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Martin Scorsese: A Journey(14页、22页、53页、94页、111页) 2、Virgin Film Scorsese(18页) 3、The Scorsese Connection(22页) 4、Scorsese’s Men: Melancholia and the Mob(26页、32页、103页) 5、The Philosophy of Martin Scorsese(44页) 6、The Scorsese Psyche on Screen:Roots of Themes and Characters in the Films(89页、98页)
A Personal Journey with Martin Scorsese Through American Movies(1997) Martin Scorsese: Interviews(1999) Martin Scorsese : A Biography(2007) Scorsese by Ebert(2008,罗杰·伊伯特所写的马丁影评集) Martin Scorsese's America(2009) The Passion of Martin Scorsese(2010) The Collaborations of Martin Scorsese and Robert De Niro(2010) Martin Scorsese(2010,电影手册出版社) Conversations with Scorsese(2011)等等。
Scorsese by Ebert为罗杰·伊伯特关于马丁电影的影评集,2008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还有像古拉尔尼克与斯科塞斯合作的《蓝调百年之旅》(Martin Scorsese Presents the Blues : A Musical Journey)2005年已经在内地翻译出版,毕志飞竟然直接选择无视之。当我翻回“论文创新点”部分,我又发现毕志飞先生信誓旦旦地要对斯科塞斯的电影音乐做“一定的摸索和尝试”。
导演 导演 导演你是不是缺钱钱钱钱钱钱钱钱钱
我们是搞事 搞事 搞事 搞事 搞事的骚年
带着你脑残的乐色梦想
麻溜儿给我的滚出这个电影圈
人们 都说 这电影很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烂
有不少天真影迷 大学生也被强制观看
那些超级尴尬的弱智桥段
瞬间让我觉得好难好难
(RAP段落)
怎么办 怎么办
爸爸妈妈说滚蛋滚蛋
叔叔阿姨说NO NO NO NO
哥哥姐姐也说算了算了
隔壁组里认识我的豆瓣鹅告诉我
为了出气应该把导演的狗腿打折!必须打折!
我也是这么想的!
首先,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毕导本人,或者是他指定在这里的人。八九不离十吧。
我看了一些评论,先不说那些五分好评是否水军使然。但随手翻了几个五分评的账号新号居多,而差评账号大多是活跃已久的活生生的账号。。。这些都不重要!
看了大部分你对那些差评的抵触和辩解。在此,我表达一下。任何一部电影都无法取悦所有观众(你也不要辩解这些给差评的人都不是真正的观众),即使世界级的好片子也有不喜欢的观众。但你却见不得别人说它的不好,何必呢?心胸呢?气度呢?动不动就发一个所有专家研讨会的帖子强迫大家认可,有意思吗?片子的好坏是大家说了算还是所谓一帮专家说了算?一部片子你取悦的是广大观众还是那些“专家”?还动不动就和网友撕逼,真心感觉你的公关策略很Low。再者,实事求是的说,片子我看过,正能量和朝气是有,但是一部电影优秀与否是单纯靠情怀和正能量赋予的吗?每个片子在每个人眼里都有它的优缺点。好多给你差评的人基本都是从审美的角度给出的结论。比如桥段的俗套,剪辑的凌乱,台词的生硬,这些是实实在在的硬伤!你可以不认可,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也没有谁说过他可以代表大众,他们都是发表个人见解而已。你又何必狗急跳墙的和他们对掐撕逼呢?就你在评论区的这些表现其实并没有给片子带来什么积极影响,相反,大家只觉得你输不起,听不得批评,患得患失,度量就落了下风。
十二年磨一剑又如何,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能说你觉得这么多年的辛苦没有换来大家认可就怪大家不好。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一叶障目当局者迷。你依然可以赚取所剩无几的情怀和正能量自我安慰。大家依然可以百家争鸣。
毕志飞以一敌众的勇气值得敬佩,他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行事风格,让人们好奇,这究竟是何方神圣?
点开他的个人简介,我们得知,他是北京电影学院硕士,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
简介中还有一句极为亮眼的话:“撰写了博士论文《艺术与商业融合的不懈探索——马丁·斯科西斯导演研究》,被誉为是国内对美国导演马丁·斯科西斯研究最为全面、深入的一项研究。”
看到“最全面、深入”这几个字眼后,我们今天的枪手灰狼坐不住了,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忠实拥趸,他在孔夫子旧书网里找到了这篇论文,并让店家寄了顺丰到付。毕志飞挺厉害,足足写了172页,读完后,我们的灰狼整个人都不好了。
百度百科搬运工毕志飞
作者|灰狼
作者简介:与毕志飞同为电影学博士,被电影耽误了半生的理工科硕士,现为西南某高校教师,曾在加拿大游学,运营【映画台湾】的三个臭皮匠之一。目标是未来能跻身毕志飞一代的导演行列。
十一黄金周,我最期盼的不是院线的新片,而是一个来自湖北襄樊的快递。
这份快递里装的,就是传说中迄今国内最权威的马丁·斯科塞斯论文,它的作者叫毕志飞。
作为马丁·斯科塞斯的忠实粉丝,我对这篇论文渴望已久;作为一名电影学博士,我对毕志飞先生惺惺相惜;作为同在海外游学过的一份子,我对他走访美国各大高校和电影机构的经历深感兴趣。我希望能在这篇划时代的论文中找寻更多的一手材料,期待能从中读到更别致的观点,为此我斋戒三日、沐浴熏香,方才捧起这传说中的论文。
但是,当我翻开论文第一页,画风就突然不对了。
饶是我再放低期待,也没料到毕志飞博士竟然是个“搬运工”,在我们这一行,研究电影史的博士们都戏称自己是“史料的搬运工”。搬运工也分三六九等,高级一点的是外文资料搬运工,中间的是故纸堆搬运工,再次之是二手资料搬运工,而毕志飞是百度百科搬运工。
我记得在母校的电影学硕士班,同学们为了争抢写哪个导演而吵得面红耳赤。他们的论文我看过不少,除了页数少点之外,都比毕志飞的这篇写的好。
有一点我可以确定,如果我当初把一个导演研究的选题送到导师那里,被当场毙掉是小事,没准还会被踢两脚。
博士论文写导演研究是个不成文的禁忌,因为导师担心我们写成毫无营养的加长版硕士论文。我周边的博士们没人敢这么干,能干出这事的,我只见过毕志飞。
然而毕志飞先生,竟然在我们最高的学府——北京大学,通过了导师首肯,通过了博士开题,还通过了最后答辩。
更恐怖的是,在拜读完整篇论文之后,我吃惊地发现此君电影史视野、理论素养、甚至外语水平都低于一个普通文科博士的及格线(我暂且不提他那读不通顺的英文摘要)。然而他竟然是“第一个从北京电影学院考入北京大学的全日制博士”。
我瞬间凝固了。
作为一名博士,最基础的应该是搜集文献的能力。在这篇论文的参考文献部分,中文图书有108部,中文期刊86篇,英文文献9部。嗯,只有9部,于是我试着把他所有的英文注释摘录出来:
1、Martin Scorsese: A Journey(14页、22页、53页、94页、111页)
2、Virgin Film Scorsese(18页)
3、The Scorsese Connection(22页)
4、Scorsese’s Men: Melancholia and the Mob(26页、32页、103页)
5、The Philosophy of Martin Scorsese(44页)
6、The Scorsese Psyche on Screen:Roots of Themes and Characters in the Films(89页、98页)
这6部外文书的13个引注,就是毕志飞所有的外文引用了,这些注释大都是些无关痛痒的琐碎信息,基本上是为了做注而做注。等等!不对!不应该是9部外文书吗?其他的跑哪儿去了?
我前前后后核对了5遍,仍然只有6部英文书的引注,参考文献上的1、6、8条在正文中神奇地消失了……
太不可思议了!
如果按每页两个注释来计算,毕志飞140页正文中的注释总量应该不低于260个,13个英文注释,按比例来算不到5%。
我想说,很多中国电影史的博士论文,外文注释率也能超过5%。
毕志飞博士怎么也算是喝过洋墨水的人啊,何况他的这篇文章“得到中国留学基金委的资助,期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电影电视广播系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走访了美国纽约大学、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环球电影制片厂等著名美国电影院校和机构”。有这些让人眼馋的天时地利,他只做出了5%的数据……
这让我开始怀疑国外学术环境,也开始怀疑人生。
外文的论文、杂志、报纸文献总该有点吧?有点外文网站链接也行啊!然而参考文献里一概没有。那个,别告诉我一个留洋的博士不会使用国外搜索引擎!
我不是专业研究马丁·斯科塞斯的学者,连我都知道在毕志飞写博士论文的2010-2011年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外文读物业已出版,譬如:
A Personal Journey with Martin Scorsese Through American Movies(1997)
Martin Scorsese: Interviews(1999)
Martin Scorsese : A Biography(2007)
Scorsese by Ebert(2008,罗杰·伊伯特所写的马丁影评集)
Martin Scorsese's America(2009)
The Passion of Martin Scorsese(2010)
The Collaborations of Martin Scorsese and Robert De Niro(2010)
Martin Scorsese(2010,电影手册出版社)
Conversations with Scorsese(2011)等等。
毕志飞在文献综述中是这样写的:“在著作中,在国外大约有十本关于马丁·斯科西斯的著作,有的偏重于艺术分析,也有的偏重于美学和文化分析,大多出版于上个世纪,最新出版的一本著作是2007年由美国肯塔基大学出版社的美国学者马克·科纳德写作的《马丁·斯科西斯的哲学》,之后到目前并没有新著问世。”
当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的毕志飞!
真相是,在毕志飞撰写博士论文的时间点,关于马丁·斯科塞斯的国外出版物仅英文版就不下50本,而在2007年到2011年之间出版的英文书籍也不下10本。
就算你在德克萨斯大学图书馆没找到,也拜托在美国亚马逊上查一下嘛!
Scorsese by Ebert为罗杰·伊伯特关于马丁电影的影评集,2008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还有像古拉尔尼克与斯科塞斯合作的《蓝调百年之旅》(Martin Scorsese Presents the Blues : A Musical Journey)2005年已经在内地翻译出版,毕志飞竟然直接选择无视之。当我翻回“论文创新点”部分,我又发现毕志飞先生信誓旦旦地要对斯科塞斯的电影音乐做“一定的摸索和尝试”。
我极少见国内电影学者研究电影音乐,当真是勇气可嘉,然而当我读到相关的部分,发现毕志飞竟然连《愤怒的公牛》中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间奏曲这样通俗的例子也举不出来。
让人哭笑不得的毕志飞!
《蓝调百年之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如此来说,毕志飞这篇论文基本上就是对国内旧有的中文资料文献的堆砌了。
即使这样,这篇文章堆的也很没水平。
我不喜欢揭人伤疤,我只说事实。
整篇论文164页,主干部分有5章,第一章写老马生平(28页),第二章是剧作和叙事(19页),第三章为视听语言(28页),第四章是所谓的美学文化分析(28页),第五章是关于中国电影的思考(24页)。
换句行话来说,这就是典型的学术八股,酸腐臭气扑面而来,分类框架之野蛮粗陋,估计连电影学硕士们看到都直摇头。
毕志飞在论文中将马丁·斯科塞斯定义为“商业体制内的作者导演”,通篇都在围绕“艺术与商业的融合”这一含糊命题做文章。按我说这样的导演多了去了,弗兰克·卡普拉、威廉·惠勒、霍华德·霍克斯、奥逊·威尔斯、曼凯维奇他们统统都是。
围绕马丁·斯科塞斯的一些极其重要的线索也被毕志飞先生无视了,比如说他曾经深受美国地下电影和实验电影的影响——马丁曾无数次提到雪莉·克拉克(Shirley Clarke)对自己的影响,而他早期的作品也有很强的实验倾向。
别告诉我你真的懂马丁·斯科塞斯!
我心中的那个马丁·斯科塞斯,是努力将传统类型和现代元素、将古典叙事和现代电影技法进行综合的那个人。
斯科塞斯的电影的确有很多的现实主义元素,但是能将《纽约,纽约》和《纯真年代》这样的影片也解释成现实主义(第42页)的,我只见过毕志飞!
我只能期待毕志飞博士从理论深度上高屋建瓴了。
但是,毕志飞在运用叙事学、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和接受美学等理论的时候,频频引用的都是二手文献。我可以列举一下,像彭吉象先生的《影视美学》、童庆炳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教程》、宋家玲老师的《影视艺术心理学》,仅上述三本书的引用数量就超过了全注释的5%。
这些本科教学课本固然经典,然而一个博士对本科教材有如此强烈的依赖感,那么他童年肯定缺失了什么。(我不是瞎说,我只是按照毕志飞的逻辑运用了一下精神分析。)
在第104页,毕志飞是这样表述的:“依照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如果要对意大利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进行一个分析的话,那就是崇尚艺术,而且崇尚现实主义理念。”
我也可以这么说,如果要对毕志飞的无意识进行一个分析的话,那就是在黑马丁·斯科塞斯,而且是一个高级黑。
毕志飞可以把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与劳拉·穆尔维的窥淫癖式凝视频频套在斯科塞斯头上(通常这都是电影学博士们在论文写作中极力要避免的倾向),那么我也可以把肛门期坏乳房这些套在毕志飞头上。
同样是法国片,《朱尔与吉姆》《广岛之恋》后的括弧用了法文,《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后的括弧却用了英文。
我想一个电影学博士一定是很懂视听语言的,毕竟常常拉片子嘛,何况还是十年磨一剑的导演。
毕志飞很努力,在文中贴了不少截图,亲手画了部分影片的机位图(画的当然是奇丑无比)和分镜表,但是我没搞懂他忙活这么多有什么实际效果,除了凑页数。
毕志飞手绘的《禁闭岛》机位图。
文中是这么总结的:“复杂的镜头调度不是在炫技,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和影片内容很好地统一在一起,有效帮助了主题与故事的传达”。
这种话都是废话,这种所作所为,就是在注水。如果视听语言掌握的好,他的《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就不会如此挨骂了。
搞了半天,他只看到《穷街陋巷》《好家伙》《纯真年代》中的那几个经典长镜头,这些段落早就是妇孺皆知的课堂教案。
我说你至少得提一下《愤怒的公牛》《好家伙》里出色的滑动变焦(Dolly Zoom)吧?
毕志飞接着写道:“在《出租车司机》结尾特拉维斯大开杀戒的一场戏末尾,用了特殊俯拍长移动镜头,这种镜头角度在那个年代是很少应用的。”(第61页)
然而熟悉电影史的人都知道,这种镜头在弗里茨·朗和奥逊·威尔斯那个年代都已经司空见惯了。
而在第四章“新好莱坞电影的主将”一节中,毕志飞横向比较了斯科塞斯和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以及弗朗西斯·科波拉,大量堆砌出来的人物生平让我再次确认他是一个百度百科搬运工。
我到底发现了毕志飞的一项优点,那就是第五章“马丁·斯科西斯艺术与商业融合的策略分析及关于中国电影的思考”的写作。在这里,他擅长的官样文件和学术八股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可这部分(至少有17页)跟马丁·斯科塞斯有毛关系?
有人说毕志飞不久要进广电总局,我觉得这事很靠谱,那些骂他电影还想当导演的人你们得注意了!
还有,毕志飞先生写东西的文风是这样的:
短短四句话,三句话用“这部电影”四个字打头,感情他跟老外说英文的时候,每句话开头一定是I(我),一定是这样的。
如果毕志飞先生要进电影局工作,日后行事恐怕还得更严谨一些。因为我在文章中不幸发现了几处错误:
在第47页他如此写道:“影片(《赌城风云》)的开始是一场汽车爆炸的戏,斯克西斯饰演的赌场大佬罗斯坦衣着光鲜地上了汽车,但随后汽车发生爆炸。”然而,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知道这个角色是罗伯特·德尼罗演的。
在第85页则出现了这样的句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2010年《禁闭岛》中的表演可以说是他继凭借《血钻》获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之后的又一新的突破。”
毕志飞博士竟然将小李子得奥斯卡的时间提前了9年。飞沙风中转,小李子的梗从今天开始由你接了。
“对马丁·斯科西斯最全面、深入的一项研究”,《艺术与商业融合的不懈探索——马丁·斯科西斯导演研究》这篇论文注定难以被超越。
凭借它,毕志飞通过了盲审,通过了毕业答辩,从北京大学这座殿堂级学府拿到了博士学位。
这样的奇迹,不知道几百年后才能重现第二次。
因此我决定收藏这篇论文,这是我从网上买的,16块+23运费,和你那部电影的票价差不了多少。
所以别怪我没晒票根。
豆瓣上的2.0评分我也没有做贡献。
最后我需要感谢毕志飞先生没有将博士论文交付出版社,今天我手里的就是限量版。
豆瓣读书栏也少了一个2.0的评分,应该是皆大欢喜的吧。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2022年回来,推荐下年末国产动漫片,附上影评,请大家支持好作品,为好作品拉分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40215/?dt_dapp=1
一个跳梁小丑,一群腐烂的专家,一个让中国电影发展倒退十年的政府机构,一群二傻子投资者,请大家记住所有相关者的名字,博导,硕导,主任,专家………
作为一个学电影的人,看到这出闹剧真的心都寒了,五千万够多少有才的学生完成他们的梦想,我们学校学电影的,拍个东西连场地都租不起,灯光自己DIY,舔着脸跟我说没有钱。
大年初一估计一群无辜群众又要被骗钱,还有很多人估计好奇花个几块钱去捧场,搞不好牛B后台还要强迫某些人群去把投资的损失补回来,希望大家能一起抵制这种电影。
看完电影后,我的影评就一句话:毕志飞请你滚出电影圈!(虽然你爬了十二年都还爬在圈边边…)
不好意思,我申明下,我对毕导演没有任何个人恩怨,他最多就是水平烂一点,脑子秀一点,怀揣着自己的自负和半瓢水的功夫出来丢人现眼了一次。人家烂人家的我没有权利叫人家滚,有的是比他烂的,只是没舞台烂。真正该滚的是那群背后的人(金鸡奖你家开的?),相信大家都知道是哪些人,可惜考虑了下我国现状,该滚的人滚不了,我们这些屌丝就只好把气撒在这些脑秀头的傻缺身上了!挺可悲…
还有水军称大博士拍的实验电影,艺术电影,我们土看不懂,但是当代大部分电影属art for commerce 类别,不是fine art,不是画画写小说,一支笔就够你倒腾的,你的电影消耗着大量社会资源。如果你真是所谓实验电影,那请你尊重Fine Art,把投资人的五千万吐出来,如果你真觉得自己一心搞艺术,请不要在观众给你负面评论,院线撤档的时候跑来哭票房,一的一言一行十足是个跳梁小丑
最后还得说下,任何一个阶层,组织,社会机构都不是单层次的,演艺圈只不过是在社会的焦点下,本身又是名利场,才会让大部分老百姓觉得乱乱乱乱乱,你一导演,不好意思,看你这片子的水平你也配不上叫导演,用这种初中生水平的人物解析,片面的去讲一个那么大的话题,不好意思您真不了解演艺圈,您对演艺圈的了解程度和天天在家里抠脚看新闻联播的大叔一个水平,真是可笑死了(你是把观众都当小孩了吧?你自己当观众爸爸?讲大灰狼小白兔呢吧?“是呀是呀,我知道大灰狼Si坏蛋,小白兔多kuo爱纯洁呢,”————原谅我的精分…凸^-^凸)谢谢你的十一条主线人物,但是全片看下来这部片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都没有,只有你自己的意淫,所有男女主角都是你自己脑中的幻想,而且让我诧异的是作为一个那么多年高等教育的人,你的想象是那么匮乏和不切实际,你离生活太远,你离艺术更远,你这辈子最好的选择就是留校当老师(好像已经是了吧?),混混日子,偷偷摸摸祸害下中国教育(反正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已经那么烂了),别出来丢人现眼了……
一般拍烂片的导演都尽量不去关注网上评论,你骂随你骂,闷声发大财。实在忍不住了,就找几个影评人大V威胁一下,发个律师函什么的。但你又不是人民日报,还敢直接对豆瓣开炮,这让我不禁产生了好奇心。于是我就想先上网看看专家怎么说,没想到颠覆了我的三观!
先是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不仅评价超高,还邀请导演参评金鸡奖。
然后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赵卫防老师,说章回体标题起得特别好。
然后是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剧作家赵葆华,这部电影给2016年的中国影坛带来了新气象,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然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唐金楠:这个片子可能是一个电影人的指南,电影人的入行指南。
后面还有无数无数,甚至包括大家敬重的大旗虎皮李洋老师,看得我真的有点怀疑人生,怀疑豆瓣上的用户是不是真的是被影片烂片的外表所迷惑了。
看一下导演资料,北电的硕士,北大的博士,虽然学的是理论,但也算是中国电影最高学府的专业人士。片子还得了个美国加州帝王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虽然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个电影节,但种种迹象让我越来越懵逼。
巴豆我一直是个严谨的人,严谨到“钱难赚屎难吃”这种话我一般都不说,因为钱难赚我知道,但没吃过屎,不敢说屎难吃。这个强迫症带给了我很多困扰,朋友骂烂片时我经常骂不出口,举反面例子的时候不时卡壳,只能靠真的去看一遍烂片来应对,为此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让我如何困惑,那何不去看看?更何况只花了8块钱,周末的电影院居然就被我包场了呢。
下面我就简单直白说下感悟:这个电影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一星电影,槽点密布,基本是个偶像剧版道德说教PPT,旁白根本停不下来,人物极多,但都没什么屌用。
在98分钟里,片子讲了十几个人物的故事,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支离破碎,各个人物除了是同班同学基本没什么关联。其中涉及包养小白脸,御姐,夫前目犯,狗奴调教,白洁等种种令人遐想的元素。虽然演员一个赛一个的丑,但不怎么露肉,每次要借机上位,都被一个义正言辞的老师或领导用新闻联播的口吻对她作规劝。你这是在侮辱我!
戏份最多的女演员叫冷成疯,一看就是脸上动了三百多刀,整得人都有点变形了,却一直在追求“表演的梦想”,甚至死活要从美国跑来中国学表演,接受中国导演潜规则,多么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
不过现在很多人看电影习惯性地讨论三观,这电影多少有点廉价版道德说教,某些人给两星也可以理解。
但这个导演的自恋是彻底没救了,这个电影是他自编自导自演还自己旁白的,里边哪都有他那副万年便秘的脸,甚至没有他的时候,也要让其余角色提到他的谆谆教诲。我甚至怀疑之前的官方海报都是他自己做的……
怎么样,这配色有没有中老年表情包的感觉?
哦对了,他不仅自编自导自演自旁白,还作词作曲了这部电影的主题曲,我们欣赏下。
SNH48 - 逐梦演艺圈
逐梦 逐梦 逐梦演艺圈圈圈圈圈圈圈圈圈圈圈圈
我们是纯洁纯洁纯洁纯洁纯洁的少年
带着我从小的美丽梦想
要成为一名伟大而骄傲的演员
人们 都说 演艺圈很乱乱乱乱乱乱乱乱乱乱乱乱
有不少流氓导演色制片人也容易被骗
那些被曝光的丑闻坏蛋
瞬间都让我觉得好难好难
……
……
希望听歌的你至少坚持到1分30秒,虽然前面的主歌就令人毛骨悚然,但后面的那段RAP才是整首歌的灵魂所在。
据说这首歌由于太过难听,原唱SNH48也拒绝承认这首歌,而且没有拍摄MV,但这怎么能行的,律师函也花不了多少钱。
如果现在你还健在,肯定也和我一样,对毕导的多才多艺感到痛彻心扉的绝望,发自肺腑的无助。而且,传闻毕导是搞房地产的,影片就是在他海南的地产里拍的。不过这部号称投资五千万的电影,连演员片酬都没有。难道全塞钱给电影专家了?
否则赵卫防老师为何把一个叫做“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不说”这种三年前网络梗的标题称为好的章回体标题?您对得起我买的《香港电影史》吗?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哪怕我再异想天开,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你们好歹也是全国第一流电影学校的教授,这电影拍得怎么样,心理没一点逼数吗?拍马屁拍成这样,好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