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未知
类型:纪录片历史国产导演:陈亦楠敖雪戴诚娴朱雯佳王静雯俞洁宣福荣王芳王硕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20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0.0分热度:3 ℃ 时间:2022-07-10 07:34:24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七十多年前的淞沪抗战中,谢晋元指挥的四行仓库守军,以“八百壮士”之名在中国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笔。今年,电影《八佰》热映,英雄们的故事依然感动国人。然而,淞沪战争结束之后,这些民族英雄们到底去向了何方?可能鲜有人知。
1942年底,在南京老虎桥监狱的57名孤军营士兵被押送到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日军基地充当苦役,上岛后,他们被分散编入“中国军人勤劳队”,劳动繁重,生活艰苦,住岩洞,吃瓜薯,一旦患病就丢进深山埋掉,21人死在异国他乡……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对这段即将湮灭的历史进行了抢救式拍摄,第一次把“八佰壮士”的真实故事搬上了纪录片屏幕。
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海报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同时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SMG纪录片中心承制的中宣部重大项目八集系列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以平和、理性的国际视角展现了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该片于8月31日起已在东方卫视播出,今天(9月3日)起,将在上海纪实人文频道复播。
9月2日,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该片的总导演陈亦楠。这个曾制作过轰动海内外的系列纪录片《东京审判》的80后全女团纪录片团队,秉持着“一边做学术研究一边做片子”的创作底色,终于把这部拥有很多“第一次”的大型历史纪录片精心打磨出来与世人见面。
总导演陈亦楠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内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展现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犯下的暴行以及战后国际社会以法理精神惩治战争罪行的历史,填补了该领域内的纪录片空白。连同此前已推出的《东京审判》一、二季,三部作品共同再现了二战战后的审判历史。
二战结束后,继在日本东京对28名A级战犯进行审判,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菲律宾8个同盟国,如何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相继成立了50多个BC级战争犯罪法庭,对日本BC级战犯进行审判的经过。这一系列审判史称亚太战争审判。
陈亦楠认为,该片难点就在于,全世界范围内对“东京审判”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但是对BC级的战犯审判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少,《亚太战争审判》可以说是全球首部全景式的展现BC级战犯审判的纪录片。
摄制组赴多个国家和地区实地拍摄,进入29所世界级档案馆进行采集。在整个拍摄制作过程中,摄制组跨越了四大洲1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实地拍摄,行程将近9万公里,在29所世界级档案馆里挖掘了大量珍贵历史影像、音档和资料,其中大部分都是首次和世人见面。采访了近50位国际专家学者以及40多位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后人,其中包括对多位百岁老人的抢救性采访。
“这次去了俄罗斯的档案馆,还有英国的两个档案馆,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亚的战争档案馆,一共加起来有29所,跨国跨地区有13个国家和地区。很多的东西都是第一次发现并被我们带回来了。”陈亦楠还透露。
虽然可能有些地方和中国的关系不太大,但当主创团队去一一挖掘的时候,发现好多故事都与中国息息相关。
在第二集《活着回家》中,团队远赴英国拍摄了二战中“地狱航船”——里斯本丸的故事,并且在英国国家档案馆浩瀚的馆藏中找到了珍贵的审判文件;100岁的丹尼斯·莫利是里斯本丸现在在英国唯一在世的幸存者,他在片中讲述了里斯本丸被鱼雷击中当天的情景;查尔斯·佐敦是当年被中国渔民救起的里斯本丸幸存者,虽然已经去世,但是他的儿女们仍然同我们回忆起了父亲在世时的情景;95岁的舟山当地渔民林阿根更是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出海营救落水英军战俘的全过程;他们的讲述合力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里斯本丸故事。
摄制组在英国采访被舟山渔民救起的莫利先生,他是英国唯一健在的里斯本丸幸存者。陈亦楠说,资料中显现出中国老百姓的故事,都是一个个很好的中国故事,所以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世界抗战的题材里面,也强调了我们东方主战场的一个积极作用。
历史类纪录片大多都是在和时间抢人,谈到抢救式的采访,陈亦楠也无奈表示,“其实我们一边在采访的过程中,有很多受访人陆续去世了,我们这两天也是一直在改片子,上个月有个老爷爷又去世了,所以我们片子里面很多题跋还要再改,真的是抢救式的在记录这些历史。”
大海捞针的寻找故事和线索,对任何一个纪录片团队来说都是一项最艰巨的工作。片中香港审判和新加坡审判的影像资料都是从英国战争博物馆超过1.2亿英尺的电影胶片中寻找出来的,可谓巨大的工作量。
陈亦楠认为,正因为自己的团队出身于上海外语频道,自然会利用语言优势“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团队会在国外档案馆的网站上面,按照索引,按照年代去查。“比如说像英国网站上面可以看小样的,这个就挺方便,有些则去了以后才知道,既没有小样也没有文字记录,那就要碰运气了,这一次不光是英语的,还有日语、俄语、包括荷兰语都有。”
导演王静雯在英国战争档案馆查阅资料此外,团队还会在亚马逊网站上买一些学术资料,有些可能是孤本,有些则是当事人的后代写的,通过资料中的名字再一个个抽丝剥茧寻查下去。“我们主要是通过这两种方法找历史的亲历者。”陈亦楠说。
片中,“父岛吃人事件”和“九州大学活体解剖事件”都是第一次以纪录片的形式被全面记录和深度呈现,摄制组力邀三件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的后代来阐述当年发生的真实故事,并在各大档案馆里找到了与之对应的审判报告和珍贵视频资料,且有一些故事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
还有“八百壮士”后来不为人知的故事……
田有收就是前往巴新的“八百壮士”中的一员,摄制组来到他的家乡湖北赤壁。他的家人依旧保存着珍贵的“谢晋元纪念章”。让这段历史为更多的人所知,是老人生前最大的心愿。
田有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做苦役时,随身携带的“谢晋元纪念章”。田有收在巴新服苦役时,所在的生产小队队长是国军少校季纳贤。他至死都不知道,“季纳贤”的真名叫作李维恂。摄制组经过多方寻访,赶赴台湾,找到了李维恂家人,拍摄到了老人生前所写的、为巴新战士立碑的“陈情书”。摄制组还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找到了70多年前中国军人参加BC级审判的珍贵文件,其中就包括李维恂的证词。
一位编导曾感慨:“坐在电影院里的我们,可能无法预料到,电影中的人物还有另一种结局,一种更加令人唏嘘的结局。”
“不去研究,谁也不会去想到,在澳大利亚的审判和八百壮士有什么关系?”
陈亦楠透露说,该集导演俞洁,也是在查阅审判资料中才了解到这个人物,逐渐解开了这个故事。导演俞洁带上历史学家好不容易去到巴布亚新几内亚,还找了一个当地的华人的领袖,这位华人领袖就带着她们去拍,这些俘虏当时是怎么做苦役的,如何做一些军事工程的修建。“去那个地方拍摄特别不容易,因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到现在为止几乎也是个不毛之地,被蚊子叮一下也很糟糕,他们都会带上福尔马林,就算涂了福尔马林以后还好几天都不能愈合,整个寻找以及拍摄过程都是异常艰辛的。”陈亦楠对记者说。
导演俞洁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潜水拍摄水下二战残骸。二战后期,美国大规模轰炸日本本土。在日本九州的福冈市,有一所著名的九州大学医学院。在美军大轰炸期间,曾有8名美国飞行员被送往那里,遭受了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由医学院师生和军医主刀,军方人员前来参观。75岁的熊野以素,是当年参与活体实验的副教授鸟巢太郎的侄女,她为了揭露当时的真相,从叔叔婶婶以及各大档案馆里收集了大量资料,撰写成《九州大学活体解剖》一书。在她位于日本大阪的家里,熊野以素对镜头详细地讲述了当年发生的事件。谈到这次采访的幕后,陈亦楠觉得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最值得强调的一点就是,要非常感谢这些海外的“联络人”,也被称作为“线人”。
“像日本的活体解剖那个事件,就是通过当地的线人找到了故事的主人公,因为她是第一次接受中国采访,肯定是心有芥蒂,不知道中国媒体会怎么报这个事情,我们也是通过语言优势,不断地邮件电话沟通以后,让她信任我们,才能拍摄到这些珍贵的内容,活体解剖在日本知道的也是很少,因为那是一段不太光彩的历史,对家属来说,也是不愿意提及。”陈亦楠解释说。
海量的资料浓缩成八集的体量,陈亦楠表示从三个方面来选择故事,首先是鲜为人知的故事;其次是可电视化的故事,不远万里也要到现场去拍的这些故事;最后是八个国家不能厚此薄彼,每集故事要有一个平衡。
陈亦楠特别强调了该片与《东京审判》的最大的一个调整:没有从大量的庭审展开故事,而是以这些散碎的各地庭审为切口,展现背后的故事,尽量拍真人。
导演敖雪采访美国研究学者大卫·柯恩。
专访日本学者内海爱子从制作的角度上,《亚太战争审判》延续了《东京审判》的客观、理性、平和的叙事基调,也更加努力地用多角度立体式的国际视角。“原来可能就只有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专家,这一次还有荷兰、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专家,包括受害国和施害国之外的那些,唯一的目的就是角度更客观。”
此外,陈亦楠认为这部纪录片还实现了几个突破,比如海量的现场拍摄,因为现场拍摄电视呈现效果要比只有老资料要好;其次在事件演绎上也下了一番功夫,比如用动画来描述某些场景,尤其是不太好表现的活体解剖,既不能表现得太血腥也要表达到位,所以真的是花了一番心思。
《亚太战争审判》中讲述中国审判的第三集里,专门请来了一位外籍主持、英国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教授顾若鹏。片中,顾若鹏来到河南探访当年地道战现场,在采访到当年因日军投入地道中的毒气而家破人亡的受害者家属时,因为太惨无人道,顾若鹏深受触动,哭了出来。
“镜头拍到他眼圈红,我们现场其实就关机了。”陈亦楠说。
面对受害者的口述,正常人都是无法控制情绪,那创作者该如何用克制的情绪理性的表述?
陈亦楠回答说,作为被害国,我们肯定是有很多这样的情绪在里面的,但我们经常告诉自己,这是跟法律那么有关系的片子,如果你不能好好地理性地说,没有人愿意坐下来认真地听,那我们为什么要做它?所以,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是在不断调整这种情绪。
鉴于很多事件人物因片长所限未能出现在八集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中,陈亦楠透露,团队还将联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基于纪录片拍摄中集纳的诸多珍贵历史资料制作成12集口述史,并拟出版配套书籍,收录拍摄内容及幕后花絮以及导演手记。最值得一提的是,她们也想做一个创意在书里,比如看纸质书的过程中,读者如果觉得这个段落很有意思,就可以扫一扫段落旁边的二维码,就能够看到有关这段历史的视频资料。
陈亦楠说,正像片中英国老爷爷一样,经历过残酷战争的人反而会很平静的在诉说,他说得非常感人,“我们不该沉浸在恨里,要向前看……”所以今天站在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我们更应该要理性反思呼唤世界和平。
2020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也是悲情英雄主义的一年,一片壮烈之后,留下了什么,应该记下来什么,如何给后世后辈讲述这些故事,“时代一粒灰,个人一座山”背后是什么样的颠沛。
从9.3号开始,追着东方卫视直播看完《亚太战争审判》,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魂断异乡》中,原国民党军官后期被俘关押在拉包尔集中营的李维恂先生,曾经在台湾接受采访后的感慨:“我是大时代的一片落叶,是你们让我有了价值。”百感交集,尽在其中,更像是对这部纪录片整体理念的一个投射。
提起反法西斯战后军事法庭审判,最广为人知的两个军事法庭即纽伦堡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西两线审判,和在欧洲研究国际公法的朋友聊过几句,对整个反法西斯战后审判的研究还是西方中心主义,对东线战场,特别是中国在战争中的角色相对忽视,不同体系之间对话难,找到自我定位更难。
两个国际军事法庭,均是高级军事将领或者高阶文官,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基本都是甲级战犯。NHK之前有拍过历史剧《东京审判》,但是同样构成东线战场审判的部分,在整个远东地区进行的各种军事审判,涉及不多。之前没有认真了解到时候,甚至不知道乙丙两级战犯的命运。
八集不长,每集都有自己的主题设定,地跨欧亚美多国多地区采访亲历者和学者。不是文案澎湃激昂动人的片子,也并没有在结尾有大量升华部分,全片整体给我的观感更多是一种幽幽阐述,轻轻叙述的感觉。只有采访者、学者、亲历者的讲述,时过境迁,很多很多当年血腥残酷的故事,都已经被岁月磨尽了愤慨,只剩下对亲人的怀念、前辈的敬仰和战后反思等等最本真的人性情感。
从第一集整体讲述同盟国各国的审判宏观切入,再用四集描述了在东线战场上的各种战争罪行,到后三集主要内容介绍国民政府和新中国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和战争对日本国民的伤害。主页君笔力有限,亦尽力缓缓道来。
正义之路
二战中军国主义日本的伤害对象,不仅仅有中国,还有同盟国各国,苏联、美国、英国各国都对日本战犯在不同的军事法庭进行审判。这些审判在后世均为东京审判的组成部分,共十一个军事法庭,分属于七个国家。而在这些国家中,多有因殖民地属地而被卷入战争,但是中国算是纯粹的受害国。
各大洲一路走来,从伯力审判到山打根死亡行军、新加坡亚历山大惨案、马尼拉审判等等,就是一条正义之路。第一集给整个八集纪录片做了定调,整场亚太审判,只为了寻求一个正义。
但是这个正义的标准又是谁定的?纪录片中并没有回答,二战虽名为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战争,但是其中大国的各种操作按照国际关系的固有套路一直都在。没有亲历,也没什么资格评头论足,只想感叹正义之路艰难。70年后,在烽烟四起的地方,正义什么时候才能被伸张?
默默推荐一本之前安利过很多次的书:【日】户谷由麻:《东京审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法与正义的追求》。前两部分讲审判本身和法律问题,最后一部分就是一个日本学者对于二战后整个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国际秩序的反思。一个曾经加害者国家作家的视角,很值得看了。
回家的路、生死飞跃、魂断异乡、万劫难归
除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的高官,冲在侵略战争最前线的更多还是中低级军官,他们面对战场,执行命令。而战争中的另一方主体,战斗员和平民,面对反人类的行为,家人离散的痛苦,身世浮沉的纠结。
《回家的路》中,介绍了日本对战俘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即地狱航船事件、巴丹死亡行军和泰缅死亡铁路。《生死飞跃》则是围绕空战中的战俘遭遇叙事,以杜立特空袭的影响、父岛事件和九洲大学活体解剖事件为主线叙述。《魂断异乡》则是更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后续和南太平洋战场上华人集中营的故事。《万劫难归》主要将镜头投射在东南亚,讲述了在同盟国开始反击之后和战争结束初期各国的对军国主义日本对追责。
看起来都是历史书上耳熟能详的事件,和各种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经典战役遥相呼应。但从个体视角切入再看,个中滋味另有所感。即使在最血腥的战场上,在鲜血和子弹中,人性最本真的光依然在发出微光。有中国舟山渔民衢州村民对同盟国战俘的救助保护,有战犯后人对受害者后人的忏悔,有孤军在孤岛中的坚持,还有被采访的亲历者对还有人铭记的欣慰。
时间可以冲淡很多,之后留下的更应该记住,特别是在战争中平民对战斗员的救助,他们冒着极大的风险,但是又不会在战争史中留下姓名。能记住他们的,只有亲历者和后人,纪录片对他们的采访,让这些非战斗员英雄被世人熟知。
绳之以法、良知救赎、人性召唤
《绳之以法》一集主要内容是国民政府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其中提到的证据中心主义、上海军事法庭厅长李良的故事等等,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重构民族信心和国家信念的大事儿,有对国家主权的认同,还有对战争创伤的些微修复。亦被有些时评人认为是民国政府“最后的荣耀”。
因为特定的历史因素,在一段时期里,这些往事没有被大众熟知。好在现在在慢慢寻找,有14年的东北抗联岁月,也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整体构建。
军国主义日本伤害的不止有被侵略国,也有自己。《良知救赎》中大久野岛上的习志野学校中,细菌战的伤害除了在同盟国军队中,也有当时毒气场的工人。沦陷区的日本不仅有中国人的血泪,也有外籍侨民的悲欢离合。《八佰》电影中苏州河南岸的精致,也不属于所有外籍人士。
而《人性召唤》一集中,则是讲述新中国对日本战犯的审判。特别一提的是,只有在新中国的法庭上,日本战犯才亲口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新中国对日本战犯宽缓的态度,算是给以后中日建交留下了政治遗产。这两年中日关系微妙,中归联的往事在中文互联网上也略有式微。可能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回忆过去,领会先辈的过往和政治家的智慧。过去的,是为了指引以后。
后记
在日本的时候,去看过靖国神社,也在大学里看到很多反对修宪的条幅。银杏叶和日本皇室菊花图案相呼应,别有一番景色,灿烂又热烈。反对修宪的大学生们大意表示,真的修改,上战场也不是这些政客,而是本来可以做社畜的自己。毕竟能做社畜,也比神风特攻队强太多。
也听姥姥讲过伪满洲国时代的故事,家里也堆了不少关于那个年代的旧书,14年的抗战中,各种故事都在不断讲着。《忽值山河改》一本书里面,讲了很多很多,亦无穷尽也。满地的银杏叶乱飞,我们都是时代下的叶子。
基于历史的不可再现性,难以百分百还原过去,但遍寻访谈录制节目,讲述战争中“我们”的故事,就是话语权体系构建的一部分。2020的很多事儿也是这样,如果选择了不及时客观记录,那么多年后,如何解释这段往事?那些付出和努力是不是还能得到应有的历史评价?
小巷人家
外科风云
永夜星河
火线三兄弟
陈情令
一起长大的约定
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
播放指数:13986℃
七十多年前的淞沪抗战中,谢晋元指挥的四行仓库守军,以“八百壮士”之名在中国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笔。今年,电影《八佰》热映,英雄们的故事依然感动国人。然而,淞沪战争结束之后,这些民族英雄们到底去向了何方?可能鲜有人知。
1942年底,在南京老虎桥监狱的57名孤军营士兵被押送到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日军基地充当苦役,上岛后,他们被分散编入“中国军人勤劳队”,劳动繁重,生活艰苦,住岩洞,吃瓜薯,一旦患病就丢进深山埋掉,21人死在异国他乡……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对这段即将湮灭的历史进行了抢救式拍摄,第一次把“八佰壮士”的真实故事搬上了纪录片屏幕。
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海报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同时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SMG纪录片中心承制的中宣部重大项目八集系列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以平和、理性的国际视角展现了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该片于8月31日起已在东方卫视播出,今天(9月3日)起,将在上海纪实人文频道复播。
9月2日,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该片的总导演陈亦楠。这个曾制作过轰动海内外的系列纪录片《东京审判》的80后全女团纪录片团队,秉持着“一边做学术研究一边做片子”的创作底色,终于把这部拥有很多“第一次”的大型历史纪录片精心打磨出来与世人见面。
总导演陈亦楠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内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展现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犯下的暴行以及战后国际社会以法理精神惩治战争罪行的历史,填补了该领域内的纪录片空白。连同此前已推出的《东京审判》一、二季,三部作品共同再现了二战战后的审判历史。
二战结束后,继在日本东京对28名A级战犯进行审判,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菲律宾8个同盟国,如何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相继成立了50多个BC级战争犯罪法庭,对日本BC级战犯进行审判的经过。这一系列审判史称亚太战争审判。
陈亦楠认为,该片难点就在于,全世界范围内对“东京审判”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但是对BC级的战犯审判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少,《亚太战争审判》可以说是全球首部全景式的展现BC级战犯审判的纪录片。
摄制组赴多个国家和地区实地拍摄,进入29所世界级档案馆进行采集。在整个拍摄制作过程中,摄制组跨越了四大洲1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实地拍摄,行程将近9万公里,在29所世界级档案馆里挖掘了大量珍贵历史影像、音档和资料,其中大部分都是首次和世人见面。采访了近50位国际专家学者以及40多位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后人,其中包括对多位百岁老人的抢救性采访。
“这次去了俄罗斯的档案馆,还有英国的两个档案馆,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亚的战争档案馆,一共加起来有29所,跨国跨地区有13个国家和地区。很多的东西都是第一次发现并被我们带回来了。”陈亦楠还透露。
虽然可能有些地方和中国的关系不太大,但当主创团队去一一挖掘的时候,发现好多故事都与中国息息相关。
在第二集《活着回家》中,团队远赴英国拍摄了二战中“地狱航船”——里斯本丸的故事,并且在英国国家档案馆浩瀚的馆藏中找到了珍贵的审判文件;100岁的丹尼斯·莫利是里斯本丸现在在英国唯一在世的幸存者,他在片中讲述了里斯本丸被鱼雷击中当天的情景;查尔斯·佐敦是当年被中国渔民救起的里斯本丸幸存者,虽然已经去世,但是他的儿女们仍然同我们回忆起了父亲在世时的情景;95岁的舟山当地渔民林阿根更是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出海营救落水英军战俘的全过程;他们的讲述合力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里斯本丸故事。
摄制组在英国采访被舟山渔民救起的莫利先生,他是英国唯一健在的里斯本丸幸存者。陈亦楠说,资料中显现出中国老百姓的故事,都是一个个很好的中国故事,所以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世界抗战的题材里面,也强调了我们东方主战场的一个积极作用。
历史类纪录片大多都是在和时间抢人,谈到抢救式的采访,陈亦楠也无奈表示,“其实我们一边在采访的过程中,有很多受访人陆续去世了,我们这两天也是一直在改片子,上个月有个老爷爷又去世了,所以我们片子里面很多题跋还要再改,真的是抢救式的在记录这些历史。”
大海捞针的寻找故事和线索,对任何一个纪录片团队来说都是一项最艰巨的工作。片中香港审判和新加坡审判的影像资料都是从英国战争博物馆超过1.2亿英尺的电影胶片中寻找出来的,可谓巨大的工作量。
陈亦楠认为,正因为自己的团队出身于上海外语频道,自然会利用语言优势“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团队会在国外档案馆的网站上面,按照索引,按照年代去查。“比如说像英国网站上面可以看小样的,这个就挺方便,有些则去了以后才知道,既没有小样也没有文字记录,那就要碰运气了,这一次不光是英语的,还有日语、俄语、包括荷兰语都有。”
导演王静雯在英国战争档案馆查阅资料此外,团队还会在亚马逊网站上买一些学术资料,有些可能是孤本,有些则是当事人的后代写的,通过资料中的名字再一个个抽丝剥茧寻查下去。“我们主要是通过这两种方法找历史的亲历者。”陈亦楠说。
片中,“父岛吃人事件”和“九州大学活体解剖事件”都是第一次以纪录片的形式被全面记录和深度呈现,摄制组力邀三件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的后代来阐述当年发生的真实故事,并在各大档案馆里找到了与之对应的审判报告和珍贵视频资料,且有一些故事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
还有“八百壮士”后来不为人知的故事……
田有收就是前往巴新的“八百壮士”中的一员,摄制组来到他的家乡湖北赤壁。他的家人依旧保存着珍贵的“谢晋元纪念章”。让这段历史为更多的人所知,是老人生前最大的心愿。
田有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做苦役时,随身携带的“谢晋元纪念章”。田有收在巴新服苦役时,所在的生产小队队长是国军少校季纳贤。他至死都不知道,“季纳贤”的真名叫作李维恂。摄制组经过多方寻访,赶赴台湾,找到了李维恂家人,拍摄到了老人生前所写的、为巴新战士立碑的“陈情书”。摄制组还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找到了70多年前中国军人参加BC级审判的珍贵文件,其中就包括李维恂的证词。
一位编导曾感慨:“坐在电影院里的我们,可能无法预料到,电影中的人物还有另一种结局,一种更加令人唏嘘的结局。”
“不去研究,谁也不会去想到,在澳大利亚的审判和八百壮士有什么关系?”
陈亦楠透露说,该集导演俞洁,也是在查阅审判资料中才了解到这个人物,逐渐解开了这个故事。导演俞洁带上历史学家好不容易去到巴布亚新几内亚,还找了一个当地的华人的领袖,这位华人领袖就带着她们去拍,这些俘虏当时是怎么做苦役的,如何做一些军事工程的修建。“去那个地方拍摄特别不容易,因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到现在为止几乎也是个不毛之地,被蚊子叮一下也很糟糕,他们都会带上福尔马林,就算涂了福尔马林以后还好几天都不能愈合,整个寻找以及拍摄过程都是异常艰辛的。”陈亦楠对记者说。
导演俞洁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潜水拍摄水下二战残骸。二战后期,美国大规模轰炸日本本土。在日本九州的福冈市,有一所著名的九州大学医学院。在美军大轰炸期间,曾有8名美国飞行员被送往那里,遭受了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由医学院师生和军医主刀,军方人员前来参观。75岁的熊野以素,是当年参与活体实验的副教授鸟巢太郎的侄女,她为了揭露当时的真相,从叔叔婶婶以及各大档案馆里收集了大量资料,撰写成《九州大学活体解剖》一书。在她位于日本大阪的家里,熊野以素对镜头详细地讲述了当年发生的事件。谈到这次采访的幕后,陈亦楠觉得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最值得强调的一点就是,要非常感谢这些海外的“联络人”,也被称作为“线人”。
“像日本的活体解剖那个事件,就是通过当地的线人找到了故事的主人公,因为她是第一次接受中国采访,肯定是心有芥蒂,不知道中国媒体会怎么报这个事情,我们也是通过语言优势,不断地邮件电话沟通以后,让她信任我们,才能拍摄到这些珍贵的内容,活体解剖在日本知道的也是很少,因为那是一段不太光彩的历史,对家属来说,也是不愿意提及。”陈亦楠解释说。
海量的资料浓缩成八集的体量,陈亦楠表示从三个方面来选择故事,首先是鲜为人知的故事;其次是可电视化的故事,不远万里也要到现场去拍的这些故事;最后是八个国家不能厚此薄彼,每集故事要有一个平衡。
陈亦楠特别强调了该片与《东京审判》的最大的一个调整:没有从大量的庭审展开故事,而是以这些散碎的各地庭审为切口,展现背后的故事,尽量拍真人。
导演敖雪采访美国研究学者大卫·柯恩。
专访日本学者内海爱子从制作的角度上,《亚太战争审判》延续了《东京审判》的客观、理性、平和的叙事基调,也更加努力地用多角度立体式的国际视角。“原来可能就只有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专家,这一次还有荷兰、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专家,包括受害国和施害国之外的那些,唯一的目的就是角度更客观。”
此外,陈亦楠认为这部纪录片还实现了几个突破,比如海量的现场拍摄,因为现场拍摄电视呈现效果要比只有老资料要好;其次在事件演绎上也下了一番功夫,比如用动画来描述某些场景,尤其是不太好表现的活体解剖,既不能表现得太血腥也要表达到位,所以真的是花了一番心思。
《亚太战争审判》中讲述中国审判的第三集里,专门请来了一位外籍主持、英国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教授顾若鹏。片中,顾若鹏来到河南探访当年地道战现场,在采访到当年因日军投入地道中的毒气而家破人亡的受害者家属时,因为太惨无人道,顾若鹏深受触动,哭了出来。
“镜头拍到他眼圈红,我们现场其实就关机了。”陈亦楠说。
面对受害者的口述,正常人都是无法控制情绪,那创作者该如何用克制的情绪理性的表述?
陈亦楠回答说,作为被害国,我们肯定是有很多这样的情绪在里面的,但我们经常告诉自己,这是跟法律那么有关系的片子,如果你不能好好地理性地说,没有人愿意坐下来认真地听,那我们为什么要做它?所以,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是在不断调整这种情绪。
鉴于很多事件人物因片长所限未能出现在八集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中,陈亦楠透露,团队还将联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基于纪录片拍摄中集纳的诸多珍贵历史资料制作成12集口述史,并拟出版配套书籍,收录拍摄内容及幕后花絮以及导演手记。最值得一提的是,她们也想做一个创意在书里,比如看纸质书的过程中,读者如果觉得这个段落很有意思,就可以扫一扫段落旁边的二维码,就能够看到有关这段历史的视频资料。
陈亦楠说,正像片中英国老爷爷一样,经历过残酷战争的人反而会很平静的在诉说,他说得非常感人,“我们不该沉浸在恨里,要向前看……”所以今天站在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我们更应该要理性反思呼唤世界和平。
七十多年前的淞沪抗战中,谢晋元指挥的四行仓库守军,以“八百壮士”之名在中国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笔。今年,电影《八佰》热映,英雄们的故事依然感动国人。然而,淞沪战争结束之后,这些民族英雄们到底去向了何方?可能鲜有人知。
1942年底,在南京老虎桥监狱的57名孤军营士兵被押送到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日军基地充当苦役,上岛后,他们被分散编入“中国军人勤劳队”,劳动繁重,生活艰苦,住岩洞,吃瓜薯,一旦患病就丢进深山埋掉,21人死在异国他乡……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对这段即将湮灭的历史进行了抢救式拍摄,第一次把“八佰壮士”的真实故事搬上了纪录片屏幕。
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海报202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同时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SMG纪录片中心承制的中宣部重大项目八集系列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以平和、理性的国际视角展现了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该片于8月31日起已在东方卫视播出,今天(9月3日)起,将在上海纪实人文频道复播。
9月2日,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了该片的总导演陈亦楠。这个曾制作过轰动海内外的系列纪录片《东京审判》的80后全女团纪录片团队,秉持着“一边做学术研究一边做片子”的创作底色,终于把这部拥有很多“第一次”的大型历史纪录片精心打磨出来与世人见面。
总导演陈亦楠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内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展现了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犯下的暴行以及战后国际社会以法理精神惩治战争罪行的历史,填补了该领域内的纪录片空白。连同此前已推出的《东京审判》一、二季,三部作品共同再现了二战战后的审判历史。
二战结束后,继在日本东京对28名A级战犯进行审判,中国、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菲律宾8个同盟国,如何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相继成立了50多个BC级战争犯罪法庭,对日本BC级战犯进行审判的经过。这一系列审判史称亚太战争审判。
陈亦楠认为,该片难点就在于,全世界范围内对“东京审判”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但是对BC级的战犯审判的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少,《亚太战争审判》可以说是全球首部全景式的展现BC级战犯审判的纪录片。
摄制组赴多个国家和地区实地拍摄,进入29所世界级档案馆进行采集。在整个拍摄制作过程中,摄制组跨越了四大洲11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实地拍摄,行程将近9万公里,在29所世界级档案馆里挖掘了大量珍贵历史影像、音档和资料,其中大部分都是首次和世人见面。采访了近50位国际专家学者以及40多位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和后人,其中包括对多位百岁老人的抢救性采访。
“这次去了俄罗斯的档案馆,还有英国的两个档案馆,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亚的战争档案馆,一共加起来有29所,跨国跨地区有13个国家和地区。很多的东西都是第一次发现并被我们带回来了。”陈亦楠还透露。
虽然可能有些地方和中国的关系不太大,但当主创团队去一一挖掘的时候,发现好多故事都与中国息息相关。
在第二集《活着回家》中,团队远赴英国拍摄了二战中“地狱航船”——里斯本丸的故事,并且在英国国家档案馆浩瀚的馆藏中找到了珍贵的审判文件;100岁的丹尼斯·莫利是里斯本丸现在在英国唯一在世的幸存者,他在片中讲述了里斯本丸被鱼雷击中当天的情景;查尔斯·佐敦是当年被中国渔民救起的里斯本丸幸存者,虽然已经去世,但是他的儿女们仍然同我们回忆起了父亲在世时的情景;95岁的舟山当地渔民林阿根更是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出海营救落水英军战俘的全过程;他们的讲述合力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里斯本丸故事。
摄制组在英国采访被舟山渔民救起的莫利先生,他是英国唯一健在的里斯本丸幸存者。陈亦楠说,资料中显现出中国老百姓的故事,都是一个个很好的中国故事,所以我们就是在这样一个世界抗战的题材里面,也强调了我们东方主战场的一个积极作用。
历史类纪录片大多都是在和时间抢人,谈到抢救式的采访,陈亦楠也无奈表示,“其实我们一边在采访的过程中,有很多受访人陆续去世了,我们这两天也是一直在改片子,上个月有个老爷爷又去世了,所以我们片子里面很多题跋还要再改,真的是抢救式的在记录这些历史。”
大海捞针的寻找故事和线索,对任何一个纪录片团队来说都是一项最艰巨的工作。片中香港审判和新加坡审判的影像资料都是从英国战争博物馆超过1.2亿英尺的电影胶片中寻找出来的,可谓巨大的工作量。
陈亦楠认为,正因为自己的团队出身于上海外语频道,自然会利用语言优势“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团队会在国外档案馆的网站上面,按照索引,按照年代去查。“比如说像英国网站上面可以看小样的,这个就挺方便,有些则去了以后才知道,既没有小样也没有文字记录,那就要碰运气了,这一次不光是英语的,还有日语、俄语、包括荷兰语都有。”
导演王静雯在英国战争档案馆查阅资料此外,团队还会在亚马逊网站上买一些学术资料,有些可能是孤本,有些则是当事人的后代写的,通过资料中的名字再一个个抽丝剥茧寻查下去。“我们主要是通过这两种方法找历史的亲历者。”陈亦楠说。
片中,“父岛吃人事件”和“九州大学活体解剖事件”都是第一次以纪录片的形式被全面记录和深度呈现,摄制组力邀三件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的后代来阐述当年发生的真实故事,并在各大档案馆里找到了与之对应的审判报告和珍贵视频资料,且有一些故事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
还有“八百壮士”后来不为人知的故事……
田有收就是前往巴新的“八百壮士”中的一员,摄制组来到他的家乡湖北赤壁。他的家人依旧保存着珍贵的“谢晋元纪念章”。让这段历史为更多的人所知,是老人生前最大的心愿。
田有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做苦役时,随身携带的“谢晋元纪念章”。田有收在巴新服苦役时,所在的生产小队队长是国军少校季纳贤。他至死都不知道,“季纳贤”的真名叫作李维恂。摄制组经过多方寻访,赶赴台湾,找到了李维恂家人,拍摄到了老人生前所写的、为巴新战士立碑的“陈情书”。摄制组还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找到了70多年前中国军人参加BC级审判的珍贵文件,其中就包括李维恂的证词。
一位编导曾感慨:“坐在电影院里的我们,可能无法预料到,电影中的人物还有另一种结局,一种更加令人唏嘘的结局。”
“不去研究,谁也不会去想到,在澳大利亚的审判和八百壮士有什么关系?”
陈亦楠透露说,该集导演俞洁,也是在查阅审判资料中才了解到这个人物,逐渐解开了这个故事。导演俞洁带上历史学家好不容易去到巴布亚新几内亚,还找了一个当地的华人的领袖,这位华人领袖就带着她们去拍,这些俘虏当时是怎么做苦役的,如何做一些军事工程的修建。“去那个地方拍摄特别不容易,因为巴布亚新几内亚到现在为止几乎也是个不毛之地,被蚊子叮一下也很糟糕,他们都会带上福尔马林,就算涂了福尔马林以后还好几天都不能愈合,整个寻找以及拍摄过程都是异常艰辛的。”陈亦楠对记者说。
导演俞洁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潜水拍摄水下二战残骸。二战后期,美国大规模轰炸日本本土。在日本九州的福冈市,有一所著名的九州大学医学院。在美军大轰炸期间,曾有8名美国飞行员被送往那里,遭受了惨无人道的人体实验,由医学院师生和军医主刀,军方人员前来参观。75岁的熊野以素,是当年参与活体实验的副教授鸟巢太郎的侄女,她为了揭露当时的真相,从叔叔婶婶以及各大档案馆里收集了大量资料,撰写成《九州大学活体解剖》一书。在她位于日本大阪的家里,熊野以素对镜头详细地讲述了当年发生的事件。谈到这次采访的幕后,陈亦楠觉得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最值得强调的一点就是,要非常感谢这些海外的“联络人”,也被称作为“线人”。
“像日本的活体解剖那个事件,就是通过当地的线人找到了故事的主人公,因为她是第一次接受中国采访,肯定是心有芥蒂,不知道中国媒体会怎么报这个事情,我们也是通过语言优势,不断地邮件电话沟通以后,让她信任我们,才能拍摄到这些珍贵的内容,活体解剖在日本知道的也是很少,因为那是一段不太光彩的历史,对家属来说,也是不愿意提及。”陈亦楠解释说。
海量的资料浓缩成八集的体量,陈亦楠表示从三个方面来选择故事,首先是鲜为人知的故事;其次是可电视化的故事,不远万里也要到现场去拍的这些故事;最后是八个国家不能厚此薄彼,每集故事要有一个平衡。
陈亦楠特别强调了该片与《东京审判》的最大的一个调整:没有从大量的庭审展开故事,而是以这些散碎的各地庭审为切口,展现背后的故事,尽量拍真人。
导演敖雪采访美国研究学者大卫·柯恩。
专访日本学者内海爱子从制作的角度上,《亚太战争审判》延续了《东京审判》的客观、理性、平和的叙事基调,也更加努力地用多角度立体式的国际视角。“原来可能就只有美国、日本和中国的专家,这一次还有荷兰、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的专家,包括受害国和施害国之外的那些,唯一的目的就是角度更客观。”
此外,陈亦楠认为这部纪录片还实现了几个突破,比如海量的现场拍摄,因为现场拍摄电视呈现效果要比只有老资料要好;其次在事件演绎上也下了一番功夫,比如用动画来描述某些场景,尤其是不太好表现的活体解剖,既不能表现得太血腥也要表达到位,所以真的是花了一番心思。
《亚太战争审判》中讲述中国审判的第三集里,专门请来了一位外籍主持、英国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教授顾若鹏。片中,顾若鹏来到河南探访当年地道战现场,在采访到当年因日军投入地道中的毒气而家破人亡的受害者家属时,因为太惨无人道,顾若鹏深受触动,哭了出来。
“镜头拍到他眼圈红,我们现场其实就关机了。”陈亦楠说。
面对受害者的口述,正常人都是无法控制情绪,那创作者该如何用克制的情绪理性的表述?
陈亦楠回答说,作为被害国,我们肯定是有很多这样的情绪在里面的,但我们经常告诉自己,这是跟法律那么有关系的片子,如果你不能好好地理性地说,没有人愿意坐下来认真地听,那我们为什么要做它?所以,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是在不断调整这种情绪。
鉴于很多事件人物因片长所限未能出现在八集纪录片《亚太战争审判》中,陈亦楠透露,团队还将联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基于纪录片拍摄中集纳的诸多珍贵历史资料制作成12集口述史,并拟出版配套书籍,收录拍摄内容及幕后花絮以及导演手记。最值得一提的是,她们也想做一个创意在书里,比如看纸质书的过程中,读者如果觉得这个段落很有意思,就可以扫一扫段落旁边的二维码,就能够看到有关这段历史的视频资料。
陈亦楠说,正像片中英国老爷爷一样,经历过残酷战争的人反而会很平静的在诉说,他说得非常感人,“我们不该沉浸在恨里,要向前看……”所以今天站在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我们更应该要理性反思呼唤世界和平。
2020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也是悲情英雄主义的一年,一片壮烈之后,留下了什么,应该记下来什么,如何给后世后辈讲述这些故事,“时代一粒灰,个人一座山”背后是什么样的颠沛。
从9.3号开始,追着东方卫视直播看完《亚太战争审判》,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是《魂断异乡》中,原国民党军官后期被俘关押在拉包尔集中营的李维恂先生,曾经在台湾接受采访后的感慨:“我是大时代的一片落叶,是你们让我有了价值。”百感交集,尽在其中,更像是对这部纪录片整体理念的一个投射。
提起反法西斯战后军事法庭审判,最广为人知的两个军事法庭即纽伦堡军事法庭和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西两线审判,和在欧洲研究国际公法的朋友聊过几句,对整个反法西斯战后审判的研究还是西方中心主义,对东线战场,特别是中国在战争中的角色相对忽视,不同体系之间对话难,找到自我定位更难。
两个国际军事法庭,均是高级军事将领或者高阶文官,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基本都是甲级战犯。NHK之前有拍过历史剧《东京审判》,但是同样构成东线战场审判的部分,在整个远东地区进行的各种军事审判,涉及不多。之前没有认真了解到时候,甚至不知道乙丙两级战犯的命运。
八集不长,每集都有自己的主题设定,地跨欧亚美多国多地区采访亲历者和学者。不是文案澎湃激昂动人的片子,也并没有在结尾有大量升华部分,全片整体给我的观感更多是一种幽幽阐述,轻轻叙述的感觉。只有采访者、学者、亲历者的讲述,时过境迁,很多很多当年血腥残酷的故事,都已经被岁月磨尽了愤慨,只剩下对亲人的怀念、前辈的敬仰和战后反思等等最本真的人性情感。
从第一集整体讲述同盟国各国的审判宏观切入,再用四集描述了在东线战场上的各种战争罪行,到后三集主要内容介绍国民政府和新中国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和战争对日本国民的伤害。主页君笔力有限,亦尽力缓缓道来。
正义之路
二战中军国主义日本的伤害对象,不仅仅有中国,还有同盟国各国,苏联、美国、英国各国都对日本战犯在不同的军事法庭进行审判。这些审判在后世均为东京审判的组成部分,共十一个军事法庭,分属于七个国家。而在这些国家中,多有因殖民地属地而被卷入战争,但是中国算是纯粹的受害国。
各大洲一路走来,从伯力审判到山打根死亡行军、新加坡亚历山大惨案、马尼拉审判等等,就是一条正义之路。第一集给整个八集纪录片做了定调,整场亚太审判,只为了寻求一个正义。
但是这个正义的标准又是谁定的?纪录片中并没有回答,二战虽名为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战争,但是其中大国的各种操作按照国际关系的固有套路一直都在。没有亲历,也没什么资格评头论足,只想感叹正义之路艰难。70年后,在烽烟四起的地方,正义什么时候才能被伸张?
默默推荐一本之前安利过很多次的书:【日】户谷由麻:《东京审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法与正义的追求》。前两部分讲审判本身和法律问题,最后一部分就是一个日本学者对于二战后整个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国际秩序的反思。一个曾经加害者国家作家的视角,很值得看了。
回家的路、生死飞跃、魂断异乡、万劫难归
除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的高官,冲在侵略战争最前线的更多还是中低级军官,他们面对战场,执行命令。而战争中的另一方主体,战斗员和平民,面对反人类的行为,家人离散的痛苦,身世浮沉的纠结。
《回家的路》中,介绍了日本对战俘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即地狱航船事件、巴丹死亡行军和泰缅死亡铁路。《生死飞跃》则是围绕空战中的战俘遭遇叙事,以杜立特空袭的影响、父岛事件和九洲大学活体解剖事件为主线叙述。《魂断异乡》则是更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后续和南太平洋战场上华人集中营的故事。《万劫难归》主要将镜头投射在东南亚,讲述了在同盟国开始反击之后和战争结束初期各国的对军国主义日本对追责。
看起来都是历史书上耳熟能详的事件,和各种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经典战役遥相呼应。但从个体视角切入再看,个中滋味另有所感。即使在最血腥的战场上,在鲜血和子弹中,人性最本真的光依然在发出微光。有中国舟山渔民衢州村民对同盟国战俘的救助保护,有战犯后人对受害者后人的忏悔,有孤军在孤岛中的坚持,还有被采访的亲历者对还有人铭记的欣慰。
时间可以冲淡很多,之后留下的更应该记住,特别是在战争中平民对战斗员的救助,他们冒着极大的风险,但是又不会在战争史中留下姓名。能记住他们的,只有亲历者和后人,纪录片对他们的采访,让这些非战斗员英雄被世人熟知。
绳之以法、良知救赎、人性召唤
《绳之以法》一集主要内容是国民政府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其中提到的证据中心主义、上海军事法庭厅长李良的故事等等,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重构民族信心和国家信念的大事儿,有对国家主权的认同,还有对战争创伤的些微修复。亦被有些时评人认为是民国政府“最后的荣耀”。
因为特定的历史因素,在一段时期里,这些往事没有被大众熟知。好在现在在慢慢寻找,有14年的东北抗联岁月,也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整体构建。
军国主义日本伤害的不止有被侵略国,也有自己。《良知救赎》中大久野岛上的习志野学校中,细菌战的伤害除了在同盟国军队中,也有当时毒气场的工人。沦陷区的日本不仅有中国人的血泪,也有外籍侨民的悲欢离合。《八佰》电影中苏州河南岸的精致,也不属于所有外籍人士。
而《人性召唤》一集中,则是讲述新中国对日本战犯的审判。特别一提的是,只有在新中国的法庭上,日本战犯才亲口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新中国对日本战犯宽缓的态度,算是给以后中日建交留下了政治遗产。这两年中日关系微妙,中归联的往事在中文互联网上也略有式微。可能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回忆过去,领会先辈的过往和政治家的智慧。过去的,是为了指引以后。
后记
在日本的时候,去看过靖国神社,也在大学里看到很多反对修宪的条幅。银杏叶和日本皇室菊花图案相呼应,别有一番景色,灿烂又热烈。反对修宪的大学生们大意表示,真的修改,上战场也不是这些政客,而是本来可以做社畜的自己。毕竟能做社畜,也比神风特攻队强太多。
也听姥姥讲过伪满洲国时代的故事,家里也堆了不少关于那个年代的旧书,14年的抗战中,各种故事都在不断讲着。《忽值山河改》一本书里面,讲了很多很多,亦无穷尽也。满地的银杏叶乱飞,我们都是时代下的叶子。
基于历史的不可再现性,难以百分百还原过去,但遍寻访谈录制节目,讲述战争中“我们”的故事,就是话语权体系构建的一部分。2020的很多事儿也是这样,如果选择了不及时客观记录,那么多年后,如何解释这段往事?那些付出和努力是不是还能得到应有的历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