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安娜·吉拉多特弗朗索瓦·西维尔卡米尔·科坦弗朗索瓦·贝莱昂皮埃尔·尼内西蒙·阿布卡瑞安伊尔·哈达拉齐达内·苏阿内维尔日妮·奥克保罗·艾米玛丽·布奈尔帕特里克·德阿萨姆曹艾玛纽埃尔·博阿齐塞特雅·杜索戈米歇尔·勒鲁梭朱丽叶·纳维斯米歇尔·贝尔吉约姆·马奎特瑞贝卡·詹姆斯伊曼纽尔·夸特拉圣地亚哥·阿米戈雷纳塞德里克·克拉皮斯
类型:剧情喜剧爱情家庭导演:塞德里克·克拉皮斯 状态:正片 年份:2019 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豆瓣:7.4分热度:0 ℃ 时间:2024-06-11 19:23:17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朋友微博上发了照片,是一小串通体紫色的葡萄,饱满圆润,配文,这可能是最葡萄的葡萄了。这样的表述乍看新奇,实则不难理解。我们谈论花,月,树,鸟,明知是泛指,却挡不住脑海中浮现的一幕幕图像,原本空泛的概念,始终脱不出那个被赋予的内核——为社会文化所塑造推广,继而为普罗大众所熟知的——最直接、最不容犹疑的联想答案。
爱情也是如此。曾几何时,风花雪月的曼妙柔情,缘分牵绊的得失悲欢(比如鸳鸯蝴蝶派、琼瑶等擅长的爱恨纠葛、多角恋之类),构成了最实在、最关切的描绘。历经语言学转向,“爱情”一词作为文字的力量,已经被大大削弱,仿佛有无尽新鲜的东西,可以趁机从概念的躯壳中逸出,也为重新思考“爱情”的本质,提供了多元的可能。比如今天这部电影,爱情俨然从男女间汹涌的荷尔蒙反应中跳出来,落到了每个个体面对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中来。这种思考带着强烈的时代色彩,故事中的巴黎,可以换成当下世界上每个灯红酒绿的城市,工作的焦虑、租房生活的孤独等等,足以引发不少青年人的共鸣。故事里,主人公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不断推进,也吸引观众进入角色,反思自己,从中得到有关生活的启发。
从叙事情节而言,这是一部“非典型”的爱情片。是爱情来临的前夜,而非爱情本身,构成了这个故事的全部。这种表达的巧妙之处,在于两个相爱的主体,不再被置于“爱情”的传统印象里,而是呈现着各自灵魂独立且高贵的一面。独立对应着孤独,高贵对应着坚韧。故事开篇,两个主人公各自陷入紧张焦虑的状态难以自拔,他们住在巴黎郊区的窄小阁楼间里,外面是轰鸣的火车,嗜睡或失眠,一个人生活,郁郁寡欢。他们去同一家药房,药物介入失效后,又分别预约了心理医生,笨拙生涩地,尝试对着心理医生吐露烦恼。观众几乎可以从这些小心翼翼地试探中,代入当下的自己,一样的焦虑,一样的莫名,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但终日浑浑噩噩颓丧乏力。更可怕的是,放眼望去,几乎找不到人来拯救自己逃出这种状态,唯独剩下一无所知的自己。
毫无疑问地,心理医生的开导产生了很重要的意义。他们引导着故事的主人公反思自己,内省焦虑的来源,正视自己的感受。那些被掩饰或者忽略的情感,那些不被理解或是无法释怀的遗憾,都在逐渐被挖掘出来。在重新面对这些深埋的痛苦时,新的力量涌出,阳光透入。生活也回到正轨,仿佛又可以恢复到生机勃勃的样子。和美好的相遇,不期而至,又如约而来。
尽管叙事新奇,但整个电影的节奏是很古典式的,开篇对“忧郁症”的诊断构成一个主要“设定”,全部情节在此基础上展开,算得上简洁明了,观感上很容易为观众所接受。两个主人公的故事线交错穿插,但始终同一步调,和谐地让人舒服。然后便是层层推进的情节,接受心理治疗是重要的情节发展,伴随着自己的怀疑和亲友的不解,各种方式的自我拯救,猫咪的出现,穿插着美洲裔(SABBAH巴西)超市老板的强势推销,再到火灾,很多自我剖析到此露出眉目,故事奔向高潮,一面是雷米回到家乡哀悼七岁时死去的妹妹,一面是女主终于放下心结跟母亲通了电话(当代精神分析的最终归宿仿佛都脱不了童年的阴影。)最后便是铺陈已久的那个伏笔,两人在舞馆相遇。
通过“自我疗愈”这场主线的牵引,故事有条不紊地推进,最后抵达二人相遇的瞬间,完成了“最好的爱是以接受自己为前提”的升华,爱情的甜美不在于两人的电光火石,而是已经做好了悦纳自己的准备。(我不喜欢悦纳这个词,但这部电影差不多是这意思)构图,音乐,选景,剪辑的节奏,都是很得心应手的样子,这种纯熟技艺的呈现,无疑能给观感带来极大的舒适。
在脱掉概念之后,爱情还可以是什么?
我想了很久这个问题,大概做一个形容。就像一个人照镜子,他对着镜子笑,镜中的人看起来是很开心的样子。同样,他对着镜子哭,镜中的人自然看起来一副伤心的模样。看起来开心或伤心的样子,就是“爱情”,哭和笑,每个人都曾有过,但每个人的表情都不一样,感受也都不一样。爱情就是这么一个抽象的东西,它关乎人的体验和感知。为什么要有一镜之隔?大概因为刚好隔了这个概念。当人们把某样情绪体验称之为“爱情”的时候,就已经用文字的“魔力”把主观的感受客体化了(即便是自称也会如此,因为文字是被社会定义的,而非个体)。
那为什么要尝试脱掉概念呢。
因为我们憧憬美好的爱情,渴望浪漫而甜蜜的爱情体验,可如果真的想实现,非得明白爱情附身的主体不可。因为一个镜花水月的爱情概念,可能是海报、广告上美女们毫无瑕疵的笑颜,可能是电影电视里帅哥们全身无死角的精致模样,但那个远不是爱情的真正参照物,因为笑和哭的样子,往往还得取决于那个人本来的样子。从概念脱出,更像是一次拨乱反正,不用刻意营造“爱情”的模样,你什么样,爱情就什么样。好像这才是这部影片给到的启发。
害,都是瞎说的,莫怪。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阿德勒
⚠️剧透警告⚠️
男主雷米和女主梅兰妮住在同一层相邻的两栋楼里,虽然是隔着墙的邻居,但是从来没有遇见过。男生最近一直失眠,工厂的自动化发展替代人工,使得大部分的人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职业。女生则是嗜睡,常常会错过很多重要的事情。
像所有在大城市生活的单身年轻人一样,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孤独。因为睡眠问题,他们在药店咨询时擦身而过;都被杂货店老板营销去他亲戚的舞蹈室;女孩的朋友向她介绍Tinder, 男生也被建议要在Facebook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男孩似乎对新工作遇到的热情开朗的黑人女孩吸引,女孩也陆续见了几个软件上心动的男生…… 所有的故事,自然缓慢,同时情绪铺垫饱满,还夹杂这法国人的一些小笑点,比如把一般的鸡蛋说是bio的鸡蛋卖出去。
但是所有的一切都没有让他们真正解决生活的孤独,也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关系。电影夹杂着平淡的故事和男女主分别和心理咨询师交谈的过程。最后的高潮,似乎所有的心理咨询都会回到童年的问题。女生本以为是因为一年前男友的离开使得自己不能开展新的关系;到最后聊起从小父母离异,父亲去了美国再婚后一直没有联系,女主反而把父亲的离去都怪在母亲的头上,从而一直和母亲关系不好。男生看似因为职业被自动化取代后找不到新的支点;到后来聊起原来妹妹很早去世,而他一直以为,是因为他的存在才会带给周围人不幸。
而心理医生自己的人生呢?在他的退休party上,他一个人默默的离开人群,怅然的望着自己的工作室。谁又来解决他晚年退休生活的孤独呢?
在熙熙嚷嚷的城市,个人会感到孤独,这种感觉我也有过深刻的体会。躺在一个人的小房间,打开窗子,望着天上的云飘来飘去。或者在异国他乡,突然看到黄昏的路灯亮起而感到悲伤。但是这种孤独真的是通过刻意的社交或者参加活动可以解脱的吗?至少电影告诉我们,只有找到那个阻碍你去建立新的关系的关键,解决它,才能真正开始建立关系。
心理咨询结束后,女生终于和母亲打了通电话;而男生鼓起勇气回到家乡,向父母询问妹妹去世的真正的原因。他们都真正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而直到电影的结尾,男主和女主才在舞蹈室里遇见了对方,电影停止在两人被舞蹈教师指派为partner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这个平平淡淡的欧洲电影,没有多少跌宕的情节和故事,也非严肃的纪实,它就像曾经也有过类似问题的你我的日常生活。祝在某个阳光的假日午后,或去往某个旅途的飞机,能通过它找到一丝感动。
男主角看起来还不错,女主角长得不讨厌,巴黎的城市景观也足够浪漫而壮观——这些前提让我坐下来接受了两个小时的针对“大城市综合症”和“心理成长阴影”的免费心理治疗,并且效果明显。
一个觉得自己一直运气不好,活着充满负罪之感;
一个害怕再次的离开和失去,总是习惯讨好别人。
餐厅里,男主对名叫“硬盘”的校友滔滔不绝讲的当年轶事不仅不感兴趣甚至反感不安;舞厅外,对屋内人头攒动的舞蹈闪过一秒钟的好奇之后又匆忙逃跑;家庭聚会上,拒绝接受“吃薯条”所象征的表面和谐,却讲出“抑郁症”所代表的内心痛苦,严重地破坏了家人心情和圣诞氛围……这种面对不熟悉、不感兴趣、不想融入的人和事时的内心抗拒和局促不安,确实让我似曾相识——像是参加鸡同鸭讲的陌生人聚会、被迫加入同事间关于育儿和教学的讨论、履行义务一般地回家过年的真实写照。
另一方面,在遭遇妹妹幼年病史的巨大悲怆之后,他一直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无法原谅自己活着,甚至无法原谅同事被裁而自己还“幸存”,一度造成内心恐慌。在心理医生给出“或许是时候,停止这种负罪感了;你绝对有权利活着,你也有权利得到幸福”的建议后,男主勇敢地向一直刻意回避此事的父母喊出了“你们有没有意识到这种沉默多么的让人难以承受”。的确,勇敢面对心结是彻底翻篇的前提,就像了解自身问题是解决自身问题的前提一样——虽然了解之后也不一定能解决。
所以,下面几句谨献给小心翼翼的自己:
去触摸、去做事情,不要害怕去靠近事物、靠近人、靠近生活、靠近女(?)孩子;
说话不要刻意抽离,不要远远旁观,喜欢什么就去做;
要对生命有信心,不用凡事都往坏的方面想;
——此为积极的生活态度,或者说,能让人活得久一点儿的秘诀。
女主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在她的演讲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仅作摘记:
“人离开和人去世一样,都留下一些事情要做。
有时候,脆弱也是一种力量。
这初听起来很矛盾,却可以是战胜癌症的关键。
免疫疗法的目的是激发和强化免疫系统,优势是如果免疫系统摧毁肿瘤,附带损伤就很小;
相比之下,化疗会摧毁一切,危及免疫系统。
如今,我们把癌症视为一种失衡情况而不是一种攻击行为。
任何鲜活的关系都要和外界发生交换;
因此,交换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遇见一个人,意味着找到一个对你有意义的人;
但是,对于人际关系来讲,社交网络是一种最糟糕的发明;
社交软件能让你获得当下的快乐,但这却不是你内心所寻找的。”
最后,在欢快的舞曲中,男女主角相识了。两人都笑了,男主笑得尤其好看——话说,平时不喜欢笑的人笑起来是真的很好看。
所以,结论就是——跳舞吧、拥抱生活吧,即使没有心理准备也能一秒爱上一只“它也太可爱了吧”的猫咪,并给它取名叫“鸡块”。
不要拦我,我要养只名叫“鸭腿”的狗。
1、开头的音乐和BGM真的不错,带感,不管后续卖相如何,前面就吸引了年轻观众继续往下;然后看完全片,一看导演,好了嘛,《西班牙公寓》的导演,难怪我会特别喜欢他这轻快的音乐和节奏,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又有点青春就应该是这样的即视感。
2、色彩上完全不同之前的几部,我更喜欢现在的色彩,问了专业导演,说是“日本小抽色”,很考究本身拍摄的配色,确实如此,心理咨询室前的那墙的颜色外加法式绿色的小棉凳,小清新的感觉扑面而来,使得整体的色彩很容易击穿一个中年前青年的眼球。
3、但是内容上却没有《西班牙公寓》的那种青春即视感和凉风吹抚后挽一挽头发望向天空的飒爽,有一股浓浓的《向左走,向右走》,治愈的过程也就暗示着他们最后会在一起,两线穿插并行的方式也验证于此,剪辑得不错,没有两条线的感觉。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耐观影“
现在是凌晨五点半,我失眠了,因为特别想写这篇文章,写给每一个在城市中感到孤独的你。
时间闪回到上周五,这是特别值得纪念的一天,因为据新闻报道,这是法国历时十二年来最大的一次公共交通大罢工,地铁几乎全停。具体什么原因不做赘述,因为和本期主题无关。
但是这次大罢工却也和这部法国影片相关,因为这部叫做《deux moi》(两个我)的法国影片就发生在巴黎,是关于两个年轻人的故事,而且其中很多重要的场景发生在巴黎地铁上,这就产生了一种电影和现实生活的链接感。巧合的是,我就在当天看了这部电影,所以感受会更加明显。n
第一个朋友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其内容,因为是被一个朋友极力推荐了,这就引出了和第一个朋友的对话:
她是和我一起学习打网球的小伙伴,我们缘于都有养猫而相互认识。
首先,我看到她看完首映后在我的电影群里对这部电影的评论:
“如果说les chatouilles对我的心灵震撼是深刻触碰灵魂的,deux moi对我来说是淡淡的,轻轻的一直在touch着心。”
备注:les chatouilles中文译名《不能说的游戏》,是另一部有关童年性侵的法国电影,感兴趣可以点击我的短视频收看解读。
当她谈起二十年前被性侵...#不能说的游戏#n
然后私下里她又和我说
“等你写deux moi, 有很多可以写的东西”
“大都市的寂寞,人人都能看到自己”
这时我还没看这部影片,但是却被她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即使在十几年来的最大罢工的情境下也选择了下班去看这部影片。
事后想想,我很理解她,她一定是被影片中所体现出的城市孤独感深深击中了。
第二个朋友
因为周五那天完全没有交通方式,所以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开车去上班,下班后为了选择一个可以免费停车又观影方便的地方,我去了郊外位于78省的一家商业中心,在开车去的过程中引出了第二个朋友。
她是我在法国最亲近的朋友,亲近到可以随时随地去互相倾诉内心的困扰。
开车过程中给她拨电话…
“喂”
“半小时后开车到你家门口,你准备一下出门”
“去干嘛?”
“陪我去看电影。”
“好的,一会见。”
我们之间从来都是这么直接,不需要追问其他信息,因为她对我是信任的。
但是她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学业彻底回国了,
所以以上对话都是我脑补出现的,
我最终是一个人去看的电影。
这让我在观影过程中更深刻理解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孤独感,他们住在相隔一面墙的两栋楼里,每天搭乘同一班地铁上下班,有时甚至坐在一起,他们都因为工作压力而失眠,同时到药房去开药,同时去看心理医生,但是他们遇不到对方,即使近在咫尺。
第三个朋友
第三个朋友的出现是通过一番争执,也是电影群里。
她在群里发出的观感是这样的,
“今天看了deux moi, 感觉je m’ennuie!(让我无聊)”
“完全不剧透的情况下告诉你剧情超级简单还无聊,对白也没意思”
然后群里就针对这部电影以及导演展开了一晚上的大讨论。
在后面的对话中,我发现她不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里面的场景,人物,事件就像是我们周围的你我他,为何要去看这样的日常电影。
她的理由是充分并合理的,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
“我们是否要通过电影去感受日常生活?”
电影本身是一种非常主观的艺术表达,对观者而言,没有对与错,只有爱与不爱。
我偏爱欧洲作者电影远远胜过好莱坞剧情片,
对我而言,好莱坞剧情片是以剧情架构为主线,里面的人物为辅助,换句话说人物可以随便换,对主要剧情影响不会太大。
而欧洲电影,尤其是法国电影更多情况下是截取某个人物或者某几个人物的一段生活,人物换了,生活也就没有了,人物是电影的灵魂之眼。
就《deux moi》来说,我们要看什么,如何看?
我们看到了男女主人公去药房买药,去看心理医生,用小软件约炮,但是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情节本身,而要去看这些情节背后的情绪表达。
我们应该看到男主人公失眠是因为失业而表现出的恐慌,去看心理医生是对自己未来的迷茫却又找不到人倾诉,他尝试去联系以前的同学,却发现即使坐在一起也只能回忆往事,心中的烦恼无从开口;
我们应该看到女主因为要准备工作上的项目汇报而焦虑,从而失眠,因为找不到合适男友的空虚而用小软件约炮,灌醉自己,麻痹自己;
我们应该看到男女主每天宁可在阳台看着对面远去的火车而发呆,也不愿去为了充实自己而参加各种无效社交;
我们应该看到他们每天都会去楼下去买东西时,趁机和杂货铺的老板去聊几句,放松心情,可能这是他们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
们应该看到他们在不同情境下养了同一只猫之后的治愈感;
因为,这一切的一切,
都让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
这就是这部电影赋予我们的最大的意义。
在影片最后一分钟,我泪奔了。
因为,我看到了,
“在茫茫人海中,
在遇到生命中的那个人之前,
我们所要做的是,
保持优秀的自己,
爱自己,
因为相遇之后,
我们的全部爱,
将都属于那个人。“
第四个朋友
和第四个朋友的对话是本周一一起看《燃烧女子的肖像》的首映,
她说她最近很孤独,因为搬新家了,很多亲近的朋友回国了,
我回答,你去看《deux moi》吧。
FIN
宝宝大错位2
神采飞扬
圣诞绅士夜
冲撞
熊出没·逆转时空
辣警霸王花粤语
花言巧语的小镇青年吉姆在百货公司得到一份看门人的...
播放指数:970℃
朋友微博上发了照片,是一小串通体紫色的葡萄,饱满圆润,配文,这可能是最葡萄的葡萄了。这样的表述乍看新奇,实则不难理解。我们谈论花,月,树,鸟,明知是泛指,却挡不住脑海中浮现的一幕幕图像,原本空泛的概念,始终脱不出那个被赋予的内核——为社会文化所塑造推广,继而为普罗大众所熟知的——最直接、最不容犹疑的联想答案。
爱情也是如此。曾几何时,风花雪月的曼妙柔情,缘分牵绊的得失悲欢(比如鸳鸯蝴蝶派、琼瑶等擅长的爱恨纠葛、多角恋之类),构成了最实在、最关切的描绘。历经语言学转向,“爱情”一词作为文字的力量,已经被大大削弱,仿佛有无尽新鲜的东西,可以趁机从概念的躯壳中逸出,也为重新思考“爱情”的本质,提供了多元的可能。比如今天这部电影,爱情俨然从男女间汹涌的荷尔蒙反应中跳出来,落到了每个个体面对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中来。这种思考带着强烈的时代色彩,故事中的巴黎,可以换成当下世界上每个灯红酒绿的城市,工作的焦虑、租房生活的孤独等等,足以引发不少青年人的共鸣。故事里,主人公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不断推进,也吸引观众进入角色,反思自己,从中得到有关生活的启发。
从叙事情节而言,这是一部“非典型”的爱情片。是爱情来临的前夜,而非爱情本身,构成了这个故事的全部。这种表达的巧妙之处,在于两个相爱的主体,不再被置于“爱情”的传统印象里,而是呈现着各自灵魂独立且高贵的一面。独立对应着孤独,高贵对应着坚韧。故事开篇,两个主人公各自陷入紧张焦虑的状态难以自拔,他们住在巴黎郊区的窄小阁楼间里,外面是轰鸣的火车,嗜睡或失眠,一个人生活,郁郁寡欢。他们去同一家药房,药物介入失效后,又分别预约了心理医生,笨拙生涩地,尝试对着心理医生吐露烦恼。观众几乎可以从这些小心翼翼地试探中,代入当下的自己,一样的焦虑,一样的莫名,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但终日浑浑噩噩颓丧乏力。更可怕的是,放眼望去,几乎找不到人来拯救自己逃出这种状态,唯独剩下一无所知的自己。
毫无疑问地,心理医生的开导产生了很重要的意义。他们引导着故事的主人公反思自己,内省焦虑的来源,正视自己的感受。那些被掩饰或者忽略的情感,那些不被理解或是无法释怀的遗憾,都在逐渐被挖掘出来。在重新面对这些深埋的痛苦时,新的力量涌出,阳光透入。生活也回到正轨,仿佛又可以恢复到生机勃勃的样子。和美好的相遇,不期而至,又如约而来。
尽管叙事新奇,但整个电影的节奏是很古典式的,开篇对“忧郁症”的诊断构成一个主要“设定”,全部情节在此基础上展开,算得上简洁明了,观感上很容易为观众所接受。两个主人公的故事线交错穿插,但始终同一步调,和谐地让人舒服。然后便是层层推进的情节,接受心理治疗是重要的情节发展,伴随着自己的怀疑和亲友的不解,各种方式的自我拯救,猫咪的出现,穿插着美洲裔(SABBAH巴西)超市老板的强势推销,再到火灾,很多自我剖析到此露出眉目,故事奔向高潮,一面是雷米回到家乡哀悼七岁时死去的妹妹,一面是女主终于放下心结跟母亲通了电话(当代精神分析的最终归宿仿佛都脱不了童年的阴影。)最后便是铺陈已久的那个伏笔,两人在舞馆相遇。
通过“自我疗愈”这场主线的牵引,故事有条不紊地推进,最后抵达二人相遇的瞬间,完成了“最好的爱是以接受自己为前提”的升华,爱情的甜美不在于两人的电光火石,而是已经做好了悦纳自己的准备。(我不喜欢悦纳这个词,但这部电影差不多是这意思)构图,音乐,选景,剪辑的节奏,都是很得心应手的样子,这种纯熟技艺的呈现,无疑能给观感带来极大的舒适。
在脱掉概念之后,爱情还可以是什么?
我想了很久这个问题,大概做一个形容。就像一个人照镜子,他对着镜子笑,镜中的人看起来是很开心的样子。同样,他对着镜子哭,镜中的人自然看起来一副伤心的模样。看起来开心或伤心的样子,就是“爱情”,哭和笑,每个人都曾有过,但每个人的表情都不一样,感受也都不一样。爱情就是这么一个抽象的东西,它关乎人的体验和感知。为什么要有一镜之隔?大概因为刚好隔了这个概念。当人们把某样情绪体验称之为“爱情”的时候,就已经用文字的“魔力”把主观的感受客体化了(即便是自称也会如此,因为文字是被社会定义的,而非个体)。
那为什么要尝试脱掉概念呢。
因为我们憧憬美好的爱情,渴望浪漫而甜蜜的爱情体验,可如果真的想实现,非得明白爱情附身的主体不可。因为一个镜花水月的爱情概念,可能是海报、广告上美女们毫无瑕疵的笑颜,可能是电影电视里帅哥们全身无死角的精致模样,但那个远不是爱情的真正参照物,因为笑和哭的样子,往往还得取决于那个人本来的样子。从概念脱出,更像是一次拨乱反正,不用刻意营造“爱情”的模样,你什么样,爱情就什么样。好像这才是这部影片给到的启发。
害,都是瞎说的,莫怪。
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阿德勒
⚠️剧透警告⚠️
男主雷米和女主梅兰妮住在同一层相邻的两栋楼里,虽然是隔着墙的邻居,但是从来没有遇见过。男生最近一直失眠,工厂的自动化发展替代人工,使得大部分的人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职业。女生则是嗜睡,常常会错过很多重要的事情。
像所有在大城市生活的单身年轻人一样,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孤独。因为睡眠问题,他们在药店咨询时擦身而过;都被杂货店老板营销去他亲戚的舞蹈室;女孩的朋友向她介绍Tinder, 男生也被建议要在Facebook上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男孩似乎对新工作遇到的热情开朗的黑人女孩吸引,女孩也陆续见了几个软件上心动的男生…… 所有的故事,自然缓慢,同时情绪铺垫饱满,还夹杂这法国人的一些小笑点,比如把一般的鸡蛋说是bio的鸡蛋卖出去。
但是所有的一切都没有让他们真正解决生活的孤独,也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关系。电影夹杂着平淡的故事和男女主分别和心理咨询师交谈的过程。最后的高潮,似乎所有的心理咨询都会回到童年的问题。女生本以为是因为一年前男友的离开使得自己不能开展新的关系;到最后聊起从小父母离异,父亲去了美国再婚后一直没有联系,女主反而把父亲的离去都怪在母亲的头上,从而一直和母亲关系不好。男生看似因为职业被自动化取代后找不到新的支点;到后来聊起原来妹妹很早去世,而他一直以为,是因为他的存在才会带给周围人不幸。
而心理医生自己的人生呢?在他的退休party上,他一个人默默的离开人群,怅然的望着自己的工作室。谁又来解决他晚年退休生活的孤独呢?
在熙熙嚷嚷的城市,个人会感到孤独,这种感觉我也有过深刻的体会。躺在一个人的小房间,打开窗子,望着天上的云飘来飘去。或者在异国他乡,突然看到黄昏的路灯亮起而感到悲伤。但是这种孤独真的是通过刻意的社交或者参加活动可以解脱的吗?至少电影告诉我们,只有找到那个阻碍你去建立新的关系的关键,解决它,才能真正开始建立关系。
心理咨询结束后,女生终于和母亲打了通电话;而男生鼓起勇气回到家乡,向父母询问妹妹去世的真正的原因。他们都真正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而直到电影的结尾,男主和女主才在舞蹈室里遇见了对方,电影停止在两人被舞蹈教师指派为partner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这个平平淡淡的欧洲电影,没有多少跌宕的情节和故事,也非严肃的纪实,它就像曾经也有过类似问题的你我的日常生活。祝在某个阳光的假日午后,或去往某个旅途的飞机,能通过它找到一丝感动。
男主角看起来还不错,女主角长得不讨厌,巴黎的城市景观也足够浪漫而壮观——这些前提让我坐下来接受了两个小时的针对“大城市综合症”和“心理成长阴影”的免费心理治疗,并且效果明显。
一个觉得自己一直运气不好,活着充满负罪之感;
一个害怕再次的离开和失去,总是习惯讨好别人。
餐厅里,男主对名叫“硬盘”的校友滔滔不绝讲的当年轶事不仅不感兴趣甚至反感不安;舞厅外,对屋内人头攒动的舞蹈闪过一秒钟的好奇之后又匆忙逃跑;家庭聚会上,拒绝接受“吃薯条”所象征的表面和谐,却讲出“抑郁症”所代表的内心痛苦,严重地破坏了家人心情和圣诞氛围……这种面对不熟悉、不感兴趣、不想融入的人和事时的内心抗拒和局促不安,确实让我似曾相识——像是参加鸡同鸭讲的陌生人聚会、被迫加入同事间关于育儿和教学的讨论、履行义务一般地回家过年的真实写照。
另一方面,在遭遇妹妹幼年病史的巨大悲怆之后,他一直觉得自己运气不好,无法原谅自己活着,甚至无法原谅同事被裁而自己还“幸存”,一度造成内心恐慌。在心理医生给出“或许是时候,停止这种负罪感了;你绝对有权利活着,你也有权利得到幸福”的建议后,男主勇敢地向一直刻意回避此事的父母喊出了“你们有没有意识到这种沉默多么的让人难以承受”。的确,勇敢面对心结是彻底翻篇的前提,就像了解自身问题是解决自身问题的前提一样——虽然了解之后也不一定能解决。
所以,下面几句谨献给小心翼翼的自己:
去触摸、去做事情,不要害怕去靠近事物、靠近人、靠近生活、靠近女(?)孩子;
说话不要刻意抽离,不要远远旁观,喜欢什么就去做;
要对生命有信心,不用凡事都往坏的方面想;
——此为积极的生活态度,或者说,能让人活得久一点儿的秘诀。
女主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在她的演讲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仅作摘记:
“人离开和人去世一样,都留下一些事情要做。
有时候,脆弱也是一种力量。
这初听起来很矛盾,却可以是战胜癌症的关键。
免疫疗法的目的是激发和强化免疫系统,优势是如果免疫系统摧毁肿瘤,附带损伤就很小;
相比之下,化疗会摧毁一切,危及免疫系统。
如今,我们把癌症视为一种失衡情况而不是一种攻击行为。
任何鲜活的关系都要和外界发生交换;
因此,交换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遇见一个人,意味着找到一个对你有意义的人;
但是,对于人际关系来讲,社交网络是一种最糟糕的发明;
社交软件能让你获得当下的快乐,但这却不是你内心所寻找的。”
最后,在欢快的舞曲中,男女主角相识了。两人都笑了,男主笑得尤其好看——话说,平时不喜欢笑的人笑起来是真的很好看。
所以,结论就是——跳舞吧、拥抱生活吧,即使没有心理准备也能一秒爱上一只“它也太可爱了吧”的猫咪,并给它取名叫“鸡块”。
不要拦我,我要养只名叫“鸭腿”的狗。
1、开头的音乐和BGM真的不错,带感,不管后续卖相如何,前面就吸引了年轻观众继续往下;然后看完全片,一看导演,好了嘛,《西班牙公寓》的导演,难怪我会特别喜欢他这轻快的音乐和节奏,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又有点青春就应该是这样的即视感。
2、色彩上完全不同之前的几部,我更喜欢现在的色彩,问了专业导演,说是“日本小抽色”,很考究本身拍摄的配色,确实如此,心理咨询室前的那墙的颜色外加法式绿色的小棉凳,小清新的感觉扑面而来,使得整体的色彩很容易击穿一个中年前青年的眼球。
3、但是内容上却没有《西班牙公寓》的那种青春即视感和凉风吹抚后挽一挽头发望向天空的飒爽,有一股浓浓的《向左走,向右走》,治愈的过程也就暗示着他们最后会在一起,两线穿插并行的方式也验证于此,剪辑得不错,没有两条线的感觉。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耐观影“
现在是凌晨五点半,我失眠了,因为特别想写这篇文章,写给每一个在城市中感到孤独的你。
时间闪回到上周五,这是特别值得纪念的一天,因为据新闻报道,这是法国历时十二年来最大的一次公共交通大罢工,地铁几乎全停。具体什么原因不做赘述,因为和本期主题无关。
但是这次大罢工却也和这部法国影片相关,因为这部叫做《deux moi》(两个我)的法国影片就发生在巴黎,是关于两个年轻人的故事,而且其中很多重要的场景发生在巴黎地铁上,这就产生了一种电影和现实生活的链接感。巧合的是,我就在当天看了这部电影,所以感受会更加明显。n
第一个朋友
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其内容,因为是被一个朋友极力推荐了,这就引出了和第一个朋友的对话:
她是和我一起学习打网球的小伙伴,我们缘于都有养猫而相互认识。
首先,我看到她看完首映后在我的电影群里对这部电影的评论:
“如果说les chatouilles对我的心灵震撼是深刻触碰灵魂的,deux moi对我来说是淡淡的,轻轻的一直在touch着心。”
备注:les chatouilles中文译名《不能说的游戏》,是另一部有关童年性侵的法国电影,感兴趣可以点击我的短视频收看解读。
当她谈起二十年前被性侵...#不能说的游戏#n
然后私下里她又和我说
“等你写deux moi, 有很多可以写的东西”
“大都市的寂寞,人人都能看到自己”
这时我还没看这部影片,但是却被她激起了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即使在十几年来的最大罢工的情境下也选择了下班去看这部影片。
事后想想,我很理解她,她一定是被影片中所体现出的城市孤独感深深击中了。
第二个朋友
因为周五那天完全没有交通方式,所以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开车去上班,下班后为了选择一个可以免费停车又观影方便的地方,我去了郊外位于78省的一家商业中心,在开车去的过程中引出了第二个朋友。
她是我在法国最亲近的朋友,亲近到可以随时随地去互相倾诉内心的困扰。
开车过程中给她拨电话…
“喂”
“半小时后开车到你家门口,你准备一下出门”
“去干嘛?”
“陪我去看电影。”
“好的,一会见。”
我们之间从来都是这么直接,不需要追问其他信息,因为她对我是信任的。
但是她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学业彻底回国了,
所以以上对话都是我脑补出现的,
我最终是一个人去看的电影。
这让我在观影过程中更深刻理解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孤独感,他们住在相隔一面墙的两栋楼里,每天搭乘同一班地铁上下班,有时甚至坐在一起,他们都因为工作压力而失眠,同时到药房去开药,同时去看心理医生,但是他们遇不到对方,即使近在咫尺。
第三个朋友
第三个朋友的出现是通过一番争执,也是电影群里。
她在群里发出的观感是这样的,
“今天看了deux moi, 感觉je m’ennuie!(让我无聊)”
“完全不剧透的情况下告诉你剧情超级简单还无聊,对白也没意思”
然后群里就针对这部电影以及导演展开了一晚上的大讨论。
在后面的对话中,我发现她不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里面的场景,人物,事件就像是我们周围的你我他,为何要去看这样的日常电影。
她的理由是充分并合理的,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
“我们是否要通过电影去感受日常生活?”
电影本身是一种非常主观的艺术表达,对观者而言,没有对与错,只有爱与不爱。
我偏爱欧洲作者电影远远胜过好莱坞剧情片,
对我而言,好莱坞剧情片是以剧情架构为主线,里面的人物为辅助,换句话说人物可以随便换,对主要剧情影响不会太大。
而欧洲电影,尤其是法国电影更多情况下是截取某个人物或者某几个人物的一段生活,人物换了,生活也就没有了,人物是电影的灵魂之眼。
就《deux moi》来说,我们要看什么,如何看?
我们看到了男女主人公去药房买药,去看心理医生,用小软件约炮,但是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情节本身,而要去看这些情节背后的情绪表达。
我们应该看到男主人公失眠是因为失业而表现出的恐慌,去看心理医生是对自己未来的迷茫却又找不到人倾诉,他尝试去联系以前的同学,却发现即使坐在一起也只能回忆往事,心中的烦恼无从开口;
我们应该看到女主因为要准备工作上的项目汇报而焦虑,从而失眠,因为找不到合适男友的空虚而用小软件约炮,灌醉自己,麻痹自己;
我们应该看到男女主每天宁可在阳台看着对面远去的火车而发呆,也不愿去为了充实自己而参加各种无效社交;
我们应该看到他们每天都会去楼下去买东西时,趁机和杂货铺的老板去聊几句,放松心情,可能这是他们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
们应该看到他们在不同情境下养了同一只猫之后的治愈感;
因为,这一切的一切,
都让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
这就是这部电影赋予我们的最大的意义。
在影片最后一分钟,我泪奔了。
因为,我看到了,
“在茫茫人海中,
在遇到生命中的那个人之前,
我们所要做的是,
保持优秀的自己,
爱自己,
因为相遇之后,
我们的全部爱,
将都属于那个人。“
第四个朋友
和第四个朋友的对话是本周一一起看《燃烧女子的肖像》的首映,
她说她最近很孤独,因为搬新家了,很多亲近的朋友回国了,
我回答,你去看《deux moi》吧。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