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丁鹤李凯郭晓明刘頔文婕
类型:奇幻冒险剧情导演:丁小洋 状态:HD 年份:2020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6.6分热度:2 ℃ 时间:2024-06-11 17:52:42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反复复制自己,最后到达儿子面前的肯定已经不是最初的本体了。虽然所有复制体都带着本体的记忆但是这个逻辑被自己和复制体承认之后复制也明白自己并不是最初的本体,支撑他走出沙漠的信念(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信念,但我们作为局外人看其实是执念)就是每个复制体继承的本体记忆中的"看儿子",所以当真正的儿子把这一切都挑明了的时候——不认父亲,真正父亲已经死在了20年前(也没说错,眼前儿子的真正父亲本体确实死在20年前的手枪自杀仪式里),复制体的精神体系崩溃,在这里观众可以把自己代入到复制体的心理来思考,虽然我认为我是本体,但是现实情况我明白我并不是这个时空里最初去考察的本体,我不是他真正的父亲,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的去处又在哪?如果我被另一个自己创造出来的意义是与儿子团聚照顾儿子,但现在这个意义已经没有了我该怎么办,最终思来想去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沙漠,在自己开始的地方结束自己。
(PS:如果儿子不那么绝情,父子快乐生活下去,复制人可能一时想不到这些深层理论。从而也不必自杀,但有个豆友说的也很好,儿童时期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影响,所以这故事如果真的发生,儿子估计依然不会认爸爸,果然那什么父子分别多年痛哭流涕只存在电视剧,实际生活里都是别扭的不想认……哎……)
我觉得网大痕迹最重的就是开头那略显浮夸的洗脚嫖客的剧情。网红脸女按摩师,演技做作的居委会大妈,很网大……其他就还挺好。
开始我也觉得导演开始埋的那段自己吃自己的遇难者隐射了最后男主实际上不是吃方便面出沙漠而是吃复制自己的肉,不过深层再想了一下还是支持现在的剧情,倒不一定是为了过审,因为男主这种轮番自杀的行为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己吃自己,这样来看,会比单纯的表现去真实吃自己的肉要更高维度。自食肉属于感官刺激,复制自毁就是精神层面的思考了。这种前后递进的电影逻辑感觉更高级。
走二十年的猜想站不住脚,应该就是二十天,前面的潜艇已经很明确表示了陨石的时空扭曲能力。结尾的照片数量也表明了是二十天。还有就是车子开进沙漠的里程有限,不至于往回走要走上二十年。
双鱼的剧本是本人近几年见到的电影中最顶尖之一,包括大电影在内。
客观的说,单轮剧本,它的流畅程度和缜密性应该是超越流浪地球的。
不过今天不谈剧本,主要讲下剧中四个主要角色。
从电影开始,四人的命运已经注定。
甚至有没有双鱼陨石,都恐怕没有什么分别。
他们的命运早已由他们各自的性格与追求所决定。
杨教授实则就是彭加木的翻版,算是上一辈科学人的代表,一切以国事为重,为了国家,为了科学,他可以把一切置之度外,包括他自己的生命。
事实上电影中他也正是这么做的,当补给汽油早已不足,听到神秘音乐后,面对向东走寻找音乐来源,还是向西走回家,他仍旧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
当一个自己被杀,另一个自己出现之后,新的杨教授没有追究落魄富二代陈甘泉对自己的行凶,而是把所有精力花在了研究双鱼陨石上。
当在潜艇中明知必死后,他没有做无谓的垂死挣扎,依旧在沉着的用自己的生命验证自己关于双鱼陨石的推论。
我们可以说这一切都是由双鱼陨石导致的结果,没有双鱼陨石,杨教授不会死。
然而根据他的性格和追求,他依然会死。
他的性格决定只要有一丝科学发现可能,他就不会放弃,而他这次来参加这样一个儿戏一样的科考,已经从侧面证明,官方并不支持他进行冒险,所以他参加科考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获得一些科学发现,而且是必需获得,这样才能为他未来获得官方大规模科考提供支持。
而事实上这个科考小队成员业余,装备简陋,补给严重不足,根本不足以支撑他获得足够的科学发现,于是,杨教授的悲剧命运已经成为注定的必然。
而电影男主王德志的命运同样已经注定。
他的性格善良软弱,而且是个选择恐惧症患者,这就决定了他做事只能妥协中立,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
他唯一的追求就是回家为儿子过生日。
所以当变故发生后,他想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争夺神奇的双鱼陨石,不是和其他人勾心斗角,而是被动选择了中立,然后赶紧把车修好回家。
当杨教授死后,他在修车兼做吃瓜群众;当富二代陈甘泉忙着跟杨教授、陈甘泉自己的复制体或是女主争抢双鱼陨石时,他在修车兼做吃瓜群众;当女主和她的复制体,请他杀死对方时,他还是选择了做一个坚贞不屈的吃瓜群众,哪怕眼睁睁看着两人一起死在自己面前,他都没想过要杀死其中一人。
即便到了最后,要靠吃自己回家时,他与自己的复制体依然没有进行血腥的生死搏杀,而是通过转手枪,来让命运对自己做出审判。
当重回人间,拥有双鱼陨石的他已经近乎无解,如果放到漫威,一个新的灭霸或是中国队长已呼之欲出。甚至如果大家相信他的话,可能双鱼陨石已经上交国家。然而男主从未想过用暴力解决问题。当被自己儿子拒绝承认他的父亲身份,当被周围人当成骗子对待,当被抓进精神病院后,他没有如反派大boss一样瞬间黑化,而是毅然离去,回归他最终的宿命——葬身罗布泊。
那么,如果没有遇到双鱼陨石,一切就会不一样么?他就能顺利回家了么?
残酷的事实是,并不能。
他的软弱性格决定,即便他惟一的追求就是回家给儿子过生日,当与其他人的追求发生冲突时,他最终还是会选择妥协。当众人意见不合甚至发生冲突时,他只能静静地站在一边,做个安静吃瓜的美男子。而即便能幸运的成为最终活着的两个人之一,他依然会死,因为他不杀人,不杀人,就只有被杀。
女主赵青的个性与杨教授类似,心中充满着对科学的无限热情,为了有所科学发现,她可以付出一切。但另一方面,她又与杨教授不同,杨教授可以为科学为国家无私奉献,无欲无求,而她,则拥有着自己的梦想,她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获得相应的荣誉,譬如诺贝尔奖什么的。
她的性格与追求,同样决定她的命运。
为了科学与她自己的梦想,当听到神秘音乐后,她选择了支持教授的提议深入罗布泊,寻找神秘音乐源头。
为了科学与她自己的梦想,当与富二代陈甘泉因争夺双鱼陨石发生冲突时,她可以毫不犹豫的开枪射击,血腥剥夺对方的生命。
为了科学与她自己的梦想,即便是面对另一个自己,她依然没有选择自杀,以成全另一个自己,因为她期望自己的付出,能获得相应的荣誉,而不是自己付出,却由另一个自己摘取荣誉的果实。
而如果没有双鱼陨石,赵青的命运会好转么?
答案是并不会。
她的梦想是获得诺贝尔,这样一个遥远的梦想,想通过按部就班的学习研究达成,几乎不可能,能力与专注度丝毫不逊色于她的杨教授就是实证,那就只能靠特别的科学探索发现,对她来说,罗布泊科考,无疑是她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机遇,如果错过了,她的梦想可能将永远离她而去。
这样的情况下,她只有跟随者杨教授的步伐,不断前进前进,向着死亡前进……
最后是前富二代陈甘泉。
陈甘泉性格狡黠,且飞扬跋扈,做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由于他家已经败落,为了重振家声,他才资助了这次探险,目的是获得珍惜资源,然后资源变现,做回自己的富二代。
他的性格与追求,同样决定了他的宿命。
由于他的目的与杨教授、赵青的天然对立,导致了三者之间的矛盾重重。
杨教授醉心科学发现,又中途早死,消解了两者的对立矛盾。
而由于双鱼陨石的存在,他与赵青甚至与他自己复制体之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于是,当发现有另一个自己出现后,他从来没想过和平解决纷争,而是直接刀兵相向,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
当为了争夺双鱼陨石时,他可以毫不手软的向着自己的准女友举起屠刀。
那如果双鱼陨石不出现,他又能不能走出罗布泊?
答案依旧是不能。
因为为了重振家声,做回自己的富二代,他已经是孤注一掷,把所有筹码,都压在了这次罗布泊科考,他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发现珍惜资源,他虚无缥缈的期望才有可能实现。
而事实上,他们捉襟见肘的补给与业余分裂的小队,根本不足以帮他达成期望。
因此,他的结局,已经可以预期。
一通分析下来,发现双鱼陨石居然是一部细思极恐的电影。
另个人认为,客观来说,前富二代陈甘泉,并不算是个反派角色。实质上,他和赵青并没有本质分别,两者都是为了自己的追求,可以牺牲除了自己之外的一切。
本文首发于个人微信订阅号“楷威映画记(kaiweimovie)”
一部奇幻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很有意思,而正是因为现实中失踪后从未找到的彭加木院长,才让创作者们有机会借题发挥。
如果院线电影恢复,那上映的影片必然会引起广泛讨论。在观众们对院线电影饥渴的状态下,国产网络电影《双鱼陨石》便很快能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热议。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发现过段时间刷一次豆瓣观影人数,都在成百成百地增长,目前已经有4500多人看过此片。
而且前几天,发现扮演王唯的演员的照片终于换了过来,之前是完全对不上号的一个侧脸形象。
大家憋了很久,想要好好讨论一部电影的时刻终于到了,还有人说女主长得像桂纶镁的,至少我本人持保留意见。
导演丁小洋此前大部分以编剧身份出现,偶有导演作品,也都是不太拿得出手的。上一次有动静的作品是他参与编剧的《长安道》。这样看来,《双鱼陨石》是不是可以算他拍摄的真正意义上第一部长篇电影呢?
1
开场的悬念做得还可以,上来就埋下伏笔,将要开枪自尽的人,明明是在对着另外一个人说话,可对方为什么说他是对自己说话呢?
不得不承认,从进入沙漠,到发现沙漠里的德国潜水艇,的确是让人觉得挺扯。特别是片中杨教授的助手,研究生赵青被绊倒后,发现了埋在沙下的尸体,以为又开始玩日本鬼子复活那一套。
在沙暴袭来前,车里还响起了“莉莉·玛莲”这首歌,这种气氛很怪异,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法斯宾德拍摄的那部同名电影。
遭到沙暴冲击后,探险的四个人就发现了沙子下面的庞然大物,也就是德国U552潜水艇,史料称,1945年德国战败时,艇上官兵拒不投降,将潜艇自沉。
船上那个“奔跑的红色魔鬼”就是这辆潜艇的标志,是当时屡获战功辨识度最高的潜艇。
真实的潜艇,在船头两侧,都各有一个这样的造型,因为在战争中立下的宏伟战绩,这艘潜艇也被称为“深海红魔”。
接下来,四位主角在船舱里找到穿过船体坠落在沙中的陨石(是陈甘泉先看到的)。到这里,一部探险影片的结构已经展现无疑。
而创作者们把那些有争议,或者充满神秘感的传奇故事都揉到这部影片中去了。
我们来看看,影片都在哪些地方借题发挥。
首先说回最开始的杨教授原型——彭加木,他曾是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1964年至1980年,彭加木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取得很多不错的成果。也就是1980年的6月17日下午,在罗布泊留下纸条说去找水的彭加木再也没有返回,至今都下落不明。从最理性和实际的猜测来看,他被埋在沙里的可能性最大。
影片中的重要情节就是根据这个细节改造得来的。
现实中,彭加木教授是因为考察队缺水严重,而自行决定去找水源。而电影中是误杀了杨教授的陈甘泉模仿教授笔迹所写。
再来看看德国潜艇,杨教授和赵青在讨论船长日记时,电影把当年的比斯开湾大战的事件融入进去。片中的杨教授认为,当年潜艇不是自沉,而是因为比斯开湾流星雨的陨石撞击而沉。
比斯开湾的战争,正是二战时盟军的空军针对德国潜艇的反攻之战,给希特勒带来重创。n
当然,影片的名字叫双鱼陨石,还是彭加木教授这件事的核心影响力所致。由此事件引发的谣言和传说(后来造谣者承认自己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的)中,就有双鱼玉佩复制人、可以穿越时空的说法,影片结合陨石,改名为双鱼陨石。
2
陨石带来的是悬疑和奇幻的双重元素。
陈甘泉与教授争执陨石归属的夜晚,陈甘泉误杀了教授,将其埋葬,而转天出现了另一个一模一样的杨教授,电影不但把复制人的传说做足,为了摆脱鬼神迷信之说,就让它站在科学的角度,走了奇幻的路子。
这种见到另一个自己的故事梗(包括将自己干掉这样的设定),不得不让人想到经典悬疑电影《恐怖游轮》。这恐怕也是很多人诟病《双鱼陨石》的地方。n
既然以陨石为名,必然围绕它展开故事,牵扯四个人物不同的行动轨迹。
杨教授钟情于研究,即使看到另一个复制人(之前死了一个,触摸陨石后再造一个),他也能谈笑风生,和另一个自己解剖陨石,搞清真相。
但他们是以死亡作为代价给大家研究的结果,意味着,陨石复制出另一个人,如果其中一人不死,两人都将毙命,也就是杨教授的下场。
贪心的陈甘泉,想把陨石归为己有,为了钱,想成世界首富。当他得知另一个自己必须死掉时,开始走上不归路,他杀掉一个又一个自己,要夺回被赵青拿走的陨石。
这时,本来爱慕赵青的陈甘泉发展到为了陨石要杀掉赵青,并以刀子挟持发小王得志相逼,成为这部影片里走向恶魔的那个人。
赵青用机关枪扫射不断复制出的陈甘泉,很有Cult影片的味道,并让我想到日本影片《水手服与机关枪》的画面。
赵青需要陨石,也有自己的私心,想依靠研究陨石取得诺贝尔奖。n
在这场对峙中,丧心病狂的陈甘泉被关在潜艇,随沙漠沉了下去。这样,难题就交给了王得志。因为触摸了陨石的赵青将迎来另一个自己。n
手里拿着枪的王得志,不知道该开枪打死她们中的哪一个?
最终他没有朝任何一个赵青开枪,根据“游戏规则”,她们俩和杨教授一样,同时毙命。
3
让我们回到影片开始,看看那个开枪自尽的人,他正是王得志,被发小陈甘泉盲打误撞拉进四人探险队的倒霉鬼。
一个唯一想逃走,对陨石没有私心的人,在沙漠的绝望之地,却也只能依靠陨石自救。
陨石除了可以复制一个人,还可以复制此人身上的物件。书包里只剩下半桶水和一包干脆面,怎么办?
王得志只好和陈甘泉一样,利用陨石,不断地复制自己,让水和干脆面成倍的增长,让自己不被饿死渴死,然后杀死一个又一个自己。
所以影片开场,自尽的王得志,是在面对另一个复制出来的自己交待最后的遗言,对方提醒到,那些事他都知道,是啊,毕竟他们是同一个人。
而那些话,更像是说给观众听的。
故事的四个主角,杨教授和赵青的死法一样,但过程不同,前者是在死亡到来的那一刻才知道复制的两个人如果都活着,最终会同时死亡;而赵青是在知道这个难题时,因为王得志的选择而丧生。
不断复制的陈甘泉是影片里的高潮戏;相似的是,被他拉下水的王得志也是复制了很多个自己,只是影片不再展现这样“宏大的场面”,只交待他的生命还在延续。
他还要留下来,给别人讲述这段经历。
4
假如影片只是上面这些内容,可能在豆瓣的分数会跌入6分以下。
但它在探险之外,还有一个时间穿越和平行时空的元素。
也就是教授死后,陈甘泉开车的那个片段里,赵青说到的,陨石不但复制了人,也复制了一个时空。
当历尽艰辛,从沙漠返回家中的王得志,说自己只待了20天,别人却说他消失20年的时候,已经给故事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1999年去沙漠的王得志,回到现实生活中,已经是2019年了。
回到家中,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儿子以及居委会大妈、警察等人讲述以上经历的王得志,必然会被当成一个精神病患者。
最初,影片已经交待过,王得志要作为司机去沙漠前,还怕回来晚了,耽误给自己的儿子过生日。
包括儿子王唯在内的所有人,都不会相信王得志的话,但书包里翻出的复制了无数遍的父子合影,和那颗陨石,又是这段神奇故事最好的证明。
目前影片在豆瓣的分数是6.8,说明作为一部网络电影,它还算是及格了,本来还有望冲上7分,却因为一些比较廉价感的场景和桥段拉低了分数。当然,网络电影成本有限,能做到目前得视觉效果还算好了,演员丁溪鹤在豆瓣上也这样强调了,表示理解。
让王得志回想往事,其实是努力想把父子的情感线找回来,只是这条线显得很弱,而没能更深地融入到主线情节中去。
好在,电影借王得志之口,表达出一些人生的荒诞感。就像他给儿子王唯说的那样,他的人生中有各种没有准备好的时刻。
但这正是人生无常的表现,谁都有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刻。像影片中另外三位主角,他们在去沙漠之前,又怎么会想到自己悲惨的结局?
还有40年前去罗布泊科考的彭加木,又怎会知道他将面临怎样的突发事件呢?
在王得志回到2019年现实的路上,镜头给了窗外北京一处夜晚的街景,正是离我家不远的龙湖长楹天街,那带着明亮灯光的Paradise Walk两个单词,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是啊,那些经历着传奇故事的人,也许与你看过相同的风景。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往期影剧推荐
电影《刺杀尼克松》|英剧《问答》|电影剧集集合推荐|法国电影《阿尔德曼夫妇》|电影集中推荐|日本电影《大空港》|美国电影《莫娣》|美国电影《魅影缝匠》|美剧《大小谎言》第一季|中国电影《暴雪将至》|美国电影《三块广告牌》|中国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美国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国电影《村戏》|日剧《贤者之爱》|日本电影《蒲公英》|BBC版《无人生还》|韩国电影《计划男》|台湾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美国电影《卡罗尔》|中国电影《山河故人》|华语电影《刺客聂隐娘》|英国电影《房客》
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中国电影|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日本电影|原著改编成的电影(4)|日本小说改编的电影(3)|关于日本艺术家的电影|日本小说改编成的电影(2)|日本小说改编成的电影(1)|15部悬疑电影推荐|关于日本艺术家的10部电影
从一条红围巾和一首情诗说起,彭加木在罗布泊沙漠失踪后,他的妻子给他写了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n
电影《双鱼陨石》中的杨成铭教授的原型是彭加木教授,他一直围着这条葡萄紫的围巾显然不是男士的,应该是他在出发前夫人给他的。▼n
关于彭加木教授神秘消失的传说有五六个传说和版本,民间比较流行的是“双鱼玉佩”的版本。导演选取了这个非常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又隐藏着另一条线索。n
关于这条线索,可以参考2019年上映的另一部科幻电影,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星际探索》。一部很乏味的电影,但有一个很残酷的故事。在太空科考项目中,“利马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离地球太远,宇航人员难以承受离地球太远的孤独想呼叫救援,而科考负责人坚持人类为了科学就应该牺牲,他拔断了太空舱内救援设备,也断掉了企图“叛逃”的宇航员的生命补给。
这部有点类似文艺片的科幻电影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到底该不该用人类命运这么大的命题,去决定个人的生死?”▼n
电影中的杨教授为了科研完全舍身忘己,他坚持一定要往东走,使得大家偏离了返回的路线。而当时的彭加木教授在科考队伍中也是非常执着,有一种说法是他太过固执,威胁到了其他成员的生命,所以才遭遇不测。n
这条线索由于证据不足,所以电影表现得较为隐晦,但引用了当时引起重大争议的一张纸条:“我往东去找水井”,争议的焦点是日期被涂改过。▼n
在电影中是商人陈甘源错手杀了杨教授后伪造的纸条,不管真假,这七个字本身就有一种终极宿命感。往东走就一定有水源,因为我们的东面是大海。
这正是他的悲哀,他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就看不到眼前的一切了。作为科考队的负责人,他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对危险的觉察都是迟钝的,他们遇到第一次沙尘暴时,他是最后一个反应过来的。
他一方面十分令人尊敬,没有这样一往无前的专注精神,无法取得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无穷无尽的理论研究,让他失去了感知大自然的能力。他自己跟自己对了一句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一段确实很感人,可我还是觉得人比科学更重要。▼
苏轼有一句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个长期远离大自然的人,大自然也会远离他。通俗地说,就是不接地气。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引入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人,叫罗辑。罗辑这个名字很有文化,其实在通俗的成功意义上是一个混得非常不好的人,但他非常单纯、接地气,以致于他的草根智慧为外星人所忌惮。我把那些看不去不怎么耀眼,其实却很接地气的人称为“三体人”。n
导演丁小洋显然也是看过《三体》的人,主角王得志,其实一点都不得志。1994年还曾被评为劳模的维修工人,在1996年就突然下岗了。从剧情来看,他在沙漠中把车修好,说明他的修理技术是过硬的,为人也善良老实。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他这样的人,保不住自己的工作,也保不住自己的家庭。
他很简单,他只想守着儿子好好过日子,有干脆面、有水就能活得很好。他胆小、没有远见、没有理想,屡次被其他三人投来鄙视的眼神。n
当大家都在为发现了二战中的潜艇而兴奋的时候,他毫不合群地找修车工具,被鄙视了。▼
当陈甘源和赵青在畅想着“首富梦”和“诺贝尔奖”的时候,他没有附和,而是腼腆地说,就想回去跟我儿子过生日。▼n
赵青曾经鄙视他说:“对不起我高估你智商了”,他带着一种平淡的幽默说:“没事儿!”▼
这部电影的制作预算我猜只有几万块钱,那沙尘暴丑得呀,比86版的《西游记》还粗糙。这哪里像沙尘暴啊,明明就是羊毛。▼n
并不一定钱少就不能办事,导演在台词上还是下了工夫的。尤其是王得志的台词,符合人物身份的朴实;符合故事情节的流畅;暗含着智慧和人物命运,如果《流浪地球》的台词也能做到这么精到就好了。n
从这个层面上看,导演差钱也是一件好事,让他能将有限的资源用好,而不是一味地跟好莱坞拼制作。n
“以后这种关于人类命运的事少找我!”n
从某种角度来说,陈甘源是商人,他是为了拿到陨石赚钱;赵青是学术投资人,她把教授、相机、陨石看得比生命还重,只为了一个坚定的目标—诺贝尔奖;杨教授的境界看上去高很多,他不为名不为利,只想为科学作贡献,但这种需要人陪葬的贡献,到底是不是科学?▼n
“你咋还没整明白呢?”n
杨教授、赵青、陈甘源想了半天都不明白的事情,在王得志看来一句话就说明白了。研究方法是一把双刃剑,有时能帮人理顺思路,有时也让人绕不出来。▼
对于一个生命体,杨教授想都没想,就决定解剖它。王得志用一句大白话问杨教授:“你解剖它,它难道不反抗吗?”
只有王得志一个人关心这是个生命,生命与生命是平等的。▼n
生命指引着沙漠里的方向,生命也是最能考验人性的。陨石发出的绿光,映照着杨教授、陈甘源、赵青三人的贪婪,陈甘源和赵青的贪婪很明显,杨教授对知识的贪婪也是贪婪。▼
杨教授最不关注生命,所以他是第一个消失的人,好在他乐得其所。▼
每一个复制体都是另一个自我,陈甘源的复制体最多,也是最分裂的。他没有办法面对自己,对自己下手也是最狠的。他最后不知道自己是谁,只知道自己想要钱。▼
赵青在篝火中唱的那首著名的二战歌曲《莉莉玛莲》时,就已经暗示她身体里一个是莉莉,一个是玛莲。导演用了红绿两种颜色表达两种性格,一个坚定,一个柔弱。最后自己熬死了自己。▼n
平民善良,富人麻木不仁,知识分子虚伪。这种人物塑造方式好像是我们中国文学、戏剧、电影的一种不成文的传统,我不太欣赏这种传统,但形成这种意识形态,有其一定历史根源。
意识形态一下子也说不清楚,剧中最说不清楚的仍然是杨教授那个问题:“人怎么能证明我就是我呢?”▼n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几个哲学问题是我第二次写文章来讨论了,今天比上次好像多了一点感悟。倒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看凯文·凯利的《失控》获得的启发。
原文我就不抄了,我,不是一个固定概念,而是一个聚合概念。用个例子来说明,风、云、海洋、地形等多种因素聚集了一场暴雨,谁能说得清楚这场暴雨从哪里来?气压差、水分子、尘埃......
同样,一粥一饭,一水一土,一花一草,日积月累,积天地精华才形成的一个你,你怎么说得清楚你从哪里来?显而易见,却说不清楚的事情,为什么要去问这么愚蠢的问题?n
电影中有个镜头我很喜欢,就是三个喝酒、唱歌的镜头。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借用了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神话,把酒和火放在了一起。酒能让人失去控制,变得感性和真实,让人类能短暂地真诚和美好。酒醒后又恢复了理性和控制,因为我们是猎人的后代。▼
虽说制作粗糙,可是导演运用大量的对称构图,让电影主题的表达更加充分。影片开头的对称是一车人面对的未知。▼n
影片结尾的对称,是王得志对自己的一种回归。生命有很多分裂的状态,有时不得不分裂,他的分裂来得更加渺小,也更加悲壮,只为了多半瓶水,多一袋干脆面,可以坚持走出沙漠与儿子团聚。n
当他找不到他的儿子了,他只能去找回他自己。▼
好啦,就到这里。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有个很大的尴尬,电影必须要聚集很多人。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这六门艺术可以一个人慢慢完成,大不了省吃俭用,只要坚持就能完成。电影不行,它必须要跟金钱挂钩,电影的好坏跟投资人和观众的支付能力关系太大了。
再次吐槽电影中的沙尘暴!
额,潜水艇为什么会出现在沙漠呢,看得仔细的小伙伴会记得赵青发现的船长日志记录的内容和历史记录上是矛盾的,其实当时船长并没有选择自沉,潜艇之所以消失是因为遭受了双鱼陨石的撞击使得潜艇周遭的时空发生了变化从而穿越到了90年代的沙漠。而历史上的记载可能来自于政客的粉饰以及大家对于和平的向往,所以对于潜艇失踪事件给了“自沉”的解释。
王得志之所以在2019年还保持着三十岁的样子是也是同理可证的,也就是说双鱼陨石周围的时空是错乱的,小队一行四个人来到沙漠中误入了潜艇周围就等于进入了一个沙尘暴包裹的时空错乱地带。王得志从沙尘暴中走出来就等于从1999年穿越到了2019年,王得志只是经历了20天,而这个时空之外的世界却经历了20年。而潜艇也是由于陨石的影响也从二战时期的德国穿越到了中国的罗骨坡大沙漠的。
这个片子并没有用现实中的地名,只是“罗骨坡”这个名字参照了“罗布泊”,算是向为了科考事业献身的彭加木先生的一个小小的致敬吧。里面的地理关系也没必要和现实强作联系。这也只是我自己的一点点小小的想法,希望没有影响各位对于这个电影的想象,也许各位能有关于电影更有趣的解读。
国产网络电影资金有限,我们所能做的也是在既有的条件下尽量做好,踏踏实实地做一个电影出来,尽量扭转网大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很感谢各位对这个电影的批评和指正,也欢迎喜欢的小伙伴给予好评。
别碰脏钱
必殺仕事人2023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09℃
反复复制自己,最后到达儿子面前的肯定已经不是最初的本体了。虽然所有复制体都带着本体的记忆但是这个逻辑被自己和复制体承认之后复制也明白自己并不是最初的本体,支撑他走出沙漠的信念(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信念,但我们作为局外人看其实是执念)就是每个复制体继承的本体记忆中的"看儿子",所以当真正的儿子把这一切都挑明了的时候——不认父亲,真正父亲已经死在了20年前(也没说错,眼前儿子的真正父亲本体确实死在20年前的手枪自杀仪式里),复制体的精神体系崩溃,在这里观众可以把自己代入到复制体的心理来思考,虽然我认为我是本体,但是现实情况我明白我并不是这个时空里最初去考察的本体,我不是他真正的父亲,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的去处又在哪?如果我被另一个自己创造出来的意义是与儿子团聚照顾儿子,但现在这个意义已经没有了我该怎么办,最终思来想去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沙漠,在自己开始的地方结束自己。
(PS:如果儿子不那么绝情,父子快乐生活下去,复制人可能一时想不到这些深层理论。从而也不必自杀,但有个豆友说的也很好,儿童时期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影响,所以这故事如果真的发生,儿子估计依然不会认爸爸,果然那什么父子分别多年痛哭流涕只存在电视剧,实际生活里都是别扭的不想认……哎……)
我觉得网大痕迹最重的就是开头那略显浮夸的洗脚嫖客的剧情。网红脸女按摩师,演技做作的居委会大妈,很网大……其他就还挺好。
开始我也觉得导演开始埋的那段自己吃自己的遇难者隐射了最后男主实际上不是吃方便面出沙漠而是吃复制自己的肉,不过深层再想了一下还是支持现在的剧情,倒不一定是为了过审,因为男主这种轮番自杀的行为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自己吃自己,这样来看,会比单纯的表现去真实吃自己的肉要更高维度。自食肉属于感官刺激,复制自毁就是精神层面的思考了。这种前后递进的电影逻辑感觉更高级。
走二十年的猜想站不住脚,应该就是二十天,前面的潜艇已经很明确表示了陨石的时空扭曲能力。结尾的照片数量也表明了是二十天。还有就是车子开进沙漠的里程有限,不至于往回走要走上二十年。
双鱼的剧本是本人近几年见到的电影中最顶尖之一,包括大电影在内。
客观的说,单轮剧本,它的流畅程度和缜密性应该是超越流浪地球的。
不过今天不谈剧本,主要讲下剧中四个主要角色。
从电影开始,四人的命运已经注定。
甚至有没有双鱼陨石,都恐怕没有什么分别。
他们的命运早已由他们各自的性格与追求所决定。
杨教授实则就是彭加木的翻版,算是上一辈科学人的代表,一切以国事为重,为了国家,为了科学,他可以把一切置之度外,包括他自己的生命。
事实上电影中他也正是这么做的,当补给汽油早已不足,听到神秘音乐后,面对向东走寻找音乐来源,还是向西走回家,他仍旧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前者。
当一个自己被杀,另一个自己出现之后,新的杨教授没有追究落魄富二代陈甘泉对自己的行凶,而是把所有精力花在了研究双鱼陨石上。
当在潜艇中明知必死后,他没有做无谓的垂死挣扎,依旧在沉着的用自己的生命验证自己关于双鱼陨石的推论。
我们可以说这一切都是由双鱼陨石导致的结果,没有双鱼陨石,杨教授不会死。
然而根据他的性格和追求,他依然会死。
他的性格决定只要有一丝科学发现可能,他就不会放弃,而他这次来参加这样一个儿戏一样的科考,已经从侧面证明,官方并不支持他进行冒险,所以他参加科考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获得一些科学发现,而且是必需获得,这样才能为他未来获得官方大规模科考提供支持。
而事实上这个科考小队成员业余,装备简陋,补给严重不足,根本不足以支撑他获得足够的科学发现,于是,杨教授的悲剧命运已经成为注定的必然。
而电影男主王德志的命运同样已经注定。
他的性格善良软弱,而且是个选择恐惧症患者,这就决定了他做事只能妥协中立,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
他唯一的追求就是回家为儿子过生日。
所以当变故发生后,他想做的第一件事不是争夺神奇的双鱼陨石,不是和其他人勾心斗角,而是被动选择了中立,然后赶紧把车修好回家。
当杨教授死后,他在修车兼做吃瓜群众;当富二代陈甘泉忙着跟杨教授、陈甘泉自己的复制体或是女主争抢双鱼陨石时,他在修车兼做吃瓜群众;当女主和她的复制体,请他杀死对方时,他还是选择了做一个坚贞不屈的吃瓜群众,哪怕眼睁睁看着两人一起死在自己面前,他都没想过要杀死其中一人。
即便到了最后,要靠吃自己回家时,他与自己的复制体依然没有进行血腥的生死搏杀,而是通过转手枪,来让命运对自己做出审判。
当重回人间,拥有双鱼陨石的他已经近乎无解,如果放到漫威,一个新的灭霸或是中国队长已呼之欲出。甚至如果大家相信他的话,可能双鱼陨石已经上交国家。然而男主从未想过用暴力解决问题。当被自己儿子拒绝承认他的父亲身份,当被周围人当成骗子对待,当被抓进精神病院后,他没有如反派大boss一样瞬间黑化,而是毅然离去,回归他最终的宿命——葬身罗布泊。
那么,如果没有遇到双鱼陨石,一切就会不一样么?他就能顺利回家了么?
残酷的事实是,并不能。
他的软弱性格决定,即便他惟一的追求就是回家给儿子过生日,当与其他人的追求发生冲突时,他最终还是会选择妥协。当众人意见不合甚至发生冲突时,他只能静静地站在一边,做个安静吃瓜的美男子。而即便能幸运的成为最终活着的两个人之一,他依然会死,因为他不杀人,不杀人,就只有被杀。
女主赵青的个性与杨教授类似,心中充满着对科学的无限热情,为了有所科学发现,她可以付出一切。但另一方面,她又与杨教授不同,杨教授可以为科学为国家无私奉献,无欲无求,而她,则拥有着自己的梦想,她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获得相应的荣誉,譬如诺贝尔奖什么的。
她的性格与追求,同样决定她的命运。
为了科学与她自己的梦想,当听到神秘音乐后,她选择了支持教授的提议深入罗布泊,寻找神秘音乐源头。
为了科学与她自己的梦想,当与富二代陈甘泉因争夺双鱼陨石发生冲突时,她可以毫不犹豫的开枪射击,血腥剥夺对方的生命。
为了科学与她自己的梦想,即便是面对另一个自己,她依然没有选择自杀,以成全另一个自己,因为她期望自己的付出,能获得相应的荣誉,而不是自己付出,却由另一个自己摘取荣誉的果实。
而如果没有双鱼陨石,赵青的命运会好转么?
答案是并不会。
她的梦想是获得诺贝尔,这样一个遥远的梦想,想通过按部就班的学习研究达成,几乎不可能,能力与专注度丝毫不逊色于她的杨教授就是实证,那就只能靠特别的科学探索发现,对她来说,罗布泊科考,无疑是她人生中的一次重大机遇,如果错过了,她的梦想可能将永远离她而去。
这样的情况下,她只有跟随者杨教授的步伐,不断前进前进,向着死亡前进……
最后是前富二代陈甘泉。
陈甘泉性格狡黠,且飞扬跋扈,做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由于他家已经败落,为了重振家声,他才资助了这次探险,目的是获得珍惜资源,然后资源变现,做回自己的富二代。
他的性格与追求,同样决定了他的宿命。
由于他的目的与杨教授、赵青的天然对立,导致了三者之间的矛盾重重。
杨教授醉心科学发现,又中途早死,消解了两者的对立矛盾。
而由于双鱼陨石的存在,他与赵青甚至与他自己复制体之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于是,当发现有另一个自己出现后,他从来没想过和平解决纷争,而是直接刀兵相向,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
当为了争夺双鱼陨石时,他可以毫不手软的向着自己的准女友举起屠刀。
那如果双鱼陨石不出现,他又能不能走出罗布泊?
答案依旧是不能。
因为为了重振家声,做回自己的富二代,他已经是孤注一掷,把所有筹码,都压在了这次罗布泊科考,他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发现珍惜资源,他虚无缥缈的期望才有可能实现。
而事实上,他们捉襟见肘的补给与业余分裂的小队,根本不足以帮他达成期望。
因此,他的结局,已经可以预期。
一通分析下来,发现双鱼陨石居然是一部细思极恐的电影。
另个人认为,客观来说,前富二代陈甘泉,并不算是个反派角色。实质上,他和赵青并没有本质分别,两者都是为了自己的追求,可以牺牲除了自己之外的一切。
本文首发于个人微信订阅号“楷威映画记(kaiweimovie)”
一部奇幻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很有意思,而正是因为现实中失踪后从未找到的彭加木院长,才让创作者们有机会借题发挥。
如果院线电影恢复,那上映的影片必然会引起广泛讨论。在观众们对院线电影饥渴的状态下,国产网络电影《双鱼陨石》便很快能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热议。
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发现过段时间刷一次豆瓣观影人数,都在成百成百地增长,目前已经有4500多人看过此片。
而且前几天,发现扮演王唯的演员的照片终于换了过来,之前是完全对不上号的一个侧脸形象。
大家憋了很久,想要好好讨论一部电影的时刻终于到了,还有人说女主长得像桂纶镁的,至少我本人持保留意见。
导演丁小洋此前大部分以编剧身份出现,偶有导演作品,也都是不太拿得出手的。上一次有动静的作品是他参与编剧的《长安道》。这样看来,《双鱼陨石》是不是可以算他拍摄的真正意义上第一部长篇电影呢?
1
开场的悬念做得还可以,上来就埋下伏笔,将要开枪自尽的人,明明是在对着另外一个人说话,可对方为什么说他是对自己说话呢?
不得不承认,从进入沙漠,到发现沙漠里的德国潜水艇,的确是让人觉得挺扯。特别是片中杨教授的助手,研究生赵青被绊倒后,发现了埋在沙下的尸体,以为又开始玩日本鬼子复活那一套。
在沙暴袭来前,车里还响起了“莉莉·玛莲”这首歌,这种气氛很怪异,因为这让我想起了法斯宾德拍摄的那部同名电影。
遭到沙暴冲击后,探险的四个人就发现了沙子下面的庞然大物,也就是德国U552潜水艇,史料称,1945年德国战败时,艇上官兵拒不投降,将潜艇自沉。
船上那个“奔跑的红色魔鬼”就是这辆潜艇的标志,是当时屡获战功辨识度最高的潜艇。
真实的潜艇,在船头两侧,都各有一个这样的造型,因为在战争中立下的宏伟战绩,这艘潜艇也被称为“深海红魔”。
接下来,四位主角在船舱里找到穿过船体坠落在沙中的陨石(是陈甘泉先看到的)。到这里,一部探险影片的结构已经展现无疑。
而创作者们把那些有争议,或者充满神秘感的传奇故事都揉到这部影片中去了。
我们来看看,影片都在哪些地方借题发挥。
首先说回最开始的杨教授原型——彭加木,他曾是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
1964年至1980年,彭加木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取得很多不错的成果。也就是1980年的6月17日下午,在罗布泊留下纸条说去找水的彭加木再也没有返回,至今都下落不明。从最理性和实际的猜测来看,他被埋在沙里的可能性最大。
影片中的重要情节就是根据这个细节改造得来的。
现实中,彭加木教授是因为考察队缺水严重,而自行决定去找水源。而电影中是误杀了杨教授的陈甘泉模仿教授笔迹所写。
再来看看德国潜艇,杨教授和赵青在讨论船长日记时,电影把当年的比斯开湾大战的事件融入进去。片中的杨教授认为,当年潜艇不是自沉,而是因为比斯开湾流星雨的陨石撞击而沉。
比斯开湾的战争,正是二战时盟军的空军针对德国潜艇的反攻之战,给希特勒带来重创。n
当然,影片的名字叫双鱼陨石,还是彭加木教授这件事的核心影响力所致。由此事件引发的谣言和传说(后来造谣者承认自己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的)中,就有双鱼玉佩复制人、可以穿越时空的说法,影片结合陨石,改名为双鱼陨石。
2
陨石带来的是悬疑和奇幻的双重元素。
陈甘泉与教授争执陨石归属的夜晚,陈甘泉误杀了教授,将其埋葬,而转天出现了另一个一模一样的杨教授,电影不但把复制人的传说做足,为了摆脱鬼神迷信之说,就让它站在科学的角度,走了奇幻的路子。
这种见到另一个自己的故事梗(包括将自己干掉这样的设定),不得不让人想到经典悬疑电影《恐怖游轮》。这恐怕也是很多人诟病《双鱼陨石》的地方。n
既然以陨石为名,必然围绕它展开故事,牵扯四个人物不同的行动轨迹。
杨教授钟情于研究,即使看到另一个复制人(之前死了一个,触摸陨石后再造一个),他也能谈笑风生,和另一个自己解剖陨石,搞清真相。
但他们是以死亡作为代价给大家研究的结果,意味着,陨石复制出另一个人,如果其中一人不死,两人都将毙命,也就是杨教授的下场。
贪心的陈甘泉,想把陨石归为己有,为了钱,想成世界首富。当他得知另一个自己必须死掉时,开始走上不归路,他杀掉一个又一个自己,要夺回被赵青拿走的陨石。
这时,本来爱慕赵青的陈甘泉发展到为了陨石要杀掉赵青,并以刀子挟持发小王得志相逼,成为这部影片里走向恶魔的那个人。
赵青用机关枪扫射不断复制出的陈甘泉,很有Cult影片的味道,并让我想到日本影片《水手服与机关枪》的画面。
赵青需要陨石,也有自己的私心,想依靠研究陨石取得诺贝尔奖。n
在这场对峙中,丧心病狂的陈甘泉被关在潜艇,随沙漠沉了下去。这样,难题就交给了王得志。因为触摸了陨石的赵青将迎来另一个自己。n
手里拿着枪的王得志,不知道该开枪打死她们中的哪一个?
最终他没有朝任何一个赵青开枪,根据“游戏规则”,她们俩和杨教授一样,同时毙命。
3
让我们回到影片开始,看看那个开枪自尽的人,他正是王得志,被发小陈甘泉盲打误撞拉进四人探险队的倒霉鬼。
一个唯一想逃走,对陨石没有私心的人,在沙漠的绝望之地,却也只能依靠陨石自救。
陨石除了可以复制一个人,还可以复制此人身上的物件。书包里只剩下半桶水和一包干脆面,怎么办?
王得志只好和陈甘泉一样,利用陨石,不断地复制自己,让水和干脆面成倍的增长,让自己不被饿死渴死,然后杀死一个又一个自己。
所以影片开场,自尽的王得志,是在面对另一个复制出来的自己交待最后的遗言,对方提醒到,那些事他都知道,是啊,毕竟他们是同一个人。
而那些话,更像是说给观众听的。
故事的四个主角,杨教授和赵青的死法一样,但过程不同,前者是在死亡到来的那一刻才知道复制的两个人如果都活着,最终会同时死亡;而赵青是在知道这个难题时,因为王得志的选择而丧生。
不断复制的陈甘泉是影片里的高潮戏;相似的是,被他拉下水的王得志也是复制了很多个自己,只是影片不再展现这样“宏大的场面”,只交待他的生命还在延续。
他还要留下来,给别人讲述这段经历。
4
假如影片只是上面这些内容,可能在豆瓣的分数会跌入6分以下。
但它在探险之外,还有一个时间穿越和平行时空的元素。
也就是教授死后,陈甘泉开车的那个片段里,赵青说到的,陨石不但复制了人,也复制了一个时空。
当历尽艰辛,从沙漠返回家中的王得志,说自己只待了20天,别人却说他消失20年的时候,已经给故事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1999年去沙漠的王得志,回到现实生活中,已经是2019年了。
回到家中,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儿子以及居委会大妈、警察等人讲述以上经历的王得志,必然会被当成一个精神病患者。
最初,影片已经交待过,王得志要作为司机去沙漠前,还怕回来晚了,耽误给自己的儿子过生日。
包括儿子王唯在内的所有人,都不会相信王得志的话,但书包里翻出的复制了无数遍的父子合影,和那颗陨石,又是这段神奇故事最好的证明。
目前影片在豆瓣的分数是6.8,说明作为一部网络电影,它还算是及格了,本来还有望冲上7分,却因为一些比较廉价感的场景和桥段拉低了分数。当然,网络电影成本有限,能做到目前得视觉效果还算好了,演员丁溪鹤在豆瓣上也这样强调了,表示理解。
让王得志回想往事,其实是努力想把父子的情感线找回来,只是这条线显得很弱,而没能更深地融入到主线情节中去。
好在,电影借王得志之口,表达出一些人生的荒诞感。就像他给儿子王唯说的那样,他的人生中有各种没有准备好的时刻。
但这正是人生无常的表现,谁都有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刻。像影片中另外三位主角,他们在去沙漠之前,又怎么会想到自己悲惨的结局?
还有40年前去罗布泊科考的彭加木,又怎会知道他将面临怎样的突发事件呢?
在王得志回到2019年现实的路上,镜头给了窗外北京一处夜晚的街景,正是离我家不远的龙湖长楹天街,那带着明亮灯光的Paradise Walk两个单词,给人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是啊,那些经历着传奇故事的人,也许与你看过相同的风景。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往期影剧推荐
电影《刺杀尼克松》|英剧《问答》|电影剧集集合推荐|法国电影《阿尔德曼夫妇》|电影集中推荐|日本电影《大空港》|美国电影《莫娣》|美国电影《魅影缝匠》|美剧《大小谎言》第一季|中国电影《暴雪将至》|美国电影《三块广告牌》|中国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美国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国电影《村戏》|日剧《贤者之爱》|日本电影《蒲公英》|BBC版《无人生还》|韩国电影《计划男》|台湾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美国电影《卡罗尔》|中国电影《山河故人》|华语电影《刺客聂隐娘》|英国电影《房客》
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的中国电影|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日本电影|原著改编成的电影(4)|日本小说改编的电影(3)|关于日本艺术家的电影|日本小说改编成的电影(2)|日本小说改编成的电影(1)|15部悬疑电影推荐|关于日本艺术家的10部电影
从一条红围巾和一首情诗说起,彭加木在罗布泊沙漠失踪后,他的妻子给他写了一首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n
电影《双鱼陨石》中的杨成铭教授的原型是彭加木教授,他一直围着这条葡萄紫的围巾显然不是男士的,应该是他在出发前夫人给他的。▼n
关于彭加木教授神秘消失的传说有五六个传说和版本,民间比较流行的是“双鱼玉佩”的版本。导演选取了这个非常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又隐藏着另一条线索。n
关于这条线索,可以参考2019年上映的另一部科幻电影,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星际探索》。一部很乏味的电影,但有一个很残酷的故事。在太空科考项目中,“利马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离地球太远,宇航人员难以承受离地球太远的孤独想呼叫救援,而科考负责人坚持人类为了科学就应该牺牲,他拔断了太空舱内救援设备,也断掉了企图“叛逃”的宇航员的生命补给。
这部有点类似文艺片的科幻电影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到底该不该用人类命运这么大的命题,去决定个人的生死?”▼n
电影中的杨教授为了科研完全舍身忘己,他坚持一定要往东走,使得大家偏离了返回的路线。而当时的彭加木教授在科考队伍中也是非常执着,有一种说法是他太过固执,威胁到了其他成员的生命,所以才遭遇不测。n
这条线索由于证据不足,所以电影表现得较为隐晦,但引用了当时引起重大争议的一张纸条:“我往东去找水井”,争议的焦点是日期被涂改过。▼n
在电影中是商人陈甘源错手杀了杨教授后伪造的纸条,不管真假,这七个字本身就有一种终极宿命感。往东走就一定有水源,因为我们的东面是大海。
这正是他的悲哀,他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后,就看不到眼前的一切了。作为科考队的负责人,他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对危险的觉察都是迟钝的,他们遇到第一次沙尘暴时,他是最后一个反应过来的。
他一方面十分令人尊敬,没有这样一往无前的专注精神,无法取得科研成果;另一方面,无穷无尽的理论研究,让他失去了感知大自然的能力。他自己跟自己对了一句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那一段确实很感人,可我还是觉得人比科学更重要。▼
苏轼有一句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个长期远离大自然的人,大自然也会远离他。通俗地说,就是不接地气。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引入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人,叫罗辑。罗辑这个名字很有文化,其实在通俗的成功意义上是一个混得非常不好的人,但他非常单纯、接地气,以致于他的草根智慧为外星人所忌惮。我把那些看不去不怎么耀眼,其实却很接地气的人称为“三体人”。n
导演丁小洋显然也是看过《三体》的人,主角王得志,其实一点都不得志。1994年还曾被评为劳模的维修工人,在1996年就突然下岗了。从剧情来看,他在沙漠中把车修好,说明他的修理技术是过硬的,为人也善良老实。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他这样的人,保不住自己的工作,也保不住自己的家庭。
他很简单,他只想守着儿子好好过日子,有干脆面、有水就能活得很好。他胆小、没有远见、没有理想,屡次被其他三人投来鄙视的眼神。n
当大家都在为发现了二战中的潜艇而兴奋的时候,他毫不合群地找修车工具,被鄙视了。▼
当陈甘源和赵青在畅想着“首富梦”和“诺贝尔奖”的时候,他没有附和,而是腼腆地说,就想回去跟我儿子过生日。▼n
赵青曾经鄙视他说:“对不起我高估你智商了”,他带着一种平淡的幽默说:“没事儿!”▼
这部电影的制作预算我猜只有几万块钱,那沙尘暴丑得呀,比86版的《西游记》还粗糙。这哪里像沙尘暴啊,明明就是羊毛。▼n
并不一定钱少就不能办事,导演在台词上还是下了工夫的。尤其是王得志的台词,符合人物身份的朴实;符合故事情节的流畅;暗含着智慧和人物命运,如果《流浪地球》的台词也能做到这么精到就好了。n
从这个层面上看,导演差钱也是一件好事,让他能将有限的资源用好,而不是一味地跟好莱坞拼制作。n
“以后这种关于人类命运的事少找我!”n
从某种角度来说,陈甘源是商人,他是为了拿到陨石赚钱;赵青是学术投资人,她把教授、相机、陨石看得比生命还重,只为了一个坚定的目标—诺贝尔奖;杨教授的境界看上去高很多,他不为名不为利,只想为科学作贡献,但这种需要人陪葬的贡献,到底是不是科学?▼n
“你咋还没整明白呢?”n
杨教授、赵青、陈甘源想了半天都不明白的事情,在王得志看来一句话就说明白了。研究方法是一把双刃剑,有时能帮人理顺思路,有时也让人绕不出来。▼
对于一个生命体,杨教授想都没想,就决定解剖它。王得志用一句大白话问杨教授:“你解剖它,它难道不反抗吗?”
只有王得志一个人关心这是个生命,生命与生命是平等的。▼n
生命指引着沙漠里的方向,生命也是最能考验人性的。陨石发出的绿光,映照着杨教授、陈甘源、赵青三人的贪婪,陈甘源和赵青的贪婪很明显,杨教授对知识的贪婪也是贪婪。▼
杨教授最不关注生命,所以他是第一个消失的人,好在他乐得其所。▼
每一个复制体都是另一个自我,陈甘源的复制体最多,也是最分裂的。他没有办法面对自己,对自己下手也是最狠的。他最后不知道自己是谁,只知道自己想要钱。▼
赵青在篝火中唱的那首著名的二战歌曲《莉莉玛莲》时,就已经暗示她身体里一个是莉莉,一个是玛莲。导演用了红绿两种颜色表达两种性格,一个坚定,一个柔弱。最后自己熬死了自己。▼n
平民善良,富人麻木不仁,知识分子虚伪。这种人物塑造方式好像是我们中国文学、戏剧、电影的一种不成文的传统,我不太欣赏这种传统,但形成这种意识形态,有其一定历史根源。
意识形态一下子也说不清楚,剧中最说不清楚的仍然是杨教授那个问题:“人怎么能证明我就是我呢?”▼n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几个哲学问题是我第二次写文章来讨论了,今天比上次好像多了一点感悟。倒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看凯文·凯利的《失控》获得的启发。
原文我就不抄了,我,不是一个固定概念,而是一个聚合概念。用个例子来说明,风、云、海洋、地形等多种因素聚集了一场暴雨,谁能说得清楚这场暴雨从哪里来?气压差、水分子、尘埃......
同样,一粥一饭,一水一土,一花一草,日积月累,积天地精华才形成的一个你,你怎么说得清楚你从哪里来?显而易见,却说不清楚的事情,为什么要去问这么愚蠢的问题?n
电影中有个镜头我很喜欢,就是三个喝酒、唱歌的镜头。我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借用了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神话,把酒和火放在了一起。酒能让人失去控制,变得感性和真实,让人类能短暂地真诚和美好。酒醒后又恢复了理性和控制,因为我们是猎人的后代。▼
虽说制作粗糙,可是导演运用大量的对称构图,让电影主题的表达更加充分。影片开头的对称是一车人面对的未知。▼n
影片结尾的对称,是王得志对自己的一种回归。生命有很多分裂的状态,有时不得不分裂,他的分裂来得更加渺小,也更加悲壮,只为了多半瓶水,多一袋干脆面,可以坚持走出沙漠与儿子团聚。n
当他找不到他的儿子了,他只能去找回他自己。▼
好啦,就到这里。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有个很大的尴尬,电影必须要聚集很多人。建筑、音乐、绘画、雕塑、诗、舞蹈这六门艺术可以一个人慢慢完成,大不了省吃俭用,只要坚持就能完成。电影不行,它必须要跟金钱挂钩,电影的好坏跟投资人和观众的支付能力关系太大了。
再次吐槽电影中的沙尘暴!
额,潜水艇为什么会出现在沙漠呢,看得仔细的小伙伴会记得赵青发现的船长日志记录的内容和历史记录上是矛盾的,其实当时船长并没有选择自沉,潜艇之所以消失是因为遭受了双鱼陨石的撞击使得潜艇周遭的时空发生了变化从而穿越到了90年代的沙漠。而历史上的记载可能来自于政客的粉饰以及大家对于和平的向往,所以对于潜艇失踪事件给了“自沉”的解释。
王得志之所以在2019年还保持着三十岁的样子是也是同理可证的,也就是说双鱼陨石周围的时空是错乱的,小队一行四个人来到沙漠中误入了潜艇周围就等于进入了一个沙尘暴包裹的时空错乱地带。王得志从沙尘暴中走出来就等于从1999年穿越到了2019年,王得志只是经历了20天,而这个时空之外的世界却经历了20年。而潜艇也是由于陨石的影响也从二战时期的德国穿越到了中国的罗骨坡大沙漠的。
这个片子并没有用现实中的地名,只是“罗骨坡”这个名字参照了“罗布泊”,算是向为了科考事业献身的彭加木先生的一个小小的致敬吧。里面的地理关系也没必要和现实强作联系。这也只是我自己的一点点小小的想法,希望没有影响各位对于这个电影的想象,也许各位能有关于电影更有趣的解读。
国产网络电影资金有限,我们所能做的也是在既有的条件下尽量做好,踏踏实实地做一个电影出来,尽量扭转网大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很感谢各位对这个电影的批评和指正,也欢迎喜欢的小伙伴给予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