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祖峰黄璐陈明昊田雨刘天池张倩如
类型:剧情犯罪导演:祖峰 状态:正片 年份:2019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5.6分热度:6 ℃ 时间:2024-06-11 19:25:43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对于亲人的离世,祖峰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忘却和牢记。对于前者,是阿斌前女友的姐姐。当阿斌在葬礼结束后回到书店,告诉她妹妹曾经患抑郁症的痛苦经历,已经淡忘的往事浮现心头,痛苦再次袭来。她指责阿斌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让她再次处于受苦者的位置。
对于后者,则是李雪。李雪的女儿因为自己的失职丧命车厢,她选择不忘记,继续与主治心脏病的医生有染,以此将痛苦的记忆铭刻进日常生活。她认为,自己一旦忘记了女儿的死,就是在行驶背叛,因此她对弟弟通过放生找到解脱的举动心有怨恨。
阿斌夹在两者之间。前女友患抑郁症而死的事并非他的责任所为,况且他还曾悉心照料过对方。因此,他完全不必背负自我责难。但也许爱过太深,他始终无法从过往的记忆中走出来。对阿斌来说,痛苦的往事并不是能够人为忘记或记住的,记忆就在那里。
《六欲天》虽然在影像设计上差强人意——可以说,更多来自业余者的简单设计,但反过来,正是这种“业余”,反而增进了影像的力量,一旦贯彻规整的视听体系,便毫无新意可言——但在文本概念上,却来得相当深刻:中国人世界观中的痛苦与轮回在电影中得到了呈现。
一个人的死亡并非简单抹去一个数字,死者对生者带去了深重的影响。那些活下去的人,不得不背负痛苦的记忆继续活着。有人选择忘记,有人选择皈依佛门,有人则选择记住(像李雪那样,成为主动的受难者)。新冠疫情造成了那么多人的离世,这绝非一串冷冰冰的数字,连带还有幸存下的家人他们痛苦的回忆。
活着的人并不比死去的人更好,他们没有彻底解脱的办法,遗忘的记忆随时可能重来。痛苦会传染、会蔓延,进入永恒的轮回。这是精神上无止境的折磨,或许是比灾难更深重的灾难。正如北野武所说,“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我拍了部电影通过审查了,11月1号要上映,制片人给我安排了很多活动让我参加。”
来平遥的前一天,祖峰在诺奖高峰论坛上读完莫言的作品后这样说。
第二天,祖峰带着作品《六欲天》来到了平遥电影展。发布会的最后,他礼貌的起身对全场媒体说:“对于票房,我没那么大野心,希望制片人不要赔太多钱就可以了” 现场的大家都笑了,这个腼腆又安静的男人真实的有些可爱。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演员开始转型做导演。大多数人的处女作都是面向大众市场。而迟来一步的祖峰则显得有些不同,他的处女作拍了一个面向抑郁症的小众文艺电影。
祖峰从未想过要凭借这部电影赚得盆满钵满,选择拍这部片子,仅仅因为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理由——这么好的剧本不能错过。
这部《六欲天》跟我们以往看到的讲述抑郁症的片子不太一样,它用一个案件作为开始,当所有人以为这是一个犯罪题材的片子时,你会发现后半部分的各个人物之间的内心挣扎和情感纠葛才是导演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
抑郁症到底是什么样的?
抑郁症身边的人又是什么样的?
真的会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么?
面对孤独和痛苦我们怎么找到一个出口?
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六欲天》向我们扔出了这许许多多的问题,虽然不一定能在影片里找到答案,但一定会让你产生很多对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这次来平遥电影展,票神也有幸采访到了祖峰老师,采访之前,跟许多之前采访的媒体伙伴交流了采访感受。有朋友采访完激动的发来微信:[ 跟祖峰聊了一个小时,采完立马被祖峰圈粉!]
“我觉得艺人最重要的品质是真诚,祖峰做到了”还有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跟祖峰老师聊了40分钟,才发现大家的形容没有一丝夸张与吹捧,[礼貌谦逊,温文尔雅]这8个字用来描述他,再贴切不过。面对采访记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都毫不敷衍,从谈话中你能感受到他对戏剧的认真与热情。
以下为采访实录
记者:票神采访组
开始:当导演是因为剧本的迷人
票神:《六欲天》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但最终却因为技术原因退出。电影将于11月1日上映,正式和观众见面。在这段时间,电影进行了哪些变动?与戛纳相比,内容是否有所增加?
祖峰:对,是,我们在通过审查的时候是做了部分调整,删掉了部分戏,也是有些可惜。但这是必须要做的吧。
票神:这个是您导演的处女作,这个故事是怎么吸引到您的?
祖峰:就是剧本本身的魅力吧,打动了所有我们想做这个电影的人。包括我们邀请来的一起工作的主创。一开始我刚拿到这个剧本,在阅读的时候,我就一下子被它吸引进去了,它除了故事本身所描述的人物命运之外,文字也特别迷人,因为我个人阅读的时候对文字还比较挑剔,字里行间其实透露出来的那些味道也同样打动人。
票神:片名《六欲天》,该如何解释?想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祖峰:原剧本的片名叫《热》,我们觉得《热》可能稍显单薄一些。制片人是个佛教徒,他说,叫《六欲天》吧。欲望这个词挺有意思的,因为它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而且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向。你要通俗的理解七情六欲这个事,感觉挺扣题的,所以就叫《六欲天》了。
票神:片子的英文名叫summer of changsha,但是片子里的角色都没有长沙口音,这是怎样的考虑?
祖峰:为什么这么考虑呢?是因为,我觉得这个故事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主人公的命运,放在哪儿都有可能发生。从这个角度说,长沙它未必就是长沙。它只是一个叫长沙的,不是特别大的城市,旁边有一条大河。一开始我们也想过是不是用方言,或者口音上是不是做一点变化,后来我想了一下不要这样做了,就用普通话吧。因为它也有可能给世界上非华语为母语的那一群人看,不影响阅读的话就没有问题。
票神:16年剧本给到您,一开始是找您指导,还是只是说找您出演?
祖峰:一开始,天池老师也就是我太太推荐给我,然后她说:“哎,这个剧本写挺好的,你可以演诶”,我拿过来一看,确实就被吸引,就想演这个主人公。然后就给制片人看,他看了之后也特别喜欢,我们就一直不断的在聊这个戏。因为我平时话比较少,但一聊到这个戏就滔滔不绝。我太太和制片人就说,你这么喜欢这部戏,要不你做导演把它拍出来吧。然后也是考虑了很长时间,才决定当导演拍的。
票神:您开始做之前,有没有做一些准备?
祖峰:决定拍这个戏的时候,其实脑子里也在闪过跟这个片子很相似的片子都有哪些。之前看过《密阳》,包括之前还有韩国导演拍的一些片子《杀人回忆》,包括还有国外的一些片子。
票神:一开始就是想找天池老师演秦蕊姐姐这个角色么?
祖峰:一开始没有,一开始大家都在想那些更主要的角色,戏比较多的角色。阿斌我来演了,那李雪谁来演?婷婷和磊哥谁来演?等那些都定下来的时候才会想到,那秦蕊姐姐谁来演?正好我们家有一个好演员,那义不容辞来帮忙吧。
票神:李雪这个角色是怎么定的黄璐呢?
祖峰:黄璐这个角色是天池老师给推荐的,因为之前我也不太了解黄璐,然后我就看了一下《演员的诞生》,天池老师跟我说,这个演员很有爆发力,表面上是风平浪静的,但其实她身体里会有很强的力量。我就跟制片人李锐去聊,天池老师给我推荐一个演员,叫黄璐。他说:“我认识她,我跟她关系可好了,她之前拍了很多很多文艺片,是一个特别好的演员,她有很多片子都去欧洲电影节了,很多外国观众都很喜欢她” 我说,那就去见一见吧,见完我就觉得挺合适的。
过程:每一个片段都有它深刻的含义
票神:电影中警察查案,是在百度贴吧搜索,然后片中被害者刚好叫李毅。这个设计让人想起了当年盛极一时的“李毅吧”,这是刻意的设定还是巧合?
祖峰:这我觉得是个巧合吧(笑),我后来看过李毅吧的故事,他后来变成了一个战场一个阵地,是吧?这纯属是个巧合,因为我们在二度创作的时候也没想到过这个,我估计编剧周洋在写剧本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
票神:电影中为了查案,阿斌一直在观看一档“户外闯关节目”,为什么是这档节目?
祖峰:因为原来的剧本里面出现过这个,那是一个很奇怪的组合,而且这个组合还特别有标志性,挺荒诞的。这个户外闯关节目,包括里面观众很夸张的笑,竟然会变成男主人公思念女主人公的一个元素,我觉得这还挺逗的。
票神:一个小细节,片中李雪女儿养了一只黑猫,墙上也有一只黑猫挂饰,尾巴一只在动,导演是比较喜欢黑猫吗?
祖峰:其实这个电影拍完之后我才养的猫(笑),我们家的小猫已经有一岁了。黑猫可能也是一个元素,那个元素其实我们未必要拿它来表达什么,它跟狗不一样,它特别不接地气,它还特别神秘。可能在里面它承担的不仅仅是透露神秘的味道,但它还意味着什么,我现在也回答不上来。
票神:片中的一些台词,“我今晚能留下吗?明早就走,不再纠缠”,“没有力气重新开始生活“,”“你别指望我会原谅你,来减轻你的负罪感”等,有些观众认为过于矫情,没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导演觉得这些台词真的矫情吗?
祖峰:是因为之前有一场半的戏被剪掉了,所以到那个时候会觉得有些突兀,有些人会觉得:诶?李雪这么痛苦,阿斌编了这么一个故事,是不是要骗炮啊(笑),其实它要是完整的话,这场戏跟之前阿斌把婷婷轰出去那场戏有些相似,婷婷说:我觉得你不一样,我想帮你。然后他把婷婷轰出去了。其实这两场戏有看起来很相似的地方,也有看似很奇妙的对应关系。但现在都没有了,他们撕打完了之后,大家都坐下来,尘埃落定的时候,阿斌讲了他之前的那段经历,然后说了“我能留下来吗?”,我想保留那句话,因为在那之后他们确实不再相见了,他们试图回到自己过去的生活,但是他们发现自己回不去了。
票神:电影中阿斌这个角色患有抑郁症,祖峰老师的表演中,也一直带着一种丧丧的感觉,有观众觉得像是《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卡西·阿弗莱克,您如何评价这种观点?是如何进入状态,饰演一名抑郁症角色的?
祖峰:他就是有点像,因为男主人公这部分的故事也有点像。因为16年我们拿到这个剧本的时候,还没看到《海边的曼彻斯特》,等到第二年的时候,看到《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时候,一下就喜欢了,男主人公也是经历了一个悲惨的过去,同时对自己有深深的忏悔,然后从那个痛苦的情绪里走不出来,他回不到原来的生活,跟《六欲天》的男主人公很像。那个状态其实我们在做准备的时候,了解到抑郁症其实有很多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状态,有的人可能在人多的时候你根本看不出来,他很欢乐,你觉得他很外向他很乐观,面对生活。
但是他独自相处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他有多痛苦。但是片中阿斌所呈现出来的是另一种状态,他虽然在人群中,但他是隔离人群的。所以我们在阅读剧本的时候,我从字里行间里读出了一种孤独的感觉。有的时候孤独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它有时候是一种陪伴,有的时候是可以让你享受的,但有的时候是挺痛苦的。
票神:电影中抑郁症不仅是患者本身,对自己身边的家人朋友也会造成影响,你怎么看待家人这种角色在电影中的存在的?
祖峰:因为之前编剧剧本里出现了阿斌前女友这个人物,包括有一些照片的样子,包括之前的梦境,有很具体的前女友的样子,后来我想,还是不出现了吧。不出现的话,我们的想象会更多,我想通过几个人,比如说前女友的父亲、男主人公阿斌、还有她的姐姐。我想通过这三个人,还原她很不舒服的经历,我不想直接讲抑郁症是什么样子的。
票神:之前有一部电影《步履不停》,也是跟您说的阿斌跟前女友父亲和姐姐一样。
祖峰:对,其实这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包括我有相似的经历,我在南京长大,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有一天他失踪了,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在哪儿。第一年第二年,我们回南京还去看他的父母亲。第二年去看他的父母亲完了之后回来。他姐姐打电话说,你们别来了,你们每次来完之后,爸妈都会很难受,又会想起这件事情。
结局:它有一些温度,也有一些希望
票神:看完电影,有不少观众以为电影会在阿斌与李雪车中自杀那段结束,甚至有观众当时开始鼓掌,以为电影结束了。当时拍摄的时候,有考虑过从自杀那块结束吗?导演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结局?
祖峰:原剧本就是写到结尾的。如果在那儿结束的话,很绝望。而且我们想说的问题没说完,虽然前半部分是一个案子,但是它不是一个犯罪题材的片子。
它应该是两个人的内心戏,后半部分其实是我们更在意的部分,前面只是一个线索。除了他们的内心忏悔,和激情碰撞,到之后走向自杀的路上,其实这事儿还没完。剧中人还在期待他们被救了,他们获救了,其实是因为李毅又来托梦了。这个戏对剧中人至关重要,因为他们之前承受了那么多痛苦,是不是有代价?他们一直在问自己,那另外一个世界是不是还存在?死去的那些人,灵魂是不是还在?如果不在的话,我们承受这些痛苦是没意义的,所以故事还得继续。
票神:结局刚好是李雪和王毅大夫离开了,阿斌找到了婷婷,他们是有自己的归宿了吗?你怎么看这个结局?
祖峰:因为之前的结局是他又回到了那个灰色的结局当中了。后来我觉得这样有点太绝望了,我希望他至少可以多少有一些温度。你如果逃避不了或者摆脱不了曾经的痛苦,那你可以选择面对它,学会跟他相处,跟他握手言和。
票神:您当时为什么没把这部片子做成《密阳》、《三块广告牌》这样开放式的结局?
祖峰:现在的结尾其实也有些开放的,他再次遇到了婷婷。我们之前剪掉的床戏,其实他跟婷婷是有关系的。他把婷婷轰出去之后,他们中间就再也没有联系了,只是在街头偶遇了,偶遇了之后,把婷婷带到她的家里…你不知道未来他们是会在一起还是别的,你不知道未来的生活是怎样的。
票神:祖峰老师此前更多以电视剧中的角色被大家熟知,这次转型做导演,有什么新的感触?拍摄《六欲天》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祖峰:以前单纯做演员的时候,除了管好你自己的角色之外,虽然也会顾及到全篇,也会想到你扮演的角色在全剧中所要做的贡献是什么,所要承载的功能是什么。但是这次做导演,你会很深入的从大局去考虑,就是说不光是从演员的角度,你要跟摄影去沟通你的影像,包括你镜头的运用。包括你会去跟美术师沟通,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包括最后跟声音指导沟通后期音效。这是我们之前做演员的时候会忽略掉的一些元素,是以前很少会经历到的。因为电影是一个综合的艺术,你在哪一方面你都不是专家,但需要有一些相对比较统一的表达方式,都需要导演来做。
票神:这次演警察,让人想起了您在娄烨导演《浮城谜事》里也是演警察,这次有没有像娄烨导演取取经?
祖峰:没有,娄烨导演连微信都没有,我们失联了(笑)
票神:这部处女作《六欲天》您给自己打多少分呢?
祖峰:打分是比较难的,而且我觉得,但对于我来说,我第一次看完粗剪,因为一直是片段片段,每一场戏的剪辑。然后直到把他们连起来,在小屏幕上看。通篇看了一遍之后觉得,我自己还挺喜欢的,后来又在修又在看觉得,越来越喜欢这个片子了。觉得它在慢慢长大,长到四肢健全,长到可以讲话,然后到最后慢慢定剪。我觉得这个感觉很奇妙。
票神:听说您可能接下来还是会专注演员这部分?
祖峰:对,做演员就专心做演员吧。我撇出去两年,干了点别的活,现在回来,专心做演员吧。
抑郁、凶案、悲惨前史等都是包裹在人物内心复杂情感外的一层糖衣,只有浸透这层外壳,才尝得到这部电影的苦涩滋味。
跟很多人一样,戛纳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我的视线自然也是因为那个举世无双的国际电影节。每年五月,这个法国海滨小城都出奇的热闹,世界各国杰出的电影人在此共襄盛举,试图让电影这门已经足够年轻的艺术(虽然仅有100余年历史)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主导这一切的自然是戛纳“活着的传奇”——艺术总监蒂里耶·福茂,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本人也是中国电影的超级粉丝,时常与科长一起谈笑风生,但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除了科长不间断地入围主竞赛单元之外,这几年戛纳的中国声音似乎越来越小了,不仅第五代、第六代鲜有新作入围,新人导演中除了毕赣也没有其他更有潜力的电影人出现。而隔壁日韩,《寄生虫》、《小偷家族》、《燃烧》一部比一部精彩,将东亚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畸形的阶级关系都剖析地鞭辟入里,再回过头来看看国内目前的院线电影.....emmmmm,也许只能感慨是中国电影没有了新意吧。
但以挖掘新人、探究影坛活力为宗旨的“一种关注”单元,近年还是有一些惊喜的。
比如“小镇青年”毕赣,且不说此前的《路边野餐》还是粗粝生猛的手工作坊品,《地球最后的夜晚》之后,他就已经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电影作者”。
在影片中,手枪、蛇蝎美人、凶案等黑色电影的经典元素也被毕赣信手拈来,拆解重组为中国式的俄狄浦斯故事。
影片后半的3D表达虽颇有争议,但其所用心营造的“临场感”和“沉浸式”的情感体验远比观众们嘲讽的“一颗苹果”要“香甜”得多。
毕赣从洛迦诺行至戛纳,用了三年,两部作品。
而演员祖峰,只花了不到一年。
同样是注重情感体验的电影,祖峰的导演处女作《六欲天》并没有像“地球”那样显得格外“出离”。
倒不是说孰优孰劣,只是在观感体验上,祖峰这部电影显然要更流畅一些。
影片故事基本围绕祖峰和陈明昊扮演的警察查案线性展开:
祖峰饰演的警察阿斌因患有重度抑郁的女友自杀一直郁郁寡欢,一桩案件让他遇到了“神秘女子”李雪(黄璐 饰),李雪的离奇梦境(梦见弟弟藏尸的位置)和悲惨前史(女儿因自己和弟弟的疏忽死于意外)唤起了祖峰的兴趣,他试图像拯救前女友一样拯救这个孤独悲惨、甚至故意轻贱自己的女人,但两人最终还是决定以死亡的方式来救赎......
而影片结尾,求死未得的二人似乎找到了各自的出路,李雪在发现寻找弟弟丢失的头颅无果后心如死灰,与并非真爱的医生走到了一起,祖峰也试图与自己和解,挣扎着继续良善地活着。
影片虽然以两位警察携手办案的故事为主要线索,但其实重心还是落在了人物的情感描画上。
在《六欲天》中,人物的爱恨都是藏在细节里的。尤其是黄璐面对垃圾处理厂的那场哭戏,将人物积淀已久的情感如泄洪般完全释放。结合此前她与阿斌双双自杀又挣扎着报警自救的情节,此时,李雪已经明白,自己与这个世界再无牵挂。因为她知道自己不再有爱和被爱的资格,所以她哭了。
影片在情绪上的处理也是收放自如的,并没有一味地煽情和催泪,而是依托人物前史和情节发展不断有序延伸。刘天池这个人物便是如此。作为阿斌前女友的姐姐,她刚刚经历了丧父之痛,但在葬礼上并没有表现出过多得伤心,甚至有些“若无其事”地游走于宾客之间,但当镜头转向她跪在席间双手合十的身姿时,观众已足够理解这个人物的疲惫和痛苦。阿斌此时出现,告诉她妹妹的死与自己有关,等于彻底揭开了人物的疮口。因此,人物在此刻的爆发也是自然的。在《六欲天》中,演员的演技没有刻意暴露情感的指向性,你很难说清楚祖峰和黄璐二人是出于怜悯还是爱慕才走在一起,但当你试图去触摸人物的真实状态时,这个问题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我也是在走出影院后,才咂摸出些许意味。可以说,抑郁症、案件等只是本片的一个引子,一个对应但并不对等的“标签”。
祖峰和黄璐两大主角的情感、心绪才是这部电影所要呈现的终极内容,而抑郁、凶案、悲惨前史等都是包裹在人物内心复杂情感外的一层糖衣,只有浸透这层外壳,才尝得到这部电影的苦涩滋味。
影片中时常出现的梦境,可能是浸透这层壳的奇妙药水。
阿斌的数个梦境是影片叙事不可或缺的重要肌理,而梦境惊醒,叙事上的留白和缝隙则需要观众自行去体会。这种叙事结构在艺术电影中尤为常见,影片叙境主导人物的“现实”历程,而“梦境”则作为补充指代人物的潜意识空间,是观众了解人物更为直接的窗口。只有当“梦”与“现实”的影像互为补充,我们才能寻得人物最真的真实。
人的情感、体验已经成为近年来一些电影佳作共同关注的话题。曾获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大奖的《奥利最开心的一天》就是其中之一,影片讲的虽是拳击故事,却出奇的“温柔”——赛场上的主角想的不是如何赢得比赛,而是尽早输掉奔赴爱情。《三块广告牌》、《寄生虫》、《燃烧》等影片也是如此,这些电影虽借由暴力呈现主旨,但暴力元素显然远非影片的核心旨意,被撕裂的人物和家庭才是主创潜心描画的重点。这些电影并非将暴力、悲情等“商业”元素作合理化、煽情化处理,而是把最终落脚点落在了具体情境中的“人”上,最近斩获威尼斯大奖的《小丑》尽管疑点重重,但从目前来看也大抵是这样一部影片。
作为艺术、技术等融合体的电影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好的电影或许借了技术主义的嫁衣,但内里大都秉持着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核,祖峰导演的处女作《六欲天》,也是一部真正关心“人”的电影。在当今充斥着消费主义、快餐文化的华语影坛,只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难得。
演员祖峰的导演处女作《六欲天》,入围了今年戛纳的“一种关注”单元,不久后,又因“技术原因”被召回。
时隔数月,这部影片终于上映。
不用说,我们也知道它必然会经受的命运。
是的,删减。
只看影片本身,你都能看到明显的删减痕迹。
细节不说,最关键是片中的几场情欲戏,剪得近乎一丝不剩。
倒不是我们非要在大屏幕上看人做爱,而是说这种删减对于影片已构成致命的打击。
试想,“六欲天”要是没了“欲”,还剩下什么?
就剩下平淡如水的日子了。
情欲是无法言说的,只能做。
做了,也不只为满足情欲,而是通过“性快感”去释放人物内心更隐秘、更压抑的那个“痛感”。
这些戏如果没了,“高潮”也就没了。
这是《六欲天》最让人感到遗憾的地方。
但没办法,环境就是这样。
创作者、观影者、评论者,也只能共同承受这个环境带来的恶果。
抛开审查因素,该如何评价《六欲天》?
一句话总结:局部有亮点,整体很平庸。
先说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人物。
片中的刑警阿斌,与伟光正的人民警察形象毫不相干,相反,他阴郁、颓丧,甚至一度想要自杀。
整个人物状态,特别像《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卡西·阿弗莱克,陷在过去的伤痛里,无法自拔,对此刻的生活完全失去兴趣。
这个人物本身是有魅力的。
第二个亮点,视听语言。
这个得两头说,首先这部电影在视听语言上并不算出色,也不够彻底,部分镜头还挺呆板的,这是其一。
其二,尽管如此,我还是能看到导演在有意识地用镜头叙事,这点就比大多数国产片根本没这个意识,要强得多。
比如影片开场的两场戏,我都挺喜欢。
一场是阿斌坐在行驶的火车里,车厢内灯光晦暗,碎花的窗帘上不断有光掠过。
那场戏氛围很对,把一个人的心理困境,那种找不到出路的感觉,直观地拍了出来。
另一场是聚餐戏。刚刚破了大案,一桌子警察在庆祝,只有一旁的阿斌沉默无语。
这时邻座的磊哥脚抽筋,向前俯身,借着这个短暂的空隙,队长转过脸问阿斌:“那件事你都想好啦?”阿斌回复,队长点点头,继续喝酒。
这个细节抓得很准,无需多言,阿斌的外部处境也很清楚了,他在警局就是个没人在意的边缘人物。
再来,就是导演试图完成的表达。
这部电影表面看是部犯罪片,讲一个离奇的碎尸案。
但在破案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焦点在慢慢转移,最终落在了人物的身上。
而最大的悬念,也不再是:凶手是谁?
而成了:面对失去,面对斯人已逝的事实,一个人该如何走出伤痛?
这是影片想要探讨的核心。
围绕这一点,我们看影片到底讲了什么。
实际上,它在故事层面,为我们上演了三场“无常之死”。
第一场,是阿斌的女友因抑郁症而突然自杀。
第二场,是李雪因一时疏忽误将熟睡的女儿闷死在车里。
第三场,也就是本片的主线——碎尸案。
你可能会问,这个主线对于导演的表达有什么用?
作用就在于此。
我们看整个探案的过程中,阿斌一次次以为自己接近了真相,他所瞄准的嫌疑人与他所推测的动机,都极其合理。
无论是情杀还是仇杀,哪一个做真相,都足以令人信服。
可事实又是什么呢?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原来,凶手残忍地杀人又碎尸,仅仅是因为一时冲动,仅仅是因为要把死者的5万块钱据为己有。
这,就是他的动机。
而这,也就是世间的无常。
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阿斌也好,李雪也好,都似乎明白了什么。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
有的人会平白无故地死去,有的人会因为一场意外而突然离世,而所有的痛苦、所有的负罪,都将留给活下来的人。
这是挺残忍的事。
可是,也正因为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明白这个世界有它不可撼动的规则,明白并不是所有命运都能尽在掌握,我们才能从破败的现实里,找到一点点消极的安慰。
就像是盛夏的长沙,也会突然下雪。
就像是李雪的梦,不可能预言所有的真相。
就像是自杀的人,也可能突然放弃轻生的念头。
就像是原本打算堕胎的女子,最终留下了自己的骨肉。
这些,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你只有接受它,才有可能真正释然。
再说这部电影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导演想用类型化叙事去深入一个严肃的现实题材,这个企图是好的。可是,他太想兼顾两者了,结果却顾此失彼。
更理想的做法,你要么更“奉俊昊”一点,把类型化做足,先用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故事把观众带进来,再完成自己的表达。
要么,你就更“娄烨”一点,不管那么多,也不管观众懂不懂,就让情绪主导影像,把表达都放进余味里。
两种做法,都行。
最怕的就是折中,最后什么也落不下。
我们看《六欲天》,它的案件本身是有趣的,但讲述方式实在太平淡了,悬念感、紧张感通通没有建立起来,这就是类型化不彻底导致的。
再看另一面,它在情绪的铺陈和传递上,又显得韵味不足、力道不够。
这里面当然有导演技法不成熟的问题。
但更煞风景的,是导演生怕观众看不懂而强行加入的那些说明性的台词。
比如镜头直接怼在手机屏上,拍短信的内容:
“我觉得我活不下去了。”
“我也是。”
再比如女友的姐姐对阿斌喊的那句话:“别指望让我恨你,来解脱你自己的罪恶!”
诸如此类的金句,真的不必再喊了。
一部电影如何能给观众留下回味的余地?
最简单的一个原则就是:你都已经拍出来的情绪,就不要再讲出来了。
话,一旦说出口,情绪也就消解了一半。
有些话,只有不说,才能憋在观众的心里,让他们久久难以释怀。
正是因为《六欲天》在“文艺片类型化”这条路上,左顾右盼,前后踯躅,才造成了它最终全面平庸的尴尬现实。
这一点,确实有些遗憾。
在《六欲天》里,我还能看到一些其他电影的影子。
比如此前说过的,男主阿斌的人物状态,很像《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卡西·阿弗莱克。
女主李雪的人设以及她对于宗教态度的前后变化,又很像《密阳》里的李申爱。
再加上阿斌对于李雪这个人物的莫名的迷恋,以及故事可能的“黑色”走向,又有点《白日焰火》的意思。
……
从中可以看出,导演在拍摄前,一定大量参考了类似影片。
这些不是槽点,反倒体现了导演的用功。
至少,我觉得祖峰看片的眼光还是不错的。
看导演采访里说,今后又会专注回表演上。
也好吧。
实在不想用“才华跟不上野心”来总结任何一个导演的任何一部电影。
但在《六欲天》里,我分明看到了这句话。
在当前的中国,在所有资源还不错的演员里,祖峰是转型做导演中最微妙的一个。
他,起初就不想转型。
在平遥见到他,从一进酒店房门,就感受到他在导演这件事上,少了别人喜形于色的快乐。
他说自己不喜欢人际上的事务,不爱指挥人,一开始也对做导演这事很是抗拒,剧本是好,但只想演,不想导——导演根本不是他规划中的工作方向。
偏偏是这个尖锐的主题,钻进了他双鱼座的大脑——抑郁症。
祖峰想起他认识的一位青年演员,因为抑郁症而离开人世,直面那场悲剧,他给了十个字——不可想象,超乎你的想象。
表面上的快乐,为什么背后却超负荷承重,而平息这份刺痛,还要牵扯进更多人的不快。
这是一场显著的灾难,但是,“早两年如果谈到这个问题,还得偷偷摸摸的,不能说,我是一个精神病,这是很难启齿的事。”
社会在向文明的方向进步,但是在途中,很多抑郁者的痛苦,无法被人感知,那简直是两个永远平行的宇宙。
这种憋苦的焦虑,也像极了首次做导演的祖峰。
祖峰说自己贪玩,懒散,两种性格交织在一起,就是他的悲观主义里“避世”的最大的体貌,这次,他只能和《六欲天》一起对抗抑郁情绪的挑逗。
逃出去,好像是提前告诉大家当导演失策了,而沉浸在里面,你也不自在,层出不穷的怀疑,艰涩难寻出口。
原本在电影里,他们找到了最有力量的那个出口——性——不行,它不能在电影里。
因为主角的身份,警察。
由此,《六欲天》独自咽下那些不可追补的损失,以至于电影发展到祖峰与黄璐最关键的情感时刻,一句“我今晚留在这,什么都不做,行吗”,令不少观众顿生困惑,导演在这一个小时的采访里终于也忍不了了——骗炮吗难道?
电影的内因,电影的外因,祖峰的内因,祖峰的外因,四种因果,来回周旋……
《六欲天》的首日排片,1%,宣判它市场上的死刑。
这就好像有人看穿了他的“病情”——呀,你抑郁啊,那多出去走走,想点开心的事吧。
但我想说,这个题材,至少在难度上,和今年的《送我上青云》有的一拼。至少它需要被关注,被讨论,祖峰当导演的个案,也需要复盘。
“《六欲天》工作已经结束了,剪完最后一个镜头,我就不是导演了,我就下班了。”
祖峰话虽这么说,但是回到家,他还是躺在床上,想着这次工作上的种种欠妥。
我常说一句话,把这个世界所有痛苦放在一起让你挑,你还是会选择自己那份。
第二天一早,还是平遥那家酒店楼下,看见祖峰在外面溜达,我说峰哥,散步呢,他说,没来过平遥,转一转。
我听出来了,他话的意思其实是——他想回去,想再回到电影里。
第一导演:现在这么多演员转导演,你的动机和大家一样吗?
祖峰:其实没想把职业方向偏向导演。十多年前我跟朋友(刘涓)一起拍了几个片子,做联合导演,两个电视电影(《和顺的夏天》《掌声响亮》),一个胶片电影(《轮椅上的奇迹》),那是2006年的时候,在云南。
那会儿对于我来说,导演这事没干过,挺好玩的,是以我那个朋友为主,早年还一起排话剧。
第一导演:片头署名就是“联合导演”对吧?
祖峰:对。那两个电影的剧本都是他写的,他中戏文学系的嘛,他更多是跟摄影师,或者从大局上去把控,我可能侧重一些表演上的指导,当然开镜头会大家都在一起,创作会也都在一起。
第一导演:当时动机是?
祖峰:就是没玩过这事吧,之前跟他们排话剧时,一帮年轻人,大家一起讨论,诞生一个方案,这过程还挺有意思的。你是跳出了演员思维模式的那个局限,在一个相对比较宏观的角度去考虑一个故事,这对于我之前的知识领域来说比较新鲜,我这人又比较贪玩。
我之前大部分朋友都是编剧,我喜欢跟做文字工作的人在一起交流,同时也有幸,他们也能把我当朋友,谈到一块去了。
第一导演:那为什么中间那么长时间没再做这个呢?
祖峰:做过一回之后,我就觉得有点复杂,承担是一方面,就是说如果你光考虑创作方面的事,那也挺快乐的,但你要做一个导演,可能还要兼顾……
第一导演:人际上的沟通。
祖峰:对,还要兼顾各种沟通和一些事务工作,就这个。
第一导演:你是一个爱指挥的人吗?
祖峰:我不爱这样。我骨子里是一个比较自由散漫的人,我也不想管别人,别人也别管我,是这种的。
这次我在决定是否要去拍这个片子时,就是制片人李锐鼓励我,我想了很长时间。之前做过这样的工作,但是对于这个片子,我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我知道它好,我知道它从哪个角度想都好,你不知道从哪儿开始着手。
第一导演:那怎么去进入呢,这个正确的渠道怎么找到的?
祖峰:我不知道正确与否,因为可能每个人的工作习惯不一样,我先提醒自己,这个片子里面你觉得特别困难、最挠头的那些场次的戏你该怎么呈现。
比方说这个戏里面有打斗戏,我就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拍这段打斗戏,拍它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如果没有效果的话,它为什么要在这儿呢。
就像我们看抓真凶的这场打斗戏,然后一进剧组的时候,就说咱们得找一个动作指导,因为剧本写得很具体,他追那个逃犯追到筋疲力尽,然后在一个废弃的厂房,他要打倒逃犯,逃犯拿一钢筋插到他的肋骨里,然后他奋力地把逃犯按住,铐上……
我想我需要这么具体去描绘这个吗?这个片子本身是讲什么的?那么细致的打斗,对这个片子或者人物有帮助吗?我没找着答案,所以我就把那场打斗的戏藏起来拍,用一面墙把它挡住了,这好像是一个办法。
第一导演:那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你来导演《六欲天》呢?
祖峰:就是这个片子的剧本,当时是天池老师推荐的,学校里面有很多学生都喜欢她,不光表演系的。她就说,学校有很多有才华的学生,你们看了哪些剧本好,可以让我们看看,我们其实可以帮助他们去完成。
有的时候,这些学生光凭自己毕业之后吭哧吭哧且走呢,对吧,但是如果这东西真的好的话,为什么不让他们快点走呢?
然后,天池她的一个学生,现在已经在戏剧学院读博士了,也是我们之前就认识的一个孩子,就拿来了一些剧本,天池老师就看,她就觉得这个《六欲天》剧本好,推荐给我,又推荐给我们制片李锐。大家都特别喜欢这个剧本,特别奇怪,这个剧本刚一拿到手,就很完整。
第一导演:第一次读完的感受,怎么形容呢?
祖峰:第一遍读完就想从头再读一遍。我那么多书,哪有时间读,拿到一本,能坚持看完30页我就接着往下看,看不完那书我就不看了。特别神奇,我干这活已经干了这么多年了,好坏剧本也看过很多了,然后拿回来一下就看进去,这剧本还是一学生写的,而且是一个女孩写的,很厚。
之前那么多本子找我,其实好的就那几个嘛,当然时间距离很远了,比如说《潜伏》、《北平无战事》,《面具》也是年代戏,但当代戏离我们生活很近,又能触动到你的很少,尤其你像就抑郁症这个题材,我想我们身边都会有很多这样的人。
第一导演:抑郁症这个东西吧,我工作十几年,身边很多做媒体的朋友,慢慢慢慢就开始确认了。
祖峰:对呀。
第一导演:是真的确认了,而不是像。
祖峰:是啊,而且我们这行业的人有很多,就包括我们听到的有自杀的。就在你身边,离你特别近,拐弯抹角就认识了。
第一导演:读剧本的时候有没有好怕,就想起某个人?
祖峰:也没有,也没有,我觉得比较解渴的在于,我们自身某些时候也有抑郁的情绪,就那种低落,我们现在说抑郁症只是一个……怎么说呢,只是一个概念,但是如果它具体的话,它呈现出来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状态,有的人可能在人前的时候是一个特别开朗的样子,但你不知道他就是很严重的抑郁症。
第一导演:罗宾·威廉姆斯,喜剧演员很多。
祖峰:对呀。就说我生活当中遇到的,一个年轻演员,我们俩一起演电视剧,他叫哥,哥,你教我,我演戏不怎么样,没受过训练……然后我就教他,在现场开玩笑,那就是一个特别快乐的孩子。
他妈经常带着家里做的菜来剧组,然后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在一块,说这是我妈做的菜,哥,你吃。
第一导演:后来出了事?
祖峰:不可想象啊!我觉得,那么开朗,对谁都很好的一个孩子,从来没有见过他,就是……
第一导演:有任何戾气。
祖峰:对,对,就离开了,不可想象,超乎你的想象。咱们不多聊这个,就说现在身边的事吧。
第一导演:我明白。其实抑郁症是生理上的一个问题。
祖峰:一开始大家就不了解它的时候,觉得这是一心理病吧,但其实它是一病理的病。了解了之后,就知道了,有病就要吃药,但是有的时候大家不理解,觉得矫情,还以为是一个心理上的病。
第一导演:你觉得公众对这个观念开始转变了吗?
祖峰:现在应该在慢慢地接受。你像我们生活当中会遇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现在社会发展得这么快,大家工作压力这么大,你去找心理医生做心理辅导,不是一个丢人的事,对吧。时间长了,你如果没有出口的话,人是会产生问题的。
第一导演:心理医生也都去看心理医生的。
祖峰:对呀,这个社会如果再往前走,走到文明的时候,大家就要正视这些问题,你像早两年如果有这个问题的话,还得偷偷摸摸的,不能说,觉得我是一精神病,或者我是一神经病,这是一个很难启齿的事。
那是不文明的时候,你像再早几年,说大家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谁还顾得了这个呀,对吧,现在有很多不理解,就是说我供你吃供你喝,你这矫情啥呀,说你抑郁或你郁闷,这就是不理解,其实这还是比较初级的对待。
第一导演:就你拍这样的题材的过程,有没有稀释一些压力呢?
祖峰:可能是会有一些缓释的作用,但不在于内容本身。你在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专注地做一件事情,会产生一种蓬勃的状态,可以减少你的一些负面状态,让你没有工夫去管那些。
第一导演:“欲”本身也可能是“抑郁”的“郁”吗?
祖峰:其实人的欲望和需求……我不说圣人啊,圣人是一个奇怪的物种,我就说活生生的人,其实欲望这词可以放在人的所有的面,只要他还活着,对吧,有食欲,有性欲,还有一些延展的邪恶的想法,就欲望这事,可以把人整个包裹起来,哪个方向都会有。
第一导演:天池老师爆发那场戏有点争议,有观众觉得演过了,是剧本就这么提供的吗?
祖峰:剧本提供的,当时我看那场戏的时候我很震撼,其实你想啊,演员应该呈现角色的历史,就是她为什么爆发,之前剧本也是让她那么忍着。
但是戛纳那个版本,稍微真实一些,因为我台词跟她说的是“都是我的错”……所以他是有负罪感的,就是女朋友抑郁症自杀,他可能是知情的,这样就和黄璐那个角色产生了呼应,所以才做的这两个角色。
它就有点像你看过法国一个电影叫《爱》吗,就是一个老头,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得痴呆了,就开始作,老头各种对她好,最后忍不住,拿枕头把她……其实这不是“爱”,但其实这也是“爱”嘛,对吧,就是这动作不是“爱”,但这是爱。
第一导演:在你的预想中,黄璐跟弟弟的这条线,在某种人物的困境上,和你演的主角这条线,是怎么形成接轨的呢?
祖峰:相似的经历嘛,就是我们挚爱的人都是因为我们而死去,那个自责也是在的,就是我把(得了绝症的)孩子忘车里了,然后这孩子被闷死了。
但是,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不知道这个意外是主观还是客观造成的,对吧?我也没在电影里去解释,观众你可以去想嘛,但是作为创作者来说,我觉得,它是客观的。
第一导演:你倾向于这个意外死亡是非主观因素。
祖峰:对,我倾向这样,黄璐是爱她孩子的。
第一导演:还有一个疑点,我瞎胡猜啊,就为什么你要设置那么多姓李的角色,片里前前后后总共四个姓李的人。
祖峰:编剧给他们起的名字就是这样。
第一导演:没有其它隐喻吗?
祖峰:没有,“李”是中国第一大姓嘛。倒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放在长沙拍,就在于长沙是一个特点不鲜明的城市,如果去重庆或者武汉,会选到很丰富的景,但是我从头上来说,我就不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这种故事发生在世界任何地方。回过头来说,就说有那么多姓李的,就是它不是只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你怎么想的?
第一导演:我觉得这四个姓李的角色,他们分布在抑郁症的病理的几个阶段上,至少都有问题。
祖峰:他们是一个人的不同阶段,是吧。李婷,李磊,李雪……对啊,为什么,我们其实都没有察觉。
第一导演:李雪和他弟弟是不是有乱伦?
祖峰:不是,没有没有,我坚定地觉得不是。
第一导演:峰哥太善良了。我觉得这个片子会有一个难度,就是他是一个警察,在讨论抑郁症,他的上级,磊哥,也有一些偏激的女性观,这会不会有风险?
祖峰:之前的版本会更丰富吧。这样一个警察其实电影里还挺难见到的,但生活中很多警察都是这样,因为我之前演过刑警的戏,我去采访过他们,跟真警察待在一起,聊天,一块吃饭,喝酒,他就是那样一个状态,不是那种高大全的形象。
第一导演:这么说吧,他怎么看这个警察的消极,以及他最后离开了这个岗位。
祖峰:离开是合适嘛,因为本身警察有心理问题是要离开这个岗位的,然后,我是觉得其实我们讲的是一个积极的故事。就讲一个人在寻找出口的故事,他不是往下掉的故事,对吧。
虽然看起来好像有忧郁的气氛在里面,但归根结底是人对自己的审判和忏悔,不原谅自己,李雪那么狠,永远就是不让自己内心平和,如果信佛可以让你忘掉过去,可以让自己变得很快乐,不,如果那样的话就是背叛,对过去死去那个孩子背叛,不行,我要惩罚自己。
这个忏悔多深刻呀,宁愿折磨自己的余生来做这个忏悔,但是我同样说,人为什么会有忏悔,是因为有良知嘛,如果你没有良知,你可以尽情地去作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多正向啊。
第一导演:电影的犯罪部分从第二幕结束后就没了,会显得第三幕有点长,你有想过怎么去平衡这一点吗?
祖峰:后面会有一些节奏的问题,虽然现在已经定了,不会再更改了,但依然会去想哪些地方有问题,这可能也是我们不断往前走的积累,但是从一开始,我就是更关心案件破完以后的那一部分,其实案件部分,虽然是有一个案子,但这显然不是一个犯罪题材片,案件只是一个把两个绝望的心引在一起的线索,然后我们试图在剧本上去调整,让案件更早地结束。
但是前边都还比较严丝合缝地去铺陈,只能在第二幕结束,可就在案件进行过程中,这两个人慢慢慢慢地互相渗透,他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阿斌更向这个女人倾斜,然后案件结束,他们开始正儿八经地说他们之间的情感碰撞了。
他们可能做了努力,但是觉得努力不成功,放弃了,因为你用一个痛苦去治愈另一个痛苦,做不到。
第一导演:阿斌和李雪,是爱情关系吗?
祖峰:我觉得未必是,他可能是找一个对过去沉重压力的一个出口,但未必到爱情,也许有可能,但是一定不是。
其实他们在车里有一场很美的车震戏,但警察是不能和涉案人家属发生情感的,拿掉了,我只能——“咔”。
所以你会觉得转场之后,他们到楼上,阿斌跟李雪说了一堆话,特别挣扎,“我留在这行吗”,观众一开始会想,你是骗炮吗难道?会有这种感觉吧。
第一导演:会。
祖峰:不是我们隐藏起来,是必须要被拿掉。
第一导演:改剧情补拍,有没有考虑过?
祖峰:不会有别的方式了。你想,同是天涯沦落人,慢慢地靠近,靠近到那会儿,他必须有那么大力量的出口,你换别的什么方式都不够力量,这不是说他俩相爱就必须有性,在某种程度上,性是一个出口啊。
所以田雨演的大夫和黄璐出轨的情节很重要,那是可以治疗好他女儿的那个大夫啊,然后女儿死了,她跟田雨在一起,就是为了鞭打自己,提醒自己时时刻刻要想起这事。
第一导演:你有没有想过阿斌这个人物的前史,是什么促成他做刑警?
祖峰:阿斌的性格没有那么坚定,阿斌其实是一个软弱的人。
第一导演:但他对一些坚信的事又比较坚持。
祖峰:因为我们讨论的时候做这个类比,就是他跟李雪经历了相似的事情,但是其实他们对这个事情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李雪才是一个特别坚强的人,这阿斌是一个逃避型人格,他选择把这个事埋起来,再也不去想它,虽然尽管他过得好像一个游魂一样,他家里没有任何之前痕迹。
第一导演:你觉得阿斌这个角色,因为你演,有没有注入到其它的一些东西呢?
祖峰:我不知道,可能没那么明显。之前有记者问过相似的问题,但是问法没有你这个高级,他们会问你拍这个戏,演这个角色,哪场戏特别满意啊。
我每次都会跟他说,我不知道,因为如果我要觉得我哪些单场戏很满意的话,可能这个人物就垮了,因为你要从形式上或者比较悬的角度去说这个演员的工作,他挺悬的,他无中生有地在创造一个灵魂,对吧。
它还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不是一个在某一个地方它成立,然后别的地方你就可以演的一般一点的,它是一个整体,气质这个东西,它看不到,摸不到,但是它确实存在。或者举个反的例子,换一个人演阿斌,肯定是另外一个样子。
第一导演:起初有想过自己不演吗?
祖峰:想过呀。
第一导演:那为什么又放弃了这个想法?还是喜欢这个角色?
祖峰:不是,因为一开始就是决定只演不导,然后他们在鼓励我做导演的时候,我还想过,就是对这个人物的剖析,包括其他的一些人物的剖析,大家都觉得我说的还蛮对的,很契合,包括有一些碎片,包括影像上的,电影表达上的。
第一导演:刚才我问影像上的基调,你说是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祖峰:因为原本剧本的名字叫《热》,就想了好多这个东西,就是说在极端热的情况下,画面里面都可能会有一种躁动不安的感觉,而且它又是一个夏天的故事,就在想这个热,我采访你,你有这样的电影浮现在脑子里面吗?
第一导演:你这么一问我有点懵了。
祖峰:你看,我想了一个,张艺谋拍《大阅兵》的时候,最简单的想法,热给我们的感觉,我老家是南京的,小的时候踩在柏油路上,那些柏油路被晒化,软绵绵的,然后你在马路上往远处看的时候,会看到蒸腾热气,气浪会让这个物体扭曲,对吧,这是一个最先跳出来的画面。
然后再多想一点,就是说很多人汗流浃背,有些潮湿和闷得让人透不过气的感觉,这是最初的影像感,但后来就没有要嘛,这种感觉太简单了,换别人做这个事,第一感觉大家都能想到的。
然后就去想,我们在最热的画面里,能不能透露出一丝寒意呢?这个想法未必是对的,但是你要这么想,可能会是一挺好玩的事。
第一导演:那这种从暖到冷,怎么实现从戏剧推进到画面的变化呢?
祖峰:我跟摄影师聊过这事,后来也没有完全去执着,但是现在我看的话,有点那感觉的。
很简单一点,就是我们拍室内戏的时候,这些灯都是黄颜色的,对吧,但我跟摄影师再去聊的时候,我觉得这灯有可能是接近白颜色的,有些苍白的感觉。很碎片化,这种感觉也不是特别成体系地做出来,但多少好像会有一些。
第一导演:这种想法是在拍前决定的?
祖峰:差不多在拍之前。
第一导演:我最后好奇的是,《六欲天》这个片拍完,对于你来说,它搁在什么位置上?
祖峰:《六欲天》工作已经结束了,剪完最后一个镜头,我就不是导演了,我就下班了。
第一导演:话是这么说。
祖峰:但这可能也是他们鼓励我去做这个事情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事不是在之后去想的,你做这个事之前就要去想,就是虽然它是一个故事呈现,但是它还有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我们怎么去兑现它,包括还有一些抽象的东西,我们怎么去兑现它,可能好多时候我没有完全兑现回来,可能丢失了很多味道,那些有电影意义的东西。
当年林徽因给建筑系的学生们上课,告诉他们有一个词叫“建筑意”,是从诗意来的,我想拍电影也应该有电影意。
第一导演:那《六欲天》对你导演这个工作的经验参照在哪?
祖峰:刚才没说完,现在这个片子已经定剪了,就这样公映出来,尽管不会再修改,尽管你不会再有一次机会了,但我其实也经常躺在床上,我也会再想,就像考完试了,考完试之后我有几道题做错了,但这几道题是怎么错的,但是,想这事对于未来有多大帮助呢?下回拍戏,你可能又遇到别的苦难。
可能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才会这么去想,但是还有一种人就跟我相反,就勇往直前,这事还没怎么样立刻就冲,然后在冲的过程当中,他再想是不是清楚,我觉得都挺好。
第一导演:会去刷豆瓣,看看大家怎么说的吗?
祖峰:我不会。
第一导演:实话实说。
祖峰:实话实说就是在入围戛纳之后,我刷过两次豆瓣,然后我就再也不看了。
第一导演:为什么呢?
祖峰:不如你坐在观众席里面,跟大家一起去看片子,你能直接感受到真实的反应。
我之前演过话剧、舞台剧,在舞台上演出,灯光全亮,台下你看不见,黑暗一片,但是你能清楚地感受到台下的观众的心是什么样的,你会通过很多细节,譬如说人如果不耐烦的时候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坐姿,对吧,你在台上一定能听到。
你要分析的嘛,就是说这个声音在哪个段落出现的频率比较多,就说明这个地方可能节奏有问题,或者说这个地方叙事会有问题的。那你还不如你坐到观众去,你去听这个,你看你片子的同时,去感受这个。
第一导演:明白。
祖峰:对,这么多的心在一起,是一种能量。
(采访、文 / 法兰西胶片)
*本文首发于【第一导演】公众号(ID:diyidy)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别碰脏钱
必殺仕事人2023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对于亲人的离世,祖峰给出了两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忘却和牢记。对于前者,是阿斌前女友的姐姐。当阿斌在葬礼结束后回到书店,告诉她妹妹曾经患抑郁症的痛苦经历,已经淡忘的往事浮现心头,痛苦再次袭来。她指责阿斌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让她再次处于受苦者的位置。
对于后者,则是李雪。李雪的女儿因为自己的失职丧命车厢,她选择不忘记,继续与主治心脏病的医生有染,以此将痛苦的记忆铭刻进日常生活。她认为,自己一旦忘记了女儿的死,就是在行驶背叛,因此她对弟弟通过放生找到解脱的举动心有怨恨。
阿斌夹在两者之间。前女友患抑郁症而死的事并非他的责任所为,况且他还曾悉心照料过对方。因此,他完全不必背负自我责难。但也许爱过太深,他始终无法从过往的记忆中走出来。对阿斌来说,痛苦的往事并不是能够人为忘记或记住的,记忆就在那里。
《六欲天》虽然在影像设计上差强人意——可以说,更多来自业余者的简单设计,但反过来,正是这种“业余”,反而增进了影像的力量,一旦贯彻规整的视听体系,便毫无新意可言——但在文本概念上,却来得相当深刻:中国人世界观中的痛苦与轮回在电影中得到了呈现。
一个人的死亡并非简单抹去一个数字,死者对生者带去了深重的影响。那些活下去的人,不得不背负痛苦的记忆继续活着。有人选择忘记,有人选择皈依佛门,有人则选择记住(像李雪那样,成为主动的受难者)。新冠疫情造成了那么多人的离世,这绝非一串冷冰冰的数字,连带还有幸存下的家人他们痛苦的回忆。
活着的人并不比死去的人更好,他们没有彻底解脱的办法,遗忘的记忆随时可能重来。痛苦会传染、会蔓延,进入永恒的轮回。这是精神上无止境的折磨,或许是比灾难更深重的灾难。正如北野武所说,“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我拍了部电影通过审查了,11月1号要上映,制片人给我安排了很多活动让我参加。”
来平遥的前一天,祖峰在诺奖高峰论坛上读完莫言的作品后这样说。
第二天,祖峰带着作品《六欲天》来到了平遥电影展。发布会的最后,他礼貌的起身对全场媒体说:“对于票房,我没那么大野心,希望制片人不要赔太多钱就可以了” 现场的大家都笑了,这个腼腆又安静的男人真实的有些可爱。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演员开始转型做导演。大多数人的处女作都是面向大众市场。而迟来一步的祖峰则显得有些不同,他的处女作拍了一个面向抑郁症的小众文艺电影。
祖峰从未想过要凭借这部电影赚得盆满钵满,选择拍这部片子,仅仅因为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理由——这么好的剧本不能错过。
这部《六欲天》跟我们以往看到的讲述抑郁症的片子不太一样,它用一个案件作为开始,当所有人以为这是一个犯罪题材的片子时,你会发现后半部分的各个人物之间的内心挣扎和情感纠葛才是导演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
抑郁症到底是什么样的?
抑郁症身边的人又是什么样的?
真的会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么?
面对孤独和痛苦我们怎么找到一个出口?
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六欲天》向我们扔出了这许许多多的问题,虽然不一定能在影片里找到答案,但一定会让你产生很多对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这次来平遥电影展,票神也有幸采访到了祖峰老师,采访之前,跟许多之前采访的媒体伙伴交流了采访感受。有朋友采访完激动的发来微信:[ 跟祖峰聊了一个小时,采完立马被祖峰圈粉!]
“我觉得艺人最重要的品质是真诚,祖峰做到了”还有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跟祖峰老师聊了40分钟,才发现大家的形容没有一丝夸张与吹捧,[礼貌谦逊,温文尔雅]这8个字用来描述他,再贴切不过。面对采访记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都毫不敷衍,从谈话中你能感受到他对戏剧的认真与热情。
以下为采访实录
记者:票神采访组
开始:当导演是因为剧本的迷人
票神:《六欲天》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但最终却因为技术原因退出。电影将于11月1日上映,正式和观众见面。在这段时间,电影进行了哪些变动?与戛纳相比,内容是否有所增加?
祖峰:对,是,我们在通过审查的时候是做了部分调整,删掉了部分戏,也是有些可惜。但这是必须要做的吧。
票神:这个是您导演的处女作,这个故事是怎么吸引到您的?
祖峰:就是剧本本身的魅力吧,打动了所有我们想做这个电影的人。包括我们邀请来的一起工作的主创。一开始我刚拿到这个剧本,在阅读的时候,我就一下子被它吸引进去了,它除了故事本身所描述的人物命运之外,文字也特别迷人,因为我个人阅读的时候对文字还比较挑剔,字里行间其实透露出来的那些味道也同样打动人。
票神:片名《六欲天》,该如何解释?想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祖峰:原剧本的片名叫《热》,我们觉得《热》可能稍显单薄一些。制片人是个佛教徒,他说,叫《六欲天》吧。欲望这个词挺有意思的,因为它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而且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方向。你要通俗的理解七情六欲这个事,感觉挺扣题的,所以就叫《六欲天》了。
票神:片子的英文名叫summer of changsha,但是片子里的角色都没有长沙口音,这是怎样的考虑?
祖峰:为什么这么考虑呢?是因为,我觉得这个故事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主人公的命运,放在哪儿都有可能发生。从这个角度说,长沙它未必就是长沙。它只是一个叫长沙的,不是特别大的城市,旁边有一条大河。一开始我们也想过是不是用方言,或者口音上是不是做一点变化,后来我想了一下不要这样做了,就用普通话吧。因为它也有可能给世界上非华语为母语的那一群人看,不影响阅读的话就没有问题。
票神:16年剧本给到您,一开始是找您指导,还是只是说找您出演?
祖峰:一开始,天池老师也就是我太太推荐给我,然后她说:“哎,这个剧本写挺好的,你可以演诶”,我拿过来一看,确实就被吸引,就想演这个主人公。然后就给制片人看,他看了之后也特别喜欢,我们就一直不断的在聊这个戏。因为我平时话比较少,但一聊到这个戏就滔滔不绝。我太太和制片人就说,你这么喜欢这部戏,要不你做导演把它拍出来吧。然后也是考虑了很长时间,才决定当导演拍的。
票神:您开始做之前,有没有做一些准备?
祖峰:决定拍这个戏的时候,其实脑子里也在闪过跟这个片子很相似的片子都有哪些。之前看过《密阳》,包括之前还有韩国导演拍的一些片子《杀人回忆》,包括还有国外的一些片子。
票神:一开始就是想找天池老师演秦蕊姐姐这个角色么?
祖峰:一开始没有,一开始大家都在想那些更主要的角色,戏比较多的角色。阿斌我来演了,那李雪谁来演?婷婷和磊哥谁来演?等那些都定下来的时候才会想到,那秦蕊姐姐谁来演?正好我们家有一个好演员,那义不容辞来帮忙吧。
票神:李雪这个角色是怎么定的黄璐呢?
祖峰:黄璐这个角色是天池老师给推荐的,因为之前我也不太了解黄璐,然后我就看了一下《演员的诞生》,天池老师跟我说,这个演员很有爆发力,表面上是风平浪静的,但其实她身体里会有很强的力量。我就跟制片人李锐去聊,天池老师给我推荐一个演员,叫黄璐。他说:“我认识她,我跟她关系可好了,她之前拍了很多很多文艺片,是一个特别好的演员,她有很多片子都去欧洲电影节了,很多外国观众都很喜欢她” 我说,那就去见一见吧,见完我就觉得挺合适的。
过程:每一个片段都有它深刻的含义
票神:电影中警察查案,是在百度贴吧搜索,然后片中被害者刚好叫李毅。这个设计让人想起了当年盛极一时的“李毅吧”,这是刻意的设定还是巧合?
祖峰:这我觉得是个巧合吧(笑),我后来看过李毅吧的故事,他后来变成了一个战场一个阵地,是吧?这纯属是个巧合,因为我们在二度创作的时候也没想到过这个,我估计编剧周洋在写剧本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
票神:电影中为了查案,阿斌一直在观看一档“户外闯关节目”,为什么是这档节目?
祖峰:因为原来的剧本里面出现过这个,那是一个很奇怪的组合,而且这个组合还特别有标志性,挺荒诞的。这个户外闯关节目,包括里面观众很夸张的笑,竟然会变成男主人公思念女主人公的一个元素,我觉得这还挺逗的。
票神:一个小细节,片中李雪女儿养了一只黑猫,墙上也有一只黑猫挂饰,尾巴一只在动,导演是比较喜欢黑猫吗?
祖峰:其实这个电影拍完之后我才养的猫(笑),我们家的小猫已经有一岁了。黑猫可能也是一个元素,那个元素其实我们未必要拿它来表达什么,它跟狗不一样,它特别不接地气,它还特别神秘。可能在里面它承担的不仅仅是透露神秘的味道,但它还意味着什么,我现在也回答不上来。
票神:片中的一些台词,“我今晚能留下吗?明早就走,不再纠缠”,“没有力气重新开始生活“,”“你别指望我会原谅你,来减轻你的负罪感”等,有些观众认为过于矫情,没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导演觉得这些台词真的矫情吗?
祖峰:是因为之前有一场半的戏被剪掉了,所以到那个时候会觉得有些突兀,有些人会觉得:诶?李雪这么痛苦,阿斌编了这么一个故事,是不是要骗炮啊(笑),其实它要是完整的话,这场戏跟之前阿斌把婷婷轰出去那场戏有些相似,婷婷说:我觉得你不一样,我想帮你。然后他把婷婷轰出去了。其实这两场戏有看起来很相似的地方,也有看似很奇妙的对应关系。但现在都没有了,他们撕打完了之后,大家都坐下来,尘埃落定的时候,阿斌讲了他之前的那段经历,然后说了“我能留下来吗?”,我想保留那句话,因为在那之后他们确实不再相见了,他们试图回到自己过去的生活,但是他们发现自己回不去了。
票神:电影中阿斌这个角色患有抑郁症,祖峰老师的表演中,也一直带着一种丧丧的感觉,有观众觉得像是《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卡西·阿弗莱克,您如何评价这种观点?是如何进入状态,饰演一名抑郁症角色的?
祖峰:他就是有点像,因为男主人公这部分的故事也有点像。因为16年我们拿到这个剧本的时候,还没看到《海边的曼彻斯特》,等到第二年的时候,看到《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时候,一下就喜欢了,男主人公也是经历了一个悲惨的过去,同时对自己有深深的忏悔,然后从那个痛苦的情绪里走不出来,他回不到原来的生活,跟《六欲天》的男主人公很像。那个状态其实我们在做准备的时候,了解到抑郁症其实有很多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状态,有的人可能在人多的时候你根本看不出来,他很欢乐,你觉得他很外向他很乐观,面对生活。
但是他独自相处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他有多痛苦。但是片中阿斌所呈现出来的是另一种状态,他虽然在人群中,但他是隔离人群的。所以我们在阅读剧本的时候,我从字里行间里读出了一种孤独的感觉。有的时候孤独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它有时候是一种陪伴,有的时候是可以让你享受的,但有的时候是挺痛苦的。
票神:电影中抑郁症不仅是患者本身,对自己身边的家人朋友也会造成影响,你怎么看待家人这种角色在电影中的存在的?
祖峰:因为之前编剧剧本里出现了阿斌前女友这个人物,包括有一些照片的样子,包括之前的梦境,有很具体的前女友的样子,后来我想,还是不出现了吧。不出现的话,我们的想象会更多,我想通过几个人,比如说前女友的父亲、男主人公阿斌、还有她的姐姐。我想通过这三个人,还原她很不舒服的经历,我不想直接讲抑郁症是什么样子的。
票神:之前有一部电影《步履不停》,也是跟您说的阿斌跟前女友父亲和姐姐一样。
祖峰:对,其实这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包括我有相似的经历,我在南京长大,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有一天他失踪了,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在哪儿。第一年第二年,我们回南京还去看他的父母亲。第二年去看他的父母亲完了之后回来。他姐姐打电话说,你们别来了,你们每次来完之后,爸妈都会很难受,又会想起这件事情。
结局:它有一些温度,也有一些希望
票神:看完电影,有不少观众以为电影会在阿斌与李雪车中自杀那段结束,甚至有观众当时开始鼓掌,以为电影结束了。当时拍摄的时候,有考虑过从自杀那块结束吗?导演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结局?
祖峰:原剧本就是写到结尾的。如果在那儿结束的话,很绝望。而且我们想说的问题没说完,虽然前半部分是一个案子,但是它不是一个犯罪题材的片子。
它应该是两个人的内心戏,后半部分其实是我们更在意的部分,前面只是一个线索。除了他们的内心忏悔,和激情碰撞,到之后走向自杀的路上,其实这事儿还没完。剧中人还在期待他们被救了,他们获救了,其实是因为李毅又来托梦了。这个戏对剧中人至关重要,因为他们之前承受了那么多痛苦,是不是有代价?他们一直在问自己,那另外一个世界是不是还存在?死去的那些人,灵魂是不是还在?如果不在的话,我们承受这些痛苦是没意义的,所以故事还得继续。
票神:结局刚好是李雪和王毅大夫离开了,阿斌找到了婷婷,他们是有自己的归宿了吗?你怎么看这个结局?
祖峰:因为之前的结局是他又回到了那个灰色的结局当中了。后来我觉得这样有点太绝望了,我希望他至少可以多少有一些温度。你如果逃避不了或者摆脱不了曾经的痛苦,那你可以选择面对它,学会跟他相处,跟他握手言和。
票神:您当时为什么没把这部片子做成《密阳》、《三块广告牌》这样开放式的结局?
祖峰:现在的结尾其实也有些开放的,他再次遇到了婷婷。我们之前剪掉的床戏,其实他跟婷婷是有关系的。他把婷婷轰出去之后,他们中间就再也没有联系了,只是在街头偶遇了,偶遇了之后,把婷婷带到她的家里…你不知道未来他们是会在一起还是别的,你不知道未来的生活是怎样的。
票神:祖峰老师此前更多以电视剧中的角色被大家熟知,这次转型做导演,有什么新的感触?拍摄《六欲天》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祖峰:以前单纯做演员的时候,除了管好你自己的角色之外,虽然也会顾及到全篇,也会想到你扮演的角色在全剧中所要做的贡献是什么,所要承载的功能是什么。但是这次做导演,你会很深入的从大局去考虑,就是说不光是从演员的角度,你要跟摄影去沟通你的影像,包括你镜头的运用。包括你会去跟美术师沟通,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包括最后跟声音指导沟通后期音效。这是我们之前做演员的时候会忽略掉的一些元素,是以前很少会经历到的。因为电影是一个综合的艺术,你在哪一方面你都不是专家,但需要有一些相对比较统一的表达方式,都需要导演来做。
票神:这次演警察,让人想起了您在娄烨导演《浮城谜事》里也是演警察,这次有没有像娄烨导演取取经?
祖峰:没有,娄烨导演连微信都没有,我们失联了(笑)
票神:这部处女作《六欲天》您给自己打多少分呢?
祖峰:打分是比较难的,而且我觉得,但对于我来说,我第一次看完粗剪,因为一直是片段片段,每一场戏的剪辑。然后直到把他们连起来,在小屏幕上看。通篇看了一遍之后觉得,我自己还挺喜欢的,后来又在修又在看觉得,越来越喜欢这个片子了。觉得它在慢慢长大,长到四肢健全,长到可以讲话,然后到最后慢慢定剪。我觉得这个感觉很奇妙。
票神:听说您可能接下来还是会专注演员这部分?
祖峰:对,做演员就专心做演员吧。我撇出去两年,干了点别的活,现在回来,专心做演员吧。
抑郁、凶案、悲惨前史等都是包裹在人物内心复杂情感外的一层糖衣,只有浸透这层外壳,才尝得到这部电影的苦涩滋味。
跟很多人一样,戛纳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我的视线自然也是因为那个举世无双的国际电影节。每年五月,这个法国海滨小城都出奇的热闹,世界各国杰出的电影人在此共襄盛举,试图让电影这门已经足够年轻的艺术(虽然仅有100余年历史)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主导这一切的自然是戛纳“活着的传奇”——艺术总监蒂里耶·福茂,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本人也是中国电影的超级粉丝,时常与科长一起谈笑风生,但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除了科长不间断地入围主竞赛单元之外,这几年戛纳的中国声音似乎越来越小了,不仅第五代、第六代鲜有新作入围,新人导演中除了毕赣也没有其他更有潜力的电影人出现。而隔壁日韩,《寄生虫》、《小偷家族》、《燃烧》一部比一部精彩,将东亚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畸形的阶级关系都剖析地鞭辟入里,再回过头来看看国内目前的院线电影.....emmmmm,也许只能感慨是中国电影没有了新意吧。
但以挖掘新人、探究影坛活力为宗旨的“一种关注”单元,近年还是有一些惊喜的。
比如“小镇青年”毕赣,且不说此前的《路边野餐》还是粗粝生猛的手工作坊品,《地球最后的夜晚》之后,他就已经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电影作者”。
在影片中,手枪、蛇蝎美人、凶案等黑色电影的经典元素也被毕赣信手拈来,拆解重组为中国式的俄狄浦斯故事。
影片后半的3D表达虽颇有争议,但其所用心营造的“临场感”和“沉浸式”的情感体验远比观众们嘲讽的“一颗苹果”要“香甜”得多。
毕赣从洛迦诺行至戛纳,用了三年,两部作品。
而演员祖峰,只花了不到一年。
同样是注重情感体验的电影,祖峰的导演处女作《六欲天》并没有像“地球”那样显得格外“出离”。
倒不是说孰优孰劣,只是在观感体验上,祖峰这部电影显然要更流畅一些。
影片故事基本围绕祖峰和陈明昊扮演的警察查案线性展开:
祖峰饰演的警察阿斌因患有重度抑郁的女友自杀一直郁郁寡欢,一桩案件让他遇到了“神秘女子”李雪(黄璐 饰),李雪的离奇梦境(梦见弟弟藏尸的位置)和悲惨前史(女儿因自己和弟弟的疏忽死于意外)唤起了祖峰的兴趣,他试图像拯救前女友一样拯救这个孤独悲惨、甚至故意轻贱自己的女人,但两人最终还是决定以死亡的方式来救赎......
而影片结尾,求死未得的二人似乎找到了各自的出路,李雪在发现寻找弟弟丢失的头颅无果后心如死灰,与并非真爱的医生走到了一起,祖峰也试图与自己和解,挣扎着继续良善地活着。
影片虽然以两位警察携手办案的故事为主要线索,但其实重心还是落在了人物的情感描画上。
在《六欲天》中,人物的爱恨都是藏在细节里的。尤其是黄璐面对垃圾处理厂的那场哭戏,将人物积淀已久的情感如泄洪般完全释放。结合此前她与阿斌双双自杀又挣扎着报警自救的情节,此时,李雪已经明白,自己与这个世界再无牵挂。因为她知道自己不再有爱和被爱的资格,所以她哭了。
影片在情绪上的处理也是收放自如的,并没有一味地煽情和催泪,而是依托人物前史和情节发展不断有序延伸。刘天池这个人物便是如此。作为阿斌前女友的姐姐,她刚刚经历了丧父之痛,但在葬礼上并没有表现出过多得伤心,甚至有些“若无其事”地游走于宾客之间,但当镜头转向她跪在席间双手合十的身姿时,观众已足够理解这个人物的疲惫和痛苦。阿斌此时出现,告诉她妹妹的死与自己有关,等于彻底揭开了人物的疮口。因此,人物在此刻的爆发也是自然的。在《六欲天》中,演员的演技没有刻意暴露情感的指向性,你很难说清楚祖峰和黄璐二人是出于怜悯还是爱慕才走在一起,但当你试图去触摸人物的真实状态时,这个问题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我也是在走出影院后,才咂摸出些许意味。可以说,抑郁症、案件等只是本片的一个引子,一个对应但并不对等的“标签”。
祖峰和黄璐两大主角的情感、心绪才是这部电影所要呈现的终极内容,而抑郁、凶案、悲惨前史等都是包裹在人物内心复杂情感外的一层糖衣,只有浸透这层外壳,才尝得到这部电影的苦涩滋味。
影片中时常出现的梦境,可能是浸透这层壳的奇妙药水。
阿斌的数个梦境是影片叙事不可或缺的重要肌理,而梦境惊醒,叙事上的留白和缝隙则需要观众自行去体会。这种叙事结构在艺术电影中尤为常见,影片叙境主导人物的“现实”历程,而“梦境”则作为补充指代人物的潜意识空间,是观众了解人物更为直接的窗口。只有当“梦”与“现实”的影像互为补充,我们才能寻得人物最真的真实。
人的情感、体验已经成为近年来一些电影佳作共同关注的话题。曾获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大奖的《奥利最开心的一天》就是其中之一,影片讲的虽是拳击故事,却出奇的“温柔”——赛场上的主角想的不是如何赢得比赛,而是尽早输掉奔赴爱情。《三块广告牌》、《寄生虫》、《燃烧》等影片也是如此,这些电影虽借由暴力呈现主旨,但暴力元素显然远非影片的核心旨意,被撕裂的人物和家庭才是主创潜心描画的重点。这些电影并非将暴力、悲情等“商业”元素作合理化、煽情化处理,而是把最终落脚点落在了具体情境中的“人”上,最近斩获威尼斯大奖的《小丑》尽管疑点重重,但从目前来看也大抵是这样一部影片。
作为艺术、技术等融合体的电影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好的电影或许借了技术主义的嫁衣,但内里大都秉持着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核,祖峰导演的处女作《六欲天》,也是一部真正关心“人”的电影。在当今充斥着消费主义、快餐文化的华语影坛,只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难得。
01
演员祖峰的导演处女作《六欲天》,入围了今年戛纳的“一种关注”单元,不久后,又因“技术原因”被召回。
时隔数月,这部影片终于上映。
不用说,我们也知道它必然会经受的命运。
是的,删减。
只看影片本身,你都能看到明显的删减痕迹。
细节不说,最关键是片中的几场情欲戏,剪得近乎一丝不剩。
倒不是我们非要在大屏幕上看人做爱,而是说这种删减对于影片已构成致命的打击。
试想,“六欲天”要是没了“欲”,还剩下什么?
就剩下平淡如水的日子了。
情欲是无法言说的,只能做。
做了,也不只为满足情欲,而是通过“性快感”去释放人物内心更隐秘、更压抑的那个“痛感”。
这些戏如果没了,“高潮”也就没了。
这是《六欲天》最让人感到遗憾的地方。
但没办法,环境就是这样。
创作者、观影者、评论者,也只能共同承受这个环境带来的恶果。
02
抛开审查因素,该如何评价《六欲天》?
一句话总结:局部有亮点,整体很平庸。
先说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人物。
片中的刑警阿斌,与伟光正的人民警察形象毫不相干,相反,他阴郁、颓丧,甚至一度想要自杀。
整个人物状态,特别像《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卡西·阿弗莱克,陷在过去的伤痛里,无法自拔,对此刻的生活完全失去兴趣。
这个人物本身是有魅力的。
第二个亮点,视听语言。
这个得两头说,首先这部电影在视听语言上并不算出色,也不够彻底,部分镜头还挺呆板的,这是其一。
其二,尽管如此,我还是能看到导演在有意识地用镜头叙事,这点就比大多数国产片根本没这个意识,要强得多。
比如影片开场的两场戏,我都挺喜欢。
一场是阿斌坐在行驶的火车里,车厢内灯光晦暗,碎花的窗帘上不断有光掠过。
那场戏氛围很对,把一个人的心理困境,那种找不到出路的感觉,直观地拍了出来。
另一场是聚餐戏。刚刚破了大案,一桌子警察在庆祝,只有一旁的阿斌沉默无语。
这时邻座的磊哥脚抽筋,向前俯身,借着这个短暂的空隙,队长转过脸问阿斌:“那件事你都想好啦?”阿斌回复,队长点点头,继续喝酒。
这个细节抓得很准,无需多言,阿斌的外部处境也很清楚了,他在警局就是个没人在意的边缘人物。
再来,就是导演试图完成的表达。
这部电影表面看是部犯罪片,讲一个离奇的碎尸案。
但在破案的过程中,你会发现,焦点在慢慢转移,最终落在了人物的身上。
而最大的悬念,也不再是:凶手是谁?
而成了:面对失去,面对斯人已逝的事实,一个人该如何走出伤痛?
这是影片想要探讨的核心。
围绕这一点,我们看影片到底讲了什么。
实际上,它在故事层面,为我们上演了三场“无常之死”。
第一场,是阿斌的女友因抑郁症而突然自杀。
第二场,是李雪因一时疏忽误将熟睡的女儿闷死在车里。
第三场,也就是本片的主线——碎尸案。
你可能会问,这个主线对于导演的表达有什么用?
作用就在于此。
我们看整个探案的过程中,阿斌一次次以为自己接近了真相,他所瞄准的嫌疑人与他所推测的动机,都极其合理。
无论是情杀还是仇杀,哪一个做真相,都足以令人信服。
可事实又是什么呢?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原来,凶手残忍地杀人又碎尸,仅仅是因为一时冲动,仅仅是因为要把死者的5万块钱据为己有。
这,就是他的动机。
而这,也就是世间的无常。
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阿斌也好,李雪也好,都似乎明白了什么。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
有的人会平白无故地死去,有的人会因为一场意外而突然离世,而所有的痛苦、所有的负罪,都将留给活下来的人。
这是挺残忍的事。
可是,也正因为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明白这个世界有它不可撼动的规则,明白并不是所有命运都能尽在掌握,我们才能从破败的现实里,找到一点点消极的安慰。
就像是盛夏的长沙,也会突然下雪。
就像是李雪的梦,不可能预言所有的真相。
就像是自杀的人,也可能突然放弃轻生的念头。
就像是原本打算堕胎的女子,最终留下了自己的骨肉。
这些,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你只有接受它,才有可能真正释然。
03
再说这部电影的问题。
最大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导演想用类型化叙事去深入一个严肃的现实题材,这个企图是好的。可是,他太想兼顾两者了,结果却顾此失彼。
更理想的做法,你要么更“奉俊昊”一点,把类型化做足,先用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故事把观众带进来,再完成自己的表达。
要么,你就更“娄烨”一点,不管那么多,也不管观众懂不懂,就让情绪主导影像,把表达都放进余味里。
两种做法,都行。
最怕的就是折中,最后什么也落不下。
我们看《六欲天》,它的案件本身是有趣的,但讲述方式实在太平淡了,悬念感、紧张感通通没有建立起来,这就是类型化不彻底导致的。
再看另一面,它在情绪的铺陈和传递上,又显得韵味不足、力道不够。
这里面当然有导演技法不成熟的问题。
但更煞风景的,是导演生怕观众看不懂而强行加入的那些说明性的台词。
比如镜头直接怼在手机屏上,拍短信的内容:
“我觉得我活不下去了。”
“我也是。”
再比如女友的姐姐对阿斌喊的那句话:“别指望让我恨你,来解脱你自己的罪恶!”
诸如此类的金句,真的不必再喊了。
一部电影如何能给观众留下回味的余地?
最简单的一个原则就是:你都已经拍出来的情绪,就不要再讲出来了。
话,一旦说出口,情绪也就消解了一半。
有些话,只有不说,才能憋在观众的心里,让他们久久难以释怀。
正是因为《六欲天》在“文艺片类型化”这条路上,左顾右盼,前后踯躅,才造成了它最终全面平庸的尴尬现实。
这一点,确实有些遗憾。
04
在《六欲天》里,我还能看到一些其他电影的影子。
比如此前说过的,男主阿斌的人物状态,很像《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卡西·阿弗莱克。
女主李雪的人设以及她对于宗教态度的前后变化,又很像《密阳》里的李申爱。
再加上阿斌对于李雪这个人物的莫名的迷恋,以及故事可能的“黑色”走向,又有点《白日焰火》的意思。
……
从中可以看出,导演在拍摄前,一定大量参考了类似影片。
这些不是槽点,反倒体现了导演的用功。
至少,我觉得祖峰看片的眼光还是不错的。
看导演采访里说,今后又会专注回表演上。
也好吧。
实在不想用“才华跟不上野心”来总结任何一个导演的任何一部电影。
但在《六欲天》里,我分明看到了这句话。
在当前的中国,在所有资源还不错的演员里,祖峰是转型做导演中最微妙的一个。
他,起初就不想转型。
在平遥见到他,从一进酒店房门,就感受到他在导演这件事上,少了别人喜形于色的快乐。
他说自己不喜欢人际上的事务,不爱指挥人,一开始也对做导演这事很是抗拒,剧本是好,但只想演,不想导——导演根本不是他规划中的工作方向。
偏偏是这个尖锐的主题,钻进了他双鱼座的大脑——抑郁症。
祖峰想起他认识的一位青年演员,因为抑郁症而离开人世,直面那场悲剧,他给了十个字——不可想象,超乎你的想象。
表面上的快乐,为什么背后却超负荷承重,而平息这份刺痛,还要牵扯进更多人的不快。
这是一场显著的灾难,但是,“早两年如果谈到这个问题,还得偷偷摸摸的,不能说,我是一个精神病,这是很难启齿的事。”
社会在向文明的方向进步,但是在途中,很多抑郁者的痛苦,无法被人感知,那简直是两个永远平行的宇宙。
这种憋苦的焦虑,也像极了首次做导演的祖峰。
祖峰说自己贪玩,懒散,两种性格交织在一起,就是他的悲观主义里“避世”的最大的体貌,这次,他只能和《六欲天》一起对抗抑郁情绪的挑逗。
逃出去,好像是提前告诉大家当导演失策了,而沉浸在里面,你也不自在,层出不穷的怀疑,艰涩难寻出口。
原本在电影里,他们找到了最有力量的那个出口——性——不行,它不能在电影里。
因为主角的身份,警察。
由此,《六欲天》独自咽下那些不可追补的损失,以至于电影发展到祖峰与黄璐最关键的情感时刻,一句“我今晚留在这,什么都不做,行吗”,令不少观众顿生困惑,导演在这一个小时的采访里终于也忍不了了——骗炮吗难道?
电影的内因,电影的外因,祖峰的内因,祖峰的外因,四种因果,来回周旋……
《六欲天》的首日排片,1%,宣判它市场上的死刑。
这就好像有人看穿了他的“病情”——呀,你抑郁啊,那多出去走走,想点开心的事吧。
但我想说,这个题材,至少在难度上,和今年的《送我上青云》有的一拼。至少它需要被关注,被讨论,祖峰当导演的个案,也需要复盘。
“《六欲天》工作已经结束了,剪完最后一个镜头,我就不是导演了,我就下班了。”
祖峰话虽这么说,但是回到家,他还是躺在床上,想着这次工作上的种种欠妥。
我常说一句话,把这个世界所有痛苦放在一起让你挑,你还是会选择自己那份。
第二天一早,还是平遥那家酒店楼下,看见祖峰在外面溜达,我说峰哥,散步呢,他说,没来过平遥,转一转。
我听出来了,他话的意思其实是——他想回去,想再回到电影里。
01、为何做导演:制片人鼓励,剧本的助力
第一导演:现在这么多演员转导演,你的动机和大家一样吗?
祖峰:其实没想把职业方向偏向导演。十多年前我跟朋友(刘涓)一起拍了几个片子,做联合导演,两个电视电影(《和顺的夏天》《掌声响亮》),一个胶片电影(《轮椅上的奇迹》),那是2006年的时候,在云南。
那会儿对于我来说,导演这事没干过,挺好玩的,是以我那个朋友为主,早年还一起排话剧。
第一导演:片头署名就是“联合导演”对吧?
祖峰:对。那两个电影的剧本都是他写的,他中戏文学系的嘛,他更多是跟摄影师,或者从大局上去把控,我可能侧重一些表演上的指导,当然开镜头会大家都在一起,创作会也都在一起。
第一导演:当时动机是?
祖峰:就是没玩过这事吧,之前跟他们排话剧时,一帮年轻人,大家一起讨论,诞生一个方案,这过程还挺有意思的。你是跳出了演员思维模式的那个局限,在一个相对比较宏观的角度去考虑一个故事,这对于我之前的知识领域来说比较新鲜,我这人又比较贪玩。
我之前大部分朋友都是编剧,我喜欢跟做文字工作的人在一起交流,同时也有幸,他们也能把我当朋友,谈到一块去了。
第一导演:那为什么中间那么长时间没再做这个呢?
祖峰:做过一回之后,我就觉得有点复杂,承担是一方面,就是说如果你光考虑创作方面的事,那也挺快乐的,但你要做一个导演,可能还要兼顾……
第一导演:人际上的沟通。
祖峰:对,还要兼顾各种沟通和一些事务工作,就这个。
第一导演:你是一个爱指挥的人吗?
祖峰:我不爱这样。我骨子里是一个比较自由散漫的人,我也不想管别人,别人也别管我,是这种的。
这次我在决定是否要去拍这个片子时,就是制片人李锐鼓励我,我想了很长时间。之前做过这样的工作,但是对于这个片子,我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我知道它好,我知道它从哪个角度想都好,你不知道从哪儿开始着手。
第一导演:那怎么去进入呢,这个正确的渠道怎么找到的?
祖峰:我不知道正确与否,因为可能每个人的工作习惯不一样,我先提醒自己,这个片子里面你觉得特别困难、最挠头的那些场次的戏你该怎么呈现。
比方说这个戏里面有打斗戏,我就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拍这段打斗戏,拍它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如果没有效果的话,它为什么要在这儿呢。
就像我们看抓真凶的这场打斗戏,然后一进剧组的时候,就说咱们得找一个动作指导,因为剧本写得很具体,他追那个逃犯追到筋疲力尽,然后在一个废弃的厂房,他要打倒逃犯,逃犯拿一钢筋插到他的肋骨里,然后他奋力地把逃犯按住,铐上……
我想我需要这么具体去描绘这个吗?这个片子本身是讲什么的?那么细致的打斗,对这个片子或者人物有帮助吗?我没找着答案,所以我就把那场打斗的戏藏起来拍,用一面墙把它挡住了,这好像是一个办法。
第一导演:那到底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你来导演《六欲天》呢?
祖峰:就是这个片子的剧本,当时是天池老师推荐的,学校里面有很多学生都喜欢她,不光表演系的。她就说,学校有很多有才华的学生,你们看了哪些剧本好,可以让我们看看,我们其实可以帮助他们去完成。
有的时候,这些学生光凭自己毕业之后吭哧吭哧且走呢,对吧,但是如果这东西真的好的话,为什么不让他们快点走呢?
然后,天池她的一个学生,现在已经在戏剧学院读博士了,也是我们之前就认识的一个孩子,就拿来了一些剧本,天池老师就看,她就觉得这个《六欲天》剧本好,推荐给我,又推荐给我们制片李锐。大家都特别喜欢这个剧本,特别奇怪,这个剧本刚一拿到手,就很完整。
第一导演:第一次读完的感受,怎么形容呢?
祖峰:第一遍读完就想从头再读一遍。我那么多书,哪有时间读,拿到一本,能坚持看完30页我就接着往下看,看不完那书我就不看了。特别神奇,我干这活已经干了这么多年了,好坏剧本也看过很多了,然后拿回来一下就看进去,这剧本还是一学生写的,而且是一个女孩写的,很厚。
之前那么多本子找我,其实好的就那几个嘛,当然时间距离很远了,比如说《潜伏》、《北平无战事》,《面具》也是年代戏,但当代戏离我们生活很近,又能触动到你的很少,尤其你像就抑郁症这个题材,我想我们身边都会有很多这样的人。
02、抑郁:社会的问题就在于,得了病,但难以启齿
第一导演:抑郁症这个东西吧,我工作十几年,身边很多做媒体的朋友,慢慢慢慢就开始确认了。
祖峰:对呀。
第一导演:是真的确认了,而不是像。
祖峰:是啊,而且我们这行业的人有很多,就包括我们听到的有自杀的。就在你身边,离你特别近,拐弯抹角就认识了。
第一导演:读剧本的时候有没有好怕,就想起某个人?
祖峰:也没有,也没有,我觉得比较解渴的在于,我们自身某些时候也有抑郁的情绪,就那种低落,我们现在说抑郁症只是一个……怎么说呢,只是一个概念,但是如果它具体的话,它呈现出来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状态,有的人可能在人前的时候是一个特别开朗的样子,但你不知道他就是很严重的抑郁症。
第一导演:罗宾·威廉姆斯,喜剧演员很多。
祖峰:对呀。就说我生活当中遇到的,一个年轻演员,我们俩一起演电视剧,他叫哥,哥,你教我,我演戏不怎么样,没受过训练……然后我就教他,在现场开玩笑,那就是一个特别快乐的孩子。
他妈经常带着家里做的菜来剧组,然后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在一块,说这是我妈做的菜,哥,你吃。
第一导演:后来出了事?
祖峰:不可想象啊!我觉得,那么开朗,对谁都很好的一个孩子,从来没有见过他,就是……
第一导演:有任何戾气。
祖峰:对,对,就离开了,不可想象,超乎你的想象。咱们不多聊这个,就说现在身边的事吧。
第一导演:我明白。其实抑郁症是生理上的一个问题。
祖峰:一开始大家就不了解它的时候,觉得这是一心理病吧,但其实它是一病理的病。了解了之后,就知道了,有病就要吃药,但是有的时候大家不理解,觉得矫情,还以为是一个心理上的病。
第一导演:你觉得公众对这个观念开始转变了吗?
祖峰:现在应该在慢慢地接受。你像我们生活当中会遇到一些心理上的问题,现在社会发展得这么快,大家工作压力这么大,你去找心理医生做心理辅导,不是一个丢人的事,对吧。时间长了,你如果没有出口的话,人是会产生问题的。
第一导演:心理医生也都去看心理医生的。
祖峰:对呀,这个社会如果再往前走,走到文明的时候,大家就要正视这些问题,你像早两年如果有这个问题的话,还得偷偷摸摸的,不能说,觉得我是一精神病,或者我是一神经病,这是一个很难启齿的事。
那是不文明的时候,你像再早几年,说大家连饭都吃不饱的时候,谁还顾得了这个呀,对吧,现在有很多不理解,就是说我供你吃供你喝,你这矫情啥呀,说你抑郁或你郁闷,这就是不理解,其实这还是比较初级的对待。
第一导演:就你拍这样的题材的过程,有没有稀释一些压力呢?
祖峰:可能是会有一些缓释的作用,但不在于内容本身。你在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专注地做一件事情,会产生一种蓬勃的状态,可以减少你的一些负面状态,让你没有工夫去管那些。
第一导演:“欲”本身也可能是“抑郁”的“郁”吗?
祖峰:其实人的欲望和需求……我不说圣人啊,圣人是一个奇怪的物种,我就说活生生的人,其实欲望这词可以放在人的所有的面,只要他还活着,对吧,有食欲,有性欲,还有一些延展的邪恶的想法,就欲望这事,可以把人整个包裹起来,哪个方向都会有。
03、无奈的争议:性是两个主角的能量出口,但是不能有
第一导演:天池老师爆发那场戏有点争议,有观众觉得演过了,是剧本就这么提供的吗?
祖峰:剧本提供的,当时我看那场戏的时候我很震撼,其实你想啊,演员应该呈现角色的历史,就是她为什么爆发,之前剧本也是让她那么忍着。
但是戛纳那个版本,稍微真实一些,因为我台词跟她说的是“都是我的错”……所以他是有负罪感的,就是女朋友抑郁症自杀,他可能是知情的,这样就和黄璐那个角色产生了呼应,所以才做的这两个角色。
它就有点像你看过法国一个电影叫《爱》吗,就是一个老头,一个老太太,老太太得痴呆了,就开始作,老头各种对她好,最后忍不住,拿枕头把她……其实这不是“爱”,但其实这也是“爱”嘛,对吧,就是这动作不是“爱”,但这是爱。
第一导演:在你的预想中,黄璐跟弟弟的这条线,在某种人物的困境上,和你演的主角这条线,是怎么形成接轨的呢?
祖峰:相似的经历嘛,就是我们挚爱的人都是因为我们而死去,那个自责也是在的,就是我把(得了绝症的)孩子忘车里了,然后这孩子被闷死了。
但是,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家不知道这个意外是主观还是客观造成的,对吧?我也没在电影里去解释,观众你可以去想嘛,但是作为创作者来说,我觉得,它是客观的。
第一导演:你倾向于这个意外死亡是非主观因素。
祖峰:对,我倾向这样,黄璐是爱她孩子的。
第一导演:还有一个疑点,我瞎胡猜啊,就为什么你要设置那么多姓李的角色,片里前前后后总共四个姓李的人。
祖峰:编剧给他们起的名字就是这样。
第一导演:没有其它隐喻吗?
祖峰:没有,“李”是中国第一大姓嘛。倒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放在长沙拍,就在于长沙是一个特点不鲜明的城市,如果去重庆或者武汉,会选到很丰富的景,但是我从头上来说,我就不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故事,这种故事发生在世界任何地方。回过头来说,就说有那么多姓李的,就是它不是只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你怎么想的?
第一导演:我觉得这四个姓李的角色,他们分布在抑郁症的病理的几个阶段上,至少都有问题。
祖峰:他们是一个人的不同阶段,是吧。李婷,李磊,李雪……对啊,为什么,我们其实都没有察觉。
第一导演:李雪和他弟弟是不是有乱伦?
祖峰:不是,没有没有,我坚定地觉得不是。
第一导演:峰哥太善良了。我觉得这个片子会有一个难度,就是他是一个警察,在讨论抑郁症,他的上级,磊哥,也有一些偏激的女性观,这会不会有风险?
祖峰:之前的版本会更丰富吧。这样一个警察其实电影里还挺难见到的,但生活中很多警察都是这样,因为我之前演过刑警的戏,我去采访过他们,跟真警察待在一起,聊天,一块吃饭,喝酒,他就是那样一个状态,不是那种高大全的形象。
第一导演:这么说吧,他怎么看这个警察的消极,以及他最后离开了这个岗位。
祖峰:离开是合适嘛,因为本身警察有心理问题是要离开这个岗位的,然后,我是觉得其实我们讲的是一个积极的故事。就讲一个人在寻找出口的故事,他不是往下掉的故事,对吧。
虽然看起来好像有忧郁的气氛在里面,但归根结底是人对自己的审判和忏悔,不原谅自己,李雪那么狠,永远就是不让自己内心平和,如果信佛可以让你忘掉过去,可以让自己变得很快乐,不,如果那样的话就是背叛,对过去死去那个孩子背叛,不行,我要惩罚自己。
这个忏悔多深刻呀,宁愿折磨自己的余生来做这个忏悔,但是我同样说,人为什么会有忏悔,是因为有良知嘛,如果你没有良知,你可以尽情地去作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多正向啊。
第一导演:电影的犯罪部分从第二幕结束后就没了,会显得第三幕有点长,你有想过怎么去平衡这一点吗?
祖峰:后面会有一些节奏的问题,虽然现在已经定了,不会再更改了,但依然会去想哪些地方有问题,这可能也是我们不断往前走的积累,但是从一开始,我就是更关心案件破完以后的那一部分,其实案件部分,虽然是有一个案子,但这显然不是一个犯罪题材片,案件只是一个把两个绝望的心引在一起的线索,然后我们试图在剧本上去调整,让案件更早地结束。
但是前边都还比较严丝合缝地去铺陈,只能在第二幕结束,可就在案件进行过程中,这两个人慢慢慢慢地互相渗透,他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阿斌更向这个女人倾斜,然后案件结束,他们开始正儿八经地说他们之间的情感碰撞了。
他们可能做了努力,但是觉得努力不成功,放弃了,因为你用一个痛苦去治愈另一个痛苦,做不到。
第一导演:阿斌和李雪,是爱情关系吗?
祖峰:我觉得未必是,他可能是找一个对过去沉重压力的一个出口,但未必到爱情,也许有可能,但是一定不是。
其实他们在车里有一场很美的车震戏,但警察是不能和涉案人家属发生情感的,拿掉了,我只能——“咔”。
所以你会觉得转场之后,他们到楼上,阿斌跟李雪说了一堆话,特别挣扎,“我留在这行吗”,观众一开始会想,你是骗炮吗难道?会有这种感觉吧。
第一导演:会。
祖峰:不是我们隐藏起来,是必须要被拿掉。
第一导演:改剧情补拍,有没有考虑过?
祖峰:不会有别的方式了。你想,同是天涯沦落人,慢慢地靠近,靠近到那会儿,他必须有那么大力量的出口,你换别的什么方式都不够力量,这不是说他俩相爱就必须有性,在某种程度上,性是一个出口啊。
所以田雨演的大夫和黄璐出轨的情节很重要,那是可以治疗好他女儿的那个大夫啊,然后女儿死了,她跟田雨在一起,就是为了鞭打自己,提醒自己时时刻刻要想起这事。
04、下一次: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拍完了,还在想错在哪
第一导演:你有没有想过阿斌这个人物的前史,是什么促成他做刑警?
祖峰:阿斌的性格没有那么坚定,阿斌其实是一个软弱的人。
第一导演:但他对一些坚信的事又比较坚持。
祖峰:因为我们讨论的时候做这个类比,就是他跟李雪经历了相似的事情,但是其实他们对这个事情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李雪才是一个特别坚强的人,这阿斌是一个逃避型人格,他选择把这个事埋起来,再也不去想它,虽然尽管他过得好像一个游魂一样,他家里没有任何之前痕迹。
第一导演:你觉得阿斌这个角色,因为你演,有没有注入到其它的一些东西呢?
祖峰:我不知道,可能没那么明显。之前有记者问过相似的问题,但是问法没有你这个高级,他们会问你拍这个戏,演这个角色,哪场戏特别满意啊。
我每次都会跟他说,我不知道,因为如果我要觉得我哪些单场戏很满意的话,可能这个人物就垮了,因为你要从形式上或者比较悬的角度去说这个演员的工作,他挺悬的,他无中生有地在创造一个灵魂,对吧。
它还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不是一个在某一个地方它成立,然后别的地方你就可以演的一般一点的,它是一个整体,气质这个东西,它看不到,摸不到,但是它确实存在。或者举个反的例子,换一个人演阿斌,肯定是另外一个样子。
第一导演:起初有想过自己不演吗?
祖峰:想过呀。
第一导演:那为什么又放弃了这个想法?还是喜欢这个角色?
祖峰:不是,因为一开始就是决定只演不导,然后他们在鼓励我做导演的时候,我还想过,就是对这个人物的剖析,包括其他的一些人物的剖析,大家都觉得我说的还蛮对的,很契合,包括有一些碎片,包括影像上的,电影表达上的。
第一导演:刚才我问影像上的基调,你说是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
祖峰:因为原本剧本的名字叫《热》,就想了好多这个东西,就是说在极端热的情况下,画面里面都可能会有一种躁动不安的感觉,而且它又是一个夏天的故事,就在想这个热,我采访你,你有这样的电影浮现在脑子里面吗?
第一导演:你这么一问我有点懵了。
祖峰:你看,我想了一个,张艺谋拍《大阅兵》的时候,最简单的想法,热给我们的感觉,我老家是南京的,小的时候踩在柏油路上,那些柏油路被晒化,软绵绵的,然后你在马路上往远处看的时候,会看到蒸腾热气,气浪会让这个物体扭曲,对吧,这是一个最先跳出来的画面。
然后再多想一点,就是说很多人汗流浃背,有些潮湿和闷得让人透不过气的感觉,这是最初的影像感,但后来就没有要嘛,这种感觉太简单了,换别人做这个事,第一感觉大家都能想到的。
然后就去想,我们在最热的画面里,能不能透露出一丝寒意呢?这个想法未必是对的,但是你要这么想,可能会是一挺好玩的事。
第一导演:那这种从暖到冷,怎么实现从戏剧推进到画面的变化呢?
祖峰:我跟摄影师聊过这事,后来也没有完全去执着,但是现在我看的话,有点那感觉的。
很简单一点,就是我们拍室内戏的时候,这些灯都是黄颜色的,对吧,但我跟摄影师再去聊的时候,我觉得这灯有可能是接近白颜色的,有些苍白的感觉。很碎片化,这种感觉也不是特别成体系地做出来,但多少好像会有一些。
第一导演:这种想法是在拍前决定的?
祖峰:差不多在拍之前。
第一导演:我最后好奇的是,《六欲天》这个片拍完,对于你来说,它搁在什么位置上?
祖峰:《六欲天》工作已经结束了,剪完最后一个镜头,我就不是导演了,我就下班了。
第一导演:话是这么说。
祖峰:但这可能也是他们鼓励我去做这个事情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事不是在之后去想的,你做这个事之前就要去想,就是虽然它是一个故事呈现,但是它还有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我们怎么去兑现它,包括还有一些抽象的东西,我们怎么去兑现它,可能好多时候我没有完全兑现回来,可能丢失了很多味道,那些有电影意义的东西。
当年林徽因给建筑系的学生们上课,告诉他们有一个词叫“建筑意”,是从诗意来的,我想拍电影也应该有电影意。
第一导演:那《六欲天》对你导演这个工作的经验参照在哪?
祖峰:刚才没说完,现在这个片子已经定剪了,就这样公映出来,尽管不会再修改,尽管你不会再有一次机会了,但我其实也经常躺在床上,我也会再想,就像考完试了,考完试之后我有几道题做错了,但这几道题是怎么错的,但是,想这事对于未来有多大帮助呢?下回拍戏,你可能又遇到别的苦难。
可能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才会这么去想,但是还有一种人就跟我相反,就勇往直前,这事还没怎么样立刻就冲,然后在冲的过程当中,他再想是不是清楚,我觉得都挺好。
第一导演:会去刷豆瓣,看看大家怎么说的吗?
祖峰:我不会。
第一导演:实话实说。
祖峰:实话实说就是在入围戛纳之后,我刷过两次豆瓣,然后我就再也不看了。
第一导演:为什么呢?
祖峰:不如你坐在观众席里面,跟大家一起去看片子,你能直接感受到真实的反应。
我之前演过话剧、舞台剧,在舞台上演出,灯光全亮,台下你看不见,黑暗一片,但是你能清楚地感受到台下的观众的心是什么样的,你会通过很多细节,譬如说人如果不耐烦的时候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坐姿,对吧,你在台上一定能听到。
你要分析的嘛,就是说这个声音在哪个段落出现的频率比较多,就说明这个地方可能节奏有问题,或者说这个地方叙事会有问题的。那你还不如你坐到观众去,你去听这个,你看你片子的同时,去感受这个。
第一导演:明白。
祖峰:对,这么多的心在一起,是一种能量。
(采访、文 / 法兰西胶片)
*本文首发于【第一导演】公众号(ID:diyidy)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