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范伟殷桃张超史依弘王一鸣王梓桐蒋中炜冯满天梁霆炜王侃伟俞颖
类型:剧情导演:梅峰 状态:正片 年份:2016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8.1分热度:4 ℃ 时间:2024-06-11 17:37:25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文/杨时旸)
笑声。如果说有什么内容贯穿了故事的始终,那就是丁务源独特的笑声。范伟并不是第一次使用这种他熟稔掌握的笑,只不过这一次,把它着重提出,大肆表现,几乎成为了这个故事最重要的“配乐”,如此精准地切中了这个故事的要害和精髓。那或许是一种只有中国人才可以会意的笑声,它由一种独特的喉音构成,震动发于胸腔,声音止于口唇,一切点到为止,既不是哈哈的开怀大笑,也不是呵呵的随意敷衍,充满节制,礼貌,木讷,老实本分,有卑躬屈膝的臣服,还有着能搞定一切的笃定,这种笑声更多的用来表态而非抒情,这矫饰的笑从抗战年代的小小农场一直可以贯穿到2017年当下的饭局、职场与官场,从未改变。所以,这个角色都穿着长衫的黑白电影其实有着独特的当代质感。
丁务源梳洗得当,有条不紊地喂了鱼,戴了表,让人们以为他是个颐指气使的老爷,毕竟刚刚他还挺着肚子站在窗边眺望,一转头,就变得低三下四,冲着镜子拍拍脸,说,“三太太,肥鸡和肥鸭都给您带来了。”媚态也需要排练。那是他第一次给自己装扮上谄媚又拿捏有度的笑,紧接着,他就开始让那种独特的笑声接连不断地出现在各个场合,和太太小姐们打牌的麻将桌,和工人们称兄道弟的牌九游戏中,又或者遇见莫名撞来的虚伪艺术家,甚至,面对那个即将把自己替换走的新主任时,他都一成不变地凭借这一款独到的笑化解一切,主子的差使也好,农民的狡黠也罢,哪怕面对留洋博士的义正辞严和不通世故,他都能应对自如,这卑微和自我贬损的笑声成了武器,柔和克掉了多杀钢铁的棱角,流水又消化了多少坚硬的石头。
《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异质性和中国特征都如此突出,突出的原因并不只是因为黑白影像,也不只因为那些层山叠嶂和流云如泻的远景,更多的是因为这部文人片中指涉的问题——一种绝对中国式的问题,从空间上说,它只会出现在中国,一种由东亚儒家内里生发出的独特人情世故,混杂着一些政治背景造就的浑浊麻烦,从时间上讲,那些问题从未被解决,绵延无尽,故事写的是抗战年代,而看看当下呢?如果让故事里的人换身衣裳,涂上色彩,很多东西都可以原封不动地搬演,过去的事体却掷地有声地激起了当下的回音。更绝妙的是,电影对于这些问题的呈现方式本身,也仍然都是中国式的,深藏不漏,机锋隐遁,充满留白和意会,一切都在揣度之中,人们会意,微笑,摇头,轻声慨叹,然后茫然四顾。问题其实被呈现得尖锐又绝望,但却完全没有愤怒的指摘、锋利的批判,也没有居高临下,而是润物无声地端出一角,一截,一片,然后让人们自己在头脑中拼贴出全貌,那边边角角都是溃烂,全貌怎样,可想而知。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表达观念和介入现实的一种独特口气。
这个三段论的故事,从技术上讲,符合现代标准的编剧守则,平衡,打破平衡,又回到平衡,从精神层面上讲,却又有趣地暗合着东方式的心态和定律,看着一切几近崩塌,即将巨变的当口,莫名其妙的,锐角的转折就变成了一道温润的弧线,事情渐渐复归原点,一切怎样开始,一切就怎样结束。开场的时刻,作为农场主任的丁务源给三太太备了鸡鸭,讨来了给小少爷做寿的差事,为太太分忧,到了结尾,依然给太太带了鸡鸭鱼肉,又讨了给老爷做寿的差事,依旧让太太频频点头,甚至还顺带着准备给小姐说门亲事。风暴都在茶杯里,而且都已是旧事,他又成了一个隐忍的好人,一切都处于一种超稳定结构之中,任何力量都无从撼动。
故事中的三个人背后是三群人,虽然他们之间互相抵牾,制约和冲突,但却意外构成了这个超稳定三角形的三个支点。
第一段故事有关丁务源,交代了这个人的一切秉性,对上谄媚,对下压榨,他做得颇有分寸,那媚里也不是完全无骨的令人恶心,还总有一份稍稍挺括的尊严和身段,但又绝对尊卑分明;那些压榨却也涂抹了一层称兄道弟的义气,他使着小坏,让那些穷苦汉子们给自己送钱,转头就拍拍握握,用一点言语上的亲昵和小恩小惠的钱财让对方对自己感恩戴德,所以,从这个段落,所有人都能看出,丁务源诠释了一种独特又精准的面貌——圆滑。在中国,这不被认为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但也绝不被视作一种需要鄙夷的劣行,在普遍的人群中,这一切被私下认同,被当成一种生存哲学承认下来。那个农场得以运转,都被认为是由于这种圆滑的运作而维系的,是这样才润泽了一些关节,以至于没有崩塌,不至拮据,但也无法盈利,一切浮于微妙。
第二段有关秦妙斋,显然,这个虚妄的青年形象是那个战时年代,变革时期,新旧文化冲突中生长出的奇异果实,如果说,丁务源是一个圆滑的市侩,那么秦妙斋就是一个经典的无赖。事情至此,两个人产生了绝妙的化学反应。秦妙斋一度是丁务源的麻烦,成为了让丁务源深陷危机的直接原因,但最终,他却成为了解救者。两人借着酒劲儿互相称颂着彼此的仁义道德。无赖救了市侩,那谁是受害者呢?显然是尤大兴。
尤大兴在最后一段中以变革者登场以失意者落幕,一个浸淫于西方的规则至上主义者,一种凌厉的处事方式,企图分辨对错是非,像一种无法抵挡的变革强音,但有趣的是,他娶了个旧式的妻子,一种秉持着圆滑价值观的女人。这块空降的石头,最终被一滩内外交融的污水化解掉了。
这故事里最绝妙的点题之笔都被小心翼翼地藏在了不经意的对白里。丁务源慨叹着念叨,“苟且性命于乱世,有命活着就好。”这是他价值观的根基。最后出了乱子,农民在外面扮演暴民,伪知识分子在那里表演正义,一个市侩的领导者缩头缩脑地等待渔翁之利,多少事情都是如此同样的模型呢?此刻,丁务源对尤太太讲,“我们先不问对错是非,先把事情解决了,好吧?”引得女人拼命点头称是。最坏的事情就藏在这一去一往的互动里,我们有一种文化,就是不问是非黑白,只求息事宁人,进而维护一种表面上的稳定,但每一次的敷衍和调和都给下次爆发积攒了更猛烈的弹药,更致命的是,人们都被如此的权宜之策搅乱了是非观,变成了一群刁蛮的无赖,然后,当权者又以这些底层者的刁蛮和不开化作为借口,拒绝给予他们权利和平等的对待,一切都陷入死循环,而到底又是谁和什么造就了这样混沌的困局?这才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所提出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一个小小的农场,一条完整的人际关系链,一个人间微缩模型,它可以无限扩展,成为隐喻更大地界的小小标本。
这故事中的人物时常因为光影的缘故成了剪影,远远的,人们都虚了脸面和身段,轮廓和轮廓对话,有时,一切又都陷入一片黑暗,声音和声音对话,一切值得玩味的内容都在这片模糊不清之中氤氲。一切都不用彻底明说,也都没人完全说明,意涵暧昧复杂,就如同丁务源那独特的笑声,只靠意会。
三太太在开场时疑惑地问,一切都那么好,可这农场为什么就不能盈利呢?到故事收场,她还在问着同样的问题。她的困惑很真诚,毕竟,她与真实世界如此隔膜,或许有人觉得,那个农场里的世界,注定如此混沌下去,如果想真的解决问题,只能期盼一种革命式的暴烈行动,比如,那个正义的尤大兴就是这样想的,但终有一天,人们会发现,那暴烈的行动发生之后,等尘埃落定,一切仍然会回到那种超稳定结构的旧态之中。这问题成不成问题?
(本文首发“枪稿”公号,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我在重庆喝了点酒,夜里坐渡船回来,打起了瞌睡,竟然掉进了江里,我在江里飘了一夜,却一直没有醒来,被河水冲到了下游。第二天早上,江边的农民救了我上来,我在那村上住了两天,体力恢复了才往回走。后来我走了好长的山路,一路辗转才归,,这路上,我想了很多,这农场的主任不给我做,也就罢了。”
电影三分之二处,一向分外严谨的丁务源满身狼狈,给秦妙斋讲述自己这段时间的失踪。这段笔记小说一样的奇遇,在原著中并无体现。
原著中的丁务源同样失踪了一阵,但当他回来时,“已把副主任弄到手”。
那个步步为营、试图营造秩序的丁务源,在此时,被一个卷入意外的、荒诞失序的丁务源所取代了,这个恍恍惚惚的丁务源,像是从当下的时代和自身的逻辑中挣脱了出来,非理性而又极度理性,如超脱于世的审视者般,质疑了意义和存在。
虽然几秒后,当秦妙斋说出“我有办法斗倒尤主任”时,丁务源又迅速回归了算计,可这短暂的出离,或许就是时光的裂口。
身处于时代中的老舍先生,对一切都是有看法,有答案的。丁务源无能钻营,可恨,秦妙斋虚伪空洞,可笑,尤大兴有能力,肯实干,却斗不过麻木贪婪的一众人。对丁务源最终的胜利,他更是有着旗帜鲜明地嘲讽与憎恶。“他们就像没开化的虫子一样,只知道吃喝偷懒。”尤大兴的话,非常能代表原著的精神。它所给出的,是对一个麻木、糟糕时代的批判书。
而如今,六七十年过去,当距离产生,那个时代所自带的动荡与不安被呈现出来,答案和立场就很难那么鲜明了。那个处处谋划的丁务源会在淌过一条小溪时,对手下人说:“苟且性命于乱世,有一口气活着就好。” 而彼时四下静谧,树低水长。
小人物的钻营和挣扎,放到动荡的时代中去,就多了无可奈何。
还有一处改动。
在原著中,秦妙斋单独路过农场,就留宿了下来。而电影中,多了一个神秘的“吴教授”,这人跟秦妙斋一起下船,说了句“你帮我看着行李”,然后就消失无踪。
这个吴教授再无人提及,直到最后,丁务源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了这件事,秦妙斋又因为那个吴教授的失踪而被捕,这个设置的荒诞感非常强。这一笔的延伸,或许也是当代的创作者回望那个时代时,所感觉到的不确定和无序的浓缩。
“都扯了也没有关系,我会给你画!我给你画那碧绿的江、赭色的山、红的茶花、雪白的大鸭!世界上有那么多美丽的东西!”
微妙的氛围中,我们会感觉到,即便是一无是处、坑蒙拐骗的秦妙斋,说着这样的话时,眼睛里也是闪闪发光。至少有一秒钟,他自己也相信了自己说的是真的。
在原著中纯属批判的话语,落到电影中时,就展现出丰富性。这样的段落还有很多,现代性被体现为多义性。
原作中数语带过的股东家眷们,如今也被以工笔勾勒了出来。从他们身上,我们得以窥见农场外整个时代的社会秩序——农场内的小秩序来说,对错是鲜明的,然而到近乎混乱的大秩序中,就并非如此了。
“咱不管谁好谁歹,谁是谁非。”丁务源的这句话,在原著中是小人物的辩白,而到电影中,成了一句无奈何的留白。
“向上的路是极难走的。理智上的崇高的决定,往往被一点点浮浅的低卑的感情所破坏。情感是极容易发酒疯的东西。”这是原著中的一段话。而电影在展现这一层面时,试图给出一个小小的问号——即便如此,在这辛苦的人世中,一切是否值得些原谅呢。
当年封闭空间内,带有很强象征意味的警世寓言,在有了时代的视角后,被酿作人情世事的浮世绘。而两个时代的作者,也在这样的互闻中形成了交流。
《不成问题的问题》这部电影很好地浓缩了职场、官场的处事哲学,也就是男一号丁务源的处事哲学:上找靠山,下拉圈子,排挤对手,私利为先——而这一切,都是披着人情的外衣在进行。即:人情是手段,私利是目的;目的达不到,人情即可抛。nn1. 上找靠山:n农场的股东是许老板、佟老板2个人。丁务源是许老板雇来的,自然和许老板走得近一些;而佟老板的关系则稍微远一些,也几乎栽在了佟老板的手里。在处理这两个掐着他乌纱帽的人的关系时,丁务源从他们身边最重要的人入手:许老板的许三太太,佟老板那未出嫁的女儿Miss佟,以及和三太太、Miss佟关系近的人。n(1)拉拢手段:n①送礼/财产性利益:电影一开场,丁务源给麻将桌的许三太太、佟老板以及其他2个人都给予了好处。给许三太太承办了小公子的12岁生日party、许老板的生日party。n②阿谀奉承:说好话的功夫是肯定有的;另外,邀请Miss佟到农场参观,把Miss佟画的画儿挂在农场的大厅等。n③满足他人未提出的需求:把秦妙斋、最后出现的“高富帅”介绍给Miss佟。n(2)效果:n这些女人会在许老板、佟老板跟前说自己的好话,同时也是自己的消息来源。许老板、佟老板几乎不去农场,看到的也不过是财务报表,除此之外,最大的消息来源就是在农场的自己人&自己身边了解农场情况的人:除了许三太太、Miss佟外,农场中的会计是佟老板的人——佟老板看到的是真金白银的利益,也以亏损为由让尤大兴来接替丁务源。n(3)运作模式:n向靠山纳贡--盘剥工人、通过其他渠道创收--默许工人侵占农场财产--经营不善,股东不悦--纳贡保命。nn2. 下拉圈子:n(1)工人圈子:n在运作模式种可以看到,丁务源虽然盘剥工人,(明着克扣工资,暗着麻将赢钱)但默许工人侵占农场财产,对工人的日常工作管理也非常宽松,甚至与其打成一片。(如:工期间打麻将)这样一来,工人自己的实际收入不见的减少,工作又没有那么辛苦,总体来说幸福指数是提高的,从丁务源到工人,大家互纳投名状,已经是一个利益链条了。n(2)马仔秦妙斋:n①金钱来源:丁务源本想从秦妙斋这里获得1万/年的租金,可是他却没有钱。n②讨好Miss佟:秦妙斋能够留下来的第二个原因,是丁务源用他来讨好Miss佟,维护好自己的上层关系网。n③排挤尤大兴:尤大兴的工作方式显然与农场所有人的风格不同,但能够带头反抗尤大兴的,只有秦妙斋。被尤大兴开除的4个农民,也就只会送送礼、走后门,带头闹革命的本事是没有的。nn3. 排挤对手:n以退为进:丁务源表面上是欢迎尤大兴的,没有明着去搞死尤大兴,而是看准了尤大兴和工人、秦妙斋玩儿不到一块儿,借着工人、马仔的力量来搞死尤大兴。他在交接工作上拖了较长的时间,说自己掉进了江里、看破人生、不想去争,“退”招明显,也避免了搞死尤大兴后,自己牵涉太多,没法跟许老板、佟老板交代。后来许三太太在许老板跟前说了好话,许老板发现需要制衡佟老板,召回丁务源;同时在尤大兴、工人快要搞死尤大兴时,最后他才漏出了狐狸尾巴,明着要让尤大兴出局。nn4. 私利为先:n这点在秦妙斋的身上体现的最为突出。对于丁务源来说,秦妙斋作为自己的马仔上述的3个用处:n①当丁务源发现秦妙斋可以搞定Miss佟时,尽管秦妙斋没有钱,但仍然把他留下了。n②当秦妙斋把Miss佟惹毛了以后,丁务源自己也遭遇了尤大兴,这个时候丁务源让秦妙斋走人的意义并不大,毕竟吃喝拉撒是农场的事儿;而如果让秦妙斋留下来,却有可能让秦妙斋来搞死尤大兴,所以秦妙斋仍然留在农场。n③丁务源重新掌权以后,按理说秦妙斋是立了头功的,以后在农场应该吃香的喝辣的,但是,第二天就被宪兵队给带走了。显然是丁务源通风报信的,因为此时的秦妙斋对于丁务源来说是有害无益:没钱交房租,还要白吃白喝;得罪了Miss佟,留下来是给自己埋地雷;政治斗争结束,要他已经没有用了。So 丁务源来了个“腾笼换鸟”,让宪兵队抓走了秦妙斋,来了个肯出1.5万/房租的单身高富帅,这个人至少会带来2个好处:现金流 & 搞定Miss佟。nn5. 尤大兴和尤太太:n①尤大兴的业务能力是很强的,可惜没有认识到其中的利益纠葛,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而不屑于纳投名状。被秦妙斋这条疯狗咬死,将许多成就留给了丁务源。丁务源是抓住了秦妙斋的把柄,让宪兵队把秦妙斋清走了;这一点比尤大兴直接了当地开除秦妙斋要高明得多。n②尤太太确实接地气一些,想要“上找靠山,下拉圈子”,但做得一塌糊涂,因为她也不懂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收了4个农民的鸡蛋,却搞不定事情,反而落下受贿的口实;没有认识到秦妙斋的可怕之处。“找靠山”就更不对了,寄希望于和自己站在对立面的丁务源。n③一方面,尤太太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看清事情的本质;另一方面,她和尤大兴的知识背景差异太大,算不上是贤内助,对尤大兴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就算看到了什么,尤大兴也未必听得进去。nn6. “人情-私利”分析:n(1)人情是手段,私利是目的:n这点很容易看清楚,丁务源对股东、股东身边的人、工人、秦妙斋等都有“人情”在,这些“人情”或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主任地位,或是为了作为消息来源,或是为了稳定管理体系,或是利用这个人本身来疏通关系、闹革命,都是有自己的目的在。n(2)目的达不到,人情即可抛:n① 对于秦妙斋,在上述“私利为先”中说的很清楚,在此不再赘述。n② 对于尤大兴、尤太太:这二人在来到农场时,丁务源多般讨好,也为自己争取到了较长的交接时间;而尤大兴被搞死的时候,丁务源也表现出了“人情”,但“私利”的目的已经很明显了,基本抛弃了“人情”。
创作不易,欢迎打赏!
2016年,范伟凭借《不成问题的问题》提名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并以此获奖。很多人都说出乎意料,甚至媒体报道的文章标题也频频使用“爆冷”字眼来表示惊讶
这是可以理解的。n毕竟,以前的演员、明星想要获奖或是出名,至少需要一首传唱度很高的歌或是主演一部优质的电影,而现在,只需要是漂亮的“小鲜肉”就可以了。n但是,作为一个几十年来认真塑造每一个角色的老演员而言,最佳男主实至名归。n这座金马不仅嘉奖了范伟的精湛演技,而且也鼓励一部分与娱乐圈绝缘,专心打磨演技,耐心表演的非明星演员。n这部电影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n相较于老舍先生在《微神》中写出的“我再晚死一会儿,便连住在你心里的希望都没有了”这样撕心裂肺的句子,《不成问题的问题》显得寡淡而悲凉。n“在中国的任何地方都是靠人情关系,而不是靠本事、靠业务、靠科学;一个人只有处事圆滑以及强大的人际背景关系,才可以在社会上寻求一席之地,否则,一切都无能无力。”n作为电影而言,影像极简,镜头克制。通过运用大量的中景镜头,表达客观,娓娓道来,宛如一部从白雾中走出的民国老电影。
虽然,中景有利于传达背景和角色关系,但是演员需要通过特写或是大特写捕捉人物的表情和神态,并将此传达给观众。n范伟很聪明地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和刻画弥补了镜头缺失,比如洗脚时,手指的小动作,透露了丁务源内心的波澜
范伟是由相声出道,他自己也坦言,虽然不做相声多年,但是依旧从这种表演形式中汲取营养,比如相声的节奏性对舞台表演的借鉴。n但是,范伟真正出名并被全国人民熟知,还是通过与赵本山合作的春晚小品和一系列农村喜剧题材的电视剧
范德彪、王木生、厨子。n在小品的舞台上,范伟一直是赵本山的配角。小品作为一个集中片段,需要演员有瞬间的爆发力,夸张的演出。特别是春晚小品,上台之后,短短数十秒,包袱就一定要响。就这一点而言,赵本山有着无可比拟的天赋和优势。n但是,电视剧与现实较为接近,需要时间的铺垫,也正是由于范伟在这些作品中独特的形象、幽默的语言、甚至其略带结巴、大舌头的讲话风格,受到观众的喜爱。n比如范德彪,虽然世故而圆滑、自负却又没有本事、喜欢耍小心眼、喜欢拍马溜须、欺软怕硬,但是人生坎坷,为人善良,对待亲人感情真挚而热烈。n虚构的人物却有着撕裂皮肉般的真实,在某种程度上,这类人就活在你我身边,或者,他就是你我的写照。n由于出演了大量的喜剧,人物刻画深入人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范伟饰演的“彪哥”是“东北第一保镖”。n但是,这也招致了一些“不良”后果。n我很清楚地记得,在2009年,我和父母去看《建国大业》,范伟饰演厨师,刚刚出场,还没有说一句台词,电影院里已是笑声一片
观众对于范伟,已经是非常脸谱化的认识,认为他就是喜剧演员,而且角色特质就是“憨”“傻”。对于一个致力于塑造角色多样性的演员来说,这是非常危险的。n喜剧,其精髓在“剧”。由人物的复杂性,多面化,推动剧情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通过冲突,误会等制造笑料。而不是借屎尿屁的网络段子,时不时摔一跤,或是装疯卖傻来硬生生地捅观众的胳肢窝。n因为人物立体,虚构的人物才能立的起来,他做的事才是理所应当,剧情发展才会合理。观众也不会产生“这个人物没死,是因为导演不让他死”的感觉。n其实,即便是春晚小品,范伟也尝试了多种角色,《拜年》中的村长,《红高粱模特队》的范老师
人物丰富,不拘泥于某一类角色,“可土可洋”。n就范伟本人而言,其实比较内敛,作为好友,老梁在做节目时曾说过
很多人,包括他本人,总说自己“不合时宜”。n“几年前,范伟做了好些个带着观众的电视访谈,‘就做了几次,我觉得特别崩溃’,他想象观众都在期待一个多幽默、多生动的人出现,但自己一说话,明显就冷场了。”n同时,也因为媒体对范伟以及其私生活知之甚少,在斩获金马之后的媒体发布会上,记者提不出什么问题而一度冷场。n但是,正如我之前所说,认真演戏,把演艺作为事业,不炒作的非明星,我称之为,演员。n随着层出不穷的综艺,真人秀的涌现,摄影机已经可以带着观众拍到明星家的卫生间,明星也非常识时务的塑造自己“亲民”的形象。n但是,缺少了神秘感的演员在演戏时,观众会难以忘记演员真实的样子,而对其演绎的角色失去认同感。n比如,邓超(就事论事,粉丝轻拍)。n不可否认,邓超在《烈日灼心》中表演出色,并获得了金爵奖。但是,我无法忘记在电影院里时不时传出的笑声。n他在一系列真人秀中,表现出的疼老婆,爱孩子,亲近粉丝,为人谦逊有礼貌的逗逼形象太过深入人心,而这种类型的人,在表现罪犯的挣扎时,又怎能不让观众出戏?
逐步回归到大荧幕后,可以看到范伟对角色的用心,并且在一点一点褪去“脑袋大脖子粗”的形象,例如在冯氏的商业片中,n为了表现《手机》里河南农民的形象,特地去河南农村,偶然看到了一个当地人的穿着,并作为沿用
农民不一定都是红配绿,或是头上裹一条毛巾,全国各地的农民,都各有风格。n再到《私人订制》里那个干部,已是游刃有余
与此同时,范伟接拍了很多青年的导演的文艺电影,打磨自己的演技n《跟踪孔令学》中的语文老师,一开始风度翩翩,侃侃而谈
最后,由于不堪小混混的骚扰,精神面临崩溃
拿捏得当。n帮助他获得影帝的《耳朵大有福》,范伟所饰演的王抗美,在下岗之后,生活困顿,整部电影上上下下也透露的心酸,但是主角依旧乐观豁达,面对妻子的病痛,女儿家庭不睦,努力坚强,这种真实感让观众笑中带泪。n影片最后,王抗美释放性的舞蹈,类似于《白日焰火》中廖凡的那一幕,让人百感交集。
所以,通过这几年的细心耕耘,获得金马影帝,水到渠成。n“今天站在这里,天时地利人和,差一点都不行。我要感谢天,感谢地,更要感谢人。我跟导演说过,这是一部容易被忽略的电影,拍得很淡,演得也很淡。”n这获奖感言也颇具几分风骨。n忘记春晚上那个缺心眼的胖子吧,金马影帝,不成问题。
许老爷和佟老板合伙投资开发了树华农场,丁务源是树华农场的主任。由于树华农场物产丰富却一直在赔钱,于是佟老板任命英国留学的博士尤大兴为新主任。
然而,借宿在树华农场、自称全能艺术家的秦妙斋,煽动工人把尤大兴赶了出去。
秦妙斋、尤主任、丁主任代表的是三种性格的人,秦妙斋是只吹牛逼没有本事,尤主任有本事却不懂人情世故,而丁主任则是最聪明的存在。
秦妙斋空有嘴上功夫,打牌输了,用花生米代替输钱;自称全能艺术家,但他所说的吟诗作画的本领根本没人见过;口口声声说房租在路上了,但至始至终都没交过一分钱;当朋友被抓,他就连忙表示帮不上忙。
即便如此,他还是暂时骗取了佟小姐的芳心,能够一吻芳泽。
但他的真实面目最终还是被识破了,他和佟小姐的爱情并没能持续多久。
当然,嘴上功夫也是一种能力。俗话说,外在决定两人能否在一起,内在决定两人在一起多久,他能给佟小姐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并让佟小姐愿意与他接吻,都说明他的表面功夫是过关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凭借外在美吸引对方,那么别人也很难发现你的内在美。
他是有点小聪明的,比如佟小姐问他“你怎么不问我为什么哭泣”,他连忙说“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时无声胜有声”。
当他批评佟小姐的画作惹她生气后,灵机一动就说“诗歌、绘画都不足以表达佟小姐的美”,顿时让佟小姐喜笑颜开。
再比如他还掌握了尤主任的三大莫须有的“罪行”:尤主任开除工人,让工人一家人没饭吃;尤主任排挤丁主任,差点让丁主任淹死;秦妙斋前手教唆工人给尤太太送礼,后手就怂恿工人诬陷尤主任行贿。
再比如大家说“你行你上”的时候,他又反驳说“好的美食家,不一定是好厨子”,就差没说“我评价个鸡蛋,还要会生蛋吗。我评价个冰箱,还要会制冷吗”了。
这一系列行为都说明秦妙斋是聪明的,但那是小聪明,算不上大智慧。
尤主任身为英国留学的博士,是有真本事的。他大公无私、雷厉风行,他初来乍到就提出办公室只能办公、停电了就立马去修、赶走不交房租的秦妙斋,即便被人诬陷的紧急时刻还不忘工作。
尤主任是极端的性格直,他在工作上丝毫不讲情面,对老员工说开除就开除,见到工人偷鸡蛋立马抓起来,还对工人的作息时间约法三章。
他不愿意说谎,当丁主任提出让他装病的时候,他选择了直接离开。
他的直脾气的结果就是得罪人,工人、秦妙斋在对比之下纷纷发现丁主任更好,于是揭露尤主任的三大“罪行”,将他赶跑。
其实老祖宗早就总结出了经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也就是说,“绝对的铁面无私”是不可取的,在公事和人情之间把握平衡才能长久。
丁主任表面上憨厚老实,其实是最聪明的。他的生存能力很强,尤主任走了,秦妙斋入狱了,唯有他岿然不动。
丁主任表面上人畜无害,能让所有人满意。其实,他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他老谋深算,大局在握。他扮猪吃老虎,四两拨千斤。
丁主任表面上和蔼可亲,其实内心戏是:“不是我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
电影中的其它角色,甚至包括观众都丝毫看不出来丁主任掌控了全局,所以这才是真正的掌控全局。如果都被别人看出来了,就不叫掌控全局了。
对于树华农场赔钱的事,丁主任心中早就有了打算,他不需要证明自己多有本事,他只需要证明那个英国留学的博士生不比自己强。不是我有多么优秀,全靠同行衬托得好。
对于工人,丁主任让他们把卖猪菜的钱自己留着;对工人偷鸡蛋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和工人一起打牌,“赢了拿走,输了认命”;给李会计钱买酒;还对工人说:“这里没有等级,只有朋友;这里没有主任,只有兄弟。”
这样的结果是,一旦尤主任开始改革,这群工人不能偷鸡摸狗了,即便丁主任不发话,这群工人都会主动去抵抗。你以为丁主任傻到和下属做朋友,其实他早就布好了局。
树华农场物产丰富,却总是赔钱,就不足为奇了,那是因为丁主任和工人监守自盗。然而如此严重的事情,丁主任又总是能完美地解决。
对于秦妙斋,丁主任更是把他当枪使。秦妙斋没交房租就住了下来,当尤主任赶他走的时候,都不用丁主任开口,他就会主动与尤主任作对。于是,丁主任就坐收渔翁之利。
当秦妙斋赶走尤主任之后,丁主任又从秦妙斋口中套话,确定他和吴教授有关系,表面上安抚他说“即使有关系,也没关系”,背地里却叫宪兵来把他抓走,名副其实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你以为丁主任傻到让秦妙斋免费租房,其实秦妙斋在丁主任面前只是一颗棋子,用完就可以弃了。
事实上,所有人在丁主任面前都是棋子而已。丁主任最厉害的一点在于,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他的棋子,他们都觉得丁主任是个老好人,对自己很好。
丁主任聪明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别人看不出来他聪明了。
真正的聪明人,是不会让你发现他聪明的,比如丁主任。如果你发现有人聪明,那说明他还不够聪明,比如秦妙斋。
可能我们一直对“老奸巨猾”有所误解,以往的影视剧,观众和主角很容易就看出某位角色老奸巨猾。其实,都被你看出来了就说明他只是小聪明。原因要么是演技不够,要么是导演和编剧水平不够。真正的老奸巨猾是不会让你发现的,往往是他在背后捅你一刀,你才恍然大悟:“啊,你真是老奸巨猾。”甚至可能临死前都不知道是谁下的手。
丁主任多次使用“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招数,比如尤主任要把秦妙斋赶走的时候,丁主任明知道秦妙斋要想办法对付尤主任了,却还以退为进:“活下来最重要,当不当主任一点不重要。”
他这一激将,秦妙斋立马就效率提高了很多。
甚至,丁主任说自己差点被淹死,这到底是真事还是谎言,只有他自己知道。
丁主任为什么要离开这么多天?真的是要处理急事?真的是掉进江里了吗?恐怕,他只是想隔岸观火、隔山观虎吧。
秦妙斋联合工人高喊“打倒尤主任”的时候,丁主任不出面制止,反而在事后当和事佬,为尤太太出谋划策,聪明得有点可怕。坏人秦妙斋来当,好人他来当。上一秒和秦妙斋称兄道弟,下一秒就叫宪兵来抓他,利用完了秦妙斋就将他之铲除,和古代的皇帝非常像,上一秒提拔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为将军,下一秒就赐你毒酒。
再比如丁主任事后站出来说:“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就是为了引导秦妙斋说“不能有同情心”。
丁主任不收房租就让秦妙斋住下来,导致后来秦妙斋反抗尤主任;丁主任还曾对秦妙斋洗脑,说“如果换了新主任,我们的艺术事业就无法搞下去了”“为了保护我们的艺术,反抗新主任”……丁主任做的一系列事情,都是在引导秦妙斋去对付尤主任。丁主任从来不是“为了艺术”,一直都是为了自己。丁主任引导秦妙斋,秦妙斋再去煽动工人。但丁主任从来没有很直白地叫秦妙斋去对付尤主任,正因为如此,表面上看起来秦妙斋、工人对付尤主任的事,和丁主任一点关系都没有,大家不知道丁主任才是幕后推手,大家依然觉得丁主任是个老好人,这也是为什么尤太太还去求助丁主任,实在是被卖了还帮人数钱。
再比如丁主任先是说要走,最后又说“一想起大家其乐融融的样子,我就不舍得离开了”。恐怕,他至始至终都没想过要走吧。
再比如丁主任叫尤主任装病,他知道尤主任不愿意撒谎,叫他装病他就会选择走人。但在大家看来,丁主任并没有赶走尤主任,只是叫他装病而已,是他自己要走的。实在是高明。
丁主任把欲擒故纵、欲拒还迎、欲取姑予、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柔克刚等手段已经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想要的东西从不会亲口要,他会让你主动送给他。他已经不仅仅是戏精了,而是人精。
我们观看电影的时候处于上帝视角,知道每个人的所作所为,所以对每个人每件事都很清楚。但电影里的角色是有视觉盲区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丁主任的真实面目。
其实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们就和电影里的观众一样被表象所迷惑,丁主任用许老爷打赏的钱来弥补账本的纰漏、不收租金就让秦妙斋住下来……我们会觉得他太好了,好得有点傻。
但看完整部电影,或者二刷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丁主任不只是不傻,反而是聪明绝顶,聪明得有点可怕。
三个人性格迥异其实也不难理解,尤主任刚从英国留学回来,不谙世事,不懂人情世故;秦妙斋在社会上跌打滚爬,练就了伶牙俐齿。不过他又和丁主任差远了,人们很容易就能识破他夸下的海口;丁主任则是在职场多年,可能他曾经也是尤主任,但在职场的打击下变得八面玲珑。
《不成问题的问题》堪称是“职场教科书”,树华农场就是职场或者官场的缩影。
丁主任代表的是圆滑的领导,什么事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他和下属搞好关系,对偷鸡摸狗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新领导来了,下属的利益受到侵犯,自然而然会去对付新领导。
尤主任代表的是实干派,他坚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铁面无私,不做表面功夫,专业能力超强,但情商太低,还没来得及展示自己的一身才华就被赶了出去。
事实证明,在我国,所谓的“实干”“规矩”“真本事”,在“人情”面前不堪一击。
1940年代的故事,在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适用,或许再过七十年也不会改变。
我们再进一步说,《不成问题的问题》不仅仅是对职场和官场的隐喻,更是整个中国的缩影。
丁主任是极端的圆滑,他是话里有话,笑里藏刀,所有人只是他计划的一部分。当寿生告诉他“佟老板想换个主任”时,甚至更早之前,丁主任就已经开始做准备。除了观看电影的观众之外,电影里的任何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实想法。
尤主任是极端的直率,他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毫不顾忌对方的感受。说好听点,他不拐弯抹角,你可以知道他在想什么。说难听点,他太傻了,所有心思都暴露无遗。
秦妙斋是介于丁主任和尤主任之间,他有时很圆滑,比如用花言巧语哄佟小姐,比如设计诬陷尤主任;他有时也很直率,很容易就相信了丁主任,很容易就被丁主任套话。或者说,秦妙斋在外人面前很圆滑,在丁主任面前很直率。这也正是丁主任的高明之处,他能让你觉得他是一个完全可靠,可以吐露心声的人。
丁主任是极端的圆滑,极端的老好人,极端的好好先生,好得有点可怕。他城府太深了,你都不敢和他深交,一不小心就成了他的棋子,成了他计划的一部分;尤主任是极端的直率,他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丝毫不会用言语来保护自己。
正是两位极端性格的人争锋相对,电影的冲突才如此强烈,让人震撼不已。倘若丁主任稍微直率一点,或者尤主任稍微圆滑一点,电影反而没那么好看了。
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还是在圆滑和直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比较好吧,如果能兼具丁主任的最强头脑、秦妙斋的伶牙俐齿、尤主任的精明能干就更好了。当然,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中的每个人有优点就有缺点。就单单想要学会丁主任的处世之道,也不是想学就能学会的,那可是丁主任几十年时间积累的成果。
再锋芒毕露的人,也会逐渐会被生活和时间磨平棱角。抛开专业技能不看,单看性格的话,或许尤主任再活十年,就成了秦妙斋。秦妙斋再活十年,就成了丁主任。
别碰脏钱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异国入侵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文/杨时旸)
笑声。如果说有什么内容贯穿了故事的始终,那就是丁务源独特的笑声。范伟并不是第一次使用这种他熟稔掌握的笑,只不过这一次,把它着重提出,大肆表现,几乎成为了这个故事最重要的“配乐”,如此精准地切中了这个故事的要害和精髓。那或许是一种只有中国人才可以会意的笑声,它由一种独特的喉音构成,震动发于胸腔,声音止于口唇,一切点到为止,既不是哈哈的开怀大笑,也不是呵呵的随意敷衍,充满节制,礼貌,木讷,老实本分,有卑躬屈膝的臣服,还有着能搞定一切的笃定,这种笑声更多的用来表态而非抒情,这矫饰的笑从抗战年代的小小农场一直可以贯穿到2017年当下的饭局、职场与官场,从未改变。所以,这个角色都穿着长衫的黑白电影其实有着独特的当代质感。
丁务源梳洗得当,有条不紊地喂了鱼,戴了表,让人们以为他是个颐指气使的老爷,毕竟刚刚他还挺着肚子站在窗边眺望,一转头,就变得低三下四,冲着镜子拍拍脸,说,“三太太,肥鸡和肥鸭都给您带来了。”媚态也需要排练。那是他第一次给自己装扮上谄媚又拿捏有度的笑,紧接着,他就开始让那种独特的笑声接连不断地出现在各个场合,和太太小姐们打牌的麻将桌,和工人们称兄道弟的牌九游戏中,又或者遇见莫名撞来的虚伪艺术家,甚至,面对那个即将把自己替换走的新主任时,他都一成不变地凭借这一款独到的笑化解一切,主子的差使也好,农民的狡黠也罢,哪怕面对留洋博士的义正辞严和不通世故,他都能应对自如,这卑微和自我贬损的笑声成了武器,柔和克掉了多杀钢铁的棱角,流水又消化了多少坚硬的石头。
《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异质性和中国特征都如此突出,突出的原因并不只是因为黑白影像,也不只因为那些层山叠嶂和流云如泻的远景,更多的是因为这部文人片中指涉的问题——一种绝对中国式的问题,从空间上说,它只会出现在中国,一种由东亚儒家内里生发出的独特人情世故,混杂着一些政治背景造就的浑浊麻烦,从时间上讲,那些问题从未被解决,绵延无尽,故事写的是抗战年代,而看看当下呢?如果让故事里的人换身衣裳,涂上色彩,很多东西都可以原封不动地搬演,过去的事体却掷地有声地激起了当下的回音。更绝妙的是,电影对于这些问题的呈现方式本身,也仍然都是中国式的,深藏不漏,机锋隐遁,充满留白和意会,一切都在揣度之中,人们会意,微笑,摇头,轻声慨叹,然后茫然四顾。问题其实被呈现得尖锐又绝望,但却完全没有愤怒的指摘、锋利的批判,也没有居高临下,而是润物无声地端出一角,一截,一片,然后让人们自己在头脑中拼贴出全貌,那边边角角都是溃烂,全貌怎样,可想而知。这是中国知识分子表达观念和介入现实的一种独特口气。
这个三段论的故事,从技术上讲,符合现代标准的编剧守则,平衡,打破平衡,又回到平衡,从精神层面上讲,却又有趣地暗合着东方式的心态和定律,看着一切几近崩塌,即将巨变的当口,莫名其妙的,锐角的转折就变成了一道温润的弧线,事情渐渐复归原点,一切怎样开始,一切就怎样结束。开场的时刻,作为农场主任的丁务源给三太太备了鸡鸭,讨来了给小少爷做寿的差事,为太太分忧,到了结尾,依然给太太带了鸡鸭鱼肉,又讨了给老爷做寿的差事,依旧让太太频频点头,甚至还顺带着准备给小姐说门亲事。风暴都在茶杯里,而且都已是旧事,他又成了一个隐忍的好人,一切都处于一种超稳定结构之中,任何力量都无从撼动。
故事中的三个人背后是三群人,虽然他们之间互相抵牾,制约和冲突,但却意外构成了这个超稳定三角形的三个支点。
第一段故事有关丁务源,交代了这个人的一切秉性,对上谄媚,对下压榨,他做得颇有分寸,那媚里也不是完全无骨的令人恶心,还总有一份稍稍挺括的尊严和身段,但又绝对尊卑分明;那些压榨却也涂抹了一层称兄道弟的义气,他使着小坏,让那些穷苦汉子们给自己送钱,转头就拍拍握握,用一点言语上的亲昵和小恩小惠的钱财让对方对自己感恩戴德,所以,从这个段落,所有人都能看出,丁务源诠释了一种独特又精准的面貌——圆滑。在中国,这不被认为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但也绝不被视作一种需要鄙夷的劣行,在普遍的人群中,这一切被私下认同,被当成一种生存哲学承认下来。那个农场得以运转,都被认为是由于这种圆滑的运作而维系的,是这样才润泽了一些关节,以至于没有崩塌,不至拮据,但也无法盈利,一切浮于微妙。
第二段有关秦妙斋,显然,这个虚妄的青年形象是那个战时年代,变革时期,新旧文化冲突中生长出的奇异果实,如果说,丁务源是一个圆滑的市侩,那么秦妙斋就是一个经典的无赖。事情至此,两个人产生了绝妙的化学反应。秦妙斋一度是丁务源的麻烦,成为了让丁务源深陷危机的直接原因,但最终,他却成为了解救者。两人借着酒劲儿互相称颂着彼此的仁义道德。无赖救了市侩,那谁是受害者呢?显然是尤大兴。
尤大兴在最后一段中以变革者登场以失意者落幕,一个浸淫于西方的规则至上主义者,一种凌厉的处事方式,企图分辨对错是非,像一种无法抵挡的变革强音,但有趣的是,他娶了个旧式的妻子,一种秉持着圆滑价值观的女人。这块空降的石头,最终被一滩内外交融的污水化解掉了。
这故事里最绝妙的点题之笔都被小心翼翼地藏在了不经意的对白里。丁务源慨叹着念叨,“苟且性命于乱世,有命活着就好。”这是他价值观的根基。最后出了乱子,农民在外面扮演暴民,伪知识分子在那里表演正义,一个市侩的领导者缩头缩脑地等待渔翁之利,多少事情都是如此同样的模型呢?此刻,丁务源对尤太太讲,“我们先不问对错是非,先把事情解决了,好吧?”引得女人拼命点头称是。最坏的事情就藏在这一去一往的互动里,我们有一种文化,就是不问是非黑白,只求息事宁人,进而维护一种表面上的稳定,但每一次的敷衍和调和都给下次爆发积攒了更猛烈的弹药,更致命的是,人们都被如此的权宜之策搅乱了是非观,变成了一群刁蛮的无赖,然后,当权者又以这些底层者的刁蛮和不开化作为借口,拒绝给予他们权利和平等的对待,一切都陷入死循环,而到底又是谁和什么造就了这样混沌的困局?这才是《不成问题的问题》所提出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一个小小的农场,一条完整的人际关系链,一个人间微缩模型,它可以无限扩展,成为隐喻更大地界的小小标本。
这故事中的人物时常因为光影的缘故成了剪影,远远的,人们都虚了脸面和身段,轮廓和轮廓对话,有时,一切又都陷入一片黑暗,声音和声音对话,一切值得玩味的内容都在这片模糊不清之中氤氲。一切都不用彻底明说,也都没人完全说明,意涵暧昧复杂,就如同丁务源那独特的笑声,只靠意会。
三太太在开场时疑惑地问,一切都那么好,可这农场为什么就不能盈利呢?到故事收场,她还在问着同样的问题。她的困惑很真诚,毕竟,她与真实世界如此隔膜,或许有人觉得,那个农场里的世界,注定如此混沌下去,如果想真的解决问题,只能期盼一种革命式的暴烈行动,比如,那个正义的尤大兴就是这样想的,但终有一天,人们会发现,那暴烈的行动发生之后,等尘埃落定,一切仍然会回到那种超稳定结构的旧态之中。这问题成不成问题?
(本文首发“枪稿”公号,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我在重庆喝了点酒,夜里坐渡船回来,打起了瞌睡,竟然掉进了江里,我在江里飘了一夜,却一直没有醒来,被河水冲到了下游。第二天早上,江边的农民救了我上来,我在那村上住了两天,体力恢复了才往回走。后来我走了好长的山路,一路辗转才归,,这路上,我想了很多,这农场的主任不给我做,也就罢了。”
电影三分之二处,一向分外严谨的丁务源满身狼狈,给秦妙斋讲述自己这段时间的失踪。这段笔记小说一样的奇遇,在原著中并无体现。
原著中的丁务源同样失踪了一阵,但当他回来时,“已把副主任弄到手”。
那个步步为营、试图营造秩序的丁务源,在此时,被一个卷入意外的、荒诞失序的丁务源所取代了,这个恍恍惚惚的丁务源,像是从当下的时代和自身的逻辑中挣脱了出来,非理性而又极度理性,如超脱于世的审视者般,质疑了意义和存在。
虽然几秒后,当秦妙斋说出“我有办法斗倒尤主任”时,丁务源又迅速回归了算计,可这短暂的出离,或许就是时光的裂口。
身处于时代中的老舍先生,对一切都是有看法,有答案的。丁务源无能钻营,可恨,秦妙斋虚伪空洞,可笑,尤大兴有能力,肯实干,却斗不过麻木贪婪的一众人。对丁务源最终的胜利,他更是有着旗帜鲜明地嘲讽与憎恶。“他们就像没开化的虫子一样,只知道吃喝偷懒。”尤大兴的话,非常能代表原著的精神。它所给出的,是对一个麻木、糟糕时代的批判书。
而如今,六七十年过去,当距离产生,那个时代所自带的动荡与不安被呈现出来,答案和立场就很难那么鲜明了。那个处处谋划的丁务源会在淌过一条小溪时,对手下人说:“苟且性命于乱世,有一口气活着就好。” 而彼时四下静谧,树低水长。
小人物的钻营和挣扎,放到动荡的时代中去,就多了无可奈何。
还有一处改动。
在原著中,秦妙斋单独路过农场,就留宿了下来。而电影中,多了一个神秘的“吴教授”,这人跟秦妙斋一起下船,说了句“你帮我看着行李”,然后就消失无踪。
这个吴教授再无人提及,直到最后,丁务源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了这件事,秦妙斋又因为那个吴教授的失踪而被捕,这个设置的荒诞感非常强。这一笔的延伸,或许也是当代的创作者回望那个时代时,所感觉到的不确定和无序的浓缩。
“都扯了也没有关系,我会给你画!我给你画那碧绿的江、赭色的山、红的茶花、雪白的大鸭!世界上有那么多美丽的东西!”
微妙的氛围中,我们会感觉到,即便是一无是处、坑蒙拐骗的秦妙斋,说着这样的话时,眼睛里也是闪闪发光。至少有一秒钟,他自己也相信了自己说的是真的。
在原著中纯属批判的话语,落到电影中时,就展现出丰富性。这样的段落还有很多,现代性被体现为多义性。
原作中数语带过的股东家眷们,如今也被以工笔勾勒了出来。从他们身上,我们得以窥见农场外整个时代的社会秩序——农场内的小秩序来说,对错是鲜明的,然而到近乎混乱的大秩序中,就并非如此了。
“咱不管谁好谁歹,谁是谁非。”丁务源的这句话,在原著中是小人物的辩白,而到电影中,成了一句无奈何的留白。
“向上的路是极难走的。理智上的崇高的决定,往往被一点点浮浅的低卑的感情所破坏。情感是极容易发酒疯的东西。”这是原著中的一段话。而电影在展现这一层面时,试图给出一个小小的问号——即便如此,在这辛苦的人世中,一切是否值得些原谅呢。
当年封闭空间内,带有很强象征意味的警世寓言,在有了时代的视角后,被酿作人情世事的浮世绘。而两个时代的作者,也在这样的互闻中形成了交流。
《不成问题的问题》这部电影很好地浓缩了职场、官场的处事哲学,也就是男一号丁务源的处事哲学:上找靠山,下拉圈子,排挤对手,私利为先——而这一切,都是披着人情的外衣在进行。即:人情是手段,私利是目的;目的达不到,人情即可抛。nn1. 上找靠山:n农场的股东是许老板、佟老板2个人。丁务源是许老板雇来的,自然和许老板走得近一些;而佟老板的关系则稍微远一些,也几乎栽在了佟老板的手里。在处理这两个掐着他乌纱帽的人的关系时,丁务源从他们身边最重要的人入手:许老板的许三太太,佟老板那未出嫁的女儿Miss佟,以及和三太太、Miss佟关系近的人。n(1)拉拢手段:n①送礼/财产性利益:电影一开场,丁务源给麻将桌的许三太太、佟老板以及其他2个人都给予了好处。给许三太太承办了小公子的12岁生日party、许老板的生日party。n②阿谀奉承:说好话的功夫是肯定有的;另外,邀请Miss佟到农场参观,把Miss佟画的画儿挂在农场的大厅等。n③满足他人未提出的需求:把秦妙斋、最后出现的“高富帅”介绍给Miss佟。n(2)效果:n这些女人会在许老板、佟老板跟前说自己的好话,同时也是自己的消息来源。许老板、佟老板几乎不去农场,看到的也不过是财务报表,除此之外,最大的消息来源就是在农场的自己人&自己身边了解农场情况的人:除了许三太太、Miss佟外,农场中的会计是佟老板的人——佟老板看到的是真金白银的利益,也以亏损为由让尤大兴来接替丁务源。n(3)运作模式:n向靠山纳贡--盘剥工人、通过其他渠道创收--默许工人侵占农场财产--经营不善,股东不悦--纳贡保命。nn2. 下拉圈子:n(1)工人圈子:n在运作模式种可以看到,丁务源虽然盘剥工人,(明着克扣工资,暗着麻将赢钱)但默许工人侵占农场财产,对工人的日常工作管理也非常宽松,甚至与其打成一片。(如:工期间打麻将)这样一来,工人自己的实际收入不见的减少,工作又没有那么辛苦,总体来说幸福指数是提高的,从丁务源到工人,大家互纳投名状,已经是一个利益链条了。n(2)马仔秦妙斋:n①金钱来源:丁务源本想从秦妙斋这里获得1万/年的租金,可是他却没有钱。n②讨好Miss佟:秦妙斋能够留下来的第二个原因,是丁务源用他来讨好Miss佟,维护好自己的上层关系网。n③排挤尤大兴:尤大兴的工作方式显然与农场所有人的风格不同,但能够带头反抗尤大兴的,只有秦妙斋。被尤大兴开除的4个农民,也就只会送送礼、走后门,带头闹革命的本事是没有的。nn3. 排挤对手:n以退为进:丁务源表面上是欢迎尤大兴的,没有明着去搞死尤大兴,而是看准了尤大兴和工人、秦妙斋玩儿不到一块儿,借着工人、马仔的力量来搞死尤大兴。他在交接工作上拖了较长的时间,说自己掉进了江里、看破人生、不想去争,“退”招明显,也避免了搞死尤大兴后,自己牵涉太多,没法跟许老板、佟老板交代。后来许三太太在许老板跟前说了好话,许老板发现需要制衡佟老板,召回丁务源;同时在尤大兴、工人快要搞死尤大兴时,最后他才漏出了狐狸尾巴,明着要让尤大兴出局。nn4. 私利为先:n这点在秦妙斋的身上体现的最为突出。对于丁务源来说,秦妙斋作为自己的马仔上述的3个用处:n①当丁务源发现秦妙斋可以搞定Miss佟时,尽管秦妙斋没有钱,但仍然把他留下了。n②当秦妙斋把Miss佟惹毛了以后,丁务源自己也遭遇了尤大兴,这个时候丁务源让秦妙斋走人的意义并不大,毕竟吃喝拉撒是农场的事儿;而如果让秦妙斋留下来,却有可能让秦妙斋来搞死尤大兴,所以秦妙斋仍然留在农场。n③丁务源重新掌权以后,按理说秦妙斋是立了头功的,以后在农场应该吃香的喝辣的,但是,第二天就被宪兵队给带走了。显然是丁务源通风报信的,因为此时的秦妙斋对于丁务源来说是有害无益:没钱交房租,还要白吃白喝;得罪了Miss佟,留下来是给自己埋地雷;政治斗争结束,要他已经没有用了。So 丁务源来了个“腾笼换鸟”,让宪兵队抓走了秦妙斋,来了个肯出1.5万/房租的单身高富帅,这个人至少会带来2个好处:现金流 & 搞定Miss佟。nn5. 尤大兴和尤太太:n①尤大兴的业务能力是很强的,可惜没有认识到其中的利益纠葛,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而不屑于纳投名状。被秦妙斋这条疯狗咬死,将许多成就留给了丁务源。丁务源是抓住了秦妙斋的把柄,让宪兵队把秦妙斋清走了;这一点比尤大兴直接了当地开除秦妙斋要高明得多。n②尤太太确实接地气一些,想要“上找靠山,下拉圈子”,但做得一塌糊涂,因为她也不懂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收了4个农民的鸡蛋,却搞不定事情,反而落下受贿的口实;没有认识到秦妙斋的可怕之处。“找靠山”就更不对了,寄希望于和自己站在对立面的丁务源。n③一方面,尤太太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看清事情的本质;另一方面,她和尤大兴的知识背景差异太大,算不上是贤内助,对尤大兴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就算看到了什么,尤大兴也未必听得进去。nn6. “人情-私利”分析:n(1)人情是手段,私利是目的:n这点很容易看清楚,丁务源对股东、股东身边的人、工人、秦妙斋等都有“人情”在,这些“人情”或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主任地位,或是为了作为消息来源,或是为了稳定管理体系,或是利用这个人本身来疏通关系、闹革命,都是有自己的目的在。n(2)目的达不到,人情即可抛:n① 对于秦妙斋,在上述“私利为先”中说的很清楚,在此不再赘述。n② 对于尤大兴、尤太太:这二人在来到农场时,丁务源多般讨好,也为自己争取到了较长的交接时间;而尤大兴被搞死的时候,丁务源也表现出了“人情”,但“私利”的目的已经很明显了,基本抛弃了“人情”。
创作不易,欢迎打赏!
2016年,范伟凭借《不成问题的问题》提名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并以此获奖。很多人都说出乎意料,甚至媒体报道的文章标题也频频使用“爆冷”字眼来表示惊讶
这是可以理解的。n毕竟,以前的演员、明星想要获奖或是出名,至少需要一首传唱度很高的歌或是主演一部优质的电影,而现在,只需要是漂亮的“小鲜肉”就可以了。n但是,作为一个几十年来认真塑造每一个角色的老演员而言,最佳男主实至名归。n这座金马不仅嘉奖了范伟的精湛演技,而且也鼓励一部分与娱乐圈绝缘,专心打磨演技,耐心表演的非明星演员。n这部电影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n相较于老舍先生在《微神》中写出的“我再晚死一会儿,便连住在你心里的希望都没有了”这样撕心裂肺的句子,《不成问题的问题》显得寡淡而悲凉。n“在中国的任何地方都是靠人情关系,而不是靠本事、靠业务、靠科学;一个人只有处事圆滑以及强大的人际背景关系,才可以在社会上寻求一席之地,否则,一切都无能无力。”n作为电影而言,影像极简,镜头克制。通过运用大量的中景镜头,表达客观,娓娓道来,宛如一部从白雾中走出的民国老电影。
虽然,中景有利于传达背景和角色关系,但是演员需要通过特写或是大特写捕捉人物的表情和神态,并将此传达给观众。n范伟很聪明地通过对细节的捕捉和刻画弥补了镜头缺失,比如洗脚时,手指的小动作,透露了丁务源内心的波澜
范伟是由相声出道,他自己也坦言,虽然不做相声多年,但是依旧从这种表演形式中汲取营养,比如相声的节奏性对舞台表演的借鉴。n但是,范伟真正出名并被全国人民熟知,还是通过与赵本山合作的春晚小品和一系列农村喜剧题材的电视剧
范德彪、王木生、厨子。n在小品的舞台上,范伟一直是赵本山的配角。小品作为一个集中片段,需要演员有瞬间的爆发力,夸张的演出。特别是春晚小品,上台之后,短短数十秒,包袱就一定要响。就这一点而言,赵本山有着无可比拟的天赋和优势。n但是,电视剧与现实较为接近,需要时间的铺垫,也正是由于范伟在这些作品中独特的形象、幽默的语言、甚至其略带结巴、大舌头的讲话风格,受到观众的喜爱。n比如范德彪,虽然世故而圆滑、自负却又没有本事、喜欢耍小心眼、喜欢拍马溜须、欺软怕硬,但是人生坎坷,为人善良,对待亲人感情真挚而热烈。n虚构的人物却有着撕裂皮肉般的真实,在某种程度上,这类人就活在你我身边,或者,他就是你我的写照。n由于出演了大量的喜剧,人物刻画深入人心,在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认为范伟饰演的“彪哥”是“东北第一保镖”。n但是,这也招致了一些“不良”后果。n我很清楚地记得,在2009年,我和父母去看《建国大业》,范伟饰演厨师,刚刚出场,还没有说一句台词,电影院里已是笑声一片
观众对于范伟,已经是非常脸谱化的认识,认为他就是喜剧演员,而且角色特质就是“憨”“傻”。对于一个致力于塑造角色多样性的演员来说,这是非常危险的。n喜剧,其精髓在“剧”。由人物的复杂性,多面化,推动剧情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通过冲突,误会等制造笑料。而不是借屎尿屁的网络段子,时不时摔一跤,或是装疯卖傻来硬生生地捅观众的胳肢窝。n因为人物立体,虚构的人物才能立的起来,他做的事才是理所应当,剧情发展才会合理。观众也不会产生“这个人物没死,是因为导演不让他死”的感觉。n其实,即便是春晚小品,范伟也尝试了多种角色,《拜年》中的村长,《红高粱模特队》的范老师
人物丰富,不拘泥于某一类角色,“可土可洋”。n就范伟本人而言,其实比较内敛,作为好友,老梁在做节目时曾说过
很多人,包括他本人,总说自己“不合时宜”。n“几年前,范伟做了好些个带着观众的电视访谈,‘就做了几次,我觉得特别崩溃’,他想象观众都在期待一个多幽默、多生动的人出现,但自己一说话,明显就冷场了。”n同时,也因为媒体对范伟以及其私生活知之甚少,在斩获金马之后的媒体发布会上,记者提不出什么问题而一度冷场。n但是,正如我之前所说,认真演戏,把演艺作为事业,不炒作的非明星,我称之为,演员。n随着层出不穷的综艺,真人秀的涌现,摄影机已经可以带着观众拍到明星家的卫生间,明星也非常识时务的塑造自己“亲民”的形象。n但是,缺少了神秘感的演员在演戏时,观众会难以忘记演员真实的样子,而对其演绎的角色失去认同感。n比如,邓超(就事论事,粉丝轻拍)。n不可否认,邓超在《烈日灼心》中表演出色,并获得了金爵奖。但是,我无法忘记在电影院里时不时传出的笑声。n他在一系列真人秀中,表现出的疼老婆,爱孩子,亲近粉丝,为人谦逊有礼貌的逗逼形象太过深入人心,而这种类型的人,在表现罪犯的挣扎时,又怎能不让观众出戏?
逐步回归到大荧幕后,可以看到范伟对角色的用心,并且在一点一点褪去“脑袋大脖子粗”的形象,例如在冯氏的商业片中,n为了表现《手机》里河南农民的形象,特地去河南农村,偶然看到了一个当地人的穿着,并作为沿用
农民不一定都是红配绿,或是头上裹一条毛巾,全国各地的农民,都各有风格。n再到《私人订制》里那个干部,已是游刃有余
与此同时,范伟接拍了很多青年的导演的文艺电影,打磨自己的演技n《跟踪孔令学》中的语文老师,一开始风度翩翩,侃侃而谈
最后,由于不堪小混混的骚扰,精神面临崩溃
拿捏得当。n帮助他获得影帝的《耳朵大有福》,范伟所饰演的王抗美,在下岗之后,生活困顿,整部电影上上下下也透露的心酸,但是主角依旧乐观豁达,面对妻子的病痛,女儿家庭不睦,努力坚强,这种真实感让观众笑中带泪。n影片最后,王抗美释放性的舞蹈,类似于《白日焰火》中廖凡的那一幕,让人百感交集。
所以,通过这几年的细心耕耘,获得金马影帝,水到渠成。n“今天站在这里,天时地利人和,差一点都不行。我要感谢天,感谢地,更要感谢人。我跟导演说过,这是一部容易被忽略的电影,拍得很淡,演得也很淡。”n这获奖感言也颇具几分风骨。n忘记春晚上那个缺心眼的胖子吧,金马影帝,不成问题。
许老爷和佟老板合伙投资开发了树华农场,丁务源是树华农场的主任。由于树华农场物产丰富却一直在赔钱,于是佟老板任命英国留学的博士尤大兴为新主任。
然而,借宿在树华农场、自称全能艺术家的秦妙斋,煽动工人把尤大兴赶了出去。
秦妙斋、尤主任、丁主任代表的是三种性格的人,秦妙斋是只吹牛逼没有本事,尤主任有本事却不懂人情世故,而丁主任则是最聪明的存在。
秦妙斋
秦妙斋空有嘴上功夫,打牌输了,用花生米代替输钱;自称全能艺术家,但他所说的吟诗作画的本领根本没人见过;口口声声说房租在路上了,但至始至终都没交过一分钱;当朋友被抓,他就连忙表示帮不上忙。
即便如此,他还是暂时骗取了佟小姐的芳心,能够一吻芳泽。
但他的真实面目最终还是被识破了,他和佟小姐的爱情并没能持续多久。
当然,嘴上功夫也是一种能力。俗话说,外在决定两人能否在一起,内在决定两人在一起多久,他能给佟小姐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并让佟小姐愿意与他接吻,都说明他的表面功夫是过关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凭借外在美吸引对方,那么别人也很难发现你的内在美。
他是有点小聪明的,比如佟小姐问他“你怎么不问我为什么哭泣”,他连忙说“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时无声胜有声”。
当他批评佟小姐的画作惹她生气后,灵机一动就说“诗歌、绘画都不足以表达佟小姐的美”,顿时让佟小姐喜笑颜开。
再比如他还掌握了尤主任的三大莫须有的“罪行”:尤主任开除工人,让工人一家人没饭吃;尤主任排挤丁主任,差点让丁主任淹死;秦妙斋前手教唆工人给尤太太送礼,后手就怂恿工人诬陷尤主任行贿。
再比如大家说“你行你上”的时候,他又反驳说“好的美食家,不一定是好厨子”,就差没说“我评价个鸡蛋,还要会生蛋吗。我评价个冰箱,还要会制冷吗”了。
这一系列行为都说明秦妙斋是聪明的,但那是小聪明,算不上大智慧。
尤主任
尤主任身为英国留学的博士,是有真本事的。他大公无私、雷厉风行,他初来乍到就提出办公室只能办公、停电了就立马去修、赶走不交房租的秦妙斋,即便被人诬陷的紧急时刻还不忘工作。
尤主任是极端的性格直,他在工作上丝毫不讲情面,对老员工说开除就开除,见到工人偷鸡蛋立马抓起来,还对工人的作息时间约法三章。
他不愿意说谎,当丁主任提出让他装病的时候,他选择了直接离开。
他的直脾气的结果就是得罪人,工人、秦妙斋在对比之下纷纷发现丁主任更好,于是揭露尤主任的三大“罪行”,将他赶跑。
其实老祖宗早就总结出了经验: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也就是说,“绝对的铁面无私”是不可取的,在公事和人情之间把握平衡才能长久。
丁主任
丁主任表面上憨厚老实,其实是最聪明的。他的生存能力很强,尤主任走了,秦妙斋入狱了,唯有他岿然不动。
丁主任表面上人畜无害,能让所有人满意。其实,他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他老谋深算,大局在握。他扮猪吃老虎,四两拨千斤。
丁主任表面上和蔼可亲,其实内心戏是:“不是我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辣鸡!”
电影中的其它角色,甚至包括观众都丝毫看不出来丁主任掌控了全局,所以这才是真正的掌控全局。如果都被别人看出来了,就不叫掌控全局了。
对于树华农场赔钱的事,丁主任心中早就有了打算,他不需要证明自己多有本事,他只需要证明那个英国留学的博士生不比自己强。不是我有多么优秀,全靠同行衬托得好。
对于工人,丁主任让他们把卖猪菜的钱自己留着;对工人偷鸡蛋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和工人一起打牌,“赢了拿走,输了认命”;给李会计钱买酒;还对工人说:“这里没有等级,只有朋友;这里没有主任,只有兄弟。”
这样的结果是,一旦尤主任开始改革,这群工人不能偷鸡摸狗了,即便丁主任不发话,这群工人都会主动去抵抗。你以为丁主任傻到和下属做朋友,其实他早就布好了局。
树华农场物产丰富,却总是赔钱,就不足为奇了,那是因为丁主任和工人监守自盗。然而如此严重的事情,丁主任又总是能完美地解决。
对于秦妙斋,丁主任更是把他当枪使。秦妙斋没交房租就住了下来,当尤主任赶他走的时候,都不用丁主任开口,他就会主动与尤主任作对。于是,丁主任就坐收渔翁之利。
当秦妙斋赶走尤主任之后,丁主任又从秦妙斋口中套话,确定他和吴教授有关系,表面上安抚他说“即使有关系,也没关系”,背地里却叫宪兵来把他抓走,名副其实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你以为丁主任傻到让秦妙斋免费租房,其实秦妙斋在丁主任面前只是一颗棋子,用完就可以弃了。
事实上,所有人在丁主任面前都是棋子而已。丁主任最厉害的一点在于,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他的棋子,他们都觉得丁主任是个老好人,对自己很好。
丁主任聪明的程度,已经达到了别人看不出来他聪明了。
真正的聪明人,是不会让你发现他聪明的,比如丁主任。如果你发现有人聪明,那说明他还不够聪明,比如秦妙斋。
可能我们一直对“老奸巨猾”有所误解,以往的影视剧,观众和主角很容易就看出某位角色老奸巨猾。其实,都被你看出来了就说明他只是小聪明。原因要么是演技不够,要么是导演和编剧水平不够。真正的老奸巨猾是不会让你发现的,往往是他在背后捅你一刀,你才恍然大悟:“啊,你真是老奸巨猾。”甚至可能临死前都不知道是谁下的手。
丁主任多次使用“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招数,比如尤主任要把秦妙斋赶走的时候,丁主任明知道秦妙斋要想办法对付尤主任了,却还以退为进:“活下来最重要,当不当主任一点不重要。”
他这一激将,秦妙斋立马就效率提高了很多。
甚至,丁主任说自己差点被淹死,这到底是真事还是谎言,只有他自己知道。
丁主任为什么要离开这么多天?真的是要处理急事?真的是掉进江里了吗?恐怕,他只是想隔岸观火、隔山观虎吧。
秦妙斋联合工人高喊“打倒尤主任”的时候,丁主任不出面制止,反而在事后当和事佬,为尤太太出谋划策,聪明得有点可怕。坏人秦妙斋来当,好人他来当。上一秒和秦妙斋称兄道弟,下一秒就叫宪兵来抓他,利用完了秦妙斋就将他之铲除,和古代的皇帝非常像,上一秒提拔出生入死的好兄弟为将军,下一秒就赐你毒酒。
再比如丁主任事后站出来说:“是不是有点过分了”,就是为了引导秦妙斋说“不能有同情心”。
丁主任不收房租就让秦妙斋住下来,导致后来秦妙斋反抗尤主任;丁主任还曾对秦妙斋洗脑,说“如果换了新主任,我们的艺术事业就无法搞下去了”“为了保护我们的艺术,反抗新主任”……丁主任做的一系列事情,都是在引导秦妙斋去对付尤主任。丁主任从来不是“为了艺术”,一直都是为了自己。丁主任引导秦妙斋,秦妙斋再去煽动工人。但丁主任从来没有很直白地叫秦妙斋去对付尤主任,正因为如此,表面上看起来秦妙斋、工人对付尤主任的事,和丁主任一点关系都没有,大家不知道丁主任才是幕后推手,大家依然觉得丁主任是个老好人,这也是为什么尤太太还去求助丁主任,实在是被卖了还帮人数钱。
再比如丁主任先是说要走,最后又说“一想起大家其乐融融的样子,我就不舍得离开了”。恐怕,他至始至终都没想过要走吧。
再比如丁主任叫尤主任装病,他知道尤主任不愿意撒谎,叫他装病他就会选择走人。但在大家看来,丁主任并没有赶走尤主任,只是叫他装病而已,是他自己要走的。实在是高明。
丁主任把欲擒故纵、欲拒还迎、欲取姑予、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柔克刚等手段已经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想要的东西从不会亲口要,他会让你主动送给他。他已经不仅仅是戏精了,而是人精。
我们观看电影的时候处于上帝视角,知道每个人的所作所为,所以对每个人每件事都很清楚。但电影里的角色是有视觉盲区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丁主任的真实面目。
其实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们就和电影里的观众一样被表象所迷惑,丁主任用许老爷打赏的钱来弥补账本的纰漏、不收租金就让秦妙斋住下来……我们会觉得他太好了,好得有点傻。
但看完整部电影,或者二刷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丁主任不只是不傻,反而是聪明绝顶,聪明得有点可怕。
总结
三个人性格迥异其实也不难理解,尤主任刚从英国留学回来,不谙世事,不懂人情世故;秦妙斋在社会上跌打滚爬,练就了伶牙俐齿。不过他又和丁主任差远了,人们很容易就能识破他夸下的海口;丁主任则是在职场多年,可能他曾经也是尤主任,但在职场的打击下变得八面玲珑。
《不成问题的问题》堪称是“职场教科书”,树华农场就是职场或者官场的缩影。
丁主任代表的是圆滑的领导,什么事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他和下属搞好关系,对偷鸡摸狗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新领导来了,下属的利益受到侵犯,自然而然会去对付新领导。
尤主任代表的是实干派,他坚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铁面无私,不做表面功夫,专业能力超强,但情商太低,还没来得及展示自己的一身才华就被赶了出去。
事实证明,在我国,所谓的“实干”“规矩”“真本事”,在“人情”面前不堪一击。
1940年代的故事,在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适用,或许再过七十年也不会改变。
我们再进一步说,《不成问题的问题》不仅仅是对职场和官场的隐喻,更是整个中国的缩影。
丁主任是极端的圆滑,他是话里有话,笑里藏刀,所有人只是他计划的一部分。当寿生告诉他“佟老板想换个主任”时,甚至更早之前,丁主任就已经开始做准备。除了观看电影的观众之外,电影里的任何人都不知道他的真实想法。
尤主任是极端的直率,他会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毫不顾忌对方的感受。说好听点,他不拐弯抹角,你可以知道他在想什么。说难听点,他太傻了,所有心思都暴露无遗。
秦妙斋是介于丁主任和尤主任之间,他有时很圆滑,比如用花言巧语哄佟小姐,比如设计诬陷尤主任;他有时也很直率,很容易就相信了丁主任,很容易就被丁主任套话。或者说,秦妙斋在外人面前很圆滑,在丁主任面前很直率。这也正是丁主任的高明之处,他能让你觉得他是一个完全可靠,可以吐露心声的人。
丁主任是极端的圆滑,极端的老好人,极端的好好先生,好得有点可怕。他城府太深了,你都不敢和他深交,一不小心就成了他的棋子,成了他计划的一部分;尤主任是极端的直率,他不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丝毫不会用言语来保护自己。
正是两位极端性格的人争锋相对,电影的冲突才如此强烈,让人震撼不已。倘若丁主任稍微直率一点,或者尤主任稍微圆滑一点,电影反而没那么好看了。
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还是在圆滑和直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比较好吧,如果能兼具丁主任的最强头脑、秦妙斋的伶牙俐齿、尤主任的精明能干就更好了。当然,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这也是为什么电影中的每个人有优点就有缺点。就单单想要学会丁主任的处世之道,也不是想学就能学会的,那可是丁主任几十年时间积累的成果。
再锋芒毕露的人,也会逐渐会被生活和时间磨平棱角。抛开专业技能不看,单看性格的话,或许尤主任再活十年,就成了秦妙斋。秦妙斋再活十年,就成了丁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