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安东·庞布施尼尤里·库琴科米洛斯·比柯维奇米莱纳拉·德罗维奇拉芙珊娜·库珂娃阿勒克山达·斯雷科维奇乔基科·米提克德米特里·弗里德米奥德拉格·拉多尼奇埃米尔·库斯图里卡谢尔盖·马林尼基塔·科洛格利维罗曼·库特辛亚历山大·拉多伊契奇埃菲姆·彼得鲁宁安瓦尔·哈里路拉耶夫瓦西利萨·涅姆科娃
类型:动作战争导演:安德烈·沃金 状态:正片 年份:2019 地区:俄罗斯 语言:其它 豆瓣:7.1分热度:424 ℃ 时间:2024-06-11 17:49:42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强烈推荐去塞尔维亚的Novi Sad(诺维萨德)。在那的城堡可以看到1999年北约炸毁的数座桥梁。当时,老百姓们为了保住一座维系日常生活的重要桥梁,诺维萨德人走到大桥上开摇滚音乐会,后来这成为了一个传统,但摇滚音乐会的地址改在桥边的城堡,每年六七月(没记错的话),延续至今。反战,反NATO的著名圣地。
塞尔维亚人和俄罗斯人一样,充满了民族自豪感,有的时候甚至有些夸大,被称为大塞尔维亚主义。但普通的Serb,和曾经被波黑塞族军队和民兵围困两年多的萨拉热窝的穆族一样,都热爱和平。尽管南斯拉夫曾是一个新的政治整合体,一部分奥斯曼土耳其的行省,一部分奥匈帝国的行省,不同的信仰,伊斯兰,天主教,东正教,但他们说的都是几乎同样的语言。只是塞族人选择用西里尔字母拼写,而波黑穆族人习惯用阿拉伯字母和拉丁字母拼写。克罗地亚人用拉丁字母拼写。
每个国家都有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只是在某些地方,特别是战略价值极高的地区,例如巴尔干,中东,朝鲜半岛,小国的命运几乎很难被自己掌控。世界豪强的利益驱使着他们在这些小国中间制造傀儡,安插代理人,扯起战争,百姓生灵涂炭。巴尔干,在空中俯瞰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莫斯塔尔,萨拉热窝,每一个城市都美丽如同花园一般。但当你降落在任何一处,都能在身边稍微有些年头的建筑物上看到弹孔,路面上残留的弹坑,以及许多至今仍未修复的轰炸残骸。
行走在波斯尼亚的街头,随便和一个当地人聊天,如果不慎聊到了92到96年那段黑暗的时间,都会发现,ta的家人可能都不在了,或者ta的爸爸参军保卫城市再也没回来。萨拉热窝的城市随处可见成片的公墓。许多人的死亡时间都是同一天。离开萨拉热窝的时候,的士司机聊天,说起来以前的事情,从副驾驶储物抽屉里拿出来一张照片,92年拍摄的,是他的朋友,同学们参军后的合影。他跟我说,96年的时候,这张照片上一半的人已经不在了。说完车里一片沉寂,只听得车轮声嗡嗡作响。
为什么要去这些曾经在悲剧中挣扎的国家。既不发达,也不先进。因为正是这些地方,能清清楚楚的看到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某些人是多么的丑陋,残忍,疯狂,又能看到另一些人是多么的可爱,善良,勇敢。然而在很多时候,人既丑陋,残忍,疯狂,又可爱,善良,勇敢。更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什么是彻头彻尾的道貌岸然,什么是无耻混蛋。
这个世界特别美丽。
美丽到有些人贪婪的,想要剥夺其他人享受美丽的权利。
然而那些把别人推进地狱的人,永远不会因此升入天堂。
接上篇《狙击手的战争》,介绍一部适合同时观看的俄罗斯与塞尔维亚合拍电影《巴尔干边界》。影片在上海电影节放映时采取译名《绝密突袭》。我本是带着不屑和偏见观影的,先入为主以为会看到一部在当代文化传媒战中的宣传俄罗斯主旋律的狗血片,没想到居然看到了一部战争场面动作水准极其好的电影。
《巴尔干边界》是一部狼牙山五壮士式的壮烈故事,故事背景在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之后,1999年6月塞族军队退出科索沃,部分穆斯林败类开始在科索沃无恶不作,掠夺资产,关押人质,强奸杀害塞尔维亚人。5名前俄军军人受到秘密指令,要从这些塞族土匪手中夺出科索沃机场,等待俄罗斯维和部队抵达。
历史背景简单说来有两种版本,西方版本:塞尔维亚对阿尔巴尼亚平民实施大屠杀,为了保护人权,北约介入,轰炸塞尔维亚,支持科索沃独立。
东方版本:西方为了摧毁巴尔干半岛的最后一个共产主义据点蓄谋已久,为了制造合理干涉主权的借口,煽动南斯拉夫民族内乱,随后西方媒体勾结阿族黑帮制造大屠杀证据,最终得手。
总之,为了科索沃独立(分裂),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狂轰滥炸,一边使用存疑的证据谴责塞尔维亚屠杀阿尔巴尼亚平民,一边自己出于人道和正义将贝尔格莱德炸得一塌糊涂,多处医院被毁(《狙击手的战争》与本片中都有反应),顺便也炸了我国使馆。
俄罗斯的介入非常不及时,在这场对抗中,南联盟实际上早输了,俄罗斯才来斡旋和平协议。就是在这时发生了本片中的故事,世界军事史上的重要的占领机场行动——6月12日凌晨4点30分,波黑维和的俄军派出200名空降兵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抢在北约军队前进入科索沃。当然随后美国、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一致反对俄军的后续大部队进入南联盟保护塞尔维亚人,双方斗争一番,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独立,联合国接管安全防务,结果上看来南联盟惨败,俄方帮助不大。
然而塞尔维亚人还是很感谢俄罗斯人,把他们称为兄弟。在纪录片《狙击手的战争》中,塞尔维亚志愿兵说,他加入对乌克兰的战争就是为了报答俄罗斯人在科索沃战争时给予的帮助。这看起来似乎很傻很神经病,就因为在20年前塞尔维亚被北约轰炸的时候,俄罗斯的雪中送炭让许多塞尔维亚人感激至今。
西方在不断报道科索沃问题的同时,对被炸得遍地开花的塞尔维亚人的苦难选择性失明。电影《巴尔干边界》片尾收录了一些当年的录影,哭泣着的,流离失所的塞尔维亚人。
这样的电影,库斯图里卡导演一定要来友情客串,他在结尾客串了出租车司机!
这是一部细节出彩的电影,反应了许多当时的事。
占领大桥:为保住桥梁不被北约轰炸,塞尔维亚人挤满桥上,唱歌跳舞开摇滚音乐会。看似魔幻,这是真事。
房子,街景,各种各样的墙上的标语口号。(不好意思没做截图)
KFOR:俄军空降部队把SFOR标识(波黑维和部队)改为KFOR(科索沃维和部队)迷惑北约。
电影好在弱化了主旋律,虽然空降普里什蒂纳机场是一场果断利落值得赞扬的行动,但电影没有描写俄军正规军的这场行动,而是虚构出提前去接应的几个志愿兵,他们分别是疑似俄罗斯族的男主角,鞑靼机枪手,印古什人,白俄罗斯人和乌兹别克女狙击手,老上司把自己算成苏联人。
还有两位南联盟警察加入这场行动。(其中一个塞族警察的扮演者是塞尔维亚当红小生,塞尔维亚少女们的梦中情人米洛斯·比柯维奇)。
电影里没有煽动民族对立,呈现出来的是塞族与阿族普通老百姓互相帮助只想好好过日子,反派只是科解恐怖分子,没有扩大到一般阿族民众。
电影里也没有煽动宗教仇恨,南联盟阿族警察,俄方志愿兵中的鞑靼人,印古什人都是穆斯林(乌兹别克女狙击手应该也是),他们晨祷的画面带上了神圣光辉滤镜。没有为了丑化穆斯林,把他们都刻画成要去当圣战勇士的危险分子。
消灭主旋律的政治宣传片才是高明的政治宣传片。
每一个政治力量都可以包装贩卖“真实”,说是维护“和平”“正义”,去达到自己的真实目的。倒霉的还是老老实实过日子的平头百姓。
电影也有不好的地方,女主角的存在很莫名其妙。除了老掉牙的靠异国恋情升华人民感情之外,似乎就是验证胸大无脑用的。
另外国内观众可能会无法习惯全程俄语画外配音,其实在上世纪,比如Mao的年代中国电影院放电影也是简单粗暴加上画外配音的,只是后来我们进步了直接看字幕,或者配音替换原音(也是因为汉语台词念得清楚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个算退步吧),但是毛国继承了苏联的简单粗暴,依旧画外配音。 n
综上,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尤其是在当下,我国处在一种危险形势中,可以把科索沃替换成中国内陆最大省份,西方政治在科索沃搞过的事情早已来这边搞起,西方媒体在科的“人道主义调查”也不遗余力地在某省进行着。此话题被禁,不论态度是反对还是赞成都请不要问我。
另外,关于使馆问题,我去探寻西方媒体对当年的事件有何见解,回答大意如下:
West:中国假装中立,却暗中支援南联盟,因而被炸。
Me:轰炸使馆等于侵犯主权与宣战。
West:所以才一定要声明是误炸,但教训是要给的。
Me:当时被炸死的中方记者是平民,为何没有相应悼念。
West:记者身份很可能是伪装,他们也有可能是间谍。
其逻辑不做点评,供您推敲。
那个不能讨论的事,请移步这篇: https://www.douban.com/note/769272520/ 我希望有人能真的看懂。
如果你脑中没有巴尔干地图,没有萨拉热窝与贝尔格莱德两个中心,不了解科索沃战争,对阿尔巴尼亚族与塞尔维亚族以及黑山族的矛盾一无所知,对东正教与伊斯兰教在那块土地上的共存关系与之间的矛盾知之甚少,没听过米洛舍维奇政权以及战前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不明白后来它为何要独立,又及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马其顿为何也要独立,分不清南联邦与南联盟,看不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及俄罗斯在这场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么劝你别看此片。
由于种族与宗教背景的复杂性,多数人对南斯拉夫的了解止于铁托政权,我这代人都是《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反法西斯电影陪伴长大的,留下单纯的反法西斯先锋的刻板印象。
此片必然会在影史上留下一笔,但艺术价值不高。它采用大背景小故事的方法,深入局部战场,叙述吃力,顺捎牵了一头爱情出来溜个弯…
这是一部很好看的战斗片。背景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几个流落在南斯拉夫的俄罗斯前特种兵攒在一起,趁乱占领了科索沃的斯利季奇机场,等着第二天到达的俄罗斯维和部队来接收。在此之前,他们八个人与科索沃的一帮子闹独立的土匪们打了一晚上,筋疲力尽,双方伤亡惨重。终于守住了机场。
那场战争是一场地缘政治的游戏。原南斯拉夫在动乱之时未能幸免,本来和睦相处的人民,就因为民族和宗教那点事,分了个七零八落,打了个昏天黑地。各方利益交织在一起:美国希望把前苏联的各种残余赶紧清除干净;俄罗斯看着自己的斯拉夫人被欺负,无力回天却不甘心认怂;欧洲希望巴尔干这个被点着的火药桶赶紧平熄;塞尔维亚希望国家别灭亡了;阿尔巴尼亚巴不得赶快把科索沃归为己有。如果不知道这些背景去看电影,就会越看越糊涂。
这个占领机场的行动确有其事。百度上是这样记载的:“1999年6月,北约军队正沉浸在南联盟同意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并开始撤军的喜悦中。此时的北约部队,早已得意洋洋地做好了占领南联盟地面设施的准备,而位于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的斯利季奇机场,更是北约部队的一大重要目标。6月10日深夜,根据俄军总参谋部的命令,在波黑图兹拉执行维和任务的近卫空降第76师1个加强连约200名官兵,由扎瓦尔津中将率领,分乘15辆装甲车、30辆卡车及5辆乌阿斯牌汽车,经过7个半小时的500公里急行军,于破晓时分抵达斯利季奇机场附近。直到当日下午,北约才对俄军空降兵这一行动作出反应。下午3时左右,英军弗里尔空降旅的先头部队才到达机场。在这里,120多名英军士兵同200名俄军空降兵相持不下,他们被拒绝进入机场。”
而在此之前的那场夜战,不一定真的有过。别管那么多,咱们看热闹看故事就好了。这几个前特种兵,个个都是拼命三郎的角色,以八个人对付一百多个乌合之众,仍能势均力敌不分胜负,可谓身手了得。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小分队本身就是多民族组成的。如他们自己所说,有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兹别克人、塔塔尔人,还有两个塞尔维亚警察也参与其中。单从信仰看,虽然没有明确其它几个人的宗教,至少是东正教或无神论者吧,但其中的那个塔塔尔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并且在战斗前,和那个有同样信仰的塞尔维亚警察共同祈祷真主。从动机上看,那两个塞尔维亚警察是因为国恨家仇,亲人死于北约的轰炸,受人尊敬的老警长死于“科索沃解放军”的枪下,这仇恨使他们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这场敌众我寡的战斗中。而小分队的其他成员中,指挥员贝克授命于俄军,自然有政治目的。他所招募的四个战士中,长期生活在塞尔维亚族群中,共同的民族情感,眼看着北约驱使下的“科索沃解放军”的残酷杀戮,使他们凝聚在一起,彰显出战斗民族的力量。此外,他们还表现出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如沙塔耶夫解救贾斯娜,以及巴尔亚看到对方让一个小孩子来侦查时,说:“他们用孩子来侦查,在战争中,这是最卑鄙的举动。每次战斗前我都祈祷,孩子们不要出现,否则,他们的人生就结束了。”共同的信念使他们八个人团结在一起。
而对方的阵营中,却是四分五裂彼此猜疑的。拆弹专家巴尔亚看到法国制造的哑弹后说:“感谢法国人,他们并不是想要我们死,他们扔了一颗空的炸弹。”一颗炸弹未炸虽然是个小概率的偶然事件,编导却用它来表现北约中各国的不同算计。敌方的头目斯穆克是个嗜血的狂徒,不仅贩毒,还随意杀人。他所谓为独立而战的口号,不过是他谋取利益的幌子。在他劫持的人质中,有个牧师,对他说:“你相信真主,我们相信基督,让我们互相尊重对方的信仰吧。”斯穆克则轻蔑的回答:“我应该尊重什么?除了真主,没有上帝。”最终杀害了牧师。还有更恶劣的,北约和“科索沃解放军”之间本来就是互相利用的同盟关系。影片中,那个代表北约的法国医生对斯穆克稍不恭敬,斯穆克立马就杀了他。可是在塞族人这边,有另外的一个场面。当普苏杰要杀死那个以前的同事现在的敌人时,老警长阻止他,说:“住手!把枪放下。我们不是土匪,我们有法律。”普苏杰:“他们在依法轰炸我们吗?他们在合法杀我们吗?你说的是什么法律?”老警长:“但你无权决定他的生死。”就这样,编导将观众追求道德正义的情感巧妙的引导到塞族人这边了。
实际上,在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各种杀戮随处可见,最恶劣的当然是北约的无差别轰炸,不知道摧毁了多少家庭。其次,塞族与其它各族之间的残忍都是不相上下的。当时我曾经看过一些录像,各方的杀人比赛令人发指。影片中斯穆克割头的场面也曾经在那场战争中多次出现过。事后,各方都拿这些杀害无辜平民的场面说事,以证明自己战争的正义和道德的高尚。其实谁也不比谁好多少。人一旦成了野兽,就比野兽还要坏。
当时的俄罗斯实际上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叶利钦的软骨病以及俄罗斯社会的衰败,没有可能去正面对抗强大的北约和美国。影片中,塞族人说:“隐形战机每天都在袭击我们,我们相信你们,‘俄罗斯人是兄弟’。可是俄罗斯却保持沉默,屁都不放。”不是不想放,而是没屁放。受尽屈辱之后,只好动点小心思,占领机场确实是一手妙棋,即取得了精神胜利,也安抚了一下塞族人那颗受伤的玻璃心。时至今日,美国的各种欺凌使得国际战线逐渐明晰,俄罗斯在疗伤之后,渐渐恢复了元气。咱们这里韬光了许多年,也苏醒了。
影片中,有一段值得思考的对话。
巴尔亚:“我想念苏联时期,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维拉:“苏联时代的你应该更年轻更瘦弱。”
巴尔亚:“也许。我们希望能平静的活着。”
维拉:“是的。”
这也许是人们在以后很长时间中都会去思考去选择的问题。你到底要什么?你到底要舍弃什么?追求自由很好,但是没有脱离时代的自由。如果你说:我为了下一代的自由,宁可现在做出牺牲,那么好吧,看看影片中的那些受苦的人们吧。他们缺吃少穿,他们生死不定,他们忍受屈辱和杀戮,他们没有平静的生活。即便如此,他们下一代也未必能享受到那种理想化的绝对的自由,那种“自由”只能出现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你越向它走去,它离你越远。
影片拍摄的很好,展现了现代战斗的真实场面。构图、光线和镜头调度都很到位。汽车在塞尔维亚山路上行走的景色美极了。夜战的场面表现的尤其出色。镜头在时间线上前后交叉也很新颖。结尾更是很好,留出小小的悬念。在情节上尚有些小瑕疵。如俄军车队的行动中途被命令停止,后又开始推进,这其中的过程交代的不太清楚。影片出品方有二十世纪福克斯,挺奇怪的。怎么不考虑政治正确啦?
本人评分:7.5。
不要被电影带节奏
1.补打卡。俄语电影名称翻译非常考验知识的综合性,光会俄语是远远不够的。这部电影名称如果是我翻译,我会译成《巴尔干战线》。巴尔干边界在这里吗?完全是误导观众。当年南联盟是俄罗斯和北约接触的最前战线,是巴尔干战线的最前沿和大巴尔干半岛战线的一部分。
2.本片就是借着巴尔干战线上俄罗斯和北约周旋的大背景来博眼球的,但是他拍的啥也不是,本片中没有任何拍摄和描述是符合史实的,千万不要被误导,千万不要把这个小电影当成纪录片或者认为有部分事实来看,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编的,是为了满足很多人对俄罗斯以及科索沃战争剧YY的需求来赚电影票钱的。电影前面铺垫太长,跟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该交代给观众的一样没交代。战斗部分主要拍的是编造出来的志愿兵和一伙阿尔巴尼亚土匪之间的战斗,俄军成了背景板,战斗跟正规军根本没关系,简直是挂羊头不卖肉的骗子。
3.女主的演员正确译名叫做米林娜·拉德罗维奇,网上除了我没有一个把她名字叫对的,都是一些不懂斯拉夫语族的人,人云亦云瞎翻译。她是个90后,她出生在南联盟波黑战争刚结束的时候,从小目睹南联盟的战火和塞尔维亚艰难的30年,可以说她是与新塞尔维亚共同成长的一代。我对这个演员没啥意见,但是,第二个冷知识来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演员并不是靠脸吃饭的,她其实是靠胸吃饭的。她从出道和几乎所有的作品里,简直是一部胸器展览史,所有角度,所有方式差不多都有。她五官非常有棱角,很适合大荧幕,但是脸蛋不是说不漂亮,在斯拉夫女人里,算是一般吧,但是她的胸型算是斯拉夫女人中有代表性的一类(这里不便形容),也很适合大荧幕,最关键的是她愿意露阿,本片中为了靠战争感人已经很收敛了,但是导演还是不断给她各种加戏,不是只有我看出来了吧?就是没有这个角色,都反而令影片更好看些。点到为止啊,下面说点正经的。
4.俄罗斯军队虽然腐败,但是在基层部队中对于军事命令的执行一直是比较僵硬的,在1999年还不会发生电影中的抗命事件,相反,僵硬执行上层命令往往是从苏联到俄罗斯时期(包括现在)俄军军事失利的重要原因。当年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是严格按照俄军命令执行的,并不是某位俄军高阶指挥官的心血来潮和爱国抗命行为。不管导演本意是想讽刺叶利钦还是突出谁,总之,电影中这样表现俄军是十分不妥的,会给不了解历史的人带来误导。如果你是想研究历史的朋友,那么出一道抢答题:“俄罗斯最高层中:是谁下令俄军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的,又是谁负责执行的呢?”(请注意标点符号,哈哈)如果你答对了,那么还有一道附加题:为什么?我告诉你,这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带这三个字的,哈哈
5.占领普里什蒂纳的部队是俄军正规军第76空降师部署在波黑图兹拉的一个加强连,没有电影中的雇佣兵和志愿兵什么事,也没有什么科索沃群众夹道欢迎、箪食壶浆的场面,当时7个半小时急行军600多公里,一路风驰电掣,要是像电影中那样在箪食壶浆,那说不定就是英国人先到了。而且电影中根本没有表现英国人为什么没有赶在俄军之前,因为导演不能拍真相。其实俄军本来是绝无可能强在英军之前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的,实在是上天帮忙,让英军蠢死了,第一波飞机因为超载起飞就返航了,结果返航降落时候飞机还坠毁了,第二波飞机磨磨蹭蹭天都快亮了才起飞,但是英国人前怕狼后怕虎,瞻前顾后,就跟汤恩伯打日本人一样,就是不敢直接降落在普里什蒂纳机场,而是降落到了离普里什蒂纳机场一段距离的山上,英国陆军非得走雷区,等自己到了才发现,俄军已经占领了机场。英国人这么掉链子,要是毛子还不先占领机场,除非是毛子半路喝多了或者走错路了。关键还是英国人蠢死又怕死。北约盟军最高司令兼美国驻欧洲部队总司令美国人克拉克,因为波黑战争一战成名,有的媒体说克拉克是“当代拿破仑”,克拉克眼里哪有俄军,当时就命令英军开火、赶走俄军,但是英国人跟克拉克讲法律:英军狡辩说攻击命令须出自北约军事委员会的授权,而不是克拉克一个电话命令就可以的,哈哈哈,克拉克就是行动总指挥,这就是授权,他说开火就是命令,你看谁打仗下命令还需要给你寄个快递授权书吗?哈哈哈。英国人就是怕死,不想给克拉克军功章当垫背的,不想替美国人承受俄罗斯的反击。人家英国军人是来挣差旅费的,不是来玩命的。结果全世界都以为俄军多牛巴拉巴拉的,不算当时赶往科索沃的北约德国、法国、美国的上万人维和部队,几千人的全副武装英军消灭200人的俄军就跟玩一样,是因为我刚才说得诸多原因才导致俄军耍小聪明成功的,美国人都气疯了。俄军高层都没想到这事竟然办成了,自己都老意外了。还有人说什么俄军躲过了北约的侦查,哈哈哈哈,开什么玩笑,俄军刚出发,刚到波黑边境附近就被美军发现了,美军立刻就判断出了俄军的目标是普里什蒂纳机场,但是,美军并没有拦截俄军,因为美军认为英军的飞机一定比俄军的破装甲车快,没想到蠢死又怕死的英军愣是让600公里外的俄军抢占了机场,而且数倍于俄军兵力,还抗命不开火,哈哈哈。
6.俄罗斯在南联盟问题上是个软蜡头,一开始表态如果北约敢动南联盟,俄罗斯就用核武器攻击北约,结果北约知道叶利钦虚张声势,喝多了,哈哈,根本没理会他。南联盟炸了两个多月,叶利钦这个酒鬼加骗子忽悠了米洛舍维奇这个傻子,两个人一起葬送了南联盟,就像叶利钦葬送了苏联一样。叶林钦觉得特别没面子,俄罗斯在国际上也是颜面尽失。后来俄罗斯一看挡不住北约,按照打不过就加入的酒鬼原则,俄罗斯又想当战争的调停人角色,结果呢,南联盟本来听信了叶利钦的承诺等着俄罗斯武器和部队的支援呢,结果发现俄罗斯啥也不给,只玩口活,大骂俄罗斯背信弃义;另一方面,美国人一看俄罗斯原来不敢北约打仗,所以根本不理会俄罗斯,战争是靠打出来的,根本用不着俄罗斯调停,所以,俄罗斯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整个南联盟内战和科索沃战争过程中,俄罗斯那是主打陪伴。俄罗斯国内的强硬派和反对派也趁机攻击叶利钦软弱的外交政策,叶利钦当时并不在意南联盟,苏联没了叶利钦都没伤心过,何况一个南联盟呢,叶利钦最害怕的是自己会不会被另一个叶利钦推翻,就像当年他自己推翻戈尔巴乔夫一样,哈哈哈。抢占普里什蒂纳机场是俄罗斯出卖南联盟整个事件中唯一可以拿出来说一嘴小破事,啧啧啧,俄罗斯当局支持的媒体更适大书特书,好像占领了一个破机场就跟打赢了南联盟和科索沃战争似的。而且这个故事一般都是从俄罗斯部队接到命令开头,到和英军对峙达到高潮,最后俄军抢占机场成功和加上各种“重大意义”作为结束。实际上呢,俄军和英军对峙后,英军并没有被赶走,俄军也没能独占机场,被迫允许英军共同驻扎在机场,当晚就允许英军在机场过夜了,因为俄军中层害怕英军玩真的开火而因此丢了饭碗。更丢人的是俄军和北约谈判达成的618协议,这个可不是618国际购物节,协议内容简单说就是“机场共享,各自维和。俄派代表,允许驻军”。你看看,机场没守住,连驻军还得人家批准,啧啧啧,好大的胜利阿。2003年俄军完全撤回科索沃维和部队,更是灾难,哎。所以吧,这个机场的事儿没啥值得俄罗斯炫耀的,有本事拍一个当初俄罗斯叶利钦如何出卖南联盟的纪录片。这个故事也就糊弄糊弄不了解这事的,觉得俄罗斯还挺牛的小白们,希望大家一定要认清所有帝国主义纸老虎们的真面目,不要被一个小破电影带节奏。
困了,就先写到这里吧
志愿军:存亡之战
山寨火种
侦察兵
智取华山
烈火金钢
二百三高地
影片聚焦铁原阻击战。1951年5月,中国人民...
播放指数:523℃
强烈推荐去塞尔维亚的Novi Sad(诺维萨德)。在那的城堡可以看到1999年北约炸毁的数座桥梁。当时,老百姓们为了保住一座维系日常生活的重要桥梁,诺维萨德人走到大桥上开摇滚音乐会,后来这成为了一个传统,但摇滚音乐会的地址改在桥边的城堡,每年六七月(没记错的话),延续至今。反战,反NATO的著名圣地。
塞尔维亚人和俄罗斯人一样,充满了民族自豪感,有的时候甚至有些夸大,被称为大塞尔维亚主义。但普通的Serb,和曾经被波黑塞族军队和民兵围困两年多的萨拉热窝的穆族一样,都热爱和平。尽管南斯拉夫曾是一个新的政治整合体,一部分奥斯曼土耳其的行省,一部分奥匈帝国的行省,不同的信仰,伊斯兰,天主教,东正教,但他们说的都是几乎同样的语言。只是塞族人选择用西里尔字母拼写,而波黑穆族人习惯用阿拉伯字母和拉丁字母拼写。克罗地亚人用拉丁字母拼写。
每个国家都有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只是在某些地方,特别是战略价值极高的地区,例如巴尔干,中东,朝鲜半岛,小国的命运几乎很难被自己掌控。世界豪强的利益驱使着他们在这些小国中间制造傀儡,安插代理人,扯起战争,百姓生灵涂炭。巴尔干,在空中俯瞰贝尔格莱德,诺维萨德,莫斯塔尔,萨拉热窝,每一个城市都美丽如同花园一般。但当你降落在任何一处,都能在身边稍微有些年头的建筑物上看到弹孔,路面上残留的弹坑,以及许多至今仍未修复的轰炸残骸。
行走在波斯尼亚的街头,随便和一个当地人聊天,如果不慎聊到了92到96年那段黑暗的时间,都会发现,ta的家人可能都不在了,或者ta的爸爸参军保卫城市再也没回来。萨拉热窝的城市随处可见成片的公墓。许多人的死亡时间都是同一天。离开萨拉热窝的时候,的士司机聊天,说起来以前的事情,从副驾驶储物抽屉里拿出来一张照片,92年拍摄的,是他的朋友,同学们参军后的合影。他跟我说,96年的时候,这张照片上一半的人已经不在了。说完车里一片沉寂,只听得车轮声嗡嗡作响。
为什么要去这些曾经在悲剧中挣扎的国家。既不发达,也不先进。因为正是这些地方,能清清楚楚的看到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某些人是多么的丑陋,残忍,疯狂,又能看到另一些人是多么的可爱,善良,勇敢。然而在很多时候,人既丑陋,残忍,疯狂,又可爱,善良,勇敢。更能清清楚楚地看到,什么是彻头彻尾的道貌岸然,什么是无耻混蛋。
这个世界特别美丽。
美丽到有些人贪婪的,想要剥夺其他人享受美丽的权利。
然而那些把别人推进地狱的人,永远不会因此升入天堂。
接上篇《狙击手的战争》,介绍一部适合同时观看的俄罗斯与塞尔维亚合拍电影《巴尔干边界》。影片在上海电影节放映时采取译名《绝密突袭》。我本是带着不屑和偏见观影的,先入为主以为会看到一部在当代文化传媒战中的宣传俄罗斯主旋律的狗血片,没想到居然看到了一部战争场面动作水准极其好的电影。
《巴尔干边界》是一部狼牙山五壮士式的壮烈故事,故事背景在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之后,1999年6月塞族军队退出科索沃,部分穆斯林败类开始在科索沃无恶不作,掠夺资产,关押人质,强奸杀害塞尔维亚人。5名前俄军军人受到秘密指令,要从这些塞族土匪手中夺出科索沃机场,等待俄罗斯维和部队抵达。
历史背景简单说来有两种版本,西方版本:塞尔维亚对阿尔巴尼亚平民实施大屠杀,为了保护人权,北约介入,轰炸塞尔维亚,支持科索沃独立。
东方版本:西方为了摧毁巴尔干半岛的最后一个共产主义据点蓄谋已久,为了制造合理干涉主权的借口,煽动南斯拉夫民族内乱,随后西方媒体勾结阿族黑帮制造大屠杀证据,最终得手。
总之,为了科索沃独立(分裂),北约对南联盟进行了狂轰滥炸,一边使用存疑的证据谴责塞尔维亚屠杀阿尔巴尼亚平民,一边自己出于人道和正义将贝尔格莱德炸得一塌糊涂,多处医院被毁(《狙击手的战争》与本片中都有反应),顺便也炸了我国使馆。
俄罗斯的介入非常不及时,在这场对抗中,南联盟实际上早输了,俄罗斯才来斡旋和平协议。就是在这时发生了本片中的故事,世界军事史上的重要的占领机场行动——6月12日凌晨4点30分,波黑维和的俄军派出200名空降兵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抢在北约军队前进入科索沃。当然随后美国、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一致反对俄军的后续大部队进入南联盟保护塞尔维亚人,双方斗争一番,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独立,联合国接管安全防务,结果上看来南联盟惨败,俄方帮助不大。
然而塞尔维亚人还是很感谢俄罗斯人,把他们称为兄弟。在纪录片《狙击手的战争》中,塞尔维亚志愿兵说,他加入对乌克兰的战争就是为了报答俄罗斯人在科索沃战争时给予的帮助。这看起来似乎很傻很神经病,就因为在20年前塞尔维亚被北约轰炸的时候,俄罗斯的雪中送炭让许多塞尔维亚人感激至今。
西方在不断报道科索沃问题的同时,对被炸得遍地开花的塞尔维亚人的苦难选择性失明。电影《巴尔干边界》片尾收录了一些当年的录影,哭泣着的,流离失所的塞尔维亚人。
这样的电影,库斯图里卡导演一定要来友情客串,他在结尾客串了出租车司机!
这是一部细节出彩的电影,反应了许多当时的事。
占领大桥:为保住桥梁不被北约轰炸,塞尔维亚人挤满桥上,唱歌跳舞开摇滚音乐会。看似魔幻,这是真事。
房子,街景,各种各样的墙上的标语口号。(不好意思没做截图)
KFOR:俄军空降部队把SFOR标识(波黑维和部队)改为KFOR(科索沃维和部队)迷惑北约。
电影好在弱化了主旋律,虽然空降普里什蒂纳机场是一场果断利落值得赞扬的行动,但电影没有描写俄军正规军的这场行动,而是虚构出提前去接应的几个志愿兵,他们分别是疑似俄罗斯族的男主角,鞑靼机枪手,印古什人,白俄罗斯人和乌兹别克女狙击手,老上司把自己算成苏联人。
还有两位南联盟警察加入这场行动。(其中一个塞族警察的扮演者是塞尔维亚当红小生,塞尔维亚少女们的梦中情人米洛斯·比柯维奇)。
电影里没有煽动民族对立,呈现出来的是塞族与阿族普通老百姓互相帮助只想好好过日子,反派只是科解恐怖分子,没有扩大到一般阿族民众。
电影里也没有煽动宗教仇恨,南联盟阿族警察,俄方志愿兵中的鞑靼人,印古什人都是穆斯林(乌兹别克女狙击手应该也是),他们晨祷的画面带上了神圣光辉滤镜。没有为了丑化穆斯林,把他们都刻画成要去当圣战勇士的危险分子。
消灭主旋律的政治宣传片才是高明的政治宣传片。
每一个政治力量都可以包装贩卖“真实”,说是维护“和平”“正义”,去达到自己的真实目的。倒霉的还是老老实实过日子的平头百姓。
电影也有不好的地方,女主角的存在很莫名其妙。除了老掉牙的靠异国恋情升华人民感情之外,似乎就是验证胸大无脑用的。
另外国内观众可能会无法习惯全程俄语画外配音,其实在上世纪,比如Mao的年代中国电影院放电影也是简单粗暴加上画外配音的,只是后来我们进步了直接看字幕,或者配音替换原音(也是因为汉语台词念得清楚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个算退步吧),但是毛国继承了苏联的简单粗暴,依旧画外配音。 n
综上,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尤其是在当下,我国处在一种危险形势中,可以把科索沃替换成中国内陆最大省份,西方政治在科索沃搞过的事情早已来这边搞起,西方媒体在科的“人道主义调查”也不遗余力地在某省进行着。此话题被禁,不论态度是反对还是赞成都请不要问我。
另外,关于使馆问题,我去探寻西方媒体对当年的事件有何见解,回答大意如下:
West:中国假装中立,却暗中支援南联盟,因而被炸。
Me:轰炸使馆等于侵犯主权与宣战。
West:所以才一定要声明是误炸,但教训是要给的。
Me:当时被炸死的中方记者是平民,为何没有相应悼念。
West:记者身份很可能是伪装,他们也有可能是间谍。
其逻辑不做点评,供您推敲。
那个不能讨论的事,请移步这篇: https://www.douban.com/note/769272520/ 我希望有人能真的看懂。
如果你脑中没有巴尔干地图,没有萨拉热窝与贝尔格莱德两个中心,不了解科索沃战争,对阿尔巴尼亚族与塞尔维亚族以及黑山族的矛盾一无所知,对东正教与伊斯兰教在那块土地上的共存关系与之间的矛盾知之甚少,没听过米洛舍维奇政权以及战前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不明白后来它为何要独立,又及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马其顿为何也要独立,分不清南联邦与南联盟,看不清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及俄罗斯在这场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那么劝你别看此片。
由于种族与宗教背景的复杂性,多数人对南斯拉夫的了解止于铁托政权,我这代人都是《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反法西斯电影陪伴长大的,留下单纯的反法西斯先锋的刻板印象。
此片必然会在影史上留下一笔,但艺术价值不高。它采用大背景小故事的方法,深入局部战场,叙述吃力,顺捎牵了一头爱情出来溜个弯…
这是一部很好看的战斗片。背景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几个流落在南斯拉夫的俄罗斯前特种兵攒在一起,趁乱占领了科索沃的斯利季奇机场,等着第二天到达的俄罗斯维和部队来接收。在此之前,他们八个人与科索沃的一帮子闹独立的土匪们打了一晚上,筋疲力尽,双方伤亡惨重。终于守住了机场。
那场战争是一场地缘政治的游戏。原南斯拉夫在动乱之时未能幸免,本来和睦相处的人民,就因为民族和宗教那点事,分了个七零八落,打了个昏天黑地。各方利益交织在一起:美国希望把前苏联的各种残余赶紧清除干净;俄罗斯看着自己的斯拉夫人被欺负,无力回天却不甘心认怂;欧洲希望巴尔干这个被点着的火药桶赶紧平熄;塞尔维亚希望国家别灭亡了;阿尔巴尼亚巴不得赶快把科索沃归为己有。如果不知道这些背景去看电影,就会越看越糊涂。
这个占领机场的行动确有其事。百度上是这样记载的:“1999年6月,北约军队正沉浸在南联盟同意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并开始撤军的喜悦中。此时的北约部队,早已得意洋洋地做好了占领南联盟地面设施的准备,而位于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的斯利季奇机场,更是北约部队的一大重要目标。6月10日深夜,根据俄军总参谋部的命令,在波黑图兹拉执行维和任务的近卫空降第76师1个加强连约200名官兵,由扎瓦尔津中将率领,分乘15辆装甲车、30辆卡车及5辆乌阿斯牌汽车,经过7个半小时的500公里急行军,于破晓时分抵达斯利季奇机场附近。直到当日下午,北约才对俄军空降兵这一行动作出反应。下午3时左右,英军弗里尔空降旅的先头部队才到达机场。在这里,120多名英军士兵同200名俄军空降兵相持不下,他们被拒绝进入机场。”
而在此之前的那场夜战,不一定真的有过。别管那么多,咱们看热闹看故事就好了。这几个前特种兵,个个都是拼命三郎的角色,以八个人对付一百多个乌合之众,仍能势均力敌不分胜负,可谓身手了得。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小分队本身就是多民族组成的。如他们自己所说,有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兹别克人、塔塔尔人,还有两个塞尔维亚警察也参与其中。单从信仰看,虽然没有明确其它几个人的宗教,至少是东正教或无神论者吧,但其中的那个塔塔尔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并且在战斗前,和那个有同样信仰的塞尔维亚警察共同祈祷真主。从动机上看,那两个塞尔维亚警察是因为国恨家仇,亲人死于北约的轰炸,受人尊敬的老警长死于“科索沃解放军”的枪下,这仇恨使他们义无反顾的投身到这场敌众我寡的战斗中。而小分队的其他成员中,指挥员贝克授命于俄军,自然有政治目的。他所招募的四个战士中,长期生活在塞尔维亚族群中,共同的民族情感,眼看着北约驱使下的“科索沃解放军”的残酷杀戮,使他们凝聚在一起,彰显出战斗民族的力量。此外,他们还表现出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如沙塔耶夫解救贾斯娜,以及巴尔亚看到对方让一个小孩子来侦查时,说:“他们用孩子来侦查,在战争中,这是最卑鄙的举动。每次战斗前我都祈祷,孩子们不要出现,否则,他们的人生就结束了。”共同的信念使他们八个人团结在一起。
而对方的阵营中,却是四分五裂彼此猜疑的。拆弹专家巴尔亚看到法国制造的哑弹后说:“感谢法国人,他们并不是想要我们死,他们扔了一颗空的炸弹。”一颗炸弹未炸虽然是个小概率的偶然事件,编导却用它来表现北约中各国的不同算计。敌方的头目斯穆克是个嗜血的狂徒,不仅贩毒,还随意杀人。他所谓为独立而战的口号,不过是他谋取利益的幌子。在他劫持的人质中,有个牧师,对他说:“你相信真主,我们相信基督,让我们互相尊重对方的信仰吧。”斯穆克则轻蔑的回答:“我应该尊重什么?除了真主,没有上帝。”最终杀害了牧师。还有更恶劣的,北约和“科索沃解放军”之间本来就是互相利用的同盟关系。影片中,那个代表北约的法国医生对斯穆克稍不恭敬,斯穆克立马就杀了他。可是在塞族人这边,有另外的一个场面。当普苏杰要杀死那个以前的同事现在的敌人时,老警长阻止他,说:“住手!把枪放下。我们不是土匪,我们有法律。”普苏杰:“他们在依法轰炸我们吗?他们在合法杀我们吗?你说的是什么法律?”老警长:“但你无权决定他的生死。”就这样,编导将观众追求道德正义的情感巧妙的引导到塞族人这边了。
实际上,在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各种杀戮随处可见,最恶劣的当然是北约的无差别轰炸,不知道摧毁了多少家庭。其次,塞族与其它各族之间的残忍都是不相上下的。当时我曾经看过一些录像,各方的杀人比赛令人发指。影片中斯穆克割头的场面也曾经在那场战争中多次出现过。事后,各方都拿这些杀害无辜平民的场面说事,以证明自己战争的正义和道德的高尚。其实谁也不比谁好多少。人一旦成了野兽,就比野兽还要坏。
当时的俄罗斯实际上处于一种很尴尬的境地,叶利钦的软骨病以及俄罗斯社会的衰败,没有可能去正面对抗强大的北约和美国。影片中,塞族人说:“隐形战机每天都在袭击我们,我们相信你们,‘俄罗斯人是兄弟’。可是俄罗斯却保持沉默,屁都不放。”不是不想放,而是没屁放。受尽屈辱之后,只好动点小心思,占领机场确实是一手妙棋,即取得了精神胜利,也安抚了一下塞族人那颗受伤的玻璃心。时至今日,美国的各种欺凌使得国际战线逐渐明晰,俄罗斯在疗伤之后,渐渐恢复了元气。咱们这里韬光了许多年,也苏醒了。
影片中,有一段值得思考的对话。
巴尔亚:“我想念苏联时期,现在一切都不一样了。”
维拉:“苏联时代的你应该更年轻更瘦弱。”
巴尔亚:“也许。我们希望能平静的活着。”
维拉:“是的。”
这也许是人们在以后很长时间中都会去思考去选择的问题。你到底要什么?你到底要舍弃什么?追求自由很好,但是没有脱离时代的自由。如果你说:我为了下一代的自由,宁可现在做出牺牲,那么好吧,看看影片中的那些受苦的人们吧。他们缺吃少穿,他们生死不定,他们忍受屈辱和杀戮,他们没有平静的生活。即便如此,他们下一代也未必能享受到那种理想化的绝对的自由,那种“自由”只能出现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你越向它走去,它离你越远。
影片拍摄的很好,展现了现代战斗的真实场面。构图、光线和镜头调度都很到位。汽车在塞尔维亚山路上行走的景色美极了。夜战的场面表现的尤其出色。镜头在时间线上前后交叉也很新颖。结尾更是很好,留出小小的悬念。在情节上尚有些小瑕疵。如俄军车队的行动中途被命令停止,后又开始推进,这其中的过程交代的不太清楚。影片出品方有二十世纪福克斯,挺奇怪的。怎么不考虑政治正确啦?
本人评分:7.5。
不要被电影带节奏
1.补打卡。俄语电影名称翻译非常考验知识的综合性,光会俄语是远远不够的。这部电影名称如果是我翻译,我会译成《巴尔干战线》。巴尔干边界在这里吗?完全是误导观众。当年南联盟是俄罗斯和北约接触的最前战线,是巴尔干战线的最前沿和大巴尔干半岛战线的一部分。
2.本片就是借着巴尔干战线上俄罗斯和北约周旋的大背景来博眼球的,但是他拍的啥也不是,本片中没有任何拍摄和描述是符合史实的,千万不要被误导,千万不要把这个小电影当成纪录片或者认为有部分事实来看,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是编的,是为了满足很多人对俄罗斯以及科索沃战争剧YY的需求来赚电影票钱的。电影前面铺垫太长,跟老太太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该交代给观众的一样没交代。战斗部分主要拍的是编造出来的志愿兵和一伙阿尔巴尼亚土匪之间的战斗,俄军成了背景板,战斗跟正规军根本没关系,简直是挂羊头不卖肉的骗子。
3.女主的演员正确译名叫做米林娜·拉德罗维奇,网上除了我没有一个把她名字叫对的,都是一些不懂斯拉夫语族的人,人云亦云瞎翻译。她是个90后,她出生在南联盟波黑战争刚结束的时候,从小目睹南联盟的战火和塞尔维亚艰难的30年,可以说她是与新塞尔维亚共同成长的一代。我对这个演员没啥意见,但是,第二个冷知识来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演员并不是靠脸吃饭的,她其实是靠胸吃饭的。她从出道和几乎所有的作品里,简直是一部胸器展览史,所有角度,所有方式差不多都有。她五官非常有棱角,很适合大荧幕,但是脸蛋不是说不漂亮,在斯拉夫女人里,算是一般吧,但是她的胸型算是斯拉夫女人中有代表性的一类(这里不便形容),也很适合大荧幕,最关键的是她愿意露阿,本片中为了靠战争感人已经很收敛了,但是导演还是不断给她各种加戏,不是只有我看出来了吧?就是没有这个角色,都反而令影片更好看些。点到为止啊,下面说点正经的。
4.俄罗斯军队虽然腐败,但是在基层部队中对于军事命令的执行一直是比较僵硬的,在1999年还不会发生电影中的抗命事件,相反,僵硬执行上层命令往往是从苏联到俄罗斯时期(包括现在)俄军军事失利的重要原因。当年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是严格按照俄军命令执行的,并不是某位俄军高阶指挥官的心血来潮和爱国抗命行为。不管导演本意是想讽刺叶利钦还是突出谁,总之,电影中这样表现俄军是十分不妥的,会给不了解历史的人带来误导。如果你是想研究历史的朋友,那么出一道抢答题:“俄罗斯最高层中:是谁下令俄军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的,又是谁负责执行的呢?”(请注意标点符号,哈哈)如果你答对了,那么还有一道附加题:为什么?我告诉你,这世界上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带这三个字的,哈哈
5.占领普里什蒂纳的部队是俄军正规军第76空降师部署在波黑图兹拉的一个加强连,没有电影中的雇佣兵和志愿兵什么事,也没有什么科索沃群众夹道欢迎、箪食壶浆的场面,当时7个半小时急行军600多公里,一路风驰电掣,要是像电影中那样在箪食壶浆,那说不定就是英国人先到了。而且电影中根本没有表现英国人为什么没有赶在俄军之前,因为导演不能拍真相。其实俄军本来是绝无可能强在英军之前占领普里什蒂纳机场的,实在是上天帮忙,让英军蠢死了,第一波飞机因为超载起飞就返航了,结果返航降落时候飞机还坠毁了,第二波飞机磨磨蹭蹭天都快亮了才起飞,但是英国人前怕狼后怕虎,瞻前顾后,就跟汤恩伯打日本人一样,就是不敢直接降落在普里什蒂纳机场,而是降落到了离普里什蒂纳机场一段距离的山上,英国陆军非得走雷区,等自己到了才发现,俄军已经占领了机场。英国人这么掉链子,要是毛子还不先占领机场,除非是毛子半路喝多了或者走错路了。关键还是英国人蠢死又怕死。北约盟军最高司令兼美国驻欧洲部队总司令美国人克拉克,因为波黑战争一战成名,有的媒体说克拉克是“当代拿破仑”,克拉克眼里哪有俄军,当时就命令英军开火、赶走俄军,但是英国人跟克拉克讲法律:英军狡辩说攻击命令须出自北约军事委员会的授权,而不是克拉克一个电话命令就可以的,哈哈哈,克拉克就是行动总指挥,这就是授权,他说开火就是命令,你看谁打仗下命令还需要给你寄个快递授权书吗?哈哈哈。英国人就是怕死,不想给克拉克军功章当垫背的,不想替美国人承受俄罗斯的反击。人家英国军人是来挣差旅费的,不是来玩命的。结果全世界都以为俄军多牛巴拉巴拉的,不算当时赶往科索沃的北约德国、法国、美国的上万人维和部队,几千人的全副武装英军消灭200人的俄军就跟玩一样,是因为我刚才说得诸多原因才导致俄军耍小聪明成功的,美国人都气疯了。俄军高层都没想到这事竟然办成了,自己都老意外了。还有人说什么俄军躲过了北约的侦查,哈哈哈哈,开什么玩笑,俄军刚出发,刚到波黑边境附近就被美军发现了,美军立刻就判断出了俄军的目标是普里什蒂纳机场,但是,美军并没有拦截俄军,因为美军认为英军的飞机一定比俄军的破装甲车快,没想到蠢死又怕死的英军愣是让600公里外的俄军抢占了机场,而且数倍于俄军兵力,还抗命不开火,哈哈哈。
6.俄罗斯在南联盟问题上是个软蜡头,一开始表态如果北约敢动南联盟,俄罗斯就用核武器攻击北约,结果北约知道叶利钦虚张声势,喝多了,哈哈,根本没理会他。南联盟炸了两个多月,叶利钦这个酒鬼加骗子忽悠了米洛舍维奇这个傻子,两个人一起葬送了南联盟,就像叶利钦葬送了苏联一样。叶林钦觉得特别没面子,俄罗斯在国际上也是颜面尽失。后来俄罗斯一看挡不住北约,按照打不过就加入的酒鬼原则,俄罗斯又想当战争的调停人角色,结果呢,南联盟本来听信了叶利钦的承诺等着俄罗斯武器和部队的支援呢,结果发现俄罗斯啥也不给,只玩口活,大骂俄罗斯背信弃义;另一方面,美国人一看俄罗斯原来不敢北约打仗,所以根本不理会俄罗斯,战争是靠打出来的,根本用不着俄罗斯调停,所以,俄罗斯成了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整个南联盟内战和科索沃战争过程中,俄罗斯那是主打陪伴。俄罗斯国内的强硬派和反对派也趁机攻击叶利钦软弱的外交政策,叶利钦当时并不在意南联盟,苏联没了叶利钦都没伤心过,何况一个南联盟呢,叶利钦最害怕的是自己会不会被另一个叶利钦推翻,就像当年他自己推翻戈尔巴乔夫一样,哈哈哈。抢占普里什蒂纳机场是俄罗斯出卖南联盟整个事件中唯一可以拿出来说一嘴小破事,啧啧啧,俄罗斯当局支持的媒体更适大书特书,好像占领了一个破机场就跟打赢了南联盟和科索沃战争似的。而且这个故事一般都是从俄罗斯部队接到命令开头,到和英军对峙达到高潮,最后俄军抢占机场成功和加上各种“重大意义”作为结束。实际上呢,俄军和英军对峙后,英军并没有被赶走,俄军也没能独占机场,被迫允许英军共同驻扎在机场,当晚就允许英军在机场过夜了,因为俄军中层害怕英军玩真的开火而因此丢了饭碗。更丢人的是俄军和北约谈判达成的618协议,这个可不是618国际购物节,协议内容简单说就是“机场共享,各自维和。俄派代表,允许驻军”。你看看,机场没守住,连驻军还得人家批准,啧啧啧,好大的胜利阿。2003年俄军完全撤回科索沃维和部队,更是灾难,哎。所以吧,这个机场的事儿没啥值得俄罗斯炫耀的,有本事拍一个当初俄罗斯叶利钦如何出卖南联盟的纪录片。这个故事也就糊弄糊弄不了解这事的,觉得俄罗斯还挺牛的小白们,希望大家一定要认清所有帝国主义纸老虎们的真面目,不要被一个小破电影带节奏。
困了,就先写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