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陈创刘敏涛李丁张鹰温玉娟张永健耿圣凯李振平陈松小涛王雪菁王晗子张雪迎王紫叶张震涛尚大庆赵佳潘宏梁常波李玉山倪土石俊辉
类型:剧情家庭国产导演:朱正袁进 状态:全33集 年份:2005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9.5分热度:66 ℃ 时间:2024-06-11 18:43:55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活着,还要有饭吃——评电视连续剧《福贵》n“你好,吃饭了吗?”“你吃了没有?”这种传统的中国式问候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财富的不断增长,不经意间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因此,绝大部分国人以为吃饭的话题无须挂在嘴边。然而,看了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福贵》,你才会觉得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吃饭的问题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n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翻开中国历史,老百姓吃得上饱饭的日子有几多?老百姓吃不上饱饭的日子又有几多?一般的规律是,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稳定的时期,老百姓安居乐业,吃饭、过日子不成什么问题。社会动荡、老百姓颠沛留离,能够好好“活着”已属不易,谁还指望餐餐顿顿都吃上饱饭。历史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这种清明与稳定不会恒久不变,更不会是一劳永逸。从远处说,秦二世的残酷统治,致使百姓们难以安身立命以至于揭竿而起。秦王朝被推翻之后,旷日持久的楚汉相争将梦想过上安稳日子的中国老百姓再次推到了“烽火连三月”的战乱之中。刘邦夺取政权,朝廷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才有了饭吃、过上了好日子。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宫廷斗争的愈演愈烈,加上连年征伐,老百姓留离失所,生活日渐艰难。一千三百多年以前的唐朝有如当今之美国,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百姓生活安定、福裕,国家繁荣昌盛,四方府首称臣。然而,一个小小的安禄山作怪,大唐江山便分崩离淅,从此一蹶不振。在惯性固有力的作用下,又有谁能够保证从今往后将不再有安禄山第二、史思明第二呢?n康熙王朝、乾隆盛世,是离我们最近的辉煌,在西方人眼里,这种辉煌只不过是封建帝国的回光返照,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必定要席卷这片被苦难与泪水浸泡的土地。1840年鸦片战争暴发,国土沦陷、国民沉沦,老百姓也就只有“活着”的缘份,挨不挨饿已不再十分重要。正因为如此,电视连续剧《福贵》主题曲便唱出了“好好活着才是百姓的福贵”。n电视连续剧《福贵》保留了小说的悲情色彩,在平实无华的基调中赋予这个悲剧故事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与诙谐。种田与吃饭是“活着”的基础,也是全剧突出反映的一条主线。《福贵》巧妙地把“地主坯子”福贵一生的经历与当代中国农村的生活画面和时事变迁结合起来,将一部历史长卷微缩于一人、一家、一地,小中见大,较为完整地再现了中国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顽强的生活意志,宽容的胸怀和人性的真善美n剧中主要人物福贵的老婆家珍带着“没有吃过饱饭”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她虽然不是直接死于饥饿,但是由于饥饿落下的病根更是让人惋惜不已。临终前,她的好友,也就是徐家曾经的佣人菊花要为她请医拿药时,她直言不讳地说:“我没病,吃饱了,就好了。”吃不饱,当然就好不了,江湖郎中没有办法,县医院的夏医生对此也是束手无策。饿而不死,饱则难求,这是家珍的悲哀,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哀。其实,家珍是吃过饱饭的。别忘了,她曾是陈记米行陈掌柜的千金小姐,由锦衣玉食到脸朝黄土背朝天,腹中饥饿夜难眠,以至靠挖野菜充饥度日,这是家珍所始料不及的。错,在于福贵,因为他赌,输掉了万贯家产;错,不在于富贵,因为中国历史的周期律使然,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欠缺一种有效的力量来扼制这种顽固性的周期律周而复始。n陈记米行是清溪县最大的米行,徐家贡田是徐家川能产上等贡米的粮仓。谁得到了徐家川的贡米,谁就能在清溪县米行同业中占据鳌头。不择手段而得到了徐家贡米的潘记米行,把贡米的生意做到省城去了,很是赚了一把。陈记米行对此耿耿于怀,为了独吞徐家贡米,陈掌柜绞尽了脑汁。陈徐两家结秦晋之好,陈掌柜看重的就是徐家川一百多亩贡田和贡米……n陈记米行凭着陈掌柜的精明强悍和伙计春生的齐心协力,生意越做越红火。陈掌柜也因此登上了商会会长的宝座,躲过了日本鬼子的掠夺。徐家川徐老爷一百多亩贡田尽管遭遇了蝗灾,但乡亲们同舟共济,在徐家老少爷们的帮助下很快渡过了难关,徐家贡米喜获丰收,又逢米价一路攀升,让许多人垂涎欲滴。正当陈掌柜踌躇满志、坐等徐家贡米送上门来之时,不料想“自己人跟自己人打起来了”。前方吃紧,国军催粮如催命,城里的老百姓眼看就要断粮断炊,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委派春生领着伙计、带着现大洋“往南方走一趟”,也算是救命于水火,解了断粮的燃眉之急。可是战事一结束,陈掌柜成了有罪之人,陈记米行鸡飞蛋打,从此烟消云散。n自然灾害可以战胜,日本鬼子也可以战胜,然而,战不胜的是政治,战不胜的是内战。从陈记米行的兴衰到徐家贡田的易主,“谁来保证中国老百姓今后不再挨饿”的话题就绝不是杞人忧天。n应当指出的是,历史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战争也有推动历史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战争并不排除殷实。然而,杀戮、打斗、人性与法度的缺损这些非生活元素的介入,“活着”就失去了根本性的保障。战争让福贵分得了五亩好田,也让徐家川的老少爷们儿脸上露出了难得有笑容。分得了田地的徐家川的老老少少从此就可以不忍饥挨饿了吗?n平地一阵狂风起,胡天八月也飞雪。吃饭不花钱、食堂去吃红烧肉、大锅饭,这是福贵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好事情,可是他的哑巴女儿凤霞想到了,这绝不是一个好兆头。果然没出几天,食堂没米了、公社没米了、县里也没米了……尽管当上了县长的陈记米行大伙计春生拍着胸脯说:“绝不允许饿死一个人。”当他驱车赶到粮店,见到他从前的老板陈掌柜饿死在粮店大门口时,不禁抱头痛哭。这一情节发人深省。日本人来了,没有饿死人;战争打了若干年也没见饿死了人,恰恰是在打倒了地主土豪、老百姓翻身得了解放的时候,一个掌管着全县的粮仓、一个与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一个惜粮如命的人饿死了。n陈掌柜的死是咎由自取吗?他完全可以不死,因为他手上一直捏着一块窝窝头,临死也没舍得吃一口。这块不寻常的窝窝头提示我们,陈掌柜个人并不缺粮。一个并不缺粮的人尚且要饿死,那千千万万境况要比陈掌柜差得多的普通民众,死于全国性饥荒也就不足为奇了。陈掌柜的死死得其所,因为他把活着的希望留给了别人。食堂分粥的时候,他只要了半瓢,节省下来的半瓢稀粥让给了灾民。在人民公社的粮食“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多得放不下了。”“粮店仓库里存放的大米都要快发霉了”的情况下,一个久经风霜的老头,一个和蔼可亲的、令人敬佩的老头,预感到厄运即将来临。他不相信亩产上千斤的神话,作为粮食仓库管理员他深知粮食的份量,将散落在地的粮食一粒一粒地拣起来,他盼望着救济粮快点到来,他尽职尽责的守着粮仓,他没有等到救济粮,没有食物维持的生命已经灯干油尽……这个悲剧的耐人寻味之处就在于:这样一个受人尊敬、风格高尚,把死留给自己、将活的希望让给他人的老人,他的这种思想品质是与生俱来的呢,还是劳动改造后的良心发现?前者,剧情没有明确的交待,而表现得多的是作为商人的惟利是图。经历过劳动改造的陈掌柜的确是变了,他对富贵的宽容与关爱,对凤霞的赞偿以及对工作的恪尽职守,无不透露着他对世道沧桑的历练。这种沧桑感正是人生大起大落的真实体现。我们有理由指责陈掌柜在大是大非面前放弃了生意人的准则,但是,面对黑洞洞的枪口,除了交出粮食,他还有没有别的选择呢?假定接受他援助的一方获胜,他也未必就是一个大大的功臣。他的行为完全是被动的,是迫不得已。很显然,因拥有粮食而获罪欠缺法律依据。n不罪而罪,罪而不罪,也许就是《福贵》最令人寻思之处。陈掌柜用生命捍卫“孩子要长身体,饿着怎么行”这条朴实的定理,医院黄院长为讨好领导竟然可以将一个十几岁孩子的心血抽干。两副面孔、两种人品形成鲜明的对比。陈掌柜的死没有唤醒对生命的珍视,他的死完全是白死的。饥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性的缺失。徐有庆抽血抽死了,对于他的死并没有太多责任的体育老师胡凯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销声匿迹,而下令抽血的人竟心安理得的继续当他的院长。当福贵得知自己心爱的儿子死于非命想要评理时,这位院长大人为了一己可耻的体面竟高呼“快叫公安局的人来……”黑白之颠倒有如暗无天日,压抑得叫人着实领略了一把“活着”的滋味。朴实善良、人缘极好的二喜似乎给福贵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光亮,然而,文攻武斗使一个原本腿脚不灵便的残疾人雪上加霜。二喜的失足身亡再一次向观众展示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的毁灭。n电视连续剧《福贵》忠实于原著,着力表现了中国老百姓在各种艰难环境下顽强“活着”这一中心主题。“活着”,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饭吃;“吃饭”,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有土地。因此,剧情发展始终围绕土地、围绕徐家川能产贡米的这块土地展开。福贵被划定为贫农以前,土地相对比较集中,即使遇到自然灾害,佃户们尚能团结自助,吃饭的问题并不十分突出。由此可见,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是暂时的,也是可以克服的,只有人为因素造成的饥荒才是空前的、不可逆转的。n土地还是那片土地,没有了地主的盘剥,自己当家做了主人,徐家川的老百姓理应丰衣足食才是,可偏偏为什么填不饱肚子以至于野菜充饥呢?最直接的原因是生产队长良满仓动员大家把粮食交给了食堂,食堂的粮食交给了公社……其根源在于“大跃进”能否一步登天?共产主义能否“跑步进入”?结果,“大跃进”没有跃进,大炼钢铁“炼”了肚皮,共产主义也没能跑到,倒落了个“全国性的大饥荒”。闹出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笑话,却怎么也叫人笑不起来,教训实在是太沉重了。n经过战争的洗礼,旧的制度已经消亡,新的制度尚未形成。新旧两种制度能否实现顺利交替,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战场上的势如破竹,导致胜利的一方在惯性的作用下,很容易用速战速决的思想方略指挥和领导经济建设。以为经济建设跟打仗一样,一口可以吃成一个胖子,共产主义也可以一蹴而就。“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形成,就是这种揠苗助长的“速成论”产物,它正好是吸收了旧的不合理制度的封建残余与新的制度中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幼稚、肓动的一面,新旧两种制度的全部缺陷集中孕育了这个畸型胎儿。有人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小家,这个比喻不够贴切,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更象一个公司。公司的决策人应当是董事会而不是总经理。董事会作出的决择每每与股东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慎而又慎,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差错。比如美国,人们往往认为总统的权力至高无上,实际上美国的总统就象是一个大公司的总经理,权力再大也只能执行董事会的决定。总经理做得好与坏,全看他执行董事会决定是否坚决果断、不折不扣。春生他们如果能明白并身体力行地做到这一点,即使是“跟自己人打起来了”也值。战争的影响并不完全都是负面的。美国的独立战争赢得了主权,南北战争同样是打内战,它的进步意义显而易见。美国的内战废除了奴隶制,赢得了全国统一;中国的内战废除了封建制,赢得了权力集中。问题是,权力过分集中就如同公司没有了董事会,总经理可以为所欲为。在这样的体制下,一个又一个的群众运动也就有了发生、发展的土壤条件,老百姓受穷挨饿也就难以避免。n我们重视《福贵》,就是重视老百姓好好“活着”。重温这段辛酸的历史,珍惜眼前的来之不易。要想让中国老百姓永远生活福裕,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要建成一种长效机制以确保不因个人的偏见和主观而重蹈历史复辙
“你是我的福,你是我的贵。”这是电视剧《福贵》里福贵在他老婆家珍临终前说的一句话。nn 看过余华的《活着》的人都知道,那里面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命运曲折得有些离奇的人。在他把自己最亲的人:爹、娘、妻子、儿子、女儿、女婿一个个送走后,岁月的沧桑与无情似乎已把这位垂暮老人削磨得心如静湖。在他眼里,现在的阳光与几十年前他当地主少爷时并无二样。有人说人不能只为活着而活着,但在《活着》里,我们看到的是,活着不为活着,还能为了什么?nn 福贵并不聪明,要不然他何以被龙二设下圈套输掉全部家产。他也没什么理想,早年他还想通过赌把他爹年轻时输掉的那一百多亩田赢回来,但后来他竟把家里剩下的一百多亩田也输光了。失去了荣华宝贵和贵人身份的他终于幡然醒悟,他最大的理想是家人平平安安地活着啊!nn 在福贵生活的年代里,个人命运与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那些动荡起伏的岁月里,并不聪明甚至十分弱小的福贵处处躲闪着时代的噩运,他没有能力保护好家人,虽然他尽了全力。他的女儿因为没钱及时治疗成了哑巴,他的儿子被人抽血过多死了,他的妻子因过劳成了半个废人,生活的艰辛与恶劣的历史环境一次次地压住了他未曾高昂过的头。在他的生命里最大的愿望,我们在读这部小说时寄予的最大希望,恐怕也只能是他们一家人能好好地活着。nn 人活在历史里,个体与历史其实就是一种互为镜像的关系。原著《活着》和经改编后的电视剧《福贵》都只把视角和镜头浓缩到了小小的徐家川。那片有着几百亩天下闻名的贡田的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其实与我们相距并不遥远,丰饶的土地上孕育的并不一定是幸福。历史的命运、人类的欲望将我们折磨得惶恐不安。我们没有理由去原谅和可怜那个赌徒福贵、败家子福贵,但我们却无法拒绝那个散尽千金家产而后重拾亲情的丈夫福贵、父亲福贵。情感是什?亲情是什么?福贵的一生给了我们答案。或许我们根本不用去关心这个人的经历,即使他真的存在。但在家珍眼里,福贵的儿子有庆、女儿凤霞眼里,福贵却是如天一般大,天一般高,就像福贵希望他们好好地活着一样,没了福贵,他们的生命也不会完整。nn 很多作家在写小说时往往追求一种史诗般的结构,华丽刺激的场景。但他们往往适得其反,虚浮空洞的幻想注定他们的作品会随岁月灰飞烟灭。而《活着》却用了仅仅八万余字的篇幅,通过一个干枯的老人絮叨的回忆这样简单的结构为人们描述了一场令人叹息、深思的生命之戏。正如余华在序言中写的那样:“……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作为拥有这样一个理想的人,余华做到了这一点。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单纯的美好”,不幸与不公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便伴随幸福与快乐拥在我们身边。而其实大多数时候,不幸与不公正是来自幸福与快乐对我们的麻痹。追求一种简单的活着或许是一种懈怠,但人生的无常变故最终会告诉我们孰重孰轻。这恐怕就是福贵在家珍临终之际,在饱受了那么多人生磨难后还能如此豁达地对她说“你是我的福,你是我的贵。”的真正原因吧。没有史诗般的结构,没有华丽刺激的场景,《活着》却能如此深刻地震动我们的心灵。没有荣华富贵的生活,没有天下皆知的荣誉,活着却能让我们如此迷恋这个世界。《活着》的意义早已超出通过描写平常人生来说明人生意义,它更让我们涌起了活着的无限勇气,无论是败家子、赌徒、罪犯还是一个普通的人,有了对生命的渴望,就应该好好地活下去。nn 电视剧《福贵》是我多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影视作品。从剧本的改编上看,不仅尊重了原著的思想内涵,从故事结构和人物描写、人物语言上复原了原著那种黑色幽默的特点,剧中大量的对白都是从原著丰富深刻的人物对话中直接引用过来的。为了更适应当代观众和丰富电视剧作品的观赏性,编剧谢丽虹对原著作了一些改编,我认为改编中有三处地方尤值赞赏。第一是全剧中穿插了花鼓灯这一民间舞蹈,花鼓灯在剧中起了福贵与家珍的爱情的桥梁作用,福贵的女儿凤霞长大后对跳花鼓灯的天赋舞艺,补偿了一些凤霞这个角色因聋哑的缺陷。另外优美的花鼓也让徐家川增添了很多美好的色彩。第二是增加了凤霞与体育老师胡老师之间的爱情故事,这段剧情不但丰富了徐家第二代人的情感经历,也象征了残疾人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和机会。另外胡老师而后在文革中的经历和文革后对土地改革的探索也渲染了劳动人民的困惑和切实需要。第三就是全剧末尾留下了苦根,这个在原著中也被吃豆子撑死了的小男孩,让整个故事在最后保留了希望的种子。使观众对苦根寄予了重振徐家的希望,希望他能延续徐家重新“由一只鸡变成一只鹅,再由一只鹅变成一只羊,最后变成一头牛”的中兴故事。避免了故事过于悲剧,导致观众反感的局面。以上三处改编是原著里所没有或者不符的,我自己看了电视剧,又看了原著之后,觉得这三处改编尤其成功,使整部电视剧既尊重了原著思想,又提高了作品的可观赏性和艺术性。nn 剧情发展方面,前面几集讲福贵如何与家珍相恋,如何败家,如何气死他爹,让人看了就像在看一部活的人间喜剧。再现了中国最后一代封建地主弟子的那种荒淫生活,这些真实的剧情让我们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也使当代人清晰地了解了那个时代中国病萎的真正原因。后面的剧情中福贵破产后租地自己种当起了农民,以及解放后一家人如何艰辛生活,也很真实。很多看了这部电视剧的老年人都说和那时的现实生活十分吻合,全无捏造之处。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动荡艰辛的岁月是这部电视剧的最大特点。nn 当然整部电视剧的导演和演员也十分优秀,虽然都不出名,但功底很强。尤其是演福贵的那个演员,把一个普通平常甚至有些傻气的福贵演得活灵活现,既能演出年轻时的好逸恶劳和颓废败家,又能演出破产后的勤劳朴实和至情至性。还有在劫难中的种种痛苦与惶恐,这些都是十分了不起的。演家珍的演员也准确地演出了中国传统女子在父权、夫权压迫下的那中唯命是从、忠贞与贤慧,以及解放后妇女自主意识的提高。nn 听说以前张艺谋也拍过《活着》的电影版,我没看过,但其实这是一件好事,免得破坏了我对《活着》的好印象。因为要真正拍出这样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精神文化艺术品,不要指望张艺谋。nn 福贵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死去了,但福贵还活着,或许,至今他还“活着”。nn 2006/09/07
第一次看这部剧是11年前了,今天偶尔翻到,心头一震,很多情节依然历历在目,《福贵》,原来我还记得你!n n 《福贵》是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一部电视剧,这部小说还改编了同名电影《活着》。今天,我不谈小说,也不评电影,只说说我10年后还记忆犹新的这部《福贵》,这个福贵。n n 徐福贵,地主徐老爷的独子,徐少爷,一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喜欢男扮女装唱花鼓灯的无赖,偏偏娶了城里粮仓老板陈掌柜的女儿,上过洋学堂的眉清目秀的淑女陈家珍。娶妻生子后的徐福贵依然本性不改,不只贪玩,还好赌,直到赌光百亩贡田和全部家产,气死了老爹才醒悟,生活原来可以两个样。nn 从少爷到佃户,徐福贵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为母亲买药途中被抓壮丁,死里逃生后回来,母亲已不在,女儿凤霞生病后变聋哑,儿子有庆帮人输血过多死在了医院。女婿二喜在做爹的当晚掉进河里再也没有爬上来,女儿凤霞随后在工地出事而亡,妻子家珍因劳累过度、营养不良犯了软骨病,也先他而去,最后只剩下外孙苦根和一头老牛陪他活着。(小说里连苦根也吃豆子被撑死,结局悲到透凉彻骨,没有给福贵任何活着的希望。)nn 经历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迁,福贵的一生也跟着艰难起落,对他和他的家庭来说,只要活着,就是快乐。nn 这部剧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我不必论述,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虽没经历,但并不遥远,也不陌生。nn 说说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场景和片段吧。nn 一个是福贵家村口的那段只能容一个人过的独木桥样的河坝,出村进城都要经过它。福贵进城跳花鼓灯、福贵迎娶家珍、福贵挑着一担铜钱还赌债、有庆上学后不归路、二喜失足处……这条狭窄河坝几乎贯穿了福贵的一生,每次经过都是小心翼翼、颤颤巍巍,仿佛一不小心就活不了命。一条河坝,一辈人生,再窄也要小心走,再难也要认真过。nn 二是两个情节。年轻时还是少爷的福贵,逃学、逃打都是家里的长工名叫长根的背着他跑,连走路都懒得走,活生生一个娇生惯养、不学无术的泼皮。中年福贵,家破父亡,食不果腹时,毫不犹豫地背起了逃荒行乞投奔他的长根,告诉他:“有我吃的,就不会少你一口”。无论是他背你,还是你背他,感动我的不只是你们之间的主仆情分,而是你们都还活着。nn 三是一块红手帕。家珍临终前从怀里掏出一块红手帕,这是福贵当年跳花鼓灯时留给她的,家珍说“我现在知道你当年为什么要把这块手帕给我,你是留给我擦眼泪的”。凄风苦雨几十年,为他生儿育女,又一个个失去,少爷也好,无赖也罢,富贵也好,贫穷也罢,这个女人就这样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跟了他一辈子!福贵说“你就是我的福,你就是我的贵”。福贵又跳起了花鼓灯,阴暗的小屋里,从窗口照进的光正好打在那块红手帕上,格外耀眼……nn
小巷人家
外科风云
永夜星河
火线三兄弟
陈情令
一起长大的约定
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
播放指数:13958℃
活着,还要有饭吃——评电视连续剧《福贵》n“你好,吃饭了吗?”“你吃了没有?”这种传统的中国式问候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财富的不断增长,不经意间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因此,绝大部分国人以为吃饭的话题无须挂在嘴边。然而,看了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福贵》,你才会觉得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吃饭的问题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n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翻开中国历史,老百姓吃得上饱饭的日子有几多?老百姓吃不上饱饭的日子又有几多?一般的规律是,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稳定的时期,老百姓安居乐业,吃饭、过日子不成什么问题。社会动荡、老百姓颠沛留离,能够好好“活着”已属不易,谁还指望餐餐顿顿都吃上饱饭。历史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这种清明与稳定不会恒久不变,更不会是一劳永逸。从远处说,秦二世的残酷统治,致使百姓们难以安身立命以至于揭竿而起。秦王朝被推翻之后,旷日持久的楚汉相争将梦想过上安稳日子的中国老百姓再次推到了“烽火连三月”的战乱之中。刘邦夺取政权,朝廷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才有了饭吃、过上了好日子。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宫廷斗争的愈演愈烈,加上连年征伐,老百姓留离失所,生活日渐艰难。一千三百多年以前的唐朝有如当今之美国,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百姓生活安定、福裕,国家繁荣昌盛,四方府首称臣。然而,一个小小的安禄山作怪,大唐江山便分崩离淅,从此一蹶不振。在惯性固有力的作用下,又有谁能够保证从今往后将不再有安禄山第二、史思明第二呢?n康熙王朝、乾隆盛世,是离我们最近的辉煌,在西方人眼里,这种辉煌只不过是封建帝国的回光返照,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必定要席卷这片被苦难与泪水浸泡的土地。1840年鸦片战争暴发,国土沦陷、国民沉沦,老百姓也就只有“活着”的缘份,挨不挨饿已不再十分重要。正因为如此,电视连续剧《福贵》主题曲便唱出了“好好活着才是百姓的福贵”。n电视连续剧《福贵》保留了小说的悲情色彩,在平实无华的基调中赋予这个悲剧故事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与诙谐。种田与吃饭是“活着”的基础,也是全剧突出反映的一条主线。《福贵》巧妙地把“地主坯子”福贵一生的经历与当代中国农村的生活画面和时事变迁结合起来,将一部历史长卷微缩于一人、一家、一地,小中见大,较为完整地再现了中国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顽强的生活意志,宽容的胸怀和人性的真善美n剧中主要人物福贵的老婆家珍带着“没有吃过饱饭”的遗憾离开了人世。她虽然不是直接死于饥饿,但是由于饥饿落下的病根更是让人惋惜不已。临终前,她的好友,也就是徐家曾经的佣人菊花要为她请医拿药时,她直言不讳地说:“我没病,吃饱了,就好了。”吃不饱,当然就好不了,江湖郎中没有办法,县医院的夏医生对此也是束手无策。饿而不死,饱则难求,这是家珍的悲哀,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哀。其实,家珍是吃过饱饭的。别忘了,她曾是陈记米行陈掌柜的千金小姐,由锦衣玉食到脸朝黄土背朝天,腹中饥饿夜难眠,以至靠挖野菜充饥度日,这是家珍所始料不及的。错,在于福贵,因为他赌,输掉了万贯家产;错,不在于富贵,因为中国历史的周期律使然,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欠缺一种有效的力量来扼制这种顽固性的周期律周而复始。n陈记米行是清溪县最大的米行,徐家贡田是徐家川能产上等贡米的粮仓。谁得到了徐家川的贡米,谁就能在清溪县米行同业中占据鳌头。不择手段而得到了徐家贡米的潘记米行,把贡米的生意做到省城去了,很是赚了一把。陈记米行对此耿耿于怀,为了独吞徐家贡米,陈掌柜绞尽了脑汁。陈徐两家结秦晋之好,陈掌柜看重的就是徐家川一百多亩贡田和贡米……n陈记米行凭着陈掌柜的精明强悍和伙计春生的齐心协力,生意越做越红火。陈掌柜也因此登上了商会会长的宝座,躲过了日本鬼子的掠夺。徐家川徐老爷一百多亩贡田尽管遭遇了蝗灾,但乡亲们同舟共济,在徐家老少爷们的帮助下很快渡过了难关,徐家贡米喜获丰收,又逢米价一路攀升,让许多人垂涎欲滴。正当陈掌柜踌躇满志、坐等徐家贡米送上门来之时,不料想“自己人跟自己人打起来了”。前方吃紧,国军催粮如催命,城里的老百姓眼看就要断粮断炊,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委派春生领着伙计、带着现大洋“往南方走一趟”,也算是救命于水火,解了断粮的燃眉之急。可是战事一结束,陈掌柜成了有罪之人,陈记米行鸡飞蛋打,从此烟消云散。n自然灾害可以战胜,日本鬼子也可以战胜,然而,战不胜的是政治,战不胜的是内战。从陈记米行的兴衰到徐家贡田的易主,“谁来保证中国老百姓今后不再挨饿”的话题就绝不是杞人忧天。n应当指出的是,历史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战争也有推动历史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战争并不排除殷实。然而,杀戮、打斗、人性与法度的缺损这些非生活元素的介入,“活着”就失去了根本性的保障。战争让福贵分得了五亩好田,也让徐家川的老少爷们儿脸上露出了难得有笑容。分得了田地的徐家川的老老少少从此就可以不忍饥挨饿了吗?n平地一阵狂风起,胡天八月也飞雪。吃饭不花钱、食堂去吃红烧肉、大锅饭,这是福贵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好事情,可是他的哑巴女儿凤霞想到了,这绝不是一个好兆头。果然没出几天,食堂没米了、公社没米了、县里也没米了……尽管当上了县长的陈记米行大伙计春生拍着胸脯说:“绝不允许饿死一个人。”当他驱车赶到粮店,见到他从前的老板陈掌柜饿死在粮店大门口时,不禁抱头痛哭。这一情节发人深省。日本人来了,没有饿死人;战争打了若干年也没见饿死了人,恰恰是在打倒了地主土豪、老百姓翻身得了解放的时候,一个掌管着全县的粮仓、一个与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一个惜粮如命的人饿死了。n陈掌柜的死是咎由自取吗?他完全可以不死,因为他手上一直捏着一块窝窝头,临死也没舍得吃一口。这块不寻常的窝窝头提示我们,陈掌柜个人并不缺粮。一个并不缺粮的人尚且要饿死,那千千万万境况要比陈掌柜差得多的普通民众,死于全国性饥荒也就不足为奇了。陈掌柜的死死得其所,因为他把活着的希望留给了别人。食堂分粥的时候,他只要了半瓢,节省下来的半瓢稀粥让给了灾民。在人民公社的粮食“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多得放不下了。”“粮店仓库里存放的大米都要快发霉了”的情况下,一个久经风霜的老头,一个和蔼可亲的、令人敬佩的老头,预感到厄运即将来临。他不相信亩产上千斤的神话,作为粮食仓库管理员他深知粮食的份量,将散落在地的粮食一粒一粒地拣起来,他盼望着救济粮快点到来,他尽职尽责的守着粮仓,他没有等到救济粮,没有食物维持的生命已经灯干油尽……这个悲剧的耐人寻味之处就在于:这样一个受人尊敬、风格高尚,把死留给自己、将活的希望让给他人的老人,他的这种思想品质是与生俱来的呢,还是劳动改造后的良心发现?前者,剧情没有明确的交待,而表现得多的是作为商人的惟利是图。经历过劳动改造的陈掌柜的确是变了,他对富贵的宽容与关爱,对凤霞的赞偿以及对工作的恪尽职守,无不透露着他对世道沧桑的历练。这种沧桑感正是人生大起大落的真实体现。我们有理由指责陈掌柜在大是大非面前放弃了生意人的准则,但是,面对黑洞洞的枪口,除了交出粮食,他还有没有别的选择呢?假定接受他援助的一方获胜,他也未必就是一个大大的功臣。他的行为完全是被动的,是迫不得已。很显然,因拥有粮食而获罪欠缺法律依据。n不罪而罪,罪而不罪,也许就是《福贵》最令人寻思之处。陈掌柜用生命捍卫“孩子要长身体,饿着怎么行”这条朴实的定理,医院黄院长为讨好领导竟然可以将一个十几岁孩子的心血抽干。两副面孔、两种人品形成鲜明的对比。陈掌柜的死没有唤醒对生命的珍视,他的死完全是白死的。饥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性的缺失。徐有庆抽血抽死了,对于他的死并没有太多责任的体育老师胡凯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销声匿迹,而下令抽血的人竟心安理得的继续当他的院长。当福贵得知自己心爱的儿子死于非命想要评理时,这位院长大人为了一己可耻的体面竟高呼“快叫公安局的人来……”黑白之颠倒有如暗无天日,压抑得叫人着实领略了一把“活着”的滋味。朴实善良、人缘极好的二喜似乎给福贵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光亮,然而,文攻武斗使一个原本腿脚不灵便的残疾人雪上加霜。二喜的失足身亡再一次向观众展示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的毁灭。n电视连续剧《福贵》忠实于原著,着力表现了中国老百姓在各种艰难环境下顽强“活着”这一中心主题。“活着”,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饭吃;“吃饭”,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有土地。因此,剧情发展始终围绕土地、围绕徐家川能产贡米的这块土地展开。福贵被划定为贫农以前,土地相对比较集中,即使遇到自然灾害,佃户们尚能团结自助,吃饭的问题并不十分突出。由此可见,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是暂时的,也是可以克服的,只有人为因素造成的饥荒才是空前的、不可逆转的。n土地还是那片土地,没有了地主的盘剥,自己当家做了主人,徐家川的老百姓理应丰衣足食才是,可偏偏为什么填不饱肚子以至于野菜充饥呢?最直接的原因是生产队长良满仓动员大家把粮食交给了食堂,食堂的粮食交给了公社……其根源在于“大跃进”能否一步登天?共产主义能否“跑步进入”?结果,“大跃进”没有跃进,大炼钢铁“炼”了肚皮,共产主义也没能跑到,倒落了个“全国性的大饥荒”。闹出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笑话,却怎么也叫人笑不起来,教训实在是太沉重了。n经过战争的洗礼,旧的制度已经消亡,新的制度尚未形成。新旧两种制度能否实现顺利交替,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由于战场上的势如破竹,导致胜利的一方在惯性的作用下,很容易用速战速决的思想方略指挥和领导经济建设。以为经济建设跟打仗一样,一口可以吃成一个胖子,共产主义也可以一蹴而就。“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形成,就是这种揠苗助长的“速成论”产物,它正好是吸收了旧的不合理制度的封建残余与新的制度中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幼稚、肓动的一面,新旧两种制度的全部缺陷集中孕育了这个畸型胎儿。有人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小家,这个比喻不够贴切,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更象一个公司。公司的决策人应当是董事会而不是总经理。董事会作出的决择每每与股东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慎而又慎,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差错。比如美国,人们往往认为总统的权力至高无上,实际上美国的总统就象是一个大公司的总经理,权力再大也只能执行董事会的决定。总经理做得好与坏,全看他执行董事会决定是否坚决果断、不折不扣。春生他们如果能明白并身体力行地做到这一点,即使是“跟自己人打起来了”也值。战争的影响并不完全都是负面的。美国的独立战争赢得了主权,南北战争同样是打内战,它的进步意义显而易见。美国的内战废除了奴隶制,赢得了全国统一;中国的内战废除了封建制,赢得了权力集中。问题是,权力过分集中就如同公司没有了董事会,总经理可以为所欲为。在这样的体制下,一个又一个的群众运动也就有了发生、发展的土壤条件,老百姓受穷挨饿也就难以避免。n我们重视《福贵》,就是重视老百姓好好“活着”。重温这段辛酸的历史,珍惜眼前的来之不易。要想让中国老百姓永远生活福裕,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要建成一种长效机制以确保不因个人的偏见和主观而重蹈历史复辙
昨天和一个朋友探讨男人怎样算成功。我说,有个好女人跟着就算成功,但我们都不否认钱是男人的成功里不可或缺的元素。就像严歌苓说过“男人一旦得意得势就想把日子过给别人看......就算他们失意的时候找回点自我,东山再起的时候又难保不再为别人过日子。”大体是这么说的吧。
一直觉得福贵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心爱的家珍过了一辈子,哪怕她身体一直不好,需要福贵的殷勤照顾,能为心爱的女人鞍前马后本身就是男人最大的幸福。而女人大概就相反的吧。所以家珍也是幸福的。
正因为落魄如福贵,却得到了家珍这样一个好女人,并且能让她幸福,才会让很多人不理解,一个怎么看也算不上成功的男人怎么会得到幸福呢?
这就是福气。
把日子过给别人看何其简单,挣钱也不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如果男人能多追求点幸福,女人能多追求些成功,这世道就平衡了。
“你是我的福,你是我的贵。”这是电视剧《福贵》里福贵在他老婆家珍临终前说的一句话。nn 看过余华的《活着》的人都知道,那里面的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命运曲折得有些离奇的人。在他把自己最亲的人:爹、娘、妻子、儿子、女儿、女婿一个个送走后,岁月的沧桑与无情似乎已把这位垂暮老人削磨得心如静湖。在他眼里,现在的阳光与几十年前他当地主少爷时并无二样。有人说人不能只为活着而活着,但在《活着》里,我们看到的是,活着不为活着,还能为了什么?nn 福贵并不聪明,要不然他何以被龙二设下圈套输掉全部家产。他也没什么理想,早年他还想通过赌把他爹年轻时输掉的那一百多亩田赢回来,但后来他竟把家里剩下的一百多亩田也输光了。失去了荣华宝贵和贵人身份的他终于幡然醒悟,他最大的理想是家人平平安安地活着啊!nn 在福贵生活的年代里,个人命运与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那些动荡起伏的岁月里,并不聪明甚至十分弱小的福贵处处躲闪着时代的噩运,他没有能力保护好家人,虽然他尽了全力。他的女儿因为没钱及时治疗成了哑巴,他的儿子被人抽血过多死了,他的妻子因过劳成了半个废人,生活的艰辛与恶劣的历史环境一次次地压住了他未曾高昂过的头。在他的生命里最大的愿望,我们在读这部小说时寄予的最大希望,恐怕也只能是他们一家人能好好地活着。nn 人活在历史里,个体与历史其实就是一种互为镜像的关系。原著《活着》和经改编后的电视剧《福贵》都只把视角和镜头浓缩到了小小的徐家川。那片有着几百亩天下闻名的贡田的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其实与我们相距并不遥远,丰饶的土地上孕育的并不一定是幸福。历史的命运、人类的欲望将我们折磨得惶恐不安。我们没有理由去原谅和可怜那个赌徒福贵、败家子福贵,但我们却无法拒绝那个散尽千金家产而后重拾亲情的丈夫福贵、父亲福贵。情感是什?亲情是什么?福贵的一生给了我们答案。或许我们根本不用去关心这个人的经历,即使他真的存在。但在家珍眼里,福贵的儿子有庆、女儿凤霞眼里,福贵却是如天一般大,天一般高,就像福贵希望他们好好地活着一样,没了福贵,他们的生命也不会完整。nn 很多作家在写小说时往往追求一种史诗般的结构,华丽刺激的场景。但他们往往适得其反,虚浮空洞的幻想注定他们的作品会随岁月灰飞烟灭。而《活着》却用了仅仅八万余字的篇幅,通过一个干枯的老人絮叨的回忆这样简单的结构为人们描述了一场令人叹息、深思的生命之戏。正如余华在序言中写的那样:“……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作为拥有这样一个理想的人,余华做到了这一点。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单纯的美好”,不幸与不公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便伴随幸福与快乐拥在我们身边。而其实大多数时候,不幸与不公正是来自幸福与快乐对我们的麻痹。追求一种简单的活着或许是一种懈怠,但人生的无常变故最终会告诉我们孰重孰轻。这恐怕就是福贵在家珍临终之际,在饱受了那么多人生磨难后还能如此豁达地对她说“你是我的福,你是我的贵。”的真正原因吧。没有史诗般的结构,没有华丽刺激的场景,《活着》却能如此深刻地震动我们的心灵。没有荣华富贵的生活,没有天下皆知的荣誉,活着却能让我们如此迷恋这个世界。《活着》的意义早已超出通过描写平常人生来说明人生意义,它更让我们涌起了活着的无限勇气,无论是败家子、赌徒、罪犯还是一个普通的人,有了对生命的渴望,就应该好好地活下去。nn 电视剧《福贵》是我多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影视作品。从剧本的改编上看,不仅尊重了原著的思想内涵,从故事结构和人物描写、人物语言上复原了原著那种黑色幽默的特点,剧中大量的对白都是从原著丰富深刻的人物对话中直接引用过来的。为了更适应当代观众和丰富电视剧作品的观赏性,编剧谢丽虹对原著作了一些改编,我认为改编中有三处地方尤值赞赏。第一是全剧中穿插了花鼓灯这一民间舞蹈,花鼓灯在剧中起了福贵与家珍的爱情的桥梁作用,福贵的女儿凤霞长大后对跳花鼓灯的天赋舞艺,补偿了一些凤霞这个角色因聋哑的缺陷。另外优美的花鼓也让徐家川增添了很多美好的色彩。第二是增加了凤霞与体育老师胡老师之间的爱情故事,这段剧情不但丰富了徐家第二代人的情感经历,也象征了残疾人也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和机会。另外胡老师而后在文革中的经历和文革后对土地改革的探索也渲染了劳动人民的困惑和切实需要。第三就是全剧末尾留下了苦根,这个在原著中也被吃豆子撑死了的小男孩,让整个故事在最后保留了希望的种子。使观众对苦根寄予了重振徐家的希望,希望他能延续徐家重新“由一只鸡变成一只鹅,再由一只鹅变成一只羊,最后变成一头牛”的中兴故事。避免了故事过于悲剧,导致观众反感的局面。以上三处改编是原著里所没有或者不符的,我自己看了电视剧,又看了原著之后,觉得这三处改编尤其成功,使整部电视剧既尊重了原著思想,又提高了作品的可观赏性和艺术性。nn 剧情发展方面,前面几集讲福贵如何与家珍相恋,如何败家,如何气死他爹,让人看了就像在看一部活的人间喜剧。再现了中国最后一代封建地主弟子的那种荒淫生活,这些真实的剧情让我们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也使当代人清晰地了解了那个时代中国病萎的真正原因。后面的剧情中福贵破产后租地自己种当起了农民,以及解放后一家人如何艰辛生活,也很真实。很多看了这部电视剧的老年人都说和那时的现实生活十分吻合,全无捏造之处。真实地再现了那段动荡艰辛的岁月是这部电视剧的最大特点。nn 当然整部电视剧的导演和演员也十分优秀,虽然都不出名,但功底很强。尤其是演福贵的那个演员,把一个普通平常甚至有些傻气的福贵演得活灵活现,既能演出年轻时的好逸恶劳和颓废败家,又能演出破产后的勤劳朴实和至情至性。还有在劫难中的种种痛苦与惶恐,这些都是十分了不起的。演家珍的演员也准确地演出了中国传统女子在父权、夫权压迫下的那中唯命是从、忠贞与贤慧,以及解放后妇女自主意识的提高。nn 听说以前张艺谋也拍过《活着》的电影版,我没看过,但其实这是一件好事,免得破坏了我对《活着》的好印象。因为要真正拍出这样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精神文化艺术品,不要指望张艺谋。nn 福贵身边的大多数人都死去了,但福贵还活着,或许,至今他还“活着”。nn 2006/09/07
第一次看这部剧是11年前了,今天偶尔翻到,心头一震,很多情节依然历历在目,《福贵》,原来我还记得你!n n 《福贵》是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一部电视剧,这部小说还改编了同名电影《活着》。今天,我不谈小说,也不评电影,只说说我10年后还记忆犹新的这部《福贵》,这个福贵。n n 徐福贵,地主徐老爷的独子,徐少爷,一个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喜欢男扮女装唱花鼓灯的无赖,偏偏娶了城里粮仓老板陈掌柜的女儿,上过洋学堂的眉清目秀的淑女陈家珍。娶妻生子后的徐福贵依然本性不改,不只贪玩,还好赌,直到赌光百亩贡田和全部家产,气死了老爹才醒悟,生活原来可以两个样。nn 从少爷到佃户,徐福贵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为母亲买药途中被抓壮丁,死里逃生后回来,母亲已不在,女儿凤霞生病后变聋哑,儿子有庆帮人输血过多死在了医院。女婿二喜在做爹的当晚掉进河里再也没有爬上来,女儿凤霞随后在工地出事而亡,妻子家珍因劳累过度、营养不良犯了软骨病,也先他而去,最后只剩下外孙苦根和一头老牛陪他活着。(小说里连苦根也吃豆子被撑死,结局悲到透凉彻骨,没有给福贵任何活着的希望。)nn 经历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迁,福贵的一生也跟着艰难起落,对他和他的家庭来说,只要活着,就是快乐。nn 这部剧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我不必论述,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虽没经历,但并不遥远,也不陌生。nn 说说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场景和片段吧。nn 一个是福贵家村口的那段只能容一个人过的独木桥样的河坝,出村进城都要经过它。福贵进城跳花鼓灯、福贵迎娶家珍、福贵挑着一担铜钱还赌债、有庆上学后不归路、二喜失足处……这条狭窄河坝几乎贯穿了福贵的一生,每次经过都是小心翼翼、颤颤巍巍,仿佛一不小心就活不了命。一条河坝,一辈人生,再窄也要小心走,再难也要认真过。nn 二是两个情节。年轻时还是少爷的福贵,逃学、逃打都是家里的长工名叫长根的背着他跑,连走路都懒得走,活生生一个娇生惯养、不学无术的泼皮。中年福贵,家破父亡,食不果腹时,毫不犹豫地背起了逃荒行乞投奔他的长根,告诉他:“有我吃的,就不会少你一口”。无论是他背你,还是你背他,感动我的不只是你们之间的主仆情分,而是你们都还活着。nn 三是一块红手帕。家珍临终前从怀里掏出一块红手帕,这是福贵当年跳花鼓灯时留给她的,家珍说“我现在知道你当年为什么要把这块手帕给我,你是留给我擦眼泪的”。凄风苦雨几十年,为他生儿育女,又一个个失去,少爷也好,无赖也罢,富贵也好,贫穷也罢,这个女人就这样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地跟了他一辈子!福贵说“你就是我的福,你就是我的贵”。福贵又跳起了花鼓灯,阴暗的小屋里,从窗口照进的光正好打在那块红手帕上,格外耀眼……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