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吴彦姝奚美娟文淇朱时茂李晓川杨恩又
类型:剧情导演:杨荔钠 状态:HD 年份:2022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7.4分热度:2 ℃ 时间:2022-10-09 10:54:26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最开始抱着一种观看母女情深的期待和女性相互拯救的心理去看这部电影。在观影过程中也屡次被母女之间的情感所打动。但是冷静下来后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表现母爱伟大、母女情深的戏,暗藏其中的略带诡异气息的过往和愧疚,可能才是观众需要窥见的所谓“疾病”的根源。
影片讲述了60多岁的女儿和80多岁的目前相依为命的故事。两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从家庭环境、生活规律、饮食习惯等,都看得出有深厚的教养和卓越的学识。
最开始,我对女儿略带洁癖的清教徒生活会感到一些不解,反而是母亲的活泼和肆意更显的可爱。但慢慢的,随着女儿病症的确诊,随着剧情的发展,随着尘封记忆的解除,随着幻想的出现和对往昔的忏悔,我渐渐懂了为什么女儿会如此,这其中隐藏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历史是如此沉重。
相信大家对阿尔茨海默病并不陌生,这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对普通人来说,得了这个病的意思就是认知衰退,记忆慢慢消失,也不认识身边人,可能只记得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人,于是乎也就是生活不能自理,会生活在自己的认知世界。
女儿的“病”的表象是大脑萎缩,认知衰退,但却从行为模式和只言片语中,一片片讲所有的拼图归位,给我们重现了一个大历史背景下的家庭悲剧——作为高知家庭的一家三口,曾经也非常幸福快乐,爸爸总是在外考古,却对女儿关爱有加,妈妈是最好的文科老师,和蔼可亲知识渊博。三个人曾经在烛光下跳舞,曾经有关于“我爱你”的秘密表达方式。然而一切在那疯狂的十年中,戛然而止。
从女儿的应激反应中不难看出,她曾经参加过“武斗”,并且会使用枪支。关于她幻想中无数次着急为爸爸开门,可能是愧疚于和父亲“划清界限”而没有为爸爸开门,最终导致爸爸的投湖自尽。她喃喃自语说,这件事同样毁掉了妈妈的一生,可见其内心创伤之大。
关于她一直保持独身的状态,可能也和此有关。“等爸爸回来了我再嫁人”,然而爸爸永远回不来了,自然她也从未嫁过人。当她披上妈妈的婚纱奔跑回儿时居住的旧屋时,她是否也在幻想能拥有自己的家?
她做很多义工的工作,用很多水不断清洗身体和衣物,潜意识里是否在赎罪?下雨天她开心的在雨里接受洗礼,是否也是一种对肉身和灵魂的清洗?结合每一次与河水有关的画面,那些从河底拍摄的视角,以及从水下望向陆地的镜头,是不是一种带入和父亲的存在?
她内心中最憧憬的画面是:三个人手挽手,不断表达“我爱你”——纵然我头发花白,但是有爸爸妈妈的地方,我依然是那个无忧无虑幸福的小孩。
女儿的病,让妈妈一下子坚强起来,她不再是那个顽皮耍滑的故意通过某些违背女儿的行为让两个人有沟通的妈妈,她再次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照顾女儿、命令女儿、有话语权的妈妈。而女儿也不再用冷漠和自我惩罚约束自己,她渐渐说出了内心的感受,她又变成了那个需要向妈妈求助的小姑娘。可以说母女俩从冷漠对抗,变成了休戚与共,从吝于表达到拥抱、说爱。
影片最后给了一个留白和非常“和谐”的片尾字幕。我个人建议不要被最后的字幕误导。而结局其实很简单,女儿已经吞咽有困难了,母亲的手也开始抖了,两个人都面临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这个时候,只能选择有尊严的死去。在最后的一餐饭桌上,母亲穿上自己曾经指定的临终装束,推着女儿走向大海。在门口,那个意识不清的阿姨说到“出去了就别再回来了”是一个明显的暗示。母女两人在海边舞蹈,女儿最终还是认出了妈妈,海浪涛涛,淹没了一切……
不难看出,只有在病了之后,甚至生病末期,这些被压抑的过往和情感才慢慢浮出水面,那么到底要感激这病呢,还是要厌弃这病呢?因为它,让一个人不再健康,但也因为它,让一个人变得更像一个人,或者说回到了一个真正的人的状态。
如果我们从一个人上升到社会呢?当下是不是也在故作坚强的选择性遗忘了什么?但你我知道,这份压抑总会最终变成病灶。何时才能正视历史?何时才能忏悔过往?何时才能面对真我?
P.S.补充几点:
看到有评论说感觉母女生活有点舞台剧式,经常朗诵诗歌啊,是不是有点假。我想说,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里这样的状态真的很常见。特别是父母知识渊博的时候,女儿说过自己总在追赶父母却总也追不上,其中暗含了对知识的深深焦虑。可能因为那十年耽误了学业,她总是感觉自己的知识比不上父母。其实从历史上说,那十年的知识断层非常严重了,十年之前的父辈的气度和知识我们真的无法追赶。
对文琪出现的两处戏份,一开始不是很理解,总感觉过于巧合和戏剧化了。但后来想想,第一次的邂逅是女儿发病的一个契机,她在电车上被误解被千夫所指,被带到警局做笔录,被冤枉,她都没有反抗申辩,其实可能在深刻体会一次父亲曾经遭过的罪。对女孩的原谅和救济,也同样是一次自我救赎。潜意识里,她在宽恕曾经的自己。我认为这段是很有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但之后文琪再次出现,却有点理想化色彩。她为这个家带来一次欢快的清扫,一个新生的孩童,一抹亮色,这很像一种对美好的期许,但它真的会发生吗?还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期待?
最后要说一下两位老师的表演,真的非常棒!从肢体语言、眼神、皱纹都在演绎,特别是女儿变成小姑娘之后的感觉,奚美娟完全展现出来。而吴彦姝的妈妈,也真的是妈妈,一直是一个爱孩子的妈妈。很喜欢两个人的对手戏,真实、饱满、有张力。
影片之所以很打动我,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也是个大龄单身女中年吧,也被妈妈爱着,照顾着。未来的我也很有可能面临这样的状况。影片里妈妈得知女儿生病时,着急的说希望得病的是自己,这种话真的只有父母才会说。女儿生病后在间歇性清醒时,反复确认自己是否给母亲添麻烦了,也非常真实。我们对所爱的人最简单的愿望就是不要给对方添麻烦,同时,有病的话病痛在自己身上,这就是爱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我不知道未来什么时候自己或者亲人会生什么病,会因为什么事而离开这个世界,但我希望不要遭受太大的痛苦和折磨,无论是对患病的人还是守护患病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件很难的事。希望能在自己还有自主选择的时候,无痛无病的离开这个世界。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00:04
这部电影真的如看上去那么温情脉脉吗?
恰恰相反,它的底色可能是相当灰暗沉重的,前提是理解女儿病后晚上和母亲在床上讲的那个故事,然后通过片中不经意的只言片语与各种碎片拼凑出这个家庭曾经发生的悲剧。
这个悲剧可能是这样的(主观推断):女儿在幼年曾经拥有一个无比幸福的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一个研究考古,一个研究文学,这种幸福在上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戛然而止(故事发生在2014年,女儿65岁,母亲85岁,由此可以推断出当时这个家庭各人的大概年龄)。父亲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最后含冤自尽,而女儿和母亲很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扮演了帮凶角色(告密、见死不救、亲手迫害,甚至女儿可能就是当年的HWB),这件事也成为了困扰母女二人,尤其是女儿一生的梦魇,女儿的终生未婚未育,她生病前的沉默寡言,对于出版父亲考古日记的执著很有可能与此有关。女儿生病后的那些看上去的胡言乱语,包括与母亲的冲突矛盾,究竟只是单纯疾病发作的症状,还是内心深处某些潜藏意识的萌发觉醒呢?女儿生病后在床下说着猎枪这种词语,对看望自己学生的恐惧,未发病之前极度的内向寡言木讷,生病后对母亲的各种埋怨指责,是不是内心中某种深藏已久秘密的外露?另外,片中的一个比喻很有意思,父亲是不会游泳的鲸鱼,女儿是水,母亲是大海,水滴终将汇入大海,女儿终将成为母亲,不会游泳的鲸鱼搁浅在海滩死去,成为无辜的蒙难者。这部电影许多地方营造出的诡异气氛,让我想到的是王小帅几年前的那部《闯入者》。
我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推测,女儿对父亲的迫害,很有可能与母亲有直接关系,母亲当年很有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唆使或与女儿合谋造成了父亲的身亡,这也让母亲这一形象在女儿心中发生了彻底的颠覆与崩塌,让她对成为妻子成为母亲变得毫无信心。这样暗黑剧情的猜测并不是毫无根据,导演上一部《春潮》的剧情便是如此展开的,成长于WG年代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前途,告发了父亲,女儿对此心怀怨恨,以未婚生女成为单身母亲,游走于各种男人之间的方式向母亲报复,母女二人的裂痕直到一方在病床上奄奄一息都未能弥合。
这部电影最后,母亲推着病重的女儿来到老年人中心,那些老人在失忆与融入集体后,终于获得了“幸福”,这是不是某种暗示呢?而母亲和女儿最后在海边的画面,是不是暗示着已经“失忆”和“失能”的她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赎罪与对抗世界呢?
电影《妈妈!》简历
出生地:中国杭州
性别:女
出生日期:2022年9月10日,处女座。
家庭关系:成员众多,慢慢介绍。
监制:尹露
30年前,在同一个考场上,我考试考得慌张,忍不住哭了,旁边有女孩递来一张纸巾也没能安抚我的心情,但从此,我和那个女孩儿认识了,她19岁,我20岁。她送来的是善意,我感受的是温暖,是不是有点像电影里的冯济真和周夏?
年轻的时候我们吃过一碗泡面,啃过一个鸡腿,也搭过一辆卡车,我清楚地记得没有蓬布的车斗呼啸在西三环的北路上,风刮得脸疼,她蹲坐在车厢里摇摆不定,她说,杨荔钠,跟你啥事都做了。到站时我们拉着手跳下大卡车,也跳过青春美好年华,那会儿我们都没想到30年后有部电影等着我们,她从妹妹变成了监制,从忧郁女生扛起了制片重担。这一次她带我飞。
她是信念感、执行力、直觉力、判断力俱足的电影人,我说她头顶有根天线,连接天线的密码只有她自己知道。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观察她好多次,只要有问题,她总是让自己站在前排首位,身体是诚实的,暴露了她的承担天性,和守护职责,但在媒体和聚光灯下,她会躲闪、回避。剧组里因为她平衡关照,我才能安心创作。影片的前期、后期,包括拍摄43天时间里,她一直在,她在我就安心,她在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日常里她把温柔给了猫咪,工作中她把精力留给了作品,她游刃有余地切换双子的角色互换,也一直探索艺术与商业的平衡,30年后,她会有很多作品写在她的个人简历上。那是她用自己的脚步和双手一步一步走出来,一点点做出来的。
她说感谢时间,我说感谢生活,她说电影要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是我的第一部院线电影,和每位观众的交流中已感受到深意。《妈妈!》里蒋玉芝和冯济真说要做对的事情,我和尹露人到中年时也做对了一件事情。但不等于我们熟悉我就不用对她说谢谢。
摄影指导:余静萍
余老师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我见面的第一位主创,她在台北隔离,我们视频聊天,她说故事令她感动,那会剧本是初稿,也说期待再进展,对于手持还是固定,是单机还是双机我们讨论过。她是我见过最帅的摄影师,带领一群男生,一会出现在电线杆子上,一会在三轮车上,一会把自己藏在隐秘的角落,她是捕捉光影的精灵。我的目光除了盯着演员就是盯着她,每一场每一条过后我们都会交流默认,我在她的目光中获得支持鼓励。
我记得拍桥下面妈妈追着女儿跑,余老师提醒我这场戏要小心,要考虑两位老师的体力和承受度。拍摄过后我才明白她的提示多重要。中场休息的时候,余老师也会把毯子轻轻盖在吴老师身上,奚老师的重场戏过后她会赞赏,她对演员的关注和爱护不比我少。
我很怕她抽烟,她很少抽烟,只要抽烟我知道一定是出问题了,这个时候我也要去理解她的焦虑和想法并及时沟通。工作的时候她定期看剪辑的素材,及时和后期剪辑沟通,不希望前期拍摄留下遗憾。
有一场戏母女坐在各自的窗口,没有对白,没有对手戏,她的镜头那么温柔那么美,时光岁月从她的指间流过,包括湖面上一家人的水面肖像,都令我感动。她跟我工作应该不轻松,快杀青的时候嗓音发哑说不出话,我会记得她对《妈妈!》的好,对我的好。和她一起工作我长了很多经验,于我是很好的学习。如果说母亲不离不弃照顾生病中的女儿是本能伟大的话,那余静萍也用双手和眼睛,用她擅长的镜头语言深情抚慰了这一家人的冷暖人生。
美术指导:翟韬
每当大家说《妈妈!》主创都是女性时我会说美术指导翟韬是男生,是对女生好的男生,第一次见翟老师时我就知道他是好人,好到可以欺负的那种,他目光和善五官也帅。有一天看景后吃饭,酒后他说,导演的工作就是把所有人的爱凝聚起来,再提取一颗舍利子,他还用手比划了舍利子的大小,那会儿天色幽暗,翟老师在我眼前也像舍利子一样闪着光。
看过《妈妈!》的观众对美术场景印象深刻,一草一木,一花一虫,包括在院子里重新搭建的室内主场景都是翟韬老师和他的团队精心设计,反复研讨绘制草图建构出来的,它也像一个老灵魂为这一家人遮风挡雨,诉说他们的悲欢喜乐。
我也喜欢房屋里的所有道具,床单桌布,窗帘台灯,桌子椅子,碟子筷子,杀青时侯我顺走了母女吃饭的桌布和床前的闹钟,它们摆在我家的餐桌上,那么近,那么好。美术组办公室的照片都存在手机里,翟韬,我不会欺负你,只会祝福你。
造型总监:吴里璐
吴老师是资深电影人,有幸与她合作,她的创造力惊人,我说您会得终身成就奖,她说她还年轻。是的,她非常年轻,像少年一样灵动。她会和美术组去看景,在一家人团聚的山洞里路不好走,我们连滚带爬找寻路线,里面突然飞过的蝙蝠会让吴老师紧张,但见到路边的小狗小猫,她总会露出怜爱的笑容。
每次看到发布海报或片段,我先想到的都是吴老师和她的工作,她的造型不仅帮助观众理解人物也能帮助演员帮助我。有很多套衣服我百看不厌,很想穿在身上过把瘾,那些颜色和款式,那些发丝和妆容,包括女儿发病前后的层次渐变都能精准入微地引领观众进入上一代知识份子的生活世界。
吴老师在剧组里,我总能看到她在最不引人瞩目的角落检查工作细节,但她赋予角色的艺术魅力是最直接,最初始建立观众对影片的信任和好感,吴老师的工作和她为人一样谦逊、温和,举重若轻。
剪辑指导:朱琳
很早就听尹露赞赏介绍过朱琳,她的工作室很多张电影海报,都是她近些年的工作成果,扫描海报只需要几秒钟,她坐在剪辑台的时间却不可量化。拍摄中间她带着幼小的女儿来现场工作,我们讨论现有素材,她也对未拍摄的部分做了预判和提醒,我虽然对素材有信心,也想希望从剪辑师的角度再确认,她都会以她的经验笃定精准地回馈我答案。剪辑是电影再创造的过程,去年冬天最冷的时候她没停止工作,她的身体当时不是很舒服,但她的坚韧个性和对电影的爱没有让《妈妈!》中断,正如我看到她作为年轻母亲的职责,她用心力守护的除了自己的女儿也包括一位位从她键盘上被重新建立并获得新生的人物。
声音指导:刘晓莎
电影行业内女性录音师不多,她是其中一位。女儿患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先后出现的幻觉幻听,梦境与现实,恐惧与迷失,日复一日的时钟催命等复杂情绪在音效层面都做了大量细化并注入母女情感的深度创作。包括对音乐的调整,后期配音补录,总之每次看到她笑容有多甜,就知道她实际工作有多拼。第一次坐在她公司的影院大银幕上看成片时我感叹影片再次被她赋予新的生命,《妈妈!》接近属于她自己的完美,每过一道技术层面,影片就会毫不遮掩地让我们看到她的好。她就是被很多双爱护她的巧手精心打扮过的小孩,当她呈现自己的生命时才显得自信从容。
音乐作曲:沈必昂
他97年出生,华裔。尹露说这部影片的音乐不需要像剧中人一样成熟,要注入新鲜的血液。我同意。入冬以后,和沈必昂虽然过着美国时差,却没有被时差限制,我惊讶他年纪轻轻能够精准同体剧中人的命运。这就是音乐的穿透力吧,音乐也是母女的言说,沈必昂一直倾听一直安抚,不断用音乐的温柔和美好轻轻架起观众通往母女内心世界的桥梁,包括结尾,尹露喜欢,我也喜欢,但更欢喜的应该是蒋玉芝和冯济真吧。她们在海边舞蹈,在海边拥抱,回到人之初的模样,她们从没想过自己的人生过往会有人看到,也从没想过有段乐章会为自己谱写。而那位谱写乐章的年轻人和她们从未谋面,年龄也相差半个世纪,就像坐在影院眼里闪着泪光的年轻人,也许有种见面不需要介绍,他们老早就认识。
选角导演:周正飞
和他工作很久我才知道他已经有很多部作品的经验,工作之外他是不会聊其它话题的导演,除了主要演员,其它角色的选择和判断上我们也有默契度,我重视他的推荐和建议,他也一直在现场陪伴演员。他和演员之间有信任,不是完全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剧组散后我们看戏剧,聊表演,他一直专注自己的专业,对电影保持敬畏心,令我尊敬。
执行制片:薛李
我们习惯叫她沐子,沐子是我在组里见到最早也是最后离开的人,她带领制片组一票女生为影片制作保驾护航,女孩们的魅力和魄力我都看到。印象里她不是跑就是在跑步的路上,她是消化了很多困难、最大化呈现结果的执行制片人,每一部作品都会褪去一层皮,再长出来就是盔甲,这点我和她是一样的。
外联制片:南瓜和刘烨
他们是《妈妈!》剧组的绿色通行证,没有搞不定的景,下次我向你们要月亮。
统筹:沈豫
每天发送精准通告,她丰富的工作经验有助拍摄进度调整周期。谢谢豫姐,她比我小,其实。
制片主任:金融
雨天里,我看见她的泪珠比雨滴大,天没放晴,她的身影已经奔向下一个场景中。望着她瘦小背影,我想女孩们哭不都是委屈,有时也是对自己的严苛。
生活制片:胡锐
杀青后最不适应的是接不到他传送的领饭信息。谢谢一日三餐的照顾,余静萍老师说《妈妈!》剧组厨余垃圾处理得好,那是你做得好。
执行导演:JK
导演组的工作全靠他分担,我经常跟他说辛苦了,他总回应不辛苦。我喜欢他对人对事的原则性,那是宝贵的品质。不知他此刻能否听得到。他的团队也曾是我的团队,斌斌,奇奇,小宇,俊同,你们的笑和焦虑我都记得,协力合作的日子都是好时光。也祝福导演助理小睿学业有成。
灯光师:赵瑞平
无论是月光、日光,还是最不显眼的台灯光,母女的日日夜夜很多艰难时刻也是靠他照应照亮的。她们不知道我知道。
摄影组长:安铜
那朵昙花在电影里只开放了一秒钟,你为它开放守护了大半夜,所有特效都没你抓拍得好。你的笑容比昙花灿烂。
执行美术:胡骁
湖面的书,院里的花,窗框上缓慢爬行的蜗牛,是他临时找来的小演员。杀青后朋友圈他说《妈妈!》剧组体验了很多次第一次,《妈妈!》也会记得他和每一位家庭成员。还有现场美术小涵,谢谢你给我拍的现场照片,算是家庭相册。现场道具小白,你手里的猫和七彩泡沫都是梦幻,在我眼里。
造型设计:吴萌
我称她樱桃小丸子,从没见她慌乱过,都是做足了功课吧。包括服装高妹和化妆嘉玲,我每次在家刮眉都会想嘉玲要在就好了。高妹希望你都好。
现场制片:老四
人称四哥,四哥带领兄弟们每天早出晚归,非常辛苦,总之哪里需要哪里就能看到四哥身影。李医生也兼顾茶水,水温不冷不热正好。和李医生没有微信,希望她在其它剧组开心。
现场录音:王晓会 王晓强
他们是兄弟,长得像,不太说话,我想他们是习惯听别人说话并把说话机会留给别人并收在录音机里了吧。宾馆里他们住在我对门,每天听到他们背上设备关门时,脑子会闪过今天第一场该怎样走位。n
剧照:Rita 余意 陈琢
每一张剧照都是妈妈的宣言,每一张剧照都看到母女情深,相机后面是美丽女孩的眼睛,她们的凝视妈妈看得见,女儿听得到。
海报设计:黄海
谢谢黄海的作品,非常动人。写剧本的时候,忍不住标注母女洗澡、牵手奔跑、海边舞蹈,知道她们有一天会定格在时间年轮里。
DIT:阿信
印象中他总是独来独往,都没好好说过话,他的工作也重要我从没轻视过。
调色师:Ivy 胡旭阳
影片有了色彩也就有了气质,观众喜欢《妈妈!》的气质和模样也是调色的功劳。
致谢演员
媒体采访时我都会说托吴老师和奚老师的福,因为她们演得太好,很多时候我会分不清谁是蒋玉芝谁是吴彦姝,谁是冯济真谁是奚美娟。感恩她们成全电影。
关于文淇,经常会跟观众聊起她扮演的周夏,争议和肯定都有,每次聊完也能得到观众的理解。我还想找时间跟文淇说,周夏的问题是我的问题,你一直都好,好得不可替代。
扮演医生的朱时茂老师,扮演父亲的任洛敏,扮演警察的李晓川,扮演男失主的东靖川,还有被删减的刘洋,以及年轻妈妈冯家妹,年轻父亲王斌,幼年女儿徐艺瑄,谢谢你们的停留和演出,因为你们电影才完整。
有太多的人员和职能部门没有依次介绍,我记性不好,也脸盲,甚至叫不上大家的名字,但我对每一位给剧组添砖加瓦的成员充满感谢。多年以后,如果我像冯济真一样万一忘了,想不起,只要你告诉我曾经参加过《妈妈!》剧组的拍摄并对我打三下响指,也许我能被唤醒,我要牢记那是“我爱你”的意思。包括那些参加演出或是住在附近来探班觅食的猫咪们,虽然一面之缘,难再重逢,它们的出现让很多双手臂张开、面露欢愉,比如尹露,吴里璐,余静萍,奚老师,吴老师,还有我,有照片为证。
昨天因为弹窗,我留在杭州又看了眼主场景蒋玉芝和冯济真的家,院落宁静细雨,树和鱼都在,被主人照顾漂亮的拉布拉多怎么也不会想到,它被带走的43天里,他们家的屋檐下有这么多人来过,曾有另一家人和它在同一院落里已活过百年。这是命运的交错,时光轮转,要离开时它冲我叫了一声像是催我快走,背对它我没回头,心想属于电影的留给电影,属于生活的还给生活。
最后我要致谢的是影片结尾养老院里站在门口递给母女马克西姆巧克力一直等待丈夫的唐婉茹,她望着母女的背影招手说再见,她为自己和角色,为我们大家都提前做了告别。路演过程中,很多人问起她,打听她,我说我们是好朋友。电影有始有终,人生有聚有散,我希望还有机会在没有约好的某个场景和她相遇,到时候她能告诉我,她是否等到她的丈夫,他们过得好不好。
再见,《妈妈!》剧组的所有演职人员,疫情时代各自珍重,对我来说写出来才算真正告别,都说一部电影的好是所有人的好,不好一定是导演不好,我同意。好在《妈妈!》没有辜负大家努力,她是所有人的智慧结晶!
导演杨荔钠
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杭州
其实很多人关心的是,《妈妈!》会不会很好哭?
我的答案是,很好哭,妈妈题材结合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题材确实容易让大多数人产生共鸣,因为上了年纪的长辈,确实健忘,有时连一些特别亲近的人都认不得了。生活中更多称为:糊涂了。
电影中妈妈和女儿的相依为命,最好看最催泪的在于照顾身份的反转,本来事无巨细照顾着妈妈的女儿,突然因为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时隔多年再次成为了被照顾的对象。这种85岁妈妈照顾65岁女儿的戏码,辅以类似妈妈本是头孤勇的母狼的台词,一下让妈妈的感人形象呼之欲出。向吴彦姝、奚美娟老师致敬,感谢她们的精湛演出。
电影《妈妈!》本来该是杨荔钠三部曲:《春梦》、《春潮》、《春歌》中的第三部《春歌》,所谓歌,指的是那首脍炙人口的《世上只有妈妈好》。
虽然从《春歌》更名为《妈妈!》,强调妈妈才是电影中当仁不让的主角,但是让人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奚美娟扮演的女儿得病后连妈妈都不认识了,却依然记得爸爸?
吴彦姝饰演的妈妈,八十多岁高龄能劈叉、能爬高蹦低,思路清晰、过目不忘,动不动还要来罐雪花勇闯天涯,会撒娇求暖床,会吐槽说要被洁癖女儿洗成秃毛鸡,家里遭贼第一反应是,先看看自己鞋盒里藏匿的小金库是否安然无恙。就是这样高寿健康、聪慧高知的顽童形象,让我想到了杨绛先生,钱钟书先生早逝,在她的回忆录《我们仨》中,女儿最后的日子是她陪伴着一起度过的。再想想电影中的爸爸形象,还真的颇有几分像钱钟书先生。
当然,剧中的人物是虚构的。
根据电影中的剧情,女儿疯疯癫癫地回到自己年幼时居住的旧宅,只见老屋内,昏黄的灯光晕染开来,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在一起跳舞。毫无疑问,这是女儿心底最幸福的时光。手指过蜡烛火苗的行为,和打响指代表我爱你的暗号,证明他们曾经是幸福的一家三口,直到爸爸去世,这个家开始变得破碎。
只剩下妈妈和女儿相依为命。
片中有个镜头,一对游客父女路过一处被保护起来的古桥通利桥,父亲一时想不起另一处古桥的名字,是奚美娟饰演的女儿告诉他们,那座叫女儿桥。而当那对年轻父女走后,她拿着花在桥旁暗自神伤,有几分怀念,几分感伤,还有几分无人诉说的忏悔,而那天,正是她父亲的忌日。
根据电影中母女的对话可知,爸爸是因为女儿的一些不可描述的行为导致投湖的,所以女儿会有大量与水有关的镜头,泛舟的镜头,无疑是在表达一种哀思。而且在电影结尾,旁白又说,妈妈是大海,我是大海里的一滴水,爸爸是不会游泳的鲸鱼。结合爸爸投湖的行为可知是溺亡。这也是为什么最后拍摄母女二人的镜头是从海里拍摄的,随着海水波浪,主观的镜头时不时被海水完全遮挡。这完全就是溺亡的爸爸的主观视角镜头啊,让人细思极恐。
女儿年轻时是对不起爸爸的,所以她长大之后,一旦有时间,就会拼命地做义工去帮助别人,企图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宽恕。这也是为什么,当文淇饰演的问题少年出现时,先是公交车上栽赃,然后是入室作案,但她始终没有愤怒与怨恨。因为在她的潜意识里,这犯了错的女孩子(也包括曾经的她自己)都是可以被原谅,可以走上正轨好好做人的。在公交车上女儿眩晕的那一幕,是否又是父亲当年所有过的遭遇?
所以当我们心中疑惑,她为什么要给文淇饰演的问题少女钱的时候,问题少女说,我们不一定是谁拯救了谁呢。再后来,问题少女带着自己的孩子投奔二老,更是一种美好的寄托。因为作为女儿,未婚的她是没有孩子的。问题少女所带来的孩子,其实是弥补了女儿心里的缺失,甚至可以说,她是女儿得到救赎的化身。
而阿尔兹海默症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老年痴呆症,它包含着一丝对历史既往的遗忘。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对过往的释怀,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对历史的健忘。究竟是什么不重要,它终究要被遗忘,而我们需要珍惜的,是当下的相濡以沫。
妈妈是每个孩子最熟悉的人,当我们被孕育的那一刻她就变成两个人,我们吸收她的养分,撑大她的肚皮,出生的那一刻才知道生命原来是互换,不是所有的婴儿都能安然落地,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能抱住自己的小孩。那根我熟悉的血肉脐带被剪断不是分离而是母子命运连接的开始。
从说话,站立,走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成家立业,年过半百,人生古稀,我们清楚人生中的各个阶段,但不会记得叫过几次妈妈,妈妈太日常,太普通,太不需要被记住,她像一个幕后工作者,用尽一生养育你,打扮你,当我们成熟了,漂亮了,她却变弱衰老了,她不一定参加你人生的盛宴,但会一直在身后看着你,祝福你。这是我对妈妈的理解,不知你认不认同。
当然母亲有很多种,我就是不完美的那种,我想我会用很长时间适应母亲的角色,但我发现最不需要学习的也是这个角色,母性本能和眼前的小生命会修正教会我怎样做好一个母亲。
影片里周夏带着自己的女儿回到母女家里,有网友说这是一部催生片,这真不是我的意思,我更想说这是女性代际间的延续,也是照进母女疲惫生活的阳光,冯济真这会儿已经不认识周夏,但她不害怕这两个闯入者,而是任由她给自己涂口红,睡家里,周夏考上成人大学人生走向正轨也是对冯济真最好的回馈。她们是双向救赎的关系。有一天等周夏的女儿长大,她会怎样讲述冯济真的故事。“妈妈年轻时候遇到一个老师,她不认识我,也没说一句话,但透过她的目光,我看到信任和宽容,良善和期许。她托起我那段迷失的人生,教会我如何尊严地生活。”
任何年代知识分子都是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石,我尊敬关心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聚焦同类题材影片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人到中年》,时隔多年,有必要回望她们的身影,看看她们现在好不好。她们说话有自己的方式,母亲出生民国是文科教授,女儿建国后出生是理科老师,她们教育程度决定日常对话不会像《春潮》中的母女偏世俗,为此我也走访了很多大学老教授、老学者,语言的惯性不是一天养成,她们年轻时候也许不这样说话,但时光岁月,风雨人生会让我们的语言和样貌一样多少都被改变。
“妈妈是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一条不会游泳的鲸鱼”大海是她们的精神家园,海浪象征母爱的力量也代表人生的浪潮,女儿奔着妈妈学走路回到了人刚出生的样子,生命本来就是轮回重来,反之大海也同样以她的胸怀拥抱世间所有热爱她的生灵。
我是导演杨荔钠,非常感恩大家对影片的关注,每部电影都有缺憾,我希望下一部我能做的更好。影片马上上映,也期待观众和网友持续对话和回馈。
别碰脏钱
闪电战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最开始抱着一种观看母女情深的期待和女性相互拯救的心理去看这部电影。在观影过程中也屡次被母女之间的情感所打动。但是冷静下来后发现,这不仅仅是一部表现母爱伟大、母女情深的戏,暗藏其中的略带诡异气息的过往和愧疚,可能才是观众需要窥见的所谓“疾病”的根源。
影片讲述了60多岁的女儿和80多岁的目前相依为命的故事。两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从家庭环境、生活规律、饮食习惯等,都看得出有深厚的教养和卓越的学识。
最开始,我对女儿略带洁癖的清教徒生活会感到一些不解,反而是母亲的活泼和肆意更显的可爱。但慢慢的,随着女儿病症的确诊,随着剧情的发展,随着尘封记忆的解除,随着幻想的出现和对往昔的忏悔,我渐渐懂了为什么女儿会如此,这其中隐藏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历史是如此沉重。
相信大家对阿尔茨海默病并不陌生,这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表现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对普通人来说,得了这个病的意思就是认知衰退,记忆慢慢消失,也不认识身边人,可能只记得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人,于是乎也就是生活不能自理,会生活在自己的认知世界。
女儿的“病”的表象是大脑萎缩,认知衰退,但却从行为模式和只言片语中,一片片讲所有的拼图归位,给我们重现了一个大历史背景下的家庭悲剧——作为高知家庭的一家三口,曾经也非常幸福快乐,爸爸总是在外考古,却对女儿关爱有加,妈妈是最好的文科老师,和蔼可亲知识渊博。三个人曾经在烛光下跳舞,曾经有关于“我爱你”的秘密表达方式。然而一切在那疯狂的十年中,戛然而止。
从女儿的应激反应中不难看出,她曾经参加过“武斗”,并且会使用枪支。关于她幻想中无数次着急为爸爸开门,可能是愧疚于和父亲“划清界限”而没有为爸爸开门,最终导致爸爸的投湖自尽。她喃喃自语说,这件事同样毁掉了妈妈的一生,可见其内心创伤之大。
关于她一直保持独身的状态,可能也和此有关。“等爸爸回来了我再嫁人”,然而爸爸永远回不来了,自然她也从未嫁过人。当她披上妈妈的婚纱奔跑回儿时居住的旧屋时,她是否也在幻想能拥有自己的家?
她做很多义工的工作,用很多水不断清洗身体和衣物,潜意识里是否在赎罪?下雨天她开心的在雨里接受洗礼,是否也是一种对肉身和灵魂的清洗?结合每一次与河水有关的画面,那些从河底拍摄的视角,以及从水下望向陆地的镜头,是不是一种带入和父亲的存在?
她内心中最憧憬的画面是:三个人手挽手,不断表达“我爱你”——纵然我头发花白,但是有爸爸妈妈的地方,我依然是那个无忧无虑幸福的小孩。
女儿的病,让妈妈一下子坚强起来,她不再是那个顽皮耍滑的故意通过某些违背女儿的行为让两个人有沟通的妈妈,她再次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照顾女儿、命令女儿、有话语权的妈妈。而女儿也不再用冷漠和自我惩罚约束自己,她渐渐说出了内心的感受,她又变成了那个需要向妈妈求助的小姑娘。可以说母女俩从冷漠对抗,变成了休戚与共,从吝于表达到拥抱、说爱。
影片最后给了一个留白和非常“和谐”的片尾字幕。我个人建议不要被最后的字幕误导。而结局其实很简单,女儿已经吞咽有困难了,母亲的手也开始抖了,两个人都面临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这个时候,只能选择有尊严的死去。在最后的一餐饭桌上,母亲穿上自己曾经指定的临终装束,推着女儿走向大海。在门口,那个意识不清的阿姨说到“出去了就别再回来了”是一个明显的暗示。母女两人在海边舞蹈,女儿最终还是认出了妈妈,海浪涛涛,淹没了一切……
不难看出,只有在病了之后,甚至生病末期,这些被压抑的过往和情感才慢慢浮出水面,那么到底要感激这病呢,还是要厌弃这病呢?因为它,让一个人不再健康,但也因为它,让一个人变得更像一个人,或者说回到了一个真正的人的状态。
如果我们从一个人上升到社会呢?当下是不是也在故作坚强的选择性遗忘了什么?但你我知道,这份压抑总会最终变成病灶。何时才能正视历史?何时才能忏悔过往?何时才能面对真我?
P.S.补充几点:
看到有评论说感觉母女生活有点舞台剧式,经常朗诵诗歌啊,是不是有点假。我想说,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里这样的状态真的很常见。特别是父母知识渊博的时候,女儿说过自己总在追赶父母却总也追不上,其中暗含了对知识的深深焦虑。可能因为那十年耽误了学业,她总是感觉自己的知识比不上父母。其实从历史上说,那十年的知识断层非常严重了,十年之前的父辈的气度和知识我们真的无法追赶。
对文琪出现的两处戏份,一开始不是很理解,总感觉过于巧合和戏剧化了。但后来想想,第一次的邂逅是女儿发病的一个契机,她在电车上被误解被千夫所指,被带到警局做笔录,被冤枉,她都没有反抗申辩,其实可能在深刻体会一次父亲曾经遭过的罪。对女孩的原谅和救济,也同样是一次自我救赎。潜意识里,她在宽恕曾经的自己。我认为这段是很有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但之后文琪再次出现,却有点理想化色彩。她为这个家带来一次欢快的清扫,一个新生的孩童,一抹亮色,这很像一种对美好的期许,但它真的会发生吗?还是一厢情愿的美好期待?
最后要说一下两位老师的表演,真的非常棒!从肢体语言、眼神、皱纹都在演绎,特别是女儿变成小姑娘之后的感觉,奚美娟完全展现出来。而吴彦姝的妈妈,也真的是妈妈,一直是一个爱孩子的妈妈。很喜欢两个人的对手戏,真实、饱满、有张力。
影片之所以很打动我,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也是个大龄单身女中年吧,也被妈妈爱着,照顾着。未来的我也很有可能面临这样的状况。影片里妈妈得知女儿生病时,着急的说希望得病的是自己,这种话真的只有父母才会说。女儿生病后在间歇性清醒时,反复确认自己是否给母亲添麻烦了,也非常真实。我们对所爱的人最简单的愿望就是不要给对方添麻烦,同时,有病的话病痛在自己身上,这就是爱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我不知道未来什么时候自己或者亲人会生什么病,会因为什么事而离开这个世界,但我希望不要遭受太大的痛苦和折磨,无论是对患病的人还是守护患病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件很难的事。希望能在自己还有自主选择的时候,无痛无病的离开这个世界。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00:04
这部电影真的如看上去那么温情脉脉吗?
恰恰相反,它的底色可能是相当灰暗沉重的,前提是理解女儿病后晚上和母亲在床上讲的那个故事,然后通过片中不经意的只言片语与各种碎片拼凑出这个家庭曾经发生的悲剧。
这个悲剧可能是这样的(主观推断):女儿在幼年曾经拥有一个无比幸福的家庭,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一个研究考古,一个研究文学,这种幸福在上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戛然而止(故事发生在2014年,女儿65岁,母亲85岁,由此可以推断出当时这个家庭各人的大概年龄)。父亲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最后含冤自尽,而女儿和母亲很有可能在这一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扮演了帮凶角色(告密、见死不救、亲手迫害,甚至女儿可能就是当年的HWB),这件事也成为了困扰母女二人,尤其是女儿一生的梦魇,女儿的终生未婚未育,她生病前的沉默寡言,对于出版父亲考古日记的执著很有可能与此有关。女儿生病后的那些看上去的胡言乱语,包括与母亲的冲突矛盾,究竟只是单纯疾病发作的症状,还是内心深处某些潜藏意识的萌发觉醒呢?女儿生病后在床下说着猎枪这种词语,对看望自己学生的恐惧,未发病之前极度的内向寡言木讷,生病后对母亲的各种埋怨指责,是不是内心中某种深藏已久秘密的外露?另外,片中的一个比喻很有意思,父亲是不会游泳的鲸鱼,女儿是水,母亲是大海,水滴终将汇入大海,女儿终将成为母亲,不会游泳的鲸鱼搁浅在海滩死去,成为无辜的蒙难者。这部电影许多地方营造出的诡异气氛,让我想到的是王小帅几年前的那部《闯入者》。
我还有一个更大胆的推测,女儿对父亲的迫害,很有可能与母亲有直接关系,母亲当年很有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唆使或与女儿合谋造成了父亲的身亡,这也让母亲这一形象在女儿心中发生了彻底的颠覆与崩塌,让她对成为妻子成为母亲变得毫无信心。这样暗黑剧情的猜测并不是毫无根据,导演上一部《春潮》的剧情便是如此展开的,成长于WG年代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前途,告发了父亲,女儿对此心怀怨恨,以未婚生女成为单身母亲,游走于各种男人之间的方式向母亲报复,母女二人的裂痕直到一方在病床上奄奄一息都未能弥合。
这部电影最后,母亲推着病重的女儿来到老年人中心,那些老人在失忆与融入集体后,终于获得了“幸福”,这是不是某种暗示呢?而母亲和女儿最后在海边的画面,是不是暗示着已经“失忆”和“失能”的她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赎罪与对抗世界呢?
电影《妈妈!》简历
出生地:中国杭州
性别:女
出生日期:2022年9月10日,处女座。
家庭关系:成员众多,慢慢介绍。
监制:尹露
30年前,在同一个考场上,我考试考得慌张,忍不住哭了,旁边有女孩递来一张纸巾也没能安抚我的心情,但从此,我和那个女孩儿认识了,她19岁,我20岁。她送来的是善意,我感受的是温暖,是不是有点像电影里的冯济真和周夏?
年轻的时候我们吃过一碗泡面,啃过一个鸡腿,也搭过一辆卡车,我清楚地记得没有蓬布的车斗呼啸在西三环的北路上,风刮得脸疼,她蹲坐在车厢里摇摆不定,她说,杨荔钠,跟你啥事都做了。到站时我们拉着手跳下大卡车,也跳过青春美好年华,那会儿我们都没想到30年后有部电影等着我们,她从妹妹变成了监制,从忧郁女生扛起了制片重担。这一次她带我飞。
她是信念感、执行力、直觉力、判断力俱足的电影人,我说她头顶有根天线,连接天线的密码只有她自己知道。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观察她好多次,只要有问题,她总是让自己站在前排首位,身体是诚实的,暴露了她的承担天性,和守护职责,但在媒体和聚光灯下,她会躲闪、回避。剧组里因为她平衡关照,我才能安心创作。影片的前期、后期,包括拍摄43天时间里,她一直在,她在我就安心,她在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日常里她把温柔给了猫咪,工作中她把精力留给了作品,她游刃有余地切换双子的角色互换,也一直探索艺术与商业的平衡,30年后,她会有很多作品写在她的个人简历上。那是她用自己的脚步和双手一步一步走出来,一点点做出来的。
她说感谢时间,我说感谢生活,她说电影要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是我的第一部院线电影,和每位观众的交流中已感受到深意。《妈妈!》里蒋玉芝和冯济真说要做对的事情,我和尹露人到中年时也做对了一件事情。但不等于我们熟悉我就不用对她说谢谢。
摄影指导:余静萍
余老师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我见面的第一位主创,她在台北隔离,我们视频聊天,她说故事令她感动,那会剧本是初稿,也说期待再进展,对于手持还是固定,是单机还是双机我们讨论过。她是我见过最帅的摄影师,带领一群男生,一会出现在电线杆子上,一会在三轮车上,一会把自己藏在隐秘的角落,她是捕捉光影的精灵。我的目光除了盯着演员就是盯着她,每一场每一条过后我们都会交流默认,我在她的目光中获得支持鼓励。
我记得拍桥下面妈妈追着女儿跑,余老师提醒我这场戏要小心,要考虑两位老师的体力和承受度。拍摄过后我才明白她的提示多重要。中场休息的时候,余老师也会把毯子轻轻盖在吴老师身上,奚老师的重场戏过后她会赞赏,她对演员的关注和爱护不比我少。
我很怕她抽烟,她很少抽烟,只要抽烟我知道一定是出问题了,这个时候我也要去理解她的焦虑和想法并及时沟通。工作的时候她定期看剪辑的素材,及时和后期剪辑沟通,不希望前期拍摄留下遗憾。
有一场戏母女坐在各自的窗口,没有对白,没有对手戏,她的镜头那么温柔那么美,时光岁月从她的指间流过,包括湖面上一家人的水面肖像,都令我感动。她跟我工作应该不轻松,快杀青的时候嗓音发哑说不出话,我会记得她对《妈妈!》的好,对我的好。和她一起工作我长了很多经验,于我是很好的学习。如果说母亲不离不弃照顾生病中的女儿是本能伟大的话,那余静萍也用双手和眼睛,用她擅长的镜头语言深情抚慰了这一家人的冷暖人生。
美术指导:翟韬
每当大家说《妈妈!》主创都是女性时我会说美术指导翟韬是男生,是对女生好的男生,第一次见翟老师时我就知道他是好人,好到可以欺负的那种,他目光和善五官也帅。有一天看景后吃饭,酒后他说,导演的工作就是把所有人的爱凝聚起来,再提取一颗舍利子,他还用手比划了舍利子的大小,那会儿天色幽暗,翟老师在我眼前也像舍利子一样闪着光。
看过《妈妈!》的观众对美术场景印象深刻,一草一木,一花一虫,包括在院子里重新搭建的室内主场景都是翟韬老师和他的团队精心设计,反复研讨绘制草图建构出来的,它也像一个老灵魂为这一家人遮风挡雨,诉说他们的悲欢喜乐。
我也喜欢房屋里的所有道具,床单桌布,窗帘台灯,桌子椅子,碟子筷子,杀青时侯我顺走了母女吃饭的桌布和床前的闹钟,它们摆在我家的餐桌上,那么近,那么好。美术组办公室的照片都存在手机里,翟韬,我不会欺负你,只会祝福你。
造型总监:吴里璐
吴老师是资深电影人,有幸与她合作,她的创造力惊人,我说您会得终身成就奖,她说她还年轻。是的,她非常年轻,像少年一样灵动。她会和美术组去看景,在一家人团聚的山洞里路不好走,我们连滚带爬找寻路线,里面突然飞过的蝙蝠会让吴老师紧张,但见到路边的小狗小猫,她总会露出怜爱的笑容。
每次看到发布海报或片段,我先想到的都是吴老师和她的工作,她的造型不仅帮助观众理解人物也能帮助演员帮助我。有很多套衣服我百看不厌,很想穿在身上过把瘾,那些颜色和款式,那些发丝和妆容,包括女儿发病前后的层次渐变都能精准入微地引领观众进入上一代知识份子的生活世界。
吴老师在剧组里,我总能看到她在最不引人瞩目的角落检查工作细节,但她赋予角色的艺术魅力是最直接,最初始建立观众对影片的信任和好感,吴老师的工作和她为人一样谦逊、温和,举重若轻。
剪辑指导:朱琳
很早就听尹露赞赏介绍过朱琳,她的工作室很多张电影海报,都是她近些年的工作成果,扫描海报只需要几秒钟,她坐在剪辑台的时间却不可量化。拍摄中间她带着幼小的女儿来现场工作,我们讨论现有素材,她也对未拍摄的部分做了预判和提醒,我虽然对素材有信心,也想希望从剪辑师的角度再确认,她都会以她的经验笃定精准地回馈我答案。剪辑是电影再创造的过程,去年冬天最冷的时候她没停止工作,她的身体当时不是很舒服,但她的坚韧个性和对电影的爱没有让《妈妈!》中断,正如我看到她作为年轻母亲的职责,她用心力守护的除了自己的女儿也包括一位位从她键盘上被重新建立并获得新生的人物。
声音指导:刘晓莎
电影行业内女性录音师不多,她是其中一位。女儿患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先后出现的幻觉幻听,梦境与现实,恐惧与迷失,日复一日的时钟催命等复杂情绪在音效层面都做了大量细化并注入母女情感的深度创作。包括对音乐的调整,后期配音补录,总之每次看到她笑容有多甜,就知道她实际工作有多拼。第一次坐在她公司的影院大银幕上看成片时我感叹影片再次被她赋予新的生命,《妈妈!》接近属于她自己的完美,每过一道技术层面,影片就会毫不遮掩地让我们看到她的好。她就是被很多双爱护她的巧手精心打扮过的小孩,当她呈现自己的生命时才显得自信从容。
音乐作曲:沈必昂
他97年出生,华裔。尹露说这部影片的音乐不需要像剧中人一样成熟,要注入新鲜的血液。我同意。入冬以后,和沈必昂虽然过着美国时差,却没有被时差限制,我惊讶他年纪轻轻能够精准同体剧中人的命运。这就是音乐的穿透力吧,音乐也是母女的言说,沈必昂一直倾听一直安抚,不断用音乐的温柔和美好轻轻架起观众通往母女内心世界的桥梁,包括结尾,尹露喜欢,我也喜欢,但更欢喜的应该是蒋玉芝和冯济真吧。她们在海边舞蹈,在海边拥抱,回到人之初的模样,她们从没想过自己的人生过往会有人看到,也从没想过有段乐章会为自己谱写。而那位谱写乐章的年轻人和她们从未谋面,年龄也相差半个世纪,就像坐在影院眼里闪着泪光的年轻人,也许有种见面不需要介绍,他们老早就认识。
选角导演:周正飞
和他工作很久我才知道他已经有很多部作品的经验,工作之外他是不会聊其它话题的导演,除了主要演员,其它角色的选择和判断上我们也有默契度,我重视他的推荐和建议,他也一直在现场陪伴演员。他和演员之间有信任,不是完全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剧组散后我们看戏剧,聊表演,他一直专注自己的专业,对电影保持敬畏心,令我尊敬。
执行制片:薛李
我们习惯叫她沐子,沐子是我在组里见到最早也是最后离开的人,她带领制片组一票女生为影片制作保驾护航,女孩们的魅力和魄力我都看到。印象里她不是跑就是在跑步的路上,她是消化了很多困难、最大化呈现结果的执行制片人,每一部作品都会褪去一层皮,再长出来就是盔甲,这点我和她是一样的。
外联制片:南瓜和刘烨
他们是《妈妈!》剧组的绿色通行证,没有搞不定的景,下次我向你们要月亮。
统筹:沈豫
每天发送精准通告,她丰富的工作经验有助拍摄进度调整周期。谢谢豫姐,她比我小,其实。
制片主任:金融
雨天里,我看见她的泪珠比雨滴大,天没放晴,她的身影已经奔向下一个场景中。望着她瘦小背影,我想女孩们哭不都是委屈,有时也是对自己的严苛。
生活制片:胡锐
杀青后最不适应的是接不到他传送的领饭信息。谢谢一日三餐的照顾,余静萍老师说《妈妈!》剧组厨余垃圾处理得好,那是你做得好。
执行导演:JK
导演组的工作全靠他分担,我经常跟他说辛苦了,他总回应不辛苦。我喜欢他对人对事的原则性,那是宝贵的品质。不知他此刻能否听得到。他的团队也曾是我的团队,斌斌,奇奇,小宇,俊同,你们的笑和焦虑我都记得,协力合作的日子都是好时光。也祝福导演助理小睿学业有成。
灯光师:赵瑞平
无论是月光、日光,还是最不显眼的台灯光,母女的日日夜夜很多艰难时刻也是靠他照应照亮的。她们不知道我知道。
摄影组长:安铜
那朵昙花在电影里只开放了一秒钟,你为它开放守护了大半夜,所有特效都没你抓拍得好。你的笑容比昙花灿烂。
执行美术:胡骁
湖面的书,院里的花,窗框上缓慢爬行的蜗牛,是他临时找来的小演员。杀青后朋友圈他说《妈妈!》剧组体验了很多次第一次,《妈妈!》也会记得他和每一位家庭成员。还有现场美术小涵,谢谢你给我拍的现场照片,算是家庭相册。现场道具小白,你手里的猫和七彩泡沫都是梦幻,在我眼里。
造型设计:吴萌
我称她樱桃小丸子,从没见她慌乱过,都是做足了功课吧。包括服装高妹和化妆嘉玲,我每次在家刮眉都会想嘉玲要在就好了。高妹希望你都好。
现场制片:老四
人称四哥,四哥带领兄弟们每天早出晚归,非常辛苦,总之哪里需要哪里就能看到四哥身影。李医生也兼顾茶水,水温不冷不热正好。和李医生没有微信,希望她在其它剧组开心。
现场录音:王晓会 王晓强
他们是兄弟,长得像,不太说话,我想他们是习惯听别人说话并把说话机会留给别人并收在录音机里了吧。宾馆里他们住在我对门,每天听到他们背上设备关门时,脑子会闪过今天第一场该怎样走位。n
剧照:Rita 余意 陈琢
每一张剧照都是妈妈的宣言,每一张剧照都看到母女情深,相机后面是美丽女孩的眼睛,她们的凝视妈妈看得见,女儿听得到。
海报设计:黄海
谢谢黄海的作品,非常动人。写剧本的时候,忍不住标注母女洗澡、牵手奔跑、海边舞蹈,知道她们有一天会定格在时间年轮里。
DIT:阿信
印象中他总是独来独往,都没好好说过话,他的工作也重要我从没轻视过。
调色师:Ivy 胡旭阳
影片有了色彩也就有了气质,观众喜欢《妈妈!》的气质和模样也是调色的功劳。
致谢演员
媒体采访时我都会说托吴老师和奚老师的福,因为她们演得太好,很多时候我会分不清谁是蒋玉芝谁是吴彦姝,谁是冯济真谁是奚美娟。感恩她们成全电影。
关于文淇,经常会跟观众聊起她扮演的周夏,争议和肯定都有,每次聊完也能得到观众的理解。我还想找时间跟文淇说,周夏的问题是我的问题,你一直都好,好得不可替代。
扮演医生的朱时茂老师,扮演父亲的任洛敏,扮演警察的李晓川,扮演男失主的东靖川,还有被删减的刘洋,以及年轻妈妈冯家妹,年轻父亲王斌,幼年女儿徐艺瑄,谢谢你们的停留和演出,因为你们电影才完整。
有太多的人员和职能部门没有依次介绍,我记性不好,也脸盲,甚至叫不上大家的名字,但我对每一位给剧组添砖加瓦的成员充满感谢。多年以后,如果我像冯济真一样万一忘了,想不起,只要你告诉我曾经参加过《妈妈!》剧组的拍摄并对我打三下响指,也许我能被唤醒,我要牢记那是“我爱你”的意思。包括那些参加演出或是住在附近来探班觅食的猫咪们,虽然一面之缘,难再重逢,它们的出现让很多双手臂张开、面露欢愉,比如尹露,吴里璐,余静萍,奚老师,吴老师,还有我,有照片为证。
昨天因为弹窗,我留在杭州又看了眼主场景蒋玉芝和冯济真的家,院落宁静细雨,树和鱼都在,被主人照顾漂亮的拉布拉多怎么也不会想到,它被带走的43天里,他们家的屋檐下有这么多人来过,曾有另一家人和它在同一院落里已活过百年。这是命运的交错,时光轮转,要离开时它冲我叫了一声像是催我快走,背对它我没回头,心想属于电影的留给电影,属于生活的还给生活。
最后我要致谢的是影片结尾养老院里站在门口递给母女马克西姆巧克力一直等待丈夫的唐婉茹,她望着母女的背影招手说再见,她为自己和角色,为我们大家都提前做了告别。路演过程中,很多人问起她,打听她,我说我们是好朋友。电影有始有终,人生有聚有散,我希望还有机会在没有约好的某个场景和她相遇,到时候她能告诉我,她是否等到她的丈夫,他们过得好不好。
再见,《妈妈!》剧组的所有演职人员,疫情时代各自珍重,对我来说写出来才算真正告别,都说一部电影的好是所有人的好,不好一定是导演不好,我同意。好在《妈妈!》没有辜负大家努力,她是所有人的智慧结晶!
导演杨荔钠
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杭州
其实很多人关心的是,《妈妈!》会不会很好哭?
我的答案是,很好哭,妈妈题材结合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题材确实容易让大多数人产生共鸣,因为上了年纪的长辈,确实健忘,有时连一些特别亲近的人都认不得了。生活中更多称为:糊涂了。
电影中妈妈和女儿的相依为命,最好看最催泪的在于照顾身份的反转,本来事无巨细照顾着妈妈的女儿,突然因为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时隔多年再次成为了被照顾的对象。这种85岁妈妈照顾65岁女儿的戏码,辅以类似妈妈本是头孤勇的母狼的台词,一下让妈妈的感人形象呼之欲出。向吴彦姝、奚美娟老师致敬,感谢她们的精湛演出。
电影《妈妈!》本来该是杨荔钠三部曲:《春梦》、《春潮》、《春歌》中的第三部《春歌》,所谓歌,指的是那首脍炙人口的《世上只有妈妈好》。
虽然从《春歌》更名为《妈妈!》,强调妈妈才是电影中当仁不让的主角,但是让人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奚美娟扮演的女儿得病后连妈妈都不认识了,却依然记得爸爸?
吴彦姝饰演的妈妈,八十多岁高龄能劈叉、能爬高蹦低,思路清晰、过目不忘,动不动还要来罐雪花勇闯天涯,会撒娇求暖床,会吐槽说要被洁癖女儿洗成秃毛鸡,家里遭贼第一反应是,先看看自己鞋盒里藏匿的小金库是否安然无恙。就是这样高寿健康、聪慧高知的顽童形象,让我想到了杨绛先生,钱钟书先生早逝,在她的回忆录《我们仨》中,女儿最后的日子是她陪伴着一起度过的。再想想电影中的爸爸形象,还真的颇有几分像钱钟书先生。
当然,剧中的人物是虚构的。
根据电影中的剧情,女儿疯疯癫癫地回到自己年幼时居住的旧宅,只见老屋内,昏黄的灯光晕染开来,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在一起跳舞。毫无疑问,这是女儿心底最幸福的时光。手指过蜡烛火苗的行为,和打响指代表我爱你的暗号,证明他们曾经是幸福的一家三口,直到爸爸去世,这个家开始变得破碎。
只剩下妈妈和女儿相依为命。
片中有个镜头,一对游客父女路过一处被保护起来的古桥通利桥,父亲一时想不起另一处古桥的名字,是奚美娟饰演的女儿告诉他们,那座叫女儿桥。而当那对年轻父女走后,她拿着花在桥旁暗自神伤,有几分怀念,几分感伤,还有几分无人诉说的忏悔,而那天,正是她父亲的忌日。
根据电影中母女的对话可知,爸爸是因为女儿的一些不可描述的行为导致投湖的,所以女儿会有大量与水有关的镜头,泛舟的镜头,无疑是在表达一种哀思。而且在电影结尾,旁白又说,妈妈是大海,我是大海里的一滴水,爸爸是不会游泳的鲸鱼。结合爸爸投湖的行为可知是溺亡。这也是为什么最后拍摄母女二人的镜头是从海里拍摄的,随着海水波浪,主观的镜头时不时被海水完全遮挡。这完全就是溺亡的爸爸的主观视角镜头啊,让人细思极恐。
女儿年轻时是对不起爸爸的,所以她长大之后,一旦有时间,就会拼命地做义工去帮助别人,企图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宽恕。这也是为什么,当文淇饰演的问题少年出现时,先是公交车上栽赃,然后是入室作案,但她始终没有愤怒与怨恨。因为在她的潜意识里,这犯了错的女孩子(也包括曾经的她自己)都是可以被原谅,可以走上正轨好好做人的。在公交车上女儿眩晕的那一幕,是否又是父亲当年所有过的遭遇?
所以当我们心中疑惑,她为什么要给文淇饰演的问题少女钱的时候,问题少女说,我们不一定是谁拯救了谁呢。再后来,问题少女带着自己的孩子投奔二老,更是一种美好的寄托。因为作为女儿,未婚的她是没有孩子的。问题少女所带来的孩子,其实是弥补了女儿心里的缺失,甚至可以说,她是女儿得到救赎的化身。
而阿尔兹海默症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老年痴呆症,它包含着一丝对历史既往的遗忘。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对过往的释怀,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对历史的健忘。究竟是什么不重要,它终究要被遗忘,而我们需要珍惜的,是当下的相濡以沫。
妈妈是每个孩子最熟悉的人,当我们被孕育的那一刻她就变成两个人,我们吸收她的养分,撑大她的肚皮,出生的那一刻才知道生命原来是互换,不是所有的婴儿都能安然落地,不是所有的母亲都能抱住自己的小孩。那根我熟悉的血肉脐带被剪断不是分离而是母子命运连接的开始。
从说话,站立,走路,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成家立业,年过半百,人生古稀,我们清楚人生中的各个阶段,但不会记得叫过几次妈妈,妈妈太日常,太普通,太不需要被记住,她像一个幕后工作者,用尽一生养育你,打扮你,当我们成熟了,漂亮了,她却变弱衰老了,她不一定参加你人生的盛宴,但会一直在身后看着你,祝福你。这是我对妈妈的理解,不知你认不认同。
当然母亲有很多种,我就是不完美的那种,我想我会用很长时间适应母亲的角色,但我发现最不需要学习的也是这个角色,母性本能和眼前的小生命会修正教会我怎样做好一个母亲。
影片里周夏带着自己的女儿回到母女家里,有网友说这是一部催生片,这真不是我的意思,我更想说这是女性代际间的延续,也是照进母女疲惫生活的阳光,冯济真这会儿已经不认识周夏,但她不害怕这两个闯入者,而是任由她给自己涂口红,睡家里,周夏考上成人大学人生走向正轨也是对冯济真最好的回馈。她们是双向救赎的关系。有一天等周夏的女儿长大,她会怎样讲述冯济真的故事。“妈妈年轻时候遇到一个老师,她不认识我,也没说一句话,但透过她的目光,我看到信任和宽容,良善和期许。她托起我那段迷失的人生,教会我如何尊严地生活。”
任何年代知识分子都是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石,我尊敬关心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聚焦同类题材影片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人到中年》,时隔多年,有必要回望她们的身影,看看她们现在好不好。她们说话有自己的方式,母亲出生民国是文科教授,女儿建国后出生是理科老师,她们教育程度决定日常对话不会像《春潮》中的母女偏世俗,为此我也走访了很多大学老教授、老学者,语言的惯性不是一天养成,她们年轻时候也许不这样说话,但时光岁月,风雨人生会让我们的语言和样貌一样多少都被改变。
“妈妈是海,我是一滴水,爸爸是一条不会游泳的鲸鱼”大海是她们的精神家园,海浪象征母爱的力量也代表人生的浪潮,女儿奔着妈妈学走路回到了人刚出生的样子,生命本来就是轮回重来,反之大海也同样以她的胸怀拥抱世间所有热爱她的生灵。
我是导演杨荔钠,非常感恩大家对影片的关注,每部电影都有缺憾,我希望下一部我能做的更好。影片马上上映,也期待观众和网友持续对话和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