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王志文江珊刘蓓赵亮史可李诚儒张会忠徐扬庞燕周国治常蓝天
类型:剧情国产导演:赵宝刚 状态:已完结 年份:1994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8.9分热度:145 ℃ 时间:2022-07-24 17:50:01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最近,又看到了央视87年拍的电视剧《红楼梦》——我劝大家都去看一看,因为这部“四大名著”之一改编的“名著名片”,现在咋看起来象超现实主义者的作品了——宝二的娘娘腔、钗黛矫柔造作的手势、处于特写中的若有所思的造型、和隶书的字幕,仿佛处于另个时代。影像技术的发展造成一种奇异的分裂:《红楼梦》的写实性被粉碎了。它既没还原成曹雪芹的小说,也没完成对“大观园”古典世界的写真。从现代的技术来看,它似乎与真实处处背道而驰。但事实是,这种“矫柔造作”成了一种罕见的纯真,它只有通过回看,拉开时空距离,才能发现。孩子气,这就是你现在观看这部片子冒出的想法,成人世界的圆熟老练被剔去了。尽管在当时,这是拍片者所极力避免的。在这种超现实的氛围中,影象的“红楼梦”与小说的“红楼梦”真正重合了。又听说现在要重拍《红楼梦》。但是我知道是没法重拍了。那种味是现在的脑满肠肥拍不出来的。这是80年代的独特的清秀气息孕育的结果。
电视剧《过把瘾》也是如此。这是我最爱的电视剧了。
《过把瘾》把90年初代北京那种土味情味点得透极了。那时候的王志文还远没有如今中年单身时的戾气(90年代后期的气氛?),那时的他,纯粹本色演出,面容清矍眼含淡淡讥诮,骨子里是深情的。他和江珊演绎的北京之爱,骄傲,单纯,热烈。这种近乎肉搏的掏心肝的对手戏,就像最小型的室内双人舞,现在已经不可能有了。
现在全都是菜市场,肉联厂,垃圾场一类的闹哄哄。一个字,闹。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电视剧,是安静的,精神的从容淡定,现在却是猴急马急的,不是急着讨好观众就是急着等观众讨好。
《过把瘾》是一场多么难得两个人的戏啊,我和你,男和女,就这些,简简单单。感情的细微波澜就是最大的传奇了,可现在的名导明星们理解吗。于是我们看到现在的电视剧,动作越来越剧烈了,表情越来越夸张了,场面越来越宏大了,剧情越来越复杂了——与之相映,人情味却越来越淡了,戏味越来越薄了,语言越来越平庸了。n
俱往矣!如今红红火火的电视剧市场后面,掩饰不住的是空洞、无聊、造作、厌烦。在炮制的文艺界的虚假繁荣后面,是当权者对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的可耻鼓吹。大家心照不宣地演戏,露猴子屁股,哈哈大笑,皮肉乱颤。春晚就是目前最荒淫最无耻最腐朽的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越是能反映真实民生的内容,越是无法出头。难道年年来靠那几个赘肉的大腕,能表现中国的现实生活?难道靠无边春色载歌载舞就能代表国泰民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庭花。古人的讥诮,今天听来犹觉刺耳。
把这部二十多年前的老剧找出来看了。这剧特别短,才八集,两天就撸完了。而大概撸到第四集的时候,我心里就情不自禁地冒出一堆惊叹号:台词绝了!人物可爱!节奏利落!审美高级!这绝对是我看过的最牛X的国产爱情剧!!!怎么早点没看呢?
这剧首播的时候我才上小学,没赶上趟,只听过主题歌《糊涂的爱》,是叔叔阿姨们在唱K时打情骂俏的必选曲之一。王志文和江珊因此剧爆红后相继出了个人单曲——《想说爱你不容易》和《梦里水乡》,我那时候都挺喜欢的,《梦里水乡》更是我儿童时期心目中的首本神曲。可是这部剧后来我却一直没想到要补,大概是被太有年代感的片名给误导了,想当然觉得肯定过时,而且王志文那张脸也实在欠缺吸引力。我的爱情剧启蒙是世纪末的《将爱情进行到底》,更偶像化,更有青春感。
可是现在我必须要说,有些开创者真是会让后来者绝望的,就像《西游记》之于名著改编剧,《我爱我家》之于中式情景喜剧,《过把瘾》之于国产爱情剧也是一样,开始即是巅峰,后人只能高山仰止。
经典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经典过了这么多年再看,不但不过时,还依然明显好过现在的绝大多数作品。
而《过把瘾》的好,就在于不落俗套,方方面面都和一般剧不一样,甚至背道而驰。
首先光是戏剧节奏上,《过把瘾》就能吊打现在那些兑水剧了。短短八集,比现在好多八十集的剧容量都大,几乎没有废戏,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地方让我有按快进的冲动,恰恰相反,无数次我都倒回去重看某一个片段,生怕漏掉一句台词。
这剧的剧情紧凑到什么地步呢?第一集,方言和杜梅认识并开始恋爱。第二集,俩人就结婚了。然后到第四集,俩人火速离婚。后来一半都是他们离婚后继续纠缠的故事。
快,但并不突兀,起承转合都有交待,人物行为都有充分的理由。
简而言之,这部剧想表达的就是,相爱容易相处难。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后却发现他们存在无法调和的性格冲突,于是爱就在日常生活中被不停消磨,可是又并不消失,一直缠绕着两人,让他们相爱相杀,吵吵闹闹过一生。
对于爱情故事来说,这太反其道而行之了。我们听过的古往今来的绝大部分爱情故事,都是以“在一起”为结局,为了在一起,两个人共同克服外界的种种阻碍,最后终成眷属。至于在一起之后怎样,故事总是疏于交代。
《过把瘾》没有落入这个俗套,“在一起”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而已,真正的考验,是在一起之后。
更绝的是,男女主角之间,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外界的阻碍。
没有家长反对。俩人的父母甚至压根就没出面,从恋爱到结婚,一气呵成。
没有第三者,也没有出轨。杜梅的闺蜜贾玲(这名字真有喜感),也是个大美女,比杜梅更性感艳丽,而且对男主角方言明显有好感,可他们偏偏自始至终都没有越轨半步,保持着纯洁的友谊。
没有贫富和阶级问题。男女主角都是城市平民,杜梅是医院护士,方言是文化馆职员,按照后来的标准,这样的职业根本没资格成为偶像剧主角吧。他们结婚的时候只能住进一间由教室改造的破房子里,可杜梅一点也不嫌弃方言无钱无势,死心塌地爱他。刚搬新房的时候方言感叹教室太空旷,说:“这得多少家具才能填满啊!”杜梅的回答是:“只要你爱我,有张床就够了。”
爱情故事的种种套路,全都被破掉了,最后就是特别纯粹的状态: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与他人无关,与世界无关,仅仅只是这两个人内部的反应。所谓“纯爱”,还有比这更极致的吗?
所有的矛盾,就来自于两人的性格。方言冷静,杜梅炽热。方言嘴上油腔滑调,但内心羞赧,不好意思直接表达爱意。而杜梅呢,就喜欢直来直去的表达,要把“我爱你”天天挂嘴边,听不到就不依不饶。剧中最经典的一幕,就是杜梅把方言整个包粽子一样捆床上,然后拿把刀抵在他脖子上,逼问方言到底爱不爱自己。
杜梅一直都是主动方,事端几乎都由她挑起,她敏感、多疑、爱走极端,差不多就是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方言不理她,要吵;方言对她说了不中听的话,也要吵;有时候仅仅只是怀疑方言不够爱自己,而方言又没能及时证明自己的爱,就要大吵特吵。杜梅就是个对爱极度渴求又没有安全感的女人,这种“作女”人设非常容易招来反感,而爱情故事主角不讨喜可是大忌。
好在江珊拿捏住了分寸感,或者说这个演员挑得正合适,换一个人演可能演成泼妇神经病,可是让江珊一演,就觉得万事于她皆可原谅。她每次嚣张跋扈的胡闹,行为再怎么过分,眼神和声音表露出来的,却要么是倔强可爱,要么是楚楚可怜。再加上后来剧情交待,杜梅的性格来源是某个童年阴影,观众对她的怜爱简直就能泛滥了。
完全可以理解为啥这剧播出后,江珊立刻成为全中国男青年的梦中情人。清纯面孔+护士制服+刁蛮可爱,这对直男全是绝杀啊。
《过把瘾》从片长集数到角色造型,都有些日剧的影子。我怀疑江珊被选中,很有可能因为她长得有几分像山口百惠。
王志文虽然不算帅,气质和造型也是日范儿十足,日本明星里面最接近他的大概要算后来的加濑亮。
王朔的小说情节好多都挺杰克苏的,总是大美女痴恋混小子,甚至是一堆美女独爱那一个混小子。《过把瘾》是把王朔的三篇小说揉在一起改编而成,剧中几乎所有女性角色都喜欢方言,可谓杰克苏巅峰。但因为是王志文来演,我竟然很容易就被带进去了,觉得这个设定是可信的。他身上那种慵懒散淡的感觉,在别的演员身上很少见。同样一个角色,别人演是不思进取的窝囊废,而换他来演呢,你就会觉得这是潇洒超脱。
除了主角可爱,这剧更神奇的是,连配角都很可爱,而且各有各的可爱。这么说吧,全剧就没有一个讨厌的人。李成儒演一个从小暗恋杜梅的男同学,后来成为大老板依然痴心不改,过来追求杜梅。我以为他一定会逐渐暴露出猥琐的臭奸商面目,结果并没有,哪怕杜梅对他爱理不理,呼来喝去,他也不介意,还说就喜欢杜梅这种脾气,平时因为有钱所有人都捧着他,偶尔被伤害一下也挺爽。
还有方言的哥们儿潘佑军,时不时就会蹦出些金句。第一集一开始,他这么形容爱情:“爱就是这小火锅,你就等着挨涮吧。”又这么形容婚姻:“我比在监狱还惨哪。监狱刑满释放,还有个盼头,我这倒好,白头到老,终身死囚。”还把她老婆形容为一件旧夹克,穿了洗洗了穿,都快洗得发白了,忽然有天发现,这夹克里面还藏着几个兜。——典型的王朔语言风格。
第一集开头,潘佑军的那些台词,其实奠定了整部剧的基调,就是对婚姻的悲观。潘佑军和方言喝完酒后回家,到了家楼下,对方言吹牛,说老婆不敢管他,如果惹毛我就把她扔下楼。话音未落,旁边就“砰”的一声,是他老婆跳楼了。
多么黑色幽默。
其后的情节,基本上也都是这个调子,让你一边笑一边背脊发凉。剧中主角加配角讲了好几段婚姻,没有一段是有好结果的。方言和杜梅明明可以在第七集有个大团圆结局,可偏偏第八集又悲剧了(而这一集的设计是整部剧我觉得唯一一个俗套的地方。)
难以想象,中国爱情偶像剧的开山之作,竟会把爱情描述得如此令人绝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没有一个坏人,也没有什么破坏性力量,可两个相爱的人就是会慢慢陷入死结。这样的丧气之作,那之后就没人敢拍了,拍了也不可能火到那个地步吧。
更难得的是,明明都拍得这么丧气了,却并没有让我怀疑爱情存在的必要。看方言和杜梅没完没了的吵架和好然后又吵,我依然觉得他们是天造地设、命中注定的一对。甜和苦、乐与痛,也许本来就是相伴相生的,少了这一半,那一半也就没了。两个人打打闹闹过一生,也总比一个人孤孤单单过一生要好吧。生命本就是个注定的悲剧,有了爱情之后,至少会让这个悲剧,看起来要美一些、丰富一些。
小巷人家
外科风云
永夜星河
火线三兄弟
陈情令
一起长大的约定
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
播放指数:14011℃
如果仔细看,不难发现,《过把瘾》已然很有HBO《兄弟连》的样貌——全剧是一个整体,完整的故事;而每一集又自成一家,有一个明确的小中心、小主题。远不似后来电视剧的拖沓冗长和注水掺假。当年编剧的功力可见一斑!而编剧和整个制作班底对电视剧的整体艺术理解也早就超越了当今的很多烂玩意儿。
很多搞电影电视的人都有一种癖好,就是边看节目边分析。所以,如果你拿《过把瘾》细细品读的话,那看似不经意的转场、切换、镜头调度、场面调度,都可谓精心之作,有着经典电影的风范和影踪。
只是,中国的电视剧并没有沿着《过把瘾》之路狂奔下去,它作为一个孤立的灯塔,静悄悄的矗立在中国电视剧的海洋中,日渐被人遗忘、荒废
王朔的作品绝非白话文里的丰碑,王朔本人值得尊敬但是无需膜拜。在长时间的被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文坛艺坛歌坛舞坛纷繁的信息轰炸之后,我更愿意把一切归结为一种“现象”,一种脱离了人和事在特定环境下特定时代里必然发生的现象。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且不会因此将与之相关的人和事衬托得伟大。因为只有现象本身是伟大的,就好比少了哥白尼和伽利略,地球人也早晚都会知道地球是圆的,没有牛顿总会有羊顿,没有爱因斯坦还会有二因斯坦一样。伟大的现象独一无二,而所谓伟人则一定有为数众多的替补。
仔细研究也会发现王朔的作品不仅不伟大,而且也一样会落入各种窠臼和俗套,“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就是最明显的一个,不论是改编为电视剧《过把瘾》所取材的《过把瘾就死》、《无人喝彩》和《永失我爱》,还是《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空中小姐》以及《浮出海面》,男主人公清一色的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玩世不恭嘴高手低,放在一起活脱儿就是一流氓团伙,而女人必然纯情的一塌糊涂不是空姐就是护士不是吹长笛就是跳芭蕾,最次也是大学里的学生会干部,没头没脑视死如归的爱上一个宿命中安排好的坏男人,明知男人坏偏投坏人怀,最后爱到伤痕累累非死即伤即使劫后余生顶多苟延残喘。不过,俗套也是讲究个套法的,王朔就是那个常常把我们装在套子里的人。因为他赶上了他那个时代文学话语权中最可爱的“现象”,在他之前,爱情是高大全的是干干净净的组织安排的,在他之后,爱情是廉价而泛滥的,不管插几只足偷几夜情都是见怪不怪的。唯独他,第一次把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嬉笑怒骂当成主要内容来写,第一次把青春的残酷和爱情的偏执放在一起写,第一次完完整整的叙述鲜花是如何插在牛粪上并最后和牛粪同归于尽的。这根本与伟大无关,真实而已。那些锅碗瓢盆油嘴滑舌的男男女女,那些深爱着对方却一定要拧吧着争吵着表达自己的爱意的男男女女,那些不励志光扯淡只谈请不说爱貌似没心没肺实则刻骨铭心的男男女女,不就是我们自己么?本该反映真实的文艺作品和文艺工作者偶尔尽职尽责了一次,读者便捧着作者一起飞上天了~
《过把瘾就死》、《无人喝彩》和《永失我爱》三部作品都是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中间的情节展开也无非就是两人之间的吵吵闹闹与分分合合,但是王朔毕竟是个搞文学的,懂得文章的开头结尾不能凑合,于是三部作品在结尾的处理上风格迥异各显神通:《过把瘾就死》选择了疯狂,对杜梅这个人物的偏爱挚爱以及热爱让我觉得这个结尾差强人意,也不够公平,整篇小说都在暗示着的弥足珍贵和难以割舍在最后却被掩人耳目的逃避了,书中最后杜梅在黑暗的公路上骑车狂奔的画面让我直到现在都无法平静的不问一个为什么的接受下来——这样一个简单纯粹的女人,再怎么样也我也不忍心抛下她不管;而《无人喝彩》的结尾就好象它的题目一样,落寞而安静,似乎最接近人们真实的生活。刚才也说过,王老师不傻,他知道开头结尾马虎不得,之所以敢这样悄无声息的草草收口,是因为《无人喝彩》的在立意和情节展开上已经赚足了彩头:一对离了婚的夫妇如何藕断丝连的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并且还若无其事的结交新欢透过别的眼睛观察自己内心真实的爱情,这种不怎么严肃不怎么靠谱的玩笑般的感情关系,恰恰符合了人们对甜蜜爱情与身心自由的渴望和对婚姻枷锁双方责任的恐惧同时并存,鱼和熊掌通通想要的心理状态;《永失我爱》的结尾是最戏剧化的,爱到深处还不行,还要在爱到深处失去爱,失去爱情还不行,还要失去生命,悲壮到不管你是否认为这是一个合理必要或者应该的结局,你都得承认这是一个一步到位的、比任何结局更像结局的结局,人都死了你还想怎么样,谁也不会傻了吧唧的追究男主人公患上的肌无力症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都忙着热泪盈眶的看着一个男人一边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一边忍辱负重的用抛弃和成全来拯救自己的爱人。虽然通篇都在为这一次悲壮的“死了都要爱”铺垫,但其实也经不起推敲,尤其是为了避免死亡给爱人带来的大伤害便要通过预支一个小伤害来保全对方的做法,实在弱智,当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死亡依旧不可逆转,伤害白白又多一次。
这样看来,《过把瘾就死》说死其实没死,但故事一开始的纠缠争吵和死去活来却异彩纷呈高潮迭起,《永失我爱》通篇弘扬着爱的伟大,结尾歌颂着死的光荣,是名副其实的“过把瘾就死”(准确地说是还没过瘾就死了),这下子凤头和豹尾都有了,就差找一个合适的“弗洛伊德”过度,一张天衣无缝空前绝后的文学拼图就能诞生了,偏巧这时《无人喝彩》带着它那嬉笑着暧昧着离婚并同居着的精美桥段翩翩走来——猪肚,就是它了——一部三合一的王朔牌电视剧《过把瘾》就这样奢侈的问世了。
优化重组后的情节概括起来棱角分明异常过瘾:相识、恋爱、结婚、争吵、离婚、再恋爱、再结婚、死去。其实,不管是原著也好,电视剧也好,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最后那个“死”字。死亡是一个重重的砝码,因为死亡就意味着永远的失去,让一切不美好的连同美好的瞬间化为乌有。我一直替杜梅鸣不平,我甚至觉得如果非要死一个人才OK的话,应该选择杜梅。原著和电视剧中都提到杜梅的父亲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以此为背景和缘由来解释杜梅在爱情里的偏执和顽固。在王朔的作品里,给女主角一个名正言顺的吵闹的理由的情况少之又少,或许王朔也觉得杜梅的过分和偏激需要一点点支撑,但我觉得,其实大可不必,即使没有那些生命里的阴影,女人在爱情憧憬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所爆发出的能量也会远远超过各种国仇家恨的总和。只不过杜梅在爱上方言爱上爱情之外,更多了在爱情里疗伤和寻求庇护的奢望。杜梅很傻,她不懂爱是鲜花美酒也是穿肠毒药,爱可能让心智完整的人陷入艰难繁琐,但一定不会让心有戚戚的人豁然开朗;她忘了爱情本身和她自己一样,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兵器,不伤及自身已经万幸,还指望它疗伤救命。简直饮鸩止渴。
不管看了多少遍这部电视剧的大结局,看到狂吻之后全身无力的瘫倒在杜梅怀里的方言,我依然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嚎啕大哭,不为死去的方言,只为活着的杜梅。死的是方言,可生不如死的是杜梅,杜梅这次的失去才是彻彻底底完完全全,不仅奢望再也没有可能满足,甚至连一个活口儿也没落下。请允许我失态的说一句:这实在太他妈的残忍了!
我大胆的假设,现实生活中如果真的存在方和杜的话,即使他们复婚,争吵依然还会继续,杜梅依旧得不到她想要的爱情,一方面由于杜梅的苛求与时俱进根本没人能够满足,另一方面因为方言骨子里是一个不愿放弃自我的人,而杜梅又是那样天真的需索无度。与其这样,还不如让杜梅在和自己最爱的人接了两次婚,过了两把瘾之后轰轰烈烈的死去。
对她来说,那才是幸福。
本文blog链接:http://caotieou.com/?p=241
from 蚌病生珠
最近,又看到了央视87年拍的电视剧《红楼梦》——我劝大家都去看一看,因为这部“四大名著”之一改编的“名著名片”,现在咋看起来象超现实主义者的作品了——宝二的娘娘腔、钗黛矫柔造作的手势、处于特写中的若有所思的造型、和隶书的字幕,仿佛处于另个时代。影像技术的发展造成一种奇异的分裂:《红楼梦》的写实性被粉碎了。它既没还原成曹雪芹的小说,也没完成对“大观园”古典世界的写真。从现代的技术来看,它似乎与真实处处背道而驰。但事实是,这种“矫柔造作”成了一种罕见的纯真,它只有通过回看,拉开时空距离,才能发现。孩子气,这就是你现在观看这部片子冒出的想法,成人世界的圆熟老练被剔去了。尽管在当时,这是拍片者所极力避免的。在这种超现实的氛围中,影象的“红楼梦”与小说的“红楼梦”真正重合了。又听说现在要重拍《红楼梦》。但是我知道是没法重拍了。那种味是现在的脑满肠肥拍不出来的。这是80年代的独特的清秀气息孕育的结果。
电视剧《过把瘾》也是如此。这是我最爱的电视剧了。
《过把瘾》把90年初代北京那种土味情味点得透极了。那时候的王志文还远没有如今中年单身时的戾气(90年代后期的气氛?),那时的他,纯粹本色演出,面容清矍眼含淡淡讥诮,骨子里是深情的。他和江珊演绎的北京之爱,骄傲,单纯,热烈。这种近乎肉搏的掏心肝的对手戏,就像最小型的室内双人舞,现在已经不可能有了。
现在全都是菜市场,肉联厂,垃圾场一类的闹哄哄。一个字,闹。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电视剧,是安静的,精神的从容淡定,现在却是猴急马急的,不是急着讨好观众就是急着等观众讨好。
《过把瘾》是一场多么难得两个人的戏啊,我和你,男和女,就这些,简简单单。感情的细微波澜就是最大的传奇了,可现在的名导明星们理解吗。于是我们看到现在的电视剧,动作越来越剧烈了,表情越来越夸张了,场面越来越宏大了,剧情越来越复杂了——与之相映,人情味却越来越淡了,戏味越来越薄了,语言越来越平庸了。n
俱往矣!如今红红火火的电视剧市场后面,掩饰不住的是空洞、无聊、造作、厌烦。在炮制的文艺界的虚假繁荣后面,是当权者对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的可耻鼓吹。大家心照不宣地演戏,露猴子屁股,哈哈大笑,皮肉乱颤。春晚就是目前最荒淫最无耻最腐朽的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越是能反映真实民生的内容,越是无法出头。难道年年来靠那几个赘肉的大腕,能表现中国的现实生活?难道靠无边春色载歌载舞就能代表国泰民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庭花。古人的讥诮,今天听来犹觉刺耳。
1、 这几天在土豆网上又把94年热播的电视剧《过把瘾》复习一遍,竟有了一点怀旧情绪。九十年代初的北京还是个淳朴的城市啊,路上还有那么多自行车,王志文饰演的方言,就是弓着腰骑在一辆26的“凤凰”上;路上还有那么多黄色“面的”;方言跟江珊饰演的杜梅第一次见面,一起乘的337路,还是两辆对接的那种公交车;准备跳楼的石静,听的是钢琴曲《秋日私语》,那一定是克莱斯曼弹奏的,我上大学时给对象买的生日礼物就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这个,用剧中潘佑军的说法,这“太布尔乔亚了”;发了财的潘佑军装修的家,满墙贴的都是壁纸;好几个人的屋子里都挂着风铃;离婚后的方言,无聊时看的是录像,录像带是香港的武打片,《碧血洗银枪》;方言第一集一直穿着件灰色的羽绒服,中间勒了道松紧绳那种,第二集穿着件和尚领的土鳖黄夹克后来就一直没怎么换过;江珊在剧中一直就是那种看起来很傻的蓬蓬头,宽肩膀大上衣;刘蓓呢,大眼睛大脸蛋,又大又圆的红苹果脸,像“红富士”的代言人;片中所有的女人似乎都喜欢穿宽大肥的衣服尤其是裤子,潘佑军那个不好好说中国话的媳妇除外;单位的舞会还是在食堂举行的,用王志文的话说,透着股鱼香肉丝的味儿。
江珊在337路上试探毛衣都开了线的王志文:“你爱人不会打毛活儿?”王志文用王志文的方式笑了,整齐的白牙。虽然他在剧中一直在抽烟,但牙齿是白的。江珊演的杜梅爱上了他,杜梅向“闺密”贾玲描述说:“别的男人吧,抽烟,烟往你脸上喷,他不,他给你扇。”不仅是杜梅,还有跳了楼的石静,还有杜梅的“闺密”贾玲,还有本来冲着房子去跟方言处对象的韩立婷,都喜欢他,还都是第一眼就喜欢上的。
我一直认为,王志文后来塑造的角色都没有达到《过把瘾》中“方言”的高度。那时候王志文还很瘦,两颊无肉,眼泡也没有现在这样浮肿。“方言”说起话来,一句是一句,冷幽默,鼻子和嘴共鸣,合谋;“方言”笑起来像个大孩子,可是眼角带着讥诮,像阳光下漂着冰块儿的河。方言在一个十分好笑的单位——文化馆——上班,那个文化馆门上挂着个“欢度五一”的牌子,从开始到剧终,一直就没换过;“方言”上班似乎就是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对面办公的是个脸像个平面一把热毛巾就能抹平的家伙;“方言”无法忍受他的主任,原因竟然是他喝茶的动静特别大。在“方言”的周围,有两类人:一是像潘佑军和钱康那样的,下了海,赚了钱,当了经理,是新价值的体现者;一是在机关里,从小科员开始,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办公室蜗牛。“方言”身在机关,对往上爬或者挣钱都没兴趣,在九十年代初的语境里,他显得很不靠谱,他像是漂浮在生活的表面,没有一种社会认可的价值让他扎下根去。
“方言”像什么?办公室浪子。落魄文人。混子。大孩子。甚至,还有一些贵族气质。很多母性洋溢的女人,第一眼就会爱上他,可是并不信任他,他让她们觉得不可靠。在爱情中,他注定是被动者。
2、《过把瘾》开头,是冲着悲剧或者黑色幽默去的,可惜从第4集之后,就落入煽情的俗套。《过把瘾》中的两个男人,潘佑军和方言,关系其实很微妙。因为石静一直喜欢的,其实是方言;并且石静嫁给潘佑军后,跳楼自杀了。两个男人,但凡有一个鼠肚鸡肠一点,他们就无法不互相仇恨。北京男人的大气,此剧演的很动人。《过把瘾》中的两个女人,杜梅和贾玲,关系也微妙的很。贾玲是杜梅的闺密,行动上倾向于杜梅,但心其实靠方言更近一些。杜梅的醋意,并非完全是平地起风波,在“吃醋”这事上,要充分相信女人的天赋。贾玲更像是如今流行的“第四者”,她和方言的关系,比友谊多一点,比爱情少一点,在责任感驱使下,始终以友谊为名,心存爱意却彼此克制不越常轨。两个女人如果有一个不识大体一点儿,她们就无法不恶语相向。想知道北京女人的优秀处,也可以看看《过把瘾》。
婚后不愿意回家的潘佑军对未婚青年方言打了三个比方:一是“监狱”,家就是监狱,看似文静的石静实则为精神暴君;二是“停尸房”,家里像停尸房一样,静的可怕;三是夹克,这也是最妙的一个比方,潘佑军说,有一种夹克,你穿了洗洗了穿,到该扔的时候才发现,还有一个你从未发现的兜儿,石静就是这样,兜儿太多。最后潘佑军总结石静,“她太布尔乔亚了,谁能永远保持热恋的温度呢?”这个问题,《重庆森林》里,金城武饰演的失恋小警察也问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子。秋刀鱼会过期,肉酱也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爱情能否保鲜”,《过把瘾》就是从这个疑问开始的,从潘佑军的三个比方和石静的跳楼自杀开始的。
我注意“兜儿太多”这个比方,是因为,潘佑军和石静存在的问题,正是因为石静的心,至少是一部分,是拒绝向潘佑军开放的。他俩无法进行精神上的沟通。我甚至怀疑,对潘佑军和石静来说,“爱情能否保鲜”是个伪问题,因为我怀疑,他俩根本就没有爱情,至少,石静对潘佑军是没有爱情的。但杜梅是爱方言的,而且爱的很疯狂。她对方言的爱,从开始到剧终,一直滚烫。所以,“爱情能否保鲜”,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提给方言的。
3、方言和杜梅第一次相见就是在石静的葬礼上。他们的爱情从开始就笼罩在石静的阴影之中。方言在整个爱情中都很被动。第一次相见,方言对杜梅一无所知,但杜梅已从石静的多次描述中对方言有了深刻的印象。杜梅对第一次见面的方言说:“你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我觉得你的眼窝儿应该再深一些,像鹰。”因为石静说,方言其实特别敏感。杜梅说,石静喜欢你但没嫁给你是因为她觉得你没有责任感。“敏感”和“没有责任感”,是杜梅初次见面就抛出的结论,对此,方言没有进行有力的否认。他显得很被动。领结婚证时,方言明显有点准备不足的感觉。他们结婚的新房,是一间带黑板的教室,这也显得很诡异,总让人没有稳扎稳打、细水长流过日子的感觉。
他们因何离婚,表面上看,是杜梅疯狂的爱,对方言形成了一种束缚。使人印象最深的场景,就是杜梅把方言捆起来,拿着菜刀逼问方言:“说你爱我”。这个场面不妨看成是二者关系的隐喻:紧捆住方言的绳索就是杜梅的爱,最终逼得方言不惜用头撞破玻璃以求自由。
杜梅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逼着方言说“你爱我”?
跳楼自杀的石静,一直是杜梅心中的阴影,她担心方言的爱会因婚姻因时间而褪色而冷却而厌倦。更重要的是,杜梅从未从方言那里,得到过一次主动的、清晰的、肯定的答复。方言总是被动的敷衍,让这种逼问和怀疑形成了恶性循环。
方言为什么不能主动而又肯定地答复杜梅呢?男人总是羞于将爱说出口,这种性格或者性别上的原因,显然不是关键所在。方言是个特别敏感的人。他有一种恐惧,这种恐惧其实就是杜梅的恐惧,爱情真的在随时间而变成厌倦。因为他爱她,所以他为爱的渐渐削减而恐惧,因此不能给杜梅一个主动清晰的答复。
新婚之夜,杜梅说:“从今以后,我就只有你一个朋友了。”这话实际上非常恐怖。它意味着,方言对杜梅来说,就是整个世界,她主动削减了自己世界的丰富性,因此,也有权要求方言,做出同样的牺牲。以致方言有次吵架时说:“自从跟你结婚,你把我的朋友都得罪光了,没一个人上我这儿来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与沃伦斯基的悲剧,依然是这个问题。对沃伦斯基来说,安娜只是他爱的一个女人,而对安娜来说,沃伦斯基就是整个世界。安娜为了沃伦斯基,舍下了丈夫,舍下了孩子,舍下了她的社交圈子,因此她有权利要求沃伦斯基削减自己世界的丰富性。而这,正是二人悲剧的原因所在。
杜梅对方言以前的恋爱历史问题做了一番苛刻的审问后,很大度地说:“我不怪你,只怪我没早认识你,把你一个人扔在社会上,社会多复杂啊”。这番充满“母爱”的调侃也说明,在两者的关系中,杜梅扮演的是“施爱者”、“拯救者”与“保护者”的角色,而方言始终是被动的一方。
我们如果特别注意的话,会发现,在机关里,方言也是始终处于被动忍受的角色。在机关这个价值体系里,方言是个失败者,无能者。所以他如果有何渴望的话,他渴望的一定是,在另一个精神空间里,他是主动者,他的价值体系,能在这个空间里得到合适地摆放。但是婚后的家,似乎成了单位的延续。方言曾经对潘佑军说,他做了个梦,梦见杜梅和王主任躺在一张床上,他坐在床边,流泪。这个梦是《过把瘾》中一个重要的隐喻,在某种意义上,王主任和杜梅确实构成了合谋的关系。
爱情的开始阶段,往往是双方主动地开辟共有的精神领地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开拓、发现和交流的刺激感;如果这种开疆拓土的过程,不能持续下去,那么爱情就会变成厌倦。当婚姻或者固定下来的情感,要求一方付出不断削减自己精神领地的代价,要求一方始终扮演被动者的角色,或者一方的价值体系像家具,在这个空间里得不到合适的摆放,那么情感的破裂在所难免。
从第4集后,这部电视剧逐渐走向平庸,因为复婚后那个深层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所以只能来一个拙劣的情节以敷衍:让方言毫无铺垫地患上了一种叫“肌无力”的绝症。其实,方言在两人的爱情中,确实一直是个无力者,这是两人情感上的绝症。
4、
电视剧《过把瘾》改编自王朔的《过把瘾就死》等三篇小说。无论“过把瘾”还是“过把瘾就死”,都是一种赌徒心态,明显地对爱情长期保鲜、细水长流缺乏信心。对爱情最严峻的考验,常常不是厄运、痛苦和灾难,而是日常琐屑生活的磨损。柴米油盐、瓶瓶罐罐的日子,看似是物质的,其实全靠双方精神的兼容才能支撑。这倒让我想起了一桩禅宗公案:
僧人问禅师:“我刚入丛林,请指教”,禅师说:“吃饭了么”,僧人说:“吃了”,禅师说:“洗碗去。”
禅在哪里?假如你不能在洗碗这么简单的行为上找到生命意义的话,你在哪里都是找不到的。我们可以套用这个道理:假如你不能在柴米油盐瓶瓶罐罐里找到爱情,你在哪里都是找不到的。
杜梅和方言的问题在于缺乏“真实感”,不是说剧本不真实,而是两个人缺乏“确确实实在拥有爱情拥有生活”的感觉。杜梅很爱方言,但这种爱看似强烈疯狂,却很空洞。我们看不出她和方言共同的精神领地的疆域,甚至我们也看不出来杜梅认同方言的具体内容。方言更是一个漂浮的人,我不是说人在机关就要漂浮,他的问题是人虽在机关但不在那个价值体系里。真要像生活那样生活,那日子就要建在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之上。方言与杜梅离婚后,方言似乎变了个人。有两个原因:
1、他辞职了,从一个司机开始做起。用方言的说法:“我要实实在在地干点事”。换句话说,他开始找回生活的“真实感”。真实感的回归,背后是方言价值观的渐渐清晰。
2、在与杜梅的关系中,他开始变成了主动者。最简单的一个事实,复不复婚,至少有一半是要他说了算的。
我很希望这个电视剧能顺着这个问题演下去,但编导匆匆安排了一场绝症。从而使这部电视剧在赚取眼泪的同时,浪费了前四集里已经渐渐显出力量的思考。
把这部二十多年前的老剧找出来看了。这剧特别短,才八集,两天就撸完了。而大概撸到第四集的时候,我心里就情不自禁地冒出一堆惊叹号:台词绝了!人物可爱!节奏利落!审美高级!这绝对是我看过的最牛X的国产爱情剧!!!怎么早点没看呢?
这剧首播的时候我才上小学,没赶上趟,只听过主题歌《糊涂的爱》,是叔叔阿姨们在唱K时打情骂俏的必选曲之一。王志文和江珊因此剧爆红后相继出了个人单曲——《想说爱你不容易》和《梦里水乡》,我那时候都挺喜欢的,《梦里水乡》更是我儿童时期心目中的首本神曲。可是这部剧后来我却一直没想到要补,大概是被太有年代感的片名给误导了,想当然觉得肯定过时,而且王志文那张脸也实在欠缺吸引力。我的爱情剧启蒙是世纪末的《将爱情进行到底》,更偶像化,更有青春感。
可是现在我必须要说,有些开创者真是会让后来者绝望的,就像《西游记》之于名著改编剧,《我爱我家》之于中式情景喜剧,《过把瘾》之于国产爱情剧也是一样,开始即是巅峰,后人只能高山仰止。
经典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经典过了这么多年再看,不但不过时,还依然明显好过现在的绝大多数作品。
而《过把瘾》的好,就在于不落俗套,方方面面都和一般剧不一样,甚至背道而驰。
首先光是戏剧节奏上,《过把瘾》就能吊打现在那些兑水剧了。短短八集,比现在好多八十集的剧容量都大,几乎没有废戏,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地方让我有按快进的冲动,恰恰相反,无数次我都倒回去重看某一个片段,生怕漏掉一句台词。
这剧的剧情紧凑到什么地步呢?第一集,方言和杜梅认识并开始恋爱。第二集,俩人就结婚了。然后到第四集,俩人火速离婚。后来一半都是他们离婚后继续纠缠的故事。
快,但并不突兀,起承转合都有交待,人物行为都有充分的理由。
简而言之,这部剧想表达的就是,相爱容易相处难。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后却发现他们存在无法调和的性格冲突,于是爱就在日常生活中被不停消磨,可是又并不消失,一直缠绕着两人,让他们相爱相杀,吵吵闹闹过一生。
对于爱情故事来说,这太反其道而行之了。我们听过的古往今来的绝大部分爱情故事,都是以“在一起”为结局,为了在一起,两个人共同克服外界的种种阻碍,最后终成眷属。至于在一起之后怎样,故事总是疏于交代。
《过把瘾》没有落入这个俗套,“在一起”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而已,真正的考验,是在一起之后。
更绝的是,男女主角之间,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外界的阻碍。
没有家长反对。俩人的父母甚至压根就没出面,从恋爱到结婚,一气呵成。
没有第三者,也没有出轨。杜梅的闺蜜贾玲(这名字真有喜感),也是个大美女,比杜梅更性感艳丽,而且对男主角方言明显有好感,可他们偏偏自始至终都没有越轨半步,保持着纯洁的友谊。
没有贫富和阶级问题。男女主角都是城市平民,杜梅是医院护士,方言是文化馆职员,按照后来的标准,这样的职业根本没资格成为偶像剧主角吧。他们结婚的时候只能住进一间由教室改造的破房子里,可杜梅一点也不嫌弃方言无钱无势,死心塌地爱他。刚搬新房的时候方言感叹教室太空旷,说:“这得多少家具才能填满啊!”杜梅的回答是:“只要你爱我,有张床就够了。”
爱情故事的种种套路,全都被破掉了,最后就是特别纯粹的状态: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与他人无关,与世界无关,仅仅只是这两个人内部的反应。所谓“纯爱”,还有比这更极致的吗?
所有的矛盾,就来自于两人的性格。方言冷静,杜梅炽热。方言嘴上油腔滑调,但内心羞赧,不好意思直接表达爱意。而杜梅呢,就喜欢直来直去的表达,要把“我爱你”天天挂嘴边,听不到就不依不饶。剧中最经典的一幕,就是杜梅把方言整个包粽子一样捆床上,然后拿把刀抵在他脖子上,逼问方言到底爱不爱自己。
杜梅一直都是主动方,事端几乎都由她挑起,她敏感、多疑、爱走极端,差不多就是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方言不理她,要吵;方言对她说了不中听的话,也要吵;有时候仅仅只是怀疑方言不够爱自己,而方言又没能及时证明自己的爱,就要大吵特吵。杜梅就是个对爱极度渴求又没有安全感的女人,这种“作女”人设非常容易招来反感,而爱情故事主角不讨喜可是大忌。
好在江珊拿捏住了分寸感,或者说这个演员挑得正合适,换一个人演可能演成泼妇神经病,可是让江珊一演,就觉得万事于她皆可原谅。她每次嚣张跋扈的胡闹,行为再怎么过分,眼神和声音表露出来的,却要么是倔强可爱,要么是楚楚可怜。再加上后来剧情交待,杜梅的性格来源是某个童年阴影,观众对她的怜爱简直就能泛滥了。
完全可以理解为啥这剧播出后,江珊立刻成为全中国男青年的梦中情人。清纯面孔+护士制服+刁蛮可爱,这对直男全是绝杀啊。
《过把瘾》从片长集数到角色造型,都有些日剧的影子。我怀疑江珊被选中,很有可能因为她长得有几分像山口百惠。
王志文虽然不算帅,气质和造型也是日范儿十足,日本明星里面最接近他的大概要算后来的加濑亮。
王朔的小说情节好多都挺杰克苏的,总是大美女痴恋混小子,甚至是一堆美女独爱那一个混小子。《过把瘾》是把王朔的三篇小说揉在一起改编而成,剧中几乎所有女性角色都喜欢方言,可谓杰克苏巅峰。但因为是王志文来演,我竟然很容易就被带进去了,觉得这个设定是可信的。他身上那种慵懒散淡的感觉,在别的演员身上很少见。同样一个角色,别人演是不思进取的窝囊废,而换他来演呢,你就会觉得这是潇洒超脱。
除了主角可爱,这剧更神奇的是,连配角都很可爱,而且各有各的可爱。这么说吧,全剧就没有一个讨厌的人。李成儒演一个从小暗恋杜梅的男同学,后来成为大老板依然痴心不改,过来追求杜梅。我以为他一定会逐渐暴露出猥琐的臭奸商面目,结果并没有,哪怕杜梅对他爱理不理,呼来喝去,他也不介意,还说就喜欢杜梅这种脾气,平时因为有钱所有人都捧着他,偶尔被伤害一下也挺爽。
还有方言的哥们儿潘佑军,时不时就会蹦出些金句。第一集一开始,他这么形容爱情:“爱就是这小火锅,你就等着挨涮吧。”又这么形容婚姻:“我比在监狱还惨哪。监狱刑满释放,还有个盼头,我这倒好,白头到老,终身死囚。”还把她老婆形容为一件旧夹克,穿了洗洗了穿,都快洗得发白了,忽然有天发现,这夹克里面还藏着几个兜。——典型的王朔语言风格。
第一集开头,潘佑军的那些台词,其实奠定了整部剧的基调,就是对婚姻的悲观。潘佑军和方言喝完酒后回家,到了家楼下,对方言吹牛,说老婆不敢管他,如果惹毛我就把她扔下楼。话音未落,旁边就“砰”的一声,是他老婆跳楼了。
多么黑色幽默。
其后的情节,基本上也都是这个调子,让你一边笑一边背脊发凉。剧中主角加配角讲了好几段婚姻,没有一段是有好结果的。方言和杜梅明明可以在第七集有个大团圆结局,可偏偏第八集又悲剧了(而这一集的设计是整部剧我觉得唯一一个俗套的地方。)
难以想象,中国爱情偶像剧的开山之作,竟会把爱情描述得如此令人绝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没有一个坏人,也没有什么破坏性力量,可两个相爱的人就是会慢慢陷入死结。这样的丧气之作,那之后就没人敢拍了,拍了也不可能火到那个地步吧。
更难得的是,明明都拍得这么丧气了,却并没有让我怀疑爱情存在的必要。看方言和杜梅没完没了的吵架和好然后又吵,我依然觉得他们是天造地设、命中注定的一对。甜和苦、乐与痛,也许本来就是相伴相生的,少了这一半,那一半也就没了。两个人打打闹闹过一生,也总比一个人孤孤单单过一生要好吧。生命本就是个注定的悲剧,有了爱情之后,至少会让这个悲剧,看起来要美一些、丰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