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杨子姗黄米依刘洋康春雷梁鸣杨瑾王佳佳杨平道宋川翟义祥耿军黄旭峰罗康王从双崔楠周梦吴中天
类型:剧情导演:魏书钧 状态:正片 年份:2021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7.2分热度:7 ℃ 时间:2024-06-11 16:55:15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永安镇故事集》分别讲述了三段故事,呈现了三组不同人物的状态,虽然他们的身份、行为、处境和心理都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所期盼的事情都没有在永安镇发生。不过这三组人物的经历,并不会因为这一处相同点就被划上等号。一些更重要的变量,似乎被导演和编剧遗忘了。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小镇的原住民。老板娘小顾被束缚在家庭和餐馆中,成天把“我妈说”挂在嘴边的丈夫、仍在待哺的孩子和希望后代接管生意的上一代人共同形成了一座密不透风的牢笼。剧组的到来似乎为这个牢笼开了一扇窗,使她的生活重获一份新鲜感:尝试再次抽烟和美甲,伴着音乐悠然自得地舞动,甚至承担了主角的试服装工作。“你的脸挺电影的”“剧组不是正好在找会说湖南话的演员吗”,或许等待一个女一号的机会并不是一场梦。不过梦碎得非常突然,也很残忍。真正的女一号来到片场,瞬间吸引了全剧组的关注,而小顾只能继续以老板娘的身份作为被女主演观察的对象。案板上的那条鱼,大概就是小顾在生活中为数不多能控制的事了。n 虽然这段故事应该是本片中相对最贴近生活且描述最细腻的段落,但依然有令人不解的设定。例如贡献了“挺像金敏喜的”这一“爆梗”的男性纪录片导演,他用自己的眼睛和手中的摄像机常常对老板娘进行双重男凝,而直接摧毁小顾的明星梦的人则是第二段故事的女性主角。类似的性别设置同样出现在第二段故事中,男性角色以谄媚的状态对女主角进行凝视与利用,女性角色以疏远的状态对女主角进行冷落与讽刺。如果这样刻板的设置勉强能解释为帮助展现一种充满无力感的状态,那么第三段故事中出现的对“直男癌导演”的调侃则彻底证明了自己在性别意识方面的无比落后。化用片中的台词来说,既然“获奖就没烂片?”,那么“上一部片子刚拿了最佳女主角”的导演就不是直男癌导演了?
第二段故事将视线放在了女主演陈晨身上,而这一段的小标题就概括了剧情:重回故乡本来是美好的事情,但背后则充斥着物是人非。老熟人的殷切问候,只是为利用其名气所作的铺垫。偶遇的同学也因为身份差异过大而无法亲近。不过虽然无法真正的“回家”确实让人悲伤,且车玻璃上的哭泣眼睛将这种情绪放到了最大,但是作为走出小镇并收获成功的明星,这样的委屈似乎不能与小顾的遭遇相提并论。正如陈宏妻子在饭桌上呛声“我们日子有什么可怀念的,你要是想过那早就过上了”的那样,上层阶级对旧时光的怀念很容易被嗤之以鼻,而剧情也忘记将如此大的差异变得合理。一方面影片对陈晨怀念故地的情绪的刻画不够多,似乎默认了在永安镇的往日时光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但陈晨在最后吼到“我离开这里就是不想过你老婆的那种生活”又反驳了前面的默认条件;另一方面,观众们刚刚见证了小顾走出小镇的愿望破灭的故事,很难再转到对离开小镇的成功人士盼望回归的故事的共情。“永安镇什么都不会发生”,但未发生的回归怎能与未发生的逃离相比呢?故事集的完整性,似乎在此处便开始瓦解。
在前两段故事里,除了分别围绕两位主角展开故事,“导演”和“编剧”这两位角色也会不时出现,比如第一段故事中,“编剧”请教老板娘如何用方言讲“在永安镇什么都不会发生”并多次重复;在第二段故事中,“导演”在带女主演探景时诗意大发“你看这窗口像不像四比三的电影啊”;对剧本中女主人公出走的动机的争论在第三段故事之前也有多次的提及。这些情节皆表明,“导演”和“编剧”作为创作者,凌驾于前两个故事之上,他们可以决定故事中的人物行为的动机,甚至可以“随意”进入到前两个故事当中去。至此,故事集的脉络清晰可见,每一个故事的主角都有着比前一个故事的主角更大的“权力”,但不如意的事情仍然困扰着他们,三段故事交织在一起,最终达成“在永安镇什么都不会发生”的境界。然而类似于上一段提到的问题,“导演”和“编剧”所面临的困扰的程度非常不足,而且结合具体情节来看,甚至让人觉得是自作自受。n “导演”和“编剧”所遭受的问题首先是创作者们的自我矛盾,他们围绕剧本中主角离开小镇是因为女性主义觉醒还是因为钱而争论不休,甚至上升到了创作理念偏“理想”还是偏“现实”的讨论,但一方面,创作阶段有分歧实在是太正常的事情了,弥合分歧应当是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必经的一步,而不应该被视为节外生枝的折磨。另一方面,影片对讨论创作分歧的重要性呈现得不足,部分分歧甚至不是真正存在的,比如离开小镇的人可以同时因为意识觉醒和为了钱,电影之于生活可以同时是一种主观体验和客观观察,这样无意义的分歧无法体现“导演”和“编剧”的自我矛盾。于是为了让“导演”和“编剧”看起来很辛苦,他们还要应对外界的干扰,比如乱塞角色的制片人,以及未看电影、影评已出的影评人,不过“拿掉第四段故事”这么重大的变动却没有和制片沟通,在选角问题上“导演”也要背负责任,而“得罪影评人”的讽刺更是被现实中怼天怼地的制片人黄旭峰完全瓦解。因此,“导演”和“编剧”所面临的困境,不像是某种必然存在的阻隔,更像是作茧自缚和本身无能的体现。而层出不穷的段子时刻,将仅剩的有关创作焦虑的呈现也稀释得干干净净,因为一边听土味说唱一边喝酒一边扭动身躯一边叫着“你已经进入我了,瓷”的人,真的不像是在面临创作困境,更像是自我放弃的表现。所以在永安镇并不是什么都不会发生,而是有些人选择了什么都不做。
本片之所以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部分影迷的喜爱,或许是因为那句“一切为了华语电影”,以及各种有趣的“迷影梗”。三段故事的标题,也是直接致敬了三部华语电影。不过影片的结尾将华语电影抛诸脑后,而采用阿根廷足球来寓意:以“马拉多纳死了”来表现创作者们即使在故事里有再大的权力和讨论空间,也没办法应对现实的捉弄,这样的隐喻本身还算精准,但既然前面在迷影段子上用了那么多的小聪明,为何不能在结尾继续用电影相关的元素来呈现,毕竟“华语电影”的现状或许更接近“什么都不会发生的状态”。不过现实确实比电影更有戏剧性,结尾蒙太奇的配乐是《别为我哭泣阿根廷》,意在借阿根廷男子足球队多年未获世界杯来表现影片中人物命运不顺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歌本意是致敬阿根廷传奇女总统艾薇塔·贝隆】。然而从影片杀青到影片正式上映期间,阿根廷队在梅西的带领下接连赢得美洲杯、欧美杯以及世界杯。因此再听到那首歌,它对于大众的情感不再是努力后却失败的悲伤,而是苦尽甘来的满足。我想,或许最接近电影的时刻,和凤梨罐头一样,也会过期的。
非常抱歉让《永安镇故事集》的周限定推迟这么久,原因是一方面自己的学业来到了分水岭,另一方面这部电影作为三段故事的集合,我却找不到一种思路来让这些故事的主题表达统一起来。不过在侥幸渡过学业困难后,我也更好地理清思路,并将这篇影评呈现出来。本期周限定共12人参与,平均分5.1分。下面是牛班的家人们的短评,按评分由低到高排序,请欣赏:
小植野 2分n视角逐渐深入剧组及电影内部却越来越差,没有松弛与灵性,只有刻意的嘲弄和陈旧的内核。拍生活却让故事的戏剧性像段子集一样上演,女主演与故友的相遇和所想表达的内容就已经够让人感到尴尬了,没想到后面还更自以为是,抛出那么多梗实际上空洞得很。nn鬈毛毛 3分n魏书均不爱任何人,他只爱他自己。n野马分鬃plus版永安镇大杂烩,魏书均选择原地踏步也圈出了喜欢他的观众,估计他也知道不喜欢他的会直接绝望不如放弃。在此还希望大家不要误解魏书均,说他拍女性主义简直不要太抬举,两个girl against girl故事还夹杂着boy mercy,最后给你上一碟文艺男爹味精华。三个故事没有谁比谁好,每个故事的结尾都是一坨学生作业史。为华语电影干一杯?干一杯农药还差不多
奔兔吉尔 4分n调度意识倒是不错,有些诸如雾水画泪水的有趣闲笔,可惜执行上就恰好跟他片中说的相反,整个戏专注在概念而非人物上,所有的段落看似都在发酵各自的主题,实际上却都以铺垫最终的「反差」为真正目的,人物都是预设好心理轨迹的工具,连「故事集」这一大框架也同样如此,当现实中的电影落幕,角色们都陷入困境时,电影中的电影才真正开机,同样是把前三个段落当成打开最后一道「反差」之门的钥匙。如若说前两段或多或少还有些贾樟柯式的黑色幽默,第三段就直接变成了彭浩翔,小聪明扎堆,连结尾的处理都跟《大头阿慧》似的。
大宝魚 5分n冲着这制片人,不给一星就是我的道德感出了问题。
Fairy💖 5分n我的建议是,把第三个故事删了吧。真的太装太典了。 如果是以戏中戏为引,将小顾和陈晨相映照的生活为题,真正讲述小镇女性的觉醒,那会是一部好作品。
𝓙𝓸𝓴𝓮𝓻 𝓐𝓲𝓻𝓭.🌈 5分n很难评,我觉得这不是为了华语电影,这是为了创飞所有电影文艺逼 更像一部纪录片,记录开机前的一切,揉入无数迷影梗,以此嘲弄那些电影创作,整个电影行业里发生的事 献给观众,是让他们看戏,献给电影工作者,是让他们照镜子 藏了这么久,最终在开放之后电影井喷的今年里公映,嘲笑所有华语电影,干得不错
MinamiFans 5分n至少到最后它开始倾向于“摆烂地拍出一部看起来在摆烂的电影”。
芝士汉堡. 5分n文艺腔调拿捏自如,迷影玩梗行云流水,用元电影的结构大肆调侃嘲弄,针砭时弊的灵性却托出矫作笨重的躯壳,拼盘式段子合集又杂糅出不忍直视的灵魂,幽默尴尬一念之间,金句频出自我高潮,人生的涟漪荡出的不会是言之无物的摆烂,永安镇的日夜不只有自以为是的狂欢……
理易封 6分n永安镇段子集,虽然在探讨一些关于拍电影的东西,讽刺的点也都落地,能引起各类人群的认同,甚至还有一些不错的电影时刻,但是缺少一种电影的连续感,观感很不好,第二段应该改名杰出公民,跟剧组联系太小,第三段最后争吵也太像讲相声了吧,永安镇的确什么也没有发生,因为都太微不足道
🌈raymexic 6.5分n第一、二段拍得非常出色,两位拥有相同出生背景但现今境况迥然不同的女性对于“小镇生活”与“光鲜亮丽”各自游移不定的态度被描绘得非常细腻生动,也足以见得导演相比于《野马分鬃》的更进一步。然而第三段从最初的一幕开始便彻底让前面两段建立起的“大师相”瞬间化为虚无,将所有直男的自以为是、恶臭无比、惹人生厌一股脑地塞入比《悲情三角》还让人费解的吵架戏中,让人直逼生理不适的极限。就这还为华语电影做贡献?我看你是为华语电影拖后腿。
mdr skywalker 7分n第一个故事比较喜欢,算是三个故事里面最有生活质感的一部,借一个电影剧组启发一个戏外的老板娘,和电影反复提及的女性意识觉醒的主题行程戏里戏外的互文,结尾的那个逆天玩笑更是加重了这种荒诞气质,黄米依不少地方很有周迅的影子,而杨子姗的第二个故事则是戏中人与戏外的关系,题目《看上去很美》很巧,在外人面前是这样的,但是演员自己可能只是为了一个剧本,为了找回当年家乡的记忆,但是逃离了就很难再回来了,车窗上的眼泪设计很巧妙,恰好就是一种本人心境的折射,最后一个故事则是迷影元素最密集的故事了,但是个人并不喜欢这种太装腔作势的写法,讽刺感有一些,但更像是那种自作聪明的迷影段子集,并不是很适应这个故事桥段,电影在华语电影体系确实另类,就像电影里面反复提到的,为了华语电影,感兴趣的可以一看。
要丸 7.5分n在什么都不会发生的永安镇里试着泛起生活的涟漪,框外看新区就像看电影,一切真的动起来了吗?三段式的故事互为一体,层层嵌套,生活和艺术就是这样交织着互相影响。 在女性意识觉醒的年代,女性还是面临出不去与回不来的困境,老板娘和女演员都是那个角色,一前一后。静止窒息且无力的小镇氛围被刻画得很好,什么都不会发生,但又什么都发生了。丑小鸭或许变不成白天鹅,但白天鹅也再不能回到童年的水湾了。一个是怅然若失,一个是恍如隔世,成长就是这种割裂和撕扯。 最后一个故事导演又用反讽与自嘲解构了这层矛盾。在没有时间的永安镇,导演和编剧碰撞,嘻哈和摇滚决斗,现实和理想对立,千言万语都抵不过一句“马拉多纳走了”。生活或许就是矫情和沉默之间,在艺术与现实之后,不要去理解,尽情感受它吧。
作者:彭若愚
“创作就是无中生有,优秀的创作者就是持续热爱生活,持续无中生有的人。”这是青年导演魏书钧对“何为优秀创作者”这一问题的回应,而他也在努力践行着自己关于优秀创作者的认知。继《延边少年》(短片)、《野马分鬃》后,魏书钧又以新作《永安镇故事集》连续三部作品入围戛纳电影节,受到国际影坛的瞩目。而他的这部影片前日已于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举行放映,媒体场内时闻笑音彩声一片,首映场与重复场则是一票难求,连影展首次破例开设的加场,线上抢票时亦是瞬间售罄。目前本片在豆瓣收获8.2分的不俗口碑,堪为近年来华语电影中值得注意的佳作之选。
《永安镇故事集》以“元电影”的创作概念,统筹起分作三段式的叙事结构,讲述了电影《永安镇故事集》剧组入住拍摄地,给这个原本平静的地方带来一丝波澜,然而波澜过后,一切又重归于宁静的故事。借助“元电影”形式进行创作的影片放诸当今影坛已然不算鲜见,单今年便有马来西亚导演陈翠梅的《野蛮人入侵》、以色列导演那达夫·拉皮德的《阿赫德的膝盖》等作品相继在各大影展面世。但有趣的是,在创作这个“无中生有”的过程里,大多数导演将“元电影”作为一种叙事策略,让电影镜头转向电影创作本身时,基本都有着清晰而明确的诉求。或为自况、或为追问、或为阐扬某种思想观点,却少见如魏书钧这般希图在无中生有之后,致力于让有归于无的。正如片中被反复提及的那句话:“在永安镇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一样,导演在叙事上追求的并非是抒情达意与言志传神,似旨在让表达经历一个由隐及显,又从显入隐的环形之旅,这在电影的三个故事中有着较为通透的呈露。
本片的情节编排并不复杂,与其说是发生在永安镇内的三个故事,毋宁说是同一事件中的三个视点和三种声音,各自虽可独立成篇,其间亦有贯通之处。《独自等待》讲的是“出走”,《看上去很美》说的是“返乡”,《冥王星时刻》谈的是“创作”。而三者的共通点则在于虽然每一组叙事段落里的人和事都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但最终没能产生任何实质性的结果。《独自等待》里餐馆老板娘小顾因被剧组相中作为明星的试衣模特,流露出了些许脱离庸常生活的幻想与憧憬,却在正主到来的那一刻复归于日常;《看上去很美》中的女明星陈晨在事业进展受阻时借由拍摄新作品的契机返乡,试图重温旧日的时光记忆,可家乡与故人同她一般,都不再是过去的模样了;《冥王星时刻》则更是有“作”而无创,编剧、导演乃至制片基于艺术理念、商业考量等多方因素的相互对峙与制约,使得电影最终在开机时也未能得到一个理想的定稿剧本。
这同我们传统创作观中“文以载道”的叙事表达显然背道而驰,设若依循既有的创作思路,那么《独自等待》里的餐馆老板娘小顾就理应如《冥王星时刻》里导演向编剧强调的那样,她出于女性意识的觉醒而选择离开永安镇:《看上去很美》中的女明星陈晨该要认清小镇思维的局限性,深彻体悟自己缘何当初要作别故土远走他方,然后去让她的事业焕发第二春:《冥王星时刻》中编剧与导演的艺术争论需必然有一方最终占据优势,从而说服对方,以结果证论自己的观点。《永安镇故事集》的趣致就在于导演魏书钧并没有强令他的作品服膺于任何一种理念,整部影片表现出松弛自然,又不失晓畅连贯的状态,且每每在有些意念与表达将将要冒头之际,宛如打太极推手一般,反给它挡了回去。这就使本片更趋近于现代叙事中的“失败者”情节:在一个环状叙事结构中反复兜转,结果发现不外乎是重归原点抑或原地踏步。不过事件尽管未能开花结果,停留在原点的人却未必全无变化。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人物纵使没能在外部环境与个人行动层面起到实质性的改变,也不意味着他的心理动态是始终风平浪静的。人物的生活泛起了涟漪,即使这涟漪很快消隐了,心中的波动亦非可以轻易止歇的。就像影片里编剧春雷解读自己作品的核心是“投石入湖,泛起一片涟漪,又很快归于平静。”区区石子自然不能影响与改变湖水什么,但多了一块石子沉底的湖,与之前毕竟是有所不同的。而这些微的差异,即是本片中人物潜隐静默的心理变化,是导演有所表达之处,亦是他竭力收束敛藏锋芒的地方。
正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言:“在艺术中很难做到的是,有所言说,但又什么都没说。”在影坛更为青睐具有议题指向、价值导向、社会风向作品的当下,魏书钧以相当趋近维特根斯坦口中亟具艺术难度与高度的创作方式,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电影游戏。他把他的电影作品从沉重郁结的醒世恒言中解放出来,以颇为灵动的姿态去体认人和事的变化,让表达不仅止于言之凿凿的教谕或振声呐喊的宣言,还能在言与不言的当口,展示出一条欲说还休贯微洞密的创作蹊径。而难能可贵的是,魏书钧导演的这种创作并非出于刻意求工的企图野望,更多是源自他个人的一种天真挥洒。比如《独自等待》、《看上去很美》以及《冥王星时刻》这三个章节名,虽然都有同名电影可相依傍,但他没有做过多迷影或致敬的设计(他本人也自承不是一位影迷类型的导演),纯粹只是看中了这三个片名好听、有趣,且和他几段故事所展现的内容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关联。至于“永安镇最后的夜晚”之类的梗,无非都是好玩、图一乐,觉得大家或许能会心一笑罢了。浅白、直露、松弛,却也有效。他不主动去赋予作品以宏大的格局或深远的意涵,只轻灵地将自己的心思捧于人前与之共享。
这就使得他的这部作品即便到了最后一段矛盾冲突最为激烈,戏剧张力最为强劲的故事时,也不致太过,绷住的弓弦没有应声而断,反倒呈现出一个回落的态势。较为明显的是当影片中编剧春雷与导演矛盾激化,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时,阿根廷足球名宿马拉多纳的死讯让硝烟散去,使身为阿根廷球迷的编剧春雷废然无语。这个情节的精巧在于一方面呈露了人物一种“无为”的情绪波动,尽管马拉多纳的死对春雷并无任何利害关系或影响,春雷亦无法对马拉多纳的死做出什么有实际意义的举动,但作为球迷的他个人,仍将会在情感上遭遇不可抗力的冲击,从而使其心理层面的状态相应产生一定的转变。另一方面,这样看似滑稽又漫不经心的情节处理正好以松弛的创作状态去承托住了欲言又止的叙事表达,巧妙之余,又显得大拙不工不事雕琢。
及至《永安镇故事集》的结尾,观者依然能领略到此种“有所言说,但又什么都没说”的艺术魅力。《永安镇故事集》的开机成为了他的结尾,当我们去目睹一部电影创作的肇始,同时也是向一部电影去作别。起始亦是终,在这个循环往复的圆圈内,永安镇或许什么故事都没发生,但我们却在《永安镇故事集》里,看到了华语电影的希望之光。
片中的编剧为了向导演和资方证明自己真的是有才学的创作者,始终强调“永安镇无事发生”是他所写的剧本的核心命题。
这其实也是文青为了装逼就只会讨论“虚无”的一种折射,不过这已经是文青圈子上一个版本的故事了,现在的文艺逼王为了装腔使用的金字招牌通常是“解构主义”。
没错,说的就是你魏导。
遥想当年《死侍》狠玩解构主义,打破第四面墙在内地舆论场中引起轩然大波时,无数人就已经劝咱内地观众“吃点好的”了,放在当时看都是几十年前玩剩下的。可是到了21世纪的20年代,居然还有所谓的独立艺术电影作者花123分钟只玩解构一个高概念,且玩的又low又土还声称自己致敬华语电影人。
做解构风格的片子首先需要清楚一点,有破当有立,如果一个作者全部的创作只是为了嘲讽、贬损、玩梗,那本质上和抖音视频段子是一个层次的东西,是影像垃圾,不构成电影的概念。
所以我认为《永安镇故事集》三个故事的水准是层层递减的,第一个正常发挥,第二个初显油腻,第三个呲牙咧嘴。
本片剧作着实一塌糊涂,影片信息量奇低无比,打着“行业观察”“业内视角”的旗号“窥探”影视从业者的真实创作生活的旗号,拍着毫无嚼劲,毫无滋味,不看这部戏一样知道的撕逼大戏,演绎片场《小时代》。
我曾表达过对于《八角笼中》最大的不满在于其完全没有深挖拳击运动大众所不熟知不了解的一面,人在家中坐,在相同题材下构思出的剧本和片子的呈现也相差无几。但王宝强毕竟不是做拳击运动的,魏导您自己就是拍电影的,现在说要aoe全行业了,还那这点撒牙缝的韭菜打发观众呢?
《万万没想到》时期的情景喜剧对生活的解构与讽刺都比《永安镇》有力道,全面性也更高。
当然魏导几部片子下来对自己创作风格和个人定位也比较明确,就是小镇青年,理想就是骑摩托开野马出小镇看看。
【小镇拍片家】嘛,能理解,但是请以后拍了电影在您自己镇子上的录像厅播放就好了,放在全国院线上映就没必要了。可是魏导的人格是拧巴的,眼界和见地是小镇级别,野心和欲望是世界级别,这几年在戛纳当太子爷当的舒爽大约也是更让他坚定了如此割裂下去的决心。
《燃冬》和《永安镇》前后脚上映让我对于过去耿耿于怀两件事释怀了。
其一是内地基本盘观众和砖家经常批斗海外电影节是潜藏“境外势力”,总是册封揭露内地不岁月静好的一面的电影,还批在海外受到厚待的作者是给境外势力递刀子。他们常用的话术是“这些事都是过去式,现在都绝迹了,不要抓着不放”,或者“大部分都是好的,为什么只能看见坏的”。
这些经典脑癌语录放在大多数作者和作品身上自然是不适用的,但是放在魏导身上却十分自洽。魏导笔下的人、情绪以及行业都透着一股霉味。说他像郭敬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永安镇》也散发着《小时代》那种古早舞台闹剧的气息。
所以魏导要是真心为咱电影行业考虑,以后就尽量在内地参展吧,不然您恐怕会成为砖家眼里我们这个脆弱的圈子唯一的把柄。
其二是《燃冬》开头的戛纳标在内地放映时被拿掉了,陈哲艺当时表达了些许不满。被拿掉的原因是“怕观众以为电影太文艺”,此话一出也引起了影迷的极大抵触,悲叹自我阉割的烈度之大,程度之深。
但是倘若此二位导演的片子真的在基本盘扩散,以这两部【视频】的质量,我想观众反倒应该再也不会把“戛纳”和“文艺”联系在一起,而是直接和“垃圾”划等号了。
所以这位幕后的剪刀手很可能是友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惜遭遇谩骂和攻击也要守护戛纳的尊严。大伙对审查口下留情点,把炮火转向陈、魏两位大导吧。
言归正传,本片架设的主线我认为是有趣的,通过导演和编剧两人的创作旅程串起取景地永安镇中发生的三个故事,编剧和导演从头到尾论战的“永安镇有/无事发生”也在通过戏外正发生的三件事做了某种回答。
三件事发生在镇子上四个独立个体的身上,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中与华语电影的关系若即若离,他们的人生各自都和电影有了什么短暂的交汇,而后远离(物理或精神层面)。
最终通过马拉多纳之死,一件更宏大但也是一个个体命运的转折的事件中止了正在爆裂发生在永安镇中的闹剧。结局以《永安镇故事集》的开机仪式做结,在锣鼓喧天鞭炮起鸣中人物各自过往的爱恨与挣扎都被掩盖,在发生了无数件事后达到了一中喧闹的平静,形成了真正的“永安镇无事发生”。
所以影片实际要传达的是创作者这样一个渺小的个体是如何被自己的创作与追求本身所笼罩、吞噬、掩埋掉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上演了无数闹剧后要“致敬”影视工作者的原因。因为他们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奥本海默,一生看似颇有建树,实则是一场漫长的殉道。
可是在如此表达之下包装的故事过于陈腐,一个小镇姑娘想要实现明星梦,一个衣锦还乡的明星发觉自己不再属于故乡,一对充满分歧的创作者为了理想角力,俗套的不能再俗套。
此三组人物肖像和主线故事之于这个命题,无异于“妹妹的脸像红苹果”之于“造一个比喻句”。
说来也真是挺可笑的,本身这个主题之下可讲的话题真是数不胜数,而魏导自己也是从小镇走向大世面的“代表人物”,但是呈现出的创作却极度乏力,空有概念而无细节,空有情节而无人物。
第一次见到一位年轻电影人的创作带给人如此强烈的老态龙钟之感,像是在油锅里炸过之后有扔到垃圾堆腌了三天三夜一样,又干瘪又油腻又臭不可闻。
我也实在不能认可其中那些所谓故意制造不适感,故意“装土”的设计,因为看肯们耍猴戏也是分1.0和2.0的,《芭比》的批判力度很多人都觉得太弱,《永安镇》里还是停留在酒桌上跟裤裆里那点事我又为什么要接受呢?
男人也不是只有喝酒时才原形毕露。
导演也不是只有拍片时才爹味难掩。
女性也不是衣锦还乡时才会被凝视。
但我也绝不是会对无知者下狠手的人,但不巧魏导是个无知且自负且自得的人,这些拙劣且过时的设计在他看来已经是影视天花板般的拿手好戏,以至于必须班门弄斧一般。全片无时无刻透露着“你看,这我都知道,那我也比你懂”的姿态。
结果就是整部影片在选取的视角越来越接近电影的过程中,表达没有升级,情绪没有推进,传递的内核没有更醍醐灌顶,只有魏导独特的虚伪又黏腻的创作风格贯穿始终。
甚至最终片中很多台词拿出来直接也能构成对这部戏本身的批评,比如编剧问导演“你怎么不拍一纪录片呢?”
我也想问魏导同样的问题,如此俗套且流水账的剧情,怎么不拍成伪纪呢?一部剧情片里塞着这样的剧作,给人一种把“走近科学”电影专题剪成一部长片的既视感。
片子还有一句slogan——“好笑的不像一部文艺片”,看来魏导对于“好笑”和“文艺”两个词语的理解都停留在春晚小品所展现出的“好笑”和“文艺”。
照搬海量已经过时了十年八年的“社会前热点”,融进无数网梗后边成尴尬舞台剧,最后无论如何想办法团团圆圆包饺子。
不过最后“新裤子”这个同音梗一出本片连春晚小片都层次也够不着了,变春晚脱口秀了。
包括片中讽刺的那位太监影评人,魏导的作品在平台评分都不低,在我看来部部虚高,但是魏导还是对于评价系统有极大的怨言,我劝有时候别喷嗨了什么话都往外秃噜,万一回旋镖一会儿飞回来就不好看了。
您这《永安镇》的7.8分我看怎么也那么像一群太监打的呢?
导演魏书钧告诉制片人:“这个剧本我没有热情弄了。”
那是剧组入驻永安镇筹备的第17天,四十天的筹备期已近半,敲定的演员即将进组,美术、道具、服装已经做好了布置。
整个片场按部就班,没人知道导演和编剧要推翻重来。
出品方工厂大门影业制片人黄旭峰接到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平静地回复魏书钧:“你想好了就行。”
“然后我又想了一天,我说我觉得能弄,然后他就说行,那就弄吧。”
重写剧本、剧组开会、打电话、解约、道歉、重定演员……
2020年12月,剧组以全新的演员阵容、全新的剧本,在原定时间、原定地点开了机。
杀青4个月后,这部经历过重大变动的《永安镇故事集》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
这是魏书钧的作品第三次进入戛纳。此前他执导的《延边少年》(短片特别提及奖)、《野马分鬃》分别入围了第71届和第73届戛纳电影节。对于一个90后导演来说,这着实是个不小的成就。
凤凰网娱乐Ifeng电影独家专访导演魏书钧,聊了聊电影离奇的经历。
影片的诞生,像一个精彩的故事,电影本身讲述的也是一个剧组在永安镇筹备新片的故事。
开场是一个黑夜,导演和编剧乘车来到永安镇,他们将在这拍摄一部新片,“为了华语电影”充满雄心壮志。
影片分为三个章节,回目使用了三个电影名:独自等待、看上去很美、冥王星时刻。
一个小镇饭店的老板娘,被这个新鲜的剧组撩拨了心弦,在枯燥的冬季寻找一点生活的乐趣。一个寻求转型的女明星,回到家乡小镇拍戏,她以真情对待旧友,却被利用、窥探、排斥。导演和编剧出现创作分歧,剑拔弩张,制片人请来的流量明星,被导演拒绝,开拍在即,剧本还没写完……
一众青年导演在其中亮相,关于演员、剧本、电影行业、影评人,无数令人会心一笑的段落。所有的观众和从业者,大概都能从影片中感受到乐趣,甚至看到自己。
Ifeng电影:原来要拍的是什么?
魏书钧:是编剧康春雷(在片中也饰演编剧)自己写的一个剧本,四段式,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有年代感的那种,90年代末,有一段也是讲老板娘想离开小镇。
Ifeng电影:最开始为什么对这个剧本感兴趣?
魏书钧:文学性很好,很有文采。而且跟我写的剧本风格很不一样,差异比较大,所以我很想去试试。
Ifeng电影:当时想更换剧本的时候,有没有别的故事、别的方案?
魏书钧:没有,就这一个。
Ifeng电影:跟制片人黄旭峰说的时候,他没崩溃吗?
魏书钧:他就是特别平静,但是他就说你想好了吗。因为我预想他会说“行”或者“不行”,都可以理解。既然这么问我,我就再想一想,想了一天告诉他,他还挺支持的,我们弄吧。
Ifeng电影:整件事是怎么跟剧组成员解释的?
魏书钧:我把他们叫在一起,把新的剧本给他们,所有的主创、负责人,一人读一自然段,我什么也没说,就是大家开始读。
新剧本也有老故事的人,一些戏中戏的部分,也有很新的东西,他们读完了基本也明白了是怎么个变化,让我再说。我说咱现在弄这个,尤其是美术组还有casting,你们的工作要重来。美术组一部分还能做道具,casting要重新选角,跟人家一一解释。
索性不用换地方,之前的场地能够支撑。所以当时大家还好,因为我也很兴奋。
Ifeng电影:新剧本写了多久?
魏书钧:第一稿3天,第二稿7天。没有什么时间了,只能快一点。
Ifeng电影:拍摄花了多久?
魏书钧:筹备二十多天,拍摄39天。
Ifeng电影:找新演员的过程是怎样的?
魏书钧:杨子姗老师我们是视频聊的。第二章里,一个女明星回到家乡拍戏,遇到了小时候的朋友们。杨子姗也很早出名,看完认同感挺强的。我是在一个车上跟她视频的,就聊了一次,她时间也刚好合适,就这样定了。
黄米依老师试过前面剧本里的一个角色,现在这个觉得她一是年龄合适,二是湖南人,能说方言,就这样定了。
杨瑾导演、梁鸣导演,是因为先认识的演员王佳佳(与杨瑾合作《巴铁女孩》,与梁鸣合作《日光之下》),所以我看到了杨瑾导演的资料,我觉得他的形象挺合适这个角色的。
杨导说那有兴趣,但不确保能给你演好。我看了试戏片段觉得挺好,所以就邀请他来。
老板娘的老公,三十岁左右的,所以想到导演梁鸣,他之前也是演员。我们在海南电影节见过面,跟他说这事,他也很爽快。然后就开始想,能不能多找几个导演一块来玩一下。
Ifeng电影:杨平道饰演剧组拍纪录片的,现实中他就是个纪录片导演。
魏书钧:对,一是杨平道导演懂拍纪录片。另外,《裂流》里面他演了一个有意思的导演角色,我看到那个觉得他就挺合适的。
Ifeng电影:这些导演是全程跟组,还是拍完自己那段就走了?
魏书钧:不一样,看角色的需求,跟组时间最长的是宋川导演,从第一天跟到最后。但有的是拍完自己的戏就撤了。
Ifeng电影:比如耿军,就一场戏。
魏书钧:对,耿军导演拍完就撤了,前后待了两三天。
Ifeng电影:片中呈现的一些情节,比如制片人和导演争论、导演和编剧吵架、导演请教影评人……哪些是你的经历?
魏书钧:我倒没经历这些。
但你能想象到,因为他们在一种权力关系里,然后在一种很极端的角色里,他们就是这样的,甚至可能更夸张,对我可能是挺间接的影响吧,平常这儿听一下,那儿看一点。具体我自己的经历,还真没有。包括大峰(黄旭峰)也演一个制片人,但那个制片跟导演的沟通方式就不是我们的,我们挺peace。
Ifeng电影:《野马分鬃》和《永安镇故事集》都有“元电影”的概念,这个概念吸引你的地方在哪,接下来的作品还会延续这个主题吗?
魏书钧:接下来作品没有。
然后《永安镇故事集》关于电影创作这块,其实主要是第三章,前面的两段,剧组筹备只是一个背景,主要还是讲两个女性。所以我倒没对这个格外情有独钟。
第三章,我有那种经验,就是创作上的困境、瓶颈,感同身受的多一些。
Ifeng电影:我也看到一些迷影的元素,比如第二章,女明星被拉到了饭局,有一个人突然模仿了大段的“安红,我想你”。第三章,和影评人在船上的交流,是不是提到了《邪不压正》?
魏书钧:没有提到,但是那个影评人说“有人说我们是太监”。
Ifeng电影:对,第一章,剧组有人说老板娘像金敏喜,这段的章节名称《独自等待》正好让人想到金敏喜的……
魏书钧:《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就是创作时候写到了,正好我知道这个演员。
昨天还在跟一个记者朋友聊,他们给我定性了,说你不是迷影,你甚至不是影迷。他们定义迷影群体是说,你对喜欢的导演、作品到了近乎个人崇拜的感觉,很了解他的所有事情,我还真没有。
我就是喜欢谁,就多看看谁的片子,也没有标记豆瓣的习惯。
他们迷影群体好多是初中就开始看电影,我从2016年才开始看艺术电影,第一次看《罗塞塔》还睡着了呢,所以我没有在那样一个氛围里面长大。
但是我现在喜欢的,或者为数不多我知道的这些演员也好、导演也好,有时候我就写进去了,正好这些元素大家可能觉得有趣吧。
迷影,还不够格,对,就跟你喜欢北京国安似的,你还不是御林军,你只是一个普通的球迷。
Ifeng电影:导演穿的这个球服?
魏书钧:国安,北京国安。
Ifeng电影:电影里面,编剧和导演一直在争论,他们的女主角到底是因为女性意识觉醒而走出小镇,还是为了钱出去。影片第一章讲的就是老板娘好像要离开小镇,你怎么看?
魏书钧:第一章里的女性,我觉得她是对无聊的生活感到疲惫和厌倦了,所以她对北方来的、一群拍电影的人感兴趣,是一种对有趣生活的向往,和钱没什么关系。
Ifeng电影:和女性意识觉醒也没关系?
魏书钧:没那么强的关系,有一点吧。她主动去接触剧组,主动送点水果,主动试衣服,还是有一点吧。如果还处在传统观念里,她就会觉得这不合时宜,自己就把这种想法阉割掉了。
Ifeng电影:很多导演都会拍一个想要出走的女性,不管华语电影还是其他国家电影,为什么会有这种共性,你们为什么会选择设计这样一个形象?
魏书钧:人在时间、空间里,不就是走来走去吗?并不是说女性才会有,文学史上这种走来走去的太多了。
因为柏拉图之后的观念就是说,理想世界在彼岸,我们要改造现实世界。那理想世界在哪?我们就要向往它,总有一个目标。
Ifeng电影:我看完电影会疑惑,真的会有片中这样的一位女明星吗?回到家乡之后,被友情绑架,出席剪彩、参加酒局,甚至被要求当代言人。
魏书钧:当然会有了,她被绑架的方式很多,可能被亲戚朋友莫名其妙拉到一个婚礼现场,或者人家就问你需不需要司机,有个表弟很会开车。
都不用回到家乡,日常里面,人们对一个明星的反应很多时候都是不好的。那个服务员刻意进来看她一眼,说“真是你呀,跟电视上不太一样”。我觉得都是对她的伤害,是对人的侵犯。你闯到一个很私人的空间里,那样去窥探她,人家又不是动物园里的动物,所以由大到小这种事情非常多。
Ifeng电影:你作品的风格,是有黑色幽默和很强的现实荒诞感,可以这样说吗?
魏书钧:可以,大家都可以的,这是观看者的自由。我自己评价自己有点不恰当,你作为一个主体,怎么能跳出来绝对去看待一个作品的风格呢?
只不过会有一些创作前提,比如写实的基础。
写实就是你对生活的观察,一个具体的时间、空间里的逻辑是不是令人信服。无论它是现实主义的,还是科幻片,都要写实,一种戏剧真实,要让人相信。
Ifeng电影:你平时是怎样观察生活的,因为你的电影里充满了让人会心一笑的、看起来非常真实的细节。
魏书钧:有朋友说,或者是看新闻,或者身边的事,都有。肯定不是有一天说今天9点到10点我要观察生活,坐在街上,肯定不是这样吧。
Ifeng电影:你怎么看现场拍摄和后期剪辑两个环节?
魏书钧:我的经验是,拍的时候预留一些剪接的想法,但也不是要百分之百实现,实际剪的时候再看。但如果拍得不好,我觉得很难通过剪接去改好。所以我是“电影诞生在现场”这种保守的人。
Ifeng电影:拍电影这个事能让你多快乐?
魏书钧:看电影都会快乐,别说拍电影了,挺快乐的。而且是一群人一起,一大段时间的工作体验。如果大家都是想好好创作,想弄东西的话,这个过程很不错。
Ifeng电影:会为拍出一个好段落而产生击掌欢呼的冲动吗?
魏书钧:会的,但是它的频率是有限的。
比如说杨子姗老师最后那个镜头,挺难的,她在汽车玻璃窗上画一个眼睛,画完眼角正好有一滴水流下来。等她下了车,车门关上,这个眼睛又流了第二滴泪。
Ifeng电影:我看的时候就好奇,这有没有特效?
魏书钧:没有。我们得控制,拍了二十多条,每次在底下准备雾气,加湿车窗。而且车里面人不能多,不能少,不然温度不好控制。(雾气)如果很薄的话就流不下来,很厚的话,车一动,就一堆水痕。
这个眼睛还不能提前流泪,必须等她画完,手起开了以后,再流下眼泪。然后车开门动,正好要停到完全准的一个点,因为它有一个光斑,类似于眼睛的瞳孔,位置非常难找,所以我们布置了几个光斑,看能赶上哪一个。
然后她下车,这个车门关上,机器要再往前动,然后我们那条正好赶上又有一滴眼泪掉下来。那个就会有点觉得……就跟受到了电影之神的眷顾一样。
拍电影不是说你有什么想法,它就百分之百能实现出来的。拍电影就是一个很励志的过程,你在期待这种moment,挺好的。
Ifeng电影:有没有对这片受众做过想象?可能影迷了解这些参演的导演,知道他们谈论的话题,趣味会更足,普通观众可能没办法全部接收到。
魏书钧:你看,这就是有差别心,你把观众分为普通观众和不普通观众,我觉得不能那样想。
当然要考虑观众了,但是不能把观众划分出来。首先你主观臆断也不一定是准确的,它也不是一个有考量的东西。
另外,从我的角度来讲,导演在讲一个事情的时候,我们没有把形而上的东西全铺特别满,还会拽回来,还有世俗的、现实的部分。
如果只是两个非常纯粹的知识分子在讨论,就有点无聊了。但《永安镇故事集》有一些下来的东西,运动、听歌、跳舞、喝酒、划船,这些很通俗的元素可能会把它混合得更有趣一点。
Ifeng电影:最近刚注册了豆瓣?
魏书钧:对,我觉得好玩。我原来就是用它找海报,找主创用,没正经玩过。现在我就把它当朋友圈,涨了75个粉丝。
Ifeng电影:开心吗?
魏书钧:开心,好玩,但我还不知道怎么玩,昨天我请教两位记者,他们就说,你这没有可参考的对象,说人家都不是这么玩的,你这个属于“搅局”的那种。
我就喜欢瞎翻一些东西,我也不聊电影。因为其实真的想表达的,我觉得要很准确,要深思熟虑,要想清楚把它拍到电影里面,要妙,让那个能接收信号的人接收到。但平常说话的时候,我觉得不要老聊那些高屋建瓴的事。
Ifeng电影:那《野马分鬃》大家什么时候能看到?
魏书钧:我负责任地说,快跟大家见面了。
*2021年6月底采访于北京
各位豆瓣网友大家好,《永安镇故事集》上映在即,团队让我写一篇创作手记,这比写剧本或者小说更令我惶恐。我算是豆瓣的资深用户了,一零年注册至今已有十三个年头。我在豆瓣留下的印记很少,偶然看到曾经写下的那些不成熟的想法,总让我羞愧难当。如今又要在这里留下一段文字,不知道再过十年,我又会如何看待这篇手记。
二零年十一月中旬,我和老魏连同剧组到郴州资兴市筹备拍摄,一个多月的时间,我都和导演憋在屋子里改剧本,就像在其他采访中提到的,剧本“越改越不对劲,既不像是我的,也不像是他的。”就像一条打满了补丁的裤子,我们都有点束手无策。
这个时候,我没办法做出决定。一方面,这是我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片电影作品,原剧本确实断断续续写了六年,我很珍视它,它是我对既往生活的一次总结,我不可能再写出那样的剧本了。另一方面,我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做出决断。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拍摄日程临近,我和老魏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剧本迟迟交不出来,剧组里所有人都在为我们着急。
最后是老魏发挥了他的果敢:他决定不拍了。老实跟投资人和制片人交代,签了的演员照合同赔偿,剧组遣散,各自回家。老魏跟我说,他不想拍一部明知道结果是烂片的电影。我对老魏说,那就不拍了,我也不想写一部明知道结果是烂片的电影。在那个阶段,也许我们唯一的共识就是,不应该穿一条打满补丁的裤子去面对观众。影片在电影节放映之后,总有人问我:你和老魏之间真的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吗?其实真的没有,整个过程我们并没有像电影里展现的那样争吵、互相攻击。我想这是因为,我和老魏即使在即将拆伙的时刻,也是能够互相理解的。有一次映后我说,我和老魏之间有灵魂共振的那一部分,也有没办法融合的那一部分,这本身就让我觉得珍贵。
要将剧组拆伙的决定通知到组里的同伴,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这个短暂的准备期,我也始终在想如何把剧本推进下去,相信老魏也是一样。第二天,我想到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我找到老魏,跟他说,我有一个新故事。
我向老魏讲述了小顾的故事。小顾是有原型的,我们入住的酒店后院,确实有一个餐馆,餐馆里确实有一个老板娘,带着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她穿着很“入时”,根本不像能干活的样子。剧组人员过去吃饭,她表现得很热情。平时则坐在一旁,显得疏离。有一次她穿了一身挂满羽毛的大衣,跃跃欲试,像一只想要出逃的小鸟,这个形象刺激了我。有一段时间我常常观察她,这是父辈创作者为我们留下的创作方式: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既要冷眼旁观,又要理解和投入。我总觉得她会成为我故事里的人物,甚至动了创作一个短片的冲动。她让我想到我的童年,在北京偏僻的郊区农村,渴望着外面,幻想着有什么事情发生,打破日复一日的生活。同时,她也让我想到我曾经遇到过的其他女性,她们都面临着类似的处境。只跟老魏聊了几句,他马上兴奋起来,几乎只用了几秒钟的时间,便打定主意,他要拍小顾的故事。这让我也兴奋起来。
接着,老魏立刻向我讲述了第二个故事。我意识到,这两个女性故事互为表里,相互补充照应,形成了一种天然的结构。而且我很清楚,她们的阶层完全不同,可内在又有着某种相似性。也许在命运的分岔口,仅仅是一个选择让她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她们只有一次谋面,这次谋面中二人没有对视,因为她们属于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本就彼此隔绝。陈晨这个人物离我比较远,创作难度比小顾要大,于是我去看老魏给出的参考片,我是在写作过程中才慢慢理解了陈晨,也发现她身上天然的矛盾:不仅仅是故乡变了,离开故乡的人也已经变了。渴望纾解乡愁的人,不能以靠近家乡的方式得到纾解。后来,老魏向我推荐达内兄弟的书,他指出里面的一句话,成为我写作的座右铭:不要以拥抱去爱你的人物。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创作者不应该取消和角色之间的距离,而拥抱作为同情的姿态,使这种距离消失了。我想说的是,在保持相对距离的情况下,我才有可能看清陈晨自身的局限和隐藏起来的俯视姿态,才会愿意让陈晨呈现出她“完整”的样子,在我看来,这比呈现其“完美”重要得多。
前两个故事梳理完之后,我跟老魏讲,第三个故事就写我们自己吧。一个导演和一个编剧,事情因他们而起,而他们不自知。他们在老板娘出走的问题上犯了难,不停地在讨论,却不肯侧过头看一样现实中真正的老板娘,像两个建造空中花园的建筑师。我们也会把我们的创作观念投放到两个人物上,但不意味着我完全认同编剧,老魏全然认同导演。我们的两只手握着一支笔,一人一句地写台词,他时常会扮演编剧,我也会变成导演。我们没有觉得谁的创作理念是对的,我们仍然是在书写两个经历和性格差异很大的人,一个顺遂,一个倒霉;一个自大,一个卑微(也许是另一种形式的自大);一个虚无,一个理想……是他们自身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创作观的不同,而他们都被围困在各自的局限里。虽然这个故事看起来有点“飞”,有点解构意味,但我们是用最古典的方式进行创作的。
《永安镇》的三段式结构确实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天然形成的,就好像我的祈祷奏效了一样,老天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帮助。当天下午,我们梳理出三个故事的方向,我知道这一次我们找到了彼此共振的那一部分。彼时,距离原计划电影开机只差两周,我用两天时间梳理出故事大纲,然后,和老魏一起投入写作。
至于会参与演出,确实有点误打误撞的感觉。在一次剧本围读中,老魏自然而然负责念片中导演的台词,而我自然负责念片中编剧的台词。不知不觉,我们都慢慢投入了角色,不再是念台词,而是表演台词。围读之后,老魏决定让我饰演片中的编剧。其中还有些波折,但不值一提,总之,我被说服了。在表演上,我是一个新人,很幸运地是,导演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剧组的小伙伴们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第一次面对镜头也没有感到紧张,反而觉得很享受。生活中,我们不是总有机会去扮演另一个人,所以我很感谢这次机会。
我是个严重精神内耗的人,心里总是有至少两个声音在对话、辩驳、争吵。以前,这些声音让我烦恼,因为我总是想在众多声音之中选择出唯一正确的那个。现在我知道,也许这些声音都是正确的。那些矛盾、对立的观点、想法、念头,好像变成了我的两根拐杖,我没有必要放弃其中任何一根。创作是为自己的心灵赋型。在《永安镇》的创作过程中,我将自己心灵深处的矛盾、冲突全部放置其中,经由不同的角色去体现和传达,形成一种更为隐蔽的复调结构。对于出走、对于故乡、对于片中导演和编剧的创作观,我都是一个没有清晰的答案。年轻的时候,我认为应该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读书看电影,我总是在建立;现在,我只希望那些坚固的东西能够被打碎。
电影中提到一句,“这是我们最接近电影的时刻”,总有人问,现实创作中有没有这样的时刻。我反复想了好久。现在我想,也许就是你们看完电影,走在回家路上的那一刻。那时候你刚刚投入了123分钟去经历别人的人生,彼时正在回到自己的生活,如果这部电影像一颗小石子一样沉入你的心底,我会为自己感到骄傲的。也是在那一刻,《永安镇》终于找到了它归属:它是属于观众的。
别碰脏钱
必殺仕事人2023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永安镇故事集》分别讲述了三段故事,呈现了三组不同人物的状态,虽然他们的身份、行为、处境和心理都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所期盼的事情都没有在永安镇发生。不过这三组人物的经历,并不会因为这一处相同点就被划上等号。一些更重要的变量,似乎被导演和编剧遗忘了。
“独自等待”——被遗忘的“直男癌”
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小镇的原住民。老板娘小顾被束缚在家庭和餐馆中,成天把“我妈说”挂在嘴边的丈夫、仍在待哺的孩子和希望后代接管生意的上一代人共同形成了一座密不透风的牢笼。剧组的到来似乎为这个牢笼开了一扇窗,使她的生活重获一份新鲜感:尝试再次抽烟和美甲,伴着音乐悠然自得地舞动,甚至承担了主角的试服装工作。“你的脸挺电影的”“剧组不是正好在找会说湖南话的演员吗”,或许等待一个女一号的机会并不是一场梦。不过梦碎得非常突然,也很残忍。真正的女一号来到片场,瞬间吸引了全剧组的关注,而小顾只能继续以老板娘的身份作为被女主演观察的对象。案板上的那条鱼,大概就是小顾在生活中为数不多能控制的事了。n 虽然这段故事应该是本片中相对最贴近生活且描述最细腻的段落,但依然有令人不解的设定。例如贡献了“挺像金敏喜的”这一“爆梗”的男性纪录片导演,他用自己的眼睛和手中的摄像机常常对老板娘进行双重男凝,而直接摧毁小顾的明星梦的人则是第二段故事的女性主角。类似的性别设置同样出现在第二段故事中,男性角色以谄媚的状态对女主角进行凝视与利用,女性角色以疏远的状态对女主角进行冷落与讽刺。如果这样刻板的设置勉强能解释为帮助展现一种充满无力感的状态,那么第三段故事中出现的对“直男癌导演”的调侃则彻底证明了自己在性别意识方面的无比落后。化用片中的台词来说,既然“获奖就没烂片?”,那么“上一部片子刚拿了最佳女主角”的导演就不是直男癌导演了?
“看上去很美”——被遗忘的阶级差异
第二段故事将视线放在了女主演陈晨身上,而这一段的小标题就概括了剧情:重回故乡本来是美好的事情,但背后则充斥着物是人非。老熟人的殷切问候,只是为利用其名气所作的铺垫。偶遇的同学也因为身份差异过大而无法亲近。不过虽然无法真正的“回家”确实让人悲伤,且车玻璃上的哭泣眼睛将这种情绪放到了最大,但是作为走出小镇并收获成功的明星,这样的委屈似乎不能与小顾的遭遇相提并论。正如陈宏妻子在饭桌上呛声“我们日子有什么可怀念的,你要是想过那早就过上了”的那样,上层阶级对旧时光的怀念很容易被嗤之以鼻,而剧情也忘记将如此大的差异变得合理。一方面影片对陈晨怀念故地的情绪的刻画不够多,似乎默认了在永安镇的往日时光是美好的、值得留恋的,但陈晨在最后吼到“我离开这里就是不想过你老婆的那种生活”又反驳了前面的默认条件;另一方面,观众们刚刚见证了小顾走出小镇的愿望破灭的故事,很难再转到对离开小镇的成功人士盼望回归的故事的共情。“永安镇什么都不会发生”,但未发生的回归怎能与未发生的逃离相比呢?故事集的完整性,似乎在此处便开始瓦解。
“冥王星时刻”——被遗忘的创作焦虑
在前两段故事里,除了分别围绕两位主角展开故事,“导演”和“编剧”这两位角色也会不时出现,比如第一段故事中,“编剧”请教老板娘如何用方言讲“在永安镇什么都不会发生”并多次重复;在第二段故事中,“导演”在带女主演探景时诗意大发“你看这窗口像不像四比三的电影啊”;对剧本中女主人公出走的动机的争论在第三段故事之前也有多次的提及。这些情节皆表明,“导演”和“编剧”作为创作者,凌驾于前两个故事之上,他们可以决定故事中的人物行为的动机,甚至可以“随意”进入到前两个故事当中去。至此,故事集的脉络清晰可见,每一个故事的主角都有着比前一个故事的主角更大的“权力”,但不如意的事情仍然困扰着他们,三段故事交织在一起,最终达成“在永安镇什么都不会发生”的境界。然而类似于上一段提到的问题,“导演”和“编剧”所面临的困扰的程度非常不足,而且结合具体情节来看,甚至让人觉得是自作自受。n “导演”和“编剧”所遭受的问题首先是创作者们的自我矛盾,他们围绕剧本中主角离开小镇是因为女性主义觉醒还是因为钱而争论不休,甚至上升到了创作理念偏“理想”还是偏“现实”的讨论,但一方面,创作阶段有分歧实在是太正常的事情了,弥合分歧应当是团队在创作过程中必经的一步,而不应该被视为节外生枝的折磨。另一方面,影片对讨论创作分歧的重要性呈现得不足,部分分歧甚至不是真正存在的,比如离开小镇的人可以同时因为意识觉醒和为了钱,电影之于生活可以同时是一种主观体验和客观观察,这样无意义的分歧无法体现“导演”和“编剧”的自我矛盾。于是为了让“导演”和“编剧”看起来很辛苦,他们还要应对外界的干扰,比如乱塞角色的制片人,以及未看电影、影评已出的影评人,不过“拿掉第四段故事”这么重大的变动却没有和制片沟通,在选角问题上“导演”也要背负责任,而“得罪影评人”的讽刺更是被现实中怼天怼地的制片人黄旭峰完全瓦解。因此,“导演”和“编剧”所面临的困境,不像是某种必然存在的阻隔,更像是作茧自缚和本身无能的体现。而层出不穷的段子时刻,将仅剩的有关创作焦虑的呈现也稀释得干干净净,因为一边听土味说唱一边喝酒一边扭动身躯一边叫着“你已经进入我了,瓷”的人,真的不像是在面临创作困境,更像是自我放弃的表现。所以在永安镇并不是什么都不会发生,而是有些人选择了什么都不做。
《永安镇故事集》——被遗忘的华语电影
本片之所以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部分影迷的喜爱,或许是因为那句“一切为了华语电影”,以及各种有趣的“迷影梗”。三段故事的标题,也是直接致敬了三部华语电影。不过影片的结尾将华语电影抛诸脑后,而采用阿根廷足球来寓意:以“马拉多纳死了”来表现创作者们即使在故事里有再大的权力和讨论空间,也没办法应对现实的捉弄,这样的隐喻本身还算精准,但既然前面在迷影段子上用了那么多的小聪明,为何不能在结尾继续用电影相关的元素来呈现,毕竟“华语电影”的现状或许更接近“什么都不会发生的状态”。不过现实确实比电影更有戏剧性,结尾蒙太奇的配乐是《别为我哭泣阿根廷》,意在借阿根廷男子足球队多年未获世界杯来表现影片中人物命运不顺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歌本意是致敬阿根廷传奇女总统艾薇塔·贝隆】。然而从影片杀青到影片正式上映期间,阿根廷队在梅西的带领下接连赢得美洲杯、欧美杯以及世界杯。因此再听到那首歌,它对于大众的情感不再是努力后却失败的悲伤,而是苦尽甘来的满足。我想,或许最接近电影的时刻,和凤梨罐头一样,也会过期的。
非常抱歉让《永安镇故事集》的周限定推迟这么久,原因是一方面自己的学业来到了分水岭,另一方面这部电影作为三段故事的集合,我却找不到一种思路来让这些故事的主题表达统一起来。不过在侥幸渡过学业困难后,我也更好地理清思路,并将这篇影评呈现出来。本期周限定共12人参与,平均分5.1分。下面是牛班的家人们的短评,按评分由低到高排序,请欣赏:
小植野 2分n视角逐渐深入剧组及电影内部却越来越差,没有松弛与灵性,只有刻意的嘲弄和陈旧的内核。拍生活却让故事的戏剧性像段子集一样上演,女主演与故友的相遇和所想表达的内容就已经够让人感到尴尬了,没想到后面还更自以为是,抛出那么多梗实际上空洞得很。nn鬈毛毛 3分n魏书均不爱任何人,他只爱他自己。n野马分鬃plus版永安镇大杂烩,魏书均选择原地踏步也圈出了喜欢他的观众,估计他也知道不喜欢他的会直接绝望不如放弃。在此还希望大家不要误解魏书均,说他拍女性主义简直不要太抬举,两个girl against girl故事还夹杂着boy mercy,最后给你上一碟文艺男爹味精华。三个故事没有谁比谁好,每个故事的结尾都是一坨学生作业史。为华语电影干一杯?干一杯农药还差不多
奔兔吉尔 4分n调度意识倒是不错,有些诸如雾水画泪水的有趣闲笔,可惜执行上就恰好跟他片中说的相反,整个戏专注在概念而非人物上,所有的段落看似都在发酵各自的主题,实际上却都以铺垫最终的「反差」为真正目的,人物都是预设好心理轨迹的工具,连「故事集」这一大框架也同样如此,当现实中的电影落幕,角色们都陷入困境时,电影中的电影才真正开机,同样是把前三个段落当成打开最后一道「反差」之门的钥匙。如若说前两段或多或少还有些贾樟柯式的黑色幽默,第三段就直接变成了彭浩翔,小聪明扎堆,连结尾的处理都跟《大头阿慧》似的。
大宝魚 5分n冲着这制片人,不给一星就是我的道德感出了问题。
Fairy💖 5分n我的建议是,把第三个故事删了吧。真的太装太典了。 如果是以戏中戏为引,将小顾和陈晨相映照的生活为题,真正讲述小镇女性的觉醒,那会是一部好作品。
𝓙𝓸𝓴𝓮𝓻 𝓐𝓲𝓻𝓭.🌈 5分n很难评,我觉得这不是为了华语电影,这是为了创飞所有电影文艺逼 更像一部纪录片,记录开机前的一切,揉入无数迷影梗,以此嘲弄那些电影创作,整个电影行业里发生的事 献给观众,是让他们看戏,献给电影工作者,是让他们照镜子 藏了这么久,最终在开放之后电影井喷的今年里公映,嘲笑所有华语电影,干得不错
MinamiFans 5分n至少到最后它开始倾向于“摆烂地拍出一部看起来在摆烂的电影”。
芝士汉堡. 5分n文艺腔调拿捏自如,迷影玩梗行云流水,用元电影的结构大肆调侃嘲弄,针砭时弊的灵性却托出矫作笨重的躯壳,拼盘式段子合集又杂糅出不忍直视的灵魂,幽默尴尬一念之间,金句频出自我高潮,人生的涟漪荡出的不会是言之无物的摆烂,永安镇的日夜不只有自以为是的狂欢……
理易封 6分n永安镇段子集,虽然在探讨一些关于拍电影的东西,讽刺的点也都落地,能引起各类人群的认同,甚至还有一些不错的电影时刻,但是缺少一种电影的连续感,观感很不好,第二段应该改名杰出公民,跟剧组联系太小,第三段最后争吵也太像讲相声了吧,永安镇的确什么也没有发生,因为都太微不足道
🌈raymexic 6.5分n第一、二段拍得非常出色,两位拥有相同出生背景但现今境况迥然不同的女性对于“小镇生活”与“光鲜亮丽”各自游移不定的态度被描绘得非常细腻生动,也足以见得导演相比于《野马分鬃》的更进一步。然而第三段从最初的一幕开始便彻底让前面两段建立起的“大师相”瞬间化为虚无,将所有直男的自以为是、恶臭无比、惹人生厌一股脑地塞入比《悲情三角》还让人费解的吵架戏中,让人直逼生理不适的极限。就这还为华语电影做贡献?我看你是为华语电影拖后腿。
mdr skywalker 7分n第一个故事比较喜欢,算是三个故事里面最有生活质感的一部,借一个电影剧组启发一个戏外的老板娘,和电影反复提及的女性意识觉醒的主题行程戏里戏外的互文,结尾的那个逆天玩笑更是加重了这种荒诞气质,黄米依不少地方很有周迅的影子,而杨子姗的第二个故事则是戏中人与戏外的关系,题目《看上去很美》很巧,在外人面前是这样的,但是演员自己可能只是为了一个剧本,为了找回当年家乡的记忆,但是逃离了就很难再回来了,车窗上的眼泪设计很巧妙,恰好就是一种本人心境的折射,最后一个故事则是迷影元素最密集的故事了,但是个人并不喜欢这种太装腔作势的写法,讽刺感有一些,但更像是那种自作聪明的迷影段子集,并不是很适应这个故事桥段,电影在华语电影体系确实另类,就像电影里面反复提到的,为了华语电影,感兴趣的可以一看。
要丸 7.5分n在什么都不会发生的永安镇里试着泛起生活的涟漪,框外看新区就像看电影,一切真的动起来了吗?三段式的故事互为一体,层层嵌套,生活和艺术就是这样交织着互相影响。 在女性意识觉醒的年代,女性还是面临出不去与回不来的困境,老板娘和女演员都是那个角色,一前一后。静止窒息且无力的小镇氛围被刻画得很好,什么都不会发生,但又什么都发生了。丑小鸭或许变不成白天鹅,但白天鹅也再不能回到童年的水湾了。一个是怅然若失,一个是恍如隔世,成长就是这种割裂和撕扯。 最后一个故事导演又用反讽与自嘲解构了这层矛盾。在没有时间的永安镇,导演和编剧碰撞,嘻哈和摇滚决斗,现实和理想对立,千言万语都抵不过一句“马拉多纳走了”。生活或许就是矫情和沉默之间,在艺术与现实之后,不要去理解,尽情感受它吧。
作者:彭若愚
“创作就是无中生有,优秀的创作者就是持续热爱生活,持续无中生有的人。”这是青年导演魏书钧对“何为优秀创作者”这一问题的回应,而他也在努力践行着自己关于优秀创作者的认知。继《延边少年》(短片)、《野马分鬃》后,魏书钧又以新作《永安镇故事集》连续三部作品入围戛纳电影节,受到国际影坛的瞩目。而他的这部影片前日已于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举行放映,媒体场内时闻笑音彩声一片,首映场与重复场则是一票难求,连影展首次破例开设的加场,线上抢票时亦是瞬间售罄。目前本片在豆瓣收获8.2分的不俗口碑,堪为近年来华语电影中值得注意的佳作之选。
《永安镇故事集》以“元电影”的创作概念,统筹起分作三段式的叙事结构,讲述了电影《永安镇故事集》剧组入住拍摄地,给这个原本平静的地方带来一丝波澜,然而波澜过后,一切又重归于宁静的故事。借助“元电影”形式进行创作的影片放诸当今影坛已然不算鲜见,单今年便有马来西亚导演陈翠梅的《野蛮人入侵》、以色列导演那达夫·拉皮德的《阿赫德的膝盖》等作品相继在各大影展面世。但有趣的是,在创作这个“无中生有”的过程里,大多数导演将“元电影”作为一种叙事策略,让电影镜头转向电影创作本身时,基本都有着清晰而明确的诉求。或为自况、或为追问、或为阐扬某种思想观点,却少见如魏书钧这般希图在无中生有之后,致力于让有归于无的。正如片中被反复提及的那句话:“在永安镇什么事都不会发生”一样,导演在叙事上追求的并非是抒情达意与言志传神,似旨在让表达经历一个由隐及显,又从显入隐的环形之旅,这在电影的三个故事中有着较为通透的呈露。
本片的情节编排并不复杂,与其说是发生在永安镇内的三个故事,毋宁说是同一事件中的三个视点和三种声音,各自虽可独立成篇,其间亦有贯通之处。《独自等待》讲的是“出走”,《看上去很美》说的是“返乡”,《冥王星时刻》谈的是“创作”。而三者的共通点则在于虽然每一组叙事段落里的人和事都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但最终没能产生任何实质性的结果。《独自等待》里餐馆老板娘小顾因被剧组相中作为明星的试衣模特,流露出了些许脱离庸常生活的幻想与憧憬,却在正主到来的那一刻复归于日常;《看上去很美》中的女明星陈晨在事业进展受阻时借由拍摄新作品的契机返乡,试图重温旧日的时光记忆,可家乡与故人同她一般,都不再是过去的模样了;《冥王星时刻》则更是有“作”而无创,编剧、导演乃至制片基于艺术理念、商业考量等多方因素的相互对峙与制约,使得电影最终在开机时也未能得到一个理想的定稿剧本。
这同我们传统创作观中“文以载道”的叙事表达显然背道而驰,设若依循既有的创作思路,那么《独自等待》里的餐馆老板娘小顾就理应如《冥王星时刻》里导演向编剧强调的那样,她出于女性意识的觉醒而选择离开永安镇:《看上去很美》中的女明星陈晨该要认清小镇思维的局限性,深彻体悟自己缘何当初要作别故土远走他方,然后去让她的事业焕发第二春:《冥王星时刻》中编剧与导演的艺术争论需必然有一方最终占据优势,从而说服对方,以结果证论自己的观点。《永安镇故事集》的趣致就在于导演魏书钧并没有强令他的作品服膺于任何一种理念,整部影片表现出松弛自然,又不失晓畅连贯的状态,且每每在有些意念与表达将将要冒头之际,宛如打太极推手一般,反给它挡了回去。这就使本片更趋近于现代叙事中的“失败者”情节:在一个环状叙事结构中反复兜转,结果发现不外乎是重归原点抑或原地踏步。不过事件尽管未能开花结果,停留在原点的人却未必全无变化。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人物纵使没能在外部环境与个人行动层面起到实质性的改变,也不意味着他的心理动态是始终风平浪静的。人物的生活泛起了涟漪,即使这涟漪很快消隐了,心中的波动亦非可以轻易止歇的。就像影片里编剧春雷解读自己作品的核心是“投石入湖,泛起一片涟漪,又很快归于平静。”区区石子自然不能影响与改变湖水什么,但多了一块石子沉底的湖,与之前毕竟是有所不同的。而这些微的差异,即是本片中人物潜隐静默的心理变化,是导演有所表达之处,亦是他竭力收束敛藏锋芒的地方。
正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言:“在艺术中很难做到的是,有所言说,但又什么都没说。”在影坛更为青睐具有议题指向、价值导向、社会风向作品的当下,魏书钧以相当趋近维特根斯坦口中亟具艺术难度与高度的创作方式,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电影游戏。他把他的电影作品从沉重郁结的醒世恒言中解放出来,以颇为灵动的姿态去体认人和事的变化,让表达不仅止于言之凿凿的教谕或振声呐喊的宣言,还能在言与不言的当口,展示出一条欲说还休贯微洞密的创作蹊径。而难能可贵的是,魏书钧导演的这种创作并非出于刻意求工的企图野望,更多是源自他个人的一种天真挥洒。比如《独自等待》、《看上去很美》以及《冥王星时刻》这三个章节名,虽然都有同名电影可相依傍,但他没有做过多迷影或致敬的设计(他本人也自承不是一位影迷类型的导演),纯粹只是看中了这三个片名好听、有趣,且和他几段故事所展现的内容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关联。至于“永安镇最后的夜晚”之类的梗,无非都是好玩、图一乐,觉得大家或许能会心一笑罢了。浅白、直露、松弛,却也有效。他不主动去赋予作品以宏大的格局或深远的意涵,只轻灵地将自己的心思捧于人前与之共享。
这就使得他的这部作品即便到了最后一段矛盾冲突最为激烈,戏剧张力最为强劲的故事时,也不致太过,绷住的弓弦没有应声而断,反倒呈现出一个回落的态势。较为明显的是当影片中编剧春雷与导演矛盾激化,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时,阿根廷足球名宿马拉多纳的死讯让硝烟散去,使身为阿根廷球迷的编剧春雷废然无语。这个情节的精巧在于一方面呈露了人物一种“无为”的情绪波动,尽管马拉多纳的死对春雷并无任何利害关系或影响,春雷亦无法对马拉多纳的死做出什么有实际意义的举动,但作为球迷的他个人,仍将会在情感上遭遇不可抗力的冲击,从而使其心理层面的状态相应产生一定的转变。另一方面,这样看似滑稽又漫不经心的情节处理正好以松弛的创作状态去承托住了欲言又止的叙事表达,巧妙之余,又显得大拙不工不事雕琢。
及至《永安镇故事集》的结尾,观者依然能领略到此种“有所言说,但又什么都没说”的艺术魅力。《永安镇故事集》的开机成为了他的结尾,当我们去目睹一部电影创作的肇始,同时也是向一部电影去作别。起始亦是终,在这个循环往复的圆圈内,永安镇或许什么故事都没发生,但我们却在《永安镇故事集》里,看到了华语电影的希望之光。
片中的编剧为了向导演和资方证明自己真的是有才学的创作者,始终强调“永安镇无事发生”是他所写的剧本的核心命题。
这其实也是文青为了装逼就只会讨论“虚无”的一种折射,不过这已经是文青圈子上一个版本的故事了,现在的文艺逼王为了装腔使用的金字招牌通常是“解构主义”。
没错,说的就是你魏导。
遥想当年《死侍》狠玩解构主义,打破第四面墙在内地舆论场中引起轩然大波时,无数人就已经劝咱内地观众“吃点好的”了,放在当时看都是几十年前玩剩下的。可是到了21世纪的20年代,居然还有所谓的独立艺术电影作者花123分钟只玩解构一个高概念,且玩的又low又土还声称自己致敬华语电影人。
做解构风格的片子首先需要清楚一点,有破当有立,如果一个作者全部的创作只是为了嘲讽、贬损、玩梗,那本质上和抖音视频段子是一个层次的东西,是影像垃圾,不构成电影的概念。
所以我认为《永安镇故事集》三个故事的水准是层层递减的,第一个正常发挥,第二个初显油腻,第三个呲牙咧嘴。
本片剧作着实一塌糊涂,影片信息量奇低无比,打着“行业观察”“业内视角”的旗号“窥探”影视从业者的真实创作生活的旗号,拍着毫无嚼劲,毫无滋味,不看这部戏一样知道的撕逼大戏,演绎片场《小时代》。
我曾表达过对于《八角笼中》最大的不满在于其完全没有深挖拳击运动大众所不熟知不了解的一面,人在家中坐,在相同题材下构思出的剧本和片子的呈现也相差无几。但王宝强毕竟不是做拳击运动的,魏导您自己就是拍电影的,现在说要aoe全行业了,还那这点撒牙缝的韭菜打发观众呢?
《万万没想到》时期的情景喜剧对生活的解构与讽刺都比《永安镇》有力道,全面性也更高。
当然魏导几部片子下来对自己创作风格和个人定位也比较明确,就是小镇青年,理想就是骑摩托开野马出小镇看看。
【小镇拍片家】嘛,能理解,但是请以后拍了电影在您自己镇子上的录像厅播放就好了,放在全国院线上映就没必要了。可是魏导的人格是拧巴的,眼界和见地是小镇级别,野心和欲望是世界级别,这几年在戛纳当太子爷当的舒爽大约也是更让他坚定了如此割裂下去的决心。
《燃冬》和《永安镇》前后脚上映让我对于过去耿耿于怀两件事释怀了。
其一是内地基本盘观众和砖家经常批斗海外电影节是潜藏“境外势力”,总是册封揭露内地不岁月静好的一面的电影,还批在海外受到厚待的作者是给境外势力递刀子。他们常用的话术是“这些事都是过去式,现在都绝迹了,不要抓着不放”,或者“大部分都是好的,为什么只能看见坏的”。
这些经典脑癌语录放在大多数作者和作品身上自然是不适用的,但是放在魏导身上却十分自洽。魏导笔下的人、情绪以及行业都透着一股霉味。说他像郭敬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永安镇》也散发着《小时代》那种古早舞台闹剧的气息。
所以魏导要是真心为咱电影行业考虑,以后就尽量在内地参展吧,不然您恐怕会成为砖家眼里我们这个脆弱的圈子唯一的把柄。
其二是《燃冬》开头的戛纳标在内地放映时被拿掉了,陈哲艺当时表达了些许不满。被拿掉的原因是“怕观众以为电影太文艺”,此话一出也引起了影迷的极大抵触,悲叹自我阉割的烈度之大,程度之深。
但是倘若此二位导演的片子真的在基本盘扩散,以这两部【视频】的质量,我想观众反倒应该再也不会把“戛纳”和“文艺”联系在一起,而是直接和“垃圾”划等号了。
所以这位幕后的剪刀手很可能是友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惜遭遇谩骂和攻击也要守护戛纳的尊严。大伙对审查口下留情点,把炮火转向陈、魏两位大导吧。
言归正传,本片架设的主线我认为是有趣的,通过导演和编剧两人的创作旅程串起取景地永安镇中发生的三个故事,编剧和导演从头到尾论战的“永安镇有/无事发生”也在通过戏外正发生的三件事做了某种回答。
三件事发生在镇子上四个独立个体的身上,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中与华语电影的关系若即若离,他们的人生各自都和电影有了什么短暂的交汇,而后远离(物理或精神层面)。
最终通过马拉多纳之死,一件更宏大但也是一个个体命运的转折的事件中止了正在爆裂发生在永安镇中的闹剧。结局以《永安镇故事集》的开机仪式做结,在锣鼓喧天鞭炮起鸣中人物各自过往的爱恨与挣扎都被掩盖,在发生了无数件事后达到了一中喧闹的平静,形成了真正的“永安镇无事发生”。
所以影片实际要传达的是创作者这样一个渺小的个体是如何被自己的创作与追求本身所笼罩、吞噬、掩埋掉的,这也是为什么在上演了无数闹剧后要“致敬”影视工作者的原因。因为他们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奥本海默,一生看似颇有建树,实则是一场漫长的殉道。
可是在如此表达之下包装的故事过于陈腐,一个小镇姑娘想要实现明星梦,一个衣锦还乡的明星发觉自己不再属于故乡,一对充满分歧的创作者为了理想角力,俗套的不能再俗套。
此三组人物肖像和主线故事之于这个命题,无异于“妹妹的脸像红苹果”之于“造一个比喻句”。
说来也真是挺可笑的,本身这个主题之下可讲的话题真是数不胜数,而魏导自己也是从小镇走向大世面的“代表人物”,但是呈现出的创作却极度乏力,空有概念而无细节,空有情节而无人物。
第一次见到一位年轻电影人的创作带给人如此强烈的老态龙钟之感,像是在油锅里炸过之后有扔到垃圾堆腌了三天三夜一样,又干瘪又油腻又臭不可闻。
我也实在不能认可其中那些所谓故意制造不适感,故意“装土”的设计,因为看肯们耍猴戏也是分1.0和2.0的,《芭比》的批判力度很多人都觉得太弱,《永安镇》里还是停留在酒桌上跟裤裆里那点事我又为什么要接受呢?
男人也不是只有喝酒时才原形毕露。
导演也不是只有拍片时才爹味难掩。
女性也不是衣锦还乡时才会被凝视。
但我也绝不是会对无知者下狠手的人,但不巧魏导是个无知且自负且自得的人,这些拙劣且过时的设计在他看来已经是影视天花板般的拿手好戏,以至于必须班门弄斧一般。全片无时无刻透露着“你看,这我都知道,那我也比你懂”的姿态。
结果就是整部影片在选取的视角越来越接近电影的过程中,表达没有升级,情绪没有推进,传递的内核没有更醍醐灌顶,只有魏导独特的虚伪又黏腻的创作风格贯穿始终。
甚至最终片中很多台词拿出来直接也能构成对这部戏本身的批评,比如编剧问导演“你怎么不拍一纪录片呢?”
我也想问魏导同样的问题,如此俗套且流水账的剧情,怎么不拍成伪纪呢?一部剧情片里塞着这样的剧作,给人一种把“走近科学”电影专题剪成一部长片的既视感。
片子还有一句slogan——“好笑的不像一部文艺片”,看来魏导对于“好笑”和“文艺”两个词语的理解都停留在春晚小品所展现出的“好笑”和“文艺”。
照搬海量已经过时了十年八年的“社会前热点”,融进无数网梗后边成尴尬舞台剧,最后无论如何想办法团团圆圆包饺子。
不过最后“新裤子”这个同音梗一出本片连春晚小片都层次也够不着了,变春晚脱口秀了。
包括片中讽刺的那位太监影评人,魏导的作品在平台评分都不低,在我看来部部虚高,但是魏导还是对于评价系统有极大的怨言,我劝有时候别喷嗨了什么话都往外秃噜,万一回旋镖一会儿飞回来就不好看了。
您这《永安镇》的7.8分我看怎么也那么像一群太监打的呢?
导演魏书钧告诉制片人:“这个剧本我没有热情弄了。”
那是剧组入驻永安镇筹备的第17天,四十天的筹备期已近半,敲定的演员即将进组,美术、道具、服装已经做好了布置。
整个片场按部就班,没人知道导演和编剧要推翻重来。
出品方工厂大门影业制片人黄旭峰接到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平静地回复魏书钧:“你想好了就行。”
“然后我又想了一天,我说我觉得能弄,然后他就说行,那就弄吧。”
重写剧本、剧组开会、打电话、解约、道歉、重定演员……
2020年12月,剧组以全新的演员阵容、全新的剧本,在原定时间、原定地点开了机。
杀青4个月后,这部经历过重大变动的《永安镇故事集》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
这是魏书钧的作品第三次进入戛纳。此前他执导的《延边少年》(短片特别提及奖)、《野马分鬃》分别入围了第71届和第73届戛纳电影节。对于一个90后导演来说,这着实是个不小的成就。
凤凰网娱乐Ifeng电影独家专访导演魏书钧,聊了聊电影离奇的经历。
影片的诞生,像一个精彩的故事,电影本身讲述的也是一个剧组在永安镇筹备新片的故事。
开场是一个黑夜,导演和编剧乘车来到永安镇,他们将在这拍摄一部新片,“为了华语电影”充满雄心壮志。
影片分为三个章节,回目使用了三个电影名:独自等待、看上去很美、冥王星时刻。
一个小镇饭店的老板娘,被这个新鲜的剧组撩拨了心弦,在枯燥的冬季寻找一点生活的乐趣。一个寻求转型的女明星,回到家乡小镇拍戏,她以真情对待旧友,却被利用、窥探、排斥。导演和编剧出现创作分歧,剑拔弩张,制片人请来的流量明星,被导演拒绝,开拍在即,剧本还没写完……
一众青年导演在其中亮相,关于演员、剧本、电影行业、影评人,无数令人会心一笑的段落。所有的观众和从业者,大概都能从影片中感受到乐趣,甚至看到自己。
10天写完剧本,20天内召集全部新演员
Ifeng电影:原来要拍的是什么?
魏书钧:是编剧康春雷(在片中也饰演编剧)自己写的一个剧本,四段式,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有年代感的那种,90年代末,有一段也是讲老板娘想离开小镇。
Ifeng电影:最开始为什么对这个剧本感兴趣?
魏书钧:文学性很好,很有文采。而且跟我写的剧本风格很不一样,差异比较大,所以我很想去试试。
Ifeng电影:当时想更换剧本的时候,有没有别的故事、别的方案?
魏书钧:没有,就这一个。
Ifeng电影:跟制片人黄旭峰说的时候,他没崩溃吗?
魏书钧:他就是特别平静,但是他就说你想好了吗。因为我预想他会说“行”或者“不行”,都可以理解。既然这么问我,我就再想一想,想了一天告诉他,他还挺支持的,我们弄吧。
Ifeng电影:整件事是怎么跟剧组成员解释的?
魏书钧:我把他们叫在一起,把新的剧本给他们,所有的主创、负责人,一人读一自然段,我什么也没说,就是大家开始读。
新剧本也有老故事的人,一些戏中戏的部分,也有很新的东西,他们读完了基本也明白了是怎么个变化,让我再说。我说咱现在弄这个,尤其是美术组还有casting,你们的工作要重来。美术组一部分还能做道具,casting要重新选角,跟人家一一解释。
索性不用换地方,之前的场地能够支撑。所以当时大家还好,因为我也很兴奋。
Ifeng电影:新剧本写了多久?
魏书钧:第一稿3天,第二稿7天。没有什么时间了,只能快一点。
Ifeng电影:拍摄花了多久?
魏书钧:筹备二十多天,拍摄39天。
Ifeng电影:找新演员的过程是怎样的?
魏书钧:杨子姗老师我们是视频聊的。第二章里,一个女明星回到家乡拍戏,遇到了小时候的朋友们。杨子姗也很早出名,看完认同感挺强的。我是在一个车上跟她视频的,就聊了一次,她时间也刚好合适,就这样定了。
黄米依老师试过前面剧本里的一个角色,现在这个觉得她一是年龄合适,二是湖南人,能说方言,就这样定了。
杨瑾导演、梁鸣导演,是因为先认识的演员王佳佳(与杨瑾合作《巴铁女孩》,与梁鸣合作《日光之下》),所以我看到了杨瑾导演的资料,我觉得他的形象挺合适这个角色的。
杨导说那有兴趣,但不确保能给你演好。我看了试戏片段觉得挺好,所以就邀请他来。
老板娘的老公,三十岁左右的,所以想到导演梁鸣,他之前也是演员。我们在海南电影节见过面,跟他说这事,他也很爽快。然后就开始想,能不能多找几个导演一块来玩一下。
Ifeng电影:杨平道饰演剧组拍纪录片的,现实中他就是个纪录片导演。
魏书钧:对,一是杨平道导演懂拍纪录片。另外,《裂流》里面他演了一个有意思的导演角色,我看到那个觉得他就挺合适的。
Ifeng电影:这些导演是全程跟组,还是拍完自己那段就走了?
魏书钧:不一样,看角色的需求,跟组时间最长的是宋川导演,从第一天跟到最后。但有的是拍完自己的戏就撤了。
Ifeng电影:比如耿军,就一场戏。
魏书钧:对,耿军导演拍完就撤了,前后待了两三天。
没对“元电影”情有独钟,人家说我也不算迷影
Ifeng电影:片中呈现的一些情节,比如制片人和导演争论、导演和编剧吵架、导演请教影评人……哪些是你的经历?
魏书钧:我倒没经历这些。
但你能想象到,因为他们在一种权力关系里,然后在一种很极端的角色里,他们就是这样的,甚至可能更夸张,对我可能是挺间接的影响吧,平常这儿听一下,那儿看一点。具体我自己的经历,还真没有。包括大峰(黄旭峰)也演一个制片人,但那个制片跟导演的沟通方式就不是我们的,我们挺peace。
Ifeng电影:《野马分鬃》和《永安镇故事集》都有“元电影”的概念,这个概念吸引你的地方在哪,接下来的作品还会延续这个主题吗?
魏书钧:接下来作品没有。
然后《永安镇故事集》关于电影创作这块,其实主要是第三章,前面的两段,剧组筹备只是一个背景,主要还是讲两个女性。所以我倒没对这个格外情有独钟。
第三章,我有那种经验,就是创作上的困境、瓶颈,感同身受的多一些。
Ifeng电影:我也看到一些迷影的元素,比如第二章,女明星被拉到了饭局,有一个人突然模仿了大段的“安红,我想你”。第三章,和影评人在船上的交流,是不是提到了《邪不压正》?
魏书钧:没有提到,但是那个影评人说“有人说我们是太监”。
Ifeng电影:对,第一章,剧组有人说老板娘像金敏喜,这段的章节名称《独自等待》正好让人想到金敏喜的……
魏书钧:《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就是创作时候写到了,正好我知道这个演员。
昨天还在跟一个记者朋友聊,他们给我定性了,说你不是迷影,你甚至不是影迷。他们定义迷影群体是说,你对喜欢的导演、作品到了近乎个人崇拜的感觉,很了解他的所有事情,我还真没有。
我就是喜欢谁,就多看看谁的片子,也没有标记豆瓣的习惯。
他们迷影群体好多是初中就开始看电影,我从2016年才开始看艺术电影,第一次看《罗塞塔》还睡着了呢,所以我没有在那样一个氛围里面长大。
但是我现在喜欢的,或者为数不多我知道的这些演员也好、导演也好,有时候我就写进去了,正好这些元素大家可能觉得有趣吧。
迷影,还不够格,对,就跟你喜欢北京国安似的,你还不是御林军,你只是一个普通的球迷。
Ifeng电影:导演穿的这个球服?
魏书钧:国安,北京国安。
人会一直寻找理想世界,我的创作前提是写实
Ifeng电影:电影里面,编剧和导演一直在争论,他们的女主角到底是因为女性意识觉醒而走出小镇,还是为了钱出去。影片第一章讲的就是老板娘好像要离开小镇,你怎么看?
魏书钧:第一章里的女性,我觉得她是对无聊的生活感到疲惫和厌倦了,所以她对北方来的、一群拍电影的人感兴趣,是一种对有趣生活的向往,和钱没什么关系。
Ifeng电影:和女性意识觉醒也没关系?
魏书钧:没那么强的关系,有一点吧。她主动去接触剧组,主动送点水果,主动试衣服,还是有一点吧。如果还处在传统观念里,她就会觉得这不合时宜,自己就把这种想法阉割掉了。
Ifeng电影:很多导演都会拍一个想要出走的女性,不管华语电影还是其他国家电影,为什么会有这种共性,你们为什么会选择设计这样一个形象?
魏书钧:人在时间、空间里,不就是走来走去吗?并不是说女性才会有,文学史上这种走来走去的太多了。
因为柏拉图之后的观念就是说,理想世界在彼岸,我们要改造现实世界。那理想世界在哪?我们就要向往它,总有一个目标。
Ifeng电影:我看完电影会疑惑,真的会有片中这样的一位女明星吗?回到家乡之后,被友情绑架,出席剪彩、参加酒局,甚至被要求当代言人。
魏书钧:当然会有了,她被绑架的方式很多,可能被亲戚朋友莫名其妙拉到一个婚礼现场,或者人家就问你需不需要司机,有个表弟很会开车。
都不用回到家乡,日常里面,人们对一个明星的反应很多时候都是不好的。那个服务员刻意进来看她一眼,说“真是你呀,跟电视上不太一样”。我觉得都是对她的伤害,是对人的侵犯。你闯到一个很私人的空间里,那样去窥探她,人家又不是动物园里的动物,所以由大到小这种事情非常多。
Ifeng电影:你作品的风格,是有黑色幽默和很强的现实荒诞感,可以这样说吗?
魏书钧:可以,大家都可以的,这是观看者的自由。我自己评价自己有点不恰当,你作为一个主体,怎么能跳出来绝对去看待一个作品的风格呢?
只不过会有一些创作前提,比如写实的基础。
写实就是你对生活的观察,一个具体的时间、空间里的逻辑是不是令人信服。无论它是现实主义的,还是科幻片,都要写实,一种戏剧真实,要让人相信。
Ifeng电影:你平时是怎样观察生活的,因为你的电影里充满了让人会心一笑的、看起来非常真实的细节。
魏书钧:有朋友说,或者是看新闻,或者身边的事,都有。肯定不是有一天说今天9点到10点我要观察生活,坐在街上,肯定不是这样吧。
车窗上的两滴泪,仿佛被电影之神眷顾
Ifeng电影:你怎么看现场拍摄和后期剪辑两个环节?
魏书钧:我的经验是,拍的时候预留一些剪接的想法,但也不是要百分之百实现,实际剪的时候再看。但如果拍得不好,我觉得很难通过剪接去改好。所以我是“电影诞生在现场”这种保守的人。
Ifeng电影:拍电影这个事能让你多快乐?
魏书钧:看电影都会快乐,别说拍电影了,挺快乐的。而且是一群人一起,一大段时间的工作体验。如果大家都是想好好创作,想弄东西的话,这个过程很不错。
Ifeng电影:会为拍出一个好段落而产生击掌欢呼的冲动吗?
魏书钧:会的,但是它的频率是有限的。
比如说杨子姗老师最后那个镜头,挺难的,她在汽车玻璃窗上画一个眼睛,画完眼角正好有一滴水流下来。等她下了车,车门关上,这个眼睛又流了第二滴泪。
Ifeng电影:我看的时候就好奇,这有没有特效?
魏书钧:没有。我们得控制,拍了二十多条,每次在底下准备雾气,加湿车窗。而且车里面人不能多,不能少,不然温度不好控制。(雾气)如果很薄的话就流不下来,很厚的话,车一动,就一堆水痕。
这个眼睛还不能提前流泪,必须等她画完,手起开了以后,再流下眼泪。然后车开门动,正好要停到完全准的一个点,因为它有一个光斑,类似于眼睛的瞳孔,位置非常难找,所以我们布置了几个光斑,看能赶上哪一个。
然后她下车,这个车门关上,机器要再往前动,然后我们那条正好赶上又有一滴眼泪掉下来。那个就会有点觉得……就跟受到了电影之神的眷顾一样。
拍电影不是说你有什么想法,它就百分之百能实现出来的。拍电影就是一个很励志的过程,你在期待这种moment,挺好的。
不要对观众有差别心,玩豆瓣很开心
Ifeng电影:有没有对这片受众做过想象?可能影迷了解这些参演的导演,知道他们谈论的话题,趣味会更足,普通观众可能没办法全部接收到。
魏书钧:你看,这就是有差别心,你把观众分为普通观众和不普通观众,我觉得不能那样想。
当然要考虑观众了,但是不能把观众划分出来。首先你主观臆断也不一定是准确的,它也不是一个有考量的东西。
另外,从我的角度来讲,导演在讲一个事情的时候,我们没有把形而上的东西全铺特别满,还会拽回来,还有世俗的、现实的部分。
如果只是两个非常纯粹的知识分子在讨论,就有点无聊了。但《永安镇故事集》有一些下来的东西,运动、听歌、跳舞、喝酒、划船,这些很通俗的元素可能会把它混合得更有趣一点。
Ifeng电影:最近刚注册了豆瓣?
魏书钧:对,我觉得好玩。我原来就是用它找海报,找主创用,没正经玩过。现在我就把它当朋友圈,涨了75个粉丝。
Ifeng电影:开心吗?
魏书钧:开心,好玩,但我还不知道怎么玩,昨天我请教两位记者,他们就说,你这没有可参考的对象,说人家都不是这么玩的,你这个属于“搅局”的那种。
我就喜欢瞎翻一些东西,我也不聊电影。因为其实真的想表达的,我觉得要很准确,要深思熟虑,要想清楚把它拍到电影里面,要妙,让那个能接收信号的人接收到。但平常说话的时候,我觉得不要老聊那些高屋建瓴的事。
Ifeng电影:那《野马分鬃》大家什么时候能看到?
魏书钧:我负责任地说,快跟大家见面了。
*2021年6月底采访于北京
各位豆瓣网友大家好,《永安镇故事集》上映在即,团队让我写一篇创作手记,这比写剧本或者小说更令我惶恐。我算是豆瓣的资深用户了,一零年注册至今已有十三个年头。我在豆瓣留下的印记很少,偶然看到曾经写下的那些不成熟的想法,总让我羞愧难当。如今又要在这里留下一段文字,不知道再过十年,我又会如何看待这篇手记。
二零年十一月中旬,我和老魏连同剧组到郴州资兴市筹备拍摄,一个多月的时间,我都和导演憋在屋子里改剧本,就像在其他采访中提到的,剧本“越改越不对劲,既不像是我的,也不像是他的。”就像一条打满了补丁的裤子,我们都有点束手无策。
这个时候,我没办法做出决定。一方面,这是我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长片电影作品,原剧本确实断断续续写了六年,我很珍视它,它是我对既往生活的一次总结,我不可能再写出那样的剧本了。另一方面,我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做出决断。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拍摄日程临近,我和老魏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剧本迟迟交不出来,剧组里所有人都在为我们着急。
最后是老魏发挥了他的果敢:他决定不拍了。老实跟投资人和制片人交代,签了的演员照合同赔偿,剧组遣散,各自回家。老魏跟我说,他不想拍一部明知道结果是烂片的电影。我对老魏说,那就不拍了,我也不想写一部明知道结果是烂片的电影。在那个阶段,也许我们唯一的共识就是,不应该穿一条打满补丁的裤子去面对观众。影片在电影节放映之后,总有人问我:你和老魏之间真的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吗?其实真的没有,整个过程我们并没有像电影里展现的那样争吵、互相攻击。我想这是因为,我和老魏即使在即将拆伙的时刻,也是能够互相理解的。有一次映后我说,我和老魏之间有灵魂共振的那一部分,也有没办法融合的那一部分,这本身就让我觉得珍贵。
要将剧组拆伙的决定通知到组里的同伴,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这个短暂的准备期,我也始终在想如何把剧本推进下去,相信老魏也是一样。第二天,我想到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我找到老魏,跟他说,我有一个新故事。
我向老魏讲述了小顾的故事。小顾是有原型的,我们入住的酒店后院,确实有一个餐馆,餐馆里确实有一个老板娘,带着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她穿着很“入时”,根本不像能干活的样子。剧组人员过去吃饭,她表现得很热情。平时则坐在一旁,显得疏离。有一次她穿了一身挂满羽毛的大衣,跃跃欲试,像一只想要出逃的小鸟,这个形象刺激了我。有一段时间我常常观察她,这是父辈创作者为我们留下的创作方式: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既要冷眼旁观,又要理解和投入。我总觉得她会成为我故事里的人物,甚至动了创作一个短片的冲动。她让我想到我的童年,在北京偏僻的郊区农村,渴望着外面,幻想着有什么事情发生,打破日复一日的生活。同时,她也让我想到我曾经遇到过的其他女性,她们都面临着类似的处境。只跟老魏聊了几句,他马上兴奋起来,几乎只用了几秒钟的时间,便打定主意,他要拍小顾的故事。这让我也兴奋起来。
接着,老魏立刻向我讲述了第二个故事。我意识到,这两个女性故事互为表里,相互补充照应,形成了一种天然的结构。而且我很清楚,她们的阶层完全不同,可内在又有着某种相似性。也许在命运的分岔口,仅仅是一个选择让她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她们只有一次谋面,这次谋面中二人没有对视,因为她们属于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本就彼此隔绝。陈晨这个人物离我比较远,创作难度比小顾要大,于是我去看老魏给出的参考片,我是在写作过程中才慢慢理解了陈晨,也发现她身上天然的矛盾:不仅仅是故乡变了,离开故乡的人也已经变了。渴望纾解乡愁的人,不能以靠近家乡的方式得到纾解。后来,老魏向我推荐达内兄弟的书,他指出里面的一句话,成为我写作的座右铭:不要以拥抱去爱你的人物。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创作者不应该取消和角色之间的距离,而拥抱作为同情的姿态,使这种距离消失了。我想说的是,在保持相对距离的情况下,我才有可能看清陈晨自身的局限和隐藏起来的俯视姿态,才会愿意让陈晨呈现出她“完整”的样子,在我看来,这比呈现其“完美”重要得多。
前两个故事梳理完之后,我跟老魏讲,第三个故事就写我们自己吧。一个导演和一个编剧,事情因他们而起,而他们不自知。他们在老板娘出走的问题上犯了难,不停地在讨论,却不肯侧过头看一样现实中真正的老板娘,像两个建造空中花园的建筑师。我们也会把我们的创作观念投放到两个人物上,但不意味着我完全认同编剧,老魏全然认同导演。我们的两只手握着一支笔,一人一句地写台词,他时常会扮演编剧,我也会变成导演。我们没有觉得谁的创作理念是对的,我们仍然是在书写两个经历和性格差异很大的人,一个顺遂,一个倒霉;一个自大,一个卑微(也许是另一种形式的自大);一个虚无,一个理想……是他们自身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创作观的不同,而他们都被围困在各自的局限里。虽然这个故事看起来有点“飞”,有点解构意味,但我们是用最古典的方式进行创作的。
《永安镇》的三段式结构确实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天然形成的,就好像我的祈祷奏效了一样,老天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帮助。当天下午,我们梳理出三个故事的方向,我知道这一次我们找到了彼此共振的那一部分。彼时,距离原计划电影开机只差两周,我用两天时间梳理出故事大纲,然后,和老魏一起投入写作。
至于会参与演出,确实有点误打误撞的感觉。在一次剧本围读中,老魏自然而然负责念片中导演的台词,而我自然负责念片中编剧的台词。不知不觉,我们都慢慢投入了角色,不再是念台词,而是表演台词。围读之后,老魏决定让我饰演片中的编剧。其中还有些波折,但不值一提,总之,我被说服了。在表演上,我是一个新人,很幸运地是,导演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剧组的小伙伴们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第一次面对镜头也没有感到紧张,反而觉得很享受。生活中,我们不是总有机会去扮演另一个人,所以我很感谢这次机会。
我是个严重精神内耗的人,心里总是有至少两个声音在对话、辩驳、争吵。以前,这些声音让我烦恼,因为我总是想在众多声音之中选择出唯一正确的那个。现在我知道,也许这些声音都是正确的。那些矛盾、对立的观点、想法、念头,好像变成了我的两根拐杖,我没有必要放弃其中任何一根。创作是为自己的心灵赋型。在《永安镇》的创作过程中,我将自己心灵深处的矛盾、冲突全部放置其中,经由不同的角色去体现和传达,形成一种更为隐蔽的复调结构。对于出走、对于故乡、对于片中导演和编剧的创作观,我都是一个没有清晰的答案。年轻的时候,我认为应该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读书看电影,我总是在建立;现在,我只希望那些坚固的东西能够被打碎。
电影中提到一句,“这是我们最接近电影的时刻”,总有人问,现实创作中有没有这样的时刻。我反复想了好久。现在我想,也许就是你们看完电影,走在回家路上的那一刻。那时候你刚刚投入了123分钟去经历别人的人生,彼时正在回到自己的生活,如果这部电影像一颗小石子一样沉入你的心底,我会为自己感到骄傲的。也是在那一刻,《永安镇》终于找到了它归属:它是属于观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