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喜剧片  »  我不是潘金莲

我不是潘金莲  我是李雪莲 / 我叫李雪莲 / I Am Not Madame Bovary

747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范冰冰郭涛大鹏张嘉益于和伟张译李宗翰赵立新田小洁范伟高明刘桦黄建新李晨

类型:剧情喜剧导演:冯小刚 状态:HD 年份:2016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6.7分热度:34 ℃ 时间:2024-06-11 19:17:08

简介:详情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范冰冰 饰),为了纠正一句话,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没想到一件事变成了另一件事,接着变成了第三件事。十年过去,她没有把这句话纠正过来,但她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范冰冰 饰),为了纠正一句话,与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打交道的过程中,她没想到一件事变成了另一件事,接着变成了第三件事。十年过去,她没有把这句话纠正过来,但她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悟明白了另外一个道理。李雪莲要纠正的这句话是她前夫说的。她前夫说:你是李雪莲吗?我咋觉得你是潘金莲呢?李雪莲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不是潘金莲
  • 头像
    frozenmoon
    (文/杨时旸)
        原本,《我不是潘金莲》属于北方的粗粝和尘土,一个哀怨又执拗的农妇,穿越一道道人墙,耗尽时光奔赴她心中认定的真理。在电影的呈现中,冯小刚做了一次大胆的挪移。他把平铺直叙的北方变成了幽深婉转的江南。看起来,这种转化更多的是出于视觉上的考量,但最终,这个故事的内逻辑和发生的外部环境产生了一种奇妙的互文关系,隐喻又印证着彼此。
        潮湿的空气、拱桥与奇石,成为了电影中那些人物心理景观的外显,微妙的官僚系统,就如同那些幽秘的曲径,被长久的时间塑造成复杂的结构。那个孤独、执着、单纯甚至有些愚蠢的女人,被置于其间,形成了一幅残忍山水画。远观柔媚安逸,近看冰冷绝望。
        《我不是潘金莲》是那种典型的“中国式故事”——它只会发生在中国,就如同冯小刚所说,“既不可能出现在美国,又不可能发生在朝鲜”——这种故事的背景必须处于某种剧烈又独特的转型期,有些东西已经松弛自由,而有些东西仍然冥顽不化,这二者之间的拉扯形成了一种古怪的力道,进而塑造出了独特的人格、内心、语言、关系以及那些令人不可思议却又无比真切的故事。通常,这一切最终被归纳为荒诞。这类中国式故事梦幻又写实,迂回、曲折却也粗蛮,一秒钟之前令人啼笑皆非,一秒钟之后让人万念俱灰。任何经验与总结,在它面前都迅速失效。
         客观地讲,刘震云的这部长篇小说并不太适合用影像的方式加以呈现。它有着漫长的序言和短暂的正文,显然,这是一个作家的文学野心,他用一种不激烈、不批判、不俯视甚至不悲悯的态度呈现了一桩悲剧,语调悠缓、松弛,掺杂着戏谑,它达成了刘震云心中的一种理想状态——“这一地悲剧掰开揉碎了都是一地喜剧”他曾这样说,这句话反过来依然成立,他在《我不是潘金莲》的原作中还原了悲喜交加的生活本相。冯小刚的影像化改编,必须付出裁剪掉大量起承转合作为代价,那些幽暗的心理动机都被粗暴地省略,只剩下最终的决定和结果。所以,冯小刚加入了画外音,想由此部分找补回话本式的舒缓节奏,这是他的又一桩用心的心思。
        “上访”是中国式的“在路上”题材。誓不回头地奔赴一个可能空幻的终点,一路上历尽磨难,看透人心,也拷问自我。这或许是这个电影类型最旁逸斜出的分支,却也是读懂中国最重要的路径之一。
     无论从外部呈现形式还是内容题材上看,《我不是潘金莲》都是一部和这个电影盛世格格不入的作品,可以看做是冯小刚多年来与票房、资本、广告植入以及观众趣味迎合纠结之后的一次不吐不快。如果说,之前的冯小刚是服务型导演,这一次的冯小刚则更偏重于表达。某种程度上说,这更像是对他做导演之初那些被幽禁或者被忽略的作品的一次呼应。在之前的那些用来仅供消费的“行活儿”里,他谨小慎微、妥协又逢迎,但在这部作品中,有时尖锐得令人震惊。更重要的是,他的尖锐并非亮出刀尖和利刃,而是笑着掀起对手的某些常年的伪装,向人们轻轻地抖落,那些不便言说的真相,那些幽暗明灭的心思都大白天下。
        当更多的电影人愿意拍摄流光溢彩,冯小刚赌气一般地把自己扔向了另一端的灰霾。这部电影沉重又危险。更重要的是,它呈现的还并非中国地下纪录片中的脏乱差与表面化的残酷景象。这个故事描摹了一种封闭的死循环,建立在浮华又兴旺的经济美景之上,一种被虚伪滋养起的、每个人都参与构建的茁壮生态,但最后,每个人都成为了这个生态的殉难者,“死”得不明就里。
        为应对这个沉重的题材,冯小刚选择了微妙的呈现方式——圆形构图以及江南风光。大银幕上的那个圆圈其实是对中国主流观众的一种冒犯。这是一个把方画幅尽量扩大的巨幕时代,一个不是3D都不好意思投进院线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冯小刚的反叛立场被普遍地理解为故弄玄虚,乃至于在拍摄之初,他就需要不停地向各方合作者进行解释,最终以激烈争吵和坚持己见告终,但实际上,从结果来看,这种构图模式和他所讲述的故事确实相得益彰——和事件本身的意味相得益彰,和他与刘震云不急不缓又调侃嘲讽的讲述口吻相得益彰。
        圆形构图和江南蜿蜒的树枝、拱桥和奇石,构成了标准的中国画形态,这些宋元古画的构图几乎在明确地向观众不停地提点“这故事只会属于中国”,这是一种外部形式上的强调。更重要的是,这种古画形态让观众达成了一种旁观和审视的视角,它像慢慢展开一幅手卷,人们俯身就投入其中,起身也就抽离事外。它婉约、隐匿、蜿蜒、从不直接了当,这个圆圈可以把残酷的现实小品化、品读化,范冰冰和大头躺在床上,它变成了春宫;当张嘉译出演的新领导和下属站在桥边煞有介事地分析形势时,又变成了反讽。当一切真实被圆形框定之后,真实也就变得暧昧起来。不知道这与冯小刚的爱好是否有关,中国当代艺术是否对他产生了构图上的灵感激发,你去观看的时候,总会发现诸如艺术家周春芽之类的作品的影子,影影焯焯地反射在其中。
        除了这种精神意趣上的原因,圆形画幅显然还为了聚焦,这种构图粗暴地框定了观看者的视野,这成为了又一重隐喻,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视野里的东西,在自己看到的事物和逻辑里打转,与他人的经验和视角无法联通共享,人们彼此间由此陷入死结。
        画幅第一次变回方形,是从李雪莲首次进京开始的。车出了隧道,圆圈就随着天光大亮变得有棱有角,江南的阴柔变成了北京的方正,格局和人数就变大变多了。大型的会议,多重的领导,复杂的关系,方画幅的北京显然比圆画幅的江南复杂、坚硬又现实,它适合另一套凌厉又明确的硬逻辑,江南那里互相太极推手,来到这里都变成了硬碰硬,比如,没有身份证的坚决抵挡在城外,有了问题,一连串的人就突然都没了工作。如此而已,没有商量的余地。
         这部电影从一降生,尺度就成为了被广泛讨论的问题,并非因为它有怎样的从外部发出的抨击,反而是熟稔地从内部加以呈现和开掘,比如,极少有电影用如此郑重地方式重现中国大会的会场、秩序和生态,这是我们第一次从中国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的情景,鱼贯而入的和尚与道士,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代表,那些在头顶拍掌又双手缓缓向下压的首长,这是冯小刚作为委员多年来的切身感受和深刻记忆,不知道他在心里深藏的镜头中私下演练过多少次,这一次才得以如此流畅地呈现。在中国,有一些场景是具备视觉垄断性的,大会的会场算是一个。冯小刚的这次操练是戏剧化的重现,但正是这种郑重的排演和虚构的重述才让一切更具备力量。以往,人们看到的这种场面都是固定的视角和机位,显示庄严和整齐划一,表达信念与团结一致,但冯小刚用虚构的故事,切近了这种庄严场面的后台,让人产生了一种窥探最核心私密的复杂感受。更重要的是,他呈现这一且不是为了八卦,而是为了一探究竟,探究更靠近顶端的那一层所思、所想、所为。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比任何地下电影都来得更加猛烈。除此之外,还有那么多第一次呈现在大银幕上的东西——比如,高高的灰墙之外排着长队要说法的人们,还有时刻想把他们送回故乡的工作人员,他们都有着焦急、困惑和愤懑的表情,在冬日北京的雾霾中彼此对视,他们到底被什么力量塑造成敌对的双方,从此势不两立?在此之前,人们只能在隐秘的影像中偷窥这一切,而这一次,它终于可以被大张旗鼓地敞视。
        冯小刚更广受欢迎的前作都是那种让人捧腹大笑的东西,虽然也憋着一股讽刺的坏水,但说到底仍然是消费主义的欢笑,通常目的明确,一切到欢乐为止,最好还有个温暖的结局,但《我不是潘金莲》不同,相比于以往的冯小刚,它并不密集的笑点背后都是黑灰色的人性坑洼。
        所以,它点破了很多事,很多不便言明的事,比如官场的两套语言系统,一套用于场面,一套用于操作。两套语言各司其职,通常配合紧密又顺畅。但李雪莲的较真却从这两层心照不宣的系统中穿过,说到底,她的问题,必须要言行和一才能解决,而那些长久沉溺于两套话语体系的人已经把那种虚伪内化了,他们真的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也不清楚到底哪里出了错漏。他们弥补、糊弄、和稀泥的过程当中,说着场面话,做着场面事,尽了全力,但就是无法深入核心。所有人都制造问题,所有人又都被蒙在鼓里,最终所有人本身都成为问题的一部分,成为彼此的麻烦。他们在表象上无谓的打转,与根源离题万里。在此之前,几乎从未有一部院线电影能够如此清晰又锐利地划破这层现实的帷幕。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人间烟火升腾的故事中,却也能够始终弥漫着一种微妙的反抗,一种不动声色的冷静旁观。
        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过,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几乎是整部戏唯一的女性,领导是男性,法官是男性,连最后李雪莲寻死时劝诫她的人也是男性。这个为自己要说法的女人,成为了一个被雄性动物环伺又围猎的对象,她是个外来者、闯入者,有着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所以她成为了戏剧化的引信,正是这个突然介入的、与众不同的“弱者”让整个“强者”系统陷入了迷惑和慌乱。
    某种程度上说,这算是冯小刚和刘震云合作史上的一次回归,对接和回应着《一地鸡毛》之类的中国式故事。很多人走向商业成功之后,都会变得愈发远离最初的起点,其实,在众多导演之中,冯小刚是最早“下海”的一个,当更多的人都秉持着导演的表达欲时,他主动成为了服务商,而当大多数人都向市场跪拜的时候,他又突然转身上岸。这个时代,有人选择腾挪,有人选择闪躲,冯小刚选择穿墙而过。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比很多同行都可爱。
    (本文首发《新京报》书评周刊)
  • 头像
    冬工厂

    先说几个故事,老民警告诉我的。n 第一件严重。发生在十几年前。初次上访的刘老太开了新手光环,刚下公交居然遇到某首长出行。她访感出众,在警察来得及反应前冲过机非隔离带,跪在路中间。司机一打方向,撞上绿化带,把首长的腰闪了。公安系统从局长到民警撤个遍,地方从省到县乌纱帽滚一地。事后全国马路加装人行道护栏。n 第二件荒诞。快十年了还没结束。职业访民陈某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每天八点出现在14路公交车力学胡同站。那有个警察的过滤岗。他不哭不闹,就是陪执勤民警聊天。他认识府右街派出所近十年所有民警,口头禅是:“我是看着你们局长从学员升到警监的。”每年两会访情严峻时还帮助民警维持秩序。就这位模范访民,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上访,他的回答是:“嗨,几十年前的事,早忘了。”如果你再问他为什么还来,他的回答是:“习惯了。”n 第三件香艳。大西门常年晃一位半老徐娘,自称某首长的初恋。我在一个黄昏见过她,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日本人围绕这种眼睛建立了一整套色情宗教。余晖温情脉脉,掩饰她缺乏保养的早衰皮肤。长长的影子拖在地上,就像年轻时那么瘦。今年第一场秋雨后,这个女人试图裸奔进大西门,被带走了。n 本来还有第四件故事,关于访民冒充人大代表的,涉嫌传授犯罪方法罪,我就不具体写了。n 总结一下。第三件事告诉我们皮相易变,美和丑太容易相互转化,比半衰期只有1.2毫秒的鐽元素还不稳定。美人胚子生在寒门也只能进化成面目姣好的访民,随便什么姑娘掌握东亚三大邪术都能做直播。电影里范冰冰被化妆师扮丑,只是对现实声嘶力竭的模仿,在屏幕之外,你我被生活扮丑。n 第二件事扩展现实的边界。你们觉得电影黑色幽默?李雪莲不可理喻?并不是。可称为伟大的荒诞就在于它过于现实。类似案件每天都在发生,下面是我见过的奇葩上访理由:因为上访而上访、邻居是恐怖分子、受联合国秘书长指派接任国家主席、县长是外星人、德国首都不能在柏林、野猫杀了邻居家的鸡。把“我不是潘金莲”放在这些理由中,是不是觉得特别讲理,一点都不莫名其妙。公安实务中把李雪莲类似物统称为“神经病”,但大家心知肚明哪有那么多病人。他们只是一群囿于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和我们思维完全不同,又有点偏执和拧巴的人。n 第一件事聊聊政治。电影里官话说的不要太到位。坐过机关人肯定心领神会。比如“工作方法还是太简单。”“问题的实质是……”“问题出在小的方面呢,还是大的方面呢。”“今天我只带耳朵,不带嘴。”“换个思路。”“最近我在思考老祖宗的东西,有些成语真是厉害。”等等等等。一位混的比我好太多的同学曾经开导过我(大部分同学都混的比我好太多),不要看不起官话,政治即言语。我说你丫扯淡。他恨铁不成钢的解释了一大堆,什么微言大义,什么组织的粘合剂和减震器,什么办事就是办人。我说闭嘴喝酒。我不懂政治,但我有政治体验,和观影体验完全合拍。永远不要从字面意思理解政治人物的言语。你觉得总理拍桌子是主旋律宣示?拉倒吧他只是在肃清吏治而已。恶性上访的性质是政治事件,法理是非曲直根本无所谓。同一个李雪莲,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看来是法统问题(现如今三大法统支柱只剩一个带老百姓过好日子了),在封疆大吏看来是派系斗争问题(省长觉得总理故意拌他),在基层看来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政治是一个有强大惯性的东西,撤官事件发生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屁股决定脑袋,每个官位都有自己的专属逻辑,逻辑之间肯定产生冲突,所有人都做理性选择,整体看来一定毫无理性。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神经病”云集北京。访民就生存在各层逻辑的夹缝里,是政治失序滋生的细菌。冤不冤,谁管你,能否成功上访取决于各级领导的从政水平。n 最后说说电影。以及他人即地狱。n 本片的结构中规中矩,激励事件是主角受领潘金莲名号开始上访,故事中点在总理拍桌,灵魂黑夜是爱情破灭,高潮出现在秦玉河之死。综合看来高潮过于草率,是为败笔,死亡不该是意外事件,而应该与李雪莲密切相关。或者通过蝴蝶效应李雪莲的某个选择害死了秦玉河,或者秦玉河压根别死跑过来跪舔李雪莲求复合。我不是原著党,可能受限于小说的故事框架不得不如此处理?总之吹毛求疵的说还能更好。n 但是我给它满分,太喜欢它所有人误解所有人的调调。和李宗盛老师一样,我只见过和久的分,没见过分久的和。整个宇宙的熵值不断增高,所有组织都在慢慢解体。这种趋势体现在在身体机能上,我们称之衰老;体现在政治上,我们称之宪法危机;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大概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吧。人永远不能了解彼此,人是漂浮在误解之海上的孤岛。最悲观的预测总是自我实现的预言,祝墨菲定律笼罩一切。n 哦,圆框柔美,小桥流水。方框壮丽,硬桥硬马。两者都很好,大家就别争了。

  • 头像
    gfjdwsg
    被影评人忽悠称今年最好的国产电影去看#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恰恰这部是我最不喜欢的冯小刚的作品,如果以前小钢炮还有家国情怀还有悲天悯民那么这部则彻彻底底透露着冯小刚鸡贼和矫情!
           这个李雪莲用北京话说就是忒鸡贼,为生二胎与丈夫钻法律空子,又占公家房子又假离婚,本身就不对!结果假戏真做把自己给折里头了,自己委屈一遍遍上访喊冤,因此一连串官员受牵连!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因李雪莲事件被罢免的官是否真的渎职,李雪莲的上访闹剧是否值得同情抑或值得效仿?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小钢炮是想证明仅仅因为个妇女上访就被罢职的官员冤枉还是想说像潘金莲这样的鸡贼的妇道人家就该严管呢?最后张嘉译一通高光伟正的台词真是雪上加霜,贴脸贴的这么近就不怕被踢着!
            对了,作为老百姓最不想看的就是说教,天天在单位假来假去的已经够烦的了,就不要再在电影里听这些嘴里永远冠冕堂皇领导的屁话,可惜小钢炮为了讽刺而讽刺把这些说教戏弄得太撑太满!因此成为大段尿点!
           
           很好的题材被肢解成个人心性狭隘的作品,可惜了那一众演技了得的男演员!为他们集体喝彩,没有他们演技的支撑电影简直惨不忍睹,而且由于这些男演员实在是演得太好了,以至于我坚定的认为,像李雪莲这样的胡搅蛮缠、不知好歹、鸡贼作妇就应该严管,否则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话说我是看完电影才从微薄上知道,在与电影院首日放映潘金莲的同时,小钢炮也在微博上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恶炒的烂戏。隔应人啊,冯导,您那篇文章通篇婊里婊气、前倨后恭、明着献媚求多加排片暗着贬低、揶损同公司的叶宁实在令人作呕,您是怎么落笔的啊?您好歹也是六爷,也是位爷,干嘛这么跌份儿,扮成现实版的潘金莲贱巴嗖嗖、低声下气的讨人家万达的骂?冯导,咱好歹也算大导演,也是金马影帝,为了钱,咱不能脸不要了咱连节操都丢了吧?你认为王健林欺负你了,咱挺直腰板,咱痛快淋漓骂过去又能怎样,骂他:“你Y万达有病吧,这钱不赚脑子进屎了吧你,麻利得给爷加排片,亏不了你的,毛主席保证!”您有这样的硬气话儿,我给您竖大拇哥,敬您是条汉子!现在弄得又当有立的,一如李雪莲附体,简直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缺智商全网嘲,就为俩钱儿?值得吗?也是,要不你怎么那么理解李雪莲呢,敢情这是在让戏中人代他发言呢!也是,六爷只能存活在戏中,小钢炮在现实中不过就是个老炮儿而已!

            就说冯小刚鸡贼嘛,想着弄个政治擦边的题材讽刺一下官场,弄个有争议的女演员炒作一下热度,弄个武汉华中师大拒绝戏子通稿卖一下惨,一众吸引人眼球的手法,真是为了票房无所不用其极,结果呢?虽然很多人讨厌官场那些推诿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明哲保身做法,但更讨厌小钢炮功夫在戏外的德行!别说什么观众看不懂,观众不理解导演,谁比谁傻10分钟呢?说白了就是观众不爱看,不知是不是冯导叙事节奏有待商榷,不能因为讽刺官场迂腐就把观众给看跑了,还是讽刺没踩到观众的G点,反正就是这片子看着不带劲儿啊!再说观众懂与喜欢是两回事儿,天天在办公室就上演着真实版干嘛下班后去电影院还看个加强版呢?今年湄公河的大卖充分说明观众此时需要的是正能量的东西通通气扬扬眉,他那些阴阳怪气、含沙射影的东西生错时间了,早几年像黄建新《背靠背 脸对脸》系列就更能让观众接受。现在资讯这么发达,官场现形早就见怪不怪了!所以,只能怪他市场预测不准,我不是潘金莲生不逢时!还有他特意挑了这么一个有争议题材拍电影,窥奖之心堂而皇之,有野心不是坏事,可把戏外弄得比戏内还精彩,心思都用在这方面了就显得很low!
            
              
           好了,说回电影本身,方圆的画面还有配乐这些都是我喜欢的,尤其是圆镜下的婺源张张美得像幅工笔山水画,透着灵动飘逸!但圆形的构图明显限制了演员表演的空间,近景很少,面部表情就不够细致,而且为了迁就圆形构图人物就真成了摆设!圆形构图不是不可以尝试,可能这种电影不太适合吧!

           另外,范爷演的极其认真用力,以至于在一众演技生动的男演员面前显得非常突兀!

           
            最后郑重宣布,千万千万不要相信那些什么所谓的影评人,尤其提防冯小刚电影的水军!切记切记!

    ----------------
    提几个个人觉得演得棒的
    1、张译,这个没办法,从士兵突击就开始喜欢他,后面的《亲爱的》、《追踪者也》也是为他去电影院支持票房的。谁关心他是几番,有他的电影就看,保证不亏!贾聪明,不到十分钟的戏,有他的镜头我眼睛就没离开过他,尤其是范爷在北京农贸市场知道前夫去世后那场戏,张译不过在画面的右上方,从始至终他几乎没有台词,但贾聪明那一脸的不耐烦和嫌弃很好的表现了人物的情绪,以至于我都没功夫看范爷!
    2、赵毅,那个在酒桌上痛饮,为领导挡上访群众,工作中小心翼翼的公安局长,我觉得他在电影前半段演得是最棒的男演员!
    3、范伟,好吧,我电影里笑得最开心的就是他对范爷说,反正你也是上吊,不如去我对家那片果园里上吊吧!哈哈哈!实在人啊!
    4、所有的官场演员张嘉译、于和伟等等,你们都棒!
  • 头像
    肖恩恩恩恩肖


    导演徐克是一个技术狂人,几乎每部电影都要在技术上有所创新,他的每部电影都会让你觉得他把华语电影的技术边界又拓宽了。
    导演张艺谋是一个视觉狂人,大红灯笼高高挂,金陵十三钗,满城尽带黄金甲,十面埋伏,英雄……视觉冲击力有时候几乎要喧宾夺主,超越主角们的表演成为表达影片讯息的最强元素。
    而导演冯小刚呢?我觉得他是一个类型片狂人。在《天下无贼》以前,他基本被大家直接定义为京片子喜剧导演。在那之后,他又拍了古装悲剧《夜宴》,战争片《集结号》,公路爱情片《非诚勿扰》,灾难片《唐山大地震》,历史片《1942》,拐回来拍了一部甲方乙方2.0《私人订制》,而到了2016年,他又拍出一部为女性权益摇旗呐喊的《我不是潘金莲》。
     
    是的,没有听错,一直以来,甚至到了电影宣传期还是我们印象中的直男癌,冯小刚导演,拍了一部,为女性权益摇旗呐喊的政治讽刺喜剧。
    这个世界真拧巴。真的。
     
    但这确实是从视觉创意到精神内核都很妙的一部电影。我用“妙”是因为这部电影在剧情上是存在瑕疵的,但是它优秀的地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而是一种创新和超越。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吊儿郎当的优等生,卷面分考了个七八十,不拔尖,但是附加题全做对,而且解法很天才。

    华语电影在此之前,还真没有这样的。
     
    (一)
    先分析一下这部电影最奇特的地方,圆形画幅。

    圆形画幅视觉上美不美?
    可以肯定的是,在圆形画幅的衬托下,这个烟雨江南的故事,被拍出了一种古典,隽永的美感,很多画面截图出来恍若孙君的摄影作品。而这又是一个关于女性的电影,所以在这种温柔的笔触里,不知不觉间就多了很多女性的柔美,在这种柔美画面的感染下,观众的心也会变软,无形中又会增加对画中人李雪莲的同情。


     
    那为什么圆形画幅是美的,而到了北京就要变成方形呢?我在预告片里第一次看到圆形画幅的时候,想到的是这个:
     


    苏州园林里大量使用了圆形的门和窗。它们的作用是用一种少即是多的方法,缩小画幅,把眼前大片的风景简化,取其精华。圆形画幅不仅对于构图非常有帮助,这保证了绝大多数画面结构都很和谐,而且画面中的任何一个点距离画幅的边缘,都很近。这就使得圆形画面不适宜拍任何剧烈的动态(因为一有剧烈的动作就跑出画面了),所以整个电影感觉特别的静美,这是一种由和谐带来的静美。
     
    然后就是颜色。苏州园林由于追求一种亭台楼阁,绿树掩映的效果,一般光线都不强,视觉色彩以绿色为主,而绿色本质上是由三原色里的黄和蓝构成的。这种色彩的组合与电影画面非常吻合,不信我们来看(截图来自豆瓣剧照),
     
    绿色组:


    蓝色组


    黄色组


    发现了吗?这上面9张剧照里的所有颜色,我们都可以从苏州园林的那个门框框里找到。如此神奇。


    所以,视觉效果上,这是一个小魔法,我们对于江南有一种潜意识里的园林审美,而我不是潘金莲里用圆形画幅和绿,黄,蓝三种颜色,不断去戳我们潜意识里的审美G点,非常江南。画面中古典韵味很大程度来源于此。或者即使我们没有通过画面联想起江南风光,园林审美作为一种屹立几百年的视觉风格,放到电影里一定是经得起我们的挑剔眼光的。
     
    那么,为什么到了北京就换了方形画幅?

    方形画幅一方面是为了表现北京的秩序,严谨,规则(想想那些方方正正的会议室,整齐划一的倒茶场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代表北京的颜色是红色(李雪莲进京的第一个画面就是大红灯笼)。而江南的绿色是由三原色里的黄和蓝组成的,唯独没有三原色里的最后一种颜色,红色。一旦有红色进入圆形的画面,会瞬间破坏我们刚才脑海中的意象,变成不和谐的元素。
     
    以上就是圆形画幅被拍的这么美的秘密。它对叙事也有所影响,在圆形画幅下,几乎没有人脸特写。一旦出现人脸特写,整个画面将全是脸,因为留白太小了。所以整个电影全部戏剧情节都以半身和全身的方式来呈现人物。


    有没有再一次觉得眼熟呢?
     


    这是一种小人书的呈现方法。与日本漫画讲究分镜不同的是,中国的小人书几乎都是大平面式的呈现。为什么呢?因为小人书不依靠画面的震撼和角度的拟真,靠的是故事本身的起伏和张力。看过的人可能有印象,小人书每翻一页,故事情节就会有一个波动。所以小人书总是让我们觉得故事回味深远,而不会像漫画一样,对某一页的人物特写或者狂拽炫酷的场面念念不忘。
     
    而又因为小人书故事情节的波动特点,它们总是会选择《三言二拍》这种甚至带着强烈荒唐狗血色彩的故事。我不是潘金莲的故事特点是什么?荒诞。是不是还挺搭的。
    半身和全身的画面风格不善于表达人物情绪,但善于表达戏剧冲突。当只有李雪莲一个人侧面在画面里的时候,她看起来总是在走向一个远方我们看不见的目标,这就突出了她的奔波,她的追求。

    比如这样,


    而她和其他人一起站在狭窄的圆框里,则一种天然的对峙,对抗的感觉,仿佛两方代表着各自的立场互不相让,即使不看台词,看站位,也能感受到人物关系和剧情张力。比如这样(实在是豆瓣剧照没图了),
     


    最后,远景还有一个重要作用,突出轮廓,弱化五官,凸现人物。

     
    范冰冰没有使用特效化妆,所以肤色虽然变了,但五官没变,即使淡妆之下还是精致艳丽的。圆形画幅会更多地使用远景,这样突出她的轮廓而不是她的五官。轮廓可以通过发型,服装的变化很容易的改变,突出容易改变的轮廓,模糊不容易改变的五官,显然这种摄影风格对帮助观众入戏很有帮助。
     
    看这张图,即使都遮住脸,模糊衣服,后面那位一定是美女,因为她舒展的动作,飘散的发丝,玲珑的曲线,柔软材质的衣料,都在你的脑海中提醒你,这是美女。前面那位一定是农村妇女,因为她拘谨的坐姿,粗糙的线条,劳动人民才有的袖套和雨靴,也在脑海中暗示你。这就是轮廓的力量。
     
    对于官员群像的表现也是一样。影片中出现了十几个官员,但即使你把官员们的轮廓全部刷黑,你也知道这是个官。为什么呢?他们的衣服。剧中所有的官员打扮都是一个风格,仿佛一种新式官府,长大衣,材质偏硬的领子,全身藏青色或者黑色,发型都是一丝不苟的保守梳法。这是官员们的轮廓。通过远景的方法,突出了他们的轮廓,强调了他们的共性,而弱化了他们各自不同的长相。减少了我们对十几个角色的记忆负担,也暗示了一件事“他们都是一样的”。
     
    圆形画幅只是个是噱头吗?远远不是。无论是美学还是叙事上,它都是为电影服务的。
     
    (二)
     
    再来谈剧情。看电影的过程中,每隔十分钟我都要在心里数一下,这到底是讲官场政治多一些,还是女性权益多一些。最后发现,其实这两者讲的还是同一件事,尊严和平等,不分男性女性。
     
    范冰冰演的李雪莲,她到底在纠结什么?她有什么理是过不去的?她一个法律上明明理亏的人,凭什么靠着一股小强一般的韧劲,突破正常的制度,用拦路高官的野蛮方式,一告十年?
     
    首先,李雪莲当然是个法盲,她身上体现的是没有受过充分法律教育的农村妇女身上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程序上离了就是真离了,不存在假离婚。她是完全理亏的。
    我相信她在这十年的过程里,一定已经渐渐意识到了,她在法律上是告不赢的,而且她告了十年的行为,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物质上的好处。
     
    那她为什么还要告?她在争什么理?
     
    找人帮忙杀人也好,反复告官也好,她要的是一个感情上的支持和肯定。感情上她是站理的,所有没有在感情上支持她的人,一起杀,一起告。
     
    她争的是一个感情上的理,不是法律上的理。她要争的不是法律上自然人的权利,她要争的是身为一个女人在感情上的平等和自尊。她要争的是,她要让所有人达到一个共识,秦玉河对她是感情上的背叛和欺骗,骗她离了这个婚,秦玉河伤害了她,是个禽兽!

    甚至到了后来,秦玉河说她贞操有问题,是潘金莲。这事传遍了全县,李雪莲要争“我不是潘金莲”。当时围观的大叔不想管家务事,息事宁人地说:“雪莲,你走吧,这事说不清楚。”
     
    怎么就说不清楚了?!事实摆在眼前,婚前有性行为和婚后通奸谋杀亲夫,完全不一样好吗?!“我不是潘金莲”我就要说清楚!
     
    所以纠结在李雪莲内心里的,是女性的感情和尊严,纯感性的东西。而我们看看她从男性世界获得的反馈。
     
         李雪莲为了出气,找弟弟和屠夫帮她杀人。整个谈话的实质是,交易。屠夫与李雪莲睡一晚去杀人是否划算,李雪莲帮弟弟买车,为报恩去杀人是否划算。
         李雪莲为了讨公道,一路告官,告到北京去。甚至把所有的官员都撤了一遍。但她还是不解气,“我不是潘金莲”这件事,依然没人帮她还一个公道。
         李雪莲不想告了,说牛帮她想通了。县长不相信,逼她写一个保证书。保证书进一步挑战了她的尊严,“我写了保证书,不就说明我过去十年是没有道理的?”
         李雪莲和赵大头产生了感情。赵大头用强迫的,毫无尊重的方式和她发生了性关系。好在李雪莲对他有感情,就要放弃告状的时候,发现这是一个交易。赵大头也欺骗了她的感情,她的真心和尊严。
         最后,前夫秦玉河死了。她的精神支柱塌了,她要自杀。护林员告诉她,“你去对面那片树林自杀,他们护林员是我的死对头。”天啊!还有人想要利用她的死!
     
    难怪李雪莲告了十年也不解气!真的是她无理取闹吗?不,她要的作为一个人,一个女人在情感上的理解和尊严。而整个男性世界,要么骂她,要么烦她,要么怕她,要么利用她,但没有一个人给她平等的理解和尊重,没有一个人去关心她法律以外,道德以内受到的背叛和迫害。

    要么像屠户和赵大头那样,只认同她的肉体价值,要么像县长市长那样,只是把她视为一个“农村妇女”,一个拖延了十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用居高临下的,线性理性的,知识分子文人式的思维,去看待李雪莲的问题。所以李雪莲的问题,是没有问题,离婚证盖了章,清清楚楚。至于李雪莲是不是潘金莲,他们真的没有人在乎的,只要李雪莲不要再去告状,才是最好。
     
    看似李雪莲要挑战的是官员,不,她要挑战的是整个男性世界看待她的方式。

    她始终没有得到,所以她纠缠了十年。即使牛都劝得动她别告了,男人劝不动她。

    谁能给李雪莲一个救赎?我觉得大概是柏万青阿姨吧。
     
    男性那边的情况也一样啊。故事里的男性也面临同性间的平等和尊严问题。
    整个社会,机关里,企业里,上级对下级是不是有这样的问题呢?李雪莲的事情,终究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而且判决都是对的,可就因为她告到了首长那里,从市长到县长到法院院长,被不分青红皂白换了个遍。他们作为一个员工,真实的政绩呢?是不是缺乏了一点尊重。

    下级对上级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首长明明说,我是来听的,我不想发表讲话,结果还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下级拱着讲了套话,首长这个时候也是别扭的。一屋子人还拿出笔认认真真记录着。每次画面中出现两个以上男人的时候,总有一个人,能让你看出谁是领导。前一秒钟趾高气扬,下一秒钟点头哈腰。这可能是下级对上级的讨好,但也算不得尊重。
     
    故事的结尾特别精彩。
    市长对县长说,我们要体会到老百姓的问题,去帮他们真实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只想着抱住自己头顶的乌纱。帮助李雪莲的要义,是不要再把她当做一个“农村妇女”,平等对待她,理解她在感情上需要尊重和支持的需求。

    最后尾声的时候,已经脱下官服,穿了普通POLO衫的前县长,和李雪莲在北京相遇了。前县长不再急着解决李雪莲的“问题”,他们像老友一样,坐在桌子的两侧,李雪莲终于把全篇都没有人能撬开嘴的秘密和盘托出。

    千帆过尽,平等和理解终于发生了。一个紧紧闭合又坚硬无比的贝壳打开了。
    这是整个电影的魔力一刻。
     
    —————————————————————————————————————
    我不赞同表演是电影的短板,整个电影的表演是精彩的。

    通过远景的方法,所有的官员都是去个性化的,区分度反而不高,这是导演的刻意为之。大鹏和张译比较出彩。大鹏领到了一个全篇最搞笑的桥段,而张译饰演的投机主义者贾聪明,区分度最高,急于领功的样子也是惟妙惟肖。

    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对得起自己演员的称号,但是离一名杰出的演员还有距离。
    李雪莲好演吗?我觉得难度非常高。一个女人如果不够美,不可能被叫成潘金莲。可是只要稍微把李雪莲往美了打扮,观众又会倒吸一口冷气“啊!这不是范冰冰吗?”范冰冰不用演,大家都会觉得她是潘金莲,可是冯小刚就是要让一个最像潘金莲的人张口说出“我不是潘金莲”。我觉得这是他选范冰冰的最大用意。

    不是说冯小刚要挑战自己,而是这个选择是最契合影片主旨的。一位李雪莲,即使是艳丽如范冰冰,只要她公道在理,没有婚后通奸,谋杀亲夫,她就不该被泼脏水,大家就都欠她一句“你不是潘金莲”。

    范冰冰的完成度实际上是很高的,尤其是第一次拦车,边说边有泪珠直接滴落下来,以及发现赵大头利用她,第二次遭遇情感背叛两场戏很出彩,她在戏剧的关键时点上功课是交足的。她的问题在于表情的细微控制能力上,自信满满的女明星和苦大仇深不被理解的农村妇女是有差别的。有一些特写镜头里感觉她确实注意到了,但她没有全篇hold住这个状态。还要继续努力。
     
    夸了一大通,讲一句bug到底在哪。整个电影视觉,剧情,表演都没问题,可是差了一点,就是刻意感重了。李雪莲需要感情上的理解和支持,可是通篇怎么只有她一个女性?(除了大鹏一言不发的妻子)女性是在这个故事里最能够理解李雪莲处境的人,可是李雪莲没有闺蜜,没有父母,没有女性亲属(居然所有的亲戚都是男的),官员队伍里也一样,一些大场面里能看出,是有女性官员的,但李雪莲同学一位女领导也没有遇上。一群直男,为了解决她的心结,傻傻地猜啊猜啊,就是猜不到。

    快来一位柏万青阿姨啊!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



    2017.10.20 更新

    影评发出去是不爱打补丁的,可是看到过了一年最高票还是这是法盲的闹剧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再补一段。

    这部电影是不是法盲的闹剧?
    很大程度是上,是的。但这却反而是《我不是潘金莲》好电影的重要原因。
    首先,只要法院没有改判李雪莲赢,电影的三观就没问题。

    百度百科里法律的定义是:
    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指统治阶级(统治集团就是政党,包括国王、君主),为了实现统治并管理国家的目的,经过一定立法程序,所颁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

    所以法律是一个维护秩序的工具,只是被赋予了权威的工具而已。它的核心目的是有效率的决断是非,所以法律一开始就是效率的,而不是完美的。否则法律也不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修改。

    法律的不完美体现在:情,理,法,这三件事情,虽然大部分时候是重合的,但有些角落并不能完全地覆盖。有些情况,占情不占法,还有些情况,占法不占理。
    举个例子:富人请税务师帮自己做税务规划,结果合法避了很多税,甚至可能比穷人交的税还少。
    这合法吗?当然合法。但合理吗?赚得多的富人,交的税比穷人少?不合理。赚得多的人应该多缴税。

    世间的故事这么纷繁复杂,我们需要有一个万花眼去看待。《今日说法》是法律的角度。而文艺电影并不是普法节目,应该是承担更多感情和人性的角度。李雪莲的前夫,恰如那个合法避税的“富人”,他利用了法律的规则,完成了对李雪莲的一次全身而退的背叛。难道就因为他的手段更漂亮,我们就要否认他背叛的实质,不能给李雪莲以同情,不能否定前夫对她的污蔑,肯定她身负的冤屈吗?

    如果用今日说法的标准要求一部文艺片,这世间所有的热血都会像规则一样冰冷死板。
    《今日说法》的责任是普法,它讲法律。文艺电影给复杂扭曲处的情理一点光,它讲人性。各司其职而已。


    凭什么被撤职的官员们这么冤枉?

    电影里的官员确实冤枉。但追究李雪莲就找错根源了。
    官员的冤屈却不是李雪莲造成的。李雪莲一个农妇,哪来的法力把一串官员拉下马。
    到底是谁害得官员们被撤职?
    李雪莲告自己的状,稍微仔细听她故事,就知道法院判得对。
    那么压根没有仔细调查案件,凭借农妇一面之词,就大发雷霆的谁?
    因为上级大发雷霆,就完全罔顾事实和下属真实政绩,撤了一串乌纱帽的是谁?

    电影里已经告诉你了呀。官员们的冤屈不在李雪莲,而在这里。
    事实上,这才是整个荒诞的故事真正荒诞起来的原因。


    秦玉河老婆的抑郁症?

    这个问题讨论起来很有趣。
    秦玉河在李雪莲怀孕期间和现任妻子结婚了。感情上现任妻子是小三无疑。小三把原配折腾流产,原配把小三折腾抑郁,这算天道好轮回。
    另一个角度来说,李雪莲遭受了感情的背叛,最后却把另一个女人弄到抑郁,而这段感情里最大的恶人秦玉河受到的道德和舆论攻击最小,这值得一声叹息。
  • 头像
    雨读

    然而,不好笑。nn李雪莲不管你是因为房子还是孩子的问题假离婚,你半毛钱证据没有的情况下强行要求法院主持公道,不爽就一告向北,到了结尾还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强盗逻辑这边请进。nn政府官员用千古一遇的刁民不停自我反省,黑色是黑色了,但大段的官员发言是哪里幽默了,想解决群众问题还是想保帽子,肯定后者居多啊,前者她自己都不乐意你解决,你还能帮她脱裤子吗?这世界,不是技术、策略就可以摆平一切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北朝鲜不是活生生的案例吗?nn在这样一个有原罪的故事里反复打转两个半小时,观众对深井冰的人物和情节都产生了抗体,就别谈什么感同身受和同情心泛滥了。nn说来说去只能说,人啊,别犯贱,试图用非法渠道解决问题,又试图用合法手段维权,嗯,这洗白,我看行。nn说范冰冰演技好的,求指教。nn最后再问一句,大儿子呢?n———————————————n凌晨看完,吐槽才是正经事,要是好好掰扯电影,对不起,它还是不好。nn全片要说什么?一个轴人的自白?还是一群体制内的人吃饱撑着?nn是想讽刺计划生育抹灭人性,或者房价惊人吞噬美好生活,这可以,利用法律收拢自我利益,也可以,但被打脸之后撒泼要法律对自己的小九九责任就不好了。nn事不在小,以小见大是好成语,重要的是这小事有原罪,这人设有让观众理解无能的先天缺陷。由此铺开,一切都带着疑问,这疑问不是一种对事态的玩味,而是对于选材的质疑。nn至于官员,大家知道,自带效果,但对这样的一个妇女,大多数官员是不是会那么上心,我打问号。就像举牌站法院门口的有没有,有,钉子户上写满政府罪行的有没有,有,是不是当地的官员都颤颤巍巍的伺候着,我觉得未必。而且重点是李雪莲的点也没放在被非法拘留上,她最想弄清的还是我不好潘金莲嘛,所以上访被那么严正以待,是不是戏剧效果太足了点,以致于观众不免要问,由她去嘛,政府也没对她不起。nn还有就是节奏,由一件本身有瑕疵的事件迂回曲折的推动着,时长那么长,会疲劳。真正深刻一点的小高潮来自贾聪明和赵大头的电话,片子在那,流露出了对一个女性的同情,也为十几年来上京做了一些平反,但这样自然的处理太少。nn后来想上吊的部分,我理解,但旁白又走歪了。毕竟在李雪莲的视角里,人人都不为她好,且处处走投无路,但旁白的意思是她前夫一死她没法告状生活失去重心,所以,李雪莲做这个事情,是为了成为焦点,逗你玩儿,还是为了权益,这,又是一笔账。nn说说好的,圆有圆的美,特别是风景,一幅幅温润质朴,仿佛针线穿梭于绣盘。nn但,风景之上,是故事,是人。未见一个动人角色,何以撑起一场漫长事故。nn———————————————n评论高能,谢谢大家,持续接受烂番茄和么么哒。nn大家告诉我生活中充满李雪莲,我懂。我不懂的仅仅是李雪莲做为女角的价值而已。nn我认可的评论是,这么无厘头的一件事,还需要那么大费周章的去维稳,本身就很好笑。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