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那句话“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有的人能被童年治愈一生”,这部电影的小主人公就是那种能被童年治愈一生的人,即使在外部世界如此动荡混乱的时候,小主人公的视角非常天真烂漫的,想的最多的也是要努力与心爱的小姑娘怎么更靠近一步。身边的人呈现出来的状态也非常有爱,从小长大的地方是每家每户每个人都认识,大家会一直打招呼,爷爷奶奶是那么有爱,关于爷爷奶奶这一段的刻画太喜欢太喜欢了,特别是爷爷牵着奶奶起来跳舞的那一段,简直是我看过最温情的画面之一了。爸爸妈妈的三观也很正常,最后爸爸对着小主人公说,不管你的朋友是什么教的什么教的,只要是善良正直互相尊重的人;我们家就永远欢迎来做客。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孩太幸福了,甚至可以想象小主人公以后也会是一个非常正直善良的人。前面看那些动乱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部刻画当年贝尔法斯特动荡之下的情况,想不到却是通过一个儿童视角来把这件事冲淡掉,因为也只有那些善良正直友爱尊重的品质才能冲淡那些仇恨和愤怒。最后奶奶说“Go. Go now. Don’t look back. I love you son” ,然后出现 “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完全被触动感动了。挺喜欢这部电影的。
就为了摄影,本片也值得一看。极简风格和讲究的透视,让人觉得掌镜的定是位正襟危坐的老派绅士。nn本片导演是《敦刻尔克》里那位海军少将,开头的大全景以及街道的细微处,能清楚感受到导演对自己家乡的熟悉和热爱。在最开始看到那些社区的房屋的时候,强烈的建筑特色,让人马上就想起七十年代初英军在无数个这样的社区里,与爱尔兰共和军艰苦的巷战。另外有一部电影《'71》,同样是描述发生在贝尔法斯特、也就是在本片时间点的2年多以后,英军的一次遭遇战。修长的L1A1步枪让英国人在巷战中吃尽苦头,有时候他们宁可用手枪同爱尔兰共和军战斗。民间的宗教冲突让傲慢的大英帝国百年来损兵折将,花了大笔战争费用、承受无数恐袭,最终只留得住小半个爱尔兰。祖上留下的基业在自己手里面一点一点的断送,真是没处说理去,女王陛下心里苦啊…nn本片尽量抛却政治因素,不讨论谁对谁错,只从一个普通家庭三代人的角度讲述他们各自对故乡的依恋。女主反复说过一个词,如果“go over the water”,一切都会不一样了,这即是依恋又是恐惧。而这个water,只是窄窄一个海峡而已;海峡那面,也是同宗同族。
简单来说,本片是具有《罗马》精神的《400下》。导演肯尼斯▪布拉纳用90多分钟时间为观众还原了他小时候的所见所闻。黑白的影像镌刻了历史的沉重,偶尔出现的色彩全都寄托于影视作品和舞台剧之上。
都说童年会影响人的一生,小巴蒂的童年用漫长的晦暗与鲜有的亮色为观众展示出一种动荡局势下的分裂,挚爱亲朋间的离别。通过孩子的视角审视世道的荒诞不经,又恋恋不舍。
影片开头,年幼的巴蒂拿着盾牌和剑在自家门前与“敌人”决斗,无忧无虑,率性童真。长镜头内街坊邻居的问候与互动,让小小的街区虽无颜色却有一副怡然自乐的温馨。
紧接着,成群的暴徒开始出现,打砸抢烧,跟世界上任何流氓一样为祸人间,其目的不过是所谓的信仰冲突。昔日的朋友,蒙面之后就是另一幅模样,儿童的打打闹闹,瞬间被成人的暴力行为所掩盖。
小巴蒂的爸爸总是出门在外讨生活,漂亮的妈妈总是守着电话对账单,哥哥除了礼拜和看电影外与自己无甚交集,唯有爷爷奶奶那里才有被尊重,与之平等对话的机会。
入不敷出的财务状况他不懂,邻居叔叔对爸爸的步步紧逼他不理会,能否当上世界上最棒的足球运动员,未来娶到班上最漂亮的金发女孩才是他最关心的事。
如果每个人都能像小巴蒂这么简单,这世界或许就没纷争了。
影片用孩子的视角来重温那段二战后英国内对抗最激烈的岁月。街巷里筑起的壁垒,上下班接受的盘查,24小时连续不断的治安巡防,在小巴蒂眼中像游戏,演习,甚至学校的活动。
所谓的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争,工作压力和家庭财务状况的不堪,在小巴蒂的世界里并没有更多的感受。教堂里神父的咆哮倒是给他指明了道路,以至于他半夜都要缠着哥哥问:我忘了究竟哪条路才是正道?
好与坏,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不同的字,完全指向两个不同的方向。认字容易,可做起来却不易。小巴蒂画的分岔路口几次出现,是对他道德和社会秩序认知的考验,更是对成人世界的拷问。
年轻气盛的青壮年,在加入或不加入之间徘徊,往往是一拳一脚就要解决问题。而懵懂的孩子与饱经沧桑的老人,却无奈又无力去解决。
唱着熟悉的歌,给孩子几个便士,身手搂着老太婆翩翩起舞,那份熟年的淡然平和,何尝不是经过二战的血腥洗礼与生离死别所换来的。没有课堂的成绩判断,没有敌对势力的纠缠,没有父母的相互责难,小巴蒂在爷爷奶奶家的岁月,或许是终生最幸福的时光。
打砸抢烧后的街巷,在小巴蒂的眼里还是那条熟悉的街巷。多出的堡垒,无非绕过一堵不高的矮墙。和邻家姐姐穿过栅栏偷糖果,学习那些模棱两可的社会经验,睡一觉之后,这里还是这里,家还是家。
影片中数次出现的电影和舞台剧片段,让黑白的画面重回彩色。甚至一抹亮色也反射到奶奶的眼镜片上。那色彩不光是飞天的汽车,正午的决斗,更是影像世界传递给小巴蒂最朴素的善恶观与道德教化。
神父的咆哮令他有些害怕,唯有光影和舞台剧温馨又生动。如此镜头让观众看到了导演肯尼斯怀旧的心,恋旧的情,对童年世界割舍不断的美好回忆。
天真无邪,不谙世事,邻居的八卦听不懂,收音机里加酶洗衣粉的广告倒是记得清楚(这段黑色幽默太棒了)。小巴蒂的视角让观众不厌其烦,生动温馨,即便是在斗争持续激烈的档口,仍旧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或许正是这种孩子的视角,让同样以黑白影响示人的《巴尔法斯特》不同于《罗马》。前者的低视角切入多了一抹人性亮色的温暖,对未来希冀的坚持。
影片中一众演员去掉了色彩,更去掉了明星身份的加持。凯特瑞娜▪巴尔夫,朱迪▪丹奇,赛轮▪希德,还有小巴蒂的饰演者裘德▪希尔都奉献出令人拍案的表演。
影片最后,抱着加酶洗衣粉的小巴蒂被母亲拎去商店归还,又气又急的母亲梨花带雨,又气势十足。一大一小两位演员互动绝对令观众哭笑不得。要知道周围都是暴徒,妈妈竟然在做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而朱迪▪丹奇和赛轮▪希德饰演的爷爷奶奶,更是把天下所有爷爷奶奶对晚辈的爱与奉献发挥到极致。我们甚至忘记了眼前的老两口一个是007的老上司,一个动不动就化身大毒枭。
影片结尾,爷爷走了。
奶奶颤颤巍巍走出她的屋子,在儿孙的门前凝望即将远离贝尔法斯特的后辈儿孙,“Go. Go now. Don’t look back.”一句话足以让有心人潸然泪下。
贝尔法斯特就像小巴蒂的爷爷奶奶,有着对上帝的忠诚,对未来的期待,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对美好生活的探求。这里或将荒芜,残垣断壁,但这里曾绿荫蓝天,带给自己最美好的童年。
留不住的,终将离去。而那份浓浓的乡愁,对故土的依恋,对往事的回忆,以及电影带给自己的幸福感,却永远不会褪色。《贝尔法斯特》就是这样一部导演自己去回忆,去缅怀,去穿越时空,与童年自己交流的电影。
想起那句话“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有的人能被童年治愈一生”,这部电影的小主人公就是那种能被童年治愈一生的人,即使在外部世界如此动荡混乱的时候,小主人公的视角非常天真烂漫的,想的最多的也是要努力与心爱的小姑娘怎么更靠近一步。身边的人呈现出来的状态也非常有爱,从小长大的地方是每家每户每个人都认识,大家会一直打招呼,爷爷奶奶是那么有爱,关于爷爷奶奶这一段的刻画太喜欢太喜欢了,特别是爷爷牵着奶奶起来跳舞的那一段,简直是我看过最温情的画面之一了。爸爸妈妈的三观也很正常,最后爸爸对着小主人公说,不管你的朋友是什么教的什么教的,只要是善良正直互相尊重的人;我们家就永远欢迎来做客。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孩太幸福了,甚至可以想象小主人公以后也会是一个非常正直善良的人。前面看那些动乱的时候,我还以为是一部刻画当年贝尔法斯特动荡之下的情况,想不到却是通过一个儿童视角来把这件事冲淡掉,因为也只有那些善良正直友爱尊重的品质才能冲淡那些仇恨和愤怒。最后奶奶说“Go. Go now. Don’t look back. I love you son” ,然后出现 “For the ones who stayed” “For the ones who left” “For 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完全被触动感动了。挺喜欢这部电影的。
还有一个奇怪的感受,看到那些街头画面,想起了香港,我在想10年20年30年40年以后,人们又会用什么样的电影来描写香港那些事情呢。
就为了摄影,本片也值得一看。极简风格和讲究的透视,让人觉得掌镜的定是位正襟危坐的老派绅士。nn本片导演是《敦刻尔克》里那位海军少将,开头的大全景以及街道的细微处,能清楚感受到导演对自己家乡的熟悉和热爱。在最开始看到那些社区的房屋的时候,强烈的建筑特色,让人马上就想起七十年代初英军在无数个这样的社区里,与爱尔兰共和军艰苦的巷战。另外有一部电影《'71》,同样是描述发生在贝尔法斯特、也就是在本片时间点的2年多以后,英军的一次遭遇战。修长的L1A1步枪让英国人在巷战中吃尽苦头,有时候他们宁可用手枪同爱尔兰共和军战斗。民间的宗教冲突让傲慢的大英帝国百年来损兵折将,花了大笔战争费用、承受无数恐袭,最终只留得住小半个爱尔兰。祖上留下的基业在自己手里面一点一点的断送,真是没处说理去,女王陛下心里苦啊…nn本片尽量抛却政治因素,不讨论谁对谁错,只从一个普通家庭三代人的角度讲述他们各自对故乡的依恋。女主反复说过一个词,如果“go over the water”,一切都会不一样了,这即是依恋又是恐惧。而这个water,只是窄窄一个海峡而已;海峡那面,也是同宗同族。
乡愁这东西,导演们不约而同的喜欢用孩子去表达,本片里的男孩像级了台北的洋洋、牯岭街的小四,或者香港的细路祥,唯有多年以后,回忆中的故乡才会有孩子目光中的纯粹和甜蜜。
( Belfast ) (A-)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罗马》与《米纳里》的混合,用黑白的影像呈现出一个9岁小男孩童年在家乡贝尔法斯特那段改变人生的过往。我个人觉得一些曾经背井离乡,迁徙或移民到其他地方生活的人会特别有共鸣。特别是已经进入中年、老年的人,生活已经稳定下来,更容易回顾往昔与家人和邻里相处的时光。n
导演提到他想撰写这个故事是因为疫情导致大家都隔离,人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让他回想起童年战乱期间担惊受怕的日子。片中的9岁小男孩Buddy代表了他曾经天真无邪、不谙世事的时光。当父母为全家担忧时,在小孩眼中没有那么多压力和烦恼。而从小孩视角讲述故事总是因为天真无邪更加打动人心。n
电影其实并没有太多冲突,大部分都是Buddy每天生活中经历的琐事,即使也能感受到大人世界中的不安,但他心中顾虑的只有:离开的话就见不到暗恋的女同学。n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场街头冲突,Buddy因为被邻居女生带入了骚乱,顺手从被砸的店里拿走了一盒洗衣粉,结果妈妈知道后大怒带他回归店里归还,却差点遭遇不幸。一家人在胆战心惊的一天劫难过后,Buddy的手中依然紧紧抱着那盒洗衣粉。影片在这里达到高潮,让人看到了他一家人最终选择背井离乡的原因。n
Buddy成为了现在的导演兼演员肯尼思·布拉纳 (Kenneth Branagh),而他更希望通过这个故事去展示当年父母和祖父母经历的一切,证明对于小孩来说,无论外面有再大的风雨,只要有家人在,总是感觉到足够的爱与安全。很感人的部分是最终他们必须与祖父母离别,远走他乡,而前面足够的生活点滴已经让观众足以喜欢上这对祖父母,就会更加能体会到分离的悲伤。n
但与《罗马》与《米纳里》不同的是,本片比较始终保持着轻松愉快的基调,这可能与导演本人和他父母都具有很活跃的个性有关。即使是悲伤的段落之后,也会有充满乐观情绪的歌曲或舞蹈。小男孩与同学和家人的互动也都富有幽默感,就连学校里的老师都塑造得很有趣。所以整体下来,虽然可以体会到导演小时候经历的一切给他带来的影响,但这一切似乎只是让全家人更加抱团,就算战火纷飞,有家人的保护也并没有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太多创伤。n
虽然多南的演唱片段确实让人刮目相看,但我觉得出演祖父母的两个老演员朱迪·丹奇和塞伦·希德还有小童星Jude Hill更加出彩。n
故事最终给人留下的感觉与《米纳里》更相似,就是片中的一家人都塑造得很生动,温馨感人,小男孩与祖父母的互动最有趣。只不过因为是黑白片,又没有太多牵动人心的故事,这些生活琐碎也许不一定适合大众口味,但最终还是有望在颁奖季有所斩获。n
至少我们都了解了Kenneth Branagh从小就是个有趣的孩子,他的表现欲也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而幽默感则是全家都具有的法宝。n
与其说这是导演给家乡的情书,我反而更觉得是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家人表示感谢。
作者:Matt Mulcahey / Filmmaker(2021年11月23日)
校对:覃天
译文首发于《虹膜》
9岁的巴迪(裘德·希尔饰)带着一把木剑和一个垃圾桶盖做的盾牌,开始在贝尔法斯特与想象中的龙战斗,披着夏日的喜悦。那田园诗般的青春狂欢被一场爆炸打破了。那次爆炸以及随后发生的一切,都是基于编剧兼导演肯尼斯·布拉纳的童年回忆,1969年夏天,北爱尔兰爆发了宗派暴力事件,之后,他的家人被迫离开了这个关系紧密的社区。影片的摄影师哈里斯·杰姆巴鲁克斯深谙这一困境,他出生于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该国1972年发生军事政变,随后土耳其军队入侵,他和家人也不得不离开祖国。
「在某种程度上,我和肯尼思拥有相似的经历,」杰姆巴鲁克斯说。「我父亲是一名工程师,在建筑工地工作。入侵发生之后,我们全家都搬到了迪拜。」
杰姆巴鲁克斯和布拉纳的合作也由来已久。从2007年的《足迹》算起,他们已经合作了八部作品,包括《雷神》和两部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小说的电影。此外,两人之前的项目都是用胶片拍摄的,画幅比是2.39:1。而拍摄《贝尔法斯特》时,他们使用了数字技术,画幅切换到了1.85:1,并采用黑白镜头。杰姆巴鲁克斯跟我们讲述了这种创造性的转变,为什么中画幅传感器是合适的,以及在传奇电影摄影师康拉德·霍尔手下实习的经验。
问:在《贝尔法斯特》里面,电影塑造了巴迪的世界观。当你处于他那个年纪时,电影对你有什么影响?
杰姆巴鲁克斯:当我们1974年到达迪拜时,还没有电视。我记得他们每天只在祈祷时播放五次《古兰经》。所以,我父母买了一台超级8投影仪。当时有一个卖「浓缩电影」的小商店——就是20分钟版本的电影。我是看默片长大的,比如卓别林和《金龟车》系列电影,还有《国王与我》——不过都是20分钟的版本。电视大概在1976/1977年开始在迪拜出现,那时我已经喜欢上了西尔维斯特·史泰龙和《洛奇》。(笑)但对我来说,一切都是从那台超级8投影机开始的。我至今还留着它,还有一些胶卷。
问:巴迪在电视上看了《正午》和《双虎屠龙》这种美国西部片,以及《星际迷航》。你小时候电视也在播放这些作品吗?
杰姆巴鲁克斯:我11岁的时候,全家才回到塞浦路斯。我记得星期六的电视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当时播放的是《粉红豹》、《默克与明蒂》和《欢乐时光》。我也喜欢大卫·爱登堡制作的自然类节目。我们还会收到一些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等地的免费电视节目,所以会有一些非常有趣的动画片时不时出现。相较于迪拜,在塞浦路斯去电影院看电影更容易,所以对我来说,在电影院看电影的体验直到11岁才真正开始,然后我才开始接触《回到未来》这样的电影。
问:我读到了一篇你在《雷神》上映时接受采访的文章,其中有一个很棒的故事,提到了你从电影学院毕业后在潘那维申公司工作。你会帮忙准备摄影机,并把设备送到摄影棚里。而且你曾经负责运送过布拉纳在1990年代改编的《弗兰肯斯坦》的布景。
杰姆巴鲁克斯:当时我非常幸运地成为了潘那维申公司的一名技术培训生。他们给我的待遇非常好,因为我可以在兼顾工作的同时,去外面拍摄项目。我在那学到了很多关于设备的知识。但最好的事情当然是把设备(送到摄影棚)。通常在上午10点左右,我会检查设备是否正常交付,这时其他技术人员都在休息,所以我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来观看(该摄影棚里正在拍摄的任何电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布景是拍摄《弗兰肯斯坦》的H号摄影棚。那里有一个装着船的大水箱,还有各种水和风暴的效果。我对椅子、桌子这些小道具早已司空见惯,但那个道具是我当时见过最大的,让我开了眼。
问:你还在美国电影学院进修过,并在拍摄《法网边缘》(1998)的时候给康拉德·霍尔当实习生。你是否从那次拍摄中学到了一些东西——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处理人际关系和管理团队方面——这些东西至今仍然影响着你的工作方式吗?
杰姆巴鲁克斯:当然。老康是一位真正的诗人和艺术家,他有一种真正的绅士风度。他完全从故事的角度来处理事情,也让我意识到必须注意小细节。例如,在那部电影中,他以某种特别的方式为房间里的水杯或水箱打光,这样你就会永远记住这部电影是关于净水和脏水之间的区别。他的画面中总是点缀着这些细腻的视觉线索。
有一天我们要拍约翰·特拉沃尔塔饰演的角色的办公室戏份,那个房间里有很多窗户。我心里在盘算,「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做?」后来,当我看到老康所做的一切时,我才发现自己把一切都搞错了。我当时以为他会用透过窗户的光线进行拍摄——「哦,你可以用柔和的光线来拍摄维米尔的画作」——但老康没有这样做。他将从窗户透过的光维持在一个相当柔和的水平,然后从前面打了一个暗光,就像光线是从桌子上反射过来的。这太不寻常了。大约一周后,我们做了相反的事情,那场戏是每个人都走进办公室和特拉沃尔塔谈话。有一幕是他在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告诉他,他们的资金已经见底了。老康知道,为了营造对比,他需要用背光,让强烈的阳光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的)背后照过来,几乎让人目眩。所以他也早就构想好了反打镜头。他没有关于这些想法的笔记,也没有谈论过它,但他内心有一个计划。他教会了我在叙事和情节方面要超前思考,把影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是只看单个镜头。
问:我不久前重看了《忧郁骑警》,还是很喜欢它。你心目中有没有一部资深影迷应该看的康拉德·霍尔?
杰姆巴鲁克斯:我会推荐《富城》,并不是说它鲜为人知,而是它真的是一部拍得非常美的电影。它和(戈登·威利斯掌镜的)《柳巷芳草》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可以放在一起看。《富城》中有一场喝酒的日戏,有人走进一个昏暗的酒吧,门打开的一刹那,明亮的光几乎布满了整个画面。当时似乎没有人这样拍。
问:你可能在每次采访中都会被问及与布拉纳一起使用数字技术拍这部电影的问题,所以这次我们直接跳到下一步,你们决定选取数字技术之后,为什么会用ARRI公司的Alexa LF?你有没有测试过不同的传感器呈现黑白画面的效果如何?
杰姆巴鲁克斯:我不需要测试太多,因为我在其他项目中已经试过了各种各样的摄影机。我当然也可以使用RED或索尼公司的摄影机,也会得到很好的结果。这只是个人趣味的问题。Alexa LF最初问世的时候,我就很想试试它,尤其是ALEXA Mini LF。我经常觉得35毫米的(数字)传感器似乎有点软。就锐度而言,我总是更喜欢RED旗下的摄影机。Alexa LF的中画幅传感器似乎解决了(柔软度)问题。在这一领域,RED的Red系列、潘那维申的DXL2和索尼的VENICE等摄影机在中画幅传感器方面的表现都还不错。Alexa LF完全满足中画幅的需求,而且它的色彩空间我也很熟悉。我一直很喜欢Alexa系列摄影机的色彩。它的调色板,尤其是它的面部色调,让我非常满意。
我很想看看这种传感器的尺寸如何与我们在《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中使用的大画幅镜头相匹配。因此,我选了潘那维申System和Sphero的65毫米镜头——特别是那些我以前用过的系列号和焦距的镜头。我想看看它们在1.85:1画幅下的表现如何,结果证明,它们的表现非常好。Alexa LF和这些镜头似乎相互补充。它很讨人喜欢,干净利落,不会过度以致喧宾夺主。
问:潘那维申公司对镜头做了什么调整吗?
杰姆巴鲁克斯:我们确实对它们进行了一些调整,这与所谓的带状效应(banding,译者注:某些传感器采用的是「逐行扫描曝光」快门机制,每一行的像素都有曝光先后顺序,因此,在拍摄高速移动的物体时,先曝光和后曝光的图像会存在「时间差」,导致出现条纹状的画面)有关。如果使用Spheros和System的65毫米镜头,你不可能让整个画面都对上焦,会出现一定的落差,你可以把这个落差移到(镜头的高处),也可以把它移下来,这完全取决于你的构图。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画幅比是2.40:1,眼线在画面中相当高。我们在(头顶)周围进行裁剪,所以我不得不把这些条纹往上移一点,以确保眼睛的注意力总是在尖锐的区域。《贝尔法斯特》的画幅比是1.85:1,我在构图上用了更多的头部空间,所以我们在拍《尼罗河上的惨案》时所处理的带状效应并不会出现,同时我们做出了调整并把它往下移。还有另一件事是,我几乎总是要求(更近的)最小焦距,即使这意味着镜头会变慢。很多这样的镜头都是在3或3.5英尺的最小焦距下进行拍摄的。我宁愿把它调在2或2.5英尺,但为了调整,你可能会损失2/3档到1档,我并不介意这一点。我宁可选择近对焦。
问:《贝尔法斯特》有不少格雷格·托兰德式的深焦摄影,你们是如何实现这种风格的?
杰姆巴鲁克斯:说实话,这很简单。我喜欢试验,然后选择一个F档,作为光圈的通用标准。而当我以观众的身份看一部电影时,如果一个镜头用的是F8,然后下一个镜头用的是F2.8,我就会觉得不舒服。在测试中,我和肯尼思尝试了一些很极端的东西。我们总是进行试验。我们从不会碰头之后就说,「我们知道该如何拍这部电影」。即使在一起合作了八部电影之后,也有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们会先做试验,说:「这是我们想要的风格吗?」然后再做一个试验,说:「如果这样呢?」而这些「如果」总是非常有趣。所以我们也试了一个非常浅的景深。这在某些时候真的很有趣,但是,特别是在长镜头下,会变得令人厌倦。它几乎是在乞求关注,而不是让你成为一个见证者。因此,我们把档位定在4-5.6左右。我们觉得我们可以用更宽的镜头在这一档实现我们想要的大部分(深焦风格),然后我们加入了一个超焦距镜头。一旦我们找到了这个方法,对于某些场景,我们可以直接锁定俯仰镜头和摇镜头,并找到固定的构图,这对我们的工作来说是一种解放。
问:这部电影有很多很棒的长镜头,就像你刚刚描述的那样——静态的广角深焦镜头,你可以不受干扰地坐在那里观看表演。但也有一些场景是巴迪看待世界的表现主义式延伸,在这些场景中,教堂变成了低角度摄影和曝光不足的噩梦,或者巴迪的父亲和黑帮头目之间的冲突演变成一场《正午》式的对决。
杰姆巴鲁克斯:我认为这关乎于平衡这些镜头。你必须为沉默或镜头运动留出空间。当你在看一部电影时,一旦你觉得坐立不安,就意味着某种特定技术使用过度。如果我们试图在那些无声时刻使用手持镜头,我们在拍骚乱的场景时就无从选择。如果我们在拍骚乱的场景时选择静态镜头,那么我们在拍对话场景时就捉襟见肘了。
问:在筹备期间,你和布拉纳、美术指导吉姆·克雷一起去贝尔法斯特进行了考察,这趟旅行对于影片风格有什么影响吗?
杰姆巴鲁克斯:对我来说,很明显的一件事是,你总是被提醒贝尔法斯特是临海的。因此,我们在想,「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个元素加进去?」你需要不时地领略爱尔兰大海的迷人魅力。我注意到的另一件事是,每个人都把他们的自行车或婴儿车留在家外面。我跟肯尼思提到了这一点,他回答说:「没错,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从未感受到盗窃的威胁。而且我们住的地方太小了,所以不得不把东西放在外面。」此外,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人——就像电影中呈现那样——只是坐在窗边或门边放空。我在那次旅行中拍了一张照片,就在肯尼思长大的那条街道上,有个人拿着收音机站在窗边,窗帘悠悠飘扬。那里还有很多涂鸦,我一直在拍照。这就像城镇居民的无声的声音,我们当然想把它放进影片中。
问:谈谈布景吧。巴迪长大的街道建在英格兰的一座机场附近?
杰姆巴鲁克斯:这些街道建在范堡罗机场,只有外墙。他们并没有进入任何房子的内部。这些都是分开建造的。我们有一条街,但必须以三到四种不同的方式来装扮它。因此,我们会先拍摄巴迪的街道,然后翻修一边——改变标志,增加一点装饰,放入不同的汽车,使其变身成为不同的街道。我们在桑宁戴尔一个废弃学校的田地里并排建造了两座房子(内景)——巴迪的家和他祖父母的家。
问:有一场戏是巴迪去医院看望祖父(塞伦·希德饰),当时祖父独身一人,身后有一扇大窗户,在漫长的拍摄过程中,观众可以看到太阳在云层中穿梭。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你要么等待太阳挪到一块无云的地方,要么使用人造光来保持一致性。但你选择了让这个场景在中景镜头中呈现,并且任由光线变化。
杰姆巴鲁克斯:我认为我们在那场戏中所做的一切是希望达到飘渺空灵,甚至有一点魔幻现实主义的感觉。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是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的《米兰的奇迹》,它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影片中发生在田野里的一个场景,突然出现了一束光。天气很冷,所以大家都簇拥在这束光下。然后一朵云飘过,在别的地方又出现了一束新的光,大家都跑到那束光下。许多年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一幕时,它就深深留在了我的脑海中,这在这部电影中似乎是一件很合理的事情——让天气也说话。
我们试图用自然光来拍摄那场戏。当我们走到外面透过窗户往里拍摄时,祖父床边的拖鞋是他即将去另一个世界的标志。所以,你在画面中把这些拖鞋放在哪里很重要。我们思考了一番时间,把它们放在了我们认为感觉恰到好处的地方。然后当我们把两个护士放在一起时,她们看起来就像天使。这是一种快乐的构图,因为在那场戏中,祖父的告别是富有趣味的。在拍摄过程中,我想到了一句话。我说,「肯尼斯,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是关于快乐地面对生活中的悲伤」。这也成为了我们在尝试构图时的准则。
原文链接:
https://filmmakermagazine.com/112598-headroom-banding-and-general-f-stops-dp-haris-zambarloukos-on-shooting-kenneth-branaghs-belfast/#.YaDpFdBBz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