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往事》上映了,我有幸参加了首映观影并听导演讲述创作思路。比起中文名字,电影的英语译名其实更为直接的表达了导演的创作意图——are you lonesome tonight?nn这是一部叩问人心的电影,却有着微妙的治愈力量。它令我感动,因为它呈现了生而为人的孤独和困局之中,奋力地疗愈和救赎。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就像它的英语译名,是一句深夜里温柔而直接的关切。每个人至少有一次,在深夜难眠的时候,渴望着某个人这么问我们:“你孤独吗?”nn关于孤独,导演在放映后采访中给出的观点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的偶然性,且往往是独自面对。这非常接近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所说的“存在孤独”。nn我想就“孤独”结合电影,谈谈两个话题:n电影中角色孤独感的类型和来源,以及人为什么孤独?n电影中角色怎么回应这些孤独,对孤独我们能做些什么?nn孤独其实有三种类型n人际孤独,俗称寂寞。当我们身边没有人,或者心里没有可信任的人时,或者与人关系疏远时,我们会体验到这种孤独。缺少朋友、缺少亲人、缺少恋人……都会很容易触发这种感受。这在电影里体现非常明显:丈夫和儿子去世了的梁妈(张艾嘉),没有家人没有朋友的王学明(彭于晏),抱怨不知道王学明在想什么的学明女友(姜珮瑶)。n心理孤独,这个比较复杂。它指的是一个人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不相信自己、不接纳自己、无法自主,一个人压抑或完全无视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或情感,一个人切断了与自己情感的连接。在电影里王学明做出了一些他自己当时也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的行为时,便是心理孤独的状态。n存在孤独,“个体和任何其他生命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即便是和别人有着最圆满的沟通,或者有着最高程度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整合,这种孤独也不会消失”。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替另外一个人去承担死亡和自由责任。想想看——无论老师家人同学朋友怎么支持我们,高考我们还是要自己考,那份紧张焦虑无法被分走;无论我们多么想替我们爱的人受苦(甚至死),实际上我们无法免除别人身上的苦难和终有一天会到来的死亡;无论我们怎么要求别人帮我们拿主意,实际上连“你帮我拿主意吧”这个主意都是我们自己定,而后果也是我们自己承担(高考专业父母帮选的话,如果不满意,难受的还是我们自己)。存在孤独是生命的背景,无论我们怎么回避和掩盖,它都存在。生活中的偶然是必然总有一天会发生的,它必定会将我们带到存在孤独的眼前。就像电影里王学明里电影里的那场意外车祸,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慌、后悔、罪疚感,他的女友没有在现场就注定了难以感同身受。电影里的警察陈耳(王砚辉),独自面对同事被罪犯枪击致死的情境,他也要面对内心的罪疚感:“如果我当时没犹豫或者追得更快些,也许同事就能活下来。”nn面对现实、面对他人、面对自己内心的强烈而复杂的情感(电影里主要是恐惧、罪疚、丧失感),是回应孤独的有效方式,尽管极其艰难。nn王学明从打算自首,接近梁妈,坦诚罪疚,到最后面对罪犯;每一步都走在心理艰难的自我救赎和修复上。人会恐惧即将到来的审判,恐惧监狱里的生活,恐惧不被原谅,恐惧看到自己造成的悲剧,恐惧自己即将面对的挑战。但王学明没有回避,他带着恐惧,持续地走了下去。王学明显然是一个从来都深陷人际孤独的人,电影中没有任何他的亲人朋友,只有一个女友而两者互相取暖却交流不深。如此孤独的王学明,能够共情丧偶丧儿的梁妈,在陪伴梁妈,也给自己赎罪的路上,王学明又何尝不是再陪伴他自己呢?梁妈成了王学明生命里有着深刻连接的人,而这其实是王学明克服了无数恐惧之后的选择。nn王学明无法和女友谈心,这种人际孤独是常见的。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发现人们经常会有一系列的想法,阻碍着自己与他人的联系——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不想谈起自己也没想通的事情;不想触及自己痛苦的心情;认为说了也无济于事、得不到帮助;害怕自己不被理解;害怕自己被背叛。这都是人际孤独中,人们常见的想法。尤其是当我们有一个巨大的令我们恐惧、羞耻(或罪疚)的秘密时。nn梁妈也有恐惧,她恐惧再次触及自己的丧子之痛(所以王学明看着家里的遗物时她制止了),她恐惧未来可能永远孤独(所以她想过投河自尽)。在电影的最后,梁妈开始试着和新认识的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她曾经的孤独,成了如今与人建立关系的桥梁。nn如何面对孤独,尤其是存在孤独?n当人际孤独被驱散的时候,存在孤独也就变得相对可以接受了。nn偶然性让人孤独(梁妈亲人的意外去世,王学明的意外车祸),但也给了人联系起来的机会,这需要一种非同一般的勇敢。在电影里,梁妈和王学明都有这种勇敢。nn“我并不害怕,那群星间的虚无n没有人居住的星际。n它就在我心里,n恐吓我的, 是我自身的荒原。”n——罗伯特·弗罗斯特nn这两句诗很美丽的描述了存在孤独,也暗指了回应的方式。n存在孤独,是宇宙空间里的黑暗背景、虚无空间,是绝对的主导。n亿万颗太阳,也无法照亮整个宇宙,夜里总是黑暗居多。n人际关系,人和人之间的故事,n就是那些星光,n即便它无法照亮夜空的全部黑暗。n但只要我们愿意鼓起勇气和力气抬头,n星光很美,黑暗依旧,星光很美。nn在此谢谢导演,给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孤独宇宙里,多添了一颗星星。nn最后我想稍微补充两点,关于罪疚感和创伤后应激反应。王学明在车祸之后的情绪状态以及在监狱中的连续噩梦,都是一种创伤后的应激反应——目睹了死亡的人往往会这些反应。nn在心理咨询领域内,有一个观点:很多人犯罪犯错,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有罪疚感,他们渴望被惩罚。这点在电影里有明显的表现,王学明曾经在街头上参与一场本来与自己无关的斗殴。因为只有接受了惩罚、完成了弥补,人才会真的原谅自己并且释然。在电影最后,王学明离开监狱后,我们才第一次看到他轻松的表情,因为他知道无论从法律或道德情感上,他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责任。只要他还在监狱里一天,他就不会真的原谅自己。出狱代表着,他完成了法律意义上的赎罪。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王学明的罪疚感不一定是合乎逻辑的(虽然合乎人之常情),因为车祸完全是一场意外,换做其他人在那条路上、那个时间开车,极有可能同样也会有车祸。王学明本身也是意外的受害者,他受到了极大的惊吓。但情感(在这里特指罪疚感)的妙处就在于——即便它们不合乎逻辑,依旧可以存在。这种把本不存在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的情感,是罪疚感的来源,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深刻联系的强大力量。如果不是有那么强的罪疚感,王学明是没有动机去接近梁妈的,他也就无法将从自己的人际孤独中救赎出来。从这个角度上看,哪怕是痛苦的情感,也是宝贵的。毕竟,没有情感(对自己或对别人)才是最寂寞的。n
去看了电影《热带往事》的首映,看完以后就想到那句,暗红尘霎时雪亮,热春光一片冰凉。
电影整体的风格可以说是影如其名,非常热带,拍摄的是上世纪的南方小城,潮湿、躁动、鲜艳、缤纷,有非常人间烟火的热闹,然而在一片生动和缤纷的色彩中,偏偏有更加深切、且挥之不去的凄迷的冷感与孤独,是滚滚红尘中无根也无岸的天涯漂泊客的故事。
彭于晏饰演的男主角,一个背负着秘密的空调修理工,瘦削、沉默、笨拙、硬颈,他的孤独是动态的、年轻的、男性的。而和他相对照的,则是女主角张艾嘉,一个人到中年却意外失夫失子的家庭妇女,风韵犹存,是看似普通,内心却十分神秘幽微的“有故事的女人”。与彭于晏相比,她的孤独是更沉静的,更有年龄感的,也更女性。
我非常喜欢两人的对手戏,有一种非常奇妙的化学反应,有一点像母子,又有一些男女的张力,更有彼此身份带来的紧张感——彭于晏认为自己是导致张艾嘉丈夫意外去世的凶手,所以他心怀巨大的愧疚,想来赎罪,从而获得谅解与救赎,这多重的层次让两人的关系有些难以被定义,是游离于那些既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之外的存在,有一些暧昧,又有一些温情,更多的,是两个伶仃者小心翼翼地彼此靠近,但又终究活在各自的孤岛上。
我很爱看这种,难以被简单定义、简单描述的人与人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反而才呈现出一种真实的生活质地。除此之外,张艾嘉饰演的女主角本人,其实也是一个跳出了类型与套路的女性形象。影视作品中常见的中年妇女,要么是唠叨却温情的母亲,要么是寂寞强势的女强人,而张艾嘉这个角色,看上去是个普普通通人到中年的家庭妇女,但是在妻职和母职之外,她有一个隐而不显的自我,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清晰地浮现出来。
电影里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在女主角失夫又失子之后,来了一群街坊邻居慰问她,一堆人闹哄哄来到家里,每个人都劝她,你心里难受不要憋着,哭出来吧,哭出来就好了。而张艾嘉的表情从为难、勉强、到渐渐坚决地讲出了那句,“我哭不出来。” 场面一时有些尴尬和好笑,但我喜欢尴尬中的这位女主角,令人一怔,继而终于开始认真看她,意识到这个女人并不简单。
张艾嘉现在已经十分娴熟于这样复杂的中年女性角色。我以前对张艾嘉其实没有太多偏爱,但近一两年反而越来越看到她的风韵,也越发觉得她的娴熟、狡黠、甚至她的世故都很迷人,因为她本人就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所以演这类角色可谓是驾轻就熟。
以及那天才意识到张姐已经68了!!简直令人难以置信,由此可见女性到了六十多岁,依然可以是性感的、迷人的、风姿摇曳的!令人更加不怕岁月了一点。
而《热带往事》本身,也确实是过于喧嚣的孤独。
(以及,片中有个小彩蛋是章宇唱歌,翻唱猫王那首Are you lonesome tonight,章宇唱歌真的是意料之外的好听,看完电影以后我单曲循环了好久。五条人给电影写的那首《伤心的人》也很好听,歌词仿佛和《阿珍爱上了阿强》遥相呼应:
虽然说人生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爱情,确实让生活更加美丽。
虽然说爱情能让生活更美丽,但它的确也像夏日的天气说变就变。
伤心的人你不要太伤心。过好自己的每一天。
#电影 温仕培《热带往事》n只有结构稍微成熟点,其他的地方并不出彩,不及它同类型电影《白日焰火》的十分之一,甚至不如《南方车站的聚会》的五分之一。nOK,现在让我们来复盘一下。n开头是一个挣脱了缰绳的牛和漫无目的的丛林长镜头,是泰国导演阿彼察邦的《能召回前世的米波叔叔》的风格,这个开头令我惊喜,我以为后面会出现阿彼察邦的魔幻风格,但事实很让人失望,牛这个意向在电影一共出现了4次,每一次犯罪前就会出现牛,但是通篇下来,我只感到导演有种想讲但是总是没讲出来的感觉,这个牛就是其中一例,下面关于歌的也是属于这种情况。《热带往事》,英译名《Are yoy lonesome tonight》,这是一首歌的歌词,这首歌在片子里出现了3次,分别是第39分钟——张艾嘉一个人在家里放着歌、第57分钟——章宇在说完话之后站在舞台上唱了这首歌、第一个小时21分钟,保安在电视里看章宇的演唱。和牛一样,每次这首歌出现,后面就会发生一些转折,歌词Are yoy lonesome tonight,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呢?是寂寞?是孤独?我是没搞懂,可能是装得更深沉吧。n下面说些手法上的东西,画面的颗粒感很重,故意为之,但是为何故意为之,想来想去大概是想让某些片段(诸如闪回)和整个影片更分离,更有“感觉”。张艾嘉接电话的镜头剪接并不流畅,从特写剪到背后已经构图好的中远景再突然剪到特写,然后再挂掉电话,还不如从中远景那就挂掉电话。张艾嘉去警察局认领尸体时看到尸体立马转头哭了两秒,实在是狗尾续貂,看到尸体时直接切下一个场景就可以了,因为下一个场景就是表现张艾嘉的伤心之情的,多余多余,真是多余。n彭于晏扔尸体时的配乐差点把我耳朵都震聋了,俗,俗到透顶,打架时又搞声画对立,想学库布里克,唉,一言难尽。n整部电影唯一的亮点就是结构了,倒叙和闪回,这点处理得稍微能看一点。n我在想,如果金基德还活着,他会怎么拍这个题材,如果是金基德的话,会更冰淡,他不会搞牛,搞音乐,但是他足够清晰,会像一把刀一样,直插进中心,刺痛每个人的感官,不会像这部电影一样,搞到最后不知道导演想说什么。n很多人夸灯光,拜托,为什么灯光搞得这么花花绿绿,难道你们没想过吗?结尾居然都出现了毕赣的姑父了,这答案还不显而易见嘛!说来也难过,毕赣的姑父这个小彩蛋算是我今晚唯一的惊喜吧。
《热带往事》上映了,我有幸参加了首映观影并听导演讲述创作思路。比起中文名字,电影的英语译名其实更为直接的表达了导演的创作意图——are you lonesome tonight?nn这是一部叩问人心的电影,却有着微妙的治愈力量。它令我感动,因为它呈现了生而为人的孤独和困局之中,奋力地疗愈和救赎。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就像它的英语译名,是一句深夜里温柔而直接的关切。每个人至少有一次,在深夜难眠的时候,渴望着某个人这么问我们:“你孤独吗?”nn关于孤独,导演在放映后采访中给出的观点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生活中的偶然性,且往往是独自面对。这非常接近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所说的“存在孤独”。nn我想就“孤独”结合电影,谈谈两个话题:n电影中角色孤独感的类型和来源,以及人为什么孤独?n电影中角色怎么回应这些孤独,对孤独我们能做些什么?nn孤独其实有三种类型n人际孤独,俗称寂寞。当我们身边没有人,或者心里没有可信任的人时,或者与人关系疏远时,我们会体验到这种孤独。缺少朋友、缺少亲人、缺少恋人……都会很容易触发这种感受。这在电影里体现非常明显:丈夫和儿子去世了的梁妈(张艾嘉),没有家人没有朋友的王学明(彭于晏),抱怨不知道王学明在想什么的学明女友(姜珮瑶)。n心理孤独,这个比较复杂。它指的是一个人不了解自己、不理解自己、不相信自己、不接纳自己、无法自主,一个人压抑或完全无视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或情感,一个人切断了与自己情感的连接。在电影里王学明做出了一些他自己当时也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做”的行为时,便是心理孤独的状态。n存在孤独,“个体和任何其他生命之间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即便是和别人有着最圆满的沟通,或者有着最高程度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整合,这种孤独也不会消失”。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替另外一个人去承担死亡和自由责任。想想看——无论老师家人同学朋友怎么支持我们,高考我们还是要自己考,那份紧张焦虑无法被分走;无论我们多么想替我们爱的人受苦(甚至死),实际上我们无法免除别人身上的苦难和终有一天会到来的死亡;无论我们怎么要求别人帮我们拿主意,实际上连“你帮我拿主意吧”这个主意都是我们自己定,而后果也是我们自己承担(高考专业父母帮选的话,如果不满意,难受的还是我们自己)。存在孤独是生命的背景,无论我们怎么回避和掩盖,它都存在。生活中的偶然是必然总有一天会发生的,它必定会将我们带到存在孤独的眼前。就像电影里王学明里电影里的那场意外车祸,以及随之而来的恐慌、后悔、罪疚感,他的女友没有在现场就注定了难以感同身受。电影里的警察陈耳(王砚辉),独自面对同事被罪犯枪击致死的情境,他也要面对内心的罪疚感:“如果我当时没犹豫或者追得更快些,也许同事就能活下来。”nn面对现实、面对他人、面对自己内心的强烈而复杂的情感(电影里主要是恐惧、罪疚、丧失感),是回应孤独的有效方式,尽管极其艰难。nn王学明从打算自首,接近梁妈,坦诚罪疚,到最后面对罪犯;每一步都走在心理艰难的自我救赎和修复上。人会恐惧即将到来的审判,恐惧监狱里的生活,恐惧不被原谅,恐惧看到自己造成的悲剧,恐惧自己即将面对的挑战。但王学明没有回避,他带着恐惧,持续地走了下去。王学明显然是一个从来都深陷人际孤独的人,电影中没有任何他的亲人朋友,只有一个女友而两者互相取暖却交流不深。如此孤独的王学明,能够共情丧偶丧儿的梁妈,在陪伴梁妈,也给自己赎罪的路上,王学明又何尝不是再陪伴他自己呢?梁妈成了王学明生命里有着深刻连接的人,而这其实是王学明克服了无数恐惧之后的选择。nn王学明无法和女友谈心,这种人际孤独是常见的。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发现人们经常会有一系列的想法,阻碍着自己与他人的联系——不想给别人添麻烦;不想谈起自己也没想通的事情;不想触及自己痛苦的心情;认为说了也无济于事、得不到帮助;害怕自己不被理解;害怕自己被背叛。这都是人际孤独中,人们常见的想法。尤其是当我们有一个巨大的令我们恐惧、羞耻(或罪疚)的秘密时。nn梁妈也有恐惧,她恐惧再次触及自己的丧子之痛(所以王学明看着家里的遗物时她制止了),她恐惧未来可能永远孤独(所以她想过投河自尽)。在电影的最后,梁妈开始试着和新认识的人讲述自己的故事——她曾经的孤独,成了如今与人建立关系的桥梁。nn如何面对孤独,尤其是存在孤独?n当人际孤独被驱散的时候,存在孤独也就变得相对可以接受了。nn偶然性让人孤独(梁妈亲人的意外去世,王学明的意外车祸),但也给了人联系起来的机会,这需要一种非同一般的勇敢。在电影里,梁妈和王学明都有这种勇敢。nn“我并不害怕,那群星间的虚无n没有人居住的星际。n它就在我心里,n恐吓我的, 是我自身的荒原。”n——罗伯特·弗罗斯特nn这两句诗很美丽的描述了存在孤独,也暗指了回应的方式。n存在孤独,是宇宙空间里的黑暗背景、虚无空间,是绝对的主导。n亿万颗太阳,也无法照亮整个宇宙,夜里总是黑暗居多。n人际关系,人和人之间的故事,n就是那些星光,n即便它无法照亮夜空的全部黑暗。n但只要我们愿意鼓起勇气和力气抬头,n星光很美,黑暗依旧,星光很美。nn在此谢谢导演,给我们每个人的存在孤独宇宙里,多添了一颗星星。nn最后我想稍微补充两点,关于罪疚感和创伤后应激反应。王学明在车祸之后的情绪状态以及在监狱中的连续噩梦,都是一种创伤后的应激反应——目睹了死亡的人往往会这些反应。nn在心理咨询领域内,有一个观点:很多人犯罪犯错,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有罪疚感,他们渴望被惩罚。这点在电影里有明显的表现,王学明曾经在街头上参与一场本来与自己无关的斗殴。因为只有接受了惩罚、完成了弥补,人才会真的原谅自己并且释然。在电影最后,王学明离开监狱后,我们才第一次看到他轻松的表情,因为他知道无论从法律或道德情感上,他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责任。只要他还在监狱里一天,他就不会真的原谅自己。出狱代表着,他完成了法律意义上的赎罪。可是如果我们仔细思考,王学明的罪疚感不一定是合乎逻辑的(虽然合乎人之常情),因为车祸完全是一场意外,换做其他人在那条路上、那个时间开车,极有可能同样也会有车祸。王学明本身也是意外的受害者,他受到了极大的惊吓。但情感(在这里特指罪疚感)的妙处就在于——即便它们不合乎逻辑,依旧可以存在。这种把本不存在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的情感,是罪疚感的来源,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深刻联系的强大力量。如果不是有那么强的罪疚感,王学明是没有动机去接近梁妈的,他也就无法将从自己的人际孤独中救赎出来。从这个角度上看,哪怕是痛苦的情感,也是宝贵的。毕竟,没有情感(对自己或对别人)才是最寂寞的。n
01
《热带往事》上映了,它强悍的视听设计让人难以想象这是一部新人处女作。
不过,看到片头的“坏猴子”标识,懂行的人也就明白了,这是宁浩主导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的又一个成果。
该计划自2016年诞生以来,经过几年运作,已成为中国电影市场不容小觑的一股势力。其特点有三。
第一,发掘新人。
在该计划已上映的四部作品中,就有三部是新导演处女作。包括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申奥的《受益人》,以及此次温仕培导演的《热带往事》。
其二,资源扶植。
这种扶植不是简单地前辈提携后辈,而是提供一种“平台级”服务。特别是凭借宁浩及其坏猴子公司在业内的影响力,帮助新导演获得更优质的创作资源。
就拿《热带往事》来说,无论从台前还是幕后,都堪称豪华。
主演囊括了彭于晏、张艾嘉、章宇、王砚辉等实力派;幕后更有杜笃之、朱琳等业内大咖助力……对新人导演来说,无疑是梦幻配置。
其三,类型多变。
如果把整个72变计划看成一盘大棋,你更能看出宁浩的野心。他不止要出几个作品,推几个新人,更是要藉此带领一批年轻人奋力拓展中国电影的类型疆域。
就已公映的几部作品而言,每一部都截然不同,且都是当下电影市场极为稀缺的“复合型”商业类型片及创作方向:《绣春刀Ⅱ:修罗战场》是有历史片格局的武侠片,《受益人》兼顾了犯罪、喜剧和爱情三种类型,《我不是药神》是类型化的社会写实文艺片,而《热带往事》则是以艺术探索为着眼点的犯罪片。
《热带往事》还有特别的价值,因为它不同前三部,而是跳脱出了类型片的窠臼,去完成一种更深入电影本体的探索。
02
从艺术维度再看《热带往事》,我们可以把它和《暴雪将至》《暴裂无声》《南方车站的聚会》以及《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等影片放进同一作品序列。
为何如此?
因为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底色。这一底色,正是近年来华语电影悄然兴起的一股“新黑色电影(Neo-noir)”浪潮。
作为犯罪片的一个亚类型,“黑色电影”通常描述的是“个体因欲望而导致的堕落”。
借由这一类型,创作者可以深入人性最幽暗的部分,去探讨深刻的存在主义议题;同时在外在上,这一类型又为影像调度、美术造型、光调设计、空间布局等提供了极致的发挥空间。
这是近些年一批优质而严肃的中国青年电影人的集体追求,也是他们与国际影坛题材、风格潮流同步的体现。
而在这一次的浪潮里,《热带往事》显得更为单纯直接,导演的全部心思都用在如何把一个简单故事以复杂的方式讲出来。换句话说,它是一部关于“视听语言本体”的电影,它雕琢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写就故事的那支“笔”。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它能被戛纳选入“特别展映单元”——因为戛纳向来最注重的就是艺术探索,而我们看《热带往事》,也应该着眼于导演的视听技法,看他如何利用影像、声音、剪辑……营造奇妙的体验。
03
下面我就想从剧作结构、文本暧昧性、情绪塑造三方面来拆解这部电影。
首先说“剧作结构”。
《热带往事》的故事其实不算太复杂,讲的是由一起车祸牵连出的一桩凶杀案。
如果按正常时序讲,这个故事原本平淡无奇,但是导演故意将时空打散、重组,使得原本简单的故事变得异常复杂。
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包裹在影片最外层的是个“回忆体”的结构,主人公王学明(彭于晏饰)在出狱前一天,开始了对整个案件的回忆。由这个大括号框起来的,就是具体的“回忆内容”,又分为两条线:第一条线是车祸当天发生的事;第二条线是之后发生的事。
细看之下,这两条线又各有不同。前者由于信息大量缺失,除了王学明的回忆外,还掺杂着他的梦境和想象;而后者牵涉人物众多,除王学明,还插进了陈耳警官(王砚辉饰)、梁太(张艾嘉饰)、女友(姜珮瑶饰)等人的视角,共同构成对真相的“注解”……
由此,影片形成了“一外两内”的三线结构,而画面不断在这三条线之间跳跃,结构起整部电影。
听起来有点复杂?
影片最有趣的部分就在于此。导演利用剪辑点的设置,巧妙地将三条线勾连起来,使观众在时刻保持悬念的同时,又不至于迷失。
具体说,勾连方式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通过“标志性声音”来勾连。
比如车祸当天,导演特意安排了一段汽车广播的声音,是主持人在宣布乐透号码。
这段声音起到两大作用。第一,提醒作用。每当观众听到它时,就会马上意识到这是案发当天的事;第二,这串中奖号码同时又起到“时间刻度”的作用,比如之前念到“第四个号码”时,画面切出,等过段时间再回来时,广播正在念“第五个号码”,由此组接起剧情……
看到最后你会发现,导演正是反复利用这串号码,不断跳前跳后、错进错出,一点点拼凑起了案发当天的故事。
第二类是通过“标志性画面”来勾连。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主人公王学明脸部状态的变化。案发当天,他的脸是干净的;案发后一段时间,他蓄了胡子且鼻梁有伤;又过了一段时间,因为打架,他的眼角和嘴角也都有了伤口。也正是利用脸部状态的不同,导演直观地告知观众当下是什么时间的故事。
王学明的脸,起到的也是“时间刻度”的作用。
类似设计还有很多,此处不再赘言。
这也是《热带往事》最表层的一个观影乐趣,就是通过导演提供的剧情碎片,在脑海中拼成一个完整故事,而每个观众得到的答案又可能不同。
这也就带来了一个效果,也就是下面要着重讲的:文本的暧昧性。
04
在文本上,《热带往事》留足了解读的空间。
这一方面是通过上述“非线性叙事”实现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情节上的大量留白,制造出暧昧的效果。
最明显的例子是,片中的死者老梁究竟做过什么?被他锁起来的那一大袋子钱,是哪来的?他和杀手之间又是什么关系?
这些在一般犯罪片里通通属于最核心的悬念,但在这部电影里却被彻底留白。这也为整部电影蒙上了一层看不透的阴影。
再来,王学明是不是杀害老梁的凶手?
这也是个说不清的事儿。
不可否认的是,老梁的尸体上确实有两处枪伤,但这依然没法证明,他不是被王学明开车撞死的。
还有,梁太和丈夫老梁的关系到底如何?
我们知道,他们的儿子是因老梁漏接了电话,未得到及时医治而死,这对他们的关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老梁临死那天,他们究竟为什么而争吵,以致于气得梁太说出“你最好死在外面别回来了”这样的狠话?
在这些说不清的关系里,又是否隐藏着真相的另一个版本?
如此种种,影片透过大量模棱两可的叙述,一寸寸瓦解着整个故事的封闭性。
更不用说,整部影片实际都来自王学明时隔八年后的“自白”——他自己一开始就说,“犯了什么(罪)进来(监狱)的?”每次讲都会讲得不一样。所以,这个不可靠的当事人的不可靠的回忆,也是影片最大的一处暧昧性所在。
那么他的回忆是真的吗?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些回忆只是他出狱前为寻求自我解脱而在潜意识里拼凑出来的?就像《记忆碎片》里的主人公所做的那样?
这些问题,通通没有结论。
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文本,接下来第三部分的“情绪塑造”,才显得尤为重要。
05
电影中的情绪是最难拍的,而《热带往事》又恰好是一部充满情绪张力的电影。
抛开那些复杂叙事,这部电影实际在讲:一个负罪之人的自我救赎。
主人公王学明开车撞了人,弃尸逃跑,因心怀负罪,他开始接近死者的妻子,并由此一步步接近真相。
在整个过程里,导演始终在用视听语言外化主人公的内在情绪。具体可总结为:一个基调,四个阶段。
先说一个基调。
不难发现,这部电影有个贯穿全片的情绪基调,就是“躁动”。
这种躁动不止来自燥热的天气,更来自主人公内心“灼人的秘密”。
于是表现在影像上,你会发现,影片用了大量过曝、虚焦的画面,营造出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的视觉效果;据说摄影师甚至给镜头套上了丝袜,以增强画面的躁动感……
这是全片的大基调,而在此之上,主人公的情绪经历了前后四个阶段的转变,分别是“犯错、负罪、坦白、解脱”。而每次转变,都辅之以精准的视听语言。
首先是第一阶段,犯错。
那是案发当日,王学明把尸体推下土坡时,原本照在他脸上的灯光,瞬间熄灭,他的整张脸一下隐没在黑暗中。这一由明到暗的转场,也象征着他的内心已堕入深渊。
紧接着是第二阶段,负罪。
王学明逃离现场后,整日活在负罪感当中,他的意识总是不断回到案发当天,重历自己犯下的罪。
最精彩的一场戏,就是王学明借修空调的名义第一次走进梁太的房间,看着悬在头上的钟表,他瞬间陷入回忆,车祸当天的场景一一浮现。等画面再次切回时,你会惊讶地发现,钟表的指针竟然丝毫未动。
这一连串调度精准地呈现了王学明的处境,他是个被困在罪恶记忆里寸步难行的人。
下面是第三阶段,坦白。
经过一番挣扎,王学明终于鼓足勇气向梁太坦白。
那是在墓地,而梁太告诉他,老梁其实死于枪伤。那一刻,乐队奏着欢快的旋律从车前经过。
这一幕直接致敬了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只不过《牯岭街》是用一段激昂的军乐为一场失败的告白助兴,而《热带往事》中墓地里的欢快旋律则奏出了王学明内心的悲喜交集。
到这里,王学明本可以彻底抽身,不再过问这件事。但最终,他选择继续追查事情的真相。
因为此时的他已由一个被动等待审判的人,蜕变成了一个自我裁决的人。尽管在法律层面,他并没有真的“杀人”,但他内心的良知却驱使他去救赎自己萌生过的恶念。
也正因如此,影片结尾,他才迎来了真正的“解脱”。
只见走出监狱的王学明,再次回归了当初的干净模样,他开始纵情奔跑,跑向阳光深处,而镜头始终温柔地追随。
那一刻,他终于逃离了“罪恶记忆”的牢笼,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自由”的人。
06
由多线交织的剧本结构,制造出充满暧昧性的文本,再经由光影、镜头调度、配乐、动作设计等元素来呈现人物的复杂心理,由此,《热带往事》构建起自己独特、自洽的美学系统。
准确说,它就是一部“视听体验型”的电影。它不以故事作为邀请,而是以视听语言作为入场券。
而温仕培作为一个新人导演,敢这么去“玩”,也是不多见的。这一方面体现他的创作胆识和意识,另一方面也是背后的有力制片团队给了他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
可以想见,如果把他这一套视听技巧,用在一个更纯熟的电影文本上,势必能迸发出更强的力量。
中国电影市场应该给予更多新导演探索、试错的空间,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不需要下一个宁浩、下一个毕赣,我们需要的是不断有标新立异的新导演站出来。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子戈说电影
只写不一样的深度影评。n
能看得出导演温仕培阅片量很大,片子里时不时能看到NWR、锡兰、阿基等诸多欧洲大导的影子,但我很难看到温仕培自己。当然,能把这些导演的东西都学得有模有样,这也是非凡的才华,甚至足以炫技,对于年轻导演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要一个年轻导演处女作就有自己的风格,太严苛了。但是,作为影迷,我始终还是期望中国能出更多有自己风格的导演,而不是出现一个又一个一门心思向戛纳的欧洲电影好学生。
回过头来说,作为“学生”,温仕培是合格的,他的影像已经展现出了相当高级的质感,我很喜欢彭于晏夜晚开车撞到人那场夜戏,光打得相当好,还真有几分NWR和锡兰的气质。这至少说明,他的审美是有水准的,也能说明,他初次做导演,技术的完成度也是有掌控力的。
但影像上越有质感,观影过程中我就越觉得可惜。影片片名叫做《热带往事》,但事实是,我只看到了“热带”,却很难看到“往事”,或者说,看完这部电影,我记得起“热带”的模样,却很容易就忘记“往事”是“什么事”。
所谓的多线叙事和非线性叙事,在这部电影里其实起到的作用都并不算大,这样的叙事技巧没有给观众带来更多的观影快感,甚至不会给观众带来“观影困扰”,导演似乎想要给观众一块又一块的拼图来让观众拼接,但事实是,这些拼图的形状是方方正正的,根本不具有迷惑性,成功拼接起来也不会让人产生任何兴奋感,这一切的原因大概就是故事本身实在是太弱了。
影片的核心反转,是彭于晏以为自己撞死了张艾嘉的老公,所以心怀愧疚和负罪感,但事实是张艾嘉的老公死于枪杀,而这个枪杀又带出了一大袋现金的下落。
这样的戏剧点,包括影片最后的结局,美国四五十年代的黑色电影都用过太多次了,类似的故事,约翰休斯顿他们拍的不愿意再拍了,说故事“过时”也好,“老套”也罢,总之是很难让如今的观众感到兴奋了。
更致命的是,影片前后段人物的行为是存在着割裂的,影片从彭于晏发现那一袋钱开始似乎进入了高潮,但我们却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个全新“麦高芬”的出现,让影片变得四不像了,你以为这是个犯罪片,它拍得像是爱情片,你以为这片的调子就这么文艺了,它又突然化身动作片了。
彭于晏这个角色本身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观影时,我试图跟随彭于晏这个角色进入这个故事,但我很快发现,这并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他的身上是缺乏真实感的,这是一个创作者假定出的“完美工具人”,导演完全通过他的情感动机来驱动故事,却忽略了其可信度。
导演可以用一句“人是感性的”来解释一切问题,但这样的解释应该由剧本来完成,让电影自己拥有更强的说服力。
全片最大的亮点,在我看来莫过于张艾嘉的出演。张艾嘉真是华语影坛的宝藏,这样地位的电影人,早已功成名就,还愿意一次次地去帮助一位又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实在是令人钦佩。有她帮忙,真是这些年轻导演的福分。
更何况,张艾嘉的气质和演技,在华语影坛都是独一份的,也只有她,在这个年纪,还能时常流露出少女般的眼神,而那种眼神又藏在极成熟的外表下,更增添几分风韵。
有些遗憾的是,这样的女演员,不是彭于晏接得住的,他已经很努力了,但努力反而做作,看他在《热带往事》的表演,我想到了邓超在《影》里的演出,同样非常努力,同样差了几分浑然天成。
我看片时一直在想,如果没有审查,温仕培是否会把《热带往事》拍成一部情色片呢?这不是猥琐男的低俗幻想,我很认真地觉得,影片拍的最好的正是彭于晏和张艾嘉之间情欲的流动,那是若有若无的,属于热带的性幻想。
另一个假设是,如果是章宇来演彭于晏的角色,是否会好很多?
但“好很多”的前提是,剧本也需要好很多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