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故事起因就是因为一个版权二道贩子罗伯特·施泰因在没有正式获取苏联人授权的情况下,就将《俄罗斯方块》的版权分别卖给了苏联以外的两家公司,导致了这起版权乌龙。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除了施泰因的个人行为以外,还有冷战背景下的体制差异。首先,游戏制作人帕基特诺夫只不过是回复了施泰因的传真,表示有做版权交易的意愿,但并未签署合同。而传真在西方世界却能够被当作为一种协议。其次,当时苏联还没有版权法,更没有对外做游戏版权售卖的经验。游戏在苏联仍是个很新鲜的东西,而在苏联外面,任天堂、世嘉、雅达利等巨头公司早已把游戏的风吹向了全世界。有关《俄罗斯方块》还有部纪录片,叫做《来自俄国的爱》(From Russia with Love),这款游戏可以被视为一种隐喻,或者先兆,是前苏联解体之前向代表着自由经济体的西方世界抛出的橄榄枝。
然而《游戏结束》这本简体中文书的英文版《Game Over: How Nintendo Conquered The World》1993年就出版了,2020年才被翻译成为简体中文,并且俄罗斯方块的故事只占了其中两章(但写得非常好,如看小说一般)。电影更多地是改编了另一本2016年出版的,专门写俄罗斯方块的书《The Tetris Effect:The Game that Hypnotized the World》(俄罗斯方块效应:一款催眠世界的游戏),全书结构也是按照升级打怪的思路去组织的。电影把书稍作了删减和改编,因此对故事原貌感兴趣的观众还可以移步至此书了解更多。
"Мы придаем большое значение нашим отличным коммерческим связям с советским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м и многими ведущими организациями в област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и издательск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Нам кажется, что все эт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подвергаются риску из-за односторонних действий одной организации, какого-то 'Элорга'. Некто Беликов лично подрывает доселе благоприятные торгов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между СССР и Великобританией!" nn我们(指麦克斯韦集团)非常重视与苏联政府及诸多信息、通信、出版等行业领先组织的良好商业关系,我们认为,由于贵国某组织的单方面行动——这个组织就是“ELORG”——所有这些前景都处于危险之中。贝里科夫正在破坏英苏之间的友好贸易关系!
本文首发明德影像 lwk.ffmm.com
1989年,戈尔巴乔夫发表了他最后的演说:“命运作了这样的安排,就是我当上国家元首之时就已经很清楚。”四年后,俄罗斯宇航员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谢列布罗夫首次在太空游玩了一款地球上制作的游戏,名为《俄罗斯方块》,这款游戏在苏联解体之际名声大噪,也为任天堂带来了荣华富贵。当很多人大呼“任天堂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时”,除了《超级马里奥》《塞尔达传说》,也别忘了这款来自俄国的爱:《俄罗斯方块》
相信大多数人曾经都玩过这只有四个方块,通过各种变形去填满空行的小游戏。电影开头就借亨克·罗杰斯之口,引用了当时一位评论家说的话:“很少有游戏能令人着迷到连做梦都停不下来,但《俄罗斯方块》做到了……我闭上眼睛,眼前依旧有一个个方块飘落,几乎彻夜难眠。第二天一早,我狠下心来,命令自己至少四十八小时内不碰游戏。”而这款游戏背后的故事精彩绝伦,仅仅一款小游戏,却小小惊动到了前苏联总书记戈达尔巴乔夫的层面,这个故事往后也被人津津乐道。
此前我在一本2020年简体中文出版的书《游戏结束:任天堂的北美征服史》里第一次读到这故事时,不禁拍案叫绝。其中“北国之爱”和“方块之歌”两章节以非虚构的方式,绘声绘色且详细地描写了《俄罗斯方块》背后的版权争夺之战。
最近苹果流媒体推出了他们的原创电影《俄罗斯方块》,但是剧作上是从防弹软件公司总经理亨克·罗杰斯的视角出发,跟随他最后从苏联人手中为任天堂夺回《俄罗斯方块》的版权。
简单来说,故事起因就是因为一个版权二道贩子罗伯特·施泰因在没有正式获取苏联人授权的情况下,就将《俄罗斯方块》的版权分别卖给了苏联以外的两家公司,导致了这起版权乌龙。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除了施泰因的个人行为以外,还有冷战背景下的体制差异。首先,游戏制作人帕基特诺夫只不过是回复了施泰因的传真,表示有做版权交易的意愿,但并未签署合同。而传真在西方世界却能够被当作为一种协议。其次,当时苏联还没有版权法,更没有对外做游戏版权售卖的经验。游戏在苏联仍是个很新鲜的东西,而在苏联外面,任天堂、世嘉、雅达利等巨头公司早已把游戏的风吹向了全世界。有关《俄罗斯方块》还有部纪录片,叫做《来自俄国的爱》(From Russia with Love),这款游戏可以被视为一种隐喻,或者先兆,是前苏联解体之前向代表着自由经济体的西方世界抛出的橄榄枝。
在《游戏结束》这本书中,除了苏联体制与西方世界的差异而闹出的乌龙外,还把一些笔墨放在了任天堂和雅达利的法律战争中,这在电影中几乎没怎么提到。1989年6月,旧金山法院正式开庭审理任天堂与雅达利的案件,双方在《俄罗斯方块》的版权问题上各执一词。雅达利的认定任天堂的NES主机(Famicom,也就是Family Computer,家用计算机)和计算机没有分别,而任天堂没有《俄罗斯方块》家用机的版权。另一边,任天堂简单直接地表明“苏联人虽然不清楚国际软件许可合作中的条条框框,但他们非常清楚自己授予施泰因是什么权利。计算机指的就是计算机。”然后他们补充道协议里有关计算机应具有键盘、显示器、软盘驱动器的规定,而NES不具备这些部件,因此不属于个人计算机。
最后法官在查阅大量证词和文件后,认为任天堂胜诉的几率更大,并批准了任天堂所提出的初步禁令,对方不得制造、销售家用机版《俄罗斯方块》。众所周知,任天堂拥有号称全球最强法务部,如果你读了《游戏结束》这本书,你会对他们一路走来身经百战的法律经验有更直观的印象。任天堂与雅达利两家死对头的官司一直打到1992年,而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多少听过,雅达利一路滑坡,而任天堂一路高歌。
然而《游戏结束》这本简体中文书的英文版《Game Over: How Nintendo Conquered The World》1993年就出版了,2020年才被翻译成为简体中文,并且俄罗斯方块的故事只占了其中两章(但写得非常好,如看小说一般)。电影更多地是改编了另一本2016年出版的,专门写俄罗斯方块的书《The Tetris Effect:The Game that Hypnotized the World》(俄罗斯方块效应:一款催眠世界的游戏),全书结构也是按照升级打怪的思路去组织的。电影把书稍作了删减和改编,因此对故事原貌感兴趣的观众还可以移步至此书了解更多。
讲了这些有关《俄罗斯方块》故事的书也好,电影也好,最终我想说的是,从出版到翻译年份的差距就可以看出,我们对游戏领域的关注一直是与世界脱节的。电子游戏如今已经让海外世界的社会文化乃至政治都发生了剧变,它是21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但我们的出版业或是其他主流话语,对此却知之甚少,一如《俄罗斯方块》在外早已风靡,而苏联人却鲜有察觉。从社会事件到成书,再到改编电影,这一条链路在海外也非常成熟,通过这样文化传播产业也让一些精彩的历史得以被记忆(以及扭曲……但通过多方信源交叉印证可以弥补这一点)。你能明显感觉到我们文化产业的IP整合能力还有很大差距,这背后的原因懂得都懂。
虽然电影对前苏联有夸张地冷嘲热讽,充斥着幼稚的表演成分,但来自俄国的爱吹过了二十世纪来到我们身边,不仅是《俄罗斯方块》,还有他们的经验教训,今天我们感受到了吗?
主要资讯来源:俄罗斯《生意人报》
Интеллектуальная собственность / Тетрис kommersant.ru
次要资讯来源:俄文版wiki、少数英文资料
罗伯特麦克斯韦是英国政商界、文化界亲苏派的头面人物,对以色列和加拿大政界也极具影响力。他1949年前后开始拓展对苏交往,与玉米帝之后的苏联领导人都有交往。到了戈氏时期,麦克斯韦的亲友团还包括:谢瓦尔德纳泽、帕夫洛夫、鲍里斯潘金等人。
麦克斯韦从苏联搞到了苏联领导人著作的独家出版权,早在戈尔巴乔夫之前,他已经在克里姆林宫广为人知。玉米帝、勋章帝、安德罗波夫的书他都出版过。每次他公开访问苏联,消息都会登上真理报头版。戈尔巴乔夫对他更是信任有加。
麦克斯韦跟苏联方面的固定合作模式是:拿手上的图书文献资源跟苏联方面置换,或是苏方主动无偿提供,然后在英文翻译版出版过程中,往往还能拿到英苏两国的大笔赞助。总之无本万利、贼不走空。
为啥英方也要赞助?因为麦克斯韦是英方刻意保留的一位民间使者。有些不方便走外交渠道的事情,让麦克斯韦去办。苏方也有此意。于是麦克斯韦一个人就可以“吃两家茶礼”。
俄文版维基百科有两段文字指控麦克斯韦帮助保加利亚高层在巨变前夜转移资产。
1989年3月3日,罗伯特麦克斯韦直接致信克里姆林宫,指控ELORG不讲信用,将MIRROR SOFT踢出局的行为将严重损害英苏贸易关系和双方的外宣合作。罗伯特麦克斯韦还做了唐宁街的工作,企图把这个问题塞进戈尔巴乔夫访问英国期间的会谈。这一封告状信导致苏联国安部门对ELORG的经营活动进行了调查,但由于ELORG领导的据理力争,加上当时苏联国势衰微,事务众多,整个事情没有走到提起公诉的地步。
随后,麦克斯韦飞抵莫斯科,直接晋见戈尔巴乔夫,戈氏口头安抚他:无须担心任天堂和罗杰斯,一切由他来搞定。
但最终,Elorg与任天堂正常履行了合同。
而罗杰斯的解释是,在戈尔巴乔夫四月访问英国期间,原定有再次接见麦克斯韦的安排(注:说明施压成功了一多半),这次一旦接见成功,《俄罗斯方块》版权还是会飞到镜报集团手中。但戈氏临时有事(说是亚美尼亚又地震了)缩短行程,会见取消。
附:罗伯特麦克斯韦告状信俄文节选:
"Мы придаем большое значение нашим отличным коммерческим связям с советским правительством и многими ведущими организациями в област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и издательск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Нам кажется, что все эт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подвергаются риску из-за односторонних действий одной организации, какого-то 'Элорга'. Некто Беликов лично подрывает доселе благоприятные торгов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между СССР и Великобританией!" nn我们(指麦克斯韦集团)非常重视与苏联政府及诸多信息、通信、出版等行业领先组织的良好商业关系,我们认为,由于贵国某组织的单方面行动——这个组织就是“ELORG”——所有这些前景都处于危险之中。贝里科夫正在破坏英苏之间的友好贸易关系!
在观看《俄罗斯方块》之前,我其实也有先入为主的印象,觉得电影没法忠实这么复杂的历史事件,很可能会变成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商战爽片。但电影的优秀程度大大超出我的预料,绝对称得上是杰作。因为它在加入大量虚构剧情,大幅强化戏剧性的同时,完整还原了历史事件的核心,做到了“形不似而神似”。
简要介绍一下本案的前因后果,大家可以跟电影的剧情对照一下。最早是帕基特诺夫在苏联科学院计算机所利用业余时间制作了《俄罗斯方块》,他的同事将其移植到其他电脑平台,在华约阵营的程序员圈子里慢慢传播。英国仙女座软件公司的斯坦因在匈牙利见到了IBM PC的版本,与帕基特诺夫取得了联系,苏联计算机所回复说可以合作。斯坦因认为这就算成交了,开始往西方卖这个游戏。斯坦因把发行权卖给了麦克斯韦父子的两个公司,然后麦克斯韦授权给ATARI,ATARI旗下的TENGEN再给SEGA,一团乱麻。日本BPS的罗杰斯在展会上见到了这个游戏,非常喜欢,于是取得了日本游戏机平台的授权,跑去任天堂献宝,不仅推出FC版,还要作为GAMEBOY的捆绑游戏大卖。箭在弦上了,罗杰斯才发现游戏的版权是有问题的,只好跑去莫斯科确认授权。这时苏联已经将计算机相关的版权业务交给ELORG处理,ELORG要求重签协议,搞清各平台的授权界限,于是就变成了电影里的三方争夺站。麦克斯韦仗着自己和苏联高层的关系,态度非常傲慢,斯坦因则是滑头,总想空手套白狼,只有罗杰斯表现出了真诚,但是他没钱。最后是任天堂派出女婿荒川实与霍华德林肯这对东半球最强版权组合,怀揣500万直奔莫斯科,一锤定音。
围绕俄罗斯方块版权的这一系列争端,内容非常复杂,总结起来有三个核心要素:
第一 苏联的制度特殊以及历史阶段。众所周知,在苏联体系下是没有版权与专利概念的,虽然作者和发明人会得到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但与美日那套严格按照法律执行,以商业利益为核心诉求的版权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边的合作就好像要把自来水管和电线接上,想要传输电力一样荒诞。
苏联的国情也对本案有巨大的影响。在苏勋宗时期,两次石油危机导致油价大幅上涨,石油逐渐成为苏联经济的支柱,而到了地图头接任的1980年代后半,石油价格狂跌导致了苏联经济的崩溃。几百万美元在今天看来只是一笔小钱,但是在当时的苏联堪称巨款,可以大幅提高ELORG领导在上层心中的重要性,这种对上负责的思维国人应该非常熟悉。而最终也确实就是任天堂的500万美元一锤定音,结束了所有争论。
第二 游戏产业早期的混乱局面。电子游戏是一个1970年代诞生,1985年以后才爆发的全新行业,我们今天所有的常识,当初都是不存在的。甚至游戏软件有版权这件事都是1980年代后期才定下的,按照当时的法律游戏程序不能申请版权,所以FC游戏的防伪是基于商标图案而非游戏内容。本案一个非常重要的矛盾点就是各方对“电脑”和“游戏机”的定义不同,这不是苏联人故意找茬,也不是斯坦因故意挖坑,而是当时确实没有准确定义。故事中ELORG定义电脑必须有键盘,然而FC的原始方案之一就是有键盘的。起因是ATARI大崩溃(是的 ,又是这个万物起源)后美国人极端厌恶游戏机,游戏厂商纷纷转向家用家脑(用电视当显示器的个人电脑,也就是学习机)。任天堂也不能例外,FC是FAMILY COMPUTER的缩写,本来就是当计算机推出的,只是后来因为成本原因抛弃了键盘,强调纯游戏功能。任天堂的对手SEGA则是同时推出了带键盘的SC3000与SG1000两个机型。
本案另一个矛盾点是代理。与现在动不动全球发行不同,80年代是没有跨国发行这回事的,日本游戏要在美国卖,要么你成立一个美国分公司,要么找美国公司做代理,当时绝大多数游戏公司在外国都是找代理的。后来索尼入主游戏机行业,依靠索尼音乐强大的发行网络创建了统一发行体系,全球发行才开始流行。当时游戏的版权分得非常细,同一个游戏在日本的街机版权和家用机版权属于不同家,在美国的家用机版权和在日本的家用机版权也属于不同家,而且版权在谁手里不是公开的,你要问才知道,这就给斯坦因这样的代理商很大的操作空间。虽然斯坦因一开始混淆电脑定义并不是故意的,但是后面他很明显开始利用这一点牟利,也就是他的这种态度激怒了苏联人。
其实本案中的授权问题已经大幅简化了,因为当时主流的游戏版权授权不光限制国家和平台类型,还限制平台。也就是说同为主机,给SEGA GAMEGEAR和给任天堂GAMEBOY的授权是不一样的。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没什么,现在一共就3种游戏机加PC,不多啊。然而在1980年代,世界上有超过100种个人电脑规格!甚至新西兰都有两种个人电脑规格!不同规格完全不兼容!这也是为什么游戏业不能用PC游戏指代电脑游戏,因为在1980年代绝大多数电脑游戏都不是PC游戏。由于游戏必须移植才能在另一个平台运行,因此版权也会授权给移植方。如果真的按规范来,这个案子到今天都没法结束,所以苏联人只是简单分了电脑、家用机、街机、掌机。
拿到版权的任天堂开始大杀四方,一举奠定了GAME BOY在掌机界的垄断地位。ATARI当时已经在卖FC版的《俄罗斯方块》(标题是克里姆林宫,也就是大陆流行的盗版),与任天堂对簿公堂,输得一塌糊涂。ATARI反正也输习惯了,而SEGA原本打算拿MD版《俄罗斯方块》做王牌跟任天堂打主机大战,结果生产出来的游戏卡跟ATARI2600的《ET》一个下场。这件事成了SEGA以及世嘉迷心中永远的痛,30年后MD MINI游戏机特意将重获版权的MD版《俄罗斯方块》作为重头戏推出,可见怨念之深。
第三 当事人的性格因素。个人性格对于本案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换其他人来参与,事情一定会发展到完全不同的方向上。本片最精彩的一点就是把每个人物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帕基特诺夫的谨慎,山内溥的独断,斯坦因的狡猾,麦克斯韦父子的傲慢,贝利科夫的睿智,都在电影中有120%的还原。
特别提一下本片以及本案的主角,亨利罗杰斯。电影中的罗杰斯表现得过分热情,过分真诚,感觉很夸张,然而现实中的他就是这样的。说来难以置信,罗杰斯这个荷兰人居然是JRPG之父,他的那个游戏叫《黑玛瑙》。当时一句日语不会的罗杰斯预言日本人一定会沉迷回合制RPG,押上全部身家开发《黑玛瑙》,游戏上市几个月销量只有一位数,不认输的他硬是带着翻译跑到日本各大电脑杂志社向编辑毛遂自荐,得到编辑认可后游戏人气爆炸,随后就是FALCOM和ENIX崛起,日本游戏重心转向RPG。现实中的罗杰斯也确实像电影中一样有情有义,在苏东巨变前夜,他雇佣帕基特诺夫成为日本BPS的员工,用工作签证带他全家飞到东京,然后又办了灯塔国的移民。
不用说,电影中关于KGB的段落都是瞎编的,这些谍战片的剧情算是好莱坞的一种套路了,毕竟真要拍商战那就奔着《商海通牒》去了,观众会跑掉一大半。但是这些谍战段落在很大程度还原了当时真实的氛围,比如电影中无处不在的监听,现实中帕基特诺夫在计算机所的工作就是搞监听,他的项目是语音识别监听录音转为文字化记录,所以他一开始对罗杰斯非常冷淡,害怕被卷入通敌案件。当然,最后还是程序员的友情战胜了冷战的敌意。
本片为了叙事流畅删掉了一些细节,比如开发俄罗斯方块的不只帕基特诺夫一个,他的两个同事也贡献颇多,这两人后来也移民西方了。另一方面,本片也保留了很多细节。电影里可以看出,罗杰斯跟任天堂高层是认识的,现实中罗杰斯确实认识山内溥,因为山内溥是围棋迷,猫叔当年被招进任天堂也是因为他会下围棋。所以片头罗杰斯卖的那个游戏就是围棋。
如果对真实历史有兴趣,可以去看五十游戏工作室的视频《俄罗斯方块20年版权纠结史》,应该是简中网上关于此事最详细的说明了。
电影确实精彩,但是、《俄罗斯方块》的作者-帕基特诺夫即使在几方的商业争斗中获益极少,但他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劳动成果被白嫖了:
PS1:
根据手上的实体书《游戏结束-任天堂全球征服史》记载———
他被奖励了一套莫斯科公寓的使用权、外带一台所有权划归了他自己的工作电脑(是的没错就是电影里吐槽那台连显卡都可能没有的古董级机器),然后这位大神他还觉得很满足(这踏马还不够社会主义荣光好青年?),哪怕是被西方记者想要诱导说出觉得自己待遇不公平的话、也反应过来说有人喜欢玩我的电子游戏就够了(附图)
以及,中文互联网上居然没发现帕基特诺夫大神还和斯皮尔伯格有过命运相逢:《头号玩家》里出现的那句会流传很多年的名台词-“感谢你玩我的游戏”,很有可能就是出自这里
另外,由苹果来投拍这部电影,是因为当年乔布斯做的NEXT品牌机白嫖了帕基特诺夫大神做的照片广告吗?(不是
PS2:
根据网络纪录片《俄罗斯方块的故事》,帕基特诺夫大神最早写出游戏、实际上就是摸了两个星期的鱼(西巴!大神都是这么强的吗?!随便摸个鱼都能做出史上最畅销的电子游戏之一!我的心中只有震撼!)
PS3:
防弹软件 任天堂 韦恩斯坦,三方去苏联谈代理发行权的时候,确实有KGB克格勃出场,并且KGB确实还在会议室里动用了谍战设备进行录音、让三方玩狼人杀来争夺代理权。
PS4:
苏联当时其实对收版权金,没有很介意,倒是很期望用《俄罗斯方块》的版权作为筹码、让任天堂在苏联本土建厂,以获得FC级的民用芯片自给技术及相关配套产业链,个人主观猜想任天堂不是没有资源去做到这种事,而是当时之前东芝刚刚才因为卖了工业技术被美国佬贴脸惩罚了一番(详情参见冷战史上1987年的“东芝事件”),所以估计任天堂也没胆子做这种交易。
来源:
《做了这么多的苏联,为何还是输掉了与美国的“芯片冷战”》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6840230538775056&wfr=spider&for=pc
最后作为在游戏发行领域中的18线搬砖仔,想吐槽一下:
回到那段历史,那时这几家游戏发行商版权商的商务法务财务和老板们,应该没想到为了签个产品还要和KGB斗智斗勇来battle吧。。。
#为了签个产品能有多拼#
作为一个码农,津津乐道的是一些属于技术的浪漫细节。
看这个片子以前,我以为它是一部虚构的主题大电影,类似《EMOJI》,打开后发现不是。
开始的时候有个伏笔,他在展会上被俄罗斯方块吸引,问了一句:这是Pascal写的还是C?对方故弄玄虚:“这是个商业机密。”我还挺纳闷,作为一个销售,关心的事情是不是有点多。随着剧情的进展我才晓得:懂写程序这个技能在整部片中都起了决定因素。
后来在任天堂在西雅图的办公室,签下NDA以后,任天堂向他展示了尚未发表的掌机:GAMEBOY,他灵机一动,又问了一句:这上面的游戏是不是用C写的?分辨率是多少?
然后燃起来了,他拿出3英寸软盘,找了台PC,打开编辑器,对俄罗斯方块的源码稍微做了一下适配修改。
这真是个相当精彩的细节,一个现场会改代码的销售,谁能拒绝呢?
然后场景拉到阿廖沙家里,首先是餐桌对谈:
相当微妙了。
然后两个人还交流了对产品的修改和优化,并且现场实施了修改。
可以说,一切在这时候就定局了,意识形态也好,国家利益也罢,去他妈的吧,码农之间说不明道不清的感情要到很多年以后有个网站叫Github才能承载。
不信你看:
然而镜头一转,我们拉到尾声部分!
其实在惊心动魄的商战背后,这个电影讲述的就是这么一个故事,两个惺惺相惜的程序员,跨越了文化隔阂和地域间隔,为了共同的目的,终于(在事业上)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