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托尼·塞尔维洛卡洛·维尔多内萨布丽娜·费里利卡洛·布奇罗索雅雅·芙尔特帕梅拉·韋路列斯加拉泰亚·兰齐佛朗哥格拉齐奥西乔治·帕索蒂马西莫·波波利齐奥SoniaGessnerAnnaDellaRosa卢卡·马里内利塞伦娜·格兰蒂伊凡·弗拉内克弗农·多布切夫达里奥·坎塔雷利LucianoVirgilioAldoRalli安妮塔·克拉沃斯MariaLauraRondanini罗贝托·埃利茨卡伊沙贝拉·法雷利朱利亚·迪·奎里欧洛伦索·吉埃利艾丽莎贝塔·
类型:剧情导演:保罗·索伦蒂诺 状态:HD 年份:2013 地区:其它 语言:其它 豆瓣:8.2分热度:1 ℃ 时间:2024-06-11 19:27:25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但索伦蒂诺真的是比当年的老费更进了一步、更成熟了。就好像65岁的Jep 和 40左右的Marcello 对比一样,更加睿智而深沉、更加馥郁而醇厚。《La Grande Belleza》绝美之处也正在于此——对以往光辉传统的美妙延续和演进。这部时髦的电影一定100%意大利电影传承不会错!借用时尚界故作高深风雅的词句来说就是——意大利电影的DNA 加上现代风味(modern twist)。不过怎么加上这个现代风味,而且还要加得恰到好处而不和原来的DNA冲突,就需要大师手段了。当然这些个手段也不是凭空而来(大多也都是继承而来的),导演的镜头和光线运用、象征性细节以及配乐也都是这些年电影历史发展沉淀继承下来产生的现代风味。
先从镜头和光线说起吧。电影开始贾尼科洛山的景色,穿着花衣服叼着烟读报纸的老太随着扬起的镜头看见斑驳碧绿的树叶和缝隙中闪烁的阳光、躺在长椅上睡觉的流浪汉、穿着背心在喷泉前洗脸的胖子、风声、鸟叫,一副恬淡而自然的美。突然绝妙的一幕出现了——镜头由远及近朝着喷泉对面的旅游团看去,却在触及喷泉池边缘处停止了前进,绕着喷泉旋转1/4周到了正面——原来这是大名鼎鼎的Fontana dell'Acqua Paola。镜头微微向上扬起,看见了喷泉上站成一排的黑衣唱诗班,唱着一首空旷而高远的I Lie。一个游客离开团体独自去拍照然后倒地的小插曲(小插曲也很有意正思,导演寓意应该是生命无法承受之美,和后面的主题貌似有种隐约的照应)后,镜头给到窗边唱歌的黑衣女人,再次由远及近,变成女人侧面的特写,甚至能看清她碧绿色晶莹湿润的眼部细节。Jep 生日大趴上从顶端向下看的镜头随后缓缓抬起,变成了完全的上下正反颠倒;男女们面对面跟着欢快的La Colita 舞着一半,Jep突然停下来在两排舞动着的男女正中间抽烟,背景中激烈扭动的身体和挥舞的手臂变成了慢镜头,镜头再一次由远及近给到了Jep的面部特写。第二天醒来,镜头在颇有些曲径通幽的修道院里再次由远及近,突然听见了儿童嬉戏的声音、看见了面带微笑的修女 ,然后随着孩子镜头也在轻快地奔跑。在小礼拜堂外碰到寻找女儿的花衣服女人,镜头又一次由远及近地进了礼拜堂,找到了躲在地下室和Jep对话的小女孩。不仅是镜头,导演光线的运用妙处就更多了:Jep生日爬梯后第二天清晨,关在修道院里嬉笑看着遛狗人的女孩们,被修女呼哧后留下唯一没走的偏偏就是那个脸上照着圣洁阳光的女孩;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伴随下被暖色灯光逐一点亮的雕塑和名画;马路上加长车里面无表情女人冷色调的脸;多次Jep脸上半明半暗的光影;回忆中小岛上灯塔光束照在年轻的Jep脸上一晃而过的亮,导演用他的光好像在说着什么。
啰嗦了这么多的零碎细节是因为两件记忆颇深的事:世界电影史课上老师讲黑泽明拍《罗生门》刚开始樵夫在树林里行走那段用了300多个镜头机位,而且镜头向上对着树叶阳光天空是了不起的进步,因为过去如果这样做太阳光会烧坏镜头和胶片;看过的一本叫做 《Camera Historica》的书在序言里通过《'Non', ou A Vã Glória de Mandar 》开篇一棵大树的种种镜头手法,夸耀这一棵包含了“电影发展的历史”的树。《La Grande Belleza》里很多镜头、光线的手法是费里尼时代就有的,还有些则是60年代到现今电影艺术和科技的继承延续。黑泽明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些可能没人注意的小细节很多却是了不起的前辈电影人的创新心血,而对于以往探索的尊敬、继承、延续是“美”必不可少的。当然电影早已不局限于电影了,电影中“美”可以是卡夫卡式的荒谬、可以是托尔斯泰内心的煎熬、可以是莫奈的眼睛、达利的胡子、披头士的歌、猫王的发型着装。
只是再美的镜头有时也无法比拟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小细节带来的快感。故弄玄虚撞墙的行为艺术家把私处的毛发染红还留着一个镰刀锤子的图样,所含之意令人忍俊不禁!Jep 前后两次提起福楼拜想写一部什么都不讲的书却不成功,意欲为何?Andrea引用屠格涅夫和普鲁斯特关于死亡的话把Jep问得有些尴尬,而一旁(象征着肉体、生命)的Romana其实身患绝症。过世的初恋女友Elisa的丈夫介绍新女友Polina给Jep认识,老花花公子第一反应竟然是老陀的《赌徒》!晚宴上被父母逼着愤怒乱扔颜料作画的小女孩,导演对“现代艺术”缺乏内涵的摇钱本质之讽刺可见一斑。而闹剧一旁,有着无数“宝藏钥匙”的Stefano出现了,吃剩的意大利面托盘漂浮仍在水中,他带着Jep和Romana见识了真正的艺术——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到现在,继承、延续、发展而来的真正的艺术!而在片尾一口气吹散了候鸟、苦苦跪爬着圣彼得教堂阶梯的百岁圣女是里面少数正面形象的宗教人士;浮华享乐中只有高级餐厅里私会的神父和修女、大谈烹饪坐着劳斯莱斯的红衣主教、花700欧元去打Botox治疗多汗双手的修女。信仰、宗教的现状自己想象吧!而如此多零碎而精美的细节却又很好地贯穿在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里,费里尼啊费里尼!
《La Grande Belleza》在音乐的运用方面完全超越了前辈的意大利导演,一部电影的配乐简直就像一部交响乐一样起承转合,而纯熟运用的几个动机(motif)则紧紧的抓住了观众的心,甚至在电影结束后旋律依然萦绕在耳边。五个旋律在电影中被重复地使用过:David Lang 作曲的 World to Come IV(2次)、Arvo Pärt作曲 Robert Burns诗的 My Heart’s In the Highlands(2次)、John Tavener 作曲的 The Lamb、Zbigniew Preisner 作曲的 Dies Irae(2次) 和 Vladimir Martynov 作曲的 The Beatitudes (4)次。前四个旋律都伴随着唱诗班或者是咏叹调,或神圣高远,或悠扬而寂寥(多少都有些宗教意味),伴随着Jep 回忆、悲伤、寻找、顿悟。然而最令人回味的还是俄国作曲家这首优美的The Beatitudes。旋律四次出现的地方都极耐人寻味:第一次是Jep脱衣舞酒吧和Romano见面出来后一个人夜行,上台阶碰时到了拾级而下黑衣金发的Fanny Ardant本人。(从《La Dolce Vita》 到本片,在罗马晚上夜行难道这么容易遇见金发的大明星么!) “Madame Ardant?” “Oui.” 原本只是擦肩而过的路人,大明星和Jep却停下脚步,如老友一般相视一笑,迟暮的美人、美男子四目交汇中又有多少言语尽在不言中。两声 “Bon nuit” “Bon nuit” (而不是高亢的“Marcello,where are you?”),他们又各自消失在了自己的生活里(注视着Ardant离开的Jep此时明明站着没动,脸上的光线一侧明亮,一侧暗了又慢慢半亮了起来,也是个极为玩味儿的小细节)。旋律第二次出现在Jep去看一个展览,艺术家从出生开始每天拍一张照片从未间断,看着满墙密密麻麻的头像从淘气小男孩到胡子大叔,连续性的生命、成长、衰老被记录下来,Jep站在整墙整墙的照片前双目湿润。第三次是在Jep家宴请百岁圣女,受雇佣出息宴会假冒的没落贵族Elisabetta Colonna 晚宴后落下丈夫一个人回到小时候出生、成长的如宫廷般的豪宅中。老奶奶投下一枚硬币拿起听筒,黑暗中灯光点亮了一个纯白精美的摇篮,镜头绕着摇篮旋舒缓地转了半个圆周,逐渐拉近。隔着一层玻璃,隐在黑暗中老奶奶的脸逐渐清晰起来,听着关于自己童年的故事从听筒里不带感情地传出,湿润的双眼凝视着孕育过自己的摇篮,而摇篮仿佛也随着老奶奶回忆的情绪略略晃动。(关于这一段插曲还有一个值得回味的镜头细节——老奶奶穿过第一个房间即将从远处的门进入走廊前,朝着镜头方向看了一眼;镜头突然变到了近处的走廊,跟着一个男人黑色的背影平行于老奶奶穿过走廊进入下一个房间,镜头再重新回到老奶奶身上。猜测这个黑色的背影是老奶奶回忆中童年时期的父亲。)旋律最后一次出现是在全片结束后的最后一段字幕,镜头随着台伯河水缓缓的流动。和钢琴间断的音符不同,弦乐的这种如水般流畅自然的连续性(从埃尔加那著名的大提协奏、到柴小协、到维塔利的恰空)总是能含蓄却又饱满地表现出内心中深藏的厚重情感。当Martynov悠长绝美的弦乐四重随着河水、随着舒缓的镜头奏着绵延不断,流啊流,流啊流,其中的情感含着回忆,却又微微悠扬向上成了对未来勃勃生机的憧憬:河畔跑步的人,河上的自由自在的鸟,还有那屹立着的圣天使堡。
抛去电影的形式、手法和华丽的物质、皮囊,Jep和我们所有人在苦苦寻找的 grande belleza (great beauty, 大美、绝美)是什么?电影中的意思是:由生,到死,其间blablabla,为了七情六欲而忙碌的我们,其实无法承受这绝美。惊叹于罗马的绝美,日本游客倒地而亡;惊叹于信仰的绝美,百岁的圣女凄苦艰难地跪着攀爬圣彼得教堂的阶梯;“我有样东西给你看”,羞涩的Elisa退后一步,露出了年轻而绝美的身体,年轻的Jep脸上突然一阵明亮的光,又随即黯淡下去。这绝美,是超乎我们控制、超乎我们承受能力的东西,而我们最多只能感受到那昙花一现、刹那芳华。这绝美,对我们来说就像是戏法,而戏法的背后只是空虚。不知屹立多少岁月的罗马古城和斗兽场,看着我们芸芸众生,既不憎,也不爱,只是这么静静地看着。
这是Jep的答案,是导演的答案。
电影里反复说了两遍的段子——福楼拜想写一本什么都不说的书,结果没有成功。我心里就在想,真要是能把平常人的鸡毛蒜皮写得让每个人都能看得津津有味,是多么难、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啊!这已经不是到了隐去艺术家在作品中的存在让观众和作品直接心灵交流的境界了(再次引用乔伊斯的 dramatic);而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最大限度的消失,能让观众和作品的“本质、精髓”直接交流。但如果情感、知识无法注射进神经系统,同样如此纯粹的交流怕也是难上加难吧。
虚无主义也好,存在主义也罢,那么多主义不主义一是搞不清楚二也没能力没精力细细究它们的来龙去脉,但说来说去就是找生命的意义。姑且认为生命的意义有很多,其中一个最终极的意义 (抑或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里面所谓“最高善”)就是追寻那些“本质、精髓”。而“美”或者“绝美”,就是隶属于这些“本质、精髓”。
那么“美” 或者“绝美”是什么?想来想去又折中了:“美”既是一个状态,又是一个能值得追求的目的。为什么既是状态又是目的?就像(或者就是)生命、或者任何事物的延续性一样,既是一个状态,又是一个目的 。想到这一步突然就变得有趣(豁然开朗?)了:人类感官的刺激、情感、对幸福的追求,千篇一律却让我们孜孜不倦,这和伟大艺术品中的“美”能让所有人产生的通感肯定不无联系,而且一定是非常本质的联系。
而还有什么比生存本能(和对危险的恐惧)更本质的呢?感官刺激、情感、对幸福的追求,或者说“美”的重重具体体现(或者偶尔的“昙花一现”),其实不就是满足了我们的生命实实在在的存在感受和对生命延续性的渴望嘛?因此推测一个能长生不死的神会觉得什么都是不美的吧(明显有人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所以设定天使在变成人之前看事物是黑白的、也没有嗅觉闻不到咖啡、食物的香味——请看文德斯的《柏林苍穹下》,或者烂俗爱情片《天使之城》也成)。因为潜意识里如果没有一个定时闹钟滴滴答答,那么生命、延续性、时间又还有什么意义呢?而“美”也随即消失了。Jep 和住在诺瓦纳广场的富女人Orietta 上完床后一支烟,潜意识的闹钟突然开始了滴滴答答,清澈而纯美至有一丝神性的合唱(Temple Church Choir 唱的The Lamb)从深夜里缓缓浮现,苏醒的还有Jep。
电影最后回到了40多年前一切开始的小岛上,羞涩的女孩解开纯白的短袖露出美好的胸部,男孩痴痴地看着她,一闪而过的灯塔光束点亮了他的双眼。与其说刹那芳华是绝美,不如说这个纯熟的环形结构(哦《暴雨将至》)更美。不,应该是古根海姆式的螺旋上升更恰当:仿佛回到了原地,却已经不知不觉更上了一层楼。“美”来自延续性,延续性产生“美”:音乐动机的重复出现延续了贝多芬、莫扎特、肖斯塔科维奇…;镜头、叙事、光线、场景延续了罗西里尼、费里尼、安东尼奥尼…;一日一照片的展览是生命的延续性;绵长不断的弦乐是音符和情感的延续性;Jep 断了四十年终于又连上的情愫和灵感也是延续性。如果把刹那芳华比喻成一粒粒的珍珠,“绝美”的则是将珍珠最终串成的项链。
ps 看完电影忍不住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字到此本应该结束了,只是说起“美”的延续性突然又想起两个件有点却不并是特别相关的事,索性一吐为快。
去年刚得了普利茨克奖的王澍来学校演讲,不巧碰上全校罕见的停电,建筑学院院长Bob决定大家先去吃个饭,可九点回来发现依旧没电、没法放幻灯片,于是讲演以问答的形式。坐在下面我逮着机会问了大建筑师一个问题:“我们90后出生在大城市孩子,正好也赶上城市化、市场化的黄金时期。当我看见您的作品时,觉得很美,能感受到您希望表达的古代山水田园的意境。您这些悠闲的意境和当下快速的都市生活正好形成对比,您的反潮流一跃成为了高雅、却奢侈、虚幻、不接地气的东西,而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却也都无法把自己和您的房子联系起来。”
大家听着我这么个大而空洞的问题都有些迷茫,我只好又厚着脸皮打了个比方:“假设一个喜欢趴体的意大利女孩买了一条Prada的裙子,而Miuccia设计的灵感则来源于文艺复兴时达芬奇的一幅画。女孩穿着新裙子在聚会上和同伴们说:’我这裙子可是原汁原味的意大利,浓缩着我们的文化精髓。’我不确定她的朋友能明白她在说什么,不过我可以确定她们绝不会从裙子里看出一丝一毫的达芬奇。当然,她们绝对都懂Prada!王大师您现在功成名就如Prada,怎么帮我们联系上我们的传统、我们文化的根呢?”
大师回答道:“每一代的人都有每一代人自己的身份认同,我认为你不能丢掉。回归传统也需要你心态开放。文化大革命毁灭了很多东西,整整两代人都迷失了。就像我经常说的,我觉得我出生在17世纪,那时的中国充满着自由的精神和伟大的艺术气质,那是最好的时代。我尝试着将那个时代融合进我的作品。” 大师没有正面回答我关于延续性、断代文化如何续连的问题多少有些令人失望,而且17世纪到底说的是明朝灭亡还是康乾盛世呢?相比中国,历经了苏联的俄罗斯人据说现在依旧是世界上最喜欢读书的民族。不只是喝伏特加的粗人,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老柴、老肖、勋伯格延续下来的必定依然有着敏感而丰富的内心。
昆德拉在一本书里讲艺术延续性问题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大意是“如果一个艺术家的模仿者不仅技法同样高超,甚至表达出来的情感、内涵也与艺术家当时无二致,为什么两人的地位差那么远呢?”老昆给出的答案是我们对艺术发展的延续性意识,每一部重要的作品都因为其在特定时间对以往的继承以及未知的探索尝试而显得意义非凡。就像做科学一样,你说你现在“独立发现”了运动学三定律,和放在牛顿时代相比就差得太远了。
想想爱因斯坦弄出相对论也都是有洛伦兹一帮人在前面,莫奈弄出大色块光影不也有透纳在前面呢!而现在看来许多作品丝毫没有体现出来延续性(当然也就毫无“美”可言),极大可能是两种情况:要么太浅薄、过度简单、浪漫化,根本无法领会真正的探索已经到了什么层次;要么就是无病呻吟、装神弄鬼。
所以,去你妈的媚俗小清新,去你妈的装神弄鬼的“现代艺术”!
按电影里出场顺序为序。图片全部为截图。只有地名没有地址——又不是写攻略。n图片描述为英文或意大利名称。中文译名大多来自中文维基和穷游网。n感谢某意大利语旅游网站和谷歌翻译,让我读懂意大利语的网页qwqn感谢the Criterion Collection指点了几个景点。
1. 奥勒良城墙(70%确定)不能百分百确定是奥勒良城墙,因为拿谷歌地球沿着城墙走了一圈也没看到这个地点,而且罗马不止一圈城墙大概有十圈……
2. 贾尼科洛山上的加里波第纪念碑。接下来镜头里的大理石胸像排列在Viale delle Mura Aurelie上,就是纪念碑前面这条路。
3. 帕欧拉喷泉
4. 六十五岁生日派对场景:“took place in a terrace between Via and Via Bissolati Sallustiana, one step away from Via Veneto and Villa Medici” - 谷歌翻译
5. 罗马橘园。这棵树后面就是这个公共公园的入口。那个隔着栏杆看Jep的小修女和之后的踩着梯子摘橘子的修女大概都在隔壁的Basilica di Santa Sabina all'Aventino里。
6. Jep家(50%确定)只能根据背景里的斗兽场外墙来猜测地址,大概是N°9 Colosseo这个酒店的顶层,地铁站Colosseo楼上,或至少是这个街区。
7. 从土豪家天台看下去的花园现实中并不在土豪家楼下。这是Palazzo Sacchetti的花园,还有个漂亮的Nymphaeum(类似于建筑景观里的人造山洞)
8. 纳沃纳广场。左下角是贝尼尼的四核(划掉)四河喷泉。旁边就是圣埃格尼斯教堂。
9. 背景里台伯河上的Mazzini桥
10. 背景里台伯河上的Sisto桥
11. 罗马公墓 (感谢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12. 伯拉孟特所设计的著名礼拜堂“坦比哀多”,在蒙托里奥圣伯多禄堂(San Pietro in Montorio)的小广场中央。
13. 小女孩表演绘画的花园和别墅:"at Via di Villa Pepoli, hidden and exclusive street in San Saba just beyond the Aventine, even in actually the house museum of a collector of contemporary art, built in the 80s of '900 just to accommodate his collection" - 谷歌翻译
14. 钥匙孔,可以看到圣彼得教堂的穹顶。“the famous locks framing the dome of St. Peter through the garden of the Knights of Malta on the Aventin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iazza designed by Piranesi.” - 谷歌翻译
15. 位于卡比托利欧博物馆西侧展馆的Marforio雕像。
16. 位于国立古代艺术美术馆里的La Fornarina,画家是拉斐尔
15. 位于斯帕达宫花园里的“博罗米尼透视”
16. 美第奇别墅的花园露台
22. Salone delle Fontane -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23. 直指斗兽场的帝国广场大道
24. 之前那个花园所在的Palazzo Sacchetti的饭厅里,失去儿子Andrea的贵妇人Viola独自进食
25. 卡拉卡拉浴场
26. 现为National Etruscan Museum的朱莉亚别墅
27. “能买来的贵族”的祖宅是现实中这个家族的房子:Colonna家族的Palazzo Colonna。电影里两人的姓氏也是Colonna,但现实中并没有Colonna of Reggio这个旁支。(对意大利家族历史一点都不了解,有错请大力纠正)
28. 从梅蒂奇别墅看罗马全貌 - 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29. 台伯河上的Cavour桥
30. 位于拉特朗圣若望大殿斜对面的圣阶
这句宣传语其实存在误导。
先来看影片现在通用的中文译名。“La grande bellezza”直译过来其实是“壮美”、“至美”、“绝美”的意思,影片的主角并非罗马城,主题也与罗马城关系不大(这不是《罗马风情画》或者《罗马人》(Gente di Roma)那种以城市为主角的影片)。美与生活的关系,创作与美与生活与记忆的关系,美与真实的关系,才构成这部影片最内核的主题。影片的风格与形态,每一个镜头的构成、每一组蒙太奇的建构,索伦蒂诺都是在影像化地阐释美的内涵。反观费里尼《甜蜜的生活》,它异常犀利地描绘了资本主义经济奇迹对意大利人日常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带来巨变,这种现实主义批判并非本片用意所在。所以,如果硬要在精神内核、主题方面攀附费里尼,本片倒是更接近于同样充满自我反身特质的《八又二分之一》。
《绝美之城》的叙事结构虽然同《甜蜜的生活》类似,用组合段落来拼贴出整部影片的结构,但其实两者都源自西方叙事艺术的原型──荷马史诗《奥德赛》开创的“旅程模式”,电影史中使用这种叙事模式的影片数不胜数。《绝美之城》在一开场就引用了法国著名小说家路易-费迪南•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éline)的代表作《茫茫黑夜漫游》中关于旅程的一段阐释──“旅程是有用的,可以锻炼想象力,剩下的都是徒劳,我们的旅程纯熟虚构,那就是它的力量”──既向观众宣示影片叙事结构又阐释了旅程的意义。就叙事形态而言,《甜蜜的生活》十二个段落组成近三个小时的故事容量,使得电影更像是一幅大型壁画,相比较,《绝美之城》两个小时多点的容量却有超过二十个段落,它更像是一幅拜占庭风格的镶嵌画,索伦蒂诺想让观众注意到精美、纤巧的纹理和细节。
就叙事走向而言,《绝美之城》虽然同《甜蜜的生活》或者其他1960年代类似安东尼奥尼《奇遇》等经典现代主义风格的旅程模式电影一样,各个段落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必然关系,但是它最终的形态是封闭型的。影片结尾,杰普一直困惑的问题“还要不要写作”得到了解答,而那些现代主义电影的结尾大多如生活之流一般呈现出丰沛的开放性特征,只有死亡才是唯一可能的结局与真相。还可以比较的是,现代主义风格的旅程模式电影往往会走向负面、消极的结局,人生没有出路,存在没有意义,而《绝美之城》是往上走,正面的趋势,结局非常圆满。
影片的二十多个段落,整体上看似无甚联系,都是杰普肆意自为的生活偶遇,但其实内里存在一条隐隐的主线,这就是他原初对于爱情、对于美的记忆被唤醒,创作冲动的重新被激发以及最终的醒悟,这是推动影片叙事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最初,杰普与富豪女的露水姻缘让他忽然觉得物质满足并非他真正需要的东西;接着,青梅竹马但后来分手的初恋情人伊莉萨的丈夫来拜访,一下激起了杰普本能的爱之激情;与脱衣舞俱乐部的舞娘拉蒙娜的几次约会,让他更深地思索着初恋往事,思索对于美的最初感觉记忆(这是个比较重要的段落,强化了杰普对感情的重新认知);参观艺术品收藏家家中的经典画作,让他的艺术灵感升腾;排列人生成长历程的照片展,升化了他的精神成长记忆;最终,修女玛丽亚嬷嬷一番“神启”让杰普顿悟。在此要特别描述下玛丽亚嬷嬷的一段话,因为这是影片主题最直接的呈现。玛丽亚问杰普道,“你为何不再写书了?”吉普回答:“我在寻找一种伟大的美,但是找不到。”玛丽亚再问:“你知道我为什么吃根茎么?”吉普对这话感到莫名。玛丽亚又补充了一句,“因为我知道根茎的重要性。”根茎即是吉普最后获得的启示,这神赐的隐喻如他最后独白所阐释的,其实就是“隐藏在谎言之下的生活”,就是初恋女友当年在夜幕下让他看到的惊心动魄的掩藏在外衣之下的肉体真相之美。
在这条主线索之下,索伦蒂诺嵌入了大量风格形态各异、五彩多姿夹带吉光片羽的无边人生风景,以及所谓建筑在根茎之上的谎言。首先,影片的展开方式就很显导演功力,索伦蒂诺安排了一个日本旅行团在白天游览罗马城古建筑的场景,这是一个观众很容易产生身份认同、较快进入状况的视点。接着是一组女声集体合唱圣歌的场景,还没等观众流连完这充满历史庄严感的场景,影片即刻就跳入了夜色中的嘉年华狂欢舞会。
随后我们就看到了与主线索貌似无关的大量光怪陆离、神秘诡异的场景与角色:开场纪念杰普生日而举办的嘉年华舞会;让人无法理解的整容治疗;艺术品收藏家的暴躁女儿随手涂鸦创作“抽象画”;反讽意味极为强烈的葬礼;居住在隔壁的邻居被警察逮捕,原来他居然是潜逃了十年的通缉犯;与法国女星芬妮•阿尔丹(Fanny Ardant)扮演的优雅女子街头偶然的邂逅;玛丽亚嬷嬷吹了一口仙气赶跑了迁徙之旅中短暂栖息在阳台上的仙鹤;热爱普罗斯特、契柯夫的精神病男孩;在街头喧哗的中国人、在餐馆饮食的神秘阿拉伯人、在迪斯科舞厅狂舞的墨西哥人。而这些片段之间的组接以及片段本身的构建,往往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有头无尾。像杰普与拉蒙娜的关系,刚才杰普还在说明天带你去看海怪,下一段场景就又跳到了另外一个片段,而拉蒙娜这条线也永远断掉了。
当然,作为一部意大利电影,并且是一部与传统意大利电影至少在表层上有关联的意大利电影,视觉方面的突出亮点自然不能忽略。索伦蒂诺本来就是一个非常擅长视觉构造的导演,在《明星总理》(Il Divo)中,他用极端外显的移动摄影风格去构筑讽刺性的情感效果,无比惊艳。在本片中,开场伊始索伦蒂诺就用一连串角度变幻各异的移动摄影镜头组合而成的蒙太奇,让观众以一种类似伊文思《雨》开场的诗意感觉进入了罗马城。本片的移动摄影与《明星总理》一样占据了很高的比重,但绝大部分镜头的用意并非展现与杰普有关的主观心理状态(有一个闪回性质的童年时在花园中嬉戏的移动镜头非常美),也与时间维度有关的悬念-惊奇-满足模式无关,而是与主体无关的独立运动,目的是不断地改变空间结构,并且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感,一切还都是与美感的构筑有关。在开场狂欢舞会的戏码中,索伦蒂诺会让镜头慢下来,直至超慢速度的推到杰普面前,展现出一个狂欢中别样的独立于众人、独属于杰普个人的宁静化、孤独化的感悟时刻。动与静的调适,也是影片节奏的重要特征。
除了移动摄影之外,影片另一大特色,就是夜戏占了很高的比例,这使得所有的灯光都变成了舞台光(顶光、侧光尤其多),所有的角色都变成了罗马城的演员。影片中的天气绝大部分时刻都是晴天,骄阳下的罗马显得气势恢宏。片中唯一的一场雨戏是象征性的,那是发生在杰普听说了初恋情人去世的消息之后,两个男人的悲戚眼泪化作了纷飞的雨水。
如前文所说,整部影片索伦蒂诺在御用摄影师Luca Bigazzi的帮助下,几乎每一个镜头都在阐释着美的潜力,美的可能性。就我个人看来,感觉最精妙的是杰普在楼梯口与前来拜访的伊莉萨丈夫攀谈的那场戏。对方告诉杰普,伊莉萨不幸在昨天去世了,这个消息让两个同时深爱过这个女人的男人陷入到哀伤之中,这时视觉透视的中心是一个由楼梯扶手卷曲而成略显扭曲的“心”型构图,而整个场景的画面条线,也呈现出了弧形状。如此婉转、细腻充满艺术直觉依靠着对生活万物(这是实景拍摄)深入体肤,化入心灵的观察创造出来的美妙场景,真的是只有在传统经典意大利电影中才可看到。另外一个让我感觉别有匠心,具备非凡感染力的场景是一个月亮升起的镜头。背景声是杰普在用讽刺口吻谈论即将参加的葬礼,画面中呈现的是缓缓升起的月亮,当独白说道“很多人觉得葬礼是个偶然事件,没有任何规则可言,这不是事实……”,月亮忽然展开了双翼,变成了一架冲上云霄的飞机,可以说这是典型的意大利式的甚至费里尼式的幽默。
在影片中扮演杰普的托尼•瑟维洛(Toni Servillo),他是当今意大利家喻户晓的明星,是那种变色龙型的演员,任何角色他都能轻松的灵魂附体。索伦蒂诺在《明星总理》中与瑟维洛有过极为精彩的合作。对比下两部电影中瑟维洛反差极大的形象,就可以见识到他惊人的演技。一个是极为沉默、内敛、奸猾的政客,一个是极为洒脱、超然、感性的艺术家。有不少人还将杰普与《甜蜜的生活》中马斯楚安尼扮演的记者相比,但其实这两个角色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渐渐地找到创作的灵感、领悟到创作的真谛,后者则是沉沦于甜蜜的生活不可自拔,在性格方面后者也有着更多的无奈、自嘲的特质。而本片美中不足的地方恰恰就是杰普这角色过于超然潇洒的精神特质,毕竟他在影片中是以渐悟的方式完成了心灵与灵魂的升华,洞悉了美与生活的真相。他由始至终始终如一的精神状态,使得最后的感悟高潮没有把情绪升到顶端,那种豁然开朗的无限欢喜显得不那么绝对。纯粹,不是这部影片所要追求的状态。
如今的意大利电影百般凋零,每年出品的佳作寥寥无几,如果再要回到1960年代那种电影文艺复兴时代的盛况已绝无可能,但传统意大利电影宏大丰富多变的艺术资源万万不可丢弃。至少《绝美之城》就证明了,一旦意大利电影人能够准确、耐心地找到他们传统资源中最适合自己利用的那个部分,他们仍然能够拍出堪称伟大的作品。
原载《虹膜》2013年十一月下(第六期)
http://magazine.tangcha.tc/iris/app(IOS系统)或 http://www.wandoujia.com/apps/tc.tangcha.book
“你这种第三人称的习惯还真让人难受。”
对面从头到脚被红色包裹的行为艺术家假装没有听懂Jep的嘲讽,继续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以共鸣为生的超凡脱俗的艰辛旅程,殊不知这整套早已过时的论调正是她被排斥在这座城市边缘的原因之一。
要说意大利最名扬海外的东西就是时尚和披萨,在罗马,稍稍赶不上流行的脚步,不到一周你就会叫人给比下去。
那么什么是时尚?时尚是上流社会的游戏,是用金钱堆砌起来的野蛮生活,是笙歌夜舞、酒池肉林。古罗马斗兽场的隔壁几乎每晚都要上演没有流血的竞技,觥筹交错间唇枪舌剑来往,争论的尽是形而上的话题。有钱人茶余饭后的消遣就叫做虚情假意。
这整座城市就是虚情假意的集合体。人前恩爱的夫妻,丈夫其实更热衷于站街妓女的肉体;愤世嫉俗的女强人,从事业到家庭均由谎言构建;巧舌如簧的美容大师除了哄骗顾客乖乖掏钱外一无所长;同床共枕三十五年的妻子到死最牵挂的仍是初恋情人,而悲泣着起誓“我会一直活在对她的热爱中”的男人没隔几天便寻觅了第二春;“好演技的诀窍在于不要演过头”,深谙此道的Jep在葬礼上却抢尽风头,夸张的眼泪令悲剧的氛围愈加浓厚,他几乎骗过了所有人,除了Ramona。
半老徐娘的Ramona活得自由潇洒,她在父亲掌管的夜店工作,立志当一名精致而有尊严的脱衣舞女郎。可在这个年头,比起遮遮掩掩讲究技巧的舞女,男人们更喜欢那种搔首弄姿的直接法。看似毫无前途可言的Ramona依旧我行我素着,她不觊觎有钱的老男人,好奇但并不沉迷奢靡的生活,不吸毒不酗酒,除了工作时间在男人面前脱衣解带外她简直就是新时代的模范女性。她不同于Jep所熟悉的上流社会里的任何人,对他来说,Ramona就是一个谜。
Stefano同样是一个谜,拥有罗马所有美丽建筑的钥匙的他既可能是罗马古文明的守护者,也可能仅仅是一名擅闯空门的雅贼。夜半时分他执灯引领Jep和Ramona穿行于历史沉淀下的艺术长廊,昏黄的灯光为这些老古董们披上了静谧的外衣,但惊鸿一瞥间所感悟到的力量却能令所有喧嚣都在它们面前黯然失色。可惜的是,对于那些现代艺术收藏家们而言,画布上少妇恬淡微笑的吸引力终究比不过一个愤怒孩童以双手涂抹下的哭泣。现下全罗马境内还愿意从Aventino山上的钥匙孔中向里窥看的除了他们三人,大概就只有怀揣敬仰之心远道而来的游客们了吧。当然,如果Maria修女再年轻个十几岁,应该也不会拒绝。
梵蒂冈举行的仪式里安排她坐上宽大的白色高背椅,以圣徒之姿接受各方的顶礼膜拜,修女沟壑纵横的脸上没有丝毫表情,双脚悬空晃动着,仿佛一个不经事的少女。罗马人看惯了背诵烹饪心得比传授经典更在行的红衣主教,号称每天只吃四十克植物根系睡在地板上的Maria修女只会显得更加虚伪可笑。在一切讲求曝光度的时代里,谁又相信她会真的凭借双膝爬上四周空无一人的教堂圣阶?信仰再无法进驻这个城市、进驻人心,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在Jep的生日派对上,体型肥硕的女人自斗兽场的模型里走出来,从前明艳动人的电视广告女郎,如今“精神和身体都废了”。而沦落到成为雇佣贵族的夫人出席一次宴会要价二百五十欧元,她只能在投币式讲解机冰冷的女声里重拾昔日家族的荣誉。这也许就是今日的罗马——空洞的繁华。
人们总是在问Jep:“为什么你不再写书了?”,Jep的回答是:“我在寻找更美好的事物,但没有找到。”——于是问题就变成了,究竟Jep Gambardella已经寻获的最美好的事物是什么呢?
他在二十六岁来到罗马,奋不顾身地投入到珠光宝气的世界里去。罗马毫无疑问是美好的。她的美好不仅局限于宏伟精致的建筑、细腻逼真的雕塑、风格各异的名家画作,还有轻佻的眼影、勾人的唇角、璀璨的珠宝、颜色艳丽的布料、剪裁考究的服装、价值不菲的高档轿车,甚至你在这里还能找到已化作尘埃的美丽,人们依托想象在心里描绘出旧日的光景,这些全部都是罗马绝美的奥秘。
而在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年轻的Jep和年轻的Elisa站在灯塔下面,少女后退了一步,向手足无措的少年轻轻微笑。“现在我有东西想给你看”,她说。
Jep看到了什么?那大概也是一座绝美之城,温暖的阳光下正萌发着爱意、青春和悸动,青涩的欲望流淌其中,纯真与梦想点亮夜空。然后某一天上帝变了个戏法,一切美好就此销声匿迹。六十五岁的Jep Gambardella睁开眼睛,发觉自己仍然站在绝美之城的废墟中心。
解释之前,需要理解,理解之前,需要了解,而了解,怕的是从一开始就误解。n电影的中文名“绝美之城”其实并不准确。“La grande Bellezz”,“The Great Beauty”,直译“绝美”,没有“城市”的位置。电影的故事发生在罗马,罗马也的确很美,但这部电影并不是关于罗马的美。n这部电影关于的是美本身。
看第一遍的时候,整部电影于我完全是主人公Jep Gambardella生活碎片的一堆杂乱组合,只有主题音乐的复现似乎在勾勒暗线,将各部分连接起来。故事散到几乎一地鸡毛,个中意义晦暗不明。虽然画面美伦美奂,音乐也悱恻缠绵,但由于意义线的链接几不可见,所以即使能够触摸到些许意涵的温度,但整部电影显得更像一段极长的MTV,在情绪和氛围中晃荡。n好在那种意涵足够强烈,让我有兴趣再看一遍。这一次因为各个分支故事都了解了个大概,所以碎片本身的零碎重组起来甚为容易,才发现在叙事上导演索伦蒂诺其实并没有故布迷阵,甚至都没有太多地玩弄结构。除了Jep回忆的一小段,电影大部分的时间线完全是单向的。当全景逐渐清晰,暗线也慢慢明了之后,其实电影如同一曲华尔兹,每个部分都围着核心 “La grande Bellezz”转着不同半径而快慢不一的圈。
影片一开始的镜头像是《八部半》的翻版,穿梭于各个静谧的片断之间,却以一个敦实的日本游客拍摄美景时的暴毙而结束。他的死亡极为干脆,诡异地处于一个似乎脱离时间的美景之中,不远处的女子合唱团却丝毫不受影响,继续她们如圣歌一般的歌唱。n这个序曲和全片和其余情节完全无关,却装进了整部电影的全部关注。由近及远,女子合唱团,死去的游客和远处的罗马被放置在一个中轴线上,在神圣和美之间,人死去了,这一幕如同一个问题。整部电影随着Jep的 步伐去试图理请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在影片最后,圣徒修女玛利亚跪着登上圣约翰大教堂的台阶时,借由Jep之口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一前一后,对仗极为工整。n关于美的本质人类从未有过完美的答案,这是一个永远无解的问题。以一种更实际的态度提出的问题是,“美何处可寻”?当能够回答后一个问题的时候,即使依然无法解答前一个问题,但或许也能够或多或少得到某些领悟。这正是我们的主人公Jep Gambardella的任务。
电影开始一段勾勒出了Jep的生活状态:一个刚满六十五岁的老花花公子,年轻时的人生目标是成为罗马上流社会的王者,他早已达到了这一目标,接下来每一天就是在无尽的享乐中打发时间。他住在修道院旁边的高级公寓里,白天几乎都用来睡觉,夜晚的派对才是他的生活所在。四十年前他写过一篇得奖的中篇小说,但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作品面世。他的正式工作是面向上流社会的一本文学刊物的记者,采访些莫名其妙的人、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给它的读者提供乐趣。在六十五岁的派对过后没几天,Jep突然意识到这样的生活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他决定不再浪费时间做他不想做的事。接下来整部电影就是随着他的视角去看他的身边人,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些事情。n如果要给Jep下一个定义,他是一个纯粹的生活的观看者,试图在每一个片段里发现美,他并不推动也不参与任何事情的发生,单单在一种又一种情绪中不断过渡。唯一系着他的生活,让他的生活没彻底散架的,是他望向天花板时的那一片大海。四十年前在那片海上,Jep遇上了他的一生挚爱Elisa,Elisa是Jep的“绝美”,从遇上Elisa的那一刻起Jep的生命实际上就此静止,接下来的一切寻找其实都是对那一刻的怀念。怀念如丝线一般牵了Jep四十年,但恰好在他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的时候,Elisa去世了,牵着魂的那根线断了。
“美何处可寻”是一个来自人的问题,它指向将来,但“寻美者何人”是一个更基本的来自于神的问题,它询问的是当下。对于一个失去了羁绊的游荡孤魂来说,如果无法回答当下,那么将来也就毫无寄托之处。教堂下面的那个失踪的小女孩问Jep,“你是谁”,Jep正要回答,小女孩说,“你谁都不是”。Jep好像在努力地解释,电影这时却不让他的声音出现。小女孩这一刻是神的代言人,借着她的口神向Jep提问,而Jep的解释无声,他的确谁都不是。nJep对于整个故事的意义,恰恰始于他的“空”,他的什么都不是。与其说他像一面玻璃,透过他身边的一切得到真实的反映,不如说他像一个两头通的管子,材质如他自己所说敏感又细腻,周围的一切由他而过的时候发出别样的回响。n这种回响开始听上去叮叮咚咚很是有趣。Jep轻而易举地就把装神弄鬼地吉普赛艺术家戳穿,逗得编辑Dadina一阵好笑;他奚落起多年的老友Stefania毫不留情,谈笑间就把她虚伪的自我美化扒了个干净;对他的陪衬人Romano他无止境戏谑,就他的戏剧热情不停开涮;甚至对刚认识的Orietta他都像逗小孩一样,做爱完了让她去翻自己的自拍裸照。从某个角度看Jep就是个彻底的老唐璜,他的文学气质的唯一作用就是在见地人生过后依然保持了玩世不恭的轻松。Jep能够找到的,或者说遇上的,从来都是一个又一个对存在意义的否定。n但这并不是他发出的全部声音,叮咚过后是沉重的回音。派对上的疯狂Jep游刃有余,但东方发白人群兽散过后放眼望去是一个城市的杯盘狼藉;他会驻足楼下修道院,对着小女孩们的嬉戏和修女的忙碌茫然若失。Jep嘲弄Stefina一段是全片的一个小高潮,并非因为他刺穿了Stefina虚伪的躯壳,而是他将每个人的破碎生活轻松地拉到了同一个层面,在每个人无限的光鲜和各异的姿态下面,是一种完全同质的无意义。Jep和Stefina的处境完全一样,他刺向Stefina的每一剑,最终都需要他自己来化解,而他对此也没有答案,否则他也不会洗心革面式地早起,却只能困惑地坐着发呆。当他徜徉在深夜的罗马,眼中所见均是各式各样的绝望,他依然彷徨。n直到他遇上了Ramona。
有意思的地方是,Ramona的命运和另一个角色Andrea实际上是连在一起的。乍一看这很不可理解,一个四十二岁的脱衣舞娘和一个精神怪异的富家子弟几乎毫无共同点。就戏份而言,如果不算女主角,Ramona也是全片理所当然的第一女配角,而Andrea出场的镜头却寥寥可数。但只要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他们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之间有着对位一般的精准,理解他们的关系是理解整部电影的承上启下的关键。
Andrea没有父亲,跟母亲Viola一起生活,借母亲Viola之口我们知道Andrea被认为精神有问题,他将自己全裸的一身涂成红色,说是因为他看见母亲而“羞愧”。Ramona没有母亲,人到中年还在混世魔王一般的父亲Egidio的俱乐部里面跳脱衣舞,出场时她裸体舞动的剪影现出她身材的完美。nAndrea是人之精神的符号,长须乱发、羸弱不堪,却有着一双精光暴射的双眸,一个标准的受难者的形象。表面上他好像是个疯子,神经兮兮地反抗照顾关心他的母亲,实际上作为一个符号他代表着绝对的精神,向无意义的生存大声提出生存目的的问题。与之相反,Ramona是人之身体的符号,四十二岁的脱衣舞娘极致性感的身体里面包裹着一种小女孩的天真和倔强。和Andrea相反,她的生存似乎不具有任何目的性,患有绝症的她用所有挣来的钱给自己治病,实际上是过一天算一天。
Andrea和Ramona只见过两面,一次是在高级餐厅里面,另一次是在Andrea的葬礼上。
在餐厅这个维系生命的进食之处,Andrea引用普鲁斯特和屠格涅夫关于“死亡”的句子,向Jep发起诘问。Jep从字面上理解,想要用一贯的戏谑“不要太认真对待作家的话。世界很复杂,谁也不知道”去推掉,却被Andrea反诘“你不知道不等于别人不知道”,于是Jep无话可说。nAndrea的问题Jep无法回答,也是任何一个虚无主义者无法回答的。关于死亡的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对生活破碎的明晰洞见,本身并无法提供此破碎生活毫无意义的结论,更无法去消解面对死亡过后绝对虚无的恐惧。构建起这二者之间的联系需要一种虚无的态度的参与,本质上其实也是一种劝说。一旦遇上了一种信仰式的坚定,哪怕此坚定只是坚定地认识到生存的偶然和死亡的必然,那么这劝说也就无法达成,虚无主义的态度也完全无能无力。这就是为什么Ramona听见Andrea的问题充满不安的原因,因为她知道自己身患绝症,死亡对她来说此时此刻是最急迫的问题,然而在这点上Jep却无法给予回答,他帮不了她。Jep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引领Ramona到身体感官可能达到的至高之处,请开锁人帮忙,带她去观览罗马的绝美。而在他们流连于极美的花园的时候,Andrea正加大油门闭上眼睛选择了自杀。
对精神来说,生存是彻底无意义而不堪忍受的;对身体来说,生存能见证绝美却不得不放手。葬礼作为死亡的仪式,成为了二者殊途同归之处,在这里Andrea和Ramona再次相遇。nJep用大段的篇幅向Ramona宣讲他的葬礼表演论。他的理论是葬礼是给活人看的一场表演而已,所以作为参与者也就要使用有效的技巧来最大化表演的效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哭泣抢了死者亲人的风头。在Andrea的葬礼上,他几乎完美地实践了他的理论,却在抬棺而出的时候痛哭失声。n在慰问Viola之时,Jep的理论是行之有效的,因为面对活人的时候,死亡可以被嘲笑,只要你选择如此。然而当抬棺而出的时候,死亡的重负真切地落在了他的肩上,这强行将他拖入了另一个语境。这是Andrea与他的第二次对话,这次Andrea不是用语言,而是用死亡本身向他提出诘问。Jep避无可避,他无法戏谑着逃脱,只有面对他自己同为必死的存在的命运,悲从中来而无法抑制。
Ramona死了过后,Jep又回到了毫无羁绊的游魂。然而这一次他真正开始面对生存的重负,对Ramona的爱已经让他不再看见大海,因为找到又失去了Ramona,他对绝美乡愁式的怀念被拖到了生存本身实实在在的伤痛,“我是谁”的身份焦虑让位给了 “现在谁还会照顾我”的痛苦和绝望。失去了所爱过后,失去了那根生存的牵绊,无论是像Viola一样居于堂皇的大宅中正襟危坐,还是像Egidio一样身处忙碌的桌边颓然不堪,身份都是一样的,都是无处可依的浮萍。n他请求魔术师Arturo让他也像长颈鹿一样消失掉,Artuno却说这只是一场戏而已。当唯一的老友、好人Romano因为伤心至极,选择离开罗马之时,Jep空管载物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转身他发现长颈鹿不见了,耳中却听见了无声的尖啸。
如果生存无以找到支柱,死亡的重负却无法避免,那么寻求跳过死亡的虚无就是最简单最直接的诉求,这就是Jep那句怪头怪脑没来由的“让我消失”的出处。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有生必有死,死亡的不可避免,既意味着死亡必然来到,也意味着生存的必然承受。生存再空虚,都依然是生存,都还不是死,所以伴随的灵魂的无声尖啸也就是宿命,逃也逃不掉,对生存视而不见,不过只是一个戏法而已。n当Jep去拜访Elisa的丈夫Alfredo,想要回Elisa的日记,却被告知日记已经被扔了,而Alfredo也准备和新的女友晚上一起喝点儿小酒看电视,Jep知道他无路可走,只能恢复到他之前生活的无意义。“罗马最好玩的火车是我们派对上搭的火车,因为哪儿都不去”。所有的线都断了,绕了一圈回到开始,他对女佣说,“这是我的生活,它什么都不是”,空虚不再是一个值得推敲和试图改变的状态,而成了无以回避的结论。n但当他看见那面贴满一个人每一天的照片的墙,他热泪盈眶。
美一直以来都在努力超越时间,达到永恒。从有限的生存往无限的存在跳跃,是生命永恒无望的尝试。跳着跳着,眼中所见只剩下那永恒的幻景,知道当下的时刻,却忘记了一路走来的历史,直到回到当初自己出生的那个摇篮,听着听筒里响起的父亲母亲的故事,才意识到吾之所求和吾之所是,其实都是互相决定,都是生命的乐音。空管的每一个回音都是尖啸,但合在一起却是生命的乐曲。然而乐曲也会终究归于平静,那么听者是谁?n注视着自己此在生存的状况,等过找过痛过之后,最终还是只剩一个转圈的火车。即使能跳脱出表象流变的幻觉,然而生命的乐曲休止之后却没有听众。这是Jep最终的恐惧,为此他甚至低声下气地求证那个冒傻气的主教能不能驱魔,因为如果可以,那说明彼岸能了解和影响此岸,那么意义将最终归于神圣。主教没有给予Jep回答,他回屋过后却发现遍寻不着的圣徒修女在他身边的地上睡着了。n电影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嘲弄那位热爱烹调的主教的愚蠢,也把敬奉圣徒玛利亚的仪式调笑了一番。但影片并没有嘲笑圣徒玛利亚本人。刚好相反,这位马上要满一百零四岁的形如枯槁的老修女给了Jep最终的启示。n在站满火烈鸟的阳台上,修女玛利亚问Jep,为什么不再写作。看着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动物,Jep说,他一直在寻找绝美。修女问,“你知道我为什么只吃植物的根”,Jep说不知道,修女回头, “因为根很重要”。她笑着一口气吹起,火烈鸟全部飞起,朝远方而去。n之后Jep出海,回到当初见Elisa的那个小岛,修女玛利亚在圣约翰大教堂的圣梯上跪行而上。Jep终于找到了答案。
一切都终于死亡。但在死亡之前,会先有生命。绝美只是上帝昙花一现的戏法,生命的本相从来都是破碎和丑陋,恐惧、感动、伤痛、沉默,一切都归于人生这个必死的尴尬存在。最后的回音,最终的乐曲,听者永远都在彼岸,留在此岸的只有根,从此生发,一直前行,却永远跨不过那根线,这就是人的宿命。然而纵使宿命如此,生活,而不是观看生活,才是度过人生的方式。四十年前,Elisa站在她面前,给了他绝美的一瞬,身后的灯塔照亮了他,他本该如那群火烈鸟一样,向前而去,但却在此一站四十年,寻找绝美,揣度彼岸,终究是空。四十年后,彼时彼刻,此时此刻,合而为一,他的小说将重新开始,他不再寻找,他将创造,因为一切都不过是戏法,上帝的,他自己的,殊途同归,无非抚慰人生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