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郝蕾金燕玲曲隽希李文波张紫淇韩佳娟赵阳李至强黄尚禾杨均柏吕冬梅王亚楠闫肃
类型:剧情家庭导演:杨荔钠 状态:HD 年份:2019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7.1分热度:85 ℃ 时间:2024-06-11 19:34:31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春潮》的出现、片中母女关系之崩坏、中国式家庭之病态,它们都不是一场突然意外。
早于杨荔钠的《春潮》,杨明明的《柔情史》、相梓的《再见南屏晚钟》,都在探讨母女共处一室时的尴尬、痛苦、撕裂,时时刻刻渴望诀别,一刀两断。
这三部作品,都是出自女性导演之手,且主人公的父亲,均处于缺席状态(《再》的父亲被设置为同性恋),母亲不可避免地,把“我为什么生下你”之类的恶毒诅咒,口头禅般,挂于嘴边。中老年家长逃不掉的信神佛爱社团唱赤歌,都有相应的篇章表现。
影迷会从《春潮》中,看到不少似曾相识的东西。由于关系过于紧张僵化,饰演妈妈的金燕玲和饰演女儿的郝蕾,早已没有了沟通交流的可能。她们共居一室,却隔岸喊话,视彼此为空气。被不少人诟病的小朋友(郝蕾的女儿)口白,就在于角色设置迫使她表现出过于早熟,不得不以小大人形象出现,充当姥姥与母亲的缓冲地带,当传话枢纽站。
如此断言显然过于武断,杨荔钠的编排,不免会让人想起杨德昌《一一》中,金燕玲面对家庭生活幻灭、信佛无果的几场掏心戏。她不相信自己是恶人,也不知道家庭生活为何沦落到如此地步。
从东北图们往事走来的余虹,她放任自己的情感漂泊,与母亲保持礼貌、克制和顺从,实际上是以铁一般的冰冷沉默,去对抗病态亲情——唯有结尾处,安排郝蕾来了一段长长的台词秀。在玻璃窗户的倒影下,她对着城市的街灯,更像是在与自己倾诉对话。更有人发现,病床上的氧气面罩,早已脱落一旁。
也就是说,哪怕到了昏迷成植物人的关口,女儿还是无法面对母亲,不愿把赤诚或恶毒的话语,真的传入对方耳中,或潜意识。
我老了。我累了。
《春潮》里,你听不到这样认输的话,更不用奢谈“我也在乎你”,“我也爱你”之类的告慰姿态。
这一场经年旷日的鏖战,只有一方死去,才会真正宣告终结。
《春潮》的最大挑战,是把母亲来比作祖X,呈现干巴枯燥、三十年没有性生活的病态共生。《我和我的XX》里,是“一刻也不能分离”,“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略显刻意安排的结尾告白之后,紧接着中年人大合唱,为XXXX献礼。显然,痴迷赤歌、一心信佛的精神暴力犯母亲,与痛苦失声、何以为家的头牌记者,她们虽是母女,却无法踏入同一条历史河流。
郝蕾的意识里,不希望下一代,重复自己和母亲的命运羁绊,又无可奈何地,只能把女儿留在自己母亲身边,抚养长大。爱如春潮涌来,它似乎象征着过去的大河冰封,得到了万花嬉春的消解。但放置在2020年的当下,果真会如此么——春潮?赤潮?或是黑潮?
电影有意模糊了父亲的形象。他一方面是母亲口中的暴露狂和流氓犯,一方面又是女儿口中,教会她成为女人,上了女性第一课的暖心慈父。同一个男人,两个如此冲突的形象,母女各执一词,正是《春潮》最为矛盾的症结所在。
是否真有一名男性,能完好地结合这两样人设形象,他既可以耍流氓,也可以期待女儿长大。如果母亲仅是信口雌黄,睚眦必报,她的问题已经病入膏肓,完全不知为何而活。想想看,她揭发了丈夫,又斗垮了女儿,这么左的红色老太太,不正是李南央(李锐之女)笔下,母亲范元甄的噩梦形象。《春潮》中的母亲,又不至于泯灭人性至此,她还会照顾孙女,也能追求夕阳红情感。一味靠金燕玲的港台腔台词,去表现言语之左之恶毒,似乎还欠缺足够的说服力。
如果说,金燕玲的南方姑娘外来者身份,实有蹊跷。那回到东北的郝蕾,确实在脸上写满了在轮下的疲惫。那个没有流落南方河流,四处漂泊的女大学生,最终选择了一份无望的媒体工作,无法发声,失去喉舌,摇摆于没有责任和稳定感的生活。
同样离谱的,还有收集海洋生物声音,溯巨流河往北而来的台湾人,他混搭着娄烨的《推拿》故事而来,撩动着两个中女的心弦声,戏份之少,功能之强,委实不可思议。杨荔钠同样拿了《春梦》中的神鬼狐仙之元素,不时以一红衣女子伫立水中央之类的恐怖气息,令本片平添某种诡异气氛。结果,《春潮》只是一部再写实不过,反映家庭关系无法调和、全面崩盘的剧情片。
女儿对母亲的话语术嗤之以鼻孔,拒绝表达意见。导演设置了另外两套话语术,作为排列比对。它反映在学校冒出来的一名朝鲜族小同学,他们家中恩爱,载歌载舞,自带表演属性。台湾来客,以随身听录制的声音,春风化雨,温暖疲惫女性之心灵。
只是如此刻意堆叠,令《春潮》作为结尾的潮水满溢,无尽奔跑,更显臃肿。
不难发现,影片的冲突故事,更多来自元素的反复暗示,而非人物之间,真正的刀枪交锋。一旦如此,《春潮》就陷入了昏沉的节奏,令人希望它快点结束——反正不会有结果,也不可能有结果。这一代又一代人的果子,终该由她们自己吞下,烂在肚子里。
《春潮》,一部讲述三代女性在同一屋檐下,互相隐忍,失语,对抗,爆发的原生家庭故事。
郝蕾饰演的母亲郭建波,是一位纪实报刊新闻主编,由于职业原因,看尽人间世过多的负面和复杂,用一心扑向工作的劲头,来掩盖母亲带给自己的控制和崩溃,但同时也忽略了自己女儿的成长。
金燕玲饰演的姥姥纪明岚,她好面子,话痨,但也乐于助人,居委会大妈形象,但私底下却对生活自怨自艾,对亲人控制欲极强。
小女孩郭婉婷,年少无知,变成了家中自然的调和剂,但原本无忧无虑的她,却在成长中发现了家庭的周遭与不堪。
三位女性构成的失衡家庭,缺失着男性的空间,这样看似不正常的家庭结构,却在导演贴地飞行的纪实镜头语言下,让我们看到了万千原生家庭的母女关系,甚至隔代关系间的矛盾和摩擦。
郝蕾的演技,不需要我多铺陈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同时有两条命,一条命是给表演艺术的,一条是给生活和自己生命本身的。
对于表演一直充满热情和信仰的郝蕾,她勇于尝试在影视作品中,大胆挑战不同的角色,以达到自我突破,同时也让观众在荧幕上看到,和生活完全不一样的郝蕾。
郝蕾一直认为,真正好的表演,不是你释放专业演技,而是你要演人。所以在看不同时期郝蕾的作品,最后留在观众印象里,都是她饰演的丰满人物,以及那个人物下蕴藏的深刻故事。
当然,表演表演,表面的容颜,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演的方向。随着时间沉淀着年龄,郝蕾也在选角时,希望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现阶段状态和年纪的角色。依然是郝蕾的原话,她说,什么年纪,就得演什么样的戏。
所以当《春潮》剧本放到郝蕾手中时,她从《春潮》看到三代人共生的人生轨迹,决定选择出演《春潮》。
结果当然是郝蕾依然没有让人失望,她在影片中大部分看似冷漠的表演,光眼神泛起的一丝泪花,就能让观众感受到郝蕾饰演的人物背后,压负着多么沉重的一段往事和挣扎。
影片当然也有矛盾冲突明显的戏份,当我们都以为人物要排山倒海发泄时,我们却看到郝蕾用极为收敛的表演,把原本要火山喷发的情绪,积压在有限的台词里,通过饱满的情绪演绎出来,呈现的效果,更能让观众感受到母女间误解和冲突之深,已经到了彼此不屑吵嘴的地步。
导演杨荔钠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是陌生的,但她却在独立电影和纪录片的洪流潮水中,沉浸了有二十多年。
1999年的纪录片《老头》,让杨荔钠初露锋芒,早在贾樟柯故乡三部曲的《站台》中,杨荔钠就饰演过女配钟萍。
我回看贾科长的《贾想I》,其中有一段这样描述钟萍的家。
“理想与现实也因空间的约束展现出一种对立着的紧张关系”。
《春潮》这部电影,在狭小的空间里,紧张关系也正是所有角色间冲突的源头,郝蕾饰演的女主郭建波,正好也是一位带着理想主义的现实幻灭者。
《春潮》标签是文艺片,文艺片和商业片最大的区别,在于商业片会用最舒适的呈现方式,不断给到观众想要的惊喜和刺激,以此来讨好观众的观影体验,最大限度和观众做互动和联结。
而文艺片则相反,文艺片的特质,需要观众为影片打开沟通的窗口,主动去投入文艺片所带来的思考。所以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大众来说,文艺片观影的门槛相对要高很多,毕竟艺术鉴赏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作为文艺片,同样也具备这样的素质。
而《春潮》让我有些惊讶的地方在于,影片向观众的对话通道是敞开的,比如小女孩郭婉婷的人设就尤为明显,在郭婉婷和其他人的台词互动中,能活跃观众很多气氛,也制造了一些笑点。
同时,《春潮》故事的主题,是探讨原生家庭不可忽视的矛盾,这也是国内大多数子女与父母之间存在的问题,因此影片的选题,天生对观众带着共鸣和好感度。n
当然,《春潮》在导演的个人风格上,也做了很多独特的表达。比如郭建波出现的幻象,一个穿着睡衣的女人,似乎代表着她内心的欲望和禁忌。
在国内众多体现家庭矛盾影视作品中,《春潮》在类型题材上并不新鲜,但影片不像大部分同类型的作品,让矛盾尽可能呈现激烈化。
通俗点说,你在看《春潮》的时候,看不到所谓的“撕逼”和“血淋淋”的伤口。
相反,《春潮》选择了尽可能的克制和隐忍,用反作用力,来加深母女之间的矛盾程度。
比如,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姥姥心情高兴得喝醉回家,结果却被女儿郭建波甩了一脸冷漠,姥姥借着酒兴,对女儿从头到尾数落殆尽,而郭建波始终一声不吭,最后她用力捏向床头的仙人掌,以发泄内心的火焰。
大多数时候,姥姥在家里骂骂咧咧,眼看一场暴风骤雨就要降临时,但都以郭建波的沉默而结束,这样的冷暴力处理,反而更凸显母女关系已经到了崩塌的地步,我们也可以想象,之前母女间要经历了多少地震,才形成我们现在看到静默的一片废墟。
而在某次,郭建波在楼道间,努力控制着怒火质问姥姥,眼看也是要闹翻,但这次却轮到姥姥若无其事。
这一对母女,似乎在内心深处,都形成一种照而不宣的彼此虐待默契,都在用冷暴力来惩罚着对方,但互相也小心翼翼的避免着真正的正面冲突。这样的隔代关系,相信也能让很多观众找到共鸣,还有自己和父母之间关系的影子。
很多时候,我们看起来和父母的为人处事是不一样的,但其实在潜意识里,我们和父母的脾气和性格,是一种共生的体系,有共生,自然就会有相似之处。
正如《春潮》海报里宣传语提到的:“你和你母亲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这是著名德国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提到过的一个论点。
郭建波在和母亲共生和矛盾中,郭建波一直处在逃避封闭状态,她把对母亲的对抗,用在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中。比如郭建波对待生活消极的态度,对待爱情的无所谓,对待女儿的力不从心,这些其实都和郭建波与母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这样的裙带效应,也让小女孩郭婉婷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依附上了这样的情绪和个性。
比如影片在开始不久,姥姥带着合唱团在家里排练,郭建波在厨房抽烟,被姥姥呵斥熄灭时,她把烟掐灭在姥姥晒的饺子皮上,以示一种无声的对抗。
在影片中段,姥姥送孙女郭婉婷去学校时,姥姥在外面一直催促,郭婉婷被催急了,直接把姥姥放在桌上拱神的水果砸烂,以示反抗。
郭建波和郭婉婷这样的举动,是这对母女的性格的一次对照,同时也侧面反映三位女性有趣的互动和联结。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影片快结束时,郭建波那段长长的独白,有一种孤芳自赏的骄傲和犀利,你可以觉得一个人对着窗外喃喃自语很尬,但也你可以理解为这是整部影片最高光的时刻。郝蕾在见面会时就说,当初看剧本,正是因为这一段长长的台词,才决定出演这部电影的。
这一段台词,是郭建波多年来内心对母亲,对自己,对世界的一次宣泄。
影片结尾处,有不断涌出的潮水,呼之欲出。n
同样是水,在影片开头,水是被用来赶走合唱团滋生矛盾的工具,而结尾处,水则被赋予了沟通之意。
结尾流动的水如春潮涌进画面,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女人,女人是水。水涌进影片中所有不该有水的地方,春潮之水作为一种冬季结束的符号,预示着春天的来临,同时也暗示着影片中母女的一种和解。
小女孩郭婉婷最后顺着小溪追寻水源,小溪似乎象征着每个人来到世间的母亲产道,而郭婉婷最后跳入湖中嬉戏,更像是回到了母体子宫,子女和母亲的关系,一切回归最初形态。
看完《春潮》,思潮一直没因电影结束而停止,而是如结尾泛起涟漪,像这样真诚而且温和的华语文艺片,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而且非常推荐大家都带着各自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一起去对话这部作品,或许能让你更了解母亲和自己。
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讲的,“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倒过来却也说得通: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人却有着相似的痛苦。
我好羡慕那些觉得这部电影拍的不好的人,你若觉得它表达空洞晦涩难懂甚至昏昏欲睡,说明它没有引起你的共鸣,也就说明,你可能有一个还不错的原生家庭。(一种可能,别杠,杠就是你对)
而我在看《春潮》的时候,却觉得导演好像在我家安了一个监控器。
我最心疼郭婉婷。
大人们都夸她是小人精,活泼可爱。我好奇,在这样压抑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怎么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直到看见她在上学出门之前,偷偷地锤扁了小面包。是了,在所有人面前演一场戏,只有面包知道你的委屈。
姥姥和妈妈在厅里吵架。郭婉婷小朋友睡眼惺忪地从卧室里出来:我好像听见你们在叫我起床?
怎么可能是听错呢。你们吵架的每一句我都听的清清楚楚,甚至在你们还没开始吵之前我就听到了。我从来不曾睡的踏实,我的耳朵比兔子还要敏感,只有这样,我才能在你们吵架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出现,才能用我的方式试图让你们做一点点改变。“我好像听见你们在叫我起床”不过是一句幌子,我真正想说的是:不要吵了,我好害怕。
学霸郭婉婷,用羡慕的眼神看着差生崔英子。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又怎样,被同学嫌弃又怎样?崔英子拥有能和她一起唱歌跳舞的爸爸妈妈。羡慕中还带着点怀疑,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有这样好的父母呢,不敢相信。
有人说,郝蕾的角色太拧巴。为什么不离开家,为什么要选择生孩子,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那样作。
因为是在那样的家里长大的。就算再不想,还是会被影响。就算离家十万八千里,也改变不了没有被好好爱过的过去。那些过往,那些关系,像是醒不来的噩梦,会生出藤蔓和枝桠来,缠着你,把你拖向深不见底的海里。它们束缚你,控制你,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让你毁掉你自己。正如海报上的那句话,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
郝蕾最后那段长长的独白,许多人说太假太刻意,是败笔。我看的时候却觉得,像是她替我呼出了一口气。那是多少个孩子想要跟父母进行的一场对峙,那段话,是多少年来压在心底千遍万遍的演习。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能够那样痛快淋漓。更多的人,选择关上门,狠狠地握住仙人掌,试图用痛苦转移愤怒。可是,流泪不足以释放心中的情绪,流血也不足以。
张信哲唱,爱如潮水将你我包围。家庭带来的影响,也像是潮水一样,无声无息,却无处不在。它缓慢地淹没你,包围你。
这部电影的好,在于它将这种家庭关系呈现了出来,残酷但准确。当一个人以旁观者,而不是亲历者的视角去看待这一切,会看的更清晰。它唤醒了一种觉察。
而觉察,正是改变的开始。
下文所有的称呼都是基于“郭建波”来叫的,也可能,这篇我潜意识里就是站在郭建波的立场上来写的。
“母亲”指代:金燕玲饰演的姥姥“纪明岚”
“女儿”指代:郝蕾饰演的“郭建波”(40岁)
“小女儿”指代:曲隽希“郭婉婷”(9岁)
其实故事大体发生在8天-9天时间中,不见得是连贯的8天,但是每天都有比较丰富比较戏剧性的冲突出现,也通过这三代人的关系、这家人与周围人的关系,组成拼图一样的结构,拼凑起这个家庭的曾经现在以及每个人的样貌。所以这篇也是拼图式的,也是边写边发现居然这么有说头。
1、 为什么能当个“好姥姥”却不能当个“好妈妈”
很多评论中,看不懂母亲为什么“不作为母亲”——如果恰好有点生活经历可能更容易理解,有些人会将对配偶的恨意转嫁到与这个配偶所生的孩子身上,认为是孩子拖累了自己,孩子的出生成了她抗争的命运和敌对的男人联合给她的暴击。而且推测得出纪明岚这位母亲有一定“冷淡”的倾向;而在女儿来“例假”时,母亲冷淡甚至反常识的反应暗示了她的“厌女”。
有趣的是,这种“不作为”往往是不自知的:母亲认为自己是一个“舍己为人”的人:“把所有细粮都给他们吃,自己那点口粮寄给不谅解的娘”。越是苦的人,在物质上难为自己的同时,越是容易用情感难为别人来换取一些平衡。
金燕玲演的姥姥,有些时候让我想起树木希林。
2、 罗生门:“流氓”还是“完美父亲”
影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历史的多意性,你并不知道母亲说的是真的还是女儿说的是真的。父亲真实形象的罗生门,到底是母亲口中的“流氓”还是郭建波口中的“完美父亲”?其实早已淹没在当代平淡生活中。
其实可能他们说的都是真的。而“完美”父亲作出母亲不齿的“流氓”行为,是否有自己的动机呢——母亲在“洞房”前,对老周说:“离婚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那种事厌倦”。女儿认为父亲是个“温柔、仁慈、好脾气”的人,是否这种性格让他的“夫妻生活”无法得到满足,父亲感情上被折磨、生活上被压抑,是否出于这样的困境,无论是在家庭内外,他苦闷的情感都没有任何宣泄渠道,才让他做出“流氓”的事?!没有要苛责母亲的意思,她的真实境遇我们同样不得而知。这种多意性是值得玩味的。
3、 郭建波最后那段独白其实非常关键。
父亲在全片中都是一个极度不堪的形象,郭建波只弱弱地为他辩解过一次:“脾气是挺好的”,之后被母亲质问就不再说话。而通过独白我们突然知道了父亲截然不同的一面,更重要的,我们知道了母亲可能是在撒谎——她为了改变命运“一定要嫁一个城里人”,而为了离开他又不断写检举信。我们或多或少都了解过,在那样一个乱世,“举报”中的杜撰是可以恶毒到难以想象的程度的,而举报正是一种不择手段的残忍。
4、 呼吸机停止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郭建波独白开始前,擦手脚时噪音不断的呼吸机已经停止了,心电图也关了。所以,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看护夜晚,而是她对母亲最终的审判——母亲对父亲的控告可能是彻底的谎言——她撒了一辈子的谎,到老还一遍遍说给邻里朋友、说给老周听,那么流利那么动情,以至于自己都相信了——母亲动用了流言暴力无可估量的威力。
那是在郭建波心里编辑了一辈子的判词,被她重复过千千万万遍,她一定要在母亲最后可能听见的机会好好说给她。
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估计很容易觉得说这些话有些矫情和冗长吧?!
其实,可怜的是,她到底没有“当面”把这些话说出来,她望着这个随母亲一起安静下来的城市,只面对母亲在这个城市上空的“映像”,母亲沉浸在一个表象的、假的安详当中,难得“耐心地”听着她真实的想法。
这种“无法直面”,可能有拔掉呼吸机的本能恐惧,可能也有一种自责——母亲举报时用年幼的她来增加“筹码”,而她选择了服从,所以她一定意义上成了母亲迫害父亲的帮凶。
对禽兽教师大打出手,看得出郭建波的正义感,同时也能看得出她对这种依靠父权加害未成年人的嫉恶如仇,她无法容忍父权被践踏,无法容忍禽兽用爱的理由犯罪,所以这样一个人,你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信她对自己父亲的判断。
而女儿对母亲最大的惩罚,绝对不是用呼吸机,而是让自己受苦,让母亲对她所有的诅咒一一应验,她就是不想好好找个男人过日子,这种自毁就跟漫长的死亡一样残酷而持久,特别狠。
影片种种丰富的细节和意向也够多的,一起梳理一下:
1、 两次埋东西:
(1)小女儿把佛像给郭建波,郭随手埋在门口的花盆里,一开始对这个情节设计看得有点懵。不久发现还有后文:花开了;
(2)口气如同朱一旦的开发区主任,被短信吓跑,郝蕾恹恹地抠开果篮,拿出一颗大葡萄没洗就吃了,随手把葡萄籽埋在面前的花盆里。
——这个随手埋东西的小动作,让郝蕾角色形象多了一分生动与天真,她不只是那么有锋芒和刚硬的女人。对土的亲昵、埋的动作,明知不可能生长,但依然带有一定的生殖本能和对未知美好的期许意味。
2、 影片中处处出现水
——眼泪是一种,还有多次有关水的重要戏份:
(1)母亲约合唱队在家排练,郭建波故意弄坏水管,“水漫金山”,赶走外人。
(2) 片中第一次与情人约会时的洗澡,黄尚禾饰演的情人耐心喷洒她腿上的泡沫,充满情欲。
(3) 陪母亲把王阿姨夫妇的骨灰撒到河里,水成了无奈的归宿,母亲甚至决定自己去世后也有这么“撒一撒”。而红衣女人在河里洗头发。
(4) 郝蕾流了不少泪,但唯一一次大哭,是母亲突然向外孙女戳穿关于她爸爸谎言的时候,郝蕾被打得猝不及防,摧毁了女儿对她的信任,而这是她最看重的东西。这时她没有去安慰女儿或者解释,而是来到厨房、把水龙头打到最大,巨大的水声倾泻,听不见里面的哭声也让她们听不到自己。
(5) 郝蕾与按摩师做爱后,水从门缝里忽闪忽闪地涌出(这个节奏足以让人浮想联翩)。这可能是她第一次没有负担地去爱一个人,所以那股“春潮”融化了她身体中多年的冰川,流进梦里,流进每个相关人的现实里(有意思的是合唱队唱着那首歌:“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正好呼应了流淌的画面)。
(6) 最后的画面:小女儿顺着这股有生命的水来到河里,如同回到子宫中——回想之前她在郝蕾被窝里,母女二人关于生育的温暖谈话就可以知道这个解读并不过分:“我在你肚子里干嘛呢?”“你在我肚子里……淘气啊”——她就是那么淘气。
水是形容女人的常见意向,影片中也赋予了大量篇幅和丰富的解读空间,我是挺喜欢这些设计的,既通俗又不俗。
3、 “复制的幸福”:
班级中诗朗诵的选拔,作为“学霸”,婉婷自然入选,和其他人——尤其是当时当着全班面主动拒绝和崔英子成为同位的胖男孩一起——机械而死板地宣讲生活的幸福,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讽刺;最后当他们要上台的刹那,婉婷突然觉醒,拉起朋友的手一起逃离了这种“重复的幸福”。
4、 奶的意向:
(1) 母亲醉酒归来,发泄式的高兴,郝蕾拿了奶出来喝,很生活化的小细节,却被母亲视为挑事儿。
(2) 小女儿和郭建波窝在宿舍,女儿问:“妈妈我喝过你的牛奶吗?” 郝蕾笑了,很坦荡又可爱地耐心解释“是人奶”,俩人都笑了。这一刻特别美好。
(3) 老周和母亲“洞房”后做了一桌子菜,小女儿婉婷喝袋装核桃奶,并且在话题进行到尴尬处的关键时刻泼撒了大家一身。
奶非常具有母性意味,但用不好容易矫情,片中没有过分,细微处倒是见得意思。
5、 红衣女人:导演说这里和水一样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我感觉她是母亲早年形象的一个残留,从面孔来看跟母亲也有几分相像。鲜红的衣服给人一种恐怖的视觉效果,母亲在她心里就是这样温情与恐怖夹杂,挥之不去。她对这种时不时出现的“幻象”既抗拒又沉默,眯着眼睛、远远地等她消失,甚至已经有些习惯了。
有意思的是第二次红衣女出现在她们在抛洒骨灰的河里,那一刻的母亲沉默着、哀伤着,失望、脆弱而无措(失手把骨灰罐打碎,由郭建波主动帮她捡上来),这样的母亲又回到了郭建波记忆中的样子,甚至触发了她记忆中母亲在安静的洗头发的美好场景。这种感情其实在成年子女心中并不少见,就像张玮玮在《真相》里唱的:
“爸爸,你也不要再说啦
你越沉默越像我儿时的父亲”
6、 羊的意向:
导演自己说是来自她真正做过的一个梦。在我看来,最直接的一点:羊的叫声跟“妈”好像,而家里出现这样一个大羊本身就有点噩梦的元素,羊本身也是看似强壮其实任人宰割,很脆弱的牺牲。在梦中母亲被带走却喊不出来,用羊声喊着“妈”——通过她在“洞房”前的哭诉,我们得知纪明岚也只是硬撑起强大的皮囊,她何尝不是自己那个寡情母亲和时代的牺牲品。
7、 粉红色的鸽子:
不正常的色彩,虚弱的无法起飞的鸽子,被小女儿婉婷的疯狂行为吓得不行,蜷缩在被搭成王座的垫子城堡上;小女儿却丝毫不这么觉得,她喜欢它,尊称它“鸽子小姐”——女孩对比她更弱小的一方施加着可怕的“好”,而同样不自知。
提示两个可能没被注意的细节。
(1)在母亲和郭建波讨论王阿姨自杀的晚上,郭建波去哄女儿再次入睡,关上房门不再和母亲理论。母亲独自一人在门厅喊话:“每天这么晚回来”,“人在做天在看”,“也不安全”……什么意思?第一次没看懂。第二次突然明白,母亲知道她在外面有情人,以为她是去约会了,并且对她进行诅咒(她希望郭找个稳定的好男人,郭却总是约会“野男人”,她估计要恨死了)。
(2)母亲什么把郭建波藏了这么多年的箱子搬出来?
因为前一幕,绝望的郭建波回到宿舍,发现搬来了年轻舍友,她的东西没地方放了。下一场,母亲让老周把箱子搬出去,拉进来一个小推车,上面全是书,都是郭建波从宿舍陆续搬回来的。母亲弄了个书架,就放在郭建波的箱子的地方,这箱子原本就在她睡觉的床尾,也能说明是她的宝贝。
母亲即便再毒舌还在照顾她,接纳她,这个家仍然是她失去宿舍空间后唯一的去处,所以母女俩再你死我活,仍然是联系着的;可悲的是,母亲仍自以为是地对她好,不会提前沟通,而且一厢情愿地认为是为别人着想,甚至把她的书整齐地摆上她自作主张弄来的书架上。所以郭建波气愤地拉倒书架,这种顶人的怒火真是无从发泄。
影片难以回避的缺点(见回复栏)
看到好多人说着这个故事节奏不好,没高潮,我觉得以这个影片的气质和内容来说节奏把控得算是非常好了:每一段几乎都有小高潮,每个人物都通过细枝末节不断丰满,他们的“曾经”被抽丝剥茧地拼凑起来,跟悬疑片一样,很刺激。
但这么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需要高度注意才能完成的故事走向,真的对手机观看非常不友好。第一次在线上电影节看的直播,也不能投屏,很多场景的摄影有大幅晃动、布光暗,手机看起来真是会黑成一片,非常压抑,甚至影响了最基本的剧情。后来正式上线能投屏还好一点,但一些很用心的长镜头调度会表现不出来,削弱了画面的力度。如果是因为观看方式而阻止了观众看到以上那些细节,妨碍观众理解电影,只能说,好可惜这股春潮啊。
其实影片最可怕的是“她们都是相爱的”——她们互相这么痛恨,但她们依然有爱存在的。
巴黎进入樱花季的时候,我去植物园照了一系列照片,从中挑了一张最耐看的发给了我妈。此前我是个比较怕照相的人,缘于我妈曾经在带我跟大学同学出游期间,因为拍照的事情在所有人面前用非常难听且肮脏的话骂了我很久,骂爽了一转身进油菜花田里继续拍照,留我一人在车边哭。这事发生在高中期间。后来我再没有在照相这件事上给过她好脸色,连可能需要有很多照相的场合都不让她和我一同参加。她逐渐在拍照行为上有所收敛,但整个大学期间都持续念着没有我的照片可秀,别的家长天天在朋友圈里秀孩子在外念书,照片都看着熠熠生辉,而我什么都不给她。
我花了相当漫长的时间来克服我的拍照恐惧,再重建自信到愿意把照片示人,其中的磨难冷暖自知。我向来不愿意给我妈看照片,一是想继续惩罚她,二是我胖,此前是肥胖的那种,没少被她身体羞辱。这次改了主意,是因为我上次和我妈吵起来已经有小一个月了,算是维稳了一段时间,在巴黎六个月减了20斤算是有点正常身条的样子了,她总不至于装看不到继续身体羞辱。最重要的是,我实在是想堵住她的嘴,别再来念我了。
我还是太理想化了。我妈不但用一种遗憾的语气说我小学三年级跳芭蕾的时候有多苗条好看,还说让我继续努力,此前我因为体重掉太快而晕地铁的事儿她就跟没听说一样。不但如此,她还加了一句:你知道自己瘦了有多好看,男人都是视觉动物,你得招人喜欢啊。我跟她理论“因为身材而不喜欢我的男人既没什么深厚内涵也不值得我留恋”无果,于是告诉她:你以为我在巴黎一天到晚忙都在干什么?我有男人的,巴黎好多男人喜欢胖女人。她回:那你就继续吧,男人最看轻的就是你这种女人。
我胖,不行。没男人喜欢,不行。有男人喜欢有男人睡,还是不行,此生第一次被人荡妇羞辱是来自母亲,确实令人无话可说。我根本不知道我在她眼里还哪样是行的,是她觉得无所谓的。我已经不指望能有什么事能让她觉得好。看看她问我要照片的理由,是因为她在家长之间的竞争输了,脸上无光。我的好,就只是让她脸上有光而已。我只有做个名牌包才叫好。
我妈要面子到不惜在别人面前划破我的脸,再撕下来贴到她脸上的这种行为不胜枚举。若仅仅是招人反感也就算了,谁家妈妈没点儿毛病要子女担待着,关键是真的影响我生活。两周前我表弟高考,我妈在以色列,当地凌晨三四点给我发短信,说根本睡不着觉。我翻她过去在我SAT考试前一夜不顾第二天要早起找我大吵的旧账,问她能不能控制一下。她难能可贵地放下面子,承认了一回:是,我情绪管理有问题。此前我跟她翻旧账她从来都否认的,说出去的话就没哪句认领过,这次可算有进步了。我只好忍住没翻她在我中考考数学那天因为在学生堆里找老师而给我脸色看的更久远旧账,本来老师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能尽力冲满分,然而中考数学我扣了9分,是我整个初三下学期数学考试最低分。
我妈状态就是这么差。这不是我的问题,我无论做到什么份上她都看我不顺眼,还不能忍着不说。那我能做什么,只能扛着挺着,扛不住挺不住了就干一架。她更年期已经过了,人更老了,事事更容易保守,可想而知日后的日子绝无可能越过越平静,在一块儿生活只会愈加鸡飞狗跳。想对未来的日子有点信心,也得是你妈给你点好兆头,才有信心。我妈没给我,所以我没信心。
所以看到郝蕾演的郭建波在餐桌上低眉顺眼吃饭的样子,我就知道,这就是继续和妈生活在一起的下场,要彻底屈服于母权。郭建波是熬到了头发现,原来熬不出去。逆来顺受绝不是因为她孝顺或者爱她妈,那是她唯一的选择。她妈的男朋友还没多夸几句女儿的好,她妈三言两语就换了个风向,把女儿讲得像块卖不出去的布料,不是抹布所以不能扔,但也真的不堪用了。羞辱至此,郭建波还是得敬一杯,说谢谢叔叔照顾我妈和我女儿。
她一定有过强烈的想要把那杯饮料泼她妈脸上的冲动,只是后来都被磨没了。跟我抗拒不住我妈念叨而发照片是同一条路——我们做女儿的,跟你们这群不讲理的亲妈认输了不行吗?金燕玲演的纪明岚中风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一定是郭建波最爱她的时候。“你安静了世界就安静了”,她妈终于撒泼撒够了。
不是所有女儿都能遇上这种有撒野泄愤需求的妈。跟这个世界上的不幸其来各有自一样,妈妈们的可怜和不幸也都千姿百态,但归根溯源总逃不出她们的丈夫和母亲。我妈状态不好是从跟我爸离婚开始的。一个人带小孩挺艰难,一个人把小孩培养到能出国念书更艰难,别人家钱能堆出来的她不能给我堆,必须逼着我努力。这种看着身边的人都比自己顺遂、还不能两手一撒宣告放弃的日子不好过,所以她总有很多脾气要发。
我充分理解她的苦,她的难,她的不开心。婚姻失败对于她这种很向往婚姻的人本来就是很大的打击,再把我丢给我爸,就等于丢给我那重男轻女的奶奶,我不会有好日子过,所以只能带着我这个拖油瓶。她为了我付出了许多,我是知道的。
但我确实非常难承受她后来愈加暴躁的脾气,也分不清有爹当没有的伤痛,跟我妈给我的直接伤害哪个要更惨痛。我妈经常能口齿清楚地骂我二十来句,连骂的话都不带重样的。“蠢货”、“不要脸”、“自以为是”、“内心黑暗”、“滚出家门”,电影里让观众听着刺耳的那些话在我这儿都是家常便饭。对我来说,它们依旧刺耳,这么多年我也没有练出一身百毒不侵的本领,在我妈骂我的时候能派上用场。真的没有哪一次我听了不伤心。我妈在人前从来都不是厉害的,甚至有嘴笨的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对着我就能羞辱得那么流利。
她曾有一次在我认真伤心着的时候恢复了情绪,以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对我讲:你要分得清妈妈讲的是真话还是气话,妈妈是爱你的,你知道的。我现在真的分不清气话和真话,因为我过去曾坚定不移地相信我妈一定爱我。我妈好的时候真的跟块糖一样,会抱会亲,会说妈妈爱你。但她羞辱我那么顺畅的时候,那也是她,她经常那样,一个羞辱你到让你习惯的人怎么会是爱你的人?
然而这些别人都看不到。我妈在家里当暴君,别人却都以为我家其实有尊观世音,得说我妈在外真得挺会做人。每次身边有人劝我说你妈其实很爱你,都令我非常痛苦,毕竟我妈对我什么样别人是少见的,见过的要是还能这么说真的就是在放屁。我倾向于相信我妈不爱我,这样我会好过一点——一个爱你的人是习惯于身体羞辱你、第一次荡妇羞辱你、日常以言语暴力你、要求你在外必须完美的人,那“爱”该多可怕?母爱如是,我宁可不要。
我有一次在和她大吵一架之后大哭,找了一个多少了解点我跟我妈情况的阿姨诉苦。我问阿姨,我能不能在参加家庭和朋友聚餐的时候有不笑的权利?能不能不要脸上没挂着笑容的时候就被说丧着一张驴脸?能不能有不想合影的权利?可不可以不要假装自己是个交际花?大家吃饭不是为了舒服吗,能不能也让我舒服?问完了我反而更难过,因为我意识到我妈并不喜欢真实的我。不是发自于喜欢的爱能持续多久,能有多牢靠?我妈妈不喜欢我,她怎么可以好好爱我呢。可她又经常说她爱我,那她不就是在撒谎?可她又不觉得自己在撒谎,每一次说“妈妈爱你”语气都又轻又诚恳。她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她不是一个爱孩子的母亲了。
“妈妈爱你”并不是完全的谎言,至少曾经不是。《春潮》里真正让我想哭的桥段,是郭建波看女儿挨纪明岚打,心疼领着郭婉婷离家出走。她带女儿去动物园看长颈鹿,在傍晚的南湖堤上散步,柳树抽新了,春风和煦。我是在南湖边上长大的,那个长长的湖堤我经常走。在我小的时候总是我和我妈两个人去散步,不多说什么,照相也是很偶尔的,我也爱摆姿势。湖水波光粼粼,那时留下的照片里我总是笑着的,记忆里我妈妈也是笑着的。我知道自己曾经是个被妈妈爱着的,很幸福的小孩。
只是为什么这些好的时候停留在了我父母离婚前。生活对她太残酷了,导致她自己根本没有办法承受那些,日积月累的疼痛在她身体里爆炸开来,波及到离她最近的我。我不能怪她,我于心不忍,哪怕我知道她深深地伤害了我,以一种不可修复的方式。我也许终生都无法发自内心地原谅她,但她没有任何除了我以外的人可以指望。
是不是给母亲做女儿就是一种原罪。我妈离了婚,瞒了我姥姥姥爷一年多才敢说,之所以能瞒得住也是因为离婚之前我爸也跟没存在一样,于是姥姥姥爷心大到以为我妈婚姻状态一直不错。她说姥姥姥爷承受不了这件事。其实是她承受不了坦白之后,姥姥姥爷施加给她的压力。我妈也是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女儿。
这种循环到现在也还没停止。上周日我正在赶场,我姥发来一条语音说今天父亲节,去祝你爸节日快乐。我听了差点把手机摔了,一个连记得我生日都足够我惊奇的父亲,一个一言不合就说你可以不要这个爸爸的父亲,一个完全缺位我成长的父亲,到底有什么值得她一个前丈母娘记得。为什么她不去想和她关系没有断的外孙女会难过?我最终只能跟姥姥吼一顿,说以后不要跟我提我爸,他这个人跟你没关系,跟他有关的事儿也跟你没有关系。然而我也知道根本没用的,这话不到一年前我原样吼过一遍。
《春潮》里的姥姥与外孙女亦如是。等郭婉婷长大了以后她会记得她姥姥什么?告诉她你妈曾经想打掉你?发现她在家里剪布料玩绸子的时候当着外人面暴打她一顿?给她存折的时候还哭一鼻子诉着苦说姥姥不容易?也许不会全是这些,但这些她一定忘不掉。她也忘不掉她妈夜里出去了,留她一人,夜里惊醒,发现自己无依无靠。日子里的愁苦事会随着人不再而停止,但伤痛不会。她姥姥和妈妈都去了之后,郭婉婷能不能原谅?她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理解,她妈妈之所以是加害者,是因为她妈妈是母亲的女儿、是受害者。她妈妈没有被好好爱过,所以也没有能力做一个会爱小孩的好母亲。
这大概就是结尾的含义。南湖是人工湖,所以并没有一波波袭来的春潮。但那片大水波澜不惊地流出一点点,就蔓延很远很远。像在家庭里循环着的那种东西,会因为新的生命、老去的生命而永存。那是做女儿的宿命,一路向下,力不可抗,没有人逃得掉。
很多人说这片子没讲好故事,制造了问题却不去解决,冲突非常突兀,男性角色们又都很猥琐。我并不想反驳他们。说这话的若是男性,他们必然理解不了母女之间的苦;而这样讲的女性,大概都有一个比较健康的母女关系,那她们是幸运的,这世界需要这样为原生家庭感到快乐的女人。只是不快乐的那些,因为生活里没有了丈夫与父亲,她们孤苦无依,无处倾吐,只得互相伤害。这电影是在描述这样一种状态,一种矛盾天生存在、不可逆、不可修复,而该负责的父亲和丈夫全部缺位,所以最后母亲与女儿成为困兽,在母权之下,女儿成为受害者、最终会加害别人的情况。这种故事就是没办法替男性找存在感,因为但凡不用全是女性在承担责任,每个母亲和女儿都会好过一点。那些根本不知道去了哪儿的父亲和丈夫,找他们来一起生活搞不好也是遭罪,不如眼不见心不烦吧。
而你知道那些空洞怎么办?那些受不完的伤,掉不尽的泪,那些春水涨起也不能够漫溢浸透的罅隙,那些怎么办。会花一辈子填吧,总会想要填上它,这样会觉得少难过一些。可你知道,你永远都填不完。
别碰脏钱
必殺仕事人2023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春潮》的出现、片中母女关系之崩坏、中国式家庭之病态,它们都不是一场突然意外。
早于杨荔钠的《春潮》,杨明明的《柔情史》、相梓的《再见南屏晚钟》,都在探讨母女共处一室时的尴尬、痛苦、撕裂,时时刻刻渴望诀别,一刀两断。
这三部作品,都是出自女性导演之手,且主人公的父亲,均处于缺席状态(《再》的父亲被设置为同性恋),母亲不可避免地,把“我为什么生下你”之类的恶毒诅咒,口头禅般,挂于嘴边。中老年家长逃不掉的信神佛爱社团唱赤歌,都有相应的篇章表现。
影迷会从《春潮》中,看到不少似曾相识的东西。由于关系过于紧张僵化,饰演妈妈的金燕玲和饰演女儿的郝蕾,早已没有了沟通交流的可能。她们共居一室,却隔岸喊话,视彼此为空气。被不少人诟病的小朋友(郝蕾的女儿)口白,就在于角色设置迫使她表现出过于早熟,不得不以小大人形象出现,充当姥姥与母亲的缓冲地带,当传话枢纽站。
如此断言显然过于武断,杨荔钠的编排,不免会让人想起杨德昌《一一》中,金燕玲面对家庭生活幻灭、信佛无果的几场掏心戏。她不相信自己是恶人,也不知道家庭生活为何沦落到如此地步。
从东北图们往事走来的余虹,她放任自己的情感漂泊,与母亲保持礼貌、克制和顺从,实际上是以铁一般的冰冷沉默,去对抗病态亲情——唯有结尾处,安排郝蕾来了一段长长的台词秀。在玻璃窗户的倒影下,她对着城市的街灯,更像是在与自己倾诉对话。更有人发现,病床上的氧气面罩,早已脱落一旁。
也就是说,哪怕到了昏迷成植物人的关口,女儿还是无法面对母亲,不愿把赤诚或恶毒的话语,真的传入对方耳中,或潜意识。
我老了。我累了。
《春潮》里,你听不到这样认输的话,更不用奢谈“我也在乎你”,“我也爱你”之类的告慰姿态。
这一场经年旷日的鏖战,只有一方死去,才会真正宣告终结。
《春潮》的最大挑战,是把母亲来比作祖X,呈现干巴枯燥、三十年没有性生活的病态共生。《我和我的XX》里,是“一刻也不能分离”,“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
略显刻意安排的结尾告白之后,紧接着中年人大合唱,为XXXX献礼。显然,痴迷赤歌、一心信佛的精神暴力犯母亲,与痛苦失声、何以为家的头牌记者,她们虽是母女,却无法踏入同一条历史河流。
郝蕾的意识里,不希望下一代,重复自己和母亲的命运羁绊,又无可奈何地,只能把女儿留在自己母亲身边,抚养长大。爱如春潮涌来,它似乎象征着过去的大河冰封,得到了万花嬉春的消解。但放置在2020年的当下,果真会如此么——春潮?赤潮?或是黑潮?
电影有意模糊了父亲的形象。他一方面是母亲口中的暴露狂和流氓犯,一方面又是女儿口中,教会她成为女人,上了女性第一课的暖心慈父。同一个男人,两个如此冲突的形象,母女各执一词,正是《春潮》最为矛盾的症结所在。
是否真有一名男性,能完好地结合这两样人设形象,他既可以耍流氓,也可以期待女儿长大。如果母亲仅是信口雌黄,睚眦必报,她的问题已经病入膏肓,完全不知为何而活。想想看,她揭发了丈夫,又斗垮了女儿,这么左的红色老太太,不正是李南央(李锐之女)笔下,母亲范元甄的噩梦形象。《春潮》中的母亲,又不至于泯灭人性至此,她还会照顾孙女,也能追求夕阳红情感。一味靠金燕玲的港台腔台词,去表现言语之左之恶毒,似乎还欠缺足够的说服力。
如果说,金燕玲的南方姑娘外来者身份,实有蹊跷。那回到东北的郝蕾,确实在脸上写满了在轮下的疲惫。那个没有流落南方河流,四处漂泊的女大学生,最终选择了一份无望的媒体工作,无法发声,失去喉舌,摇摆于没有责任和稳定感的生活。
同样离谱的,还有收集海洋生物声音,溯巨流河往北而来的台湾人,他混搭着娄烨的《推拿》故事而来,撩动着两个中女的心弦声,戏份之少,功能之强,委实不可思议。杨荔钠同样拿了《春梦》中的神鬼狐仙之元素,不时以一红衣女子伫立水中央之类的恐怖气息,令本片平添某种诡异气氛。结果,《春潮》只是一部再写实不过,反映家庭关系无法调和、全面崩盘的剧情片。
女儿对母亲的话语术嗤之以鼻孔,拒绝表达意见。导演设置了另外两套话语术,作为排列比对。它反映在学校冒出来的一名朝鲜族小同学,他们家中恩爱,载歌载舞,自带表演属性。台湾来客,以随身听录制的声音,春风化雨,温暖疲惫女性之心灵。
只是如此刻意堆叠,令《春潮》作为结尾的潮水满溢,无尽奔跑,更显臃肿。
不难发现,影片的冲突故事,更多来自元素的反复暗示,而非人物之间,真正的刀枪交锋。一旦如此,《春潮》就陷入了昏沉的节奏,令人希望它快点结束——反正不会有结果,也不可能有结果。这一代又一代人的果子,终该由她们自己吞下,烂在肚子里。
《春潮》,一部讲述三代女性在同一屋檐下,互相隐忍,失语,对抗,爆发的原生家庭故事。
郝蕾饰演的母亲郭建波,是一位纪实报刊新闻主编,由于职业原因,看尽人间世过多的负面和复杂,用一心扑向工作的劲头,来掩盖母亲带给自己的控制和崩溃,但同时也忽略了自己女儿的成长。
金燕玲饰演的姥姥纪明岚,她好面子,话痨,但也乐于助人,居委会大妈形象,但私底下却对生活自怨自艾,对亲人控制欲极强。
小女孩郭婉婷,年少无知,变成了家中自然的调和剂,但原本无忧无虑的她,却在成长中发现了家庭的周遭与不堪。
三位女性构成的失衡家庭,缺失着男性的空间,这样看似不正常的家庭结构,却在导演贴地飞行的纪实镜头语言下,让我们看到了万千原生家庭的母女关系,甚至隔代关系间的矛盾和摩擦。
郝蕾的演技,不需要我多铺陈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同时有两条命,一条命是给表演艺术的,一条是给生活和自己生命本身的。
对于表演一直充满热情和信仰的郝蕾,她勇于尝试在影视作品中,大胆挑战不同的角色,以达到自我突破,同时也让观众在荧幕上看到,和生活完全不一样的郝蕾。
郝蕾一直认为,真正好的表演,不是你释放专业演技,而是你要演人。所以在看不同时期郝蕾的作品,最后留在观众印象里,都是她饰演的丰满人物,以及那个人物下蕴藏的深刻故事。
当然,表演表演,表面的容颜,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演的方向。随着时间沉淀着年龄,郝蕾也在选角时,希望能找到更适合自己现阶段状态和年纪的角色。依然是郝蕾的原话,她说,什么年纪,就得演什么样的戏。
所以当《春潮》剧本放到郝蕾手中时,她从《春潮》看到三代人共生的人生轨迹,决定选择出演《春潮》。
结果当然是郝蕾依然没有让人失望,她在影片中大部分看似冷漠的表演,光眼神泛起的一丝泪花,就能让观众感受到郝蕾饰演的人物背后,压负着多么沉重的一段往事和挣扎。
影片当然也有矛盾冲突明显的戏份,当我们都以为人物要排山倒海发泄时,我们却看到郝蕾用极为收敛的表演,把原本要火山喷发的情绪,积压在有限的台词里,通过饱满的情绪演绎出来,呈现的效果,更能让观众感受到母女间误解和冲突之深,已经到了彼此不屑吵嘴的地步。
导演杨荔钠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是陌生的,但她却在独立电影和纪录片的洪流潮水中,沉浸了有二十多年。
1999年的纪录片《老头》,让杨荔钠初露锋芒,早在贾樟柯故乡三部曲的《站台》中,杨荔钠就饰演过女配钟萍。
我回看贾科长的《贾想I》,其中有一段这样描述钟萍的家。
“理想与现实也因空间的约束展现出一种对立着的紧张关系”。
《春潮》这部电影,在狭小的空间里,紧张关系也正是所有角色间冲突的源头,郝蕾饰演的女主郭建波,正好也是一位带着理想主义的现实幻灭者。
《春潮》标签是文艺片,文艺片和商业片最大的区别,在于商业片会用最舒适的呈现方式,不断给到观众想要的惊喜和刺激,以此来讨好观众的观影体验,最大限度和观众做互动和联结。
而文艺片则相反,文艺片的特质,需要观众为影片打开沟通的窗口,主动去投入文艺片所带来的思考。所以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大众来说,文艺片观影的门槛相对要高很多,毕竟艺术鉴赏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作为文艺片,同样也具备这样的素质。
而《春潮》让我有些惊讶的地方在于,影片向观众的对话通道是敞开的,比如小女孩郭婉婷的人设就尤为明显,在郭婉婷和其他人的台词互动中,能活跃观众很多气氛,也制造了一些笑点。
同时,《春潮》故事的主题,是探讨原生家庭不可忽视的矛盾,这也是国内大多数子女与父母之间存在的问题,因此影片的选题,天生对观众带着共鸣和好感度。n
当然,《春潮》在导演的个人风格上,也做了很多独特的表达。比如郭建波出现的幻象,一个穿着睡衣的女人,似乎代表着她内心的欲望和禁忌。
在国内众多体现家庭矛盾影视作品中,《春潮》在类型题材上并不新鲜,但影片不像大部分同类型的作品,让矛盾尽可能呈现激烈化。
通俗点说,你在看《春潮》的时候,看不到所谓的“撕逼”和“血淋淋”的伤口。
相反,《春潮》选择了尽可能的克制和隐忍,用反作用力,来加深母女之间的矛盾程度。
比如,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姥姥心情高兴得喝醉回家,结果却被女儿郭建波甩了一脸冷漠,姥姥借着酒兴,对女儿从头到尾数落殆尽,而郭建波始终一声不吭,最后她用力捏向床头的仙人掌,以发泄内心的火焰。
大多数时候,姥姥在家里骂骂咧咧,眼看一场暴风骤雨就要降临时,但都以郭建波的沉默而结束,这样的冷暴力处理,反而更凸显母女关系已经到了崩塌的地步,我们也可以想象,之前母女间要经历了多少地震,才形成我们现在看到静默的一片废墟。
而在某次,郭建波在楼道间,努力控制着怒火质问姥姥,眼看也是要闹翻,但这次却轮到姥姥若无其事。
这一对母女,似乎在内心深处,都形成一种照而不宣的彼此虐待默契,都在用冷暴力来惩罚着对方,但互相也小心翼翼的避免着真正的正面冲突。这样的隔代关系,相信也能让很多观众找到共鸣,还有自己和父母之间关系的影子。
很多时候,我们看起来和父母的为人处事是不一样的,但其实在潜意识里,我们和父母的脾气和性格,是一种共生的体系,有共生,自然就会有相似之处。
正如《春潮》海报里宣传语提到的:“你和你母亲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这是著名德国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提到过的一个论点。
郭建波在和母亲共生和矛盾中,郭建波一直处在逃避封闭状态,她把对母亲的对抗,用在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中。比如郭建波对待生活消极的态度,对待爱情的无所谓,对待女儿的力不从心,这些其实都和郭建波与母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而这样的裙带效应,也让小女孩郭婉婷在这样的原生家庭,依附上了这样的情绪和个性。
比如影片在开始不久,姥姥带着合唱团在家里排练,郭建波在厨房抽烟,被姥姥呵斥熄灭时,她把烟掐灭在姥姥晒的饺子皮上,以示一种无声的对抗。
在影片中段,姥姥送孙女郭婉婷去学校时,姥姥在外面一直催促,郭婉婷被催急了,直接把姥姥放在桌上拱神的水果砸烂,以示反抗。
郭建波和郭婉婷这样的举动,是这对母女的性格的一次对照,同时也侧面反映三位女性有趣的互动和联结。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影片快结束时,郭建波那段长长的独白,有一种孤芳自赏的骄傲和犀利,你可以觉得一个人对着窗外喃喃自语很尬,但也你可以理解为这是整部影片最高光的时刻。郝蕾在见面会时就说,当初看剧本,正是因为这一段长长的台词,才决定出演这部电影的。
这一段台词,是郭建波多年来内心对母亲,对自己,对世界的一次宣泄。
影片结尾处,有不断涌出的潮水,呼之欲出。n
同样是水,在影片开头,水是被用来赶走合唱团滋生矛盾的工具,而结尾处,水则被赋予了沟通之意。
结尾流动的水如春潮涌进画面,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女人,女人是水。水涌进影片中所有不该有水的地方,春潮之水作为一种冬季结束的符号,预示着春天的来临,同时也暗示着影片中母女的一种和解。
小女孩郭婉婷最后顺着小溪追寻水源,小溪似乎象征着每个人来到世间的母亲产道,而郭婉婷最后跳入湖中嬉戏,更像是回到了母体子宫,子女和母亲的关系,一切回归最初形态。
看完《春潮》,思潮一直没因电影结束而停止,而是如结尾泛起涟漪,像这样真诚而且温和的华语文艺片,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而且非常推荐大家都带着各自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一起去对话这部作品,或许能让你更了解母亲和自己。
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讲的,“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倒过来却也说得通:幸福的人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人却有着相似的痛苦。
我好羡慕那些觉得这部电影拍的不好的人,你若觉得它表达空洞晦涩难懂甚至昏昏欲睡,说明它没有引起你的共鸣,也就说明,你可能有一个还不错的原生家庭。(一种可能,别杠,杠就是你对)
而我在看《春潮》的时候,却觉得导演好像在我家安了一个监控器。
我最心疼郭婉婷。
大人们都夸她是小人精,活泼可爱。我好奇,在这样压抑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孩子,怎么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直到看见她在上学出门之前,偷偷地锤扁了小面包。是了,在所有人面前演一场戏,只有面包知道你的委屈。
姥姥和妈妈在厅里吵架。郭婉婷小朋友睡眼惺忪地从卧室里出来:我好像听见你们在叫我起床?
怎么可能是听错呢。你们吵架的每一句我都听的清清楚楚,甚至在你们还没开始吵之前我就听到了。我从来不曾睡的踏实,我的耳朵比兔子还要敏感,只有这样,我才能在你们吵架的时候恰到好处地出现,才能用我的方式试图让你们做一点点改变。“我好像听见你们在叫我起床”不过是一句幌子,我真正想说的是:不要吵了,我好害怕。
学霸郭婉婷,用羡慕的眼神看着差生崔英子。成绩不好,被老师批评又怎样,被同学嫌弃又怎样?崔英子拥有能和她一起唱歌跳舞的爸爸妈妈。羡慕中还带着点怀疑,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有这样好的父母呢,不敢相信。
有人说,郝蕾的角色太拧巴。为什么不离开家,为什么要选择生孩子,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那样作。
因为是在那样的家里长大的。就算再不想,还是会被影响。就算离家十万八千里,也改变不了没有被好好爱过的过去。那些过往,那些关系,像是醒不来的噩梦,会生出藤蔓和枝桠来,缠着你,把你拖向深不见底的海里。它们束缚你,控制你,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让你毁掉你自己。正如海报上的那句话,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
郝蕾最后那段长长的独白,许多人说太假太刻意,是败笔。我看的时候却觉得,像是她替我呼出了一口气。那是多少个孩子想要跟父母进行的一场对峙,那段话,是多少年来压在心底千遍万遍的演习。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能够那样痛快淋漓。更多的人,选择关上门,狠狠地握住仙人掌,试图用痛苦转移愤怒。可是,流泪不足以释放心中的情绪,流血也不足以。
张信哲唱,爱如潮水将你我包围。家庭带来的影响,也像是潮水一样,无声无息,却无处不在。它缓慢地淹没你,包围你。
这部电影的好,在于它将这种家庭关系呈现了出来,残酷但准确。当一个人以旁观者,而不是亲历者的视角去看待这一切,会看的更清晰。它唤醒了一种觉察。
而觉察,正是改变的开始。
其实故事大体发生在8天-9天时间中,不见得是连贯的8天,但是每天都有比较丰富比较戏剧性的冲突出现,也通过这三代人的关系、这家人与周围人的关系,组成拼图一样的结构,拼凑起这个家庭的曾经现在以及每个人的样貌。所以这篇也是拼图式的,也是边写边发现居然这么有说头。
1、 为什么能当个“好姥姥”却不能当个“好妈妈”
很多评论中,看不懂母亲为什么“不作为母亲”——如果恰好有点生活经历可能更容易理解,有些人会将对配偶的恨意转嫁到与这个配偶所生的孩子身上,认为是孩子拖累了自己,孩子的出生成了她抗争的命运和敌对的男人联合给她的暴击。而且推测得出纪明岚这位母亲有一定“冷淡”的倾向;而在女儿来“例假”时,母亲冷淡甚至反常识的反应暗示了她的“厌女”。
有趣的是,这种“不作为”往往是不自知的:母亲认为自己是一个“舍己为人”的人:“把所有细粮都给他们吃,自己那点口粮寄给不谅解的娘”。越是苦的人,在物质上难为自己的同时,越是容易用情感难为别人来换取一些平衡。
金燕玲演的姥姥,有些时候让我想起树木希林。
2、 罗生门:“流氓”还是“完美父亲”
影片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历史的多意性,你并不知道母亲说的是真的还是女儿说的是真的。父亲真实形象的罗生门,到底是母亲口中的“流氓”还是郭建波口中的“完美父亲”?其实早已淹没在当代平淡生活中。
其实可能他们说的都是真的。而“完美”父亲作出母亲不齿的“流氓”行为,是否有自己的动机呢——母亲在“洞房”前,对老周说:“离婚的主要原因就是对那种事厌倦”。女儿认为父亲是个“温柔、仁慈、好脾气”的人,是否这种性格让他的“夫妻生活”无法得到满足,父亲感情上被折磨、生活上被压抑,是否出于这样的困境,无论是在家庭内外,他苦闷的情感都没有任何宣泄渠道,才让他做出“流氓”的事?!没有要苛责母亲的意思,她的真实境遇我们同样不得而知。这种多意性是值得玩味的。
3、 郭建波最后那段独白其实非常关键。
父亲在全片中都是一个极度不堪的形象,郭建波只弱弱地为他辩解过一次:“脾气是挺好的”,之后被母亲质问就不再说话。而通过独白我们突然知道了父亲截然不同的一面,更重要的,我们知道了母亲可能是在撒谎——她为了改变命运“一定要嫁一个城里人”,而为了离开他又不断写检举信。我们或多或少都了解过,在那样一个乱世,“举报”中的杜撰是可以恶毒到难以想象的程度的,而举报正是一种不择手段的残忍。
4、 呼吸机停止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郭建波独白开始前,擦手脚时噪音不断的呼吸机已经停止了,心电图也关了。所以,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看护夜晚,而是她对母亲最终的审判——母亲对父亲的控告可能是彻底的谎言——她撒了一辈子的谎,到老还一遍遍说给邻里朋友、说给老周听,那么流利那么动情,以至于自己都相信了——母亲动用了流言暴力无可估量的威力。
那是在郭建波心里编辑了一辈子的判词,被她重复过千千万万遍,她一定要在母亲最后可能听见的机会好好说给她。
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些,估计很容易觉得说这些话有些矫情和冗长吧?!
其实,可怜的是,她到底没有“当面”把这些话说出来,她望着这个随母亲一起安静下来的城市,只面对母亲在这个城市上空的“映像”,母亲沉浸在一个表象的、假的安详当中,难得“耐心地”听着她真实的想法。
这种“无法直面”,可能有拔掉呼吸机的本能恐惧,可能也有一种自责——母亲举报时用年幼的她来增加“筹码”,而她选择了服从,所以她一定意义上成了母亲迫害父亲的帮凶。
对禽兽教师大打出手,看得出郭建波的正义感,同时也能看得出她对这种依靠父权加害未成年人的嫉恶如仇,她无法容忍父权被践踏,无法容忍禽兽用爱的理由犯罪,所以这样一个人,你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信她对自己父亲的判断。
而女儿对母亲最大的惩罚,绝对不是用呼吸机,而是让自己受苦,让母亲对她所有的诅咒一一应验,她就是不想好好找个男人过日子,这种自毁就跟漫长的死亡一样残酷而持久,特别狠。
影片种种丰富的细节和意向也够多的,一起梳理一下:
1、 两次埋东西:
(1)小女儿把佛像给郭建波,郭随手埋在门口的花盆里,一开始对这个情节设计看得有点懵。不久发现还有后文:花开了;
(2)口气如同朱一旦的开发区主任,被短信吓跑,郝蕾恹恹地抠开果篮,拿出一颗大葡萄没洗就吃了,随手把葡萄籽埋在面前的花盆里。
——这个随手埋东西的小动作,让郝蕾角色形象多了一分生动与天真,她不只是那么有锋芒和刚硬的女人。对土的亲昵、埋的动作,明知不可能生长,但依然带有一定的生殖本能和对未知美好的期许意味。
2、 影片中处处出现水
——眼泪是一种,还有多次有关水的重要戏份:
(1)母亲约合唱队在家排练,郭建波故意弄坏水管,“水漫金山”,赶走外人。
(2) 片中第一次与情人约会时的洗澡,黄尚禾饰演的情人耐心喷洒她腿上的泡沫,充满情欲。
(3) 陪母亲把王阿姨夫妇的骨灰撒到河里,水成了无奈的归宿,母亲甚至决定自己去世后也有这么“撒一撒”。而红衣女人在河里洗头发。
(4) 郝蕾流了不少泪,但唯一一次大哭,是母亲突然向外孙女戳穿关于她爸爸谎言的时候,郝蕾被打得猝不及防,摧毁了女儿对她的信任,而这是她最看重的东西。这时她没有去安慰女儿或者解释,而是来到厨房、把水龙头打到最大,巨大的水声倾泻,听不见里面的哭声也让她们听不到自己。
(5) 郝蕾与按摩师做爱后,水从门缝里忽闪忽闪地涌出(这个节奏足以让人浮想联翩)。这可能是她第一次没有负担地去爱一个人,所以那股“春潮”融化了她身体中多年的冰川,流进梦里,流进每个相关人的现实里(有意思的是合唱队唱着那首歌:“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正好呼应了流淌的画面)。
(6) 最后的画面:小女儿顺着这股有生命的水来到河里,如同回到子宫中——回想之前她在郝蕾被窝里,母女二人关于生育的温暖谈话就可以知道这个解读并不过分:“我在你肚子里干嘛呢?”“你在我肚子里……淘气啊”——她就是那么淘气。
水是形容女人的常见意向,影片中也赋予了大量篇幅和丰富的解读空间,我是挺喜欢这些设计的,既通俗又不俗。
3、 “复制的幸福”:
班级中诗朗诵的选拔,作为“学霸”,婉婷自然入选,和其他人——尤其是当时当着全班面主动拒绝和崔英子成为同位的胖男孩一起——机械而死板地宣讲生活的幸福,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讽刺;最后当他们要上台的刹那,婉婷突然觉醒,拉起朋友的手一起逃离了这种“重复的幸福”。
4、 奶的意向:
(1) 母亲醉酒归来,发泄式的高兴,郝蕾拿了奶出来喝,很生活化的小细节,却被母亲视为挑事儿。
(2) 小女儿和郭建波窝在宿舍,女儿问:“妈妈我喝过你的牛奶吗?” 郝蕾笑了,很坦荡又可爱地耐心解释“是人奶”,俩人都笑了。这一刻特别美好。
(3) 老周和母亲“洞房”后做了一桌子菜,小女儿婉婷喝袋装核桃奶,并且在话题进行到尴尬处的关键时刻泼撒了大家一身。
奶非常具有母性意味,但用不好容易矫情,片中没有过分,细微处倒是见得意思。
5、 红衣女人:导演说这里和水一样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我感觉她是母亲早年形象的一个残留,从面孔来看跟母亲也有几分相像。鲜红的衣服给人一种恐怖的视觉效果,母亲在她心里就是这样温情与恐怖夹杂,挥之不去。她对这种时不时出现的“幻象”既抗拒又沉默,眯着眼睛、远远地等她消失,甚至已经有些习惯了。
有意思的是第二次红衣女出现在她们在抛洒骨灰的河里,那一刻的母亲沉默着、哀伤着,失望、脆弱而无措(失手把骨灰罐打碎,由郭建波主动帮她捡上来),这样的母亲又回到了郭建波记忆中的样子,甚至触发了她记忆中母亲在安静的洗头发的美好场景。这种感情其实在成年子女心中并不少见,就像张玮玮在《真相》里唱的:
“爸爸,你也不要再说啦
你越沉默越像我儿时的父亲”
6、 羊的意向:
导演自己说是来自她真正做过的一个梦。在我看来,最直接的一点:羊的叫声跟“妈”好像,而家里出现这样一个大羊本身就有点噩梦的元素,羊本身也是看似强壮其实任人宰割,很脆弱的牺牲。在梦中母亲被带走却喊不出来,用羊声喊着“妈”——通过她在“洞房”前的哭诉,我们得知纪明岚也只是硬撑起强大的皮囊,她何尝不是自己那个寡情母亲和时代的牺牲品。
7、 粉红色的鸽子:
不正常的色彩,虚弱的无法起飞的鸽子,被小女儿婉婷的疯狂行为吓得不行,蜷缩在被搭成王座的垫子城堡上;小女儿却丝毫不这么觉得,她喜欢它,尊称它“鸽子小姐”——女孩对比她更弱小的一方施加着可怕的“好”,而同样不自知。
提示两个可能没被注意的细节。
(1)在母亲和郭建波讨论王阿姨自杀的晚上,郭建波去哄女儿再次入睡,关上房门不再和母亲理论。母亲独自一人在门厅喊话:“每天这么晚回来”,“人在做天在看”,“也不安全”……什么意思?第一次没看懂。第二次突然明白,母亲知道她在外面有情人,以为她是去约会了,并且对她进行诅咒(她希望郭找个稳定的好男人,郭却总是约会“野男人”,她估计要恨死了)。
(2)母亲什么把郭建波藏了这么多年的箱子搬出来?
因为前一幕,绝望的郭建波回到宿舍,发现搬来了年轻舍友,她的东西没地方放了。下一场,母亲让老周把箱子搬出去,拉进来一个小推车,上面全是书,都是郭建波从宿舍陆续搬回来的。母亲弄了个书架,就放在郭建波的箱子的地方,这箱子原本就在她睡觉的床尾,也能说明是她的宝贝。
母亲即便再毒舌还在照顾她,接纳她,这个家仍然是她失去宿舍空间后唯一的去处,所以母女俩再你死我活,仍然是联系着的;可悲的是,母亲仍自以为是地对她好,不会提前沟通,而且一厢情愿地认为是为别人着想,甚至把她的书整齐地摆上她自作主张弄来的书架上。所以郭建波气愤地拉倒书架,这种顶人的怒火真是无从发泄。
影片难以回避的缺点(见回复栏)
看到好多人说着这个故事节奏不好,没高潮,我觉得以这个影片的气质和内容来说节奏把控得算是非常好了:每一段几乎都有小高潮,每个人物都通过细枝末节不断丰满,他们的“曾经”被抽丝剥茧地拼凑起来,跟悬疑片一样,很刺激。
但这么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需要高度注意才能完成的故事走向,真的对手机观看非常不友好。第一次在线上电影节看的直播,也不能投屏,很多场景的摄影有大幅晃动、布光暗,手机看起来真是会黑成一片,非常压抑,甚至影响了最基本的剧情。后来正式上线能投屏还好一点,但一些很用心的长镜头调度会表现不出来,削弱了画面的力度。如果是因为观看方式而阻止了观众看到以上那些细节,妨碍观众理解电影,只能说,好可惜这股春潮啊。
其实影片最可怕的是“她们都是相爱的”——她们互相这么痛恨,但她们依然有爱存在的。
巴黎进入樱花季的时候,我去植物园照了一系列照片,从中挑了一张最耐看的发给了我妈。此前我是个比较怕照相的人,缘于我妈曾经在带我跟大学同学出游期间,因为拍照的事情在所有人面前用非常难听且肮脏的话骂了我很久,骂爽了一转身进油菜花田里继续拍照,留我一人在车边哭。这事发生在高中期间。后来我再没有在照相这件事上给过她好脸色,连可能需要有很多照相的场合都不让她和我一同参加。她逐渐在拍照行为上有所收敛,但整个大学期间都持续念着没有我的照片可秀,别的家长天天在朋友圈里秀孩子在外念书,照片都看着熠熠生辉,而我什么都不给她。
我花了相当漫长的时间来克服我的拍照恐惧,再重建自信到愿意把照片示人,其中的磨难冷暖自知。我向来不愿意给我妈看照片,一是想继续惩罚她,二是我胖,此前是肥胖的那种,没少被她身体羞辱。这次改了主意,是因为我上次和我妈吵起来已经有小一个月了,算是维稳了一段时间,在巴黎六个月减了20斤算是有点正常身条的样子了,她总不至于装看不到继续身体羞辱。最重要的是,我实在是想堵住她的嘴,别再来念我了。
我还是太理想化了。我妈不但用一种遗憾的语气说我小学三年级跳芭蕾的时候有多苗条好看,还说让我继续努力,此前我因为体重掉太快而晕地铁的事儿她就跟没听说一样。不但如此,她还加了一句:你知道自己瘦了有多好看,男人都是视觉动物,你得招人喜欢啊。我跟她理论“因为身材而不喜欢我的男人既没什么深厚内涵也不值得我留恋”无果,于是告诉她:你以为我在巴黎一天到晚忙都在干什么?我有男人的,巴黎好多男人喜欢胖女人。她回:那你就继续吧,男人最看轻的就是你这种女人。
我胖,不行。没男人喜欢,不行。有男人喜欢有男人睡,还是不行,此生第一次被人荡妇羞辱是来自母亲,确实令人无话可说。我根本不知道我在她眼里还哪样是行的,是她觉得无所谓的。我已经不指望能有什么事能让她觉得好。看看她问我要照片的理由,是因为她在家长之间的竞争输了,脸上无光。我的好,就只是让她脸上有光而已。我只有做个名牌包才叫好。
我妈要面子到不惜在别人面前划破我的脸,再撕下来贴到她脸上的这种行为不胜枚举。若仅仅是招人反感也就算了,谁家妈妈没点儿毛病要子女担待着,关键是真的影响我生活。两周前我表弟高考,我妈在以色列,当地凌晨三四点给我发短信,说根本睡不着觉。我翻她过去在我SAT考试前一夜不顾第二天要早起找我大吵的旧账,问她能不能控制一下。她难能可贵地放下面子,承认了一回:是,我情绪管理有问题。此前我跟她翻旧账她从来都否认的,说出去的话就没哪句认领过,这次可算有进步了。我只好忍住没翻她在我中考考数学那天因为在学生堆里找老师而给我脸色看的更久远旧账,本来老师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能尽力冲满分,然而中考数学我扣了9分,是我整个初三下学期数学考试最低分。
我妈状态就是这么差。这不是我的问题,我无论做到什么份上她都看我不顺眼,还不能忍着不说。那我能做什么,只能扛着挺着,扛不住挺不住了就干一架。她更年期已经过了,人更老了,事事更容易保守,可想而知日后的日子绝无可能越过越平静,在一块儿生活只会愈加鸡飞狗跳。想对未来的日子有点信心,也得是你妈给你点好兆头,才有信心。我妈没给我,所以我没信心。
所以看到郝蕾演的郭建波在餐桌上低眉顺眼吃饭的样子,我就知道,这就是继续和妈生活在一起的下场,要彻底屈服于母权。郭建波是熬到了头发现,原来熬不出去。逆来顺受绝不是因为她孝顺或者爱她妈,那是她唯一的选择。她妈的男朋友还没多夸几句女儿的好,她妈三言两语就换了个风向,把女儿讲得像块卖不出去的布料,不是抹布所以不能扔,但也真的不堪用了。羞辱至此,郭建波还是得敬一杯,说谢谢叔叔照顾我妈和我女儿。
她一定有过强烈的想要把那杯饮料泼她妈脸上的冲动,只是后来都被磨没了。跟我抗拒不住我妈念叨而发照片是同一条路——我们做女儿的,跟你们这群不讲理的亲妈认输了不行吗?金燕玲演的纪明岚中风躺在病床上的时候,一定是郭建波最爱她的时候。“你安静了世界就安静了”,她妈终于撒泼撒够了。
不是所有女儿都能遇上这种有撒野泄愤需求的妈。跟这个世界上的不幸其来各有自一样,妈妈们的可怜和不幸也都千姿百态,但归根溯源总逃不出她们的丈夫和母亲。我妈状态不好是从跟我爸离婚开始的。一个人带小孩挺艰难,一个人把小孩培养到能出国念书更艰难,别人家钱能堆出来的她不能给我堆,必须逼着我努力。这种看着身边的人都比自己顺遂、还不能两手一撒宣告放弃的日子不好过,所以她总有很多脾气要发。
我充分理解她的苦,她的难,她的不开心。婚姻失败对于她这种很向往婚姻的人本来就是很大的打击,再把我丢给我爸,就等于丢给我那重男轻女的奶奶,我不会有好日子过,所以只能带着我这个拖油瓶。她为了我付出了许多,我是知道的。
但我确实非常难承受她后来愈加暴躁的脾气,也分不清有爹当没有的伤痛,跟我妈给我的直接伤害哪个要更惨痛。我妈经常能口齿清楚地骂我二十来句,连骂的话都不带重样的。“蠢货”、“不要脸”、“自以为是”、“内心黑暗”、“滚出家门”,电影里让观众听着刺耳的那些话在我这儿都是家常便饭。对我来说,它们依旧刺耳,这么多年我也没有练出一身百毒不侵的本领,在我妈骂我的时候能派上用场。真的没有哪一次我听了不伤心。我妈在人前从来都不是厉害的,甚至有嘴笨的时候,也不知道为什么对着我就能羞辱得那么流利。
她曾有一次在我认真伤心着的时候恢复了情绪,以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对我讲:你要分得清妈妈讲的是真话还是气话,妈妈是爱你的,你知道的。我现在真的分不清气话和真话,因为我过去曾坚定不移地相信我妈一定爱我。我妈好的时候真的跟块糖一样,会抱会亲,会说妈妈爱你。但她羞辱我那么顺畅的时候,那也是她,她经常那样,一个羞辱你到让你习惯的人怎么会是爱你的人?
然而这些别人都看不到。我妈在家里当暴君,别人却都以为我家其实有尊观世音,得说我妈在外真得挺会做人。每次身边有人劝我说你妈其实很爱你,都令我非常痛苦,毕竟我妈对我什么样别人是少见的,见过的要是还能这么说真的就是在放屁。我倾向于相信我妈不爱我,这样我会好过一点——一个爱你的人是习惯于身体羞辱你、第一次荡妇羞辱你、日常以言语暴力你、要求你在外必须完美的人,那“爱”该多可怕?母爱如是,我宁可不要。
我有一次在和她大吵一架之后大哭,找了一个多少了解点我跟我妈情况的阿姨诉苦。我问阿姨,我能不能在参加家庭和朋友聚餐的时候有不笑的权利?能不能不要脸上没挂着笑容的时候就被说丧着一张驴脸?能不能有不想合影的权利?可不可以不要假装自己是个交际花?大家吃饭不是为了舒服吗,能不能也让我舒服?问完了我反而更难过,因为我意识到我妈并不喜欢真实的我。不是发自于喜欢的爱能持续多久,能有多牢靠?我妈妈不喜欢我,她怎么可以好好爱我呢。可她又经常说她爱我,那她不就是在撒谎?可她又不觉得自己在撒谎,每一次说“妈妈爱你”语气都又轻又诚恳。她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她不是一个爱孩子的母亲了。
“妈妈爱你”并不是完全的谎言,至少曾经不是。《春潮》里真正让我想哭的桥段,是郭建波看女儿挨纪明岚打,心疼领着郭婉婷离家出走。她带女儿去动物园看长颈鹿,在傍晚的南湖堤上散步,柳树抽新了,春风和煦。我是在南湖边上长大的,那个长长的湖堤我经常走。在我小的时候总是我和我妈两个人去散步,不多说什么,照相也是很偶尔的,我也爱摆姿势。湖水波光粼粼,那时留下的照片里我总是笑着的,记忆里我妈妈也是笑着的。我知道自己曾经是个被妈妈爱着的,很幸福的小孩。
只是为什么这些好的时候停留在了我父母离婚前。生活对她太残酷了,导致她自己根本没有办法承受那些,日积月累的疼痛在她身体里爆炸开来,波及到离她最近的我。我不能怪她,我于心不忍,哪怕我知道她深深地伤害了我,以一种不可修复的方式。我也许终生都无法发自内心地原谅她,但她没有任何除了我以外的人可以指望。
是不是给母亲做女儿就是一种原罪。我妈离了婚,瞒了我姥姥姥爷一年多才敢说,之所以能瞒得住也是因为离婚之前我爸也跟没存在一样,于是姥姥姥爷心大到以为我妈婚姻状态一直不错。她说姥姥姥爷承受不了这件事。其实是她承受不了坦白之后,姥姥姥爷施加给她的压力。我妈也是被原生家庭伤害过的女儿。
这种循环到现在也还没停止。上周日我正在赶场,我姥发来一条语音说今天父亲节,去祝你爸节日快乐。我听了差点把手机摔了,一个连记得我生日都足够我惊奇的父亲,一个一言不合就说你可以不要这个爸爸的父亲,一个完全缺位我成长的父亲,到底有什么值得她一个前丈母娘记得。为什么她不去想和她关系没有断的外孙女会难过?我最终只能跟姥姥吼一顿,说以后不要跟我提我爸,他这个人跟你没关系,跟他有关的事儿也跟你没有关系。然而我也知道根本没用的,这话不到一年前我原样吼过一遍。
《春潮》里的姥姥与外孙女亦如是。等郭婉婷长大了以后她会记得她姥姥什么?告诉她你妈曾经想打掉你?发现她在家里剪布料玩绸子的时候当着外人面暴打她一顿?给她存折的时候还哭一鼻子诉着苦说姥姥不容易?也许不会全是这些,但这些她一定忘不掉。她也忘不掉她妈夜里出去了,留她一人,夜里惊醒,发现自己无依无靠。日子里的愁苦事会随着人不再而停止,但伤痛不会。她姥姥和妈妈都去了之后,郭婉婷能不能原谅?她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理解,她妈妈之所以是加害者,是因为她妈妈是母亲的女儿、是受害者。她妈妈没有被好好爱过,所以也没有能力做一个会爱小孩的好母亲。
这大概就是结尾的含义。南湖是人工湖,所以并没有一波波袭来的春潮。但那片大水波澜不惊地流出一点点,就蔓延很远很远。像在家庭里循环着的那种东西,会因为新的生命、老去的生命而永存。那是做女儿的宿命,一路向下,力不可抗,没有人逃得掉。
很多人说这片子没讲好故事,制造了问题却不去解决,冲突非常突兀,男性角色们又都很猥琐。我并不想反驳他们。说这话的若是男性,他们必然理解不了母女之间的苦;而这样讲的女性,大概都有一个比较健康的母女关系,那她们是幸运的,这世界需要这样为原生家庭感到快乐的女人。只是不快乐的那些,因为生活里没有了丈夫与父亲,她们孤苦无依,无处倾吐,只得互相伤害。这电影是在描述这样一种状态,一种矛盾天生存在、不可逆、不可修复,而该负责的父亲和丈夫全部缺位,所以最后母亲与女儿成为困兽,在母权之下,女儿成为受害者、最终会加害别人的情况。这种故事就是没办法替男性找存在感,因为但凡不用全是女性在承担责任,每个母亲和女儿都会好过一点。那些根本不知道去了哪儿的父亲和丈夫,找他们来一起生活搞不好也是遭罪,不如眼不见心不烦吧。
而你知道那些空洞怎么办?那些受不完的伤,掉不尽的泪,那些春水涨起也不能够漫溢浸透的罅隙,那些怎么办。会花一辈子填吧,总会想要填上它,这样会觉得少难过一些。可你知道,你永远都填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