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王砚辉张宥浩龚蓓苾李俊浩鹤男赵亮李彧刘金山冯文娟
类型:剧情喜剧家庭运动导演:周青元 状态:HD 年份:2021 地区:大陆 语言:国语 豆瓣:6.5分热度:0 ℃ 时间:2024-06-11 19:26:37
温馨提示:[DVD:标准清晰版] [BD:高清无水印] [HD:高清版] [TS:抢先非清晰版] - 其中,BD和HD版本不太适合网速过慢的用户观看。
父亲节前去看了一部应景的电影《了不起的老爸》,电影是好电影,却令我观感复杂。
n在影片中,王砚辉饰演的单亲父亲肖大明是一位为儿子操碎了心的父亲,浑身散发着让儿子肖尔东窒息的父爱。
饰演叛逆儿子肖尔东的是演员张宥浩,不得不说,在这部电影中,张宥浩少年气十足,让我完全认不出他就是《八佰》里腼腆青涩的养马副官“小七月”。
影片的主题是父子情,故事基调轻松诙谐、充满烟火气。
出租车司机肖大明的妻子多年前因病去世,相依为命的儿子肖尔东虽然表面看起来活泼开朗、能蹦能跳,但其实患有和妻子一样的罕见病(具体啥病记不清了)——不能剧烈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还会双目失明。
nn居安思危,为保儿子后世周全,身为父亲的肖大明早早就为儿子设计好了一系列应对潜在风险的防范工作:
学弹钢琴,还得是盲弹;
走盲道——现在还看得见?那就闭着眼走!
盯着儿子利用一切碎片时间做眼保健操,并按偏方定期进补羊眼睛;
因为剧烈运动会加重病情,自然也不许参加一切体育项目。
可儿子肖尔东不但遗传了妻子的病,还继承了妻子的爱好——跑马拉松。
这可愁坏了单亲爸爸肖大明,毕竟,他已经失去了妻子,不能再失去唯一的儿子了,为此,他严防死守,用尽一切手段,只为掐断儿子对跑步的热情。
nn片中有两处情节令我最为难忘。
一处,是身为父亲的肖大明和同为出租车司机的朋友们一起在“的士之家”吃午饭,为了给儿子攒钱换钢琴,肖大明连荤菜都不舍得吃,朋友看他可怜想请客,却被要面子的他一口回绝,饭没吃两口,有人想打车,别的师傅都不愿意去,只有他丢下饭菜起身就走。
肖大明的朋友拿他打趣:“换新琴、学音乐、找工作、接老婆,你是不是还要养你儿子一辈子?”——其实大家都是明知故问,肖大明未来的日程计划中早晚会涵盖这一切,看他这架势,就是早已做好准备要为儿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n看到这里,你会觉得肖大明绝对是一位爱儿如命的慈父,但他却有太多令儿子无奈窒息的一面,这就不得不提及影片中令我不忍直视的另一处情节。
因为担心儿子病情恶化,肖大明百般阻挠儿子肖尔东跑马拉松,为了阻止儿子去参加比赛,不惜把房间反锁、把家里的鞋都藏起来,尽管肖尔东后来通过金蝉脱壳之计逃出家门、赶到了赛场,脚上穿的却只有一双拖鞋。
一边是教练给的“最后一次机会”,一边是父亲的“绝对不行”,性格和父亲同样执拗的少年肖尔东一气之下决定光脚完成公路跑,跑着跑着脚底就被路面磨得鲜血直流……
n此时的父亲肖大明完全傻了眼,他以为他能阻止儿子,不料却让儿子付出了血的代价。
看着儿子一步一个血脚印,肖大明急得团团转,捧着鞋在场外追着儿子急赤白脸地想让儿子把鞋穿上,儿子却宁愿磨烂脚也不想看他一眼。n
尽管情节设计上有些夸张——即使再血气方刚,大概也没有人会真的为了赌气光脚跑马拉松——但却很难让人不为这对父子动容,因为影片中二人这种矛盾关系在中国家庭实在是太真实、太具有普遍性了。
nn我们身边有太多像肖大明一样的父亲,他们能力一般、水平一般,他们不善言辞,只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对孩子好,可是使了半天劲,换来的却可能是孩子对自己的怨恨——就像肖尔东绝望时对父亲喊出的那句:“你能不能让我自己做次主?!”
在这部电影的前半截儿,父亲很累,儿子也很累。
父亲肖大明全心全意为儿子付出,省吃俭用、起早贪黑,吃盒饭都不舍得吃荤菜,只为省钱培养儿子,可儿子肖尔东却并不快乐,甚至感到苦不堪言。n
nnn最后,如肖大明所愿,所有的“提前预习”都没有白费,儿子终于“按部就班”地失明了。
失明后的肖尔东一蹶不振,眼见儿子再这样下去就废了,肖大明才有所醒悟,对儿子的爱好从之前的百般阻挠,变成了努力促成,甚至不惜挑战体能极限、亲自上阵,也要陪儿子跑完全马……
n无论是之前的百般阻挠,还是后来的努力促成,肖大明的目的都只有一个:让儿子好好活下去。
n虽然影片最终是喜剧的结尾,父亲肖大明终于发生了转变,不再将“我是为你好”的父爱化作控制欲强加于儿子,他自己也重拾起昔日的爱好吹起了小号,父子二人的关系由昔日的紧张变为其乐融融、琴瑟和鸣……但作为旁观者,还是觉得有所遗憾。n
n正是因为肖大明和我们身边万万千千的平凡父母太像了——只想付出,不求回报,甚至不求沟通与理解,才会让人忍不住感叹:
为什么我们的父母,总是在儿女遭遇重大挫折、万念俱灰后,才会真正意识到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才愿意把自由选择的权利还给儿女?
nnnn如果不是肖尔东最后真的失明了,他恐怕在父亲如此严苛的监管下永无参跑马拉松的机会。
n不可否认,肖大明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但在我看来,他的这份伟大让自己与儿子都承受了巨大的疲惫与压力。
我们为肖大明所感动,因为他是一名平凡的父亲。
我们为肖尔东感到惋惜,也是因为他的父亲肖大明是一名平凡的父亲。
nn由于父亲肖大明的固执与执拗,让他的儿子肖尔东直到失明后才能如愿跑在马拉松的赛道上。
毕竟,那时候,父亲肖大明再也不用担心儿子会因为剧烈运动失明了——因为他的儿子已经看不见了……n
nnn由王砚辉饰演的父亲肖大明,和一些“丧偶式育儿”家庭中的父亲相比,已经是很好的爸爸了——虽然能力有限、见识有限,对待自己却犹如榨汁机,极尽所能榨干自己只为更好地守护儿子。
而电影中的儿子肖尔东也和大多数年少时的儿女一样,对自由、理想的渴望超越所有——他们想要挣脱父母的束缚,自己左右人生的选择。
身为儿子的肖尔东知道自己的身体不适合跑马拉松,剧烈的运动会让他的病情恶化、双目失明,但不跑步,他就不会失明了吗?
失明与否是明天的事,年少的他只想过好今天。
而身为父亲的肖大明却一直在为儿子的明天而担忧——儿子可以不考虑未来,但身为父亲的他必须要为儿子的将来早做打算。
nn父子二人到底孰对孰错?明天与今天到底孰轻孰重?
这似乎永远是一道无解的命题,不然也不会令那么多父母与儿女因相似的问题而心生芥蒂、频发矛盾了。nn
nn父母的爱往往让儿女心情复杂,因为他们的爱里既有奉献,也常常掺杂着强势与控制欲。
身为儿女,对父母的感情也经常是爱恨交织,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对父母既有感恩,也会被强加胁迫后所产生的怨气。
nn在很多相处不良的亲子关系中,不缺少牺牲,却缺少理解与沟通——很多父母不惜榨干自己、奉献一生,却不知自己的儿女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有无数父母,以爱的名义剪断了儿女的翅膀,企图把孩子永远圈养在自己为之搭建的温室之中,而这样的环境在儿女看来,虽然可保自己一生安逸,却形同牢笼。
而身为儿女的我们,似乎也都在年少时曾多少辜负过父母的苦心——明知父母是辛苦的、无私的,但又觉得这份苦心自己并不需要。
nn两代人的矛盾总是一次次上演,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代沟”吧?
相互理解很难,难在双方其实都没有错。
nn希望这部描述父子关系的电影可以让更多“奉献与控制欲双满格”的父母有所启迪。
人生就像马拉松,绝大多数父母都无法陪伴儿女跑到终点。
放手是种艺术,而放手的过程是割舍也是考验,这大概是为人父母终要面对的一课。nn
不由地,想起纪伯伦的那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n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n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n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n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n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n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n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nnnPS:
影片中冬训的画面好美啊,没想到重庆的雪松那么美,每一帧看在眼里都是享受,今年冬天要去重庆看冬景。
我从2018年开始跑步,参加过大大小小的马拉松越野赛20多场,也算是一名资深跑者。
虽然跑得不快,但是我觉得跑步给我带来的能量很正面,所以今天的文章从跑者角度谈谈观后感。
电影的核心是设定,如果《了不起的爸爸》是以下故事,那这部电影我会打3星。
男主母亲是一名非常有前途的跑者,却因身患疾病而去世,错失人生最重要的比赛。儿子继承母亲优良的运动基因,却也继承了母亲的遗传病,虽从小热爱跑步,但终究敌不过病情恶化后对生活丧失信心一蹶不振。
父亲为了让儿子振作起来,开始训练跑步,为的是在赛场上做儿子的陪跑员。儿子也看到父亲的努力,与父亲训练的同时,终于体会到父亲的不易,也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同父亲共同完成了可能是人生中最后一场马拉松。
之所以打2星,就是因为电影本身的设定出了问题。
我注意到最后赛场上的背景板是2020年的山城马拉松。假设男主进队训练是在2019年,根据当时田径运动员技术水平标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是310(跑完全马42.196公里用时3小时10分),那成绩在250才有机会进地方专业队,或者是专业跑团或俱乐部。
那男主的PB(personal best个人最好成绩)335,能进专业队,这个设定本身就有问题。
通过男主的跑姿判定,他的确是天赋型跑者。他可以用他的步幅和步频在马拉松长跑中获得优势。这点毋庸置疑。
导演设定男主的母亲是市马拉松第二名,据2019年重庆马拉松女子全程第二名成绩是227来算,男主继承母亲的运动天赋,没理由经过专业的训练却还是一个大众业余水平。
如果只是大众业余水平,那电影里所有的意难平,根本就不成立!!!后面还会提关于成绩的问题
参加比赛证明自己并没有那么困难!
马拉松比赛不是奥运会,错过一界等四年。在2019年全国大大小小的马拉松比赛高达一千多场,其中金牌赛事高达118场。只要是在田联登记中的赛事,比赛成绩都能够作为你评选专业马拉松运动员的资格。
剧中,爸爸的公司赞助马拉松,获得赞助名额。首先这个名额是可以转让的。赞助商赞助马拉松某种程度也是为了自己公司能在马拉松中有较高的关注度,所以配速较快的马拉松运动员易获得赞助商青睐,同时有机会可以获得赞助商的免费名额。
除非是有门槛高度的比赛,需要有专业队推荐资格,比如男主在发病前参加的那场锦标赛,不能随意转让名额。
编剧为了剧情设置这个名额不能转让,只能身为赞助商员工的爸爸自己参加。爸爸为了儿子能参加比赛,自己和儿子互换身份,自己作为视障人员,儿子作为陪跑。这件事情在比赛中属于作弊。被举报后,儿子和爸爸成绩都作废,并且有可能被禁赛!
所以,大家不要以为这种行为感人,这种作弊行为不提倡!
回到设定:除非这场比赛是儿子生前的最后一场比赛,错过了很难等到其他比赛。
然而设定并不是这样!比赛前爸爸的衣服从短袖到羽绒服,至少经历了四个月。而10月-12月整整三个月,每周末都有各种各样的马拉松比赛等你参加。
马拉松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训练运动,一个从零开始的跑者,跑完全马的确不易。
除了要经历大量的跑量训练,训练模式也需要非常科学。简单来讲,日常训练一般有间歇、混氧、有氧等等的的跑步训练,和核心、耐力、心肺的体能训练。
长跑需要大量腿部肌肉耐力来支撑,否则以男主爸爸的体重和年龄,用男主的速度来跑,且不说心肺能不能撑得住,不出一个星期膝盖就废了!
爸爸年纪很大,日常也没有运动,为了求教练能继续训练儿子,自己跑了个42公里。
且不说这种跑法非常伤身体,一个不小心,极有可能像剧中那样直接倒下,猝死。不建议大家没经过体能和长期跑步训练,直接参加全马。半马都不建议!
爸爸前1个小时的出场都顶着那个大肚子。设定很合理,爸爸以前是出租车司机,经常需要开夜车,喜欢吃肉,吃饭!没有运动习惯,人到中年,这些事情都很正常合理。
但是爸爸为了能陪儿子一起奔跑,看着他从训练的短袖一直穿到羽绒背心,再到冲锋衣(穿冲锋衣这个事情虽然很想吐槽,但是没那么重要),时间线上至少陪了3-4个月。再加上他在饮食上开始忌口,体重和体脂是非常容易降下来的。
但是经历了四个月,爸爸体型没有明显变化,参加马拉松时,跑步的步频和步幅也没有明显提升。
有的时候,设定出了问题,很多桥段和人设就立不住。励志如果只是活在台词和剪辑里,真的无法深入人心。
对于一个普通选手来说,335可能是这辈子也跑不到的成绩。
但是男主的设定是天赋型选手。我认识的天赋型选手,从2019年3月开始接触跑步,经历了一整个夏训(5-9月),把全马成绩从320提升到258。
有一些人可能会说,男主有病看不到呀~~~~!男主生病后身体很虚弱呀~~~~~!男主没经历那么长时间的训练呀~~~~!每个人提升的能力不一样呀~~~!
说回电影设定,男主是继承母亲的运动基因,除了自己热爱,身体本身就自带基因。而这种天赋型跑者在一定的训练后,是非常容易跑出好成绩的!老天爷赏饭吃,使他们的体能和心肺天生就比普通跑者强。
所以男主曾经的PB335,经过很努力的训练后334,真是没办法让我感觉他在马拉松上多有天赋!
国内全程马拉松比赛的关门时间大多数在6小时。也有一些国外的比赛会把关门时间定为7个小时。
马拉松比赛中有一辆收容车,会跟在关门兔(600配速员)身后,每个5公里一个CP点。如果比关门兔慢的人就会被接到收容车上。一是保障选手安全,二是尽快清理赛道,恢复交通通行。
男主最后冲刺的时间是334,他跟爸爸一起跑完30公里。爸爸到30公里后跑不动了,他独自跑完剩下的12公里
假设最后12公里用了一个小时,也就是说前面30公里花了2个半小时。
爸爸哪怕最后12公里按15分配(一公里用时15分钟)走完,180分钟,三个小时,应用时五个半小时。理论上是绝对看不到收容车的!
大家如果对15分配没概念,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吃饱饭逛公园的速度,就是15分配。途中可能还可以停下来赏个花,看看风景拍个照。
编剧导演不懂马拉松,为了煽情,不顾剧情合理性!
情感之所以动人,在于努力的过程不易。
但为了展示不易,忽略了努力所带来的结果,除了失望,应该还有些许无奈。
原本爸爸和儿子的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后面的互相体谅,并达成和解是一个非常治愈的过程。
编剧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必定没有深入马拉松这个场景,单纯根据故事版把一个一个桥段放在男主和爸爸身上。这种感觉就像被揉过的锡纸,虽然还是完整的,看起来却已支离破碎。
大家好!我是《了不起的老爸》的导演周青元。
这是一部讲述父子情的电影,我常常觉得父子之间的情感非常含蓄,彼此都爱着对方但说不出口,所以我想用不一样的方式作为两父子沟通的桥梁——父亲陪着儿一起跑步。长跑意味着人生的这一段漫漫长路,我们需要有朋友、家人的陪伴,当你身边有一个人可以带着你奔跑时,你就可以完全把自己交给他,哪怕闭着眼也可以展翅飞翔。在我们电影里,这个人就是王砚辉饰演的老爸肖大明。
电影中的肖大明,为了照顾儿子、帮助儿子,白天开出租车,晚上还要训练到崩溃。这样的形象跟我们每一个老爸都很像,他们愿意牺牲一切,只为了让我们过得更好更开心。我觉得这就是父爱朴实无华的体现——再普通再平凡的老爸,都是我们最了不起的老爸。
此外家长跟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陪伴之外还要彼此成长。因为并肩奔跑,步伐一致也非常重要,孩子多一份理解,多跟家长大胆地说出爱,家长也会在陪着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怎么做得更好,两代人的情感就是这样,相互配合,相互包容,希望更多观众能通过电影里的父子关系,去找到一种动力,让自己跨出这一步。
希望大家喜欢这部电影,也可以带着自己的父亲一起去电影院。看完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一块聊聊感受。
若不是上个周末看到有多发性硬化(后面简称MS)病友发表的关于电影讲述了MS患者的故事,我可能并不会关注到这样一部电影。从热门电影《了不起的老爸》看:对于多发性硬化,我们还有哪些误区?(大家可以先查看这篇文章对于MS这个病和电影之间的不合理部分,内容非常客观科学)看完这篇文章时,我的第一感受是,这么多误区,也许不是爱,是伤害。但第二反应是,等我看完电影再说吧,先感谢导演对于MS的关注,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一些为了情节为了艺术表现做出改变说不定看完结果不一样呢。结果,看完感觉确实不一样,我可能会收回我的感谢,甚至可能有点愤怒。(内心戏较多,希望大家冷静看到最后。)
本文只从MS和病人和家庭的角度分析。
首先,什么是多发性硬化,引自百度百科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病变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病。本病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脑室周围白质、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主要临床特点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质散在分布的多病灶与病程中呈现的缓解复发,症状和体征的空间多发性和病程的时间多发性。
2018年5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多发性硬化被收录其中。
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近几年的研究提出了自身免疫、病毒感染、遗传倾向、环境因素及个体易感因素综合作用的多因素病因学说。
诱发因素感染、过度劳累、外伤、情绪激动,以及激素治疗中停药等,均可促发疾病或促使本病复发或加重。
1.年龄和性别起病年龄多在20~40岁,10岁以下和50岁以上患者少见,男女患病之比约为1∶2。
2.起病形式以亚急性起病多见,急性和隐匿起病仅见于少数病例。
3.临床特征绝大多数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空间和时间多发性。空间多发性是指病变部位的多发,时间多发性是指缓解-复发的病程。少数病例在整个病程中呈现单病灶征象。单相病程多见于以脊髓征象起病的缓慢进展型多发性硬化和临床少见的病势凶险的急性多发性硬化。
4.临床症状和体征由于多发性硬化患者大脑、脑干、小脑、脊髓可同时或相继受累,故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多种多样。多发性硬化的体征常多于症状,例如主诉一侧下肢无力、麻木刺痛的患者,查体时往往可见双侧皮质脊髓束或后索受累的体征。
我来简单用土话总结一下这个病(未必准确,欢迎指正),1、这是一个免疫系统的疾病。2、实际就是免疫系统自己分不清敌我自己打自己,在大脑、脊髓这些地方留下了残骸就是病灶,且不可恢复,会造成功能损伤。3、时间多发空间多发,也就是说会多次复发(现在有干扰素,DMT治疗等可以帮助控制复发),并且在不同位置复发(可能突然眼睛出现视觉障碍,也可能突然脚没力气走不动,甚至小便不了,都是有可能发生,但不止一个地方会发生)。4、病因目前不明确,但并非遗传病,只是有遗传倾向,且概率很低,大部分病人是后天得病且为家庭个例。5、发病的诱发因素很多,如过渡劳累,情绪波动,甚至一些饮食都可能引发疾病复发。6、这是一种罕见病,200万分之一的概率得这种病。(不过据我和医生沟通了解,随着近些年磁共振技术的加强,更多的病人容易被发现,未来并不罕见)。7、这个病最难在于确诊,因为就脊椎和大脑的功能而言,病灶在不同位置影响的功能不同,如有时小便无力,泌尿科可能只认为你是个前列腺炎,有时视力重影,眼科可能给你开点眼药水缓缓可能就好了。(最后提醒大家,如果发现肢体有麻木无力持续无法恢复,建议先去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会建议拍磁共振,这绝对不是小题大做,相信我)
以我亲身经历来理解这个病。我大概是在高中到大学这期间(10多年前了,后面的时间点也一样,具体我真记不清,因为不快乐的事情我真不希望记得太清楚哈哈),又一次发高烧,爸妈带我去看中医喝中药,结果发烧退了,但有一边脸麻,后来在中医院医生认为是三叉神经的问题,一段时间的针灸和营养神经后就恢复了。后来在大学毕业后进入工作,由于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应酬喝酒,有一天发现,我竟然连鼠标都握不住了,拿不起筷子了,走路勉强能走但一条腿拖着走。随后在医院第一次被确诊为多发性硬化,那时距离现在应该是7、8年前。当时的医生告诉我,这个病是个绝症,绝症的意思并不是会死,这个病不致死,而是他没有特效药,将伴随我的一生,而且以后每次会越来越严重,直到瘫痪在床上。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锻炼身体,控制饮食,不要发烧,不要熬夜,调整好心态,像个正常人一样过日子即可。
随后又因为一次吃香辣虾,吃完感觉脸又麻了,再过几天,眼睛看东西重影,头晕。再次住院。接下来的3年左右时间就时刻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作息,辞掉了以前的工作,并没有产生大的复发。
直到去年底偶然的脚底发麻,再次复发,医生告诉我这几年科技进步快,不再像以前那样无药可吃,现在有很多干扰素和DMT药物可以控制复发。医生一句大实话让我记忆深刻,“这个病还没到残疾的话,也没什么就和正常人一样,就是费钱。”当时我一脸问号,医生你是不是和什么药代合作要给我开天价药了,以前不是说没药吃么?后来问过不同医院的医生,得到了一样的结果,最好是吃上这个药,因为万一控制不住,下次复发可能就直接瘫痪残疾了。干扰素呢就是像电影那样,给自己扎一针,对身体影响倒是不大,最大的影响还是因为钱吧,这东西一年下来没个10来万估计也是搞不定。而DMT药物呢,也就是一些口服药物,像我现在正在吃的特立氟胺,一个月下来也得8K的花费。那时候我才知道医生为什么说费钱,普通人家庭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
经过了半年的心理建设,(也不是因为药物副作用或者会影响生活,纯粹是因为钱)在今年李克强总理对罕见病的支持以及一些进口药进入医保谈判的政策支持下,DMT药物进入了特殊门诊报销,大幅降低了每个月的成本。于是上个月我便去医院办理了门特,开始吃上以前高攀不起的特立氟胺。药效还没开始显效,刚出院一个星期,又住进医院了,复发了。这次的理由很简单,隔壁家天天唱歌吵死了,而我爸妈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理念,对我希望他们出面跟隔壁交涉的要求视若无睹(我在医院医生就说叫我心态放好,可我就是暴脾气,我怕我控制不住自己才让我爸妈去交涉),结果气得我出去住酒店了,后面就直接住院了。这事其实和电影的情节有些相似,一会再分析。刚出院不到一个星期,现在心情良好,身体状态也挺好。
总结我的个人故事。1、这个病不发病的时候和一般人没什么区别,一般复发缓解型你只要控制好自己的饮食,作息,心情,最好是使用DMT药物加以控制,很多病友包括我都不把自己当成病人看待。2、病人家属更不要把MS病人当病人看待,更不可强加自己的“为你好”给MS病人身上。3、心态心态心态,重要的事说三遍,和MS这个病和谐相处,这才是解决之道,任何自己钻牛角尖,别人尖酸刻薄的话,都需要自己强大的内心控制情绪才能控制住病。4、珍爱生命,一条路不通了,那就不要死钻,周杰伦都说了,追不到的梦想换一个梦不就得了,说不定能找到新的希望呢。
现在说回主题,关于这部电影,我看完之后的感觉,我用《玛丽与马克思》当马克思收到玛丽对他的病的研究报告出成书时候的感受来概括我的感受吧。
首先,我本以为是让大家来关注MS这个病的一个电影,直到最后视障运动员跑马拉松,合作单位是一大堆体育相关的局和公司,却没有医院的名字。发现MS可能只不过是电影情节里的一个道具,一个会导致视力障碍的一个理由,一个可能隐藏男主病情的一个合理理由,而且作为故事原型的何亚君是一场高烧后视网膜脱落,为什么一个原本视力上的疾病要艺术创作牵扯到一个免疫系统的疾病上去?电影里对MS的描述除了用激素治疗和干扰素治疗,其他都没有过多的科学的描述,甚至于强加给MS很多罪。我想问问普通的观众是不是通过电影对MS会有一下几个结论:
1、妈妈明知自己是MS患者,还要生孩子把病遗传给了尔东。
2、妈妈的MS病征是眼睛问题(视弱或是失明这点不清楚),尔东的眼睛问题也是理所当然。
3、妈妈跑马拉松死,是因为MS(这点可能出于我主观判断了,电影似乎说是猝死,似乎也谈到了病)
4、教练反复提10年的事,尔东可能因为MS这10年可能会死或者会残疾。
5、尔东跑马拉松会复发,就是因为这个病不能跑马拉松。
6、尔东接受治疗很狰狞的痛苦,这个药很痛苦,且会呕吐。
7、接受治疗会废了?意思就是可能会残废?
如果大家看完电影之后有得到这样的结论,那我觉得,MS不背这些飞来横锅!请不要用艺术表现伤害MS,这是一个MS患者看完之后内心的愤怒!让我一个一个来解答这些愤怒的由来
答:这个病不是遗传病,导演自己也清楚
导演,您也知道这个病医学上也无法认为是遗传,那为什么要用这种两百万分之一乘两百万分之一的概率的事件来通过电影让观众认为是一个遗传病一个必然事件呢?且从一些宣传资料上一开始说的都是遗传病,后来改为罕见病。要知道因为您的电影,很多MS病友很怕自己的子女受到大众的误读受到歧视造成婚恋上的困难,很多病友群因为这个遗传这个点炸开了锅。而当我看到B超图里那个大眼睛时我产生了恐惧,我和女朋友一起看的电影,她知道且了解我的病不会遗传,但在那一刻,我产生了自我怀疑,我是否能和她生下属于我们的孩子。医生告诉我是没问题,只要备孕前把DMT药物洗脱即可,但在那一刻,我害怕我的孩子会不会遗传。我相信很多因为MS而去看这个电影的病友,在那个画面应该会有触动。你说,我是该相信科学,还是相信电影?
2、妈妈的MS病征是眼睛问题(视弱或是失明这点不清楚),尔东的眼睛问题也是理所当然。(所以要做眼保健操)
答:MS时间多发空间多发,如果尔东只是眼睛有问题,而四肢或者其他没有发生过复发的话,那我觉得他未必是MS,因为达不到空间多发的情况(有可能视神经脊髓炎NMO,也是脱髓鞘疾病,和MS近似容易混),建议尔东去做个腰穿(抽取脑脊液的一个小手术,每个MS/MNO患者都做过的小手术,经过化验脑脊液来区分到底是哪种病,治疗方法和用药也有不同)。
答:这个病不致死,最终可能是会残疾,如肢体的障碍,如视力障碍。所以死因真别很顺理成章的推测到MS身上,不背这个锅。
答:一般来说,有个说法,复发缓解型RRMS经过10年左右可能会变成继发进展型SPMS,但这也是一个大概数值,每个人情况不同,像我现在也接近10年,现在依然是RRMS,随着DMT治疗后,复发概率降低,病灶增加的数量减少,是可以提高MS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时间。相反,这个教练反复提10年这件事,一方面无知,另一方面嘴是一把刀,杀人诛心呢。
答:MS跑步在肢体能承受的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当然马拉松作为一种接近极限的运动不建议MS去尝试,因为这样极限的运动免疫力不可避免的下降,且过于劳累也是引起复发的关键因素。但是我觉得尔东曾经是跑过全马的人,那么他要是当时没复发,那说明他天赋异禀,适当跑跑可能还不至于复发。而电影里的这次跑马拉松复发,我觉得原因1、不穿鞋子增加跑步的劳累,容易复发。2、马路地面温度高,温度持续过高也可能引发复发。3、(也是我认为可能性最大的一点)一大早被反锁在家门,朋友拿鞋子来还被老爸抢走,老爸送鞋过来的时候看的出尔东当时已经怨气满满已经赌气不穿了,老肖你这样把人气死了,这次复发大部分责任都在他。
答:急性发病期通常的治疗方法都是大剂量激素快速阻止病情恶化随后快速结束激素。电影里只是进行输液,吊针而已,吊个激素一点都不痛(看到主角那么狰狞的表情我真想上去给他一拳)。每个人对激素反应不同,但是当激素的量降下来之后,那些副作用过段时间也就会消失。比如我就没出现过呕吐症状,我只是晚上胃酸会增多,需要一些药物保护胃安全就行了,偶尔会有毛囊炎,也就是长痘痘,过了激素使用期一小段时间就好了。至于干扰素,我没打过,应该也就是一天一针,如果这都叫痛苦的话,那那些经常要打胰岛素的不都早就受不了了。再加上现在口服DMT药物那么多,吃个小药丸而已,没那么痛苦。
答:当时看到这段我就想骂这傻孩子,哪里废了?急性期发作的时候我巴不得立刻打激素,打完快乐似神仙啊,比仙丹都强。你想想当你眼睛看不见东西腿脚没力气了,你打连续完激素第二天第三天你会感觉突然之间恢复了好多,一天天变好,从一个残废人的状态很快就能活蹦乱跳,这干嘛不打呢。后来我再想,他说的废,可能暗指高昂的治疗费用,那确实如果开启了干扰素治疗,一年10万的治疗费,对于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来说确实是废了。但身体绝对不会废。最后我想了半天,可能是因为他打了激素,可能就上不了赛场,应该算是违禁药品?这点我不确定可能运动相关的朋友来解答吧。但激素停了过后一段时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又能跑步,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MS患者看到剧情对MS的错误表达所当时觉得愤怒的理由。
但我决定原谅导演,原谅编剧,引用《玛丽与马克思》里的一段话
人无完人,虽然我到最后知道这部电影讲的是体育精神而非关注疾病,且对MS有很多误解。但也感谢导演,或许无法再修正电影里的错误,但导演若能看到我写的这篇,能对MS有更深的理解,让大众更了解MS,而不是误解,我写的这些就有那么一点点意义了。
最后联系电影的剧情和我的家庭。
我最近看过一个研究,关于MS,有一本叫《致命的情绪》里面提及,怨恨、悲痛,不能宽恕和原谅他人,自我憎恨,容易导致免系统疾病,如MS。联想自己的性格和家庭,我爸和老肖也有点相似,总会在第一时间反对我做的事情,然后再等我可能已经怒不可遏之后再做一些补救的措施。当我看到他开车送鞋那一段的时候,我真的有些生气,为什么每次都要生气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再想到放弃自己的那些执着呢。也许这是中国式教育里的父爱,父爱如山。但我认为,这不是爱,是伤害,这个山,沉的把孩子们压得很辛苦。这就是为什么我刚才说的不能宽恕和原谅他人,自我憎恨可能会引起MS。我想如果尔东是真的MS,那不一定是他妈妈遗传的,是他爸爸气到的吧。
我爸妈依然认为我应该像正常人一样去工作上班,但我清楚知道,我不可以再和年轻人去比996,我应该接受自己的病,并且和他和谐共处,我需要找一条适合我自己的道路。正如电影里尔东他选择他的道路是跑步而不是弹琴,这点我赞同他有自己的想法(电影只是表达视力不行还能坚持跑步)。但人也不能为梦想不顾自己的现实情况去钻牛角尖,明知疲累会引发复发还要还要跑步(这点我觉得电影似乎根本没提,不让尔东跑步不是因为怕他瞎,而是怕他累了会复发)。认清自己接纳自己,是作为MS患者必须做的事。追不到的梦换个梦不就得了。而家庭要接受这种病,也是要抛开自己的固执。(我唯一笑了一次,是我想到,要治疗尔东的病,老肖是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闭嘴,不固执了,哈哈哈)这次的住院让我思考,家庭过多的压力不仅对性格形成会造成很大伤害,甚至可能会引发心理的疾病,很多病人自身可能很放松,但家里人过分放大的焦虑的不安相反给病人很大伤害(如电影里从小的眼保健操)。我接下来希望往这方面做一些病人家属心理上的学习,自救的同时,希望能给这些家庭解开他们的心结。
最后的最后,我认为电影里的这种强行的父爱,在我看来是伤害,可以不爱但不要伤害,不值得宣扬。尔东这种钻牛角尖的马拉松我作为一个病友也是并不认为体育精神可以高于生命。对于MS的那些误解,也希望电影方能够为大众做一些澄清,可以不爱MS,但不要利用MS,给他们造成伤害。MS患者不要像尔东那样拒绝治疗,治疗后你依然可以像个正常人一样,也不必悲伤不必焦虑,这就像个慢性病像糖尿病,国家在医保上已经如此支持,未来可期。然后选择一条和自己身体相适应的道路,找到一个爱你理解你理解你的病并且愿意互相支持的人(很感激我的女朋友,她了解我的病并且一直鼓励支持我,可能是上帝对我的恩赐吧,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门),和自己的家庭好好相处。(有些性格有些矛盾难以改变,如果改变不了就和父母分开住,真的不要勉强)
在忙碌的上海电影节期间,“见缝插针”地看了一部院线片:《了不起的老爸》。吸引我进场的原因,除了点映期间的众多好评,主要还是导演周青元。他是马来西亚的“国民导演”,在当地市场拥有最高的票房成绩,但他拍摄的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片,更多是家庭亲情与运动题材的影片,往往是温情喜剧的风格。
此前的《天天好天》、《一路有你》、《辉煌年代》,都是值得一看的作品,在市场大众需求与导演个人风格表达上达成了不错的平衡。
《了不起的老爸》是周青元“北上”后拍的第一部国产电影。看完电影,可以先说一个结论,那就是导演非常工整、妥帖地完成了一部情感真挚的家庭运动题材影片,整体节奏张弛有度,观感非常顺畅。无论是王砚辉饰演的这位默默守护儿子、满怀苦心的父亲,还是张宥浩饰演的这位不顾一切追梦、又能逐渐体谅父亲的儿子,都能与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影片的镜头牢牢地对准了一对起初互不理解的父子俩。王砚辉饰演的父亲肖大明,是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同时也是个单亲父亲。他的儿子肖尔东(张宥浩饰)遗传了去世母亲的疾病多发性硬化症,在幼年时就曾经短暂失明。从此,命运给肖尔东开了一张限定单:在不久的未来,他势必会永远失明。
肖大明为了儿子能够正常地生活下去,逼迫他预习“盲人生活”,包括平时走盲道、从小学开始学“盲弹”,走向音乐这条路。未来有朝一日成为盲人,他也能拥有自主谋生的能力。但在内心深处,肖尔东却怀有马拉松职业选手的梦想。
一个马拉松选手出成绩的时间,常常要到30岁前后。此时20出头、即将成为盲人的肖尔东,就算有天赋,也是“跑得过别人、跑不过自己”。一度逞强的结果,就是加速了病症的复发,使他的视力到了“视弱”的境地。
周青元在电影的开篇,就将父与子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引爆。但实际上,两人的冲突并不是影片的重点,更没有成为廉价催泪的捷径。导演以大量克制、含蓄的情感细节,一点点弥合了这份矛盾——家中木质老钢琴坏掉的音键,山城浓郁的生活烟火气,都是这样一种“无声的细节”。
与之互为对应的,是周青元导演在影片中表现人物精神状态上所构造的几处妙笔。
有一场戏是“换位的无声”:肖大明在斥巨资买昂贵钢琴后自己运输,却在半路上看到儿子参与马拉松训练拉跑,儿子在路上对他不予回应。回到家,这种“无声”换了位,儿子不断地解释自己没有学钢琴的天赋,一门心思只想跑步,而肖大明不发一声,就是在一旁徒手蛮劲地将钢琴的外包装拆得满地都是。两个人的暗中较劲与不愿言语,比起一般性的浮夸冲突戏,更显人物的生活质感。
接着这个概念往下走,“无声”式的交流成为了片中设置的一大段情节的核心创意。肖尔东在失明之后,由于接受药物治疗,无法再跑步。对此,他一度沉沦易怒,封闭自我,抗拒重新开始生活。此时,曾经逼迫儿子“走向正途”的父亲,也只能顺着他,通过假扮成一个哑巴的陌生人护工去接近、照顾他。濒临崩溃的父子关系,在失去视觉与失去声音的错位之下,完成了重新和解。
此外,片中还有好几场戏,周青元尝试以大量的虚焦镜头和蓝色调为主导,呈现出的是肖尔东在失明之后的视听感受。它们不仅让观众直接代入他的感官体验“盲视觉”,同时也将他的精神状态通过视听“外化”了出来。相比一些主流的商业制作,这些镜头的构图和打光更加彰显演员的情绪,尤以肖尔东离开医院后在街上冲撞、大雨之夜在灯光下跑步两场戏印象深刻。
在影片的前半段中,我其实特别能代入、理解肖大明的视角,毕竟这是一个标准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式的人物。从在儿子幼年时知道其病情的那一天开始,他就非常实际地为其规划了人生的道路,逼着他闭眼弹琴、走盲道,提前适应失明的生活。这样一直为“成为盲人”做足准备,当未来的命运终究降临的时刻,也不会感到惊慌。
但在肖尔东真的失明之后,他却以复杂的心情责备父亲——你为什么要从小就操控我的人生?“这么多年我还不够听话吗?在你眼里,我早就瞎了。”
处理家庭亲情关系的影片,大多不会呈现出这样复杂的面向,那就是在父亲眼中的儿子和儿子眼中的父亲,双重对视之间的错位与矛盾。
在父亲的眼中,提前给儿子未雨绸缪是最为重要的。就算将来发生不测,人生也能接着往下过,即使活得不开心,却不至于活不下去。这是他对儿子的最高要求,却是儿子心目中生活与梦想的最低线。
影片的后半段,无论是剧本还是王砚辉的表演,都打破又重塑了前半段他的父亲形象。通过换位练习马拉松,肖大明得以从儿子的视角,再次审视生活与梦想的对于人活于世的意义所在。
直到正式比赛时,肖大明将手上的栓绳甩开,放下一切顾虑,让儿子冲向前方“跑赢你自己”,编剧和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关键才得以涌现——父母能陪孩子一段路,却不可能陪完人生的全程。至于未来,只能选择放手让他去走,即使他失明、身患疾病,也要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才不枉此生。
整体而言,周青元这样一位马来西亚导演,第一次在内地拍片,却能把握住我们的社会语境,交出如此严丝合缝、情真意切的答卷,确实蛮不容易的。在创作中,他没有丢掉那些曾经的优势,仍旧坚持了自己的风格和细腻的亲情表达。
当然,这也有一脉相承的缘故。他的前作《天天好天》、《一路有你》,也都是聚焦马来西亚华人家庭的“中国式亲情关系”。《了不起的老爸》延续了这一点,而不同在于,它成长在了国内的土壤里。
宝宝大错位2
神采飞扬
圣诞绅士夜
冲撞
熊出没·逆转时空
辣警霸王花粤语
花言巧语的小镇青年吉姆在百货公司得到一份看门人的...
播放指数:970℃
父亲节前去看了一部应景的电影《了不起的老爸》,电影是好电影,却令我观感复杂。
n在影片中,王砚辉饰演的单亲父亲肖大明是一位为儿子操碎了心的父亲,浑身散发着让儿子肖尔东窒息的父爱。
饰演叛逆儿子肖尔东的是演员张宥浩,不得不说,在这部电影中,张宥浩少年气十足,让我完全认不出他就是《八佰》里腼腆青涩的养马副官“小七月”。
影片的主题是父子情,故事基调轻松诙谐、充满烟火气。
出租车司机肖大明的妻子多年前因病去世,相依为命的儿子肖尔东虽然表面看起来活泼开朗、能蹦能跳,但其实患有和妻子一样的罕见病(具体啥病记不清了)——不能剧烈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还会双目失明。
nn居安思危,为保儿子后世周全,身为父亲的肖大明早早就为儿子设计好了一系列应对潜在风险的防范工作:
学弹钢琴,还得是盲弹;
走盲道——现在还看得见?那就闭着眼走!
盯着儿子利用一切碎片时间做眼保健操,并按偏方定期进补羊眼睛;
因为剧烈运动会加重病情,自然也不许参加一切体育项目。
可儿子肖尔东不但遗传了妻子的病,还继承了妻子的爱好——跑马拉松。
这可愁坏了单亲爸爸肖大明,毕竟,他已经失去了妻子,不能再失去唯一的儿子了,为此,他严防死守,用尽一切手段,只为掐断儿子对跑步的热情。
nn片中有两处情节令我最为难忘。
一处,是身为父亲的肖大明和同为出租车司机的朋友们一起在“的士之家”吃午饭,为了给儿子攒钱换钢琴,肖大明连荤菜都不舍得吃,朋友看他可怜想请客,却被要面子的他一口回绝,饭没吃两口,有人想打车,别的师傅都不愿意去,只有他丢下饭菜起身就走。
肖大明的朋友拿他打趣:“换新琴、学音乐、找工作、接老婆,你是不是还要养你儿子一辈子?”——其实大家都是明知故问,肖大明未来的日程计划中早晚会涵盖这一切,看他这架势,就是早已做好准备要为儿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n看到这里,你会觉得肖大明绝对是一位爱儿如命的慈父,但他却有太多令儿子无奈窒息的一面,这就不得不提及影片中令我不忍直视的另一处情节。
因为担心儿子病情恶化,肖大明百般阻挠儿子肖尔东跑马拉松,为了阻止儿子去参加比赛,不惜把房间反锁、把家里的鞋都藏起来,尽管肖尔东后来通过金蝉脱壳之计逃出家门、赶到了赛场,脚上穿的却只有一双拖鞋。
一边是教练给的“最后一次机会”,一边是父亲的“绝对不行”,性格和父亲同样执拗的少年肖尔东一气之下决定光脚完成公路跑,跑着跑着脚底就被路面磨得鲜血直流……
n此时的父亲肖大明完全傻了眼,他以为他能阻止儿子,不料却让儿子付出了血的代价。
看着儿子一步一个血脚印,肖大明急得团团转,捧着鞋在场外追着儿子急赤白脸地想让儿子把鞋穿上,儿子却宁愿磨烂脚也不想看他一眼。n
尽管情节设计上有些夸张——即使再血气方刚,大概也没有人会真的为了赌气光脚跑马拉松——但却很难让人不为这对父子动容,因为影片中二人这种矛盾关系在中国家庭实在是太真实、太具有普遍性了。
nn我们身边有太多像肖大明一样的父亲,他们能力一般、水平一般,他们不善言辞,只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对孩子好,可是使了半天劲,换来的却可能是孩子对自己的怨恨——就像肖尔东绝望时对父亲喊出的那句:“你能不能让我自己做次主?!”
在这部电影的前半截儿,父亲很累,儿子也很累。
父亲肖大明全心全意为儿子付出,省吃俭用、起早贪黑,吃盒饭都不舍得吃荤菜,只为省钱培养儿子,可儿子肖尔东却并不快乐,甚至感到苦不堪言。n
nnn最后,如肖大明所愿,所有的“提前预习”都没有白费,儿子终于“按部就班”地失明了。
失明后的肖尔东一蹶不振,眼见儿子再这样下去就废了,肖大明才有所醒悟,对儿子的爱好从之前的百般阻挠,变成了努力促成,甚至不惜挑战体能极限、亲自上阵,也要陪儿子跑完全马……
n无论是之前的百般阻挠,还是后来的努力促成,肖大明的目的都只有一个:让儿子好好活下去。
n虽然影片最终是喜剧的结尾,父亲肖大明终于发生了转变,不再将“我是为你好”的父爱化作控制欲强加于儿子,他自己也重拾起昔日的爱好吹起了小号,父子二人的关系由昔日的紧张变为其乐融融、琴瑟和鸣……但作为旁观者,还是觉得有所遗憾。n
n正是因为肖大明和我们身边万万千千的平凡父母太像了——只想付出,不求回报,甚至不求沟通与理解,才会让人忍不住感叹:
为什么我们的父母,总是在儿女遭遇重大挫折、万念俱灰后,才会真正意识到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才愿意把自由选择的权利还给儿女?
nnnn如果不是肖尔东最后真的失明了,他恐怕在父亲如此严苛的监管下永无参跑马拉松的机会。
n不可否认,肖大明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但在我看来,他的这份伟大让自己与儿子都承受了巨大的疲惫与压力。
我们为肖大明所感动,因为他是一名平凡的父亲。
我们为肖尔东感到惋惜,也是因为他的父亲肖大明是一名平凡的父亲。
nn由于父亲肖大明的固执与执拗,让他的儿子肖尔东直到失明后才能如愿跑在马拉松的赛道上。
毕竟,那时候,父亲肖大明再也不用担心儿子会因为剧烈运动失明了——因为他的儿子已经看不见了……n
nnn由王砚辉饰演的父亲肖大明,和一些“丧偶式育儿”家庭中的父亲相比,已经是很好的爸爸了——虽然能力有限、见识有限,对待自己却犹如榨汁机,极尽所能榨干自己只为更好地守护儿子。
而电影中的儿子肖尔东也和大多数年少时的儿女一样,对自由、理想的渴望超越所有——他们想要挣脱父母的束缚,自己左右人生的选择。
身为儿子的肖尔东知道自己的身体不适合跑马拉松,剧烈的运动会让他的病情恶化、双目失明,但不跑步,他就不会失明了吗?
失明与否是明天的事,年少的他只想过好今天。
而身为父亲的肖大明却一直在为儿子的明天而担忧——儿子可以不考虑未来,但身为父亲的他必须要为儿子的将来早做打算。
nn父子二人到底孰对孰错?明天与今天到底孰轻孰重?
这似乎永远是一道无解的命题,不然也不会令那么多父母与儿女因相似的问题而心生芥蒂、频发矛盾了。nn
nn父母的爱往往让儿女心情复杂,因为他们的爱里既有奉献,也常常掺杂着强势与控制欲。
身为儿女,对父母的感情也经常是爱恨交织,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对父母既有感恩,也会被强加胁迫后所产生的怨气。
nn在很多相处不良的亲子关系中,不缺少牺牲,却缺少理解与沟通——很多父母不惜榨干自己、奉献一生,却不知自己的儿女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有无数父母,以爱的名义剪断了儿女的翅膀,企图把孩子永远圈养在自己为之搭建的温室之中,而这样的环境在儿女看来,虽然可保自己一生安逸,却形同牢笼。
而身为儿女的我们,似乎也都在年少时曾多少辜负过父母的苦心——明知父母是辛苦的、无私的,但又觉得这份苦心自己并不需要。
nn两代人的矛盾总是一次次上演,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代沟”吧?
相互理解很难,难在双方其实都没有错。
nn希望这部描述父子关系的电影可以让更多“奉献与控制欲双满格”的父母有所启迪。
人生就像马拉松,绝大多数父母都无法陪伴儿女跑到终点。
放手是种艺术,而放手的过程是割舍也是考验,这大概是为人父母终要面对的一课。nn
不由地,想起纪伯伦的那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n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n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n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n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n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n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n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nnnPS:
影片中冬训的画面好美啊,没想到重庆的雪松那么美,每一帧看在眼里都是享受,今年冬天要去重庆看冬景。
我从2018年开始跑步,参加过大大小小的马拉松越野赛20多场,也算是一名资深跑者。
虽然跑得不快,但是我觉得跑步给我带来的能量很正面,所以今天的文章从跑者角度谈谈观后感。
电影的核心是设定,如果《了不起的爸爸》是以下故事,那这部电影我会打3星。
之所以打2星,就是因为电影本身的设定出了问题。
槽点1:男主是一名专业运动员
我注意到最后赛场上的背景板是2020年的山城马拉松。假设男主进队训练是在2019年,根据当时田径运动员技术水平标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是310(跑完全马42.196公里用时3小时10分),那成绩在250才有机会进地方专业队,或者是专业跑团或俱乐部。
那男主的PB(personal best个人最好成绩)335,能进专业队,这个设定本身就有问题。
通过男主的跑姿判定,他的确是天赋型跑者。他可以用他的步幅和步频在马拉松长跑中获得优势。这点毋庸置疑。
导演设定男主的母亲是市马拉松第二名,据2019年重庆马拉松女子全程第二名成绩是227来算,男主继承母亲的运动天赋,没理由经过专业的训练却还是一个大众业余水平。
如果只是大众业余水平,那电影里所有的意难平,根本就不成立!!!后面还会提关于成绩的问题
槽点2:参加马拉松没那么难!
参加比赛证明自己并没有那么困难!
马拉松比赛不是奥运会,错过一界等四年。在2019年全国大大小小的马拉松比赛高达一千多场,其中金牌赛事高达118场。只要是在田联登记中的赛事,比赛成绩都能够作为你评选专业马拉松运动员的资格。
剧中,爸爸的公司赞助马拉松,获得赞助名额。首先这个名额是可以转让的。赞助商赞助马拉松某种程度也是为了自己公司能在马拉松中有较高的关注度,所以配速较快的马拉松运动员易获得赞助商青睐,同时有机会可以获得赞助商的免费名额。
除非是有门槛高度的比赛,需要有专业队推荐资格,比如男主在发病前参加的那场锦标赛,不能随意转让名额。
编剧为了剧情设置这个名额不能转让,只能身为赞助商员工的爸爸自己参加。爸爸为了儿子能参加比赛,自己和儿子互换身份,自己作为视障人员,儿子作为陪跑。这件事情在比赛中属于作弊。被举报后,儿子和爸爸成绩都作废,并且有可能被禁赛!
所以,大家不要以为这种行为感人,这种作弊行为不提倡!
回到设定:除非这场比赛是儿子生前的最后一场比赛,错过了很难等到其他比赛。
然而设定并不是这样!比赛前爸爸的衣服从短袖到羽绒服,至少经历了四个月。而10月-12月整整三个月,每周末都有各种各样的马拉松比赛等你参加。
槽点3:爸爸第一次跑全马!
马拉松的训练是一项长期的训练运动,一个从零开始的跑者,跑完全马的确不易。
除了要经历大量的跑量训练,训练模式也需要非常科学。简单来讲,日常训练一般有间歇、混氧、有氧等等的的跑步训练,和核心、耐力、心肺的体能训练。
长跑需要大量腿部肌肉耐力来支撑,否则以男主爸爸的体重和年龄,用男主的速度来跑,且不说心肺能不能撑得住,不出一个星期膝盖就废了!
爸爸年纪很大,日常也没有运动,为了求教练能继续训练儿子,自己跑了个42公里。
且不说这种跑法非常伤身体,一个不小心,极有可能像剧中那样直接倒下,猝死。不建议大家没经过体能和长期跑步训练,直接参加全马。半马都不建议!
槽点4:出戏的肚子
爸爸前1个小时的出场都顶着那个大肚子。设定很合理,爸爸以前是出租车司机,经常需要开夜车,喜欢吃肉,吃饭!没有运动习惯,人到中年,这些事情都很正常合理。
但是爸爸为了能陪儿子一起奔跑,看着他从训练的短袖一直穿到羽绒背心,再到冲锋衣(穿冲锋衣这个事情虽然很想吐槽,但是没那么重要),时间线上至少陪了3-4个月。再加上他在饮食上开始忌口,体重和体脂是非常容易降下来的。
但是经历了四个月,爸爸体型没有明显变化,参加马拉松时,跑步的步频和步幅也没有明显提升。
有的时候,设定出了问题,很多桥段和人设就立不住。励志如果只是活在台词和剪辑里,真的无法深入人心。
槽点5:山城马拉松里334的PB成绩 🙄 🙄 !
对于一个普通选手来说,335可能是这辈子也跑不到的成绩。
但是男主的设定是天赋型选手。我认识的天赋型选手,从2019年3月开始接触跑步,经历了一整个夏训(5-9月),把全马成绩从320提升到258。
有一些人可能会说,男主有病看不到呀~~~~!男主生病后身体很虚弱呀~~~~~!男主没经历那么长时间的训练呀~~~~!每个人提升的能力不一样呀~~~!
说回电影设定,男主是继承母亲的运动基因,除了自己热爱,身体本身就自带基因。而这种天赋型跑者在一定的训练后,是非常容易跑出好成绩的!老天爷赏饭吃,使他们的体能和心肺天生就比普通跑者强。
所以男主曾经的PB335,经过很努力的训练后334,真是没办法让我感觉他在马拉松上多有天赋!
槽点6:爸爸身后的收容车!
国内全程马拉松比赛的关门时间大多数在6小时。也有一些国外的比赛会把关门时间定为7个小时。
马拉松比赛中有一辆收容车,会跟在关门兔(600配速员)身后,每个5公里一个CP点。如果比关门兔慢的人就会被接到收容车上。一是保障选手安全,二是尽快清理赛道,恢复交通通行。
男主最后冲刺的时间是334,他跟爸爸一起跑完30公里。爸爸到30公里后跑不动了,他独自跑完剩下的12公里
假设最后12公里用了一个小时,也就是说前面30公里花了2个半小时。
爸爸哪怕最后12公里按15分配(一公里用时15分钟)走完,180分钟,三个小时,应用时五个半小时。理论上是绝对看不到收容车的!
大家如果对15分配没概念,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吃饱饭逛公园的速度,就是15分配。途中可能还可以停下来赏个花,看看风景拍个照。
编剧导演不懂马拉松,为了煽情,不顾剧情合理性!
情感之所以动人,在于努力的过程不易。
但为了展示不易,忽略了努力所带来的结果,除了失望,应该还有些许无奈。
原本爸爸和儿子的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后面的互相体谅,并达成和解是一个非常治愈的过程。
编剧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必定没有深入马拉松这个场景,单纯根据故事版把一个一个桥段放在男主和爸爸身上。这种感觉就像被揉过的锡纸,虽然还是完整的,看起来却已支离破碎。
大家好!我是《了不起的老爸》的导演周青元。
这是一部讲述父子情的电影,我常常觉得父子之间的情感非常含蓄,彼此都爱着对方但说不出口,所以我想用不一样的方式作为两父子沟通的桥梁——父亲陪着儿一起跑步。长跑意味着人生的这一段漫漫长路,我们需要有朋友、家人的陪伴,当你身边有一个人可以带着你奔跑时,你就可以完全把自己交给他,哪怕闭着眼也可以展翅飞翔。在我们电影里,这个人就是王砚辉饰演的老爸肖大明。
电影中的肖大明,为了照顾儿子、帮助儿子,白天开出租车,晚上还要训练到崩溃。这样的形象跟我们每一个老爸都很像,他们愿意牺牲一切,只为了让我们过得更好更开心。我觉得这就是父爱朴实无华的体现——再普通再平凡的老爸,都是我们最了不起的老爸。
此外家长跟孩子在人生道路上,陪伴之外还要彼此成长。因为并肩奔跑,步伐一致也非常重要,孩子多一份理解,多跟家长大胆地说出爱,家长也会在陪着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怎么做得更好,两代人的情感就是这样,相互配合,相互包容,希望更多观众能通过电影里的父子关系,去找到一种动力,让自己跨出这一步。
希望大家喜欢这部电影,也可以带着自己的父亲一起去电影院。看完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一块聊聊感受。
若不是上个周末看到有多发性硬化(后面简称MS)病友发表的关于电影讲述了MS患者的故事,我可能并不会关注到这样一部电影。从热门电影《了不起的老爸》看:对于多发性硬化,我们还有哪些误区?(大家可以先查看这篇文章对于MS这个病和电影之间的不合理部分,内容非常客观科学)看完这篇文章时,我的第一感受是,这么多误区,也许不是爱,是伤害。但第二反应是,等我看完电影再说吧,先感谢导演对于MS的关注,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一些为了情节为了艺术表现做出改变说不定看完结果不一样呢。结果,看完感觉确实不一样,我可能会收回我的感谢,甚至可能有点愤怒。(内心戏较多,希望大家冷静看到最后。)
本文只从MS和病人和家庭的角度分析。
首先,什么是多发性硬化,引自百度百科
我来简单用土话总结一下这个病(未必准确,欢迎指正),1、这是一个免疫系统的疾病。2、实际就是免疫系统自己分不清敌我自己打自己,在大脑、脊髓这些地方留下了残骸就是病灶,且不可恢复,会造成功能损伤。3、时间多发空间多发,也就是说会多次复发(现在有干扰素,DMT治疗等可以帮助控制复发),并且在不同位置复发(可能突然眼睛出现视觉障碍,也可能突然脚没力气走不动,甚至小便不了,都是有可能发生,但不止一个地方会发生)。4、病因目前不明确,但并非遗传病,只是有遗传倾向,且概率很低,大部分病人是后天得病且为家庭个例。5、发病的诱发因素很多,如过渡劳累,情绪波动,甚至一些饮食都可能引发疾病复发。6、这是一种罕见病,200万分之一的概率得这种病。(不过据我和医生沟通了解,随着近些年磁共振技术的加强,更多的病人容易被发现,未来并不罕见)。7、这个病最难在于确诊,因为就脊椎和大脑的功能而言,病灶在不同位置影响的功能不同,如有时小便无力,泌尿科可能只认为你是个前列腺炎,有时视力重影,眼科可能给你开点眼药水缓缓可能就好了。(最后提醒大家,如果发现肢体有麻木无力持续无法恢复,建议先去医院的神经内科,医生会建议拍磁共振,这绝对不是小题大做,相信我)
以我亲身经历来理解这个病。我大概是在高中到大学这期间(10多年前了,后面的时间点也一样,具体我真记不清,因为不快乐的事情我真不希望记得太清楚哈哈),又一次发高烧,爸妈带我去看中医喝中药,结果发烧退了,但有一边脸麻,后来在中医院医生认为是三叉神经的问题,一段时间的针灸和营养神经后就恢复了。后来在大学毕业后进入工作,由于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应酬喝酒,有一天发现,我竟然连鼠标都握不住了,拿不起筷子了,走路勉强能走但一条腿拖着走。随后在医院第一次被确诊为多发性硬化,那时距离现在应该是7、8年前。当时的医生告诉我,这个病是个绝症,绝症的意思并不是会死,这个病不致死,而是他没有特效药,将伴随我的一生,而且以后每次会越来越严重,直到瘫痪在床上。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锻炼身体,控制饮食,不要发烧,不要熬夜,调整好心态,像个正常人一样过日子即可。
随后又因为一次吃香辣虾,吃完感觉脸又麻了,再过几天,眼睛看东西重影,头晕。再次住院。接下来的3年左右时间就时刻注意自己的饮食和作息,辞掉了以前的工作,并没有产生大的复发。
直到去年底偶然的脚底发麻,再次复发,医生告诉我这几年科技进步快,不再像以前那样无药可吃,现在有很多干扰素和DMT药物可以控制复发。医生一句大实话让我记忆深刻,“这个病还没到残疾的话,也没什么就和正常人一样,就是费钱。”当时我一脸问号,医生你是不是和什么药代合作要给我开天价药了,以前不是说没药吃么?后来问过不同医院的医生,得到了一样的结果,最好是吃上这个药,因为万一控制不住,下次复发可能就直接瘫痪残疾了。干扰素呢就是像电影那样,给自己扎一针,对身体影响倒是不大,最大的影响还是因为钱吧,这东西一年下来没个10来万估计也是搞不定。而DMT药物呢,也就是一些口服药物,像我现在正在吃的特立氟胺,一个月下来也得8K的花费。那时候我才知道医生为什么说费钱,普通人家庭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
经过了半年的心理建设,(也不是因为药物副作用或者会影响生活,纯粹是因为钱)在今年李克强总理对罕见病的支持以及一些进口药进入医保谈判的政策支持下,DMT药物进入了特殊门诊报销,大幅降低了每个月的成本。于是上个月我便去医院办理了门特,开始吃上以前高攀不起的特立氟胺。药效还没开始显效,刚出院一个星期,又住进医院了,复发了。这次的理由很简单,隔壁家天天唱歌吵死了,而我爸妈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理念,对我希望他们出面跟隔壁交涉的要求视若无睹(我在医院医生就说叫我心态放好,可我就是暴脾气,我怕我控制不住自己才让我爸妈去交涉),结果气得我出去住酒店了,后面就直接住院了。这事其实和电影的情节有些相似,一会再分析。刚出院不到一个星期,现在心情良好,身体状态也挺好。
总结我的个人故事。1、这个病不发病的时候和一般人没什么区别,一般复发缓解型你只要控制好自己的饮食,作息,心情,最好是使用DMT药物加以控制,很多病友包括我都不把自己当成病人看待。2、病人家属更不要把MS病人当病人看待,更不可强加自己的“为你好”给MS病人身上。3、心态心态心态,重要的事说三遍,和MS这个病和谐相处,这才是解决之道,任何自己钻牛角尖,别人尖酸刻薄的话,都需要自己强大的内心控制情绪才能控制住病。4、珍爱生命,一条路不通了,那就不要死钻,周杰伦都说了,追不到的梦想换一个梦不就得了,说不定能找到新的希望呢。
现在说回主题,关于这部电影,我看完之后的感觉,我用《玛丽与马克思》当马克思收到玛丽对他的病的研究报告出成书时候的感受来概括我的感受吧。
首先,我本以为是让大家来关注MS这个病的一个电影,直到最后视障运动员跑马拉松,合作单位是一大堆体育相关的局和公司,却没有医院的名字。发现MS可能只不过是电影情节里的一个道具,一个会导致视力障碍的一个理由,一个可能隐藏男主病情的一个合理理由,而且作为故事原型的何亚君是一场高烧后视网膜脱落,为什么一个原本视力上的疾病要艺术创作牵扯到一个免疫系统的疾病上去?电影里对MS的描述除了用激素治疗和干扰素治疗,其他都没有过多的科学的描述,甚至于强加给MS很多罪。我想问问普通的观众是不是通过电影对MS会有一下几个结论:
1、妈妈明知自己是MS患者,还要生孩子把病遗传给了尔东。
2、妈妈的MS病征是眼睛问题(视弱或是失明这点不清楚),尔东的眼睛问题也是理所当然。
3、妈妈跑马拉松死,是因为MS(这点可能出于我主观判断了,电影似乎说是猝死,似乎也谈到了病)
4、教练反复提10年的事,尔东可能因为MS这10年可能会死或者会残疾。
5、尔东跑马拉松会复发,就是因为这个病不能跑马拉松。
6、尔东接受治疗很狰狞的痛苦,这个药很痛苦,且会呕吐。
7、接受治疗会废了?意思就是可能会残废?
如果大家看完电影之后有得到这样的结论,那我觉得,MS不背这些飞来横锅!请不要用艺术表现伤害MS,这是一个MS患者看完之后内心的愤怒!让我一个一个来解答这些愤怒的由来
1、妈妈明知自己是MS患者,还要生孩子把病遗传给了尔东。
答:这个病不是遗传病,导演自己也清楚
导演,您也知道这个病医学上也无法认为是遗传,那为什么要用这种两百万分之一乘两百万分之一的概率的事件来通过电影让观众认为是一个遗传病一个必然事件呢?且从一些宣传资料上一开始说的都是遗传病,后来改为罕见病。要知道因为您的电影,很多MS病友很怕自己的子女受到大众的误读受到歧视造成婚恋上的困难,很多病友群因为这个遗传这个点炸开了锅。而当我看到B超图里那个大眼睛时我产生了恐惧,我和女朋友一起看的电影,她知道且了解我的病不会遗传,但在那一刻,我产生了自我怀疑,我是否能和她生下属于我们的孩子。医生告诉我是没问题,只要备孕前把DMT药物洗脱即可,但在那一刻,我害怕我的孩子会不会遗传。我相信很多因为MS而去看这个电影的病友,在那个画面应该会有触动。你说,我是该相信科学,还是相信电影?
2、妈妈的MS病征是眼睛问题(视弱或是失明这点不清楚),尔东的眼睛问题也是理所当然。(所以要做眼保健操)
答:MS时间多发空间多发,如果尔东只是眼睛有问题,而四肢或者其他没有发生过复发的话,那我觉得他未必是MS,因为达不到空间多发的情况(有可能视神经脊髓炎NMO,也是脱髓鞘疾病,和MS近似容易混),建议尔东去做个腰穿(抽取脑脊液的一个小手术,每个MS/MNO患者都做过的小手术,经过化验脑脊液来区分到底是哪种病,治疗方法和用药也有不同)。
3、妈妈跑马拉松死,是因为MS(这点可能出于我主观判断了,电影似乎说是猝死,似乎也谈到了病)
答:这个病不致死,最终可能是会残疾,如肢体的障碍,如视力障碍。所以死因真别很顺理成章的推测到MS身上,不背这个锅。
4、教练反复提10年的事,尔东可能因为MS这10年可能会死或者会残疾。
答:一般来说,有个说法,复发缓解型RRMS经过10年左右可能会变成继发进展型SPMS,但这也是一个大概数值,每个人情况不同,像我现在也接近10年,现在依然是RRMS,随着DMT治疗后,复发概率降低,病灶增加的数量减少,是可以提高MS患者生活质量和生命时间。相反,这个教练反复提10年这件事,一方面无知,另一方面嘴是一把刀,杀人诛心呢。
5、尔东跑马拉松会复发,就是因为这个病不能跑马拉松。
答:MS跑步在肢体能承受的情况下是没有问题的,当然马拉松作为一种接近极限的运动不建议MS去尝试,因为这样极限的运动免疫力不可避免的下降,且过于劳累也是引起复发的关键因素。但是我觉得尔东曾经是跑过全马的人,那么他要是当时没复发,那说明他天赋异禀,适当跑跑可能还不至于复发。而电影里的这次跑马拉松复发,我觉得原因1、不穿鞋子增加跑步的劳累,容易复发。2、马路地面温度高,温度持续过高也可能引发复发。3、(也是我认为可能性最大的一点)一大早被反锁在家门,朋友拿鞋子来还被老爸抢走,老爸送鞋过来的时候看的出尔东当时已经怨气满满已经赌气不穿了,老肖你这样把人气死了,这次复发大部分责任都在他。
6、尔东接受治疗很狰狞的痛苦,这个药很痛苦,且会呕吐。
答:急性发病期通常的治疗方法都是大剂量激素快速阻止病情恶化随后快速结束激素。电影里只是进行输液,吊针而已,吊个激素一点都不痛(看到主角那么狰狞的表情我真想上去给他一拳)。每个人对激素反应不同,但是当激素的量降下来之后,那些副作用过段时间也就会消失。比如我就没出现过呕吐症状,我只是晚上胃酸会增多,需要一些药物保护胃安全就行了,偶尔会有毛囊炎,也就是长痘痘,过了激素使用期一小段时间就好了。至于干扰素,我没打过,应该也就是一天一针,如果这都叫痛苦的话,那那些经常要打胰岛素的不都早就受不了了。再加上现在口服DMT药物那么多,吃个小药丸而已,没那么痛苦。
7、接受治疗会废了?意思就是可能会残废?
答:当时看到这段我就想骂这傻孩子,哪里废了?急性期发作的时候我巴不得立刻打激素,打完快乐似神仙啊,比仙丹都强。你想想当你眼睛看不见东西腿脚没力气了,你打连续完激素第二天第三天你会感觉突然之间恢复了好多,一天天变好,从一个残废人的状态很快就能活蹦乱跳,这干嘛不打呢。后来我再想,他说的废,可能暗指高昂的治疗费用,那确实如果开启了干扰素治疗,一年10万的治疗费,对于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来说确实是废了。但身体绝对不会废。最后我想了半天,可能是因为他打了激素,可能就上不了赛场,应该算是违禁药品?这点我不确定可能运动相关的朋友来解答吧。但激素停了过后一段时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又能跑步,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是我作为一个MS患者看到剧情对MS的错误表达所当时觉得愤怒的理由。
但我决定原谅导演,原谅编剧,引用《玛丽与马克思》里的一段话
人无完人,虽然我到最后知道这部电影讲的是体育精神而非关注疾病,且对MS有很多误解。但也感谢导演,或许无法再修正电影里的错误,但导演若能看到我写的这篇,能对MS有更深的理解,让大众更了解MS,而不是误解,我写的这些就有那么一点点意义了。
最后联系电影的剧情和我的家庭。
我最近看过一个研究,关于MS,有一本叫《致命的情绪》里面提及,怨恨、悲痛,不能宽恕和原谅他人,自我憎恨,容易导致免系统疾病,如MS。联想自己的性格和家庭,我爸和老肖也有点相似,总会在第一时间反对我做的事情,然后再等我可能已经怒不可遏之后再做一些补救的措施。当我看到他开车送鞋那一段的时候,我真的有些生气,为什么每次都要生气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再想到放弃自己的那些执着呢。也许这是中国式教育里的父爱,父爱如山。但我认为,这不是爱,是伤害,这个山,沉的把孩子们压得很辛苦。这就是为什么我刚才说的不能宽恕和原谅他人,自我憎恨可能会引起MS。我想如果尔东是真的MS,那不一定是他妈妈遗传的,是他爸爸气到的吧。
我爸妈依然认为我应该像正常人一样去工作上班,但我清楚知道,我不可以再和年轻人去比996,我应该接受自己的病,并且和他和谐共处,我需要找一条适合我自己的道路。正如电影里尔东他选择他的道路是跑步而不是弹琴,这点我赞同他有自己的想法(电影只是表达视力不行还能坚持跑步)。但人也不能为梦想不顾自己的现实情况去钻牛角尖,明知疲累会引发复发还要还要跑步(这点我觉得电影似乎根本没提,不让尔东跑步不是因为怕他瞎,而是怕他累了会复发)。认清自己接纳自己,是作为MS患者必须做的事。追不到的梦换个梦不就得了。而家庭要接受这种病,也是要抛开自己的固执。(我唯一笑了一次,是我想到,要治疗尔东的病,老肖是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闭嘴,不固执了,哈哈哈)这次的住院让我思考,家庭过多的压力不仅对性格形成会造成很大伤害,甚至可能会引发心理的疾病,很多病人自身可能很放松,但家里人过分放大的焦虑的不安相反给病人很大伤害(如电影里从小的眼保健操)。我接下来希望往这方面做一些病人家属心理上的学习,自救的同时,希望能给这些家庭解开他们的心结。
最后的最后,我认为电影里的这种强行的父爱,在我看来是伤害,可以不爱但不要伤害,不值得宣扬。尔东这种钻牛角尖的马拉松我作为一个病友也是并不认为体育精神可以高于生命。对于MS的那些误解,也希望电影方能够为大众做一些澄清,可以不爱MS,但不要利用MS,给他们造成伤害。MS患者不要像尔东那样拒绝治疗,治疗后你依然可以像个正常人一样,也不必悲伤不必焦虑,这就像个慢性病像糖尿病,国家在医保上已经如此支持,未来可期。然后选择一条和自己身体相适应的道路,找到一个爱你理解你理解你的病并且愿意互相支持的人(很感激我的女朋友,她了解我的病并且一直鼓励支持我,可能是上帝对我的恩赐吧,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门),和自己的家庭好好相处。(有些性格有些矛盾难以改变,如果改变不了就和父母分开住,真的不要勉强)
在忙碌的上海电影节期间,“见缝插针”地看了一部院线片:《了不起的老爸》。吸引我进场的原因,除了点映期间的众多好评,主要还是导演周青元。他是马来西亚的“国民导演”,在当地市场拥有最高的票房成绩,但他拍摄的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片,更多是家庭亲情与运动题材的影片,往往是温情喜剧的风格。
此前的《天天好天》、《一路有你》、《辉煌年代》,都是值得一看的作品,在市场大众需求与导演个人风格表达上达成了不错的平衡。
《了不起的老爸》是周青元“北上”后拍的第一部国产电影。看完电影,可以先说一个结论,那就是导演非常工整、妥帖地完成了一部情感真挚的家庭运动题材影片,整体节奏张弛有度,观感非常顺畅。无论是王砚辉饰演的这位默默守护儿子、满怀苦心的父亲,还是张宥浩饰演的这位不顾一切追梦、又能逐渐体谅父亲的儿子,都能与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影片的镜头牢牢地对准了一对起初互不理解的父子俩。王砚辉饰演的父亲肖大明,是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同时也是个单亲父亲。他的儿子肖尔东(张宥浩饰)遗传了去世母亲的疾病多发性硬化症,在幼年时就曾经短暂失明。从此,命运给肖尔东开了一张限定单:在不久的未来,他势必会永远失明。
肖大明为了儿子能够正常地生活下去,逼迫他预习“盲人生活”,包括平时走盲道、从小学开始学“盲弹”,走向音乐这条路。未来有朝一日成为盲人,他也能拥有自主谋生的能力。但在内心深处,肖尔东却怀有马拉松职业选手的梦想。
一个马拉松选手出成绩的时间,常常要到30岁前后。此时20出头、即将成为盲人的肖尔东,就算有天赋,也是“跑得过别人、跑不过自己”。一度逞强的结果,就是加速了病症的复发,使他的视力到了“视弱”的境地。
周青元在电影的开篇,就将父与子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引爆。但实际上,两人的冲突并不是影片的重点,更没有成为廉价催泪的捷径。导演以大量克制、含蓄的情感细节,一点点弥合了这份矛盾——家中木质老钢琴坏掉的音键,山城浓郁的生活烟火气,都是这样一种“无声的细节”。
与之互为对应的,是周青元导演在影片中表现人物精神状态上所构造的几处妙笔。
有一场戏是“换位的无声”:肖大明在斥巨资买昂贵钢琴后自己运输,却在半路上看到儿子参与马拉松训练拉跑,儿子在路上对他不予回应。回到家,这种“无声”换了位,儿子不断地解释自己没有学钢琴的天赋,一门心思只想跑步,而肖大明不发一声,就是在一旁徒手蛮劲地将钢琴的外包装拆得满地都是。两个人的暗中较劲与不愿言语,比起一般性的浮夸冲突戏,更显人物的生活质感。
接着这个概念往下走,“无声”式的交流成为了片中设置的一大段情节的核心创意。肖尔东在失明之后,由于接受药物治疗,无法再跑步。对此,他一度沉沦易怒,封闭自我,抗拒重新开始生活。此时,曾经逼迫儿子“走向正途”的父亲,也只能顺着他,通过假扮成一个哑巴的陌生人护工去接近、照顾他。濒临崩溃的父子关系,在失去视觉与失去声音的错位之下,完成了重新和解。
此外,片中还有好几场戏,周青元尝试以大量的虚焦镜头和蓝色调为主导,呈现出的是肖尔东在失明之后的视听感受。它们不仅让观众直接代入他的感官体验“盲视觉”,同时也将他的精神状态通过视听“外化”了出来。相比一些主流的商业制作,这些镜头的构图和打光更加彰显演员的情绪,尤以肖尔东离开医院后在街上冲撞、大雨之夜在灯光下跑步两场戏印象深刻。
在影片的前半段中,我其实特别能代入、理解肖大明的视角,毕竟这是一个标准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式的人物。从在儿子幼年时知道其病情的那一天开始,他就非常实际地为其规划了人生的道路,逼着他闭眼弹琴、走盲道,提前适应失明的生活。这样一直为“成为盲人”做足准备,当未来的命运终究降临的时刻,也不会感到惊慌。
但在肖尔东真的失明之后,他却以复杂的心情责备父亲——你为什么要从小就操控我的人生?“这么多年我还不够听话吗?在你眼里,我早就瞎了。”
处理家庭亲情关系的影片,大多不会呈现出这样复杂的面向,那就是在父亲眼中的儿子和儿子眼中的父亲,双重对视之间的错位与矛盾。
在父亲的眼中,提前给儿子未雨绸缪是最为重要的。就算将来发生不测,人生也能接着往下过,即使活得不开心,却不至于活不下去。这是他对儿子的最高要求,却是儿子心目中生活与梦想的最低线。
影片的后半段,无论是剧本还是王砚辉的表演,都打破又重塑了前半段他的父亲形象。通过换位练习马拉松,肖大明得以从儿子的视角,再次审视生活与梦想的对于人活于世的意义所在。
直到正式比赛时,肖大明将手上的栓绳甩开,放下一切顾虑,让儿子冲向前方“跑赢你自己”,编剧和导演真正想要表达的关键才得以涌现——父母能陪孩子一段路,却不可能陪完人生的全程。至于未来,只能选择放手让他去走,即使他失明、身患疾病,也要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才不枉此生。
整体而言,周青元这样一位马来西亚导演,第一次在内地拍片,却能把握住我们的社会语境,交出如此严丝合缝、情真意切的答卷,确实蛮不容易的。在创作中,他没有丢掉那些曾经的优势,仍旧坚持了自己的风格和细腻的亲情表达。
当然,这也有一脉相承的缘故。他的前作《天天好天》、《一路有你》,也都是聚焦马来西亚华人家庭的“中国式亲情关系”。《了不起的老爸》延续了这一点,而不同在于,它成长在了国内的土壤里。