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连续剧  »  国产剧  »  风起陇西
328人已评分
很差
0.0

主演:陈坤白宇聂远尹铸胜常远杨颖孙怡俞灏明王骁杨轶张晓晨刘亭作赵峥从瑞麟张戈侯玮涛彭义程强巴才丹陈凯文李士刚张优朱超艺李凯董浩然韩秀一周小川刘一辉郭昱德杨博潇马学雷高睿菲儿戴毅李芸郭家诺张孝文杨磊王浩杰牛志强李小朋朱时峰李槐龙杜长安袁帅丹帅李泰延马思妍董子健李光洁郭京飞

类型:剧情悬疑历史古装国产导演:路阳 状态:已完结 年份:2022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7.9分热度:12 ℃ 时间:2022-05-18 20:58:19

简介:详情  天下三分,烽火四起,在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战争不仅有刀光剑影,亦不只是血肉搏杀。秘密情报线上的生死角逐,正涌动于滚滚洪流的阴影当中  两个不被乱世聚焦的“小人物”——陈恭(陈坤 饰)与荀诩(白宇 饰),他们生死相依的...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天下三分,烽火四起,在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战争不仅有刀光剑影,亦不只是血肉搏杀。秘密情报线上的生死角逐,正涌动于滚滚洪流的阴影当中  两个不被乱世聚焦的“小人物”——陈恭(陈坤 饰)与荀诩(白宇 饰),他们生死相依的兄弟情在惊心动魄的谍战中爆发出夺目光辉,谱写出一段英雄传奇。
  • 头像
    影随茵动

    《风起陇西》作为马伯庸的处女作,出版于2005年,他后来回忆说书中的“很多名称,司闻曹、军正司、以及烦琐冗长的蜀汉行政程序,全部都是我毫无考据的凭空杜撰,这都是为了增加文章真实性而创造出来的古代机构……严格来说,《风起陇西》并非一部三国历史小说,而是一部借用了三国历史的架空小说。”

    显然,这次电视剧改编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充分利用了这种架空,架空了马伯庸的架空。

    先让我们从书粉的角度来说,估计有些人初看后,免不了血槽飙升,对于剧里情节如此错乱,人物“张冠李戴”的情况,原著党里的保守派大概率是要口吐芬芳的,但是我也有一种直觉,这种人不会太多,因为《风起陇西》万万算不得马伯庸的热门书籍(也许剧播出后,会提升它的地位),所以我对书粉的执着还是保有乐观态度的,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地方是电视剧是否改编的成功。

    其实现在看来,改编后的剧和原著之间的关系,算是前者只是借用了后者的骨架,重新增减了血肉,以及注入了不同的魂魄(仅从前六集来看)。

    这里的骨架就是马伯庸借《风起陇西》为蜀国建立的情报机构——司闻曹。

    如果没有读过小说,从电视剧开头三集的快节奏里,可能看起来确实有些辛苦,所以,在这里为非书粉的群体补充一点背景。

    在原著中,司闻曹是马伯庸为蜀汉打造的情报机构,最高长官是姚柚,副长是冯膺。

    司闻曹下面有三个分司,管理蜀汉情报的司闻司,也就是外派间谍的活儿,陈坤在剧里饰演的陈恭就是属于这个部门的,这个部门的老大是阴辑。

    其次是分析情报的部门军谋司,是由冯膺直管,手下有一名得力干将狐忠。

    最后才是另一位主角荀诩的部门靖安司,主要是负责查内奸的。

    借由这个架构成立的蜀汉和曹魏之间的间谍攻坚战,就是《风起陇西》的整个故事的骨架,如果把这些都理清了,可能会相对容易理解剧里对人物血肉重建的所在。

    老实说原著小说有两大问题,并不利于改编成电视剧。一个是故事的体量,大概就是一部电影的时长,拉长到电视剧必然要增加一些信息量;另一点就是小说中出场人物众多,但是并不丰满,众所周知,马伯庸写人相对一般,何况是处女作,更不能多作苛责了,但这反而给予了电视剧极大的改编空间。

    首先,电视剧把原著中走过场的陈恭提升到了主角的位置,甚至是推动情节的关键所在。先是渲染了他在曹魏作为间谍的两难处境了,被发现与被构陷的双重危机。在曹魏,重塑了郭刚、糜冲的身份,增加陈恭与前者的“情谊”,与后者的“对立”;在蜀汉,增加了与荀诩的姻亲关系。

    这些在原著中全都没有的人物关系,打乱重塑了整个故事的结构,虽然本质上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在追查“烛龙”案上,但是切入的视角不同,故事传达出的效果也就不同,这也就是前面说的魂魄不同。

    在小说中,马伯庸的立意是在历史的缝隙中戏谑,他说“我喜欢阴谋史观,不是因为那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也不是因为那更能反映出人性的暗面,只是单纯对于这种体制式的诡计与内幕有叶公好龙的兴趣罢了。阴谋对我来说,有着一种别样的美感与质感,流光溢彩的政治殿堂中隐藏的黑暗,才是最富魅力的宝藏。”

    所以,原著中的故事,最终结尾的真相也一再印证着权谋与博弈,而现在电视剧的改编,给人的感觉是除此之外,增加了更多人的自我挣扎的部分,人物都变得更加立体丰满了。

    郭刚不再刚愎坚硬、糜冲不再无趣深沉、陈恭不再面目模糊、荀诩也不再单一刻板,电视剧里的群戏无疑是好看的。

    也正是因为群戏的原因,加上背景的复杂,过密的情节,对于大众来说,进入故事的过程可能还是有一些辛苦的,也许要熬过前三集,才能捋清人物关系。

    不过,我是觉得如果能看得进去的话,电视剧的改编还是蛮高级的,至少前期是好看的。

    路阳的风格自不必说,服化道和动作戏都保持了他一贯的特质,整个制作班底大多来自于电影团队,古朴简约的美学气质,努力追求时代的氛围,细节上面还是很考究的。

    而在故事的结构上,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剧架空了书的架空。

    如果对这部剧没有任何背景了解的话,大概率很多人会觉得真假参半,就像初读小说一样,毕竟故事的楔子使用了诸葛亮北伐失利的街亭之战,以及让许多真实的三国人物给主角做背景墙,都多少有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马伯庸给予故事的一些设定,人物的一些性格,无疑都是在“历史夹缝之处做文章”。正是基于此,电视剧也有了顺理成章的进一步发挥。

    就像电视剧开头是以街亭失利为始,作为背景交待。引出陈恭的间谍身份,并“盗用”了原著中白帝的头衔安在陈恭身上,让他在剧里成为蜀汉非常重要的情报人员,而街亭的失利直接把矛头指向陈恭可能的“叛变”,使其深陷困局,进而引出了“烛龙案”,再把追查曹魏偷窃弩机的事情合理化揉进陈恭的自救中,增加整个故事的悬疑性。另一方面,又借着荀诩为陈恭翻案的机会,引出蜀汉司闻曹内部职场上的尔虞我诈,以及后期免不了与蜀汉另一个职能部门军技司的权谋之斗。

    而在原著中,陈恭的作用主要是引出司闻曹,然后就战术性的暂时隐身了,后面就是荀诩的独角戏。所以,电视剧的改编,无疑是把人物关系变复杂了,让故事线也交融了,这就是我个人感觉中变高级的地方。

    当然,在这变高级的过程中,也会很考验观众的耐心,以及剪辑时没能很好过渡的故事线,可能变成一种瑕疵,让它有一些口碑上的两极分化。

    不过,到目前为止,从演员的适配度、故事的改编度和视觉呈现来说,我还是基本满意的,比较期待整个剧改编的完成度,如果最终的结尾依然回归到原著的揭秘,只能说中规中矩,如果有其他的惊喜自然更好,不过,几集看下来,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电视剧在人物的塑造上,应该还是非常成功的。

  • 头像
    空山

    董子健长了一张饱经风霜的少年脸。

    饱经风霜,是神。少年脸,是形。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他同张艾嘉谈银幕恋爱都毫不违和。

    路阳选女演员总是选岔劈了,但选男演员一项很准。

    《风起陇西》中,郭刚,字毅定。字表其德,意思是刚毅、坚定。纵览全剧,郭刚好像只有对陈恭的感情很“毅定”。

    别的那些事,他有点在乎,但又不愿意往上面使劲,因此情感从不浓烈,永远是淡淡的,带着一点漫不经心。

    全剧他情绪最激烈的一段,是在第一集为陈恭骂糜冲。

    “简直是异想天开!(你竟然怀疑陈恭是白帝!)”

    “我看你敢!(怀疑陈恭就是怀疑我!)”

    “卸甲!(气死我了不说了!)”

    眼睛睁开了,嗓门打开了,气势起来了,糜司马一开始还不服,还出口反驳,三通炮火承受下来也无语了。

    毅定也一直压着火呢,拽着陈恭去喝花酒是听了糜冲的话,对陈恭进行测试。

    不然谁会去喝花酒?

    两个美女姐姐缠上来的时候,刚子不为所动,一看思之下棋,二看沙漏。只想着那边活捉白帝,这边拉着思之去看戏,好臊红糜司马的脸,让陈恭出口气。

    郭刚推开俩姐姐往外跑时,陈恭急忙说:“秉烛夜游,诚不我欺!”意思是,及时行乐才是正经道理。

    毅定浑不在乎,反而说:“我要给你看的戏,比这精彩百倍!”——跟女人行乐,百倍无聊于我帮你证明清白!

    结果所谓的白帝没抓住,糜冲一方还在怀疑陈恭。郭刚已经很不高兴,问话时也有点阴阳怪气,偏偏糜冲那个跟班梁俭没眼力:“当时我在现场,蜀谍的反应非常突兀,我们怀疑有人向他通风报信。”意指陈恭。

    毅定翻了个白眼,压着火说:“我问你了吗?”

    陈主簿则拿捏姿态,扭着肩膀,回头嘲笑了一声,当真恃宠而骄。

    看前边,谁不以为郭刚是扮猪吃老虎、假意相信实则怀疑,然而他就是坦坦荡荡、言行一致的郭毅定。嘴上说相信,心里就是相信。

    当天,一个间谍被捅死,一个跑了,自己人也折损了几个。这种形势下,毅定还懊悔没让我们思之看上好戏。

    后边逮着机会就让思之捉弄糜冲。比如用竹鹊进出定军山,“思之,要不你告诉兴远(糜冲)。”俩人一唱一和,尬住了赤诚忠心糜司马。

    郭刚有什么机密都急着跟思之分享,有什么好东西,第一时间给思之看。

    下雨天,伞都要让给思之。关于喝花酒的事,特别嘱咐“你可别自己去啊”。

    陈恭开玩笑说郭刚告知烛龙的事儿,是为了让他准备赏金。郭刚也跟着不正经:“你这个小主簿,天天就知道算一些小账,行不行。”

    呵,一些昏君和宠臣的私密对话。

    得知陈恭是白帝,且已身死阳平关后,郭刚竭力装出一种漫不经心。

    梁俭进门前,他摆弄一个竹简,左掂掂,右看看。等梁俭来了,说有两件事,第一件是让梁俭代糜司马职责,第二件是自己要离开天水。

    中间插了个陈恭的消息,这是最大的事儿,他却佯装不算什么:“哦,对了,忘说了,那个,呃,陈主簿死了。”还挠了挠眉毛,仿佛真忘了。

    然后就是绷不住的傻白甜梦碎时刻,“他是白帝”。

    可甭提我多爱看这段了!一点沉默,一点低头,一点委屈或伤心。

    竟没有一丝恨意,只有对自己的嘲笑。

    经过空荡荡的院子,竟然还回过头追忆和思之的快乐时光。真是不知蜀汉,何论曹刘,爱情冲昏了国籍。

    这段戏也显示了路阳确实是拍男男戏的好手,他是真不会拍男女戏。陈恭那么爱翟悦,每次的回忆拍得千篇一律,一点招儿没有,就是对面走。得亏婚礼那场有荀诩在,要不然真没法看。

    而拍郭刚的回忆,就很好啦。

    下雨天,思之撑着伞,两人在台阶看兵士们蹴鞠,言笑晏晏。毅定先忍不住要去玩,思之怕他淋雨……妙趣横生,又有层次。

    毅定回忆完,大约是心伤太过,连呼吸都有点不稳。

    难受吧?思之死了,思之从未拿你当过朋友。

    后来得知思之未死,竟是烛龙,竟是自己人,竟有望重返魏国,毅定会在独处时突然笑出声吗?笑得时候应该也不会很剧烈吧,鼻子一哼、嘴角一翘,快乐的最高潮就算过去了吧。

    然后心情大好,提着衣角走到院子里,高声喊“来几个人,踢球踢球”。

    踢了三四轮,球跑到别人脚下,自己站在庭院边上擦汗,偶尔还指挥别人两句。突然旧日回忆袭击了自己,笑容消失,想起小主簿给自己递汗巾、讲笑话的日子,于是一张帅气、稚嫩的脸又失去色彩。垂着眼皮回到屋中,躺在半明不暗的卧室里脸冲着墙壁,院子里的人也都识趣散去。

    在寂静中半睁着眼睛呆了半晌,不知思之何时能回来,为他做了千百种担忧。想到思之是因为父亲、同僚皆死于蜀国泄密才投靠魏国,悲伤又盖过担忧。觉得烦躁,无处发泄,只能搂紧被子浑浑噩噩睡去。

    蜀汉高层互换情报、五仙道忍辱投靠魏国、思之做双面间谍,这些也在蚕食毅定的灵魂吧。

    叔父让思之杀荀诩,毅定劝了两遍,结果竟被叔父说服。

    “让他杀妻子、杀同僚、杀兄弟,到时候,除了我们大魏,他将不容于天下!”

    这是毅定能说出的话吗?旬日前,得知冯膺出卖蜀国游枭时,明明气得在叔父面前摔掉棋子,明明痛恨不择手段的利用,为什么现在对思之如此狠心?怕他像叔父说的变成断线风筝,不回魏国吗?

    渭水河边,下着大雨,这次是一个不具名的兵士给郭刚撑伞,他掐算日期,许久没收到思之消息,心里担忧。

    “陈恭……”

    话一出口,顿了片刻,改口叫“烛龙”。像那一天在天水城头,“思……”,思之两字太亲密没有当众喊出,改口叫“陈主簿”。

    在帐中收到思之发来的新情报,读罢称赞,“这烛龙,干得不错。”语气有点轻佻,叫叔父多看了两眼。

    一定相信思之会成功、会回来的吧,一定会想蜀汉伤他太深,我日后定要好好待他吧。怀着这样的想法,丢失天水也不会难过吧。

    后来那天一定听到叔父掀桌砸柜扔东西了吧,还没走到厅中就被告知陈恭斩首的消息了吧。

    从来神色恹恹、没有剧烈情感的毅定,这时会是什么反应呢?重新燃起希望又被彻底浇灭是什么感觉呢?

    为思之流泪了吗?愤怒了吗?第一次真正痛恨蜀汉了吗?为思之不值了吗?埋怨叔父逼迫思之了吗?反思战争和谍战的意义了吗?完成导演的主题表达了吗?

    哦,都没拍呀。

    我拍案而起,为什么!

    大家都在马伯庸抠出来的历史缝隙中生存,连叔父都能在暴怒之后整理下头发,连孙令都能擦完桌子深沉地迎接姐夫,连狐忠这个已经被忘却的跟班都能在下线前有一个移镜头和一个固定镜头。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单纯的刚子、有情感线的毅定、有黑化迹象的郭淮侄儿、最早出场的主角之一,不能获得一个正式的ending?

    路阳你欠毅定的拿什么还?

    是不知道如何结束吗?那为什么要开始呢?

    我们毅定孤守天水,被敌军围攻时,为什么偏偏安排思之骑着战马、披着铠甲、杀出血路来救他呢?

    “毅定,来。”

    那个空气中布满血腥味的夜晚,毅定紧紧抱着思之离开厮杀之地,那是他们最亲密的时刻吧,是此生仅有吧?

    然而陈恭好爱翟悦呀,他是一个好丈夫、好兄弟。为了拯救自己和荀诩,琢磨用竹鹊绑架郭刚,步骤清晰、安排缜密。荀诩当时点评,摔死郭刚没事,伤了你可不行。

    有人能把这个事儿告诉毅定吗? 他没有被陈恭爱过,哪怕一秒钟。

    这就是弯恋直的下场。

  • 头像
    离开水的小胖

    《风起陇西》开局就魔改,街亭失守,诸葛亮斩马谡的戏份完全是败笔!

    诸葛亮指挥失误,情报出错,导致主动请求挂帅的马谡被魏军突袭大败,失了街亭,最后诸葛亮直接斩了马谡背锅,在下属的提醒下才后知后觉情报出了错误。

    这哪是智谋过人的诸葛亮,更像是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要是就这谋略和气度,哪还需要魏国大动干戈,蜀国早灭了。

    陈坤饰演的陈恭为诸葛亮开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这何止是一失,这都漏成了筛子!

    《三国演义》中,马谡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蜀军大败,最后诸葛亮挥泪斩爱将,自己也因任命马谡而自贬。

    《风起陇西》原著中,北伐的大败,也是马谡的自大和失误导致,不但军事行动失败,连蜀国情报网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结果电视剧一魔改,诸葛亮像是个二傻子一样,自己情报失误,导致军事行动失败,锅都成了马谡的,信誓旦旦保证情报“万无一失”的杨仪一点事都没有,这诸葛亮的人设怎么看都像是个毫无担当的小人。

    再说说白帝,烛龙能把白帝那么重要的情报都给替换了,整条渠道都被渗透了,还不清楚白帝的身份也是挺神奇。

    原著中,陈恭和白帝是两个人,白帝自知暴露后,以死掩护了陈恭的密谍身份,并传递出了重要情报。

    电视剧中,陈坤饰演的陈恭就是白帝,已经被魏国情报机构怀疑,结果明目张胆在酒肆对面放双色花篮示警,这有点脑子的情报部门都会发现蹊跷,何况是已经被怀疑的人员,结果硬是说陈恭没问题。

    最后还把接头的蜀国情报人员直接给杀了,把线索断了,不应该活捉审讯,套出更多情报,追求利益最大化吗?

    就哪是神秘强大的情报机构,还不如东厂锦衣卫,就知道打打杀杀。

    把原著的谍战戏改得面目全非,这锅还真怪不到马伯庸身上,原著的逻辑和剧情还是可以的,不知道后续的剧情是不是依然魔改,至少从开局的表现,让人挺失望的。

    还有那让人无力吐槽的台词,前一秒还在咬文嚼字,后一秒就一通大白话,要多别扭就有多别扭,显得不伦不类。

    举个诸葛亮和李严的对话例子,诸葛亮:臣,不胜惭愧,俯伏待命!李严:占领后丢失,这和不占领,有什么区别。

    其实这两段台词单独分开看其实没什么毛病,但你放在同一个场景对话,就会让观众产生割裂感,显得非常突兀和别扭。

    蜀国的情报机构也是扯,让一个没出过外勤,水刑一逼供就招的“白宇”去执行那么重要的任务,不怕把蜀国情报机构一锅端。

    而且一上来就要把最优秀的密谍杀了,觉得白帝叛变了,你们对自己培养的密谍人员也太不信任了。

    再吐槽下白宇的“黑帝”,去天水测试“白帝”的忠诚,挖坑埋了个下半身,啥威胁都没给白帝造成,然后白宇饰演的“黑帝”就轻易相信了,做样子都不做全套,整得莫名其妙。

    还有陈坤开口就喊:“你们有证据吗?”

    这通常不是犯人的开场白吗?无辜者不是应该大喊:“你们诬陷忠良吗?”表示完全没有这回事吗?作为蜀国最优秀的密谍就这水平不应该啊!

    再补充一点,负责情报的杨仪在中军帐信誓旦旦保证情报“万无一失”,就这剧情假情报才是北伐失败的真正原因,诸葛亮不把这罪魁祸首斩了,斩了个被魏军奇袭的马谡,杨仪还跟诸葛亮说是马谡延误战机,诸葛亮还深以为然。

    就好像二战中情局说日本不会向美国开战,然后日本转头偷袭了珍珠港,总统说珍珠港有重兵,有先进的武器,战略位置很重要,结果被偷袭得损失惨重,总统说珍珠港负责人要负最大责任,给我杀了!

    魏军因为假情报有心算无心,蜀国大军被诸葛亮带去了另外一路,张郃部倾巢而出奇袭街亭,这种情况,换谁去都不一定守得住。

    丞相参军李邈事后为马谡求情了几句,诸亮就听信杨仪谗言,把李邈贬为庶民,这表现,诸葛亮要么是昏庸无能,要么诸葛亮才是最大的内鬼。

    补:Angelababy终于出场了,荀诩英雄救美,然后就莫名其妙地沦陷了!你是蜀国密谍,还是被烛龙拆穿了的密谍,半路人救人就算了,关键是看到女人一点防备意思都没有,直接对着人报真名,化名都不用,然后带着Angelababy光明正大,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进入城池,让Angelababy连搜查都免了,进入城中后,也不去核查下她的身份是否真实,就这水平还查烛龙,编剧可能要让烛龙自爆才行,可以帮荀诩省点事。蜀国这情报结构真的看得让人绝望。

    5.6新更

    假期后补完20集,理了下已知情报:

    烛龙是一个代号,高堂秉是其中之一,街亭案出自他的手笔;陈恭是一个双面间谍,是冯膺的人,成为魏谍烛龙也是计划的一部分;柳莹是个被识破身份的魏谍,是冯膺拿来做局扳倒李严将军的棋子;荀诩就是个蒙在鼓里的工具人。

    间谍计划是冯膺、杨仪瞒着诸葛亮做的;陈恭父亲是被蜀国出卖情报害死的,但冯膺说不是自己的决定,是上层的决定,奉命行事,暗示诸葛亮。

    这里其实是有矛盾的,这么重要的间谍计划你都能瞒着诸葛亮做,但当初出卖情报又说是奉命行事,所以冯膺很可能在说谎,要么诸葛亮也是知情人或参与人,要么事情都是冯膺做的,只是为了骗陈恭不对他出手,怕他坏了最终计划。

    如果当初诸葛亮能出卖情报,害死陈恭父亲来取得更大的战果胜利,那照他这种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性格,他被蒙在鼓里的可能性不大,如果能被属下瞒着这么多事,他还一无所知,那他的智商真的有点问题。

    我都怀疑圣上给李严将军的衣带诏也是诸葛亮的手笔,故意引李严入局,毕竟当初街亭失守北伐失败,上书自贬也是诸葛亮故意让圣上同意那么做的,这一点前几集里面有说到,很可能是一个伏笔。

    从后续剧集故事整体的剧情和反转来看,风起陇西还是做得不错的,但就像我前期吐槽的一样,细节方面漏洞颇多,很多都是为了剧情发展,强行为之。

    翟悦的死是真的冤,潜伏了那么久,都做到了圣姑的位置,做事谨慎,当初陈恭与她见面,陈恭有点控制不住情绪,还是她出声提醒陈恭要注意言行,结果突然大白天就翻窗进屋去解读烛龙的情报密语,被人赃俱获,前后行为判若两人。

    陈恭都已经进行到最后一步,要去盗图抓烛龙了,这个时候去冒大风险,刻意解读密语有点多此一举,大概率就是导演想让这个角色死,让陈恭后期能够有再度反转的契机。

    但陈恭确实挺渣的,见面就故意提想要烛龙密语原件,让翟悦去偷;荀诩也是个坑妹的货,联络方式是不作任何伪装,脸都不蒙,光明光明正大的见面,然后被高堂秉发现,暴露了翟悦。

    最后几集剧情,几乎每集都有反转,放在后面看,感觉问题不大,但中间的不确定性太多,陈恭被中途杀死的可能性太多。

    陈恭是双面间谍,荀诩并不知情,如果陈恭的魏谍身份被发现了端倪,荀诩下手并不一定会手软;糜冲与陈恭同行,陈恭并不一定能杀了糜冲,也有可能被反杀;进五仙道,没有翟悦的示警,陈恭已经没了;最后抓高堂秉却没有灭口,万一在荀诩审讯的时候吐露了真相,柳莹和陈恭都有暴露的风险,让所有计划前功尽弃。

    最后虽然说的很好听,什么五仙道、青萍计划盗取连弩图纸、抓高堂秉都是为了陈恭铺路,但实际上作为计划中最重要的人物陈恭,中途夭折的可能性太大,变数太多。

    荀诩的受伤也挺扯的,为了开个锁,不惜让自己作为被误会为魏国密谍,以身犯险,结果那锁就算不开,也能翻墙而过,根本不是密闭空间,必须开锁。

    最后说回街亭案,陈恭既然是双面间谍,是冯膺的人,那高堂秉是魏国密谍的身份,冯膺应该早就知道了。

    但街亭案还是发生了,如果街亭案也是这个局的一部分,那马谡可太惨了,而如果诸葛亮不知情,那这诸葛亮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我宁愿他知情,是个为了蜀国不折手段、心狠手辣的人物。

    5.7大结局感言

    结局略显糟心,好好地一场间谍战,最终变成了一场朝堂之争,从杨仪最后对诸葛亮说的肺腑之言,扳倒李严才是他心中最想要做的,设计曹魏最多只能排在第二位。

    曹魏只用了一个魏谍“烛龙”高堂秉,就让蜀国街亭失守,诸葛亮北伐失败,损失惨重。

    陈恭最后都走到这一步了,蜀国完全可以利用他的身份做更多的事,甚至在二次北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给予魏国重创,但杨仪的首要目标是李严,而李严负责二次北伐的后勤,李严一旦出事,二次北伐必然会受影响,可北伐如果没有对曹魏取得重大的胜利,每一次北伐,其实都是对于蜀国一次国力上的损伤。

    诸葛亮到最后都被杨仪耍得团团转,对反间计划,下属的情报机构一无所知,也是挺神奇的,曹魏要是把杨仪策反了,蜀国可以亡国了,因为诸葛亮什么都不知道!

    诸葛亮嘴上说着情报战是重中之重,然后自己就是嘴上说说,对情报机构一点掌控力都没有,这高层要是真出个叛徒,蜀国真的是被一锅端。

    再讲讲陈恭的死,即使荀诩是陈恭故意放出来的,荀诩立马带人去抓陈恭的行为,也站不住脚,当初白帝那么大的叛变嫌疑,荀诩都相信他不会叛变,去测试他,结果结局突然就很莽撞地直接带人去抓陈恭,完全可以先控制林良了解真相,再走下一步。

    最后又在牢里说了一堆自己的猜测,说相信陈恭,这不是打脸吗?

    前面几十集塑造的人设完全塌了,想要写死陈恭,用这么一招有点恶心人啊!

    就跟诸葛亮知道杨仪计划后,对着他一顿猛批,说朝堂斗争要有底线,然后转头就跟李严说,虽然手段不妥,但结局正确,这就显得很虚伪了!

    诸葛亮其实已经猜到了事情的真相,也知道陈恭是无辜的,是杨仪等人的设局,但诸葛亮还是选择牺牲了陈恭,就跟当初上层决定出卖情报害死陈恭他爹一样。

    而杨仪即使再犯错,他也没受处罚,依然被诸葛亮重用!毕竟是自己人,就跟开局杨仪情报失误,导致北伐失败,最终只斩了一个马谡,杨仪依然是诸葛亮的宠臣。

    本以为结局会是一场曹魏与蜀国精彩的间谍战收尾,最终看到最后看了个寂寞,还没正式交手就戛然而止,沦为了一场可笑的内斗!

    而且这场内斗冒着非常大的风险,但凡李严的态度再坚决一点,或者其麾下的将领冲动一点,都不用曹魏来打,蜀国内部自己就先打起来了!

    反间青萍计划失败了,主角陈恭主动赴死了,冯膺、杨仪又掌权了,而最坚持原则的荀诩,最后也选择了妥协,接受了陈恭的死,借着这次官路机会扶摇直上。

    其实如果收尾收得好一点,这部剧四星完全没问题,但这糟心的结局我只能给三星。

  • 头像
    mumudancing

    《风起陇西》大结局,没有烂尾,稳扎稳打结束了。是近年让人惊喜的国产电视剧,无论编剧、演员、画面、配乐还是服化道,制作都十分用心。尽管开播时被诟病节奏太慢,但交代完历史背景和出场人物后,此剧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绵延跌宕,处处见风景。最后合上时让人意犹未尽。

    有很多好看的地方值得品味,不过我想专门聊一个老演员,聂远。他在这部剧里的表演可圈可点,不仅台词功底深厚,吐字清晰,富有各种层次的情绪;而且在与不同人物的对手戏中,他的肢体语言和神态就像一个宝库,吸纳了职场许多种人的精华。

    他时而是一个老谋深算的高官,时而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大哥,时而是虚伪谄媚的下属,时而是见色起意的中年油腻男人。更可怕的是,他还有坚定的信念,既能在乱世中安身立命,还一心施展抱负。聂远演活了这个职场人,冯膺。

    以剧末一句台词为聂远演的冯膺定性:“心机深似海,手段毒如蝎。”

    聂远是如何表现冯膺的心机城府,又怎样表现他的毒辣手段,最后却还能让观众对他难生恨意甚至还有几分敬意的,从三种戏来看: n

    一、冯膺对下属。

    聂远饰演的冯膺为蜀汉司闻曹长官。“司闻曹”——这个被原著作者马伯庸虚构出来的情报机关,在本剧中是核心组织。冯膺向上对接主管杨仪(俞灏明),向下掌管三个情报部门和一个主记室,他是核心组织的中心,连接上下内外。

    第一集的水刑戏就立住了冯膺的人设——手段毒辣。他严刑逼供下属荀诩(白宇),表明自己为街亭一战情报误传之事担责的决心。但同时又利用荀诩的性格特点,对他施加压力,让他出外勤查曹魏的情报接头人“白帝”陈恭(陈坤),故事因此而起。

    冯膺在给受完刑后的荀诩递茶时,神情和语言都毫无波澜。不为冤枉他、测探他有一丝愧疚,语速如常。而在聊着业务时,他还在暗中喂毒,令阴险之事发生得不知不觉。

    聂远在这里有非常微妙的处理,一个眼神——确认荀诩喝下去的那一定神,表明此中有蹊跷。然而投毒后他还是以稳定语速轻描淡写地说,茶里有毒,这是规矩。信奉原则的荀诩,也将这一系列操作视为公事公办,吃尽苦头也得吞下,乖乖去执行任务。

    不过,聂远饰演的冯膺平时可不是这样阴险。他看上去非常诚心地护着自己的下属们,尤其对最亲近的小舅子孙令(常远)谆谆善诱。

    日常对手戏中,他们常一起吃饭。再狠辣的人物,观众看到他吃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粗茶淡饭时,也难生畏惧,反而一下拉近了距离。聂远放松的坐姿,边吃边聊的淡然,就像一个行走江湖多年的老大哥毫不吝啬地分享人生经验。甚至在后面还出现了泡热水洗脚的戏码,不劳烦孙令帮他洗脚,同时他又坦诚地聊着工作。这样亲密的场合里,下属听了,如何不感动——真是个接地气、掏心窝的好上司啊!

    正是这样的日常积累了孙令对冯膺的极度忠诚。在冯膺被陷害落难后,孙令被严刑拷打也绝不背叛,人物的行事逻辑是通的。

    而对另外一个得力干将下属阴辑,冯膺的手段又是另一套了。

    阴辑,职场中典型的“墙头草”,哪里得势攀附哪里。冯膺深知他的缺点,但也需要他在工作中卖力。对这个道德上的小人、工作上的能手,冯膺总是表现得十分大度,放手让他去干。

    阴辑一场忏悔表忠心的戏十分精彩。聂远在这里的表演处理,就是始终保持上司的威严。明知下属来跪地求饶,却始终不正看一眼,他“认真”处理自己的公务,边喝着粥,边翻阅文书,对来者动机了然于胸的样子,并不受访客的干扰。

    当阴辑知道自己的把柄一直被冯膺掌控时,腿都吓软了。冯膺这时才走向他,投出凶狠的目光。告诉你,你的命一直在我手里,我想杀就杀,你只是不知道而已。

    这场谈话让并不高明的下属心服口服。对外,上司从不揭他的老底,始终护着他;对内,上司的恩威并在。从此阴辑更加卖力工作,冯膺在司闻曹的核心地位更加巩固。

    n回头来看上面三场戏,对三位性格迥异的下属,聂远的处理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他在不同场合、不同人前表现了性格的不同面,每一面都有其合理性,既有权威,也有平易近人的部分,但综合起来看,你能鲜明地感受到,他是一个城府极深的管理者,识人善用,掌握分寸,尽管和职场中人的关系时近时远,但他从不被轻易看透。nn

    二、冯膺对上司。

    冯膺的位置,既在人上,也在人下,相当于一个单位里的中层。当他面对更有权力的人时,你发现原来他还有这样虚伪逢迎的一面,恰如其名谐音——冯膺。

    与李严将军(尹铸胜)的对手戏,就是聂远饰演的冯膺在另一个极端的长袖善舞。

    第一场重要的对手戏,冯膺反转,从诸葛亮阵营投靠李严阵营。

    李严为官多年,对这样的人远远提防。从他们一开始的空间距离来看,李严将冯膺视为草芥,踩在脚底下的蝼蚁,不给他一点尊严。

    然而,冯膺的表现却反常,和一般下属的极尽谄媚不同的是,他不卑不亢,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步一步向李严证明,他的存在十分重要,可以帮助李严在政治上获得更进一步的可能。

    聂远在这里的表演,注意看他的坐姿和神态,除了进门时的一个大礼,其余时候都是坐如松,与李严远远相对。他表现了一种势均力敌的关系,而非“我有求于你,你一定要帮我”,恰恰相反,他让李严感到,“你必须让我帮你,否则你没有退路。”

    这里尹铸胜饰演的李严,开始说话时极为吝啬自己的词语,几个字,一个问号,几个字,一个问号,轻蔑至极。但他却不知不觉开始倾听,眼前这个冯膺,绝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或许真可一用。他的心防也就慢慢解除。

    这场对手戏中,与其说冯膺是在表忠心,不如说他是在实行“说服的艺术”。聂远在台词上的处理也十分精细。他气息稳定,却不是对自己下属那样的轻松淡然,而是始终与端庄的坐姿一样肃穆,通过他的肢体、他的语气,娓娓道来他的政治蓝图,表达了人物的智慧和决心。他以自己的不卑不亢和稳重大气说服李严,我是一个难能可贵的人才,你要珍惜。

    李严收了冯膺的“忠心”后,一步步落入官场贿赂的圈套。冯膺投其所好,献宝琴、献美女、献豪宅,极尽谄媚之能事。

    其中,献豪宅一幕戏也十分精彩,甚至有点幽默。当我们第一次“全正面”看到冯膺高高撅起的屁股时——导演的镜头语言在这里有了奇效——我们看到他最不堪、最下贱的一面,他像狗一样趴在李严的面前,让人大跌眼镜。

    极低的视角表明人物地位

    n冯膺请李严到“寒舍”(豪宅)中,始终保持卑微的姿态。他身体微微倾斜,从头到肩颈保持比李严低一点的位置,脸上始终堆笑——这和他平日形象大相径庭。

    三人在豪宅院中的对话精彩至极。

    冯膺将豪宅献给李严,李严拒绝着说“可以吗?”转头却向心腹,心腹替他回答,“可以,可以。”

    冯膺说豪宅简陋,李严又问“简陋吗?”继而自问自答,“简陋就简陋点吧。”

    冯膺以“借住”的名义给李严台阶,最后李严自己说道,“既然是借,我们就不要矫情了。”

    这场献豪宅的戏,几乎浓缩了人情社会中的某个特定场合。它既赤裸裸地表现了权力的能量,又绝不直接表现权力的能量是如何被收服的。各种反语、暗语、眼神交错相接,在场的人都知道自己在干嘛,但都有办法说出自己不是在干嘛。整个过程又恰恰对应了冯膺之前对孙令的教诲:“凡事要替长官想在前面。”当他献出豪宅时,仆人、家具、美食已一应俱全,周到得让人难以拒绝。

    这段戏写得妙、演得也妙极了。nn

    三、冯膺对女人。

    《风起陇西》一剧中,冯膺的人物设定是前妻早亡的鳏夫。但当我们第一次看到他面对有诱惑力的女人时,我们深感眼前的人不再是一个威严的上司,也不再是一个谄媚的下属,而就是一个纯粹的男人。

    聂远演过的爱情剧不少,多偏向于纯情忠厚的角色。但在这部剧中,他的眼神为之一变,从过去的清纯转到另一个极端,充满欲望,充满色情的观看和打量。而且他始终还保持一种警惕——对女人也是间谍的警惕。这与他的身份极为相符:既有权力,又对自己掌握的权力保持怀疑。

    与穿透欲望的眼神相比,聂远对坐姿的处理又呈现一幅新画面。他既不是那端着饭碗聊家常的“姐夫”,也不是毕恭毕敬俯首称小的下属,亦不是平日专注处理繁杂事务的管理者,而只是一个进入烟花柳巷的中年男人,有权有钱的男人。

    他的身体摆出一副慵懒的姿态,是倾斜的,倚着靠垫的,一只手搭在膝盖上,人像极了某种动物,睥睨眼前的猎物,一副唾手可得的神情。

    不过精妙的是,这里聂远与杨颖的对手戏,除了互为诱饵,冯膺还要说服柳莹,日后要到更有权力的人那里去。他的一番说辞又是“说服的艺术”,不是强行要柳姑娘执行什么任务,而是巧妙地给出暗示,“你这样的美女,配得上更高权力的人”。

    聂远的表演让我想起电影《色,戒》中的梁朝伟,两个阵营的间谍对望,既在博弈性的诱惑,也在博弈利用与被利用。眼神里既有吸引又有警惕,既有坠落又谨防坠落,就像一块晶石,不同切面闪烁出不同的光芒,让人难以揣测它真实的底色。

    正是有了这一层戏码,冯膺作为有权力的男人的设定才真正丰满。他审时度势地利用上司,利用下属,利用女性,把权谋玩转手中,让自己始终成为这个组织的核心,不可或缺。

    n


    尽管《风起陇西》的海报显示这是一出围绕两个小人物的大戏,主人公是陈恭(陈坤)和荀诩(白宇),但聂远的表演,冯膺的存在,就像一条韧性极强的绳索,将所有人的命运牵于自己一身。他同时维系着与竞争同僚、直属上司、上司政敌、不同下属、敌方同僚等各种关系,进可攻,退可守,时而紧绷,时而松弛。一个个觊觎他位子、或者能够配得上他位子的人都落得了悲惨的下场,如李邈,如高堂秉,如陈恭。而冯膺独一份的极深城府和长袖善舞为他筑起安全的藩篱,帮助他存活于这复杂的关系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当我们观看了冯膺精彩的职业生涯后,原来还有意想不到的一幕,他的独白。当他深夜面对自己的甲胄时,一个从未展现的人格浮出冰山——原来他还有这样的忠肝义胆,等着最后一刻,以身殉国。

    正是冯膺前面的狠辣和威严和谄媚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猜忌想象的空间,谍中谍中谍之后,这一出自白戏,让人敬重怜惜。

    然而,还有然而……我钦佩编剧的老辣,在于他总能留一手。即便我们看到这样自我剖析的冯膺已心生怜悯,在本剧最后一刻行将结束时,我们还是又回到开始时,对他再度产生怀疑。

    当他面对断头台上那个即将被斩首的陈恭时,他没有表现一丝痛苦和惋惜。他无情得像座石雕,只是矗立在人群中。

    荀诩眼中含泪,裴绪皱眉,只有冯膺面不改色

    n而他身边的荀诩,绝不会是这样“不正常的人”——正常的人,会心痛,会难过,会流下苦涩的眼泪。冯膺却被驯化出一身好本领,在这吃人的体系中,安全着陆,为一切死亡附上正义之名。

    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即使我们怀疑了他,原谅了他,一而再,再而三,被他玩弄权谋的表演欺骗。但最终他的面孔还是一个无情的面孔,正如陈恭所言,一个不正常的人。nn和冯膺一样的人们,一个个矗立在风中。对血无动于衷,对泪无动于衷,对生死无动于衷。这样的时刻让我感到真正的悲哀,而替他们去死的人,只因将事物运行的法则看透——一切自以为理想的实现,不过是一场又一场欲望对战欲望的循环。在这场更大的循环中,冯膺看似忠贞的理想,终究还是落入了更大欲望的圈套。他为之牺牲的是一生,精明算计,换掉真情实感,不过是为一个空洞的目标奔命。n

    ——故事落幕,权谋终成一场云烟。当我们回想起《风起陇西》是一出架空历史的谍战剧时,我们既能想到,所有真实争斗过的人都已死去;也能想到,所有虚构斗争过的人也从不存在。而将我们的欲望拖拽进屏幕无限撕扯的人忽然笑着撒手离去:你看的是权谋剧吗?你也痴迷这尔虞我诈你争我夺吗?你从冯膺身上,看到了千千万万个你身边的冯膺甚至你自己吗?

    为塑造这虚伪得极度真诚的冯膺的聂远,干杯。

    n

  • 头像
    路阳的窝点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三国时期的历史,小时候看历史,更多看的是精彩纷呈的故事,长大之后才懂得,历史是关于人的历史,而不仅仅是故事。2014年我有幸拜读了马伯庸老师《风起陇西》这本小说,当时就被亲王在这个故事中所书写的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所吸引,在英雄辈出的年代里,正是这样一群籍籍无名的小间谍们,在风起云涌的历史中展现了他们的光辉。

    这样的故事也是我想讲述的故事,不再聚焦王侯将相,而是着眼于最平凡的普通人。

    在三国那个恢弘纷乱的历史时代中,陈恭、荀诩等角色,他们只是活跃在蜀汉和曹魏之间的一些小间谍,棋子一样的角色。他们无法左右时局的发展,只能执行上峰的决策。他们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有着情感的羁绊和烦恼,有软肋。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不是超人,不是上天选中去完成一些特殊历史使命的人物,但他们却有理想,并且尽可能做出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他们身上那些义薄云天、守信重诺的气节,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所信奉的一种品德。他们虽然都是小人物,但却怀抱着一些理想主义的精神,非常朴素、真诚,而正是这样的情怀,促使他们在很多关键时刻做出了重要的选择,这个选择本身,令他们成为了乱世中的无名英雄。

    我们其实已经看过了很多游刃有余、有惊无险的主人公,但在《风起陇西》里,陈恭和荀诩有太多窘迫的时刻,他们想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却不断遇到艰难险阻。因为我们想到生活中也是这样,寻找勇气,相信真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陈恭和荀诩,他们虽然是小人物,但是他们非常具有信念感,在困境之下,依旧坚守底线,义无反顾。

    这次拍摄电视剧的经历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挑战,与电影不同,电视剧的体量承载了更丰富的内容表达。在金海曙老师的改编创作之下,有了观众们现在所看到的电视剧《风起陇西》。金老师延承了原著中戏谑、独到的文学风格,保留了原著的历史观和内核,同时他也在改编中将许多分开的线索纠缠到一起,令这部剧的谍战气质更加明确。拍摄古装戏非常辛苦,我们的演员们同样不容易。我记得当时在象山正是最热的时候,再加上打光灯照,棚内的温度时常超过40度,演员们全靠强大的意志力坚持下来。而且我们这部戏要求男演员们都必须有胡子,大家大汗淋漓的情况下,胡子很容易开,就需要不断地补妆。100天的拍摄结束,很多演员都肉眼可见地瘦了。

    这部戏凝聚了我们台前幕后所有工作人员的心血和努力,很感谢各位观众愿意在豆瓣上给予它认可与建议。曾经有很多影视作品传递给了我力量,也希望《风起陇西》能够给喜欢它的观众传递勇气和力量。谢谢大家的讨论、关注!

  • 头像
    影随茵动

    《风起陇西》作为马伯庸的处女作,出版于2005年,他后来回忆说书中的“很多名称,司闻曹、军正司、以及烦琐冗长的蜀汉行政程序,全部都是我毫无考据的凭空杜撰,这都是为了增加文章真实性而创造出来的古代机构……严格来说,《风起陇西》并非一部三国历史小说,而是一部借用了三国历史的架空小说。”

    显然,这次电视剧改编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充分利用了这种架空,架空了马伯庸的架空。

    先让我们从书粉的角度来说,估计有些人初看后,免不了血槽飙升,对于剧里情节如此错乱,人物“张冠李戴”的情况,原著党里的保守派大概率是要口吐芬芳的,但是我也有一种直觉,这种人不会太多,因为《风起陇西》万万算不得马伯庸的热门书籍(也许剧播出后,会提升它的地位),所以我对书粉的执着还是保有乐观态度的,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地方是电视剧是否改编的成功。

    其实现在看来,改编后的剧和原著之间的关系,算是前者只是借用了后者的骨架,重新增减了血肉,以及注入了不同的魂魄(仅从前六集来看)。

    这里的骨架就是马伯庸借《风起陇西》为蜀国建立的情报机构——司闻曹。

    如果没有读过小说,从电视剧开头三集的快节奏里,可能看起来确实有些辛苦,所以,在这里为非书粉的群体补充一点背景。

    在原著中,司闻曹是马伯庸为蜀汉打造的情报机构,最高长官是姚柚,副长是冯膺。

    司闻曹下面有三个分司,管理蜀汉情报的司闻司,也就是外派间谍的活儿,陈坤在剧里饰演的陈恭就是属于这个部门的,这个部门的老大是阴辑。

    其次是分析情报的部门军谋司,是由冯膺直管,手下有一名得力干将狐忠。

    最后才是另一位主角荀诩的部门靖安司,主要是负责查内奸的。

    借由这个架构成立的蜀汉和曹魏之间的间谍攻坚战,就是《风起陇西》的整个故事的骨架,如果把这些都理清了,可能会相对容易理解剧里对人物血肉重建的所在。

    老实说原著小说有两大问题,并不利于改编成电视剧。一个是故事的体量,大概就是一部电影的时长,拉长到电视剧必然要增加一些信息量;另一点就是小说中出场人物众多,但是并不丰满,众所周知,马伯庸写人相对一般,何况是处女作,更不能多作苛责了,但这反而给予了电视剧极大的改编空间。

    首先,电视剧把原著中走过场的陈恭提升到了主角的位置,甚至是推动情节的关键所在。先是渲染了他在曹魏作为间谍的两难处境了,被发现与被构陷的双重危机。在曹魏,重塑了郭刚、糜冲的身份,增加陈恭与前者的“情谊”,与后者的“对立”;在蜀汉,增加了与荀诩的姻亲关系。

    这些在原著中全都没有的人物关系,打乱重塑了整个故事的结构,虽然本质上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在追查“烛龙”案上,但是切入的视角不同,故事传达出的效果也就不同,这也就是前面说的魂魄不同。

    在小说中,马伯庸的立意是在历史的缝隙中戏谑,他说“我喜欢阴谋史观,不是因为那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也不是因为那更能反映出人性的暗面,只是单纯对于这种体制式的诡计与内幕有叶公好龙的兴趣罢了。阴谋对我来说,有着一种别样的美感与质感,流光溢彩的政治殿堂中隐藏的黑暗,才是最富魅力的宝藏。”

    所以,原著中的故事,最终结尾的真相也一再印证着权谋与博弈,而现在电视剧的改编,给人的感觉是除此之外,增加了更多人的自我挣扎的部分,人物都变得更加立体丰满了。

    郭刚不再刚愎坚硬、糜冲不再无趣深沉、陈恭不再面目模糊、荀诩也不再单一刻板,电视剧里的群戏无疑是好看的。

    也正是因为群戏的原因,加上背景的复杂,过密的情节,对于大众来说,进入故事的过程可能还是有一些辛苦的,也许要熬过前三集,才能捋清人物关系。

    不过,我是觉得如果能看得进去的话,电视剧的改编还是蛮高级的,至少前期是好看的。

    路阳的风格自不必说,服化道和动作戏都保持了他一贯的特质,整个制作班底大多来自于电影团队,古朴简约的美学气质,努力追求时代的氛围,细节上面还是很考究的。

    而在故事的结构上,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剧架空了书的架空。

    如果对这部剧没有任何背景了解的话,大概率很多人会觉得真假参半,就像初读小说一样,毕竟故事的楔子使用了诸葛亮北伐失利的街亭之战,以及让许多真实的三国人物给主角做背景墙,都多少有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马伯庸给予故事的一些设定,人物的一些性格,无疑都是在“历史夹缝之处做文章”。正是基于此,电视剧也有了顺理成章的进一步发挥。

    就像电视剧开头是以街亭失利为始,作为背景交待。引出陈恭的间谍身份,并“盗用”了原著中白帝的头衔安在陈恭身上,让他在剧里成为蜀汉非常重要的情报人员,而街亭的失利直接把矛头指向陈恭可能的“叛变”,使其深陷困局,进而引出了“烛龙案”,再把追查曹魏偷窃弩机的事情合理化揉进陈恭的自救中,增加整个故事的悬疑性。另一方面,又借着荀诩为陈恭翻案的机会,引出蜀汉司闻曹内部职场上的尔虞我诈,以及后期免不了与蜀汉另一个职能部门军技司的权谋之斗。

    而在原著中,陈恭的作用主要是引出司闻曹,然后就战术性的暂时隐身了,后面就是荀诩的独角戏。所以,电视剧的改编,无疑是把人物关系变复杂了,让故事线也交融了,这就是我个人感觉中变高级的地方。

    当然,在这变高级的过程中,也会很考验观众的耐心,以及剪辑时没能很好过渡的故事线,可能变成一种瑕疵,让它有一些口碑上的两极分化。

    不过,到目前为止,从演员的适配度、故事的改编度和视觉呈现来说,我还是基本满意的,比较期待整个剧改编的完成度,如果最终的结尾依然回归到原著的揭秘,只能说中规中矩,如果有其他的惊喜自然更好,不过,几集看下来,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电视剧在人物的塑造上,应该还是非常成功的。

  • 头像
    空山

    董子健长了一张饱经风霜的少年脸。

    饱经风霜,是神。少年脸,是形。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他同张艾嘉谈银幕恋爱都毫不违和。

    路阳选女演员总是选岔劈了,但选男演员一项很准。

    《风起陇西》中,郭刚,字毅定。字表其德,意思是刚毅、坚定。纵览全剧,郭刚好像只有对陈恭的感情很“毅定”。

    别的那些事,他有点在乎,但又不愿意往上面使劲,因此情感从不浓烈,永远是淡淡的,带着一点漫不经心。

    全剧他情绪最激烈的一段,是在第一集为陈恭骂糜冲。

    “简直是异想天开!(你竟然怀疑陈恭是白帝!)”

    “我看你敢!(怀疑陈恭就是怀疑我!)”

    “卸甲!(气死我了不说了!)”

    眼睛睁开了,嗓门打开了,气势起来了,糜司马一开始还不服,还出口反驳,三通炮火承受下来也无语了。

    毅定也一直压着火呢,拽着陈恭去喝花酒是听了糜冲的话,对陈恭进行测试。

    不然谁会去喝花酒?

    两个美女姐姐缠上来的时候,刚子不为所动,一看思之下棋,二看沙漏。只想着那边活捉白帝,这边拉着思之去看戏,好臊红糜司马的脸,让陈恭出口气。

    郭刚推开俩姐姐往外跑时,陈恭急忙说:“秉烛夜游,诚不我欺!”意思是,及时行乐才是正经道理。

    毅定浑不在乎,反而说:“我要给你看的戏,比这精彩百倍!”——跟女人行乐,百倍无聊于我帮你证明清白!

    结果所谓的白帝没抓住,糜冲一方还在怀疑陈恭。郭刚已经很不高兴,问话时也有点阴阳怪气,偏偏糜冲那个跟班梁俭没眼力:“当时我在现场,蜀谍的反应非常突兀,我们怀疑有人向他通风报信。”意指陈恭。

    毅定翻了个白眼,压着火说:“我问你了吗?”

    陈主簿则拿捏姿态,扭着肩膀,回头嘲笑了一声,当真恃宠而骄。

    看前边,谁不以为郭刚是扮猪吃老虎、假意相信实则怀疑,然而他就是坦坦荡荡、言行一致的郭毅定。嘴上说相信,心里就是相信。

    当天,一个间谍被捅死,一个跑了,自己人也折损了几个。这种形势下,毅定还懊悔没让我们思之看上好戏。

    后边逮着机会就让思之捉弄糜冲。比如用竹鹊进出定军山,“思之,要不你告诉兴远(糜冲)。”俩人一唱一和,尬住了赤诚忠心糜司马。

    郭刚有什么机密都急着跟思之分享,有什么好东西,第一时间给思之看。

    下雨天,伞都要让给思之。关于喝花酒的事,特别嘱咐“你可别自己去啊”。

    陈恭开玩笑说郭刚告知烛龙的事儿,是为了让他准备赏金。郭刚也跟着不正经:“你这个小主簿,天天就知道算一些小账,行不行。”

    呵,一些昏君和宠臣的私密对话。

    得知陈恭是白帝,且已身死阳平关后,郭刚竭力装出一种漫不经心。

    梁俭进门前,他摆弄一个竹简,左掂掂,右看看。等梁俭来了,说有两件事,第一件是让梁俭代糜司马职责,第二件是自己要离开天水。

    中间插了个陈恭的消息,这是最大的事儿,他却佯装不算什么:“哦,对了,忘说了,那个,呃,陈主簿死了。”还挠了挠眉毛,仿佛真忘了。

    然后就是绷不住的傻白甜梦碎时刻,“他是白帝”。

    可甭提我多爱看这段了!一点沉默,一点低头,一点委屈或伤心。

    竟没有一丝恨意,只有对自己的嘲笑。

    经过空荡荡的院子,竟然还回过头追忆和思之的快乐时光。真是不知蜀汉,何论曹刘,爱情冲昏了国籍。

    这段戏也显示了路阳确实是拍男男戏的好手,他是真不会拍男女戏。陈恭那么爱翟悦,每次的回忆拍得千篇一律,一点招儿没有,就是对面走。得亏婚礼那场有荀诩在,要不然真没法看。

    而拍郭刚的回忆,就很好啦。

    下雨天,思之撑着伞,两人在台阶看兵士们蹴鞠,言笑晏晏。毅定先忍不住要去玩,思之怕他淋雨……妙趣横生,又有层次。

    毅定回忆完,大约是心伤太过,连呼吸都有点不稳。

    难受吧?思之死了,思之从未拿你当过朋友。

    后来得知思之未死,竟是烛龙,竟是自己人,竟有望重返魏国,毅定会在独处时突然笑出声吗?笑得时候应该也不会很剧烈吧,鼻子一哼、嘴角一翘,快乐的最高潮就算过去了吧。

    然后心情大好,提着衣角走到院子里,高声喊“来几个人,踢球踢球”。

    踢了三四轮,球跑到别人脚下,自己站在庭院边上擦汗,偶尔还指挥别人两句。突然旧日回忆袭击了自己,笑容消失,想起小主簿给自己递汗巾、讲笑话的日子,于是一张帅气、稚嫩的脸又失去色彩。垂着眼皮回到屋中,躺在半明不暗的卧室里脸冲着墙壁,院子里的人也都识趣散去。

    在寂静中半睁着眼睛呆了半晌,不知思之何时能回来,为他做了千百种担忧。想到思之是因为父亲、同僚皆死于蜀国泄密才投靠魏国,悲伤又盖过担忧。觉得烦躁,无处发泄,只能搂紧被子浑浑噩噩睡去。

    蜀汉高层互换情报、五仙道忍辱投靠魏国、思之做双面间谍,这些也在蚕食毅定的灵魂吧。

    叔父让思之杀荀诩,毅定劝了两遍,结果竟被叔父说服。

    “让他杀妻子、杀同僚、杀兄弟,到时候,除了我们大魏,他将不容于天下!”

    这是毅定能说出的话吗?旬日前,得知冯膺出卖蜀国游枭时,明明气得在叔父面前摔掉棋子,明明痛恨不择手段的利用,为什么现在对思之如此狠心?怕他像叔父说的变成断线风筝,不回魏国吗?

    渭水河边,下着大雨,这次是一个不具名的兵士给郭刚撑伞,他掐算日期,许久没收到思之消息,心里担忧。

    “陈恭……”

    话一出口,顿了片刻,改口叫“烛龙”。像那一天在天水城头,“思……”,思之两字太亲密没有当众喊出,改口叫“陈主簿”。

    在帐中收到思之发来的新情报,读罢称赞,“这烛龙,干得不错。”语气有点轻佻,叫叔父多看了两眼。

    一定相信思之会成功、会回来的吧,一定会想蜀汉伤他太深,我日后定要好好待他吧。怀着这样的想法,丢失天水也不会难过吧。

    后来那天一定听到叔父掀桌砸柜扔东西了吧,还没走到厅中就被告知陈恭斩首的消息了吧。

    从来神色恹恹、没有剧烈情感的毅定,这时会是什么反应呢?重新燃起希望又被彻底浇灭是什么感觉呢?

    为思之流泪了吗?愤怒了吗?第一次真正痛恨蜀汉了吗?为思之不值了吗?埋怨叔父逼迫思之了吗?反思战争和谍战的意义了吗?完成导演的主题表达了吗?

    哦,都没拍呀。

    我拍案而起,为什么!

    大家都在马伯庸抠出来的历史缝隙中生存,连叔父都能在暴怒之后整理下头发,连孙令都能擦完桌子深沉地迎接姐夫,连狐忠这个已经被忘却的跟班都能在下线前有一个移镜头和一个固定镜头。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单纯的刚子、有情感线的毅定、有黑化迹象的郭淮侄儿、最早出场的主角之一,不能获得一个正式的ending?

    路阳你欠毅定的拿什么还?

    是不知道如何结束吗?那为什么要开始呢?

    我们毅定孤守天水,被敌军围攻时,为什么偏偏安排思之骑着战马、披着铠甲、杀出血路来救他呢?

    “毅定,来。”

    那个空气中布满血腥味的夜晚,毅定紧紧抱着思之离开厮杀之地,那是他们最亲密的时刻吧,是此生仅有吧?

    然而陈恭好爱翟悦呀,他是一个好丈夫、好兄弟。为了拯救自己和荀诩,琢磨用竹鹊绑架郭刚,步骤清晰、安排缜密。荀诩当时点评,摔死郭刚没事,伤了你可不行。

    有人能把这个事儿告诉毅定吗? 他没有被陈恭爱过,哪怕一秒钟。

    这就是弯恋直的下场。

  • 头像
    离开水的小胖

    《风起陇西》开局就魔改,街亭失守,诸葛亮斩马谡的戏份完全是败笔!

    诸葛亮指挥失误,情报出错,导致主动请求挂帅的马谡被魏军突袭大败,失了街亭,最后诸葛亮直接斩了马谡背锅,在下属的提醒下才后知后觉情报出了错误。

    这哪是智谋过人的诸葛亮,更像是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要是就这谋略和气度,哪还需要魏国大动干戈,蜀国早灭了。

    陈坤饰演的陈恭为诸葛亮开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这何止是一失,这都漏成了筛子!

    《三国演义》中,马谡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蜀军大败,最后诸葛亮挥泪斩爱将,自己也因任命马谡而自贬。

    《风起陇西》原著中,北伐的大败,也是马谡的自大和失误导致,不但军事行动失败,连蜀国情报网也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结果电视剧一魔改,诸葛亮像是个二傻子一样,自己情报失误,导致军事行动失败,锅都成了马谡的,信誓旦旦保证情报“万无一失”的杨仪一点事都没有,这诸葛亮的人设怎么看都像是个毫无担当的小人。

    再说说白帝,烛龙能把白帝那么重要的情报都给替换了,整条渠道都被渗透了,还不清楚白帝的身份也是挺神奇。

    原著中,陈恭和白帝是两个人,白帝自知暴露后,以死掩护了陈恭的密谍身份,并传递出了重要情报。

    电视剧中,陈坤饰演的陈恭就是白帝,已经被魏国情报机构怀疑,结果明目张胆在酒肆对面放双色花篮示警,这有点脑子的情报部门都会发现蹊跷,何况是已经被怀疑的人员,结果硬是说陈恭没问题。

    最后还把接头的蜀国情报人员直接给杀了,把线索断了,不应该活捉审讯,套出更多情报,追求利益最大化吗?

    就哪是神秘强大的情报机构,还不如东厂锦衣卫,就知道打打杀杀。

    把原著的谍战戏改得面目全非,这锅还真怪不到马伯庸身上,原著的逻辑和剧情还是可以的,不知道后续的剧情是不是依然魔改,至少从开局的表现,让人挺失望的。

    还有那让人无力吐槽的台词,前一秒还在咬文嚼字,后一秒就一通大白话,要多别扭就有多别扭,显得不伦不类。

    举个诸葛亮和李严的对话例子,诸葛亮:臣,不胜惭愧,俯伏待命!李严:占领后丢失,这和不占领,有什么区别。

    其实这两段台词单独分开看其实没什么毛病,但你放在同一个场景对话,就会让观众产生割裂感,显得非常突兀和别扭。

    蜀国的情报机构也是扯,让一个没出过外勤,水刑一逼供就招的“白宇”去执行那么重要的任务,不怕把蜀国情报机构一锅端。

    而且一上来就要把最优秀的密谍杀了,觉得白帝叛变了,你们对自己培养的密谍人员也太不信任了。

    再吐槽下白宇的“黑帝”,去天水测试“白帝”的忠诚,挖坑埋了个下半身,啥威胁都没给白帝造成,然后白宇饰演的“黑帝”就轻易相信了,做样子都不做全套,整得莫名其妙。

    还有陈坤开口就喊:“你们有证据吗?”

    这通常不是犯人的开场白吗?无辜者不是应该大喊:“你们诬陷忠良吗?”表示完全没有这回事吗?作为蜀国最优秀的密谍就这水平不应该啊!

    再补充一点,负责情报的杨仪在中军帐信誓旦旦保证情报“万无一失”,就这剧情假情报才是北伐失败的真正原因,诸葛亮不把这罪魁祸首斩了,斩了个被魏军奇袭的马谡,杨仪还跟诸葛亮说是马谡延误战机,诸葛亮还深以为然。

    就好像二战中情局说日本不会向美国开战,然后日本转头偷袭了珍珠港,总统说珍珠港有重兵,有先进的武器,战略位置很重要,结果被偷袭得损失惨重,总统说珍珠港负责人要负最大责任,给我杀了!

    魏军因为假情报有心算无心,蜀国大军被诸葛亮带去了另外一路,张郃部倾巢而出奇袭街亭,这种情况,换谁去都不一定守得住。

    丞相参军李邈事后为马谡求情了几句,诸亮就听信杨仪谗言,把李邈贬为庶民,这表现,诸葛亮要么是昏庸无能,要么诸葛亮才是最大的内鬼。

    补:Angelababy终于出场了,荀诩英雄救美,然后就莫名其妙地沦陷了!你是蜀国密谍,还是被烛龙拆穿了的密谍,半路人救人就算了,关键是看到女人一点防备意思都没有,直接对着人报真名,化名都不用,然后带着Angelababy光明正大,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进入城池,让Angelababy连搜查都免了,进入城中后,也不去核查下她的身份是否真实,就这水平还查烛龙,编剧可能要让烛龙自爆才行,可以帮荀诩省点事。蜀国这情报结构真的看得让人绝望。

    5.6新更

    假期后补完20集,理了下已知情报:

    烛龙是一个代号,高堂秉是其中之一,街亭案出自他的手笔;陈恭是一个双面间谍,是冯膺的人,成为魏谍烛龙也是计划的一部分;柳莹是个被识破身份的魏谍,是冯膺拿来做局扳倒李严将军的棋子;荀诩就是个蒙在鼓里的工具人。

    间谍计划是冯膺、杨仪瞒着诸葛亮做的;陈恭父亲是被蜀国出卖情报害死的,但冯膺说不是自己的决定,是上层的决定,奉命行事,暗示诸葛亮。

    这里其实是有矛盾的,这么重要的间谍计划你都能瞒着诸葛亮做,但当初出卖情报又说是奉命行事,所以冯膺很可能在说谎,要么诸葛亮也是知情人或参与人,要么事情都是冯膺做的,只是为了骗陈恭不对他出手,怕他坏了最终计划。

    如果当初诸葛亮能出卖情报,害死陈恭父亲来取得更大的战果胜利,那照他这种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性格,他被蒙在鼓里的可能性不大,如果能被属下瞒着这么多事,他还一无所知,那他的智商真的有点问题。

    我都怀疑圣上给李严将军的衣带诏也是诸葛亮的手笔,故意引李严入局,毕竟当初街亭失守北伐失败,上书自贬也是诸葛亮故意让圣上同意那么做的,这一点前几集里面有说到,很可能是一个伏笔。

    从后续剧集故事整体的剧情和反转来看,风起陇西还是做得不错的,但就像我前期吐槽的一样,细节方面漏洞颇多,很多都是为了剧情发展,强行为之。

    翟悦的死是真的冤,潜伏了那么久,都做到了圣姑的位置,做事谨慎,当初陈恭与她见面,陈恭有点控制不住情绪,还是她出声提醒陈恭要注意言行,结果突然大白天就翻窗进屋去解读烛龙的情报密语,被人赃俱获,前后行为判若两人。

    陈恭都已经进行到最后一步,要去盗图抓烛龙了,这个时候去冒大风险,刻意解读密语有点多此一举,大概率就是导演想让这个角色死,让陈恭后期能够有再度反转的契机。

    但陈恭确实挺渣的,见面就故意提想要烛龙密语原件,让翟悦去偷;荀诩也是个坑妹的货,联络方式是不作任何伪装,脸都不蒙,光明光明正大的见面,然后被高堂秉发现,暴露了翟悦。

    最后几集剧情,几乎每集都有反转,放在后面看,感觉问题不大,但中间的不确定性太多,陈恭被中途杀死的可能性太多。

    陈恭是双面间谍,荀诩并不知情,如果陈恭的魏谍身份被发现了端倪,荀诩下手并不一定会手软;糜冲与陈恭同行,陈恭并不一定能杀了糜冲,也有可能被反杀;进五仙道,没有翟悦的示警,陈恭已经没了;最后抓高堂秉却没有灭口,万一在荀诩审讯的时候吐露了真相,柳莹和陈恭都有暴露的风险,让所有计划前功尽弃。

    最后虽然说的很好听,什么五仙道、青萍计划盗取连弩图纸、抓高堂秉都是为了陈恭铺路,但实际上作为计划中最重要的人物陈恭,中途夭折的可能性太大,变数太多。

    荀诩的受伤也挺扯的,为了开个锁,不惜让自己作为被误会为魏国密谍,以身犯险,结果那锁就算不开,也能翻墙而过,根本不是密闭空间,必须开锁。

    最后说回街亭案,陈恭既然是双面间谍,是冯膺的人,那高堂秉是魏国密谍的身份,冯膺应该早就知道了。

    但街亭案还是发生了,如果街亭案也是这个局的一部分,那马谡可太惨了,而如果诸葛亮不知情,那这诸葛亮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我宁愿他知情,是个为了蜀国不折手段、心狠手辣的人物。

    5.7大结局感言

    结局略显糟心,好好地一场间谍战,最终变成了一场朝堂之争,从杨仪最后对诸葛亮说的肺腑之言,扳倒李严才是他心中最想要做的,设计曹魏最多只能排在第二位。

    曹魏只用了一个魏谍“烛龙”高堂秉,就让蜀国街亭失守,诸葛亮北伐失败,损失惨重。

    陈恭最后都走到这一步了,蜀国完全可以利用他的身份做更多的事,甚至在二次北伐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给予魏国重创,但杨仪的首要目标是李严,而李严负责二次北伐的后勤,李严一旦出事,二次北伐必然会受影响,可北伐如果没有对曹魏取得重大的胜利,每一次北伐,其实都是对于蜀国一次国力上的损伤。

    诸葛亮到最后都被杨仪耍得团团转,对反间计划,下属的情报机构一无所知,也是挺神奇的,曹魏要是把杨仪策反了,蜀国可以亡国了,因为诸葛亮什么都不知道!

    诸葛亮嘴上说着情报战是重中之重,然后自己就是嘴上说说,对情报机构一点掌控力都没有,这高层要是真出个叛徒,蜀国真的是被一锅端。

    再讲讲陈恭的死,即使荀诩是陈恭故意放出来的,荀诩立马带人去抓陈恭的行为,也站不住脚,当初白帝那么大的叛变嫌疑,荀诩都相信他不会叛变,去测试他,结果结局突然就很莽撞地直接带人去抓陈恭,完全可以先控制林良了解真相,再走下一步。

    最后又在牢里说了一堆自己的猜测,说相信陈恭,这不是打脸吗?

    前面几十集塑造的人设完全塌了,想要写死陈恭,用这么一招有点恶心人啊!

    就跟诸葛亮知道杨仪计划后,对着他一顿猛批,说朝堂斗争要有底线,然后转头就跟李严说,虽然手段不妥,但结局正确,这就显得很虚伪了!

    诸葛亮其实已经猜到了事情的真相,也知道陈恭是无辜的,是杨仪等人的设局,但诸葛亮还是选择牺牲了陈恭,就跟当初上层决定出卖情报害死陈恭他爹一样。

    而杨仪即使再犯错,他也没受处罚,依然被诸葛亮重用!毕竟是自己人,就跟开局杨仪情报失误,导致北伐失败,最终只斩了一个马谡,杨仪依然是诸葛亮的宠臣。

    本以为结局会是一场曹魏与蜀国精彩的间谍战收尾,最终看到最后看了个寂寞,还没正式交手就戛然而止,沦为了一场可笑的内斗!

    而且这场内斗冒着非常大的风险,但凡李严的态度再坚决一点,或者其麾下的将领冲动一点,都不用曹魏来打,蜀国内部自己就先打起来了!

    反间青萍计划失败了,主角陈恭主动赴死了,冯膺、杨仪又掌权了,而最坚持原则的荀诩,最后也选择了妥协,接受了陈恭的死,借着这次官路机会扶摇直上。

    其实如果收尾收得好一点,这部剧四星完全没问题,但这糟心的结局我只能给三星。

  • 头像
    mumudancing

    《风起陇西》大结局,没有烂尾,稳扎稳打结束了。是近年让人惊喜的国产电视剧,无论编剧、演员、画面、配乐还是服化道,制作都十分用心。尽管开播时被诟病节奏太慢,但交代完历史背景和出场人物后,此剧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绵延跌宕,处处见风景。最后合上时让人意犹未尽。

    有很多好看的地方值得品味,不过我想专门聊一个老演员,聂远。他在这部剧里的表演可圈可点,不仅台词功底深厚,吐字清晰,富有各种层次的情绪;而且在与不同人物的对手戏中,他的肢体语言和神态就像一个宝库,吸纳了职场许多种人的精华。

    他时而是一个老谋深算的高官,时而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大哥,时而是虚伪谄媚的下属,时而是见色起意的中年油腻男人。更可怕的是,他还有坚定的信念,既能在乱世中安身立命,还一心施展抱负。聂远演活了这个职场人,冯膺。

    以剧末一句台词为聂远演的冯膺定性:“心机深似海,手段毒如蝎。”

    聂远是如何表现冯膺的心机城府,又怎样表现他的毒辣手段,最后却还能让观众对他难生恨意甚至还有几分敬意的,从三种戏来看: n

    一、冯膺对下属。

    聂远饰演的冯膺为蜀汉司闻曹长官。“司闻曹”——这个被原著作者马伯庸虚构出来的情报机关,在本剧中是核心组织。冯膺向上对接主管杨仪(俞灏明),向下掌管三个情报部门和一个主记室,他是核心组织的中心,连接上下内外。

    第一集的水刑戏就立住了冯膺的人设——手段毒辣。他严刑逼供下属荀诩(白宇),表明自己为街亭一战情报误传之事担责的决心。但同时又利用荀诩的性格特点,对他施加压力,让他出外勤查曹魏的情报接头人“白帝”陈恭(陈坤),故事因此而起。

    冯膺在给受完刑后的荀诩递茶时,神情和语言都毫无波澜。不为冤枉他、测探他有一丝愧疚,语速如常。而在聊着业务时,他还在暗中喂毒,令阴险之事发生得不知不觉。

    聂远在这里有非常微妙的处理,一个眼神——确认荀诩喝下去的那一定神,表明此中有蹊跷。然而投毒后他还是以稳定语速轻描淡写地说,茶里有毒,这是规矩。信奉原则的荀诩,也将这一系列操作视为公事公办,吃尽苦头也得吞下,乖乖去执行任务。

    不过,聂远饰演的冯膺平时可不是这样阴险。他看上去非常诚心地护着自己的下属们,尤其对最亲近的小舅子孙令(常远)谆谆善诱。

    日常对手戏中,他们常一起吃饭。再狠辣的人物,观众看到他吃着和普通人一样的粗茶淡饭时,也难生畏惧,反而一下拉近了距离。聂远放松的坐姿,边吃边聊的淡然,就像一个行走江湖多年的老大哥毫不吝啬地分享人生经验。甚至在后面还出现了泡热水洗脚的戏码,不劳烦孙令帮他洗脚,同时他又坦诚地聊着工作。这样亲密的场合里,下属听了,如何不感动——真是个接地气、掏心窝的好上司啊!

    正是这样的日常积累了孙令对冯膺的极度忠诚。在冯膺被陷害落难后,孙令被严刑拷打也绝不背叛,人物的行事逻辑是通的。

    而对另外一个得力干将下属阴辑,冯膺的手段又是另一套了。

    阴辑,职场中典型的“墙头草”,哪里得势攀附哪里。冯膺深知他的缺点,但也需要他在工作中卖力。对这个道德上的小人、工作上的能手,冯膺总是表现得十分大度,放手让他去干。

    阴辑一场忏悔表忠心的戏十分精彩。聂远在这里的表演处理,就是始终保持上司的威严。明知下属来跪地求饶,却始终不正看一眼,他“认真”处理自己的公务,边喝着粥,边翻阅文书,对来者动机了然于胸的样子,并不受访客的干扰。

    当阴辑知道自己的把柄一直被冯膺掌控时,腿都吓软了。冯膺这时才走向他,投出凶狠的目光。告诉你,你的命一直在我手里,我想杀就杀,你只是不知道而已。

    这场谈话让并不高明的下属心服口服。对外,上司从不揭他的老底,始终护着他;对内,上司的恩威并在。从此阴辑更加卖力工作,冯膺在司闻曹的核心地位更加巩固。

    n回头来看上面三场戏,对三位性格迥异的下属,聂远的处理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他在不同场合、不同人前表现了性格的不同面,每一面都有其合理性,既有权威,也有平易近人的部分,但综合起来看,你能鲜明地感受到,他是一个城府极深的管理者,识人善用,掌握分寸,尽管和职场中人的关系时近时远,但他从不被轻易看透。nn

    二、冯膺对上司。

    冯膺的位置,既在人上,也在人下,相当于一个单位里的中层。当他面对更有权力的人时,你发现原来他还有这样虚伪逢迎的一面,恰如其名谐音——冯膺。

    与李严将军(尹铸胜)的对手戏,就是聂远饰演的冯膺在另一个极端的长袖善舞。

    第一场重要的对手戏,冯膺反转,从诸葛亮阵营投靠李严阵营。

    李严为官多年,对这样的人远远提防。从他们一开始的空间距离来看,李严将冯膺视为草芥,踩在脚底下的蝼蚁,不给他一点尊严。

    然而,冯膺的表现却反常,和一般下属的极尽谄媚不同的是,他不卑不亢,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步一步向李严证明,他的存在十分重要,可以帮助李严在政治上获得更进一步的可能。

    聂远在这里的表演,注意看他的坐姿和神态,除了进门时的一个大礼,其余时候都是坐如松,与李严远远相对。他表现了一种势均力敌的关系,而非“我有求于你,你一定要帮我”,恰恰相反,他让李严感到,“你必须让我帮你,否则你没有退路。”

    这里尹铸胜饰演的李严,开始说话时极为吝啬自己的词语,几个字,一个问号,几个字,一个问号,轻蔑至极。但他却不知不觉开始倾听,眼前这个冯膺,绝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或许真可一用。他的心防也就慢慢解除。

    这场对手戏中,与其说冯膺是在表忠心,不如说他是在实行“说服的艺术”。聂远在台词上的处理也十分精细。他气息稳定,却不是对自己下属那样的轻松淡然,而是始终与端庄的坐姿一样肃穆,通过他的肢体、他的语气,娓娓道来他的政治蓝图,表达了人物的智慧和决心。他以自己的不卑不亢和稳重大气说服李严,我是一个难能可贵的人才,你要珍惜。

    李严收了冯膺的“忠心”后,一步步落入官场贿赂的圈套。冯膺投其所好,献宝琴、献美女、献豪宅,极尽谄媚之能事。

    其中,献豪宅一幕戏也十分精彩,甚至有点幽默。当我们第一次“全正面”看到冯膺高高撅起的屁股时——导演的镜头语言在这里有了奇效——我们看到他最不堪、最下贱的一面,他像狗一样趴在李严的面前,让人大跌眼镜。

    极低的视角表明人物地位

    n冯膺请李严到“寒舍”(豪宅)中,始终保持卑微的姿态。他身体微微倾斜,从头到肩颈保持比李严低一点的位置,脸上始终堆笑——这和他平日形象大相径庭。

    三人在豪宅院中的对话精彩至极。

    冯膺将豪宅献给李严,李严拒绝着说“可以吗?”转头却向心腹,心腹替他回答,“可以,可以。”

    冯膺说豪宅简陋,李严又问“简陋吗?”继而自问自答,“简陋就简陋点吧。”

    冯膺以“借住”的名义给李严台阶,最后李严自己说道,“既然是借,我们就不要矫情了。”

    这场献豪宅的戏,几乎浓缩了人情社会中的某个特定场合。它既赤裸裸地表现了权力的能量,又绝不直接表现权力的能量是如何被收服的。各种反语、暗语、眼神交错相接,在场的人都知道自己在干嘛,但都有办法说出自己不是在干嘛。整个过程又恰恰对应了冯膺之前对孙令的教诲:“凡事要替长官想在前面。”当他献出豪宅时,仆人、家具、美食已一应俱全,周到得让人难以拒绝。

    这段戏写得妙、演得也妙极了。nn

    三、冯膺对女人。

    《风起陇西》一剧中,冯膺的人物设定是前妻早亡的鳏夫。但当我们第一次看到他面对有诱惑力的女人时,我们深感眼前的人不再是一个威严的上司,也不再是一个谄媚的下属,而就是一个纯粹的男人。

    聂远演过的爱情剧不少,多偏向于纯情忠厚的角色。但在这部剧中,他的眼神为之一变,从过去的清纯转到另一个极端,充满欲望,充满色情的观看和打量。而且他始终还保持一种警惕——对女人也是间谍的警惕。这与他的身份极为相符:既有权力,又对自己掌握的权力保持怀疑。

    与穿透欲望的眼神相比,聂远对坐姿的处理又呈现一幅新画面。他既不是那端着饭碗聊家常的“姐夫”,也不是毕恭毕敬俯首称小的下属,亦不是平日专注处理繁杂事务的管理者,而只是一个进入烟花柳巷的中年男人,有权有钱的男人。

    他的身体摆出一副慵懒的姿态,是倾斜的,倚着靠垫的,一只手搭在膝盖上,人像极了某种动物,睥睨眼前的猎物,一副唾手可得的神情。

    不过精妙的是,这里聂远与杨颖的对手戏,除了互为诱饵,冯膺还要说服柳莹,日后要到更有权力的人那里去。他的一番说辞又是“说服的艺术”,不是强行要柳姑娘执行什么任务,而是巧妙地给出暗示,“你这样的美女,配得上更高权力的人”。

    聂远的表演让我想起电影《色,戒》中的梁朝伟,两个阵营的间谍对望,既在博弈性的诱惑,也在博弈利用与被利用。眼神里既有吸引又有警惕,既有坠落又谨防坠落,就像一块晶石,不同切面闪烁出不同的光芒,让人难以揣测它真实的底色。

    正是有了这一层戏码,冯膺作为有权力的男人的设定才真正丰满。他审时度势地利用上司,利用下属,利用女性,把权谋玩转手中,让自己始终成为这个组织的核心,不可或缺。

    n


    尽管《风起陇西》的海报显示这是一出围绕两个小人物的大戏,主人公是陈恭(陈坤)和荀诩(白宇),但聂远的表演,冯膺的存在,就像一条韧性极强的绳索,将所有人的命运牵于自己一身。他同时维系着与竞争同僚、直属上司、上司政敌、不同下属、敌方同僚等各种关系,进可攻,退可守,时而紧绷,时而松弛。一个个觊觎他位子、或者能够配得上他位子的人都落得了悲惨的下场,如李邈,如高堂秉,如陈恭。而冯膺独一份的极深城府和长袖善舞为他筑起安全的藩篱,帮助他存活于这复杂的关系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当我们观看了冯膺精彩的职业生涯后,原来还有意想不到的一幕,他的独白。当他深夜面对自己的甲胄时,一个从未展现的人格浮出冰山——原来他还有这样的忠肝义胆,等着最后一刻,以身殉国。

    正是冯膺前面的狠辣和威严和谄媚为我们带来了无限猜忌想象的空间,谍中谍中谍之后,这一出自白戏,让人敬重怜惜。

    然而,还有然而……我钦佩编剧的老辣,在于他总能留一手。即便我们看到这样自我剖析的冯膺已心生怜悯,在本剧最后一刻行将结束时,我们还是又回到开始时,对他再度产生怀疑。

    当他面对断头台上那个即将被斩首的陈恭时,他没有表现一丝痛苦和惋惜。他无情得像座石雕,只是矗立在人群中。

    荀诩眼中含泪,裴绪皱眉,只有冯膺面不改色

    n而他身边的荀诩,绝不会是这样“不正常的人”——正常的人,会心痛,会难过,会流下苦涩的眼泪。冯膺却被驯化出一身好本领,在这吃人的体系中,安全着陆,为一切死亡附上正义之名。

    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即使我们怀疑了他,原谅了他,一而再,再而三,被他玩弄权谋的表演欺骗。但最终他的面孔还是一个无情的面孔,正如陈恭所言,一个不正常的人。nn和冯膺一样的人们,一个个矗立在风中。对血无动于衷,对泪无动于衷,对生死无动于衷。这样的时刻让我感到真正的悲哀,而替他们去死的人,只因将事物运行的法则看透——一切自以为理想的实现,不过是一场又一场欲望对战欲望的循环。在这场更大的循环中,冯膺看似忠贞的理想,终究还是落入了更大欲望的圈套。他为之牺牲的是一生,精明算计,换掉真情实感,不过是为一个空洞的目标奔命。n

    ——故事落幕,权谋终成一场云烟。当我们回想起《风起陇西》是一出架空历史的谍战剧时,我们既能想到,所有真实争斗过的人都已死去;也能想到,所有虚构斗争过的人也从不存在。而将我们的欲望拖拽进屏幕无限撕扯的人忽然笑着撒手离去:你看的是权谋剧吗?你也痴迷这尔虞我诈你争我夺吗?你从冯膺身上,看到了千千万万个你身边的冯膺甚至你自己吗?

    为塑造这虚伪得极度真诚的冯膺的聂远,干杯。

    n

  • 头像
    路阳的窝点

    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三国时期的历史,小时候看历史,更多看的是精彩纷呈的故事,长大之后才懂得,历史是关于人的历史,而不仅仅是故事。2014年我有幸拜读了马伯庸老师《风起陇西》这本小说,当时就被亲王在这个故事中所书写的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所吸引,在英雄辈出的年代里,正是这样一群籍籍无名的小间谍们,在风起云涌的历史中展现了他们的光辉。

    这样的故事也是我想讲述的故事,不再聚焦王侯将相,而是着眼于最平凡的普通人。

    在三国那个恢弘纷乱的历史时代中,陈恭、荀诩等角色,他们只是活跃在蜀汉和曹魏之间的一些小间谍,棋子一样的角色。他们无法左右时局的发展,只能执行上峰的决策。他们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有着情感的羁绊和烦恼,有软肋。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不是超人,不是上天选中去完成一些特殊历史使命的人物,但他们却有理想,并且尽可能做出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他们身上那些义薄云天、守信重诺的气节,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所信奉的一种品德。他们虽然都是小人物,但却怀抱着一些理想主义的精神,非常朴素、真诚,而正是这样的情怀,促使他们在很多关键时刻做出了重要的选择,这个选择本身,令他们成为了乱世中的无名英雄。

    我们其实已经看过了很多游刃有余、有惊无险的主人公,但在《风起陇西》里,陈恭和荀诩有太多窘迫的时刻,他们想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却不断遇到艰难险阻。因为我们想到生活中也是这样,寻找勇气,相信真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陈恭和荀诩,他们虽然是小人物,但是他们非常具有信念感,在困境之下,依旧坚守底线,义无反顾。

    这次拍摄电视剧的经历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种挑战,与电影不同,电视剧的体量承载了更丰富的内容表达。在金海曙老师的改编创作之下,有了观众们现在所看到的电视剧《风起陇西》。金老师延承了原著中戏谑、独到的文学风格,保留了原著的历史观和内核,同时他也在改编中将许多分开的线索纠缠到一起,令这部剧的谍战气质更加明确。拍摄古装戏非常辛苦,我们的演员们同样不容易。我记得当时在象山正是最热的时候,再加上打光灯照,棚内的温度时常超过40度,演员们全靠强大的意志力坚持下来。而且我们这部戏要求男演员们都必须有胡子,大家大汗淋漓的情况下,胡子很容易开,就需要不断地补妆。100天的拍摄结束,很多演员都肉眼可见地瘦了。

    这部戏凝聚了我们台前幕后所有工作人员的心血和努力,很感谢各位观众愿意在豆瓣上给予它认可与建议。曾经有很多影视作品传递给了我力量,也希望《风起陇西》能够给喜欢它的观众传递勇气和力量。谢谢大家的讨论、关注!

本网站所有资源均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即时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11-2024  合作邮箱:ystousu@gmail.com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