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电影  »  剧情片  »  我的姐姐

我的姐姐  踢皮球,Sister,我的姐姐

773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张子枫肖央朱媛媛段博文梁靖康金遥源王圣迪孙嘉灵陈永胜朴松日

类型:剧情家庭导演:殷若昕 状态:HD 年份:2021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6.9分热度:108 ℃ 时间:2024-06-11 19:05:06

简介:详情  影片围绕失去父母的姐姐在面对追求个人独立生活还是抚养弟弟的问题上展开了一段细腻感人的亲情故事...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影片围绕失去父母的姐姐在面对追求个人独立生活还是抚养弟弟的问题上展开了一段细腻感人的亲情故事
  • 头像
    空山

    编剧游晓颖:“告诉女性应该怎么做,是不公平的。我们一直强调支持,而不是支配。

    导演殷若昕:“安然是一个强者,她不可能像姑妈那样走老路,因为已经是新的了,不再在一个套子里了。”

    (舅舅、安然与舅舅的关系没来得及问,有些可惜)

    导演殷若昕和编剧游晓颖

    01 为什么父母不在场?

    Ifeng电影:姐姐的父母,并没有特别直接或大篇幅地进行展现,为什么决定这样设计?

    编剧游晓颖:第一稿,父母有出来过两三场,但觉得写得也不是很透,把事件的延展性拉得太长了。

    因为我跟导演都是学戏剧出身的,当时在聊《日出》里有个金八爷,他从头到尾没出过场,但是他的影响一直都在,所以最后决定让父母几乎处于一种不在场的状态。

    其实有一场戏,讲了父母为什么要这样对姐姐,后来拿掉了。因为如果是国人看的话,可能不需要去解释太多,比较能够理解。

    导演殷若昕:国人真的不需要你再去强化,当你看到他们的时候,就能够明白家庭的氛围。比如父亲打小女孩的时候,妈妈抱着女儿哭,爸爸的打也会落在妈妈的身上。

    他们都处于时代的局限性里、传统里,说“你让老汉没有面子”。父母可能都没想明白,我为什么非得这么弄?

    02 姐姐为什么在墓地示弱、原谅?

    Ifeng电影:父母有局限性,姐姐的局限性在哪?

    殷若昕:这个我们讨论过,更愿意把它称作是一种矛盾性的统一,而不是局限。

    姐姐表面上的那种硬和她内心的那种软,有一个反差。她内心那种情感藏得很深,需要被一层层剥开的。但有情感、有软肋不是一个局限。

    游晓颖:姐姐是一个格格不入者,她的格格不入源于她心里面很深的情感矛盾。她必须不断地触碰外界,才能得到回应,才能确定自己想争取的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她在探索的,是和世界相处的方式。

    Ifeng电影:情感的矛盾,指的是她对父母有特别深的爱和依恋,但是她的父母并没有同等给她吗?

    游晓颖:我觉得是她对父母有特别大的遗憾。

    Ifeng电影:“遗憾”是什么?

    游晓颖:父母去世之后,她再也没有办法去求证,她是不是被爱的。

    殷若昕:整个童年过程里,她对亲密关系和爱的那种需要、付出,很多是没有回应的。

    我们也闪现了一些快乐的画面,一家三口骑自行车,一起学游泳,但下一瞬间就是父母离她远远的、非常冷漠的形象,这是姐姐不断求证的东西。那些快乐、甜蜜,妈妈给她洗头的时光,拥抱在一起的感觉到底存在过没有?

    因为我觉得父母孩子是彼此需要,所以姐姐这部分一定是缺失的,但这个空洞永远就是遗憾,因为她没有办法再得到那个答案。

    Ifeng电影:姐姐最后去墓地,有一段类似自我情感的告白,她说“其实我做了那么多,只是希望你们看到之后会说,我女儿还不错”。她父母竟然偷改了她的志愿,相当于摧毁了她的梦想,但她最终好像没什么恨意,甚至还非常示弱地希望得到父母的爱、谅解、认可。

    游晓颖:墓地这场戏,很多人问是不是姐姐原谅了,我认为她没有,也不只是示弱。但是她敢于敞开,在恨着的同时又渴望着被认同。

    她说了很多的大话,表现得非常的硬气,我要挣脱这一切,但是到这一刻是没有办法的。她必须要承认,我没有办法忽视你们对我的态度。当她承认这一点的时候,某种程度上她可以放下枷锁和包袱,轻装上阵。

    殷若昕:实际上从父母离世到墓地这段戏,仍然是一个极短的时间,安然她已经用了24年的时光,探索她和父母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此刻经历了一个巨大事件,她仍然在探索。

    因为像我们这个年纪,周围的朋友也都30多了,可能原来上大学的时候,我都没有听过她家里的事情,这些年会听到越来越多。

    我有个朋友是独生女,她的父亲渴望她是个男孩,对她有打骂、有忽略,甚至你的职业必须是我安排的,我不尊重你。直到这些年她才开始说出来,她恨、她痛苦,这些一直影响她现在的生活。

    安然能够说出来,非常勇敢,完全不是弱者的姿态。好了,我承认了,我也不在那里刚着不交流了。这个对她自我探索和完整的一个部分,很重要!落点落在这,更像自我的过程,我们在这点上一致是统一的。

    游晓颖:勇敢不是我在你面前竖起铜墙铁壁,一个人最大的勇敢,是我在你面前不设防。因为安然足够强大,才敢把内心里最深处的东西剖析出来。之前弟弟说想吃肉包子,她说没有,很激动,她不肯承认,她拒绝回忆。

    我跟导演老是在探讨,现在大家拒绝情感、拒绝交流是容易的,但去交流、去表达是难的,所以安然其实是做了一件难的事情,完成了一个很勇敢的自我解脱。

    Ifeng电影:安然一定要离开成都,是正面的情感更强一点,还是她讨厌这个地方,负面的情感更多一点?

    殷若昕:在她的生命过程里,这是会变化的两种力量。

    我觉得她要离开,更强的动力是她真的想掌握自己的人生,因为她这个诉求曾经被打破了,掌握人生是她真正的原动力。

    03 弟弟为什么在最后掌握了主动权?

    Ifeng电影:一些观众认为弟弟的台词有些成熟,比如“你喜欢我”,“我只有你了”,不太像孩子。

    游晓颖:有一场姐姐很生气,把衣服扔在弟弟身上,让他走。然后弟弟一下子把门关过来,说“你冷静一点”。刚开始我们也在探讨,后来有一次我记得导演跟我说她去儿童游乐园,突然背后就有一个小孩,对她妈妈是吧?

    殷若昕:对周围的小朋友大喊,你冷静一点。

    游晓颖:对,印证了这一点。之前真的有交流过,至少我观察到的一些小孩,说这种话太正常了。他有的时候是在学大人,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有的时候他就是能够说出来。

    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小孩,真的超越了我们对小孩的定义。

    殷若昕:我原来在写剧本的时候还没孩子,也会问,这个话小孩会不会说出来?当你真的有了小孩,他说出的话会让你很惊讶。

    比如说我的小孩今天早上跟我说了一句“妈妈我不要你变,你不再是昨天的妈妈了”。很奇特,她其实才只有两岁半。

    而且小朋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观察能力很强,弟弟去舅舅那呆了几天,就学会了说脏话。

    Ifeng电影:有一个说法,好像每个人都有一个落魄离谱的舅舅,我也有。

    游晓颖:为什么都会有的,因为家里的儿子,特别是上一代的好像总是被偏爱、被宠爱,过分宠爱之后,就像舅舅说的“屁用都没有”。成人世界,没人宠着他,就会有一些失落。这也是一个真实的写照。

    Ifeng电影:有没有考虑过,如果弟弟设定在其他年龄,会有不一样的走向和结局?比如他是个婴儿,或者已经上初中了。

    游晓颖:开始写剧本的时候,我希望看到弟弟跟姐姐之间的情感交流。婴儿的话,就是姐姐单方面的输出。

    电影里有很多关系,确立姐弟关系的时候有一个关键词叫“相互”。因为姐姐成长过程中,“相互”的经历是比较少的。

    然后6岁这点,当时我身边的一些朋友,他们的小孩差不多是这个阶段。通过一些观察,尤其是对男孩子,觉得这个阶段就是天使和魔鬼混合的时刻,我觉得是比较能够去做人物关系的。

    Ifeng电影:姐姐从舅舅那把弟弟接回去的时候,我自己以为故事就要结束了,但突然弟弟就掌握了主动权。

    游晓颖:这就是“相互”的东西,前半段占主动的是姐姐,弟弟不断去靠近姐姐,但姐姐的态度有点琢磨不透。但把他再带回去,弟弟这边就落听了,然后他就会有一些主动的表达。

    殷若昕:这是他们两个的回应时刻,姐姐想要的是什么?他其实懵懵懂懂,所以他要去确认,那个东西我可不可以为你做,我觉得这是很纯真、很纯粹的。

    Ifeng电影:为什么弟弟从来没有问过姐姐,我可不可以跟你一起去北京,这好像是一个比较直接的反应。

    游晓颖:他问过“我们可以一起吗”,他甚至说过“你可不可以等等我”,这可能是一种小孩的表达。他不强调北京,他强调我们能不能在一起。

    04 姐姐和姑妈最终走向了同一个命运吗?

    Ifeng电影:朱媛媛老师饰演的姑妈有一点俄罗斯经商的设定,这个是有原型人物,还是说有一些历史依据?

    游晓颖:有原型的,是我身边的一个阿姨。当时她遭遇了下岗,想去俄罗斯做生意,到了莫斯科就接到了她小孩的电话,“妈妈我好想你”,一直在电话里面说,所以她最后回去了。

    我把这个移植到姑妈的身上,只是会更残酷一点,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Ifeng电影:姑妈有一个特别美的镜头,她躺在椅子上看一盏漂亮但是蒙尘的灯,这个镜头当时是怎么创作的?

    殷若昕:我想谈一谈我们主创的契合,大家都在吃透这个故事。姑妈家做美术陈设的时候,就说一定要看到姑妈家有一些审美的、趣味的部分,是跳脱开市井的。

    这盏水晶灯,当时我走进现场,就跟美术指导说太棒了,水晶灯我一定要拍。姑妈忙乎完了家里面所有的事情以后,夜那么深了,她很累躺在躺椅上,看着那盏灯,可能就代表着她的过往,很璀璨,但是蒙尘了,就是她的人生。因为前面弟弟在看她年轻时的照片。

    游晓颖:“我那个时候真年轻”,她说了一句这个话。水晶灯很美,但是又很易碎。

    Ifeng电影:姑妈和姐姐是两代女性的代表,但是最终她们的选择好像是相似的,两位怎么看待这两代女性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游晓颖:首先可以探讨一下,她们最终的选择是否相似。这也涉及到观众很关心结局问题。

    我本人的感觉,她们两个对于细腻情感、对于人的同理心,对于理解情感是共通的。结局,至少在我个人来说,姐姐一定不是和姑妈走向同一个结局。

    落笔落在那,是想说姐姐在不拒绝爱的前提下,依然可以走自己的道路。至于怎么选,我们一直都在强调支持,而不是一种支配。

    Ifeng电影:这也是不给出明确结局的原因?

    游晓颖:对,告诉女性应该怎么做,是不公平的,因为你没有处在那个女性所处的位置上,你没有面对她的那些矛盾和艰难。

    所有的女性,无论你是选左还是选右,都会有人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生活。

    但我们从剧本到电影,我们都不是希望教女性应该怎么生活。

    哪怕今天你坚强了99%,你有1%的软弱,我们接受。哪怕你软弱99%,你今天想要挣脱一切,我们也接受,我们想要支持。

    所有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命运这种东西,不是说我拍一个爽剧就完了,生活总会伴随着很复杂的意味在里头。

    殷若昕:关于姑妈和姐姐,在她们两个人对谈之后,姑妈说了,套娃不是要套在同一个套里。

    姑妈的那一份转变是很迷人的,她不甘过,但她已经沉进生活里了。

    安然不断追溯,其实也在问她,所以姑妈会说出那个话,她希望安然是不一样的。

    这个套娃我自己看剧本的时候非常喜欢,最后就给了套娃一束光。

    我们没有去苛责哪一代的选择,我们要相信每一个人是独立的个体。

    安然是一个强者,她不可能像姑妈那样走老路,因为已经是新的了,不再在一个套子里了。

    可能人生后来更艰难,但是安然一定是一个坚持自我的人,她不可能会放弃的,但是平衡点是什么?怎么会处理?我们是想传达给观众的。

    游晓颖:所以其实是某些观众自己不相信,不相信姐姐安然可以做不一样的选择。

    殷若昕:对,安然尤其勇敢的是,她敢于面对代际带来的仇恨与怨恨,她也敢于切断这种仇恨与怨愤。

    *本文首发于Ifeng电影微信公众号

  • 头像
    标本师库特

    我是1988年出生的。

    爷爷在电话里听说妈妈生了个女孩子,就只是满月的时候去城里看了我一次。而奶奶则是在我刚出生的时候就摔了一跤,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在老家养伤。

    我四岁的时候差点有了个妹妹。那时候计划生育还不怎么严格,妈妈迫于家里长辈们的压力又生了一个。但那个妹妹比较可怜,从出生开始就不停地哭,一直吐奶,从医院抱回家之后几天仍旧不见好转,再去医院查,才知道是得了一种“先天性巨结肠”的病,肠子的某几段都是粘连在一起的。她吃不了任何东西,但很难受,一直哭一直哭,辗转了武汉的各个医院也没能治好病。后来,在各种并发症的折磨下,她离开了这个世界。

    再后来,就是1994年,我突发心肌炎,差点连命都没了,连夜送往医院,打激素药、吃激素药,在床上躺了大半年,整个人胖成了个球。

    那个时候计划生育的政策已经很严格,但因为我这场大病的关系,爸爸妈妈向社区申请,他们获得了生二胎的资格。(是的,就是片中开的那个证明,我经历过一模一样的。)

    1995年的7月,我大病初愈。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我迎来了我的弟弟。

    听到弟弟出生的消息之后,爷爷奶奶自然是高兴的。

    奶奶决定住到我家里,专心照料弟弟。而爷爷,每两周就会从老家挑着扁担长途跋涉去一次我家,带上现宰的鸡、现捞的鱼、新鲜的土鸡蛋、现割的牛肉,兴高采烈地“看孙子”。

    弟弟出生之后,我原本就不高的家庭地位更加一落千丈。当然了,作为一个懂事的姐姐,我并没有觉得有多难接受,也尽可能站在一个“七岁大孩子”的立场上去接纳这一切。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非常努力的学习,因为只有在每次考试成绩出来之后,我才会得到父母、爷爷奶奶短暂的关注。

    其实,弟弟小时候和现在完全不一样。他小时候挺乖的,有点像片中后半段的弟弟的样子,很讨人喜欢,也很黏我。他总是喜欢跟在我身后,无论是过马路还是走台阶,他一直都喜欢拽着我的衣角不肯松手。

    爸妈工作忙,奶奶身体不好,所以大学之前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和弟弟黏在一起。

    冬天我会担心他受寒,夏天我会担心他太热,虽然当时我的年纪也不大,但我已经被教育着学会了任何东西都要先考虑到他,再考虑自己。

    我一直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我甚至以为全天下所有的姐姐都和我一样。

    在所有人的关心之下,弟弟渐渐长大了。他开始变了,变得我一点都不认识了。

    他不爱学习,受不了一点委屈,也吃不了一点苦。爸爸经常因为他倒数的成绩暴揍他,但每当这个时候,他都会躲到爷爷奶奶身后寻找庇护,而且每次都会成功。

    (此处省略一篇长篇小说)

    好了,打住。

    后续的糟心事,我不想再继续说了。我不想把自己变成祥林嫂一样讨厌的人。而且,我这篇文章是影评,并不是想要来讲一个负面的糟心的故事给大家听的。

    一句话总结我的生活就是:作为一个同样因为弟弟的出生而改变了人生轨迹的姐姐,虽然我身上的剧情并没有电影里这么狗血和理想化,但很多场景、很多台词、很多情节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太TM窒息了,我的代入感太TM的强了。


    ---------冷静的分割线)

    好的,说点开心的。

    这么多年过去,事情已经好转了很多。

    我和爸爸妈妈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和解,我也非常清醒的知道,弟弟的生活和我的生活不必绑定在一起,他需要为他自己的将来负责,我也是。

    目前,我觉得我人生99%的事情都可以由我自己来掌控了。

    我在努力去做到100%,我也相信我能做得到。

    我是个成年人了,我不应该把所有的负面原因都归结在别人身上,我应该力所能及去做出改变,不是吗?

    我能自豪的说,我现在已经从那个可怕的深渊里跳出来了,我想要去奔跑,去追求自由,去拥抱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是,我想说的,是但是!

    我花了非常多年,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去克服这些大众所谓的“甜蜜的负担”。

    我并不恨它,但也请不要逼我一定要去感激它!

    我认为作为姐姐确实应该要在某些时候负起责任来,但也请不要因此而去绑架所有那些无法负起责任的姐姐们!

    她们没有错啊!

    她!们!没!有!错!

    在影片中段,弟弟突然就又恶魔变成了天使,而安然被弟弟的可爱、无辜、懂事打动了,姐弟之间产生了更深的牵绊,因此在后续选择时,安然突然一改之前的坚定、强硬,作为姐姐的她,突然就有了犹豫、有了挣扎。

    但我非常想问导演和编剧们啊——

    仅仅因为弟弟是可爱的懂事的,一切伤害就都能轻易一笔勾销了吗?

    后半段弟弟说的那些可(做)爱(作)的台词,你们拍拍自己的良心,你们觉得是一个真实的小孩能够说出来的话吗?

    你们有调查过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废材的、不懂事的、混账的弟弟们吗?你们知道现在还有多少深处深渊中没有办法挣扎出来的姐姐们吗?

    因为弟弟突然变得可爱了,懂事了,大家突然从被动变为主动承担,一起手拉手,拥抱爱,呼唤爱,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一起再重新往深渊里跳,然后安慰自己,这tm就是姐姐该做的事情吗?

    没有在那种重男轻女的环境下的受过煎熬的人,可能真的完全不会明白我为什么会因为一部电影而这么愤怒,且更没有资格劝我不要愤怒。

    从弟弟出生开始,我存在的意义似乎就只是“给弟弟做个好榜样”,我不再有自己的快乐、悲伤,我不再是个独立的、立体的个体。

    我知道会有些杠精看完这些话会觉得我矫情,觉得我脆弱,觉得我不够宽容,但是,未经他人事,莫劝他人善。

    ——这些也是我很想对本片的导演、对编剧说的话。

    你们戳了社会的痛点,戳了大部分人的泪点,戳的开心了,赚得盆满破满了,然后扬长而去。

    你们揭露了所有的不公和肮脏,最后却还是劝姐姐要承担责任,要劝她们回归“正途”,用爱发电,无私奉献。

    这种创作,真的有什么积极的、现实的意义吗?

    我不鼓励生二胎这件事,我甚至不鼓励人类生孩子。

    我不希望大家拿苦大仇深的“牺牲”和“成全”来说事儿,不希望在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这些词语的前面加上一些理所当然的责任与义务。

    我觉得,我们人类首先应该照顾好自己,然后再照顾好自己所爱的人。

    我觉得任何人都有选择自己想要生活的权利,这些权利不是“姐弟情”、“父女情”、“母女情”就足以绑架的。

    大部分人类其实是不具备繁衍、教育后代所必备的足够的“情感力”的,可怕的是她/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能力不够,更可怕的是他们至今还在拼了命的繁衍。

    大家需要的不是洒狗血,不是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而是反思,反思啊!

    整个观影的过程,我都是在气得发抖中度过的。

    片中唯一一个让我痛哭不已的片段,就是那个已经生了两个女孩子的高危孕妇,被家人强迫着继续去拼一个儿子。

    安然声嘶力竭的指责他们,这是在进行一场“谋杀”,质问他们为什么“已经有了两个女儿,还要继续生男孩”。

    感谢安然的怒吼,因为这些其实都是我曾经想要对我的爷爷奶奶和爸爸说的话。

    我甚至在很多年的成长经历中都在问自己:我到底哪点不好?为什么他们都不喜欢我?为什么他们一定要再生一个?我到底做错什么了?

    在自我责备与自我鼓励中反复挣扎——这是像我这样的姐姐们终其一生都要克服的事情。

    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小问题,这是无时不刻正发生着的、沉重的社会问题。

    这种沉重,不应该只交给一个女孩子去承担。

    这种沉重,不应该被廉价的“感动”给轻易地美化掉了。

    这种沉重,不应该被呼吁二胎的声音给淹没了。

    子枫妹妹未来可期。

    但是这种揭人伤疤之后又不痛不痒的“用爱发电”的电影,我希望将来都别拍了!

    --------------

  • 头像
    朝暮雪

    在讨论安然应不应该抚养弟弟之前,我们要先把这个问题的源头搞清楚。

    这个问题的源头是谁呢,就是安然的父亲。

    为什么刚开始安然对抚养弟弟是有所抵触的?

    其原因在于安然父亲想要的是儿子,但却生了个女儿。

    他为了能够生二胎,逼迫安然假装残疾,逼迫安然一瘸一拐地走路。

    有一天安然穿裙子,被街道办的看到了,父亲还把她打了一顿。

    安然填志愿填的是临床医学,父亲还私自给她改为了医学护理,因为他觉得女儿就该早点工作养家。

    一般人都是由父母供到大学毕业,而安然是一边上大学,一边打工给自己赚学费和生活费。

    不能说父亲把她养大了,只能说父亲没有把她饿死。

    她没有从父亲身上得到过一丝关爱,所以她对弟弟也没有爱。

    如果安然父亲不重男轻女,他有安然一个女儿就足够了,哪还有闲心去生二胎?

    他不会不允许安然穿裙子,更不会叫安然假装残疾,相反,他会送安然去学跳舞,说不定安然长大后就会像可可那样成为一名舞蹈老师,去教别人跳舞。

    如果她不喜欢跳舞,她想做医生,父亲也会尊重她的意愿,让她读研、读博,让她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如果父亲不重男轻女,安然压根不会去做护士,也就压根不会受富二代同事的气。

    她自己就是医生,不会有人来嘲讽她,也就根本不存在是选择隐忍还是反击的问题。

    如果父亲不重男轻女,就根本不会有弟弟,也就不会有他和妻子出车祸后,弟弟由谁来养的问题。

    就算他生了安然后还想再生个儿子给安然作伴,他也会马上就生,而不是等安然都要成年了才生。

    年龄差不多大才叫作伴嘛,差十多岁哪能叫作伴?

    如果他生了安然后第二年或者第三年就生弟弟,同样不会有他和妻子去世后弟弟由谁来养的问题。

    因为弟弟只比安然小一两岁、两三岁,如今安然已经大学毕业了,弟弟也该上大学了。

    既然安然都可以自己供自己上大学,弟弟有什么不可以呢?

    但事实是父亲生弟弟并不是为了给安然作伴,他之所以等到安然快成年了才生弟弟,是因为之前没有开放二胎。

    如果父亲不重男轻女,他根本不会让安然寄宿在姑父家里,也就根本不会发生安然被表哥当成沙包打、被姑父偷看洗澡的事。

    很多人只看到了安然该不该养弟弟的问题,有的人说安然该养弟弟,有的人说不该,还有很多人为了这件事吵起来……

    但这件事的本质是他们的父亲重男轻女,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这些问题。

    安然没有错,弟弟也没有错,这一切都是他们的父亲的错。

    为什么安然过得那么惨,全都是父亲一手造成的。

    为什么她被表哥打、被姑父偷看洗澡,因为父亲让她寄宿在姑父家。

    为什么她要受富二代同事的气,因为父亲偷偷改了他的志愿。

    为什么她要面临考研和养弟弟的艰难抉择,因为父亲一直都想要个儿子,生了女儿后还是想要个儿子。

    如果父亲不重男轻女,这些问题全都不会有了。

    如果安然选择养弟弟,她就没法考研了,也没法换工作了,她只能继续做一辈子的护士,被医生冷嘲热讽的事还会继续上演,她要么只能忍着,要么怼回去,但结果就是会被穿小鞋,然后过得更惨。

    如果她选择养弟弟,她就过不了她想要的生活了。

    如果她选择考研,把弟弟送养,她一辈子都会被骂冷漠无情。

    表面上这是一部家庭片,实际上是一部恐怖片。

    父亲生前就没有给安然一丝关爱,死后都还不安宁,还要丢下个烂摊子给安然,还要给安然留下一道天大的难题,无论是选择考研还是养弟弟都没有好下场,真是名副其实的“做鬼都不会放过你”。

    安然上辈子肯定是刨了他家祖坟,所以他这辈子要这样报复她。

    父亲生前不好好对待安然,死后也不放过安然,这已经很恐怖了,更恐怖的,这个故事还无限循环,永无止境。

    安然的奶奶也是重男轻女,她觉得姑妈是欠安然父亲的,什么都该让着他。

    姑妈考上了大学,而安然父亲只考上中专,最后姑妈还只能把上学的机会让给安然父亲。

    姑妈参加工作,每个月的工资就只有45块,还要分15块给安然父亲做生活费。

    姑妈晚上热得睡不着,醒来却发现奶奶在给安然父亲吃西瓜,还叫他快点吃,别被你姐发现了。

    姑妈这一辈是重男轻女,奶奶那一辈肯定更重男轻女。

    奶奶自己都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她长大后却认同了重男轻女的价值观。

    她都没有说我小时候就不受重视,所以我要让我的女儿感受到母爱,恰恰相反,她也像她的父母那样溺爱儿子,轻视女儿,甚至让女儿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早日打工赚钱来养弟弟。

    她小时候最讨厌重男轻女,她长大后却成为她曾经最讨厌的人。

    奶奶那一辈是如此,姑妈、安然父亲那一辈也是如此,安然、弟弟这一辈还是如此。

    安然父母去世了,所有人都觉得安然应该养弟弟。

    安然父亲叫安然假装残疾、偷偷改安然志愿、安然自己供自己上大学……这些事情他们全然抛之脑后,反正就是觉得安然该养弟弟。

    这还没完,下一代还是这样的。

    安然在医院遇到一个男的,他妻子都要死了,他不终止妊娠,反而还要妻子继续把孩子生下来。

    死可以,但要把儿子生出来才准死。

    不仅是他要妻子生,他妻子自己也说她要生,感觉就好像是只要她能生个儿子,就算是死也没有遗憾了。

    她和安然的奶奶是一样的,她小时候也是被压迫的对象,长大后就麻木了,就习以为常了,开始认同重男轻女的价值观,所以她才会连命都不要了,就算是死也一定要给丈夫和婆婆生个儿子。

    自古婆媳不两立,此时她和婆婆的立场却出奇地统一,安然好言相劝,她婆婆还说:这是我们家的事,不要你管。

    她本来就已经病危了,她还不终止妊娠,还要把孩子生下来,她这么做很可能会死。

    假如她这次生的是儿子,那么安然、弟弟的故事将会再次上演。

    她死了,她丈夫一个人养三个孩子肯定养不过来,他肯定会把好的都给儿子,次的都给女儿。

    他一个人供三个孩子读书肯定供不起,他肯定会让两个女儿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就不上学了,打工赚钱供弟弟读书。

    “你们两个早晚都是要嫁出去的,你们读那么多书干什么?还不如让弟弟读。”

    两个女儿挣钱买的第一套房也要先给弟弟买,等弟弟有了房以后,她们才能有自己的房子。

    “你们结婚了,你们的丈夫会给你们买房的,你们买房干嘛,还不如给弟弟买。”

    两个女儿结婚了,收的彩礼也要给弟弟。

    “彩礼不给弟弟,弟弟哪来的钱结婚?弟弟结不了婚,这个家就断子绝孙了,难道你们就眼睁睁看着这个家断子绝孙?那我真是白把你们两个养这么大了。”

    那么多人觉得儿子比女儿好,生不出儿子就继续生,直到生出儿子为止。

    然而他们的儿子那么好,到头来还是得靠姐姐养,还是得靠姐姐挣的钱来买房,还是得靠姐姐的彩礼来结婚……讽不讽刺?

    安然可以把弟弟送养给土豪夫妇,但安然、弟弟的问题解决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姐弟的问题就解决了吗?

    就算安然把弟弟送养给土豪夫妇,还是有人重男轻女,还是有人把妻子当成生育机器,还是有人不在乎妻子的性命,就算妻子要死了也必须先把儿子生出来才能死……

    虽然安然和弟弟的问题解决了,但还会有千千万万个安然和弟弟,而且他们的子孙后代还会成为安然二代和弟弟二代、安然三代和弟弟三代……无穷无尽、无限循环。

    从奶奶到姑妈和父亲,到安然和弟弟,再到安然二代和弟弟二代、安然三代和弟弟三代……这个故事已经上演了五千年了,但它还没有结束,还会继续上演五千年、五万年,直到人类灭绝的那一天才会结束。

    这不是家庭片,而是恐怖片,它讲述的一个过去五千年一直在发生,未来五千年也无法破解的灵异事件。

    你说它不是灵异事件呢,它又的确很魔幻。

    但你说它是灵异事件呢,它又的确是每天就在我们身边上演的真实故事。

    我看到有人说考研和养弟弟并不冲突,说安然完全可以一边考研一边养弟弟。

    而且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是少数,而是大有人在。

    你想象一下,如果这两件事之间没有冲突,那么电影一开始就是这样的:

    长辈们对安然说:你父母去世了,你的弟弟就由你来养吧。

    安然说:好的,我可以同时把养弟弟和考研这两件事都做好。

    全剧终。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考研和养弟弟之间的冲突,两者之间的冲突是这部电影的大前提。

    如果这两件事之间没有冲突,这部电影的大前提都不成立了,什么安然不想养弟弟、长辈一定要安然养弟弟、安然去找领养家庭……这些事情通通都不会发生。

    所以养弟弟和考研这两件事肯定是有冲突的。

    养弟弟和考研这两件事中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很有难度的,把其中一件事做好都有难度,想同时做好两件事就更困难了,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先说考研吧。

    我国研究生的报录比是3:1左右,也就是说3个人考试,只有1个人能被录取。

    难道没有被录取的那2个人就不努力了吗?

    他们也很努力,但也许他们不如被录取的那个人更努力。

    所以你努力是不够的,你努力的结果可能就是你会成为落选的两个人之一。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有可能成为被录取的那一个。

    除了努力的程度之外,天赋、运气等等因素也很重要。

    很多人什么都不干,每天就为考研做准备,每天就做这一件事,最后还落选了,你竟然觉得你可以一边考研一边养弟弟,而且还能同时把两件事都做好?

    考研很难,那养弟弟就轻松了吗?

    养弟弟也不轻松,养弟弟的难度完全不亚于考研。

    弟弟马上就要上小学了,现在的小学生和以前的小学生不一样了,现在的小学生比以前的小学生辛苦多了。

    现在的小学家长也不一样了,比以前的小学家长辛苦多了。

    以前的小学生都是老师批改作业,现在是家长自己批改,而且这已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成了天经地义的事,几乎所有小学都是这样。

    你敢不批改孩子的作业,老师就敢怼你。

    有的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有时候批改错了还会被老师在家长群里点名批评。

    孩子做作业是你在监督,孩子有不懂的问题是你在解答,孩子做完作业后也是你批改的,最后你还要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批改作业已经很杀脑细胞了,但它和辅导作业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小学作业你肯定会做,但你会做这道题,和你能教会孩子完全是两回事。

    做题不难,难的是让孩子学会做这道题的方法,难的是让他彻底理解这类题,难的是让他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题的时候还会做。

    辅导作业有多难,网上有太多太多的视频了。

    去年上海一位妈妈在家辅导儿子写作业时,和儿子发生冲突,一气之下选择了跳河轻生。

    消防员营救她的时候,她说:不要救我,我真的太累了。

    这不是段子,这是真人真事。

    而且这不是个例,类似的事情还不少。

    现在的通讯更发达了,现在有家长群了,表面上好像变得更方便了,但实际上是变得更不方便了。

    早上要给老师问好,

    中午要给老师问好,

    晚上还要给老师说晚安,

    逢年过节还要送祝福,

    哪怕是复制粘贴都可以,但不可以不发。

    每当老师发布了通知,你要及时回复,老师才不管你上不上班,反正你必须回复。

    而且还不能只回复一个“收到”,这太敷衍了,不洋洋洒洒写个几千字或者写首诗,怎么能证明你的态度诚恳呢?

    家长群的作用是通知重要的事,但有些家长经常在里面闲聊,一会儿未读消息就999+了。

    问题是这些闲聊之中时不时夹杂着老师发布的通知,999+又怎样,哪怕是9999+你还是得一条一条地看完,避免错过重要消息。

    现在的小学家长有多累,网上有太多太多的文章了,这里就不赘述了。

    考研和养弟弟任何一件事单拎出来都是很困难的,竟然有那么多人觉得这两件事之间没有冲突。

    还有网友说:你做不到,不代表安然也做不到啊。

    如果你能做到一边考研一边养弟弟,你才有资格要求安然这么做。

    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你凭什么要求别人做到?

    如果安然选择全心全意考研,那弟弟就没人养了。

    如果安然选择全心全意养弟弟,那她就没法考研了。

    于是安然走了第三条路,让土豪夫妇领养弟弟,弟弟可以衣食无忧,可以过上富裕的生活,她也可以安安心心考研。

    土豪夫妇领养弟弟有个条件,就是要求安然从今以后再也不要和弟弟见面。

    很多人说,如果安然签了字,那就太冷漠无情了。

    那你想象一下,如果安然不签字,如果她放弃送养弟弟,而是自己养弟弟,结果会怎样。

    安然已经决定要去北京了,而且连机票都买好了。

    她一个人北漂的话她可以对居住条件没有任何要求,但如果她带着弟弟一起北漂,那一个月光是房租都要好几千。

    住地下室肯定是不行的,两个人住不住得下都是其次,他俩住地下室的话弟弟连学都上不了。

    弟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营养必须要跟上。

    而且他每年都要长个子,所以每年都要给他买新衣服。

    北京的消费比成都贵多了,他们那100万迟早是会用完的,所以安然还得找份工作。

    而且外地人在北京上小学,父母或法定监护人需要提供在京务工就业证明。

    假如安然没有工作,弟弟连学都上不了。

    前面我已经说了,光是兼顾考研和养弟弟已经是不可能胜任的事了,如果安然还要工作,那就更不可能胜任了。

    她一边备考,一边工作,还要一边养弟弟,这种情况下怎么考得上?

    就算她考上了,她也要一边读研,一边打工,下班回家还要辅导弟弟做作业,弟弟做完作业她还要批改,而且她还要随时看家长群,随时注意老师又发了什么新的通知。

    你觉得这可能做到吗?

    这样的结果就是她什么都做了,但什么都做不好。

    虽然她考上了研究生,但她也可能毕不了业,可能性更大的是她压根就没考上。

    她上班时间看家长群会被上司批评,不看家长群会被老师批评,结果就是工作也没做好,老师在群里发的通知也错过了。

    她又要上学又要上班,没有多少时间辅导弟弟的学习。

    除非弟弟非常自律,否则他的成绩不会好到哪儿去,最后要么留级,要么只能读一个一般的中学。

    等弟弟上中学了,此时已经过了6年了,安然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假如她结婚生子了,她有自己的家庭了,她就更没有时间管弟弟了。

    除非弟弟非常自律,否则他要么会退学,要么考不上大学,或者只能考个大专。

    安然来养弟弟,她绝不可能把考研、养弟弟、工作这三件事都做好,最后的结果会是三件事都做不好,她的前途没了,弟弟的前途也没了。

    如果是土豪夫妇领养弟弟,他们只有他一个孩子,他们所有的都可以给他最好的,让他吃最好的,穿最好的,让他上最好的学校,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他们文化水平高不高不要紧,他们会不会辅导功课也不要紧,他们完全有能力请家教来辅导他。

    他上的是最好的学校,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还有家教给他补课,他考上大学肯定是没问题的,毕业后找份工作也是没问题的。

    可能有人会说,那么多富二代上的是最好的学校,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最后还不是只能靠关系才能上大学。

    土豪夫妇可以让安子恒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请最好的家教教他;

    而他跟着安然的话,安然根本没时间管他,难道说没人管他的情况下,他的成绩反而还比有家教更好?

    退一万步说他就是没有读书的天赋,他成绩就是很差,考不上大学,他也可以继承养父母的公司,他的前途仍然是一片光明。

    而安然不需要养弟弟,就不存在弟弟上小学需要工作证明的问题,也就不需要为了让弟弟能上小学而必须工作。

    她不用着急找工作,她可以暂时不工作,什么都不干,就安安心心考研,等考上研究生了再去找工作。

    既然她不用养弟弟,一边上学一边工作对她来说也不难,毕竟她上大学的时候就是这么过来的。

    如今她不用养弟弟了,甚至她还可以安安心心读书,暂时不工作,等三年后毕业了再工作。

    毕竟她手里有50万,哪怕她一个月用一万,这50万也是能撑到她毕业的。

    所以土豪夫妇领养弟弟,而安然安安心心考研,是最好的方案,姐弟俩都会拥有美好而灿烂的人生。

    唯一的不足就是安然再也不能和弟弟见面。

    其实他们也并不是完全见不了面,等弟弟再大一点,他们就可以偷偷见面。

    比如等弟弟10岁了,他已经懂事了,他完全可以做到偷偷和姐姐见面而不被发现,也可以做到不把这件事告诉养父母。

    安然在北京,他在成都,他们一年见不了几次面。

    见面的次数不多,事情败露的概率就越低。

    养父母又不是一天24小时跟着他,他一年有个三四次说要出去和同学玩,难道养父母还会跟着他去吗?

    退一万步说姐弟俩完全见不了面,等熬过这十多年,弟弟成年了,他就可以去找姐姐了。

    其实土豪夫妇想要的并不是要姐弟俩再也不见面,他们想要的是安子恒忘记自己是领养的,以为自己是他们亲生的。

    等十多年后安子恒成年了,这个时候如果他要去找安然,他的养父母是会同意的。

    毕竟此时他们已经养了安子恒十多年了,安子恒早就把他们当成亲生父母了。

    他们还是安子恒的父母,而安子恒还是他们的儿子,他们三个人还是一起生活,唯一的变化是安子恒偶尔会去看看姐姐而已。

    我想起了去年的网剧《摩天大楼》,非常巧合的是《我的姐姐》中小时候的安然是王圣迪演的,《摩天大楼》中小时候的美宝也是王圣迪演的。

    《摩天大楼》就有点像是《我的姐姐》的续集,《摩天大楼》中的姐弟俩的生活,就像是《我的姐姐》中的姐弟俩的未来。

    《摩天大楼》中的姐弟俩也是因为某些原因分开了,而且也是因为某些原因两人不能见面。

    弟弟被李阿姨抚养长大,长大后成为了一名钢琴家。

    姐姐则是一直在各种咖啡厅打工,后来就存够钱自己开了一家咖啡厅。

    《我的姐姐》中姐弟俩不能见面是土豪夫妇的要求,而《摩天大楼》中姐弟俩不能见面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变态的父亲,姐姐不希望变态父亲通过她找到弟弟,所以她从来不和弟弟联系。

    表面上姐弟俩十多年都没见过面,但他们的心一直都在一起。

    姐姐有一段话说得非常有道理:

    也许你会觉得,我缺席了你这些年的人生,但其实我一直用我自己的方式关注着你,你所有的成长,我都看在眼里。在我心里,其实你从来都没有离开过。

    而且弟弟成为钢琴家后,每次他举办演奏会,姐姐都会去看。

    而弟弟也是一样的,他每天都不停地好好地练琴,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因为姐姐是他唯一的人生支柱。

    而且最后他们姐弟俩还是相认了。

    《摩天大楼》和《我的姐姐》唯一的区别是,《摩天大楼》中的姐弟俩有一个变态父亲,一旦姐弟重新开始联系了,变态父亲就可以通过姐姐找到弟弟,然后各种敲诈勒索弟弟。

    而《我的姐姐》中的姐弟俩没有这个问题,等弟弟成年后,他可以正大光明地去找安然,我相信他的养父母是不会拦住他的。

    还是那句话,养父母的目的不是姐弟俩再也不见面,而是要安子恒把他们当成亲生父母。

    只要安子恒发自内心地把他们当成亲生父母,那和姐姐见面这件事是有商量的余地的。

    况且弟弟高考的时候完全可以考到北京去,到时候他在北京上大学,安然也在北京工作,而养父母在成都,养父母根本管不到他。

    难不成他都上大学了,养父母还专门去北京租个房子陪他上大学?

    电影最后是一个开放式结局,安然把笔放下了,带着弟弟去踢球了,我们不知道最后安然有没有在协议上签字。

    我的理解是她和弟弟踢完球后还是会回去签字的。

    首先是她踢完球后抱着弟弟痛哭,这就说明接下来她就会把弟弟送回去。

    如果她放弃送养了,决定自己养弟弟,她就没必要哭。

    其次是电影的原名叫《踢皮球》,而皮球指的就是弟弟,这部电影中他就像一个皮球一样被大家踢来踢去。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皮球孤零零地在雨中,这就暗示弟弟未来只能靠自己度过风风雨雨。

    导演在首映礼上也说了,姐姐的性格决定了她不会牺牲自己的未来。

    以上细节都说明弟弟最后还是被土豪夫妇领养了,而安然则是一个人去北京打拼,而这也是最好的结局。

    弟弟跟着安然,北京的消费那么高,他们吃也吃不好,住也住不好。

    而土豪夫妇可以让他住豪宅,衣食住行全都给他最好的。

    弟弟跟着安然,安然一边上学一边工作,完全没有时间辅导弟弟的功课。

    而土豪夫妇可以给他请最好的家教。

    弟弟跟着安然,安然没时间辅导他,也没时间管他,他成绩就不会好。他成绩不好,长大后就考不上大学,或者只能考个大专。

    而土豪夫妇可以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他考上大学是没问题的,就算考不上大学也可以继承养父母的公司。

    虽然安然和弟弟会分开十多年,但他们就会像《摩天大楼》的姐弟俩那样时刻关注着对方,最后安然会成为梦寐以求的医生,而弟弟也会事业有成,两全其美。

    如果安然选择自己养弟弟,她是可以每天和弟弟一起生活了,但代价就是安然考不上研究生,就算考上了也毕不了业,弟弟也不会有什么前途。

    当初两个人一起去北漂,几年后两个人花光了那100万,又不得不一起回成都。

    两个人的大好前途都没了,就算能朝夕相处又有什么意义呢?

  • 头像
    野草莓一颗

    个人观点。

    影片前半段,太让人生气和窒息了,舅舅屁事不干就知道打麻将,混吃混喝爱贪小便宜。姑妈任劳任怨照顾半死不活丈夫,成天为全家人操碎了心还要强迫安然养弟弟。爸妈重男轻女,甚至连死了都一刀一刀地扎姐姐的心,警察验证安然身份的时候都说,爸妈手机里只有弟弟的照片。男朋友是个妈宝、窝囊废,遇到事情只会逃避(看到安然和别人吵架,这个男的就只会拉住安然我就生气!!)

    安然在一瞬间中承受了太多,爸妈给她抛了一个生活的难题。是牺牲自己养弟弟还是把弟弟送养追求梦想?

    姐弟的相处细节都过于真实,比方说弟弟不懂事,抓坏面包,大吵大闹,平常我和弟弟相处,也经常分分钟想把他扔出门。

    又比方说,嫌他哭的太吵的时候,只要假装走掉,他一定会着急地赶紧跟上来,生怕丢了姐姐。

    安然一个人无力地抵抗,拼命想要挣脱束缚她的牢笼,几乎没有人是真的支持她的。

    但是电影的设置,姐弟两人在情感上是递进的。

    当全世界都在为难姐姐的时候,只有弟弟是真正只在意她感受的人,姐弟两人通过相处成为彼此世界里唯一的暖光。

    n 所以,如果是我,我也不会签协议,不是因为我是姐姐,而是因为我想和他相依为伴。

    到了影片最后,弟弟对姐姐的意义 已经从爸妈重男轻女生下的“男孩” 转化成了“这个小孩 是我爱的小孩 我舍不得再也不见他”

    n 还有一个打动我的点,就是安然和姑妈那么激烈的吵完架,过了两天,姑妈还是像没事儿人一样给姐弟俩送来吃的,收拾好家里,带走垃圾,当安然在医院被欺负的时候,她破口大骂,第一个站出来保护安然。

    姑妈好像是每个中国式家庭里都有的女性,看到她我好像真的看到我的大姨大姑,为了弟弟妹妹读书牺牲自己,早早下工厂打工,忙忙碌碌一辈子都只操心家里的鸡毛蒜皮。

    父权制社会的不断压迫下,让她的思维模式固定于:女性一定要为家庭付出,姐姐一定要承担起照顾弟弟的责任。以至于忘了自己当年也是想要做生意闯荡俄罗斯的女孩。

    如果说安然的形象是一个坚韧不屈,拼命和命运抗争到底的女性形象,那么姑妈,则是致敬了上一辈千千万万牺牲自己成全家庭的苦命女人。(另外我觉得姑妈角色的设定,就是在批判亲情绑架,就是在批判以往的固有思维,批判姐姐必须要养弟弟这件事情)

    而影片的最后,导演又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我们去哪儿呢”

    对呀接下来去哪儿呢?影片没有给出答案。

    但是影片从头至尾,塑造的安然的性格,表明她不会放弃自己的前途,她像顽强生长的野草,春风吹又生。

    所以,换个角度想,就因为我们将安然定位成新时代独立女性,就要求她签下协议,送养弟弟,卖了房子,奔向北京,开启自己的人生,这不也是一种道德绑架吗。

    女权,首先就是要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力,当笔握在安然的手里,怎么样的选择也是她的事情,并不是说,她不签这个协议,就一定要一辈子被弟弟束缚住。也不是说,签了这个协议,把弟弟送养了,在其他时候,就不会向命运屈服。

    Ps 片名叫踢皮球不是更好吗?明明整个片子都是姐姐的视角,片名却非得用弟弟的视角。

    有些情节确实设置的很刻意,和小红花一样的弊病,拍的有点碎片,刚开始有点难以入戏。

    而且 感人的点基本在预告片里都知道了啊!!看之前期望值很高,看的时候感人的点基本上还是那几个咯(从电影的角度我会打三星 但是因为这个题材想多加一星)

    ——更新

    谢谢大家的评论 其实我前面有说 导演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观众

    我想说说我自己对结尾的理解

    就算有感情 姐姐还是去准备签协议

    是在对方要求 再也不能见弟弟之后

    安然才犹豫了

    然后感情驱使她带弟弟跑走

    而且后面有一个 安然突然停下来 很迷茫甚至于有点难过的表情 我觉得她也在思考 到底去哪儿呢 这个问题

    对于每个人对这个结局之后的想象 一定都是不一样的

    没有人说安然一定会带着弟弟去北京 也没有人说安然一定会留在家里搭上自己的前途

    错的是重男轻女的父母 不是安然也不是弟弟

  • 头像
    cedar4years

    看完《我的姐姐》感到很气愤,总想找一句话来形容这部片子给我的感受,搭地铁回家的路上突然想到了,这是一部浮于表面而又缺乏真诚的片子。

    导演和编剧都是女孩子,看得出她们对于女性议题的讨论欲望。

    片子的立意不低,想要接触的社会问题是热门而又复杂的。

    那些在网络上被议论的,甚至于贬低的,但又真实存在的“伏弟魔”们,像安然一样的女孩们,她们的处境是什么样的?她们能不能脱离这个困境?我想这是这个片子最想讨论的话题,但是导演处理不好这么复杂的题材,于是整个片子显得稀碎,人物七零八落。

    从一开始就摆明了安然的困境,甚至是一种极端的困境:给安然安插了太多不如意,被父亲嫌弃、寄宿在姑姑家、被霸凌、被性骚扰(姑父偷看洗澡)、有一个只会赌钱的舅舅跟一个苦哈哈的姑妈、弟弟年纪太小、男朋友除了脾气好啥也没有......导演和编剧把一切不如意都放在了这个角色身上。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都在非常耐心地等待导演和编剧对于这种困境的回应。

    然后呢?

    没有然后。

    本来是社会困境,是时代遗留问题,结果用爱粉饰太平。用爱和可爱的孩子煽情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吗?

    一直期待安然会走掉,深知这种走掉是无情的,故事中的安然跟弟弟都会因为这个分别而痛苦,甚至于是会受到电影的观众指责,那也很好,至少比现在好。

    因为无法解决的问题,因为选择了爱自己而面临的“历史遗留”问题,就是会长久的悲痛下去,这种无法解决的问题让无辜的安然跟弟弟双方都是破碎的,以更大的沉默的伤痛延续下去,都更能发人省醒。

    但是整个片子,看不到一丁点的思考,好像用爱就能解决一切。

    弟弟这么可爱,这么小,能有什么办法呢?当然是跟他一起生活啦。

    这算什么?

    片子多是设计感,缺乏真诚的表达和思考。

    在角色设计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姑妈跟安然的角色是一对相互映照的角色,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非常的程式化,安然是觉醒的姑妈,相恋五年的男朋友是没有用的只会添堵的工具人......整个片子真的非常的程式化。

    子枫妹妹一直都是一个蛮好的演员,可是妹妹毕竟年纪不大,在本片中造型也有些问题。着实不能让人信服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总是看着太小了,无论是牵着弟弟一起走还是跟男朋友一起,都特别特别有违和感。

    所以从一开始,电影在日常生活的营造上就显得七零八落。

    整部片子看下来,就是一部披着社会热点跟女性问题外衣的无脑商业片。我从来不觉得文艺片与商业片有高低贵贱之别,但文艺工作者贵在真诚,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情。要做商业片做就是了,遵循那套运作逻辑,刺激观众爽点,也不失为非常优秀解压的作品,但是拿着社会话题作为幌子,看不到一点真诚的思考和努力,甚至连故事的真实性和日常生活都令人诟病,这种卖社会噱头无脑圈钱的商业运作,浪费了演员的好演技,也浪费了这个故事的好立意,同时披着社会热点的外衣以为自己是一部好电影,真的很令人生气。


    【新更新】

    1.根据评论区的专业小伙伴提醒,删掉了自己对于俄语看法的那一段。确实是自己在对于俄语语言认知方面的有误跟不深入,导致了对于影片的误会,在此删除,表示歉意。

    2.非常认同评论区说的,故事虽然有欠缺,但是使得人们关注了这个问题。就这一点来说,这个片子做到了,大家为此争论不休,使得这个问题浮出水面,当然很好。但是这一点对我来说,不能够成为片子就非常不错的理由。从不认为电影要给任何人答案,但是电影也许可以展示和深挖每一种选择或是每一种无法选择的困境之后的,人的情感。就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这部电影没有做到。理由是:为姐姐安排的苦难非常程式化,前文所述并不是非要姐姐不养弟弟,去北京就好,而是,也许展示姐姐去了北京,但并非心安理得,姐姐和弟弟在各自的生活里并没有因为这种关系的摆脱而过的快乐,这样子是不是会更好呢?会不会更加引起人思考呢?这不是一部爽剧,电影的功能,尤其是试图关注社会问题的电影,不应该只是一部爽剧,去北京解决不了问题,不去北京同样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才是问题的所在。因为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都让人心里沉甸甸的,我觉得这才是这个电影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同样能够给观众留下深思的地方。我之所以气愤,就在此处,这是一个沉重复杂的问题,那个温馨地一起踢球也许是梦境也许是真实的结局配不上这个立意,处理得过于简单的了,这才是我觉得这部影片浮于表面的地方。当然也有评论区的朋友说,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那么或者,也许安排成姐姐没有签字,把弟弟叫过来抱着弟弟哭泣结束,是不是也会更好呢?

    3.以上都是提供一些可以讨论的可能性,欢迎所有有不同看法的小伙伴一起礼貌地讨论,确实在评论区学习到了很多,很多想法都是在改变和不断调整完善的,关于有的朋友说结局的开放性,也是我之前未曾思考到的,见仁见智吧。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上。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