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妻夫木聪满岛光小出惠介臼田麻美市川由衣松本若菜中村伦也真岛秀和滨田麻里平田满松本真理香
类型:剧情悬疑犯罪导演:石川庆 状态:HD 年份:2016 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豆瓣:7.8分热度:1 ℃ 时间:2024-06-11 17:56:27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by风满蜃气楼
2017年2月在日本公映的电影《愚行录》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围绕一桩未被侦破的幸福家庭灭门惨案,以周刊记者田中(妻夫木聪饰演)为主线人物,用死者夫妇生前相熟之人的回忆拼凑出被害者的社交形象,并试图从中发现潜藏的真凶。在外界看来无比美满的家庭为何一夜之间惨遭血洗,执着此案的田中记者与他们又有何关联,电影用克制的镜头静静叙述,从多个角度层层深入、相互填补,在空白记事板上串联起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网,最后绘制出一副惊心动魄的地狱众生相:关于男女、关于家庭、关于幸福、关于改变命运的野心。
影片始于一个阵雨的阴天,伴随低沉的提琴声,画面里出现一辆到站停靠的公交车,车门打开,走上一位斜跨公文包的西服男,随着他的前行,镜头缓缓掠过一身制服的司机和一个又一个乘客在主人公田中脸上定格;片刻后,镜头停驻,目送大巴重新起步。
画面切换到车内,临窗兀自出神的田中忽然听到一阵“喂我说”的喊声,回过神来才发现过道里站着位白发老人,刚上车的中年男人一脸严厉地示意他起身让座。没办法,谁让周围坐的都是老年人呢。田中斜睨男人一眼,一言不发地起身,在老人道谢坐下后迈着一瘸一拐的步伐移向车门。
一步、两步、啪嗒——田中直直倒向地面,又在众人礼貌的关切声中重新站起身来,走到门侧;刚才的中年男人意识到自己似乎犯下某种错误,不自然地撇开目光,却没有道歉。正当我们为“残障人士”田中愤愤不平,公车再次停靠,田中一瘸一拐地下车,走出几步后又如履平地般恢复了健康——原来刚才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让中年男人产生罪恶感的表演。
田中向上司申请重新调查近一年前的灭门案,找到被害家主田向(小出惠介 饰演)的公司同僚渡边(真岛秀和 饰演)进行访谈,两人见面时也是雨天。渡边领田中到了附近一家居酒屋,田向生前常和他在此消遣。或许是被问起犯罪嫌疑人的线索吧,渡边喝着生啤,说起一个叫山本的后辈。
在某次同事组织的迎新会上,田向勾搭上一个叫山本的后辈,原本只想玩玩,对方却纠缠不放。为了帮田向摆脱山本,渡边“挺身而出”,在酒吧“偶遇”被田向放鸽子后沮丧的山本,并扮演一个被女人玩弄的心碎男人,让山本对他产生同病相怜的好感;二人很快便发生关系,山本对田向的感情转移到渡边。但渡边很快对她厌烦,便假装发现了她与田向的关系,反过来指责山本让他“与兄弟的相处变得怪异”。看着山本泪水几乎夺眶而出的脸,渡边沉重地表示以后不要再见面。甩掉山本以后,两个男人也是在这家居酒屋并肩而坐,你一言我一语地叹息。
“是个好女孩啊。”
“如果不是那种相遇方式,说不定结局也会不一样。”
“是啊。”
“喜欢的心情是真的。”
二人间的沉默在热闹的背景声中持续了几秒,紧接着爆发出默契的大笑,观众这才猛然发现两人心中没有丝毫罪恶感。
影片中影射现实中“庆应大学”的“文应大学”、影射“早稻田大学”的“稻田大学”,二者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名牌学府,被害者田向夫妇曾各自就读于其中之一。田中访问的受害人相关人物除了田向的同事渡边,还有他大学时代登山社团的成员惠美(市川由衣 饰演)、田边太太的大学同期淳子(臼田麻美 饰演)及其前男友尾形(中村伦也 饰演)。
据淳子说,文应大学的人际关系网中存在两种阶级:“外部生”和“内部生”,内部生都是从附属高中直接升入大学,他们家境优渥、从未吃过苦,而外部生则都通过努力考进文应,家境平凡,哪怕付出十倍努力也无法过上内部生的上流生活。
受害者田向太太结婚之前姓夏原,和淳子、尾形一样,她也属于外部生中的一员,但凭借美貌和高超的社交手腕,夏原成功打入内部生群体,成为万人欣羡讨好的对象。
在淳子眼中,夏原是披着温和善良皮的心机女,拼命展现自己的贤良淑德,只是为了抬高自己、吸引各种男生;而淳子的男友尾形认为夏原不仅温柔美丽,还识大体,从不故意凸显自己。电影将淳子和尾形受访时的画面交替剪辑,让人愈加摸不清被害人的真实形象。
另一方面,田向先生在大学期间是个花花公子,他游戏花丛,与数个女生纠缠不清。毕业前夕,田向为了找工作的事找到喜欢过自己的惠美,求她将自己推荐给她的社长爸爸,以便疏通人脉。惠美曾经苦于和田向及其女友泉的三角关系,此时重逢不免燃起复仇之心,她答应帮忙,条件是让田向做备胎。田向高兴地答应,却瞒着她又交往了另一家公司社长的女儿早苗。惠美敏锐地发现另一个女人的存在,找到早苗摊牌,又叫来田向试图揭穿他的谎言,谁料田向干脆地承认劈腿,就找工作的重要性侃侃而谈,并不觉得自己有错——为了创造美好的将来,他会不择手段。
电影没有正面刻画被害人夫妇的经历与性格,没有交代两人如何相识并组建家庭,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人物之口,用模棱两可的方式描摹出两幅速写像;人物形象来源于碎片式的回忆,沾染了叙述者的主观情感,彼此矛盾,不断被修改。
剧情发展至后半,淳子致电田中,说想起另一个有杀人动机的女人:她被夏原拉着一起从外部生“晋升”为内部生,却遗憾地没能如愿钓上金龟婿,进入“幸福”的上层。
“田中光子小姐的不幸都是因为她长得美。即便出身和教养再怎么好,男人都是一个德行,夏原明明知道他们不会认真和她交往,却让她被内部生玩弄于鼓掌中。”
“光子小姐是单亲家庭,背景也很普通,这种人想跟内部生走到一起,嘛...总之很难。”
“但光子小姐也确实有点没节操,或者说太有野心,夏原就是利用了她这一点。”
静静的夜里,淳子在她经营的咖啡厅露台上与田中围桌对坐,回忆田中光子的悲惨遭遇,嘴角噙笑,手中夹着香烟感叹道:“我当时就想,决不能变成她那样。”末了还补上一句:“听说她最近因为虐待幼儿被逮捕了吧。”
田中微笑:“你听谁说的啊。”
“现在还有联系的大学同学。我还在想,会不会是因为当时受了夏原的影响才会做出这种事情呢。”淳子答。她沉思片刻,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我是田中光子小姐,可能真的会去杀了她。”
田中闻言垂目,喝完杯中最后一口酒,用鼻子发出讽刺的笑声。淳子有些窘迫,以为对方是出于无聊,却没有意识到,她口中这个没有节操的可怜女人和眼前的男人一样,都姓田中。
电影的谜题之一是找出灭门案的凶手,受访者带有主观情感的回忆、光子对心理医生的倾诉既是解谜条件,也是迷惑手段。我们跟随主角田中东奔西走,视角不停转换,在纷乱的线索中得到某个似是而非的答案:光子是凶手,作案动机是被夏原毁了未来,对方却毫无罪恶感地过着幸福人生——但,真相果真如此吗?
影片开头,田中在凶案发生地勘察时碰上一个来历不明的怪女人,两人谈话结束之后,画面忽然切回案发现场:镜头从屋内玄关处的四双鞋开始,路过昏暗的走廊、探入狼藉的客厅、映出田向的尸体,接着扫过血迹斑斑的楼梯,定格在二楼卧房母女俩遗体附近的一个似圆形花环上——这个花环和咖啡店女老板装饰在室内的圣诞花环几乎一样。
下一秒,镜头切换到浴室,伴着哗哗的水声,凶手正在门内有条不紊地清洗身体,水雾氤氲的玻璃门上满是血迹——作案后毫不慌乱地处理现场,这种冷静到极致的行为也和杀害咖啡店女老板后在烟灰缸里摆上沾有尾形唾沫的烟蒂如出一辙。联想起主人公在开头被迫让座后的报复行为,一言不发却鞭挞人心,不免让人怀疑他是个睚眦必报的极端人士。
案发后将满一年,真凶身份仍无定论,大众对此案的热情早已褪淡,身为记者的田中却在此时旧案重提,原因似乎不止上司以为的“因妹妹获罪入狱而需要转移注意力”这么简单,毕竟牵涉到杀人案,“除了当事人,谁都想躲得远远的”。剧情的一大反转在于千寻真实身份的曝光,而光子前后两次在狱中对田中说的“秘密”似乎不仅指女儿,还涉及灭门案真相。但如果田中是凶手,光子在心理医生离开办公室后的“自白”有何隐喻?如果凶手是田中兄妹之一,惠美口中“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个容器,崩溃了吧”的“那个人”又是谁?
田中兄妹的母亲不满二十岁便先后产下一对儿女,自己还是孩子,当然没有任何照顾孩子的常识和责任意识。田中从小饱受家庭暴力,光子也从小学三年级起受到父亲的性侵,直到哥哥升上高中发现兽行才愤怒制止。得知此事的母亲不仅不心疼女儿,反而认定是光子主动诱惑父亲。夫妻俩很快离婚,母亲改嫁,兄妹从此俩相依为命。
为了逃离泥沼般的家庭,摆脱宿命的厄运,光子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文应”,进入学校后却发现小社会中隐藏着“阶级”差距,总有些人从出生起便“高人一等”。但例外总是存在,外部生中也有人成功“晋升”,那就是夏原。因为一次“偶遇”,光子认识了万人迷夏原,并借助夏原的人际关系闯入“内部生”群体,她努力试图攀住某根富贵的藤蔓,却被五光十色的欲望掩埋口鼻,最终绝望地窒息。
日语中有“xx像”的说法,“像”是名词,指某种抽象的形象,或是心目中的图景。
例如“实像”“虚像”“理想像”“英雄像”“犯人像”“家庭像”......
日本核心家庭的传统结构是“男主外,女主内”,延续至现代,即表现为女性婚后辞职、回归家庭。很多日本女性都有一种对理想家庭的设想,大致包括一个能提供衣食无忧生活的职场精英丈夫,一个或几个可爱的小孩;而实现这个梦想的途径便是结婚。
片中出现的山本、惠美、光子、夏原,无一不是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甚至身为男性的田向也曾在惠美和早苗面前吐露过自己对未来家庭的想象。他们追求的不是某种情感,而是一种抽象的“幸福像”,家庭是承载幸福的容器,结婚对象的“个性”并不重要,只要条件匹配,任何异性都可能成为婚姻中的“另一半”。
日本社会阶级固化,富人的后代从小享受丰富的资源、受良好的教育、更容易拥有幸福的未来,而平民的后代从小便面临各种资源的匮乏与无处不在的竞争,没有绝对的平等,即便靠努力有了出息也无法改变社会地位。就像平行线的两端不会相交,阶级与阶级之间也顶多在学生时代游戏般互相缠绕,毕业后进入社会则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电影中的夏原从一开始便对这点心知肚明,所以即便与内部生相处融洽,也并不在他们之中寻觅伴侣,而光子的悲剧在于家庭阴影带来的恐惧让她滋生了疯狂的野心,以为主动结交富二代便能嫁入豪门改变命运,到头来却在污泥中越陷越深。
故事围绕被害者田向的家庭展开,外界对他们的评价是“幸福”“融洽”“像童话一样”,而与这个幸福家庭相反,主人公田中兄妹从小遭受家庭暴力,没有享受过来自父母的爱,长大后产下禁忌之果,却重蹈父母的覆辙。无论杀害田向一家的凶手是哥哥还是妹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一种“不幸”对“幸福”的敌意。身为记者的田中执意追踪此案,除了确认相关人员对真相一无所知外,也是要通过报道揭开田向夫妻“不为人知的一面”,换言之,是要击碎他们在社会舆论想象中的美好形象,告诉世人所谓“幸福”的背后存在多少狰狞和“牺牲”。
电影叙事首尾呼应,形成一个完整而对称的圆环,从一组自外向内窥视的公交车慢镜头开始,结束于车内缓慢移动的人物群像;主人公两次让座,从被动到主动,或许是因千寻之死产生了心态波动,或许是源自仇恨释放后的突然放空。标题“愚行录”,意为记录各种愚蠢的行径——人人心怀目标、自以为是地挥霍“聪明”,却不想最终都成为某方面的“愚人”。
或许就如惠美所言:“大家都一样,愚蠢而空洞(みんな愚かで空っぽ)”,却也因为“愚蠢”,得以保全心中幸福的幻影,不至于被野心反噬,迎来崩坏的破灭。
【东瀛文艺通信】n微信订阅号:dywytxnn
出于对光妹和小七的喜爱,上影开票前我就瞄准了这一部。nn顺利抢到票,昨天踏着轻快的小脚步走进了大光明。n片终,列完所有工作人员后,亮灯,观众鼓掌,离场。仪式感十足。nn或许散场的人潮里,你也在其中,和我一样内心无法平静吧。日影要么不讲人性,一讲就特别深刻。nn一部悬疑电影,集合了乱伦、虐童、灭门、校园派系、桃色交易、人性、社会阶层分化……石川庆导演的第一部长电影,画面和配乐都诠释着日式美感,也一如既往地压抑暗黑。nn光妹不愧是影后,在片中的表演可圈可点。小七也演得好,但是戏份没有太多,爆点不够。nn想讨论的是最后杀了那对夫妻的人是谁。nn光妹? 小七(哥哥)? 光妹+小七?nn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光妹和小七一起。n1. 片中虽然光妹有承认是自己杀的人,但她说这段话的时候并没有听众。是对着空气说的,简单来说,很像是背台词或者练习台词。为哥哥承担这个罪名并不是没有可能。而且全片没有一处讲光妹使用暴力的段落。n2. 哥哥主动请求调查这个案子,且在咖啡店主怀疑妹妹时没有犹豫地果断杀掉了店主,说明哥哥是这个案件的知情人。那个放烟嫁祸的举动更是微妙,哥哥是有策划地接近店主和前男友,为了杀掉接近真相的人。n3. 在死掉的丈夫的ex打电话到杂志社时,画面明显分外紧张。应该是哥哥内心紧张情绪的映射。n4. 哥哥是有暴力因子的。不止是杀店主,在小时候妹妹被爸爸侵犯时,哥哥无意识地打爸爸。n5. 开头哥哥从坡道下来进那间凶屋,和妹妹从那个地方下来进去画面重合了。n5. 哥哥从事的调查记者,肯定采访调查过很多案件,对警察找出凶手的线索、从人际关系排查出凶手等是清楚的,所以有反侦察意识,这个案子才能一直悬而未决。如果是光妹的话,不可能做到那么好的善后吧。n6. 最后结尾公车上小七让座后明显情绪奔溃了,不知道是因为女儿死了还是因为杀死了一家三口里那个小女孩。n7. 光妹描述杀人过程时,对丈夫的死有很细节化的描述,砍了几刀、肋骨断了等等。但对妻子的死,就仅仅是她抱着孩子睡觉,一刀杀了两个人。妻子的死对比起来缺少了很多细节化的表述。她不一定有看到这段。nn所以我更倾向于小七杀的人,杀人的时候光妹也在。光妹不一定有上二楼。nn有没有人一起来讨论啊~!nn顺便安利我的公众号Panic_pub 有对愚行录更丰富的剧情理解
n也可直接点击查看:《愚行录》人性丑恶 人生艰难
年轻的夫妇和小孩,一家三口被杀了。案子一年没有结。
为了撰写关于这个杀人案件的专题,terrace杂志社的记者田中(妻夫木聪)采访了与死者相关的一干人等,包括丈夫的同事,妻子的大学同学,前男友等等;试图通过这些线索整理出这个家庭和这起案件的全貌。
事先没有阅读过原著的推理小说,但是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并没有太浓的推理色彩。
因为在田中采访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小故事实在是太惨了。
啊,不剧透写影评好难。
首先大部分的故事成立的基础都是日本人闷骚爱面子以及物化女性(以及女性自我物化)的国民性格,不能接受这个设定的话可能会有觉得剧情走向有一点过于大惊小怪神经质。
当然每个人看完对整个故事会有不同的感受,对我来说这部电影讨论了现代社会生产力持续进步,社会坏境开放的一系列问题。
如果说原始阶段的产能过剩带来了私有制和战争(我好有点开始跑飞机了)。那么人与人之间日益稀薄的信任感是不是社会开放的必然结果。
商业社会里,大部分的社会需求都可以被购买。饿了你可以去24小时便利店,无聊了你可以去养猫养狗玩游戏看电影(就像今天晚上的我一样),想做爱了可以购买色情电影甚至使用手机app寻找同样有同样需求的人。只要还有继续消费的资本,不需要和任何人的情感交流也可以很好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而遇害家庭中的丈夫,田向就是一个消费主义社会孕育出的“聪明人”。很多时候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并不一定意味着情感交流,而只是一种资本,social capital,是一种用来帮助他在这个社会中进入再上一个阶层的工具。
没有适应这样环境的“笨蛋”,比如一开始的凶手本人(很努力不剧透),会被“聪明人”利用,榨取(金钱的,社会地位的,性的)利用价值,然后伤心绝望。
当然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介于这两者之间,毕竟在这个现实社会里也看多了。
希望享受好的物质生活,也希望被爱。但是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也很难被爱(比如阿姨妈妈们在微信朋友圈里传播的“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离婚以后她才开始美容保养学瑜伽终于发现自己也可以这么有魅力”等文章我认为是有一定现实参考价值的),按照这样的逻辑,结论还是个人资本比较重要。
于是日本年轻人的结婚意愿年年降低,发达国家小孩越生越少。you know,既然在这个消费社会里我一个人也可以很好地活下去(现在日本的高端养老产品也越来越充实了),我又何必耗费我的个人资本去做那些不保证结果的投资。有谁能保证自己永远被爱?
我怎么知道对方是不是只看上了我性的利用价值?那我为爱千里走单骑,辞职去了对方的国家。语言不通,压力太大,最后秃头发胖了,对方说对不起我发现我不喜欢你了,我怎么办?
但是反过来做一颗消费主义社会的浮萍也很惨。想起了《复活节游行》,想起了《推销员之死》,想起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好了你背得出你城里每一家米其林餐厅的定位电话;你有精准控制饮食补剂,私人教练教导下练出的8块腹肌;你甚至在家里挂了一副饶有趣味的当代艺术作品。好,whatever,谁不是?
真的很难啊。
我不是劝大家都去结婚生小孩,我自己也就是一个不想结婚,享受消费主义生活的同性恋。
回到电影,每一个故事的凄惨都来自于不被爱。看到那些得不到认真对待的人,我几次差点哭出来。
而不被爱的人,理所当然的也不懂如何去爱。一个负的连锁。
那么在这个商业社会里,谁有这样的底气,去无限付出爱呢?
我想了很久,决定这周日去教堂拜拜,借一点底气去爱别人。
别碰脏钱
绑架游戏2024
闪电战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10℃
by风满蜃气楼
2017年2月在日本公映的电影《愚行录》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围绕一桩未被侦破的幸福家庭灭门惨案,以周刊记者田中(妻夫木聪饰演)为主线人物,用死者夫妇生前相熟之人的回忆拼凑出被害者的社交形象,并试图从中发现潜藏的真凶。在外界看来无比美满的家庭为何一夜之间惨遭血洗,执着此案的田中记者与他们又有何关联,电影用克制的镜头静静叙述,从多个角度层层深入、相互填补,在空白记事板上串联起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网,最后绘制出一副惊心动魄的地狱众生相:关于男女、关于家庭、关于幸福、关于改变命运的野心。
一、假面与表演
影片始于一个阵雨的阴天,伴随低沉的提琴声,画面里出现一辆到站停靠的公交车,车门打开,走上一位斜跨公文包的西服男,随着他的前行,镜头缓缓掠过一身制服的司机和一个又一个乘客在主人公田中脸上定格;片刻后,镜头停驻,目送大巴重新起步。
画面切换到车内,临窗兀自出神的田中忽然听到一阵“喂我说”的喊声,回过神来才发现过道里站着位白发老人,刚上车的中年男人一脸严厉地示意他起身让座。没办法,谁让周围坐的都是老年人呢。田中斜睨男人一眼,一言不发地起身,在老人道谢坐下后迈着一瘸一拐的步伐移向车门。
一步、两步、啪嗒——田中直直倒向地面,又在众人礼貌的关切声中重新站起身来,走到门侧;刚才的中年男人意识到自己似乎犯下某种错误,不自然地撇开目光,却没有道歉。正当我们为“残障人士”田中愤愤不平,公车再次停靠,田中一瘸一拐地下车,走出几步后又如履平地般恢复了健康——原来刚才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让中年男人产生罪恶感的表演。
田中向上司申请重新调查近一年前的灭门案,找到被害家主田向(小出惠介 饰演)的公司同僚渡边(真岛秀和 饰演)进行访谈,两人见面时也是雨天。渡边领田中到了附近一家居酒屋,田向生前常和他在此消遣。或许是被问起犯罪嫌疑人的线索吧,渡边喝着生啤,说起一个叫山本的后辈。
在某次同事组织的迎新会上,田向勾搭上一个叫山本的后辈,原本只想玩玩,对方却纠缠不放。为了帮田向摆脱山本,渡边“挺身而出”,在酒吧“偶遇”被田向放鸽子后沮丧的山本,并扮演一个被女人玩弄的心碎男人,让山本对他产生同病相怜的好感;二人很快便发生关系,山本对田向的感情转移到渡边。但渡边很快对她厌烦,便假装发现了她与田向的关系,反过来指责山本让他“与兄弟的相处变得怪异”。看着山本泪水几乎夺眶而出的脸,渡边沉重地表示以后不要再见面。甩掉山本以后,两个男人也是在这家居酒屋并肩而坐,你一言我一语地叹息。
“是个好女孩啊。”
“如果不是那种相遇方式,说不定结局也会不一样。”
“是啊。”
“喜欢的心情是真的。”
“是啊。”
二人间的沉默在热闹的背景声中持续了几秒,紧接着爆发出默契的大笑,观众这才猛然发现两人心中没有丝毫罪恶感。
二、改变命运的“野心”
影片中影射现实中“庆应大学”的“文应大学”、影射“早稻田大学”的“稻田大学”,二者都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名牌学府,被害者田向夫妇曾各自就读于其中之一。田中访问的受害人相关人物除了田向的同事渡边,还有他大学时代登山社团的成员惠美(市川由衣 饰演)、田边太太的大学同期淳子(臼田麻美 饰演)及其前男友尾形(中村伦也 饰演)。
据淳子说,文应大学的人际关系网中存在两种阶级:“外部生”和“内部生”,内部生都是从附属高中直接升入大学,他们家境优渥、从未吃过苦,而外部生则都通过努力考进文应,家境平凡,哪怕付出十倍努力也无法过上内部生的上流生活。
受害者田向太太结婚之前姓夏原,和淳子、尾形一样,她也属于外部生中的一员,但凭借美貌和高超的社交手腕,夏原成功打入内部生群体,成为万人欣羡讨好的对象。
在淳子眼中,夏原是披着温和善良皮的心机女,拼命展现自己的贤良淑德,只是为了抬高自己、吸引各种男生;而淳子的男友尾形认为夏原不仅温柔美丽,还识大体,从不故意凸显自己。电影将淳子和尾形受访时的画面交替剪辑,让人愈加摸不清被害人的真实形象。
另一方面,田向先生在大学期间是个花花公子,他游戏花丛,与数个女生纠缠不清。毕业前夕,田向为了找工作的事找到喜欢过自己的惠美,求她将自己推荐给她的社长爸爸,以便疏通人脉。惠美曾经苦于和田向及其女友泉的三角关系,此时重逢不免燃起复仇之心,她答应帮忙,条件是让田向做备胎。田向高兴地答应,却瞒着她又交往了另一家公司社长的女儿早苗。惠美敏锐地发现另一个女人的存在,找到早苗摊牌,又叫来田向试图揭穿他的谎言,谁料田向干脆地承认劈腿,就找工作的重要性侃侃而谈,并不觉得自己有错——为了创造美好的将来,他会不择手段。
电影没有正面刻画被害人夫妇的经历与性格,没有交代两人如何相识并组建家庭,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人物之口,用模棱两可的方式描摹出两幅速写像;人物形象来源于碎片式的回忆,沾染了叙述者的主观情感,彼此矛盾,不断被修改。
剧情发展至后半,淳子致电田中,说想起另一个有杀人动机的女人:她被夏原拉着一起从外部生“晋升”为内部生,却遗憾地没能如愿钓上金龟婿,进入“幸福”的上层。
“田中光子小姐的不幸都是因为她长得美。即便出身和教养再怎么好,男人都是一个德行,夏原明明知道他们不会认真和她交往,却让她被内部生玩弄于鼓掌中。”
“光子小姐是单亲家庭,背景也很普通,这种人想跟内部生走到一起,嘛...总之很难。”
“但光子小姐也确实有点没节操,或者说太有野心,夏原就是利用了她这一点。”
静静的夜里,淳子在她经营的咖啡厅露台上与田中围桌对坐,回忆田中光子的悲惨遭遇,嘴角噙笑,手中夹着香烟感叹道:“我当时就想,决不能变成她那样。”末了还补上一句:“听说她最近因为虐待幼儿被逮捕了吧。”
田中微笑:“你听谁说的啊。”
“现在还有联系的大学同学。我还在想,会不会是因为当时受了夏原的影响才会做出这种事情呢。”淳子答。她沉思片刻,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我是田中光子小姐,可能真的会去杀了她。”
田中闻言垂目,喝完杯中最后一口酒,用鼻子发出讽刺的笑声。淳子有些窘迫,以为对方是出于无聊,却没有意识到,她口中这个没有节操的可怜女人和眼前的男人一样,都姓田中。
三、扑朔迷离的“真相”
电影的谜题之一是找出灭门案的凶手,受访者带有主观情感的回忆、光子对心理医生的倾诉既是解谜条件,也是迷惑手段。我们跟随主角田中东奔西走,视角不停转换,在纷乱的线索中得到某个似是而非的答案:光子是凶手,作案动机是被夏原毁了未来,对方却毫无罪恶感地过着幸福人生——但,真相果真如此吗?
影片开头,田中在凶案发生地勘察时碰上一个来历不明的怪女人,两人谈话结束之后,画面忽然切回案发现场:镜头从屋内玄关处的四双鞋开始,路过昏暗的走廊、探入狼藉的客厅、映出田向的尸体,接着扫过血迹斑斑的楼梯,定格在二楼卧房母女俩遗体附近的一个似圆形花环上——这个花环和咖啡店女老板装饰在室内的圣诞花环几乎一样。
下一秒,镜头切换到浴室,伴着哗哗的水声,凶手正在门内有条不紊地清洗身体,水雾氤氲的玻璃门上满是血迹——作案后毫不慌乱地处理现场,这种冷静到极致的行为也和杀害咖啡店女老板后在烟灰缸里摆上沾有尾形唾沫的烟蒂如出一辙。联想起主人公在开头被迫让座后的报复行为,一言不发却鞭挞人心,不免让人怀疑他是个睚眦必报的极端人士。
案发后将满一年,真凶身份仍无定论,大众对此案的热情早已褪淡,身为记者的田中却在此时旧案重提,原因似乎不止上司以为的“因妹妹获罪入狱而需要转移注意力”这么简单,毕竟牵涉到杀人案,“除了当事人,谁都想躲得远远的”。剧情的一大反转在于千寻真实身份的曝光,而光子前后两次在狱中对田中说的“秘密”似乎不仅指女儿,还涉及灭门案真相。但如果田中是凶手,光子在心理医生离开办公室后的“自白”有何隐喻?如果凶手是田中兄妹之一,惠美口中“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个容器,崩溃了吧”的“那个人”又是谁?
四、追求“幸福家庭”的幻影
田中兄妹的母亲不满二十岁便先后产下一对儿女,自己还是孩子,当然没有任何照顾孩子的常识和责任意识。田中从小饱受家庭暴力,光子也从小学三年级起受到父亲的性侵,直到哥哥升上高中发现兽行才愤怒制止。得知此事的母亲不仅不心疼女儿,反而认定是光子主动诱惑父亲。夫妻俩很快离婚,母亲改嫁,兄妹从此俩相依为命。
为了逃离泥沼般的家庭,摆脱宿命的厄运,光子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文应”,进入学校后却发现小社会中隐藏着“阶级”差距,总有些人从出生起便“高人一等”。但例外总是存在,外部生中也有人成功“晋升”,那就是夏原。因为一次“偶遇”,光子认识了万人迷夏原,并借助夏原的人际关系闯入“内部生”群体,她努力试图攀住某根富贵的藤蔓,却被五光十色的欲望掩埋口鼻,最终绝望地窒息。
日语中有“xx像”的说法,“像”是名词,指某种抽象的形象,或是心目中的图景。
例如“实像”“虚像”“理想像”“英雄像”“犯人像”“家庭像”......
日本核心家庭的传统结构是“男主外,女主内”,延续至现代,即表现为女性婚后辞职、回归家庭。很多日本女性都有一种对理想家庭的设想,大致包括一个能提供衣食无忧生活的职场精英丈夫,一个或几个可爱的小孩;而实现这个梦想的途径便是结婚。
片中出现的山本、惠美、光子、夏原,无一不是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甚至身为男性的田向也曾在惠美和早苗面前吐露过自己对未来家庭的想象。他们追求的不是某种情感,而是一种抽象的“幸福像”,家庭是承载幸福的容器,结婚对象的“个性”并不重要,只要条件匹配,任何异性都可能成为婚姻中的“另一半”。
日本社会阶级固化,富人的后代从小享受丰富的资源、受良好的教育、更容易拥有幸福的未来,而平民的后代从小便面临各种资源的匮乏与无处不在的竞争,没有绝对的平等,即便靠努力有了出息也无法改变社会地位。就像平行线的两端不会相交,阶级与阶级之间也顶多在学生时代游戏般互相缠绕,毕业后进入社会则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电影中的夏原从一开始便对这点心知肚明,所以即便与内部生相处融洽,也并不在他们之中寻觅伴侣,而光子的悲剧在于家庭阴影带来的恐惧让她滋生了疯狂的野心,以为主动结交富二代便能嫁入豪门改变命运,到头来却在污泥中越陷越深。
故事围绕被害者田向的家庭展开,外界对他们的评价是“幸福”“融洽”“像童话一样”,而与这个幸福家庭相反,主人公田中兄妹从小遭受家庭暴力,没有享受过来自父母的爱,长大后产下禁忌之果,却重蹈父母的覆辙。无论杀害田向一家的凶手是哥哥还是妹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一种“不幸”对“幸福”的敌意。身为记者的田中执意追踪此案,除了确认相关人员对真相一无所知外,也是要通过报道揭开田向夫妻“不为人知的一面”,换言之,是要击碎他们在社会舆论想象中的美好形象,告诉世人所谓“幸福”的背后存在多少狰狞和“牺牲”。
电影叙事首尾呼应,形成一个完整而对称的圆环,从一组自外向内窥视的公交车慢镜头开始,结束于车内缓慢移动的人物群像;主人公两次让座,从被动到主动,或许是因千寻之死产生了心态波动,或许是源自仇恨释放后的突然放空。标题“愚行录”,意为记录各种愚蠢的行径——人人心怀目标、自以为是地挥霍“聪明”,却不想最终都成为某方面的“愚人”。
或许就如惠美所言:“大家都一样,愚蠢而空洞(みんな愚かで空っぽ)”,却也因为“愚蠢”,得以保全心中幸福的幻影,不至于被野心反噬,迎来崩坏的破灭。
【东瀛文艺通信】n微信订阅号:dywytxnn
出于对光妹和小七的喜爱,上影开票前我就瞄准了这一部。nn顺利抢到票,昨天踏着轻快的小脚步走进了大光明。n片终,列完所有工作人员后,亮灯,观众鼓掌,离场。仪式感十足。nn或许散场的人潮里,你也在其中,和我一样内心无法平静吧。日影要么不讲人性,一讲就特别深刻。nn一部悬疑电影,集合了乱伦、虐童、灭门、校园派系、桃色交易、人性、社会阶层分化……石川庆导演的第一部长电影,画面和配乐都诠释着日式美感,也一如既往地压抑暗黑。nn光妹不愧是影后,在片中的表演可圈可点。小七也演得好,但是戏份没有太多,爆点不够。nn想讨论的是最后杀了那对夫妻的人是谁。nn光妹? 小七(哥哥)? 光妹+小七?nn我觉得很有可能是光妹和小七一起。n1. 片中虽然光妹有承认是自己杀的人,但她说这段话的时候并没有听众。是对着空气说的,简单来说,很像是背台词或者练习台词。为哥哥承担这个罪名并不是没有可能。而且全片没有一处讲光妹使用暴力的段落。n2. 哥哥主动请求调查这个案子,且在咖啡店主怀疑妹妹时没有犹豫地果断杀掉了店主,说明哥哥是这个案件的知情人。那个放烟嫁祸的举动更是微妙,哥哥是有策划地接近店主和前男友,为了杀掉接近真相的人。n3. 在死掉的丈夫的ex打电话到杂志社时,画面明显分外紧张。应该是哥哥内心紧张情绪的映射。n4. 哥哥是有暴力因子的。不止是杀店主,在小时候妹妹被爸爸侵犯时,哥哥无意识地打爸爸。n5. 开头哥哥从坡道下来进那间凶屋,和妹妹从那个地方下来进去画面重合了。n5. 哥哥从事的调查记者,肯定采访调查过很多案件,对警察找出凶手的线索、从人际关系排查出凶手等是清楚的,所以有反侦察意识,这个案子才能一直悬而未决。如果是光妹的话,不可能做到那么好的善后吧。n6. 最后结尾公车上小七让座后明显情绪奔溃了,不知道是因为女儿死了还是因为杀死了一家三口里那个小女孩。n7. 光妹描述杀人过程时,对丈夫的死有很细节化的描述,砍了几刀、肋骨断了等等。但对妻子的死,就仅仅是她抱着孩子睡觉,一刀杀了两个人。妻子的死对比起来缺少了很多细节化的表述。她不一定有看到这段。nn所以我更倾向于小七杀的人,杀人的时候光妹也在。光妹不一定有上二楼。nn有没有人一起来讨论啊~!nn顺便安利我的公众号Panic_pub 有对愚行录更丰富的剧情理解
n也可直接点击查看:《愚行录》人性丑恶 人生艰难
年轻的夫妇和小孩,一家三口被杀了。案子一年没有结。
为了撰写关于这个杀人案件的专题,terrace杂志社的记者田中(妻夫木聪)采访了与死者相关的一干人等,包括丈夫的同事,妻子的大学同学,前男友等等;试图通过这些线索整理出这个家庭和这起案件的全貌。
事先没有阅读过原著的推理小说,但是对我来说这部电影并没有太浓的推理色彩。
因为在田中采访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小故事实在是太惨了。
啊,不剧透写影评好难。
首先大部分的故事成立的基础都是日本人闷骚爱面子以及物化女性(以及女性自我物化)的国民性格,不能接受这个设定的话可能会有觉得剧情走向有一点过于大惊小怪神经质。
当然每个人看完对整个故事会有不同的感受,对我来说这部电影讨论了现代社会生产力持续进步,社会坏境开放的一系列问题。
如果说原始阶段的产能过剩带来了私有制和战争(我好有点开始跑飞机了)。那么人与人之间日益稀薄的信任感是不是社会开放的必然结果。
商业社会里,大部分的社会需求都可以被购买。饿了你可以去24小时便利店,无聊了你可以去养猫养狗玩游戏看电影(就像今天晚上的我一样),想做爱了可以购买色情电影甚至使用手机app寻找同样有同样需求的人。只要还有继续消费的资本,不需要和任何人的情感交流也可以很好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而遇害家庭中的丈夫,田向就是一个消费主义社会孕育出的“聪明人”。很多时候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并不一定意味着情感交流,而只是一种资本,social capital,是一种用来帮助他在这个社会中进入再上一个阶层的工具。
没有适应这样环境的“笨蛋”,比如一开始的凶手本人(很努力不剧透),会被“聪明人”利用,榨取(金钱的,社会地位的,性的)利用价值,然后伤心绝望。
当然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介于这两者之间,毕竟在这个现实社会里也看多了。
希望享受好的物质生活,也希望被爱。但是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也很难被爱(比如阿姨妈妈们在微信朋友圈里传播的“女人要对自己好一点,离婚以后她才开始美容保养学瑜伽终于发现自己也可以这么有魅力”等文章我认为是有一定现实参考价值的),按照这样的逻辑,结论还是个人资本比较重要。
于是日本年轻人的结婚意愿年年降低,发达国家小孩越生越少。you know,既然在这个消费社会里我一个人也可以很好地活下去(现在日本的高端养老产品也越来越充实了),我又何必耗费我的个人资本去做那些不保证结果的投资。有谁能保证自己永远被爱?
我怎么知道对方是不是只看上了我性的利用价值?那我为爱千里走单骑,辞职去了对方的国家。语言不通,压力太大,最后秃头发胖了,对方说对不起我发现我不喜欢你了,我怎么办?
但是反过来做一颗消费主义社会的浮萍也很惨。想起了《复活节游行》,想起了《推销员之死》,想起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好了你背得出你城里每一家米其林餐厅的定位电话;你有精准控制饮食补剂,私人教练教导下练出的8块腹肌;你甚至在家里挂了一副饶有趣味的当代艺术作品。好,whatever,谁不是?
真的很难啊。
我不是劝大家都去结婚生小孩,我自己也就是一个不想结婚,享受消费主义生活的同性恋。
回到电影,每一个故事的凄惨都来自于不被爱。看到那些得不到认真对待的人,我几次差点哭出来。
而不被爱的人,理所当然的也不懂如何去爱。一个负的连锁。
那么在这个商业社会里,谁有这样的底气,去无限付出爱呢?
我想了很久,决定这周日去教堂拜拜,借一点底气去爱别人。
作者:向上游的鱼(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46539/
先给出我的答案:被害一家有三人,爸爸和妈妈是光子杀死的,而那个孩子则是光子哥哥动手的。
在凶杀现场还原的片段中,可以分辨得出浴室玻璃后面在清洗身上血迹的模糊身影是个男人,如果一家三口都是光子所杀,那么很难想象她能如此淡定留在现场淋浴,而只有可能是思虑缜密做事沉稳的哥哥。而哥哥原本跟这一家三口无怨无仇,根本都不认识,不可能毫无理由去杀害他们。而光子在心理医生离开去打电话时候的独白,非常清楚直白地描述了自己杀人之前的心理活动和杀人时的感受以及细节,但是她还没有来得及说到怎么杀那个孩子的时候就被医生进门给打断了,看到这里我们一般都会想当然认为孩子也是她杀的,这就是我们的心理盲区。
我建议大家可以反复琢磨在影片结尾处妹妹对着哥哥说的那几句话,她先是说她最喜欢秘密了,然后又说她没有对那个孩子动手(因为哥哥接口说千寻的事情他会处理,所以这又是一个心理盲区,让观众误以为光子说的是她没有对千寻动手,可是千寻是因为营养缺乏而不是被虐打而生命垂危的,在电影一开始的兄妹对话里光子就已经提到了警察怪罪她没有好好喂养孩子),然后感谢哥哥永远站在她这边(打跑禽兽父亲,处理千寻,处理凶杀),最后她跟哥哥说对不起(连累哥哥卷进杀人案)。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最后终于恍然大悟,一定是光子杀了两个大人之后没办法对孩子下手,不知所措加上惊恐于是打电话给哥哥求助,哥哥赶到现场之后,为了保护妹妹,所以连孩子也一起杀了,最后留下来清理甚至有可能还伪造了现场,所以现场证据被毁灭得很彻底,凶手一直没有被找到。
之后哥哥为了继续掩盖真相保护妹妹,所以才会一直借口调查案子而持续关注案情(而这也导致他对妹妹关注变少,而妹妹杀人之后精神恍惚忽略了对自己孩子的照护,从而导致孩子营养不良生命垂危,而她也被控弃养虐待婴儿。——这里着重提醒大家注意,为什么很爱孩子的光子会疏于喂养孩子呢?因为她精神状况有问题,而她之前杀人了所以精神才出了问题。千万不要又落入心理误区,认为是孩子被弃养,营养不足生命垂危了,所以精神才出了问题),甚至在案发一年后仍然去调查死者的朋友同学。凭借他多年的调查记者的经验,他跟主编申请去调查一年前的案子,说了这么一个理由,就是现在这个时间点很好,被害人的那些朋友和同学有可能会透露一些以前没说的话,所以他是假公济私继续排查会把嫌疑目标指向光子身上的证人。果不其然,经过几次采访后,那个咖啡女店主指出了光子有凶嫌可能。她被杀,不是因为她对光子说了不好的话,而是她指出光子的人生被毁,有可能会报复杀人,仅凭这一点她就被哥哥灭口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哥哥调查这个案子不是为了查明真相找出凶手,而恰恰相反是为了掩盖真相掐断线索,这是最主要的动机;而另外一个动机,我猜想也是为了通过调查,找出妹妹光子激情杀人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