:HD 年份:2020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6.3分热度:5 ℃ 时间:2024-06-11 19:29:13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十年寒窗磨一剑,今朝出鞘试锋芒。2021年高考结束,第四届先锋艺术电影展征片通道也已经开启了两周,目前征集到的长短片作品超200部。
值此之际,PAF对2020年3rd PAF闭幕影片《会考试的猛犸象》的导演,同时也是3rd PAF“先锋杯”最佳导演奖获得者、新锐导演、编剧王念一进行了一次专访。聊了聊电影剧本的构思来源,如何从最初的想法演变成现在的故事,与重庆的渊源,导演还向我们透露了关于下一部新片的计划。
《会考试的猛犸象》是一部关于高考的作品,王念一导演也对今年参加高考的学子们送上了祝福:年轻是被爱的,年轻是被嫉妒的。
电影《会考试的猛犸象》以高考为引线,讲述步入中年危机的洋爸将希望寄托于儿子小洋身上,期望他能考取大学。小洋向往自由,暗恋同校女生小安,无心学习。小洋父母因儿子成绩不佳而苦恼,便说服家教刘磊参与高考作弊,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少年的青春有轻蔑,有懵懂,有残酷,有喜悦,片中的男主角苏正洋仿佛是每个青春期男孩的缩影,这种叛逆与忧愁是无关年代的,它实实在在地印刻在每个相仿年纪的孩子身上。他们会有对规则的淡漠、对于爱情青涩懵懂的向往、对于自我意识的迷茫和寻找。
影片刻意营造出叙事的断裂感,这种断裂感与故事表现形式深度契合成整体,从而在象征的意境下诠释了如何消亡一个物种,犹如散文式的漫步中辩驳出阶级的多面性。
王念一,中国内地新锐导演、编剧,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艺术硕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第三届先锋艺术电影展“先锋杯”最佳导演奖获得者。
Q:《会考试的猛犸象》影片的剧本构思,从开始有这个想法到最后成片,中间的时间跨度还挺长的,您能稍微介绍一下吗?
A:是从2015年9月份开始构思的。当时北京电影学院有一个“电影新人成才计划”,是谢飞老师创办的,这个计划针对全校的艺术硕士来选拔出优质的项目和人才,评选机制是由电影学院每个系的专业老师打分,评选出来的第一名通过综合考核后,学院会提供130万的资金支持,让学生拍摄自己的电影处女作。从这个计划中走出了白雪的《过春天》,滕丛丛的《送我上青云》等一批具有青年电影人的代表项目,这也再次证明了北京电影学院老师们的以微知著,远见卓识。
在构思的过程当中,我就在想写什么题材呢?当时很喜欢欧洲的艺术电影,比如说达内兄弟、迈克尔哈内克、克里丝蒂安蒙吉等导演,当然也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过程,我现在更偏向主流的类型电影。那时候我超爱达内兄弟的《单车少年》和《罗塞塔》。觉得《罗塞塔》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尖锐地撕裂了社会的伤疤,具有深邃的思辨性和矛盾性。当时比利时政府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他们发现自己国家的青少年工作的权益是没有得到保障的,因此修改了法律,成就了“罗塞塔计划”。(《罗塞塔》上映以后,比利时政府因为电影的影响意识到中小城市中的失业问题,而制定了新的劳工法案,这被称作是“罗塞塔计划”)
《罗塞塔》对我触动很大。我就想起了以前看过的周皓纪录片《高三》,高考这个过程在我们成长中是比较深刻的一个阶段。那我就想剧本可不可以做一版“中国高考版的罗塞塔”。这是我构思《猛犸象》的初衷,于是就去写剧本。
剧本的故事线就是一个社会底层的高三女孩儿小安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而她面临着妈妈做传销欠钱跑路,爸爸坐牢,随时被赶出出租房的困境,然后她就去和这个世界搏斗,她去医院做黄牛,利用女人的优势和房东周旋,越来越坚强、现实、冷酷,直到爱着她的男孩在高考前跳楼自杀,才逐渐让小安感受到了刺痛,感受到了自己是一个有温度的人,会流泪,会哭泣……男孩自杀之前给了她一封信,向她表白的信。这个男孩因为学习的压力,精神有点不正常,特别是高考前几天心理负担重,就自杀了。结尾是小安看完信之后,就把这个信交给老师。老师当着她的面把这封信烧了。老师告诉她明天就要高考了,这个事情你不要去想,明天是你人生最大的一个转折点。窗外那个跳楼的男孩被抬走之后,下边满是血迹,死者父母在尸体周围哭泣,清洁工用水冲地上的血迹,小安和一群少年踩着那个男孩被冲到路边的血迹离开了校园,踏上了高考之路。
全片采用大量背跟拍摄的形式,手持、自然光都是比较接近《罗塞塔》的风格,和现在大家看到的《会考试的猛犸象》基本算两部电影。
Q :影片是怎样从最初的构思演变成现在这个版本的呢?
A :这版剧本拿到了2016年全校的研究生长片计划的第一名,在这之前我其实已经拿到了南派影业的投资了。大概是2016年的4月份通过朋友谈的第一个制作方,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把合同签了。然后到六月份学院我也拿到了投资,接着双方就一起合作制作这部电影。
到2016年的8月份制作方告诉我这个剧本没有过审查,我其实有心理准备,已经准备好改剧本了,但审查结果是没有改的余地,我面临的情况就是拍或者不拍。我老师跟我说,你从事这一行,最终还是要面对主流的,既然有这样的一个投资,你干嘛不拍呢?那拍就要颠覆剧本,也就是写一个故事,一个可以过审查的故事。
当时我就看到了南京替考的新闻,我研究后就想把替考案加进来,做一部阶级性反差大,用表现主义的手法,有隐喻,有象征,拍一个像梦一样的片子,然后就这么去做了,这么去写了,于是剧本也过审查了,我可以拍电影了。但它也违反了艺术创作的初心,从一个艺术片变成了一个青春类型片,这个电影也就不太适合去电影节了。所以拍出来以后,国外电影节一个都没送,国内的试着投了几个,还好幸运地入围了,其实没什么期望,倒是希望能够上院线,高考后的学生看一看,引起一点共鸣,就知足了。
nQ:想听您讲讲在影片的视听风格设计上的考量,如何利用空间去进行叙事的?A :从剧作,到形式,然后到内容,它是一个整体的构思,在写剧本的时候,我就想这些东西。既然写成这样一个有点诗意的、有点隐喻的故事。怎么去构思这个影片的空间呢?做成现实和梦幻相结合的,似梦似真这是当时要去抓住的一个点。重庆整个空间的感官是给你有一个可发挥的余地的。我们前期在重庆选景,选了将近一个多月,跑了很多地方。在选景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空间,看有没有用视听去叙事的可能性。我们钱少,周期短,涉及的场景分散,怎么才能很快的抓住核心?空间是最快的能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不需要再用镜头的切、分、正反打去描述,去铺垫。
n《猛犸象》刚开场,第一个镜头就是从主人公的内心慢慢往前推,一直推到大象,然后又进到那个动物园里面,大象被囚禁住。在影片开始就已经把整个主题点出了,这个就是在勘景的过程中去找到的灵感。但并不是每场戏都有这种灵感,拍电影最难的就是视觉构建,每个故事都是一次新的创造。
Q :影片的制片成本其实是有限的,之前有很多包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毕业作品也是在北京拍的,您这个作品为什么会想到来重庆取景?
A :刚开始我们想去天津,天津离北京很近嘛。我们去天津看了之后觉得天津整个景包括建筑都比较北方化,相似性强。谢飞老师就建议说你要不要去重庆试试。我本科也是在重庆大学读的,我就想可不可以依托母校来做一些事情,比如说演员、选景带来一些便利,没钱就要用穷招,我的母校在开机后确实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Q:透过影片中的一些场景,我觉得可能跟您个人的记忆和成长都有关系,包括电影里面所呈现的影像空间,它可能还包含了您生活的一些印记,个人的成长。
A:我是80后,我们童年那时候电影院很不景气,快倒闭了。大概到九几年,电影院就真的倒闭了。我见证了那个时代,见证了电影院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电影院后来就变成了家具城、录像厅、旅社、酒店,整个文化氛围感觉消失掉了。
我现在都记得电影院改成家具城的那个下午,我和同伴跑进影院,看见大幕被扯下来,激起一层灰尘,我和伙伴就站在边上,心情惆怅,觉得一个记录童年的场所消失了。平时看电影的时候窗帘都会拉上,电影院倒闭的时候窗帘反而拉开了,阳光就透过窗户打到银幕后边白色的墙上,我们两个就走进那个光影里面,在那儿坐了一下午,两人没有说一句话。
Q :您现在正在做的这个项目是一个怎样的项目?
A :我现在做的这个项目,其实就是关于我童年的记忆,就是我们一家人进到城市生活,在那几年当中经历了一些磨难,然后一家人一起走过磨难生活下去的故事。
Q :那这个电影整体的风格上更偏向于艺术电影一些,还是有比较多的商业诉求在里面?
A:我觉得偏向类型电影,形式上有点像《天堂电影院》,故事上不太像,有一些商业上的诉求,但更多的是情感的回忆。到选演员再到拍摄中间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变数,所以现在也不能说到底是什么风格。
Q:那您现在这个项目大概进行到什么样的程度?
A :现在剧本已经全部完稿,写了大概一两年,现在想休息一段时间再往下推进。
以上内容为访谈(节选)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美电先锋电影制片厂(pfstudio2018),欢迎关注~
n重庆青年影展,是电影第一次放映,结果出现严重放映事故,导致呈现出来的画面高曝光,模糊。声音叠加在一起,没有层次,影响观影体验,看导演在门口急的团团转,我看过完整版,看导演阐述中这样写“电影刻意营造出叙事的断裂感,这种断裂感与故事表现形式深度契合成整体,从而在象征的意境下诠释了如何消亡一个物种,犹如散文式的漫步中辩驳出阶级的多面性”,影像在某种程度寓意大于叙事,给观影者留有把玩空间,人物符号化的呈现与主题贴合,希望大家再看次完整版,对电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目前先打五星,等电影被更多的人看到后改成四星。
1,我以为像少年的你,其实男女主貌似没啥交际。男主偷摸给了女主一个ipad,女主拿它换了钱。然后俩人溜达聊了聊天。然后在学校里就没啥故事了。女主继续刻苦学习,想摆脱自己的笼子。演员演的挺好,一个家里一堆烦事对周围都冷漠封闭自己的女孩子。
2,原剧本据说是写校园自杀。没过审?改的这个剧本。有这个就说这个。原剧本不管是啥都是过去式了。这个剧本选题很好。导演可能也拍了很多东西去表达,但为上映,只能牺牲不少东西。
3,几个演员都演的不错。都是挺封闭的人。自己把自己关笼子里。男二属于前后变化最大的一个。一开始封闭腼腆内向,为了钱,最后性情都变了,有了钱就不一样了,但还是摆脱不了内心的自卑。
4,故事都说明白了。中途看了两三眼手机。一直在等着戏剧冲突。前半部分期待着校园爱情,后半部分直接变成了现实剧,最后变成了刑事案。我倒觉得挺惊喜的。一张票看这么多风格。
5,各种人物角色都挺丰富的,每个人好似都能讲出很多东西。电影一共不到110分钟。要是拍个电视剧挺好。每个角色好像都有戏。看完之后有点不满足。
6,结局很多人不满意。结局不满意,那前面是否满意?要是前面都满意,结局草草收尾,那不是导演的错。前面再多点剧情就好。但是市场不一定接受。没法子,最后就是必须顾及这个顾及那个。品相只能变成这样。
能在电影院里看到这样的电影,挺开心的。拍的再有缺点,也比那些胡编的大片强不少。
昨天看了《会考试的猛犸象》
先说印象:开始感觉结构松散,剧情推进缓慢,也没有视觉美感和视觉冲击,在“熬”过了几十分钟后,越来越上头。
这里面揭示了好几个社会现象。
富人孩子可以请很多家教来弥补不足,也可以出国留学。
甚至,可以花钱“请人代考”。
而穷人的孩子呢?
他们想拥有正常的学习环境都不可得。
赵安安父亲入狱,跟不务正业的后妈生活在一起,对她没帮助,甚至还拖后腿;甚至租的房子交不起租面临着被驱赶、无家可归的窘境;遇到困难,还得她一个高三学生想办法来解决。
当后妈将她存的钱拿去赌的时候,可以想象她那一刻的崩溃。
她知道学习是摆脱现在环境的唯一出路,不能分心,苏正洋向她表白也不敢接受。
她忍受着生活的种种冲击,结果还是没有考上大学,只能到超市当收银员。
至于最后,字幕介绍赵安安几年后以高分的成绩再次上了大学,这这是通过影视的方式对现实中人们的一种安慰的。加点励志的成分在里面,电影也好过审。
就算是如此,这期间浪费的青春,就是穷人孩子的代价。
研究生毕业的刘磊,工作没有自己想象的顺利,父亲患病。
女友怀孕,准丈母娘要求必须买房,要不就将孩子打掉;在这个基础上还加了一点“道德的审判”,为了女儿,准岳父将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资助他们买房,这种绝境逼出了他的“贪婪”。
而苏正洋的父亲在刘磊一次次的逼迫中,终于动了杀心,差点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他们本应是正常的人,因为一次替考,都变成了鬼。
……
还是提提这部电影的问题吧:
从电影的名字到开始的剧情,感觉导演是想向文艺片的方向发展,但是剧情推进到最后又成了故事片,这是一点小尴尬。
虽然很多故事前后有呼应,但是还是感觉故事的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再打磨一下会更好。
这是一部小成本片,没有耀眼的明星,编剧和导演是同一人,很容易让人想到,电影里是不是映射了导演本身的一些现状。
有些镜头虽然想要考究和创新,但是在电影院大屏上看来就能发现问题,有好几个镜头对焦不准,总感觉有些地方的构图也有点奇怪。
总体来说,最终故事内涵还是让人可以忽略那些瑕疵。
《会考试的猛犸象》
看开头,以为又是一部青春爱情片,看完整片,发现爱情所占的比例很小,更多的是一种对思想的启发教育。
这部影片中的隐喻有点多,结合片名来看,一头大象贯穿了影片的始终。在重要情节的发展上面,都有大象的影子出现,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虽说影片的本意可能是将苏正洋比作了猛犸象,但刘磊是不是也是只会考试的猛犸象呢?
有一个片段我感觉是比较关键的,就是刘磊和苏正洋在动物园看乐乐时,苏正洋说的那一段关于两人前世的话。佛教认为人的前世和今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那是不是前世的因造就了今生的果呢?这些地方,导演没有说的很透,都只是稍微点了一下,不知道是故意留白还是因为影片被删减了40分钟导致的情节不连贯。
影片给我更多思考的点其实是:刘磊这个人物的塑造。刘磊这个形象塑造的不错,导演很好的表现出了一个人物的矛盾感。刘磊有点像当代所谓的小镇做题家,通过高考从小镇考到了一个名校。他一开始积极向上并且乐观,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但是内心的自卑难以根除——影片其实花了比较大的力气来描述他内心的自卑,同时内心的自卑与自尊产生矛盾,这可能也为之后其性格的大幅反转做了一个铺垫。
父亲生病住院以及结婚买房的需求,这两个压力因素让他走上了歧途。他想起之前曾给一家人的小孩做过高考枪手,于是便以这件事情作为要挟,去向这家人索要钱财。平心而论,当高考枪手这一件事情绝对是错误的,刘磊以及这家人犯了根本性的原则错误。但如果我们忽略事情的正确与否,光讨论每个人在这件事情中的行为,刘磊实在是不地道。
刘磊一开始上门给这家人做家教,这家人其实待刘磊不薄,已经算是尽到了地主之谊。即使是之后让刘磊帮忙当枪手,也是给了刘磊约定的报酬,并且互相约定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再也不见面。但刘磊因为父亲住院以及买房需求就上门以此作为威胁索要钱财,这个行为实在是不地道。从一开始的刘磊变成现在的刘磊,这时的刘磊已经变了。
在刘磊的得寸进尺之下,这家人准备将刘磊杀人灭口。我看到影片评论区有些人提出问题:为什么已经满足刘磊索要钱财的需求之后,这家人还想杀刘磊。他们的言外之意是:刘磊吃一次就满足了,不会来吃第二次了。但我们真的要相信人是贪婪的,他这次会因为父亲生病来要钱,下次就一定会因为别的事情来要钱。影片中有句话我是相信的:就像用豆腐渣擦屁股一样,擦不干净。
其实刘磊不仅给一个家庭做家教,通过影片的描述,他还在给另外一个家庭的女孩子补课。影片花了一定的镜头讲述了这个故事,其中有两个镜头我印象比较深刻。第一个镜头是,他有次去女孩子家补课时,借用女生家的厕所,在洗手时,看到洗手台上满目的化妆品。忍不住用了其中的一瓶洗手液来洗手,洗完之后还闻了闻留在手上的余香,漏出满足的笑容。另外一个镜头是他在课间休息的间隙,忍不住在她家的衣帽间内手拿西装,想象西装穿在自己身上的样子。被女孩子寻找到时,吓得手里的西装落在地上。
后来最后一节课,女孩子给他送了一个礼物盒,并且特地提醒回到家的时候才可以打开。刘磊在地铁上的时候忍不住打开了,发现里面放的竟是一瓶洗手液——和他在别人家厕所所使用的是同款。我不知道刘磊那个时候心里作何感想,影片没有给出任何的提示,其中滋味由我们观影者去感受。
别碰脏钱
闪电战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十年寒窗磨一剑,今朝出鞘试锋芒。2021年高考结束,第四届先锋艺术电影展征片通道也已经开启了两周,目前征集到的长短片作品超200部。
值此之际,PAF对2020年3rd PAF闭幕影片《会考试的猛犸象》的导演,同时也是3rd PAF“先锋杯”最佳导演奖获得者、新锐导演、编剧王念一进行了一次专访。聊了聊电影剧本的构思来源,如何从最初的想法演变成现在的故事,与重庆的渊源,导演还向我们透露了关于下一部新片的计划。
《会考试的猛犸象》是一部关于高考的作品,王念一导演也对今年参加高考的学子们送上了祝福:年轻是被爱的,年轻是被嫉妒的。
电影《会考试的猛犸象》以高考为引线,讲述步入中年危机的洋爸将希望寄托于儿子小洋身上,期望他能考取大学。小洋向往自由,暗恋同校女生小安,无心学习。小洋父母因儿子成绩不佳而苦恼,便说服家教刘磊参与高考作弊,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少年的青春有轻蔑,有懵懂,有残酷,有喜悦,片中的男主角苏正洋仿佛是每个青春期男孩的缩影,这种叛逆与忧愁是无关年代的,它实实在在地印刻在每个相仿年纪的孩子身上。他们会有对规则的淡漠、对于爱情青涩懵懂的向往、对于自我意识的迷茫和寻找。
影片刻意营造出叙事的断裂感,这种断裂感与故事表现形式深度契合成整体,从而在象征的意境下诠释了如何消亡一个物种,犹如散文式的漫步中辩驳出阶级的多面性。
导演介绍
王念一,中国内地新锐导演、编剧,本科毕业于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艺术硕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第三届先锋艺术电影展“先锋杯”最佳导演奖获得者。
01 “我想做中国高考版的《罗塞塔》”
Q:《会考试的猛犸象》影片的剧本构思,从开始有这个想法到最后成片,中间的时间跨度还挺长的,您能稍微介绍一下吗?
A:是从2015年9月份开始构思的。当时北京电影学院有一个“电影新人成才计划”,是谢飞老师创办的,这个计划针对全校的艺术硕士来选拔出优质的项目和人才,评选机制是由电影学院每个系的专业老师打分,评选出来的第一名通过综合考核后,学院会提供130万的资金支持,让学生拍摄自己的电影处女作。从这个计划中走出了白雪的《过春天》,滕丛丛的《送我上青云》等一批具有青年电影人的代表项目,这也再次证明了北京电影学院老师们的以微知著,远见卓识。
在构思的过程当中,我就在想写什么题材呢?当时很喜欢欧洲的艺术电影,比如说达内兄弟、迈克尔哈内克、克里丝蒂安蒙吉等导演,当然也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过程,我现在更偏向主流的类型电影。那时候我超爱达内兄弟的《单车少年》和《罗塞塔》。觉得《罗塞塔》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尖锐地撕裂了社会的伤疤,具有深邃的思辨性和矛盾性。当时比利时政府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他们发现自己国家的青少年工作的权益是没有得到保障的,因此修改了法律,成就了“罗塞塔计划”。(《罗塞塔》上映以后,比利时政府因为电影的影响意识到中小城市中的失业问题,而制定了新的劳工法案,这被称作是“罗塞塔计划”)
《罗塞塔》对我触动很大。我就想起了以前看过的周皓纪录片《高三》,高考这个过程在我们成长中是比较深刻的一个阶段。那我就想剧本可不可以做一版“中国高考版的罗塞塔”。这是我构思《猛犸象》的初衷,于是就去写剧本。
剧本的故事线就是一个社会底层的高三女孩儿小安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而她面临着妈妈做传销欠钱跑路,爸爸坐牢,随时被赶出出租房的困境,然后她就去和这个世界搏斗,她去医院做黄牛,利用女人的优势和房东周旋,越来越坚强、现实、冷酷,直到爱着她的男孩在高考前跳楼自杀,才逐渐让小安感受到了刺痛,感受到了自己是一个有温度的人,会流泪,会哭泣……男孩自杀之前给了她一封信,向她表白的信。这个男孩因为学习的压力,精神有点不正常,特别是高考前几天心理负担重,就自杀了。结尾是小安看完信之后,就把这个信交给老师。老师当着她的面把这封信烧了。老师告诉她明天就要高考了,这个事情你不要去想,明天是你人生最大的一个转折点。窗外那个跳楼的男孩被抬走之后,下边满是血迹,死者父母在尸体周围哭泣,清洁工用水冲地上的血迹,小安和一群少年踩着那个男孩被冲到路边的血迹离开了校园,踏上了高考之路。
全片采用大量背跟拍摄的形式,手持、自然光都是比较接近《罗塞塔》的风格,和现在大家看到的《会考试的猛犸象》基本算两部电影。
02 “拍或者不拍”
Q :影片是怎样从最初的构思演变成现在这个版本的呢?
A :这版剧本拿到了2016年全校的研究生长片计划的第一名,在这之前我其实已经拿到了南派影业的投资了。大概是2016年的4月份通过朋友谈的第一个制作方,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把合同签了。然后到六月份学院我也拿到了投资,接着双方就一起合作制作这部电影。
到2016年的8月份制作方告诉我这个剧本没有过审查,我其实有心理准备,已经准备好改剧本了,但审查结果是没有改的余地,我面临的情况就是拍或者不拍。我老师跟我说,你从事这一行,最终还是要面对主流的,既然有这样的一个投资,你干嘛不拍呢?那拍就要颠覆剧本,也就是写一个故事,一个可以过审查的故事。
当时我就看到了南京替考的新闻,我研究后就想把替考案加进来,做一部阶级性反差大,用表现主义的手法,有隐喻,有象征,拍一个像梦一样的片子,然后就这么去做了,这么去写了,于是剧本也过审查了,我可以拍电影了。但它也违反了艺术创作的初心,从一个艺术片变成了一个青春类型片,这个电影也就不太适合去电影节了。所以拍出来以后,国外电影节一个都没送,国内的试着投了几个,还好幸运地入围了,其实没什么期望,倒是希望能够上院线,高考后的学生看一看,引起一点共鸣,就知足了。
03 “现实和梦幻相结合”
nQ:想听您讲讲在影片的视听风格设计上的考量,如何利用空间去进行叙事的?A :从剧作,到形式,然后到内容,它是一个整体的构思,在写剧本的时候,我就想这些东西。既然写成这样一个有点诗意的、有点隐喻的故事。怎么去构思这个影片的空间呢?做成现实和梦幻相结合的,似梦似真这是当时要去抓住的一个点。重庆整个空间的感官是给你有一个可发挥的余地的。我们前期在重庆选景,选了将近一个多月,跑了很多地方。在选景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空间,看有没有用视听去叙事的可能性。我们钱少,周期短,涉及的场景分散,怎么才能很快的抓住核心?空间是最快的能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不需要再用镜头的切、分、正反打去描述,去铺垫。
n《猛犸象》刚开场,第一个镜头就是从主人公的内心慢慢往前推,一直推到大象,然后又进到那个动物园里面,大象被囚禁住。在影片开始就已经把整个主题点出了,这个就是在勘景的过程中去找到的灵感。但并不是每场戏都有这种灵感,拍电影最难的就是视觉构建,每个故事都是一次新的创造。
Q :影片的制片成本其实是有限的,之前有很多包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毕业作品也是在北京拍的,您这个作品为什么会想到来重庆取景?
A :刚开始我们想去天津,天津离北京很近嘛。我们去天津看了之后觉得天津整个景包括建筑都比较北方化,相似性强。谢飞老师就建议说你要不要去重庆试试。我本科也是在重庆大学读的,我就想可不可以依托母校来做一些事情,比如说演员、选景带来一些便利,没钱就要用穷招,我的母校在开机后确实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04 “关于童年、关于电影的记忆”
Q:透过影片中的一些场景,我觉得可能跟您个人的记忆和成长都有关系,包括电影里面所呈现的影像空间,它可能还包含了您生活的一些印记,个人的成长。
A:我是80后,我们童年那时候电影院很不景气,快倒闭了。大概到九几年,电影院就真的倒闭了。我见证了那个时代,见证了电影院从辉煌到没落的过程,电影院后来就变成了家具城、录像厅、旅社、酒店,整个文化氛围感觉消失掉了。
我现在都记得电影院改成家具城的那个下午,我和同伴跑进影院,看见大幕被扯下来,激起一层灰尘,我和伙伴就站在边上,心情惆怅,觉得一个记录童年的场所消失了。平时看电影的时候窗帘都会拉上,电影院倒闭的时候窗帘反而拉开了,阳光就透过窗户打到银幕后边白色的墙上,我们两个就走进那个光影里面,在那儿坐了一下午,两人没有说一句话。
Q :您现在正在做的这个项目是一个怎样的项目?
A :我现在做的这个项目,其实就是关于我童年的记忆,就是我们一家人进到城市生活,在那几年当中经历了一些磨难,然后一家人一起走过磨难生活下去的故事。
Q :那这个电影整体的风格上更偏向于艺术电影一些,还是有比较多的商业诉求在里面?
A:我觉得偏向类型电影,形式上有点像《天堂电影院》,故事上不太像,有一些商业上的诉求,但更多的是情感的回忆。到选演员再到拍摄中间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变数,所以现在也不能说到底是什么风格。
Q:那您现在这个项目大概进行到什么样的程度?
A :现在剧本已经全部完稿,写了大概一两年,现在想休息一段时间再往下推进。
以上内容为访谈(节选)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美电先锋电影制片厂(pfstudio2018),欢迎关注~
n重庆青年影展,是电影第一次放映,结果出现严重放映事故,导致呈现出来的画面高曝光,模糊。声音叠加在一起,没有层次,影响观影体验,看导演在门口急的团团转,我看过完整版,看导演阐述中这样写“电影刻意营造出叙事的断裂感,这种断裂感与故事表现形式深度契合成整体,从而在象征的意境下诠释了如何消亡一个物种,犹如散文式的漫步中辩驳出阶级的多面性”,影像在某种程度寓意大于叙事,给观影者留有把玩空间,人物符号化的呈现与主题贴合,希望大家再看次完整版,对电影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目前先打五星,等电影被更多的人看到后改成四星。
1,我以为像少年的你,其实男女主貌似没啥交际。男主偷摸给了女主一个ipad,女主拿它换了钱。然后俩人溜达聊了聊天。然后在学校里就没啥故事了。女主继续刻苦学习,想摆脱自己的笼子。演员演的挺好,一个家里一堆烦事对周围都冷漠封闭自己的女孩子。
2,原剧本据说是写校园自杀。没过审?改的这个剧本。有这个就说这个。原剧本不管是啥都是过去式了。这个剧本选题很好。导演可能也拍了很多东西去表达,但为上映,只能牺牲不少东西。
3,几个演员都演的不错。都是挺封闭的人。自己把自己关笼子里。男二属于前后变化最大的一个。一开始封闭腼腆内向,为了钱,最后性情都变了,有了钱就不一样了,但还是摆脱不了内心的自卑。
4,故事都说明白了。中途看了两三眼手机。一直在等着戏剧冲突。前半部分期待着校园爱情,后半部分直接变成了现实剧,最后变成了刑事案。我倒觉得挺惊喜的。一张票看这么多风格。
5,各种人物角色都挺丰富的,每个人好似都能讲出很多东西。电影一共不到110分钟。要是拍个电视剧挺好。每个角色好像都有戏。看完之后有点不满足。
6,结局很多人不满意。结局不满意,那前面是否满意?要是前面都满意,结局草草收尾,那不是导演的错。前面再多点剧情就好。但是市场不一定接受。没法子,最后就是必须顾及这个顾及那个。品相只能变成这样。
能在电影院里看到这样的电影,挺开心的。拍的再有缺点,也比那些胡编的大片强不少。
昨天看了《会考试的猛犸象》
先说印象:开始感觉结构松散,剧情推进缓慢,也没有视觉美感和视觉冲击,在“熬”过了几十分钟后,越来越上头。
这里面揭示了好几个社会现象。
第一,富人孩子的学习环境和穷人孩子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出路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富人孩子可以请很多家教来弥补不足,也可以出国留学。
甚至,可以花钱“请人代考”。
而穷人的孩子呢?
他们想拥有正常的学习环境都不可得。
赵安安父亲入狱,跟不务正业的后妈生活在一起,对她没帮助,甚至还拖后腿;甚至租的房子交不起租面临着被驱赶、无家可归的窘境;遇到困难,还得她一个高三学生想办法来解决。
当后妈将她存的钱拿去赌的时候,可以想象她那一刻的崩溃。
她知道学习是摆脱现在环境的唯一出路,不能分心,苏正洋向她表白也不敢接受。
她忍受着生活的种种冲击,结果还是没有考上大学,只能到超市当收银员。
至于最后,字幕介绍赵安安几年后以高分的成绩再次上了大学,这这是通过影视的方式对现实中人们的一种安慰的。加点励志的成分在里面,电影也好过审。
就算是如此,这期间浪费的青春,就是穷人孩子的代价。
第二、生活会将正常人逼成鬼
研究生毕业的刘磊,工作没有自己想象的顺利,父亲患病。
女友怀孕,准丈母娘要求必须买房,要不就将孩子打掉;在这个基础上还加了一点“道德的审判”,为了女儿,准岳父将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资助他们买房,这种绝境逼出了他的“贪婪”。
而苏正洋的父亲在刘磊一次次的逼迫中,终于动了杀心,差点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他们本应是正常的人,因为一次替考,都变成了鬼。
……
还是提提这部电影的问题吧:
从电影的名字到开始的剧情,感觉导演是想向文艺片的方向发展,但是剧情推进到最后又成了故事片,这是一点小尴尬。
虽然很多故事前后有呼应,但是还是感觉故事的结构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再打磨一下会更好。
这是一部小成本片,没有耀眼的明星,编剧和导演是同一人,很容易让人想到,电影里是不是映射了导演本身的一些现状。
有些镜头虽然想要考究和创新,但是在电影院大屏上看来就能发现问题,有好几个镜头对焦不准,总感觉有些地方的构图也有点奇怪。
总体来说,最终故事内涵还是让人可以忽略那些瑕疵。
《会考试的猛犸象》
看开头,以为又是一部青春爱情片,看完整片,发现爱情所占的比例很小,更多的是一种对思想的启发教育。
这部影片中的隐喻有点多,结合片名来看,一头大象贯穿了影片的始终。在重要情节的发展上面,都有大象的影子出现,可以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虽说影片的本意可能是将苏正洋比作了猛犸象,但刘磊是不是也是只会考试的猛犸象呢?
有一个片段我感觉是比较关键的,就是刘磊和苏正洋在动物园看乐乐时,苏正洋说的那一段关于两人前世的话。佛教认为人的前世和今生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那是不是前世的因造就了今生的果呢?这些地方,导演没有说的很透,都只是稍微点了一下,不知道是故意留白还是因为影片被删减了40分钟导致的情节不连贯。
影片给我更多思考的点其实是:刘磊这个人物的塑造。刘磊这个形象塑造的不错,导演很好的表现出了一个人物的矛盾感。刘磊有点像当代所谓的小镇做题家,通过高考从小镇考到了一个名校。他一开始积极向上并且乐观,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生活。但是内心的自卑难以根除——影片其实花了比较大的力气来描述他内心的自卑,同时内心的自卑与自尊产生矛盾,这可能也为之后其性格的大幅反转做了一个铺垫。
父亲生病住院以及结婚买房的需求,这两个压力因素让他走上了歧途。他想起之前曾给一家人的小孩做过高考枪手,于是便以这件事情作为要挟,去向这家人索要钱财。平心而论,当高考枪手这一件事情绝对是错误的,刘磊以及这家人犯了根本性的原则错误。但如果我们忽略事情的正确与否,光讨论每个人在这件事情中的行为,刘磊实在是不地道。
刘磊一开始上门给这家人做家教,这家人其实待刘磊不薄,已经算是尽到了地主之谊。即使是之后让刘磊帮忙当枪手,也是给了刘磊约定的报酬,并且互相约定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再也不见面。但刘磊因为父亲住院以及买房需求就上门以此作为威胁索要钱财,这个行为实在是不地道。从一开始的刘磊变成现在的刘磊,这时的刘磊已经变了。
在刘磊的得寸进尺之下,这家人准备将刘磊杀人灭口。我看到影片评论区有些人提出问题:为什么已经满足刘磊索要钱财的需求之后,这家人还想杀刘磊。他们的言外之意是:刘磊吃一次就满足了,不会来吃第二次了。但我们真的要相信人是贪婪的,他这次会因为父亲生病来要钱,下次就一定会因为别的事情来要钱。影片中有句话我是相信的:就像用豆腐渣擦屁股一样,擦不干净。
其实刘磊不仅给一个家庭做家教,通过影片的描述,他还在给另外一个家庭的女孩子补课。影片花了一定的镜头讲述了这个故事,其中有两个镜头我印象比较深刻。第一个镜头是,他有次去女孩子家补课时,借用女生家的厕所,在洗手时,看到洗手台上满目的化妆品。忍不住用了其中的一瓶洗手液来洗手,洗完之后还闻了闻留在手上的余香,漏出满足的笑容。另外一个镜头是他在课间休息的间隙,忍不住在她家的衣帽间内手拿西装,想象西装穿在自己身上的样子。被女孩子寻找到时,吓得手里的西装落在地上。
后来最后一节课,女孩子给他送了一个礼物盒,并且特地提醒回到家的时候才可以打开。刘磊在地铁上的时候忍不住打开了,发现里面放的竟是一瓶洗手液——和他在别人家厕所所使用的是同款。我不知道刘磊那个时候心里作何感想,影片没有给出任何的提示,其中滋味由我们观影者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