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阚清子陈若轩倪虹洁刘美含朱嘉琦张磊傅首尔刘名楷谢欣桐王靖尧韩陌
类型:剧情喜剧国产导演:相国强王佳曦陈凌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21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7.3分热度:5 ℃ 时间:2022-05-23 23:01:20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英文名比较切题,Lady Tough,强悍女士,拒绝社会标签一丧到底,率性而为。
刘恋真的是国产电视剧里最丧角色了吧,没有之一,绝对是现在tang平精神的最佳代言人:即使工作室好几个月没有接单也拒绝把版权出卖给大公司、30+却坦然拒绝了多年男友的求婚……
这个让我想起《老友记》的菲比,坚持不把“臭臭猫”(歌)卖给大公司、做自由按摩师来对抗资本主义大潮,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人对抗社会潮流、保留自我的一种方式。
这种丧,让刘恋成为了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昔日好友/合作伙伴觉得她是一个简单得近乎固执的人、前男友觉得她做事不经过脑子、新任室友则被她这种一乍一乎脾气来得快去得快的作风搞得一头雾水……
特立独行的人设是需要强大的气场的,阚清子还年轻,还无法hold住如此强大的气场,但用在这里却刚刚好,这种有点儿“外强中干”的设定恰恰是刘恋这个角色的核心,完全折射出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
在强大的有形无形的社会压力之下,个体的独立追求之路常常显得是这样的力不从心,再坚强的内心,似乎都经受不住长年累月的、来自周围无时无刻的压迫。有时候,邻居或亲戚看似寻常的一句问候“30岁怎么还没有结婚啊”就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刘恋在抵挡什么?
母亲的突然离世、好友/工作伙伴们背叛、男友的求婚都变成了对她咄咄逼人的压力。我们觉得她乖张,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觉得她没有说不的能力,又或者说不配拥有说不的权利,甚至她自己都觉得是这样。
这时我们要清楚认识到生活无形中在我们身上加上的圈套,要勇敢说不,要走出社会加诸于我们身上的限制,释放出塑造生活的强大想象力。
刘恋把重新回到设计公司里上班当作是“失败”,因为她在和创业伙伴分道扬镳后没有继续自己画画的梦想。
其实,易祖竹说得没有错,人要追梦都是很贵的,而且还有现实的生计要维持,我觉得这也不能算是不得已吧,找到一种平衡就好了。
我们常常都是要走极端,要不就永远成为大公司的小螺丝,要不就置之死地而后生完全跳脱出常规朝九晚五的生活,但追求独立本来就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它不是一种生活的静态表现,更像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无论在何种环境之下都朝着既定目标努力的原始生命力。
相比起刘恋,看似懦懦弱弱的易祖竹可能更加懂得这个道理,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她正尝试着建立起一个新的平衡。
婚姻出现问题(暂时未知是啥问题)她并没有马上要离婚,而是先暂时搬出来冷静一下,也并没有一杠子打翻一船人,质疑所有婚姻的本质,她试图在自己的实际生活里寻找出一种新的平衡和解释,毕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相处都独一无二的,不能说一段关系的糟糕收场而对所有关系产生本质性的指责。
如果说刘恋是以tang平来抵抗社会无形压力的手段,易祖竹试图用动态的平衡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林小姐则是用一个更为积极和直接的方式来抵抗社会的偏见。
她妈妈临死前最后一句话骂她一辈子不结婚,是一个不孝顺的假女儿,但她仍然我行我素,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舞池里起舞,只为自己开心,全然不顾其他人的眼光,看到想要与之起舞的男士,也毫不掩饰心中的喜爱,径直走过去一起跳(虽然被对方以尊重现舞伴为由婉拒了)。
正如她所说的,人生除了自己,都是配角。别人的眼光再狠,终究也只是你人生的一个过场,要真正面对人生的,还是你自己。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就很难活得好。
人生有太多不可预测性了,结婚生子就能保证不孤独终老了吗?正如萧伯纳说得多好,该结婚就结婚,该单身就去单身,反正最后都是会后悔的(最后一句话见人见智哈)。
率性而活吧~
虽然说目前三个主要角色(刘恋、易祖竹和林小姐)都是女性,但《突如其来的假期》却也没有很强烈的女性倾向,因为无论是tang平的刘恋、还是坚持单身的林小姐,又或者是逃避婚姻的易祖竹,所面临的问题其实都带有普遍性而不仅仅是女性问题。
尤其是第一集都特别明确的主题,第2集是生活动力、第3集深入挖掘孤独的本质、第4集质问着生活的目标是什么,第一集都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带着观众探讨一个又一个看似寻常却又意义非常深远的现代生活困境。
尤其是每一集开局的“榴莲小戏场”,超级有梗,刘恋被曾祖父灵魂拷问三连击:成家没有?有男朋友没有?工资够不够?
哪个社畜听了不心肌梗塞啊……
《突如其来的假期》绝对是这个暑期档的一股清流,早看早爽~~
整部剧一共12集,每一集在故事开始之前都用一个脑内小剧场来引出本集的主题,用12个故事片段解释了女主刘恋(“榴莲”)30岁前的故事,很多情节都坠着沉甸甸的情感包袱,有些片段用记忆闪回的方式讲述了小时候她与母亲的过往,用这种回溯的方式解释了榴莲一些看似奇奇怪怪所作所为的动机和原因。
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有点英美剧的感觉,但跟英美剧又并非完全相似,还蛮新颖有趣的。
看到失去母亲后“榴莲”的各种看似奇奇怪怪的行为,母亲死亡的ptsd看起来非常严重,忽然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美国电影《涉足荒野》,律政俏佳人的女主瑞茜·威瑟斯彭主演,她正是凭着在这部电影中的出色表演拿下了奥斯卡影后。跟刘恋一样,母亲死后,作家谢莉尔·斯瑞德的生活陷入了一团糟,婚姻触礁,她失去了老公,更可怕的是她陷入毒品和滥交的漩涡中无法自拔,生活失去了希望和快乐,沉迷于种种痛苦之中,然而内心深处最难过的苦楚却无从发泄,只能一直压抑在心里,之后她故足勇气,背上行囊孤身踏上了太平洋山脊的长途远足之路,在漫长的孤身跋涉中她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过往生活,最后在肉体的磨练和痛苦中放下了往日的沉重苦痛,得到了解脱,重新开始了新生活。
虽然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大洋彼岸,国度不同,种族不同,但女主在母亲的遽然离世之后,内心无力接受母亲离世的悲惨事实,但又无法排解、无处排解的经历又何其相似。虽然她们的生活表面上似乎无事发生,内心却变得极度的脆弱和无助,只要蝴蝶轻轻煽动一下翅膀就可以在内心掀起一阵可怕的狂风巨浪。原本风平浪静的人生失去了常态,女主不得不面对自己从此要孤身生活的现实,失去至亲之后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和无力感,透过镜头逐渐弥漫开来,无需言语就能让人感同身受。
人有生老病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随着年龄增大,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亲人逐渐变老、会病会死的事实,失去总让人容易伤心感怀。而人一旦切身体会过失去的苦痛,就不会再问他人为什么也会痛,无力抗拒失去只好努力地紧紧抓住当下,感受生活中的点点善意与美好,继而试图在某种不可能会得到的答案中寻求安慰,寻求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孤独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榴莲尤甚。
因为从小没有父亲,榴莲一直都以为自己是个试管婴儿。也因为这个独特的身份,她的经历也与其它小朋友很不一样。从幼儿园起,她就一直都被同年级的孩子们嘲笑和排斥,常常被嘲笑为新闻媒体上那只著名的克隆羊“多莉”,与小朋友们一起出演话剧,她也只能分配到出演没有台词的小羊,但母亲告诉她“你是试管婴儿,你比他们都高级!”。她绘画创作的画风是她内心孤独的写照,她的艺术就是她本人内心的映射,可是与众不同的抽象绘画风格却让她在课外班学习画画时被指导老师嫌弃,幸好母亲找到老师为她鸣不平。一直以来,母亲一直都是她的守护者。
从小到大,她因为自己不合群的身份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泪,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她无法找到自己的同类。
就连曾经相恋八年的大学同学男友,也已经在半年前分手了,母亲死去后整整三天,她都没有人可以一起分担这个悲伤的消息。踌躇着,她捧着母亲骨灰盒去找早已分手的前男友,却无意中发现大学最好闺蜜、曾约定好一起结婚的朋友婚礼却都没有邀请她参加。榴莲在前闺蜜婚礼上的诸多失态行为,看起来很奇怪,似乎很不合理,但这并不只是她一时的情绪失控,而是因为长久以来的孤独、友谊的背叛以及突如其来的悲伤忽然交织在一起,呼啸着席卷而来,汇聚在一起爆发的结果。
家里处处都是母亲生活过的痕迹,榴莲急于从悲伤的泥沼中爬出来,醉酒之后她把母亲的骨灰埋在了母亲生前最喜欢的茶花树下,然后手脚麻利地把母亲的东西该扔的扔,该归置的归置,迅速地全都给收拾好了,并飞快地在网上把母亲的房间给出租了,因为她需要新鲜的空气、陌生的人来置换掉往日的旧生活,她不想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生活在到处充满母亲影子的家里,以免睹物思情,她想要往前走,去寻找新的生活。
电视上播出的一则试管婴儿的新闻,让榴莲回忆起了从小母亲曾欺骗她自己是试管婴儿的事情。小时候为了查明自己是否真的是试管婴儿的真相,她做过很多仔细的调查,最后终于了解到在我国做试管婴儿,必须拥有结婚证、生育证、身份证这三个证件,三证齐全之后医院才会给安排试管婴儿的手术,而母亲一直未婚,所以她是试管婴儿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谎言。她有亲生父亲,只是一直以来不知何故,母亲都向她刻意隐瞒了父亲的存在。
多年来,她为母亲不肯告诉她父亲的事情而耿耿于怀,隐瞒亲生父亲这件事也一直是母女俩解不开的心结。大概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缺憾,因为缺憾本身就是一种完美的想象,在她的想象中她的父亲能够理解她,懂她,所以她一直都在默默地给父亲写电子邮件,把自己的心事向父亲诵读,那个遥远的、从未谋面的父亲成为了她生活中的倾诉对象,成为了她所有人生秘密的超级大树洞。
直到有一天,无意中从姥爷口中得知了父亲从她生活中消失的真正秘密,她才后知后觉地恍然大悟,母亲不告诉父亲的事情并不是为了要欺骗她,因为这种刻意的隐瞒从一开始就都是为了保护她,保护她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保护她作为孩童的纯真世界,保护她可以不被这个世界的残酷真相所伤害。因为母亲一直以来的保护,也因为对残酷现实的茫然无知,她反而拥有了更幸福一点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在知道关于父亲真相的那一刻,她终于理解了母亲从小对自己刻意隐瞒的意义所在,理解了母亲长久以来的良苦用心。
没有父亲是她的人生变得孤独的最初重要原因,然而在面对陌生富豪的死亡时,她终于有机会说出了心中一直想对父亲说的话。
人生仍在继续,她的孤独也仍在继续,因为孤独是她一辈子不得不继续的修行。
逃避可耻却有用
在榴莲的某个脑内小剧场里,她曾高声喊道,“为了爱,为了理想,奉献自己的人生吧!”
然而现实生活中,她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逃避者。
1)逃避感情,不敢建立亲密关系
即使跟曾相恋八年的男友宁远分手后,榴莲一直依赖他,有什么事情总喜欢去找他,舍不得放不下,却又没有办法更进一步。
因为自身过于独特的成长经历,从小没有父亲的照顾,只由单身未婚的母亲独自抚养长大,她内心深处很难与他人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于是在相恋多年的宁远求婚时,她没有欣喜答应,反而出人意表地选择了转身逃避,不仅如此,她也无法好好向宁远清楚地描述自己对他的感情,以及自己为何如此行事的真正原因。
2)失去著名作品的版权之后,逃避这一切而躲在设计公司里消磨时光,无法再度出发创作自己的作品。
因为对事业规划的理念不同,加之金钱上的沉重压力,她跟同窗好友兼工作室创业伙伴曼迪对于事业的发展前景出现了分歧,因为曼迪为了钱而把版权出卖的事情,两人就此决裂,并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失去自己作品版权后的榴莲,既没有锐意进取地开创新的产品,也没有策划新的作品线,更不会撕破脸皮去跟曼迪抢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作品版权,她只是置之不理,任由她辛苦创作出来的作品被他人蹂躏,她一直在逃避因为朋友背叛和失去作品受伤的难过。
但也是在这日复一日的逃避中,她慢慢地学会了去了解自己,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在看似毫无进步的琐碎生活中她已经日渐一日地逐渐成长起来,变得益发成熟了,也开始变得更加理智和冷静,也足够成熟到敢于去直面自己的惨淡人生,最终与过去的一切和解,开始了新的生活。
是啊,在受伤最严重的时候选择逃避,其实等于给身上撕裂的伤口止血养伤,待到时光流逝,伤口慢慢愈合,身体才有希望变得健康起来。
谁又能说逃避没有用呢?
连续看了几个好评推送才找了这部剧来看。说实话感觉并不值得。
可以感受到编剧想做一部在国产剧中形式比较“新”的剧,在其中看到了很多剧的影子,包括但不限于《俗女养成记》(第一集大闹朋友婚礼、辞职/放假、每一集有童年part)《凪的新生活》(女主的年龄设定、开始一段不工作的新生活、交了一个新朋友)甚至是最近的《大豆田永久子和她的三个前夫》。
每一集都想加入一些对社会现象的讨论(比如女孩子要不要穿短裙,女生能不能主动,以及女二的婚姻问题等等),可现实是常常感觉自己还没有看到什么情节,主角们就开始发表演讲了。像是没有感情的台词机器。为了讨论而讨论,没有足够的剧情依托,所有的观点只能流于表面。
而主角台词的深度也并不能够支撑编剧试图去讨论的话题,试问现在还会有人直白地说“你穿这么短容易被欺负”(并且没有上下文)吗?至少这不是会喜欢这部剧的观众停留的水平。
也知道编剧想要使每一集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可实际上收效甚微,看完了也不知道这集讲了什么,只能从每集最后一个镜头,也就是女主给爸爸写信知道,哦,这集结束了。这也导致最后这个写信环节(总结本集中心思想)的设置徒有其表。
其中快速的片段式的剪辑让整部剧有种情景剧的观感(可以理解或许是为了让节奏更快,亦或迎合现在的短视频式拍摄手法),观众实际上很难从零碎的剧情中感受到连贯的主旨和情绪的力量。(另外前面提到主角们的观点输出,也常常是零碎又和最后的总结毫无关联,也增加了割裂感。)
相比较同样这么设计的日剧韩剧,每集承载的内容量足够多,让你觉得一集之内发生了好多事情,且有头有尾,有血有肉,这时候片头/尾的独白才对观众起效。
更重要的是,整部剧的主题,也就是所谓“突如其来的假期”,它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女主和妈妈的关系吗?是女主对自我、对人生的认知吗?是女主如何面对未来的人生吗?至少到目前,我没有看出来。仿佛接受了一堆似有而无的想法输出,但就是不知道它要说什么。
另外,部分细节的设置略显漂浮。比如女主在路边看到的沙发,这个日剧中常用的梗,换到中国就有些水土不服。在中国,你会在路边看到别人扔掉的沙发就直接躺上去甚至想要搬回家吗?两个女生会在半夜坐在被人扔在路边的沙发上喝酒聊天吗?这个点借鉴的太明显,很让人遗憾。
只能说,除了“努力想要做好”的编剧之外,能给剧加分的,还是服化道和主角生动的演技(排除个别人)。不如把它当做一部看着开心的情景喜剧。
《老友记》里,Rachel过30岁生日吹蜡烛时说,“I am 29, again”。第二年,31岁生日,她又说,“I am 29, again and again”。
三十岁,明明是万物盛开的年纪,却成为时下令人避之不及的话题。
我们之所以逃避谈论年龄,尤其是对30岁感到焦虑和恐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社会舆论场中始终弥漫着的“三十岁恐怖”。生产、散播这种恐怖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身边每天要去面对的多数人。是资本家说超过30岁的女员工不再值钱,是奸商说30岁再不护肤就变黄脸婆,是父母说30岁还不结婚你就嫁不出去了……这些带有深深恶意和陈腐观念的煽动与妄度,给30岁的女性身上贴满了偏颇、狭隘的标签,让女性越来越无法勇敢的说出“我今年30了”。
身体焦虑、年龄焦虑、容貌焦虑,随着这些负面能量不断被人利用和放大,也让近年来的泛娱乐市场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扎根“大龄女性”的作品。而在看过某些作品后你会发现,许多创作者对于30+女性成功、幸福的定义,仍然停滞在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爱情得意、跻身上流,而他们过于强调30岁这一门槛的刻意,和那副“30岁女性理应怎样怎样”的说教嘴脸,与社会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又有什么差别呢?
稳定的恋情、家庭、事业或者孩子至少得拥有一样,如果没有,那便是失败的30岁吗?那便是不值一提的人生吗?《突如其来的假期》仿佛给了我们另外一种解答——年龄只不过是一个数字,它不存在任何标签和定义,一个女人要在什么时候活成什么样子,是由她自己决定的。就比如说,在消费主义和成功学的鼓吹下,我们都被灌输“跌倒不要紧,爬起来继续拼”。而本剧持有的观点则截然不同,它会告诉你“跌倒了不必马上爬起来,躺平享受当下也很好”。
本剧的故事便是从女主人公榴莲的一次重大“跌倒”开始——她在30岁这年失去了自己的妈妈。在常人看来,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开篇,但榴莲非但没有失魂落魄、一蹶不振,还决定给自己放一个大假,将人生按下0.5倍速键,去好好梳理接下来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当然,这并不代表榴莲是个冷血的人。她不是不伤心,只是选择将痛苦藏起来,让自我疗愈的过程变得慢一点。我想这是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毕竟生活怎么过不是过,一时半会儿的躺平对于一辈子来说很短很短,与其对自己苦苦相逼、百般折磨,还不如暂且放下,把一切交给时间去处理。
其实普通人的人生哪个不苦,我们都和榴莲一样,从出生开始就要不断的追赶别人,被各种遥不可及的远大目标牵着鼻子走,被按头灌输不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被教唆跌倒了就要马上爬起来继续拼继续埋头苦战。但就像傅首尔饰演的林小姐在里面说的,“想单身就单身,想结婚就结婚,反正最后都会后悔”。人生不止有勇往直前一种活法,想做什么就去做,想停下来就歇一会儿,面对着生活中那些我们始终无法逾越的高山,有些人选择硬着头皮死磕,也有人干脆放过自己,停下来,慢慢的走,去感受山脚的雨和风。
也许当有一天风吹平了山峰的棱角,雨浇平了崎岖的山路,我们就能轻松跨过去了也不一定。
榴莲的30岁在大多数人看来一定是失败的。妈妈去世,爸爸不知道是谁,无婚无子,朋友背叛,工作也只是普普通通的插画师,虽然这样的生活说不上灾难,但也堪称是家庭不和睦、事业无成、爱情不得意的典范。
但正是这样一个将生活过得一地鸡毛的普通女孩,却让很多人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毕竟,金字塔尖容量实在有限,能真的成为精英、白领、上流成功人士的只是区区少数,大部分人都只能以平淡无奇的身份过着朝九晚六、粗茶淡饭的生活。在精英崇拜如邪教般火热的当下,我们都看过了太多的“别人的生活”,却很少能在影视作品里找到自己。正因如此,我们才会被榴莲的潇洒和率真所感染、所打动。因为她要面对的以及她正在经历的,恰恰也是困扰着我们的那些烦恼和细碎,而她的那些喃喃自语和小情绪,也总能一针见血的戳中我们心底的小秘密。
当然了,尽管不顺遂、不如意,但这样的打击并没有把榴莲变成一个谨慎、卑微的人。相反的是,她拥有着“女超人”一般刚硬的性格——聪明、叛逆、自我、心直口快,甘愿为朋友挺身而出,还经常怼到身边人哑口无言。这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颇有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架势。
年龄和性别,这些对榴莲来说都只是似有或无的符号,30岁又怎样,不结婚不生孩子又怎样,她能在社会的重重制约和规则中活出本我的样子,就已经赢了很多人。即便是现成的恋爱摆在面前,她也没有将就,大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爱情,不被传统的教条所束缚,可以说榴莲活出了新时代女性应该有的姿态。
从榴莲身上,我们既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又能看到那个想成为的自己,明明过得算不上好,却依然活得潇洒倔强帅气,依然敢与世俗硬刚,我想这就是大家都会喜欢上她的原因吧。
除了女主人设新颖、鲜活之外,《突如其来的假期》在篇幅和表现形式上也极具实验性,展现出了新时代网剧应有的风貌。
本剧总共12集,每集30分钟的长度更接近欧美剧和日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是短篇幅、大女主题材的《伦敦生活》和《东京女子图鉴》,与动辄5、60集的国产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至少对我来说,让我完整看完一部60集的连续剧是非常难的,但一口气看完这部却毫无压力。这也恰好与主创团队制作该剧的初心一致——他们并不想打造出一部量贩焦虑的作品,而是想给人一个解压、释放的出口,所以无论从剧情基调还是篇幅上来看,它都绝不会给观众造成负担感。正如片名所言。这不仅是榴莲的一场假期,也是属于观众的放松时刻。
在表现形式上,该剧采用了非常新颖的三段式结构,即开头的颅内小剧场+正片+结尾给父亲的信。颅内小剧场可以说是每集的点睛之笔,和最近大火的《短剧开始了》有几分神似,不但拍摄手法足够先锋,还涉及到了未婚女性妇科遭遇、性别表演、独身女性、职场女性欺凌等尖锐的社会性话题,兼具大脑洞和现实的体察,足以让拥有相同遭遇的女性观众心生戚戚。
另外,精彩的片头小剧场不但每一段都可以拿出来独立成片,也和接下来的正片形成前后互文,构建出从开头提出问题,到正片主角遇到问题,再到最后和观众一起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连锁链条。
最后说说正片部分。本剧使用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叙事形式,回忆部分主要是由榴莲从小到大和妈妈的相处片段组成,现实部分则是讲榴莲与山竹的友情以及她与前男友的感情线。
其中最有看头的当属回忆部分。虽然平时看起来百毒不侵,但只有陷入回忆时榴莲才会流露出自己柔软的一面。其中最为动人的一幕是她抱着险些遗失的disco闪光球痛哭的场景,这一个充满回忆的物件,在别人眼里只不过是可以扔掉的垃圾,却让她一下子就破防了。可以明显的看出,榴莲性格的形成深受母亲影响,母亲在学校为她解围的一场戏,和后面她为山竹挺身而出的段落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对照,而榴莲也逐渐过上了像母亲一样自由、独立、享受当下的人生。
在本剧中倪虹洁所扮演的母亲角色也非常出彩,她终于不再是一般女性题材剧集中那个只会催婚、只会给女儿找麻烦的工具人,而是一个有鲜明个性,对剧情走向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第二女主”。
总之这部剧的风格非常独特,独特到很难用言语去定义。它既有极为写实、取材于编剧真实经验的生活流部分,也有妙趣横生、大胆夸张的悬浮部分,制作团队在两者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让它在不会显得失真的前提下,又足够drama。
最后想说,我尤其喜欢两位女性角色的名字,榴莲和山竹,谐音是留恋和删除,榴莲对母亲的留恋和山竹对过去的删除,共同组成了这部剧的主线。而如何在留恋和删除之间做到取舍和包容,也是我们30岁,甚至一生都需要学会的课题。
在创作《突如其来的假期》(Lady Tough)的一长段时间里,我都感觉自己跟榴莲是生活在一起的,有时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办,心里的声音会冒出来:“如果是榴莲,她会怎么做?”;有时侯想做的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去做,心里的声音会说:“哈哈!榴莲看不起你!”。这是我多年来写剧本第一次有的感受,榴莲几乎跟我形影不离,更多时候是我想成为她的样子。
时间回到2019年的夏天,我跟陈凌在成都的咖啡馆见了一面。那时30岁的我俩所面临的,无论是生活现状还是创作环境都非常不尽如人意。我们聊起各自喜欢的英美短剧很激动,同时也为没有这样的国产剧而感到遗憾,当时的我们迫切地感受到有话要说,于是决定行动起来,去改变现状,弥补此类短剧在市场上的空缺。
回想自己在二十几岁到三十岁的阶段,我一直有种在这个社会找不到自己位置的格格不入感,我非常渴望跟世界建立连接,但没有方法。像一个新拳手,学了很多年仍然出不了拳。我不想妥协去选一条既定轨道,也明白不用去过约定俗成的这几种模板人生,但自己的路要怎么走并不清晰,在得不到普世价值的认同下,只能不断去试错、撞墙又不断给自己打气。我相信这段感受在很多人的不同人生阶段都曾有过。
在这样的原始创作冲动下,我们想到了以一个不愿循规蹈矩、不按常理出牌的30岁女性为“发动机”去驱动整个故事。榴莲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在正常运行的世界里,发现“无意义”但有趣的事情的人。她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但不甘现状,有时纯粹中带着笨拙。像大多数平凡人一样,她也迷茫也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但仍坚持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打破生活中的条条框框,去凿穿那面“墙”。在结构上通过双线叙事,一条不断穿插的与母亲的回忆线去展现榴莲为什么是榴莲,另一条是榴莲当下的生活线带着观众一起进入她“不寻常的假期”。两条线构建出一个完全属于榴莲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独特的,跟完全现实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但又有着无限的勾连与共鸣。结合本剧的主题,我们创造了一个词语——她扶女孩,是tough girl的谐音。【她扶女孩】是榴莲的插画作品,也是本剧的精神,意为Life is tough, I’m tougher(生活不易,但我更坚强)。
尽管现在的女性话题剧层出不穷,但仍然很少能看到女性多层次的丰富情感和性格,所以我们在塑造榴莲这个人物时,不仅贡献了隐性的自己,也投入了一些朋友的影子。首先将她当成一个人来写,其次才是一个女人,可爱与毒舌、脆弱与坚韧、无畏与怯懦完全可以同时存在在一个人身上。榴莲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不仅没有开挂的人生,还有无限烦恼,但她始终没有妥协,被生活调侃了就调侃回去,坚硬的外壳下是热爱生活的真心。或许这就是榴莲存在的最大意义,她让我们觉得没那么孤独。榴莲的性格中也带着一些尖锐和攻击性的特质,这点曾被质疑这个角色不讨喜。但那时我们已经将榴莲想得很清晰了,并没有做妥协和调整,希望能打破女性角色在影视剧里的刻板印象。我始终相信,只要这个人物足够鲜活有趣,就能让大家进入到她的世界去感受其喜怒哀乐,观众会渐渐理解她喜欢她,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讨喜。我们的创作观也一直是不要去迎合、预设观众,因为观众永远会给我们惊喜。
在构思之初,我们就已经确定了要做的是一部幽默思辨反鸡汤的生活小品,人物状态松弛、轻松有趣不贩卖焦虑,让大家在辛苦的工作学习之余,能看上一两集当做生活的调剂,看完之后不是一笑而过,是不是还能再思考点什么?这样的诉求让我们确信总共12集,一集25分钟(不含片头片尾)是最适合这个故事的体量。既不会像10分钟一集的短剧蜻蜓点水,又不会像传统剧集般冗长,我们希望呈现出来是一部快节奏、有电影叙事、没有注水台词、不会倍速播放的作品。事实上这种短剧模式在欧美已经非常成熟了,但国内的影视市场对它的接受度还是很低,面临着种种困境。有幸我们的出品方万年影业在整个开发和制作的过程中,顶住了各方压力没有让我们去加长篇幅,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带着推动市场进步的心,它才能以最初的样式跟大家见面。
在《突如其来的假期》上线后,我看到一些评论说这是翻拍、碰瓷《伦敦生活》,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伦敦生活》是我非常喜爱的英剧,要说创作是否受其影响是有的,我们在创作期间拉了几部有代表性的英美短剧去研究它们的叙事,但无意碰瓷,完全照搬欧美的短剧模式并不适合国内市场。这是一部生长在中国的原创作品,其中很多情节来源于我和陈凌真实的生活经历,我们有自己的语境、思考和表达,在剧作结构上也做了些风格化的尝试,比如每集的结构是开篇小剧场+正片+片尾抒情段落。小剧场架空于现实生活之上,大部分为榴莲潜意识里的想法,独立于主情节之外,但又跟每集的主题息息相关,它比正片的风格夸张荒诞,希望能有一些好玩儿的内容让观众在进入正片前迅速热身。正片里每一集的主题我们都结合了当下青年(也不仅限于青年)的生活现状和所关心的问题,经过了反复的思考和筛选,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最大程度地去靠近生活本身。结尾榴莲给想象中的父亲写Email的段落是整集最温情的时刻,起到了树洞的作用,能帮助观众走进榴莲的内心以及输出一些本剧的价值观。
上线的那天晚上,我蹲在电视前刷着弹幕和评论,回溯这两年创作与制作过程中的种种不易,想起我们的制片人林锡淙老师在看完剧本初稿后的一个深夜,跟我说好剧本总是能让人找到做影视的初心和动力。或许就是这份动力,让我们不论是在故事架构、叙事手法,还是音乐、剪辑、服装、造型上都在做新的尝试。作品有遗憾也有不足,我们期待接下来能跟大家多多交流不断总结经验。
如果榴莲的人生态度能在充斥着焦虑的后疫情时代,给大家送去一丝安抚,我们也就没有白忙一场,毕竟——摔倒了没什么,先躺会儿,再出发!
小巷人家
外科风云
永夜星河
火线三兄弟
陈情令
一起长大的约定
20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
播放指数:14011℃
英文名比较切题,Lady Tough,强悍女士,拒绝社会标签一丧到底,率性而为。
刘恋真的是国产电视剧里最丧角色了吧,没有之一,绝对是现在tang平精神的最佳代言人:即使工作室好几个月没有接单也拒绝把版权出卖给大公司、30+却坦然拒绝了多年男友的求婚……
这个让我想起《老友记》的菲比,坚持不把“臭臭猫”(歌)卖给大公司、做自由按摩师来对抗资本主义大潮,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个人对抗社会潮流、保留自我的一种方式。
这种丧,让刘恋成为了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昔日好友/合作伙伴觉得她是一个简单得近乎固执的人、前男友觉得她做事不经过脑子、新任室友则被她这种一乍一乎脾气来得快去得快的作风搞得一头雾水……
特立独行的人设是需要强大的气场的,阚清子还年轻,还无法hold住如此强大的气场,但用在这里却刚刚好,这种有点儿“外强中干”的设定恰恰是刘恋这个角色的核心,完全折射出个体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关系。
在强大的有形无形的社会压力之下,个体的独立追求之路常常显得是这样的力不从心,再坚强的内心,似乎都经受不住长年累月的、来自周围无时无刻的压迫。有时候,邻居或亲戚看似寻常的一句问候“30岁怎么还没有结婚啊”就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刘恋在抵挡什么?
母亲的突然离世、好友/工作伙伴们背叛、男友的求婚都变成了对她咄咄逼人的压力。我们觉得她乖张,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觉得她没有说不的能力,又或者说不配拥有说不的权利,甚至她自己都觉得是这样。
这时我们要清楚认识到生活无形中在我们身上加上的圈套,要勇敢说不,要走出社会加诸于我们身上的限制,释放出塑造生活的强大想象力。
刘恋把重新回到设计公司里上班当作是“失败”,因为她在和创业伙伴分道扬镳后没有继续自己画画的梦想。
其实,易祖竹说得没有错,人要追梦都是很贵的,而且还有现实的生计要维持,我觉得这也不能算是不得已吧,找到一种平衡就好了。
我们常常都是要走极端,要不就永远成为大公司的小螺丝,要不就置之死地而后生完全跳脱出常规朝九晚五的生活,但追求独立本来就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它不是一种生活的静态表现,更像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无论在何种环境之下都朝着既定目标努力的原始生命力。
相比起刘恋,看似懦懦弱弱的易祖竹可能更加懂得这个道理,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她正尝试着建立起一个新的平衡。
婚姻出现问题(暂时未知是啥问题)她并没有马上要离婚,而是先暂时搬出来冷静一下,也并没有一杠子打翻一船人,质疑所有婚姻的本质,她试图在自己的实际生活里寻找出一种新的平衡和解释,毕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相处都独一无二的,不能说一段关系的糟糕收场而对所有关系产生本质性的指责。
如果说刘恋是以tang平来抵抗社会无形压力的手段,易祖竹试图用动态的平衡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林小姐则是用一个更为积极和直接的方式来抵抗社会的偏见。
她妈妈临死前最后一句话骂她一辈子不结婚,是一个不孝顺的假女儿,但她仍然我行我素,她可以随心所欲地在舞池里起舞,只为自己开心,全然不顾其他人的眼光,看到想要与之起舞的男士,也毫不掩饰心中的喜爱,径直走过去一起跳(虽然被对方以尊重现舞伴为由婉拒了)。
正如她所说的,人生除了自己,都是配角。别人的眼光再狠,终究也只是你人生的一个过场,要真正面对人生的,还是你自己。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就很难活得好。
人生有太多不可预测性了,结婚生子就能保证不孤独终老了吗?正如萧伯纳说得多好,该结婚就结婚,该单身就去单身,反正最后都是会后悔的(最后一句话见人见智哈)。
率性而活吧~
虽然说目前三个主要角色(刘恋、易祖竹和林小姐)都是女性,但《突如其来的假期》却也没有很强烈的女性倾向,因为无论是tang平的刘恋、还是坚持单身的林小姐,又或者是逃避婚姻的易祖竹,所面临的问题其实都带有普遍性而不仅仅是女性问题。
尤其是第一集都特别明确的主题,第2集是生活动力、第3集深入挖掘孤独的本质、第4集质问着生活的目标是什么,第一集都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带着观众探讨一个又一个看似寻常却又意义非常深远的现代生活困境。
尤其是每一集开局的“榴莲小戏场”,超级有梗,刘恋被曾祖父灵魂拷问三连击:成家没有?有男朋友没有?工资够不够?
哪个社畜听了不心肌梗塞啊……
《突如其来的假期》绝对是这个暑期档的一股清流,早看早爽~~
整部剧一共12集,每一集在故事开始之前都用一个脑内小剧场来引出本集的主题,用12个故事片段解释了女主刘恋(“榴莲”)30岁前的故事,很多情节都坠着沉甸甸的情感包袱,有些片段用记忆闪回的方式讲述了小时候她与母亲的过往,用这种回溯的方式解释了榴莲一些看似奇奇怪怪所作所为的动机和原因。
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有点英美剧的感觉,但跟英美剧又并非完全相似,还蛮新颖有趣的。
看到失去母亲后“榴莲”的各种看似奇奇怪怪的行为,母亲死亡的ptsd看起来非常严重,忽然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部美国电影《涉足荒野》,律政俏佳人的女主瑞茜·威瑟斯彭主演,她正是凭着在这部电影中的出色表演拿下了奥斯卡影后。跟刘恋一样,母亲死后,作家谢莉尔·斯瑞德的生活陷入了一团糟,婚姻触礁,她失去了老公,更可怕的是她陷入毒品和滥交的漩涡中无法自拔,生活失去了希望和快乐,沉迷于种种痛苦之中,然而内心深处最难过的苦楚却无从发泄,只能一直压抑在心里,之后她故足勇气,背上行囊孤身踏上了太平洋山脊的长途远足之路,在漫长的孤身跋涉中她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过往生活,最后在肉体的磨练和痛苦中放下了往日的沉重苦痛,得到了解脱,重新开始了新生活。
虽然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大洋彼岸,国度不同,种族不同,但女主在母亲的遽然离世之后,内心无力接受母亲离世的悲惨事实,但又无法排解、无处排解的经历又何其相似。虽然她们的生活表面上似乎无事发生,内心却变得极度的脆弱和无助,只要蝴蝶轻轻煽动一下翅膀就可以在内心掀起一阵可怕的狂风巨浪。原本风平浪静的人生失去了常态,女主不得不面对自己从此要孤身生活的现实,失去至亲之后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和无力感,透过镜头逐渐弥漫开来,无需言语就能让人感同身受。
人有生老病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随着年龄增大,每个人都不得不接受亲人逐渐变老、会病会死的事实,失去总让人容易伤心感怀。而人一旦切身体会过失去的苦痛,就不会再问他人为什么也会痛,无力抗拒失去只好努力地紧紧抓住当下,感受生活中的点点善意与美好,继而试图在某种不可能会得到的答案中寻求安慰,寻求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孤独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榴莲尤甚。
因为从小没有父亲,榴莲一直都以为自己是个试管婴儿。也因为这个独特的身份,她的经历也与其它小朋友很不一样。从幼儿园起,她就一直都被同年级的孩子们嘲笑和排斥,常常被嘲笑为新闻媒体上那只著名的克隆羊“多莉”,与小朋友们一起出演话剧,她也只能分配到出演没有台词的小羊,但母亲告诉她“你是试管婴儿,你比他们都高级!”。她绘画创作的画风是她内心孤独的写照,她的艺术就是她本人内心的映射,可是与众不同的抽象绘画风格却让她在课外班学习画画时被指导老师嫌弃,幸好母亲找到老师为她鸣不平。一直以来,母亲一直都是她的守护者。
从小到大,她因为自己不合群的身份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泪,只有她自己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她无法找到自己的同类。
就连曾经相恋八年的大学同学男友,也已经在半年前分手了,母亲死去后整整三天,她都没有人可以一起分担这个悲伤的消息。踌躇着,她捧着母亲骨灰盒去找早已分手的前男友,却无意中发现大学最好闺蜜、曾约定好一起结婚的朋友婚礼却都没有邀请她参加。榴莲在前闺蜜婚礼上的诸多失态行为,看起来很奇怪,似乎很不合理,但这并不只是她一时的情绪失控,而是因为长久以来的孤独、友谊的背叛以及突如其来的悲伤忽然交织在一起,呼啸着席卷而来,汇聚在一起爆发的结果。
家里处处都是母亲生活过的痕迹,榴莲急于从悲伤的泥沼中爬出来,醉酒之后她把母亲的骨灰埋在了母亲生前最喜欢的茶花树下,然后手脚麻利地把母亲的东西该扔的扔,该归置的归置,迅速地全都给收拾好了,并飞快地在网上把母亲的房间给出租了,因为她需要新鲜的空气、陌生的人来置换掉往日的旧生活,她不想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生活在到处充满母亲影子的家里,以免睹物思情,她想要往前走,去寻找新的生活。
电视上播出的一则试管婴儿的新闻,让榴莲回忆起了从小母亲曾欺骗她自己是试管婴儿的事情。小时候为了查明自己是否真的是试管婴儿的真相,她做过很多仔细的调查,最后终于了解到在我国做试管婴儿,必须拥有结婚证、生育证、身份证这三个证件,三证齐全之后医院才会给安排试管婴儿的手术,而母亲一直未婚,所以她是试管婴儿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谎言。她有亲生父亲,只是一直以来不知何故,母亲都向她刻意隐瞒了父亲的存在。
多年来,她为母亲不肯告诉她父亲的事情而耿耿于怀,隐瞒亲生父亲这件事也一直是母女俩解不开的心结。大概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缺憾,因为缺憾本身就是一种完美的想象,在她的想象中她的父亲能够理解她,懂她,所以她一直都在默默地给父亲写电子邮件,把自己的心事向父亲诵读,那个遥远的、从未谋面的父亲成为了她生活中的倾诉对象,成为了她所有人生秘密的超级大树洞。
直到有一天,无意中从姥爷口中得知了父亲从她生活中消失的真正秘密,她才后知后觉地恍然大悟,母亲不告诉父亲的事情并不是为了要欺骗她,因为这种刻意的隐瞒从一开始就都是为了保护她,保护她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保护她作为孩童的纯真世界,保护她可以不被这个世界的残酷真相所伤害。因为母亲一直以来的保护,也因为对残酷现实的茫然无知,她反而拥有了更幸福一点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在知道关于父亲真相的那一刻,她终于理解了母亲从小对自己刻意隐瞒的意义所在,理解了母亲长久以来的良苦用心。
没有父亲是她的人生变得孤独的最初重要原因,然而在面对陌生富豪的死亡时,她终于有机会说出了心中一直想对父亲说的话。
人生仍在继续,她的孤独也仍在继续,因为孤独是她一辈子不得不继续的修行。
逃避可耻却有用
在榴莲的某个脑内小剧场里,她曾高声喊道,“为了爱,为了理想,奉献自己的人生吧!”
然而现实生活中,她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逃避者。
1)逃避感情,不敢建立亲密关系
即使跟曾相恋八年的男友宁远分手后,榴莲一直依赖他,有什么事情总喜欢去找他,舍不得放不下,却又没有办法更进一步。
因为自身过于独特的成长经历,从小没有父亲的照顾,只由单身未婚的母亲独自抚养长大,她内心深处很难与他人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于是在相恋多年的宁远求婚时,她没有欣喜答应,反而出人意表地选择了转身逃避,不仅如此,她也无法好好向宁远清楚地描述自己对他的感情,以及自己为何如此行事的真正原因。
2)失去著名作品的版权之后,逃避这一切而躲在设计公司里消磨时光,无法再度出发创作自己的作品。
因为对事业规划的理念不同,加之金钱上的沉重压力,她跟同窗好友兼工作室创业伙伴曼迪对于事业的发展前景出现了分歧,因为曼迪为了钱而把版权出卖的事情,两人就此决裂,并从此老死不相往来。失去自己作品版权后的榴莲,既没有锐意进取地开创新的产品,也没有策划新的作品线,更不会撕破脸皮去跟曼迪抢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作品版权,她只是置之不理,任由她辛苦创作出来的作品被他人蹂躏,她一直在逃避因为朋友背叛和失去作品受伤的难过。
但也是在这日复一日的逃避中,她慢慢地学会了去了解自己,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在看似毫无进步的琐碎生活中她已经日渐一日地逐渐成长起来,变得益发成熟了,也开始变得更加理智和冷静,也足够成熟到敢于去直面自己的惨淡人生,最终与过去的一切和解,开始了新的生活。
是啊,在受伤最严重的时候选择逃避,其实等于给身上撕裂的伤口止血养伤,待到时光流逝,伤口慢慢愈合,身体才有希望变得健康起来。
谁又能说逃避没有用呢?
连续看了几个好评推送才找了这部剧来看。说实话感觉并不值得。
可以感受到编剧想做一部在国产剧中形式比较“新”的剧,在其中看到了很多剧的影子,包括但不限于《俗女养成记》(第一集大闹朋友婚礼、辞职/放假、每一集有童年part)《凪的新生活》(女主的年龄设定、开始一段不工作的新生活、交了一个新朋友)甚至是最近的《大豆田永久子和她的三个前夫》。
每一集都想加入一些对社会现象的讨论(比如女孩子要不要穿短裙,女生能不能主动,以及女二的婚姻问题等等),可现实是常常感觉自己还没有看到什么情节,主角们就开始发表演讲了。像是没有感情的台词机器。为了讨论而讨论,没有足够的剧情依托,所有的观点只能流于表面。
而主角台词的深度也并不能够支撑编剧试图去讨论的话题,试问现在还会有人直白地说“你穿这么短容易被欺负”(并且没有上下文)吗?至少这不是会喜欢这部剧的观众停留的水平。
也知道编剧想要使每一集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可实际上收效甚微,看完了也不知道这集讲了什么,只能从每集最后一个镜头,也就是女主给爸爸写信知道,哦,这集结束了。这也导致最后这个写信环节(总结本集中心思想)的设置徒有其表。
其中快速的片段式的剪辑让整部剧有种情景剧的观感(可以理解或许是为了让节奏更快,亦或迎合现在的短视频式拍摄手法),观众实际上很难从零碎的剧情中感受到连贯的主旨和情绪的力量。(另外前面提到主角们的观点输出,也常常是零碎又和最后的总结毫无关联,也增加了割裂感。)
相比较同样这么设计的日剧韩剧,每集承载的内容量足够多,让你觉得一集之内发生了好多事情,且有头有尾,有血有肉,这时候片头/尾的独白才对观众起效。
更重要的是,整部剧的主题,也就是所谓“突如其来的假期”,它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女主和妈妈的关系吗?是女主对自我、对人生的认知吗?是女主如何面对未来的人生吗?至少到目前,我没有看出来。仿佛接受了一堆似有而无的想法输出,但就是不知道它要说什么。
另外,部分细节的设置略显漂浮。比如女主在路边看到的沙发,这个日剧中常用的梗,换到中国就有些水土不服。在中国,你会在路边看到别人扔掉的沙发就直接躺上去甚至想要搬回家吗?两个女生会在半夜坐在被人扔在路边的沙发上喝酒聊天吗?这个点借鉴的太明显,很让人遗憾。
只能说,除了“努力想要做好”的编剧之外,能给剧加分的,还是服化道和主角生动的演技(排除个别人)。不如把它当做一部看着开心的情景喜剧。
《老友记》里,Rachel过30岁生日吹蜡烛时说,“I am 29, again”。第二年,31岁生日,她又说,“I am 29, again and again”。
三十岁,明明是万物盛开的年纪,却成为时下令人避之不及的话题。
我们之所以逃避谈论年龄,尤其是对30岁感到焦虑和恐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社会舆论场中始终弥漫着的“三十岁恐怖”。生产、散播这种恐怖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身边每天要去面对的多数人。是资本家说超过30岁的女员工不再值钱,是奸商说30岁再不护肤就变黄脸婆,是父母说30岁还不结婚你就嫁不出去了……这些带有深深恶意和陈腐观念的煽动与妄度,给30岁的女性身上贴满了偏颇、狭隘的标签,让女性越来越无法勇敢的说出“我今年30了”。
身体焦虑、年龄焦虑、容貌焦虑,随着这些负面能量不断被人利用和放大,也让近年来的泛娱乐市场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扎根“大龄女性”的作品。而在看过某些作品后你会发现,许多创作者对于30+女性成功、幸福的定义,仍然停滞在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爱情得意、跻身上流,而他们过于强调30岁这一门槛的刻意,和那副“30岁女性理应怎样怎样”的说教嘴脸,与社会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又有什么差别呢?
稳定的恋情、家庭、事业或者孩子至少得拥有一样,如果没有,那便是失败的30岁吗?那便是不值一提的人生吗?《突如其来的假期》仿佛给了我们另外一种解答——年龄只不过是一个数字,它不存在任何标签和定义,一个女人要在什么时候活成什么样子,是由她自己决定的。就比如说,在消费主义和成功学的鼓吹下,我们都被灌输“跌倒不要紧,爬起来继续拼”。而本剧持有的观点则截然不同,它会告诉你“跌倒了不必马上爬起来,躺平享受当下也很好”。
本剧的故事便是从女主人公榴莲的一次重大“跌倒”开始——她在30岁这年失去了自己的妈妈。在常人看来,这绝对是一个非常沉重的开篇,但榴莲非但没有失魂落魄、一蹶不振,还决定给自己放一个大假,将人生按下0.5倍速键,去好好梳理接下来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当然,这并不代表榴莲是个冷血的人。她不是不伤心,只是选择将痛苦藏起来,让自我疗愈的过程变得慢一点。我想这是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毕竟生活怎么过不是过,一时半会儿的躺平对于一辈子来说很短很短,与其对自己苦苦相逼、百般折磨,还不如暂且放下,把一切交给时间去处理。
其实普通人的人生哪个不苦,我们都和榴莲一样,从出生开始就要不断的追赶别人,被各种遥不可及的远大目标牵着鼻子走,被按头灌输不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被教唆跌倒了就要马上爬起来继续拼继续埋头苦战。但就像傅首尔饰演的林小姐在里面说的,“想单身就单身,想结婚就结婚,反正最后都会后悔”。人生不止有勇往直前一种活法,想做什么就去做,想停下来就歇一会儿,面对着生活中那些我们始终无法逾越的高山,有些人选择硬着头皮死磕,也有人干脆放过自己,停下来,慢慢的走,去感受山脚的雨和风。
也许当有一天风吹平了山峰的棱角,雨浇平了崎岖的山路,我们就能轻松跨过去了也不一定。
榴莲的30岁在大多数人看来一定是失败的。妈妈去世,爸爸不知道是谁,无婚无子,朋友背叛,工作也只是普普通通的插画师,虽然这样的生活说不上灾难,但也堪称是家庭不和睦、事业无成、爱情不得意的典范。
但正是这样一个将生活过得一地鸡毛的普通女孩,却让很多人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毕竟,金字塔尖容量实在有限,能真的成为精英、白领、上流成功人士的只是区区少数,大部分人都只能以平淡无奇的身份过着朝九晚六、粗茶淡饭的生活。在精英崇拜如邪教般火热的当下,我们都看过了太多的“别人的生活”,却很少能在影视作品里找到自己。正因如此,我们才会被榴莲的潇洒和率真所感染、所打动。因为她要面对的以及她正在经历的,恰恰也是困扰着我们的那些烦恼和细碎,而她的那些喃喃自语和小情绪,也总能一针见血的戳中我们心底的小秘密。
当然了,尽管不顺遂、不如意,但这样的打击并没有把榴莲变成一个谨慎、卑微的人。相反的是,她拥有着“女超人”一般刚硬的性格——聪明、叛逆、自我、心直口快,甘愿为朋友挺身而出,还经常怼到身边人哑口无言。这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颇有哪吒“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架势。
年龄和性别,这些对榴莲来说都只是似有或无的符号,30岁又怎样,不结婚不生孩子又怎样,她能在社会的重重制约和规则中活出本我的样子,就已经赢了很多人。即便是现成的恋爱摆在面前,她也没有将就,大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爱情,不被传统的教条所束缚,可以说榴莲活出了新时代女性应该有的姿态。
从榴莲身上,我们既能看到真实的自己,又能看到那个想成为的自己,明明过得算不上好,却依然活得潇洒倔强帅气,依然敢与世俗硬刚,我想这就是大家都会喜欢上她的原因吧。
除了女主人设新颖、鲜活之外,《突如其来的假期》在篇幅和表现形式上也极具实验性,展现出了新时代网剧应有的风貌。
本剧总共12集,每集30分钟的长度更接近欧美剧和日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是短篇幅、大女主题材的《伦敦生活》和《东京女子图鉴》,与动辄5、60集的国产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至少对我来说,让我完整看完一部60集的连续剧是非常难的,但一口气看完这部却毫无压力。这也恰好与主创团队制作该剧的初心一致——他们并不想打造出一部量贩焦虑的作品,而是想给人一个解压、释放的出口,所以无论从剧情基调还是篇幅上来看,它都绝不会给观众造成负担感。正如片名所言。这不仅是榴莲的一场假期,也是属于观众的放松时刻。
在表现形式上,该剧采用了非常新颖的三段式结构,即开头的颅内小剧场+正片+结尾给父亲的信。颅内小剧场可以说是每集的点睛之笔,和最近大火的《短剧开始了》有几分神似,不但拍摄手法足够先锋,还涉及到了未婚女性妇科遭遇、性别表演、独身女性、职场女性欺凌等尖锐的社会性话题,兼具大脑洞和现实的体察,足以让拥有相同遭遇的女性观众心生戚戚。
另外,精彩的片头小剧场不但每一段都可以拿出来独立成片,也和接下来的正片形成前后互文,构建出从开头提出问题,到正片主角遇到问题,再到最后和观众一起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连锁链条。
最后说说正片部分。本剧使用回忆与现实交织的叙事形式,回忆部分主要是由榴莲从小到大和妈妈的相处片段组成,现实部分则是讲榴莲与山竹的友情以及她与前男友的感情线。
其中最有看头的当属回忆部分。虽然平时看起来百毒不侵,但只有陷入回忆时榴莲才会流露出自己柔软的一面。其中最为动人的一幕是她抱着险些遗失的disco闪光球痛哭的场景,这一个充满回忆的物件,在别人眼里只不过是可以扔掉的垃圾,却让她一下子就破防了。可以明显的看出,榴莲性格的形成深受母亲影响,母亲在学校为她解围的一场戏,和后面她为山竹挺身而出的段落形成了非常有趣的对照,而榴莲也逐渐过上了像母亲一样自由、独立、享受当下的人生。
在本剧中倪虹洁所扮演的母亲角色也非常出彩,她终于不再是一般女性题材剧集中那个只会催婚、只会给女儿找麻烦的工具人,而是一个有鲜明个性,对剧情走向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第二女主”。
总之这部剧的风格非常独特,独特到很难用言语去定义。它既有极为写实、取材于编剧真实经验的生活流部分,也有妙趣横生、大胆夸张的悬浮部分,制作团队在两者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让它在不会显得失真的前提下,又足够drama。
最后想说,我尤其喜欢两位女性角色的名字,榴莲和山竹,谐音是留恋和删除,榴莲对母亲的留恋和山竹对过去的删除,共同组成了这部剧的主线。而如何在留恋和删除之间做到取舍和包容,也是我们30岁,甚至一生都需要学会的课题。
在创作《突如其来的假期》(Lady Tough)的一长段时间里,我都感觉自己跟榴莲是生活在一起的,有时遇到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办,心里的声音会冒出来:“如果是榴莲,她会怎么做?”;有时侯想做的事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去做,心里的声音会说:“哈哈!榴莲看不起你!”。这是我多年来写剧本第一次有的感受,榴莲几乎跟我形影不离,更多时候是我想成为她的样子。
时间回到2019年的夏天,我跟陈凌在成都的咖啡馆见了一面。那时30岁的我俩所面临的,无论是生活现状还是创作环境都非常不尽如人意。我们聊起各自喜欢的英美短剧很激动,同时也为没有这样的国产剧而感到遗憾,当时的我们迫切地感受到有话要说,于是决定行动起来,去改变现状,弥补此类短剧在市场上的空缺。
回想自己在二十几岁到三十岁的阶段,我一直有种在这个社会找不到自己位置的格格不入感,我非常渴望跟世界建立连接,但没有方法。像一个新拳手,学了很多年仍然出不了拳。我不想妥协去选一条既定轨道,也明白不用去过约定俗成的这几种模板人生,但自己的路要怎么走并不清晰,在得不到普世价值的认同下,只能不断去试错、撞墙又不断给自己打气。我相信这段感受在很多人的不同人生阶段都曾有过。
在这样的原始创作冲动下,我们想到了以一个不愿循规蹈矩、不按常理出牌的30岁女性为“发动机”去驱动整个故事。榴莲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在正常运行的世界里,发现“无意义”但有趣的事情的人。她没有远大的人生目标,但不甘现状,有时纯粹中带着笨拙。像大多数平凡人一样,她也迷茫也在寻找生活的意义,但仍坚持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打破生活中的条条框框,去凿穿那面“墙”。在结构上通过双线叙事,一条不断穿插的与母亲的回忆线去展现榴莲为什么是榴莲,另一条是榴莲当下的生活线带着观众一起进入她“不寻常的假期”。两条线构建出一个完全属于榴莲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独特的,跟完全现实的生活有一定距离,但又有着无限的勾连与共鸣。结合本剧的主题,我们创造了一个词语——她扶女孩,是tough girl的谐音。【她扶女孩】是榴莲的插画作品,也是本剧的精神,意为Life is tough, I’m tougher(生活不易,但我更坚强)。
尽管现在的女性话题剧层出不穷,但仍然很少能看到女性多层次的丰富情感和性格,所以我们在塑造榴莲这个人物时,不仅贡献了隐性的自己,也投入了一些朋友的影子。首先将她当成一个人来写,其次才是一个女人,可爱与毒舌、脆弱与坚韧、无畏与怯懦完全可以同时存在在一个人身上。榴莲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不仅没有开挂的人生,还有无限烦恼,但她始终没有妥协,被生活调侃了就调侃回去,坚硬的外壳下是热爱生活的真心。或许这就是榴莲存在的最大意义,她让我们觉得没那么孤独。榴莲的性格中也带着一些尖锐和攻击性的特质,这点曾被质疑这个角色不讨喜。但那时我们已经将榴莲想得很清晰了,并没有做妥协和调整,希望能打破女性角色在影视剧里的刻板印象。我始终相信,只要这个人物足够鲜活有趣,就能让大家进入到她的世界去感受其喜怒哀乐,观众会渐渐理解她喜欢她,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讨喜。我们的创作观也一直是不要去迎合、预设观众,因为观众永远会给我们惊喜。
在构思之初,我们就已经确定了要做的是一部幽默思辨反鸡汤的生活小品,人物状态松弛、轻松有趣不贩卖焦虑,让大家在辛苦的工作学习之余,能看上一两集当做生活的调剂,看完之后不是一笑而过,是不是还能再思考点什么?这样的诉求让我们确信总共12集,一集25分钟(不含片头片尾)是最适合这个故事的体量。既不会像10分钟一集的短剧蜻蜓点水,又不会像传统剧集般冗长,我们希望呈现出来是一部快节奏、有电影叙事、没有注水台词、不会倍速播放的作品。事实上这种短剧模式在欧美已经非常成熟了,但国内的影视市场对它的接受度还是很低,面临着种种困境。有幸我们的出品方万年影业在整个开发和制作的过程中,顶住了各方压力没有让我们去加长篇幅,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带着推动市场进步的心,它才能以最初的样式跟大家见面。
在《突如其来的假期》上线后,我看到一些评论说这是翻拍、碰瓷《伦敦生活》,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伦敦生活》是我非常喜爱的英剧,要说创作是否受其影响是有的,我们在创作期间拉了几部有代表性的英美短剧去研究它们的叙事,但无意碰瓷,完全照搬欧美的短剧模式并不适合国内市场。这是一部生长在中国的原创作品,其中很多情节来源于我和陈凌真实的生活经历,我们有自己的语境、思考和表达,在剧作结构上也做了些风格化的尝试,比如每集的结构是开篇小剧场+正片+片尾抒情段落。小剧场架空于现实生活之上,大部分为榴莲潜意识里的想法,独立于主情节之外,但又跟每集的主题息息相关,它比正片的风格夸张荒诞,希望能有一些好玩儿的内容让观众在进入正片前迅速热身。正片里每一集的主题我们都结合了当下青年(也不仅限于青年)的生活现状和所关心的问题,经过了反复的思考和筛选,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最大程度地去靠近生活本身。结尾榴莲给想象中的父亲写Email的段落是整集最温情的时刻,起到了树洞的作用,能帮助观众走进榴莲的内心以及输出一些本剧的价值观。
上线的那天晚上,我蹲在电视前刷着弹幕和评论,回溯这两年创作与制作过程中的种种不易,想起我们的制片人林锡淙老师在看完剧本初稿后的一个深夜,跟我说好剧本总是能让人找到做影视的初心和动力。或许就是这份动力,让我们不论是在故事架构、叙事手法,还是音乐、剪辑、服装、造型上都在做新的尝试。作品有遗憾也有不足,我们期待接下来能跟大家多多交流不断总结经验。
如果榴莲的人生态度能在充斥着焦虑的后疫情时代,给大家送去一丝安抚,我们也就没有白忙一场,毕竟——摔倒了没什么,先躺会儿,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