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本地家庭为主轴,通过成员的际遇,带出早期的甘榜生活以及后来的组屋生活,剧情横跨数十年 电影也将体现新加坡如何从一个以方言为主流语言的社会演变成华语到现今英语的过程,从中回顾流失的方言。它也会融入导演的许多亲身经历,并将安插多首怀旧歌曲。 After the 1969 nationwide floods, Zhao Di takes over her father's family farm with the help of reformed gangster Ah Long. As Singapore's economy prospers, the Singaporean mindset is also forced to change with the times. Osman catches his teenage son, Ahmad practicing with his rock band. As a conservative man, Osman believes rock music will have a negative influence on Ahmad. Father and son argue over their different opinions, causing Ahmad to run away. Meanwhile, Ah Hee and Rani decide to get married. But their traditional parents disapprove of their marriage. In 1977, the Government begins expropriating land for redevelopment, forcing villagers from their kampongs. Licensed farmland owners, such as Zhao Di, are financially compensated for their land. Ah Kun, Zhao Di's greedy brother accuses Zhao Di and Ah Long of having an affair to tarnish her name in front of the family. In the midst of Ah Kun's persistent accusations, Zhao Di's health takes a hit. Will Zhao Di be able to keep her hard-earned compensation money? What will become of her family if Zhao Di's health continues to deteriorate? As people change with time, will the kampong spirit remain?
女主角的名字叫做招弟,是那个年代闽南、潮汕女人的缩影。用现在的话来说,她是被全家吸血的工具人。
从名字就开始暗示身为家里的大姐从出生开始就被嫌弃,因为八字犯冲,只能称呼自己父亲为“四叔”,之后真的“招来”了两个弟弟。长大后嫁给别人当小老婆,实打实地成为生育机器,然而只生了三个女儿,在老公去世之后,怀着身孕被大老婆赶出家门。回到娘家又是被各种嫌弃,生了龙凤胎,女孩被迫送人。
在这种环境下她顽强地生存下来,不是因为什么梦想,只是为了不靠别人养活自己和孩子们。勤劳能干又善良的她不管做什么都能做得像模像样,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再加上对人真诚,连流氓也被感化。但无论在外面怎样能干,在家里她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女人,地位最低,对弟弟有求必应,不然就是没良心,要被扫地出门。
最后她的结局是得病去世,辛勤耕耘数年的劳动成果让整个家族收益。
看的时候不难受是不可能的,她没办法追求幸福,没办法拥有爱情,甚至没办法保住自己的孩子。家庭是这些女人的枷锁而不是港湾。更难过的是,她们身上的美德甚至也在维护着剥削她们的机器,越是优秀的女人被压榨的力度也越大。但愿今后这样的女性不复存在,是时代变了,不是人变了。
电影的另外一条线就是新加坡这个国家从建国初到走上正轨的历史。作为主旋律电影当然会有一定程度的美化,但也能稍微产生一些了解。刚开始独立的时候,其实是马来西亚“抛弃”了新加坡,民众在选择是否入籍的时候也会犹豫,这样一个资源稀缺、连淡水都要靠别国的国家真的能行吗?英军撤走了,国防要靠征兵解决,大批青年入伍。引入外资,工厂建起来了。接下来是种族冲突问题,华人、马来人、印度人,文化差异巨大,要如何治理这个多种族的国家呢?从统一的语言开始,英语逐渐成为主流。突如其来的洪水毁掉了很多村庄,住房问题摆上台面,新加坡政府利用重建的机会,效仿香港的公屋政策,大规模建设组屋,村庄逐渐消失……故事大概就讲到这里。
18年的时候去了新加坡,一个感受是政府对HDB(Housing & Development Board)组屋的宣传真是铺天盖地,组屋与新加坡国民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紧密联系,组屋的公共走廊里挂着国旗,在街道上相当显眼。
这部电影描绘了组屋时代前新加坡华人的乡村生活场景,真的绝版了。毕竟,如今这个国家的城市化率是100%。
精致的花园城市新加坡是我除中国外为数不多涉足过的国度之一,7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不过是北京朝阳加海淀的面积,甚至不比我家乡的小镇辽阔…却高低称得上是个宝藏国家。
那一年,我们顶着焦灼烈日,在鱼尾狮公园的鱼尾下定格过标准游客照;到过梦幻环球,抬头看见独一无二的双轨云霄飞车,落座过全球最多座位的未来水世界剧场;到过东南亚橡胶植培地新加坡植物园,漂亮的热带植物和凉爽的温室是那个夏天最沁人的记忆;跋涉到偏僻美丽的圣淘沙岛屿;到过乌节路逛便宜的化妆品;住在牛车水闹市的酒店里,跟温柔的会讲华语的小姐姐讨价还价;到过夜晚的滨海湾金沙和克拉码头,在摇曳灯光下看快乐的人群穿梭往来,满街的美珍香肉脯和一些奇奇怪怪的特色美食。
那里有马来人、有印度人、更多的是华人,所以有种天然亲切感。这个国家是从马来西亚半路脱离出来的,没什么历史文化,跟我大中国比难免缺少点厚重感,纯纯靠卓越领袖的政治智慧和吃苦耐劳的人民,光速跻身亚洲四小龙。她像彼时即将毕业、自认为拥有最为理想的预备未来的我,一样年轻美好。
这部主旋律电影是对新加坡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献礼,用一家人的生活故事映射了这个弹丸小国“被迫”独立后一步步走向繁荣的50年发展变迁:从民众战忐忑入籍到人民行动党当选执政,从懵懂青年应征入伍到大批外资工厂入驻拉动就业,从靠做无证商贩谋生到去餐饮中心经营小吃店,从甘榜村落到“居者有其屋”,从种族冲突事件频发到一起品尝豆浆椰浆饭套餐和讲蹩脚的英文、共同面对艰难困苦与洪水猛兽、彼此见证跨民族联姻和同至亲和解,多民族和谐共生下骨肉亲情、手足同胞的温热渗透在每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细节里。
善良勇敢的招弟没能等到命运的回馈,她和她的家人朋友度过了艰苦、坚韧、平凡、进步的一生。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眼泪,“小家”的幸福更是“大家”的繁荣。
历史是什么呢?历史不过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人生又是什么呢?人生是历史存在过的证据。愿有朝一日,你我都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慷慨作证。
无意间翻到这部电影,因为自己是一个九零后,面对比较现代化的当前,还是比较想了解这个世界之前是什么样子的。新加坡和我们国家想着应该差不多,所以就点开了这部电影。一开始看的时候有些看不下去,因为平时看的一些综艺节目看多了,很难有看一部电影的耐心。然后,过几天我又接着看下去,很庆幸自己看下去了,因为这真的是一部很好的电影。以前人的生活对比现在真的很苦,作为一个女生,我比较有感触的是重男轻女这一项内容。我觉得女孩子生活在那个时代真的很惨,对男方有很多的包容。电影年女主的爸爸,女主的大弟弟,全都是被宠坏了的没有担当的男人。而电影里的所有女性,都是因为吃了很多的苦没有人疼爱,而变得很独立,在后面帮男人收拾烂摊子。可是即使自己觉得父母不公平,等到自己当上父母之后却依然把这份不公平转移到自己的子女身上。如此恶性循环下去。我很感恩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即使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在,可没有那么强烈,女孩子可以去读书,做自己想做的,通过读书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相信随着时代的文明,那种重男轻女的陋习一定会改正过来。每个生命每个性别都值得尊重,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自己做错事了自己承担,不能老是依靠别人帮你擦屁股,之后还不知感恩的说你是女人你是大姐你没有我地位高,你就应该来帮助我。之类的话。那这样对于女性也太不公平了。我希望这个世界能对女性友好一点,“她”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努力的成为“她”想成为的人
看完了,不知不觉就看完了。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能够让你几乎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
没有特别的煽情,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温情脉脉的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故事。
每个演员几乎就是电影里面角色,几乎就是现实中的人,有种让人分不清是现实还是虚构的故事。
这部作品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这部剧的年代大概就是我们八十年代的童年回忆,我们的国家欣欣向荣,越来越好。
这是一篇好的散文,一部好作品!
阿舅李国煌真是一个好演员,可能,全剧就他一个人能让人讨厌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