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冰淇淋与雨声

冰淇淋与雨声  冰与雨声 / 冰淇淋与雨的声音 / Ice Cream and the Sound of Raindrops

292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森田想田中怜子田中伟登青木柚红甘户冢丈太郎若杉实森门井一将

类型:剧情导演:松居大悟 状态:正片 年份:2017 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豆瓣:7.1分热度:1 ℃ 时间:2024-06-11 19:08:35

简介:详情  以“电影与舞台剧”的青春群像物语~松居大悟穿梭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华丽映像。之前与松居大悟合作过的音乐组合MOROHA将担任本片音乐制作,而时尚设计师KEISUKEYOSHIDA也将做为“衣装设计”首度参加电影制作...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以“电影与舞台剧”的青春群像物语~松居大悟穿梭于“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华丽映像。之前与松居大悟合作过的音乐组合MOROHA将担任本片音乐制作,而时尚设计师KEISUKEYOSHIDA也将做为“衣装设计”首度参加电影制作  本片入围了今年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日本映画・一种关注单元,2018年春公映。
  • 头像
    1nL

    松居大悟_冰淇淋与雨声_2017

    6.7

    情绪上真是没什么说服力,青春题材经常这样。

    时间提示、画幅切换、镜内蒙太奇、配乐旁白的入场共同作用出一个戏里戏外时间空间边界不明的叙事概念,可以说非常新鲜,可这些在前十几分钟吓到了我的一切形式都在后来逐渐疲软。某种程度上它从头到尾都带来了快感,这是场面调度的功劳,尤其是吉他念白组固定频率的出现,有张有弛,爆发和沉寂分布得很平衡。有些电影会很像音乐,这部就是其中之一。它未必是那些听完之后让你怔在原地很久的音乐(当然有这种音乐),而是在过程中会前摇后摆的那些(当然也有这种)。

    剧情的设计呢,跟不上这种出色的节奏。虚浮的台词听得我面红耳赤,和重新看高中时日记的感受类似——我倒不会反感这种对着空气挥拳般的尴尬,也理解少女少年不分虚实地疼痛。这群年轻人对于差不多的梦想有各异和持续变化的态度,热情啊,偏执啊,绝望啊,释然啊,空虚啊,或表达自己的无法理解或接受,最后又可以抱着明知不可达成也要做的觉悟。主创在电影开始的会议上说了,青春期疼痛嘛,待会儿要是疼麻烦你就“哎哟”一声,全面而具体可不够精准,情绪转变的动机和表现形式都十分潦草。倘若每个角色都要如地铁上的醉汉一样吐露心声,谁愿意听呢?她们抱怨了,“所有人都无聊,包括你,大多数时间也无聊”,我对本片也有相同的困惑,哪怕到剧场后鼓点更加密集,天旋地转,也只加剧了我的困惑。既然这个小镇没劲,为什么不去别的镇呢?我就是这么问我自己的。

  • 头像
    夜半种颗仙人掌

    看后才知其噱头是一镜到底...但影响不大, 结构形式本身才是此片精髓——正是冰淇淋和雨声这两个元素所抛出的边界问题:哪些是电影真实?怎么把观众现实A、电影现实B、电影中的舞台剧剧情C混合起来,让电影游离于真假之间?

    第一步使用真实故事作为背景(确有一组取消演出的青少年/宣传噱头?)及一部来自Simon Stephens的好话剧Morning,使用演员的真实名字、导演的出镜带来一定程度纪录片的效果;加上一镜到底来强调真实感、让排练穿插在B现实中(顺便讲完C剧本故事并以此映衬B时空的青春情绪)、让旁白般的配乐表演适时出现在B与C时空中并时不时对A发言;最后用话剧Morning即C时空的节奏和情绪置换B的,完成对A观众的情绪控制。放在建筑学视角而言,就是一部拥有所谓“现象学透明性”且颇有构成主义色彩的电影,也可以说是赋格的思维,其一切组织的核心都是构成,通过不同层面的构成带来情绪节奏的张力,内容的表达则可遇不可求(于这部电影就是无关紧要了),正如导演开头就借自己口告诉观众“故事情节没那么重要”。

    就此方面而言,电影是相当成功的。然而一切美好的所谓“中间状态”的模糊都被哪天熬夜熬抽了脑子的导演给用画蛇添足的遮幅给大大减弱了…关于中间状态还有一点,此片one cut下的转场的时间是跳跃式的,一方面竟意外带来B时空层面很不错的角色情绪的连续性,但同时又有种蒙太奇感——于是就此而言中间性有点Dilemma了:为强调真实性而一镜到底,但时间跳跃带来蒙太奇的感受,又减弱了那为一镜到底而努力的意义…总之一镜到底的宣传效果大于电影意义,不过谁不想点亮稀有成就“one cut导演”呢。

    电影对Simon Stephens 的Morning的改编就保留原作的意义而言相当成功,几可说是同人作了;但并不符合电影改编的目的。原剧本简介如下,翻谷歌前两页,唯莱比锡剧场的介绍最佳:

    „Nichts wird irgendwas ändern.“ Als Teenager in einer durchschnittlichen Vorstadt, die Mutter krank, der kleine Bruder nervig, die beste Freundin zieht weg — die Lage erscheint ihr aussichtslos. Alles ist scheiße. Was sie innerlich zum Kochen bringt, dringt in stichelnden Provokationen an die Oberfläche. Aber die Außenwelt reagiert kaum. Es scheint die gewöhnliche Rebellion eines Teenagers bis Stephanie eine letzte Grenze überschreitet. Ohne erkennbares Kalkül, beinahe mühelos tut sie, was nicht ohne Reaktion bleiben kann.
    随手谷歌,无校对:"Nothing will change anything." As a teenager in an average suburb, her mother is ill, her little brother is annoying, her best friend is moving away - the situation seems hopeless to her. Everything sucks. What makes her boil inside comes to the surface in teasing provocations. But the outside world hardly reacts. It seems like an ordinary teenage rebellion until Stephanie crosses one last line. Without recognizable calculation, she does almost effortlessly what cannot go unnoticed.

    另Perlego的简介

    It's the end of summer in a small, claustrophobic town and two friends are about to go their separate ways: one to university; the other will be staying local. But no matter what separates them, they will always share one moment: a moment that changed them forever.
    'I missed first time. I could feel his skull caving in. It was like a shell.'

    可见原剧本的虚无主义内核与导演插入的中二“生命力”的改编核心基本相悖,虽然原剧本的彻底工具化使内容和电影脱节,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观众对B与C内核矛盾的感知,加上MOROHA热血缝合,大体上是糊过去了。但这个纸糊的缝隙随着电影发展逐渐撕裂——尤其到结尾处女主一段吐槽音乐 电影 演出 电视 体育 吃的全都是垃圾、神和希望都不存在之后,又如何能用一句“把亿万句叹息吸进,化作希望喊出,把亿万眼泪饮下,化作决心吐出”(改自字幕)衔接呢?许多观众对其内容乃至音乐的不认可很大程度来源于此。对剧本正能量式的改动或许是为了契合B时空的角色心理,但这个剧本本身就选错了,“目的是描绘青春疼痛”、描绘虚无与叛逆的剧本中只有叛逆一点勉强切B时空的题。

    抛开这些问题,我十分喜欢MOROHA的配乐表演,它无论从哪个方面而言都撑起了半部电影,此中尤其喜欢其用了能剧的表达技巧,配合表演又显得特别金属,现代而不失传统风味,总之特别好!

    MOROHA最后一段在摄影师走向观众席上楼梯时,完全踩在几个“亿万”的节奏上,好爽。另,40min末出现冰淇淋的时候导演竟还不忘夹带私货出现了本Byplayers剧本 : )

  • 头像
    大象姐姐KK

    8.5

    n‘制作费是笔和A4纸,n梦想不会来到你身边而实现,n梦想只有努力追逐才会变为现实。n是否能够实现并不重要,n只要有梦想人生就会熠熠生辉。’nn一镜到底让我们在现实与虚拟的时空中穿梭,花瓶裂开的缝隙照进阳光。nn让时间把梦想和热情带走,你甘心吗?导演用画幅的变换取代了转场,从16:9到2.35:1,画幅的轮替像一次呼吸,存在却容易被忽略。nn‘以前开班会选班委的时候,n毛遂自荐的我输给了朋友举荐的人气选手,n我到现在还记得向我投来的无数的嘲笑眼光,n如果当年用那种眼神看过我的同班同学中,n现在有人在看这部电影的话,n请你务必保持那种眼神。’nn嘶吼,挣扎,转身空无一人。nn这是一首写给想要站上舞台的人的情诗,nn吞咽下喉咙中的泪水,感动于创作者的执念。

  • 头像
    看电影看到死

    说起影史上一镜到底的电影,除了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外,很多影迷第一时间想到的经典之作应该是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短短100分钟内,穿越俄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并且实打实地仅仅是用一个镜头调度出来的,相当厉害。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俄罗斯方舟》

    但纵观百年光影,像《俄罗斯方舟》这么出名的“一镜到底”其实并不多,毕竟很少有导演能够一次就拍成功,而假如要反复NG重拍,所耗费的精力与财力都无可估量。

    也正因此,某些不像索科洛夫那么“较真”的导演,也会尝试用组接的方式“伪造”所谓的一镜到底。比如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鸟人》,看似一镜到底,其实中间有16个剪辑点;再比如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其实是十个镜头组成的;还有贝拉·塔尔的《麦克白》,是由两个镜头构成。

    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鸟人》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夺魂索》

    当然,近些年也不乏敢于挑战“一镜到底”的勇士,会偶尔站出来。比如德国导演塞巴斯蒂安·席佩尔,就曾在2015年拍了部一镜到底长达138分钟的《维多利亚》,拍了三次才成功。比如日本导演三谷幸喜的《大空港2013》,则以100分钟的一镜到底牵引出整个机场的人生百态。

    塞巴斯蒂安·席佩尔《维多利亚》

    三谷幸喜《大空港2013》

    当然,可能很多人还会提到毕赣导演《路边野餐》中的42分钟长镜头,或者《地球最后的夜晚》中长达1小时的长镜头。但因为这两部都并非一镜到底,在此就不展开了。

    而今天我们要深聊的这部电影,来自非常年轻的日本新生代导演松居大悟。这部新近出炉的日影《冰与雨声》(后改为:冰淇淋与雨声),最初吸引我的便是“74分钟一镜到底”这个技术性噱头。

    有颜又有才的松居大悟导演

    放进影史序列看,74分钟一镜到底可能并不算什么;影片真正闪光之处,还在于那些排演时刻迸发的灵魂火花,虽为日式中二热血,也难免让我想念约翰·卡萨维茨的临场魔力。而影片中某句歌词也令我一直记忆犹新:“看不到我的未来,我终于松了口气;因为未来平庸到让人反胃。”

    作者| 松原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前阵子,北京温度骤降还下了雨。在这样的天气里跑去电影资料馆看《冰与雨声》(后改为:冰淇淋与雨声)倒也很衬这个题目。抱着这样的想法,我满怀期待进了场。

    之前,看本片导演松居大悟编剧并执导的《Byplayers》颇感惊艳,也有所耳闻导演前作《安昙春子下落不明》因为较为大胆创新的手法、而收到褒贬不一的各种评价。

    《安昙春子下落不明》

    而今年这部《冰与雨声》则是以74分钟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和打破虚实界限的华丽青春群像主题深深吸引住了我。

    悄悄观察影厅其他观众,我猜或许大家也都是如此吧?资料馆的大厅都没有坐得很满,而观众大多数也很年轻,大家几乎表现得像是来见一个朋友一般。

    松居大悟的才气也确实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导演自己在映后的对谈中所言,《冰与雨声》并不太能够被定义为到底是怎么样的电影,而是处在某种“中间状态”,因其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电影与戏剧,甚至观众与银幕的诸多边界;然而,也正因如此,这部电影才有了自己的迷人之处,也即成为导演本人想要探求的某种真实。

    影片《冰与雨声》展现了热爱戏剧的少年少女为了一次演出努力练习、却在最后被告知演出取消,因而奋起反抗的故事。在这些年轻人的生活里,戏剧是一件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随时都能进入故事,随时都能进入表演状态。

    导演通过画幅的改变,暗示我们什么是在电影中的现实里发生的事,什么是在电影中的戏剧里发生的事。而我们年轻的主人公们就在戏剧和现实中肆意穿梭,串联起既是现实又是戏剧的双重剧情,推动两个不同故事共同发展。此外,还有不经意间就会出现的主人公对着镜头喃喃自语的画面,既是展现内心独白,又像是和观众对话。

    整部电影的氛围相当自由却不至于令人费解,仿佛是一次对自己中学时代的回忆,相当轻快。事实上对我来说,在观影过程中能感受到的是三重时空的同时存在。

    所谓三重时空,一重是我本人所处的现实,一重是电影中主人公们所处的时空,一重是电影中的戏剧时空;三重时空交相呼应,形成奇妙的观影体验。在画幅伸展缩放之间,电影中的少年少女直视镜头喃喃自语之时,现实和虚拟的边界就被淡化了。

    由此更进一步,甚至观众和银幕的边界也是被淡化的。假如当天在电影资料馆坐得足够靠前,那么在电影的最后那个场景中——镜头对准站在舞台上的少年少女们,前景是空无一人的座位,简直会产生此刻就坐在空旷的下北泽小剧场中的错觉,正看着舞台上的这群年轻人——多么微妙的感受!

    电影作品中不缺少一镜到底的经典先例,而在这74分钟之中,导演却很好地利用长镜头发挥了电影的特质,在镜头的停滞和字幕的提示之间完成时空转换。长镜头跟随演员,在演出开始前的狭小公寓中来回游走,或旋转,或停留,以此展现演出开始前不同时段主人公们不同的行为与相异的心境。

    或者说可以这么理解,在演出最终开始之前,主人公们的日常就是不停地重复排练戏剧的各个部分,在每个时间节点导演截取的只是一种“横截面”,但这种“横截面”却能因其相似性而互相连接,然后再用这个长镜头的“容器”将其装载。不得不说,还是挺有想法的。

    而《冰与雨声》中的戏剧特质,除了主人公们突然地进入表演状态之外,也展现于担当配乐的MOROHA中。这个只有两个人的音乐组合,包括了负责说唱部分的Afro和负责吉他的UK,在《冰与雨声》中担任了类似于戏剧中“歌队”的角色。

    自戏剧诞生以来,歌队就在其中担任着叙事和抒情的双重功能,比如提示情节、暗示命运。《冰与雨声》中的MOROHA也是如此,用他们一贯以来那种宣泄似的歌声告白主人公们内心理想受挫的愤懑和不知去向何方的迷茫。

    从片头开始,导演让MOROHA时不时于电影中出现甚至可以与主人公互动,运用他们的歌声在影片情绪浓烈之处加以渲染,Afro的诉说也与主人公们抗争的心境相得益彰。

    电影中加入诸多具有戏剧特质的重要元素,同时又不舍弃电影调度本身在时空转接上的优势,因此在整部《冰与雨声》之中,电影和戏剧的边界也是不甚分明的。因此,在这两个层面上,《冰与雨声》所展现的就是那一种“中间状态”——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也模糊了电影与戏剧。

    然而,电影的感情却是再分明不过了,那种似曾相识的少年心气。因为戏剧是唯一的寄托,所以失去了戏剧就不知道再有什么可以热爱的了,所以不甘心呀,不甘心向往的远方就这么被剥夺了,所以冒着被赶出去、被斥责甚至承担可怕后果的危险,也要溜进剧场,所以就算台下观众席空无一人也要开始表演,因为失去这个就一无所有了。

    松居大悟导演在映后说这是由真实的故事改编而来的,这些孩子是真的因为原定的戏剧表演取消了,才会有这部电影作为替代——而松居大悟本人也在电影中“真实地”扮演了戏剧导演的角色。

    而在真正的现实中,这些演员也正是怀着对戏剧和表演的热爱才会聚到一起——差不多都是高中生的样子,没有事务所甚至没有正式表演的经历,其中一位还是从大阪来到东京下北泽,甚至做好了要是不成功就坐夜班巴士回去的打算。

    也难怪这部电影中的感情会如此真实——这也是虚实之间的又一次互相映衬啊。电影的背景所在地下北泽,是东京新兴的流行文化区域,也以诸多剧场著称。不少著名演员就是在此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首次登台亮相,也是许多热爱戏剧的年轻人寄托梦想的地方。

    忍不住会想在《冰与雨声》背后的下北泽,还会有多少类似的年轻人,怀着相同的少年心气,在此奋力一搏呢?从电影中的青春群像到电影背后,最终又回到电影中,这正是《冰与雨声》构造的“中间状态”的迷人之处。

    不过直到映后,我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都意会错了《冰与雨声》的含义。用松居大悟导演的话说,雨声就好像剧场里的掌声,而“冰”事实上应该被翻译为“冰淇淋”,是把他带回到现实中的事物。将这两种物件并置,正如电影和电影之外的同构,作为题目真是太好了。能在影院体会到这种模糊诸多边界的“中间状态”,也真是太好了。

    本文原标题:被模糊的边界与真实的少年心气——《冰与雨声》及其展现的“中间状态”

    作者| 松原;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投稿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 头像
    欢乐分裂

    出生于1985年的松居大悟是日本影坛近年来颇受人气的新星,他既担纲演员,又足可胜任导演,2016年执导的《安昙春子下落不明》获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提名;2017年在电影版《昼颜》中有过出演,更因执导剧集《Byplayers:如果这6名配角共同生活的话》而备受瞩目(续集同受好评);今年推出的《冰淇淋与雨声》和《你因你是你》也收获了比较两极化的口碑,喜爱者觉得新奇有趣、富有创造力,厌恶者则认为矫情做作、故弄玄虚,而笔者在观看《冰淇淋与雨声》后甚是喜欢,几乎可视作日影近几年难得的惊喜佳作。

    精妙的时空转换

    本片讲述的是一群年轻人排练即将上演的舞台剧的过程,从面试开始,到公演前三周的彩排初期,时间轴以倒计时推进,直至开演前最后一天、最后一小时、最后一分钟……期间,剧团虽遭遇过表演不尽人意、合作不力等困扰,但最大的麻烦是迎来被告知取消演出的晴天霹雳——只因演员们不是大牌明星,缺乏票房号召力,制作方考虑到盈利困难,遂停演。演员们决心冲破阻挠,以自己的方式上台“演出”。

    影片最大亮点是一镜到底,说起一镜到底,影迷们脑海中迅速联想到的,不外是《鸟人》、《维多利亚》、《俄罗斯方舟》、《鱼与猫》、《大空港》,以及缝合较明显的《夺魂锁》。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镜到底在吸睛的同时,也往往流于刻意的匠气,有时甚至为了方便、迎合一个镜头内的调度,甚至不惜牺牲叙事的流畅、构图的合理;而且不少“一镜到底”并非是天然的一个take,而是由各组长镜头联合而成,是谓“伪” 一镜。

    不过,本片的“一镜到底”是「时间」与「空间」的粘合剂与转换器,它将真实的物理时间长度化为空间内的调度,巧妙实现时空过度与转场,无缝对接「现实」与「戏剧」,调度堪称精妙。跨越几个星期的事件,如何在一个镜头内展现时间的流动?影片以出入不同场景空间作为转场的手段,也标注出时间节点,这样既丰富了场域信息,又保持、绵延了人物在单个镜头内的情绪状态。

    观看时仔细分辨是否真正的“一镜”,并未看出任何明显的缝合处,虽说影片只有74分钟,但可以猜测是进行了大量现场训练与调度指导,才能将时间点掐得如此精准,且与剧本的发展完全贴合、恰切。如此老道的手法,于一位青年导演来讲,对影像与镜头的掌控力,对文本的捕捉力,都是相当惊人的。因此,“一镜到底”于本片来讲,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服务于叙事推进的必要因素,唯有才保持时间流动的状态下,观众才能透过被打破的第四堵墙,真正浸入其间,体验到虚实泯灭、现实与戏剧浑然一体的共情。

    梦想照见现实

    影片用改变画幅来作为「现实」与「戏剧」形式上的区分符号,角色言谈内容亦可清楚界定。「戏剧」的文本内外是两个同样悲伤而激愤的故事——戏内是两个女孩与一个男孩因没有出路而丧失生之希望的悲剧,戏外是一群青年无法达成梦想的苦闷呐喊。而在这两重结构之外,是坐在影院中观看这出戏中戏的观众们,无论是与哪一重的戏剧内容有共鸣,都自动化身为第三层的人物,通过观看与被观看,创作的界限显然模糊了。因此,这既是观众与演出者共同的现实延宕,又更像是现代年轻人共有的一出灰暗梦境,梦醒依然没有尽头,没有未来,没有希望,声声的嘶吼与呐喊撕破舞台的帘幕。

    当得知舞台剧被停演,为排练付出诸多心力的演员们决心以自身行动来抗争不公的现实,他们穿越剧院的层层阻碍,终于登上舞台,面对空无一人的观众席,演绎属于自己的戏剧。这一刻,他们既是舞台上的演员,也是现实中的个体,当梦想在前方召唤,青春的勇气与信念燃烧的力量,终于让梦想穿透进现实。

    这种信念在「戏剧」内的呼应是出走的念想,女主身处无爱可诉的环境,致使她冷漠麻木,对母亲和弟弟非常疏远冷淡,当得知唯一的好友离开小镇,她在绝望之中与朋友合伙杀了男友,准备一起逃离。观众无法得知她曾经受过哪些伤害,才变成如今的模样,但MOROHA乐队以说唱的方式作为介入旁白,成为具有全知视野的第三方,我们可以窥见日常生活是怎样逐渐滑入虚无的深渊与无法自救的黑洞。

    说起MOROHA在影片中的表现,也是褒贬不一,不过笔者非常认同这个高度风格化的举措。伴以清澈、嘹亮、激越的吉他声,年轻一代的迷茫与反叛尽显无遗,自省的意识破壳而出,急促的弦声如跳跃的思维,是无可安放的灵魂呐喊。“我们是拥有自我意识的宇宙。”结尾处的陈词动人心魄,拥有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