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雷佳音易烊千玺周一围芦芳生热依扎王鹤润杰曼·翰苏韩童生李媛余皑磊艾如蔡鹭赵魏冯嘉怡吕凉吴晓亮徐璐高叶王思思曲栅栅
类型:剧情悬疑古装国产导演:曹盾 状态:全48集 年份:2019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8.2分热度:586 ℃ 时间:2024-06-11 17:05:42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打动到我的点:n1.崔六郎为了给弟弟买军籍一辈子只能吃流食,他死了以后弟弟给他供了一张大饼,那估计是他生前最喜欢吃却永远无法享用的食物。n2.曹破延在理发tony老师的店里刮胡子,他坐的位置一直是比较阴暗的,后面小女孩捧着衣服出来他蹲下和小女孩讲话的时候光完全打到他身上了,让他从阴暗到光明的那一瞬间,是思念自己女儿的心。
3.开始崔器衣服湿透是因为他跳渠去追曹破延但没有追到只好湿漉漉回靖安司复命。
4.救曹破延上来的那位大叔给曹破延倒出来暖身的酒是红酒,杯子是贝壳形状,从酒的品种和杯子的造型就对当时繁盛的大唐长安贸易可见一斑。
5.第一集旅贲军一个士兵悄悄跟着崔六郎带着曹破延进货栈,躲在墙角把刀伸出来一点点横在上臂上是为用刀锋反射货栈门口的情景。
6.第一集李必噼里啪啦的夸奖了一通他们靖安司的大案牍术员工们,张小敬来了一句“你信他们吗”“信”,到了十二集,张小敬的这句话也成了李必自己的:他们可信吗?我觉得张小敬当时问那句话应该是在李必前面向他介绍徐宾怎么通过大案牍术找出来他,他的情况的时候有了一丝丝疑惑,因为好像的确他是那么个情况但好像又有哪里不对。
7.靖安司放沙盘的大厅最里侧赫然有一个真武大帝的上半身雕像,说明靖安司的确是一个临时机构刚刚成立不久,连办公地点也是寺庙改造的,正好应该就是原来的大雄宝殿之类的大殿在空间上上下隔为两层。另外关程森和张小敬的牢房里也有雕像的身影,有一尊还正好在牢房的外墙的位置。没有将雕像请走就动工改造了,一是说明时间紧迫,二是主官修的是道教(个人理解,不妥删)
8.第六集两个主角两条线,他们都在拿自己最最珍视的东西换长安百姓平安。张小敬和葛老换,用自己视若性命的道义和比自己命还贵的兄弟的命,换一个线索;李必和林相换,用家族的荣耀自己锦绣的前程甚至性命,换靖安司的查案权。
9.第六集在张小敬的回忆里面,小乙为了争取到做暗桩的机会切掉了自己一截小手指,小乙死了以后张小敬也切掉了自己的小手指,说“换小乙一个全尸”,他不光是为了保小乙的眼睛,也是为了还他一截手指头,让他完完整整的……(写到这我哭了)
10.今晚哭着来补充😭。今晚崔器抖着手蘸着鲜血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写长安二字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来开头的“长安 焦遂”,有人安安逸逸自然而然的生活,有人却需要血泪来换,多希望崔器还活着,也能有一日面对所有人把酒自称“长安 崔器!”(我去哭了今晚我的眼泪不值钱崔器对不起我再也不骂你是憨憨了😭)
11.经提醒回看:在靖安司当着李必的面杀了安柱国和另外一个老吏的那个士兵是陆三!陆三!一个和这群老吏朝夕相处了那么久也许还受过他们日常照顾的那个陆三!
人啊!怎么能这样!我太愤怒了!
12.长安十二时辰,看完了,一切从开市鼓开始,又在开市鼓结束,“我要当宰相!”李必和徐宾,一个第一集一个最后一集。本剧明暗两条线:明线是李必追查阴谋,李必想做宰相;暗线是徐宾制造阴谋,徐宾想做宰相。鲲鹏展翅九千里——两个人是一样的理想一样的抱负一样的目标,那就是匡扶天下庇护万民重回盛世,“总有一个人,要做那盏灯”,我的眼泪为徐宾而流。
唉!
End。
昨晚也是一口气先看了5集,剧情非常紧凑、设计考究,背景格局较大,制作比较精良,尤其在还原唐代繁华街市、胡汉混居的盛景上相当让人服气。随着剧情的展开,故事里多方势力逐渐显露,叙事简洁明快,同时还能交代得很清楚。唐代的地名、官制、职称等词汇一开始比较生僻,另外,台词文言文的倾向较重,前几集需要适应一下。马亲王的原著我没看,就目前已经看到的剧情简单梳理下:
故事背景梳理:
1、年代时间:剧中天保三年的原型应该是唐玄宗天宝三载。
天宝元年的时候,唐玄宗改把年号从开元(公元713-741年)改为天宝,这个时候他很骄傲,开始想着养老享受,开元盛世结束。重用李林甫(剧中的右相林九郎),宠幸杨玉环(即杨太真,剧中的严太真)。
李林甫是玄宗年间在位时间最长的权相,做了很多不得人心的事,包括陷害太子李亨(唐肃宗),提拔任用胡人将领。这为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的安史之乱埋下伏笔。
故事每集半个时辰,即现在的一个小时,片头日晷的刻度投影指示当时的时辰。投影随时间顺时针旋转。
综上,故事的大背景是,唐代由最强盛转向开始衰落,乱象开始滋生的节点。第一集,“巳正”这个时辰的的注解是大荒落,也正是一个由阳光极盛,要开始光线转弱的时间。“长安十二时辰”可以看做大唐盛极始衰的一个缩影。
2、长安舆图
由于唐代禁止汉人从事国际贸易,因此国际贸易主要由中亚胡人(粟特人为主)进行,产生了一批粟特人大富豪。这些中亚胡人主要在西市交易,常常以族群聚居在西市附近。前几集张小敬被胡人围困的怀远坊就紧挨着西市,怀远有“怀柔远夷”的意思。
3、已经显示的多方势力、人物:
==保卫长安方==
李必:原型李泌,7岁被唐玄宗赏识,号称神童。靖安司司丞,保卫长安的主要人物。
张小敬:死囚,不良帅,相当于侦缉员(不良人)的首领。
何执正:原型贺知章,有名句“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被曲解为太子要上位。靖安司主理,84岁高龄还想着保护李必,但马上自己也未必保得住了。
程参:原型岑参,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剧中是个乱入者,博闻强记。
==朝廷权贵==
圣人:原型唐玄宗,迷恋严太真,重用林九郎,疑心太子夺权,疏远何执正等忠正老臣,要养生享受生活。
太子:原型李亨(唐肃宗),与右相林九郎敌对,有被废黜的危险。有何执正、李必等的支持。
林九郎:原型右相李林甫。长于权术,老谋深算。
==入侵长安方==
狼卫:原型突厥残部,突厥人的图腾是狼。东突厥在唐贞观受打击灭亡,归降的被安置在朔方(灵州,现在的宁夏域内)一带,在唐高宗之后,突厥的影响力逐渐在中国消失。狼卫想要在长安制造大混乱。
贵人:狼卫头领。
曹破延:狼卫将领。
龙波:帮助狼卫搞长安地图,但对贵人怀有戒心,不完全一条心。
==其他势力==
熊火帮:黑帮势力,与张小敬有仇。
胡商:自身抱团群体,同时又与唐合作。
4、剧情
李必要抓一组16个潜入长安城的狼卫,用大案牍术(古代的大数据)选出了两个死囚,一个是靖安司军官崔器的哥哥崔六郎,一个是张小敬。
李必一开始派崔六郎跟狼卫打交道,没想到围捕的过程出了岔子,16个狼卫死了15个,一个狼卫曹破延逃走,崔六郎也被杀了。李必只好启用张小敬。
张小敬原来就是不良帅,侦查能力自然是很强的,行事作风又极度彪悍,完全不顾规矩。
故事的引子从这里开始,然后分两条线。
一条线,就是张小敬为了抓曹破延,发现狼卫要在长安纵火毁灭长安城的惊天阴谋,展开反恐斗争:
保卫长安方李必和张小敬进度:
1、围捕16人狼卫的丙六货栈,货栈主人原来是流浪汉,他建客栈的钱来自哪里?
2、顺着卖长安地图的商铺,张小敬姚汝能追查到龙波和他的“娘子”,龙波的住处搜查到一块妓坊的恩客令,但妓坊各方势力复杂,不易继续追查。
3、从在怀远坊死去的狼卫的嘴里,张小敬听到黑色的骨头、阙勒霍多,在程参的帮助下,破解出意思是地狱大火。张小敬盘查油料的使用情况。
狼卫方进度:
1、狼卫已经聚集到位;
2、等长安地图,龙波的“娘子”已经取得地图,但龙波不想直接交给狼卫;
3、挟持大将军的女儿;
4、曹破延杀焦遂,拿到了焦遂可以出入宫中的令牌。
另一条线是太子与林九郎的斗争:
林九郎方进度:
1、圣人要宣布朝政交给林九郎打理,酉时,距离剧一开始是4个时辰。
2、圣人免何执正的职位;
3、抓靖安司李必错处,李必随时可能被剥夺查案的权力。李必向前来夺权的龙虎卫,右骁卫争取了一个时辰。
李必方进度:
李必收罗林九郎的罪证,线人影被杀,通过现场留下的奇异香味,盘查长安香铺,追查到一个制香的女人。
剧情线索比较多,还有一些其他势力的乱入,看得眼花缭乱的,有遗漏的,欢迎补充。
——谢绝转载——
7.5更新:朋友们这就是个又臭又长且毫无营养的吐槽,喜欢这剧的朋友千万别点,不小心点开的朋友抱歉浪费您一秒钟。又喜欢这剧还非得往下看,并且执着战斗在评论一线的朋友,只能说您是光明的使者正义的化身,人民的斗士网络的判官,今后必定能做出一番大事业👍🏻
==========
先说明,千玺弟弟路人粉,并且看了预告觉得这剧质感不错,因此去年就等开播,为此还把小说看了。电视剧开场的长镜头一出来也着实惊艳了我一把,但越看越觉得食如嚼蜡,剧情改编糟糕至极。总的来说,一流的服化道,三流的编剧导演,让它成为了一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剧集。看评论有位朋友说的很好,“精致精美但不精彩”。真是白瞎了服装场景道具,白瞎了马伯庸的小说。只想说,编剧您一字一句把小说誊成剧本,都比现在这个四不像要好。
一、节奏硬伤
原著呢,是一部悬疑小说,电视剧呢,我说也是一部以悬疑为主的作品应该不会有人质疑。但问题是,它有一个悬疑的样子吗?就我自己而言,一开始看了三集实在看不下去,本来已经想弃剧,但因为晚间实在无聊,又打开看了几集。好家伙,不看不知道,越看越想睡觉。
1、主线模糊,观众对主角难以产生情感投射
虽说原著我感觉是因为叉劈大了越到后来越有些力不从心,但至少人家前半部还是很优秀的,能够让人随着案件深入而心跳加快,让读者为张小敬找到线索而拍案,为张小敬丢掉线索扼腕叹息。反观此剧,简直不知道自己应该把眼睛放在谁身上比较合适,感觉何监的戏份都比张小敬的重(仅就我目前看到的集数而言,大概五集?),这样就很难让人有代入感,观众该跟着哪个人物走呢?我反正不知道,导演知道吗?想必也呵呵。不断的情节插入,和突兀的角色登场,让本该一以贯之的节奏变得七零八落。
2、场景转换突兀,单场景注水严重
也许有人说这戏群像丰富,背景复杂,这样讲故事也还马马虎虎吧,但这么个聊闲天式办案是个什么意思??这剧给我的感觉是演员都会移形换影、瞬间移动,这一场还在喝着小酒跟人谈心呢,下一场就出现在青楼跟人调情去了。最难忘的就是张小敬跟个女人眉来眼去够了,然后慢条斯理跟人来一句:“我赶时间。” 我:???好像长安的安危和案件的进展与我们的角色完全无关,角色们一个个都拥有着强大的内心,并且用生命践行着“活在当下”这四字箴言。
二、李泌张小敬的人物动机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一开局,需要分别给李泌和张小敬一个舍身追查狼卫的理由。还是先说原著,按照书里的逻辑:李泌一方,他年少成名,却一心求道没有名利追求,只是因为和太子的情谊,才来执掌靖安司,和对苍生的悲悯,才在上元节如此力图破除长安城的危机;张小敬呢,一个原体制内叛徒,对朝廷、人生感到失望,本是一心向死,只是为了心中那点对正义的追求,被李泌说服,担下阻拦长安城之危的责任。
再看编剧是怎样安排的——李泌,一个视做宰相为人生理想的少年,挑上了一个充满求生欲的死囚张小敬。他又是怎样说服这名死囚替他卖命的呢?李泌: “我爱百姓!我也想当宰相!因为当了宰相才能更好的爱百姓!这个案子处理好了我才能高升,所以你必须得帮帮我!不为别的,就为了黎民苍生啊!”
说真的,要有人用这个理由妄图使唤我,可能大耳刮子都要抽上去了,哪个傻子会被这种屁话打动呢??哦,显然,我是不能用正常人的智商来要求编剧的,因为,张小敬还真的“好了您嘞这个理由充分得我无法反驳我这就给您去干活”。我对于这两位,都挺佩服。
三、其他零碎吐槽
1、檀棋,我心目中肤白貌美水灵可人天真纯情倔强勇敢的小婢女呀,哎,哎,哎。
2、是我跟不上潮流了还是咋滴,本剧女演员都是去同一家小诊所割的双眼皮填的苹果肌打的下巴吗?咋脸能僵成这样呢……
3、应该没记错吧,突厥人要绑架王将军的女儿,为的是要挟一个大唐将领帮他们去攻打大食国?蛤?谁给他们的脑洞,他们怎么不直接去绑架皇帝呢?
4、姚如能那么厉害,还能独自办案了,一个人跑去查到了右刹的线索。张小敬表示苦哇,没给导演塞钱,穷人连戏也演不到!
5、闻染,看了几集我以为闻染已经被编剧掐死腹中了,没想到“嘭”地一下,又被大变活人:)
6、光论服装道具场景,这剧值五星,奈何剧情是负的,那就对不住相关从业人员了,对这种剧集只有一句话:我可去你的吧。
7、就看到这儿吧,后面要是编剧被开光了突然文思泉涌灵感爆发逻辑缜密剧情连贯,我也不想看了。前面的部分我也实在无法集中注意力一个一个地细抠bug,有误的地方也就只好让它曝尸荒野,对于这种水平的电视剧,只想趁早与它say goodbye:)
======更新======
来打脸了,说了不看,陪着男友把12集都看了,然后看完又是浑身难受,这就是人们口中的,为爱流泪吧:)
以下是楼主观剧过程中新发现的槽点。
一、编剧的三观让人无语,人物刻画单薄如纸片
编剧笔下的男人女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总动力全都跳不开保护长安百姓,正义和无私是他们的太阳;另一个以搞对象为己任,总动力跳不开追男人,男人就是她们的天她们的地她们活下去的意义。
人物单薄得像纸片,没办法让观众共情。两岁小儿还会为谁的梨更大而打架呢,到了这部剧里男性角色个顶个地无私奉献,在官场往上爬都是为了能更好的保护一方百姓。这难道是想让观众为之感动?没有,我只感到虚伪做作。
关于女性。马伯庸是男作家,所以对于女性着墨少不十分丰满,可以理解,但人家笔下的女性角色不管大小至少都有自己的生活故事。到了本剧,一个个全成了恋爱脑。拿着脑残小言剧本在这种男人戏里,看得我真是糟心。
剧方为了注水也真是费尽心机,任何在原著里跑个龙套打个酱油的女性角色都不放过,戏是能加多少加多少。关键是这里面的女人加戏也不是为了什么剧情发展,作用主要是抛媚眼,跟男人搞粉红,跟其他女人撕逼。这剧里身为女人要是不爱上谁,那都不配做人。
(关于给女演员加戏,我最服瞳儿副本。从进平康坊,节奏就缓慢无比,就干别的去了不时抬头看电视。一抬头就看到瞳儿那张神气的脸,再抬头她居然还唱起了歌???再一抬头开始上演情爱纠葛背叛与复仇的戏码。就这点破事演了整一集,说她不是带资进组我都不信。)
二、误会了,它根本就不是悬疑剧
是我错了,这是部披着悬疑皮的幼稚权谋伪风俗文化剧。逻辑这种东西是个奢侈品,讲不通那就不要讲,反正都比不上让剧情接下去重要。
1、何谓“幼稚”权谋?
按剧里的演法,李隆基直接哭晕在厕所。还让人代政,皇帝怎么不直接退位呢。自周秦之变以来,帝王依靠法术势驾驭臣民,皇权的旁落会直接危及皇帝的生命安全。合着有了宠妃佞臣,李隆基就上赶着自杀了。从上到下的过家家式勾心斗角看得我真是迷惑,编剧你要把《长安十二时辰》搞成权谋剧麻烦你用点心好吗??
(评论有朋友说唐玄宗昏庸,李林甫杨国忠擅权,是唐由盛转衰的节点,后面安史之乱由此产生。我承认李杨乱政是事实,但私以为放任和代政有本质区别。王朝的衰落,和君臣博弈,国家财政,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转换等等,都有关系。我懂得这部剧想利用一个节点展现大唐由盛转衰的过程,但单凭表现皇帝昏庸纵情美色来表现,就有点糊弄人了。真是能力不够,瞎编来凑。)
2、何谓“伪”风俗文化剧?
关于还原唐代风俗,空有一副虚架子。除了服化道,市井全活在台词里。碰上关于制度、等级、观念的问题,全部玩完。角色活在古代,却是现代行事风格,不对,比现代还高科技。
最让人不解的是什么犄角旮旯发生的事,各方各派想知道就知道,你们这到底是暗桩啊还是装了窃听器啊。这还是半天内发生的事,微博热搜都没它靠谱。
其次是剧中有些角色拽得让人甘拜下风,让人忘了这是等级森严女人没人权的古代社会。闻染和王蕴秀,檀棋和所有人,瞳儿和葛老,这相处的,又横又没礼貌,不知道的以为是哪户人家的大小姐,真把他们扔回古代,想必活不过三天。
(有评论说大唐女性地位高。我想说不管哪个时代都有等级制度,就算现在跟上司老板长辈都要有礼貌,古代更严格。唐朝富强开放,所以女人地位相对高,也只是相对,唐朝女人并非生活在世外桃源,不管多开放,也不会是现代自由平等的样子,君臣父子夫妻纲常,依然是社会价值观主导。我指出的这些人,就算放在现代,都是无礼的,都能因为这些言行被人穿小鞋,更别提在古代。)
三、还有些零碎观后感
1、夸奖饰演鱼肠的演员,虽然角色是本剧恋爱脑王中王,可是奈何长的美,脸不僵,跟人搭戏也挺到位,与剧中其他女演员相比就是一股清流。
2、没有说周一围演的不好,但他有时真的,好中二啊,和曹破延的一场对手戏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个浮夸舞台剧风一个电影风,有点好笑。(实名夸奖饰演曹破延的演员。)
3、四字弟弟真的是主演吗?人设不讨喜戏份又那么少,一集下来出场时间五分钟,确定是主演?
4、狼卫一帮恐怖分子,又是怕死想全身而退,又是热爱祖国不惜以死献身,智商还经常掉线,真可怜。
5、葛老葛老,听名字就知道是个老头结果找了个青壮年贴个胡子就上来了。小乙还说什么孝敬您老什么太辛苦之类的台词,他对着个脸上一根皱纹都没得的大兄弟煽情不觉得哪里怪怪的?这片子欺负中国人分不清黑人兄弟的年龄还是咋滴??(写这段之前不知道这个演员来头还挺大,说不得说不得,感觉被冒犯的朋友,是小人有眼无珠哈。)
5、瞳儿,那位低等妓女,从头到尾像只落了难的凤凰,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哥的女人?还有这角色的脑回路也是清奇,作为一个不入流的十八线服务业人员,要姿色没姿色要才没才,被男人背叛以后还向黑社会boss发出怒吼:“一定要捧红我我他妈要当头牌!还有想听我情报先给我升职加薪!!” 我:???捧红你个大头鬼啊,我要是黑社会老大你情报说完就碾死你。
PS:
1、有人说我要求高,是,可能在一些朋友看来我确实有些苛刻。要是以我对一般小言剧的标准要求,这剧还不错,可是既然剧方标榜自己国剧良心,那我就以心中良心国剧的标准来看此剧。我看了,我也看不惯。我看不惯商人端盆注水肉还大张旗鼓自得其乐,看不惯商人在菜里撒上点好佐料就能让人以为佐料是菜本身。食客不严格,凭什么还要求商人改进菜品呢。
2、我吐槽没想说服谁,认同我的朋友相逢是缘,不认同的也请您一笑了之。
3、欢迎理性讨论,人身攻击的还是别出来丢人了。一看就是水军的网友,也慢走不送。
有些朋友质疑我的观剧标准,那我就借此做一些解释说明。
先说我的评分标准:
五星(力荐):优秀到会让我无视时间地点人物的向人安利的佳作。
四星(推荐):如果和朋友聊到有关话题,会推荐人看的作品。
三星(还行):觉得没白看,但跟人安利还差点意思。
二星(较差):看了觉得浪费时间。
一星(极差):看完想捅创作者刀子。
《长安十二时辰》开场精美,有国外优秀电视剧的风采,那我就用国外优秀电视剧标准看呗(可能这就是一切悲剧的根源)。看了觉得徒有其表受到欺骗,有什么问题。
近些年国内剧集首推《白夜追凶》,同样是悬疑题材,同样是优酷头部电视剧,二者在剧情水平上差太多了。
有人问在我心中什么是好剧,我并非阅片无数,我有什么标准也不重要。看剧不可避免带有感情色彩,谁能完全不失公允地评价一部电视剧?又有什么评价体系可以称为完全不失公允?我说喜欢新加坡版的《神雕侠侣》,喜欢央视版《笑傲江湖》,觉得权游第六季之后辣鸡混乱,觉得《超感猎杀》就是部无聊偶像剧,指不定还有人喷。
再说些废话。
好剧需要沉淀。一部剧集出来,等十年,等二十年,当剧中演员不再当红,当观众早已忘记当初宣传的噱头,而依然被剧情牵动,为人物纠葛惋惜,才是好剧。以这种标准看,《长安十二时辰》,还差得远。
=======
有位朋友问我前几层评论怎么被删了还批评我心眼窄,看得我真是满脑门子问号,心想别人口吐莲花被举报关我什么事,于是进原贴看了看。
目前三个都是被举报删评的,但只有一位是因为口吐莲花,这层的仁兄上来就人身攻击于是被路见不平的朋友举报。
另两层都是同样觉得这剧不好,但是说的话根本没什么攻击性,我看就是被回复得多了有人看不下去举报吧。
只记得其中一位朋友的原评论:这剧是一流的服化道,三流的编剧导演,超一流的水军。
以上。
这剧我说老实话,炒作的水平蛮高的。
连豆瓣都能攻陷,牛。
当然了,也有可能是资方给力,这个就不乱猜了。
这剧优酷独播,竟然6天6万评价数量。
牛,真的牛,看得人真多。
而且都喜欢上豆瓣。
下血本了。
也别统一用什么外宣词啦。
又是“看不懂智商低”、又是“悄悄开播”、又是“十七岁作品,时隔两年”
又是“服化道一流”,又是“您只配看国产三流脑残剧”。
对不住,我真的笑了。
一个电视剧,又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有什么看不懂看得懂的。
我看
的时候,也没说看不懂啊,何况是国剧。
建议曹盾导演好好揣摩揣摩,怎么把故事讲好。
而不是一开头来一个毫无意义的长镜头,光第一集就不止一个长镜头。
开头的长镜头,我半点没有感觉到所谓的盛唐。
你摄影出身,但是自从上过你
的当之后,我就觉得你不是那么可靠了。
张艺谋也不是靠拍满城尽带黄金甲,蜚声全球的吧?
所有的演员都在撕裂,过度的用力。
每一帧都在说,“你看我这画面多高级”。
“在众多国产剧的矮子里,我算制作精良了吧”。
只会给观看者,带来一种不适感。
真的,光是知乎和豆瓣,刚开始吹得我以为这剧已经上天了。
我看评分的时候就感觉不对劲,三四天就5万评分,what?
你这播完没个二三十万评分,说得过去?
讲好故事,是电视剧最基本的吧。
从这一点上,连
的水平都达不到,虽然这也是一部水分极大的剧。
陈还是个歪嘴。
等你评分到6.5-7.8之间的时候,我自会打回3星。
别把剧当信仰。
动不动就“您智商低”,“智商低就别看了”,“脑残滚回去看你的三流脑残剧”。
搞得跟个邪教似的。
看剧,就要少关注故事以外的事情。
情节的顺畅都做不到,只会在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毕竟,
美人在骨,
不在皮。
我一直对唐宋明三个时代社会生活史、服饰史较为关注,看#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 ,特别留意了最为直观的服装造型,先在这里表扬表扬该剧服饰设计。服饰、化妆、道具考究,观众可以看到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里唐墓壁画、唐俑文物等原型很接近。在国内影视剧领域,空前意义上,首次呈现了原汁原味、如同壁画陶俑中走出来的唐人软裹巾子幞头、箭袖窄领缘开胯圆领袍、官员各色圆领襴袍、唐代半臂及蹀躞带、佩鱼袋等形象。形制非常遵循历史真实,在服化道的考究还原、贴近历史原型程度上,堪称国内古装影视剧领域一个新的里程碑。
台词的称谓也很专业,如剧中呈现了唐代把皇帝叫“圣人”“天家”“大家”而不是一口一个皇上、陛下,父亲及父辈叫“阿爷”“耶耶”而不是整天爹、父亲(北朝民歌《木兰辞》“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杜甫《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爷爷一辈称“阿翁”“翁翁”,奶奶称“阿婆”“婆婆”,答应称“喏”,宰执以上大官叫“相公”,官员称呼“姓+官名简称”(如剧中李司丞、何监、崔旅帅、吉副端),年轻男子叫“郎”“阿郎”“郎君”,上了年纪男性叫“姓+排行”(李十二)或“姓+丈”……
采访中主创团队说这次设计剧中唐代服装时,参考了大量唐代壁画陶俑等资料,空前地还原出了唐代圆领袍的真实面貌,男演员都束发戴巾子、帽或冠,这才是中国古人的真正打扮,而不是以往屏幕上那种奇怪造型或者设计师天马行空、逞能臆造的外星人服装,在古装剧服装上这样程度的兼顾历史还原与视效创新真是空前未见的。之前你在唐朝的任何电视剧里看到过这种细节严谨的箭袖窄领缘加横襴形制的圆领袍与开胯衫吗?
有了这部剧能让更多人知道“唐朝风貌原来是这样”,以后的人拍古装片也有个参考对象了。央视80、90年代很多老电视剧对服饰挺考究的,但因为那时信息与技术条件的局限,社会上对古代装束的考据复原没现在这么多和精准,本质上仍是衣箱化的“戏服”,根本没有朝代之分,我很多年不看国产古装剧,因为近年来拍的国产古装剧在我眼里,很多是假大空的逢场作戏过家家,影楼装满天飞,网游风盛行,披头散发,演员很奇怪的装束,很反感这种审美,可能很多人眼里觉得所谓"古典美"的东西,在我眼里纯粹是现代人的审美自负,并且不好看。我想古装剧不仅仅是纯为了剧情娱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也将传播祖国历史文化的光荣使命肩负起来,如果我们的历史剧老是那种在服装道具方面不负责任的胡乱臆造,这对大多数仅依靠视频了解历史的观众来说,先入为主的是多么大的误导。
这次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据微博网友说,国内目前最著名的中国历史服饰复原团队之一的“@装束复原”以及甲胄复原研究团队的温陈华、萧何众位老师(此团队与参与《清平乐》《隐娘》衣裳考证的@扬眉剑舞 团队等目前都是国内历史服饰最考究的顾问团队)都参与其中,所以确保了历史服饰的正确,在细节各方面将真实的唐代风貌还原出来,基本形制上较为严谨尊重历史面貌,细节上考究,又兼顾了荧幕镜头呈现效果与现代审美度,设计上尊古又不泥古,富有创新。希望取得较好收视率,进一步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对古典题材感兴趣的观众,在如今国产古装剧劣币驱除良币、泥沙俱下的现状下中,能够看得到这么一部如文物般的“清流”诚意作品。
已将首波12集看完,更新一下,细说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衣冠典制
卷之一 服装篇
了解汉服的朋友都知道,中国古代服饰早期最明显的特征是交领右衽、上衣下裳,包括裋褐交领短衣、衣裳连缀的长袍深衣(有曲裾、直裾等类别)等,在汉晋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原及汉文化区域内先民们的穿着的汉服都是这一特征。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异族入主中原、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汉族传统服饰也加入了新元素,这就是具有胡服特征的——圆领袍衫,为汉服体系里注入了新鲜因子,引领了服饰文化新的风潮,圆领也从而成为之后中国传统服饰里很重要的类型之一。
幞头折上巾子——最流行之首服
要说唐人形象最鲜明的特征,除了衣着窄袖圆领袍衫外,最明显的是头裹幞头巾,以为反映唐代题材的影视剧了,不分时期,统一设计出的各种类型的黑色幞头行状的纱帽,基本上都不是唐代幞头的真实形象。
幞头,也称折上巾最初是一块四方皂帛,俗呼帕头,由前幞后,包住发髻并缚结。北朝末至隋之际,发展为在方帕上裁接出四脚,覆于头上,后面两角朝前包抄系结于额顶,前面两角绕至脑后缚结下垂。幞头脑后的两脚逐渐变长,并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系结方式和形态。幞头本为柔软布帛,裹于头上难以成型,不甚美观,所以早期幞头形象也十分平矮。初唐开始在幞头内衬以硬质“巾子”,幞头裹在巾子上,使外观硬挺,巾子与幞头需配套使用。巾子的材质有木有竹篾、丝葛,其流行样式也随风潮频频改易。自初唐以来有“平头小样”、“内样”、“武家诸王样”、“英王踣样”、“圆头官样”、“仆射样”等多种。阿斯塔那176号唐墓曾出土一件难得的巾子,以丝葛制成,满布菱格孔眼,涂以黑漆,即是盛唐样式。微博网友@ cromartie 曾专门发文展示裹幞头巾子的正确流程。也见@陶冶-误人子弟(唐代幞头扎法推测尝试 - https://weibo.com/p/1001603877000254456595)。
箭袖圆领开胯袍衫——爆款的全民日用服
圆领袍衫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外衣。最明显特征是圆领、窄袖、右衽,领口和前襟各有一枚扣袢系合,长度一般在小腿至脚面之间,有里子的夹衣为袍,冬可絮绵,衫为单衣,不分士庶、男女、老幼以及地域,皆喜着圆领袍衫(受五胡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文化差异影响,总体上北方圆领更流行,南方则大袖宽衣的交领衣还在流行)。
但日常一般场合及日用活动的是箭袖圆领开胯袍衫,此类袍衫腰部以下两侧开衩,衣袖一般较窄口紧根松,从手腕部到肩部逐渐做宽,俗唤箭袖,唐人将此衣式称为“缺胯衫”或“开骻衫”,《新唐书》车服志说“开骻者名曰缺骻衫,庶人服之。”为唐代庶人、军士所常用,因为便于活动,缺胯衫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比襕袍衫频繁的多,到宋明成为真正的“常服”样式。而襕袍的地位则上升为更加隆重的大袖“公服”。唐代人穿圆领袍通常都里穿交领絆臂、圆领中衣,唐人圆领袍衫领部系扣还可以解开穿,类似现代大衣的大翻领。
圆领襕袍衫——正式场合的制服
正式场合及制服类的圆领袍衫不开衩,膝下用一整幅布接成一圈横襕,称为“襕袍”、“襕衫”,有附会古深衣上衣接下裳相连之意。襕袍在隋唐进入官员常服制度,成为正式场合的制服,唐代壁画、陶俑中,文武官、内官着襕袍的形象很多,见后文附图。
圆领襕袍不同的衣身颜色及不同材质的革带代表了官员不同品阶。“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鍮石带銙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銙七。——《新唐书·车服志》。”秘书监贺知章,穿紫色,太子右卫率姚汝能,穿绯色服,徐宾八品,着深青色。
鱼袋是唐代官员特别佩戴物。“宫殿门、城门,给交鱼符、巡鱼符。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左二右一,左者进内,右者随身。皇太子以玉契召,勘合乃赴。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某位姓名。官有贰者加左右,皆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新唐书·车服志》”金鱼袋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相当于通行证,所以剧中曹破延为了这个通行证杀了焦遂。
交领、圆领半臂——唐代短衫
半臂,即短袖或无袖上衣,交领、腰下接襕。与襕袍不同的是,半臂之襕通常为异色,并且自腰而下至膝,形似短裙。唐人一般将半臂在圆领袍衫之内。半臂的面料有时选择比较华丽硬挺者,穿在袍衫之内的半臂,使男子肩背显得更加挺拔魁梧,大量唐代陶俑、壁画均描绘出了在圆领袍衫之内隐隐鼓起的半臂轮廓,显的圆领袍衬托下臂膀圆融、腰身壮阔。
待更新……
卷之二 称谓篇
长安十二时辰在台词的称谓也很专业,如剧中呈现了唐代把皇帝叫“圣人”“大家”“天家”而不是一口一个皇上、陛下,父亲及父辈叫“阿爷”“耶耶”(比如杜甫著名的《兵车行》中就有“耶(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木兰辞》里“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而不是整天爹、父亲,爷爷一辈称“阿翁”“翁翁”,母亲叫“阿娘”“妈妈”,奶奶叫“阿婆、婆婆”,对上级称“官人”、“上峰”而不是一味地称“大人”,宰执以上大官叫“相公”,官员称呼“姓+官名简称”,年轻男子叫“姓+排行郎”“郎君”“阿郎”,上了年纪男性叫“姓+排行”或“姓+排行+丈”……对于人物的称呼问题,往常所看的国内古装电视剧中,里面的人物之间称呼不分时代、场合的不同,流于想当然地自以为是,难能可贵的是这次的《长安十二时辰》注意到了,很值得鼓励。
唐朝时期奴婢称呼男主人为“阿郎”“我家阿郎”或者直接就是“主人”,而“某”则是自称,在唐朝时期是没有奴才这个称呼的,这个称呼“发扬光大”是在清朝时期,在当时自称“某”是正常的,而剧中执事说的“长源"则是李必的字,古代男子成年时期都要为自己取一个字,我们还是以杜甫为例,杜甫字子美,所以和杜甫相熟的人就可以称呼他为杜子美或者子美、子美兄都是可以的,如果想表现的更加恭敬一点的,可以称呼对方为姓+公(丈、老),接着以杜甫为例,如果有人想要特别的表现尊敬,就可以称呼他为杜公、杜丈、杜老,在唐朝对于皇帝的称呼并不是我们平常所看的古装剧中张口闭口的皇上,而是流行称呼皇帝为“圣人”,如果是皇帝身边人则可以称呼皇帝为“大家”,在宋朝称呼皇帝则是”官家“较多。
卷之三 礼制篇
〇唱喏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对唐代服饰礼仪的还原让我泪目了,礼仪指导请的是李斌老师(张晓龙老师团队的高足,指导过琅琊榜、甄嬛传、芈月传等),此次重现唱喏,叉手礼,人物神态、称呼、饮食等唐宋时期的礼仪习俗,向大众展示了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彬彬然的仪式感。
唱喏,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俗。指男子作揖,并口道颂词。宋代已流行。用于下属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即给人作揖同时扬声致敬。原为应答之声,东晋时氏子弟用以为礼,当时人颇以为异。后乃遍用之。唐裴铏《传奇·崔炜》:“女酌醴饮使者曰:崔子俗归番禺,愿为挈往,使者唱喏。”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古所谓揖,但举手而已。今所谓喏,乃始于江左诸王。古代的“唱喏”,为站立礼,分躬身和直立,两手抱拳作揖,唱喏还分小喏、长喏、肥喏之别。
〇叉手礼
看电视剧的朋友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剧中的人物不是抱拳礼,手是这样奇怪的样子,听话时行的“叉手掩胸”礼是这样,向尊长回话说话时,行的“叉手向前”礼,剧中也有表现。其实这种礼仪名为“叉手礼”,这种礼仪一始见于西晋,流行于唐、宋、元,叉手礼在唐代才与社会上流行开来,唐代柳宗元有诗云;“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此时的叉手礼是男子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而女子则正好相反。一个“叉手礼”有什么稀罕的呢?这是我们历史上曾经流行一千多年、又消失了近五百年的日常生活细节。
这种“左右手相握抱胸”的姿式,大致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到元代和明代小说里还常见,而它最流行的时期,就是唐、宋、元。在唐代笔记小说、敦煌曲辞、宋文元曲里,时不时就会蹦出来一个“叉手向前”“叉手不离方寸(心脏)”,视效文物,则以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里几位听曲子的官员最为著名和典型。这是中古时代,社交场合男女老幼安静倾听时最常用的礼仪性姿态,元朝时候,“小儿六岁入学,先数叉手,以左手紧把右手,其左手小指指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也”(王虚中《训蒙法》)。教娃要先教他在社会上怎样行礼不失仪,以免养出个熊孩子。
〇天宝年号
大家都知道改动后成片字幕里的“天保”就是“天宝”,那么大家是否又注意到,天宝三载这个年份本身就别有玄机?《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玄宗天宝三载:“春,正月,丙申朔,改年曰载。”查任何史料,天宝年号纪年,元年、二年曰某年,自第三年起曰某载。这种以载为年的叫法自三载至十四载,又至肃宗至德二载,一共用了十四年。在官方纪年的称谓上折腾改革做文章,这是自命不凡的皇帝们执政期间常有的事情。或者说,是帝国栋梁们吹捧明君盛世,表达价值存在的一种方式。改年曰载,全靠大伙儿捧场!《尔雅》八,释天:“岁名——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此为先秦各朝谓“年”之异称,唐尧、虞舜时代称年曰载者,取四时始终之意。玄宗崇道,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天宝初年的大唐帝国,确实可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此盛世景象在推行除周复唐(虞)的玄宗看来,尽是唐虞之治的风气。改年曰载之举,正是帝国上下志得意满的表现。
〇中书门下大诏令
大诏令。唐大诏令由门下省审核颁布,所以开头会加上“门下”,这才是唐、宋时期圣旨的样子,而不是一般电视剧不分时代、场合,一律如明、清以后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里西市开市,长安有东西两市(买东西就这么来的),西域客商多到西市交易经商,所以异域风最浓,而西域美食、妹子也吸引大量文人骚客,李白曾诗“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也是个老司机了。现在西安有个西市博物馆,建在西市旧址上,值得一看。
〇日月星三辰旗——华夏各朝通用国旗
长安十二时辰在张小敬回忆烽燧堡之战,以及在闻无忌家中时,都有三辰旗形象出现,这个细节太令人佩服了。三辰旗就是日月星辰旗,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应用最广的旗帜之一。三辰旗可以说是华夏天子的标志,也是华夏民族的旗帜,后来民国使用的青天白日很大程度有三辰旗的味道,如果说代表汉族最正统的非三辰旗莫属,而不是什么龙旗。日月星谓之三辰,画于旌旗,象天之明。三辰象征天、昊天上帝、天道,是自舜帝以来儒教的标志。云“王画日月,象天明也”者,圣人与日月齐其明,故旌旗画日月象之。最早大概出自《左传·桓公二年》臧哀伯云“三辰旗旗,昭其明也”。汉郑玄对《周礼》的《司服》篇“王之吉服”做了如下扩展注释“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画於旌旗,所谓三辰旗旗,昭其明也。”三辰,日月星,则此大常之画日月者也。三辰也象征天、昊天上帝、天道,是自舜帝以来代表华夏天子最尊贵的标志。上图为晚唐(归义军)时期莫156窟南壁下部张议潮出行图。下图为网友“王者自由”据此复原的三辰旌旗图。
〇音乐——大唐“林夕”李白的诗词
连片尾曲每一首皆是李白的词,请的是西安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学院的赵亮棋与刘小山两位名家,曲风很喜欢,多用的是中国传统乐器与五音宫调呈现出的。我最最最最喜欢的一曲是檀棋为张小敬、伊斯清唱《侠客行》后张小敬回忆烽燧堡之战箫规那段背景音乐(也即12集片尾纯音乐,26集姚汝能对徐宾火后遗体感伤那段出现的音乐),萧声为主乐,曲调哀婉,颇有古风,感人至深(据说后头会出影视原声OST“淡淡的忧伤”)。
卷之四 历史细节篇
〇张小敬、姚汝能人物原型
张小敬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可能很多人会下意识地以为,这个主角是完全虚构出来的——毕竟就光听这名字就感觉很现代,像是个邻居家的小伙子。但其实没这么简单。亲王在原著小说的后记里提到过——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仓皇逃离长安,走到马嵬坡时,太子李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发动兵变,意图除掉杨国忠。说来也巧。这一天,杨国忠正好碰到几个吐蕃使者,就跟他们谈了一会话。谁知正好被人逮住机会,周围人高呼杨国忠与吐蕃勾结。杨国忠大怒,正要开口辩解,然后——据古籍《安禄山事迹》记载: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便即枭首,屠割其尸。有了这位英勇的张小敬带头,周围人便士气大振,一鼓作气包围了驿站,迫使皇帝处死杨贵妃,这也就是著名的马嵬坡兵变。关于“张小敬”这个人物的记载,便也到此为止,只留下了这一句话,再无其他。
记载下张小敬名字的那本书《安禄山事迹》,其作者署名为“华阴县尉姚妆能”,没错,正是跟在张小敬身边的那位作家。关于这个姚汝能,史料记载也几近于无,只留下了这一本《安禄山事迹》。史料的欠缺,刚好给了文学创作以想象的空间。历史上的张小敬一定想不到,他这个匆匆现身一次便随即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会在21世纪又活了一次。而且,谁又能断言,这些故事在当年就一定没有真实发生过呢~
附录中贴一些唐代壁画里圆领袍资料引用了微博达人@燕王WF@扬眉剑舞@装束与乐舞等的相关资料,希望了解详情的可以移步@扬眉剑舞先生豆瓣、微博 https://www.douban.com/note/303151044/
就近几年的国产古装剧来说,长安十二时辰绝对称得上诚意之作,布景场面宏大,再现长安盛景,服道化细节更是考究,无不透漏着诚意认真、细节严谨。电影级别的质感,画面精美到随手一截都是一副画卷,每一个造型,你都会想起美术书、博物馆里的一幅画,一个人物,一个场景,将中国唐代先民的高级审美准确还原了,这应该是中国古装剧史上目前为止最能正确反映唐朝面貌的电视剧。艺术创作的魅力源于对真实的重现、演绎、虚构、架空,鲁迅将后者称之为“诳”。如果一部影视剧没有堆叠海量的细节相互支撑,没有构建统一的逻辑首尾印证,观众又如何会被诳住呢?《长安十二时辰》中呈现的唐代风情,未必全部细节是历史的真实,但一定达成了艺术的真实。当然,也并非所有观众都能看得仔细、懂得欣赏这种细节审美,如人汲水,各有体会罢。
巨岩/ 2019年7月3日
07.28,开播一月后更新,这次谈谈剧中反映的唐代军制。
【唐前期的府兵制度】
府兵制,是关陇集团四政权(西魏、北周、隋、唐)创始人西魏宇文泰创制的,是一种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兵农和一、寓兵于农的制度。这套制度简要来说,就是国家直接向“编户齐民”普通耕地平民征派兵役。按照唐初设计的制度,在天下各地设置“折冲军府”五六百个,府兵由各地军府从所在州县的农民中挑选,年二十入役、六十免役,平时在家生产、农闲训练。府兵在地方集中训练,或轮番卫戍京师(在唐代府兵还要到京师值守都城安防,叫做“番上宿卫”,是为义务劳役),或维持地方治安,遇有大战则由朝廷确定出兵规模,任命统兵将帅,向地方征调府兵。对于被征调入伍的百姓来说,从军十几年后退伍,按制度可以免除其他税役。
“军府”只是管理府兵的户籍和日常训练, 既不能统领“番上”的府兵,更没有战时指挥权。番上府兵,由十六卫大将军统领;战时指挥权,在皇帝选派的元帅手中。
【北门禁军六军】——以龙武军、神武军、羽林军为中心的解说
唐初的中央近卫军主要分为南衙府兵十六卫和北门禁军六军,左右龙武军是唐代北门六军禁军名称之一,也称左右万骑营,与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共称北门禁军六军。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置。贞观中太宗置左右屯营,其军士号曰飞骑。又选飞骑中材力骁捷者号为百骑。高宗龙羽时置左右羽林军,百骑属之。武后时改羽林百骑为千骑。景龙元年(707年)改千骑为万骑,分左右营。开元以后开元二十六年(一说二十七年)玄宗正式改左右万骑营为左右龙武军。因其初属羽林,故《通典》谓: “开元二十六年析羽林军置左右龙武军,以左右万骑营隶焉。”左右龙武军官属同羽林军之制。参见“左右屯营”。
剧中的龙武军就是护卫皇城、宫城安全的,由皇帝、太子调用的禁军,甲胄为银盔银甲金边;神武军由皇帝直接调用,金盔金甲金边。
【南衙府兵十六卫】——以右骁卫府、左监门卫府为中心的解说。
唐初的中央近卫军主要分为南衙十六卫和北衙六军,其中南衙十六卫指的就是唐初的府兵制的设置。十六卫遥领天下数百个折冲府,这十六卫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其中,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掌皇帝侍从、仪卫,这四卫并不分管府兵。
十六卫再加上东宫六率府遥领天下600到800个折冲府,各府的府兵有两个任务,其一为到长安宿卫(番上宿卫),其二就是出征,其他的时间就是参加训练以及从事生产养家糊口,这就是唐初府兵制的特点。这些折冲府又分为三等。而左右卫各领60府,其它卫领40到50府,剩余的就隶属于东宫六率。也就是说右威卫遥领40到50府的兵力,大约四五万的兵力。诸卫的最高长官是大将军,为正三品。
府兵的中央主管衙门“卫府”(十六卫),既是卫戍京师的禁兵,又是统领天下“府兵”的领导机构。唐朝“十六卫”遥领天下折冲府(军府),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府兵和禁军的合一。即以“卫”统“府”。但值得强调的是,十六卫大将军对天下军府只是“遥领”,并不具备真正的战时指挥权。战时,由皇帝临时派行军大元帅为最高指挥官。军府、地方州县长官、十六卫和行军大元帅互相制约,没有人能够单独控制军队。这样一来,虽然天下府兵驻地分散,仍然是皇帝能够直接控制的中央军队!中唐以后,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土崩瓦解,十六卫丧失战斗力,从此之后,仅为仪饰之用。
右骁卫。唐代府兵十六卫中的一卫。设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凡翊府的翊卫、外府豹骑番上者,分配之。分兵守诸门,在皇城四面、宫城内外,则与左右卫分知助铺。剧中宰相林九郎调用的就是右骁卫,统帅是甘守诚,甲胄为银盔银甲。
左右监门卫。剧中骠骑大将军仪郭利仕车辆来往仪从护卫的就是左右监门卫,统帅是高全。
【府兵太子四率】————以太子右卫率府、旅贲军为中心的解说
剧中的姚汝能官职是太子右卫率,那也是东宫执掌军事的官员,论品级则至少正四品。不过,毕竟只是供太子见习,当不得真,归东宫名下的军事管理机构,从规模和职权上,都无法和皇帝相提并论。更不用说有唐一代直到玄宗年间,做太子的时乖命蹇,能无风无浪真正熬到登基的本来就屈指可数。
“旅贲军”,居中所谓隶属于“靖安司”的东宫“旅贲军”,网上有人说是作者杜撰,恐怕不确。这支部队在历史中是留下了记录的。东宫本来就是储君所居,设置若干军事管理机构作为下属,供太子熟习政务,也是题下应有之义。按唐代的制度,东宫名下的设有十率,是由太子管辖的军事机构。其中的左右司御率府之下的折冲府,其府兵番号就是“旅贲”。剧中李泌调用的就是旅贲军,统帅是崔器,甲胄蓝底黑甲。
【彍骑募兵】——以“第八团”“守捉郎”为中心的解说
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度已经走向崩溃。其实,从武则天时代后期,随着大地主土地兼并的加重,均田制已经趋于解体,国家控制的人口减少,地方能够征调的兵源便逐渐枯竭。兵源枯竭也直接影响了唐军的作战能力,天宝七载,高仙芝统兵讨伐小勃律(这也是剧中提到的一个西域国家),仅在一个边境城堡,就留下了三千多羸弱不堪征战的士兵。再加上玄宗朝对外用兵频繁,唐军的兵源更是入不敷出。所以国家出钱招募职业化的募兵开始成了补充军队员额的通行办法。
从开元年间开始,募兵就成了补充军队员额的通行办法。剧中的主角张小敬,按剧中情形来看,曾经应该就是最早一批“兵募”,剧中所说旧历(开元)二十三年,也就是从府兵中再征集的、担负长期作战的兵员。因为还在府兵制的框架内,所以从编制上讲,张小敬隶属“第三十三折冲府第八团”。但毋庸置疑,第八团这样的部队已经是常备军的性质,在唐代文献中,张小敬这样长期戍边的士兵,又被叫做“长征健儿”。与“兵募”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彍骑”“长从宿卫”之类的称呼,指的都是各种名义的募兵。
导致第八团几乎全军覆没的安西烽燧城一战,按剧情设置,是节度使不肯出兵援救。其实也不难理解,募兵制推广之后,作为唐帝国边境守备重要支柱的节度使,兵权便开始上升,名义上由中央指挥的军队,逐步成为边镇将领的私人军队,直到最后演变为藩镇。唐初设计的“内重外轻”的全国兵力部署,也“太阿倒持”,边疆节度使手中的部队,反而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军队。原著小说中,还出现过由边兵蜕变而来的雇佣兵“守捉郎”。唐代的军制如何崩坏,从中可一叶知秋。
小巷人家
外科风云
永夜星河
火线三兄弟
陈情令
卿本佳人2024
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
播放指数:13958℃
打动到我的点:n1.崔六郎为了给弟弟买军籍一辈子只能吃流食,他死了以后弟弟给他供了一张大饼,那估计是他生前最喜欢吃却永远无法享用的食物。n2.曹破延在理发tony老师的店里刮胡子,他坐的位置一直是比较阴暗的,后面小女孩捧着衣服出来他蹲下和小女孩讲话的时候光完全打到他身上了,让他从阴暗到光明的那一瞬间,是思念自己女儿的心。
3.开始崔器衣服湿透是因为他跳渠去追曹破延但没有追到只好湿漉漉回靖安司复命。
4.救曹破延上来的那位大叔给曹破延倒出来暖身的酒是红酒,杯子是贝壳形状,从酒的品种和杯子的造型就对当时繁盛的大唐长安贸易可见一斑。
5.第一集旅贲军一个士兵悄悄跟着崔六郎带着曹破延进货栈,躲在墙角把刀伸出来一点点横在上臂上是为用刀锋反射货栈门口的情景。
6.第一集李必噼里啪啦的夸奖了一通他们靖安司的大案牍术员工们,张小敬来了一句“你信他们吗”“信”,到了十二集,张小敬的这句话也成了李必自己的:他们可信吗?我觉得张小敬当时问那句话应该是在李必前面向他介绍徐宾怎么通过大案牍术找出来他,他的情况的时候有了一丝丝疑惑,因为好像的确他是那么个情况但好像又有哪里不对。
7.靖安司放沙盘的大厅最里侧赫然有一个真武大帝的上半身雕像,说明靖安司的确是一个临时机构刚刚成立不久,连办公地点也是寺庙改造的,正好应该就是原来的大雄宝殿之类的大殿在空间上上下隔为两层。另外关程森和张小敬的牢房里也有雕像的身影,有一尊还正好在牢房的外墙的位置。没有将雕像请走就动工改造了,一是说明时间紧迫,二是主官修的是道教(个人理解,不妥删)
8.第六集两个主角两条线,他们都在拿自己最最珍视的东西换长安百姓平安。张小敬和葛老换,用自己视若性命的道义和比自己命还贵的兄弟的命,换一个线索;李必和林相换,用家族的荣耀自己锦绣的前程甚至性命,换靖安司的查案权。
9.第六集在张小敬的回忆里面,小乙为了争取到做暗桩的机会切掉了自己一截小手指,小乙死了以后张小敬也切掉了自己的小手指,说“换小乙一个全尸”,他不光是为了保小乙的眼睛,也是为了还他一截手指头,让他完完整整的……(写到这我哭了)
10.今晚哭着来补充😭。今晚崔器抖着手蘸着鲜血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写长安二字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来开头的“长安 焦遂”,有人安安逸逸自然而然的生活,有人却需要血泪来换,多希望崔器还活着,也能有一日面对所有人把酒自称“长安 崔器!”(我去哭了今晚我的眼泪不值钱崔器对不起我再也不骂你是憨憨了😭)
11.经提醒回看:在靖安司当着李必的面杀了安柱国和另外一个老吏的那个士兵是陆三!陆三!一个和这群老吏朝夕相处了那么久也许还受过他们日常照顾的那个陆三!
人啊!怎么能这样!我太愤怒了!
12.长安十二时辰,看完了,一切从开市鼓开始,又在开市鼓结束,“我要当宰相!”李必和徐宾,一个第一集一个最后一集。本剧明暗两条线:明线是李必追查阴谋,李必想做宰相;暗线是徐宾制造阴谋,徐宾想做宰相。鲲鹏展翅九千里——两个人是一样的理想一样的抱负一样的目标,那就是匡扶天下庇护万民重回盛世,“总有一个人,要做那盏灯”,我的眼泪为徐宾而流。
唉!
End。
昨晚也是一口气先看了5集,剧情非常紧凑、设计考究,背景格局较大,制作比较精良,尤其在还原唐代繁华街市、胡汉混居的盛景上相当让人服气。随着剧情的展开,故事里多方势力逐渐显露,叙事简洁明快,同时还能交代得很清楚。唐代的地名、官制、职称等词汇一开始比较生僻,另外,台词文言文的倾向较重,前几集需要适应一下。马亲王的原著我没看,就目前已经看到的剧情简单梳理下:
故事背景梳理:
1、年代时间:剧中天保三年的原型应该是唐玄宗天宝三载。
天宝元年的时候,唐玄宗改把年号从开元(公元713-741年)改为天宝,这个时候他很骄傲,开始想着养老享受,开元盛世结束。重用李林甫(剧中的右相林九郎),宠幸杨玉环(即杨太真,剧中的严太真)。
李林甫是玄宗年间在位时间最长的权相,做了很多不得人心的事,包括陷害太子李亨(唐肃宗),提拔任用胡人将领。这为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的安史之乱埋下伏笔。
故事每集半个时辰,即现在的一个小时,片头日晷的刻度投影指示当时的时辰。投影随时间顺时针旋转。
综上,故事的大背景是,唐代由最强盛转向开始衰落,乱象开始滋生的节点。第一集,“巳正”这个时辰的的注解是大荒落,也正是一个由阳光极盛,要开始光线转弱的时间。“长安十二时辰”可以看做大唐盛极始衰的一个缩影。
2、长安舆图
由于唐代禁止汉人从事国际贸易,因此国际贸易主要由中亚胡人(粟特人为主)进行,产生了一批粟特人大富豪。这些中亚胡人主要在西市交易,常常以族群聚居在西市附近。前几集张小敬被胡人围困的怀远坊就紧挨着西市,怀远有“怀柔远夷”的意思。
3、已经显示的多方势力、人物:
==保卫长安方==
李必:原型李泌,7岁被唐玄宗赏识,号称神童。靖安司司丞,保卫长安的主要人物。
张小敬:死囚,不良帅,相当于侦缉员(不良人)的首领。
何执正:原型贺知章,有名句“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被曲解为太子要上位。靖安司主理,84岁高龄还想着保护李必,但马上自己也未必保得住了。
程参:原型岑参,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剧中是个乱入者,博闻强记。
==朝廷权贵==
圣人:原型唐玄宗,迷恋严太真,重用林九郎,疑心太子夺权,疏远何执正等忠正老臣,要养生享受生活。
太子:原型李亨(唐肃宗),与右相林九郎敌对,有被废黜的危险。有何执正、李必等的支持。
林九郎:原型右相李林甫。长于权术,老谋深算。
==入侵长安方==
狼卫:原型突厥残部,突厥人的图腾是狼。东突厥在唐贞观受打击灭亡,归降的被安置在朔方(灵州,现在的宁夏域内)一带,在唐高宗之后,突厥的影响力逐渐在中国消失。狼卫想要在长安制造大混乱。
贵人:狼卫头领。
曹破延:狼卫将领。
龙波:帮助狼卫搞长安地图,但对贵人怀有戒心,不完全一条心。
==其他势力==
熊火帮:黑帮势力,与张小敬有仇。
胡商:自身抱团群体,同时又与唐合作。
4、剧情
李必要抓一组16个潜入长安城的狼卫,用大案牍术(古代的大数据)选出了两个死囚,一个是靖安司军官崔器的哥哥崔六郎,一个是张小敬。
李必一开始派崔六郎跟狼卫打交道,没想到围捕的过程出了岔子,16个狼卫死了15个,一个狼卫曹破延逃走,崔六郎也被杀了。李必只好启用张小敬。
张小敬原来就是不良帅,侦查能力自然是很强的,行事作风又极度彪悍,完全不顾规矩。
故事的引子从这里开始,然后分两条线。
一条线,就是张小敬为了抓曹破延,发现狼卫要在长安纵火毁灭长安城的惊天阴谋,展开反恐斗争:
保卫长安方李必和张小敬进度:
1、围捕16人狼卫的丙六货栈,货栈主人原来是流浪汉,他建客栈的钱来自哪里?
2、顺着卖长安地图的商铺,张小敬姚汝能追查到龙波和他的“娘子”,龙波的住处搜查到一块妓坊的恩客令,但妓坊各方势力复杂,不易继续追查。
3、从在怀远坊死去的狼卫的嘴里,张小敬听到黑色的骨头、阙勒霍多,在程参的帮助下,破解出意思是地狱大火。张小敬盘查油料的使用情况。
狼卫方进度:
1、狼卫已经聚集到位;
2、等长安地图,龙波的“娘子”已经取得地图,但龙波不想直接交给狼卫;
3、挟持大将军的女儿;
4、曹破延杀焦遂,拿到了焦遂可以出入宫中的令牌。
另一条线是太子与林九郎的斗争:
林九郎方进度:
1、圣人要宣布朝政交给林九郎打理,酉时,距离剧一开始是4个时辰。
2、圣人免何执正的职位;
3、抓靖安司李必错处,李必随时可能被剥夺查案的权力。李必向前来夺权的龙虎卫,右骁卫争取了一个时辰。
李必方进度:
李必收罗林九郎的罪证,线人影被杀,通过现场留下的奇异香味,盘查长安香铺,追查到一个制香的女人。
剧情线索比较多,还有一些其他势力的乱入,看得眼花缭乱的,有遗漏的,欢迎补充。
——谢绝转载——
7.5更新:朋友们这就是个又臭又长且毫无营养的吐槽,喜欢这剧的朋友千万别点,不小心点开的朋友抱歉浪费您一秒钟。又喜欢这剧还非得往下看,并且执着战斗在评论一线的朋友,只能说您是光明的使者正义的化身,人民的斗士网络的判官,今后必定能做出一番大事业👍🏻
==========
先说明,千玺弟弟路人粉,并且看了预告觉得这剧质感不错,因此去年就等开播,为此还把小说看了。电视剧开场的长镜头一出来也着实惊艳了我一把,但越看越觉得食如嚼蜡,剧情改编糟糕至极。总的来说,一流的服化道,三流的编剧导演,让它成为了一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剧集。看评论有位朋友说的很好,“精致精美但不精彩”。真是白瞎了服装场景道具,白瞎了马伯庸的小说。只想说,编剧您一字一句把小说誊成剧本,都比现在这个四不像要好。
一、节奏硬伤
原著呢,是一部悬疑小说,电视剧呢,我说也是一部以悬疑为主的作品应该不会有人质疑。但问题是,它有一个悬疑的样子吗?就我自己而言,一开始看了三集实在看不下去,本来已经想弃剧,但因为晚间实在无聊,又打开看了几集。好家伙,不看不知道,越看越想睡觉。
1、主线模糊,观众对主角难以产生情感投射
虽说原著我感觉是因为叉劈大了越到后来越有些力不从心,但至少人家前半部还是很优秀的,能够让人随着案件深入而心跳加快,让读者为张小敬找到线索而拍案,为张小敬丢掉线索扼腕叹息。反观此剧,简直不知道自己应该把眼睛放在谁身上比较合适,感觉何监的戏份都比张小敬的重(仅就我目前看到的集数而言,大概五集?),这样就很难让人有代入感,观众该跟着哪个人物走呢?我反正不知道,导演知道吗?想必也呵呵。不断的情节插入,和突兀的角色登场,让本该一以贯之的节奏变得七零八落。
2、场景转换突兀,单场景注水严重
也许有人说这戏群像丰富,背景复杂,这样讲故事也还马马虎虎吧,但这么个聊闲天式办案是个什么意思??这剧给我的感觉是演员都会移形换影、瞬间移动,这一场还在喝着小酒跟人谈心呢,下一场就出现在青楼跟人调情去了。最难忘的就是张小敬跟个女人眉来眼去够了,然后慢条斯理跟人来一句:“我赶时间。” 我:???好像长安的安危和案件的进展与我们的角色完全无关,角色们一个个都拥有着强大的内心,并且用生命践行着“活在当下”这四字箴言。
二、李泌张小敬的人物动机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一开局,需要分别给李泌和张小敬一个舍身追查狼卫的理由。还是先说原著,按照书里的逻辑:李泌一方,他年少成名,却一心求道没有名利追求,只是因为和太子的情谊,才来执掌靖安司,和对苍生的悲悯,才在上元节如此力图破除长安城的危机;张小敬呢,一个原体制内叛徒,对朝廷、人生感到失望,本是一心向死,只是为了心中那点对正义的追求,被李泌说服,担下阻拦长安城之危的责任。
再看编剧是怎样安排的——李泌,一个视做宰相为人生理想的少年,挑上了一个充满求生欲的死囚张小敬。他又是怎样说服这名死囚替他卖命的呢?李泌: “我爱百姓!我也想当宰相!因为当了宰相才能更好的爱百姓!这个案子处理好了我才能高升,所以你必须得帮帮我!不为别的,就为了黎民苍生啊!”
说真的,要有人用这个理由妄图使唤我,可能大耳刮子都要抽上去了,哪个傻子会被这种屁话打动呢??哦,显然,我是不能用正常人的智商来要求编剧的,因为,张小敬还真的“好了您嘞这个理由充分得我无法反驳我这就给您去干活”。我对于这两位,都挺佩服。
三、其他零碎吐槽
1、檀棋,我心目中肤白貌美水灵可人天真纯情倔强勇敢的小婢女呀,哎,哎,哎。
2、是我跟不上潮流了还是咋滴,本剧女演员都是去同一家小诊所割的双眼皮填的苹果肌打的下巴吗?咋脸能僵成这样呢……
3、应该没记错吧,突厥人要绑架王将军的女儿,为的是要挟一个大唐将领帮他们去攻打大食国?蛤?谁给他们的脑洞,他们怎么不直接去绑架皇帝呢?
4、姚如能那么厉害,还能独自办案了,一个人跑去查到了右刹的线索。张小敬表示苦哇,没给导演塞钱,穷人连戏也演不到!
5、闻染,看了几集我以为闻染已经被编剧掐死腹中了,没想到“嘭”地一下,又被大变活人:)
6、光论服装道具场景,这剧值五星,奈何剧情是负的,那就对不住相关从业人员了,对这种剧集只有一句话:我可去你的吧。
7、就看到这儿吧,后面要是编剧被开光了突然文思泉涌灵感爆发逻辑缜密剧情连贯,我也不想看了。前面的部分我也实在无法集中注意力一个一个地细抠bug,有误的地方也就只好让它曝尸荒野,对于这种水平的电视剧,只想趁早与它say goodbye:)
======更新======
来打脸了,说了不看,陪着男友把12集都看了,然后看完又是浑身难受,这就是人们口中的,为爱流泪吧:)
以下是楼主观剧过程中新发现的槽点。
一、编剧的三观让人无语,人物刻画单薄如纸片
编剧笔下的男人女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总动力全都跳不开保护长安百姓,正义和无私是他们的太阳;另一个以搞对象为己任,总动力跳不开追男人,男人就是她们的天她们的地她们活下去的意义。
人物单薄得像纸片,没办法让观众共情。两岁小儿还会为谁的梨更大而打架呢,到了这部剧里男性角色个顶个地无私奉献,在官场往上爬都是为了能更好的保护一方百姓。这难道是想让观众为之感动?没有,我只感到虚伪做作。
关于女性。马伯庸是男作家,所以对于女性着墨少不十分丰满,可以理解,但人家笔下的女性角色不管大小至少都有自己的生活故事。到了本剧,一个个全成了恋爱脑。拿着脑残小言剧本在这种男人戏里,看得我真是糟心。
剧方为了注水也真是费尽心机,任何在原著里跑个龙套打个酱油的女性角色都不放过,戏是能加多少加多少。关键是这里面的女人加戏也不是为了什么剧情发展,作用主要是抛媚眼,跟男人搞粉红,跟其他女人撕逼。这剧里身为女人要是不爱上谁,那都不配做人。
(关于给女演员加戏,我最服瞳儿副本。从进平康坊,节奏就缓慢无比,就干别的去了不时抬头看电视。一抬头就看到瞳儿那张神气的脸,再抬头她居然还唱起了歌???再一抬头开始上演情爱纠葛背叛与复仇的戏码。就这点破事演了整一集,说她不是带资进组我都不信。)
二、误会了,它根本就不是悬疑剧
是我错了,这是部披着悬疑皮的幼稚权谋伪风俗文化剧。逻辑这种东西是个奢侈品,讲不通那就不要讲,反正都比不上让剧情接下去重要。
1、何谓“幼稚”权谋?
按剧里的演法,李隆基直接哭晕在厕所。还让人代政,皇帝怎么不直接退位呢。自周秦之变以来,帝王依靠法术势驾驭臣民,皇权的旁落会直接危及皇帝的生命安全。合着有了宠妃佞臣,李隆基就上赶着自杀了。从上到下的过家家式勾心斗角看得我真是迷惑,编剧你要把《长安十二时辰》搞成权谋剧麻烦你用点心好吗??
(评论有朋友说唐玄宗昏庸,李林甫杨国忠擅权,是唐由盛转衰的节点,后面安史之乱由此产生。我承认李杨乱政是事实,但私以为放任和代政有本质区别。王朝的衰落,和君臣博弈,国家财政,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转换等等,都有关系。我懂得这部剧想利用一个节点展现大唐由盛转衰的过程,但单凭表现皇帝昏庸纵情美色来表现,就有点糊弄人了。真是能力不够,瞎编来凑。)
2、何谓“伪”风俗文化剧?
关于还原唐代风俗,空有一副虚架子。除了服化道,市井全活在台词里。碰上关于制度、等级、观念的问题,全部玩完。角色活在古代,却是现代行事风格,不对,比现代还高科技。
最让人不解的是什么犄角旮旯发生的事,各方各派想知道就知道,你们这到底是暗桩啊还是装了窃听器啊。这还是半天内发生的事,微博热搜都没它靠谱。
其次是剧中有些角色拽得让人甘拜下风,让人忘了这是等级森严女人没人权的古代社会。闻染和王蕴秀,檀棋和所有人,瞳儿和葛老,这相处的,又横又没礼貌,不知道的以为是哪户人家的大小姐,真把他们扔回古代,想必活不过三天。
(有评论说大唐女性地位高。我想说不管哪个时代都有等级制度,就算现在跟上司老板长辈都要有礼貌,古代更严格。唐朝富强开放,所以女人地位相对高,也只是相对,唐朝女人并非生活在世外桃源,不管多开放,也不会是现代自由平等的样子,君臣父子夫妻纲常,依然是社会价值观主导。我指出的这些人,就算放在现代,都是无礼的,都能因为这些言行被人穿小鞋,更别提在古代。)
三、还有些零碎观后感
1、夸奖饰演鱼肠的演员,虽然角色是本剧恋爱脑王中王,可是奈何长的美,脸不僵,跟人搭戏也挺到位,与剧中其他女演员相比就是一股清流。
2、没有说周一围演的不好,但他有时真的,好中二啊,和曹破延的一场对手戏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个浮夸舞台剧风一个电影风,有点好笑。(实名夸奖饰演曹破延的演员。)
3、四字弟弟真的是主演吗?人设不讨喜戏份又那么少,一集下来出场时间五分钟,确定是主演?
4、狼卫一帮恐怖分子,又是怕死想全身而退,又是热爱祖国不惜以死献身,智商还经常掉线,真可怜。
5、葛老葛老,听名字就知道是个老头结果找了个青壮年贴个胡子就上来了。小乙还说什么孝敬您老什么太辛苦之类的台词,他对着个脸上一根皱纹都没得的大兄弟煽情不觉得哪里怪怪的?这片子欺负中国人分不清黑人兄弟的年龄还是咋滴??(写这段之前不知道这个演员来头还挺大,说不得说不得,感觉被冒犯的朋友,是小人有眼无珠哈。)
5、瞳儿,那位低等妓女,从头到尾像只落了难的凤凰,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哥的女人?还有这角色的脑回路也是清奇,作为一个不入流的十八线服务业人员,要姿色没姿色要才没才,被男人背叛以后还向黑社会boss发出怒吼:“一定要捧红我我他妈要当头牌!还有想听我情报先给我升职加薪!!” 我:???捧红你个大头鬼啊,我要是黑社会老大你情报说完就碾死你。
PS:
1、有人说我要求高,是,可能在一些朋友看来我确实有些苛刻。要是以我对一般小言剧的标准要求,这剧还不错,可是既然剧方标榜自己国剧良心,那我就以心中良心国剧的标准来看此剧。我看了,我也看不惯。我看不惯商人端盆注水肉还大张旗鼓自得其乐,看不惯商人在菜里撒上点好佐料就能让人以为佐料是菜本身。食客不严格,凭什么还要求商人改进菜品呢。
2、我吐槽没想说服谁,认同我的朋友相逢是缘,不认同的也请您一笑了之。
3、欢迎理性讨论,人身攻击的还是别出来丢人了。一看就是水军的网友,也慢走不送。
======更新======
有些朋友质疑我的观剧标准,那我就借此做一些解释说明。
先说我的评分标准:
五星(力荐):优秀到会让我无视时间地点人物的向人安利的佳作。
四星(推荐):如果和朋友聊到有关话题,会推荐人看的作品。
三星(还行):觉得没白看,但跟人安利还差点意思。
二星(较差):看了觉得浪费时间。
一星(极差):看完想捅创作者刀子。
《长安十二时辰》开场精美,有国外优秀电视剧的风采,那我就用国外优秀电视剧标准看呗(可能这就是一切悲剧的根源)。看了觉得徒有其表受到欺骗,有什么问题。
近些年国内剧集首推《白夜追凶》,同样是悬疑题材,同样是优酷头部电视剧,二者在剧情水平上差太多了。
有人问在我心中什么是好剧,我并非阅片无数,我有什么标准也不重要。看剧不可避免带有感情色彩,谁能完全不失公允地评价一部电视剧?又有什么评价体系可以称为完全不失公允?我说喜欢新加坡版的《神雕侠侣》,喜欢央视版《笑傲江湖》,觉得权游第六季之后辣鸡混乱,觉得《超感猎杀》就是部无聊偶像剧,指不定还有人喷。
再说些废话。
好剧需要沉淀。一部剧集出来,等十年,等二十年,当剧中演员不再当红,当观众早已忘记当初宣传的噱头,而依然被剧情牵动,为人物纠葛惋惜,才是好剧。以这种标准看,《长安十二时辰》,还差得远。
=======
有位朋友问我前几层评论怎么被删了还批评我心眼窄,看得我真是满脑门子问号,心想别人口吐莲花被举报关我什么事,于是进原贴看了看。
目前三个都是被举报删评的,但只有一位是因为口吐莲花,这层的仁兄上来就人身攻击于是被路见不平的朋友举报。
另两层都是同样觉得这剧不好,但是说的话根本没什么攻击性,我看就是被回复得多了有人看不下去举报吧。
只记得其中一位朋友的原评论:这剧是一流的服化道,三流的编剧导演,超一流的水军。
以上。
这剧我说老实话,炒作的水平蛮高的。
连豆瓣都能攻陷,牛。
当然了,也有可能是资方给力,这个就不乱猜了。
这剧优酷独播,竟然6天6万评价数量。
牛,真的牛,看得人真多。
而且都喜欢上豆瓣。
下血本了。
也别统一用什么外宣词啦。
又是“看不懂智商低”、又是“悄悄开播”、又是“十七岁作品,时隔两年”
又是“服化道一流”,又是“您只配看国产三流脑残剧”。
对不住,我真的笑了。
一个电视剧,又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有什么看不懂看得懂的。
我看
的时候,也没说看不懂啊,何况是国剧。
建议曹盾导演好好揣摩揣摩,怎么把故事讲好。
而不是一开头来一个毫无意义的长镜头,光第一集就不止一个长镜头。
开头的长镜头,我半点没有感觉到所谓的盛唐。
你摄影出身,但是自从上过你
的当之后,我就觉得你不是那么可靠了。
张艺谋也不是靠拍满城尽带黄金甲,蜚声全球的吧?
所有的演员都在撕裂,过度的用力。
每一帧都在说,“你看我这画面多高级”。
“在众多国产剧的矮子里,我算制作精良了吧”。
只会给观看者,带来一种不适感。
真的,光是知乎和豆瓣,刚开始吹得我以为这剧已经上天了。
我看评分的时候就感觉不对劲,三四天就5万评分,what?
你这播完没个二三十万评分,说得过去?
讲好故事,是电视剧最基本的吧。
从这一点上,连
的水平都达不到,虽然这也是一部水分极大的剧。
陈还是个歪嘴。
等你评分到6.5-7.8之间的时候,我自会打回3星。
别把剧当信仰。
动不动就“您智商低”,“智商低就别看了”,“脑残滚回去看你的三流脑残剧”。
搞得跟个邪教似的。
看剧,就要少关注故事以外的事情。
情节的顺畅都做不到,只会在不归路上越走越远。
毕竟,
美人在骨,
不在皮。
我一直对唐宋明三个时代社会生活史、服饰史较为关注,看#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 ,特别留意了最为直观的服装造型,先在这里表扬表扬该剧服饰设计。服饰、化妆、道具考究,观众可以看到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里唐墓壁画、唐俑文物等原型很接近。在国内影视剧领域,空前意义上,首次呈现了原汁原味、如同壁画陶俑中走出来的唐人软裹巾子幞头、箭袖窄领缘开胯圆领袍、官员各色圆领襴袍、唐代半臂及蹀躞带、佩鱼袋等形象。形制非常遵循历史真实,在服化道的考究还原、贴近历史原型程度上,堪称国内古装影视剧领域一个新的里程碑。
台词的称谓也很专业,如剧中呈现了唐代把皇帝叫“圣人”“天家”“大家”而不是一口一个皇上、陛下,父亲及父辈叫“阿爷”“耶耶”而不是整天爹、父亲(北朝民歌《木兰辞》“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杜甫《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爷爷一辈称“阿翁”“翁翁”,奶奶称“阿婆”“婆婆”,答应称“喏”,宰执以上大官叫“相公”,官员称呼“姓+官名简称”(如剧中李司丞、何监、崔旅帅、吉副端),年轻男子叫“郎”“阿郎”“郎君”,上了年纪男性叫“姓+排行”(李十二)或“姓+丈”……
采访中主创团队说这次设计剧中唐代服装时,参考了大量唐代壁画陶俑等资料,空前地还原出了唐代圆领袍的真实面貌,男演员都束发戴巾子、帽或冠,这才是中国古人的真正打扮,而不是以往屏幕上那种奇怪造型或者设计师天马行空、逞能臆造的外星人服装,在古装剧服装上这样程度的兼顾历史还原与视效创新真是空前未见的。之前你在唐朝的任何电视剧里看到过这种细节严谨的箭袖窄领缘加横襴形制的圆领袍与开胯衫吗?
有了这部剧能让更多人知道“唐朝风貌原来是这样”,以后的人拍古装片也有个参考对象了。央视80、90年代很多老电视剧对服饰挺考究的,但因为那时信息与技术条件的局限,社会上对古代装束的考据复原没现在这么多和精准,本质上仍是衣箱化的“戏服”,根本没有朝代之分,我很多年不看国产古装剧,因为近年来拍的国产古装剧在我眼里,很多是假大空的逢场作戏过家家,影楼装满天飞,网游风盛行,披头散发,演员很奇怪的装束,很反感这种审美,可能很多人眼里觉得所谓"古典美"的东西,在我眼里纯粹是现代人的审美自负,并且不好看。我想古装剧不仅仅是纯为了剧情娱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也将传播祖国历史文化的光荣使命肩负起来,如果我们的历史剧老是那种在服装道具方面不负责任的胡乱臆造,这对大多数仅依靠视频了解历史的观众来说,先入为主的是多么大的误导。
这次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据微博网友说,国内目前最著名的中国历史服饰复原团队之一的“@装束复原”以及甲胄复原研究团队的温陈华、萧何众位老师(此团队与参与《清平乐》《隐娘》衣裳考证的@扬眉剑舞 团队等目前都是国内历史服饰最考究的顾问团队)都参与其中,所以确保了历史服饰的正确,在细节各方面将真实的唐代风貌还原出来,基本形制上较为严谨尊重历史面貌,细节上考究,又兼顾了荧幕镜头呈现效果与现代审美度,设计上尊古又不泥古,富有创新。希望取得较好收视率,进一步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对古典题材感兴趣的观众,在如今国产古装剧劣币驱除良币、泥沙俱下的现状下中,能够看得到这么一部如文物般的“清流”诚意作品。
已将首波12集看完,更新一下,细说长安十二时辰里的衣冠典制
卷之一 服装篇
了解汉服的朋友都知道,中国古代服饰早期最明显的特征是交领右衽、上衣下裳,包括裋褐交领短衣、衣裳连缀的长袍深衣(有曲裾、直裾等类别)等,在汉晋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中原及汉文化区域内先民们的穿着的汉服都是这一特征。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异族入主中原、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汉族传统服饰也加入了新元素,这就是具有胡服特征的——圆领袍衫,为汉服体系里注入了新鲜因子,引领了服饰文化新的风潮,圆领也从而成为之后中国传统服饰里很重要的类型之一。
幞头折上巾子——最流行之首服
要说唐人形象最鲜明的特征,除了衣着窄袖圆领袍衫外,最明显的是头裹幞头巾,以为反映唐代题材的影视剧了,不分时期,统一设计出的各种类型的黑色幞头行状的纱帽,基本上都不是唐代幞头的真实形象。
幞头,也称折上巾最初是一块四方皂帛,俗呼帕头,由前幞后,包住发髻并缚结。北朝末至隋之际,发展为在方帕上裁接出四脚,覆于头上,后面两角朝前包抄系结于额顶,前面两角绕至脑后缚结下垂。幞头脑后的两脚逐渐变长,并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系结方式和形态。幞头本为柔软布帛,裹于头上难以成型,不甚美观,所以早期幞头形象也十分平矮。初唐开始在幞头内衬以硬质“巾子”,幞头裹在巾子上,使外观硬挺,巾子与幞头需配套使用。巾子的材质有木有竹篾、丝葛,其流行样式也随风潮频频改易。自初唐以来有“平头小样”、“内样”、“武家诸王样”、“英王踣样”、“圆头官样”、“仆射样”等多种。阿斯塔那176号唐墓曾出土一件难得的巾子,以丝葛制成,满布菱格孔眼,涂以黑漆,即是盛唐样式。微博网友@ cromartie 曾专门发文展示裹幞头巾子的正确流程。也见@陶冶-误人子弟(唐代幞头扎法推测尝试 - https://weibo.com/p/1001603877000254456595)。
箭袖圆领开胯袍衫——爆款的全民日用服
圆领袍衫为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外衣。最明显特征是圆领、窄袖、右衽,领口和前襟各有一枚扣袢系合,长度一般在小腿至脚面之间,有里子的夹衣为袍,冬可絮绵,衫为单衣,不分士庶、男女、老幼以及地域,皆喜着圆领袍衫(受五胡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文化差异影响,总体上北方圆领更流行,南方则大袖宽衣的交领衣还在流行)。
但日常一般场合及日用活动的是箭袖圆领开胯袍衫,此类袍衫腰部以下两侧开衩,衣袖一般较窄口紧根松,从手腕部到肩部逐渐做宽,俗唤箭袖,唐人将此衣式称为“缺胯衫”或“开骻衫”,《新唐书》车服志说“开骻者名曰缺骻衫,庶人服之。”为唐代庶人、军士所常用,因为便于活动,缺胯衫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比襕袍衫频繁的多,到宋明成为真正的“常服”样式。而襕袍的地位则上升为更加隆重的大袖“公服”。唐代人穿圆领袍通常都里穿交领絆臂、圆领中衣,唐人圆领袍衫领部系扣还可以解开穿,类似现代大衣的大翻领。
圆领襕袍衫——正式场合的制服
正式场合及制服类的圆领袍衫不开衩,膝下用一整幅布接成一圈横襕,称为“襕袍”、“襕衫”,有附会古深衣上衣接下裳相连之意。襕袍在隋唐进入官员常服制度,成为正式场合的制服,唐代壁画、陶俑中,文武官、内官着襕袍的形象很多,见后文附图。
圆领襕袍不同的衣身颜色及不同材质的革带代表了官员不同品阶。“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鍮石带銙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銙七。——《新唐书·车服志》。”秘书监贺知章,穿紫色,太子右卫率姚汝能,穿绯色服,徐宾八品,着深青色。
鱼袋是唐代官员特别佩戴物。“宫殿门、城门,给交鱼符、巡鱼符。随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左二右一,左者进内,右者随身。皇太子以玉契召,勘合乃赴。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某位姓名。官有贰者加左右,皆盛以鱼袋,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新唐书·车服志》”金鱼袋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相当于通行证,所以剧中曹破延为了这个通行证杀了焦遂。
交领、圆领半臂——唐代短衫
半臂,即短袖或无袖上衣,交领、腰下接襕。与襕袍不同的是,半臂之襕通常为异色,并且自腰而下至膝,形似短裙。唐人一般将半臂在圆领袍衫之内。半臂的面料有时选择比较华丽硬挺者,穿在袍衫之内的半臂,使男子肩背显得更加挺拔魁梧,大量唐代陶俑、壁画均描绘出了在圆领袍衫之内隐隐鼓起的半臂轮廓,显的圆领袍衬托下臂膀圆融、腰身壮阔。
待更新……
卷之二 称谓篇
长安十二时辰在台词的称谓也很专业,如剧中呈现了唐代把皇帝叫“圣人”“大家”“天家”而不是一口一个皇上、陛下,父亲及父辈叫“阿爷”“耶耶”(比如杜甫著名的《兵车行》中就有“耶(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木兰辞》里“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而不是整天爹、父亲,爷爷一辈称“阿翁”“翁翁”,母亲叫“阿娘”“妈妈”,奶奶叫“阿婆、婆婆”,对上级称“官人”、“上峰”而不是一味地称“大人”,宰执以上大官叫“相公”,官员称呼“姓+官名简称”,年轻男子叫“姓+排行郎”“郎君”“阿郎”,上了年纪男性叫“姓+排行”或“姓+排行+丈”……对于人物的称呼问题,往常所看的国内古装电视剧中,里面的人物之间称呼不分时代、场合的不同,流于想当然地自以为是,难能可贵的是这次的《长安十二时辰》注意到了,很值得鼓励。
唐朝时期奴婢称呼男主人为“阿郎”“我家阿郎”或者直接就是“主人”,而“某”则是自称,在唐朝时期是没有奴才这个称呼的,这个称呼“发扬光大”是在清朝时期,在当时自称“某”是正常的,而剧中执事说的“长源"则是李必的字,古代男子成年时期都要为自己取一个字,我们还是以杜甫为例,杜甫字子美,所以和杜甫相熟的人就可以称呼他为杜子美或者子美、子美兄都是可以的,如果想表现的更加恭敬一点的,可以称呼对方为姓+公(丈、老),接着以杜甫为例,如果有人想要特别的表现尊敬,就可以称呼他为杜公、杜丈、杜老,在唐朝对于皇帝的称呼并不是我们平常所看的古装剧中张口闭口的皇上,而是流行称呼皇帝为“圣人”,如果是皇帝身边人则可以称呼皇帝为“大家”,在宋朝称呼皇帝则是”官家“较多。
卷之三 礼制篇
〇唱喏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对唐代服饰礼仪的还原让我泪目了,礼仪指导请的是李斌老师(张晓龙老师团队的高足,指导过琅琊榜、甄嬛传、芈月传等),此次重现唱喏,叉手礼,人物神态、称呼、饮食等唐宋时期的礼仪习俗,向大众展示了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彬彬然的仪式感。
唱喏,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俗。指男子作揖,并口道颂词。宋代已流行。用于下属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即给人作揖同时扬声致敬。原为应答之声,东晋时氏子弟用以为礼,当时人颇以为异。后乃遍用之。唐裴铏《传奇·崔炜》:“女酌醴饮使者曰:崔子俗归番禺,愿为挈往,使者唱喏。”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古所谓揖,但举手而已。今所谓喏,乃始于江左诸王。古代的“唱喏”,为站立礼,分躬身和直立,两手抱拳作揖,唱喏还分小喏、长喏、肥喏之别。
〇叉手礼
看电视剧的朋友可能觉得奇怪,为什么剧中的人物不是抱拳礼,手是这样奇怪的样子,听话时行的“叉手掩胸”礼是这样,向尊长回话说话时,行的“叉手向前”礼,剧中也有表现。其实这种礼仪名为“叉手礼”,这种礼仪一始见于西晋,流行于唐、宋、元,叉手礼在唐代才与社会上流行开来,唐代柳宗元有诗云;“入郡腰恒折,逢人手尽叉”,此时的叉手礼是男子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而女子则正好相反。一个“叉手礼”有什么稀罕的呢?这是我们历史上曾经流行一千多年、又消失了近五百年的日常生活细节。
这种“左右手相握抱胸”的姿式,大致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到元代和明代小说里还常见,而它最流行的时期,就是唐、宋、元。在唐代笔记小说、敦煌曲辞、宋文元曲里,时不时就会蹦出来一个“叉手向前”“叉手不离方寸(心脏)”,视效文物,则以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里几位听曲子的官员最为著名和典型。这是中古时代,社交场合男女老幼安静倾听时最常用的礼仪性姿态,元朝时候,“小儿六岁入学,先数叉手,以左手紧把右手,其左手小指指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也”(王虚中《训蒙法》)。教娃要先教他在社会上怎样行礼不失仪,以免养出个熊孩子。
〇天宝年号
大家都知道改动后成片字幕里的“天保”就是“天宝”,那么大家是否又注意到,天宝三载这个年份本身就别有玄机?《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玄宗天宝三载:“春,正月,丙申朔,改年曰载。”查任何史料,天宝年号纪年,元年、二年曰某年,自第三年起曰某载。这种以载为年的叫法自三载至十四载,又至肃宗至德二载,一共用了十四年。在官方纪年的称谓上折腾改革做文章,这是自命不凡的皇帝们执政期间常有的事情。或者说,是帝国栋梁们吹捧明君盛世,表达价值存在的一种方式。改年曰载,全靠大伙儿捧场!《尔雅》八,释天:“岁名——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此为先秦各朝谓“年”之异称,唐尧、虞舜时代称年曰载者,取四时始终之意。玄宗崇道,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天宝初年的大唐帝国,确实可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此盛世景象在推行除周复唐(虞)的玄宗看来,尽是唐虞之治的风气。改年曰载之举,正是帝国上下志得意满的表现。
〇中书门下大诏令
大诏令。唐大诏令由门下省审核颁布,所以开头会加上“门下”,这才是唐、宋时期圣旨的样子,而不是一般电视剧不分时代、场合,一律如明、清以后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里西市开市,长安有东西两市(买东西就这么来的),西域客商多到西市交易经商,所以异域风最浓,而西域美食、妹子也吸引大量文人骚客,李白曾诗“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也是个老司机了。现在西安有个西市博物馆,建在西市旧址上,值得一看。
〇日月星三辰旗——华夏各朝通用国旗
长安十二时辰在张小敬回忆烽燧堡之战,以及在闻无忌家中时,都有三辰旗形象出现,这个细节太令人佩服了。三辰旗就是日月星辰旗,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应用最广的旗帜之一。三辰旗可以说是华夏天子的标志,也是华夏民族的旗帜,后来民国使用的青天白日很大程度有三辰旗的味道,如果说代表汉族最正统的非三辰旗莫属,而不是什么龙旗。日月星谓之三辰,画于旌旗,象天之明。三辰象征天、昊天上帝、天道,是自舜帝以来儒教的标志。云“王画日月,象天明也”者,圣人与日月齐其明,故旌旗画日月象之。最早大概出自《左传·桓公二年》臧哀伯云“三辰旗旗,昭其明也”。汉郑玄对《周礼》的《司服》篇“王之吉服”做了如下扩展注释“至周,而以日月星辰画於旌旗,所谓三辰旗旗,昭其明也。”三辰,日月星,则此大常之画日月者也。三辰也象征天、昊天上帝、天道,是自舜帝以来代表华夏天子最尊贵的标志。上图为晚唐(归义军)时期莫156窟南壁下部张议潮出行图。下图为网友“王者自由”据此复原的三辰旌旗图。
〇音乐——大唐“林夕”李白的诗词
连片尾曲每一首皆是李白的词,请的是西安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学院的赵亮棋与刘小山两位名家,曲风很喜欢,多用的是中国传统乐器与五音宫调呈现出的。我最最最最喜欢的一曲是檀棋为张小敬、伊斯清唱《侠客行》后张小敬回忆烽燧堡之战箫规那段背景音乐(也即12集片尾纯音乐,26集姚汝能对徐宾火后遗体感伤那段出现的音乐),萧声为主乐,曲调哀婉,颇有古风,感人至深(据说后头会出影视原声OST“淡淡的忧伤”)。
卷之四 历史细节篇
〇张小敬、姚汝能人物原型
张小敬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可能很多人会下意识地以为,这个主角是完全虚构出来的——毕竟就光听这名字就感觉很现代,像是个邻居家的小伙子。但其实没这么简单。亲王在原著小说的后记里提到过——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仓皇逃离长安,走到马嵬坡时,太子李亨、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发动兵变,意图除掉杨国忠。说来也巧。这一天,杨国忠正好碰到几个吐蕃使者,就跟他们谈了一会话。谁知正好被人逮住机会,周围人高呼杨国忠与吐蕃勾结。杨国忠大怒,正要开口辩解,然后——据古籍《安禄山事迹》记载: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便即枭首,屠割其尸。有了这位英勇的张小敬带头,周围人便士气大振,一鼓作气包围了驿站,迫使皇帝处死杨贵妃,这也就是著名的马嵬坡兵变。关于“张小敬”这个人物的记载,便也到此为止,只留下了这一句话,再无其他。
记载下张小敬名字的那本书《安禄山事迹》,其作者署名为“华阴县尉姚妆能”,没错,正是跟在张小敬身边的那位作家。关于这个姚汝能,史料记载也几近于无,只留下了这一本《安禄山事迹》。史料的欠缺,刚好给了文学创作以想象的空间。历史上的张小敬一定想不到,他这个匆匆现身一次便随即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会在21世纪又活了一次。而且,谁又能断言,这些故事在当年就一定没有真实发生过呢~
附录中贴一些唐代壁画里圆领袍资料引用了微博达人@燕王WF@扬眉剑舞@装束与乐舞等的相关资料,希望了解详情的可以移步@扬眉剑舞先生豆瓣、微博 https://www.douban.com/note/303151044/
就近几年的国产古装剧来说,长安十二时辰绝对称得上诚意之作,布景场面宏大,再现长安盛景,服道化细节更是考究,无不透漏着诚意认真、细节严谨。电影级别的质感,画面精美到随手一截都是一副画卷,每一个造型,你都会想起美术书、博物馆里的一幅画,一个人物,一个场景,将中国唐代先民的高级审美准确还原了,这应该是中国古装剧史上目前为止最能正确反映唐朝面貌的电视剧。艺术创作的魅力源于对真实的重现、演绎、虚构、架空,鲁迅将后者称之为“诳”。如果一部影视剧没有堆叠海量的细节相互支撑,没有构建统一的逻辑首尾印证,观众又如何会被诳住呢?《长安十二时辰》中呈现的唐代风情,未必全部细节是历史的真实,但一定达成了艺术的真实。当然,也并非所有观众都能看得仔细、懂得欣赏这种细节审美,如人汲水,各有体会罢。
巨岩/ 2019年7月3日
07.28,开播一月后更新,这次谈谈剧中反映的唐代军制。
【唐前期的府兵制度】
府兵制,是关陇集团四政权(西魏、北周、隋、唐)创始人西魏宇文泰创制的,是一种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兵农和一、寓兵于农的制度。这套制度简要来说,就是国家直接向“编户齐民”普通耕地平民征派兵役。按照唐初设计的制度,在天下各地设置“折冲军府”五六百个,府兵由各地军府从所在州县的农民中挑选,年二十入役、六十免役,平时在家生产、农闲训练。府兵在地方集中训练,或轮番卫戍京师(在唐代府兵还要到京师值守都城安防,叫做“番上宿卫”,是为义务劳役),或维持地方治安,遇有大战则由朝廷确定出兵规模,任命统兵将帅,向地方征调府兵。对于被征调入伍的百姓来说,从军十几年后退伍,按制度可以免除其他税役。
“军府”只是管理府兵的户籍和日常训练, 既不能统领“番上”的府兵,更没有战时指挥权。番上府兵,由十六卫大将军统领;战时指挥权,在皇帝选派的元帅手中。
【北门禁军六军】——以龙武军、神武军、羽林军为中心的解说
唐初的中央近卫军主要分为南衙府兵十六卫和北门禁军六军,左右龙武军是唐代北门六军禁军名称之一,也称左右万骑营,与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共称北门禁军六军。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置。贞观中太宗置左右屯营,其军士号曰飞骑。又选飞骑中材力骁捷者号为百骑。高宗龙羽时置左右羽林军,百骑属之。武后时改羽林百骑为千骑。景龙元年(707年)改千骑为万骑,分左右营。开元以后开元二十六年(一说二十七年)玄宗正式改左右万骑营为左右龙武军。因其初属羽林,故《通典》谓: “开元二十六年析羽林军置左右龙武军,以左右万骑营隶焉。”左右龙武军官属同羽林军之制。参见“左右屯营”。
剧中的龙武军就是护卫皇城、宫城安全的,由皇帝、太子调用的禁军,甲胄为银盔银甲金边;神武军由皇帝直接调用,金盔金甲金边。
【南衙府兵十六卫】——以右骁卫府、左监门卫府为中心的解说。
唐初的中央近卫军主要分为南衙十六卫和北衙六军,其中南衙十六卫指的就是唐初的府兵制的设置。十六卫遥领天下数百个折冲府,这十六卫分别是: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其中,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掌皇帝侍从、仪卫,这四卫并不分管府兵。
十六卫再加上东宫六率府遥领天下600到800个折冲府,各府的府兵有两个任务,其一为到长安宿卫(番上宿卫),其二就是出征,其他的时间就是参加训练以及从事生产养家糊口,这就是唐初府兵制的特点。这些折冲府又分为三等。而左右卫各领60府,其它卫领40到50府,剩余的就隶属于东宫六率。也就是说右威卫遥领40到50府的兵力,大约四五万的兵力。诸卫的最高长官是大将军,为正三品。
府兵的中央主管衙门“卫府”(十六卫),既是卫戍京师的禁兵,又是统领天下“府兵”的领导机构。唐朝“十六卫”遥领天下折冲府(军府),居中御外,卫戍京师,是府兵和禁军的合一。即以“卫”统“府”。但值得强调的是,十六卫大将军对天下军府只是“遥领”,并不具备真正的战时指挥权。战时,由皇帝临时派行军大元帅为最高指挥官。军府、地方州县长官、十六卫和行军大元帅互相制约,没有人能够单独控制军队。这样一来,虽然天下府兵驻地分散,仍然是皇帝能够直接控制的中央军队!中唐以后,均田制遭到破坏,府兵制土崩瓦解,十六卫丧失战斗力,从此之后,仅为仪饰之用。
右骁卫。唐代府兵十六卫中的一卫。设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凡翊府的翊卫、外府豹骑番上者,分配之。分兵守诸门,在皇城四面、宫城内外,则与左右卫分知助铺。剧中宰相林九郎调用的就是右骁卫,统帅是甘守诚,甲胄为银盔银甲。
左右监门卫。剧中骠骑大将军仪郭利仕车辆来往仪从护卫的就是左右监门卫,统帅是高全。
【府兵太子四率】————以太子右卫率府、旅贲军为中心的解说
剧中的姚汝能官职是太子右卫率,那也是东宫执掌军事的官员,论品级则至少正四品。不过,毕竟只是供太子见习,当不得真,归东宫名下的军事管理机构,从规模和职权上,都无法和皇帝相提并论。更不用说有唐一代直到玄宗年间,做太子的时乖命蹇,能无风无浪真正熬到登基的本来就屈指可数。
“旅贲军”,居中所谓隶属于“靖安司”的东宫“旅贲军”,网上有人说是作者杜撰,恐怕不确。这支部队在历史中是留下了记录的。东宫本来就是储君所居,设置若干军事管理机构作为下属,供太子熟习政务,也是题下应有之义。按唐代的制度,东宫名下的设有十率,是由太子管辖的军事机构。其中的左右司御率府之下的折冲府,其府兵番号就是“旅贲”。剧中李泌调用的就是旅贲军,统帅是崔器,甲胄蓝底黑甲。
【彍骑募兵】——以“第八团”“守捉郎”为中心的解说
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度已经走向崩溃。其实,从武则天时代后期,随着大地主土地兼并的加重,均田制已经趋于解体,国家控制的人口减少,地方能够征调的兵源便逐渐枯竭。兵源枯竭也直接影响了唐军的作战能力,天宝七载,高仙芝统兵讨伐小勃律(这也是剧中提到的一个西域国家),仅在一个边境城堡,就留下了三千多羸弱不堪征战的士兵。再加上玄宗朝对外用兵频繁,唐军的兵源更是入不敷出。所以国家出钱招募职业化的募兵开始成了补充军队员额的通行办法。
从开元年间开始,募兵就成了补充军队员额的通行办法。剧中的主角张小敬,按剧中情形来看,曾经应该就是最早一批“兵募”,剧中所说旧历(开元)二十三年,也就是从府兵中再征集的、担负长期作战的兵员。因为还在府兵制的框架内,所以从编制上讲,张小敬隶属“第三十三折冲府第八团”。但毋庸置疑,第八团这样的部队已经是常备军的性质,在唐代文献中,张小敬这样长期戍边的士兵,又被叫做“长征健儿”。与“兵募”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彍骑”“长从宿卫”之类的称呼,指的都是各种名义的募兵。
导致第八团几乎全军覆没的安西烽燧城一战,按剧情设置,是节度使不肯出兵援救。其实也不难理解,募兵制推广之后,作为唐帝国边境守备重要支柱的节度使,兵权便开始上升,名义上由中央指挥的军队,逐步成为边镇将领的私人军队,直到最后演变为藩镇。唐初设计的“内重外轻”的全国兵力部署,也“太阿倒持”,边疆节度使手中的部队,反而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军队。原著小说中,还出现过由边兵蜕变而来的雇佣兵“守捉郎”。唐代的军制如何崩坏,从中可一叶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