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米纳里

米纳里  农情家园(港),梦想之地(台),水芹菜,미나리

171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史蒂文·延韩艺璃达里尔·考克斯威尔·帕顿尹汝贞蒂娜·帕克斯科特·黑兹艾伦·S·金LaurieCummings埃里克·斯达克EstherMoonBenHallNoelChoChloeLeeJamesCarrollJacobMWadeJennyPhagan

类型:剧情导演:李·以萨克·郑 状态:HD 年份:2020 地区:美国 语言:韩语 豆瓣:7.3分热度:0 ℃ 时间:2024-06-11 19:24:08

简介:详情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美籍韩裔男子雅各布(史蒂文·元 Steven Yeun 饰)带着妻子莫妮卡(韩艺璃 饰)和两个孩子大卫(Alan S. Kim 饰)、安妮(Noel Cho 饰)一起从熟悉的西海岸搬...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美籍韩裔男子雅各布(史蒂文·元 Steven Yeun 饰)带着妻子莫妮卡(韩艺璃 饰)和两个孩子大卫(Alan S. Kim 饰)、安妮(Noel Cho 饰)一起从熟悉的西海岸搬到了偏僻而又陌生的阿肯色州。虽然对于丈夫的这一决定,莫妮卡的心中十分的反对,但她拗不过雅各布的坚决和顽固,只得被迫夫唱妇随  蛮荒之地的生活既不舒适也不有趣,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大卫和安妮很快就开始怀念起过去的生活了。之后,孩子们的外婆也来到了他们的身边,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一丝热闹的气息。雅各布没有发现的是,当他将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开发农场这件事情上时,他和妻子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远。
  • 头像
    圆首的秘书

    最近,《米纳里》在美国院线上映,赢得了不错的口碑。一年之前,影片在圣丹斯电影节获得了评审团大奖,在今年奥斯卡各种前哨奖项中,影片也频频上榜,有评论预测,片中饰演外祖母的韩国演员尹汝贞很有可能凭借此片拿下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由于这部电影里的主要角色全部由韩国演员或韩裔演员饰演,因此很容易给人这是一部韩国电影的错觉。不过事实上,它却是一部地道的美国电影:该片由该国目前最具活力的制片公司A24出品,讲述了一个80年代发生在美国本土的韩裔移民故事。

    “米纳里”(Minori)是韩语中水芹菜的音译。影片一开始,镜头跟随一辆轿车来到一座简易活动板房前,一家四口进入房中,妻子莫妮卡(韩艺璃饰)显然因为丈夫雅各布(史蒂文·元饰)决定入住此处颇为不满,一双儿女则对他们的新家不置可否。不久之后,外祖母从韩国来到美国,一家人的生活也开始慢慢发生变化。在片中,水芹菜“哪里都能种,就像野草”,外祖母将水芹菜介绍给大卫,不仅因为这种植物象征着韩裔移民的普遍命运,也无疑是想在不同代际的血脉间传递某种民族情结。

    “活动板房”这一极具美国特征的意象很容易让人想起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1977年的名作《史楚锡流浪记》(Stroszek),在这部电影中,流浪艺人史楚锡从德国来到美国,从心怀美国梦的德国流浪汉变成了再无机会还乡的美国流浪汉,最终因绝望了结了自己的人生。相比史楚锡,《米纳里》中的韩裔移民要幸运得多了,他们有工作、有家庭,有家人的相互扶助……不过,一家人依旧生活在种种麻烦之中:小儿子心力先天不足,夫妇二人经常因为住房问题打得不可开交,雅各布种植的韩国蔬菜迟迟找不到卖家,而外祖母也因为居住环境和水土不服罹患中风。他们居住的地方远离城市,这也让一家人陷入两难的境地:既想融入美国生活,又在客观上自我孤立。

    《米纳里》无疑具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导演和编剧李·艾萨克·郑(Lee Isaac Chung)本人就是在阿肯色州的一个乡间的小农场里成长起来的。作为移民和赵婷的比较:都选择拍摄美国社会中的边缘人群,一个是住在房车中自我放逐的女性,一个是从房车移入“带轮子的房子”里的移民家庭,前者指向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美国人面临的经济和精神状态,后者则指向长久以来移民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问题,二者都试图为我们勾勒出美国中产以下更广大的社会群体的轮廓,也都给我们强烈的居无定所的游牧感和漂泊感。

    影片中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角色是雅各布的雇工保罗,其为雅各布一家驱魔的段落和他虔诚的宗教信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974年的恐怖片《驱魔人》(The Exorcist)和美国由来已久的驱魔传说。不过,如果说恐怖片对驱魔的处理更具宗教神秘主义色彩,那么《米纳里》的编导则不想故弄玄虚,而是特地为之祛魅,给了我们另一重合理解释:朝鲜战争老兵保罗对上帝的虔诚信仰不仅仅来源于美国南部的保守民风,更与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战争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消除的巨大阴影,而当地人对他的嘲讽进一步昭示了他作为老兵又被社会抛弃的边缘地位。

    意味深长的是,关于保罗“住的地方没有水”“毛孔里都是泥土”“在铁桶里拉屎”的传闻,都是从童言无忌的孩子的嘴里跑出的,这也可以让我们大致猜测当地的大人们平常都在谈论什么。正因为类似的社会地位,保罗才能和雅各布一家走得如此之近,尽管我们依旧能够看出他们之间并没有太多信任可言。

    某种程度上说,《米纳里》还和韩国本土的电影作品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照。在结尾处,雅各布家的仓房和他精心培育的韩国蔬菜化为灰烬,刚刚和餐馆达成的交易只能取消。这个场景很难不让人想起李沧东的《燃烧》(史蒂文·元的出演更增加了另一层对照的趣味),只是在这部作品里,塑料大棚是被故意点燃的,这一举动明显指向一种来自底层的愤怒。而《米纳里》显然温吞许多,我们甚至没有办法为这次“燃烧”赋予任何社会性的意义,它只是一场纯粹的意外——外祖母的一个失手——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移民的宿命,或许在最底层价值观上,影片是在暗示雅各布不够虔诚,但这种情节上的编排无论如何让整部影片失去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批判性。不得不说,这是《米纳里》给人留下的最大遗憾。

    大火之后,雅各布用当地人的方法寻找水源,又在林中水塘旁挖出水芹菜,两个场景暗示出两种截然相反的意图:韩裔移民一面想要入乡随俗,一面又想要保有自己的习惯和传统,二者看似达成一致、相安无事,实则矛盾被全然搁置、束之高阁。而恰好与之对应的是,雅各布和莫妮卡之间的矛盾也完全没有解决的迹象,甚至大火之后,莫妮卡在导演的镜头中彻底消失,处在一种“被和解”的状态里。类似敷衍的处理让人不禁想问,如果说李·艾萨克·郑真的想要展现韩裔移民生活的困窘,如果他们的生活真的如此无望,何不学学赫尔佐格、肯·洛奇,提出一些更为尖锐的问题?

    归根结底,影片向我们展示了困难但又不想深入呈现,这本身就向我们昭示着移民群体在美国面临的最大困窘,也深刻揭示了美国电影工业整体保守化的趋向。只能说,美国电影恐怕早就已经不再需要一部亚裔《绿皮书》,而需要更多像斯派克·李、《逃出绝命镇》一样具有战斗性和创造性的影人和电影;一味敷衍、缺乏揭露的结果,恐怕不会是矛盾的弥合,而是幻想的破灭,是国会大楼被攻占。

  • 头像
    Sucy_yi

    米纳里nn它是个极其私人以及隐藏的故事。nn它发生在美国的农场,原因却是爸爸对于韩国农村日子的怀念。n城市的印记几乎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了,也是以许多国家都有的公共设施面貌,比如医院,比如教堂。就连因为在教堂里出现的人,都不曾带着亚裔在其他片子里总是被歧视的片段。这些淡化让观众真的就只是沉浸在这个家庭本身,我想,这也是导演希望做到的吧。nn还有那个托着十字架的美国工人,那个在全片里美国气息最重的代表,他很不一样,不一样在不同于其他人的对基督教的虔诚,在我的猜想中,这个角色的出现,是不是为了替大卫他们家承受住异样眼光的人物,情境以及处境的转换,希望以此带给观众一丝思考。nn还有 “米纳里”,那个大卫与姥姥的连接。寻找“米纳里”土壤时的两人的不熟悉,收获“米纳里”时两人的进一步融洽,再后面的那首“米纳里”之歌,但蕴含着两者关系的一点点前进。到最后父亲和大卫一同找到“米纳里”时,那依旧旺盛着的生命力,带着这个故事一起结束。nn大卫给姥姥喂尿的“闯祸”,是姥姥奔跑着去追赶。姥姥引发大火的“闯祸”,是大卫使出自己的第一次奔跑,阻止姥姥去那个代表着她自己的“米纳里”,阻止她去往终点。全片最让我感动就是这段,当他逃避时,我用力奔跑保护你。当你放弃时,我用尽我全身的力气来挽救你。不论你是谁,你依旧是我的亲人,是我所爱之人。nn还有父母亲那条线,是在困境中觉得彼此心不再相近,是我觉得你无法理解我的梦想,是我觉得你没有体会我的难处,但在绝境中,是你为了我的梦想闯进了着火的屋子,是你为了我的生命阻止了我,中年人那以为淡漠的爱,大概只有在最危险的时刻才会显现吧。nn总而言之,这个私密的故事,更多讲述的,大概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吧,那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所蕴含着的社会,并不是导演想让我们看到的重点。Ta所想展示的,大概是让人们知道,沉默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所有的爱吧。

  • 头像
    未卜

    这是一部讲述韩国人美国梦的故事,以米纳里(水芹菜)为比喻,歌颂韩国人如同水芹菜一般,无论在任何国界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当雅各布打定主意种植卖给韩国人的蔬菜时起,他就和去了美国只生活在唐人街的中国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在实现美国梦的道路上,不只有韩国人艰辛,中国人可能更加艰辛(在国内是精英的华裔,在美国却阶层低的可怜),即便是身处祖国的美国人也并不轻松。

    孩子姥姥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设定,先是有很多的劣根性,玩花牌说脏话,也不会做好吃的,好像确实没有女儿女婿奋斗。但是姥姥却带来了家乡的食物,家乡的种子,还有给他们补贴家用的钱。姥姥是他们这个快要破碎了的家急需的一剂粘合剂,虽然作用有限。大卫说了很多次,姥姥,就不该来美国,这小小的抱怨,倒像是以他之口,说出了全家人的窘境。原来想要来美国解决生存危机和情感危机的夫妻两人,并没有因为地理的位置改变而改善。

    除了姥姥和大卫,其他人发挥的并没有那么好,史蒂文元的表现中规中矩吧,这是他的第二部烧房子电影,不知道回来有没有机会凑成烧房子三部曲。

    即便表现并不完美,节奏也非常一般,但是这依然没有耽误导演把每个主要角色都刻画到位。

    比如雄心壮志却总是出师未捷的爸爸,想要改变却深感无力缺乏安全感的妈妈,不像个姥姥却宠外孙宠倒不行一心要帮衬家里的姥姥,当然还有调皮的让观众担心随时失去心跳的大卫。

    整个故事的挫折感非常到位,也为影片赚取了不少同情分,故事讲述的趣味性比《第一头牛》要好不少。

    融入一个国家或许很困难,但是我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肆意生长。在这片国土上,无论高低贵贱,都有做美国梦的权力。这大概也是水芹菜的另一层寓意吧。

  • 头像
    Quixoticat

    这部电影又一次让我意识到,欣赏电影是一件多么私人化的事情。看完之后习惯性打开豆瓣,惊讶地发现高赞评论很多提到“煽情”,第三幕大火太突兀的问题。煽情我是完全没觉得,至于大火,我觉得其实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仔细想想,可能我在理解这部电影的时候,已经代入了很多的个人经验。于是也明白了这样的评价从何而来。

    一部试图引起共情的电影,在观众中产生分歧的情况非常常见,尤其是各种手法被反复使用,当代观众观影经验日益丰富之后。一部分观众跳脱电影叙事,没有产生情绪共鸣,转而解构电影的表达动机甚至表达方法,这时导演试图引发某种感受的动机很容易被套上煽情的原罪。一般表达方式越直接,叙事能力越差,煽情感越明显。但事实是几乎所有的电影一定程度上都有唤起情感共鸣的意图(我觉得一定要举反例的话可能是库布里克)。而观者的情感共鸣,很大程度上是和观看者的个人经验有关。所以观众觉得是否煽情,实际上和观看者自身经验密不可分。个人觉得引起情感共鸣不应该是电影的目的,甚至可能也不是电影好坏的标准,但对《minari》这样题材的电影来说,却很容易成为观众判断好坏的标准。

    既然观影体验是如此依赖个人经验的东西,接下来也要不可避免地夹带私货了。电影里的外婆自然而然地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我小时候和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外婆的时间除了做家务,几乎都给了方寸菜地。当小男孩抱怨外婆身上有味道的时候,我几乎一瞬间回想起了那种农村老人身上独有的气味。电影中有许多关于孩子和老人的天真的场景,作为观众我看的时候从未怀疑过这些细节的真实性。一部分原因来自演员优秀的表演,但更重要的,我相信这些都来自导演自身的生活经历。如果没有这些温馨的,有趣的生活细节,这部电影就失去了灵魂,灾难后的重建也不再有说服力。

    电影丝毫不避讳人物的性格缺陷。我们能看到妈妈的保守僵化,爸爸的固执和认为男人要干出一番事业的传统男性自尊,以及外婆不负责任传统守旧的一面。某种程度上这是东方家庭的两面性,母亲过于心系家人常常也成了最不愿冒险的人,父亲承担太多责任却疏于沟通。这种东亚文化下的缺陷却构成了电影独特的乡愁气息。

    至于这场大火,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剧情的关键转折点,是灾难将家人重新联结在一起,因此导演的叙述略显生硬仓促。但我的观点正好相反,导演刻意淡化了火灾的地位。火灾是如何重新连起破碎的家庭的?我们只看到大火中妻子奋不顾身抢救蔬菜,仿佛之前的隔阂都不存在。大火之中丈夫最后关心的是自己的妻子在哪里,而不是未能抢救出的蔬菜。至于火灾之后他们经历了什么,如何冰释前嫌,都没有交代。因为答案都在火灾之前铺垫好了。导演用前面的一百分钟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却如何因为种种困难沟通出现障碍,因爱生怨。

    显然这是一部十分朴素的电影,叙事克制,运镜也没有太多花样,连描绘乡村风光的远景镜头都少有(换作日本电影大概会多些)。但我只想感谢导演将这些拍出来,而且是这样真诚的态度。是否引起共情见仁见智,但煽情是无论如何也说不上的。因为在我看来导演似乎是被一种分享的态度,一种天然的倾诉欲望驱动着。但之后的电影水准会如何还很难说,毕竟讲自己的故事和讲别人的故事还是很不一样的,期待下一部作品。

  • 头像
    doskevin

    Jacob和Monica在一次争吵的时候,Jacob提到他是长子,他要照顾他的家人,他大部分积蓄也都去向于此。而Monica也提到了她的妈妈并在之后把妈妈接到美国。Jacob和Monica是夫妻,他们与孩子是一家。在此之外,他们有各自的原生家庭,他们在情感上或者经济上对其进行照顾,所以他们的原生家庭作为他们各自的延伸也是他们家的一部分。

    假设Jacob没有承担他口中长子的责任,按照剧情的设定他们是有存款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想完成开农场的事业,他的妻子和儿女也不用过着拮据的生活,至少经济的宽裕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但是他承担了照顾原生家庭的责任,这就导致他必须牺牲个人的利益和自由,所谓的个人利益和自由其实也包含了妻子和孩子的利益与自由,比如Monica在未被告知全部信息的情况下搬到陌生的Arkansas,以及孩子们在父母为此争吵时折飞机劝架等等。

    外婆搬来美国后,把自己的积蓄带给女儿,而且也承担了照顾孙子们的责任,甚至当她在中风后,依旧想着为女儿的家庭做事,所以原生家庭并不是问题的根源。

    假如Jacob在决定要搬来Arkansas前,开诚布公地告诉Monica实情,Monica就可以自己决定她是要一起搬过来还是和孩子留在加州。Jacob与Monica作为成年人,理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有足够的掌控力,即使吵架不可避免,但是在孩子已经害怕或者已经抗议的情况下,他们理应停止,但是两种情况都不是这样发生的。Jacob在没有完全告知Monica的情况下,他替 Monica做了决定,但这个决定本身应该是要有Monica参与的,不管作为妻子,妈妈还是她自己,所以这件事超越了Monica的边界。而夫妻在孩子面前肆无忌惮地争吵,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也是一样,他们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不用考虑孩子。Jacob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这种紧密来源于家人之间是没有边界的,就像他们的房子一样,即使好像不同的房间有分隔,但薄薄的墙壁完全起不到阻隔的作用。

    边界是用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边界不清楚的时候,就会出现自己的部分和他人部分的重叠。这种重叠可能会有好处,比如Jacob家庭成员之间也有相互理解和亲密的时刻。但是这种重叠会带来很多问题,当自己与他人不分时,就会出现自己可以为他人做决定,反之亦然。而且这种重叠将家庭里的所有人连在一起,责任就会沿着这些重叠自动转移到别人身上,比如Jacob承担了他原生家庭的责任,Monica和孩子承担了Jacob的决定,孩子承担了Jacob和Monica的情绪以及他们不在时自己对自己的照顾,甚至已经把自己的孩子养大成人的外婆也需要承担女儿照顾家庭的责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是共通的,一个人的情绪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就会蔓延到家庭里的所有人身上,没有人是可以避开的,但相反地一个人问题的解决就会给他家庭里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的错觉。

    影片一开始有两个现实问题,就是有心脏病的儿子以及需要做成的农场。当儿子的心脏病被告知在变好以及农场的产品找好出路的情况下,Jacob说一切都在变好。但是Monica,孩子以及外婆各自的问题是不是在变好,至少Monica在Arkansas依旧没有朋友。所以问题就是,Jacob个人问题的解决让他觉得家庭内部所有人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甚至他可能都没有看到别人也有自己的问题。所以Monica还是选择离开,当她个人的,孩子的以及妈妈的需求没有被丈夫看重甚至看到时,有没有丈夫在身边的确也没有差别。家庭里现在唯一有能力可以辅助Jacob维护这个家的Monica因为个体的诉求被忽略而让她选择放弃,这也意味着这个家其实已经丧失了自我愈合的能力,如果没有外力推动的话它肯定会走向分裂,所以就有了农场着火这样一个集体问题让大家暂时放下个人的问题和诉求来面对共同的伤痛。但是,我们都知道的是,在家庭成员互助互爱地解决了集体问题之后,个人的诉求又会再次出现然后因为边界问题再次被忽视,如此周而复始,这就是我们东方文化下的家庭。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