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连续剧  »  香港剧  »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
889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叶开周国平郭初阳钱理群李玉龙蔡朝阳童蓓蓓何易邓康延陈丹青听雪廖炜张俐吴文冰曾杰梁琛金秋李泽武冼华徐添孙云晓阮锦辉李绪莲于鸿磊熊丙奇杨东平王会华王国生王久寿董仁发邓家庆张小高周云蓬林何周孝正潘乱申晓王尚清秦久惠张鸣晏鸿国陈辉李英强洪华挺阿飞乔精一汪鑫江忠贤聂圣哲张山峰汪斌谢维晏阳初刘道玉朱学勤李鹏宇王小妮吕效平张泽陈伟田天罗征启薛兆丰朱清时陈瑶苏流溢陈远吴清辉石少锋刘雅菲

类型:纪录片香港导演:邓康延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13 地区:香港 语言:国语 豆瓣:9.2分热度:6 ℃ 时间:2022-09-07 11:22:38

简介:详情  2013年9月9日至9月13日,十集电视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将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首播(1-5集),播出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晚20:00。本片由深圳越众影视公司、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制...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2013年9月9日至9月13日,十集电视纪录片《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将在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首播(1-5集),播出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晚20:00。本片由深圳越众影视公司、深圳市越众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制作出品,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凤凰卫视首播之后,本片随后将登陆中国教育电视台、重庆卫视等电视频道  具体播出安排:  凤凰卫视中文台《凤凰大视野》  9月9日(周一)晚20:00 《重回人的语文》  9月10日(周二)晚20:00 《天梯》  9月11日(周三)晚20:00 《守望乡村》  9月12日(周四)晚20:00 《大学 大学》  9月13日(周五)晚20:00 《公民》  第二天下午16:30重播  第一集:《重回人的语文》  什么是语文?它不该是枯燥得让人想烧掉的课本,也不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语文是语言背后的思想和灵魂,它教会人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然而,今天的语文课,质量已经岌岌可危——  在上海,《收获》杂志主编叶开发现,女儿正在成为垃圾教材和病态课堂的受害者,他奋笔疾书,决心以一己之力《对抗语文》;在江浙,20多位一线教师自动集结,他们致力于给小学语文课本“挑错”、“找茬”,并自觉探索“现代公民理念下的语文教育”;在民间,学者们回到民国,向老课本汲取言语的力量和人性之美……  种种努力,都是为了恢复语文的本义——人的语文。  第二集:《寻找马小平老师》  2012年1月16日,深圳中学语文教师马小平因患脑癌去世,北大教授钱理群惋叹:马小平是他所识教师中“最具世界眼光”、“可以称得上教育家的人”;  同年,官方组织的“寻找最美乡村女教师”活动在央视高调飘红,与此同时,由民间发起的“寻找活着的马小平”却在教育界引发了更深刻的感动。有评论说,“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寻找,耐人寻味”;  马小平是谁?一个普通中学教师如何燃烧生命,照亮了他的人文讲堂?摄制组依次走过湘潭、东莞和深圳,学生、同事、朋友、女儿……众人动情的讲述中,马小平的形象渐次丰满,我们最终发现,他,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师者。  马小平走了,“活着的马小平们”正在走来,他们将带着我们的孩子找回人的尊严,找回教育的尊严……  第三集:《呵护童年》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华德福,一种源自德国的教育,一种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它是学园、花园、菜园和家园,它“呵护孩子完整的童年”。  九月,开学的季节,陪伴两个被体制教育折磨得疲惫不堪的孩子,杭州独立教师郭初阳走进成都华德福学校,为期一周的“试读”和“陪读”,孩子们将体验主流教育之外的另一种童年;而郭初阳,这个现行教育体制的质疑者,将为我们解读华德福教育的种种细节,并探寻它与主流教育接轨的可能性。  孩子们是否会选择华德福?家长的选择又会是什么?无论结局如何,“还孩子一个美好童年”的命题,已经无可回避。  第四集:《天梯》  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笃信:知识改变命运。然而今天,寒门子弟藉以改换门庭的那道阶梯,正在发出断裂的声音——  他们,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弟;他们,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800万山乡孩子;在垄断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超级小学、超级中学的大门外,他们逐年流失,转而出现在田间地头,或者打工者拥挤的列车上;他们,是游走在城市边缘的蚁族群落,空有一张大学文凭,却既无力“拼爹”,又没能掌握起码的谋生技能……  究竟是什么,让寒门学子的人生道路越走越狭窄?  国家的转型在加剧,而个体命运的转型,却似乎陷入了停顿。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已成为中国社会不能承受之殇……  第五集:《守望乡村》  乡村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根。改变乡村落后的基础教育,恢复乡村文化生态,需要民间力量具体而微、坚韧不拔的长期介入——  在晏阳初的故乡,立人乡村图书馆在一所普通的乡镇中学扎下根来;在陶行知的故里,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向农家子弟敞开怀抱……他们不约而同地践行着陶行知、晏阳初们的信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眼下,他们能够改变的,或许只是一个孩子,一所学校,一个乡村;但是,他们不约而同地相信,欲温暖世界,必先擦亮一根火柴。  守望乡村,让穷孩子也能仰望星空。  第六集:《大学 大学》  英国教育家怀德海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他该站起来,四面张望。  2005年,诗人王小妮以一名大学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在那些年轻的面孔上,她读到的是困惑、迷茫、贫乏、冷漠……12年的应试教育把他们压成了扁平状,他们缺乏常识、自私、现实,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严峻的就业形势压抑了他们的梦想,他们无力“站立”,更谈不上“四面张望”……  刘道玉、钱理群、陈丹青、张鸣、周孝政、熊丙奇……大学里的智识之士纷纷诉说体制之痛:官本位、学术腐败、钱权横行……,积习与流弊的漩涡中,人文精神消失殆尽。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学?!  第七集:《在路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樱花盛开的武汉大学,最早释放出中国高教变革的积极信号——学分制、双学位、贷学金……一系列闪动着人文、人性光辉的改革举措,让刘道玉赢得了“武大的蔡元培”的美誉;  时隔20年,在举步维艰的泥潭中,中国高教改革的探索者再次出发了——  2012年9月,修成正果的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开学了——当理想遭遇现实,朱清时,这个理想主义的校长能否将他领军的“去行政化”改革进行到底?被打上“试验”标签的莘莘学子们,如何开始他们全然不同的大学生活?  珠海联合国际学院,一所潜水七年的“内地与香港合办大学”近日浮出水面,许嘉璐评价说:“UIC已经跃升为清华、北大级的大学”;校长负责制、教授治校、全英文教学、浸会大学的文凭……“洋大学”的冲击波,能否对内地高校产生“鲇鱼效应,”倒逼国内的高校体制改革?  第八集:《课堂风暴》  没有讲台,老师“靠边站”,学生三五成群簇拥在黑板前,边写边讨论,教室门洞开,参观者络绎不绝——偏居鲁西南乡村的杜郎口中学,一度因教学质量太差险些关门,如今却以独特的“学生自主课堂”闻名教育界。  专家评论说:“杜郎口模式”是课堂模式的革命性变革,是素质教育的希望之路;质疑的声音说:杜郎口并未摆脱“应试”的窠臼。  在民间,“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宣称要“点燃思想的课堂”,在各自的教室里,一线教师们掀起了一场不同于杜郎口的学习的革命;  体制并非铁板一块,或许,此起彼伏的课堂风暴,将为中国教育吹出一片明朗的天空。  第九集:《在家上学》  面对教育的现实困境,有人迎战,有人妥协,有人则选择逃离。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无需去学校,客厅是他们的教室,父母是他们的老师,他们自主安排时间和课程,他们中的大部分,不打算参加国家统一的中考和高考;而在现代版的私塾,“中西合璧”的教育正在打造着另一批孩子,私塾的开创者,多半是“在家上学”的成功者,他们认为,他们的成功可以复制。  支持者说:在家上学有利于个性培养;反对者说:孩子需要朋友,独自在家无法实现“社会化”;有关部门说:在家上学违反教育法;教育专家说:社会应让在家上学合法化……  无论如何,在民间,形形色色的新教育正在生长。它们的未来,或许远比我们所能理解的更丰富,更深远……  第十集:《公民》  美国现代公共教育运动之父霍拉斯曼说:建共和国易,造就共和国公民难;有识之士指出:缺乏公民意识,是中国与先进国家最大的差距。  在西方主流社会,公民课程已经运行了几百年;在中国,1949年之后,公民教育戛然而止。  2012年,在深圳,央校校长李庆明突然被“下课”,他在央校的公民教育实践,吸引了舆论的眼球,也让他备受争议;在南京,律师崔武走进校园,以一只苹果为道具,向小学生们诠释“公民”的内涵;在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吴恒利用互联网,一次一次向公众演绎着“公民责任”的空间……  公民教育,何时堂而皇之地走进中国的中小学校?
  • 头像
    缅因州的王子

    只听名字是很中立的,调查二字可以展示当今教育好的一面,也可以揭示坏的一面。然而10集纪录片揉进各种教育之殇,就像现在的教育制度一文不值吗?应该不是,它优点和缺点一样显著。nn接受采访的对象是专家,学者,改革的先驱和实践者。刘道玉先生和钱理群先生的话真的是一整见血,问题症结竟如此明晰!然而知易行难,原因如同其他难题一样,首先都不是要得罪什么利益集团,而是牵涉的矛盾太多,牵一发而动全身。nn我想教育的改革的最终归宿是多元化,大概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钟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意思。华德福学校,木工学校,南科大的存在是不容质疑的好事情,但我实在不能想华德福学校一日成为主流的画面。在一开始就大张旗鼓地把自己称为“先驱”,要公开叫板,现在不是合适的时间。但我非常很赞同木工学校的创立,因为其基础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对脱贫的明确需求,这样的应地施宜的创新性改革更值得提倡。相反华德福学校更像是为迎合家长们焦虑不安下的被动产物。nn我比较赞同《大学 大学》和《守望乡村》,原因答不上来,或许是我在读大学,也来自乡下。我觉得现在教育改革最大的疑惑在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公平问题”-处理不好这个问题,所有的改革都是在耍流氓。城市不是中国的全部,别忘了还有广大农村,高考制度的存在让寒门学子不只是有希望,还有途径“人往高处走”。一旦这种直观的途径不再起主导作用,也许会导致更广泛的社会问题。通篇没有提到精英教育,好像是一个需要忌讳的词。精英教育本身没太大问题,至少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被精英教育培训的个体,相反如果一出生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个体垄断了这种教育,使之成为他们的专利,那么才是对“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背叛。nn还有一个问题,小学课本传授的思想一定根深蒂固吗?现在回看小学课本,只剩下的是回忆,哪在意有什么逻辑上的错误,兴许发现了还可以添一点乐趣,哈哈,不会有人把小学课本的一句话当做信条的。不要忘记学生有自我纠正的能力,而允许这种能力生效的是父母的教育,社会的教育。nn小创新可以有,大改革怕是不太可能。最后,我不是故意唱反调,刘道玉,朱清时,钱理群先生的忧虑的问题同样吸引着我。也许几年之后,他们的忧虑我会有更深的共鸣。nnn

  • 头像
    Adam

    盗火者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中国教育我不太清楚,只是接受了十几年的中国教育,现在也开始读一些书,对于以前的教育有了一些看法。

    对过去十几年自己所受到的教育感到悔恨,是它教我爱谁,恨谁,被这些情感充斥着度过了本应该自由的选择,理智的爱恨的年岁。价值观不应该分东和西,应该拒绝反自由,反智,偏激甚至反人类的价值观。回想起曾经上过的语文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古诗词,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我们会在课余的时间死命的去背诵,默写。我还记得书本上的春夏秋冬,时代变迁,里面描绘了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美,过往的怀念。伟大的领袖,民族英雄和憎恶的侵略者也是课文的重点,有些则可称的上是鸿篇巨制,论长度可是首屈一指。

    那些每次考试最让人揪心得语文考试题目,如:分析作者的用意,分析文章的主题,这个词为何用的好。那时候没有学会多少大话,空话,套话,也并不会说质朴的白话,字迹所粗劣,提笔写字总有些为难。究其原因还是课外阅读几乎是零,如果小时候的教育能让我热爱书本,那该会有多好。

  • 头像
    Stay alive❤️
    其实看这部纪录片会很心痛,毕竟自己也是这种教育下的失败产物,如今成为一个老师看到这些更是痛心疾首,感觉教育陷入了怪圈。尤其是班上的孩子们对学习的功利心,对经典的唾弃,以及思路的不灵活。虽然现在读书大概不是唯一的出路了,可是大多数家长和老师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还是会去限定孩子们的道路。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如今的孩子多,竞争也激烈,我们提倡的民主和谐基本早就是一个口号。难得的是片子里能看到好多人在努力用他们的方式去探索,也许这只是一点点微弱的光,甚至都不一定能对主流思想产生一丝一毫的影响,可是做和不做一定是有区别的。所以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人人多少都会痛恨现在的各种制度,又会利用各种漏洞为自己谋取利益。就像片中各种各样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样。作为大江苏高考变革的体验者,我只想呵呵。最近听说考试方法又改回原来的3+X了也是够。大概这里面是庞大的利益链条,就像片中教材和出版社及教辅的关系。最近看完春晚再看到要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里就更无力了,吾朝就那么不自信嘛?至少从我带的初中生来看,他们是不屑一顾的,是两种语言体系的。

    也许有能力的人都会选择自己教学,或者干脆让孩子出国读书,是呀,只要能让他真正开心的成长,需要在意什么方法呢?为什么学习不过是多一些选择的余地,以及成为更好的大人。哪怕改变不了这个社会,至少自我内心是平静的,是向上的。

    教育改革这事儿,需要勇气,需要斗士!

    所以,加个油!
  • 头像
    晓口袋

    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217757/

    第1集: 重回人的语文n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d01296bbd77n第2集: 呵护童年n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x01295b100wn第3集: 天梯-寒门学子的出路n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s0129kpy7f4n第4集: 守望乡村n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r01290kr2z1n第5集: 大学 大学n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m0129rkkvwxn第6集: 在路上-高校改革n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e0129cxz7tln第7集: 课堂风暴n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p0129c060r0n第8集: 寻找马小平-人文教育n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h0129s6ksibn第9集:在家上学n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w0129x3f6g1n第10集:公民教育n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t0129wcn7do

  • 头像
    赫拉巴里尔
    最大的感受:进行教育改革的先行者们大多是文科出身,而且是八十年代启蒙者类型的理想主义者,依靠自己单打独斗,开一块小小的试验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今日学堂的张健柏。此君是否正格武大哲学教授不甚明了,但是以中国传统武学修身,以科学求知的精神育人的理念最对我胃口,而且其谈话姿态,有名士风度。

    我认为这些“替代性”/“体制外”教育的问题有两个:
    1. 不够专业化,有教学理念,却无教学标准和体系,一厢情愿地提供美育、德育,遥望民国,孩子固然快乐,健康成长,但是除了那个鲁班木工学校之外,我没有看到它们对后工业时代的社会人根本上是一个可供售卖的劳动力这一现实有任何应对的计划。

    2. 无法回答普通家庭对教育回报的需求,最后只能是精英家庭的替代性产品,反正这类家庭有提供孩子就业的资本和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法回应中国最欠缺的,下层家庭所需要的优质基础教育这一需求,不仅是一种战略上的失败,而且反映了左派运动沦为思想游戏已是全球趋势。

    教育固然是要把每个个体当做独立特殊的个体来对待,但是如果无法探索出另一套可供选择的社会教育系统,对现实的推动将会微乎其微,最后只能沦为精神按摩。
    中国的现实情况如钱理群所说:教育的问题都在教育之外。意指政治改革。但是政府力量过于固化和强大,而无组织的思想运动和教育改革,常常连正面冲击的机会都没有就已经消散,转而回到《河殇》的悲情基调上去。

    老一代的理想主义者们最大的缺憾在于:没有想到用新的组织方式和科学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斗争。当然,知易行难,但是在一个互联网和资本的年代,只是回望民国,将希望寄托在美育德育的感化力量,从个体教育出发,到个体教育结束,最后也只能是星星之火。探索体系性的构想,是下一步要做的。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