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大雪冬至

大雪冬至  A Loner

938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祝希娟果汁张桐李金斗赵婉瑜

类型:剧情导演:邢潇 状态:HD 年份:2017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6.2分热度:1 ℃ 时间:2024-06-11 19:34:06

简介:详情  本片讲述了性格孤僻、垂垂老矣的魏大雪和她的狗生活在北京胡同的一个小四合院里,一切的起点和终结也都这里。日复一日的独居生活平静而乏味,魏大雪与人、与市井生活之间仿佛有一道透明的墙,触之冰冷。突然发生的一系列冲突打破了她...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本片讲述了性格孤僻、垂垂老矣的魏大雪和她的狗生活在北京胡同的一个小四合院里,一切的起点和终结也都这里。日复一日的独居生活平静而乏味,魏大雪与人、与市井生活之间仿佛有一道透明的墙,触之冰冷。突然发生的一系列冲突打破了她本来平静的生活,在经历了 恐惧、痛苦、挣扎、释然的过程之后,一切仿佛又归于了平静。然而,此时所有事情的真相才真正展开…
  • 头像
    妞妞

    《大雪冬至》是一部关于老年人的生活现状的电影,很真实,它没有很多的故事情节,就像一部纪录片,节奏很慢,老人名叫大雪,冬至是陪伴她的狗狗,女儿不在身边,冬子的陪伴给了老人很多的慰籍,之后冬子走失了,老人四处寻找无果。每天老人的生活很单调,除了和狗狗玩耍,只剩下电视机的声音,偶尔给女儿打电话,每次都是说忙然后挂断电话。在漫天飞舞的大雪里在冬至这一天老人孤独地走了,很凄凉。中国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子女们都有自己的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父母,那么老年人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是老人们自己需要考虑的问题,报团养老或许是切实可行的办法之一。而整个社会保障系统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这才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希望这部电影能引起社会对于养老问题的关注,让行将老去的老人都能度过老年漫长的岁月,在去往天国的路上没有痛苦和遗憾!

  • 头像
    80岁老戏骨祝希娟,在堪称独角戏的《大雪冬至》里,诠释了独居老太魏大雪的孤单。



    这大概是2018年初最动人的小成本文艺片之一。朋友圈不少人力荐,但在文青老巢豆瓣网上,大部分观众显然不太买账。5.9分,感觉有点对不起祝奶奶。



    主角是一人一狗。丈夫早在特殊年代“自绝于人民”,女儿定居在工作地上海,年迈的魏大雪独自在北京生活,与她相伴的只有一条叫做冬子的狗。




    四十年前丈夫的遗书。



    座古老的四合院里日子如水般平淡,年复一年,看似波澜不惊,日光之下,老太太的孤单总在试图遁形。



    她很介意院里的租客几天没回家却不提前打个招呼,跟女儿通电话时总爱东拉西扯尽量多讲几句话,每天不忘在丈夫遗像前添碗饭,有时还对着那张无动于衷的黑白照片絮叨个没完……



    大雪与冬子的日常。



    电影有个出人意料的结构。起初观众会误以为是行云流水的线性叙事,等到接近尾声才发现上了导演的当,情节发生大逆转,原来所有故事都是魏大雪孤单而死之后,一个类似第三者身份的全知视角对她人生最后经历的想象。



    结局令人唏嘘,甚至在2018年这个春天看这部片子时,我还莫名有些不寒而栗。就像目睹一根行将熄灭的蜡烛,在地冻天寒的岁末,观众们眼看着魏大雪身上活气渐散,除了感叹,别无他法。



    祝希娟的演技没有太大问题,我感觉剧本的主题先行是值得商榷的原因,它让原本可以成为清流范本的这部电影,有了明确的说教嫌疑,比如胡同里的邻居大爷死后子女互相指责那段戏简直不要太违和。




    大雪的台词可以更少些,留白的地方更多些,完全可以放大她看人的眼神、走路的姿态、开门的动作,挂下电话的叹息等细节去勾勒孤单的细节。



    很少认真说出口,却在心里极度渴望家人的温暖,孤单又倔强,很多老人都这样。



    80岁的祝希娟。



    我在北京生活时,曾在一位八旬老人家里寄居过一阵子。是北大西门芙蓉里小区的一套三居室,朝北的一间光线最好,老人自己住着,朝南两间其一做了客厅,另一间租给了我。



    我叫他王爷爷,他的经历也确实有些像我爷爷。早年曾是海淀区基层干部,退休多年还保留着读报习惯。每天下午送来的《北京晚报》一定要看的,他看完就放我房间写字台上,让我晚上下班回来翻翻。



    一儿一女,儿子是工程师,女儿条件差点,下了岗。当然,北京土著就算下岗也不会差哪儿去。兄妹俩几乎没有同时探望,通常的情形是,儿子周末来陪老爸吃个饭,女儿往往在周中出现,帮老人做饭收拾屋子,在客厅的床上留下过夜。



    儿女当然早已成家,我印象里却从没见他们带家眷来过。倒是王爷爷曾把家庭相册翻出来,指给我看,孙子和外孙女小时候长啥样子。



    我从只言片语中得知,他将来会把房子留给女儿,心疼她下岗女工,儿子这边就多分一些现金,表面协商一致,兄妹间却难免嫌隙。



    他真的很爱聊过去,说起幼年时被日本占领的老家,小时候学的日本国歌至今记得。起初我碍于情面不好婉拒,始终扮演着良好的倾听者,后来久了,他似乎察觉到我不感兴趣,渐渐不再多讲。



    我们确实并无太多共同话题。每天朝九晚五,回到房间我更喜欢一个人待着,安静的看书追剧。有时晚上进城看演出,回来已是深夜,他的房间一片漆黑,我蹑手蹑脚害怕把他吵到,他却总在幽暗中冒出声来,提醒把门关好。



    毕竟八十多了,他走路很慢,讲话却中气十足,老干部做派,尤其热心公共事务。



    有件事印象很深,他似乎为了什么公共纠纷想代表社区群众托我帮忙,当然我只能抱歉的给他解释我服务的门户网虽然全国第一但从媒体监督属性来说与《北京晚报》毫无可比性,他一脸失望与不解。



    我跟他住了大约半年,后来在苏州街找到更合适的房子,便从北大西门搬去了人大西门。搬家前几乎怀着迫切的欣喜,彼时心情近似胜利逃亡。我得承认,他身上散发的寂寞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那是一种骨子里的孤单,令人同情却又无可奈何。



    最后一次结算房租水电气,他认真的把数字写在笔记本里,我才注意到他写字的样子,像是用尽了力气握笔,仍止不住颤抖。自此我们再无联系。



    比《大雪冬至》更早的《我们俩》里,时年80岁的人艺老艺术家金雅琴,也曾诠释过类似的孤单。她还凭借这部小成本文艺片加冕为最年长东京电影节影后。



    金雅琴是我进京前对胡同老太的想象。



    《我们俩》比《大雪冬至》提前约十年问世,我觉得两部片子的得与失,或许也在某种程度上可算影射中国电影十年变迁的镜子。



    然而无论电影或现实,这种孤单的表达已经成为情感世界一种固定语法,越来越多人关注它、讨论它。它似乎也在提醒,前进的人们要不要放慢脚步,时过境迁,回头看看,不忘来时路。


  • 头像
    女巫汤里有头发

    ---以下内容摘自微信公众号“二分之醺”---欢迎关注---

    生于大雪,终于大雪。

    主人公魏大雪是一个空巢老人,现实让她的子女逐渐沦为时间的过客,而最后陪伴魏大雪走完生命终章的竟只有她的爱犬。

    观影后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

    一、长镜头

    7:00开始至8:51

    关键词:空巢老人的“慢生活”

    1、放下盛着早餐的不锈钢饭盒

    2、给冬子解开牵引绳(细节:承担了最基本身为一名主人的责任)

    3、脱下帽子(并整理头发,显现魏大雪对外在状态的重视,与她文化人的身份相呼应)、围巾、大衣、挎包

    4、更换老伴遗像前的供品

    5、将狗粮倒进冬子的碗中

    随着魏大雪从左侧出画以及冬子吃狗粮的画面,这个长达差不多两分钟的长镜头正式结束。

    二、台词

    魏大雪 台词——人物性格特征

    关键词:家风严谨、出身不凡;大家闺秀式孤傲

    1、魏大雪埋怨东屋的租客小吴多日不归且为跟她事先打招呼

    2、泡脚时,冬子想玩捡球游戏,魏大雪训斥冬子不懂察言观色

    配角

    台词——人物性格特征(京式温情,胡同文化)

    1、隔壁王大爷“今个儿天凉,多穿点啊!”

    后海晨练偶遇魏大雪:邻里关系亲密,为人热心

    2、居委会小刘“您慢着点!”

    即便魏大雪并未搭理他,他依旧不忘嘱咐魏大雪:尊老爱老

    电视中京剧唱词

    “平贵回来了。”

    作为全片多次转场,其中“回来”二字与空巢老人的拍摄主题相呼应。

    其中21:06的“平贵回来了”暗示着后面叙事时空的变幻,是“虚幻”的开始;而01:20:13的“平贵回来了”则意味着这场虚幻的结束,导演将观众重新拽回了现实。

    三、叙事(虚实结合)

    1、“平贵回来了”

    2、时钟8:20pm

    3、电视上一模一样的戏曲节目

    4、日历:2016年12月21日冬至

    5、邻家王大爷“复活”,再次出现在后海晨练

    多处细节均表明,中间自21:06至01:20:13的全部片段都是虚像,可能是魏大雪在弥留之际的脑内虚像,也可能是导演刻意拍给观众“倘若那天晚上魏大雪没有离世”的场景。尤其是01:24:45中,在之前已经“离世”的邻家王大爷再次出现在了后海,并依旧在晨练,这更加说明了王大爷他在现实中健在,只不过是在虚幻中“被死亡”。虚像中王大爷的离世、冬子的走丢、租客小吴为了陪母亲而放弃北漂,这一切都既在暗示下一个离开的是魏大雪,又在诉说着人的一生本来就是不断在相聚相离中辗转反复。

    *对于魏大雪离世确切时间,有网友说是除夕,有网友说是小年(即冬至)。据2017年12月新修订的《北京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规定》:“北京五环内全部区域变为烟花禁放区”,而故事背景发生在2016年,且多种细节均指向2016年12月21日冬至晚上,因此魏大雪的离世时间正是冬至当晚。

    四、伏笔

    1、冬至当晚,魏大雪坐在沙发上不停地揉胸脯,面色不佳:暗示着她身体状况的恶化

    2、冬至当晚一个魏大雪屋外门前的拉镜头,雪景与片头独白相呼应“听老人说,天一冷,老天爷就要收点人气儿上去。这下的雪,就是撒给凡人的纸钱”:暗示魏大雪的离世

    3、居委会小赵敲门隔壁王大爷家几次无人应,且魏大妈后来路过后海并与看见隔壁王大爷在锻炼:暗示隔壁王大爷在虚像中已独自过世

    4、冬子在虚像中走丢的前夜,屋外传来未知声源的狗吠,冬子一度想出门寻找声源:暗示着冬子即将离家

    5、魏大雪为自己购置寿衣:暗示虚像中她也自知时日不多

    6、片名“冬至”二字:暗示了冬至这一天是全片的中心和重要转折点

    待商榷:7、失真泛旧的日历颜色:暗示着这一段故事并非真实发生

    五、人物

    魏大雪:孤傲,有涵养有学识,心软善良

    1、语言对话

    2、书信

    a、格式 b、内容

    3、动作

    举例:a、翻白眼:不屑于广场舞(孤傲)

    b、送饺子给冬子(心软善良)

    *人物形象的转变

    1、与他人沟通增多

    2、尝试广场舞

    *虚像中魏大雪人物形象的转变,既达到了人物性格形象的多样化升华,又是导演给观众一个心灵上的慰藉:魏大雪在努力不留遗憾地离世。包括导演在片末设计的魏大雪之女带着儿子毛毛过年回家,这也是在弥补魏大雪生前的遗憾。但是恰恰是这一系列的幻想更加在最后的现实场景中对观众情感造成心理上的直接冲击:一切都没有变,一切都是假象,最真实的只有那个带着无尽凄凉离世的空巢老人。窗外是鹅毛大雪,窗内是膝下的爱犬冬子——一个老人生命最后唯一的陪伴。

    (这篇修改了十五次。)

    ---以上内容摘自微信公众号“二分之醺”---欢迎关注---

  • 头像
    木凡言人

    有幸在上映前提前观看了这部影片,影片节奏很慢很细腻,描述了空巢老人魏大雪的晚年生活,很朴素的白描了老人孤独的生活状态,而这也正是目前中国很多家庭的一个缩影。

    老人的爱人在40年前自杀,女儿远嫁上海,常年不回家,偶尔打电话时还很不耐烦。唯有她的爱狗冬至(东子)与她相依为命。

    老人作息非常规律,每天清晨准点出门,买回早餐先贡敬给他过世的丈夫,然后再食。可见他们感情至深,更凸显老人的落寞。

    东厢房的租客在消失6天后回到四合院,老人有些生气,心里怪他连招呼都不打,丢她一人在四合院,同时离开6天也着实让人担心。后得知他爸爸走了,这一次回来是把剩下的3000块房租交清后离开北京,告别老人,回老家陪自己的妈妈生活。

    老人打了一个电话给她女儿,这也是老人这世上最亲的人。本想倾诉这3000块钱,结果她女儿很不耐烦的没听老人说上几句。

    第二天一早老人把3000块钱连同一封手写信悄无声息的放在了租客的门口。老人虽倔但还是挺有人情味儿,老人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了。

    这也是一种情感的对比,更凸显了老人的落寞:租客的父亲离开后,他意识到回家陪伴自己的母亲才是重要的,而自己的女儿却连话都懒得多说几句,这又不是多少年轻人对父母的一种现状呢。

    老人写给租客的这封信不仅是对租客的祝福,其实也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一封遗书,随着房客的离开,她也做好准备告别这个世界了。(格式和内容与老人丈夫40年前自杀的遗书类似。)

    影片里多次出现了京剧唱段:平贵回来了,"平贵"三过家门而不入,东子每每大叫,动物可以感知到我们感知不到的一些东西。这段京剧唱词所唱的是薛平贵与王宝钏的故事,同时也预示着:离开了40年,孤独落寞了40年,老人终于要和她最爱的丈夫相见了,最爱的那个人来接她了。

    2017年12月22日20点20分老人在泡脚时被他爱人接走了,去到了另一个世界。

    老人叫大雪,狗狗叫冬至。大雪冬至相依为命。大雪和冬至这两个词是连接在一起的,大雪已经走了,所以狗狗冬至再怎么找也找不到了。大雪,冬至想您啊,冬至去找您了!

    而后发生的一切,20点20分之后的一切,都是弥留之际的遐想,老人舍不得冬至的那场大雪,那个人!

    其实我们很多人不就跟老人的女儿一样,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了家乡,也许是嫁到外地,也许是为了梦想。但请不要忽视最爱自己的人,子欲养而亲不待!就算不能陪伴在身边,请常回家看看,多打电话多关心,打电话的时候耐心一点,生活不就是一些琐碎的小温暖吗?

    后记:

    这部电影适合二刷,很多细节,特写都有特别的含义。就如同读一本书,每一次读都会获得新的感受。

    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年代,人们可能更容易选择爆米花工业电影放松自己的心情,如观看毫无营养的综艺节目一样,看时确实荷尔蒙上升,但结束后即灰飞烟灭。

    这个时代需要这样能反应现实给观众带来思考的电影。感谢导演的选择与坚持,也感谢果果的组织与推广!

  • 头像
    呼灯篱落

    01
    “妖魔乱,来生续”。

    四十年前,北京城鼓楼旁的一个四合院里,一个男人受不了时代的变幻莫测,给妻儿留下一封文绉绉的遗书后,在自家的房梁上自缢身亡。

    后来,这个妻子咬牙独自养大了女儿。

    后来,她的女儿远嫁上海。

    如今的她,垂垂老矣,孤身一人。陪在她身边的,只有丈夫的遗像和一只叫冬子的狗。

    她的名字,叫魏大雪。

    影片《大雪冬至》讲的就是她的故事。

    导演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拍出了一部比纪录片还真实的电影。

    买菜、做饭、遛狗、看电视、听戏,偶尔在电话里和女儿唠嗑,偶尔逗逗冬子,偶尔和老伴小酌一杯。冬至节早起买上好的五花肉包饺子、腊八节认真的做腊八蒜、小年那天特意换上红帽子红围巾、偷偷给决定离开北京的落魄租客包了个大红包……

    明明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小确幸,为什么看着看着,眼泪就掉下来。

    影院里低低的抽泣声,此起彼伏。

    我知道,他们和我一样,不是为魏大妈丢了冬子难过。

    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可恶的、不孝的自己。

    魏大妈渴望女儿和外孙女的陪伴,可是在欲言又止的电话里,在女儿忙碌不耐烦的语气中,她选择了缄默,不给女儿添乱。

    她无数次的说,“你忙吧,我好着呢,好着呢。”

    好啥呢!



    02
    我们哭,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和魏大妈一样,在每一个电话结束的时候,都说“好着呢,别担心”。

    而我们,和那个讨厌的芳芳一样,无数次以忙为借口,匆匆挂断父母的电话,将他们的宽慰,信以为真。

    父母说他们好着呢,我们就真的不担心了。

    其实,他们可能血压升高,经常头晕。

    他们可能阴雨天换季,腰疼得厉害。

    他们可能翻着从前的老相片,特别想我们。

    他们可能看着隔壁邻居儿孙满堂,羡慕不已。

    他们可能刚参加了老朋友的葬礼,感伤世事无常。

    他们和普通的老人一样,在无情的岁月中,会生病,会老去,会模糊的感觉到大限将至的那一天,什么时候到来。

    可我们,总觉得时间还很长,等我们忙完了,再去陪父母,来得及。

    可是,我们真有忙完的一天么?

    单身的我们为事业奋斗,琢磨着尽早买车买房。

    结了婚的我们为孩子奋斗,绞尽脑汁的想换个学区房,给孩子更高的起跑线。

    当然,我们也为父母奋斗,想给他们买更好的衣服、给他们更多的零花钱、给他们换更大的房子。

    于是,我们离家千里,一路前行,一路追逐,理所当然的忽视了父母。还美其名曰,“害怕自己努力的速度,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

    却唯独忘了问一问父母,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他们从来不强求我们大富大贵,他们只希望我们平平安安。

    他们更加不稀罕我们每个月给他们的银行卡里打了多少钱,他们只渴望我们用心的陪伴。

    每天和他们视频、聊会儿天,听他们讲讲东家长李家短。逢年过节争取回家,让他们好好看看。对于他们而言,足以。

    是不是特简单?

    可是就这么简单,我们都没做好。


    03
    影片中有个片段特别打动我。

    魏大妈四合院的租户吴辰泰,一个搞艺术的、即将不惑之年的大龄单身老男人。年轻时为追求梦想,来到北京画画,一待就是十多年。可惜,始终没红。

    有一天,吴辰泰接到了他爸病重的消息,可等他赶回去的时候,人已经走了,甚至没见上他爸最后一面。在家料理后事的日子,他看着深受打击、日益消沉的母亲,内心难安,辗转反侧。

    或许是因为父亲的骤然离世,让吴辰泰明白,什么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或许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苦痛,他不想再经受一次。

    最后,在继续留在北京追求梦想和回老家照顾妈妈之间,他选择了妈妈。

    吴辰泰退租的时候,对魏大妈说,“我看着我妈,常常就那样呆呆的坐着,一坐一整天,也不说话。”瞬间泪目。
    庆幸的是,生活不是电影。

    我们尚未被生活逼到绝境,我们还不需要向吴辰泰一样,咬牙切齿的说,“去TM的北漂,我要回家陪我妈终老”。
    但我们应该做的、能够做的还有很多。

    比如朋友圈对爸妈可见。

    比如每天一个视频电话。

    比如及时给他们更新最潮流的广场舞曲。

    比如适合他们的电影上映时,提前给他们买好票。

    比如换季前给他们买好要穿的衣服鞋子袜子。

    比如提前给他们准备好每个月的常用药,用分药器装好。

    ……

    感谢这个时代,我们能为父母做的太多。

    但是,我们真正为父母做得又太少。

    只愿,每一位父母都能被子女温柔以待。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