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齐溪谢承泽牛超邱天宋宁峰陈永忠张艾嘉松本淳子大槻修治今本洋子
类型:剧情导演:李亘 状态:正片 年份:2021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7.1分热度:0 ℃ 时间:2024-06-11 19:20:42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各位豆瓣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演员谢承泽。我在《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饰演交换生李小李,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拍摄这部影片的一些想法和感悟。
我作为新人演员,首次在大银幕上跟观众见面就是分量很重的角色,压力不言而喻——这里也感谢导演给了我这个机会。刚开始了解李小李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他,因为我也是在日本留过学,他的成长是我能够很快共情。这个角色对我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我当时的演戏经验不算多,在演戏的过程中确实会有一些负担,担心自己能不能演好,我也想尽全力把他诠释好,更好地呈现给大家。
李小李和我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和我去了同样的地方留学,平时话很少,接触新的环境和新的人时会有些局促,在人多的地方都不敢大声说话,属于比较典型的“社恐”人士……但他身上又有跟我不同的地方,他通过一年时间的留学打工经历,认识了南国亭的大家,拥有逆境时能帮他的好朋友,还有勇气为了在乎的亲朋挑战恐惧,这些是我当时留学的时候所没有经历过的,所以还挺羡慕。
李小李在影片末尾,为了守护南国亭冲向满是人群的街头,举着牌子叫卖的戏,我至今印象深刻。当时路上走的都是真实的行人,在那之前,我很少做过在人群里大声呼喊的事情,那其实是李小李和我两个人的突破。
电影上映到现在,我在网上陆陆续续收到了许多人反馈,有人在鼓励我,跟我说“未来可期”,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感谢大家给我的鼓励,我深知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让自己的变得更优秀,让观众们看到我的进步,谢谢大家!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那时的我是什么样的,而离开后,我们彼此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n离开或许有各种不同的原因和理由,但是相同的是,离开之后,我们就变成了我和你,从此只有回忆,不再有故事。n而我,不想要回忆,只想时刻和你一起,哪怕虚度的时光,也能写成美丽的故事。
(一)
我们的日子很平常,就像阳台这株平安树叶,四季泛青,没有大富大贵,没有大起大落,平常得终年都是同样的景。
昨天我在加班,小猫猫一个人去看的电影,看完电影回来,哭唧唧的说,以后我死了,你一个人怎么办呀?
她这一句莫名其妙的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然后我假装镇定无所谓的说,如果你死了,那我也不活了。但是说这句话时,却没有去看她的眼睛。虽然只是假设,但是我真的无法想象没有她的生活。哪怕只是想一想,我也会难过。
你不是去看电影了吗?电影讲的什么?好看吗?我岔开话题。
就是导演叫李亘,所以他的男主就叫李小李,电影讲他去日本留学时在中餐馆打工的故事,打工时遇到很多人,很多事。电影讲了很多段故事,还挺好看的吧,我看哭了。
真的呀?我盯着她的眼睛看了看,眼妆是有一点花,眼线都晕染到了下眼睑上了。
电影里有一对老夫妇,他们很老很老了,他们总是去这个中餐馆吃饭,点的是最便宜的饭菜,每次吃饭时,总是老婆婆先尝尝饭菜,然后告诉老爷爷说,今天的豆芽太硬了,你的牙嚼不动,要挑出来,然后就会挑出豆芽,放在一边。吃完饭,老婆婆结账时,店员总会给她新的优惠券,下次他们还会再来,还会点这些便宜的饭菜。突然有一天,只有老爷爷一个人来,服务员很抱歉的说他们常坐的那桌还没空出来,老爷爷说以后都只有我一个人了,坐其他小桌也没关系的。然后饭菜端上来后,老爷爷自己尝了尝豆芽,然后挑出来放到旁边的小碗里了。看到这,我一下子就哭了。我在想,如果我死了你一个人怎么办。你那么笨,你都不会做饭,你都吃不到饭。她讲到这,还是很伤心的样子,声音有点带着哭腔。
我可以吃泡面呀,我会做泡面。
可是,你不能总是吃泡面呀。
电影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吗?我又问。
不是呀,还有其他好几个故事,有跨国离异家庭叛逆男孩偷钱的故事,有一家三口在不同国家的女老师的故事,有女孩子生病了可能以后不能生孩子,男朋友还跟她吵架分手的故事,还有中老年阿姨照顾生病老妈妈的故事,漂亮女孩向前走不回头的故事。故事很多,都是很普通的人的日常生活。简单,真实,温暖,也残酷。
好的吧,那你喜欢看这个电影吗?
还行吧,有点日式风的电影,还挺好看的。感觉故事都很简单,但是却讲述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的苦、孤独和离别。感觉有点压抑,看完觉得人生好像没了什么盼头。
都讲了什么故事呀,为什么这么说呢?
年轻漂亮的女孩子,最终没有选择活在阳光下,而是霓虹灯下;叛逆男孩,虽然喜欢女孩,但是没有说出口,而且被遣返回中国了,是否能再见面也未可知,承诺仿佛变成了笑话;中年老阿姨虽然孝顺并爱自己的妈妈,但是面对久病的母亲和生活的重担,也会有被拖累压的喘不过气的感觉;要强到把自己活得像个男孩子的小姐姐,在做完手术后仍然有可能不能生育,虽然吵架之后男友又回来了,但是感情上的问题似乎也没有真的解决;独自在异国打拼的大叔,连生病了都觉得是过错,需要在心里盘算要多炒多少盘虾仁才能挽回这损失;没有证件,每次碰到检查都东躲西藏的小哥,在和女友吵完架离家出走后又返回去时,究竟是因为还爱着,还是因为生活的无奈呢;中年女老师,鼓起勇气尝试在店里理发,理完后却又自己用手拨乱了,以后的她是否还能再鼓起勇气尝试其他的事情呢?一家人是否有团聚的一天呢?
每一个人的故事仿佛都有一个转折,都要有一个开始了,但是好像又没有什么改变,又都回到了以前。鱼儿在水里,怎么游,都是在水里。
好的吧。那你喜欢这个导演吗?你觉得他怎么样?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一只红鱼在一群黑鱼里游着,显得孤独又耀眼,可能导演会觉得自己像那条红鱼吧。他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看似身在其中,实则又是一个旁观者。李小李是唯一一个,让我觉得他的生活还有无限可能的人。我觉得这个导演还挺不错吧,也说不上来什么感觉,以后可以多关注。或许有一天,会拍出《偶然与想象》那种剧吧(她很喜欢这部剧,她是个感情比较细腻的人)。他豆瓣才61个人关注,而我是其中一个,耶~耶~耶~
那你给电影打几分呢?你觉得电影会火吗?
我也不知道打几分,我觉得我很不专业。今天看完电影和导演互动的时候,有个观众就很专业,他问导演,电影中出现了田什么老师的名字,能讲一讲为什么会有这个安排吗?还有老万的选角,这个演员好像是毕赣的御用演员,你当初是从哪些方便考虑选的角?我当时都没听懂,还以为他说的是B站呢,哈哈哈~
对了,老公,就是一个日本的什么老师,是个女的,你知道是谁吗?导演说以前当过她的助理。
我心想,你连名字都不记得,我哪知道谁是谁啊。但是还是只是平淡的说,不知道。
你还说你看的电影多呢,你就会笑话我不专业,你看看人家专业人士都是咋看电影的,咋问问题的。她一脸不服气,傲娇得说到。
然后她就开始絮絮叨叨讲起了电影院现场的事情,而我一边嗯嗯的回应着她,一边却又在想着她刚回来时哭唧唧说得那些话,思绪也飘回了很久很久之前~
(二)
平安与平常,就这样,成了我们姓氏后面的名,没有一点名声,那没关系,也不影响我们,把日子厮守成,一往情深。
我爱看电影。以前玩贴吧,现在玩豆瓣,关注的都是跟电影有关的话题。豆瓣上更是给自己贴了各种标签:前影迷、前韩国电影观影人、前丧尸电影观影人、前末日电影观影人、前伪老电影观影人,现从任国际知名影视作品
观影人。
你以为这是排版出问题了吗?不是的,这就是我直男的幽默。
大一大二没课的时候,每天除了打英雄联盟,就是看电影,每天1~2部,时间充裕的像北方冬天不值钱的大白菜。
大三,谈恋爱了,从此再没有了自由的时间。她早上起来睁开眼,一句,早啊,我想你了,我就得麻利的爬起来,横跨整个学校,去找她。然后就是不知道在干些什么,一天的时光就没有了,晚上又在她宿舍楼下腻味得难分难舍。很多时候,那我就先回去了这句话都说了好几遍了,可还是在腻歪,谁也没有真的走一步,直到她在宿管阿姨的催促下,慌忙跑回去。看着她走进宿舍楼,我才开始往回走,很多次都是蹭了巡逻保安大叔的车,才没被我们楼宿管阿姨锁在外面。当然,偶尔我也会有被锁在外面的情况,不过只要脸皮厚嘴够甜的多喊几声阿姨,也还是会放我进去的。
有时会熬个夜,挤个夜里的时间看部电影,第二天陪她去图书馆时,我就趴在旁边睡觉。那一年,我的阅片量,直线下降。贴吧也没有时间再去管了,只是每次看完,在豆瓣上匆忙标记一下。
热恋期的时候,真的感觉时间不够用,她很粘人,想时时刻刻都跟我在一起,而我也想。大三了,本来课就很少了,但是慢慢的,我们就开始逃课了。我们两个班挨着,她们大部分专业课是在逸夫楼的N205和N206上,而我们是在N207和N208,而我们大部分的专业课都是排在前两节的,上完前两节专业课,我们就跑出去玩,一跑就是一天,下午的课就逃掉了。刚开始是在校园附近瞎转,后来开始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乱转,甚至还斥巨资花500块钱买了一辆二手电动车,电动车是蓝色的,取名蓝博基尼。不夸张的说,我们真的是牵手走过了这座城市的大大小小的景点、商场、街道、巷子、田野~
某一个冬天雪后的下午,寝室的哥们问我,你和你女朋友每天都去哪里玩呀,这大冬天的,你不怕冷,你女朋友也不冷吗?然后我才突然意识到,是啊大冬天的,她天天跟着我到处乱跑,也从来没有喊过冷喊过累,像个小铁蛋。后来我把室友的话讲给她听,她说我就是想时时刻刻都跟你在一起,跟你在一起我就很开心。笑得有点傻傻的。
后来,天气暖和的时候,我们就去户外闲逛,躺草坪上晒太阳,在田野里挖野菜,去河边掀石头逮鱼抓虾,拍街角大片的蔷薇花,爬那座海拔367.8米的山。
天气冷的时候,我们就去逛超市,一个区一个区逛,一边逛,一边听她畅想着以后的生活。大到家里的装修风格,床上的四件套,小到厨房的餐具用什么风格的,杯子用什么样式的。我们才大三耶,她怎么能想这么远呢?
(三)
其实,很多真爱都很平淡,没有颠沛的缠绵,没有痛心的分离,就不知不觉成了对方的拐杖,也不知不觉地送走了岁月的悲喜,只不过,都把彼此的日子攥在手心,攥得紧紧的,从来就不放弃。
我们也吵过几次架。大概是在恋爱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她觉得我不会关心人,不够爱她。而吵架的时候,她觉得她在一个劲的说,而我却不回应她。
我很冤枉,第一次谈恋爱,我还有点懵,当时只是觉得欢喜,但确实没有立马就爱得死去活来的感觉,但是跟她在一起,我是觉得一天比一天更爱她的,她让我觉得生活真的很美好。可毕竟是初恋嘛,我也没有什么经验,确实不怎么会关心人。当她哭着嫌我不够爱她,说不如分手的时候,我慌了。但是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做,听着她一件件讲述自己的委屈,我也觉得我做的确实挺不到位的,所以只能沉默不语。而我的沉默,让她更生气了。
她的情绪真的是来得快,去的也快,很快她就不生气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从那之后我们几乎再没怎么吵过架了。
很久很久以后,我听她和朋友分享恋爱经验时,这样说,我有一个万能句式,跟男朋友沟通最有效了,你可以试试。就是当你男朋友做了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情了,你不要忍在心里不说,也不要用吵架的方式沟通,更不要去翻旧账。你可以用这个万能句式来沟通,就是你们关系的描述+他的错误做法+你受到的伤害+你希望对方以后做法这样的句式来跟他沟通。比如,你和你男朋友在一起,而他一直打游戏,而你想让他陪你。这个时候如果你用争吵的方式去沟通,很容易就跑偏主题,变成他打游戏是错误的,甚至开始翻旧账,开始讲述他的种种劣迹,最后闹得不欢而散。你可以楚楚可怜的看着他说,亲爱的虽然我们在一起两年了,但是我真的还是好爱你哦,想一起陪在你身边,但是我们好不容易休息,你却一直打游戏,都不看我,我感觉我不再是你最爱的的小宝贝了,这真的让我好难过呀。我生气了哦。但是,如果你现在不打游戏了,陪我一起去吃逛逛街吃火锅,我就原谅你了。
刚开始听她一本正经分享的时候,我还有点不屑,但是仔细一想,嗯,我好像确实还挺吃这一招的。我有的时候可能不太知道怎么就惹她生气了,而且也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可是我心里真的很愿意为她做任何事情,所以当她直白的跟我讲,她想要我怎么去关心她,照顾她的时候,我真的很开心的就去做了。而且,很快就摸清了规律,并开始能主动做很多她喜欢的事情了。
后来再聊起刚谈恋爱的时候老吵架的事情,她说,你知道为什么后面我们再没有吵过架了吗?
因为你的“万能公式”?
才不是,因为有一天,我们吵完架,晚上我躺在寝室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突然感觉人生这么短,我竟然还要花时间跟你吵架,我不想要这样浪费。我想要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刻都是幸福的。从那以后,我就觉得好像很少有事情能让我生气了,不开心了我也会直接跟你讲出来,你一哄我,我就又开心了。
原来,所谓的完美相处模式,万能表达公式,其实只是因为她爱的更成熟更理智而已!
后来,她知道我很喜欢看电影,便也下载了豆瓣,按照250清单一个个看,然后每看完一个就很得瑟的跟我显摆。
我们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是《星际穿越》,看完之后她说,我还以为第一次看电影会看个恐怖片呢,没想到看个这。不过还怪好看的。此后,她就交给了我一个重要任务,帮她找好看的电影。
每次看完我推荐的电影后,我都会问她感受、是否喜欢、槽点和精华是什么。一来二去,我成功得把自己打造成了她的“猜你喜欢”。就像她讲的,电影里老婆婆每次都为老爷爷尝豆芽一样,我开始根据她的喜好,更加智能化的去帮她推荐电影。
后来,一个晴朗的万里无云的夏日午后,在去她寝室楼下找她时,我送了她一把小石头,每个小石头上都写了字,如果她能完整排好,会发现那段话是:爱少一点,爱久一点,你是我永远的女主角。
写下那些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真幸运。
感觉,我们的热恋期真的很长,我们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哪怕每天都见,一天的QQ聊天记录也能翻好几十页。这种状态,没有随着大四的来临有什么改变,相反,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了,也更开心了。因为大四只有10周的课,10周之后我们再也不用逃课了,玩起来也没有了什么心理负担。我们开始跟着旅游团,去一些其他地方玩,都是挑的打折的团,价格很低,但是我们玩得很开心。
毕业季,还没等拿到那张毕业证,就听说很多身边的情侣已经分手了,很奇怪,那个时候的我们,竟然连争吵都没有,更别说什么分手的想法了。那个时候,她满脑子想的是,终于工作了,以后我们就可以有收入了,下班之后,我们就可以去电影院看电影,看完电影一起牵着手回家,路上可以讨论电影剧情和评价。而至于,我们毕业以后要去哪个城市,要做什么工作,她都觉得不重要,只说最好是南方的城市。
(四)
花裙子,红衣裳,在滨江路上迎风飘飘,曾有的青春年少,只知道,应该为自己草一首诗稿,让爱的激情在诗行中燃烧,我们的心,就不会老。
再后来,我们来到了杭州,其实刚开始并没有决定就留在杭州的,只是想在毕业时旅游一下,喜欢那个城市,我们就留下找工作。来到杭州之后第一站去的西湖,那是一个晴朗无云6月初的早晨,我在杭州实习的同学知道我来杭州了,说要带我们去转转,我们坐着公交向着西湖出发,我和她都被沿途的美景征服了,下车后沿着西湖转了很久,走到南山路时,我们发现原来杭州的公交竟然会避让行人,这个地方好像真的很不错耶。晚上回去我和她讨论起来关于对杭州的印象,然后发现我们都很喜欢这个地方,于是我们决定留下来找工作。
第二天,我们就去租了房子。那个时候,距离毕业还有一个月,爸妈并不知道我们来了杭州,我们也没有找爸妈要钱,手里拿着之前兼职攒下的5000块钱。当时每次兼职拿到工资,她就会很兴奋的拉着我跑到银行,存到存折里。不是银行卡,是存折。她说看到存折上一条条存款记录,她就觉得,生活美好的不像话。
我们租的是城中村的房子,十几平的房子,一个月只要800块钱,没有厨房,但是因为不久之后就要拆迁了,所以允许在房间里做饭。
第一夜,我们甚至连床被子都没有,只有光溜溜的床板,上面铺了一个床单,好在是夏天,也不冷。就那么凑合了一夜。
第三天,我们去简单置办了一些生活用品,由于手里钱有限,而且还没有找到工作,所以并不敢买什么大件的东西,害怕花钱,也害怕最后没找到工作要离开,东西浪费了。房东看我们连床被子都没有,把她喊过去,给了我们一床棉花芯,说是可以当做褥子铺在下面。
大概花了两三个星期,我们才找到各自合适的工作。那个时候很傻,找工作,还是打印了简历,跑到人才市场去找,别人问对薪资有什么要求,我说一个月3500块钱就可以了,那些公司的招聘人员听到之后都觉得不可思议,问你知不知道在这个城市一个月的生活成本需要多少?说句实话,那个时候的我们,真的都没有概念。在我们那个三四线小城市,毕业生普遍工资就一两千,一顿盖浇饭也就五六块钱,所以我简历上写3500,我都觉得心虚,毕竟当初也没有好好上过几节课。
那段时间,我不分白天黑夜疯狂的刷题,看学习视频,觉得前所未闻的焦虑,同时也觉得不甘心,难道真的找不到工作吗?难道真的要离开这个她很喜欢的城市吗?
她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就随便投了一些简历。但是,当天就有公司约她面试,面试的是人事行政岗位,当天就给发offer了,试用期工资3800,转正4000。然后她就跑去上班去了。干了一个星期之后,她就觉得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因为公司同岗位有一个比她大几岁的女生,在公司已经很久了,每天都会各种原因找她茬,就连她套垃圾袋的方式和那个女生不一样也要被批评。
刚开始,我觉得是不是她太敏感了,以前没工作过,第一次工作可能不适应吧。后来连着几天,每天回家都是哭唧唧的,也不那么爱笑了。可是,她又不敢直接离职,害怕我会觉得两个人都没有找到工作,压力大。大概一个多星期之后,我终于通过了面试,开始准备体检之类的,在我正式上班之后,有一天她又哭着打电话给我,我说那你就辞职了重新找工作吧。然后她又开始了投简历面试的生活,两三天之后,她面试了一份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底薪3500+提成。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她这次觉得还比较喜欢,就决定了去上班。
那个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很自卑的,因为身边公司的同事要么是985,211,要么是研究生,甚至还有985,211研究生,更甚至还有清华的博士。除了学历,大家经济条件貌似也都很不错,很多和我年龄相仿的人,都在讨论买房子的事情了。而我,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二本学校,老家是一个十八线的小县城。我能做什么呢?除了她,我一无所有。那段时间,我异常的努力,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加班到9点,下班之后再接着在家里学习,周六再去公司学习。试图想用加倍的努力,来缩小那巨大的差距~
她下班早,每天6点就可以准时下班,然后骑着她的小车车去超市买菜。那一年,杭州还没有满大街的共享单车,她公司离家四公里路,就给她买了一辆自行车,青绿色的车身,她说很像西湖的颜色。然后她算着时间,每次都能在我到家时,做好热气腾腾的饭菜。
找到工作之后,我们才跟爸妈说我们来杭州了,然后他们赞助了我们5000块钱,我们去重新购买了被褥,为了节省开支,也买了一个电饭煲和一个电磁炉,开始自己做饭。
她每天都很用心准备饭菜,每天的饭菜都不一样,仿佛短短几个月,她就瞬间成为了大厨。她拍照片给他爸妈时,她妈妈很感慨的说,在家从来没有做过家务的她,竟然还学会了做饭,看起来做得还不错。而随着她厨艺增长的,还有我的体重,很快我就从125+,成功升到将近140+。晒在朋友圈的照片,都让同学惊呼胖到不认识了。
我曾经一度以为,她可能会更加喜欢做一个家庭主妇吧,她乖乖巧巧的,说话都不会大声,对工作好像也没有什么热爱,但是却把我和家照顾得很好。但是第二年,她却选择了跳槽,好像这次是终于换到了她喜欢又擅长的工作,大半年之后就被领导提拔升职加薪,随后半年之后又再次升职加薪,并且开始带团队,从此逐步走向了一个职业女性的道路。
我们在那个小小破破的出租屋里住了将近一年,第二年的春夏之交,那排城中村老房子被拆迁了。为了节省开销,随即,我们搬到了另一个城中村的房子,仍然是十几平的大小,这次,我们住了三年,从1000的房租,住到了1350。最后因为她工作的变动,我们才搬到了另一个区。而这次,再没有城中村的房子了,也终于不用再让她跟我一起住城中村的房子了,我们租了一个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公寓,50平的面积,朝南,有大大的窗户,太阳可以直接照到床上,暖洋洋。而且,梅雨季节的时候屋子里也不再潮湿。一年以后,在她生日的当天,在我们来杭州的第五年,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122平,400万+。至此,两个平凡、努力的年轻人,终于在这个异乡站住了脚步。
(五)
那对搀扶着的老年夫妇,漫步在这雪花飘飞的冬夜,偶尔听到他们的浅笑,就像两只缠绵不休的蝴蝶,双手紧紧攥着对方,不让体温在冬夜中熄灭。
人生,苦,短。
这两年,我们遇到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甚至某一个瞬间,我差点就永远的失去了她。那一瞬间,我哭泣,我呐喊,甚至抓狂的差点随她而去。
但是无比庆幸,最后的最后,我们还在一起,且活着。
她常说,快乐都是自找的。而我觉得,我的快乐,都是她给的。如果没有她,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不敢想。
夜里关灯后,她在床上翻来覆去,然后,从后面抱住我,如果我死了,你怎么办呀,你都没有东西吃了。
没关系,我可以吃泡面。
那你记得加鸡蛋,加俩。
好的,我会加鸡蛋,加俩。
她说,电影里的老爷爷拿着优惠券,按照老婆婆的心愿,去了他们常去的那家中餐馆。 如果,真有那一天,我会煮泡面,会给泡面加鸡蛋,加俩。
(六)
我无法左右生死,但是除了生死,我不想和你有其他任何的离别。
很难想象,疫情已经迎来第三个年头了。新冠刚开始那会儿,即使封城禁足,我们好像也没真绝望过,总以为等举国清零就好了、等疫苗出来就好了、等病毒迭代就好了,甚至盼望着也许,等夏天天气热了就好了呢,像SARS一样,混乱一下结束,生活一夜如常。但是,疫情后第三个夏天都要来了,我们还在一次次抗疫的胜利中煎熬着。
写下这个开头,是因为几天前去看《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首映,看到第一个画面,就有点恍惚:想起来,这可是疫情前拍摄的电影啊。不是因为故事发生在日本,那时候还能出国游玩工作;而是因为电影里的人和事,还停留在旧日日常的喜乐烦忧里,没有生活秩序的崩塌,没有价值观的决裂,只有日复一日的琐碎,和在琐碎中淬炼的暖意:日子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只要努力,明天总不会更糟糕吧。
时过境迁,恍若隔世。
电影的故事不太复杂,交换生李小李到日本一年,在学友邱邱的推荐下,来到渊野边的一家中华料理店南国亭打工,遇到了身居异乡性格各异的同乡。每个人都在坚持和放弃之间徘徊,有人考虑要不要结束一段说不清是搭伙度日还是相濡以沫的感情,有人考虑要不要把已然陌生的家人从故乡接来团圆,有人表白始终没有说出口,有人生离死别不期而来。导演讲述故事的节奏,沿袭了日式小品的克制,就像小鼓慢敲,也不知道哪一锤,突然就敲中了心尖、敲开了泪腺。
最值得夸的是,一部处女作被完成得很充分,后制班底让人放心,导演李亘演员选择也非常成功。齐溪扮演店长这种外刚内柔的角色特别稳当,她的坚强和脆弱都比观众预判来得早一步,你还在为她抹泪,她已经转头出发。邱天出演的邱邱能让人想起《小偷家族》里的松冈茉优,是那种闪闪发亮,有点自毁罪恶又生机勃勃的美,最意外的是扮演青木的牛超,很好的把握了登场油腻到落幕真诚的细微转变,很难想象这是他第一次银幕表演的经历,就更觉得松弛真是当演员的一种天分。
刻画几位中国同乡,生动有趣倒还在想象的范围内。我尤喜欢的是导演对两组日本家庭的白描。一个是混在中华料理店的日本店员欧巴桑,她的牛肉便当、小蝴蝶装饰、还有她和又爱又嫌弃母亲关于“镜中鬼”的对话,是观察细微才能呈现的日式幽默。而因病就医的老妪和她的老伴则是电影里的催泪担当,“以后只会是我一个人来了”、“她可真是个爱贪小便宜的人啊”这些质朴的台词,以及东京铁塔的小设定,落在日式的体面里,很难不让人破防。爱是很小的琐事,却是很难的修行。
三年前其实看到过这个剧本,当时没顾忌地提了些自己的建议,准确说是不客气的意见:电影里出场众多的人物都有着平凡动人的瞬间,唯独看不太到男主角李小李的存在,他人物的动力被忽略了,宛如过客匆匆地辗转在南国亭众人中。直到看完全片,这个疑问仍然保留,但好像也释然了,李小李原本就是那根穿珠子的棉线,朴素但坚韧,他被挤得密密的珠子完完全全地遮盖住了,但是你知道,是他的执念,串起了这些珠子,也或许,他把自己的困惑与选择均匀地留在了每个角色中。
首映出来,同看的同学与我闲聊,感叹影片的感动细碎绵密,但有些“被动”,是生活中细心但无序采撷的累积。大概是人到中年,我也不是太能反驳,年纪变得长,心变得硬,感动确实很难满足阅读、观影、对话的全部需求,甚至让人保持某种警惕。但必须坦诚,就算武装了点生活阅历的盔甲,自己看完这部电影,仍觉得像是淋了初春的雨,吹了山间的风,岚山雾气侵入盔甲、浸染发肤,是导演的诚意和角色的善意,让我松垮了意志:也不是每个创作都一定要披荆斩棘,温柔也可能是无敌的武器吧。
我看剧本的时候,还不合时宜地提过一个问题,这部讲述留学生的电影未来的观众会是谁呢?十来年前的故事是否已与时代格格不入,如今看来倒要一并检讨下,大概每个人都应该来看看这部电影,倒不是“异乡客”这个概念,只要有城市就会一直存在,而是时代正在悄无声息地掀起巨浪,疫情不过是个催化剂,我们都好像李小李一样,需要拼命汲取别人的一点能量,才能面对日常更大的无常。
只是,李小李是限定生,一年为期终将离开,而我们就像被困在疫情里一样,欲知归期未有期。好久不提笔还是决定写点什么,除了电影的上映,还有今天上海电影院全部停业的消息。比起这部电影长长的中文片名,我更喜欢电影的英文片名:Before next spring, 在下个春天到来之前,如果我们无法离开,大概也只能鼓足勇气把自己活得善良些、认真些,用平凡的努力,也活成别人的勇气。
片子拍的是那一年交换留学和打工的经历,里面的[李小李]对标着我自己。它不是个绝对大男主的成长故事,更像是发现他人的群像故事。相比[主角],[主视角]更符合小李的定位,他像一个主持人,由他开场,串起一个又一个节目,最后又依靠他收尾。过程中没有小李或者小李掉链子,整场戏就疙疙瘩瘩。但小李的串场如果太多,又似乎喧宾夺主。这个平衡对我来说确实挺难。
最开始写剧本是按成长故事写的。第一次写,毫无章法,更像是写日记,一个事件接一个事件,当时什么情景、谁说了什么、谁有什么反应,力求还原,以为这样就是贴近真实,真实的力量最大。写了好几个月,厚厚一本,壮壮老师看完轻轻说了几句,大致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有时你足够努力足够幸运,拍出来的东西可能比生活好看;大多数时候咱们拍出来的东西可能没生活有趣,可无论上或下,创作不应该完完全全等同于生活。你需要去加工它”。这些话让我醍醐灌顶。我把一页页“日记”打乱甚至撕碎,试着重新排列。过程中也常钻牛角尖,担心自己是在胡编乱造弄虚作假。剧本就这样懵懵懂懂莽莽撞撞艰难地上了几个台阶。很快就又停滞不前。现在回看,那会儿就被困在“成长”和“群像”的十字路口了。作为一个新导演,我很贪心,我两者都想要。就这样别人的故事越写越深,小李这条线也硬着头皮继续往前拽。较劲了非常久,一直以鼓励为主的张姐实在看不下去,让我一定要合并人物,我说怎么可能合并?合并不了。她说你都没有试,你怎么知道?后来我们通了个电话,她一直问我“为什么我就是看不到李小李到底长什么样子?你一直遮遮掩掩,干脆让他叫张小张,王小王算了”。后来我竟真大刀阔斧合并了人物,也尽可能让李小李去面对和家里的关系,当然也一直记着老田说的不要照搬生活。在第一次出发回渊野边勘景的前两天,我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灯,收到张姐一条微信,“读了新改的剧本,这一次我为你鼓掌”。我截了个屏,然后头也不回踏上了勘景之路。
其实在勘景前,大部分人对于“回到渊野边拍[渊野边]”并没太多坚持。确实,对于一个新导演,有公司为你自己的故事“买单”已然非常幸运。非要跑去异国他乡拍,挺危险的。我好像也不是为了完成所谓的初心或某种仪式感,就是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只有回到渊野边回到南国亭,才能笃定看到那些画面长什么样子,每个人物又该做些什么。我是最熟悉那些空间的人,那里是我的主场。现在想想就是自私。可大伙儿还是跟着我回去了一趟。一连勘了几天景,一个下午我们围坐在南国亭最中间的大桌子旁吃杏仁豆腐,我突然感觉有些气氛好像不太一样了,说不清道不明。片子的艺术指导文念中老师盯着杏仁豆腐对我讲“完全可以在国内棚里拍,厨房啊,库房啊,过道啊,质感都可以做的。当然导演你想回来拍,我也支持你啊。我明白你的”。说着就拉我直接走进后厨房,告诉我如果真回来拍、他会在灶台旁加一圈儿某种塑料,会有影子反光,画面会好看。后来片子监制之一、张姐的老搭档庄丽真老师告诉我,她当然知道异国他乡拍戏有多难,但看到我和那些原型人物在一起热热闹闹,又不忍心拒绝。
我自私的心愿似乎就这样被大家宽容和默认。过了几个月开机前的第二次勘景队伍更壮大,当地制片也冥冥之中找到好几个故事本来的发生地,而我的底气反倒没有更足。我发现只要去到那些熟悉的地方,其他人甚至还没说话,我就已经开始感动,觉得浑身发烫。我认为创作有冲动是好事,但自我陶醉是大忌。于是“克制”就成为我在现场拍摄的唯一执念,最大的矛盾也随之而来,如果你太过自我感动,难免会让观众觉得矫情;可如果连你自己都没反应,又凭什么去让观众感同身受呢?有些事不会从头到尾等你。直到杀青,我也没能做好这个平衡,像是坐在一个跷跷板上,一根筋儿地拍完了。
拍完回到北京,剪辑师马修在年前完成了粗剪。剧本里所有戏都拍了,连起来差不多有三个半小时快四个小时。又一次站在那个十字路口前面,到底是成长还是群像,剧本看上去或许可以暂时均衡,可说到底该做的决定迟早都要做、躲也躲不掉。后来很快就有了疫情,所有后期不得不通过网络完成。剪辑,声音,音乐,甚至和摄影老师沟通调色,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每天对着摄像头,经常说着说着对方就掉线了,像是在网恋。有一阵子确实有些泄气,觉得实在推不动了,但陆续看到很多别的片,因为疫情也受着各种影响,却依然能按部就班直至让观众看到。疫情虽然横行,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用力抵抗,原来还是自己不够努力。矫情一会儿也就过去了。回过头看,能赶在疫情前拍完这个项目,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也正因为这一长段只能憋在家里的日子,让我有时间一遍遍过素材,一点点做取舍,走过很多弯路以后终于下了狠心,李小李不该是故事的c位,他遇见的那群人才是片子的主角。我把大家伙推到前面,想让他们被更多人看到。后来片子的制片人万娟万总对我说“你写了这么多个人物,或许这些人加起来才是你自己”。
片子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最近大部分时间还算能控制住焦虑情绪。因为自己真的尽了全力。虽然遗憾多多,大都是因为能耐没到那个份上、而不是因为不够努力,想想也能问心无愧,告诉自己一切自有天命。当然也常犯矫情,害怕没有观众来看,或是看了不喜欢。无论何种声音,都得做好准备学着去倾听。只希望有更多观众能看到这个故事。它讲的是离别,离别和想念往往如影随形。如果有观众看后能想起一个人或是一个地方,将会是这个小片最大的一种幸运。
2007年,我在北京语言大学读大二,得到一个去东京交换留学的机会,为期一年。我住在“渊野边”,听名字就知道挺偏僻。除了上课以外我常常泡在一家中华料理店打工,它躲在车站附近的地下一层,老板是中国人,收留我的店长姐姐是中国人,一起干活儿的也大都是中国人。它有一个挺传统的名字,南国亭。那一年我几乎没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没去过富士山、没体验过茶道、没泡过温泉。很多同学常常笑话我,你千里迢迢跑來留学,结果天天混在一个中华料理店?
2011年,我在北京电影学院读研究生二年级,剧作课有个题目,未来处女作你想拍什么?要写出大纲、梗概、人物小传、分场等等。当时我提交了[渊野边]。王红卫老师的点评大致是“啰啰嗦嗦,看完还挺感动,值得去试试”。那是他三年里唯一一次“夸”我,之前我拍了几个作业,他都说好像网络视频。
2016年,我跟着壮壮老师去张艾嘉张姐的剧组[相爱相亲]见世面。张姐、老田、屏宾老师、文念中老师等等这些个“江湖神仙”每天从早到晚聚在一块儿、做着最纯粹的创作,我被深深震撼,头一次冒出[我也想闯入这个江湖]的念头。我把[渊野边]讲给张姐,说了些矫情的担忧,自己是个无名之辈啦,拍自己的故事凭什么让观众掏腰包来看呀之类。张姐听完大致说“天啊,小李,你不是还没到30岁吗?怎么会想这么多?创作就两个字,去做”。30岁,真是想表达了。
2019年,九月倒数第二天,我和整个[渊野边]剧组挤在[南国亭]吃开机饭。当年收留我的姐姐带着剧本里那些个人物原型忙乎着几十人的吃吃喝喝。出品方华策影业的蒋总席间和我碰了一杯,“小李导演好好加油啊,你看这个店这些人等了你12年,你终于回来拍电影了”。我正琢磨着[啊?有12年吗?],大伙儿起哄让摄影师姚宏易姚哥说两句,“我知道导演正担心马上要来的台风,导演,不要怕,渊野边晴天,我们就拍它大太阳,它下雨,我们就拍雨滴”。
2022年,[渊野边]定在三月十一号上映。它有了个新名字叫[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是片子里用到的一句歌词,[我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脸上不会有泪滴]。我常常琢磨后半句这几个字,[脸上不会有泪滴]不代表心里面不难过,应该是把负面情绪藏起来,不想被看到而已。都说拍电影像是个梦,生活中怎么也学不会的事情,我想去这个梦里奢侈地感受一把。
别碰脏钱
闪电战
绑架游戏
天地拳王
角斗士2
最后的慰安妇
讲述英籍职业杀手受聘暗杀法国总统戴高乐,而法...
播放指数:2810℃
各位豆瓣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演员谢承泽。我在《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饰演交换生李小李,很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拍摄这部影片的一些想法和感悟。
我作为新人演员,首次在大银幕上跟观众见面就是分量很重的角色,压力不言而喻——这里也感谢导演给了我这个机会。刚开始了解李小李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他,因为我也是在日本留过学,他的成长是我能够很快共情。这个角色对我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我当时的演戏经验不算多,在演戏的过程中确实会有一些负担,担心自己能不能演好,我也想尽全力把他诠释好,更好地呈现给大家。
李小李和我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和我去了同样的地方留学,平时话很少,接触新的环境和新的人时会有些局促,在人多的地方都不敢大声说话,属于比较典型的“社恐”人士……但他身上又有跟我不同的地方,他通过一年时间的留学打工经历,认识了南国亭的大家,拥有逆境时能帮他的好朋友,还有勇气为了在乎的亲朋挑战恐惧,这些是我当时留学的时候所没有经历过的,所以还挺羡慕。
李小李在影片末尾,为了守护南国亭冲向满是人群的街头,举着牌子叫卖的戏,我至今印象深刻。当时路上走的都是真实的行人,在那之前,我很少做过在人群里大声呼喊的事情,那其实是李小李和我两个人的突破。
电影上映到现在,我在网上陆陆续续收到了许多人反馈,有人在鼓励我,跟我说“未来可期”,也有一些批评的声音。感谢大家给我的鼓励,我深知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让自己的变得更优秀,让观众们看到我的进步,谢谢大家!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那时的我是什么样的,而离开后,我们彼此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n离开或许有各种不同的原因和理由,但是相同的是,离开之后,我们就变成了我和你,从此只有回忆,不再有故事。n而我,不想要回忆,只想时刻和你一起,哪怕虚度的时光,也能写成美丽的故事。
(一)
昨天我在加班,小猫猫一个人去看的电影,看完电影回来,哭唧唧的说,以后我死了,你一个人怎么办呀?
她这一句莫名其妙的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然后我假装镇定无所谓的说,如果你死了,那我也不活了。但是说这句话时,却没有去看她的眼睛。虽然只是假设,但是我真的无法想象没有她的生活。哪怕只是想一想,我也会难过。
你不是去看电影了吗?电影讲的什么?好看吗?我岔开话题。
就是导演叫李亘,所以他的男主就叫李小李,电影讲他去日本留学时在中餐馆打工的故事,打工时遇到很多人,很多事。电影讲了很多段故事,还挺好看的吧,我看哭了。
真的呀?我盯着她的眼睛看了看,眼妆是有一点花,眼线都晕染到了下眼睑上了。
电影里有一对老夫妇,他们很老很老了,他们总是去这个中餐馆吃饭,点的是最便宜的饭菜,每次吃饭时,总是老婆婆先尝尝饭菜,然后告诉老爷爷说,今天的豆芽太硬了,你的牙嚼不动,要挑出来,然后就会挑出豆芽,放在一边。吃完饭,老婆婆结账时,店员总会给她新的优惠券,下次他们还会再来,还会点这些便宜的饭菜。突然有一天,只有老爷爷一个人来,服务员很抱歉的说他们常坐的那桌还没空出来,老爷爷说以后都只有我一个人了,坐其他小桌也没关系的。然后饭菜端上来后,老爷爷自己尝了尝豆芽,然后挑出来放到旁边的小碗里了。看到这,我一下子就哭了。我在想,如果我死了你一个人怎么办。你那么笨,你都不会做饭,你都吃不到饭。她讲到这,还是很伤心的样子,声音有点带着哭腔。
我可以吃泡面呀,我会做泡面。
可是,你不能总是吃泡面呀。
电影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吗?我又问。
不是呀,还有其他好几个故事,有跨国离异家庭叛逆男孩偷钱的故事,有一家三口在不同国家的女老师的故事,有女孩子生病了可能以后不能生孩子,男朋友还跟她吵架分手的故事,还有中老年阿姨照顾生病老妈妈的故事,漂亮女孩向前走不回头的故事。故事很多,都是很普通的人的日常生活。简单,真实,温暖,也残酷。
好的吧,那你喜欢看这个电影吗?
还行吧,有点日式风的电影,还挺好看的。感觉故事都很简单,但是却讲述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的苦、孤独和离别。感觉有点压抑,看完觉得人生好像没了什么盼头。
都讲了什么故事呀,为什么这么说呢?
年轻漂亮的女孩子,最终没有选择活在阳光下,而是霓虹灯下;叛逆男孩,虽然喜欢女孩,但是没有说出口,而且被遣返回中国了,是否能再见面也未可知,承诺仿佛变成了笑话;中年老阿姨虽然孝顺并爱自己的妈妈,但是面对久病的母亲和生活的重担,也会有被拖累压的喘不过气的感觉;要强到把自己活得像个男孩子的小姐姐,在做完手术后仍然有可能不能生育,虽然吵架之后男友又回来了,但是感情上的问题似乎也没有真的解决;独自在异国打拼的大叔,连生病了都觉得是过错,需要在心里盘算要多炒多少盘虾仁才能挽回这损失;没有证件,每次碰到检查都东躲西藏的小哥,在和女友吵完架离家出走后又返回去时,究竟是因为还爱着,还是因为生活的无奈呢;中年女老师,鼓起勇气尝试在店里理发,理完后却又自己用手拨乱了,以后的她是否还能再鼓起勇气尝试其他的事情呢?一家人是否有团聚的一天呢?
每一个人的故事仿佛都有一个转折,都要有一个开始了,但是好像又没有什么改变,又都回到了以前。鱼儿在水里,怎么游,都是在水里。
好的吧。那你喜欢这个导演吗?你觉得他怎么样?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一只红鱼在一群黑鱼里游着,显得孤独又耀眼,可能导演会觉得自己像那条红鱼吧。他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看似身在其中,实则又是一个旁观者。李小李是唯一一个,让我觉得他的生活还有无限可能的人。我觉得这个导演还挺不错吧,也说不上来什么感觉,以后可以多关注。或许有一天,会拍出《偶然与想象》那种剧吧(她很喜欢这部剧,她是个感情比较细腻的人)。他豆瓣才61个人关注,而我是其中一个,耶~耶~耶~
那你给电影打几分呢?你觉得电影会火吗?
我也不知道打几分,我觉得我很不专业。今天看完电影和导演互动的时候,有个观众就很专业,他问导演,电影中出现了田什么老师的名字,能讲一讲为什么会有这个安排吗?还有老万的选角,这个演员好像是毕赣的御用演员,你当初是从哪些方便考虑选的角?我当时都没听懂,还以为他说的是B站呢,哈哈哈~
对了,老公,就是一个日本的什么老师,是个女的,你知道是谁吗?导演说以前当过她的助理。
我心想,你连名字都不记得,我哪知道谁是谁啊。但是还是只是平淡的说,不知道。
你还说你看的电影多呢,你就会笑话我不专业,你看看人家专业人士都是咋看电影的,咋问问题的。她一脸不服气,傲娇得说到。
然后她就开始絮絮叨叨讲起了电影院现场的事情,而我一边嗯嗯的回应着她,一边却又在想着她刚回来时哭唧唧说得那些话,思绪也飘回了很久很久之前~
(二)
我爱看电影。以前玩贴吧,现在玩豆瓣,关注的都是跟电影有关的话题。豆瓣上更是给自己贴了各种标签:前影迷、前韩国电影观影人、前丧尸电影观影人、前末日电影观影人、前伪老电影观影人,现从任国际知名影视作品
观影人。
你以为这是排版出问题了吗?不是的,这就是我直男的幽默。
大一大二没课的时候,每天除了打英雄联盟,就是看电影,每天1~2部,时间充裕的像北方冬天不值钱的大白菜。
大三,谈恋爱了,从此再没有了自由的时间。她早上起来睁开眼,一句,早啊,我想你了,我就得麻利的爬起来,横跨整个学校,去找她。然后就是不知道在干些什么,一天的时光就没有了,晚上又在她宿舍楼下腻味得难分难舍。很多时候,那我就先回去了这句话都说了好几遍了,可还是在腻歪,谁也没有真的走一步,直到她在宿管阿姨的催促下,慌忙跑回去。看着她走进宿舍楼,我才开始往回走,很多次都是蹭了巡逻保安大叔的车,才没被我们楼宿管阿姨锁在外面。当然,偶尔我也会有被锁在外面的情况,不过只要脸皮厚嘴够甜的多喊几声阿姨,也还是会放我进去的。
有时会熬个夜,挤个夜里的时间看部电影,第二天陪她去图书馆时,我就趴在旁边睡觉。那一年,我的阅片量,直线下降。贴吧也没有时间再去管了,只是每次看完,在豆瓣上匆忙标记一下。
热恋期的时候,真的感觉时间不够用,她很粘人,想时时刻刻都跟我在一起,而我也想。大三了,本来课就很少了,但是慢慢的,我们就开始逃课了。我们两个班挨着,她们大部分专业课是在逸夫楼的N205和N206上,而我们是在N207和N208,而我们大部分的专业课都是排在前两节的,上完前两节专业课,我们就跑出去玩,一跑就是一天,下午的课就逃掉了。刚开始是在校园附近瞎转,后来开始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乱转,甚至还斥巨资花500块钱买了一辆二手电动车,电动车是蓝色的,取名蓝博基尼。不夸张的说,我们真的是牵手走过了这座城市的大大小小的景点、商场、街道、巷子、田野~
某一个冬天雪后的下午,寝室的哥们问我,你和你女朋友每天都去哪里玩呀,这大冬天的,你不怕冷,你女朋友也不冷吗?然后我才突然意识到,是啊大冬天的,她天天跟着我到处乱跑,也从来没有喊过冷喊过累,像个小铁蛋。后来我把室友的话讲给她听,她说我就是想时时刻刻都跟你在一起,跟你在一起我就很开心。笑得有点傻傻的。
后来,天气暖和的时候,我们就去户外闲逛,躺草坪上晒太阳,在田野里挖野菜,去河边掀石头逮鱼抓虾,拍街角大片的蔷薇花,爬那座海拔367.8米的山。
天气冷的时候,我们就去逛超市,一个区一个区逛,一边逛,一边听她畅想着以后的生活。大到家里的装修风格,床上的四件套,小到厨房的餐具用什么风格的,杯子用什么样式的。我们才大三耶,她怎么能想这么远呢?
(三)
我们也吵过几次架。大概是在恋爱刚开始的时候,主要是她觉得我不会关心人,不够爱她。而吵架的时候,她觉得她在一个劲的说,而我却不回应她。
我很冤枉,第一次谈恋爱,我还有点懵,当时只是觉得欢喜,但确实没有立马就爱得死去活来的感觉,但是跟她在一起,我是觉得一天比一天更爱她的,她让我觉得生活真的很美好。可毕竟是初恋嘛,我也没有什么经验,确实不怎么会关心人。当她哭着嫌我不够爱她,说不如分手的时候,我慌了。但是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做,听着她一件件讲述自己的委屈,我也觉得我做的确实挺不到位的,所以只能沉默不语。而我的沉默,让她更生气了。
她的情绪真的是来得快,去的也快,很快她就不生气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从那之后我们几乎再没怎么吵过架了。
很久很久以后,我听她和朋友分享恋爱经验时,这样说,我有一个万能句式,跟男朋友沟通最有效了,你可以试试。就是当你男朋友做了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情了,你不要忍在心里不说,也不要用吵架的方式沟通,更不要去翻旧账。你可以用这个万能句式来沟通,就是你们关系的描述+他的错误做法+你受到的伤害+你希望对方以后做法这样的句式来跟他沟通。比如,你和你男朋友在一起,而他一直打游戏,而你想让他陪你。这个时候如果你用争吵的方式去沟通,很容易就跑偏主题,变成他打游戏是错误的,甚至开始翻旧账,开始讲述他的种种劣迹,最后闹得不欢而散。你可以楚楚可怜的看着他说,亲爱的虽然我们在一起两年了,但是我真的还是好爱你哦,想一起陪在你身边,但是我们好不容易休息,你却一直打游戏,都不看我,我感觉我不再是你最爱的的小宝贝了,这真的让我好难过呀。我生气了哦。但是,如果你现在不打游戏了,陪我一起去吃逛逛街吃火锅,我就原谅你了。
刚开始听她一本正经分享的时候,我还有点不屑,但是仔细一想,嗯,我好像确实还挺吃这一招的。我有的时候可能不太知道怎么就惹她生气了,而且也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可是我心里真的很愿意为她做任何事情,所以当她直白的跟我讲,她想要我怎么去关心她,照顾她的时候,我真的很开心的就去做了。而且,很快就摸清了规律,并开始能主动做很多她喜欢的事情了。
后来再聊起刚谈恋爱的时候老吵架的事情,她说,你知道为什么后面我们再没有吵过架了吗?
因为你的“万能公式”?
才不是,因为有一天,我们吵完架,晚上我躺在寝室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突然感觉人生这么短,我竟然还要花时间跟你吵架,我不想要这样浪费。我想要和你在一起的每一刻都是幸福的。从那以后,我就觉得好像很少有事情能让我生气了,不开心了我也会直接跟你讲出来,你一哄我,我就又开心了。
原来,所谓的完美相处模式,万能表达公式,其实只是因为她爱的更成熟更理智而已!
后来,她知道我很喜欢看电影,便也下载了豆瓣,按照250清单一个个看,然后每看完一个就很得瑟的跟我显摆。
我们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是《星际穿越》,看完之后她说,我还以为第一次看电影会看个恐怖片呢,没想到看个这。不过还怪好看的。此后,她就交给了我一个重要任务,帮她找好看的电影。
每次看完我推荐的电影后,我都会问她感受、是否喜欢、槽点和精华是什么。一来二去,我成功得把自己打造成了她的“猜你喜欢”。就像她讲的,电影里老婆婆每次都为老爷爷尝豆芽一样,我开始根据她的喜好,更加智能化的去帮她推荐电影。
后来,一个晴朗的万里无云的夏日午后,在去她寝室楼下找她时,我送了她一把小石头,每个小石头上都写了字,如果她能完整排好,会发现那段话是:爱少一点,爱久一点,你是我永远的女主角。
写下那些字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真幸运。
感觉,我们的热恋期真的很长,我们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哪怕每天都见,一天的QQ聊天记录也能翻好几十页。这种状态,没有随着大四的来临有什么改变,相反,我们在一起的时间更多了,也更开心了。因为大四只有10周的课,10周之后我们再也不用逃课了,玩起来也没有了什么心理负担。我们开始跟着旅游团,去一些其他地方玩,都是挑的打折的团,价格很低,但是我们玩得很开心。
毕业季,还没等拿到那张毕业证,就听说很多身边的情侣已经分手了,很奇怪,那个时候的我们,竟然连争吵都没有,更别说什么分手的想法了。那个时候,她满脑子想的是,终于工作了,以后我们就可以有收入了,下班之后,我们就可以去电影院看电影,看完电影一起牵着手回家,路上可以讨论电影剧情和评价。而至于,我们毕业以后要去哪个城市,要做什么工作,她都觉得不重要,只说最好是南方的城市。
(四)
再后来,我们来到了杭州,其实刚开始并没有决定就留在杭州的,只是想在毕业时旅游一下,喜欢那个城市,我们就留下找工作。来到杭州之后第一站去的西湖,那是一个晴朗无云6月初的早晨,我在杭州实习的同学知道我来杭州了,说要带我们去转转,我们坐着公交向着西湖出发,我和她都被沿途的美景征服了,下车后沿着西湖转了很久,走到南山路时,我们发现原来杭州的公交竟然会避让行人,这个地方好像真的很不错耶。晚上回去我和她讨论起来关于对杭州的印象,然后发现我们都很喜欢这个地方,于是我们决定留下来找工作。
第二天,我们就去租了房子。那个时候,距离毕业还有一个月,爸妈并不知道我们来了杭州,我们也没有找爸妈要钱,手里拿着之前兼职攒下的5000块钱。当时每次兼职拿到工资,她就会很兴奋的拉着我跑到银行,存到存折里。不是银行卡,是存折。她说看到存折上一条条存款记录,她就觉得,生活美好的不像话。
我们租的是城中村的房子,十几平的房子,一个月只要800块钱,没有厨房,但是因为不久之后就要拆迁了,所以允许在房间里做饭。
第一夜,我们甚至连床被子都没有,只有光溜溜的床板,上面铺了一个床单,好在是夏天,也不冷。就那么凑合了一夜。
第三天,我们去简单置办了一些生活用品,由于手里钱有限,而且还没有找到工作,所以并不敢买什么大件的东西,害怕花钱,也害怕最后没找到工作要离开,东西浪费了。房东看我们连床被子都没有,把她喊过去,给了我们一床棉花芯,说是可以当做褥子铺在下面。
大概花了两三个星期,我们才找到各自合适的工作。那个时候很傻,找工作,还是打印了简历,跑到人才市场去找,别人问对薪资有什么要求,我说一个月3500块钱就可以了,那些公司的招聘人员听到之后都觉得不可思议,问你知不知道在这个城市一个月的生活成本需要多少?说句实话,那个时候的我们,真的都没有概念。在我们那个三四线小城市,毕业生普遍工资就一两千,一顿盖浇饭也就五六块钱,所以我简历上写3500,我都觉得心虚,毕竟当初也没有好好上过几节课。
那段时间,我不分白天黑夜疯狂的刷题,看学习视频,觉得前所未闻的焦虑,同时也觉得不甘心,难道真的找不到工作吗?难道真的要离开这个她很喜欢的城市吗?
她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就随便投了一些简历。但是,当天就有公司约她面试,面试的是人事行政岗位,当天就给发offer了,试用期工资3800,转正4000。然后她就跑去上班去了。干了一个星期之后,她就觉得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因为公司同岗位有一个比她大几岁的女生,在公司已经很久了,每天都会各种原因找她茬,就连她套垃圾袋的方式和那个女生不一样也要被批评。
刚开始,我觉得是不是她太敏感了,以前没工作过,第一次工作可能不适应吧。后来连着几天,每天回家都是哭唧唧的,也不那么爱笑了。可是,她又不敢直接离职,害怕我会觉得两个人都没有找到工作,压力大。大概一个多星期之后,我终于通过了面试,开始准备体检之类的,在我正式上班之后,有一天她又哭着打电话给我,我说那你就辞职了重新找工作吧。然后她又开始了投简历面试的生活,两三天之后,她面试了一份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底薪3500+提成。虽然工资不高,但是她这次觉得还比较喜欢,就决定了去上班。
那个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很自卑的,因为身边公司的同事要么是985,211,要么是研究生,甚至还有985,211研究生,更甚至还有清华的博士。除了学历,大家经济条件貌似也都很不错,很多和我年龄相仿的人,都在讨论买房子的事情了。而我,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二本学校,老家是一个十八线的小县城。我能做什么呢?除了她,我一无所有。那段时间,我异常的努力,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加班到9点,下班之后再接着在家里学习,周六再去公司学习。试图想用加倍的努力,来缩小那巨大的差距~
她下班早,每天6点就可以准时下班,然后骑着她的小车车去超市买菜。那一年,杭州还没有满大街的共享单车,她公司离家四公里路,就给她买了一辆自行车,青绿色的车身,她说很像西湖的颜色。然后她算着时间,每次都能在我到家时,做好热气腾腾的饭菜。
找到工作之后,我们才跟爸妈说我们来杭州了,然后他们赞助了我们5000块钱,我们去重新购买了被褥,为了节省开支,也买了一个电饭煲和一个电磁炉,开始自己做饭。
她每天都很用心准备饭菜,每天的饭菜都不一样,仿佛短短几个月,她就瞬间成为了大厨。她拍照片给他爸妈时,她妈妈很感慨的说,在家从来没有做过家务的她,竟然还学会了做饭,看起来做得还不错。而随着她厨艺增长的,还有我的体重,很快我就从125+,成功升到将近140+。晒在朋友圈的照片,都让同学惊呼胖到不认识了。
我曾经一度以为,她可能会更加喜欢做一个家庭主妇吧,她乖乖巧巧的,说话都不会大声,对工作好像也没有什么热爱,但是却把我和家照顾得很好。但是第二年,她却选择了跳槽,好像这次是终于换到了她喜欢又擅长的工作,大半年之后就被领导提拔升职加薪,随后半年之后又再次升职加薪,并且开始带团队,从此逐步走向了一个职业女性的道路。
我们在那个小小破破的出租屋里住了将近一年,第二年的春夏之交,那排城中村老房子被拆迁了。为了节省开销,随即,我们搬到了另一个城中村的房子,仍然是十几平的大小,这次,我们住了三年,从1000的房租,住到了1350。最后因为她工作的变动,我们才搬到了另一个区。而这次,再没有城中村的房子了,也终于不用再让她跟我一起住城中村的房子了,我们租了一个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的公寓,50平的面积,朝南,有大大的窗户,太阳可以直接照到床上,暖洋洋。而且,梅雨季节的时候屋子里也不再潮湿。一年以后,在她生日的当天,在我们来杭州的第五年,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122平,400万+。至此,两个平凡、努力的年轻人,终于在这个异乡站住了脚步。
(五)
人生,苦,短。
这两年,我们遇到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甚至某一个瞬间,我差点就永远的失去了她。那一瞬间,我哭泣,我呐喊,甚至抓狂的差点随她而去。
但是无比庆幸,最后的最后,我们还在一起,且活着。
她常说,快乐都是自找的。而我觉得,我的快乐,都是她给的。如果没有她,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不敢想。
夜里关灯后,她在床上翻来覆去,然后,从后面抱住我,如果我死了,你怎么办呀,你都没有东西吃了。
没关系,我可以吃泡面。
那你记得加鸡蛋,加俩。
好的,我会加鸡蛋,加俩。
她说,电影里的老爷爷拿着优惠券,按照老婆婆的心愿,去了他们常去的那家中餐馆。 如果,真有那一天,我会煮泡面,会给泡面加鸡蛋,加俩。
(六)
我无法左右生死,但是除了生死,我不想和你有其他任何的离别。
很难想象,疫情已经迎来第三个年头了。新冠刚开始那会儿,即使封城禁足,我们好像也没真绝望过,总以为等举国清零就好了、等疫苗出来就好了、等病毒迭代就好了,甚至盼望着也许,等夏天天气热了就好了呢,像SARS一样,混乱一下结束,生活一夜如常。但是,疫情后第三个夏天都要来了,我们还在一次次抗疫的胜利中煎熬着。
写下这个开头,是因为几天前去看《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首映,看到第一个画面,就有点恍惚:想起来,这可是疫情前拍摄的电影啊。不是因为故事发生在日本,那时候还能出国游玩工作;而是因为电影里的人和事,还停留在旧日日常的喜乐烦忧里,没有生活秩序的崩塌,没有价值观的决裂,只有日复一日的琐碎,和在琐碎中淬炼的暖意:日子虽然不尽如人意,但只要努力,明天总不会更糟糕吧。
时过境迁,恍若隔世。
电影的故事不太复杂,交换生李小李到日本一年,在学友邱邱的推荐下,来到渊野边的一家中华料理店南国亭打工,遇到了身居异乡性格各异的同乡。每个人都在坚持和放弃之间徘徊,有人考虑要不要结束一段说不清是搭伙度日还是相濡以沫的感情,有人考虑要不要把已然陌生的家人从故乡接来团圆,有人表白始终没有说出口,有人生离死别不期而来。导演讲述故事的节奏,沿袭了日式小品的克制,就像小鼓慢敲,也不知道哪一锤,突然就敲中了心尖、敲开了泪腺。
最值得夸的是,一部处女作被完成得很充分,后制班底让人放心,导演李亘演员选择也非常成功。齐溪扮演店长这种外刚内柔的角色特别稳当,她的坚强和脆弱都比观众预判来得早一步,你还在为她抹泪,她已经转头出发。邱天出演的邱邱能让人想起《小偷家族》里的松冈茉优,是那种闪闪发亮,有点自毁罪恶又生机勃勃的美,最意外的是扮演青木的牛超,很好的把握了登场油腻到落幕真诚的细微转变,很难想象这是他第一次银幕表演的经历,就更觉得松弛真是当演员的一种天分。
刻画几位中国同乡,生动有趣倒还在想象的范围内。我尤喜欢的是导演对两组日本家庭的白描。一个是混在中华料理店的日本店员欧巴桑,她的牛肉便当、小蝴蝶装饰、还有她和又爱又嫌弃母亲关于“镜中鬼”的对话,是观察细微才能呈现的日式幽默。而因病就医的老妪和她的老伴则是电影里的催泪担当,“以后只会是我一个人来了”、“她可真是个爱贪小便宜的人啊”这些质朴的台词,以及东京铁塔的小设定,落在日式的体面里,很难不让人破防。爱是很小的琐事,却是很难的修行。
三年前其实看到过这个剧本,当时没顾忌地提了些自己的建议,准确说是不客气的意见:电影里出场众多的人物都有着平凡动人的瞬间,唯独看不太到男主角李小李的存在,他人物的动力被忽略了,宛如过客匆匆地辗转在南国亭众人中。直到看完全片,这个疑问仍然保留,但好像也释然了,李小李原本就是那根穿珠子的棉线,朴素但坚韧,他被挤得密密的珠子完完全全地遮盖住了,但是你知道,是他的执念,串起了这些珠子,也或许,他把自己的困惑与选择均匀地留在了每个角色中。
首映出来,同看的同学与我闲聊,感叹影片的感动细碎绵密,但有些“被动”,是生活中细心但无序采撷的累积。大概是人到中年,我也不是太能反驳,年纪变得长,心变得硬,感动确实很难满足阅读、观影、对话的全部需求,甚至让人保持某种警惕。但必须坦诚,就算武装了点生活阅历的盔甲,自己看完这部电影,仍觉得像是淋了初春的雨,吹了山间的风,岚山雾气侵入盔甲、浸染发肤,是导演的诚意和角色的善意,让我松垮了意志:也不是每个创作都一定要披荆斩棘,温柔也可能是无敌的武器吧。
我看剧本的时候,还不合时宜地提过一个问题,这部讲述留学生的电影未来的观众会是谁呢?十来年前的故事是否已与时代格格不入,如今看来倒要一并检讨下,大概每个人都应该来看看这部电影,倒不是“异乡客”这个概念,只要有城市就会一直存在,而是时代正在悄无声息地掀起巨浪,疫情不过是个催化剂,我们都好像李小李一样,需要拼命汲取别人的一点能量,才能面对日常更大的无常。
只是,李小李是限定生,一年为期终将离开,而我们就像被困在疫情里一样,欲知归期未有期。好久不提笔还是决定写点什么,除了电影的上映,还有今天上海电影院全部停业的消息。比起这部电影长长的中文片名,我更喜欢电影的英文片名:Before next spring, 在下个春天到来之前,如果我们无法离开,大概也只能鼓足勇气把自己活得善良些、认真些,用平凡的努力,也活成别人的勇气。
片子拍的是那一年交换留学和打工的经历,里面的[李小李]对标着我自己。它不是个绝对大男主的成长故事,更像是发现他人的群像故事。相比[主角],[主视角]更符合小李的定位,他像一个主持人,由他开场,串起一个又一个节目,最后又依靠他收尾。过程中没有小李或者小李掉链子,整场戏就疙疙瘩瘩。但小李的串场如果太多,又似乎喧宾夺主。这个平衡对我来说确实挺难。
最开始写剧本是按成长故事写的。第一次写,毫无章法,更像是写日记,一个事件接一个事件,当时什么情景、谁说了什么、谁有什么反应,力求还原,以为这样就是贴近真实,真实的力量最大。写了好几个月,厚厚一本,壮壮老师看完轻轻说了几句,大致是“艺术来源于生活,有时你足够努力足够幸运,拍出来的东西可能比生活好看;大多数时候咱们拍出来的东西可能没生活有趣,可无论上或下,创作不应该完完全全等同于生活。你需要去加工它”。这些话让我醍醐灌顶。我把一页页“日记”打乱甚至撕碎,试着重新排列。过程中也常钻牛角尖,担心自己是在胡编乱造弄虚作假。剧本就这样懵懵懂懂莽莽撞撞艰难地上了几个台阶。很快就又停滞不前。现在回看,那会儿就被困在“成长”和“群像”的十字路口了。作为一个新导演,我很贪心,我两者都想要。就这样别人的故事越写越深,小李这条线也硬着头皮继续往前拽。较劲了非常久,一直以鼓励为主的张姐实在看不下去,让我一定要合并人物,我说怎么可能合并?合并不了。她说你都没有试,你怎么知道?后来我们通了个电话,她一直问我“为什么我就是看不到李小李到底长什么样子?你一直遮遮掩掩,干脆让他叫张小张,王小王算了”。后来我竟真大刀阔斧合并了人物,也尽可能让李小李去面对和家里的关系,当然也一直记着老田说的不要照搬生活。在第一次出发回渊野边勘景的前两天,我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灯,收到张姐一条微信,“读了新改的剧本,这一次我为你鼓掌”。我截了个屏,然后头也不回踏上了勘景之路。
其实在勘景前,大部分人对于“回到渊野边拍[渊野边]”并没太多坚持。确实,对于一个新导演,有公司为你自己的故事“买单”已然非常幸运。非要跑去异国他乡拍,挺危险的。我好像也不是为了完成所谓的初心或某种仪式感,就是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只有回到渊野边回到南国亭,才能笃定看到那些画面长什么样子,每个人物又该做些什么。我是最熟悉那些空间的人,那里是我的主场。现在想想就是自私。可大伙儿还是跟着我回去了一趟。一连勘了几天景,一个下午我们围坐在南国亭最中间的大桌子旁吃杏仁豆腐,我突然感觉有些气氛好像不太一样了,说不清道不明。片子的艺术指导文念中老师盯着杏仁豆腐对我讲“完全可以在国内棚里拍,厨房啊,库房啊,过道啊,质感都可以做的。当然导演你想回来拍,我也支持你啊。我明白你的”。说着就拉我直接走进后厨房,告诉我如果真回来拍、他会在灶台旁加一圈儿某种塑料,会有影子反光,画面会好看。后来片子监制之一、张姐的老搭档庄丽真老师告诉我,她当然知道异国他乡拍戏有多难,但看到我和那些原型人物在一起热热闹闹,又不忍心拒绝。
我自私的心愿似乎就这样被大家宽容和默认。过了几个月开机前的第二次勘景队伍更壮大,当地制片也冥冥之中找到好几个故事本来的发生地,而我的底气反倒没有更足。我发现只要去到那些熟悉的地方,其他人甚至还没说话,我就已经开始感动,觉得浑身发烫。我认为创作有冲动是好事,但自我陶醉是大忌。于是“克制”就成为我在现场拍摄的唯一执念,最大的矛盾也随之而来,如果你太过自我感动,难免会让观众觉得矫情;可如果连你自己都没反应,又凭什么去让观众感同身受呢?有些事不会从头到尾等你。直到杀青,我也没能做好这个平衡,像是坐在一个跷跷板上,一根筋儿地拍完了。
拍完回到北京,剪辑师马修在年前完成了粗剪。剧本里所有戏都拍了,连起来差不多有三个半小时快四个小时。又一次站在那个十字路口前面,到底是成长还是群像,剧本看上去或许可以暂时均衡,可说到底该做的决定迟早都要做、躲也躲不掉。后来很快就有了疫情,所有后期不得不通过网络完成。剪辑,声音,音乐,甚至和摄影老师沟通调色,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每天对着摄像头,经常说着说着对方就掉线了,像是在网恋。有一阵子确实有些泄气,觉得实在推不动了,但陆续看到很多别的片,因为疫情也受着各种影响,却依然能按部就班直至让观众看到。疫情虽然横行,大家都在自己的岗位用力抵抗,原来还是自己不够努力。矫情一会儿也就过去了。回过头看,能赶在疫情前拍完这个项目,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也正因为这一长段只能憋在家里的日子,让我有时间一遍遍过素材,一点点做取舍,走过很多弯路以后终于下了狠心,李小李不该是故事的c位,他遇见的那群人才是片子的主角。我把大家伙推到前面,想让他们被更多人看到。后来片子的制片人万娟万总对我说“你写了这么多个人物,或许这些人加起来才是你自己”。
片子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最近大部分时间还算能控制住焦虑情绪。因为自己真的尽了全力。虽然遗憾多多,大都是因为能耐没到那个份上、而不是因为不够努力,想想也能问心无愧,告诉自己一切自有天命。当然也常犯矫情,害怕没有观众来看,或是看了不喜欢。无论何种声音,都得做好准备学着去倾听。只希望有更多观众能看到这个故事。它讲的是离别,离别和想念往往如影随形。如果有观众看后能想起一个人或是一个地方,将会是这个小片最大的一种幸运。
2007年,我在北京语言大学读大二,得到一个去东京交换留学的机会,为期一年。我住在“渊野边”,听名字就知道挺偏僻。除了上课以外我常常泡在一家中华料理店打工,它躲在车站附近的地下一层,老板是中国人,收留我的店长姐姐是中国人,一起干活儿的也大都是中国人。它有一个挺传统的名字,南国亭。那一年我几乎没参加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没去过富士山、没体验过茶道、没泡过温泉。很多同学常常笑话我,你千里迢迢跑來留学,结果天天混在一个中华料理店?
2011年,我在北京电影学院读研究生二年级,剧作课有个题目,未来处女作你想拍什么?要写出大纲、梗概、人物小传、分场等等。当时我提交了[渊野边]。王红卫老师的点评大致是“啰啰嗦嗦,看完还挺感动,值得去试试”。那是他三年里唯一一次“夸”我,之前我拍了几个作业,他都说好像网络视频。
2016年,我跟着壮壮老师去张艾嘉张姐的剧组[相爱相亲]见世面。张姐、老田、屏宾老师、文念中老师等等这些个“江湖神仙”每天从早到晚聚在一块儿、做着最纯粹的创作,我被深深震撼,头一次冒出[我也想闯入这个江湖]的念头。我把[渊野边]讲给张姐,说了些矫情的担忧,自己是个无名之辈啦,拍自己的故事凭什么让观众掏腰包来看呀之类。张姐听完大致说“天啊,小李,你不是还没到30岁吗?怎么会想这么多?创作就两个字,去做”。30岁,真是想表达了。
2019年,九月倒数第二天,我和整个[渊野边]剧组挤在[南国亭]吃开机饭。当年收留我的姐姐带着剧本里那些个人物原型忙乎着几十人的吃吃喝喝。出品方华策影业的蒋总席间和我碰了一杯,“小李导演好好加油啊,你看这个店这些人等了你12年,你终于回来拍电影了”。我正琢磨着[啊?有12年吗?],大伙儿起哄让摄影师姚宏易姚哥说两句,“我知道导演正担心马上要来的台风,导演,不要怕,渊野边晴天,我们就拍它大太阳,它下雨,我们就拍雨滴”。
2022年,[渊野边]定在三月十一号上映。它有了个新名字叫[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是片子里用到的一句歌词,[我曾经说过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脸上不会有泪滴]。我常常琢磨后半句这几个字,[脸上不会有泪滴]不代表心里面不难过,应该是把负面情绪藏起来,不想被看到而已。都说拍电影像是个梦,生活中怎么也学不会的事情,我想去这个梦里奢侈地感受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